新时代农校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09-11 03:02:23 关键词: 新时代 教学研究

摘要:新时代的农校化学教学必须以实验教学为基础,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为此,必须结合新时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来进行。从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四动做”教学模式和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五主体”教学模式等两方面,就新时代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新时代农校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一、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四动做”教学模式

“四动做”教学模式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和其他化学教师共同归纳出的一种基本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实验教学是农校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农校化学也不例外是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学科。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逐步深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新内容、新方法、新实验”进课堂已成为现实,并且出现了骄人的教学成绩,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升。这就说明,农校近些年实施的化学实验创新模式和方法的教学,是能够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实验教学作用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效果的。鉴于此,在新时期的农校化学教学要做到以下要求:一是农校的化学教师必须亲历亲为,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一切围绕学生,动手做好农校化学教材的所有实验,以便在教学时有所得,让学生以有所收益;二是让每一位学生要动手参与化学实验的全过程,以便于整个过程的观察;三是要求每位学生按套路进行试验并做出结论和体会,这就是动脑;四是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动对实验的原理和结论进行说明,这就是动口。“四动做”做得好坏,事关试验的成败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此,教师要告知学生在做好“四动做”后,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实验教学,以便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教学后加深认识化学概念和化学的相关理论,进而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实现观察能力的提升、表述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二、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五主体”教学模式

“五主体”教学模式是笔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和其他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共同归纳出的另外一种基本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想达到教与学的统一,让学生学有所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因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那么,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如何发挥呢?首先,是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迎合”学生的爱好特点,努力创设符合学生喜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课堂学习主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觉得在此学习舒心;其次,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化学实验,更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激情,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做,借以发挥学生的思维和学生的个性潜能;再次,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定位,发挥自己的主导和引导作用,一切为学生,充分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农校化学的教学方法,确实让学生能学有所得。

2.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进行创新教学。

3.新课标要求,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性教学。

这就是说,农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不但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的,而且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也可以进行分类总结,以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者调整部分章节进行教学,原因就是有些教材内容不适合今天的社会;再就是调整部分章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便于学生连贯学习。

4.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要遵循素质教育教学和新课标要求,只要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就要安排实施教学的巩固练习,但绝对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不占用学生本该休息的时间。

5.我们不按班级统一教学,而采取了分层互促,因材施教的方法,以便全体学生均有所获的。

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考核,然后对学生所有学业进行综合评估,并打出分数待用;其次,为了学生思想的统一,加深学生对分层次教学的认识,先是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随后就看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的意见。然后,进行学生层次的确定。分层次教学就是按照学生所分得层次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要随时根据学生成绩及其他情况的变化,每个月进行一次调整,并借以“校正”分层互促教学,以期实现农校分层次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全体学生都有所收益。总之,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农校的化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创设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这一课堂中参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和讨论,学会剖析疑难问题,总结问题。化学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拟题进行自我考查,最终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杜玉菡.化学教学中诱导学生深入思维的方法初探[N].学知报,2011.

作者:滕莉莉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农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