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策略

时间:2022-01-11 09:01:13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提升策略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方略,对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校转型升级、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实践平台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因此,高校要从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提高认识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平台,构建全面开放的服务体系和评价体系。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建设创新型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策略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也呈现出一些新常态:强调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推动高校社会治理现代化;办学方针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提升人才资源素质等等。依托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新常态下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构建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既是深化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也是推动国民经济提质增效的重大方略。

一、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党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细则和长远目标做了具体部署和总体规划。2016年国务院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要求高校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和服务体系。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发展强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技术,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成果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需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和服务功能,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为建设创新型科技强国提供智力支撑。因此,高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顺应了新时展的客观要求。

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校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当前我国高校普遍进入了由规模效应向内涵式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追求、由同质模式向特色创新的方向提升的新阶段。高校应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抓住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院校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满足时展需求。

3.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可靠保证

新常态下的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去产能、去库存、降杠杆,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生产要素。这必然导致待业人员不断增加,加剧了社会岗位竞争。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岗位供给数量和大学就业数量严重失调,面对白热化的就业竞争和日益严苛的人才需求标准,创新创业教育无疑为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捷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实验、实习、实际操作能力的拓展。这不仅需要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实践之中,从而锻炼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创业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有助于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道路上的“领航灯”和“助推器”,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薄弱问题

自1997年清华大学从美国引进创业计划竞赛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自主探索到全面深化,再到融合发展的过程。多年来,各高校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发展实际,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累了一些有益成果如:在全国开展以“挑战杯”和“互联网+”为主题的创新创业竞赛;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综合改革目标,建构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依托大学创业基地和创业园,推动创业成果转化,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学生企业。但是就整体而言,各高校在办学规模、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良莠不齐,并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普遍而言,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较为突出的薄弱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教学体系不完善

一些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实施存在理念上的认识偏差,把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作为落实上级文件和指示的一项任务,或仅把它看作当作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没有把它与学校转型升级联系起来,没有把它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联系起来,造成创新创业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设置随意、编排零乱、缺乏可操作性和系统性。这就使当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无法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必须与社会需求、专业发展相契合,才能发挥出其效用。完善的教学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高效发展的显著特征。国内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较为滞后。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材沿用多年,内容陈旧,涉猎范围狭窄,缺乏实践案例和前沿讯息,难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创业技能。在教学方式上,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操作和市场演练。在课时量上,相当多的高校只开设一年,其课时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而且没有根据大学不同时段,创业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开展阶梯教学,通用式的教学无法实现与创业实践的有效接轨。在专业融合上,许多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所教内容只能是泛泛而谈,无法契合学生职业生涯需要。学生创业只能在一些电商、零售等传统行业进行尝试,与所学专业知识脱节,创新项目缺乏市场潜力和开发潜质,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创业兴趣,而且无法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理论研究的主体力量,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者,”[2]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教师具备能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经验,甚至还包括一定程度上的人脉与资源。然而,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是由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兼任,缺乏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背景和教育训练,缺少在企业、社会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经历和社会阅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把职业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等同于创新创业课程,采用同样的课件、教案进行教学,授课形式过于单一,习惯于按大纲照本宣科,所举案例往往缺乏时效性和说服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特别是对于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运营模式、销售策略、企业管理等实践性问题,由于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往往只能惯于理论说教,难以给学生针对性、有效性的指导,无法满足学生创业活动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突出、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刻不容缓。

3.实践平台欠缺,服务功能不到位

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系统工程,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当前我国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总体较为薄弱,与新常态下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还不匹配。各高校主要依托全国性的创新创业竞赛,依托地方的创新创业基地、创新社团和创新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方面的锻炼。但是受人数、场地和经费等的限制,实践平台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让学生获得实战意义的创业体验,学生的创业素质也难以有效提升。再加上高校一般只提供政策性支持和理论性指导,而学生真正迫切需要解决的项目规划、市场开发和项目融资等难题,各高校都难以有效落实,许多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因发展后劲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而半途而废。另外,为加强科研建设,各高校与企业、政府都有良好的合作机制,产学研高度融合。但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上与企业、政府的合作与开发却较少。项目周期过长,项目前景未卜,项目风险难料使合作方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望而止步,项目难以获得社会力量的扶持和帮助,这就使学生的创业项目层次较低,合作方较少,可持续性不强,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效应发展壮大。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加大投入、用心扶持,搭建各类平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策略

“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质量竞争战略的核心,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3]新常态下,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多管齐下,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1.提高认识水平、更新教育观念

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的高度,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它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它作为学校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集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统一谋划,稳步推进,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性发展轨道。首先,要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21世纪的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努力更新教育观念,以新时代教育思维带动办学思路的转变,实现以管理带动教学,以教学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模式转换。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精心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方案,确保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位,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铺路搭桥、扫清障碍。最后,“大学要依托系统化的制度设计,以保障创新所必需的独立思考、学术自由和自律”。[4]高校要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明确权责、理清产权、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确实保障创业学生的权益,不断激活学生的创新活力、创业动力,建立与现代社会相符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为创新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层次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可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技能非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内培”是指在学校通过内部筛选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年青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以充实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为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创设多种途径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交流学习、专修研修等,深入企业经营第一线,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销售策略、市场运营等相关情况,不断增强实践才能,开阔创业视野,把生动的鲜活案例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引入到教学课堂中,提高创新创业教学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二是加大对创新创业教师的扶持和资助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教师读博深造,提高创新创业队伍的理论水平。三是鼓励本校有实践经验、科研成果的教师加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中,把教师的科研项目细化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让学生创业有项目支撑、资金支持、教师指导,提高学生创业的实战技能。四是高度重视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创业素养,加速实现辅导员教师由管理型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转变。“外引”是指从外部引用一批具有良好声望,具备较高创业能力的专业人员担任专职教师,提高教学层次。针对创新创业教师紧缺的现实问题,高校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用政策激励、条件保障、资金倾斜等措施使广大教师主动融入到创业队伍中来。聘请具备创业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企业家、管理人员和创业顾问来校开展讲座、学术报告、研讨会等活动,向学生传授创业技巧和创业体会,弥补校内教师前沿信息缺失、创业经历不足的缺陷。另外,还要走出去,加强与社会人士的合作,通过合作开发、学术支持、利益共享等方式,让企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和创业成功人士等亲自指导学生的创业项目,运用社会力量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创业的领域和层次。

3.完善实践平台、健全服务体系

高校要努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搭建各类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内容,健全服务体系。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部级、省级创新创业赛事的同时,也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包含各个年级阶层的校级、院级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备战、演练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的作用不仅仅是组织参赛、搭台唱戏,更应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精心组织辅导,深化技能培训,大力进行项目演练,全程提供跟踪帮扶,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再者,要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外资源的优势,与政府、企业建设好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基地、众创空间等实践平台。发挥创业先进人物和成功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培育优秀项目,促进项目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此外,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思路,以“共建、共享、共赢”的方式引企业入驻学校、与企业共建培训基地或联合创办公司等。开创校企合作的多元互融模式,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多种途径。最后,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健全服务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国家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以舆论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各类创业信息和项目资讯,开展创业咨询和评估活动,做好保驾护航工作;集合学校各类力量,为学生提供法律、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帮扶,解决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

4.增强课程融合、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

课程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局限,将体验式创业教育全面融入大学教育体系之中,注重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实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的多元化,加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学科融合,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两者具有紧密的相关性。高校要根据学生学科特点和专业设置的不同,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将创业教育根植于专业教育之中,加强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上的融合,使学生能结合专业知识开创创业梦想。完善而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衡量高校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高校要坚持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主体性评价与客体性评价相结合,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和反馈,及时改进教育方案,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四、展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经济新常态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等社会力量戮力同心,紧密配合,更需要大学生奋发有为,在人生道路上插上创业的翅膀。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摇篮,任重而道远。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高校顺应时展潮流,有效对接社会需求,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独特优势,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必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创新战略发展。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3]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4]张杰.推进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

作者:吴军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