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时间:2022-12-15 17:37:18 关键词: 高校 教师队伍 建设 研究

摘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改革的关键点,是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也是高校的立校之本。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篇1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材的关键时期,思政课教师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军人,肩负着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使命,因此,不断思考并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多角度多方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新时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探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实现路径。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高校办好思政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思政课教师作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先旗手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适应新时展的要求,高校必须注重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政课教师就是承担这一重任的重要先旗手。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是否过硬,不仅推动着青年大学生政治立场的引导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更关乎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否稳固。因此,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高校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强烈、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自觉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3]的重担,通过精心引领与教导,帮助正处于“禾苗拔穗期”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远大理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植爱国主义情操,在理论与实践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思政课进行创新改革的重要支撑

新时代呼唤新人才,这对高校思政课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回应时代需求、培养时代新人,尤其是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发展的前沿阵地,其思政课改革创新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同时,思政课创新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在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思政课与各个学科融合性等方面需要进行改善。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后备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落地落实,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而教师作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就需要一批“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4]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去挖掘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提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操作建议,提升高校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意义,建立健全思政课建设的体制机制。此外,思政课教师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守、国际前沿问题的关注,以及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能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创新性和长久性,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三)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保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5]。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相互碰撞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因此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党和国家掌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作为传播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因此,面对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大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身肩重担。思政课教师作为意识形态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者,以及教导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指导者和领路人,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掌握专业的教育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站稳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敢于发声,在社会上积极传播正能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阵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培育具有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赢这场意识形态的“无形战争”。

二、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分析

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发展稳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提高思政课育人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当今社会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革与持续不断的进步,无疑需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因此,分析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与途径,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思政课建设重要性的凸显,高校思政课师资力量不断扩大,教师结构不断完善,为学生成长成材提供了坚实的培育支持,同时,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素质存在不足。在西方各种思潮以各种形式进行包装进行传播的今天,部分思政课教师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政治敏感性较低,缺乏全面深入的批判性思考,从而对其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产生自我怀疑,导致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发表一些主观色彩严重、不负责任的思想言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起了反方向的作用,甚至还有部分教师跟不上时代形势的发展,对于现实问题的剖析、前沿问题的解读不够深刻,导致在授课过程中理论阐述较为表面,无法彻底帮助学生答疑解惑[6]。其次,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师德师风对青年学子成长成材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更应当起到表率作用,但近年来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学术不端、作风不正等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学术氛围,同时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示范,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有些教师工作敷衍、满足现状,对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无法调动学生上思政课的兴趣与动力。最后,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强,上好思政课,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与理论功底,只有具备足够的理论功底才能去彻底说服人,但是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缺乏深度、教学方法与模式呆板、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甚至有部分教师重视科研工作,而忽略了教学任务的质量[8],在上课时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对说教式教学产生逆反心理。总之,这一系列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依然任重道远。

(二)师资配比与学校发展不相匹配

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思政课师资力量的建设,但师资配比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政课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思政课创新改革要求的提出以及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号召,师资配比与学校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思政课教师数量的配备上,由于近些年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规模日益壮大,导致许多高校存在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而教师教学任务量加大,工作繁重,忙于备课、上课,投入科研工作的时间较少,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此外,课堂规模过大,教学互动难以有效展开,自然会出现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9]。其次是年龄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教师会出现职业倦怠心理以及创新意识不够强烈等问题,但青年教师还不足以扛起大旗,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功底不够深厚,缺乏实践经验,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在授课过程中缺少理论底气,教学形式随意,很容易造成无效教学,无法正确教导学生。最后是部分高校为了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在进行选拔教师时放宽选拔要求,在引进教师数量方面加大力度,但是却忽视了教师质量,导致教师质量良莠不齐,不但难以支撑起学校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会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出现参差不齐。总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学校必须要提高教师质量,只有如此,才能培育出能够真正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引领时展的人才。

(三)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完善与成熟是确保思政课堂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关于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凸显。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一直以来也是困扰高校的难题,同时这也是在教学与科研难以双管齐下的大背景下的通病。首先是部分高校职称的评价方式主要以科研为主,导致教育教学工作被边缘化,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不利于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长期如此,不但会助长教师的功利倾向,也会影响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其次是部分高校非升即走的考核制度本身也在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部分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把大量时间用于科研上,导致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用于教学的时间明显减少。最后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考核内容和指标方面。当前的高校教师评价内容相较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发展,常常过于关注职业技能。多数高校采用的评价体系是单一的量化指标,而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化。而教师作为考核评价对象在整个体系中呈现被动和弱势,无法做到有效的双向交流,难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要兼顾到思政课教育发展的长远性,才能提高教师上课的积极性、科研创新的主动性、教学改革的创造性[10]。

三、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如何建设符合新时展特色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培育立场鲜明、信仰坚定、理想远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坚持以困境分析为切入口,找准目标定位,采取强有力措施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着力打造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方位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为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整体素养,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增强理论武装,严守政治纪律,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指导思想、推动实践、铸魂育人。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助力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赓续血脉[10]。其次,思政课教师鉴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为社会做出榜样,思政课教师的道德水平与精神风貌关乎到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与灵魂去塑造学生的人格与灵魂,在立德树人上做到先立己,教师思想品行端正、德行高尚,才能在学习或生活中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更强的时效性与灵活性,教师要具备实时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地适应时展的要求[12]。思政课教师在提高学术素养的同时,也要平衡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重视教学完成的质量。授课内容要紧跟时展与生活变革,要善于聚焦学生关心与感兴趣的话题,转换传统课堂模式,运用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等工具,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实现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

(二)立足学校实际,建设与学校发展相匹配的师资队伍

师资配比要质量兼顾是高校必须要践行的标准,思政课教师建设必须要求强大的师资力量去支持,这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首先,高校要做到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有关配额进行扩建,这是发展的基础。高校在选拔教师上要做到既有高标准,又要有灵活性,在进一步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基础上实行思政课兼职教师、特聘教师制度,要按1:350的比例配备思政课教师数量,采取专职为主、兼职为辅,扩大教师队伍数量,解决因学生数量增加而带来的教师缺乏问题[13]。其次是中老年教师要紧跟时代进步发展,紧密关注时事热点,进行理论创新,提高多媒体教学以及与学生趣味互动的能力,在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过程中重新获得满足感,以减少职业倦怠心理;而青年教师在夯实理论功底的基础上要扎根基层、深入实践,理论来源实践、来自生活,丰富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往往在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见识更容易反哺理论,青年教师用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阐述的学理性知识更接地气、更具备亲和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14]。最后是高校要严格进行选聘教师,在数量引进和质量把关上双管齐下,严格按照“六要”标准进行选聘,规范选拔条件与程序,高标准和灵活性相结合,引进一批素质高、质量高的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负责任的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长远发展的关键。

(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是高校行政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与政治意识,做好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着眼于全局做好统筹管理,各个部门之间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调配合,建立多样化的高校监督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之间的联系,监督管理思政课教学改革,严抓教学秩序和教风考风,完善督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其次是加大教师监督激励制度,学校各类激励保障措施要做到位,对评选出的优秀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进行表彰,既要重视物质奖励,也要注重精神激励倾斜[15]。最后是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多样化的,科研能力是评价教师的基本因素,但思政课教师除了具备科研能力之外,其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作为上好思政课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也应当纳入考核评价的因素之内。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与绩效考核、经费发放以及招生计划进行挂钩,完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以及科研的主动性,推动教师质量发展得更平衡更充分。

作者:靳慧慧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篇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视,并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也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因素。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如何通过全面推进高校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备受关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改革的关键点,是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基础[2],也是高校的立校之本。鉴于此,本文拟分析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意蕴、总体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供参考。

一、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意蕴

教育是民生之基。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1.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唯有不断迭代的教育,才能为国家科技、文化、经济、政治、国防等各个领域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高等教育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也是提高社会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抓手,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5]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决策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2.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深化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教师是制高点的制高点[6]。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就如何“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提出指导意见[8]。2021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兴国必先强教,兴教必先强师。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被列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

1.建设政治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

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高校教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直接贯彻执行者,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教师应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不断增强自身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既要传授好专业知识,又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教育学生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只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才能成就个人事业和更好地服务人民。新时代高校教师应牢记自身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2.建设业务能力精湛的高校教师队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知识获取方式与传授方式和教与学之间关系等的认识均发生了根本改变,对于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其自身能力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提升高校教师业务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10]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处,高校教师应以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勤奋钻研、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背景之下,高校教师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

3.建设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校教师队伍

相对于单纯传授知识的“经师”,具有高尚师德、能够真正为人师表的“人师”更难遇到。“师者,人之模范也。”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既要加强师德修养,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也要认真研究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创新成果,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知识的传授效果。应强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根在教师。新时代十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高校教师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高校应仔细研究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妥善解决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1.数量结构失衡凸显

尽管当前高校教师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仍然无法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从生师比看,总体比例偏高,为数不少的新建本科院校生师比处于181到221的临界点边缘[12]。高校教师的增长率低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率,造成高校教师整体数量不足。同时,教师队伍中的结构失衡问题也日益明显:一是专业学科教师数量不均。传统性、纯基础性研究学科的教师相对充足,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型学科等学科的教师缺口较大。二是师资力量分布不均。重点高校教师数量较为充足,而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扩招任务较重的高校教师缺员明显。三是优质师资储备紧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尤为紧缺,部分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数量偏少,骨干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四是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导师与研究生比例严重失调,造成部分研究生导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然而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还存在师德形象模糊、职业道德认知不到位、出现功利化倾向等问题。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海量的信息不断涌入,部分高校教师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受到了影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有所淡化,出现了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薪资待遇与其付出存在较大反差,也使得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一些教师追求创新的积极性和魄力不够。

3.整体业务能力亟待提升

为学之基立于教师,为师之基立于人才。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是衡量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标志,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是我国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13]。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大力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整体水平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一是部分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仅关注与本专业知识相关的研究,知识面不够广泛;二是部分高校教师仍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教给学生的知识未能与时俱进;三是部分高校教师未能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造成课堂效果较差;四是在当前的教师评价体制下,部分教师在面对科研和教学的繁重任务时,出现了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实践效果。

4.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尽管各高校都在大力开展包括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在内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但从整体上来看,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一,高校缺乏合理有效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师“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积弊依然存在,在工资分配、职务聘任上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其二,高校的职能部门往往各自为政,协调性较差,甚至校内教师的合理流动都很困难。其三,高校教师的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部分高校出现了学科梯队断层、拔尖人才缺乏的问题,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新形势。其四,高校教师的评价改革仍需深化。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无法真正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热情。高校必须直面制约其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激发高校教师队伍的创新活力。

四、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新时代饱含新期待,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教师是办好教育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予以保障。大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是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优化人才引育体系,夯实教师发展基础

高等教育对于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决定着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而影响整个办学质量。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平台,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围绕学科建设需要,广泛吸纳海内外优秀教师。此外,高校还应不断完善教师发展制度,夯实教师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创新校内教师的培养机制。应以激发教师潜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为主要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方案。应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举措为教师提供研修机会,不断挖掘教师队伍的人才潜力。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思想素质

衡量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就是师德,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必须坚持宣传教育、实践养成、规范约束相结合。教师作为传道者,首先应明道、信道,坚定理想信念,涵养优良师风。高校应通过加强教师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育人能力。一方面,高校应落实国家出台的《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系列文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另一方面,高校应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大力推进教师党建和政治工作。

3.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增强教师学识能力

“学高方可为师”,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基础。当前,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给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赋予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新的时代内涵。高校应引导广大教师既做好“大先生”,又做好“教书匠”,鼓励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培养创新意识与提升专业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为此,高校应为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拓展职业发展渠道打造平台,进一步增强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应以人才培育项目引导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以课题和智库研究支持教师发展,以健全教育培训体系促进教师“升级”,以多元化活动服务教师成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应大力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快教师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新技术为教师队伍赋能。

4.创新高校管理体制,释放教师发展活力

高校的管理体制问题是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对于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影响。要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离不开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和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总量管理、动态调整制度,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努力创设有利于教师尽快成长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应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改进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类别、专业、层次的差异和特点设置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在用人制度、职级晋升、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层面积极推进人事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对于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应加大奖励力度,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高校应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动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努力造就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谱写教育“奋进之笔”新篇章。

作者:薛国伟 刘婷婷 单位:中原工学院 党政办公室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篇3

一、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定位

(一)党的科学先进理论的传播者

科学先进的理论能够指导伟大的事业,是我党千难万险找到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历经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探索逐步被用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适合中国发展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我们要把这种先进科学的理论继续坚持发扬光大作。

(二)高校立德树人的执行者

民办高校也承担着为国家培育实现中国梦主力军的任务。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课的一线传授者,其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能否将我党的先进理论正确的、适时地传播给在校大学生,事关“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也非常注重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通过国家、省市举办的思政教师培训班到部门集体备课、上公开课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要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在当今时代的高校课堂讲好思政课,讲好党的理论和政策,把我党的先进理论传递给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国家发展连为一体,成为强国梦的践行者。

(三)大学生人生之路的引导者

步入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就好比小麦的灌浆期,一季小麦如果在灌浆期干旱或者多雨就会影响这一年的收成,青年大学生也是如此,正处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有人来引导,这个引导人可以是自己的父母、身边的亲友亦或者是同学,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他们的人生之路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大学的思政课上找到答案,青年一代事关国家未来的前途发展。因此,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也必须围绕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要实现这些目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自己的政治站位。首先,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坚定政治立场,紧跟国家发展大趋势,在课堂上要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站位,听党话,跟党走,是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只有政治站位正确了才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亲其师,才能够信其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升教书育人的能力,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把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3]

二、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由于受多方因素制约导致专职教师数量较少,比如某民办本科院校为,学院目前在校接近一万两千人,思政课教师28人,由于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上课采取的是大班上课,教师工作量也较大,一些老师疲于上课备课,导致上课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另外,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职称、年龄、学历结构也不平衡。在职称方面,首先是职称评审,当前高级职称的评审也下放到具体学校,由于高级职称评审的条件较高,思政课教师在评审中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思政课教师的职称评审,在部门中中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最多,结构不合理。其次是年龄的问题,在民办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外聘教师的年龄都普遍偏大,本校专职教师年龄又较年轻,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最后是学历结构,一般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基本都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或者只招博士学历人员,民办高校由于自身实力的原因聘用的大多是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博士几乎很少,影响了学校的人员和学历构成。

(二)教师流动性较大

由于民办高校主要是社会办学,发展主要依赖于自身实力,有的民办高校为了节约开支会适当压缩教师的工资,导致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学校稳定发展,这些年轻教师大多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一旦成功考编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学校,造成人力资源流失。以某民办高校为例,通过走访得知,2015-2020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先后有5位思政课教师离开学校,这些离开学校的教师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待遇不高、社会保障较低而最终选择考入有编制事业单位或公务员。所以这也是民办高校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面,为国家培育政治过硬合格人才,首先需要一只稳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教师政治立场不够坚定

思政课教师政治立场至关重要,坚定不移的宣扬党的政策,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最新教育理论,坚定不移的听党话跟党走,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但是,当前一些民办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政治把关不够严谨,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尚未进行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导致部分思政课课教师的政治立场不够坚定,不能够完全做到马院姓马,在马言马,也就是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文化多元化信息碎片化,影响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甚至造成信仰危机,这是很危险的。同时,还有一些思政课教师出现失德失范的问题,身正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的基本原则,但是在现实中有一些思政课教师在师德方面出现偏差。“这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奉行功利主义,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心,教书而不育人、传道而不解惑”[4],直接影响思政课育人效果。

(四)教师队伍科研水平欠缺

随着时代的快速向前发展,新时代也对民办高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要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科研任务,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国家当前非常重视高校思政课教育,对思政课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不仅要重视教学,更要关注科研。尤其是最新理论的讲授,要将最新理论按时贯穿到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平时教学的同时还要抽出时间来研究最新的理论成果,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呈现到课堂传达到学生,这就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绝大部分的民办高校教师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甚至有的教师还兼任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很难有足够的时间来专心科研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在部级课题、省级课题申报中民办高校教师申报成功很少的原因。民办高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不多,大多都是独自搞科研,造成的科研水平有限,效果也不显著。

三、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扶持,优化教师队伍

一支高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无疑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因此,民办高校也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发展。首先,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学校人事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思政课教师招聘计划,对高学历高级职称或者海外学历的人才可以采取一事一办的方式,这样做既有利于优化和扩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其次,民办高校也需要科学设定高级职称比例,制定公正职称评聘标准,在实在教师评审中给与适度的政策倾斜,以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再次,针对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本校的人员来解决,比如本校的党办的教师,他们一般也都是思政教育出身,长期搞党务工作,对党的政策理论都比较熟悉,另外就是学生辅导员这些人员长期在一线做学生工作,可以兼任思政课教师,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民办高校应该把这部分人员纳入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专兼互相促进,最终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

(二)强化保障体系,稳定教师队伍

首先,民办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我所用,不断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要想建设一支高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薪资方面必须要舍得付出,这是留住人才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民办高校可以采取与公办高校相持平、适度调整、科学分配的原则,通过建立公平、高效的全面薪酬绩效体系。其次,在社会保障体系上,民办高校基本上为教职工购买的都是最低级别的保险,这也是很多民办高校教师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社会发展速度快,最近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物价上升较快,民办高校教师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房价的问题,有一些民办高校并未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导致教师还贷压力过大。所以这也是民办高校今后需要努力改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环境留人、待遇留人,要想留住人才,民办高校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保障,建立合理高效的教师保障体系,才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三)严格准入制度,坚定教师政治信念

一个人政治觉悟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的政治素养,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快速发展,思政课教师政治站位一定要正确。首先,是对刚进入到行业的教师在专业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其次,对在聘任期内的思政课教师要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术带头人进行不定期的讲座,以此来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风师德。最后,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失风失德的教师,情节轻微的要进行批评教育,严重的要严格按照教师行为规范清除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教师肩上的使命重大,要严格按照任职标准要明确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

(四)强化教学能力,提升科研水平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作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首要的工作是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是检验一个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之一,民办高校的思政课堂学生人数较多,一般都是大班教学,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思政课程紧跟时代变化,新理论、新观点实时更新,随时要将最新的政策、理论要融入课堂,传达到学生,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观摩专家讲课、集体备课等方式来提高教学能力。在讲课好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必然是教学和科研都突出,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够有效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总之,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强国使命的接班人,要有国家情怀,终身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功底,讲好新时代的思政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新华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N].人民日报,2016-12-09(10).

[3]盛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28(05):80-83.

[4]孙凤山,王晓军,姜文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意义及其实现路径[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20,26(03):41-45.

作者:高丽 单位:兰州博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