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时间:2022-12-15 17:49:14 关键词: 商务管理 专业人才 培养

摘要: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结合现代教学理念、企业发展需求,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完成育人目的。

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篇1

一、引言

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社会培养具有经济、贸易、管理理论和商务管理实践能力,可以胜任商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各种商务管理活动的专门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产品、服务、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动越来越频繁,企业对商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为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纷纷设立商务管理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商务管理专业学生。然而一些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却无法胜任企事业单位各项商务管理工作,这说明部分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因此,应基于商务管理实践活动需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商务管理人才。

二、高职商务管理人才培养教学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升级,企业对综合性管理和学习型管理人才需求较大。高职商务管理人才专业主要面向社会培养适合现代企业商务管理工作需要,熟悉国内外经济管理规定、政策,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商务策划、综合管理、商务调查、商务组织活动实施、商务谈判以及商务管理,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创新思维的高级应用人才。根据商务管理工作要求,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该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普通话、英语等基本知识,能用英语进行口头、书面交流,掌握商务调查、商务资料的整理知识,商务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相应专业技能,包括商务调查、资料收集、商务策划、一般经济分析、商务管理和商务过程管理能力;具备商务活动策划,初步定性、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社会沟通、人际交往、学习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政治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能处理各种商务活动的突发情况。

三、部分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传统的商务管理专业主要侧重于商务策划、商务调查、商务组织活动、商务英语、商务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传统的商业贸易工作。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传统的服务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交叉融合,形成了新的服务业和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组织机构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市场需求变化非常敏感,对人才需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传统企业纷纷融入互联网,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网络销售成为企业重要的销售渠道,企业对电子商务、网络策划、网络推广等人才需求较大。但是部分高职电子商务管理专业并没有开设涉及网络策划、网络运营、网络推广等内容的课程,导致部分商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2]。

(二)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涉及经济学、市场营销、商业贸易、财务管理、文化等,学习内容比较广泛。高职院校一般采取2+1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多,容易学而不精。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没有突出专业的特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商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可以进入工贸公司、商贸公司、贸易进出口公司,国际国内从事融资、劳务输出以及其他商务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但是大部分企业对销售人员、销售经理、储备干部、高端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等的需求比较大,企业对商务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3]。管理活动存在操作层、战略层、中间层等不同层面的管理业务,所以需要培养不同的专业管理人才。部分高职院校在开设商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盲目学习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商务管理专业课程办成了精简版的本科专业,忽视了新商务、新管理的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土不服,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理论与实践分开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是提高学生商务管理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部分高职院校的商务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侧重学生的商务理论知识教学,忽视了商务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的课时比较多,实践教学的课时比较少,学生主要学习政治经济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商法、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理论课程,掌握了丰富的商务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商务实践活动,难以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先教授理论知识,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一罗列知识点,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4]。以商务礼仪课程为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大量商务语言、礼仪仪态、商务穿戴等方面的内容,但没有结合实际活动,没有掌握不同场景下的商务礼仪要点。由于商务活动涉及范围广,不同环境下的商务活动对参与人员的要求不同,如果缺乏实践,学生难以掌握不同场合的商务活动要点。受资金、场地、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实践场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高职院校定向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技术人才,将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情,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抓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不愿意在人才培养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缺乏共同办学的动力和良好的环境。校企合作仍停留在低层次的合作模式,虽然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地点或者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但没有建立一个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四、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面向未来。人才培养只有面向社会未来发展需要,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结合现代教学理念、企业发展需求,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完成育人目的。商务管理专业涉及政治、经济、财务、文化、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商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知识经济发展要求[7]。因此,高职商务管理专业必须制定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特质选拔、分类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参考,提高学生的岗位核心技能。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将学生分为基础班和加强班,基础班的学生主要培养其基础业务、沟通、销售、市场调查等能力,加强班的学生主要培养其商务谈判、商务分析、商务策划等能力,从而满足企业商务管理方面的要求。

(二)以产业为导向,明确商务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需要面向产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将商务管理专业育人环节融入整个大产业、大环境,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的商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侧重培养面向企业商务活动的大型会务、人力资源规划、商务交易服务、客户服务、客户数据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维护等方面的人才。面向信息时代,积极适应“互联网+”方向要求,积极培育网络推广、网络策划、电商运营等人才。面对新的营商环境,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置商务管理专业技术课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实现产业融合,让学生获得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核心竞争力[8]。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加快商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和非主干课课程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以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商务策划、客户管理、市场推广等为主;目标课程以市场营销、管理学、电子商务、网络推广、计算机应用等为主;非核心课程以语文、英语、写作等为主。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必须结合商务管理专业对应的实际岗位,满足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商务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商务管理专业必须改变原本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状况,实施一体化教学。理论课程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实操,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导向、项目导入、模块教学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实际的、真实的商务谈判案例,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商务案例中学习到商务谈判的沟通要点、分析能力、谈判技巧、谈判礼仪等方面的内容[9]。学校要加大实训基地投入,建立校内商务管理专业实训中心,建设可以满足会议接待、商务洽谈、商务礼仪、办公自动化等需要的实训室,满足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为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创造条件。

(四)深化校企合作

政府应尽快出台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出台保障学校和企业等参与主体的利益的政策法规,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企业必须认识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优势,双方达成共识。企业参与学校育人环节,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合商务管理发展要求,编制校本教材。教材内容由高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共同编写,确保教材内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满足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10]。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可与企业合作建设商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变化、商务管理要点,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扎实的技术,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现代商务管理要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在知识经济年代,涌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务活动,对商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商务管理人才培养改革步伐,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模式,培养符合市场、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商务管理人才。

作者:李冰

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篇2

1“新零售”商业模式的提出与要求

1.1“新零售“商业模式的提出和内涵

“新零售”最早是马云在2016年杭州云栖大会上提出的,一经提出,便在互联网行业和传统零售行业引发广泛讨论,各界对于“新零售”的概念和模式产生了极大兴趣。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的《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首次将“新零售”确定为国家未来努力的发展方向[1]。2017年两会召开期间,也将“推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虽然距“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学界目前还没有统一、公认的定义。学术上引用较多的定义为:所谓“新零售”,就是应用互联网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对传统零售方式加以改良和创新,用最新的理念和思维作为指导,将货物和服务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所有活动。它并不仅仅是O2O和物流的简单融合,同时还要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它包括全渠道又超越全渠道,打破过去所有的边界,以一种全新的面貌与消费者接触[2]。现在运用“新零售”商业模式的商家越来越多,例如,盒马鲜生、七鲜超市等。

1.2“新零售”商业模式为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零售”商业模式下,传统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线上企业也需要线下门店进行资源的整合,人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零售业作为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的重要就业渠道,如何在此背景下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具有胜任力的毕业生非常关键。总的来说,在“新零售”商业模式下,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新要求主要是基本素养、综合理论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三个模块。

首先,从基本素养的角度来看。道德思想水平、身心健康、业务能力和人际沟通等是最基本的要求。“新零售”行业主要为第三产业,劳动强度和抗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在思想道德上,一般要求员工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守时等要求。在身体和心理健康层面,如果是餐饮行业,要求有相应的健康证明。又由于“新零售”行业一般从一线基层工作开始,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在业务能力方面,员工需要以最快的时间熟悉工作流程和规范,了解行业知识并与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人际沟通方面,既要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与客户实现有效沟通,同时在公司内部,也需要处理好上级、下级及同级同事之间的关系。

其次,从综合理论运用能力来说,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一般商务管理专业的人才招聘要求是具备实际应用能力性人才,对于管理学基本理论、商务策划、商务管理、广告策划、商务谈判和数据分析等知识有所掌握即可。但在“新零售”商业模式下,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具有物流知识、营销技巧、技术能力等综合理论运用能力的人才会更加受到欢迎。

最后,从专业核心能力上看,除了传统的市场调查能力、管理能力等之外,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现在还需要掌握OTO理论、大数据分析、门店选址及运营、新媒体运营等最新方法,才能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2“新零售”商业模式下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有差距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如果目标设定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和就业效果。高职院校的定位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的商务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管理学的基本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和综合运用能力,并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但在目前“新零售”商业模式越来越盛行的背景下,多数高职院校的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相应的调整,没有根据新商业模式下企业对于人才的最新需求做出改变,对于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认识比较模糊,造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脱节,形成了“企业招人招不满,学生就业有困难”的矛盾。

2.2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案例更新不及时

在专业课程的设定上,倾向于选择传统科目,教材的选择上也是以经典书目为主,当然从知识的准确度和意识形态上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在现在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即使是针对同样的理论,可参考的案例也是不断迭代。如果使用过多陈旧的案例,会打击他们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

2.3实训课程效果不佳且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对象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技能[3],这也是实现与本科人才差异化竞争策略之一。实际情况却是有的实训课程流于形式,学生没有训练到一线知识与能力。有的高校会采取专家讲座、座谈等形式,但由于时间的限制,一般只能起到启发作用,无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有的高校采取让教师去一线岗位调研,但由于不是全职学习,且学习周期一般较短,企业也不会真正让教师参与业务流程或者进行管理实践,这样教师获得的一手资料也非常有限。

3“新零售”商业模式下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探究

3.1对培养目标实行动态化管理

在“新零售”商业模式下,市场的不断细分将会成为趋势。那么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也应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有专家认为地方产业集群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和培养质量评价产生影响,专业应定位于产业[4]。商务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市场环境,越细分、越明确,学生的竞争力将会越大。

3.2基于“新零售”商业模式开发商务管理活页式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项目、模块、教材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更快的更新典型案例、企业工作流程、行业标准等内容,实现教材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此外,学生也可自行拓展和加深学习内容,将个性化学习的材料与教材相关内容整理在一起,甚至在进入工作后,还可以继续更新,使专业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部分。

3.3重视实训课程

从学校层面,应该努力创造高效的实训课程。可以使用新零售的最新商业实践案例,或者企业讲师开设常规实训课程。也可以加大软件、硬件的投入与更新,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加强对于实际工作中任务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从教师层面,应该注重知识的更新并定期深入企业调研。从校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以考虑在企业端开始实训课程,或者建立“校中店”,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实际的体验工作内容,提高就业能力。

4结语

目前来看,“新零售”商业模式是目前的发展趋势,越是在变革期间,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是“求贤若渴”,高职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扮演好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角色,不断通过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制定合理、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和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目标。

作者:刘佳敏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3

《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服务业在广东省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指出现代服务业有关的管理高层次人才缺乏。商务管理作为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专业之一,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商务人才的重要任务。当前国内开设商务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还不多,人才培养并不典型。

一、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国家职教改革:靴子半落地

宏观上,职业教育已有了政策依据,形成了良好的职教环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一年有余,后面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文件,为高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合作提供了便利的管理载体。具体到专业来说,微观上的校企合作的细则难以指导,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语焉不详,双方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尽管有些企业已经看到校企人才培养带来的人才红利,对职业教育来说,企业的参与毕竟是一个长期合作的过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各地方政府和部门、高职院校立足区域、面向产业、结合实际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想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二)校企协同育人:动力与阻碍

商务管理是一个“万金油”专业,学生可以在多个行业里从事相关管理工作。跟许多专业一样,在很长时间里,校企协同育人也呈现出“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现象,撇开行政力量的因素,要么学校急,要么是企业急,很难同频共振、步调一致地共同培养人才。商务管理专业同样也不例外,尽管双方越来越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主动上门去“拉郎配”。但许多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曾做过研究,他认为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想法各异、各有动机。企业会考虑,如果花费精力培养了学生,学生另谋高就,对企业来讲就得不偿失,因此,很多企业与其参与协同育人,还不如市场招聘,招之即战,不战则辞。因而,企业对校企协同育人兴趣不大、动力不足。尽管学校、企业也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但对校企教学团队、学生管理、培养机制、教学模式和课程资源等关键要素措施有限,难以克服体制机制困难,大刀阔斧实施教学改革,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作为协同育人的关键因素,教学团队与校企双方共赢点尤其重要,前者是协同育人的执行者,后者是协同育人的长期动力。目前存在机制体制、教学团队、双方共赢点等方面合作的现实困难,将是校企协同育人的阻碍。

(三)新商业模式下人才培养:欠适应

2020年末,预计广东省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6%,近五年来,广东省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布局落子较多,培育发展了科技服务外包、科技金融、科技信息等新兴产业。科学技术发展对服务业的影响较大。服务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交叉中形成新兴服务业,出现新态势、新商业模式下的服务业在组织机构、商业方式和商业要素都发生较大变化。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处在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最为敏感,但是对人才需求时效性强,希望进入企业的员工能即插即用、独当一面。一些高职教育在开办商务管理专业时,模仿本科学历教育,将高职商务管理办成了精减版的本科专业,忽视了学生技能与新商务、新管理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土不服”,大多高职学生工作能力不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限于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和见习。学生的生产效率与劳动价值成负效应,进而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二、商务管理人才培养对策与路径

(一)提高站位,适度超前定位,面向产业培养人才

《广东省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指出,要“依托原有实体网点、供应商、客户等商业资源,发展全渠道、体验式、定制化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企业全渠道管理岗位群,要求商务服务典型职业活动进行变革,由独立的线下或线上管理工作转向全渠道品牌管理工作。因此,要再次分析商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明确商务管理专业是培养广东省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高职专业,可以培养具有高素养、复合型、国际化的新型全渠道商务管理技术技能人才。提高站位,适度超前定位,面向产业培养人才,把商务管理专业的部分育人环节融入产业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商务管理专业立体的职业教育体系。面向企业侧重培养企业商务活动的组织与服务人才,包括大型会务组织、人力资源规划、商务交易服务等,在产品设计与规划、产品发展规划、产品概念开发、产品功能设计、产品成本优化、客户服务、全渠道客户沟通、客户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维护与提升进行人才培养。

(二)共享共赢,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协同育人

推动行政校企达成共识,深化合作,争取经费保障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调研工学结合对商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意义;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此类基地建在学校、园区、企业,通过各方资源的汇集,形成集教学、生产、科研、创新创业、培训于一体的基地,可有效解决校企双方教学与生产的矛盾,为教学提供实际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另外,对企业的员工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培养为主,采用适岗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高职扩招等形式开展学历或证书的培养,从而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提高员工的素质,建设学习型企业。组建职教集团,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利益共同体。

(三)课证融通,重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1+X”证书试点和新商业模式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解构原有的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选取核心岗位能力与评价组织的证书模块等有关的专业课程,重构基于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该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课程与证书的有效融通,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建设符合“1+X”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的课程标准,校企共建“1+X”证书课程资源库,能满足学校师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学习需求。联合校企合作的重点企业,开发核心岗位技能包,实现满足不同群体职业生涯需求的分级培养;针对学生不同层次,按照从教学课程计划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思路,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建设满足个性需求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符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制订可行性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总结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与推广应用,新商业模式和新商务活动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管理人才应具有整合生产、销售和第三方服务等全产业链资源的能力,当然这能力肯定不能依靠高职院校来实现,但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商务管理人才的重要平台,面临着这一形势下的挑战,培养的人才要能支持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网络体系。因此,在国家职教改革宏观政策指导下,克服校企协同育人的阻碍,找准新战略下的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政治站位,面向产业培养人才,适度超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达成共识,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协同育人,打破传统,课证融通,重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天聪.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误区及模式重构:基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7(7).

[2]徐国庆.从分等到分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庄西真.构建新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8-11-20.

[4]杨应崧,袁洪志,何锡涛.回顾与期望:奏响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三重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

[5]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6]吴南中,夏海鹰.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变革逻辑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4).

作者:黄海琴 单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