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时间:2023-03-02 11:26:38 关键词: 法治教学 生命教育 途径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时,教师一般会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实际体验,选择适合的素材。这些素材的挑选要能激发学生生命思维,案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法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德育工作者明白让学生成为一个有鲜活生命及健全人格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作为自然与生活、社会中的存在,需要形成积极且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需对“生命”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既为学科,又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育人作用的明确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对生命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树立优秀的意志品质。在疫情肆虐时期,无数人因感染新冠而丢失生命,也有无数的医护人员为了救治患者而被感染,失去生命。这引起了人们对生命的反思,让人们体会到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也让人们体会到“医者,仁心”。然而这场肆虐的疫情也唤起了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生命教育由自然生理、精神心理、社会伦理三部分组成,有深刻的含义,值得教师深入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与生命教育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生命教育占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很大一部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一种生命教育课程。

一、生命教育内容分析

(一)自然生理层面的生命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阶段,对生命没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因此,小学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很宝贵,让学生认识生命发展过程,才能使他们真正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疫情向人类证明了生命的脆弱性,全世界的专家学者更是集中智慧研究其基本规律,希望通过研究病毒对人体的攻击规律研究出治疗新冠疫情的手段。通过研究,医学人员发现病毒很可能来源于穿山甲身上。由此,人们再一次反思野生动物捕杀、食用问题,再一次思考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实现和谐共处。地球是一切生命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人毫无疑问是最富有智慧的一种生物,人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其他物种和平相处,保护生命,保护我们生存的美丽家园。因此,自然生理层面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而养成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宽容待人的道德品质,使学生不仅能在社会交往中和别人和睦相处,而且能善待其他生物的生命,和其他物种共同和谐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家园里。

(二)精神心理层面的生命教育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和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不认识死亡,也不明白如何才能度过有意义的人生。然而,精神心理层面的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过程,让学生明白生命是一个从生到死无法逆转的自然过程,只有抓住光阴、努力奋斗,才算不妄度生命。正确地看待生死关系,可以让一个人不苟且偷生,不虚度光阴,让人珍惜时光,勤奋努力,度过有意义的人生。在疫情期间,无数医者赶往武汉一线救治现场,他们顶着被感染风险,开始了一场逆行之旅。精神心理层面的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让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呵护生命,不会轻言放弃生活,更不会轻言放弃生命,甚至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三)社会伦理层面的生命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发育基础时期,这一阶段他们开始认识亲情、友情,情感慢慢发育。社会伦理层面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让学生在爱的包裹下健康成长。社会交往层面的生命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人间的美好,引导学生成长为一个温暖的、有力量的、坚定的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引导学生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诱惑,避免发生自残或者伤害他人生命的问题。

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学生理解生命之重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六大生活领域组织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度过有意义的人生。然而生命教育也着眼于生命的生理意义和社会内涵。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通,生命的历程是一个从出生不断走向死亡的自然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逆转的,每个人都必须正确认识并接受这个生命规律和过程。人一切的社会行为都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孕育生命的过程是艰难的,每个人的身上都倾注了家庭的殷切期望,承载着社会的美好期望。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进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生命,这是生命教育在自然生理层面的意义。每一条生命都离不开社会关系,每一条生命都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发挥价值,奉献社会,在社会中贡献力量,是生命发挥价值的唯一途径。

(二)使学生把握生命之道

道德与法治课程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展开,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生活技能,进而使学生把握生命指导,度过有意义的人生。生命教育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把握生命之道,发挥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具有无限丰富的延展性,有光辉的政治生命,丰富的精神生命以及美丽的艺术生命,这些都是生命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教育使学生找到人生方向,使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进而朝着理想目标不断前进。

三、生命教育在课程中呈现的应用原则

(一)价值性原则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时,教师一般会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实际体验,选择适合的素材。这些素材的挑选要能激发学生生命思维,案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活动形式可以有辩论与思辨,但是以积极向上的正面价值为主要原则,吸引学生能通过情景中素材展示,收到正面启迪并主动挖掘生命的力量,实现生命教育的内化。

(二)真实性原则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选择的内容和素材都需要还原学生生活,与他们能有密切的联系,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根据素材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学习,获得情感的共鸣。用真实发生或时事案例能体现出生命教育,通过鲜活的人物、事例、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与接受生命的意义及进行深刻反思,又能达成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三)阶段性原则

由于受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各学段学生接受课程任务及案例的程度各不相同,低年级段适合绘本、故事等形式,通过卡通人物或是符合他们年龄段的事例来引导他们认识生命的重要性。中年级段的学生接受力相对有所提高,教师可采用实际案例,引发他们对珍爱生命的反思。例如,残奥会上中国健儿身残志坚,坚持比赛等,都是他们熟悉并乐于接受的人物,更能在这样的案例中激发他们探究生命的欲望。对高年级段的学生,案例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更喜欢寻找身边的榜样,通过伙伴阐述小组调查研究的成果,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接受度也更高。分年段、分目标的教学形式能达成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帮助他们通过学习进行思维训练,达成对生命教育的不同级别的思考。

(四)典型性原则

综上所述的“价值性、真实性、阶段性”三种原则是教师设计时需要考虑进去的,但是生命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重要地位,课堂的教学设计和任务布置中体现的生命素材还需要拥有典型性。典型性,即为透过事件本身看到社会本质,是普遍的现象,而非个例。如果缺少教师的筛选与甄别,盲目选择案例,这样的课堂不仅混乱,还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每一个案例都应该是“对症下药”,用典型性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元素,善于应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认识生命孕育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孕育是不易的,认识到一条新生命的成长,包含着无数人的情感付出和汗水,承载了无数人的希望,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品质,使学生愿意为了追求人生幸福而努力奋斗。例如,在三年级《生命最宝贵》这一节课中,紧紧围绕“生命来之不易”这一主题组织知识内容。教材开篇就指出: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养育和陪伴下,不断成长起来的,珍爱生命是一个人做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课本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图片,呈现一条生命的孕育过程,体现生命成长过程的艰辛和不易。教材还设计了课程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母亲怀孕的辛苦,进而让学生认识生命孕育的辛苦。教材第二部分有一个烧伤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保护身体、珍爱生命的意义,用这个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脆弱的,让学生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教材最后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将课程内容进行了升华。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教材的关键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基础工作。

(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命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的教育工作,除了应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还应该要让学生体验生命、洞察生活。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在渗透生命教育内容时,教师不仅要关注理论教学工作,还要结合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体验感。生命教育与情感教育工作是分不开的,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就要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共情能力发展程度尚低,认知能力有限,要使学生认识到“珍爱自己生命,尊重他人生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要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只有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亲自体验,学生才能知道如何正确对待生命,才能知道传递爱心可以让人得到满足和快乐,才能知道努力学习可以换来尊重,才能知道尊重是相互的,先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盲人体验活动”,蒙住学生的眼睛,让学生扮演盲人,体验盲人生活的不易,这样学生才能懂得,我们应该去帮助盲人,善待盲人。这种感同身受推己及人的教育方法对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也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陷阱中体验危险进而学习一些自救的方法,从而学习自我保护。自救和自我保护是生命教育的必要工作,而自救和自我保护方法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学习。

(三)拓展课堂活动以体验生命的内涵

生命教育需要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生活中学习探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得到更强烈的学习体验,可以感受生命过程中的欢乐、痛苦、沮丧等。实践教育资源是生命教育的宝贵资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入生命教育内容,是生命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力度,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感受生命过程,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实践生活中,用生命教育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生活,进而强化生命教育的效果。例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百年前鸦片对中国百姓的伤害,通过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人民因鸦片而堕落、消极,也明白了林则徐销烟的必要。教师再通过鸦片事件过渡到当前的烟酒、毒品对现代人的侵蚀与伤害,就可以用身边的案例来给学生解释烟酒和毒品的危害性。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案例中认识到烟酒和毒品的危害性,对这些东西的厌恶情绪更深。因为真实的生活案例,让学生真真正正地体验到烟酒和毒品造成的危害,而不是仅仅通过理论知识、通过书本来认识。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关于烟酒和毒品危害人身体健康,侵蚀人精神和灵魂的案例,让学生分享这些案例,并基于收集到的生活案例做主题手抄报。学生在这样立体的、多样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完成这节课的知识和内容的学习。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实践教育方法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五、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总之,生命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活动,是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平安长大的重要保障。渗透生命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对生命教育工作进行探索,不断完善生命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任重远.例谈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适切性[J].小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6):44-46.

[2]苏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建构、实施与创新[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3]刘若楠.基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7.

[4]赵金影.浅谈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对小学生渗透生命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4):25.

[5]武银平.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J].考试周刊,2019(50):63.

[6]金妙苗.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9(1):233.

作者:鲍文斐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