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博士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7-15 21:48:47

政治博士论文

政治博士论文篇1

DOI:10.15938/ki.iper.2017.01.005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21-0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的专门学科。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作为一门学科来加以建设,却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用鲜活的实践经验滋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因此,持续研究总结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及学科专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05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宣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马克思理论一级学科属下的独立二级学科地位正式成立。十年恚2006-2015),各培养单位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及实践探索都得到很大发展。同时,博士研究生规模快速增长,学位论文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广泛。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门学科的建设水平,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是本学科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的具体化,也是学科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因此,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特别是对论文研究选题进行全面探析,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该学科的发展水平以及研究态势,对我国今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以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学科分布及学位论文产出情况

1983年,国家教委将当时的政工专业命名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开始招生培养专业人才。经过30多年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渐成规模,在全国设置了75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下简称博士点)①、282个硕士学位点、275个本科办学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团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法论等20多个研究领域,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应用研究等一系列分支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了一个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动态开放、成效显著的学科体系。[1]在这些研究领域,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下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分布状况和博士论文产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的院校共有70所(见表1)。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属下的博士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独立二级学科博士点各占35个(见表2、表3)。[2]

从表1、表2、表3可以发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建设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博士点单位增列迅速 在上世纪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的单位仅6所: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而2005年前也只有28所,但2005年以后博士点快速增长,由28所增加到70所,增幅达150%,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

(2)博士点区域分布不平衡 虽然72所(在分布统计时,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同时计入两地)博士点单位分布在24个省区,但是各省区数量差距大,北京12所,江苏8所,陕西6所, 湖北5所, 黑龙江、湖南、辽宁、上海各有4所,这7个省区就有47所,占总数的65.3%,而其余16个省区仅占总数的34.7%。同时,内蒙古、宁夏、贵州、青海、新疆、、海南7个省区还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

(3)博士点院校类型和层次分布较均衡 从表中统计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主要集中在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和部队院校,院校类型覆盖面较广。在院校层次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主要集中在“985”高校、“211”高校及其他院校(主要地部属院校及地方重点大学),其中22所是“985”高校,27所是“211”高校,其他院校占21所,因此,博士点在院校层次上分布较均衡。

2.学位论文产出情况

基于中国知网CNKI,统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2006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7日所公布的博士学位论文,共有599篇(见表4),涵盖50所院校。②对培养单位博士学位论文产出数量前十名的院校进行统计(见表5)。

从表4、表5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产出具有以特点:

(1)年度产出数量呈非线型增长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的前5年(2006-2010),产出论文数量少,一共才77篇。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达到100篇,呈现出非线型增长态势。

(2)产出总量不足,院校间差异大 十年间,CNKI收录的50所培养单位共产出博士599篇,年均产出1.2篇/校,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产出量相当低,博士研究生规模较小。从产出量前十名的院校看,东北师范大学、中央党校和武汉大学3所高校产出论文最多,每校年均达3篇左右;据统计,产出总量在5篇以下的有14所高校。这说明院校间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人才培养差异校大。

二、学位论文选题及研究类别分析

对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反映这门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研究趋势。下面,着重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关键词、研究的类别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关键词频次分析

对599篇论文中所有关键词进行统计,不同关键词总量达1713个(统计时对同义词进行了合并,如:“中共”视为“中国共产党”统计,“高校”、“高等学校”、“高等院校”合并统计为“高校”)。统计发现,有一大批高频率关键词,频次达8次以上的高频率关键词有20个(见表6),而仅一次出现的关键词达917个,占关键词总量的53.5%。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关键词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高频率关键词反映了研究内容的主流方向 从排前20的高频率关键词看,“思想政治教育”频次达140,说明23.4%的论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范畴。其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第一关键词的有54篇论文,说明占论文总数9.2%的论文选择它为核心研究内容。从研究对象上看,“大学生”、“高校”、“中国共产党”成为研究焦点;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重大现实命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显然,高频率关键词基本吻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特点,也反映了这门学科研究的主流方向和发展态势。

(2)低频率关键词量大,既反映研究领域走向纵深与宽泛,也说明存在偏离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研究 在低频率关键词中,如责任论理、政府诚信、终身德育、意志教育、自尊外化、幸福指数、医学人文教育等关键词,表明研究主题更加具体,更加现实,更加深入,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同时,少数论文的关键词如财政权力、创业发展、风险社会理论、知识产权文化、企业文化整合等等,s把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泛化,偏离学科主旨。

2.选题研究类型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畴具有多领域、复杂性、应用性和现实性等特点。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类型是以研究对象作为分类标准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应用研究、现实问题研究、历史发展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其他有关领域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理论基础研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研究以及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侧重教育方法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形成、变化、发展、运用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理、方法与社会具体的人、群体及社会现象结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研究是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研究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形成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历史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是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比较研究,一般是将中国与外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研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研究;其他有关领域研究是指一些博士学位论文偏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方法。[3]

按照上述分类标准,599篇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类统计分成了7类(见表7)。

从论文选题类型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具有以下特点:

(1)应用与实践研究是论文主要选题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是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的主要类型,分别占论文总数的42.2%、22.1%,这表明,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着重于理论与方法的实际运用以及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特别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公民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路径、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选题多,研究深入,成果丰富。

(2)历史发展研究反映了我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基本理论与方法 论文选题类型处于第三位的是历史发展研究,占论文总数的13.1%,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对三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较多,对抗战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等各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较深。同时,也有少数论文对中国古代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史开展研究,如孔子道德教育、马恩列思想政治理论等。

(3)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成果欠缺 论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为研究选题的总量少,共37篇(其中基础理论研究24篇)占论文总数的6.2%。从附表8看,已有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有较高水平和价值,但产出数量过低,这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创新不足,对学科建设的理论支撑和方法创建乏力。

此外,选题跨学科研究偏少,只有24篇论文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统计发现,有56篇论文选题几乎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没有研究关联,如“财政权力”、“风险社会理论”等选题研究,这些选题与研究成果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

三、对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思考与建议

学科调整后的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内容、方法、实践等方面等到快速发展,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也表明,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已逐步形成了本学科的问题领域、研究范式以及方法体系。与此同时,在分析论文选题情况,也发现诸多问题也不足,如选题创新性不够、专业性不强、实证性不多等问题均有不同程度存在。分析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和学科建设,从而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握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水平研究,不断增强分析解决人们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

政治博士论文篇2

目前学院已成为国内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科的一方重镇。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拥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两个博士点,政治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拥有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国际政治本科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MPA)硕士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博士后招收权。现在校本科生860余人,硕士生159人,博士生37人,在站博士后2人,MPA专业硕士生72人。

学院下设政治学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所和公共管理教研室四个教研实体;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士生导师11人、教授17人,12位教师具有海外教育背景。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学科经过多年积累,在中外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全球化与全球问题、东亚安全与地区合作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2001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一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项目一项,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与福特基金会、欧盟、全球环境研究所国际合作项目三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国际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含合著),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专家学者有:

石亚军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管理学与政府改革。

张桂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

蔡拓教授,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全球问题、政治学理论。

丛日云教授,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

朱维究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与公共行政。

孙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外交、亚太政治与国际关系。

潘小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制度、公共行政与社区治理。

杨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

刘俊生教授,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行政、公务员制度与比较人事制度。

屈超立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制度史。

林存光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哲学。

学院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政治博士论文篇3

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源 

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拯救与宗教批判  

4.对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类引用及其注释的讨论 

5.伊壁鸠鲁哲学的现实指向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奠基——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6.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7.哲学“软着陆”的初体验: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革命逻辑与创新精神 

8.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成果综述 

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本体论问题

10.“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 

11.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独特理论贡献——对黑格尔的超越及自我意识哲学的新突破 

1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正义思想探析

13.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14.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马克思博士论文述评

15.自我意识旗帜背后的辩证法光辉——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6.原子与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学解读

17.从“自由的反面”到“自由这个对立面”——从马克思博士论文两个版本的翻译差异看对偏斜概念的理解差异

18.市民社会: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诠释

1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文本解读方法论探析 

2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伦理向度——兼论其与近代契约论的关联

21.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立场论析 

22.主体性“自我意识”逻辑的初步建构——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导读

2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  

24.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之比较

2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的政治诉求

26.论“自我意识”的政治学况味——马克思《博士论文》续探

2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政治哲学思想探析 

28.自我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思维方式的批判 

29.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博士论文理论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析 

30.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的潜在差异——兼与罗燕明同志商榷

31.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本体论思想初探

32.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三重向度——兼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差异

33.读马克思博士论文所得 

34.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人的解放维度 

3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启蒙意识初探

3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实践哲学理念 

37.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38.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作背景研究  

39.谈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培养的几个问题  

4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伊壁鸠鲁哲学

41.马克思博士论文之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旨趣 

42.浅论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 

43.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44.自由的追寻与自我意识哲学的局限——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展开逻辑与思想史定位

45.自由的张力——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理论诉求

4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时间性视域 

47.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48.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思想探微 

49.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中的主体性维度——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考

50.是地道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史观的秘密诞生地——马克思《博士论文》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51.自我意识哲学的界限与哲学的出路——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动因及体系原则

52.马克思对哲学信念与共同体的反思——对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53.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  

54.从理想性到现实性——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向度 

5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观初探 

56.自我意识自由向现实自由的转变——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思想的解读 

57.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伦理思想

58.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原子论批判思想 

5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解读

6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现实实践性探析

61.青年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想 

62.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批判逻辑演进——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3.普罗米修斯意象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实践吁求

64.被异化的“自我意识”与被照亮的思想未来——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思想解读

65.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旨趣 

66.隐蔽的谢林批判——马克思《博士论文》旨趣新探 

6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观初探

68.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变奏——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 

69.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哲学观探析 

70.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的萌芽与发展——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

71.对马克思青年时期著作意义和价值的再思考——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

7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伊壁鸠鲁的原子偏离运动学说

73.原子世界的哲学原则和结构——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74.青年马克思政治思想分析——以博士论文和《莱茵报》论文为例 

75.从马克思博士论文窥新闻契约思想 

7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探析  

77.走出浪漫主义的端倪:重新解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78.哲学的出路——读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笔记 

79.马克思对自由概念的本体论证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一得 

80.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81.现代自然科学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偶然性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8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微

83.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黑格尔哲学立场论析 

84.哲学作为一种救赎方式——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解读

8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探析 

86.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探析

8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新唯物主义”萌芽

88.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

89.“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9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初探

91.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以“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92.作为实践的哲学与世界的哲学化——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哲学思想研究 

93.学生时代马克思人学思想溯源——对《中学作文》和《博士论文》的探究

94.马克思《博士论文》关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论述

95.主体性、客体性与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

96.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创造性转化——以马克思《博士论文》为例 

97.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构境论历史思维研究  

98.感性是时间的家——从马克思《博士论文》谈起 

99.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契约思想研究 

10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哲学本质的思想  

101.马克思人权思想的起点——《博士论文》所蕴含的人权思想研究

102.《博士论文》:马克思空间思考的重要起点

103.从感性遮蔽理性到理性解构感性——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启迪

1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定量分析

105.为新时代觅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博士论文》探微

106.马克思《博士论文》原子概念的辩证法解读 

107.《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的实践观

108.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历史主体理论的创造性研究

109.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实证分析

110.自我意识哲学探源——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点思考

111.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初探 

112.马克思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眼中的市民与市民社会——从《博士论文》至《莱茵报》时期

113.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看他的异化观 

114.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解读

115.马克思的自由宣言──《博士论文》解读

116.一部充满辩证法理论光辉的杰作——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17.哲学在与现实相互作用中深化发展——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18.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点思考

119.具体的自我意识与定在的自由——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

120.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经典、当代与中国化——兼评何志钧博士等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经典到当代》

121.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反思——鉴传今博士访谈录 

122.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逻辑进程——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123.卡尔·马克思:自由之子——大卫·利奥波德博士访谈(之一) 

124.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125.如何定位赫森科学史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兼与唐文佩博士商榷

126.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自由的诉求 

127.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政治博士论文篇4

 

一、我国博士生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的历史渊源及分析 

 

 1.课程设置的历史渊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政治课程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之一。目前,我国各高校现行的博士政治课程设置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基础设置的。文科各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程,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这两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开设至今已十余年,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程为我国博士生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以帮助博士研究生切实解决好根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用以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社会思潮及指导科学研究。 

 2.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在思想认识上,由于政治课伴随着学生从小学、中学、直到博士研究生课堂,大家感觉并不陌生,甚至是很熟悉的。这样就造成教师认识不够、学生不积极的局面,使这门本来十分重要的课流于形式。学生对政治课程的抵触情绪比较严重。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不少人认为,在博士阶段应该进行专业学习,而不应该再学政治课程。 

 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规定》的要求,开设这类课程是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著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有关代表著作。有人认为,该课程偏向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也有人认为,该课程政治色彩浓厚,但在新的形势下,课程功能显得单薄。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学科定位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希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为此,要在新形势下对政治理论学科进行正确定位。 

 1.坚持博士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始终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应服务于政治,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政治人才以补充社会的管理阶层;二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促使他们政治社会化,即对学生的社会化成长进行政治导向。总之,教育的政治功能可以概括为强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功能。因此,在教育目标上,要相应地注重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尤其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社会意识形态的识别能力、公民意识的实践能力、遵纪守法行为习惯的培养。面对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要积极与国际接轨,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又要为留住国际化人才而努力。表现在政治课上,就是既要与博士生的其他专业课程一道实现国际化,又要坚守思想阵地。正因如此,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功能必须加强。 

 2.坚持博士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开设政治课程这一文化载体,可以向博士生传递文化,使学生接受文化,并适应当代的文化,解决文化观念的冲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要求:“研究生阶段的思想理论教育,应当在大学本科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并注意与专业学习适当地结合起来。”因此,一个和谐发展的博士生,不但要加强政治素养,更应注重文化学习,将二者紧密结合,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和历史的进步中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个有素质的人是建立在有文化的基础之上全面发展的人。要以此为立足点,在博士生的政治课程教育中注重加强思想、信念教育,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也要加强文化方面的教育,发挥教育延续文化、普及文化和更新文化的功能。 

三、建立多功能的政治理论课程模式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研究博士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确定一个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挥政治理论课程政治和文化功能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使博士研究生政治课程既能发挥政治功能,又能发挥其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既能加强思想、信念教育,又能加强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第一,在理念上,立足教学改革,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规定,以“研究生阶段的思想理论教育,应当在大学本科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并注意与专业学习适当地结合起来”为出发点,坚持政治课的理论性、科学性和思想教育性。 

 第二,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打破文理工农医的学科界限,把“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构建。在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博士研究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以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要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们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要将科学与精神进行融合,增加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法律、伦理、道德、人文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知识和重大问题。 

 第四,在教学形式上,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选定的讲座题目应既注重夯实基本理论,也注重对前沿问题的研究;既注重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教育性,也注重科学性。在讲座的模块设计中,一部分是哲学和政治学一级学科范围的基本理论,另一部分是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工学、医学、农学等其他一级学科的前沿讲座。 

 

 四、博士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在理念层面上,要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本文所探讨的博士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一种尝试,我们必须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教育的国际化不等同于一体化、统一化、趋同化,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必须始终把握民族化是全球化进程中永远的底色。 

 2.在具体层面上,要把握好三个关键因素。一是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二是要提高授课对象的积极性;三是要合理地进行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设计。为此,需要建立两个机制:一是加强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做好课程设计的机制;二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争鸣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87)教政字007号][z].1987-06-15. 

 [2]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意见[(87)教政字004号][z].1987-03-17. 

 [3]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我国理工科博士生教育现状剖析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4]郭凤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需要新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2(3). 

政治博士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1-0149-04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独创的一门学科,1997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自2005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政教育成为其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在我国,由于该学科创立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尽管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培养出大批专门人才,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科建设上主要表现为不同范围、不同程度地存在“杂”(研究对象不明确,内涵模糊,外延过宽)、“散”(研究队伍整合不够)现象[1],在学科研究上存在着用其他相关学科替代本学科的简单化倾向[2],而且本专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如专业博士点的分布不合理[3]。本文针对思政教育博士论文的内容,利用SPSS统计软件及相关模型进行分析,借此对上述问题进行量化展示。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2002年到2011年收录到CNKI数据库中思政教育专业的全部博士学位论文,共计486篇(检索时间截止到2011年年末),分析的变量包括:学校所在地区、思政教育博士论文研究内容及年份等。具体的研究问题是:不同地区与思政教育研究内容及数量之间是否有联系?不同的年份与思政教育研究内容之间是否有联系?如果有联系,这种联系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二)数据分类方法及研究过程

截止到2011年年底,拥有思政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毕业生的学校共有40所,分布于19个省市(含直辖市),这些学校的博士论文涉及众多研究内容。笔者根据该学科原来的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现在的名称变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博士论文的写作内容进行如下分类。第一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包括政治、经济、哲学;第二类(思政类)包括思政理论与实践及党建;第三类(其他类)包括文化、社会、法律、历史等。另一方面,这40所学校分布在中国的东、中、西部等地区,为了便于统计,笔者利用SPSS根据院校所在省份的2002—2011年人均GDP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能够将一批数据根据其特征,按照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分类。类内部的个体在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不同类间个体特征的差异性较大。[4](P301),将这些学校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地区包括福建、山东等省;第二类地区包括湖北、陕西等省;第三类地区包括北京及天津;第四类地区即上海,具体结果见图1。下文的分析多数情况下是依据这些分类结果进行。

本文首先用卡方检验对地区与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年份与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然后再利用独立t样本检验和单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来分析内容、地区与论文数量之间的关联性。如果其中存在某种相关性(某种差异),则再进一步分析其具体表现。

二、研究假设及分析结果

(一)地区与写作内容相关性研究

思政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种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我们提出的研究假设H0是,根据GDP分类后的地区与写作内容不存在相关性。通过对四类“地区”与“写作内容”进行卡方检验,计算出来的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Square)值为12.874,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因此我们拒绝接受研究假设,认为地区与内容之间存在相关性,或者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研究倾向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所用的资料实际上是“总体资料”。既然是总体资料,对相关命题进行检验的结果本身就是“真实的”,不必进行“统计推断”,因为统计推断针对的是样本资料。但是考虑到统计程序会自动给出检验和推断的结果,这里抄录于此,仅供参考。。

接下来的问题是,地区与内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关性?我们可以通过对应分析法对该问题进行图形描述,如图2所示。该图是对应分析散点图,散点图的聚类原则是,落在从原点(0,0)处出发相同方位上大致相同区域内的不同变量的分类点彼此有联系;散点间距离越近,说明关联倾向越明显[5]。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类地区倾向于一类内容(即政治、经济和哲学)的研究,第二、三类地区倾向于二类内容(即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党建)的研究,而第四类地区倾向于三类内容(文化、社会和法律)的研究。

如何解释“地区”与“内容”之间的这种趋势?第一类地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这些地区的院校更倾向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的研究。包括北京和天津的第三类地区由于其处于国家的政治中心或离其较近,这些地区的院校更倾向于对思想理论与实践及党建方面的研究;至于第二类地区,是这四类地区中经济最不发达的,他们的研究比较中规中矩,紧紧围绕思想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及论文的写作。第四类地区仅仅包括上海这个城市,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上海的思政教育博士论文更加倾向于文化、社会、法律与历史方面的研究,即研究内容比较开放,体现着这座城市中院校研究倾向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二)年份与内容的相关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研究内容倾向是否受到不同年份国家的有关政策的影响(2002年和2007年分别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且每年召开的“两会”都会有不同侧重点的政策出台)。因此,本部分的研究假设H0:年份与研究内容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通过对“年份”与“内容”进行卡方检验,计算出的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Square)值为7.705,显著性水平大于0.05。因此,我们认为年份与内容之间没有相关性,即不同年份的研究倾向没有显著差异,研究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三)地区、研究内容、年份与论文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1地区与论文数量相关性分析

为了验证四类地区的博士论文数量是否存在差异,我们提出原假设H0:四类地区的论文数量没有显著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4.713,达到统计显著性,故拒绝接受原假设,认为这四类地区的博士论文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类地区、二类地区的论文数量明显高于三、四类地区。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不同省份的博士论文数量差异明显,辽宁、江苏、吉林等省份的论文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省份,这当然与不同省份所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学校数量以及该校开始招收博士生的时间早晚有关。对不同省份(地区)拥有该专业博士点的高校数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t统计量的观测值为6.280,达到统计显著性,故可以认为不同省份拥有该专业博士点的数量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这足以说明,不同省份(地区)的博士点分布还不很均衡,某些地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思政教育的投入还很有限,教育水平、教育资源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2研究内容与论文数量相关性分析

我们提出的研究假设是:研究内容与论文数量没有显著差异。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算出的F统计量为0092,对应的概率p值为0912,论文数量在不同研究内容上的均值是在21~26之间,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认为不同研究内容在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出,思政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方向上外延过宽,研究内容比较宽泛,在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的确存在着“繁杂”、“散乱”现象,正如前文所述,研究对象不甚明确,内涵比较模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之一或许在于思政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向还很模糊。在这些博士论文写作之时,该学科还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归位于学科门类政治一级学科下,没有自己的学科定位,涉及的有关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还没有达成一致。而且由于学科定位不准,使得从事思政研究的学者缺少学科归属感,工作热情与研究热情不足。直到2005年随着国家将其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科学,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该学科建设时间较短,学科建设还很不够,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远远不能满足学科的发展,缺少有影响力的、权威型的学术领军人物。相信随着新的学科归属的划分,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

3年份与论文数量相关性分析

研究假设H0:论文数量与年份不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分布观测值为2717,达到统计显著性,故拒绝接受原假设。因此,我们认为在年份与论文数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见图4),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呈现出越来越重视思政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2—2011年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这表明国家和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思政教育专业,采取越来越有利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有力措施来加强该学科的建设,拥有该专业博士点的高校逐渐增多,毕业论文数量渐多。这一切都有力地说明,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支持和关心。

4地区、研究内容、年份与论文数量的多因素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地区、研究内容、年份这三个因素分别与论文数量的相关性。现在以这三个因素为自变量,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来看一下这三个因素对论文数量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年份、地区两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F值分别为5122、9557,对应概率都为0000),交互项不显著。同时结果还表明,内容在论文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F值为0345, 对应概率为0710),即研究内容对论文数量没有显著影响,这与前文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年份、地区对论文数量仍然有显著影响作用,此时R2=0555,整体模型解释力比较高。

三、结语

思政教育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研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本文从思政教育博士论文内容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地区院校在研究倾向、论文数量上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博士学位论文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杂”、“散”现象,博士点的分布很不均衡。

我们知道,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对该学科研究倾向的研究就更加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作为契机,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加强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学科布局,加强学科特色、学术队伍、学科发展,形成相对稳定、均衡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为思政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1]骆郁廷,佘双好,沈壮海.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9).

[2]李辉.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学科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2006,(5).

政治博士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ers of Hena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ANG Jiangtao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He'nan Medic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work in the college rank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orientation, and implement important political security "Rucker tree peopl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ovince of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work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creased training effo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training system;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novative mechanisms; strengthen efforts to train Marxist Theor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He'nan; colleg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根本性工作;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政治保障。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各类高校共有130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高校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根本性工作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对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师队伍建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做大学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当前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一些列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通知和文件。我省各高校严格按照党和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与通知的各项要求,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按照国家标准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为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打下了扎实的政治基础。首先,在思政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建设方面,我省各高校均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国家标准,积极主动根据自身高校的实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建设,为高校高质量的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其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上,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等相关文件的要求,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第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科理论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是与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的,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深感受到了使命的光荣,责任的重大。

2 当前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几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数量和规模得到大幅度提升,为我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各高校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前所未有的。但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深入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进行,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大学生的过程中,肩负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也遇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还需要完善;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协作机制欠缺;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需要加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有助于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优化思政课教学的教育效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加强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省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认为,加强和改进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应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在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和研修项目上做得是比较科学规范的,为促进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国家和省级思政课教学骨干培训和研修项目所涉及到的思政课教师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是非常少的,而分配到每个省的名额会更少。因此,建立科学的省级和地方各高校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应当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的一个优良载体。就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来说,共涉及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四类学生主体对象的思政课教学,共计十余门课程。在没有硕士、博士学位点的普通本、专科高校里其教学对象和内容相对固定,而在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点的高校里由于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增加,其思政课教学内容则相应增加,其教学科研工作也会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客观情况的存在,都对我们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出了现实的需求。因此,创新和发展科学规范的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是我省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文件精神,创新性开展工作的现实需要。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在坚持我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研修的项目基础之上,可以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第一,依托省级党校和211高校教育资源,建立制度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训制度,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使培训工作常态化。第二,依托我省焦裕禄干部学院和红旗渠干部学院,及厚重的文化资源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培训。第三,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疑难问题省级统一备课制度,加强协调和培训。加强和完善省级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体系建设,是一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探索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协作创新机制。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差异的现实存在,也决定了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差异性的客观存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点学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水平通常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而在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专科高校中,通常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建设中相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些情况的客观存在,迫切需要各高校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科研协作方面加强联系和学习。特别是高职高专类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向优质本科高校学习汲取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在科研上争取支持和帮助,以更好地加强自身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校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作创新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推动各高校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力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当前,我省高校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共有13所,其中具有博士授权点的高校有2所。这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博士学科点的高校在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省的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已经逐渐开始向教师博士化方向发展,对于广大的专科层次高校在岗的青年思政课教师也随着教学科研和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在职的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层次,以更好地服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任务。但就目前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的分布来看,仅有郑州大学与河南大学两所高校。其中,郑州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河南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博士点。两所具有博士点的高校每年最多的招生量之和不过十余人,这其中还有至少一半是高校辅导员的专项培养计划。由以上可见,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博士层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能力上是严重不足的,这和我省当前高校对高层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需求是相矛盾的。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和招生规模给予相应的支持。以有利于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更加积极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

4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根本性政治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领航者、引路人,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中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因此,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项目资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探析 项目编号:2013-MYB-10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政治博士论文篇7

>> 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刍议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刍议 微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 刍议“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刍议 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刍议 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 略论“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探索 “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基于微博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微博”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析 微博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14-16

[3]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苏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4]宋丽.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5]罗阳.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研究>,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6]王麟.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7] Understanding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政治博士论文篇8

(第四军医大学,西安 710032)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摘要: 将黏性理论引入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研究,分析了战时部队医院遂行医疗救治任务,构建了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模型,通过需求分析,得出构成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的三个维度,通过黏性理论分析,建立了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评价初始指标体系。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f military clinical doctor's quality, the Viscous Theory was applied, medical treatment tasks of the army hospital in the war was analyzed, and the medical treatment task model of military clinical doctor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demand analysis, the three dimension of military clinical doctor's quality was derived. At last, the initial evaluation index of military clinical doctor's quality was built through Viscous Theory analysis.

关键词: 临床医学博士 评价指标体系 黏性理论

Key words: doctor of clinical;evaluation index system;theory of viscosity

中图分类号:E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001-02

0引言

随着国家人才兴国战略的实施,军队临床医学博士在部队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加大[1],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快慢。将黏性理论引入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对科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正确引导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能力素质的发展,正规军队临床医学博士教育管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战时部队医院遂行医疗救治任务分析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是基于战时部队医院遂行医疗救治任务而产生的。未来战争的高时效性、远程性和残酷性决定了战场不分前线后方。军队临床医学博士作为军队高素质人才,在任务中应本着重点使用和全程使用的原则[2]。因此,进行战时部队医院遂行医疗救治任务分析,对深刻理解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具有指导作用。其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描述了从开始到结束的具体任务过程中部队医院遂行医疗救治任务所经历的各种事件。

部队医院首先领受任务,通过快速高效的信息处理与传递,将情报反馈给上一级医疗部门进行辅助决策,上一级医疗部门针对信息内容完成目标定位及力量部署并下达任务给各执行单元,然后实施协同任务与保障,完成指挥控制与协调并进行防护,最后做出评估、完成任务。

2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模型构建

根据战时部队医院遂行医疗救治任务采用IDEFO(ICAM DEFinition method)方法[3],沿着任务的方向逐步细化的方向,按一定准则从高层到低层对任务进行分解,得到军队临床医学博士个人的医疗救治任务的模型图,如图2所示。通过对其医疗救治任务的分解,可以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体系,从而为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需求分析提供约束和依据。

整个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顶层图由六个模块组成,即C1-C6。军队临床医学博士在领受任务初期,政治思想模块发挥作用,通过对各类信息汇集处理,将其传递给军事素质模块C2;军事素质模块C2根据获取的信息内容,结合现场因素进行决策,形成各类活动计划,并将其传到给其他模块:业务水平模块C3、组织协调模块C4、信息获取模块C5,接收到计划后开始统筹任务活动并将实时信息反馈给军事素质模块;评估信息反馈模块C6对各模块行动结果进行评估,并最终反馈给政治思想模块C1。

3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需求分析

从任务模型看,为使军队临床医学博士完成医疗救治任务,就必须要求其具有任务相应的素质能力,即质量。这种能力可抽象为三个维度:要素维、结构维和运行维[4]。结构如图3所示。

3.1 要素维。包括保障政治思想和军事素质等。要素维在三个维度中是比较稳定的部分,其中的无形要素政治思想、军事素质等受最初入伍训练的影响最深,往往是最难以改变的关键性因素。

3.2 结构维。包括业务水平。从图2可知,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其具体应包括:专业基础、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结构维是三个维度中的中坚力量,它是具体参与任务并直接决定任务完成情况的部分。

3.3 运行维。包括组织协调和信息获取,是构成运行维的主要因素。构成运行维的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一切职能只有在运行过程中才能发挥出来,一旦医疗救治任务工作结束,其构成运行维系统的职能也就随之消失。

4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素质能力黏性分析

4.1 黏性概述

4.1.1 黏性的物理含义黏性是施加于流体的应力与由此产生的变形速率以一定的关系联系起来的流体的一种宏观属性,表现为流体的内摩擦。黏性具有耗能作用,在无外界能量补充的情况下,运动的流体将逐渐停止下来。黏性对物体表面附近的流体运动产生重要作用,使流速逐层减小并在物面上为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使流体脱离物体表面[5]。

4.1.2 黏性的引申义黏性是指军队临床医学博士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由于能力因素所产生的缓慢和滞阻特征[5]。黏性表征了复杂系统已有策略未能随环境变量的改变而改变,或者系统策略的改变不能跟上环境变量的改变,导致在持续运行的结构流程中,对环境的适应出现延迟和变革障碍。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黏性要素发生作用,力图保持组织原有状态和性质,阻止变化。黏性在分析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图2所示的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模型中,分析三个能力需求维度的能力体系构成,应把握黏性最大原则:即构成部分的黏性越大,其对能力体系的贡献就越大,也就越能反映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质量。当各构成部分通过相应的调整应对环境的变化,黏性发挥作用,使各构成调整的内容和幅度视环境的变化的不同而灵活改变,目的是使系统迅速适应环境,保持运行特性,发挥系统功能。

4.2 黏性分析根据图2所示的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医疗救治任务模型可知,在未来战争情况下,医护人员的执行任务模式、机制都会发生变化,由于不同于以往的日常任务,这种在未来战争情况下的医护活动就会产生一定的黏性,所以适合运用黏性理论对其医护保障能力进行剖析[5]。通过对医疗救治任务以及黏性理论的理解,现对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黏性分析如下:

4.2.1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的要素维未来战争的残酷性决定了战时军队临床医学博士使用原则是重点使用和全程使用,其军政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战时政令军令的畅通与否,军政素质是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要素维的主要部分,如图2所示,政治思想模块是整个任务模型的统领,没有坚定地政治立场,其他各项工作就无从谈起;战时情况瞬息万变,特情险情层出不穷,这就对人员的政治立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适应未来战争,就必须坚定政治信仰、筑牢思想防线;如果人员政治思想不过硬,势必会对医疗任务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产生了黏性。同样,在要素维度中,由于人员军事素质存在差异,在执行任务时会产生阻滞现象。通过分析,政治思想和军事素质的黏性比较大,所以要素维是由政治思想和军事素质两部分组成的。

4.2.2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的结构维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质量是根据能力生成的需要和可能逐步构建起来的,具有明显的相对稳定性,如图2所示,它是由业务水平构成,业务水平涵盖了专业基础、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它们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任务对象,对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质量具有深度的制约与限定作用。结构维变化历来缓慢,但却是军队临床医学博士的质量构成中最为深刻的变化。每一次为适应新任务而进行的结构调整都要经历探索、试运行、调整和运行这样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其中就是结构维的黏性在发生作用。因为系统结构一旦发生改变,整个系统功能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结构维是由专业基础、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四个部分组成。

4.2.3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的运行维运行维是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的神经部分,最为活跃和富于变化,如图2所示的组织协调模块和信息获取模块,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战时运行维的黏性尤为明显。随着医疗救护任务由平时向战时的转变,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的内涵要求发生改变,如果组织协调和信息的获取不能及时的改变的话,除了会给医疗救治带来阻力外,还要对要素维和结构维带来直接地冲击,这些冲击的结果又反馈到运行维本身,就更加加深了运行维的黏性。在图2所示的军队临床医学博士医疗救治任务模型中,C4,C5模块的黏性最大,因此运行维是由组织协调和信息获取两个部分组成的。

4.2.4 三个维度的关系要素维是结构维的必要成分,结构维是要素维的存在形式,运行维在结构维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对变换、流动要素的、内容、数量和时间等进行控制。要素维、结构维和运行维三者相互影响、相互牵制又共同促进与提升,促使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整体调整和跃升。关系如图4所示。

4.2.5 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评价初始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评价初始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三个(军政素质、专业水平、其他能力),二级指标八个(政治思想、军事素质、专业基础、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组织协调和信息获取),其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5结束语

论文将黏性理论引入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研究。通过战时部队医院遂行医疗救治任务分析、构建了队临床医学博士医疗救治任务模型,通过抽象三维关系处理,运用黏性理论,分析得出了军队临床医学博士质量评价初始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陶蓉.军医大学研究生培养方式探析[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2):1192-1193.

[2]何勇涛.军队医学院校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4.

政治博士论文篇9

一、培养目标

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方式

我校招收博士生有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两种选拔方式。

普通招考:指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及同等学力人员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

硕博连读:指从本校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选拔及考核办法,详见《大连工业大学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实施办法(暂行)》。

三、报考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3.对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2)已修完所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授课单位提供成绩证明)。

(3)已在所要报考的学科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含两篇)的学术论文(署名前2名),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技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

4.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5.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7.原则上只接收全日制非定向考生报考。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除满足上述第1、4、5条规定外,考生应是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研究生。

现为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拟报定向培养的考生、原为定向培养硕士生和尚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能报考博士生。考生与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纠纷而造成考生不能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负责任。

四、报名

1.网上报名。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期间,考生登录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进行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现场确认。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在2018年3月31日前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综合楼B座428)提交下列材料(可用顺丰邮寄),并确认报名信息:

(1)大连工业大学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2)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3)身份证、本科及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在学学校研究生院(部)出具的在学证明,入学报到时须提供硕士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原件并补交复印件。

(4)硕士课程成绩单、学位论文评议书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交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两篇(含两篇) 以上学术论文原件及复印件,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的原件及复印件;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单。

(6)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书。

(7)体格检查表(报名前三个月内二甲以上医院体检证明)。

3.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对提交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编排准考证,考生在考前一周通过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

五、考试

博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以《大连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考试科目为准,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1.初试

初试考试时间:2018年 4月21-22日,考试地点在大连工业大学,具体时间考场以准考证为准。初试的科目为政治理论(已获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申请免试)、外国语和两门专业课。考试方式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同等学力人员必须参加政治理论考试。

2.复试

复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考生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体格检查等。

五人以上的复试小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的听、说、读等能力的测试。综合判断考生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素质。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阶段须加试(笔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复试要有现场记录、成绩和评语。参加复试且通过者方可录取。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方面。

六、录取

因国家招生计划尚未下达且名额有限,各专业研究方向顺序为本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顺序。

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业务素质、科研成果以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确定录取名单。

考生的各项考试、考核成绩仅对本次招生有效。未参加我校招生考试的考生,我校不予录取。被录取新生的入学资格只在当年有效。

被录取的新生应按时报到,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以书面形式向我校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

七、学习年限及待遇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博士研究生的学费及奖、助学金待遇按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八、其他

1.考生与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录取后果,招生单位不负责任。

2.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

3.如果上级部门出台新的文件和规定,按上级文件和规定执行。

九、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轻工苑一号 大连工业大学研究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16034

办公地址:大连工业大学综合楼B座414室

联系电话:0411-86323616 传真:0411-86323616

联 系 人:刘老师

E-mail: yzb@dlpu.edu.cn

附件下载:

大连工业大学报考博士研究生专家推荐书

政治博士论文篇10

一、史学界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自秦末汉初,约两千年来,“焚书坑儒”成为学术界和民间广泛用词:汉语大词典》对其解释为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之事,亦作“蟠书坑儒”史学大家剪伯赞先生的:秦汉史》专着作这样的评论:“焚书坑儒,在客观上是对文化之一般的毁灭”,把之史记》所记载对四百六十余“诸生”的残暴坑杀,称之为“坑儒之惨剧”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里曾说过:“近人有替始皇辩护的,谓被坑者不是儒生而是方士,我自己在前也曾这样说过,但这是不正确的,没有把本纪的原文细读清楚”当今学者郭志坤在引用郭先生这句话时明确表态:“秦始皇坑杀的儒生就是不折不扣的孔子之徒”一直到最近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其作为“面向21世纪”高校课程教材读本也依然鲜明的写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等极端的措施是对文化的摧残,同时也激起士大夫们对秦政普遍的抵触和反抗”。

以上引自各家说法,说明“焚书坑儒”一直为史学界所沿用,大家一致评判这是秦始皇的一大暴政,严重摧残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对儒家文化的一大迫害,引起当时士人的反抗。

二、秦始皇统一之初的文化政策。

秦始皇在他统一之后并没有立即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来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的,而是奉行兼纳各家思想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对待儒生也是予以重任其表现如下:

第一,在中央设置博士一职。

博士是中国古代官职的名称,起源于战国: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说明当时,鲁国已有博士一职,由于当时秦国实行“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的制度,所以一直没有设置博士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情况有所改变据史籍记载,“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公元前213洋“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和三十五公元前212)年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博士七十人,特备员弗用”等记载看来,秦博士的员额为70人“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就是征召从齐鲁延揽的儒生博士70人可见,秦的博士皆由齐鲁的儒生担任。

第二,博士对于加强文化教育有很大益处。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三十五用曾谈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可见,当是秦始皇招揽大批儒生,欲以“兴太平”,巩固全国的统治从中央官吏职能看,博士是文化与礼仪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且各书大多数称秦置博士七十人,在秦开国时,中央官吏还不多的情况看来,这应该是一支服务于秦宫廷的强大的文化势力,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言论力量。

第三,吸收博士儒生参与政事。

在秦始皇统一之前,就存在着议政事制度参与议政事的主要是宗族、大臣和客卿秦统一六国以后,则立即效法六国吸收儒生及博士参加议政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初并天下,博士曾参与议帝号“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征从齐鲁儒生博士70人,至泰山下议封禅之礼”另据西汉刘向之说《苑·至公》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召群臣“议禅继”、“博士七十人未对”可见,秦一代博士已经参与政事的讨论,提高了儒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第四、推崇礼仪。

礼仪,是西周维护统治秩序所制定的礼乐制度之一,礼制对于维护统治秩序有很大作用秦统一之初,为了减少关中与关东六国的文化差异,有意识的兴儒学,制礼仪秦始皇东游,至名山,都曾与鲁诸生商议刻石、封禅、祭山川之事,《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封泰山时,曾召鲁诸儒生议封禅之礼虽然在这次议礼时,“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默儒生”,但是通过这次议礼,还是可以看出,秦始皇希望通过定礼仪来兴太平。

由上可知,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对诸家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采取比较宽松的文化政策,并试图以儒学安定和统一人们的思想。

秦统一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采取的是一贯以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为主,但是在文化统一政策上却有着细密的思考秦国地处关中,长久以来与戎、狄打交道,文化内涵及文化心理与有“礼义之乡”、全国重要的文化与学术中心的齐鲁之地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秦以“虎狼之师”,横扫六国,但是文化传承及法家文化取向,被六国比于戎狄野蛮之国,为诸夏文化所不齿,这不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文化征服因此,从秦统一之初的文化政策来看,秦始皇有意吸收六国故地诸子思想为巩固统治所用,所以制博士,秦初的文化政策对诸子思想是一种默许的态度,并不排斥不仅如此,秦始皇有意识的对诸家文化加以吸收引导,使其为自己的统治所服务,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儒生加以打击报复,之后出现的“焚书坑儒”事件,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并不是秦始皇个人意志的体现。

三、“焚书坑儒”原由探究。

所谓“焚书”,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是由于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斗争所引起的秦始皇二十六公元前221)年,巫相王缩等认为J“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填之”,建议秦始皇“立诸子”,遭到李斯反对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因而支持李斯的意见,废分封,置天下为三十六郡至秦始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始皇悦”博士淳于越当即斥责周青臣称颂秦始皇的行为淳于越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也建议“封子弟功臣”,恢复分封制李斯否定了淳于越的意见,并认为淳于越是“学古非当世,惑乱黔首”,从而提出了“焚书”的建议,秦始皇予以批准于是就发生了焚书事件至于坑儒,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坑儒的导火线是侯生、卢生的外逃与对秦始皇的“诽谤”侯生、卢生是为秦始皇求仙问药的方术之士,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对于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甚为热衷,他令徐市求药“费以万计”,曾令他带数千童男童女海外寻药,“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从中可见一斑然而他们屡次蒙骗秦始皇,认为秦始皇“刚。}n自用”、“乐以刑杀为威”,从而逃跑,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三十四年焚书,三十五年坑孺,总谓之曰“焚书坑孺”。

由此可以看出,以淳于越为代表的一大批儒生,他们保留着先秦“耿直”、“无我”的品质,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利用古典文献,引经据典,运用所学去评判当今政治得失,公然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主张恢复封建领主制,这与秦始皇政治统治政策相悖,故为其所不容至于“坑儒”,其理由是儒生以古讽今,诽谤朝廷,惑乱黔首。

从焚书坑儒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来看,焚书坑儒是在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儒学发展的措施之后,由于部分儒生与秦始皇的政治矛盾所引发的恶性事件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诸家文化而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而且焚书是焚不利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之书,而不是所有书籍,目的是为了防止民间借古否今,“以愚黔首”,从而巩固专制主义封建政权所谓“坑儒”,也只是坑“诽谤”秦始皇的不法儒生,虽然手段过于极端残忍,但是只是针对那些非法儒生,并没有指向全部儒者,这是很清楚的。

四、结语。

政治博士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40

Situation Analysis on Marxist Theory Subject

Construction in He'nan Colleges

WANG Jiang

(Graduate Department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Marxist theory master program, docto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 for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province providing 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nel security is to implement education legislation important safeguard morality and fundamental task i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 provinc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job, is the province of universities serving the provinc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work on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has an important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Key words He'nan colleges; Marxist Theory; subject

2004年党中央启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我国高校和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机构学科体系中,已经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基础性重要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六个二级学科。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服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现状

按照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要求,除思想政治教育设置本科专业外,其它学科不设置本科专业。因此,我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即指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学科点建设和发展情况。截至2015年5月,在河南省举办的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归属于我省管理的普通本科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43所。在这43所本科高校中,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本科高校共计19所,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9所,是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在这19所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招生资格的高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及二级相关学科的本科高校共有13所,其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授权单位2所,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为郑州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为河南大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单位10所,二级学科硕士授予单位3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发展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加强和改进我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学科支持。

2 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加强

当前,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学科体系建设还很薄弱。在我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二级学科的13所本科高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仅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郑州大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河南大学则仅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其余的11所本科高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8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二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有3所。在2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中,学科建设发展在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但是其自身的发展也遇到不少的问题。在郑州大学,虽然其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但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发展却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郑州大学自2010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科博士授权点以来,分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二级博士点开展学科点招生。在其余的三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发展中,近五年来还未取得新的进展,作为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引领者,郑州大学需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于河南大学来讲,其仅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成功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是其应当努力的方向。

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二级学科硕士授权学科的其余11所本科高校,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对于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授权点的8所高校中,其学科建设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一级学科整体推进型;第二,二级学科优先发展型。对于一级学科整体推进型,其在六个二级学位点中同时招生,整体推进一级学科建设;或者按照一级学科进行招生,按照二级学科进行研究方向设置,整体推进。对于按照二级学科优先发展型,则主要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高校和个别一级学科硕士点高校基于自身高校学科发展实践和能力,仅在自身所能做好的相关二级学科进行学科建设。

2.2 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建设发展,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已经成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学科之一。但是,和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对高层次社科理论人才队伍的需求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层次社科人才理论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的现实需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总量为例,2015年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高校共计招生博士研究生总量为11名,其中学术型博士5名,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6名。与其它兄弟省份相比,这个数量是很少的。相对于我省130余所各类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人才数量的强大需求而言,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培养能力建设是严重不足的。

2.3 学科影响力有待提升

当前,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整体上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在学科研究能力和服务我省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性研究中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影响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整体要求,其不仅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服务,还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引领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工作。在学科研究方向的设置上,一方面,各高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所要求的研究方向范围进行方向凝练;另一方面,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学科优势在研究方向设置中体现出自身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在这方面,我省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已经走在前列,而其它高校在这些方面的建设还有待提升。

3 对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

加强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支持力度,是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积极支持我省已经具备扎实研究发展实力的河南大学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对已经具备扎实研究基础的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几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积极支持其申报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博士授权点,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层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指导力度,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各项文件要求,加强评估。各高校应当加强向国内一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学习力度,在充分交流学习的基础上,按照自身发展条件,科学设置研究方向,提出自身发展要求。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服务功能,增强培养培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学科功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研究能力,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引领作用。

3.2 积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能力

造成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的原因,也有招生指标偏少的现实。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能力,总体上看,在硕士招生层次目前数量已基本稳定,且符合我省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现实需求。出现较大人才需求缺口的是在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人才培养上,仅仅河南省130余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需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的需求都不能满足,更不用说其它理论工作岗位对此的需求。我们认为,已经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授权点的高校应当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专家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团队培养,为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3.3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影响力

当前,我省13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点的高校应当在保持自身学科研究优势,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的基础上,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推进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协同创新研究,共聚合力,积极对我省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积极关注和研究“新常态”下,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具前沿性的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撑。

4 结语

加强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是高校自身发展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增强我省高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我省高校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对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政治博士论文篇12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校本部地处人民大街中段,净月校区设在风景如画的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选拔方式

选拔方式有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和硕博连读。

采用申请考核选拔方式的学院(部)有:历史文化学院(含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和世界中古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部、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环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具体考核细则请见《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细则》。以上单位不再采取普通招考方式招生。

硕博连读的生源对象为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拔方式见我校研究生院网站的“关于做好2018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工作的通知”。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3.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注: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须通过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4.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非学历教育,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无毕业证书), 报名时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5.心理健康且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6.现役军人考生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7.非应届在读硕士研究生一律不准报考,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考试资格和录取资格。

8.部分招生学院(部)对跨学科考生有特殊要求,具体请见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注: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立即取消报名、录取资格或学籍。

四、报名流程

1.所有考生(含硕博连读)须在2018年2月4日—2月28日登录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yzb.nenu.edu.cn/)进行网上报名,逾期不能补报,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实名制注册,证件号码注册后无法修改。

(2)学历和学位证书上如有多个编号,须填写位数较长的编号,国外学历填写“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编号”(含汉字部分)。

(3)须上传近期免冠彩色蓝底JPG格式电子照片,尺寸为:宽150像素,高200像素,图片大小不超过100KB。

(4)报名费(200元)须在线支付,不接受现场缴费,报名费支付后一律不退。

2.所有考生(含申请考核)须在2018年2月28日前将《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登记表》(报名成功后下载,使用A4纸打印,确认无误后本人签字)寄送至我校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否则网上报名信息无效,不予准考。因网报信息与登记表信息不一致导致的一切后果由考生个人承担。

寄送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综合办公楼322室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邮编:130024,联系人:朱嘉熹,电话:0431-85099608。

为确保材料的及时送达,建议使用顺丰速递或邮政EMS。

五、初试(仅限普通招考)

1.初试时间:2018年3月24日—25日。

2.初试地点:东北师范大学(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

3.初试科目:外国语及两门业务课。每科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

4.准考证由考生自行在网上报名系统中下载打印,打印时间为:2018年3月21日—25日。

六、复试(仅限普通招考)

由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试情况划定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的单科复试分数线,不划定总分分数线,外国语成绩不计入总分。具体复试时间、地点、内容及要求由各招生学院(部)另行通知。

跨学科考生复试前还应加试(笔试)所报学科专业一至两门硕士主干课程。若招生专业目录备注中未注明加试科目,则不需要加试。

招生学院(部)成立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需要成立一般不少于五人、由本学科副教授职称(含)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专家组成的复试小组,对参加复试的考生进行学术水平考查。

复试资格审查时考生须交验以下材料:

(1)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应届毕业硕士生学生证(应能够明确在校类别及学制)原件及复印件,或在读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应届硕士证明原件;往届生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硕士课程成绩单(须加盖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或档案所在管理部门公章)。

(4)报考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两名正高职称专家推荐信,推荐信应对申请人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科学作风、治学态度、外语水平、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工作成果、培养潜力及综合素质作出简要评价。

(5)往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已完成部分的论文文稿。

(6)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含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专著等)复印件。

注:资格审查材料须全部使用A4纸打印或复印,并按材料序号装订,复试时交至报考学院(部)。

七、录取

各招生学院(部)在综合评定考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初试和复试成绩及报考材料的基础上,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在本单位网站公布。招生办公室对全校拟录取名单统一进行公示。最终录取结果以教育部录取审核通过并在报名系统中公布的为准。

八、学习方式、报考类别、修业年限、学费与奖助办法

1.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须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可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毕业时,根据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学业水平达到国家及我校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

注:2018年我校招生专业中,仅教育学部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其他专业的学习方式均为全日制。

2.报考类别

报考类别分为以下两种,考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录取后自动转为录取类别,不能更改。

(1)非定向就业。入学前将全部个人档案、工资关系(有过工作经历的非应届考生须提供)转入我校,且在读期间不再转出的考生须选择“非定向就业”,毕业后在国家的就业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就业。

(2)定向就业。各类专项计划、非全日制及我校教职工须选择“定向就业”,无需将个人档案、工资关系转入我校。入学前须与定向就业单位签订培养合同,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工作。

在职考生(除各类专项计划、非全日制及我校教职工)均须将全部个人档案、工资关系转入我校,报考类别选择“非定向就业”。

3.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或4年。

4.学费与奖助办法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校2018年博士研究生均须缴纳学费,学费标准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学年10000元,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学年12000元。

我校将加大资助力度,确保优秀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具体奖助办法参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改革方案。

九、专业学位博士及各类专项计划相关说明

(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教育学部)

1.招生领域:

(1)学校课程与教学。

(2)教育领导与管理。

2.报考条件:

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后(第2点应届硕士毕业生除外),仍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

(2)“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招收具有相当成就和较强研究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不招收高校专任教师及上述人员范围以外的人员。

(3)“教育领导与管理”领域招收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暂不招收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3.报考类别均为“定向就业”。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

1.须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

2.原则上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

3.我校所有全日制招生专业均可接受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少民计划)考生报考,非全日制专业不招收少民计划硕士研究生。

4.报考资格的确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负责,未设民族教育处的由高教处负责。

5.须在2018年2月28日前将加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高教处)公章的《报考2018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寄送至我校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否则不予准考。

注:少民计划登记表上填写的信息须与网报信息一致。

6.报考类别均为“定向就业”。入学前须与省教育厅签订定向协议书,毕业后回定向省市工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部)

1.报考条件:

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后(第2点应届硕士毕业生除外),仍须符合以下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必须与原单位签订协议书,毕业后保证回到原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

2.须在2018年3月5日前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寄送至马克思主义学部。

3.其他要求参见马克思主义学部2018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四)“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1.报考条件:

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后(第2点应届硕士毕业生除外),仍须符合以下条件:

(1)高校院(系)一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编在岗的专职辅导员和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优秀骨干。需经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推荐,所在地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审核通过。

(2)截至报名之日应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3年,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3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3)2名具有相关学科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

2.须在2018年3月5日前将《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寄送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3.其他要求参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