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发展战略合集12篇

时间:2023-01-24 15:41:36

纺织业发展战略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1

关键词:纺织业;发展战略;资源

Key words: textile industry;development strategy;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10-01

1我国纺织业的优势及不足

1.1 我国发展纺织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①我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纤维资源和快速发展的化学纤维资源优势。棉花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棉花产量的1/4左右。苎麻纤维只占我国纤维总量的1%,而在世界上占到99%,亚麻也是我国的特色资源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蚕茧和蚕丝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②我国具有人力资源优势。纺织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工资成本和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亚洲、南美洲、非洲的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素质高,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1.2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技术升级换代,我国纺织业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不足①在行业经济规模明显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规模整体偏小。由于工厂平均规模偏小,技术装备参差不一,连续化、自动化程度低,加上管理水平不高,使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先进国家(地区)相比差距悬殊。先进国家(地区)的化纤人均的产量大约是我国的6-10倍。②核心生产技术缺失,产品开发能力薄弱。目前我国高端纺织机械仍然依赖进口,国内仿制产品与引进设备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技术的缺失导致面料新品、印染、后整理工艺开发能力薄弱,终端纺织品始终落后国际半拍。③在品牌与市场竞争中差距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控制着纺织服装贸易的高附加值领域。从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来看,出口服装完全依赖于进口商的市场网络与品牌,没有独立的营销网络,产品高额利润绝大部分被商获得。靠资源优势来扩大纺织品贸易,带来了数量增长效应、创汇效应和就业效应,但弊病也显而易见:参与国际分工水平低,出口产业结构低,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落后,企业效益差。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显然不能再局限于利用原料、劳动力资源优势,而应探求一种既利用我们的资源优势,又适应世界纺织品发展趋势的新战略。

2依托资源优势,构建我国纺织业竞争优势

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在产品同质的情况下,比较优势体现的是相对价格优势,而竞争优势体现的是绝对价格优势,是依托品牌、技术、人才的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随之增加,如果不培养竞争优势,提高科技含量,加快纺织产品升级,增强其竞争力,那么原有的比较优势将会降低甚至变为竞争劣势。近几年纺织产业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说明我国正在丧失人力资源优势。总体来看,我国纺织业正处于比较优势仍在发挥作用但有所削弱、竞争优势在发展但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我国既不能放弃比较优势,又要顺应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及市场需求发展的趋势,构建我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根据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提高行业竞争优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以品牌战略为先导,构建市场竞争优势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是某方面的领先,而是在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如技术含量、产品质量、销售服务、销售网络、促销手段等多方面的领先组合,即系统领先性所形成的竞争优势。

2.2 以集团化战略构建规模竞争优势从国际上看,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大企业、大集团的实力和竞争力上。纺织业和纺织企业的竞争也大体如此。就我国纺织企业而言,应建立并优化工贸一体化、多元化的产业集团。选择优势“龙头”企业,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资产重组、兼并,扩张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推动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互相参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工贸一体化、以贸易为主体的产业集团。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2

[DOI]10.13939/ki.zgsc.2016.03.058

1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谈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其囊括了经济、科学、能源、教育领域等多个方面。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完美地诠释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思想。由此,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于纺织工业发展中,对纺织业竞争力的创新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致剖析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的战略价值可知,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协调发展地区的经济、环境、社会组织等三方面的关系平衡,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及社会劳动力的有效应用。与此同时,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还将转变纺织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令其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及产品创新,并在能源、原材料及技术水平上探索创新,从而实现能源的再利用,原材料的节约及技术上的变革,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当然。绿色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也是我国纺织行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其将成为继廉价后又一枚敲开国际市场大门的敲门砖,借由绿色、环保、科学、安全的理念,我国纺织业将向更贴近社会需求,更迎合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其生产产品的舒适美观、大方得体、安全适用,确保从质量上赢得市场青睐。

2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产业增长方式不科学

谈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其不得不谈及的便是产业增长方式的不科学,自全球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步入世贸组织多年的我国在产业增长方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不乏理智投资者,然而更多的企业在企业规模扩大上却有着异常的执着。这种执着凸显了企业领导群体的盲目性与无计划性,将自身企业的能力过分夸大,从而忽视了盲目增产导致的严重后果。部分企业为了原料问题大打价格战,严重破坏了原材料市场的有序竞争,同时也不利于自身企业的良性发展。久而久之,不但造成了原材料市场的无序化、同时也制约了自身企业发展,甚至有拖垮企业之危。

2.2 企业、政府、社会合作不协调

就当前纺织工业所在地区情况而言,三方之间配合之势并未形成,反而因经营同类产品而产生了恶性竞争的现象,不管是材料、能源、还是客源、劳动力,都成了其必争之物。除此之外,为尽量减少投入,加大产出,其在节能环保上所作的努力也十分不足,又因其分布地区皆以沿海、沿江地区,因此环境危害程度更加恶劣。相对的,产业分布的不合理也导致了非沿江、沿海的西部地区,虽然拥有足够的天然原料与过剩劳动力,却无人问津,从而造成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2.3 行业管理手段科学性不足

针对当前纺织业现存弊端进行分析后可知,目前我国纺织业行业管理手段的不科学,严重阻碍了纺织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行业管理没有良好的引导措施,没有科学的技术指导,从而造成纺织业生产上清洁生产意识的大幅下降;相对的,绿色环保产品比率偏低、纺织污染识别体系构建缺失、有害物质检验没有明确定位,同样促使整个纺织业偏向脏、乱、差的方向,严重阻碍了纺织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化进程。

2.4 SA8000标准认知不到位

然而,当前我国纺织业用工人员在贯彻SA8000标准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认知不足。这种认知不足不但促成了当前纺织业用人管理手段的不科学,同时也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并且造成了企业内部员工的不稳定。久而久之,将折损企业的生命力与市场活力,阻碍企业的良性发展,最终使可持续发展沦为空谈。

3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

3.1 优化产业增长模式,迎合市场需求

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是建立在产业面临挑战之上,而若解决当前面临挑战,首先应从优化产业增长模式出发,确保产业增长方式迎合市场需求,在确保其对企业自身推动力的基础上,有方向,有方法的增加产业增长模式。就目前产业增长模式的优化方案,相较于盲目增产、扩大经营,企业率先应做的是树立品牌形象,推动品牌发展,以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增产,而不是以量取胜。质的飞跃带动量的增加,不但能有效储备资金,同时也能迎合市场需求,打开市场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2 加大协调力度,政府正确引导

良性的纺织业可持续发展局面是由纺织业发展带动,促进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确保当地环境的有效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而在整个带动过程中,政府的正确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敦促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完美的契合。对此,在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下,加快科技化建设,实现政府引导,企业内部自主化科技研发,对当前企业内部调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应注重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性,并开拓西部市场,建设陆路交通,确保陆海货运的有效连接。有关部门应配合西部开发战略,落实西部纺织业建设,从而实现纺织业向西部偏移,借助良好的资源环境与劳动力环境实现西部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双管齐下的最终目标。

3.3 落实行业管理标准,实现科学引导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落实,应建立在良好的行业监管手段之上,没有良好的行业监管手段,绿色可持续发展便是痴人说梦。因此,针对当前纺织业行业管理无有效管理标准的现状,纺织行业内部应进行有效的行业管理标准化落实,积极与国家机关合作,敦促其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从而保证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从而保证企业生产放心绿色产品、排放达标,有效保证市场需求,同时保证环境建设。

3.4 落实SA8000标准,规范企业用工模式

SA8000标准是目前世界范畴内道德规范的基本标准,其是保证企业用工过程中的科学标准,对企业用工及管理进行了严格的管控与规定。其与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是确保企业真正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因此,我国纺织企业用工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知SA8000的作用与价值,并且严格遵照与履行SA8000标准,并将其与ISO14000共同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从而保证企业整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4 结 论

综上所述,纺织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应依赖于企业、政府、社会三方面的高度合作,才能更有效,更全面的确保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建设,从而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创收贡献自己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

[1]邓晓锋.基于生态观的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以中国纺织业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3-28.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3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国际化的产业发展模式,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滨州市纺织产业走集群化道路对于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供应链,提升核心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概况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自然条件优越,是山东省主要的产棉区之一,纺织工业发达,棉纺织产能占山东省的70%,全国的10%,被誉为“中国棉纺织之都”和“中国家纺产业示范区”。

滨州市纺织产业现代化集群概念的明确提出始于2002年滨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国家访之都”的新规划。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滨州现代化纺织产业已形成集纺织、织布、染整、针(复)织、巾被(服装、装饰面料)等生产环节的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全市现有纺织家纺服装企业450余家,从业人员35余万人,涉及棉纺织、毛纺织、印染、针织、棉复制、化纤、服装、地毯等行业。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企业――魏桥创业集团、亚洲最大的毛巾生产企业――亚光纺织集团、中国最大的梭织印染企业――华纺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大型企业,及“魏桥”、“亚光”、“东方”、“鸾凤”、“愉悦”等一系列中国知名品牌,产品远销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棉纺织、巾被、印染、地毯等行业均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

2007年,全市纺织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0亿元,利税95亿元,利润51亿元,自营出口创汇16亿美元。纺织业已成为增加滨州市财政收入、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滨州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根据波特的理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四个主要因素及政府、机遇两个附加因素。

1.生产要素

滨州市发展纺织业的生产要素条件优势明显:(1)气候、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上,属于中纬度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土壤多为盐碱地,尤适棉花生长,植棉历史悠久。(2)人力资源。作为人口密集地区,当地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另外本市一些高等院校及外地聘请也输送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3)资本资源。通过股票发行上市(魏桥、华纺)、招商引资、政府财政支持等获得资金支持。(4)基础设施。本市交通便利,有济青、滨博、京滨高速和205国道、220国道穿过,另有多条高速路、航空城、万吨级港口正在建设中。全市有9家企业建立了17个工业园,以完善其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2.需求条件

衣食住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滨州纺织以其明显的区位优势为国内外生产商提供了大量低成本、高质量的棉纱、坯布、面料等中间产品,以及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的巾被、服饰、床上用品等终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滨州纺织已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棉花生产、收购、加工等原料供应环节;化学纤维加工等上游产业;棉毛纺织、印染、坯布、各类面料等中游产业;服饰、巾被、床上用品等下游家纺产业。目前,已有23家企业建立了部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各大专院校均设有与纺织相关的专业;还建有纺织设备、器材、配件物流中心。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大中型企业构成了滨州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同时由于当地有资源、资金等区位优势,建立纺织企业的门槛较低,使得大量小企业得以存在。但是,大型企业多为一条龙生产,与小企业缺乏合作与沟通,小企业由于资金、设备投入不足,只能进行初级品生产,形成两极分化的企业格局。纺织企业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企业多以实现生产的纵向一体化为目标,专业型企业数量较少。另外,企业分布上游多、下游少,产业链仍待完善。

5.政府作用

政府在推动纺织产业集群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002年,滨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家纺之都――滨州”区域品牌的规划,确立了纺织产业链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规划,以期建成中国棉纺织之都和国际家用纺织品制造基地,引导滨州纺织品向终端产品过渡。(2)自2003年起,已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滨州家纺文化节,积极宣传企业和产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贸易盛会。(3)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优先扶植,并确立“家家开公司,人人办企业”的指导思想,鼓励企业将某些生产环节转移到周边居民家中去,带动农民收入增长。(4)举办专题报告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考察授课,成立滨州市纺织工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进行行业发展研究,促进国内外企业间交流合作。(5)2006年通过《关于加快十大产业(链)集群配套发展的实施意见》,2007年,在纺织家纺服装行业以构建“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为依托,重点推进“三、五、十、六、百、千”工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机遇

2005年,纺织品出口配额全面取消,贸易进一步自由化,为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内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外溢、政府政策大力扶持也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了机会。

三、对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产业核心竞争力决定其长期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包括:不断创新的能力,研究开发的能力,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进行组织协调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滨州纺织产业集群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阻碍其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1.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

由于当地产品多为低端产品,市场供过于求,恶性价格竞争激烈,而棉花、劳动力等资源价格上涨,利润空间不断缩小,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一项技术被多次复制、模仿,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又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产学研在当地的结合薄弱。政府可以利用税收优惠、招商引资、设立科研项目基金等手段为企业注入更多资金,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应树立战略眼光,舍眼前利、重长远利,加大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专业人才,加强与国内外各高校、研究所的联系,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国际同行业技术发展动态,也可在生产力发达地区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直接汲取其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由此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从价格竞争转为价值竞争。

2.延伸和完善集群产业链

完整的产业链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在滨州纺织工业中,企业多集中于产业链中上游,涉足下游的较少,产品品种单一。企业应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从生产棉纱、坯布为主的初级产品向家用纺织品、服装等终端产品延伸。政府政策鼓励家庭式、手工作坊式个性化产品生产,产品品种多样化,如大力扶持农民手编地毯、土布等手工产品制造业。

3.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滨州纺织产品中虽有不少国际品牌,但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魏桥、亚光、愉悦等大型企业应凭借自身资金实力加大广告宣传力度,通过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等方式使销售渠道多样化。同时,采取整合营销策略,联合各中小企业,打造区域品牌,使产品向异质化、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4.加强集群内企业间联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对于加强专业化分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有着重要作用。而在滨州,大型企业由于多采用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外包环节较少,企业间分工协作较少,专业性不强,广大中小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金融通的困难,生存状况堪忧,出现两极分化的企业格局。政府可以通过放宽贷款限制、合资合作、招商等多种融资渠道扶植中小企业发展。龙头企业领导层面转变经营理念,团结广大中小企业,特定生产链环节由中小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提供技术、员工培训、财务指导来帮助中小企业,共同应对生产成本上涨、市场环境恶化、出口贸易壁垒等不利局面。

加强集群内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滨州市纺织工业协会为依托,建立公共信息网 ,为各企业提供关于新产品研发、国内外供需状况等方面的共享资源,建立统一的物流配送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使集群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机统一体。

参考文献:

[1]邱凤霞王艳文贺桂欣:昌黎县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12月(上旬刊)328~329

[2]张元智马鸣萧著: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M]. 华夏出版社,m2006

[3]迈克尔・波特著常桦主编:完全竞争战略[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4

目前,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正处在由“大”向“大而强”转型的攻坚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说:“纺织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由‘大’转向‘大而强’,并在部分领域引领世界,是今后5年 -15年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而持续的科技创新将成为纺织产业新一轮发展的核心。”

立项初衷

为对未来5年-15年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进行战略布局谋划,以支撑我国纺织产业由大转向大而强,中国工程院作为为国家提供战略咨询的学术机构于2012年底设立“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重点咨询研究项目,并于2013年启动项目研究。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项目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向《科学家》记者说:“我们在两年前针对建设纺织强国这个目标,结合国家‘十三五’的发展规划,制定了一个中长期的研究计划。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对纺织产业进行战略性研究,创新驱动发展也是本项目的亮点所在。”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重点咨询研究项目组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材料工程学部13名院士和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西安工程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设计院等高校及研究单位、企业等130余名教授、专家组成。项目包括8个子课题组、1个顾问组和1个综合组。8个子课题组的研究领域分别为纤维新材料技术、先进纺织加工技术、生态染整技术、现代服装产业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技术、高端纺织装备技术、纺织信息化技术、纺织产业经贸与管理运营技术。

据蒋士成院士介绍,最终确定项目的依托方为东华大学,是因其在国内纺织行业特色高校中占有一定优势,东华大学学科相对健全,纤维材料、纺织加工、染整、纺织机械、服装、纺织信息化以及纺织经贸管理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研究历程

“该项目的研究更是为了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在纺织行业管理方面提供桥梁,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所属的各个专业委员会等提供‘十三五’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布局的参考资料。”蒋士成院士说:“通过这个课题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科技状况进行了梳理。两年多来,课题组查阅了370多篇文献资料;对纺织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开展了科技创新情况问卷调查;分4次深入浙江、山东、福建、江苏、上海等36家纺织企业及纺织集聚区进行现场考察、座谈咨询、调研代表性企业发展概况、技术创新,制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瓶颈等。对比分析差距,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将来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哪些地方,把科技创新路线都进行了梳理。”

蒋士成院士介绍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项目组通过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等高层平台,了研究项目的初步成果,同时也听取了各方意见,不断地完善相关研究结果。”

如蒋士成院士所说,2014年5月17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第18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对项目研究内容进行研讨。在那次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就结合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6-2030)”初步成果,从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地位、我国纺织产业科技现状与问题、纺织产业主要领域科技发展趋势、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战略需求、面向2020年和2030年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发展重点、重大专项建议、政策措施建议等八个方面,作大会主题报告《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成果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5

一、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现状

1、纺织服装行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传统产业面临变脸

纺织服装产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在没有市场新的增长点出现的情况下,国内纺织生产规模不再快速扩大,而是平稳发展。企业的进人和退出在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等作用下比以往更加审慎,企业对于扩张会更加理性。特别是2009年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小纺织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现象,也有一小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外资企业撤离现象也不会就此止步,行业洗牌现象加剧。

2、国内市场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主战场”

虽然宏观经济预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服装内销增速也逐渐放缓,但是,我国人均服装消费和家纺消费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内销品牌零售和优势家纺企业仍将保持良好增长。2008年1—3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4.68%,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19.57%,增速同比下降2.56个点和上升4.15个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839元,同比增长10.58%,增速同比回落5.27个点;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50元,同比增长9.64%,增速同比回落7.28个点。全国大型商场服装2008年1—8月零售量同比增长11.03%,零售额同比增长20.81%。

参考过去40余年美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多轮经济周期中居民衣着类消费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演变,结合我国1992-2007年国内居民衣着消费与宏观经济之历史,结合宏观上对2009年gdp的判断,预计2009年,我国整体服装内销市场同比增幅为1.3-5.3%。

3、双管齐下,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如箭在弦,整合时代来临

面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和升级已成必由之路。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主体,比重达到90%以上,对我国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众多无序竞争的小厂,这些小厂只有几万纱锭的规模,产品具有低附加值、同质化特点,扰乱了市场。可以说,这些现象的存在以及现存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端形象,与资源整合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资源整合的行业洗牌。

4、与国际资源融合,产业攀上新境界

利用国际资源并不是单纯地走出去,也不是单纯的请进来,通过资本联姻能够达到与国际资源的合二为一,实现对国际资源最为有效的利用。2008年1月,雅戈尔集团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kwd的全资子公司keuwood asia limited持有的smart100%股权和kwd持有的中国香港新马服饰100%股权,不论此事件是否能够拉开中国服装企业与海外服装企业相互整合的帷幕,可以借此预见国际产业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必将加速。未来10年,中国将诞生若干真正意义的跨国集团。

5、走向现代运营模式

纺织服装业已经基本实现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纺织业自身得到快速发展,受此影响,纺织产业的延伸和与其他产业及文化的融合,纺织行业自身发展和附加值的创造,越来越依靠新的内容和新的途径来实现。一定意义上说,纺织行业已经从产品经济转入丰富而分专业的、以专业运作和复合运营为特征的内容产业时代。纺织行业的现代运营模式发展将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对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swot分析

1、s——优势分析

(1)产业配套优势。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从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产业链以及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且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可以找得到从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能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所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几乎任何数量、品种、品质的订单,这样的优势是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无法比拟的。

(2)政策环境与国内需求。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予以扶植,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特别是加大了出口激励措施的力度。经过2008年的几次出口退税回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了15%,还提出要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服装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等。

(3)人力资源方面。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行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较多的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工人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

2、w——劣势分析

(1)出口依存度高。作为一个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8年前两个月对外依存度仅在23.99%左右,而大批规模以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依存度则高达49.95%左右。这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受出口退税的冲击最大,因此,容易遇到国外的贸易壁垒。同时,由于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稳定或走下坡路,国外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将很难消化这部分的生产能力。

(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2008年以来,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很大冲击。尽管当前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但银行惜贷、慎贷现象仍较普遍,广大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银行现在对抵押物、担保等要求比金融危机之前更为严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余额中纺织企业所占比重偏小。

(3)创新能力不强。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生产的较多产品是中低档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4)出口品牌实力弱,营利能力不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处于营销价值链低端,特别是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长期以来在出口中是以oem生产为主,主要为国外的一些进口商和零售商贴牌生产,无序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物流成本高。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利润空间很小。

3、o--外部机套

(1)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稳定提高和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

收入方面,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消费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能阻止城乡人民旺盛的消费热情。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尽管从现有数据看消费者信心仍然处于下行态势,2008年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3,连续第5个月下行,但是相信随着2009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到位,大众将重树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2)美国、欧盟市场消费者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美国、欧盟市场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波动,而其他一些供货国起伏非常大,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60%以上的欧美日市场,已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建立了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会由于金融危机轻易改变。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面,关键是消费结构改变了,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地区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削减娱乐开销,对价格更敏感,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廉价产品供应商在销售额增长方面会成为赢家,分得更大市场份额,对质优、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应该是一个机会。

(3)配额取消。2005年,美国和欧盟在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结束时,继续对从中国出口的部分类别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实行配额限制。2008年1月1号以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纺织品与服装就不再有配额限制。而2009年以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也一样不再会有配额限制,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纺织品与服装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对于我国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倍此良机,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4、t--外部威胁

(1)金融危机令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896.24亿美元,出口增速继续放缓,同比增长仅7.98%,创近5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经历了大发展后,国际市场份额已经接近极限,难以继续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保持高增长,只能使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和需求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而目前各国经济形势走低,市场需求萎缩,无疑给未来的发展增加了重重阻力。

(2)汇率波动对出口形成较大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全年升值12.66%。其中,2008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而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澳元等货币升值幅度都高达20%以上。而这将极大抑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

此外,来自竞争对手的汇率压力也不容小视。越南盾、印度卢比、韩元等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都呈现较大幅度贬值,欧、美的进口需求已经大幅向越南等经济体转移,从而对我国出口形成较大挤压。以美国市场为例,2008年从越南输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9.03%,而中国仅为1.01%。

三、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对策

1、国家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目前主要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2008、2009年财政部、国税总局三次调整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将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5%,这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是,这还不能缓和纺织企业的目前的困境,应继续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至17%,刺激出口,缓解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的压力,从而改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赢利状态。国家应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负担。

2、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

创新就是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技术研发和品牌创新。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依靠科技研发、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寻求转机,才是“光明大道”。首先,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切实提高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其次,要加大对中小纺织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形成中小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服装自主品牌、争创品牌、营销品牌、消费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对于一些创新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学会“借梯上楼”,应坚持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路子,可以通过技术入股、购买关键技术或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不断做大做强。

3、走市场多元化之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外需求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中高档的消费转向了中低档消费。我国中小纺织企业不宜盲目走高端品牌路线,应瞄准中低档消费。除了把眼光放在主要的欧美市场以外,还应该努力去开发新兴的市场,如非洲,南美洲等国。目前,在全球经济明显衰退、出口增长受阻的大背景下,国家已采取一系列政策启动国内市场需求,以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4万亿元投资所启动的大规模国内基础建设,将对纺织品产业产生巨大需求,因此,国内市场应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主战场”。

参考文献:

[1]姜欣蔚.企业整合难行[j]服装界,2008,(9).

[2]方军平.加工企业或可“安然过冬”[j].服装界,2009.(1).

[3]刘嘉,刘静,刘文献,杜岩冰,李强,等.2007—2008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6

作者简介:李国忠(1969-),男,籍贯浙江绍兴,浙江绍兴凯越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

纺织品产业作为传统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以来,纺织企业相比改革开放之前有所改变和进步,但是由于新兴产业的势如破竹,其迅猛发展的速度让我们所震惊,与此同时,以网络、电子为领域的企业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欢迎,这也就要求了纺织企业务必要加大改革的力度,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电子商务热潮的涌入,对世界各国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众多途径当中选择一条最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道路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纺织企业实现战略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纺织企业的相关特点

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行业-纺织业,它是我国劳动力密集程度以及对外依存程度较高的产业。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产业及出口量占据首位,纺织品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来说也是十分重要,它是保证我国外汇存底(foreignexchangereserve)、国际收支平衡以及汇价平稳的关键所在,并且由于它劳动力密集程度大的特点,它能解决我国社会就业紧张的现象。另外,纺织产业的良好发展也能带动纺织产业分支的优化平衡,织业、麻纺织、丝绸、印染行业等以纺织业为依托的原料行业也能随着纺织产业的发展而进步。但是近年来,电子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物,因此,纺织产业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如何转危为安,加大转变力度,对于纺织行业来说迫在眉睫。

二、电子商务

自1990年以来,人类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创造出了极其强大的电子商务,它不仅调整了近千百年来我国行业的生产步伐和运行体制,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第五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电子商务直接为商务性质的活动所服务,同时也间接性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知识经济体制的完善为数字化产业奠定发展基础,它也逐渐取代旧经济体制作为发展的主流。信息网络技术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它以商品等价交换为原则,通过网络以及企业的公用数据网(VAN)、内部网(in⁃tranet)等平台进行电子支付,它冲击了传统产业当面支付的体制,缩短了产业生产、支付、销售的距离,增加了商务产品、物流运输的时限,有效实现了多方数据的处理和转送,为拓宽商务工作空间、节约成本以及强化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纺织品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电子商务方滋未艾之时,纺织企业已抓住电子商务战略这个苗头,通过开设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售卖,拓宽了销售渠道。可以说,纺织企业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发展,但总体评价来看,纺织企业的商务发展仍然处于劣势,仍有一些原因阻碍了电子商务战略的实施,下面,我们将继续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四、电子商务战略成功发展的实施原因

电子商务战略主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区分,其中,纺织企业产业链中的亚麻业、丝绸业、印染业等商务活动与信息化、科技化相连,这种做法有利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为纺织产业的市场销售、业务链接、产品展示以及经营管理进行服务,并根据传统行业的发展条件制定电子商务战略路线[1]。这样一来,电子商务战略不但得到了实施,对于纺织业来说其有利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电子商务战略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发展链来说,它的成功实施影响着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因此,商务战略占据关键地位。商务战略成功实施主要与社会事物发展要求、现实条件息息相关,它对发展中的某一特定环境、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客观机会等进行分析思考,对其中每一个小点的优点、缺点进行详细定位,以此明确其关键点,并以这个关键小点为开端,不断进行调整变化,使其推动电子商务战略的成功实施,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以科学有效为基础。对于纺织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战略是否能够被成功应用就取决于多方面,因此,对纺织企业的中心环节进行分析,找出其关键要点,以此为基础对销售设计进行规划,才能推动其发展。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就要以纺织企业电子商务的中心为基本点,商务电子战略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纺织企业良好的发展条件、国家社会的有力支持、产品设计更新以及优质客户这几点。纺织产业顺利发展的必要因素也是电子商务的顺利应用,纺织产业网络设计、网站布局以及优良的物流服务都是电子商务顺利运行的基础[2]。

网站的所有设计都要满足客户的意愿,所有功能也要尽量让客户亲身尝试。优秀有特性的官方网站设计是企业的门面,不仅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数量,还能够对纺织产业进行宣传;快速良好的物流是纺织产业发展的根基,它是客户与企业联系的枢纽,快速、优质的物流服务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不仅增加了客户对产业的满意度,还塑造了亲民的品牌,增强了纺织产业的影响力。对于新型产品设计来说,首先纺织产业要改变格局,确定新产品的主打方向,制定的每一个产品尽量满足各个消费等级与年龄区间,这一要求也决定了产业的竞争力度。价格低廉、功能性强、质量好、服装新颖等都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产品的质量、时尚度决定了此产品是否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和购买欲望,大众的满意度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金,它推动了企业的外部发展[3]。在纺织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与之合作的客户关系也是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效益,因此,在提高电子商务管理水平以及转变战略角度外,企业与客户也要建立一种高品质、高效的合作道路,这样一来,不仅仅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根基,更加有利于纺织产业的附属行业深化发展,同时促进社会整体效益的提升。

五、纺织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办法与优化措施

(一)应开发系统

首先,纺织产业应该设计多功能化的电子网络系统,以电子商务网络系统来说,在以应用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情况下,它完成了与电子软件的交集应用,并且电子系统具有完备的安全性,它保证了网络交易的私密化。使电子商务的应用更加便利、安全[4]。另外,在设置电子商务系统后,纺织企业与联系合作的客户之间能够更加轻松的进行商务活动,并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设计成本,在销售的过程中,还能够扩大消费群体,有效的与电子软件相结合,保证了支付、购物、销售、售后物流一体化,还能通过扫码进入到购买界面,进行微信扫码支付。此外,企业还可以把信息、所要投入市场的产品指南进行,还可以制作企业生产手册,详细摘要出设计的依照参考,技术标准以及处理商务的过程[5]。另外,从现今纺织产业应用电子商务战略的角度看,一些专业电子厂家如惠普等也在进行技术改革,倾向性的完成电子商务转变。

(二)完善电子商务目标的配置

战略核心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它也推动了市场传统行业的优化增长。所以,纺织产业要想充分的利用电子资源,就要理解增长点的增加对于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开端,进行优化战略,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6]。针对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程度,纺织产业应该确立以商务中心为目标,以电子化为基础进行企业改革,以此完善企业的财务、机械设备、运作流程以及产品技术的优化,从而全面完善电子商务产业的运行发展[7]。所以,将电子资源有效应用到纺织产业的各工作链中,电子商务的发展才可谓是完善。并且,纺织企业只有引进具有特性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如果,纺织企业的发展思想依旧落后,就会使电子商务的发展处于不利形势。

(三)设置主营业务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主打产品是其发展的支柱。以传统行业-纺织产业来说,其服装产品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只有主打产品的优化发展,才能够优化纺织产业的创新。在进行电子商务战略的引导时,我们一定要从纺织产业的目标以及基本点着手。

(四)强化电子商务战略意识

行动的前提是需要观念指引,纺织产业作为传统行业,其领导者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因此,纺织品产业的管理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摒弃旧时代下的产物,推陈出新。对此,只有管理者首先进行电子商务知识的学习,才能带动员工以及企业的变革发展[8]。管理者首先要对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明白现今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国内外应用的背景,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不断地完善电子商务,从而真正实现纺织产业等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五)制定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无论是新兴行业还是传统产业都应制定适合自己的前行道路,因为,制定企业未来路线。不但能规划当前发展的重要目标,还能避轻就重的认清未来企业规划路径,从而保证企业顺利发展。所以,针对纺织产业来说,可以先开展网络电子平台,将新型产品推销给客户,使客户认可,从而利于后期产业的发展。

(六)加强电子商务战略管理

电子商务看似简单易管理,只是很多人所认为的管理网站布局、设计以及推广等等,然而相对来说,电子商务管理是系统、完整性的过程。不仅需要设计电子网站、符合企业的特点,还要及时推广信息,管理人员还要定期对网站进行安全管理维护,保证企业的机密信息不外露[9]。另外,企业的主要管理者还要分期制定战略体制,包括企业的设计、更新、产品销售、物流运输以及财务报表等一系列相关事物。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特点,对于信息管理来说十分关键,我国的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相比较于西方国家来说发展较晚,因此,从国外电子战略管理来看,客户需求、服务速度、企业规划都对纺织产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电子商务战略的管理。

(七)加强各个产业的融合交流

在电子商务运行的过程中,客户的感受可谓是至关重要,客户的评价是极具客观性、公正性且实用性的。因此,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纺织产业应对此环节加大重视,在引进高科技技术的过程中,根据客户的建议来完成设计优化[10]。Email、In⁃ternet、DateSwitching等一系列应用过程都属于电子商务战略规划的进程,这一系列的优化更新不仅仅实现了办公的无纸化,更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到来,改变了传统产业下纺织行业污染严重的现象。近几年来,电子商务也在发生着改变,在进行商务活动、技术支持以及服务运作方面较之以前都有了明显提升,但是这也就要求电子商务的管理体制要更加明确且规范,不仅仅需要对纺织产业的内部控制进行优化,还要不断完善细节,这也是保证电子商务战略运行的关键所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纺织产业的特点、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系列条件进行分析,我们也希望,在以电子商务战略为条件的环境中,商务资源配置、纺织企业战略都能实现有效改革,从而引领传统行业如纺织产业的深化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文杰.互联网时代纺织产业链如何整合(下)[J].中国纺织,2012(11):66-67.

[2]赵晶,朱镇.企业电子商务价值创造过程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12):46-60,75.

[3]朱镇,赵晶.企业电子商务采纳的战略决策行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3):151-160.

[4]达军.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的实施影响因素[J].商场现代化,2015(15):35-35.

[5]王忠元.基于盈亏平衡的企业电子商务战略影响因素探析[J].商业时代,2011(27):49-50.

[6]张健,赵蓉英.电子商务视角下的企业竞争情报战略行为优化[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29(1):43-48.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7

中国纺织峰会于6月13日下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为主旨,紧紧围绕“战略转型?建设纺织强国”这一主题,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和纺织行业现状的深入分析,总结、探讨企业战略转型的共性规律,为正在实施战略转型、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纺织企业提供借鉴。

本届峰会定位为“十二五”中国纺织战略转型,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总裁朱勇从不同层面解读国家和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改造提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潘建成用最新经济数据分析和描绘了今后五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走势以及未来经济发展对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新机遇,使与会代表深受启发。高勇对“十二五”期间建设纺织强国的任务目标进行了解读,着重论述了装备制造业在建设纺织强国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推进高新技术纤维和新一代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产业化及应用;加快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推动高端纺机和配件自主化;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是推进装备制造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推进产品数控化、生产绿色化和企业信息化;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装备。发展目标是: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自主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低碳、绿色和再生循环再上新台阶。高勇指出,先进纺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导向是加快高性能纤维成套技术工艺装备、产业用纺织品装备、节能减排与绿色环保技术装备、高性能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和新型纺织检测检验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传统纺织机械的生产效率和自动控制水平,增强产品可靠性,加强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两化”融合水平,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和提高机床数控化率。“十二五”期间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市场份额要达到85%,比“十一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朱勇介绍了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实施战略转型的思路和经验。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坚持“科技与时尚”,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的理念,立志成为中国现代纺织产业的领航者和全球客户信赖的服务商。集团通过升级制造业,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新型化纤和发展服务业实现转型,效益增加,经济增长,产业优化,人员精简,资产夯实。他的体会是:定位要准确,战略要明确;体制要改革、机制要搞活;调整要迅速,产业要升级总部要加强,管理要创新。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的成功实践为面临转型升级重任的纺织企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参考。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8

加入WTO后,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来自全球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而纺织机械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其公司治理结构和管控模式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成

败。因此,打造大型纺织机械企业集团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而解决因企业集团管理的复杂性而带来的公司治理和管控问题,也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其中,母子公司之间的管控模式是集团发展历程中所必然面临的课题,也一直受到国内外理论界的重视。例如,杨翠兰对集团公司管控的理论与模式进行了探讨;陈志军等基于管控模式对集团母子公司的战略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罗彪等提出了基于战略管控的业绩管理系统,给出了具体的理论模型和分解操作模型;侯孝国对效绩评价与企业集团内部管控进行了研究;赵黎明等为企业集团针对不同权属企业选择适合而有效的管控模式进行了研究。

我国从真正意义上开展母子公司管控探索的时间并不长,虽然目前理论界对我国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控问题的研究已有较多论述,但从论述内容来看,主要侧重于对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理论分析,且大多停留在宏观层次上,缺少具体的制度设计和路径安排,更少有针对我国纺织机械企业集团应如何改进其管控模式提出具体的可操作建议。

因此,本文首先比较当前企业集团几种常用的管控模式,分析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对基于协同效应纺织机械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构建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行业相关企业治理和管控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企业集团管控的主要形式

企业集团管控是指大型企业的总部或者管理高层,为了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在集团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对下属企业或部门采用层级的管理控制、资源的协调分配、经营风险控制等策略和方式,使集团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达到最佳运作效率的管理体系。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有机体系,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套制度和方法,保证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和使命的顺利实现。

其确定过程需要涉及到 3 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狭义的管理模式的确定,即总部对下属企业的关系;其次是广义的管控模式,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具体的管控模式,还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等;第三个层面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涉及到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

根据企业集团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一般把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划分成运营控制型、战略控制型和财务控制型等 3 种管控模式,如表 1 所示。

二、纺织机械企业管控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1.纺织机械企业管控存在的问题

纺织行业是关系国济民生的产业,纺织机械主要为纺织行业提供装备。我国纺织机械特别是棉纺机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日渐缩小。自从中国加入WTO后,纺织机械企业抓住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发展系列产品;实施出口策略,技术不断升级,竞争力不断增强。

但是,自从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外纺织品市场萎缩,纺织机械市场需求低迷,纺织机械企业的生产、销售处于低谷。虽然2009年年初国家推出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纺织品关税调整的措施,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纺织企业出口产品的赢利能力,但依然没有改变纺织机械行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

分析其中的原因,既存在市场低迷、复苏缓慢等外部原因,也存在着产品单一、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等内部问题。特别是随着企业形态逐渐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实体向集团化转变过程中,在企业集团的管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管控模式建立不到位。据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统计,全国纺织机械企业超过千家,有些企业逐渐成为纵向多级法人结构的集团公司。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模式,使总部缺乏对集团内部企业在战略、财务、绩效等方面有效的管控能力。

(2)集团战略执行力不够。综观国内多数纺织机械集团,虽有一定程度的重组整合,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战略。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各企业的自身利益,导致同类业务分散经营,甚至出现同类产品分属不同企业经营的状况,导致企业内部出现竞争,使得集团的战略不能很好实现,战略执行力不够。

(3)母子公司职能定位不清。在纺织机械集团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是国有企业通过行政捆绑而成,有些是民营企业逐步发展而来,但是都存在着母子公司如何定位的问题。有些企业集团出现了母公司空心化、股权结构复杂、管理成本过高、运营风险加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集团公司的有效和良性运行。

2.纺织机械企业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

我国多数国有纺织机械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是由国家按照纺织工业的布局要求设立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多数国有企业通过行政捆绑逐渐建立了企业集团。但是如何建立有效合理的管控模式成为制约纺织机械企业集团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战略。企业集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差异必然要求不同的管控模式来支撑,企业集团所涉及的各种业务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有不同的特性,因此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构建对集团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规模。当企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时,需要管理和协调的事务越来越多,全部交由集团总部来决策便会影响到决策速度和质量。纺织机械企业属于完全竞争性行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容易因为决策速度而贻误商机,这就需要集团总部合理授权。因此,企业的发展规模是选择管控模式的重要因素。

(3)资源关联度。资源关联度是指在一个集团内部由总部掌控的资源与子公司经营的业务之间的关联程度,通常可以从原材料及其产品的相关性来判断,如果成员企业的资源相关性较高,那么多采用运营管控型管控模式。反之,如果相关度低,企业集团一般采用战略管控型管控模式或财务管控型的管控模式。

三、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构建

1.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

纺织机械企业集团总部应根据集团战略目标和各下属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充分考虑以上关键影响因素,以三大管控模式为基础进行灵活设计,明确总部功能定位,落实管控具体措施,这是企业集团管控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集团管控的效果。

目前,通过行政捆绑而成的集团公司内部管控模式往往是以战略控制型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综合。如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对电力、煤炭等业务单元采取战略控制模式,对汽车配件等业务领域采取财务控制模式;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对医药、贸易等业务单元采取战略控制模式,对金融等等业务领域采取财务控制模式。当然,伴随着这些公司业务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未来的管理模式也将会发生变化。

通过对国内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在设计和选择管控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历史、现状和未来,对国有纺织机械企业通过行政捆绑而成的企业集团,对其中纺织机械等相关业务单元应采取战略控制模式;对其他投资业务应采取财务控制模式。从总体定位和管控模式选择应该是战略控制型控股公司(图 1)。

对民营纺织机械企业通过自身发展而成的企业集团,对其中的纺织机械业务,应采取运营控制模式;对其他投资业务应采取财务控制模式。从总体定位和管控模式应该是运营控制型控股公司。当然,随着这些纺织机械企业集团业务结构的调整,未来的管理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2.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构建

(1)明确总部功能定位

目前,多数国有纺织机械企业集团存在着定位不清、管理界限层次不明等问题。出现了要么集权过度,要么权力分散等管理上的错位和越位现象。造成了管理上层次太多、考核不到位、有效监控难落实、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结果,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总部功能,理顺母子公司的关系。

① 明确总部定位。许多企业集团总部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不清晰,捆绑型集团公司总部的功能定位更是一个新的问题。集团公司总部的基本职能和定位是企业集团实现有效管控的关键问题,集团总部要通过明确发展战略,推进业务重组,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集团公司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② 确定总部职能。目前,多数国有纺织机械企业通过行政捆绑而成的企业集团定位成战略控制型控股公司,总部设定为投资决策中心、战略规划中心、资本运作中心和审计监督中心。按照这种职能定位应加强总部战略规划、投资决策,资本运作和国有资产监管能力,增强集团公司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并按照战略决定组织的原则,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③ 理顺总部与子公司之间关系。建立有效的管控模式,要合理科学划分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权责,做到集权有序和分权合理。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做到集而不散、分而有序的设计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架构。按照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建立总部 子公司 企业三级法人管理体制,使集团总部逐渐成为决策中心,各子公司成为利润中心,企业成为成本中心。

(2)落实管控具体措施

不同管控模式有不同管理措施,国有纺机企业要实现战略控制型控股公司职能,应重点落实以下措施。

① 强化战略管理,确保战略协同。集团公司作为战略控制型控股公司,战略管理是统揽全局的一项工作,应树立战略规划是一种长期投资的理念。应该始终清晰集团现在哪里、将来到哪里、如何走过去,制订具体的战略规划,确保子公司战略和集团公司总体战略相衔接。对所属企业的改革、改制要积极推进并严格控制,确保子公司在改革、重组等方面的举措与集团公司的体制改革、战略规划相一致。

② 强化财务管理,成为监控中心。要努力使集团总部成为投融资中心,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加强对企业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等指标控制及借贷、担保的监督。要树立赢利比规模更重要、控制风险比赢利更重要的理念。对所属企业要逐步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相统一,严格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奖惩。

③ 强化资本运营,优化配置资源。资产管理和资本运作是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管控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加强资产监控和提高资产质量。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使集团总部成为资本运作的中心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孵化器。完善投资项目责任制,将投资项目和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对重点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确保项目收益。通过内部整合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四、结语

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管控模式是保证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大型纺织机械企业集团而言,用科学理念统一思想是实现内协外争的有效手段;建立控制有力的管控模式是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纺织机械企业集团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就必须通过构建科学的管控模式来克服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方面的不足,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标。而本文正是通过对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中的影响因素以及管控模式构建的探讨,力求为纺织机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构建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傅孝文. 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J]. 集团经济研究,2007 (9):27 28.

[2] 杨翠兰. 集团公司管控的理论与模式探讨[J]. 集团经济研究,2007 (10):33.

[3] 陈志军,孟执芳. 基于管控模式的母子公司战略控制探讨[J]. 科学学

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8):198 200.

[4] 罗彪,方波平,季红梅. 过程业绩管理:构筑企业集团的“管理神经系

统”――战略管控型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业绩管理方法[J]. 管理现代化,2006(4):10 13.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9

管理之道 各有千秋

据主办方介绍,在当前纺织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如何凭借本身过硬的管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是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因此这次管理创新成果大奖的主题是“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此次管理创新成果大奖的评选条件除了参考企业的基础资料外,最重要的是看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是否具有亮点,是否能在行业内树立标杆和学习榜样。从这些获奖的企业管理经验来看,他们虽然深谙精细化管理和战略管理之道,但是却各有千秋。

华茂集团构筑了“以产权为纽带,打造纺织价值链;以金融为平台,打造资本价值链;以新纤维、新材料为起步,打造高新技术应用价值链;以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为资源,积极探索企业轻资产经营”的“三加一”发展战略;通过资本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两化”融合创新,实现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管理的更有效结合。

苏州龙杰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走“差别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的道路,以“创新创造大不同”特有的经营理念,确立了“以高技术剑走偏锋、以差别化独辟蹊径”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差别化涤纶工业丝、低碳绿色纤维和超极细纤维”项目的三大建设目标,形成了一套具有苏州龙杰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机制。

凤凰集团以创新思辨打破旧的生产方式,调结构,转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组流程,设计工艺流程再造方案,调整生产组织设备布局,以纵向同步连续联合机取代横向分割的单元机,从而缩短工艺流程,减少零码,杜绝蜡折质量瑕疵,减轻劳动强度,减少用工,加快物流速度,减少在制品库存。流程再造破除旧结构的束缚,化解旧流程的矛盾,极大释放生产力。

孚日集团始终坚持以市场拓展为主线,积极实施全球贸易战略,大力开发国际主销市场,加快培育国际新兴市场,推进国内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构建了良性发展的市场运作架构;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努力为市场打造精品;以市场反应为根据,优化内部业务流程,大力提质降耗,增强竞争优势,整体上形成了面向市场的精细化管理创新体系,推动了企业从单向度成长转为多向度成长,从机会、资源驱动转为能力驱动,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加快转型,使公司在世界家纺市场中构筑起产业竞争优势。

江渡纺织集团探索了一条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发展道路,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纺织企业树立了一个标杆。公司秉承持续创新理念,以战略转型、优化升级为指导,构建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商业模式,提升了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海申达集团将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从产品研发、工艺设计,到设备管理、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对企业的运营系统进行全面升级,不断夯实管理基础,从而成就了产业用纺织品业务快速发展的局面。

战略为纲 精细为目

面对新的形势,现代精细化管理必须在新的产业范式创新的指导下进行。上述获奖企业以技术和管理范式创新带动的精细化管理是中国纺织企业创新智慧的体现,是中国纺织从硬战略(以实物资本和劳动力支持的规模效率型战略)向软战略和巧战略(以优化结构、转变方式、破解困境的战略)转变的典型。他们将精细化管理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做到了以战略为纲,精细为目,纲举目张,步步为营。

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在讲话中指出,管理创新是提升纺织工业竞争力的一个抓手。2012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高出整个制造业O.5%,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5.6%,就业占整个制造业的10.6%。2012年纺织品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3%,出口价格同比提高了3.9%,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O%,增速高出同期全国消费品增速3.4%。纺织利润总额达到了2943亿元,同比增长7.8%,也高出了制造业平均2.5个百分点。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外部环境恶劣,纺织服装工业长期积累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纺织工业能够取得去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纺织工业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保持平稳增长,概括讲是纺织工业在市场倒逼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双重作用下,加快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管理创新。因此,开展评选“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大奖”活动,是一项值得长期坚持的工作。而且,更重要地是推广获奖企业的成果和经验,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全面提高纺织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10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

发改委: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年内出台

日前,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年内将会出台。据悉,该规划要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

淮演点评:

从危机到后危机,在许多国家战略的层面,形成了一个寻找战略新型产业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的潮流,而且逐渐步入具体制定规划和政策法律的阶段,充分显示出国际舞台上的主流国家在对危机思过或反思、转折或前瞻,体现着抢抓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角力。我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尚未平息之际,就已把选择新型战略产业列入国家重大议事日程,明确了战略新型产业的构成,主要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海洋工程等。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以期使新型战略产业早日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纺织工业进入部级新型战略产业估计希望不大,但同样需要明确新的战略或经济增长点,只是与国家层面的确定思路有所不同。纺织工业毕竟是上下游贯通的产业,行业之间难以独立割离发展。总体原则无疑是必须具备产业创新的治业方略,具体划分有“宽”与“窄”之别。纺织工业新增长点“宽”的理解,似应与科技、品牌两大贡献率紧密相连,也是产业链上的所有行业调整升级的着力点所在,具体路径、侧重点行业之间或许会有差别,但科技、品牌作为战略转型和新的增长点之共性应该是一致的。对于产业新增长点“窄”的解释应该更加务实,既需要深入各具体行业中去寻找,又不能脱离整个上下游连接的产业体系。千万不能只用产业用纺织品作为唯一的战略新型行业和新的增长点而替代全部。每一个细分行业或者传统行业通过创新发展都有新的增长点可以挖掘,关键是要实实在在的在战略方向、市场导向、科技攻关、技术路线、节能减排、企业结构、产业链布局、政策措施、行业服务等方面做好全面培育,让科技、品牌两大贡献率在各个行业真正落地,纺织工业自身就能依靠这内在的两大转型杠杆整体走上新型战略发展之路。

中纺协:杜钰洲提出纺织强国四大关键词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近日指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由大到强的四大关键词是建设世界纺织科技强国、纺织服装品牌强国、纺织服装人才强国、纺织服装可持续发展的强国。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11

    一、纺织行业背景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一)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目前,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日益增高。国际上,美元急贬、人民币相对升值,原油价格跌宕起伏,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都宣告着重大改变。

    伴随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国家政策旨在淘汰低层次产品和企业,给许多纺织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纺织企业陷入了生产经营困难的窘境。

    (二)纺织行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从2011年年初开始,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内销、出口等均呈现了回升增长势头。国内统一的市场条件造成纺织行业向具有优势的区域集中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地。形成了最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提高了整体配套能力,缩短了交货期。

    纺织行业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的特点:纺织企业人力资源层次不高,人力资源结构相对简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战术管理阶段,主要侧重于一些事物性的工作,如劳动组织、档案保管、考核升级、报酬分配等。

    二、纺织行业战略联盟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

    (一)纺织行业转型的必经途径--战略联盟

    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纺织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技术含量较少,技术装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能力不强。

    1. 国内纺织行业形成联盟状况

    我国纺织行业形成了产业高度集群。已存在的联盟主要是:服装业企业之间的联盟,纺机制造业企业之间的联盟,基于纺织行业产业链的联盟。这些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在技术、资金、人力培训和营销渠道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2. 纺织行业联盟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国际的宏观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态势,纺织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组建的战略联盟的模式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与国际性企业之间基于品牌建设的联盟将增加

    (2)因拓展高端纺织品服装市场的联盟将得到加强

    (3)与其他相关行业组建跨行业联盟将进一步发展

    (二)战略联盟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局限

    基于上述战略联盟发展趋势的考虑,原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性越来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纺织业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纺织制造业中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人为主, 缺乏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电脑设备操作和设备维护保养人员。

    2、人才流失严重

    我国纺织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流动速度较快。人才的流失意味着技术的扩散,企业机密的外泄,竞争对手实力的加强等,也影响在职员工的忠诚度。

    3、严重短缺技术创新人力资源

    纺织企业的创新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两类型人才:一种是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家人力资源;另一种是从事专业研究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解决前沿问题的技术人员或工程人员。

    此外,我国纺织企业的管理人才匾乏,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经济贸易类、产品设计类等人才。

    三、基于战略联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升级

    (一)招聘甄选的升级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企业招聘以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缺少设计研发人才。

    形成战略联盟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具有战略性、整体性的特点,人力资源部应直接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要预先对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作出预测和规划,以保证企业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人才进行培养;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统一制定人员配置计划,将选聘、任用、培训以及人才储备等纳入统一的计划体系,促进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绩效考核的升级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虽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目标的贡献,但其主要目标在于本部门的工作绩效。

    形成行业战略联盟之后,建立一个科学、客观、合理、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变得十分重要。评估应根据人员岗位、职责的不同,按高层、普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分别制订评估细则。

    (三)激励机制的升级

    传统的纺织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低效,首先表现在工资激励缺乏力度。其次,体现在奖惩不够公平合理。这样,最终导致工资的激励作用荡然无存,造成人力资源的激励不足,没有体现人才的价值属性。

    形成战略联盟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升级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员工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绩效考核相匹配,制定针对不同岗位职责的不同激励对策: 1、管理人员的激励对策:(1)与绩效考评制度相结合,实行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考评机制与薪酬机制相挂钩。(2)根据管理人员的业绩,逐步扩大其职责范围和适当授予其较大的工作主动权,在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予以充分信任和支持。(3)实施价值观管理。战略联盟之后的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和价值冲突与对立频繁加剧。纺织企业通过对企业精神价值的整合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2、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对策:(1)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2)建立健全激发科技专业人员技术创新的各项制度。(3)逐步提升专业技术职务。

    3、一线生产人员的激励对策:(1)制订工作目标,并把薪酬中的个人奖金与工作目标完成度挂钩,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企业的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2)不断改善劳动感,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来满足一线人员对学习各种技能的愿望,而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3)创造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让员工对组织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充满信心。

    (四)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与组织学习能力

    战略联盟之后的纺织企业通过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在公司中形成学习型文化。营造一个增强员工对知识的渴求、确保知识得到持续的应用、扩散和创造的企业环境,进一步构建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五)人才保留的措施

    我国传统纺织企业面临的又一问题就是,人才大量流失。

    战略联盟之后,培育人才、激励人才一系列措施开展的同时,怎样留住人才,尽可能减少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企业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企业从最高层到各华层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

    1. 事业留人:使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同步,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首先,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了人才发展目标,激发其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其次,"量体裁衣"指导人才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并创造条件助其在企业内部逐步实现职业生涯。

    2. 待遇留人:根据人才市场价格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制订出向各类人才倾斜的薪酬:分配制度和独特的重奖机制。

    3. 机制留人:面对战略联盟下的纺织企业应该专门制订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办法以及管理岗位公开竞争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从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考评、评价、交流、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以求以良好的竞争机制,营造出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4. 感情留人: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使各类人才从心底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在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改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员工的情感调适能力,形成融洽、和谐、奋进、具有凝聚力的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福英.纺织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J],山东纺织科技,2003,1.

纺织业发展战略篇12

王天凯指出,“十二五”以来,纺织工业逐步进入运行基本平稳、增长动力转换、调整持续深入、发展压力加大的新常态阶段,纺织业仍基本保持平稳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整体运行质效不断提升,为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作出贡献。“十三五”时期,全行业应充分树立信心,紧密围绕纺织行业“十三五”规划,力争通过“走出去”初步实现产业链跨国整合和价值链的提升。中纺联仍将积极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继续为推动我国纺织强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论坛还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罗雨泽作“一带一路”战略解读。他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特征凸显的背景下,我国借鉴传承“丝绸之路”这一和平共赢历史符号,致力于通过沟通交流,增进战略互信,推动和谐、稳定、均衡、普惠的经济纽带构筑。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须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建立相应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