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调研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2 15:02:46

纺织品调研报告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1

如何引导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开发创新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直很重视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组织力量进行了行业产品开发专项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汇集成《2008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2008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使行业机构对于企业产品开发的指导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开发,从科技的角度解读开发,倡导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理念,提倡建立完善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与流程,从而用科学的方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新产品市场价值潜力,是纺织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与创新的一本‘工具’书。”杜钰洲会长在读过这本报告后作出这样的评论。

面料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获得市场信息、形成开发思路到进入生产环节,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且每个环节之间有着高度的关联性。而其中最关键的是,纺织企业在制定新产品开发计划时,必须要了解消费市场的需求,结合现阶段纺织技术发展,以自身实际生产设备和技术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设计,才能保证所开发的新产品真正转化为商品。这就要求产品开发人员不仅要关注工艺的实现,更要关注流行趋势信息和目前的市场现状,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有哪些转变,然后结合新原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构思。充分拓宽纺织面料设计师的创新思维,提高企业新产品市场化率是《2008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策划编撰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首先从市场消费的角度预测流行趋势,在全面研究国内外经济环境、成衣市场、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背景下,以生活方式一色彩一服装一织物应用为推导脉络,获得并下个季节的面料设计关键点等潮流动向信息,然后分别针对棉、毛、丝、麻、化纤、针织等产品的开发技术特点人手,通过原料、纱线、花型以及后整理工艺等手段进行产品设计,使其顺应趋势的风格,为纺织技术人员如何使用流行趋势信息提供切实的指导,为流行趋势信息在实际产品的实现上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报告在产品开发分析中还特别注重产业集成创新的趋势,注重相关领域设计元素和技术工艺的相互借鉴,强调毛、棉、麻、丝、针织、印染等产业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彼此合作,形成具有特殊竞争优势的新产品的联合开发体系,最终实现产业的集成创新。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2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纺织与质量处处长曹学军告诉《财经》记者,由于对纺织行业形势的判断以及各方面意见仍存有分歧,目前各个部门仍在协调中。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遭遇出口减缓的压力,出口大户纺织业受影响最大。为此,商务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下称中纺协)、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下称中纺商会)等多个部门今年上半年开展广泛调研,寻求解决之策。其中,通过上调出口退税政策拯救纺织业的呼声很高,最为普遍的一个说法是,相关政策6月底将明确,“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上调2%,服装出口退税率上调4%”。但现在看来,这一政策已因争议过大而暂时搁浅。

寻找脱困良方

今年3月初,由中纺协会长、各分会会长带队,六个调研组奔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调研。此六省集中了中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群,调研目的,是要为纾解纺织业的困境寻找办法。

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增幅持续下降。今年1月至3月,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量增加2%,但是服装出口单价下降了1%,输美的服装出口总额下降4.6%。而在有“外贸出口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上,200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成交额下降了11.5%,对欧美出口成交金额下降了30%。

国家海关统计数据显示,纺织行业的服装出口已连续五个月增速放缓。

国泰君安分析师李质仙告诉《财经》记者,尽管表面上看出口总额仍保持增长,但同去年相比,人民币已经升值近10%。因此,把出口额换算为人民币计算,实际增长率大为缩水;“再扣除通胀因素的话,出口实际增长率很可能为零或负数。”

对于大部分出口型企业而言,形势不容乐观。4月,中纺协调研组将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提交给发改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建议内容包括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退税由11%回调至15%;取消棉花进口划准税;希望国家对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科技创新进行支持,对中小企业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迪向《财经》记者介绍,提出建议的目的,在于希望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能够平稳进行,希望政府在政策措施的制定上能够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既考虑到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就业、社会稳定等因素。

5月中旬,中纺商会亦赶赴山东等省份调研纺织服装出口形势,随后呼吁:纺织服装业面临空前困难,希望国家放松调控政策,为企业的发展生存留下空间。中纺商会亦将纺织企业的意见收集整理上报至商务部。

自5月初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商务部、财政部,开始深入调查研究相关政策。

参与过政策研究的李质仙告诉《财经》记者,上述部门几经协调和统一意见,已形成一份内部报告。

李质仙称,所提交的意见中,最为实质的一条是对纺织行业出口退税进行回调政策,即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上调2个百分点、服装出口退税率上调4个百分点。其余提议则较“虚”,比如说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放慢人民币升值的速度等。

转型阵痛

相关报告提交上去后,目前尚未下文。曹学军说,目前政策走向尚不明朗,主要是取舍问题。她认为,纺织行业的发展的确面临着严峻的局势,但由于产业本身存在大量价格竞争的产品,向低成本地区进行转移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短期内也不能靠一两个政策得到很大的改观。从根本上说,行业的发展还是要靠结构调整。”曹学军说。

不过,仍未完成结构调整的中国纺织业今年遭遇了不少困难。

纺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就是微利行业。据中纺协统计,全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3.97%,其中棉纺织业的利润率为3.93%,服装业为4.32%。

在“2008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暨国际棉花贸易洽谈会”的发言中,曹学军将导致纺织行业出现困难的因素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二是外部市场需求的减弱;三是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四是宏观紧缩政策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统计显示,1月至3月,国内纺织原材料价格指数上涨3.3%,产品的出厂价格指数上涨1.9%。今年《劳动法》实施后,又使得全行业劳动成本增长近30%。

与此同时,银行贷款之门紧闭,也给纺织企业的资金流动造成了很大压力。吴迪对《财经》记者介绍,大多数企业反映,各地银行对纺织企业贷款项目的审批普遍从严,不少地区由于认为纺织行业属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对纺织企业一般不予放贷,使得企业用于产业调整提升的技改、研发、环保等项目无法推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告诉《财经》记者,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多,导致市场过度竞争,使行业的创新和产业升级速度过慢。“加上利润较低,能够投入创新的资金也相对微薄,给结构调整带来很大的困难。”

今年上半年,陆续传出纺织企业倒闭或亏损的消息。吴迪表示,纺织企业的波及面很大,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职工就有1088万多,算上规模以下的,估计达到2000万。

扶持争议

自2006年起,中国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开始调整。当年9月15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11%。2007年7月1日,服装、鞋帽、箱包出口退税率亦由13%下调至11%。

出口退税政策意在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纺织行业的转型。然而,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充分暴露,世界经济受到冲击,带来了中国出口减速等一系列问题。赵玉敏说,这些是政策调整过程中没有预料到的。

然而,一旦出口退税回调,是否会带来政策的回退?对此,业内仍存有争议。

中国纺织行业协会一位人士表示,政策调整的方向,是需要限制资源性和出口规模过大的产业发展,因此此前一直是下调出口退税。如果回调就涉及到政策走向的问题,政府对此会存有一定的顾虑。不过,纺织行业不仅牵涉到行业发展,还牵扯到职工就业的问题,政府会从全盘进行考虑。

6月4日,商务部财务司司长李荣灿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员大会的发言,几乎给那些期待出口退税回调企业泼了一盆冷水。李荣灿表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部委将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相对稳定,近期不会有新的出口退税动议。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3

面料趋势与产品开发方向预测――避免“跑偏”是硬道理

《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国际成衣市场、消费者色彩偏好等因素的基础上,从生活方式、色彩趋势、织物开发方向、织物在成衣中的应用等方面给出下一个季节的开发指导和建议。其中,生活方式分析将遵循“生活方式一色彩一服装一织物应用”这一推导脉络,来说明下一季的开发热点。色彩趋势分析将从流行面料的色彩整体走向、关键色及配色建议、色彩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精辟的分析和说明。织物开发方向将给出开发方面的概念点,供读者参考。织物在成农中的应用板块会从上装、裤装、裙装、套装、大衣、衬衫等终端领域给出推荐的面料应用建议。

面料趋势与新技术应用实例――梳理产品开发的方法

“报告”将针对棉、麻、丝、毛、化纤、针织等六个品类的纺织产品,给出未来一季的整体发展方向,包括:色彩流行趋势和风格开发要点、织物开发建议和重点产品举例、行业新技术关键词等实用信息,为企业的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实际调研――企业开拓市场的利器

“报告”通过大量的展会调研和企业实地走访等工作,对上一年度中国纺织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市场现状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总结,使读者充分了解目前行业内纺织产品的开发水平、亮点、难点等。

对于面料加工生产企业来说,“多拿订单”是不变的“硬道理”。可能没有企业认为自己忽视了客户需求,而是觉得已经做到了格外重视,但这种只单单做到对已存在客户或准客户的要求进行满足的做法,显然已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

《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将针对行业热门产品(如“功能性纺织品”等),对北京、上海等地的消费者、国内外采购商以及纺织生产企业进行系统调研,了解行业内被关注度较高的热门产品在消费群体中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采购商和贸易商的采购需求、纺织企业在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在基础上提出详尽的数据分析和应对方案,以帮助生产企业和品牌商了解终端消费者对热门产品的消费习惯,进而把握消费群体的有效需求。同时,生产企业通过了解采购商和贸易商对热门产品的采购现状、潜在需求和前景分析,将更为精准地聚焦目标市场,做到有的放矢。

知名服装品牌的面料应用情况调研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4

报告方就调研数据于2012年3月22日、26日、29日三次向包括李维斯、阿迪达斯、CK、阿玛尼、雅戈尔在内的48家品牌企业就供应链环境违规问题发出询问,截至4月中旬, 16家企业给予回复。

新工艺涌现,污染处理尚跟不上

近几年来,纺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占全国废水排放的比例呈直线上升趋势。作为品牌服装供应链的上游,纺织业面临的污染局面有着结构性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印染、染整等领域。上述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染整废水排放量占整个纺织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0%。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5省排放染整废水总量约占全国染整废水总量的90%。

“近年来更突出的矛盾是新工艺、新原料、新染料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得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污染物变得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不断增加。”作为调研报告执笔人,马军对纺织业新工艺导致的污染深有感触:“如近年来流行的碱减量和海岛丝工艺,废水中COD(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值越小说明污染程度越轻)含量高达几万毫克/升。这些新的助剂在技术处理上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研发出特别有效的针对性污染处理技术。印染废水处理后,污泥处置也是尚未解决的全国性问题。”

目前,江浙印染企业集中地区的印染废水COD排放浓度由原来的不足1000毫克/升增加到2000毫克/升。涤纶产量在当下中国的纤维生产中产量最大,碱减量工艺则已成为涤纶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而碱减量工艺产生的对苯二甲酸不论采用生化或物化方法都难以处理,这就是浙江、江苏碱减量工艺集中地区相关环境指数不能稳定达标的主因之一。

未达到COD规定排放标准就直接排放的废水,其中的有机成分分解后会耗光水中氧气,造成鱼虾成批死亡,严重破坏水体、底泥及其生态系统。

事实上,印染业迅速发展带来的污水处理难题早在2004年左右就曾经得到舆论关注。当时国家环境主管部门曾有这样的评论: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染整是利好行业,近几年均以二位数增长(有的超过30%),废水和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也同比增长。由于印染过于集中,加上达标率不稳定,实际排污总量与环境容量尚有一定差距。几年来,淘汰陈旧落后、能耗高、性能差的生产设备,研发高新技术一直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药方。

“然而,纺织业的污染处理技术,并没有随着新工艺得到改进,这并不是因为缺乏技术研发,而是因为新技术开发出来却没有人去用。”马军指出,污染处理跟不上,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资金问题,首先是因为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动力。

一年列支120万元,预设为环境罚款

尽管政府对纺织业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地方环保部门却难以确保工厂企业真的执行这些国家标准。执法力度弱、环境诉讼难,导致违法成本偏低;水资源价格人为压低,造成企业没有高效、循环用水的动力。

“纺织业废水排放量大,即使达标排放,也会给环境造成压力,更何况实际操作中许多纺织企业根本不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力告诉《东方周刊》。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从2006年开始“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在该数据库中,截至2012年2月20日,纺织企业有违规超标记录的已超过6000家,包括:私设暗管、未经处理直排污染物、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擅自动用被查封的生产设施、因环境问题突出被挂牌督办等。

“建立在‘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基础上,本次调研用时半年,首先通过海量搜索,进而分析财务报告以及上市企业的上市报告,对许多品牌服装的供应链进行了排摸,弄清楚了每个环节到底是谁给谁供货,确立了纺织品供应商和品牌服饰之间的关系。”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告诉《东方周刊》,一批超标违规的纺织企业位于大型国际、国内品牌服装的供应链上游,完全游离在品牌服装企业环境管理范围之外。

福田实业集团下属的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纺织业供应商之一。这家企业和Gap、Tommy Hilfiger、Reebok、耐克等知名品牌长期保持密切合作。“这样一家在业内声誉卓著的上市公司,其环境违法行为就令人费解”。 马军说,该厂曾在2006年私设两条管道偷排,“一条管径达25厘米的铁制暗管,通过两个隐蔽的阀门控制,每天直接将偷排2万多吨未处理达标的印染废水。当时,在该公司位于东莞、深圳界河茅洲河的排污口,暗红色污水在江面划出明显的污染带。这家公司因此被追缴了21. 7万元的罚款。但对于这样一家年产值几十亿的企业,如此数目的罚款能起到的作用实在有限。”

马军说,调研中还出现过极端的案例,某企业估算月罚款不会超过10万元,在年度预算中干脆列支120万元,预设为环境罚款。“企业的态度是,罚就罚呗,一些大型纺织企业一天的废水处理成本可能超过十万元,违法成本严重低于守法成本。”

并非简单给出“黑名单”

尽管一些名牌服装的供应商出现诸多环境违规问题,但大多品牌成衣公司并不把监管供应链上游视作自己的责任。

在调研中,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现ZARA的部分疑似供应商存在环境违规问题,包括被当地群众投诉,部分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以及因清理废水池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等。在调研组发出关于其在华疑似供应商环境违规的提示信后,来自ZARA的回复写道:“很遗憾我们不能回答来自学校、大学和专业人士等个体对于我们业务模式问题的回应。”

“ZARA的这些疑似供应商存在的问题是现实,而ZARA作为全球最大的时装零售公司之一,在其官网公开说‘真诚地与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建立联系;持续地与前面提到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组织进行对话,整体业务活动要透明性’,我们认为ZARA有违其公开承诺。”马军说。

与ZARA不同,耐克、H& M、李维斯、阿迪达斯等品牌企业在接到环保组织的提示信后分别表示已开始深度调研供应商违规情况,考虑建立供应商检索体系。

耐克在回复中表示:“耐克公司将要求在华供应链伙伴自己关注自己的环境行为,在需要的情况下,还要求其公布整改计划。”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5

“纺城有家・先锋力量”对接会暨“2017中国面料之星”启动仪式在柯桥举行

近日,“纺城有家・先锋力量”对接会暨“2017中国面料之星”启动仪式在柯桥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共中国轻纺城市场委员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中国服装新锐品牌商业联盟、《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承办,网上轻纺城、全球纺织网、国家纺织面料馆支持。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辽宁西柳服装市场、沈阳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州白马服装市场等8个专业市场集群,天虹、日月新、九鲲鹏等70余家国内知名服装品牌,近三百家优质面料供应商参加。“中国面料之星”活动自2011年首届举办以来,以其权威性、专业性及精准性得到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热情参与。作为目前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面料调查活动,去年,“中国面料之星”首次走进中国轻纺城,与柯桥经营户展开贸易对接,备受市场好评。此外,本次活动成立 “纺城有家・红基金”,这个基金由市场广大党员自发成立,重点用于敬老助幼等公益活动上,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纳川展示2017秋冬新品及最新空间形象

6月16日,以“看不一样的我”为主题的贝纳川2017秋冬新品及最新空间形象会在常熟举行,展示了贝纳川对时尚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构想,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贝纳川。

本次贝纳川2017秋冬时尚会以“怪异梦境”为主题,探索未来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畅想未来人类的生活如何被科技影响,同时科技如何跟传统艺术相结合,未来和过去怎样融合共存,迎合当下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本次会贝纳川还首次了女装,成为企业全新突破。同时,贝纳川6代空间新形象“续”横空出世,该作品出自日本空间设计师伊藤胜之手,“续”呈现了不规则的美感,成为传统服饰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6

报告指出,近期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变局包括:对美、欧、日等主要市场的出口占比下降、劳动力资源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棉花价格不稳定引发行业良性发展风险、国内市场需求对行业提出新要求等。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显现;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产业用纺织品迎来更大发展机遇;纺织品出口格局更加均衡,从侧重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纺织产业加速中西部地区区域布局并不断优化等。在此形势下,中国纺织工业的创新策略在于“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并举”。在科技创新方面主要表现为:注重上游纤维产业的创新,优化化纤产品结构,发展新型高性能化纤产品、高仿真化纤产品、生物基型新材料,提高可再用类纤维的回收利用率,稳定和优化棉花的产供系统,提高单位纤维的利用率,发展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纺织品等。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7

孙瑞哲在报告中指出,近期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变局包括:对美、欧、日等主要市场的出口占比下降,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所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棉花价格不稳定引发较大行业风险,国内市场需求对行业提出新要求等。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显现;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产业用纺织品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纺织品出口格局更加均衡,从侧重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纺织产业在国内中西部地区区域化布局进程加快并不断优化等。在此形势下,中国纺织工业的创新之举在于“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并举”。在科技创新方面主要表现为:注重上游纤维产业的创新,优化化纤产品机构,发展新型高性能化纤产品、高仿真化纤产品、生物基型新材料(如可再生纤维素纤维纤维、甲壳素纤维、蛋白质类纤维等),提高可再用类纤维的回收利用率,稳定和优化棉花的产供系统,提高单位纤维的利用率,发展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纺织品等。在品牌建设方面,中国纺织产业制定了《十二五品牌发展纲要》,计划在2015年前建设100个覆盖全产业链的知名区域品牌,1000个覆盖产业链的知名企业品牌,这些品牌将共同为产业创造1万亿的品牌附加价值。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8

企业践行 重塑品牌新价值

这是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次社会责任报告。此次报告主要从社会责任管理、品牌发展、价值链管理、绿色运营、员工成长和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了波司登2012年履行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重要目标,以及“三年再造一个波司登”的勇气和信心。

责任的意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究竟有多大,也许从企业的发展中可以找到答案。2012年,波司登在管理中引入了CSC9000T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以此来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以及价值链方面的能力建设,增进对社会、行业、员工、合作伙伴、环境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交流,有效推动了企业和谐发展的新步伐。公司连续18年蝉联中国羽绒服市场销量冠军,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28亿元,纳税13.53亿元。同时,公司还在英国设立了欧洲总部伦敦的旗舰店,探索出了中国自主服装品牌国际化道路。

纺织服装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外联系着广大消费者的美丽生活,对内承担着两千多万从业人员的人生梦想。波司登作为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企业,用责任书写着辉煌,用行动实践着一个令世人尊敬的、世界知名的综合服装品牌运营商的承诺。仅2012年,公司就投入940多万元用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除此之外,公司还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和社会更新投入,切实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责任。

社会责任成就了企业的新价值。2012年,公司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企业”荣誉称号。正如波司登总经理高晓东所说:“企业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波司登今后还将继续完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明晰社会责任发展战略,丰富社会责任行动内容,建设以质量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以快速反应为活力、以社会责任为实现过程的优势服装品牌。”

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是构建美丽纺织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绿色纺织的基础。随着纺织经济的转型升级,今后如何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组织建设,推进社会责任体系的建设,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将环境、社会等融入到企业运营当中,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发展,是企业自主品牌实现价值成长,追求质量效应,不断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打造供应和谐的新品牌价值观的重要标志。

会上,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纺织服装企业联合了其2012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从2006年至此,我国纺织业已先后有近300家企业实施了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社会管理体系,近50家纺织服装企业了超过180份社会责任报告,这使得纺织服装行业成为我国社会责任报告份数最多的制造业行业。

集群发力 构筑竞争新优势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主要围绕市场要素集聚,形成了以县镇区域为主、块状区域发展的格局,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超过190个,预计纺织经济总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产业集群作为纺织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自主力量,产业集群的社会责任展现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当前,我国纺织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可以说产业集群履行社会责任大有可为。产业集群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更好地锻造中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有800多家纺织企业,主要生产高档服装面料,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服装面料生产基地。因为靠近广东省最大的水源地——西江,西樵镇的环保压力特别大。随着环保压力的不断增大,如何实现企业、行业的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摆在了当地政府的面前。集群中的企业大小不一,管理起来困难可想而知。

“改变监管方式,将集群内部环境问题统一管理,对于环境保护、提升企业效率、开拓产业外部市场都大有裨益。”西樵镇副镇长关海权透露,按照我国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城市污水的COD值不得超过100mg/L,但是广东省给西樵的“硬性指标”是不超过60mg/L。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西樵镇在纺织园区内建起了中央污水处理厂,将所有纺织企业的污水统一汇入该厂进行处理。“这个处理厂的效果非常好,”关海权骄傲地说,“一方面,园区内所有的污水排放实现了100%的达标;另一方面,企业的后顾之忧解除了,生产经营的压力减轻了。”

如今,不光西樵本地的企业希望推行循环经济、降低能耗,就连他们的合作方、客户也有类似的要求。“许多国际大客户在合作项目的谈判阶段要求考察工厂的生产环境,或者中方提供有关社会责任的信息。因此,从促进本地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政府也要积极参与、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履行社会责任。”关海权表示,集群社会责任的推进,受益的不仅仅是企业、政府,还有当地群众。因为产业集群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应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反哺当地群众,几乎是每个产业集群的共识。

“为了让职工和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幸福生活,我们园区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每年都举办文化节;园区还认真落实平安建设、安全生产,杜绝事故隐患;为了服务新居民,专门开放了一些公共服务的平台。”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范浩毅表示,集群履行社会责任为营造和谐的园区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会上,纺织产业集群地政府的代表们互相交流,就集群地政府如何引领行业履行社会责任达成了不少共识:政府可以在政策层面制定措施,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公众舆论加强监督;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可以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土地集约利用,鼓励企业用地向高层空间发展;为了保护水资源,可以对实行中水再利用的企业进行奖励等。

“这次七个产业集群的社会责任报告,是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一次新探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企业品质的核心要素,只有形成社会责任与行业进步两者相生相长的良性循环,企业、行业才能在新时期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多方联动 锻造美丽纺织

我国纺织行业经历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前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但劳动力成本上涨、国际需求低迷、内外棉价差过大等不利因素给劳动用工较多、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纺织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消费升级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对纺织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发展,特别是企业加快社会责任建设,实现和谐共融,成为行业今后发展的关键。

通过“政府指导,行业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倡导”的多方联动,不仅有效的实现了资源节约、污染治理、保护环境,还增强了企业的品牌价值,创造出了更绿色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社会责任工作融入到企业战略和日常管理之中,建立了规范化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通过持续开展企业履责活动,全面提升了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了企业在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的科学发展。

“社会责任建设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纺织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持续推进,促进了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增强了我国在纺织国际贸易和产业供应链中的话语权,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中高端消费市场的认知度逐步提高。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密不可分,共生互荣。”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持续八年推进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呼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今后要引导更多的纺织企业投身到社会责任建设中去,使其常态化、科学化、规模化。

因此,加强中国纺织企业与国际纺织界品牌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认真把握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变化,提高在全球纺织供应链中的社会责任建设水平,是今后企业创造新时期纺织竞争的新优势。

生态文明 责任正当时

为了使社会责任在行业、企业中扎实推进,2012年,中国纺织联合会通过“负责任”生产工作机制向全球供应链推介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引导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关注产品本身的同时认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责任表现,持续推进了行业、企业开展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并就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为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提供政策和管理建议。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还就“企业沟通与申诉机制”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开展了专项调研,并了调研报告;与国际劳工组织、BSCI以及江西省和山西省的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了多次社会责任培训;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包括BSCI、SA8000、WRAP和Solidaridad等社会责任体系开展了促进体系间合作的多利益相关方咨议项目,以及社会责任跨行业共建等,有力实现了社会责任的“软着陆”和“强渗透”。

“‘美丽纺织’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美丽纺织’也必须是负责任的纺织,对于行业而言,负责任的企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美丽中国’正当其时,社会责任各有其所,‘中国梦’必将实现。”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9

天津工业大学校长杨庆新做会议致辞,他指出,会议旨在探讨纺织军民融合的现展路径,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心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在致辞中表示,我国纺织行业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具有光荣的传统,中产协在中纺联的领导下承担起我国纺织军工配套的组织和行业服务的使命,也是全国纺织军用标准归口管理单位。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涵盖行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骨干企业和需方单位的高水平纺织军工配套体系,在单兵防护、装备配套、伪装抗干扰武器生产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10

11月30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河南工程学院、郑州宏大纺纱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七届中国纺织经济论坛在河南工程学院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顾问杨东辉、副秘书长孙淮滨,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李书勤、河南省服装协会会长李刚、河南工程学院校长刘文锴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所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的专家学者及大学生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论坛。

据介绍,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绿色纺织,协同发展”。会上,高勇针对纺织业的发展趋势指出,纺织工业面临转型升级,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技术装备升级,设备必须向自动化、智能化、少人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面临调整,要努力向产业用纺织品方向转变。重点发展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土工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结构增强用纺织品,随着工业领域更多材料的应用,碳纤维在汽车、高铁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节能减排绿色通道将成为今后纺织工业发展的难点、焦点,减排的重点在印染业。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潜力巨大,目前,全国每年产生上千万吨的废旧服装等纺织品。另外,网销新模式将对纺织品消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杨东辉在会上宣读了“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经济研究成果奖”的表彰决定,共计42项。其中《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纺织品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等6项研究成果获一等奖;《技术与管理范式创新下的纺织精细化管理》12项研究成果获二等奖;《推进化纤行业节能减排,发展化纤低碳经济》等24项研究成果获三等奖。

会议期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学院院长蔡茂林作了《工业节能研究》的主题报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环资分院主任陈亮分析了低碳管理标准化研究进展;巴特勒(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晓罡介绍了节能型钢结构系统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国家纺织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支撑联盟副秘书长王伟民作了纺织工业清洁生产诊断的分析报告。由孙淮滨主持,协会、政府和企业负责人在台上精彩对话,博得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李继锋 李秀明)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11

分布在上海、广州、福建、山东的众多棉花纺织企业近一段时期又掀起了一轮扩建生产规模的大潮。他们的这一举动,为的是迎接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配额的全面取消。按照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纺织品和服装协议》(ATC)的规定,从明年1月1日起,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不能使用进口配额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入其市场。从理论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大门向我们敞开。然而,“后配额时代”的到来,西方市场的大门真的是“敞开”了呢?还是关的更紧了呢?从目前种种迹象来看,中国纺织企业再闯 “后配额时代”的西方市场并不容易。

“中国”缘何而起?

“中国纺织品占领了我们的市场”,“他们的产品已导致我们30多万工人的失业”――这些指责不绝于耳,在这些舆论的烘托下,“中国”出笼了。

日前,美国纺织业制造协会(ATMI)推出一份题为《中国威胁世界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报告。报告认为,配额取消之后,中国这类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到2005年时会达到44%,2006年将达到71%。报告还进一步推断,中国的市场份额提高,也意味着美国的贸易伙伴的订单会转移到中国,而中国大约能从其他国家手中一共抢得至少420亿美元。

美国的这份报告遭到了世贸组织的质疑。世贸组织济研究部的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 2005年后中国占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份额并不像有些人评论的那样。根据世贸组织预测,配额取消后,中国占据美国纺织品市场份额将从11%提升到18%,占据欧盟纺织品市场的份额将从10%提升到12%。

中国的纺织业近几年一直红红火火,在“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势头非常强劲。据海关统计,2003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为788.7亿美元,贸易顺差632.4亿美元。今年1~6月,纺织品出口额为416.3亿美元,同期增长23.4%,估计全年的出口额在800亿美元到850亿美元之间。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据统计,中国纺织行业60%以上的收入来自出口。中国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出口总值连续两年维持20%以上的稳定增长,而2004年前三个季度,全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保持在26%左右。

2005年,中国进入“后配额时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我国是最大的“受惠”国,我国权威机构及专家学者也认为,在没有新的“设限”情况下,我国的出口前景依然乐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分析报告显示,配额取消后,只要各主要进口国认真执行纺织与成衣协定,中国原受限类别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可能从2002年的78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50亿美元。到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占全球的份额将比2002年提高6至7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估计可达1000亿至1200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左右。

解读以上数字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纺织品的“强势”,但数字背后反映的却是这个产业的“脆弱”。有关人士指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利润靠的一是原料便宜,二是劳动力便宜。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世界纺织工人小时工资表明,中国纺织品劳务工资仅为0.69美元,是美国的4.85%,英国的5.42%,墨西哥的31.36%,土耳其的25.65%;在与邻国的产业工人的工资比较一下,马来西亚为1.13美元/小时,泰国为1.18美元/小时,我国劳动力成本比马来西亚和泰国分别低63.77%、70.01%。

新的“设限”影响有多大?

山雨欲来风满楼。2004年注定成为中国纺织品的“设限年”。

如果说,2004年初美国宣布对来自中国的针织布、胸罩及睡袍三类纺织品实施7.5%的配额限制,该限制维持一年时间成为“设限”的开端的话,那么,其后一连串的“设限”接踵跟来。6月,美国纺织制造商再次要求政府对明年来自中国袜子数量进行限制,将中国的袜子进口增幅限制在7.5%。他们的理由是,2001年来自中国的进口袜子不到100万双,而2003年则激增至2200万双,对美国袜子业造成很大冲击。目前,美国政府已受理此案,但未作出最后裁决。10月,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包括美国国家棉花总会在内的美国纤维生产商,以及美国劳工联盟又发动“设限”攻势,再次向美国商务部提交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13项申请,要求美国商务部在明年采取保护性限制措施,以强力阻止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被申请的产品包括纯棉和人造纤维裤子、羊毛裤子、纯棉和人造纤维针织衫、纯棉床单、棉纱、衬衫和内衣等,涉及金额近20亿美元,占中国对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近一成四。该申请还要求政府将去年对中国另外三类纺织品(针织布、胸罩、袍服)采取的“保障措施”限制再延长一年。

在美国的率先垂范下,今年3月,美国、墨西哥、土耳其等47个国家的90个纺织工业组织结盟《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世贸组织将纺织品配额延长至2007年底。因理由不充分被世贸组织货物贸易理事会否决。但由次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在扩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国第二大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地――欧盟,今年6月中旬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第35类纺织品展开反倾销,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纺织品遭遇到的案值最大的一次反倾销调查,其涉案金额高达5.8亿美元左右,被调查涉及中国企业近1000家。10月22日,欧盟贸易委员帕斯卡.拉米明确表示,鉴于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已经足够强大,欧盟决定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普惠制待遇。拉米解释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在欧盟的市场份额正迅速扩大,继续享受这一优惠已“不公平”。据悉,欧盟普惠制每10年调整一次,现行普惠制将于2005年年底到期。目前,欧盟纺织品和服装的平均关税为9%,而中国相关产品享受比正常关税低20%的优惠。

不仅如此,美国及欧盟即将再启动“特保”条例,以“市场扰乱”为由,对中国纺织品进行“设限”。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文件(《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中,中国政府对“特保”作出过承诺。两项“特保”的具体规定大致是这样的:即一项是针对原产于我国的纺织品被称为“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另一项是针对原产于我国的特定产品被称为“过渡期特定产品特别保障措施”。此两项“特保措施”的含义大体相同,即若我国产品出口增长过快,对进口国的相应产业产生影响,进口国可采取单方面措施限制我国产品的进口。两者不同之处,一是有效期限不同,纺织品特保措施将在2008年失效,而过渡期特定产品特保措施要到2013年才失效;二是最长限制期限不同,纺织品特保措施最长限制期限为12个月,而另一项措施则是4年。国家发改委研究部门的一位专家认为,中国纺织品真正贸易自由化的时间不是今年年底而是2008年,特殊保障措施条款的存在,为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随意“设限”大开方便之门,为中国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设置了壁垒。

纺织企业的“出路”在哪?

用“忧”大于“喜”形容2005年的纺织业,可能更恰当。

应该看到,中国纺织企业的“忧”在于“内功”不强。在出口增长的背后掩盖着这样的事实: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时装缺乏品牌,总体竞争力差等。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进入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仍将以低规模、低价格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国际市场,招致受损国家实施反倾销和设置种种贸易壁垒,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纺织服装企业至今仍没有树立起来打造品牌、提高品质和进一步完善职工安全健康保障等方面观念,这些如果不改变,完全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丧失市场份额也再所难免。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价格战是国内最常用的竞争手段,也是惯用的招数,如果明年企业间继续使用价格战而没有别的改变的话,只会导致两败俱伤,恶性竞争,进入无休无止的恶性循环,那么吃亏的不是他人而是我们自身。取消无配额后的“蜂拥而上”,带来的可能会是一场“劫难”。

纺织品调研报告篇12

面对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了“阵痛期”的转型和调整。如何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为重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保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的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踏雪寻梅。再回首,一份感动和自豪跃然纸上。

机构变革

纺织工业部成立

1949年11月1日,纺织工业部正式成立,曾山为纺织工业部第一任部长。

轻工业部

1970年7月1日,原一轻部、二轻部、纺织工业部正式宣布合并为轻工业部,钱之光任部长。

纺织工业部

1978年1月1日,根据中央决定,原轻工业部分为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钱之光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两部于1978年1月1日开始分开办公。

中国纺织总会

1993年6月21日,中国纺织总会成立。中国纺织总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授权其对全国纺织行业进行行业管理,其重点是“搞好行业规划,实施行业政策,进行宏观指导和为企业提供服务。”任会长。

国家纺织工业局

1998年4月,国家纺织工业局正式挂牌,杜钰洲任局长。提出今后三年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要以服装为龙头,以面料为突破口,抓关键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把国产面料顶替进口作为近期的主攻目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1998年9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立,为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

2001年2月19日,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国家国内贸易局、国家煤炭工业局、国家机械工业局、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轻工业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等9个委管局。纺织行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负责管理和监督。

2002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20万字的《浙江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分析客观、评价中肯、对策建议针对性强,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这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咨询服务活动进入市场化轨道。

体系完善

人造丝

1950年4月29日,中财委同意以合营的办法,使上海安乐人造丝厂早日开工。1951年4月纺丝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次生产人造丝。

亚麻

1950年7月1日,由苏联帮助设计和提供设备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动工建设,填补了我国亚麻纺织工业的空白。

麻袋

1951年2月14日,由于原料有限,纺织工业部在全国麻袋生产会议上决定,麻袋销售采取按用袋单位需用情况按季向工厂订购的方法并统一规定了标准麻袋的用麻量。

粘胶纤维长短丝

1961年1月,粘胶纤维长短丝设备系统全部试制成功,并在上海安达化纤厂安装试用。随后,用国产设备建设的第一批粘胶纤维厂――南京化纤厂、新乡化纤厂、杭州化纤厂、吉林化纤厂相继动工建设。

合成纤维

1970年1月7日,轻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联合报告,要以综合利用石油资源为主,发展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

十大行业

1984年7月5日,《经济日报》刊登《我国纺织工业形成布局合理全面发展完整体系》一文指出,我国纺织工业已形成了布局合理,棉、毛、麻、丝绸、化纤、复制、针织、印染、纺织机械、纺织器材十大行业全面发展,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个体经济

1979年1月,浙江义乌全县28个集市恢复原来的传统集期,稠城镇县前街开始出现小百货市场。经过发展义乌成了我国小商品批发基地,随后“义乌现象”席卷全国,不仅带动经济的发展,也促进民营经济的繁荣。

国际期货交易

2006年12月18日,PTA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PTA期货合约上市直接关系到中国化纤工业乃至纺织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备受国家、行业、企业以及金融系统高度重视,将为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发挥重要作用。PTA期货合约上市有利于完善PTA市场机制,为企业提供规避风险渠道,有利于提高我国化纤等行业的竞争力。它的上市也填补了国际期货交易品种的一项空白。

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

2007年1月19日,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成立。该联盟对促进产业的资源结构整合和新型经营模式的研究与创新,为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纺织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和整体升级起到助力作用。

羽绒服装技术委员会

2008年8月11日,全国服装标准技术委员会羽绒服装分技术委员会在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不仅是我国服装体系的完善,也标志着波司登正式成为羽绒服装国家标准的主导者。

基础建设

第一批毛纺织厂

1951年,中国自己设计、施工,用国产设备建设的第一批毛纺织厂――青海毛纺织厂、呼和浩特第二毛纺织厂、兰州第一毛纺织厂和陕西第一毛纺织厂等动工建设。

株洲苎麻纺织厂

1956年12月,湖南株洲苎麻纺织厂动工建设,于1958年3月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苎麻纺织厂。

“三线”建设

1964年,国家把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作为当时工业的发展重点。为此,纺织工业部迅速组织力量,从沿海部分纺织机械厂中分迁一部分人员、设备,在三线地区新建了6个纺织机械厂和专件厂,成为当地纺织的主要力量,带动了西北纺织工业的发展。

林芝毛纺厂

1966年5月4日,国家计委批准纺织工业部将上海纬纶毛纺厂迁往,改建为林芝毛纺厂。这是第一家现代纺织厂。

湖北化纤厂

1969年5月,由我国自己设计、施工,用国产设备建设的湖北化纤厂已动工,于1973年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专门生产强力粘胶帘子布的大型工厂。

兰州第三毛纺织厂

1976年5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西北最大的毛纺织厂――兰州第三毛纺织厂建成投产。

香洲毛纺厂

1978年11月7日,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

四川维尼纶厂

1983年5月19日,我国第一个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化工化纤联合企业――四川维尼纶厂,由国家正式进行验收。

山东淄博合成纤维厂

1984年12月8日,我国第一条年产4千吨腈纶转向纺丝生产线最近在山东淄博合成纤维厂通过鉴定,正式投入生产。

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

1990年11月12日,纺织工业部直属企业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聚酯生产能力,为特大型化纤骨干企业。

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

1992年7月18日,由纺织工业部牵头主办的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

华诚集团公司

1992年11月6日,以纺织工业部所属的华诚财务公司为核心的华诚集团公司在京成立。这是国务院经贸办批准的第一家以金融资本为龙头的大型实业集团公司。该公司的成立,是金融体制改革3L--新的尝试。

科学技术

郝建秀工作法

1951年8月,青岛国棉六厂女工郝建秀自1950年5月生产竞赛开始以来,每月平均每日出皮辊花6两左右;1951年3月以来,进一步降至4两半。为此,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普遍开展郝建秀工作法的指示》,全国掀起了学习“郝建秀工作法”的热潮。

951织布工作法

1951年11月1日~21日,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在天津联合召开全国织布工作法会议,总结出《1951织布工作法》o这是集中了青岛、上海、天津和东北等地区织布的先进经验,经过20多天的表演、观察、测定、分析和讨论而总结出来的。

丝绸自动筛网印花机

1966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苏省无锡丝绸印染厂职工刨制成功丝绸自动筛网印花机和其他配套设备,使我国丝绸印花工业摆脱了笨重的手工操作。

羊毛衫生产自动化半自动化

1974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实现生产自动化半自动化,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看台能力,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开辟了广阔前景。

丙纶丝规模化生产

1983年7月8日,年产1000吨丙纶丝生产车间,在广东省新会合成纤维纺织厂建成投产。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丙纶丝生产车间,所用设备是我国制造的。

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

1986年4月2日,年产1.5万吨大型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研制成功,通过鉴定。由此,我国进入了用国产大型、成套化纤设备装备化纤工业的新时期。

化纤仿毛技术

2002年2月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国化纤仿毛技术世界领先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化纤仿毛”是从形状和性能上用化纤丝模仿羊毛。从而达到以合成纤维代替羊毛的目的。采用化纤仿毛特种变形纱纺织的服装面料,不仅具有羊毛织物的风格和手感,还有外型挺括、吸汗导湿、免熨烫、可水洗、成本低等特点,是制作新一代军服和职业装的理想面料,目前已出口到美国、意大利、智利、土耳其、朝鲜等国家。

植物蛋白丝作纤维

2003年4月1日,常熟市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首期9000吨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将形成日产30万吨棉型、毛型大豆蛋白短纤的能力。这是我国在应用纤维领域惟一原创技术大豆蛋白纤维万吨级项目,标志着我国以植物蛋白丝作纤维材料的工业产业化进程已走在世界前列。

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奖

2004年10月13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首次全国纺织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作了题为《加快纺织科学技术进步,为早日建成现代化纺织强国而努力》的报告,并结合《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提出了纺织科技进步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需要重点攻关的28项关键技术、十大新型成套设备技术攻关产业化目录做出了明确定位和导向。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奖的设立,对今后促进我国纺织工业利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行业、企业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

2005年11月6日,以支持和推动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的香港桑麻基金会2005年度颁奖典礼在浙江理工大学隆重举行。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获首个桑麻纺织科技大奖。

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

2007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纺织行业有5个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成型技术及制品开发”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

2009年2月17日,由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共同承担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项目通过专家鉴定,认为“该技术是对传统纺纱技术及理论的突破,是一项重大的原创技术;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中国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换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称赞“这种纺纱技术是一种对传统纺纱技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目前,“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国纺织系统推广应用。

管理创新

棉花检验

1950年8月21日~9月4日,纺织工业部在全国棉花检验会议上,根据优棉优价政策,拟订了等级差价表,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检验方法与标准,并决定各地建立纤检机构,这样可以杜绝作假,提高棉花品质。

统购棉纱

1951年1月4日,中财委《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o规定自即日起公、私纺织厂的棉纱布均停止在市场出售,由国营花纱布公司统购。在原料紧缺的情况下,实施棉纱统购,确保了供需的稳定性。

八级工资制

1951年10月10日,纺织工业部公布《棉纺织工人工资制度调整方案》。计时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计件工人废除累退,实行无限制计件工资制。

供销

1952年3月,纺织工业部与贸易部联合下达《1952年花纱布供销办法》。兴法规定,自1952年起部属国营棉纺织厂与贸易部门由加工关系改为供销关系。

三班8小时制

青岛纺织管理分局根据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为解决棉纺织厂的劳动力过剩问题,逐步改开三班8小时制,取得良好社会反响。1952年9月12日,纺织工业党部组就纺织系统实现“三班8小时制”上中央作报告请示,并得到批准。

布票

1953年,由于棉粮等物资短缺,全国实行计划经济,凭票购物,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直到1984年12月1日,商业部发出通告,不再票和絮棉票。这是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满足内需,转向出口的一个重要标志。

统购和统销

1954年9月14日,政务院为了进一步取缔市场投机、巩固物价稳定,《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粮的统购

和统销。

四班三运转

1979年10月4日,纺织工业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向各省、市、自治区纺织工业局劳动局发出《关于纺织企业实行“四班三运转”的意见》,核实下达第一批棉纺织企业实行“四班三运转”的计划和新增劳动力指标。

全额利润留成

1980年7月8日,国家经委和财政部批准上海纺织工业局试行的以局为单位的全额利润留成。办法是从1979年到1983年的五年内,在保证规定的生产增长速度、累计上缴利润和出口纺织品换汇额的前提下。每年实现的利润的90.5%上缴国家,9.5%留给局、公司和所属企业。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1988年1月,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海南)的省级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成,并颁发了认可证书和印章。纺织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从部级检测中心到省级、直辖市级检测中心(所)的全国性产品质量监督网。

产业集群试点

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始进行以县镇区域经济为主、以促进产业升级为核心内容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第一批选择了38个县、镇,到目前,已经有145个县、镇成为试点地区。这些地区有17万户企业,800万职工(基本上都是农民工),其纺织经济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纺织产业集群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2003年3月28日,由国务院批准组建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储棉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受国务院委托,中储棉公司具体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作为国家实施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中储棉公司享有棉花进出口经营权,在引导棉花产销、平抑市场价格、调剂市场余缺方面发挥作用。

出口许可证制度

2004年2月23日,美国开始对中国胸罩、针织物及晨衣等纺织品的进口实施7.5%的配额限制,限制将维持一年时间。为此,中国开始对国内相关纺织企业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

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

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160多家纺织骨干企业发出倡议,在全行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并积极推广执行《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纺织行业是全国各产业中最早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行业。《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是全国第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纺织行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仅提升了行业的内在竞争力,而且为国家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政策法规

化纤发展规划

1960年8月23日,中共纺织工业部党组向中央作了《关于纺织工业发展方针的请示报告》。报告中提出的今后纺织工业发展的方针,即实行发展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同时并举、家生纤维与野杂纤维同时并举、专业生产与多种经营同时并举、原材料的开源与节流同时并举的方针,是正确的、必要的,应该采取必要措施,认真贯彻执行。此后很长时期,这条方针,特别是大力发展化学纤维,成为纺织工业的一条重要方针。

《工业七十条》

1961年11月10日,纺织工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工业七十条》)的指导下,进行了行业整顿,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使纺织工业体系。

标准制定

1977年年初,轻工业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棉纺织印染产品质量会议,基本上审定通过了《棉纺织行业推行公制实行办法(草案)》《棉纺行业推行公制后有关纱布价格问题的意见》《本色棉纱线国家标准修改说明》等22项有关标准的文件。还组织有关单位修订了《桑蚕丝标准(试行稿)》《棉纱棉布折合单位产量计算方法》《棉纺细纱断头测定计算方法的规定》、《棉布下机一等品率检验、计算方法的规定》等。

1978年7月25日,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外贸部联合发出《关于贯彻棉纱、棉布、印染布等16项国家标准的通知》,规定从1978年lO月1日起,开始按照国家标准总局的16项国家标准(试行)的规定检验、定等、考核,并对外销产品的质量检验附加了补充规定。

计量单位变更

1979年1月1日,根据国家纪委、经委、统计局的通知,从今年开始,纱线计量单位由英制“件”改为公制“吨”,细度单位由英制“支”改为公制“号”,公定回潮率由9.89%改为8.5%。织物计量单位由“米”改为“平方米”和“米’’的复用单位。

服装划归纺织工业部

1986年1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服装行业划归纺织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通知》,标志着服装行业正式划归纺织工业部管理。这是服装行业第一次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战略决策,开始了以服装为龙头带动整个纺织工业发展的“大纺织战略”。

“六个优先”

1980年1月8日,国家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确保轻纺工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六个优先”是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纺织机械生产由纺织工业部管理

1982年7月11日,为了更好地为纺织工业服务,而又避免重复生产、盲目发展,纺织工业部与机械工业部商定,纺织机械的生产由纺织工业部归口管理。国务委员薄一波称赞这是机构改革后的一件新事物。

棉花上市买卖

1984年3月6日,《国务院关于控制棉田面积和搞活等外棉经营的通知》指出,我国棉花过去靠进口平衡改变为自给有余,并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今年我们对棉花的政策应当是:稳定和适当控制棉花种植面积,积极鼓励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对等外棉(即国家规定的7个等级以外的棉花)的经营要放开,允许上市买卖,多渠道经营。

按质论价

1984年3月23日,国家物价局、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下达《关于进一步贯彻纺织品按质论价政策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获得国家金质奖、银质奖的产品及纺织工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评出的优质产品,可以分别加价15%、10%和5%;新产品和工艺复杂、花色新颖、市场适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上浮动10%;花色陈旧、市场滞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下浮动10%;质量低劣、缺经短纬、粗制滥造的产品,实行惩罚价格,把出厂价降到工厂无利以至亏损的水平。

下放七项权限

1984年8月21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进一步下放七项权限的通知》。规定下放以下权限:(1)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指导性指标和市场调节的范围。(2)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批权下放给地方。(3)质量指标的制定、考核下放给地方管理。(4)改革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权限。(5)改革技术引进和技贸结合项目的管理权

限。(6)改革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7)对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

有偿合同制

1984年9月28日,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实行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改革试点,要求1987年实行经济自立。这为今后纺织机构改革开了一个好头。

青纺联

1985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纺织品进出口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出口纺织品要积极搞工贸结合,结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青纺联”是一种形式,企业也可以采取其它自由联合形式。今后,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成立各种形式的纺织品工贸结合公司和直接对外的联合体、生产企业,一律由所在市的经贸部门会同纺织工业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和经贸部、纺织工业部备案。国务院文件对纺织品的出口计划、收汇任务、出口配额、进出口许可证额度的分配等问题,也作了新规定。

减征调节税

1985年3月16日,纺织工业部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指示精神,重申减征调节税的政策是减征对象是实现利润在500万元以上,调节税率在30%以上,人均留利不足600元,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先进骨干企业。减征幅度是根据贡献大,多鼓励的原则,确定对调节税率在35%以上的企业,按其应交调节税数额减征17%;对调节税率在30%~50%的企业,减征12%;对符合财政部测算的减征方案名单的企业,根据规定的减征比例,具体确定减征调节税数额。减征调节税后的人均留利,一般不超过800元,超过的按财政部规定要适当调减数额。

增加出口创汇

1986年10月,国务院召开第121次常务会议,专题讨论扩大纺织品出口、振兴纺织工业问题。会议指出,纺织品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出口创汇的重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解决纺织行业的困难,尽快把纺织品出口搞上去。为了解决纺织工业面临的困难,国家决定:全国免征纺织企业调节税;棉纺织品和针棉织品中所有市销最终产品全面实行优质优价和花色差价对一线纺织生产工人全面推行新岗位工资制。

出口的两个转变

1986年10月22日,纺织工业部《关于扩大沿海地区纺织品出口意见的报告》中提出:(1)在发展纺织品出口中,必须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从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深加工制成品转变。(2)“七五”’期间,集中力量抓好沿海12个城市纺织品深加工出口基地的建设,即广州、佛山、大连、上海、青岛、天津、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北京。把这12个沿海城市建成外向型的以深加工、中高档产品为主的纺织品出口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深圳特区纺织品深加工的对外窗口作用。(3)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初步设想,从1985年的55亿美元(包括服装、丝绸)增加到1990年的100亿美元。再用5年到10年时间,争取超过200亿美元。

统一棉价

1988年9月22日,国务院总理批发明传电报《关于稳定棉花收购价格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防止诱发“棉花大战”,决定收购棉花一律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包括加价)与棉农结算。

丝绸开征出口税

1988年10月21日,海关总署印发《关于丝绸开征出口税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出口蚕茧、丝、丝纱线及其织物开征出口税。其中蚕茧、丝、丝纱线的税率为100%、绸织物的税率为80%。开征出口税后,为了不影响外贸计划内的出口经国务院批准,凡是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系统计划内出口的丝绸,缴纳出口税后可集中向海关总署申请退税。

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

1990年12月25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下达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计划的通知》,决定1992年压缩淘汰100万枚,1993年、1994年两年将继续压缩淘汰100万枚。

三角债

1991年9月1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会议,决定为纺织工业注入15.2亿元资金,用于清理棉花欠款,从而开始了对纺织行业进行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的调整。

以销定产

1992年1月20日,纺织工业部发出《1992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计划(草案)通知》。《通知》指出,1993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计划本着“以销定产、控制总量”的精神安排。

棉纱限产

1994年10月10日,中国纺织总会和国家经贸委向个地方纺织部门发出《关于做好棉纱限产和淘汰落后棉纱锭工作的通知》,提出1994年棉纱限产和到1998年淘汰落后棉纱锭国内工作的具体要求。

棉花订货会

1996年11月,国务院决定棉花省际间调拨改为产销见面、合同订购,允许纺织企业与县棉麻公司直接见面。11月6日至9日,全国首届棉花订货会在郑州召开。

国有企业改革

1997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锗基在重庆与纺织系统11户国有企业的厂长座谈时指出:重庆和全国都要把纺织行业列为兼并、破产和实施再就业的重点行业。10月31日~11月1日,朱基在上海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三省一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首次提出把纺织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明年以纺织行业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棉花流通体制

1997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棉花国家定价进一步向市场价格靠拢,由1996年浮动4%改为浮动6%,产棉区的棉纺企业不分企业性质、规模均被允许参加全国棉花交易会,并允许县级棉麻公司参会。

“三大任务”

1998年1月23日,全国压缩落后棉纺锭锤声在上海响起。为确保三年内压缩淘汰1000万枚落后棉纺锭,中纺总会重申:压锭必须管住生产,堵住源头,严格执行细纱机生产许可证和准购证制度。凡没有准产证的,一台也不许生产;没有准购证的,一台也不许卖出。“九五”期间绝不允许增加新纺锭1998年11月23日,全国共完成压缩落后棉纺锭480.8万枚,提前38天完成“三大任务”中的压锭任务。

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1999年7月1日,为了进一步外贸出口,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服装以外的纺织原料及制品,机电产品中除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四大类产品(目前已执行17%退税率)以外的其他机电产品,以及法定税率为17%且现行退税率为13%、11%的商品,出口退税率统一提高到15%。

扭亏为盈

1999年12月31日,据国家纺织局最新统计,纺织行业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大目标基本实现,比预期计划提前整一年。至1999年年底,已压缩落后棉纺锭906万锭,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全行业实现利润8亿元,扭转了连续六年亏损的

局面;分流下岗职工116万人。

棉改

2001年7月,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强调,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棉花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健康发展。此次棉改的核心:一放,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关键:二分,实行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方向和目标: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

两个“贡献率”

2006年4月,在2005~2006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品牌、依靠职工的素质上来。提高科学技术对我们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自主品牌对中国纺织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两个“贡献率”的提出,得到全行业的认可,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1%

在继2003年10月13日国家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4个百分点之后,2007年7月1日起,我国又调低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2003年的由13%调至11%,粘胶纤维及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调至5%,此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这对于出口依存度极高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反响。出口退税率的下调,虽然对日后纺织服装企业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价格优势。

新《劳动合同法》

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该法对更侧重保护用工人员,这对对企业现行的劳动合同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形成全面冲击,同时实施多年的各地劳动合同条例和已确定的劳动关系立法模式也将会有重大调整,企业的用工成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和法律风险进一步提高。

“国六条”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纺织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通过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上调纺织品、服装和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其中,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连续上调至14%,为企业渡过难关起到了积极作用,被行业内人士评价为“及时雨”。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年2月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期三年的规划强调,为加快振兴纺织工业,必须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明确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其意义影响深远。同时,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4月1日,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再次提高至16%。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c规划强调要结合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成为拉动纺织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和谐文化

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1953年3月~8月,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3月18日发出联合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纺织工业劳动模范。6月,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组成评模委员会,共评选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05名、模范单位24个。

集体合同

1953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同意由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联名《在国营工厂签订集体合同的联合指示》。联合指示指出:在国营工厂实行行政与工会组织签订集体合同的制度,对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推进工厂管理工作和工会工作,并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

影片《细纱工作法》

1983年7月lO日,新华社报道我国10多万名细纱挡车工有了自己的彩色教学影片《细纱工作法》。这是我国纺织工业系统的第一部以操作教育为内容的教学影片,影片以郝建秀工作坊为主要内容,归纳了各地广大细纱挡车工的先进经验。

《中国纺织》

1985年1月,纺织工业部机关刊物《中国纺织》复刊。2003年10月5日,由上海迁至北京的《中国纺织》杂志正式改版发行,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刊。改版后的《中国纺织》以服务行业和企业决策为宗旨,集产业经济、科技、文化等内容为一体,突出人物和行业重大事件深度报道特色,图文并茂,印刷精英,逐渐成为中国纺织行业届最具有高端权威的杂志。

南通纺织博物

1985年10月20日,我国第一座纺织专业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落成开馆。

北京服装学院

1988年5月10日,我国第一所全国性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诞生。

《中国纺织报》

1985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纺织工业部成立《中国纺织报》杜,发行第一期试刊号。

中国丝绸博物馆

1992年2月2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杭州落成开馆。总书记为该馆题词:“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

中国纺织白皮书

2001年4月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2001-2002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编著的《2000~200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中反映纺织工业及其各行业年度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即“中国纺织白皮书”。该报告包括2000~2001年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趋势分析,各纺织行业状况与展望;中国纺织工业投资与发展报告、利用外资政策咨询报告、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分析与展望;“十五”时期纺织工业科技开发项目指南;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指南,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行业的产业政策调整和2001年纺织企业经营者调查研究报告等课题报告。

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

2005年12月19日,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lO家纺织企业“2005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荣誉称号。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主要是在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引导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加强文化和品牌建设,把品牌文化、企业文

化和产业文化落实到产业升级上,加速转变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

全国纺织劳模

2006年12月6日,国家人事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表彰了500名全国纺织劳模、先进工作者,100个先进集体。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业界精英和优秀集体获得的崇高荣誉。

时尚创意空间

2007年10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下属10余个相关机构在上海共同组织了“时尚创意空间”活动,这是首个纺织服装产业链联手打造的部级时尚活动。本次活动融合了优秀设计师创意设计品牌汇展,流行色彩空间、面料创新大赛作品展等,联合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展示具备创新品质的时尚创意作品及理念。活动还进行了流行趋势预测及、设计大赛作品等动态展演,使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以多元的方式诠释现代潮流生活,为纺织行业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

《纺织辞典》

2007年1月29日,《纺织辞典》首发式在北京举行。《纺织辞典》共收集词条万余条,涵盖了纺织工业的各个领域,为纺织业内的交流以及纺织与其他经济领域的联系提供了规范的术语。《纺织辞典》编委会由国内200名纺织专家组成,各词条的解释均经过仔细推敲,全面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对统一纺织科技名词和专业名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名牌

2007年9月11日,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全国共有856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其中纺织服装行业有142个产品获此殊荣,占今年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16.6%。江苏阳光精纺呢绒和波司登荣获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拥有404个“中国名牌”。

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紧急下发《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通知》呼吁会员单位和个人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中;积极组织会员提供抗震救灾物资,确保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物资的产品质量;各专业协会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灾区会员企业及人员财产受灾情况,积极开展行业内自助、互助,减轻灾害损失,恢复生产。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

2008年7月2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在北京成立,其前身为“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奖励全国纺织战线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进步者以及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方面的科技成果,奖励纺织教育战线上的优秀老师和学生。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成立,为推动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会发展

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

1966年5月1日~6月30日,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于4月23日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预展,5月1日正式展出。这次展览,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展览会,共收集1.1万多项重大的技术革命项目,正式展出3100多项。5月6日,、曹荻秋市长陪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参观了展览会,仔细观看了展出的各种新设备和纺织品,以及工人的操作表演。在参观过程中,对纺织工业的生产建设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展览会展出两个月,共组织近60次专业技术交流,接待观众38万人次。

第一届国际化纤会议

1985年11月18日,第一届国际化纤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这次会议由22个国家和地区,中外代表近300人参加。目前,国际化纤会议已成为国际化纤界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

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

1988年7月8日,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在北京举行。纺机展以展促贸,以会交友,促进国际交流和市场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个服装节

1988年9月,我国第一个服装节在大连举办。服装文化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1990年春夏服装流行趋势

1989年10月7日,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在上海中国1990年春夏服装流行趋势。我国服装开始与流行接轨。

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

1989年12月2日,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拉下帷幕。这是国内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大规模时装模特比赛。

第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

2001年3月2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及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cITE)在京开幕。从今年起,原为每年秋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改为一年两次,3月移师北京,10月仍居上海。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

2002年6月5日至7日,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于在美国纽约贾维茨中心成功举行,来自中国18个省市的170多家企业参展。3天展会成交1.2亿美元,意向成交2.5亿美元,有4700余家国际专业买手登陆展会咨询平台。本次展览会是在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纺织业界在美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成为两国纺织服装业同行和商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平台。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

2006年10月17日,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主席罗伯特、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于建军共同主持了CITME和ITMA合并启动仪式。第十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开幕之际,正式将该展会命名为“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标着中国纺织机械发展的水平提高。

首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

2006年11月5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服装协会和德国卡尔斯鲁厄会展公司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近百家中国优秀企业携优质优价的产品亮相,为中国企业开拓欧洲市场搭建了平台。

“三展一周”春季大行动

2009年2月10,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召开“振兴纺织产业春季市场大行动”新闻会,决定“2009年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展和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以及春季时装周”一起举办。这是危机下,行业整合最有力的支撑,不仅为行业、企业带来了信心,也扩展了行业之间的合作,推进了行业发展,成为“寒流”中一股“热浪”。

交流合作

皮尔・卡丹访华

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来华,在北京民族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在中国刮起了时尚“旋风”。

与欧盟达成贸易协定

1979年7月,根据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的原则,我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双方达成纺织品贸易协定,对相互间纺织品贸易及其管理制度作出安排。

国际纺织品委员会

1983年12月5日,国际纺织品委员会一致通过中国要求加入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以及其1981年底延长协议书的申请。

对外经营

1984年11月27日,中国纺织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和中国纺织机械和技术进出口公司成立。这两个公司直接经营对外业务,开展与各国之间的技术经济合作,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海峡两岸纺织工业合作研讨会

1992年9月21日,“海峡两岸纺织工业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海峡纺织业携起手来,顺应历史潮流谋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海峡合作及对话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

“全球纺织经济论坛”

2004年3月2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于北京举行。论坛以“合作、发展”为宗旨,以“后配额时代创造共赢的未来”为主题,具体探讨在贸易自由化新阶段全球纺织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国家间与区域间产业合作新的可能性等共同的战略性课题。

世界纺织大会

2004年5月24日,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这是世界纺织大会首次在中国内地召开。有着“纺织业奥运会”之称的世界纺织大会是全球纺织界历史最长、参与范围最广、涉及产业链环节最多的会议。随着中国纺织业的迅速崛起,“纺织大国”逐渐向“纺织强国”迈进,中国已成为世界纺织的焦点。

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