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会议策划方案合集12篇

时间:2022-07-27 08:02:20

大型会议策划方案

大型会议策划方案篇1

2、根据会议的级别,选择会议举办地;

3、根据会议对周边环境的要求,确定具体举办地点;

4、根据会议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将会议划分为几个分会场,选择分会场的地点,并提前预约。

研讨会议

研讨型会议通常专业性较强,参与的人数不是很多,除非是行业标准讨论,一般不会超过100人。这类研讨会的关键点是会场及地点选择。

会场——除一般性的主会场外,通常需要一些小型会所以便分组讨论。主会场的布置除保留主持人外,其他座位应当体现平等精神,发言用的麦克风应该每个座位都有——除非人数小于15人。

关于地点,通常选择相对封闭、安静、利于保密的地点,最好能在郊区环境优美会所——应当满足夜间娱乐休闲、团队精神训练、场景变换、交通相对方便等要求。

培训会议

培训会议也是专业型会议,通常是企业内部或者教育部门举办。除带有研讨性质外,更多的是技能交流及知识传授,所以培训会议对场地的要求相对较高——除了一般的封闭式会场外,应该还有各类拓展训练设施或者场地,可能的话还应该有高品质的休闲放松场地。培训会议的关键点:会议酒店、培训设施及培训师。

社团会议

社团会议通常为纯会议,往往需要一些宣言或者决议之类的书面信息。所以社团会议经常配合新闻会举行。举行此类会议,表决设施、现场会员排序及会场控制是关键。作预算的时候应当考虑新闻传媒成本——包括记者的邀请、交通、住宿及餐饮安排等。

公益性/技术性论坛

此类会议多为公开性会议,系列分会将是此类会议的特点,所以会议场所的选择非常重要,基本要求是可以分割或者主会场附带小会场,对会议设施要求也比较高——同声传译、传媒记者招待、多媒体、视频直播以及讨论场地等均有可能要求提供。此外,如果会议主办地的会场不能满足几种分割要求,那么会务交通就成为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订货交流会议

此类会议实际上兼有展览性质,因此会场的要求相对特别。理想的场地应该是专门的展览馆或者会展中心,带有商务会所或者类似场地则再完美不过。如果是小型订货交流会,可以设立在大型商务型酒店。组织或者此类会议的关键点是:场地选择、会场控制、展览布置

如何写好活动策划方案?

优秀的活动策划方案是各种活动顺行进行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写好活动策划方案呢?

首先,**认为,要写一个好的活动策划方案,最起码得知道活动策划书的基本格式由以下几方面组成:活动名称、活动主题、活动背景、剧本内容简介、活动目的及目标、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开展、参加人员、经费预算、活动负责人、活动注意事项。还要知道活动策划方案内容里要明确好活动的性质、时间、地点、规模、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可利用的各种资源等信息,这样再动手写作,才能做到心中有谱。如果实在觉得心里没底,可以试试写作之前先用方案纲要来帮助创意思考。

大型会议策划方案篇2

■2012年:维护实体济坚实基础

2012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京开幕。会上,由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名提交的《关于强本固基维护实体济坚实基础的提案》被列为2012年的“一号提案”,是份罕见的多党派联合建言。提案认为,当前造成实体济困境包括成本叠加攀升、过度垄断让民企生存艰难等六大原因。提案建议,要在更加重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的拓展、努力减少投机暴利等四方面下功夫。

据了解,提案中提出的部分建议已被相关职能部门排上工作日程。譬如,财政部正在酝酿中小企业的减税事项。此前,国家发改委召集45个相关部门举行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工作会议,要求各部门必须在上半年出台实施细则。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重点支持实体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并七次提及小型微型企业。显然,维护实体济坚实基础已成为2012年稳定与增长的交汇点。

■2011年:城乡社保一体化

2011年,农工党中央提交的提案《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的建议》,被全国政协确定为“一号提案”。

提案指出,当前城乡社保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保体系城乡二元结构、社保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社保基金监管不够规范三方面。对此,农工党中央建议:一要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新农保制度运行的突出问题。二要完善适应城乡社保一体化发展要求的基层社保机构。三要建立纵向分权、相互制约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四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2010年:低碳济

2010年,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国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在众多热门话题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一号提案”,其背后蕴含着中央济工作重心转向调整济结构与促进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重大战略方针的契机,更是在随后掀起了“低碳济”概念的热潮。

据统计,90%以上的省市调低了2010年GDP增长目标,不再片面追求高增长,而是更加注重济结构的调整。此外,许多省份和城市将发展低碳济或者低碳发展纳入本地“十二五”规划。发改委等相关部委相继开展了我国低碳发展相关工作。

■2009年:就业问题

就业是国民济的“晴雨表”,历来是两会的焦点之一。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致公党提交的《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被定为“一号提案”。2011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关于就业和社保的提案数量高达449件。之后,围绕“就业难”问题,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大大纾解了就业难压力。

2012年2月20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这一重要论述,传递出2012年乃至未来中国济社会发展的新信号。此前,国务院在2月8日批转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也指出,“十二五”时期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2008年:资本市场

2008年全国两会上,民建中央提交的《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税收政策》,以“一号提案”的身份亮相。这份从2007年5月就开始酝酿的提案,在分析当时中国资本市场税收政策六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应该“建立起多层次、多环节、协调征管、体现公平的资本市场税制”。可以说,这既充分切中了当时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又体现了考虑的全面性。事实表明,提案有效促进了股市的平稳健康运行。

■2007年:保障房建设

2007年,在全国房价一片“涨声”中,民革中央提交的《关于政府参与投资建设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议》成为当年“一号提案”。该提案呼吁政府加快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引起当年房地产重大调控政策出台,连续上涨多年的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从2007年被定为“一号提案”,到2008年底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到2011年启动史上最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几年间,在中央及各地的努力下,保障房建设快速推进。2012年2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43万套(户),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32万套,均比2010年有较大幅度增加。

■2006年:两税合并

2006年的“一号提案”是民建中央提交的《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该提案议题直指“两税合并”,系统、深入地反映了该项税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十分鲜明的建设性建议。该提案很快在次年成为现实,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在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中得到了体现,并于2008年开始执行。

■2005年、2004年:“三农”问题

这两年的“一号提案”均与“三农”相关。2005年为致公党提交的《关于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案》,2004年则为九三学社提出《关于尽快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的建议案》。延续千年的农业税正是在2005年取消,此后的数年,政府政策重心也全面向“三农”倾斜。

住建部督办住房发展两级规划

大型会议策划方案篇3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备受社会关注的“单独二胎”终于正式走上政策层面。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完善,也是我国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中国“单独二胎”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独生子女和“一胎化”生育政策的导向和趋势,是中国生育政策的转折点。

作为一项影响13亿人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政府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一直持有谨慎和保守的态度。历经十年酝酿,无数次专家调研、讨论和测算,“单独二胎”政策才得以出台。那么,“单独二胎”政策何以出台?其中,“单独二胎”政策议程是如何构建的?推动“单独二胎”进入政策议程的关键力量有哪些?笔者拟从多源流模型的视角切入,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二、多源流模型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多源流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翰?W?金登在1995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某些问题的议程受到决策者的注意,在议事日程上出现,而另一些则被忽略了。多源流理论认为,在政策系统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所谓问题源流,指的是问题如何被确认与界定,焦点事件、系统性的指标、对现有项目运行的反馈等都有可能引起政府对某一个问题的关注。政策源流是专家提出政策方案和政策主张的过程。政治源流主要包括国民情绪的变化、民意的反常、选举结果、政府或国会的变动、利益集团的压力运动等。这三条源流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它们的发生、发展和运作都不依赖于其他的源流。但在某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三大源流就耦合到了一起,问题就会被提上政策议程,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就是所谓的“政策之窗”。“政策之窗”只会短暂开启,稍纵即逝,需要“政策企业家”在政策之窗打开之时成功地将彼此独立流淌的三大源流结合起来,那么该问题上升到政策议程的概率会增加。这就是金登教授所描述的“多源流模型”,是当代公共政策过程分析中应用广泛的理论工具。[1]

在中国,政策过程逐渐成为一种分析中国政治改革的中层理论。[2]多源流理论作为西方公共政策过程分析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工具,对我国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解释力究竟如何呢?多源流模型的运用前提是具备一定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政治系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新媒体的普及极大地活跃了公众政策参与,使得当下中国的公共政策过程不再纯粹是“精英主导”模式,政策过程已呈现出相当的开放性,这使得以多源流模型为理论基础剖析中国政策过程具有一定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多源流模型总体上在中国具备适用性,其关键的区别无非在于识别和控制上述理论模型与中国政治体制规则不一致的因素,以提高理论模型对特定政策经验的解释能力。[3]多源流模型具备方法论的动态性和系统性之特点,其优势在于更全面和历史地看待议程设置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后果。[3](130)因此,本文采用多源流理论模型,分析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举措,试图按照多源流理论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分别进行归类梳理,对政策之窗的开启及三源流的耦合进行分析,试图解释“单独二胎”出台的政策过程,并检验多源流理论在分析中国政策过程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三、“单独二胎”政策过程的多源流模型分析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关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政策诉求很多,但是最终进入决策过程的是“单独二胎”,这既取决于客观事实的性质或严重程度,也取决于公共权力主体确认问题的标准和程序。“单独二胎”能够进入决策过程,依据多源流理论的解释,它是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者耦合及政策之窗开启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单独二胎”政策过程的问题源流

问题源流是人们在政策活动中对客观存在的、已经被觉察到的社会公共问题的辨认与理解的过程。社会公共问题不会天然地成为政策议题,重要指标、重大突发事件或现有政策的反馈等有助于将一些状况选择性地被界定为问题。在“单独二胎”政策出台这一案例中,问题源流主要源于严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全方面的负面效应以及人口形势的变化,主要是由存在问题、重要指标以及焦点事件构成。

1.存在问题及数据指标

第一,老龄化问题凸显。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水平同时下降,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到2000年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8838万人,占总人口的7.0%,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8.87%,同时老年人抚养系数也已经提高到11.9%,[4]据联合国2010年估计和预测的数据,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6%,2030年将提高到18.7%,2040年是26.8%,2050年则高达30.8%。[5]中国老龄化问题凸显及较快的发展速度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强烈影响,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及养老保障体制带来沉重的负担和严峻的挑战。

第二,劳动力资源萎缩。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在15至59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较2011年减少了345万人。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标志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新趋势的开端,并且这一趋势在今后二十年中还将加速推进。预测表明,18-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30年9.1亿快速萎缩到2050年的7.3亿,然后继续加速萎缩到2080年的4.7亿;2030年后平均每十年减少劳力0.9亿,[6]如此之快的下降将造成劳力严重短缺,影响经济的发展。

第三,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根据自然规律,男女出生的正常比值应该在103-107之间。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的数据显示,1981年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6年上升为110.9,1989年达到111.3%,1995、2000、2002年更分别高达115.6、116.9、119.9。[7]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总人口性别比为118.06。[8]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是严格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生育空间狭小与人们生育上强烈男性偏好双重挤压的结果。

第四,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存在潜在风险。根据中国的生命表和生育年龄分布,母亲在40至65岁之间孩子夭亡的概率是1/100左右,这样二胎家庭孩子都夭亡的概率就只有万分之一。相对于二胎家庭,“一胎化”把这个比例提高了一百倍,达到1/100左右。[9]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成为中国家庭结构的主流,客观上加大了其潜在风险。有学者估计,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已逾百万,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安。

2.焦点事件

问题通常并不是因这些指标而自明的,它们需要一些推动力来引起政府内部及其周围人们的关注,这些推动力就是由焦点事件所提供的。焦点事件可以强化对某一问题的某种预先存在的知觉,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已经“被人们忘到脑勺后边去了”的问题上。同时,焦点事件可以与其他的类似事件配合起来影响政策问题的界定。某类焦点事件数次紧挨着一起发生则可能会使人们意识到某一普遍问题的存在。[10]严格控制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饱受诟病,近年来,相关焦点事件一直层出不穷,如2010年“法学教授杨支柱二胎抗争之路”、2012年“陕西镇坪强制流产事件”、“《一个计生委主任的失独之痛》的报道”以及2013年“张艺谋超生门事件”都暴露了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中基层政策执行者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社会抚养费去向成谜,以及选择性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权问题。

(二)“单独二胎”出台过程中的政策源流:政策建议如何漂进与漂出

当问题被识别并得到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关注时,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就会产生许多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就形成了政策源流。从人员的构成情况看,单独二胎的政策共同体的构成人员主要是学者,相关的政策建议最早也是由学者发起的。从时间上看,关于“单独二胎”的政策建议早在2004年就被提出,却到2014年才进入政策议程,十年的时间里政策建议在政策制定系统中历经了漂进与漂出的过程。

1.“单独二胎”的政策方案的提出

2004年4月,18位人口专家历时两年完成了一份调研报告《关于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上书国家计生委。建议先放开“单独二胎”,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全面二胎”。这是首次提出单独二胎的政策建议,关于政策方案形成的建议如田雪原的“三种‘着陆’方案”、[11]陈友华的分“四步走”、[12]曾毅的“二胎软着陆”、[13]桂世勋的“双轨制”、[14]翟振武的“三步走”等。[15]虽然不同政策领域的政策共同体在人员构成与分布上表现出差异性,但政策共同体中的成员都会围绕政策问题提出主张,希望自己的政策建议能得到重视。

2.政策方案的选择历程

卫计委启动调整生育的政策始于2009年,人口专家和学者(王丰、顾宝昌、翟振武等)、法学专家(湛中乐等)、经济学家(梁建章、茅于轼、许小年等)、政协委员(叶廷芳、李崴、王名、刘大钧等)、人大代表(贺优琳、陈佳贵等)不断通过上书国家计生委、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政治局常委,在“两会”提交议案等方式来呼吁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在政策企业家的持续努力下,2009年卫计委启动调整生育的政策,并在2010年初的全国人口计生工作会议上获得了突破,国家人口计生委下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征求意见稿)》提到要稳妥开展实行“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试点工作,这一方案曾得到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主要领导的支持,在2010年底经过修改微调后曾提交国务院。但之后一直没有进展,“单独二胎”漂出了决策者的视野。2011年“单独二胎”政策的酝酿接近成熟,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工作会议通过新的“单独二胎”方案并上报国务院,然而政府内外都出现了反对放宽人口政策的声音,如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等人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政府机构中的反对者担心生育政策放宽会导致人口突然增加,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单独二胎”政策还遭到了几个省份省委书记的反对。反对声音一度占上风,加上之后计生系统重要人事的连续变更,以及2012年十八大召开和随后的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众多因素,致使“单独二胎”政策被搁置下来,[16] “单独二胎”又一次漂出。2012年众多学者再次施压,但由于某些政府部门和学界一部分人的反对,生育政策的完善再次停滞不前。2013年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再次提议分省放开二胎,并最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迎来了“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

3.政策方案的选择标准

政策方案的选择历程呈现出“思想在政策源流中四处漂浮的画面”,[10](164)思想并不是简单的漂浮,政策思想幸存的标准――技术可行性、价值可接受性、可承受的费用、预期的公众默认以及在决策者中被接受的合理机会等标准极为相似,“如果一项政策建议一开始不能满足这其中一个或更多个检验标准的话,那么它可能需要重新拟定或者与别的东西结合起来,然后再漂浮。一项幸存下来的政策建议通常都可以满足这些标准”。[10](165)在“单独二胎”的政策过程中,技术可行性和价值判断的共识是政策出台的衡量标准。技术可行性建立在对政策方案慎重的调研和科学的测算上,包括对生育成本、生育意愿、生育率、人口总量和结构、人口变动趋势、以及政策试点结果的判断和测算。但是仅在技术上具备可行性是不够的,隐藏在技术可行性背后对政策出台起着关键因素的是价值的可接受性。价值判断的共识表现在生育政策的适当与适度,不能长期从宏观人口控制出发就决定微观生育政策的选择,要考虑到对家庭发展的长久影响;其次是对人的权利与尊严的保护,允许人们在生育上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再次是社会公平,生育政策不能在生育权利上制造不公平。

(三)政治源流:政治环境有何变化

政治源流是政策议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诸如公众情绪、压力集团间的竞争、选举结果、政党或者意识形态在国会中的分布状况以及政府的变更等因素构成。[10](184)“单独二胎”政策议程的政治源流主要由国民情绪和管理权限划分构成。

1.国民情绪

金登教授认为“在一个国家里有大批的民众正沿着某些共同的路线思考,这种国民情绪以明显的方式经常发生变化,而且国民情绪的这些变化对政策议程和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10](186)国民情绪可以被视作一种较为普遍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通常是以公众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强大的公众舆论会对政府公共决策外部形成强大的压力群体,迫使政府不断地关注舆论和民情,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路径。事实上,关于中国的生育政策是否应该松动一直是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话题,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适度放开二胎政策是很多民众的呼声。

2011年3月8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数据显示,“二胎放开”排在两会话题热榜第二位,纪宝成“调整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刻不容缓”成为两会代表话题热榜的第一名。2013年1月15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王侠在工作会议上“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的言论”引发的公众关注度也逼近“爆表”,统计显示,21万网友参与讨论和超过2.5万条网友评论。2013年8月媒体“单独二胎”政策有望近期重启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而10月底,“卫计委否认全面放开单独二胎”的消息再次推动相关舆情热度快速升温。“单独二胎”相关话题一直是媒体和公众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

2.执政党的执政理念

我国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所以党的意识形态对公共政策影响是关键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无论是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中国梦”都力图通过建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使得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这种执政理念必然要求在今后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更重视社会公平、重视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和遵循法治原则。过去数年间,社会各界一直在呼吁中央政府反思调整这项政策,而中央政府俯听民情,在政策表述上已经有了明显改变,预示未来政策的调整方向。“单独二胎”的出台,并不是政府向群众“想多生孩子”的意愿妥协,而是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的政策措施,反映了我国在调整人口结构上的努力和与时俱进。

3.管理权限的变更:政策调整的主导职能的归属调整

2013年3月,国务院进行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国家人口计生委与卫生部合并成立国家卫计委。新华社授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有“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表述。在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家卫计委“三定”方案中,明确“负责完善生育政策”属于卫计委的重要职能之一。中国人口学者何亚福表示:“在部门重组之后,计划生育部门的权力会被削弱。它将不再有制定政策的能力,在中国人口战略上的发言权也会降低”。 [17]传递出的信息透露出政府进行计划生育调整的信号和契机。

(四)三源流耦合的实现

从以上分析来看,问题、政策和政治三大源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三流并不会自动实现汇合,汇合的实现还需要适当的时机和政策行动者的推动。

1.政策窗口的开启:十八届三中全会

金登认为在关键的时间点,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汇合在一起,问题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样的关键时间点就是政策之窗。政策之窗之所以开启是因为紧迫的问题或政治源流中的重大事件,于是就有了问题之窗和政治之窗的区别。[18]通常来说,问题之窗不可预测,例如地震等突发事件等;政治之窗大部分可以预测,例如年度预算安排、常规例会等。我们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政治之窗的开启实现了“单独二胎”政策议程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的汇合。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这35年的改革历程中,每一届三中全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是构建改革框架,做出全面部署的会议,为“单独二胎”的出台提供了契合点。

2.政策企业家与三流耦合

在多源流模型中,三源流的耦合对于政策议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这三种因素中缺少一种,即如果得不到一个解决办法,不能够发现问题或问题不太紧迫,或者缺少来自政治源流的支持,那么该主题在决策议程中的位置就会转瞬即逝。尽管政策之窗可以短暂地敞开一段时间,但是如果没有很快实现这种结合的话,那么政策之窗就会关闭。”[10](230)金登教授认为,问题、政策与政治三大源流独立流淌,它们的结合还少不了政策企业家在政策窗口开启时的登场与软化作用。在“单独二胎”政策出台的过程中,政策企业家通过相关焦点事件唤起公众与媒体舆论的响应,引导媒体和舆论以创造出一种支持和呼吁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政治环境,提升“单独二胎”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法性,同时,软化强大利益集团的阻力和潜在的反对强度,促使决策高层对问题的感知,然后使得核心决策者在问题感知与政策行动之间构建其联系。翟振武教授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呼吁“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时候已到”。[19]著名人口经济学专家田雪原参加中国网的面对面访谈节目。在张艺谋“超生门”事件中,人口学者,如黄文政和梁建章撰文《张艺谋应拒交社会抚养费》,呼吁张艺谋拒绝缴纳罚款,引发人们对社会抚养费是否合理的思考,并抨击计划生育部门为了部门利益拖延放开生育的时间,需要道歉的是把部门私利凌驾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的计划生育机构。

四、结语和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单独二胎”政策议程过程基本符合多源流模型的轨迹,是三源流在政策之窗前耦合的结果,其中社会背景因素(三大源流变化)、行动者因素(政策企业家的软化行动)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在该案例中均得到验证,与多源流模型的内在逻辑具有一致性。同时,多源流模型也为以往“单独二胎”未进入决策议程提供了一种解释。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当时的政治源流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十八大及三中全会以前没有因素引发政治源流的变化和政策窗口的打开,即使政策企业家采取过相关的软化行动,依然没有实现源流的汇合并推动“单独二胎”进入政策议程。十八大以后,问题、政策与政治三大源流相比之前发展得更为成熟,政策企业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提供的政策方案的测算和可行性验证更为精准和成熟,促使核心决策者的转变,实现了政策企业家与核心决策者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取向上的有效链接。核心决策者的权威又加快了原来计划平行流动的三大源流的汇合,决策议程得以设立。可见,本案例的发展与多源流模型的理论分析是一致的。

尽管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很多差异,但多源流模型在中国同样具备适用性,因为一种政体或一个国家中不可能只有一种议程设置模式,每一种政体下的议程设置方式都是多样化的。[20]中国不断进步的民主化进程使得议程设置过程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开放性,吻合了多源流模型的理论前提。但是,中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对政策议程设置依然有较大影响,作为舶来品的多源流理论无法回避中国情境与本土化问题。

(一)源流的独立性问题

多源流理论认为,在政策过程中,三条源流是彼此分离的,每条源流都遵循自身的规律,其发展变化也与其他源流相独立,在出现耦合前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的交叉和结合。本文认为,在“单独二胎”政策议程过程中,三源流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个源流的改变都将会导致或促使其他源流发生改变,耦合过程的偶然性大大降低,整个过程的目的性和战略性更强。一方面可以从源流的缘起发现,政治源流的发展变化(包括国民情绪变化和管理权限调整)均与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问题源流发展息息相关,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问题的恶劣性让政策企业家感到忧心并进行政策调整方案,促使政府部门尤其是核心决策者感受到政治紧迫性,也促成了管理权限的调整。源流之间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也削弱了不同源流的独立性。同时,这也凸显三大源流呈现出一定的先后顺序,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多源流理论在我国并非像西方国家那样保持足够的独立性,这也是多源流理论在中国的情境化表现。

(二)源流的重要性问题

与西方政党选举制度不同,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稳定性较高,竞选利益不是首要考虑,不需要过度逢迎选民的意愿,而可以从长远发展的高度做出政治选择。这就使得问题源流、政治源流中的国民情绪的影响有限,它们取决于执政党对问题源流的判断,执政党往往会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国家权力和长期执政的优势,用足够的时间和投入去引导和改变这种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问题源流的重要性及国民情绪在政治源流中的影响。其次,执政党处于长期执政地位,对政策连贯性的要求相对较高,不能出现西方选举政治下新党派执政后完全转变政策风向的现象,新政策需要与原有政策有一定的相容性,政策路径依赖和渐进式调整的特点十分明显。这就使得政策源流之于政治源流处于天生弱势地位。无论政策源流中的方案多么完美,它都是处于“被选择”的地位,而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对政府决策具有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在影响政策议程的所有变量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三)政策企业家身份的双重性问题

大型会议策划方案篇4

对房地产产品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实施合理优化的成本战略,能够有效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虽然不同的房地产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策略,但是想要实现企业的成熟与有效经营必须具备以下几点,即构建完善的市场调研机制、成本控制制度尤其是产品研发制度。下文就房地产项目开发管理重点环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投资决策问题

房地产企业是否具有雄厚的实例,土地储备量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标准。项目土地的出售和购买一般均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因此,在拍卖出让项目土地之前,对于究竟以何种价格取得土地比较合适,企业应该实现做好详细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方案,该方案应该包含房地产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用地情况调查、项目开发建设进度、项目开发组织机构、项目项目运行费用等。当然,制定或者编制项目投资的可行性方案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累丰富的相关的基础性资料,否则不能够保证计算的全面性与精确性。经验显示,土地拍卖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过程,通常需要多次加价才可能中标,所以在深刻研究项目的主要状况以及预期成本之后,在土地拍卖过程中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

2.优化设计产品方案

在房地产项目的设计方案期间,想要保证设计方案的高质量,首要条件便是对产品市场进行深入、全面的产品市场调查。产品市场调查直接影响到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成败。做好设计期间的市场调研报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项目地块的概况。主要是项目所在地区或者城市的主要区域的房地产项目开况,房地产项目所在地块的现状尤其是今后规划情况,房地产项目所在地块的土地出让情况、地产开发状况。

第二,土地属性问题。对土地的基本基标、周边情况以及本身的潜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第三,当前的市场供需状况。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项目所在地块的周边市场分析(主要是市场的整体供应情况分析),房地产项目所在地块周边的典型个案供应分析,其他市场需要状况分析(例如建筑、景观以及户型等)。

第四,相同类型的经典项目调查与经典项目分析。主要内容包括:针对典型项目的个案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该典型项目个案的典型优势,结合实际的区域特点对典型项目的用地规划进行细致分析。

第五,开发该类房地产项目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建筑类型的对策与建议、绿化景观的对策与建议、户型匹配的对策与建议以及针对以上的建议的完善与优化。

3.项目成本控制策略

3.1成本控制的原则

(1)科学合理性原则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开发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影响因素多,风险性高等特点。尽管提前制定的投资目标不能够保证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是项目投资估算是不可或缺的。在房地产项目开发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的修改与调整,概算、预算、决算以及承包合同价会逐渐清晰化、准确化。投资估算是规划设计和方案设计的重要“参照物”,扩大初步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案的目标就会形成概算,工程投资的最终结果便是决算。估算、概算与决算都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否则将直接影响房地产项目的收益情况。

(2)以设计阶段为重点全过程成本控制原则

项目建设全过程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成本费用,因而,项目开发成本控制必须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各环节。然而,经大量的测算分析,人们发现对项目成本影响最大的阶段,是项目设计前的各环节。在规划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成本的可能性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成本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成本的可能性为5%-35%;而在项目的施工阶段,通过技术经济措施节约成本的可能性只有5%-10%。显然,控制项目成本的关键环节在于项目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因而,项目投资控制,既要贯穿于项目开发建设的始终,又要把重点放在项目设计及设计前的前期策划阶段。

(3)成本的主动控制原则

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以选择宗地为开始,因此,从该阶段开始便要主动出击,举例来说,主动要求设计部门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并对全案进行策划。由于设计部门最大的弱势便是“懂技术不懂经济”,因此建议由专家小组(主要由建筑师、经济师、策划师组成)对设计部门提出成本控制的要求与建议,此举能够有效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也是遵循成本控制主动化的典型体现。需要的注意的是,在工程方案的实施执行过程中,成本控制目标通常会偏离预定方向,此时要积极主动寻求控制方法和处理措施来纠正偏离方向。

3.2细化成本控制方案

房地产项目通常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决策阶段、前期准备工作阶段、施工建设阶段和市场营销阶段。

(1)决策期间

投资决策分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市场分析。对产品供求状况、市场竞争环境、价格水平、目标市场等;第二,项目财务评估。依照前者分析的结果分析和对比项目的经营费用和收入。

(2)前期准备期间

该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拟开发项目用地的范围和特性,规划用途及获益能力大小;第二,获取土地的使用权;第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第四,规划设计及建设方案的制定;第五,项目报建;第六,市政设施建设的谈判与协议;第七,资金筹措(安排短期和长期信贷);第八,对市场状况作进一步分析,初步确定目标市场或价格水平;第九,对开发成本和可能的工程量进行更详细的估算;第十,选择确定承包商。认真落实以上各项工作的内容,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3)施工期间

大型会议策划方案篇5

法人代表:

电话: 传真:

乙方(受托方):

地址:

法人代表:

电话:

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真诚合作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开发的中景名苑(暂定名)项目委托乙方作项目策划顾问事宜达成本协议,供双方共同遵守。

一、 委托策划顾问之物业

甲方委托乙方作项目策划顾问的物业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路的原金刚集团(东厂区)拆迁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33.67万平方米。

二、策划及顾问工作内容

甲方委托乙方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 石家庄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石家庄在售所有项目及潜在供应项目,内容包括:区域划定、调查样本、产品分析、总体规划、楼型分析、户型分析、会所、物业管理、配套设计、销售价格及销售走势、销售现状分析、客群特点分析等);

2. 本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研讨及建议;

3. 本项目市场定位报告(包含:项目自身分析、项目定位:项目市场形象定位,项目目标客群定位,价格定位、产品建议,项目最终定位等);

4. 项目配套设施建议报告;

5. 户型设计修改建议并随时提供石家庄其它项目户型设计图;

6. 项目装修标准建议;

7. 项目建筑风格及立面设计建议;

8. 项目园林规划设计建议;

9. 市场项目地上、地下车位租售状况及本项目地上、地下车位租售建议;

10. 物业发展建议;

11. 项目全盘营销策划报告;

12. 项目年度推广策略及排期;

13. 区域项目及其它区域重点项目月度市场动态报告(包含政府相关政策的变动);

14. 销售价格建议及销售价格体系搭建;

15. 项目销售策略(包含项目销售入世时机的建议、开盘策略及开盘活动方案);

16. 广告策略;

17. 项目市场宣传包装建议报告(包括项目现场包装及售楼处包装);

18. 广告推广执行方案论证;

19. 开盘推广执行方案;

20. 项目物业管理及物业费用建议;

21. 每月初5日前向甲方提供上一自然月工作总结,每月28日前向甲方提供下一自然月工作计划。

注:以上内容乙方均需提供书面及电子文本文件。

工作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

三、项目策划及顾问期限

自双方签定合同并且甲方支付乙方首期策划费之日起8个月。

四、双方职责

1、 甲方权责:

1)指派专人与乙方对接,负责协调有关方面的工作。

2)向乙方提供所委托项目之开发建设法定文件,提供项目规划设计的图纸、资料,项目运作的整体计划、方案及甲方要求等,以确保乙方工作的顺利展开。

3)负责双方确定的工作方案的具体执行。如在执行过程中需改变策略和工作内容,应事先经过双方论证确定。

4)提供乙方在现场的办公设施。

5)按时与乙方结算策划费并准时支付,如有拖欠则按所欠策划费总额每日千分之五计付滞纳金。

6)承担甲方提出的各类外出考察、工作的费用。

2、乙方权责:

1)按时完成甲方委托的各项工作内容,并应对甲方提供的所有资料保密,如未能按时完成甲方委托的各项工作,每推迟一天按每日千分之五的滞纳金,超过一周,甲方有权解除合同。

2)每周一向甲方传真周二例会会议内容,每周二下午两点,准时到达甲方办公地点参加项目专案组会议并提交上周工作成果。

3)成立本项目策划顾问工作组,并向甲方报送专案组成员名单及履历;根据各阶段策划顾问工作的需要,调配相应人员,新加入的人员需提前告知甲方,并获甲方同意。

4)根据甲方需要,随时参加本项目方案讨论会及工作坊会议(甲方需提前一天通知乙方),不得推诿。

5)按约定提供各项策划文件供双方讨论并修改、最终定稿。

6)自行承担乙方人员的工资及项目工作组自身基本办公费用(包含乙方驻场人员工资、食宿)。

五、 策划顾问费及结算方式

1、策划顾问费:8个月策划顾问费共计:(人民币)38万元(大写:叁拾捌万元整)。

2、策划顾问费的支付方式:

第一部分:甲乙双方签定本合同之日起3日内,甲方支付乙方人民币60000元,乙方正式开始工作;之后甲方按月在每月20号之前向乙方支付人民币XX0元至付足策划顾问费人民币XX00元;

第二部分:若甲方项目后期未确定由乙方进行销售,则在甲方项目确定销售单位(包括自销)或本合同期满之日起3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剩余策划顾问费人民币180000元;若甲方项目后期确定由乙方进行销售,则双方另行签定销售合同,乙方不在收取该笔剩余策划顾问费;

六、合同生效及其他

1、本合同生效后甲乙双方任何一方不得无故单方面终止合同,否则视为违约,违约方需向对方支付违约金人民币XX00元。

2、本合同执行过程中,如有因不可抗力影响有关条款之执行的,受影响一方应及时向对方通报,因此而影响履行有关条款的不视为违约。

3、双方对合作过程中的所有相关商业资料均负有保密责任,未经许可,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对外或提供给第三者。

4、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5、本合同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二份,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代表:

签约时间: 年 月 日

大型会议策划方案篇6

日前,根据《人民论坛》杂志社和人民网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今年的“两会”,除了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外,政府转型、新农村建设、解放思想问题等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围绕百姓关注的这些问题,“两会”专题将邀请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一:政府转型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进行政府换届。自2003年3月19日本届政府组成至今,已有五年时间。五年来,民生显著改善,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农业税;城镇新增就业5000多万人;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在建立……这些事关民生的重大举措,往往是从国务院常务会议集中研究、讨论和决定后公布的。从2003年3月19日国务院第1次常务会议,到2008年2月20日的常务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召开209次,先后研究了590余项议题,从教育、医疗、住房到就业、社保、救助,直接讨论民生的议题多达90多个。

根据《国务院工作规则》,国务院常务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三次,如有需要可临时召开。那么,本届政府国务院常务会议有什么样的特征?与民众生活是如何紧密相连的?本刊特邀了有关专家学者梳理了五年来政府转型的不平凡轨迹。

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的历次常务会议,坚持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国家治理的基础架构和治理模式不断完善,标志着我国政府已成功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基本实现了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向以人为本、便民高效、程序规范、公开透明的根本转变。

国务院常务会议彰显了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成功转型

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不断向公共领域集中,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国务院及各部门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重视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加强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从历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情况看,议题逐渐向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公共领域集中。

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点不断向民生问题转移,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解决民生问题的社会政策体系。据初步统计,在20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直接或涉及解决民生问题的会议有96次,约占全部会议的46.1%。分析国务院209次常务会议,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发展脉络。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住房保障、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并在这些民生问题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政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国家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基础性、战略性、制度性的重大问题,逐步形成了国家公共管理的基础架构。主要体现在:着眼于完善基础性的公共政策,解决了最基础的“三农问题”,相继推进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建设;着眼于谋划经济社会管理的中长期战略,增强了宏观调节的有效性和社会管理的科学性,相继讨论并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着眼于完善国家公共管理的立法与公共服务基本制度,讨论的法律草案和审议的行政法规草案达150多个,涉及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等方面的立法项目;着眼于转变政府管理方式,逐步形成了科学、民主、效能、公开、负责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

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要特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度,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来看,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体现了总理负责制与科学民主决策的科学结合,标志着我国责任政府建设与科学民主决策体制建设的新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由总理召集和主持,体现了总理负责制的原则。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决策过程中,遵循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将总理负责与科学民主决策的原则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国务院工作规则》规定,各部门提请国务院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建议,必须以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或发展规划为依据,经过专家或者研究、咨询、中介机构的论证评估或法律分析。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等纷纷成立,对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现了制度建设与重大工作安排的科学结合,标志着我国政府战略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建设的新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决定国务院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讨论法律草案、审议行政法规草案,通报和讨论国务院其他事项;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集中研究、讨论和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国家和社会管理事务、法律议案和行政法规、有关国家投资建设等重大决策。这些重大问题,既涉及国家的立法与法规,又涉及国家的重大政策与重大工作安排。

体现了科学发展理念与完善公共政策的科学结合、公共管理职能与公共管理方式的科学结合,标志着我国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与效能政府建设的新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议事的过程中,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努力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将科学发展理念融入政府公共政策之中。

继续完善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度、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未来走向

大型会议策划方案篇7

中国立法决策的共识型机制,立基于中国特色的共识型体制。中国的共识型体制,形成于中国自1949年开始的六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这一体制,在权力配置、权力运行、权力目标实现各个环节,均以实现最广泛的共识为目标。这一体制与西方三权分立体制将分权制衡和否决权作为权力运作的基础根本不同。中国共识型立法决策机制主要立基于以下几个重要的机制:

一、国务院统合横向部门的立法决策

西方的分权制衡体制,将立法决策权配置于具有否决权的多个主体手中,包括上下议院、行政机构(以总统为代表)。相对而言,在行政法规层面,中央立法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中。虽然相关国务院部门具有一定的立法决策权,比如申请立法计划立项、起草行政法规草案、参与协调、参与国务院常务会议等,但是最终的决策权仍然统一到国务院层面。在法律层面,国务院部门具有的立法决策权也包括上述的起草法律草案、参与协调、参与国务院常务会议、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或者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会议等)。国务院对横向部门立法决策的统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务院在立法计划编制环节具有统合权力。国务院每年年初要编制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向国务院报请立项。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由国务院法制办拟定,报国务院审批,同时国务院可以根据执行情况调整立法计划。国务院在立法计划编制环节的统合权力,保证了国务院能够在总体上掌控和约束所属部门的立法项目,保障了国务院对所属部门立法决策的领导与约束。

其次,国务院在立法起草阶段具有统合权力。根据法律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具有起草法律、行政法规草案的权力。实践中,绝大部分法律、行政法规草案也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起草的。起草的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要由部门负责人签署,由其负责。对于涉及管理体制、方针政策等需要国务院决策的重大问题要提出解决方案,并报国务院决定。国务院在起草阶段对于国务院相关部门的统合全力主要体现在对重大问题的决定权上,这有助于保障和实现国务院对起草中涉及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和控制权,并部门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控制。

再次,国务院在立法审议环节具有统合权力。国务院对部门立法决策的统合权力是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这一机制实现的。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前,国务院法制办要对法律、行政法规草案送审稿按照立法程序进行审查、修改,并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在主要制度、方针政策、管理体制和权限分工等方面存在的分歧进行协调,力求协调一致;不能协调一致的,要将争议问题、有关部门的意见以及法制办的意见报送国务院决定。国务院审议的最终结果将决定草案能否被通过,是一种决定草案生死或者搁置的权力。因此,国务院在立法审议环节具有统合权力体现为决定草案生死或者搁置草案的权力,是对部门立法决策的最终检验。

以上从三个方面说明和论证了国务院对横向部门立法决策的统合。这一机制立基于国务院实行的总理领导之下的部门首长负责制,即所谓“谁决策、谁负责”。这一机制事实上加剧了国务院相关部门对于中央权力和资源分配的竞争,这一点也是在立法决策过程中立法涉及多个部门时协调难产生的重要的制度因素。因此,不能仅仅将协调难的问题归责于部门,简单地认为是部门在争权夺利,实质上这属于政府职能划分的冲突,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的特征。对于这一体制所附带产生的协调难的问题,需要客观认识,简单指责无济于事。

这一机制本身具有其独特而内在的优势,这一点往往为人忽视。虽然这一机制存在协调难的问题,但是立法决策中立法决策最终都能够在国务院这一层次获得解决。这与西方制衡否决体制不能形成有效的立法决策相比,这正是中国立法决策机制的未可轻易发现的优势和长处。

二、纵向授权统合:部门、国务院、全国人大、党中央

在我国的立法决策体制中,国务院不仅能够统合横向部门的立法决策,而且作为决策主体的国务院在纵向的立法决策体系中,也极少面临其立法决策被否决的情况。

在我国,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其常委会可以向国务院问责,但是这种问责不同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机关与立法机构和国会的制衡否决关系。上述这三个立法决策主体并不是制衡与否决关系,相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授权关系:部委-国务院-全国人大-党中央构成了一个纵向的立法决策体系。在这个决策体系中,只是各自所处和负责的环节不同,它们实质上由于强大的政治共识与授权关系而形成了以决策共同体为特征的立法决策体系,目标在于通过相关层面的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立法决策。

从立法决策内容而言,国务院、全国人大和中央政治局也有相对明确的职责分工。国务院作为提出法律议案的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以及其他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也称担相应工作)在审议议案过程中,尊重国务院的立法决策也是一个惯例,在修改审议过程中也与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充分交换意见。在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国务院也不是制衡与否决关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中央政治局的关系,也基本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凡是涉及重大原则问题的,需要报请党中央批准;党中央主要对法案的指导思想和一些重大原则进行把关,并不对每个细节和条文进行过问。1991年颁布的党中央《关于加强对国家立法工作领导的若干意见》是历史上首个确定党中央与全国人大在立法程序中的关系方面的中央文件。这份文件比较详细规定了党中央领导立法的程序和范围。党中央主动介入立法工作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修改宪法,或者法律草案涉及重大政治和特别重大的经济、行政事项的,于提请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审议前,均须经中央政治局或其常委会,或者中央全会审议;其他有权机构提出修宪议案的,也须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或者全国人大中党的领导小组报送党中央审定。

二是涉及政治的法律,须在起草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将立法指导思想和原则上报党中央审批。

三是属于政治方面的法律,或者属于重大经济、行政方面法律的,在提请全国人大或者其常委会审议之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呈报党中央政治局或其常委会审批。

四是法律起草工作由党中央实行统一领导,凡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起草的法律,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报中央审批;其他部门起草的法律草案需要报经全国人大审议的,亦由常委会党组报经党中央审批。党中央除了在上述规定的情形介入立法进程外,还可以通过回应全国人大或者其常委会的请示的方式影响和领导立法。在某一项具体的立法工作过程中,如果认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党中央政策不太明确、清楚,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可以请求党中央对该政策进行澄清。这两种情形,均体现了党中央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和主导。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订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和法规,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1997年、2002年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党领导立法的程序做了相对于之前的党的代表大会更加明确的论述,提出,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是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党中央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这一规定与1991年颁布的党中央《关于加强对国家立法工作领导的若干意见》在基本精神与原则上是一致的。

大型会议策划方案篇8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森林经营方案是在森林培育过程中,落实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指导性规划。是林业主管部门和林权所有者经营管理森林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林改后,森林经营主体是以林农个体为主的新形势下,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对指导林农开展森林经营、维护合法权益显得尤为重要。

一、编案的经营方针、目标和原则

森林经营方针是森林经营管理单位和个人,依据森林资源历史、现状和发展,考虑社会、经济、生态、政策条件和林权所有者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对比较稳定的营林生产方向和思路,做出定性的高度概括。正确的森林经营方针是编案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依据。村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遵循《森林法》、提出的“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总方针。贯彻落实“以林为本、合理开发、分类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集体林经营方针。结合我市集体林天然次生林、残次林所占比例过大的实际,还要按照“因林制宜、栽针保阔、密度均匀、组成合理、功能多样、一沟一坡、集中连片、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天然次生林经营方向,组织编制村级森林经营方案。

森林经营目标与经营方针不同,方针是定性,目标是定量,体现贯彻方针的数量指标。例如,村级森林资源消长指标、林地利用状况指标、资源结构指标、村及林农经济发展指标。确定森林经营目标要实事求是,力所能及,切忌高指标,脱离实际。

村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要坚持资源、环境、政策、经济、意愿相协调;坚持林农、村委会、林业部门责权利相统一;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施策、保护发展利用森林资源相并重;坚持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多种功能和森林经营者经济效益的原则。

二、编案的内容和要求

村级森林经营方案是以村为单位,以经理期内可经营的小班、地块为基础,并结合农户要求意愿、生产能力等进行编制。其内容包括更新、抚育、改造、主伐、林地多种经营等,根据不同林种的政策要求和培育目的,确定不同的经营措施。村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要尽可能简单实用、方便操作、通俗易懂。编案的成果既符合林业政策要求,又能让广大林农满意。要达到让林农清楚自己的山林,在规划期(或经理期)内,什么时间应该采取何种经营方法、运用何种生产措施,达到何种经营效果的目的。

村级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规划期,可按各县(市)区自行确定的森林经理期间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可以按森林采伐限额的编限周期,编制5至10年的规划。

(一)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

1.概述。该村资源状况(二调数据)、编案依据(政策、规程要求、产业发展、群众要求等)等需要说明和记述的内容。2.外业调查表。3.分年度各森林类型(公益林、商品林、自留山)、各年度各经营类型表。4.分年度(不同颜色)经营规划示意图。

(二)编制方案要求

1.认真细致、责任心强、经得起推敲,准确无误。2.规划成果体现的经营类型要列小班、地块和农户。3.分年度落实经营任务和指标,明确经营措施。4.以小班或细班为编案经营单位,承包同一小班或细班以及相同林分的各个农户的经营措施和标准要一致。

三、编案的方法、步骤

(一)外业调查

理论上,根据现有的二调资源档案资料数据,就可以编写森林经营方案,实际上仍然需要外业调查,一是“二调”有些林分面积、林分本身就存在误差;二是“二调”以后多年,林分的状况发生变化(有的经过“两乱”),按“二调”档案确定的经营措施可能与实际不附(郁闭度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方法:首先从某村的资源档案中,挑选出编制方案这个时间段的适合某经营类型(改造、主伐、更新、抚育)的各林班、小班、地块的资料,对这些小班地块进行调查,核实面积、树种、林龄、森林类型(公、商、自),登记外业调查表,确定[主伐、更新、抚育(生长、透光、卫生伐)、改造(低改、补改、果材林改造、病虫害改造等)林地多种经营等]经营措施,对林分状况评估,测算出大致的需要经营采伐限额,确定适合经营的起始年度。

(二)内业编案

1.外业材料整理。在外业工作结束后,首先要对外业调查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整理,通过外业表核对依据“二调”挑选出的经营地块的外业调查有无遗漏,如无遗漏,资源原始资料档案归档,进行内业编案。

2.根据外业表填制民主议定表。首先根据事先明确的各技术指标和原则,结合外业调查表按公益林、商品林、自留山三大项,对各种不同经营类型[抚育(透光、生长)、改造(包括低产林、病虫害改造、种材改造、山胡桃改造等等)、商品用材林主伐、公益林更新、自留山采伐等,按适合作业的年度顺序,填制各经营类型民主议定表。民主议定表必须填制到小班地块和各家各户。使编案充分体现民意、达成共识,方便下一步工作。

大型会议策划方案篇9

美国电机工程发明与设计大师米登多夫指出,“工程设计是一个重复的决策制定活动”。意即在管理视角下,工程设计过程也是一个决策过程。传统的工程规划设计决策是以设计规范和标准为原则,规范和标准则来自于对工程和技术已有的知识或认知。然而,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认为,作为工业化的产品以及技术创新的副作用,它是我们对知识仍有许多“无知”的领域情况下开展过分自信的决策所引发的(郭巍青、陈晓运,2011)。就工程设施而言,贝克所言“副作用”表现为工程或设施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性,负外部性被公众感知就构成了社会风险。在现代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在提高,当他们感知风险时,必然提出规避风险的诉求。如果诉求得不到“响应”,他们只能采取“集体行动”或其他非理性的行为,排斥和阻碍地区开发或工程兴建,许多工程因之而失败。因此,现实需要人们对目前的大型工程规划设计决策程序与方法加以审视。

一、 “邻避”困局:现代大型工程规划设计决策面临的挑战

目前,“邻避”成为国内一个很热的词汇,即对于政府推行或兴建的大型工程或公共设施,居民能理解其对社会整体而言是必要的,但又强烈反对其与自己居住区毗邻。近年来,我国“邻避事件”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经媒体报道,社会影响较大的如2007年刚开始兴建的厦门PX(对二甲苯)化工项目因为市民集体行动抵制活动而被迫迁址;2009年政府公布广州番禺区生活垃圾焚烧厂的选址地点定在番禺区大石街会江村附近,遭到周边市民的强烈反对而搁浅;2011年11月北京海淀西二旗餐厨垃圾相对集中资源化处理站项目公示后,附近二三百名居民举着反对垃圾处理场条幅聚会抗议。

可见,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大型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决策均遭遇了“邻避”困局。这一困局的根源究竟在哪?根据荣格心理学理论,“邻避情结”可解释为人类内心所固有的保护自身健康、生活环境和财产免遭损失的情感,是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属于“集体无意识”形态。“集体无意识”内容是原始意向(原型),原型与本能彼此决定,当一种与特定原型相对应的情境出现时,这种原型就被激发并不可抗拒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本能的冲动。因此,“邻避”的真正根源是与“邻避情结”的原型被相对应情境所触发。

这种情境是什么?郭巍青、陈晓运(2011)将邻避冲突归于居民对设施的技术风险感知和社会建构及其与政府在风险定义争夺中形成的环境异议,NIMBY一词原创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学教授Michael O'Hare将设施受当地居民排斥的原因归于设施的负外部性问题。公众的风险建构源于设施的负外部性,所以这种情境可定义为:由于某些工程或设施存在负外部性,当居民“被”临近时,居民风险感知的“瞬时”,“邻避情结”得以触发。现实中观察到,公众乐意与产生正外部性的工程或设施(如公园、学校、银行、地铁等设施)为邻,这是“邻避情境”定义的一个侧面注解。

至此,可认为“邻避情结”触发的关键,一是设施与居民的“安全距离”长短;二是负外部性的强弱。这两方面都对大型工程规划设计决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垃圾焚烧发电厂兴建中的环境异议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国家环境保护部、发改委和能源局联系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82号文)附件。然而,近年来按照这一规范规划选址和设计的许多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均遭遇“邻避”而搁浅,著名的案例有广州番禺项目(选址阶段)和苏州吴江项目(已建成)等。

二、 风险社会视阈下的传统大型工程规划设计决策程序反思

大型会议策划方案篇10

案例:中南海香烟答谢宴会

广州薇薇尔化妆品公司销售会议

南沙区政府玉米文化节

南方电网竣工典礼

默尔康制药销售会议

奈瑞尔网络形象代言人选拔活动

等大型活动。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6-06 ~ 2008-12北京赛尔风标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广告/媒体 担任职务: 业务经理 工作描述: 简介:是一家专业行业性的杂志,主要有服装面辅料,电梯,饲料兽药,电器仪表等多个行业的杂志,我主要是做业务经理,联系广告业务,每年都能够完成和超越公司安排的任务和目标。

在这个公司工作了三年,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做了很好的基础铺垫.

离职原因: 发展需要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日期: 2006-06-01 所学专业一: 计算机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普通话,粤语 国语水平: 粤语水平: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工作五年,主要从事的行业是广告行业的销售,和活动策划.我的优势是拥有自己的客户资源,活动方面拥有媒体和演出的资源同时,自己也能够从前期的策划到后期的执行,都能够很好的完成项目.

同时本人也非常重视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活动项目,更需要一个很好的团队协调能力.因为活动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要做到团队内部的沟通协调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跟客户那边的沟通和协作.

我的性格热情随和,活波开朗。具有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策划执行能力。良好协调沟通能力,适应力强,反应快、积极、灵活,爱创新!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我希望找一份与自身知识结构相关的工作,本人从线上的撰写方案、品牌推广,到线下的活动执行都有经验,

希望能够加入贵公司,为贵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效益.与贵公司一起努力一起成长.创造更大的财富

大型会议策划方案篇11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ject site selection, function layout and system design,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large public buildings on the bases of thoughts on the competition project of Guangzhou Baiyu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 . It holds that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design techniques applied to large public buildings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agreeing with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protecting、continuing and molding the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facilitating the convenience and efficiency of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Keywords:green ecological layout; public buildings; Baiyu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120-03

1引言

公共建筑是人们集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近来的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呈综合化、系统化、群体化发展,它在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和空间环境处理等方面具有自身特殊要求,在方案构思和整体布局中绿色生态思维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广州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包含有2500座、1000座、500座等各种规模的会议中心主体,涵盖行政会议、新闻、商务信息、影视娱乐等多功能要求,并辅以商务办公、展览、餐饮配套服务设施和星级酒店、休闲旅游度假设施等不同功能部分构成,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共建筑群体集合,其建设选址、功能组合以及竞赛过程中各方案针对具体生态布局所折射出的规划策略和设计处理手法,对于公共建筑群体的绿色生态布局这一课题具有积极的探讨意义。

2地域发展的契合和促进

2.1 大型公共建筑与地域发展的作用关系

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各种集中性社会活动的场所。大型公共建筑的实际运营和良好效用的发挥,往往需要周边地域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对公共建筑各种社会活动的发生提供支撑并相互促进,所以公共建筑在选址和整体布局方面必须综合考虑该城市地段的整体发展定位需求及其环境设施影响,这些都是大型公共建筑功能布局的潜在制约因素。反过来,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与运营也会给周边地块或建筑带来相关社会活动的发生,其产生的外部效应对于该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产生聚集和削减作用。积极的外部效应刺激该城市地段的社会及经济等活动,带动该地块的开发和更新。因此,大型公共建筑的布局也需要从整体地域的综合效应进行考虑。同时,由于近来的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呈综合化、群体化发展,它的占地已突破传统规划的单个街坊地块划分,所以建筑群体内部不同功能构成也需要考虑用地不同方位上的外部作用与联系。

2.2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选址布局的意义与作用

就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来看,其用地选址于白云新城白云大道西侧的原东方乐园地块及其北侧规划地块①。东隔白云大道与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对望,西与规划的白云新城核心区中心绿地接壤。在功能定位上,白云新城将成为“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在2005年针对白云新城开发建设的城市设计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也进一步强调其在广州地域中文化中心的地位。所以,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选址于白云新城符合城市地段的整体发展定位,其一方面可利用基地西、南向地铁2、14号线,与广州火车站、白云国际机场取得便捷联系,以充分利用城市的重要交通设施,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设施和贸易批发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建成和运营,将发展该地段主导的会议产业,有利于刺激周边大学、度假山庄等公共服务设施及相关社会经济活动的发生。就更大的城市地域范围而言,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也将带动会议组织机构、旅行社、展览、餐饮、宾馆、交通、航空、翻译、印刷、媒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不仅吸收餐饮、宾馆和展览等服务业较多的劳动力,还需要高智力人才的翻译、媒体等新兴行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就业结构都能提供帮助。同时,国际会议对各种服务都要求较高水准,这也可以直接刺激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所以,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选址布局将有利于形成一个集商贸、文化、办公为一体的动力强劲的综合功能配套区,起到优化城市结构的催化作用,从而带动白云新城的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推动广州市“东进西联、南拓北优”城市发展战略中“北优”格局的优化。

3地域环境文化的保护与延续

由于大型公共建筑往往是城市的标志名片,展现城市独特的性格魅力,所以在规划建设中十分注重环境的塑造。就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用地选址来看,其位于白云大道西侧的原东方乐园及其北侧规划地块,东隔白云大道与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对望,西与规划的白云新城核心区中心绿地接壤,南隔东方明珠花苑与造型优美的广州新体育馆为邻,具有十分优美的内外部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以,在方案构思中保护与延续地域环境文化是绿色生态布局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3.1 建筑群体布局与地域绿地系统的契合关系

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11个竞赛方案来看,其建筑群体布局方式大致可以归结为3种,竖向布局、组团式布局和横向分割式布局,各布局方式和城市绿地及开放空间系统产生相应的契合关系。

竖向布局如方案4、方案6、方案7,建筑功能区由纵向廊道或屋顶串联成南北向的统一体量,东西方向上留出大片绿地和开放空间,以拉进白云山和白云新城中央公园在空间意向上的绿意相通。

组团式布局如方案2、方案8,各个建筑体之间围绕主体建筑展开布局,有着构图关系方面的自在形态组织逻辑,基地内的绿地空间较为散落,仅在门户空间及建筑基底的图底空间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所呼应。

方案1、方案3、方案11可以看作是横向分割式布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方案1,其建筑采用分离的体块,保持开放的姿态,建筑单体呈条状东西向伸展,建筑体量和绿地景观廊道南北平行布置,将基地分割成条带交错的肌理。

由基地周边绿地系统分析,白云山公园和白云新城中央公园呈南北向在基地两侧纵向展开,并且建筑基地的用地形态呈南北向长方形,所以东西向的绿色生态连接显得十分重要。综合上述三种布局,横向分割式布局对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东西向联系显得较为有力,有助于形成自然与城市编织交融的纵横整体性网络,将建筑群体结合到一个位于未来城市中心和白云山公园之间的、具有开放的视觉和生态联系的整体系统之中。

3.2与周边环境要素的空间协调关系

保护与延续地域环境文化,一个需要着重处理的方面是与处理与周边环境要素的空间协调关系,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各参赛方案都以其独特的思考对白云山、体育馆等进行了环境分析和形态布局方面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做出了探讨。由于基地位处白云山和白云新城中央公园之间,在空间关系上,竞赛方案大都采取了建筑群体的空间退让处理。一方面是将建筑群体的高度区布局趋近于建筑基地中央位置,另一方面,是在相邻绿地公园的空间界面上远远退后布局,以取得空间关系上对白云山及白云新城中央公园的尊从。此外,是寻求建筑群体在体量形态上与周边环境要素的呼应与延续。如方案7,建筑整体的形象取自于“白云”,会议中心建筑呈弧线在型体上和体育馆建筑群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反“S”形有机体,并以明确的轴线奠定同基地东侧的鸣泉居、白云山的空间关系。再如方案3,建筑和中心绿地环境呈“山丘”形态布局,延续白云山自东向西的脉络,方案利用不同高度的屋顶折板构建绵延起伏的建筑形态,暗喻“山”的意象,力求形成与用地环境紧密结合的空间协调关系。

3.3对基地原有环境的处理与利用

基地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要素与历史事件相关,在其基础上建构的空间意象会成为传达某种场所意义的手段之一,延续历史记忆。在规划布局中,常用的是采用分类分区的手法,针对划定的生态敏感区、绝对控制区、文化保护区等特定区域,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基地中绿树成荫,仅竞赛组织者测量提请参赛设计师注意采取措施的大树就有近4000棵,各参赛方案针对基地原有水塘、树木植被的生态区域,采取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和处理手法。部分方案以保留利用原有绿化为出发点,将建筑组合成不同的院落,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绿化景观。方案2在布局上采用了组团围合的方式,将基地内绿化分划不同的组团,建筑围绕绿化进行布局,形成“七星伴月”的布局形态。方案8运用平台高架的处理手法,设置云盘式的平台抬高建筑基地,留出地面层以保留绿化。方案7通过建筑避让的方式,建筑布局偏向西侧,围合保留中心的树林和水体,并通过造景的手法将保留的自然要素融入新的环境设计中。方案3在避让中心林地进行布局的同时,将部分树木覆盖于建筑体量之中,形成独特的室内庭院。

值得一提的,在会议中心基地中存在有不少原东方乐园的建筑和构筑物,有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如能在布局的景观系统中加以整合利用,将形成颇富文化氛围的外部观赏环境。笔者认为,这也是公共建筑群体环境塑造中生态价值观的具体实现途径之一。

4系统组织的便捷与高效

绿色生态布局中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塑造,还包括了系统组织的便捷与高效。这里的系统组织是指车流、物流、人流等内外交通流和能量流的组织,在规划布局中促使各物质流快速、便利、通畅的运转,达到整体系统的便捷和高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4.1交通流的高效组织

公共建筑群体具有大量的车流、物流、人流等内外交通流,有时具有快速到达、进入、离开以及疏散的要求。合理布局交通出入口、组织流线将影响到公共建筑群体日常使用的效率,以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空间布局中,首先是针对临近地铁、毗邻高速路出入口、周边发达的公交系统、与大型交通枢纽设施联系便捷等外部条件,进行与区域交通的联系组织,体现在出入口选择及交通组织方面。其次,是分别确定合理的车流、人流和物流线路的系统组织。同时建立各功能区的联系组织方式。

竞赛各方案均对以上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内容。在主要出入口设置方面,大部分方案选择在机场东路,并在白云大道等其他道路上设置了次要出入口。这样使场地西侧的城市广场成为会议中心开敞空间的一部分,有利于交通疏散组织;同时使得场地的主要交通流线与城市的地铁线有机联系,有利于缓解白云大道的交通压力。

与周边地块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与东侧白云山风景区、大金钟水库、鸣泉居等配套功能的联系。各方案在车行交通的联系上基本沿用了白云大道的下穿通道。步行联系方面,各方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方案1、2、3、6、10设置了隧道或天桥;方案11则是利用大广场连接。

在会议中心的内部功能布局方面,可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集中式布局可有效地减少功能体间交通流线的距离,整合交通面积和设施。但分散布局的方案也可运用不同的方式加强各部分的联系,如方案8,运用平台将各个分散部分联成整体。方案3、4、5、7、10,运用建筑内的交通廊将不同的建筑功能联系起来,再利用整体屋顶覆盖等方式将建筑形式予以统一。分散与集中的布局形式各有优劣,分散布局使得各功能部分的交通流线增大,但集中布局也会带来诸如流线混杂、各功能区互相干扰以及高能耗等问题,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4.2能量流的组织

系统组织也包括了能量流的组织,由于大型公共建筑对于电、气、水等基础能量具有较高的负荷,且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在会议期间具有时效的优先性,所以在规划布局时应充分单项考虑能量流组织,避免对周围地段的建筑运营和市民生活带来过多的消极影响。此外,在节能方面,除了太阳能板、建筑智能系统调节等众多的生态建筑技术的利用,在先期谋划中能够发挥较大效用的是建筑群体布局中对自然通风的利用。

自然通风是建筑实现节能、生态、舒适、健康等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筑楼群的布局方式影响了建筑单体前后表面的压力分布,对建筑单体内部的通风、降温、除湿具有重要影响,也关系到建筑群体间风环境的速度场、压力场的分布,进而影响人在室外活动区域的舒适度。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节能中心的研究,在广州地区,行列式(包括并列式、斜列式、错列式)的布局和自由式的楼群布局方式有利于获得较好的风速场,而集中式和周边围合式则对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较为不利。就本次竞赛的基地环境而言,除了考虑城市主导风向的影响,还要在布局中注意适宜的建筑间距,基地与东面白云山、西面白云新城在用地上的起伏关系以及整体空间的错落变化,从而给予风速和流向以引导。在这方面,方案1的平面布局较为突出,它较好地结合了地形气候的特点,地面上建筑体并列布置,形成了能够联系基地、白云山以及白云新城通透视线的布局形态,有利于建筑的节能。

5结语

“绿色”和“生态”作为设计理念,是时下规划师、建筑师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积极探索的主题之一。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共建筑群体集合,总结其建设选址、功能组合以及竞赛过程中各方案针对生态布局所折射出的规划策略和设计处理手法,对于公共建筑群体的绿色生态布局这一课题具有以下几点积极的探讨意义――大型公共建筑的布局需要立足于整体地域的综合效应进行考虑,对地域的发展起到契合和促进作用;建筑群体布局应与地域生态系统相契合形成整体,与周边环境要素空间协调,保护、延续地域环境文化;对公共建筑群体的车流、物流、人流等内外交通流和能量流应当进行系统组织,充分结合自然条件,一方面使之便捷、集约,另一方面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用得以高效发挥。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方案国际邀请竞赛技术文件[R],2005.

[2]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方案国际邀请竞赛方案[R].2006.

大型会议策划方案篇12

20xx年企业成立市场部,它是企业探索新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但在经过一年之后,市场部成为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市场部除了做了很多看起来似是而非的市场活动,隔靴搔痒的市场推广,就是增加了很多直接或间接的费用,而看起来对市场没什么帮助。

在企业领导高层的支持和大家不断地学习中,在后几个月的工作中也探索大家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在与各分企业的市场活动,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中,不断进步。

二、工作思路

1、明确工作内容

必须让市场部从围绕销售部转、担当销售内勤的角色中快速转变过来,从事务型的办公室职能里解脱出来,真正赋予市场部战略规划、策略制定、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基本的岗位职能,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对市场运作进行策划及指导。

2、驻点营销

驻点市场的推行既锻炼、提升市场部人员自身,又贴身服务了一线业务人员,市场部只有提供了这种贴身、顾问、教练式的全程跟踪服务,市场部才能彻底改变一线人员对其的片面看法。

在市场部驻点必须完成六方面的工作:

a、通过全面的调研,发现市场机会点,并针对性地拿出市场提升方案;

b、要搜集竞争品牌产品和活动信息,捕获市场消费需求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提出新产品的开发思路;

c、指导市场做好终端标准化建设,推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d、要针对性地制定并组织实施促销活动方案,对市场促销、费用及政策使用情况进行核查与落实,发现情况及时予以上报处理。

e、要及时全面宣贯企业政策,提升一线人员的战斗力;

f、在市场实践中搜集整理亮点案例,重点总结出方法和经验,及时推荐给市场复制;

3、与销售部强强联合,成立品牌小组

市场部要在市场一线真正发挥作用,除了调整市场部定位及提升市场部自身服务水平外,还离不开销售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如果得不到市场一线的认可和有效执行,即使再好的方案,最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由市场部和销售部两部门的主管和骨干组成品牌小组,由市场部确定活动企划方案,再由品牌小组成员发表意见,主要对方案提出看法和改进建议,对于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方案,由市场部负责调整;对于会议讨论通过的方案,交销售部执行,由品牌小组负责跟踪执行进度和效果。而企业的态度和做法,决定了市场部能否与销售部实现共融和共荣。

三、管理团队

1、要合理配置人员:

a市场信息管理员一名负责市场调查、信息统计、市场分析工作。

b策划人员一名负责新产品推广策划、促销策划、广告语提炼和资料汇编。

c宣传管理员一名负责宣传方案制定、广告宣传活动现场执行。

2、充分发挥人员潜力,强调其工作中的过程控制和最终效果。

3、严格按照企业和营销部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开展本部门的工作,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使市场部逐步成为执行型的团队。

4、协调部门职能,主动为各分企业做好服务工作。

四、市场分析

1、竞争激烈

几年来,企业同仁辛勤而有效的市场运作,取得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为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同行业某些同类产品的成功的市场开发,使威科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变的前进艰难。

2、整合资源

我企业依托山西省农科院的专家优势和山西农大的合作保障了大家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是一般小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企业也有较强的人才优势,在科研开发、销售公关、企业管理、财务及法律方面,集中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拓提供了保证。

五、品牌推广

企业产品经过多年的市场运作,已具备了一定市场竞争优势,为了能够讯速有效的扩大大家产品的市场份额,并获得长久的发展,大家将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核心,从产品的品牌形象、产品定位、市场网络建设、市场推广等四个方面系统规划品牌推广策略。

1、品牌形象

为了打造新威科的品牌形象,建议大家企业的所有系列产品统一使用该品牌。不同类型的系列产品采用不同的包装策略。(特殊市场除外)

2、产品定位

根据目前市场现状,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新系列产品的推出和销售区域的情况变化,为提高与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在保证利润的同时,建议逐步调整产品价格,采用中、低价格策略,增加产品竞争力

3、网络建设

销售渠道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多年的市场运作、网络的初步形成,网络建设仍将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作,努力加强乡镇网络的建设,积极发展新的经销商,使销售网络更趋稳定。进一步开发重点养殖区的经销商和大型养殖户,扩大市场范围。

4、市场推广

a、积极利用企业各种有价值的资料,如新威科技讯山西饲料企业网站等宣传企业。

b、在全国性的专业报刊、杂志或电视媒体上刊登广告和文章,扩大产品知名度。

c、积极参加全国性大型行业会议及与各地经销商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技术讲座、用户座谈、产品推广等会议,宣传展示企业与产品。

d、利用多种形式与经销商开展促销活动,促进产品销量。

e、在一些养殖重点地区配合经销商做一些墙体广告。

f、定期举办不同程度的有奖销售活动,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形式可多种多样。

g、制作广告衫和pOp张贴广告广泛张贴宣传企业的产品,扩大品牌影响。

h、夏季在养殖小区进行电影循环播放,宣传企业文化。

六、工作进度

第一季度:

1、确定本年度的广告宣传策略。

2、结合市场情况制定出活动计划。

3、抓好市场信息和客户档案建设。

4、策划好经销商年会。

5、完成墙体广告的设计计划。

6、策划推出春节有奖销售活动。

第二季度:

1、策划推出二季度促销活动。

2、配合分企业推出市场活动。

3、参加全国性的行业展会一次。

4、配合各分企业做好驻点营销工作。

5、利用新威科技讯和山西饲料媒体宣传夏季深入养殖小区放电影的事件。

6、夏季文化衫的设计制作。

第三季度:

1、夏季电影宣传工作计划安排落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