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业合集12篇

时间:2023-02-07 17:54:32

艺术专业

艺术专业篇1

1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必要性

进行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际上是具有一定目标的,应该把相应的规章制度运用到管理过程中,依据实验室工作的规律和性质进行实验室的管理,并且统一要求学生、教师以及技术人员的行为,建立一定的行为准则。现阶段,实验室管理规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规范。虽然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发展的比较缓慢,没有多少的管理经验,但是由于其具有科研和教学的重要任务,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因此,就需要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管理,不断协调各种工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也可以说是把行为、思想、意志等合理的融入到实验室工作中,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提高实验室的效率。现阶段,大部分院校没有一定的实验室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够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导致实验室与实际设计施工、规划使用以及维修之间出现脱节问题,不能合理的进行使用实验室设备。很多实验室由于施工不合理以及不能进行技术维修等从而降低使用年限,甚至出现刚成立的实验室,需要进行和换地方或者重修的问题,导致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实验室不能进行合理的使用。所以,就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行为以及使用人员的行为,保证在以后的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达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管理结构的完善,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保证实验室具有协调、有效的管理秩序和系统。

2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2.1课前培训不合理

实验室的主要参与人员就是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因此,他们对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也具有一定规定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实验室设备的责任和义务,现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醒的作用,在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相应的课前培训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专业老师进行分析和讲解,主要分析使用规则、上下课时间以及管理规范等,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制度不是很上心,仅仅当做一种形式。

2.2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

在进行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工作能力也不高,大部分实验室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既不是任课教师,也不是行政人员,在学校管理的边缘,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自身积极性不高,当做一种闲职来看,还会有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也不重视实验室管理人员,长此以往,使得很多实验室管理人员开始离职,从而造成人员混乱和流失。

3实验室设备陈旧

由于目前大部门实验室设施比较老旧,在使用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进度和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校资金不足,更新速度比较缓慢;二是,实验室管理人员水平不高,使得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及时的修复设备,导致不能正确的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年限以及使用速度;三是,大部分院校不是十分重视实验室管理。

4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是十分完善,导致实验室管理不规范,现阶段,大部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本上都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拥有不少的专业人才,但是在管理实验室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管理内容不够完善以及管理规定比较松散宽泛,没有明确处罚损坏设备人员的制度和处罚,从而会出现纵容损坏问题,此外,很多管理人员对于这项工作存在偏见,认为工作不重要,因此,不能积极的进行工作。

5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5.1合理进行课前培训

在课前切实做好培训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实验室设备时候的素质,增加学生对于实验设备的重视,主要管理表现在学生使用设备时候的认真态度以及责任意识,可以通过进行一定的课前培训来培养学生的这种态度和意识,合理的进行课前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僵化模式,可以使用正确的视频等方式来介绍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和制度以及使用方法,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促进学生加强使用器材的责任与意识,还应该充分了解仪器使用记录,主要有使用人员、使用地点、使用时间等,来对学生使用设备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不断规范学生的使用方式和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和意识,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使用设备过程中出现的磨损。

5.2建设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实现科学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建设实验室制度的力度,为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提供保障和依据,大致可以把实验室管理制度分为实验室设备情况、实验室学生使用设备规范、实验室人员管理规范以及实验室日程管理制度四大部分。应该不断从细节着手,充分考虑管理人员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一定的防范作用,还应该创新管理的张贴方式以及公布手段,也应该注意使用语言,最好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话语,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5.3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

建立相应的专业管理团队,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教学的质量,实际上实验室教师与管理人员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队伍就变得尤为重要。想要发展这种规划就需要首先解决实验室归属的问题,在管理之前,需要学校进行严格明确实验室的所属情况,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可以定期的把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训,积极鼓励相关人员进行职称评定和进修,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第三,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监督与考核制度,进行不定期考核,并且把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的加薪和升值进行密切联系,激发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态度,从而提高管理的质量。

6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

建立一定的专业实验室,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现阶段,很多问题并不是技术和制度问题,而是内部设备老化问题,导致设备功能不齐全,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能满足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掌握和了解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以及一定的市场需求,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及时更新实验室设备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学校可以与相关艺术设计企业进行联合,形成实验室,学校成为企业培训的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从而不断把优秀毕业生引入到企业,达到企业与学校共赢的目的。

7结语

总而言之,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是一项艰巨并且长期的任务,需要老师、学校、学生三者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给予足够重视,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从根本上把实践放在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地位,不断改革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为学生提供高效、科学、先进的环境,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保证和依据。

艺术专业论文二

一、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和国外的高等教育一样,国内高校也是通过设置通识课程实现全人教育的理想。通识教育提倡以整合的知识锻造健全的人格,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或教授专业之外的一些学科知识,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识教育充分体现了全人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全人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意识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通识教育在各高校的发展很不均衡,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识课程多为“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模块的公共必修课或素质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程,能真正拓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通识课程很少,现有通识课程成为修满学分的一个途径,未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同时通识课程偏向应用性、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思辨性,教学形式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通识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优化。第二,全人教育理念的实现,并不能单纯依靠通识课程教学,而是需要通过每位教师以身作则,把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此同时,通识课程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通识课程教学没有从事通识课程研究和授课的专业教师团队,缺乏卓越的师资队伍。第三,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设置,各高校根据其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学科特色各有差异,但基本以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经济与社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为其内部构成。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一方面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薄弱,人文素养有待加强;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内容结构缺乏逻辑联系,授课教师缺乏艺术美学的相关素养,使得通识教育效果很难让人满意。

二、艺术设计专业通识教育的改革

全人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广阔而博大的世界观。核心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从更宽广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教育者应根据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的实际素质状况,调整现有通识课程框架,实施系统化、精品化的通识教育,以培养更具人格素养的艺术设计人才。

1.强化通识课程的人本化、综合化,建设核心通识课程

相对专业课程而言,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具有永恒价值,由专业范畴转向社会范畴,由知识技能的传递转向人格情感的培养。可以说,通识教育承担着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素质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提炼几项核心素质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从课程体系上说,需要建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现代意义上提出全人教育第一人的隆米勒指出,教育应该“更着重人的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以及人对终极存在的体悟等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从而达到人的精神性与知识、技能的统一”。他将全人的发展方向概括为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六个范畴,强调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社会、自然等的互动、整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对大千世界的自然科学以及政治、经济、伦理和生活知识等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需要其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基于这一理念,结合我国的国情,可围绕人文历史、文学与艺术、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社会与经济五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建设。

(1)人文历史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一方面增进学生对人类文明历史的全新审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文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与社会历史、人文思想的密不可分。其中应该包括西方文明史和中国文明史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还要有重点地选取对人类文明有重大影响的经典进行精读和讨论。

(2)文学与艺术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感知力和对艺术表现的批判性理解力,领域涉及文学、音乐等。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中已经有了大量的艺术类课程,因此这一课程模块需要避免重复开课,应开设综合性、跨专业的艺术素养课程。鉴于文学与艺术设计的紧密联系性,该课程模块的比例可加大,为学生提供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分析方法等内容的课程,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

(3)道德伦理课程模块

增加学生对中外哲学家有关伦理、道德、公平、正义、民主等内容的阅读和讨论,使学生了解重要的思想传统,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塑造公民意识。通过课程的教学,学生可拓展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认知理解,探究固有观念的是与非,具备分析复杂多变的现代问题的能力。

(4)自然科学课程模块

科技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实质性的。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理工科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一课程模块需要进行细分,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并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单独授课。如,开设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环境与生命、宇宙的性质、黑洞等课程,对重大发现与重要理论的历史演化过程、杰出贡献人物、对社会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辩证的论述,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的特有规律及人文内涵,并培养其思辨能力,把科学作为观察人类与世界的一种方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更为宽广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5)社会与经济课程模块

在美国,“服务社会”成为诸多大学理念的重要成分,而这也恰恰是我国一些大学生所缺乏的基本意识。社会与经济课程模块的开设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楚而正确地认识社会,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就生活中的物价问题、房产问题、经济周期和生活中的投资等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传播蕴含在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

2.实现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1)由单一的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班授课为主、大班授课为辅的形式

教学方式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大班授课为主,课堂教学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人数过多导致无法实现对学生基本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这使得通识课程沦为另一种形式的理论或概论课程。大学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是师生之间面对面交往的场所,知识的获取不仅仅依赖于书籍,教师的行为举止、品德修养乃至学识水平要依靠面对面的传授和感染。因此,通识课程教学要提高小班授课的比例,以增加师生的接触频率和交流深度。

(2)实现课程设计的科学化、多元化

当前我国高校开设了五花八门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一些课程内容庞杂、形式重于内容、体系缺乏科学逻辑性。全人教育十分注重知识领域之间关系的构建,反对一门科目对应一个知识领域的课程设计,课程安排应该跨学科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网。因此通识课的内容、设计是需要慎重对待的,需要通识课程的教学团队共同讨论、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更具逻辑性和体系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师的专长,通识课程内容可以按照一个主题或围绕一个学科领域这两条线进行组织。按主题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即设定一个教学主题,通过一门课程或系列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讲述和探讨。其优点在于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学科领域进行课程设计,即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了解一个领域的内容,从教学内容上看虽然与传统教学类似,但其优点在于精与深。这类课程要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艺术专业篇2

二、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操,加强学生的艺术情感

艺术教育可以爆发学生内在潜力,非普通教育所能比拟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是对学生的道德、意志以及气节、个性等心理因素进行完美触发的特殊教育。比如,在课堂上我们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溪山行旅图》的时候,首先会感觉到这是一副描绘山水画的巨作,笔墨浑厚,气势磅礴,仿佛画里的山峰耸立于我们面前,山峰嶙峋,挺拔坚硬,让后直落千尺,将整个山川的生机与活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山尖茂林密密,山腰巨石突起,老树盘根,山间小溪可以让人感觉到潺潺水声;古道上驼队的点缀,更是加强了生命力。宏伟磅礴的挥笔用墨,将国画技巧运用到如此精准,气象宏伟的自然景观,把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独特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现。一部作品给学生的审美情操更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让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自然的爱慕,这种特殊的爱慕情感会让学生感受到,以画感人,了解祖国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教学中,将学生的情感融入,使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国画的灵魂、国画的传神、国画的自然巧妙指出,通过整体的方式来感受,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专业对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用美术的角度去感受,是艺术教育的完美表达;以传统教育去体会,是传统教育所展现的情绪反映以及情感上的完美体会。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艺术情感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审美的大众,艺术是按照美的原则来触发灵感创造作品的;反之,也会对学生从心灵上起着没的教育熏陶和情感上的作用。艺术是一种听觉和视觉相互融合相互传神的过程,它将有艺术的和谐力、节奏的感染力来体现生活、表达生活、热爱生活,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身临其境的意境来触发学生们的大胆想象力和丰富的联想力,最重要的是心灵上的触动也必须是由感性来呈现出来的。艺术所反映的是生活现实的一面,是心灵触动之后的一种自然感悟上的冲动,将现实生活的心灵化与艺术作品的心灵化完美融合。艺术家用心灵的呼喊或心灵上的动态、线条以及色彩用美术的形式来创造作品,正式艺术家通过作品向世人表达心理和传递情感的一种体现,更是艺术家带给世人生活上的感受和感悟,对生活上的向往和体现。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们在观赏齐白石老先生《虾》的作品时,就能从这幅绘画中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展现,以及齐白石老人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学生们需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展现自己,对于学生来讲,自我展现的机会越多,就会最大的限度的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美术专业为学生建设了创建展现个人情感的发展性及可能性的,在美术专业教学中,不仅要学习美术本身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以外,而且还要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补充。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见识、增强思维能力等具有新时代的个性空间发展的空间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学生个性的创作能力,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创作能力,加强学生创新的能力,也是完善和全方位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在创作活动、创作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人格魅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在通过自己的灵感去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的时候,可以表达学生对整个人类环境、对祖国的大好河川、对社会文明有深刻的认识,然后通过这种思想情感,让学生逐步去寻找内心的自己,慢慢的认识自己、最后掌握自己,了解当今时代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的艺术感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底蕴。美术专业在艺术教育中的完美之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创作能力,让学生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美丽景观的感叹、当今社会文明的感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美术专业的独特魅力去展现自己认识的美、自己人生的独特,用美术专业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创作的追求、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爆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当代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感,只将赋予艺术教育的独特创意,将美术的形象、色彩、形态可以完美的融合,才能体现出艺术的奇迹,艺术的真善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扩展艺术的联想力,爆发学生的灵感,永远都从创意的角度去展现艺术的独特魅力。

五、加强美术教师教师素质的培养

美术教师自然是美术专业的重要力量,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好坏、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美术教育的效果。

(一)不断充实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掌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告诉发展,艺术也更多元化,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因此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培养美术人才,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专”“精”的知识体系与“博”“深”“广”相结合。

(二)加强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

美术教师若能是有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创作能力三者结合的理想教师,那是完美的境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一般专业技能和技巧也会较强。这类教师一般在基本的功的训练上,在引导创造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高水平的教师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在这里特别注重一点,当今社会创造要有时代的精神的体现,敢于大胆摸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有个性、有风格的美术作品。

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

目前社会都在积极地推行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的教学体系,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教育方法和思想的改革:

(一)改革三中传统教学观念

首先是改变教学质量观,树立完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其二改革单一的教学观,树立多个教学观;其三改革整齐的教学观,树立灵活多元化的教学观。第一中教学观念最重要。通过事实发现,知识、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基础是知识,重点是智力,前提是非智力,三者必须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质量的理想效果。

(二)改革传统堂课气氛

调动教师与学生在美术课堂的互动积极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心情、态度与美术教师的交流配合,都会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乐趣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收获;学习中矛盾的解决关系教师的灵活处理。美术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要素各个最优化的综合效果,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靠有强烈能动性作用的教师,在于美术教师对所有教学因素最佳的设计和实施,更主要是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艺术专业篇3

1艺术设计学专业和艺术采风概述

1.1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性质

艺术设计学专业的任务主要通过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艺术设计的美学修养,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而设计实践能力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主要集中在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方面。通过艺术设计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如三大构成,图形创意,招贴设计(海报设计)摄影等课程的学习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而这些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艺术采风为其提供实践的机会。

1.2艺术采风学习任务

艺术采风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安排学生集体进行调研活动,主要指导学生对当地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资料进行搜集,并能将搜集到的素材运用到后期的艺术创作中,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体活动。通过从艺术采风课程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设计素材的收集,民间文化的挖掘,传统工艺的学习等。从社会实践和专业提升两个大的方面分析艺术采风在设计学专业的作用,采取感受式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对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工艺的敏感度,同时又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并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发掘和再设计民族民间艺术的能力。

2学生对艺术采风认识的变化

2.1采风前的准备工作

采风之前,为了使艺术设计学专业艺术采风实现最大化意义,组建了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提前告知采风地点,借助互联网、书籍、杂志、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初步的了解,完成初步学习任务,使学生学会了课程开展之前应完成的准备工作。

2.2采风前对艺术采风的认识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一,认为采风和普通旅游的无区别,是一个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的活动。第二,学习无用,目的的盲目性,无计划性。第三,认为学习无用,大量的理论基础学习,很难付诸实践。

2.3采风后对艺术采风的认识

学生普遍的认知。第一,艺术采风是一个搜集设计素材一手资料的最佳方式,这为后期进行设计有很大的帮助,即使工作以后,面对不同的设计要求,也能够有目的的进行设计素材的选择。第二,通过艺术采风,使学习方式更具有条理性,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第三,对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工艺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懂得积累哪些设计素材,并对设计素材再设计过程中,艺术表现技法的运用进行了新的学习和尝试。第四,完成艺术采风作业的过程中,检验了跟艺术采风相关的课程的掌握情况,对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3艺术采风对学生的重要性

3.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艺术采风的进行到后期的作业的完成包含了一整套设计方案的其实工作和结束工作,从前期的有目的的工作准备,明确主题,资料搜集,资料筛选,设计构思,设计表现,最终成果呈现,每一道程序都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艺术采风涉及多门学科,通过完成作业的一系列程序,能够检验不足,从而有目的的提高。同时学生在面临毕业后的就业工作时也可采用同样的解决方式,每一步目的都很明确。

3.2帮助学生规范资料搜集

艺术采风使学生和生活进行一次零距离的接触,亲近自然,感受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对于民间文化民族艺术的感悟能力。首先通过此次采风能够明确设计主题,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素材收集。明确知道设计中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元素,如何搜集元素,怎样搜集相关的元素,如何找到元素之间的联系等。避免漫无目的的拍照,然后有海量的照片,最后真正有用的照片却寥寥无几,失去了资料搜集的意义,也失去了采风的实践意义,对后期的设计工作没有任何帮助。

3.3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艺术专业篇4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古往今来,纵观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大家和设计大师,无一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艺术及设计才能,艺术修养和艺术与设计才能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修养更为重要,因为主要是它使作品充满灵魂和生命力。而艺术和设计技艺这些手上功夫从来就不是目的,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艺术思想和观念服务的。只有具备深厚的艺术素养,才能区别于工匠的技艺,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独创性的艺术设计作品。如果只注重手工技巧,忽视艺术素养的学习,最多只是一个技术匠人,不可能成为具有思想深度、艺术素养和充满创造力的优秀设计师,因为空洞的思想不可能创造出富有内涵的作品。同时,作为新时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既是设计师,也应该是艺术家,要具有艺术家的思想情怀和创造才能。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把自己培养成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深厚和设计技巧高超的优秀设计人才

2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那人才培养就好办了。因此,要发动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首先,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诱人的艺术环境,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艺术学习和参与平台;其次,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且尽可能多地运用影视、图像、音乐、游戏等现代化、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好的苗头要及时肯定,多正面鼓励,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艺术是件光荣的事、幸福的事、有益的事,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3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保障。目前,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经费紧张、人员编制不足、就业压力以及人才培养的快餐文化和急功近利的内外因素影响下,艺术师资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艺术教师严重缺乏,生师比严重失调,并且艺术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素质等也都偏低,艺术教师成为鸡肋,边缘化严重。一所大学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教师队伍,学生的艺术素养就不可能真正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没有保障。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落实相关政策待遇,考虑艺术教师岗位的特殊性,除常规课程外,将其指导学生各艺术团体、课外兴趣培训、校园演出、展览等活动计入工作量和绩效考核。定期举办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引导并加强教师的科研及师德师风建设,做到德艺双馨,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服务。

4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素养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还是开设艺术素养课程,它同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我们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历史较短、认识不够以及重视不够等,目前高职院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还处在摸索尝试阶段,没有成熟的模板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教材等。因此,首要的就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制订科学而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理论够用、实操为重的特点,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更强,必须在设计专业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灵活开展艺术素养的教育。许多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广告设计等,本身既是专业知识也是艺术素养知识。当然,仅仅有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是不够的、不完整的,建议还要开设一些容易普及的文学艺术课程,如美术欣赏、书法欣赏、音乐欣赏、舞蹈、合唱、美学、文学等,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选修,可以取得学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艺术鉴赏、艺术思想、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与技巧等的基本知识,培养人文科学及艺术观念,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拓展艺术思维,提高艺术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5创新艺术教育培养模式

首先,要加强各类学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加强人文艺术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美术史、设计史、艺术鉴赏以及艺术美学等各学科的综合利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与共享。其次,要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模式,传统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机械单一,理论枯燥乏味,学生基本上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应当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理论灌输同实践相结合,同现实生活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效率。最后,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当下学生普遍喜爱、易于接受的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将晦涩的艺术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陌生的艺术知识变成熟悉简单的常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6积极开展多元化艺术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

艺术专业篇5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了加强艺术类课程的综合性,一方面强调音乐课程、美术课程教学的综合化,另一方面设置了与美术课程、音乐课程平行的综合艺术课程。学校可选择同时开设美术课程、音乐课程,也可选择只开设综合艺术课程。2002年4月28日,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各级师范院校在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力求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师资。”①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从2004年开始,在一至九年级,凡是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实施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实施综合艺术课程的治本之策在于设置本科专业,解决教师的职前教育。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按照学科的门类设置专业,培养的师资完全吻合分科课程的需要。如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美术、音乐课程教学,但往往由于知识面狭窄以及缺乏综合能力等因素,不适应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因此,设置相应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艺术学(艺术教育),培养合格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艺术课教师,势在必行。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明确为:让学生既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善于发现不同艺术学科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寻求各科连接与沟通的方法,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能积极独立地实施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艺术课程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对艺术教师素质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调综合化、宽口径、厚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以此为指导,我们认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在结构上可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又形成各自的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的基本素养及艺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课程。可由三类课程组成:一是工具类课程:以英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计算机等课程为主。二是德育类课程:以“两课”为主,主要是政治、经济、思想品德、法律等课程。三是素养类课程(含身体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教育课程):以体育、美学、艺术概论、艺术心理学、科学概论等课程为主。

学科专业课程

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相对应,艺术课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也必然体现出“综合性”,其必定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在学科内容上又涉及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可见,增加课程门类是必然的,这就与有限的学习时间和不能过多增加课时相矛盾。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同时使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杂而不乱,博而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优化整合课程。对内容相近、有关联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这样既可以精简课程,丰富课程的知识容量,减少教学中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同时又可使各门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协同合作,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美术欣赏、音乐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四门课程,就是将原来的中、外艺术史论和欣赏三门课程合并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史论角度和审美角度来赏析作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又如自弹自唱课程,将声乐、演奏两个学科交叉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确定核心课程,突出主干课程。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可以把素描、色彩、声乐、钢琴、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等确定为核心课程。其中素描、色彩、声乐、钢琴课程必须达到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的学术水平,而四门欣赏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从而确保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水平。

第三,更新课程内容,压缩授课课时。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②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深度,压缩一些专业课的授课课时,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内容的广度。

教师专业课程

教师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艺术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这一模块内可设置递进式的四个层面课程。

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理论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教育信仰。可开设:心理学(含普通心理、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学内容)、普通教育学、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教育科学研究四门课程。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教育课程,以让学生认识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规律、特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艺术教育的能力,掌握艺术课的教学技能。可开设:艺术教育学、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

第四个层面是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对学生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知识整合运用的检验与训练,对培养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层次递进上可分为:教育调查教育见习试教与模拟实习教育实习。为了提高教育实践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增加总学时,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并注意与教师专业课程模块内其他层面课程加强联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作用和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集体力量。

三、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要开办新专业,改革是必然的,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避免只是形式上改变,但实际实施起来毫无变化的情况发生。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办学理念要转变。认真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的价值及其带来的新教育观念,例如,艺术课是怎样的课程?艺术课如何实施?我们培养怎样的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艺术课程?这些问题是我们办学者(包括领导者及每一位从事艺术课教师教育的大学教师)都要思考和明确的。二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革。比如,在欣赏课程教学中,注意加强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文化、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联系;美术欣赏课中,注意与音乐、与舞蹈的联系等。让我们的师范生在大学课堂中也受到综合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与联觉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法,结合使用对话、体验、探究、合作参与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学习,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丰富与提高。

注释 :

①陈至立.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行工作 [n].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14日.

②陈其龙,陈永明等.科学研究课程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艺术专业篇6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工艺美术领域经历了一场历时二十多年的变革。这场变革始于设计概念的争论,继而影响到了工艺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这场变革无论是在实践领域还是在理论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冲击着我国艺术设计,尤其是外来艺术设计理论和作品的不断涌入,使得我国艺术设计和设计教育界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当20世纪70年代末包豪斯的某些突出成就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时,一场重大的艺术设计教学变革开始迅速蔓延开来,范围涉及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其具体内容表现在“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和“技术与艺术新统一”设计观念的引入。“三大构成”的引入逐渐取代了我国长期推行的基础图案教学,弥补了我国以往基础设计教20世纪末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名称的变革徐芳李海源学领域的不足,为专业设计教学做出了良好的铺垫,同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新领域。最先把这一“构成教学”引入学校教育的是广州美术学院。

“三大构成”是发生在院校中的改革,而“技术与艺术新统一”观念则是当时艺术设计行业的新设计原则。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时代的要求,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备受关注,其教育规模也随着各类院校增设设计类系科而逐渐扩张,教学规模和系科建设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1978年,其工艺美术系仅开设了4个专业,即装潢、陶瓷、染织、磨漆。1986年,其工艺美术系已增设至7个专业,即装潢、陶瓷、染织、装饰、服装、环艺、工业品造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往的工艺美术逐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而与现代工业机器生产关系密切的工业设计概念开始在我国盛行,并逐渐取代了工艺美术的地位。工业设计崛起,使得设计的概念也被广泛运用。我国引进工业设计概念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起初被称为工业美术,直到1987年10月14日我国工业设计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期,我国学术界出现了关于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概念的争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柳冠中先生曾撰文指出“:工业设计时代文明必然取代工艺美术时代文明。”同时,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研究室撰文指出“:在设计发展上,工业设计与工艺美术自应有适当的轻重关系。”因为“在当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都是两条泾渭不同的设计道路。前者是指手工艺方式、密集型劳动生产的传统工业产品设计,而后者则泛指大工业生产方式、机器制造的产品设计”。

工业设计和工艺美术概念的学术讨论,虽然最终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但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概念及其内涵的关注。1992年7月,国家轻工业部颁布的《推进轻工业工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增强轻工业企业工业设计意识,加速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是搞好轻工业设计工作的关键。”①同时,《意见》还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七点改进措施,其中的第六点为“将‘工业设计’列为全国轻工业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对已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轻工业院校(包括轻工业成人院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的建设,加强师资资格的考核,优先从事所需教学设施;通过专业培训,抓紧造就一批训练有素的高、中级轻工业工业设计人才”。②这为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此,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和系科,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更为普遍。据资料统计,1991年初,全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约为二十余所,而据1995年8月的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全国仅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已达一百余所;1998年,这一数据更是猛增至二百余所,涉及全部美术院校、大部分理工类院校和师范院校以及部分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院校就是这样通过增加现代设计教育的比重及减少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比重,并合理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我国逐渐从工艺美术教育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过渡,其专业名称也由原来的工艺美术转换成艺术设计。原来开设工艺美术或工业设计系科的院校纷纷更名为设计学院或设计系,部分原来没有开设这个系科的院校也开始增设设计系科。

艺术专业篇7

认识和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增强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经过观察总结发现艺术专业的学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艺术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技术讲究千锤百练,熟能生巧。而艺术更讲究创新,报选艺术专业的学生比一般技术专业的学生求新求异意识较强,正因为这个特点我们才能欣赏到许多新颖别致的文艺节目。不过凡事物极必反,由于一味求新求异,不少艺术专业的学生可能比较反感受到束缚,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行为散漫不把学校规章制度放在眼里甚至抵触抵制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当然我们艺术教育很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且富有创新精神。同时,艺术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形象思维也有一些特别要求。如: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情感体验并尽量达到身临其境的水平,这样艺术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显得情感丰富,理想化成分居多多,思维浪漫,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行为追求新奇和怪异。所以在考虑问题时容易脱离现实基础,不能理性地看待人和事,但对政治时事缺乏关注,对学校组织的一些政治性活动也参与热情不高。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这一特点,我们在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教育管理时既要注重“以情动人”、“以感化人”,也要做到“以理服人”让艺术专业的学生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个性情感的基础上,教育人、培养人,使我们的艺术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艺术专业的学生自我意识强,但集体观念不够 。自我意识强是独生子女们普遍性的特点,而独生子女在现阶段正逐步成为在校学生的主力大军。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一是因为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方面都比较注重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因为学艺术的学生大多家境比较殷实的独生子女,家长平时比较溺爱,自我意识过强,具体行为上表现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懒于打扫卫生,经常迟到旷课,不服教育管理。对此,我们在教育和引导艺术专业的学生时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类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

三、由于高校招生政策的原因一些文化科较差的学生为了读大学选择了艺术类专业,不少艺术专业的学生过分偏重专业技能的掌握,轻文化学习,导致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修养肤浅。国家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要低于其它一般专业,很多艺术类考生的考分普遍偏低,这与居高不下的其它科考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此使得一些学习平平的考生在报考一般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其目的是为了能进入大学学习。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既缺乏艺术天赋又缺乏学习兴趣,其教育与管理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另外,由于艺术专业学生过多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其很多业余时间甚至课堂学习被专业技能训练、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这也影响了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个想要在艺术方面有所建树的人,他必须得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这样他才能在艺术方面有底蕴有特色。

艺术专业篇8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教育部对原有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其中,将原属于工艺美术范畴的装潢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整合,设立了一门新专业——艺术设计。由于市场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这也使得该专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一门迅速发展壮大的新专业,国内绝大多数院校均纷纷开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有1100多所大学或学院设有艺术设计专业。

然而,当人们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回顾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历程,却不难发现,伴随着中国20多年来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激烈变革,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在经历着一场爆发性的突进。今天,无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数量,还是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数量,还在以几何倍数激增。办怎样的艺术设计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如何展开,培养什么样的艺术设计人才成为摆在许多人面前的问题。这其中,对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色的研究是许多学校正在艰难探索的课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之初,许多学校对此并没有明确的思路,只是觉得有生源,市场又需要,因而一哄而上,唯恐错失发展良机;另一方面,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涵盖了原有的装潢、室内设计等多门专业,因而许多学校在开办艺术设计专业后,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人云亦云,大家千人一面,以至于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方向成为大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主流方向,课程设置也是大同小异,大家几乎按照一个模子在培养学生,结果是平面设计、环艺设计的学生满天飞,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可言。

那么,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从特色谈起。

一、关于特色

关于“特色”一词,《辞海》中并无解释,只有对“特”字的释义。“特”是多义字,其中有一种解释是“独”的意思,出自《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引申为“专一”。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为,所谓特色,应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特征或标志。换句话说,特色就是与众不同,是在相互比较中凸显出来的。特色既是一种差异,更是一种优势。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所谓办学特色,是指优于其他相关学校的独特品质,是一所学校办学历史的沉淀,是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教育模式、人才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

放眼世界,我们不难从发达国家中找到实例。如同美国多元的社会文化结构,美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呈现着明显的多元化状态。各个学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如我们既可以看到像耶鲁大学艺术学院这类重视学生思辨能力、个性、社会参与意识的精英教育模式,也可看到类似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设计学院一样设在理工大学氛围中的重理性、重功能的艺术设计教育,当然还有在纯艺术氛围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如库帕联盟等。正是这些形形、各具特色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广泛选择的余地,也为社会的需求提供了广泛的专业人才。

二、准确定位是寻求办学特色的基本前提

笔者认为,研究“办学特色”,必须把握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准确定位。而定位,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而言,就是要懂得取舍。只有通过对各自学校具体情况的客观分析,做出较为理性的定位判断,才能逐步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以笔者所在的湖南商学院为例。首先,关于学校情况的分析是:建院时间短,办学历史不长,学校名气小;但学校为典型的商科类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与市场接轨较紧密,如市场营销、广告学等,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在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过程中,学校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劣势(学校名气小,报考生源质量不太高,学生在起跑线上就比对手要弱),因而并没有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因为如果这样做,很有可能不但在专业素养上赶不上人家,毫无优势可言,而且又会丧失发挥自我的某些特点和长处来形成差异甚至于形成比较优势的时机。与此同时学校也看到了自身的优势,即处在学校大的商科背景下进行艺术设计专业办学,可以努力使艺术设计专业与现代商科的各个分支、专业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优势互补,并产生一种交叉学科的新优势。如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设计方向,就是将艺术设计与广告学、传播学及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的知识相互渗透、交叉,从而形成了具有湖南商学院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办学模式。在具体办学过程中,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有意识加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传播学、广告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鼓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完成专题作业及参加专业竞赛时与广告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合作,使其在发挥各自所长的同时又能取长补短,学生的整体策划与创意、表现能力显著提高。如由湖南商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和广告学专业学生合作创作,主题为《雅倩佳雪防晒霜——躲避不是办法》的平面广告作品在全国9000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2004年度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唯一全场大奖,充分显示了专业办学的成效。除此之外,艺术设计专业和广告学专业学生合作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自2004年以来多次荣获国内外知名专业广告竞赛(如美国ONESHOW等)各种奖项,在国内广告业刮起了一股旋风,甚至于被业内人士称为“湖南商学院现象”。可以说,艺术设计与广告学专业的交叉融合,成为湖南商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的一个亮点。正是有了较准确的自我定位,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湖南商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特色正逐渐突显出来。

三、比较优势是突出办学特色的关键

如果说准确定位是寻求办学特色的基本前提,那么,制定合理的定位策略,创造差异,从而体现出自身的比较优势,是突出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就艺术设计专业而言,突出办学特色就是要避免在专业建设中的“大而全”“人云亦云”和“随大流”,要突出重点方向,要与众不同,要努力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状态。这也就是说要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先从某一个方向寻求突破,而后带动其他方向的相应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不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特色。而这种特色一旦形成,就会在教育市场上形成一面旗帜,就会铸造成自己的品牌,就会更容易被教育市场认可而形成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就会形成“产出——有效产出——资源回笼——有效产出”的良性循环,并在这种良性机制下推动专业建设跃上新台阶。

以英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为例。不少院校十分注重与当地产业相结合,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人才,同时,又各自形成自己的专业学科优势与办学模式。如英格兰中央大学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的家具专业、珠宝专业,考文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交通工具、汽车设计专业,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的玻璃、陶瓷专业都是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同时又是服务与地方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

艺术专业篇9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现实,如何在本科教育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及行业动态,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其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成为今天高等院校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中得到有益启示。以美国为例,实践是美国艺术设计学院的课程灵魂,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从而能很快进入职业轨道。学生毕业的就业率是衡量美国艺术设计学院知名度的直接标准。在美国,许多艺术设计学院的职业角色教育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就开始了,并且一直伴随学生到毕业。

2.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要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绝不是靠几门课程、几个环节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不断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才有可能达成。

在美国,许多艺术设计学院都会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提供各种职业实践机会给学生,包括暑期项目、国外旅游学习实践项目、纽约和欧洲工作室项目以及大量的与各大公司的合作项目。在许多著名设计艺术学院里,大量的教学课程就是与大公司合作的实际产品设计项目。这样,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就已充分与社会接触,并通过各种职业实践机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为例,为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其相应构建了企业型的设计教育结构,学院每学期都会有若干项目课程与企业密切相关(被称为“企业赞助项目”),同时,许多课程也是在专门工作室完成的。正是由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构建起了特有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院的数码设计专业、平面设计专业及娱乐设计专业等,在全世界具有领先水平。

3.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实践教学队伍

缺乏高素质、稳定的实践(实验)教学队伍,是当前制约高校实践教学的瓶颈。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要搞好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首先是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进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艺术设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其次,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艺术设计行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实际锻炼,以增强其专业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长期或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艺术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通过上述多种途径的综合努力,我们就有可能培养出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实验)教学队伍。

4.注重与业界的横向联合,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

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十分密切。如美国洛杉矶中心艺术设计学院和底特律创造研究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就与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和产品制造商进行了广泛合作,为推动全球汽车和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而企业也为学院专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帮助,如日本丰田公司每年资助创造研究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达100万美金之多。因此,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我们应在专业教学过程别注重与相关行业及企业的密切联系,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以不断增强其社会实践及应用能力。

5.加强实验室及工作室建设,设立系统的实验教学课程

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或操作来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因此,有必要加强实验室或工作室的建设,特别是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性强、行业发展迅速的特点,加大对有关实验实习设备的改造和投入力度。同时,我们还必须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层面综合考虑,系统设置先后承接的、纵贯四年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实验教学课程和环节,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艺术专业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03-01

一、艺术设计专业面临挑战

在迅速发展的商品社会,虽说设计的品类在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和优秀的设计师,但总体来看设计的创造性并不明显。反而,近20年来在工业艺术设计领域模仿倾向严重。如一些生活消费品的外观造型设计缺乏原创性和个性语言;一些与装饰艺术、环境艺术相关的设计也缺失人文精神、民族的风格和传统的神韵。怎样才能培养出本世纪本民族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呢?就需从教育入手,以学校为依托从艺术的基础抓起,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把西方的设计观念与我国艺术设计风格在现代设计中有机的整合,服务于教学。

二、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特点

我们要打破以往设计就是画图的老观念,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案。现代意义的艺术设计专业,应是学科兼容和有针对性的汲取相关专业有益成份而发展的新兴学科。如,平面设计首先是设计创意、文案构想,然后才是设计方法与形式;工业设计首先要了解产品的功能特征和受众习惯,然后再是造型的款式与美学特征;广告设计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然后才能设计出吸引消费者的作品。

艺术设计与其他行业、市场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设计产品要直接投人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选择,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等不仅是艺术设计学的相关学科,更应该是艺术设计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专业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的认识过程。

当市场经济大潮裹挟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席卷而来的时候,人文精神不能失落。作为大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不仅要承担保护传统、唤起民族精神和理想的责任,同时还要将人文精神和心灵情感融入设计之中。

三、艺术设计教学方向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这就需要教学改革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在理论教学模块中,应当从社会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种角度进行综合性探讨,使艺术设计知识更科学、更专业、更系统和完善。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第二、在实际技术模块中,以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

第三、在管理模块中,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设计工程方面的教育,可以增设《工程经济管理与预算》等课程,使学生掌握设计工程经济的基本计算方法和预算方法,加强投标、报价和成本核算的技能培养;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

(二)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要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 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注意培养以下能力:

第一、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

第二、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

第三、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三)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四)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与操作结合,在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艺术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校门洞开的今天,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

艺术设计教学需要改革,需要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施工、管理为支柱、着眼于基层,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经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新探索,所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成为新一代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以适应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

【参考文献】

艺术专业篇1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46-01

一、两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厦门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以课堂讲学为主,除了学校要求的全校基础课程外,开设了以广告学、广告策划、经济学原理、传播学、法律基础、艺术管理概论、表演商务策划 、艺术品拍卖与经营、旅游创意、创意产品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概论、大型节目策划、音乐厅管理等注重基础理论培养的专业必修课程;而在每学年的小学期期间则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艺术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授课。

教学方面,艺政所主要教授的课程以「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为主轴,也与实际结合的更加密切。艺政所的课程特色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结盟国内外艺文机构及政策部门,整合学术理论及实务经验,开发本土营运模式并强化实际操作演练,透过学程及艺文实习训练,养成专业决策及管理能力。2.组织国内外艺文交流网络,鼓励社会人士及国际学生的参与,开拓多元文化视野,建构学界、艺文机构及政府部门间长远之合作交流机制。

总体看来,处在厦门市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厦门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打好基本功;而置身于成熟体系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政所能够将实践带入课堂,与现实结合更加紧密,学生更具有文艺情操与美学素养,视野更加开阔,为今后的就业做了充足之准备。

二、穿梭于两校学习之感受

在2009年厦门大学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签署了姐妹校合约之后,笔者是第一位有幸来台艺大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学习的交流生,同时在厦门大学接受过6年的厦大教育,深感两所学校教学之不同点。

1.对于艺政所的学生来说,有更多可以实习的机会,并且在读研究生期间所上规定至少有470个小时以上的实习时间。台北市和新北市的实习资源十分丰富,同学们都在不同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或是公部门实习,甚至到大陆的博物馆实习,从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务实水平。相对于厦门市,文化和艺术方面资源较为薄弱。厦门大学的研究生并没有规定必要的实习。本科生要求实习1个月时间,艺政所的研究生要求实习470个小时以上,大约相当于实习2个月的时间。而厦门大学的研究生是透过课题的研究来提高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课题包括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两类,分为国家、省、市、校级不同级别,以及申请自主创新研究课题;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了大量的校级大型演出活动策划和组织工作。两校都认为实习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却透过不同的方式和要求开展。

2.两所学校同样是艺术管理专业,由于办学宗旨和师资研究领域不同,学科教育的方向是不同的。厦门大学的本科艺术管理专业主要以表演艺术产业、节目活动策划和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方向为多,艺政所主要以艺术管理、博物馆研究和文化政策务实为主。简单来说,厦大是多于立体的表演艺术方向,艺政所偏于平面视觉方面。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讲学、学生相互学习,对两校艺术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走向都有有益的帮助和影响。

3.台湾日据时期以后,受到国外教学思想的影响较多,透过开放式的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艺政所的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畅所欲言,一同分享感受。讨论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和创意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校外教学也是艺政所教学中的一项环节和特色,不同学期和课程有不同的安排,例如出访韩国、日本考察,到台南历史博物馆访谈、台东史前博物馆座谈等,透过这样的校外教学方式,增加学生之学科务实能力,在实际考察中学到知识,同时也加强了学科之趣味性。厦门大学的本科生教学多于教授基础理论为线条,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研究生的教学,一些老师以中式教学为主,另外一些老师以交互式教学为主。

4.关于课程学习的学时学分之问题。以两校研究生课程来对比。艺政所每门课是3学分/3学时,上课时间为一整个上午或者下午,而厦门大学除了专业课外,其余课程是2学分/2学时,即一个半小时的授课时间。艺政所同学每个学期选修3-6门课程,厦门大学同学平均每学期选修7-13门课程。从课堂教学方面来看,艺政所同学学到的知识更深入、细致,厦门大学同学学到的知识更广泛、全面。厦门大学普通为3年即可硕士毕业,艺政所一般为3-4年才能硕士毕业。

艺术专业篇12

美国耶鲁大学于1966年开办了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我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很快的速度在各个大学开办了这一专业。但是,对于艺术管理这一新兴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特别是关于该专业的学科属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艺术管理是艺术属性占第一位,还是管理属性占第一位?它应该是大艺术管理还是具体的小艺术管理?且这种管理是否应该以盈利为目的?等等,这都是该学科属性中所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艺术管理属于管理

艺术管理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学科?艺术院校的学者则更多倾向于人文学科,强调该学科的精神性、艺术性,强调艺术的神圣和崇高,仿佛艺术管理如果强调其管理性的话,一不小心便会构成对艺术的巨大伤害。

的确,从字面意思上看,艺术管理首先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落脚点是“管理”,其次才是“艺术”,也就是说它是关于对艺术如何进行管理的学问。虽然它不是纯粹的为管理而管理,纯粹为利益最大化而管理,但是它仍然要通过计划、协调、控制等来实现对艺术行业的最优化组织,否则它的名字就应该是“管理艺术”,或者是“艺术与管理”。艺术管理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卫生管理即使不是平行关系,至少应该是趋向于平行的关系。它是管理学问中众多分支学科之一,尽管有其专业的某种特殊性,但不能以这种特殊性作为抹杀它与管理的某种血缘关系,不能认为沾上“艺术”二字就显得与众不同。带有“艺术”的学问就真的那么特殊吗?殊不知,其他哪个学科门类没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呢?旅游管理在进行常规的项目开发外,不同样也需要思考人文历史因素,难道旅游管理的最终结果也会造成对旅游资源糟蹋,变成一群唯利是图的“水果贩子”吗?笔者不敢苟同。

艺术本身包含了很强的人文成分,这注定艺术管理比起其他管理学科会带有更多的人文性质,但这也只能表明艺术管理是带有很强人文性质的社会学科,而不能否认其专业属性是社会学科,只不过这种社会学科需要更多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艺术品的审美内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众所周知,人文学科是以人的观念、精神、情感、价值以及精神世界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而社会学科是以人类社会及人的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艺术管理自然是研究人在艺术领域里的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它所关心的重点不应该放在艺术家观念、精神世界的层面上,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艺术学”学科所关心的内容。如果把它看作是人文学科的延续,那么管理者、组织者所需要关心的也就仅仅是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创作状态等,而对于其他与之无关的事情都可以无须理会,这肯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管理,而是艺术评论、艺术观察,或是其他什么的!艺术管理除了要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的同时,也需要为艺术家寻找合适的项目、资金、资料、作品销路等相关联的其他事项,而后面的事宜似乎更是艺术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此看来,涉及到项目、资金、销售、策划等系列问题,这已经不单单是艺术家个体性的创作问题,而是群体性的社会问题了。

因此,艺术管理其归属点最终还是管理。无论是宏观性的国家对艺术文化的行政管理,还是微观性的艺术中介管理,管理都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需要通过这种手段来促进艺术事业的繁荣。

二、艺术管理培养“通才”

如今年代大师缺乏,形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当前整个社会的学术氛围过于功利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学科过分孤立,导致了学生的治学空间狭小。一个只会在自己狭小的专业空间里打转,难以以更广阔的思维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型”大师?如此说来,其他管理也好,艺术管理也好,总局限于具体艺术门类的微观视角,局限于“视觉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或“戏剧艺术管理”的思维,怎么能培养出具有战略眼光、宏观思考能力的艺术管理人才呢?

本科教育是“通才”教育,不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有硕士、博士。学生将来的职业方向可以在行政部门做宏观的艺术管理,也可以在艺术中介部门做综合性管理。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一种能站在艺术学层面看问题的学识和能力,那就失去了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毕业生只能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演出部门或者美工部门工作,将来某一天工作环境变换了,便无法开展工作,笔者认为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肯定是非常无益的。如此看来,高等院校也不需要开办“艺术管理”专业,可以直接开办“美术管理”“音乐管理”“戏剧管理”更符合具体需要,这样也会显得更“专”。但是,作为本科层次的教育,这种划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殊不知,在美国的大学教育中就非常重视学科的交叉和交流,注重“通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综合性大学,许多艺术院校也遵循着这一理念。

美国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前任主席琼·杰夫瑞教授也认为:“艺术管理涉及到的学科门类非常多,但不管涉及到多少门类,最核心的东西是应该统一的,比如要有核心课程,从事艺术管理的教师在学科发展的大方向上要有一定共识,对于这个领域的总体理念要一致;每个人必须有一个大的眼光,然后才能由大及小……”这些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各个不同的院校在培养方案上确实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个院校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育质量上的差别都相当大,都极力强调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这在艺术院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文理的截然分科,艺术类与其他文科的过分分离,所导致的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素养的贯通性弱,就是连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存在着某种缺失。展望大学教育的发展,未来人才素养的综合性是越来越强,艺术管理专业的定位也将是越来越明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艺术管理是为整个艺术门类服务的。

三、艺术管理也需盈利

艺术管理也需盈利,这是无须争论的一个命题。而部分人士却认为艺术管理会导致对利润追求的最大化,(转第18页)(接第6页)最终造成对艺术的践踏。人类文明进程中,历来也都是把艺术与利益相对立,似乎艺术天生就不能与金钱、利益等字眼儿放在一起,放在一起只能是对艺术的不恭。艺术就真的不能盈利?艺术管理盈利最大化会导致对艺术的践踏?事实上,许多能在利益与艺术两方面都能取得成功的好莱坞电影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艺术管理不能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项目,不能为艺术作品寻找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不能使艺术家付出的精神和物质代价得到及时或更大的回报,那么我们还需要艺术管理来做什么?艺术管理不就是要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不就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营销知识、公关知识及法律知识等来实现其作品利润的最大化吗?否则艺术管理存在的理由何在?虽然,利益追求不是衡量艺术管理作用的唯一标准,但是它至少也应该是众多标准中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很难想象连一点利益价值都不能产生的管理在现代社会算是一种成功的管理。

艺术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基本目标是为最广大的普通大众所服务,为最广大的普通大众所接受。如果艺术管理不把好的艺术宣传出去、营销出去,而只是一味地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共鸣者、交流者,这样的艺术管理就是大大降低了其社会存在的价值。而这些艺术最终也只能成为水晶玻璃盒中做摆设的艺术,成为不能与人共享的“孤独艺术”!纵观艺术史,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艺术家当中仅少数是富有的,大多数艺术家都是贫困的,都无法从其创造的作品中去实现利益的回报,这难道仅仅是艺术家的遗憾?或许我们能从艺术历史中悟出些什么。实际上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像散落在乱石沙砾中的珍珠一样,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保护、推广或价值回报,就有可能会消失于茫茫的历史尘埃之中,有的甚至最终被毁坏。许多民间艺术的消亡就是最好的明证。如今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的现象理应不需继续上演下去,而需要通过艺术管理的途径来把优秀的艺术积极推向大众,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只能是走历史的老路!

有些人担心艺术管理者会把艺术作为牟取暴利的对象,成为艺术的贩子。这种担心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归结为是艺术管理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像车祸的出现不能归结为是因为汽车的产生而要求要取消汽车一样。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说明是艺术管理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真正艺术管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是艺术的贩子。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