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艺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6-19 13:01:59

视听艺术论文

视听艺术论文篇1

济南电视台自94年创办收费性经济信息专题节目至今已有5年的时间,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如何办好节目,增加创收,提高栏目收视率,使栏目常换常新,观众喜闻乐见,一直是我们这些工作者的美好愿望。如何能使商业栏目更加贴近观众,可视性更强,更好的为商家服务,我想要从方方面面利用电视媒体的特长,在视觉和听觉上下功夫,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创意是电视节目的起点和构思体系的综合产物。它是一刹那灵感的闪现,有了好的语言和优美的画面,成功就有了保障。经济节目每天播出新制作的节目,产品要推向市场,商家要招揽顾客,如何使节目抓住人心,要在宣传主体的切入点上下功夫,以何种方式体现主体,以什么样的角度宣传主体,具体的词语要精彩简炼,画面要突出主体,要以崭新的视角,并配以靓丽清新的画面,在较短的时间内,冲击、震撼观众的心灵,在观众的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98年底《商业七色光》改版为《购物乐园》,在主任李一平的带领下,大家集思广义,改变栏目的形式,使栏目风格轻松活泼,不但从新制作了以栏目主持人为人物的新片头,而且还自己作词作曲制作了栏目的片头曲,歌词既符合《购物乐园》栏目的风格,又付予了节目新的含义。歌词大义是:谁都喜欢美,

谁都喜欢甜,

谁都喜欢好东西,

谁都喜欢少花钱

………………,

愿你天天都喜欢,

购物乐园天天见!

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很容易上口,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节目串联也一改往常的惯例,由两位女主持人以闲谈的形式将节目串联起来,既轻松又随意,在不经意间为后面播出的节目做了铺垫,使观众能够依照兴趣有选择性的收看不同节目。

一、经济信息类节目实质性的真实往往只是部分的真实。除了关于企业、商品或服务的信息要绝对真实外,所传达的其他信息可以是虚拟的。大部分的商品宣传是借助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有典型的环境、情景和人物,只要包含实质性合理的、可信的因素,都可用来增强信息传达的效果。例如栏目中常有的保健类产品的节目,常常通过一个典型形象来演绎使用的方法和过程,并且对产品有较详尽的功能讲解和使用说明,使观众对产品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二、经济信息节目反复、重复的特性。新的产品需要向市场上推广,已经为观众所熟悉的商品也需要持续的宣传,单一品种的产品和系列产品以及知名品牌的产品在做系列节目的时候,在文字和画面上要力求新颖,这往往需要编辑记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节目。在功能和特点上寻求新的切入点,画面也要以新的视角给观众新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大密度的播出节奏。因为经济信息节目的传播是多次性的,它可以在某一个台或多个台滚动播出,形成稠密地“大轰炸”宣传,也可以在某一个台经年累月不断的播出,以求给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

例:在以往的节目中,我们曾连续报道过海尔的电视机、洗衣机、洗碗机、冰柜、热水器、空调等家电产品,以洗碗机为例,在体现其功能和使用上我就下了一翻功夫。如碗筷、盘子、杯子怎样摆放才能节水、节电,如何在冲、洗烘干后不留污渍、水渍,明亮如新。对同样一个洗碗机,怎样摆放才能容纳更多的餐具等。由于现在家庭洗碗机的拥有量比较少,站在观众的角度对适用于不同家庭的洗碗机的功能和型号进行分析才能抓住观众的心,请海尔的工作人员将不同材质及粘有各种油污的餐具放进洗碗机,进行示范,使整个过程一目了然,经过清洗的碗盘光洁如新,很有说服力。

三、经济信息节目的具体化、语言环境的具体化、观众角色的具体化也是栏目的一个特性。多数的节目都是直接通过片中的主持人之口来介绍商品,人物对话也常常被安排在家庭、社会交场所等特定的环境中,事实证明,担任传达信息任务的主持人往往拥有更多的观众,比单纯的以客观的画外音的形式介绍商品的节目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这要求摄像在拍摄主持人出镜的画面时,尽可能使画面更完美。如环境要好,光线要充足,如果背景颜色比较亮丽,但环境较零乱,则可采取远拍人物,使背景虚化,突出人物。拍人物近景的时候,则要求人物化妆和穿着要精致一些。主持人也应更贴近节目的形式,更注重仪表形象。

四、节目的家庭化。由于电视是一种家庭化的传播媒介,经济栏目在创作的格调上应该与家庭的和谐、安宁、轻松的氛围协调一致。画面尽量选择形象好的镜头,避免出现恐怖的、丑恶的、反面的、刺激性很强的镜头。电视属于情感媒介,节目尽可能以情动人,寓广告宣传于艺术之中。就画面而言,一般要清新、活泼、生动,形象要好,富有魅力。就音响效果而言,一般要根据节目形式与节奏,选择轻松、愉快、优雅悦耳的音乐,语言一般要简洁明快,含蓄风趣,并且言之有物,使观众看后有所学,有所悟,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是一种享受。

例:《购物乐园》获奖作品《鱼缸》。鱼缸做为一种装饰品是近年来才走进大众家庭的,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它既能装饰家居,又能陶冶性情,花或多或少的钱都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为家庭增色不少。节目介绍了济南市场上各种档次的鱼缸,对不同品种鱼的观赏、饲养以及如何成为养鱼“发烧友”都作了详细的叙述。画面是鲜艳神奇的水底世界,话外音是养鱼的基本知识和小窍门,配以舒缓动听的音乐,整部片子如行云流水,节目虽然只有三分多钟,但象一股甘冽的泉水流入了人们的心田,喻教于乐,使人看后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之感。

五、节目制作要精美,通过综合的视听符号,突出传播的特点。

1、观众要能通过电视画面“看懂”节目,虽然可以运用诸如视听的多种符号,但从本质上说,电视是一种视觉媒介,观众在收看电视时,是以“看”为主,以“听”为辅的,因此,电视节目画面居于主导的地位,而文字、配音居于辅助的地位。

2、文字与画面的“对位”在节目的制作过程,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即“声画对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原则,一方面是文字的含义必须与画面所表达的含义一致,另一方面是文字和画面根据创意的要求各自承担自己的传播职能。画面表达信息不明确之处,就由文字来表达,画面本身已经建立了正确的上下文关系,表达了明确的信息,就不要再把过多的文字塞进去,节目所传达的写作信息要和节目画面相吻合,同时流动的画面和变化的音响要保持同步关系,而不能脱离画面和音响。文字的结构随着画面的发展而自然地呈现出来。同时,有了对画面充分的想象,也更容易明了哪些信息可以通过画面来传达,哪些信息必须通过文字来传达,哪能些画面需要文字对画面作必要的诠释。这样可以得到画面与文字语言结合的最佳方法,使文字与画面配合恰到好处。

3、语言文字易于理解是节目的基本要求。在风格上打破了各种文体间的界限,将各种有助于吸引观众,有助于使经济信息得到更好的传播,并收到理想效果的风格结合起来。论文的严谨、散文的随意、诗歌的优美、新闻的纪实,都可以为节目所用,使整体风格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性。

写作时要严格遵守各种法规,特别是《广告法》。同时要注意尊重和民族风俗习惯。

节目有多种表达方式,既可以以画外间的形式表现,也可以以人物语言或者字幕的形式表现。因此,画外音、人物语言、字幕的运用及其比例,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一些客观评述性的语言,如果直接通过画面中的人物之口说出,会显示得生硬、呆板;一些属于人物内心独白的语言,如果在片中直接作为人物语言出现,也会令观众感觉极不自然;而一些重要的、观众一时不一定理解或者需要观众产生深刻印象的内容,则可以以字幕、画外音或人物语言的形式同时出现。字幕是表现电视节目内容的一种常用的方式,尤其是某些以“无声”的方式来创造特殊的传播效果的节目,更是经常使用字幕这种方式。

六、商品和企业形象节目是传递信息,是说服性的。它将有关商品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对商品产生认知。它通过对商品优势的展示和对观众的承诺引发观众对商品的兴趣,从而指导消费者消费,促使观众产生持续的购买行为,加强观众购买商品后的满足感,并形成对品牌的一贯认知性。商品和企业形象宣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对象、有连续性广泛传递信息的特点。节目要讲究艺术性,目的是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商品的知名度。

写商品介绍时应注意:

1、突出此种商品的优点。例如功能和功能优势,或功能更多,在某些方面功能更强,发明了同类商品不具备的新功能等。商品的材质和材质优势,如使用了特别的材料,使用了天然的材料,使用了新型材料等等。商品的技术和技术优势,产地和产地优势。如原装进口,名牌、名厂出品,来自著名产地等。历史优势,如生产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生产工艺成熟等等。品牌和品牌优势,如著名品牌、传统品牌、外国品牌等内容。服务和服务优势,如免费保修,免费安装,24小时服务等等。价格和价格优势,同等质量、重量,价格如何等。

例:孟氏中药拔罐。孟宪忠所长突出“不用火,不用电,哪里疼拔哪里,会拧水管就会拧拔罐”,简单易学,朗朗上口。罐体采用聚脂材料,不变形,不易裂碎,并继承了传统针灸拔火罐的原理,免费试用,免费保修,还赠送穴位挂图和拔罐指南丛书。新发明的活血通络液(纯中药制剂、外敷),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2、要根据商品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的不同,来分别进行写作,市场导入期商品的宣传侧重传达观众未知的新信息,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该产品,并产生好感和购买行为。市场成长期商品的宣传侧重对观众已知品牌信息的深化,并继续提供新的信息,以加深观众的印象,促进商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市场成熟期商品的宣传侧重商品信息的表达方式的不断变化,以使观众对已经非常熟悉的信息能再次引起注意,从而起到不断提醒观众购买商品的作用。

3、在写作食品、酒类、化妆品、保健品的节目时,必须符合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使用的内容要准确无误,不要超越使用范围,误导观众消费。

例:某某保健食品、健康食品或补酒等,在采访使用过的人服用效果时,说食用了或饮用了某种产品后,治好了多年不愈的疾病,比吃药打针还管用,真是神了,效果最好。这种形式听起来没什么,但它违背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误导了消费者,所以是不可行的。

4、以情动人,以悠久的历史增添恒久的魅力。例如98年干红葡萄酒正热销市场的时候,张裕干红葡萄酒就以酒的生产历史作为创意的契机,并配以酒文化,如何品酒、如何饮酒,吃什么菜配以什么酒,来诠释干红葡萄酒的妙处,同时在《市场特快》和《购物乐园》两个栏目中集中地大密度地播了一段时间。酒作为一种最能够寄托情感的商品,往往代表着喝酒人的某种情感和个性,因此,在品牌、产地、历史、口味等基本的内容之外,将酒与观众的感受相联系,营造一种或温馨浪漫,或热烈奔放或沉静或庄重的氛围。同样,与之相联系的酒的消费者的个性也常常在文字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我们在做企业形象宣传时,目的是向观众传达有关的企业信息,传达企业良好的形象,经营理念,包括企业的技术形象、企业的精神形象、企业的社会形象等等。确立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显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优势。通过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消费者对企业的商品和服务的认同。

视听艺术论文篇2

关键词:艺术门类;音乐艺术;绘画艺术;艺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90-01

从远古的巫术礼仪开始,艺术就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下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想象艺术为主要艺术门类的艺术体系。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的欣赏过程,但对我们进行艺术感受和审美感知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魅力的听觉艺术——音乐艺术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是最心灵化的艺术。音乐通过由乐音组织而成的旋律,可以最丰富最细腻的表达人们的情感世界的复杂变化。

提起音乐,我们不得不从音乐最本初的性质谈起,即音乐是什么?它的本质和作用又是什么?对此几千年来有着众说纷纭的见解与论说。“如果仅仅从物理学角度来说,音乐不过是以音响为基本素材构成的艺术。但从生理心理学角度,音乐则是通过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而影响人的直觉、感觉,甚至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情感和思想。所以音乐足以成为人类情感自我抒发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自我娱乐的一种手段。”以上定义仅仅是从音乐的物理学角度来解释,而艺术作为人类艺术和情感表达的一种门类,不能仅仅只从物理学角度来表达和定义,我们还要从音乐本体论的角度探寻,音乐从其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归纳,音乐是人类本性的表现,是人类最本真精神的表达,也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结晶。

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是当它不与歌词或者文本、标题等音乐以外的因素结合而完全独立时,此时音乐不再具有歌词或文本赋予的强烈的昭示感,转而它变成了最抽象和不可捉摸的。此时摆脱歌词和文本束缚的音乐是在表达着什么,听者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去理解和感悟。这就是音乐物理本性的一种特点,音响本身不具备如文字、图像等其他艺术的确定性和具体性。音乐的感受可以以激情冲撞每个人的胸怀,但是无法用定义来描述。音乐所涤荡的情感是多方面的,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整体的全面的甚至神秘的不可莫测的。故音乐作为最丰富最细腻的表达人们情感世界的艺术形式,是最奇妙和充满魅力的听觉艺术。

二、视觉的召唤——绘画艺术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绘画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凭借线条和画面来表达一个瞬间,一个层面,一个具体或瞬间的场景。主要从视觉艺术上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并通过视觉关照对绘画艺术进行欣赏。它的审美特征首先体现出了造型性和直观性。绘画艺术是艺术家用线条、色彩在平面里塑造形象,以直观的视觉感官来感受的艺术形式,并用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艺术理念。绘画艺术具有直观性和确定性,是视觉艺术门类的艺术代表。

三、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异同

1、音乐与绘画艺术的同功之妙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作为视听艺术的主要表达形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归结于艺术门类的范畴之内,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却有着相同艺术特点和艺术功效。

首先,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都是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方式。音乐艺术家通过音符、音乐的表达来传达自我情感,绘画艺术家则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我感受。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对生活的理解感受。欣赏者对艺术品进行关照和欣赏,从而产生了审美感知和艺术理解,欣赏者和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进行情感交流和传达。所以,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无论是视觉艺术的绘画还是听觉艺术的音乐,都是艺术家自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并借助其作品达到和欣赏者传达和交流感情的目的。

其次,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特点在表达情感的同时达到鼓舞人心和宣泄情绪的艺术功效。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激昂的音乐符号给人激荡的情感体验,最后达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而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许多表现现实社会和真实情感的作品,在静态中表达了动态生活的永恒。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作为艺术启迪心灵,激发感情的作用是相同的。

艺术家凭借不同类型的艺术媒介来表达和宣泄内心的情绪和情感,使最终创作的作品具有了感召的力量。在艺术品长存的过程中,艺术品被不同的欣赏者欣赏,从而产生新的涤荡情感的力量,这些力量或鼓舞人心,或交流情感,此时艺术品成为了一把有力的武器,起着宣泄情感和涤荡人心的艺术功效。

2、音乐与绘画艺术的相异之处

音乐艺术作为听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在艺术门类的分化之中,虽然具有相似的艺术作用,但艺术表达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艺术表达媒介不同。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通过其物理的音响载体、音乐符号传达情感,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听觉艺术。绘画艺术是借助线条、色彩等组成确定性的视觉画面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其次,欣赏方式不同。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主要通过具有音乐的耳朵来对音乐进行欣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则是通过对线条和色彩的辨析与理解对绘画进行体验和感悟艺术家所传达的思想和境界。

第三,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带给受众的情感冲击不同。视觉艺术具有确定性的视觉冲击,给人以直观的艺术感受。如果不借助歌词等文本,单纯地从音乐声响来欣赏,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强大的冲击力。那流淌的音乐带给欣赏者瞬间的艺术冲击力,有时候会超越静默的视觉欣赏。这种不确定的冲击力,涤荡起的审美感受具有更强大的力量。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虽具有鲜明的不同但在艺术欣赏中常常被联觉运用,在审美艺术范畴之内,往往具有不可分割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效应。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艺术的门类纷繁林立,在我们探索艺术的世界时,时刻把握艺术门类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艺术欣赏,对于我们遨游艺术海洋有着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的艺术效果。

视听艺术论文篇3

顾名思义视觉艺术是建立在视觉生理之上的一门艺术,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平面艺术的总称,其通过平面的点,线,面,色彩,光影,肌理等来传达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视觉艺术相对应的是听觉艺术,其通过变化的节奏,声调和旋律来传达美。狭义的听觉艺术就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和平面艺术看似毫不相干,但在基本构成,本体实质,发展过程,情感体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也就是说其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相互转化融合的。

一、平面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

1.基本构成的相通性

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的平面艺术,都是通过点,线,面,色彩,光影,肌理等来构成可视形象的。以音乐为主的听觉艺术通过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元素,并结合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等形式要素构成完整的听觉艺

(下转第239页)

术。平面艺术中的“点”在音乐艺术中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如打击乐中的“鼓点”,“锣点”等,其都类似于平面艺术中的“点”。相应的“线,面”在音乐艺术中也是存在的,如管弦乐就恰如“线”,它的丝丝缠绵,激昂不止,时断时续就像曲线,折线,虚线。与此同时,交响乐的纵横齐鸣就如同是一个“面”,赋予听者一个可听的载体。

2.本体实质的相通性

所有艺术都是人类追求审美的产物,也是艺术家情感表达的产物。所以在本体实质方面,不论是平面艺术还是音乐艺术,两者都是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因此在本质上其两者是相通的。平面艺术以视觉刺激来表达和传达情感,而音乐艺术以听觉刺激来表示和传达情感,除了媒介形式不同外,其情感完全可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同一种情感可以分别或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媒介形式来传达。如“哭”,可以分别或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形式载体进行表现。

3.发展历程的相通性

音乐艺术与平面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伴相随,形影不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平面艺术就会同时存在什么样的音乐艺术。同时,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思想,艺术思潮也在音乐艺术与平面艺术中并行存在和发展着,如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先锋派等。音乐艺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平面艺术的发展,其两者共同被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影响着。

4.情感体验的相通性

平面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情感表现的形式,在整个情感体验过程中其两者具有很大的相通性。情感体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简单的可以理解为“感知――想象――共鸣――认知”。在以上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平面艺术,还是音乐艺术,其都大体遵循着这个规律,只不过在“感知”这个环节有所不同了,平面艺术通过视觉来感知,而音乐艺术则是通过听觉来感知。整个艺术的情感体验过程都是大同小异的,只不过在具体的过程中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无法阻断平面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的。

二、平面艺术与音乐艺术转化融合的方式途径

平面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诸多相通性决定了其两者存在相互转化融合的可能,但具体的转化融合依据和途径又是什么呢?关于此问题最好的解释是“通感”,而最准确的解释是“想象”。通感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其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为平面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转化提供了间接的可能性,它使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联系了起来。“想象”是“通感”的实质,所有通感的内容都是通过人的想象来完成的,因此平面艺术与音乐艺术能够转化和融合的最本质因素在于“想象”,其是最直接的因素。

三、平面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转化和融合

平面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转化和融合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转化,另一方面是融合。同时转化又包括平面艺术的音乐化和音乐艺术的平面化两方面。

1.平面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转化

(1)平面艺术的音乐化是由有形的平面艺术向着无形的音乐艺术的转化,其听似荒谬,但实际上并不如此。在平面艺术和音乐艺术中都讲到 “节奏”,它是一种连续变化的趋势,在平面艺术中它是基调,决定了艺术的感染力,而在音乐中,它传达了音乐的主体。由此可知平面艺术的音乐化只是一种形式的改变罢了,真正的基调主体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例,其在水平的构图中利用人物的不同神态变化,使原本单调的画面丰富起来,同时对于特殊人物的位置及其形象的安排也使这幅画增添了更多的玄机。有人从这一系列的玄机和变化中悟出了一段音乐。在这段并不悦耳的音乐中,旋律变化激荡不止恰好透露出那种被人出卖的无奈和伤感,而这正好与这幅画的主题相同。

(2)音乐艺术的平面化是由无形的音乐艺术向着有形的平面艺术的转化。这种转化是一个由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因此区别于平面艺术音乐化的。在平面艺术音乐化的过程中,它是一种主体的提炼,但在音乐艺术的平面化中,它是场景的再现。催眠曲是众所周知的音乐,但当一个画家试图用绘画去转化这段音乐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场景。最常见的是绘制一幅母亲摇着摇篮哄孩子睡觉的场景,但也有很多是抱着孩子踱步或抱着孩子坐在床上的场景。音乐艺术的平面化,往往为平面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灵感,而很多绘画家也正是集画家与音乐家于一生的。如达芬奇对于音乐的爱好丝毫不亚于其对于绘画的喜爱,也正是兼音乐艺术家与平面艺术家于一身的特点铸造了他的伟大和不可超越。

2.平面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融合

融合是一种共融与和谐,而平面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融合则是一种交叉艺术发展的最高层次。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融合形成了视听觉艺术,在科技发展的促进下,视听觉艺术已经萌生出了许多新的艺术种类,如电影,MTV,Flah等。而且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视听融合艺术还会相继出现并将向人们展现出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于炜 刘晨澍. 略论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相似性. 新美术.2004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作者简介:

视听艺术论文篇4

【摘要】形、色、质构成视觉艺术的基本要素,听觉艺术是由音乐的形式要素与组织结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视觉与听觉存在着色彩同感的关系。在视觉看来形态各异的乐器可以演奏出悦耳动听的听觉艺术,而乐器种类的多样性与视觉艺术的色彩特性会产生审美感知上的对应通感,这也正是视觉与听觉在受众审美感知上的叠加区域,正是两者的特殊关系与互相作用会产生让人震撼的复合形式与艺术体验。而对于作为承载艺术的舞台而言,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更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视听觉效果;舞台;影响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

舞台作为艺术家为观众呈现艺术作品的空间与平台,想要拥有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的效果,那么就应该具备理想的观赏性,只有将灯光、音响、舞台布景等因素完美配合才能使观众欣赏到更加震撼的视听觉盛宴。下面本文就视听觉效果对舞台的影响力作出详细论述。

一,舞台中的视觉要素

大家都知道,人类是通过视觉来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大自然中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万千气象等都是通过视觉来反映出来的,因为有了视觉,我们可以对事物的崇高与渺小、美丽与丑陋、激越与雄浑来进行清晰的对照与判断。在舞台之上,视觉效应更加不可忽视,它甚至决定着演出的成功与否。影响舞台视觉的因素有多种,如演员的形象、舞台的布景、灯光的设计。下面就此一一作出详细论述与分析。

(一)演员的形象

演员作为艺术的传播者,在舞台之上起到引导作用,从视觉角度讲,演员是视觉的集中点,而要呈现出完美的舞台效果,对于演员在形象上有着必不可少的要求,例如化妆、服装、动作表情等。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艺术源于生活,同时艺术也在引领着生活,所以说在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大背景下,演员的化妆及造型体现着当代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艺术的主题,表达着艺术家的态度。近些年,随着艺术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尤其是电视文艺晚会的繁荣、娱乐节目的风靡等,使原来仅仅展现在舞台之上的演员形象开始适应电视、网络传播的需要,演员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原来舞台之下的观众,更多的是电视与网络观众,所以对于演员细节的展示、特写的镜头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化妆造型更加真实与细腻。一般来讲,化妆的技巧需要与灯光技术相结合,在灯光的照射下,如何使演员的脸色看上去不苍白,同时也能使演员面部轮廓呈现出立体感的效果,这些因素对于舞台的视觉效果来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演员的化妆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表演艺术当中,演员的服装是提升艺术作品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能够使表演呈现出和谐与动律之感,同时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表演是一种再现性艺术,有着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所以要想呈现更加完美的舞台效果,有必要对演员进行服装美感艺术的培养,使服装达到与舞台情形的和谐统一,使观众体验真正的视觉震撼之感。

演员的动作与表情可以说是其表演的基本手段之一,本质在于对艺术直观性与非直观性的揭示。以戏剧为例,其舞台表演的直观性,简单来讲就是戏剧之中的动作与神态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视觉与听觉特征。而非直观的揭示主要是通过诉诸于观众的动作与表情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只有将直观与非直观性的揭示特点达到完美的结合才能够构成舞台动作与表情的深刻内涵。而动作与表情是否到位主要在于演员对艺术内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只有演员对艺术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才能够创作出高于艺术之外的东西。

(二)舞台的布景

近些年来,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舞台的设计在原来虚实结合的基础之上也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的样式。如今舞台布景也算得上是舞台表演形式的一种,以音乐剧为例,舞台布景不但可以为剧目营造出适当的环境氛围,同时它能够体现出更加立体的视觉震撼性,能够使剧中短暂的瞬间换化为观众心目中的永恒记忆。正是因为舞台布景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艺术的演出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使时间与空间的对比感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各种形式的舞台表演活动和场景得以顺利地进行与模拟。

舞台布景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通常会对建筑、材料、照明、科技等领域有众多涉及,它的风格与形式对于艺术的表现来讲至关重要,因而需要舞台设计师在此之前要对即将呈现给观众的艺术做整体的了解,只有在真正理解导演创作思路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为艺术构建出合适的演出空间,为演出提供合理的调度,从而运用艺术的手段来揭示剧作的深层内涵与蕴意。

近些年来舞台布景也融入了不少高科技元素,极大地增强了舞台设计感与表现力,科技的应用使舞台的布景与道具更加精美,使舞台的气势更加宏大。著名的百老汇音乐剧《歌剧魅影》就是最好的典范,它改编于四大音乐剧之一,其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与艺术感染力,剧中的某些旋律被人传唱至今。此部音乐剧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并长盛不衰,除了悬念式的剧情之外,舞台布景也功不可没,剧中多处设有舞台机关,使剧情跌宕起伏,留给观众无限悬念,如地下湖场景片段,它是“幽灵”的栖息地,这个地方充满着神秘与恐怖,布景设计者将声音、光线、灯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为观众传神地呈现出了一个虚幻美丽的神秘国度,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记忆忧新。

舞台布景不仅具有烘托剧情、营造氛围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反衬艺术主题的有力手段,将各种因素与技术完美融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带给观众无限震感力。

(三)灯光的设计

舞台灯光是舞台美术造型的手段之一,它将灯光设备与高新技术融为一体,随着舞台之上剧情的进行,运用光色及其变换来显示环境、渲染气氛,创造出舞台的时间感、空间感与灵动感,从而突出舞台之上的中心人物。

在早期舞台的演出形式多是露天或半露天,所以多以日光为光源。后来随着演出场所由室外转到了室内,演出时间由白天转到了夜间,于是有了舞台灯光的诞生。20世纪初随着钨丝灯泡的问世,它为舞台提供了发光集中在某点的聚光灯,进而为表现舞台空间、营造舞台氛围创造了有力条件。后舞台美术家A.阿庇亚与舞台著名导演戈登·格雷继而提出了灯光艺术造型理论,其要求是使灯光表达出视觉雕塑感、音乐感与舞台空间中的运动感、节奏感。随着后来实践的证明,这一理论为灯光艺术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现代的舞台演出中更加注重灯光带给观众的视觉享受,如利用灯光结合新科技制作出动荡的舞台气氛;用灯光来代替闭幕,制造出舞台之上的蒙太奇特效等。

如今舞台灯光越来越成为构成演出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人物所需的特定场景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设计,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将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形象的方式来传达给观众。舞台灯光在现代演出中具有多重作用,并由简单到深入:(1)简单的照明作用,使观众更加清晰地看到演员的表演及舞台的场景;(2)引导观众的视线,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有其特定的集中点,利用灯光的指引使观众更加注意这一关键点;(3)塑造故事人物形象,烘托情感并展现出舞台之上的幻觉之感,这是灯光独有的特殊功能;(4)当灯光变换时,更能突出故事的冲突性与矛盾感,从而加强舞台的节奏、丰富艺术的感染力。

想要使舞台的灯光作用完美地体现,需要设计者全面、系统地考虑人物与情节的空间造型,并严谨地遵循造型的规律,运用合适的手段。

二、舞台中的听觉要素

舞台之上影响听觉的因素主要是对音响的选择,音响作为舞台演出的重要设备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听众获得和谐舒适的、具有舞台戏剧性的声音效果。负责音响器材的专业人员,即调音师,他们需要熟练掌握每一环节的音乐特性、容易反馈的频率场地共鸣点,只有控制好每一歌曲的音量,并对它们作出最为合适的均衡处理,才能够为观众呈现出完美的舞台听觉盛宴。

2013年由湖南卫视打造的顶尖歌手音乐对决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因为大牌歌手的本色专业演绎、全新的节目比赛模式迅速引发讨论热潮,节目当中音响效果一度得到歌手及专业人士的好评,无论是情歌的缓慢演绎还是摇滚的快速释放,舞台之上音响的效果都带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现场感及震撼性,这也是多名歌手来参加节目的初衷,就是来体验现场的音响效果。

音响效果的协调作用可以说是把握舞台整体形象的关键环节,舞台的音响有高低快慢之分,只有发挥音响效果的协调作用,才能够使不同音质的形象协调统一。音响的效果关系到舞台的氛围展现是否圆满,而地理位置与环境条件等外界因素也有可能对音响的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作为优秀的调音师就应该具备全面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音响发出生动活泼、委婉动听的优美旋律,让观众与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与共鸣感。

三、总结

以上对影响舞台的视听觉因素作出了详细具体的分析与论述,但是要想真正地表现出舞台的完美效果,它们应该配合使用,缺一不可。把音乐艺术的听觉与色彩艺术的视觉联系起来是一种崭新的审美思想,通过各种乐器使得色彩与和谐的音乐保持着对应的变化,从而烘托舞台氛围来感染观众,这是视听觉的初衷,也是其根本目的。

试想舞台之上如果具备了很好的视觉效果,但是缺少音响,那么这就需要观众通过所看到的画面来猜想演员所要表达的意图,这样很容易导致对艺术的误解与偏离。相反,如果舞台之上只有音响带给观众的听觉之感,但是缺少布景、灯光等,那么观众只是作为了听众,这又回到了单纯地听广播时代,这远远满足不了观众的精神需求。

综上所述,演员形象、布景、灯光、音响是表现舞台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将它们协调统一、完美配合才能够为观众带来强有力的舞台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1]李炎璐,服装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 10)

[2]侯红霞.论演员表演中动作与表情的结合[J].戏剧丛刊,2013,(5)

[3]卢丽华.论《歌剧魅影》中音乐的审美情感作用[J].文艺评论,2000,(5)

视听艺术论文篇5

文学家库特•图霍尔斯基说过,“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语词”。听障生在高中(或特殊学校)之前的美术学习时段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图像素养,但由于文化水平、教学硬件等自身与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听障学生的视觉素养知识是琐碎的、片面的、不深入的,或者说没有一定的思维连贯性。那么在大学通读中外美术史是有必要的,以看代读的方式来理解美术史,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师培养听障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即理解和创造视觉传播的能力,这在当今的图像时代培养听障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知道自己需要看什么、怎样看、看到了什么、看到的为什么用、如何用,这一系列的视觉思维活动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完成,完成后才能有效地进行美术创作,包括国画、油画、壁画等等。也曾有很多的听障学生在大学期间仍然爱不释手的抱着高考的色彩书,他们甚至不知道任何一张美术史的图像都胜过那本色彩书,有时候的确需要专业老师去引导他们去看美术史,当然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社会大环境有很大关系。从某个角度讲,美术史是一部视觉史,也是一部审美史,听障学生如果对美术史视觉影像的吸收加上当代文化影像的视觉判断完全准确的话,他们也就不存在听力障碍了,“视”力把“听”力所能做的全做了,他们就会和听力健全人一样“说话”,也可以直接“说画”了。当然,这样的特例还是极少数。依照西方艺术史学家帕诺夫斯基的猜测,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主题在澳大利亚丛林居民的眼里或许就是一场令人兴奋的晚餐聚会而已,而不会进一步联想到其殊并显得沉重的宗教含义。[1]

在丛林居民们的眼睛里只能“看”到一群人在吃饭,而直到他们临终时也不会知道这幅画与宗教有关。他们的视觉里只有“吃饭”这一本能的视觉图像,当然这种说法不存在种族歧视,第一,他们的“眼睛”里没有美术史这一门视觉素养课程;第二,他们面对的是原始森林等大自然。这从两方面去解读土著人的视觉素养,它包括自身和环境。那么美术史作为视觉素养课是美术专业听障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视觉理论知识,至于技法和观念那是后话了。如美术鉴赏或称美术视觉素养课像听力健全人一样如此比重那么小的话,培养的学生只能是技法纯熟的画匠,而美术家、艺术家不仅有技术,更重要的是潜意识里是否存在美术的美、艺术的艺。即所谓“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艺术是形而上的道的思维,而形而下只是到达艺术的过程,过程不是艺术。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听障学生的视觉素养要从美术视觉史开始,从审美开始。正如吴冠中先生说,首先全民要扫美盲,然后再去做关于“美”的事。

2“临摹”美术史———视觉素养的动态方式

2.1临摹是一个“看”的过程

如果上文所述的“看”美术史是一种静态的、简单的视觉素养培养的话,那么“临摹”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动态复杂视过程、相对复杂的视觉素养过程。因为临摹是通过眼、脑、手同时相互作用来进行的主观行为,而单纯的“看”从某种角度讲比临摹简单的多,学生没有经过“手”这一环节。在各国的美术工作者眼中,临摹是学习美术作品技法,借鉴和继承优秀传统的主要途径与手段。“视觉感知并非是记录刺激物质的被动过程,而是大脑的主动关注,视觉是选择性的工作。对外形的感知包括对形式分类的应用,因其简单性和一般性又被称之为视觉概念。感知与解决问题密切相关”[2]听障学生选择其喜好的美术史中的艺术作品来临摹,事件本身是视觉的主观行为,而又有研究,视觉感官的十分之九是心理因素。视觉图像的解读依赖于个体的先期条件、智力因素以及观察者的身心状态。通过实际教学研究表明,大多听力障碍相对小的学生会和健全人交流容易些,而文字水平也会相对较高,他们在选择临摹作品的时候会更加主观一些,而相对听力障碍大的学生就被动很多。当然,这也与每个人的经历、态度、兴趣和视角有关。

2.2听障学生视觉审美素养的培养

审美素养,每一个美术工作者最后的步骤都是视觉创作,视觉审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艺术品质,由于高校听障学生的相对视觉敏感性,视觉素养环境或积淀如何,他们的作品水平就会在其左右,下面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图1是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2011届毕业生自己主动摆放的静物照片。这是一组普通的静物,一个很柔和的黄颜色陶罐,两个黄绿色的水果,衬布是传统的米色。这是这个学生想要画的创作素材,除了整体视觉上不太平衡外,没什么太大的瑕疵。作为教师,我很高兴他能自己主动地、有些想法地去摆静物进行创作,而不是网络上绘画素材的复制,是值得鼓励的一件好事,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回过头来再看看他的绘画生活或环境,图2是他读书期间的兼职———“临摹”创作,创作照片是别人的,临摹的图式是被动的,时间惯性使他形成一元的思维模式,超级写实技法和步骤却是唯一的专业视觉营养。从这一情景再来看“黄陶罐”就不难理解了,其与图2的形式感并无二致,只是从橘子换成了梨而已。因为其临摹的美术史是断代美术史、民间史、大众史,而没有临摹经典美术史的“任督二脉”;笔者认为单单夏尔丹一个人的静物图式就会很伟大,所以临摹美术史这种动态视觉素养不仅可以理解到美术的历史,还可以最低层次的掌握一门生存的技术。对于听障学生来说,动态美术史视觉素养对其职业发展会更有效,听障人群所具有的视觉特殊性,动态视觉素养代替了文字美术史、艺术理论等文字教育,这一点就听障学生学习美术是比较关键的。

3“参与”当代视觉史———以读图的方式融入社会

当代史是纯粹的视觉史,包括网易视觉新闻、《青年视觉》等各种形式的网络虚拟媒体与平面载体,似乎当今所有一切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的东西都可以用视觉来传达。而文字却成了十足的“陪衬”,视觉的力量比任何时代都强大。目前这种视觉背景,对听障学生的发展是最有利的时代,表现在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全世界,看到他们想要看的。所有国家的新闻事件都可以第一时间拿图像来传播;几乎所有人的私人情感也可以从显示器浏览到其小人生;全球所有的各个时代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网络欣赏到。今天的艺术变得最为大众,形式也最为多元,如古代的、当代的、写实的、表现的、架上的、架下的,东方的、西方的、结合的等等,它们都可以同时存在。听障学生如何发展是教师和整个社会的主要课题,根据学生的特点并最大额度发挥长处,具象的视觉艺术对于他们自己和生存环境都是最佳的选择。

听障学生在生存环境、文字知识普遍共性的影响下,他们理解具象,尤其是照片式具象会更加直接或容易些,这是他们的个体经验及综合因素所导致的。美术创作是需要有时代性的,在传统的基础上去进行当代的图像建构,这是今天的艺术比较通用的策略。听障学生只有采取与当代为伴,与古代为舞的涉世方式,作品才会有生命力,也就是说,听障学生只有视觉参与当代才会有希望接近“真理”。这条标准其实很难,他们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才能有机会成功。如果说美术史是正规的视觉素养,那么当代就是在野的视觉史,一定要参与当代才能向前发展,人如此,时代也一样。课堂内理论级别素养培养的同时,校外多元视觉素养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当代视觉史包括中国当代艺术视觉史、他国当代艺术视觉史。从当代艺术的视觉角度讲,听障学生应该参与进来,以读图的方式介入,他们的世界相对很窄导致他们的艺术也是,一般情况下听障学生都是沿袭传统学院美术的技法和图式,还包括审美。因为国内的特教教师在传授美术理论与技法的时候都是相对非常传统或基础的,而听障学生在传统的基础上又不会运用自我主观意识去寻找适合的审美、技法和图式,原因之一是西方“美术学院”的传统,其二是学生在面对“美术”这门相对抽象的知识体系时的理解能力的限制。当然这两种弊端在健全学生美术教育中也存在,但听障学生在文字能力方面的狭窄性,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难度会比健全学生更大。

视听艺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091-01

声音是构成听觉艺术的物质材料,是富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媒介,同时也为相应的都市文化提供了相应素材。声音在影视作品中是声画艺术的重要组成,在影视作品中声音是丰富多彩的,声音是一种在人的脑海中形成一种空间形象的方式。

一、声音的时间与空间的相关叙述

我们都知道,影视创作艺术不仅视觉性还有听觉性,它是一种听觉与视觉、空间与时间相融合的艺术。声音在体现时空方面具有较强的时间和空间性,它在时间里流动,存在于空间中并在空间中传播,其是依靠听觉器官来引起反应情绪和情感波动。在影视创作以及相应的都市文化中,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具有很多功能,就是再现空间、时间及运动的功能,同时其也成为了传播文化的一种载体。

(一)有关时间、声音和城市文化的叙述

通常我们都是通过时间的持续、节奏的循环、运动和重复的行为等方式来感受时间,整个社会都在时间的推移和自身的体验中逐渐发展进步。从广义学角度来看,声音在表现时间性的方面,其可以推广到不同的时代;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声音在表现时间性的方面,其可以表达出具体的时刻。不管时代还是时刻,影视创作可以通过声音景观为观众建立一个文化场。

第一,声音所具有的时代性。声音景观是根据现代性理论研究展开的,声音的研究方法随着声学和当代声音技术的到来而诞生。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促使现代城市的形成,进而使声音的环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随着社会向着工业化方向的发展,城市中所有听觉元素的形式、表现方法及其内容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都知道留声机,它是机械制造年代的现代化产物,是新的听觉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它所发出的音乐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文化符号。

在研究声音与时代性的关系时,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人类的生存空间会出现不同的听觉感受。与乡村相比,新技术会更容易影响城市的声音环境,想成新的城市文化体验,因此,城市中的声音景观会带有时代的印记。

第二,时间具有的时刻性。声音不仅仅具有时代性,还能够刻画某个具体的场景。某一时刻的声音可以构建一个全新的视觉空间,通过声音发射出来的文化符号让观众获得新的体验。听觉空间通过各种声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文化场,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文化符号的载体。

(二)有关声音、空间和城市文化的叙述

我们可以从一个范围内听到某一个方向传来的声音,说明声音具有空间性。声音它本身不具有实体空间性,它只有时间上的运动性和连续性。所谓声音的空间性就是听众在感受声音的时候产生的空间想象。声音既能够存在于影视作品主体中也可以存在于本体外。

第一,在影视创作中,外部空间中的声音。在影视创作的历史长河中,声音是一直存在的。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在它们的发展历程中,观众观看的场所一直在变化,声音由最初的现场解说、音乐、观众发出的声音和周围环境的声音,逐渐发展为声音倾听空间。

第二,影视创作中,内部空间中的声音。在影视创作中,通过创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将听觉和视觉的良性互动关系以影视艺术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改变,人们的空间结构和社会关系被重新定义。声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参与到各个时代的文化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营造过程中。

二、相关的反思与讨论

声音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各种技术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声音不仅是人们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被看做是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标志。因为声音逐渐成为了影视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其在内容、意义表达及形式方面都显示出其对艺术表现的优势,同时也表现着社会与文化意义。

三、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听觉体验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听觉感知方式,这些新的声音感知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创作中。声音从文化变迁方面研究人对声音感知的变化,将人的感受与声音所在的文化背景相对应,使声音更好的应用于影视创作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帆.影像史学:在重构作为历史的影像中书写历史――评历史学家与电影[J].电影艺术,2009(06).

视听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视听语言;影视动画;研究分析;艺术

影视动画是一种深受社会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影视动画具有高度假定的特征,其视听语言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只有把握好视听语言,才能使影视动画这一艺术形式得到长远的发展。因此,研究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技术与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使得我国对动画视听语言的研究起步很晚。本文作为对动画视听语言研究的一次简单探索,意在通过对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研究,提高动画创作人员对动画视听规律的有效把握,从而不断提高动画作品的创作质量。

1.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当中的作用

从本质上来看,影视动画为采用动画形式来表达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其根本特征为假定性;现实与影视动画剧情联系的方式是比较特殊的,不同于其他影视作品,这是假定性的主要表现[2]。一般情况下,影视动画不需要还原现实世界,而只追求与绘画相贴近。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出影视动画当中的角色以及环境,这些角色以及环境多依赖于动画作品创造者的灵感以及想象,更依赖于作品当中的视听语言。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影视动画表现的形式较为特殊,其视听元素可以通过比较灵活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赋予了影视动画一种新鲜的质感。影视动画当中的视听语言应符合假定性特征,并能够迎合观众的观赏心理,以便能够有效提升影视动画所具有的感染力以及表现力。另外,对视听语言加以改进,使之变得人性化,则有助于创作出更优秀的影视动画。

2.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分析

2.1.影视动画作品中视听语言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动画形成的基础是造型艺术,造型艺术不仅赋予了动画作品生命力,更激活了视听语言实现不断发展。自从动画开始诞生到目前为止,其视听语言具体表现形式均与电视以及电影当中视听语言表现的形式,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动画作品当中的视听语言也具有自身特性,主要体现为制作方法的不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关于影视动画中视听语言具体表现形式的完整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常见的模式理论更像是只言片语,无法保证可推广性、普遍性以及系统性,这一问题亟待解决[3]。此外,目前在国内高校所设置的动画专业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创设视听语言方面的能力,也没有向学生传授针对性视听语言表现形式,导致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无法有效满足动画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鉴于以上种种原因,笔者认为应该积极研究探索影视动画方面的针对性视听语言表现形式,以便能够形成针对性、整体性的理论,从而为视听语言实现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2.影视动画作品中视听语言发展前景分析

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视听语言不仅是一种创造性表现语言,更是一种新兴语言;只有拥有创新性、活跃性以及跳跃性思维,并保证想象力丰富,才能使影视动画作品中视听语言富有生机以及活力。影视动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独特魅力;而视听语言发展的历程则是观众与作品创作者不断实现深入互动的历程,其特殊质感也是互动所产生的结果[4]。总的来说,视听语言实现不断发展并不是为了满足获得视听的单纯商业性目的,而是基于心理学理论以及传播学理论等,以保证有效传递信息以及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现象为目的,不断完善视听语言表现形式的过程。目前,虽然影视动画作品中视听语言表现形式还有待完善,但这方面的研究正不断变得合理化以及科学化,许多系统的以及正确的研究手段正不断被运用,也有许多的新观念与新思维以及新观点被动画作品的创作者所接受,科学研究精神以及研究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另外,笔者认为只有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认真分析以及总结影视动画当中的光影色彩表现效果、图像运动方式、图像组接方法、声音构成形式与镜头表达效果以及视听段落划分方式等,才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影视动画语言与视听表现形式。在研究影视动画作品语言视听方面,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普遍刚开始起步,研究尚未得到深入;因此,探索影视动画中语言视听的空间还非常广阔;相应的视听语言发展以及优化的潜力也非常大。

3.结束语

影视艺术,特别是影视动画艺术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信息高速传播以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影视动画不仅能够带来视觉上的盛宴以及视听上的享受,而且也能够帮助人们放松压力以及紧张的心情,获得愉悦;所以要重视研究视听语言变化规律,从而使影视动画艺术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实现其存在价值。希望本文对于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研究分析,会为影视动画作品的创作于发展有所贡献。(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动画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培玲.用人类的手去创造平面动画――解读宫崎骏的最新作品《悬崖上的金鱼姬》[J].电影文学,2009,11(12):358-359

视听艺术论文篇8

进入21 世纪以来,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快速普及,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 提高教学效率, 讲究教育绩效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真正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多数都致力于所讲授课程的内容, 而忽视了对多媒体材料的审美规划, 这种内容与形式、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不统一,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现。

一、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艺术性

(一)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艺术性

课件的艺术性是指多媒体课件的画面美观、重点突出, 图像清晰稳定,声音悦耳动听, 各种媒体搭配恰当等, 使学习者在一种轻松、艺术化的氛围中学习, 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件的艺术性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的关系

教育性是指课件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课件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没有教育目标的课件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科学性是指课件所表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无误的。

技术性是指课件中所采用的技巧手段的完美特性, 我们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技巧手段, 能够把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达清楚, 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由此可见,教育性是课件的最基础的原则;科学性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完成教育性的保障;技术性则由多媒体自身的特性决定,多媒体教学手段具备着优越于传统教学手段的特性;而艺术性则是多媒体课件产生的根本价值所在。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无非是想以另一种模式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希望用一种美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效率得以提高,艺术创作是多媒体教学中课件设计及应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研究课件艺术设计理论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在课件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上仍属空白。我国课件设计及应用从业人员缺乏艺术设计过程的理论指导,该行业急需能够给予课件视听艺术设计实践指导的一般方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对课件设计应用及过程提出指导性建议,以及对课件的教学效果或预期效果作出合理性解释和预测,为工作在教育领域及课件设计及应用领域的一线教师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再者,从当前的多媒体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数量上呈海量级发展,但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形式上并没有脱离书本的模式,基本上是印刷版直接改成了电子版,虽然增加了图形、声音、动画等艺术效果,但由于没有理论基础的充实,艺术效果的配备并没有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堂氛围的作用。课件的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迫在眉睫,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的完成需要艺术设计理论来指导。

二、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视听艺术规律及其艺术设计

视听艺术无疑是多媒体课件设计及应用过程中必须注重的元素之一,它的运用可以使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样式丰富多彩,但我们不能忽略课件制作的根本目的,即以与传统教育相区别的另一种教育模式,更加生动、高效地完成教育过程。因此,在实现课件艺术性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视听艺术因素的刺激强度及出现的时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享受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的同时,高效的吸收所学知识。

(一)把握视听艺术因素出现时机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课件,比如自始至终地播放背景音乐,或每一次内容的切换都伴有很长的声音效果,或界面上反复出现许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精美小动画等,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会注意学到了什么知识了吗?虽然寓教于乐是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之一,它不像教科书一样枯燥乏味,同时又能以伴有声音的画面传播着知识,但过分追求声音效果和视觉效果的情况却使高效的教学效果成为了奢求。那些有趣的背景音乐和小动画中人物或动物奇怪的动作和声音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所以,对视听因素出现时机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建立在课件制作者对教育学及视听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深刻掌握的基础上。

(二)利用视听艺术规律更好的传播教学内容

在实现课件艺术性的过程中如何能更好地把握视听艺术因素的刺激强度和出现时机,从而来优化教学过程呢?

在视觉艺术因素的刺激强度上,我们主要应该把握视觉的均衡,为此可采用“三三黄金律”(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交汇的四点,是视觉中心)、“四分法”(版面作纵三横四分割,几个相邻矩形组合一起,形成美丽的匀称和平衡)、“黄金分割”理论(长宽之比为1∶0.618 ,以此设定字号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围框的大小、点线面组合的比例)等可实现版面视觉均衡的好办法。色彩的使用上要以突出重点为准则,一般应以暗色衬托亮色来突出主题,同时要注意视觉上的和谐感。而在听觉艺术因素的刺激强度上,我们要把握好声音的频率和速度,一般人耳在1000-3000Hz频率范围内听觉最灵敏,语速在200-300/分钟之间就可以了。

(三)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视听艺术设计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及应用过程中,需遵循视听艺术本身规律的特性。下面就阐述一下视听艺术设计规律在课件制作及应用中是如何渗透的:

对于视觉元素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页面设计和动画小品设计上。课件页面设计应主题突出,色彩柔和,字幕清晰,画面优美。构图在页面的设计中要布局匀称,更要力求变化。各构图元素的位置安排要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既相互独立又整体统一。图案内容和风格应体现课件的主题内容,具有典型的特点,标题字幕可做适当的修饰,以引起学习者的关注。色彩设计是对色彩基调、布局、对比、风格等作协调安排。色彩设计的一般原则是总体协调,局部对比,搭配合理,课件视觉元素运用的另一个特点是,安插适量的FLASH动画小品,形象地表现一些过程、场景、人物等效果,使课件显得生动有趣,极富视觉表现力。

生动的小动画,可以出现在章节间,这样可以使学生们一直紧张着的大脑得以放松一下;还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疲劳的时间段,这样便会对学生的大脑产生刺激作用,使意识变得更加清醒,使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背景音乐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一般适用背景音乐的科目包括艺术类、文学类、语言类等,一般不宜整节课播放,同时要注意调节好背景音乐的声音,以不影响教师的正常授课及学生的正常听课为准则。如果课件中的文字有声音解读的话,则要把握好音量的大小,一般应在重点内容上提高音量、加重语气,以强化学生的印象和记忆。

作为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制作者和应用者,若想完成优秀的课件,不仅要对教学内容熟悉,对素材编辑软件熟练使用,还要对视听艺术规律有深刻的认识。若想在课件制作中充分、准确、适当地利用好视听因素,则应系统地把握视觉生理学、视觉心理学及听觉生理学、听觉心理学这四门学科的内容及内涵,这是多媒体教学中课件设计的艺术设计的核心。随着我国在多媒体教学中课件艺术设计方面理论的充实,学生们能欣赏到高质量的课件,我国多媒体教学质量也会随之相对提高。

参考文献:

视听艺术论文篇9

1.电视剧。它是以生活为基础的非真实电视创作形式,但是无论前后期合一的室内剧拍摄还是神话科幻电视片都离不开电视摄录、电视制作的技术复合手段。这种艺术作品是依托电视而形成的。时下很流行的《蜗居》《神话》等电视剧都是很好的电视艺术作品。把思想创造转化为运动的画面通过技术手段转换到电视荧幕上。

2.电视艺术类节目。电视以其具有独特魅力的声画特性,融入了“七大艺术”中的不同艺术元素,充分显示其综合性,给人们带来的是生活之美的艺术享受。电视综艺节目在我国电视艺术的百花园里,可谓奇葩朵朵,争妍斗芳。它以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样式和风格,日渐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日益在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它已构成了电视屏幕上的重要节目样式,受到各地电视台的重视和提倡,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说起综艺节目,就不得不提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它们足可以和台湾的《康熙来了》相媲美。每年的春晚、每次社会慈善活动都会在综艺节目的领土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电视综艺节目大体上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节庆、周年纪念性的综艺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等。一类是有固定时间播出的常规栏目。

3、电视纪实作品,电视纪实作品主要地指运用自然朴实的方法,注重采访拍摄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表形结构,记录原生态的生活内容。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段包括同期声的巧妙应用、镜头语音的生动描写等等。近些年来,这一电视创作手法在电视媒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受到许多电视编导们的青睐。随着电视纪实手法的不断普及,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发现,有些纪实作品中大量应用的纪实手法已经偏离了纪实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4.电视戏曲史中国电视文艺中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最为独特的一种形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视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兴艺术品种。电视戏曲是新兴的电视文艺品种,是电视文艺的重要生力军,具有无限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由于戏曲自身凝聚的身后的民族文化基因、古老典雅的艺术情韵,使电视戏曲也具备一种独特的魅力,拥有一批相当数量的稳定观众。戏曲有种类之分,电视的表现手段具有多样性,将这两种艺术门类嫁接,能够变幻出无数奇妙的新花样,产生出各种新品种。

5.电视音乐类节目,是音乐与电视的结合。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无论是演唱会还是广播都能给人带来听觉上的盛宴,但是电视音乐给人带来的是视听的双重享受。画面的冲击感更能让人感受音乐的意境。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电视音乐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其繁复的种类和多样的特性,使其在电视屏幕上愈发鲜明地体现出自己独特的表现力与规律性。

电视是综合传播文字、声音、图像、色彩、动态的视听兼备媒介。既具备报纸、杂志的视觉效果,又具备广播的听觉功能,还具有报纸、杂志、广播所不曾具备的直观形象性和动态感。??? 大众无论有了怎样的文化水平,也无论有怎样多接触艺术的机会,也不可能象少数精英那样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对艺术的钻研与鉴赏中去,因而永远也不会集体的进入一个专家层次。大众有权利享受他们自己的艺术,不是由于最终能被提升到少数人的高雅水平,而是因为通过大众艺术满足审美需求而得到娱乐的本能,慰藉心灵、提高文化素质。电视为大众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较为充实的娱乐,让备受压抑的生命力得以在一时的迷醉中释放,满足人们原始的酒神精神本能。

电视是综合传播文字、声音、图像、色彩、动态的视听兼备媒介。既具备报纸、杂志的视觉效果,又具备广播的听觉功能,还具有报纸、杂志、广播所不曾具备的直观形象性和动态感。

电视几乎普及到了每家每户,是人们在家了解时事新闻,关注社会动态,消遣娱乐的重要工具。电视的这些特性决定着它的发展史必然的,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电视艺术由于电视的发明而兴起,也推动着电视的进步,电视艺术以电视为载体向广大受众传播着自己的特色和精髓。

视听艺术论文篇10

广播电视艺术学,顾名思义,是专门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一门新学科。广播电视学的理论建构与理论体系及其理论框架,到底应当涵盖哪些内涵呢?这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也是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本文就此发表几点拙见,以其引起关注与讨论。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艺术学学科下属的二级科学,是艺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广播媒介与电视媒介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20世纪后期已经成为可以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视听媒介,同时广播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历史悠久的文学艺术以多种形式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姿的广播电视艺术。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第一个问题,是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解为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

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的主体对象,包括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一度创作主体(编剧、作曲、编舞、策划等)、二度创作主体(导演、演员、舞美设计与制作人员等)、三度创作主体(听众、观众)。

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的客体对象,主要指广播电视的作品与剧(节)目。具体来说,广播艺术的剧(节)目主要包括广播剧、广播戏剧、广播戏曲、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诗歌、广播散文、广播音乐、广播文艺专题节目、广播娱乐节目等等;电视文艺的剧(节)目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以及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如游戏类、益智类、乃至新近出现的真人秀节目)等等。同时,电视文艺还应当包括直播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杂技、电视戏曲、电视戏剧、电视电影,乃至于诸多亚电视节目如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1]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广泛的。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第二个问题,是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所有学科建设的核心与支撑,也是学科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具体来讲,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与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艺术学实际上是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合称。广播艺术学是研究广播艺术的学科;电视艺术学则是研究电视艺术的学科。因为广播与电视关系十分密切,合称“广电”,故将这两门学科合在一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从学科建设高度来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可以以理论研究上起到系统化、综合化、概括化的作用,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可以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重要作用。

(二)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各自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二者既有个性,同时又具有共性。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广播艺术是声音(听觉)艺术综合的艺术,即音画一体、视听结合的艺术。而二者的共同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技性与现代性。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现代化高科技和电子技术的产物。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仅传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传送声音、图像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2]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对“广播”给出了上述广义的定义。而狭义的“广播”,则是“通常专指声音广播。把表达一定内容的声音(由语言、音响、音乐等编制的节目)转换成电信号,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机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3]本文所使用的“广播”一词,是狭义的概念内涵。而电视则是“同时传送声音与活动图像的电子技术。是广播或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常用作新闻传播媒介。”[4]现在,卫星电视、高清电视等新族的出现,更成为现代化高科技的重要标志。可见无论是广播艺术还是电视艺术,均以科技性与现代性为共同的审美特征之一。

2、艺术性与传统性。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同时又都是艺术形式,又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只不过插上现代化高科技的翅膀而已。例如广播音乐与电视音乐,都继承了音乐艺术的传统精华;又如广播戏曲与电视戏曲,也都继承了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的艺术精华,彰显出民族文化之光。

3、大众性与接受性。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大众艺术而不是小众艺术。二者都借助大众传媒,表现大众的生活、情神、文化,体现出大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取向。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艺术学还要把大众性与接受性有机统一在一起,进行同步研究。所谓“接受性”,即以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理论为视角,对广播电视艺术的观众学进行新研究。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括许多‘意义不确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野’云发挥想像力进行再创造。因此美学研究不仅以作家的创作意识为对象,而且应以读者的接受意识为对象。”[5]

(三)广播电视艺术的心理特征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还要涉及到艺术心理学内容,主要是研究广播电视艺术从创作——表演——欣赏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其中重中之重是感知、注意、联想、想像、理解、情感等等。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方法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第三个问题,是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来说,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实践第一的研究方法。要面向广播电视艺术的实践,立足于实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密切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实践。

(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系统论是研究问题的的有力工具,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方法,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方法,主张把各种因素、条件、状况、结果和可能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和运用。所以要运用西方现代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对广播电视艺术学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系统研究。

(三)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在艺术的发展中我们不能只借鉴、参考本国内的艺术审美水平,对于其他国家的成果我们要运用“拿来主义”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以要运用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强化对观众学的新研究。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艺术学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风貌,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今,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新技术手段的发展与普及为广播电视文艺提供了发展空间,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播电视文艺的发展将会更加的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211.

[2]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1020.

[3]同上.

视听艺术论文篇11

形成这种局面,首先是学校对音乐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影响了学生对于艺术素养课的认识。学校招生考试时,除了专业艺术院校音乐学专业,少有院校设音乐史论常识科目考试。这样,从高中到大学就没有音乐史论知识的过渡,进校后有些知识衔接不上。因此,学生的音乐概念,就是视唱练耳,以及唱、弹、跳。音乐是技术不是学术,这是高师学生甚至很多教师的音乐观念。艺术素质课的教师引导学生树立音乐不仅仅是技术,也是学术,更是人生艺术这种音乐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通过音乐技术训练达到对音乐艺术的人文理解,树立人文关怀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我们即使培养不出艺术家,至少也能培养出具有艺术修养的教师以及听众。一个国家的艺术水准,不仅仅取决于创作者,也决定于高水准的音乐受众。

其次,教学手段的单一也是导致学生厌倦艺术素质课的原因。很多学校的艺术素养课不能在多媒体教室授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现代及后现代音乐创作领域,音乐已经变成了视听艺术。没有可听可视的教学手段,文字是没有力量的。音乐史,应该是听觉的历史,音乐美学虽然是音乐哲学,是关于音乐的哲学思考,但也是借助于音响的翅膀在思考。没有作品解读,哪有思想迸发?再比如艺术概论,作为各门艺术的综合课程,对于各门艺术要有感官的体验,没有听觉、视觉经验和阅读经验,如何理解艺术?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音乐素养课能够吸引学生的基本保证。当然,除此之外,还得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教师以及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淡薄,也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大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担负起自己该担负的那部分责任,给学生以自由、平等的权利,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主流价值观念承认的健康的形象,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流利的普通话,娴熟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技能,按时上课,准时下课,在课堂上平视学生,不能以居高临下或者权威者的语气与学生交流或者讲课。面对学生的质疑或者诘难要有足够的承受力,要有理有节,不能情绪化地大发雷霆,训斥学生,甚至讽刺挖苦。

视听艺术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152-03

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形象化的审美特征赢得受众的青睐。据2008年“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显示,电影几乎成为了每个大学生成长记忆的一部分:有67.12%的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电影方面,而“一直没什么兴趣”的仅为3.58%。[1]尤其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观影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201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新生代(“80后”、“90后”)通过网络渠道观影的比例高达83.8%[2],网络已成为新生代观看影视作品的首要方式。

然而,与这种大众化的接受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观影的层次却并不高,大多数人看的是热闹而不是门道。这从他们偏好的影片类型可见一斑:几乎所有的相关调查均显示,大学生热衷的影片类型多是喜剧片、动作片、爱情片,“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问及“贺岁档期,你倾向看怎样的电影”,仅有8.63%的小众化比例倾向于艺术片,而更多的则将青睐的目光投向喜剧片(40.70%)。[2]以姜文执导的两部影片为例:2010年的商业片《让子弹飞》获得6.59亿元的票房收入,而2007年执导的文艺片《太阳照常升起》仅得三千万票房,竟没收回成本。对此差异,姜文不无感慨地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一份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及学生对《断臂山》的评价,61%的学生认同是“同性恋”,仅有17%的学生选择“人间真爱”。[3]由此可见,影视素养的不足,致使多数学生只能看到影像表面的东西,而发掘不出其有意义的内涵。这无疑影响到了大学生影视艺术接受的审美品位,成为影视艺术审美的制约瓶颈。

既然是一门艺术,影视存在的价值就不单止于娱乐。事实上,同音乐、舞蹈、绘画一样,影视艺术也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与作家利用文字语言叙写人事,表达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一样,导演是以影视艺术特有的视听语言符号为载体完成作品的表情达意的。既然是语言符号,则影视艺术中的视听元素与文学艺术中的文字一样,都是语言的能指系统,是思维的现实载体。所不同的是,文字是一种抽象的平面表意符号,对其意义的解读需由审美者运用主观思维“再创造”形象。而以声音和画面为叙述载体的视听语言则是一种视听形象同步发生的立体语言系统,它在银幕运动的时空里将直观的视听形象直接诉诸受众感官,以形象的逼真性再现和反映生活,直接引发观众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和意义反思。视听语言的表意形态,与文字语言相比,不需经过思维形式的转换,因而更接近物质现实的本来面貌。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这种语言系统的意义表达形态。或许正是因为视听语言形象化的特征,使得观众在享受影视艺术盛宴时,往往被其声势浩大的视觉场面和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所吸引,而忽略了用心领悟隐藏在这表意符号背后的玄机。由于对视听语言表意特征认识的模糊,受众在影视艺术接受时往往囿于浅度观看的层面,无法对作品意义作出深度解读。我们应该认识到,影视艺术既然是一种文化形态,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好莱坞在实现票房赢利的同时,更在输出美国思想,进行文化侵略,而后者对一个民族生存的潜在威胁不可估量。所以,应该重视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播价值,大学生需补上视听语言这一课。

无论哪种语言形式——抽象或是形象的,都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人们借助语言的目的是能够便捷、准确地表情达意,以期实现交际的需要。正如作家锤炼语言的目的是要以隽永的文字吸引受众阅读,进而领悟作品内蕴一样,优秀的导演驾驭镜头、音响等视听元素,其目的不单单是使受众获得感官上的满足,而是要借助这种语言形态去表达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像《2012》这种大场面的好莱坞制作,虽然可以给观众带来极具震撼力的视听体验,但这种刺激的感觉过去之后却不会在思想上留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漂亮的外衣是无法掩饰灵魂的空虚的。以视觉冲击为噱头的影视,其艺术成就自然无法如《罗生门》那样彪炳青史。同样运用镜头,黑泽明是在用镜头对人性作出反思,启迪人生智慧。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质说”很好地解释了这种语言形式与作品内蕴间的关系:文章之道,以“述志为本”,“文为藻饰”,“为情造文”,而“以文害质”、“文蔚质否”则是创作之大忌。所以,影视艺术欣赏,如果眼光仅仅落在大场面、大制作的外衣上,或津津于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忽视作品的内涵,都是背离艺术审美目标的错误意行。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作品故事与思想间的关系:“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所以“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关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4]影视欣赏同样需遵循这样的审美原则。

然而,由于表意介质的不同,视听语言艺术和文字语言艺术具有不同的美学特征。视听艺术是“声画”的艺术,具有动态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影视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包括思想、人物、情节、意境、节奏等最终是由画面和声音传达出来,而由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官来接受的。因此视听艺术往往剥离了文字语言抽象的叙述和描写,而运用蒙太奇等形象思维方式,通过对场景、动作、对话及细节的描写,来营造富于表现力的视听空间。视听语言这种特殊的表意形态,要求我们在进行视听鉴赏时,能够从文本阅读的审美经验中走出来,遵循视听艺术的接受规律,积极调动造型思维,努力发掘声画视听元素背后的文化意义,以期获得更切合视听艺术层面的审美感受。

画面和声音是视听语言的两大主要构成元素。因此在进行视听艺术鉴赏时必须重视“声画”的观赏价值。这种价值,不仅表现在声画效果在感官上的感染力,尤为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语言元素在传情达意上的表现力。

画面是视听语言最基本的表意元素。正像欣赏文学必须识字一样,欣赏视听艺术首先要理解画面的意义。表面上,画面的直观性似乎易于理解,但若要深入到它的内在意义,却非易事。因为画面是形象的,而“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即形象所显示出的思想意义常常要越出形象自身的意义。比如,《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奔跑,如果仅仅看到阿甘在跑,而不去理解“跑”的意义,则对这一视觉形象的接受会因没有超越形象本身而显得无意义。画面的表现力是极其丰富的,读懂每幅画面的意义是视听语言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视听鉴赏中要细致领悟画面诸元素——构图、景别、角度、镜头、光线、色彩等的表意作用,尤其应留意具有象征意味的镜头,这些镜头是揭示作品思想主题的关键,集中透视出创作者的艺术匠心。《辛德勒名单》中,穿行在暴行和屠杀的黑白基调中的红衣女孩,在色调反差中显得那样触目惊心——红色隐喻了恐怖岁月中对生的渴望。而之后灰色调运尸车上的那一抹红,则更易激起观众对法西斯残害美好生命的愤慨,对于辛德勒拯救行为的意义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视听艺术的审美是视听同步的审美,声音作为听觉元素,在影视艺术形象体系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凝神静听这些声音对深入理解作品意蕴有着特殊意义。首先,人物的对白、独白对于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主题都起着重要作用。优秀作品中的精彩对白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All glory is fleeting”(“所有荣耀只是过眼云烟”《巴顿将军》);“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简爱》)这些经典台词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用心聆听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现代启示录》中库尔茨上校在气息奄奄的一刻,于黑暗中双手掩面,含糊而痛苦地发出“The horror,The horror”的,振聋发聩,活化了这一人物矛盾绝望的心理,形象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性摧残的主题。其次,音响效果不仅可以渲染环境氛围,也可以对影片含义作出解释。《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场面,导演斯皮尔伯格以丰富的声音质感和多层次空间感将战争声音和自然界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再现了战争的狂暴和惨烈,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增强了电影时空的真实感,强化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有效地烘托了主题。再者,音乐是与人类情感最为接近的艺术表现,视听语言中的音乐元素在奠定作品情感基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视音乐的主题往往根据故事的主题而定,因而把握住音乐主题无疑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我心依旧”,凄美缠绵的旋律将影片“爱情永恒”的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一曲《骊歌》曲词幽美,那份“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如潺潺溪水流淌心间,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事实上,影视经典音乐在完成自己的叙事使命后,往往会从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以其独立的审美价值继续散发艺术魅力,缭绕的旋律也会时时勾起我们曾经美好的视听体验。

视听语言的另一个重要构成元素是蒙太奇表现手法。蒙太奇是视听语言独特的形象思维工具,具有完整的叙事功能:它可以将成百上千个不同时空的镜头组接成具有完整叙事结构的声画集合体。蒙太奇也是影视剪辑的具体技法,不同镜头的组接,可以传递出不同的立意,从而实现意义的阐释。如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的开头,倾巢而出的羊群和熙熙攘攘进厂的工人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暗喻了大工业时代工人像牲口一样任人驱使的命运。蒙太奇这一视听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法要求观众在进行影视鉴赏时也应具备相应的蒙太奇思维,视听跟上镜头自由转换的空间节奏,在镜头变化流动中激发想象,领悟蒙太奇组接的含义,以此加强对影片内在意蕴的理解。

影视艺术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影视艺术鉴赏,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审美过程。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影视艺术的叙述语言——视听语言的表意形态,并以此解读作品,才能够真正实现与作品的心灵沟通。著名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曾言:“电影、电视的出现对于我们的智慧是一种全新的严峻的考验。如果能够成功地驾驭这些崭新的媒体,它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头脑。反之,它同样也能令我们头脑昏昏然。”[5]尤其在商品化泛滥的现代社会,一个“娱乐至死”的商业化市场使得影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致使充斥着“煽、色、腥”的“重口味”“宫斗剧”、“穿越剧”大行其道。大学生如果不加辨析地盲目接受,则极易被浓厚的商业化、庸俗化蒙蔽。所以,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视听素养,带着冷静、睿智的头脑观赏影片,才能够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位的审美受众。这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客观上也是在为净化影视市场,推进国产影视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星,宋维才,柳天星,王攀丽,江霞,吴杨.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影视与大学生的互动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J].当代电影,2008,(7).

[2]阳翼,朱筠丽,万依柳.中国新生代电影大片消费偏好调查报告[J].现代传播,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