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7-23 03:45:56

测试技术论文

测试技术论文篇1

2电液式测试方法

由于受成本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电子类制动距离测试方法可求而不可得,因而长期使用一种自行设计的电液测试装置进行制动距离的测试工作,其主要结构见图4。这套测试系统利用各种废旧油缸和电磁阀等,廉价而且实用。测试装置主要由控制系统和喷洒执行装置组成。控制系统包括踏板位置开关(用于激发制动开始信号)、延时继电器(带延时功能,接收制动信号几十ms后自动关闭)、开关电磁阀(用于控制喷洒装置的启闭);喷洒执行装置包括冲压油源(一般接机器补油系统)、油缸(内带活塞,其上部为冲压腔,下部为喷射液填充腔)、喷嘴(通过电磁阀与油缸相通)。试验时,将该套测试装置用安装座安装在测试机器的后方,保持喷嘴与地面有一定距离,一般在30cm左右,将充压油源与油缸连接,再将位置开关安装在制动踏板下方,然后将延时继电器放置于驾驶室或操纵台上,并连接位置开关、延时继电器以及电磁阀。试验开始时,驾驶员只需观察机器仪表上的行驶速度,然后踩下制动踏板进行制动距离测试。在踩下踏板时位置开关产生制动信号,延时继电器将电磁阀打开,喷洒装置将喷洒液通过喷嘴喷洒在地面上留下圆形印迹,此位置即为制动起始位置,待机器制动后,测量喷洒装置喷嘴与地面圆形印迹的水平距离,即为测试的制动距离。通过多次试验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只要保证位置开关安装合适,触发制动信号正常,多次测量的误差均在可控范围内,且成本低廉,非常适合单机研发性试验测试,无需专业测试人员操作,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测试技术论文篇2

(1)通过对气相、液相色谱、红外等光谱进行分析的光谱分析设备。

(2)通过对生物、实体、偏光等进行观察所使用的显微镜观察仪器。

(3)通过对样本进行同位素质谱分析、电镜扫描等的大型分析仪器

以上这些分析仪器通过对勘探开采出的油气样本进行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可以对油气资源的性质以及是否含有油气资源等的分析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现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分析仪器更是向着自动化方向快速发展。

2石油地质分析测试所使用的技术

在石油地质分析中所使用的技术主要分为有机地化方面和沉积及储盖层方面的的分析技术,其中在有机地化方面所使用的分析技术主要有:岩石超临界提取技术、烃源岩模拟实验技术、有机岩石学分析测试技术、有机同位素分析技术等,通过以上这些分析技术可以有效的对样本中有机质的烃含量及形成烃的能力等进行分析。沉积及储盖层方面的分析技术主要有:储层地球化学研究方法、成岩作用于模拟实验技术、油藏地球化学及油藏注入史研究等,以上这些技术通过对油气资源的存储环境以及岩石的地质分析从而得出油气资源存储的重要信息。

3新的石油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应用

3.1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

通过对勘探样本进行同位素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的得出沉积有机质母质的类型,从而对油气源的分析对比有着重要意义。在原先的分析中,由于受到时代和技术的限制,造成分析只能局限于烃类及碳类物质的某一方面,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油气运移过程中的物质分异及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可以使得单体烃同位素的分析得到更为广发的应用,同使用此种技术可以极大的提升在油气资源的划分、油气源对比工作中的精度。而通过使用新技术可以对气态烃的碳同位素特征进行热解模拟实验从而模拟油气资源在地下的存储情况。

3.2轻烃分析测试技术

轻烃分析主要是指对于天然气、原油等的轻烃分析,对于轻烃的成因和开采得益于轻烃测试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现今对于轻烃的分析技术已经较为完善,现今已经形成了油—气—源岩三位一体的对比分类研究能力。其中对于天然气轻烃的指纹分析可以有效的对天然气的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对天然气干气使用低温或吸附的方法来得出轻烃,通过对轻烃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较普通的天然气烃更为全面的数据。而对于原油的轻烃指纹分析则主要是通过对原油轻烃的资料进行分类对比,从而可以对烃类的运移进行研究和对油层的连通性进行对比分析。在以上这些分析技术成功完成了对天然气和石油的轻烃分析以后,在完成对于岩石的轻烃分析则可以实现油、气和岩石三者同位一体的分类,从而实现对于原油和天然气的运移分析以及对于原油油源的分析追踪。现今,我国自主研发的使用特殊的有机溶剂来对岩石中的轻烃进行分离提取可以有效的满足实验室对于烃类物质的分析需要。

3.3对油气资源中的含氮、氧化合物进行分析测试的技术

对于勘探样本中的烷基苯酚以及含氮的化合物进行分布以及所具有的含量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的得出油气运移以及油气资源的聚集和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含氮类的有机化合物是原油以及油岩中的一种非烃类的化合物,其在原油中的含量较低。由于其在原油中的含量较低,因此在对其进行分离时的难度较大,现今,通过不懈的研究发展出了一种新的通过对色谱和质谱进行过对比分析从而对含氮化合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现今使用此种方法已经能够完成对40多种含氮类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3.4对于包裹体分析测试技术流体

包裹体热力学研究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其是最近20年中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主要是通过对岩石以及矿物中的流体介质的性质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烃类物质的运移方向以及存储位置等,为石油的勘探带来方便。

测试技术论文篇3

2.TDR测试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主要应用

2.1土体含水量测试

2.1.1含水量测试的理论

对于岩土工程中的土体含水量测试,TDR测试技术主要是通过分析反射波形的方式来确定被测土体的介电常数的情况来确定。通常情况下,水的介电常数为81,而相对于土体颗粒的介电常数而言要大得多,因此,我们常常通过判断土体的含水量来确定土体的介电常数,这样一来就使得介电常数的测试成为了获得含水量的有效工具。在这方面,使用最为广泛的土体介电常数与含水量的经验公式为Topp,具体公式情况如下:苓=4.3x10-6Ka3-5.5x10-4Ka2+2.92x10-2Ka-5.3x10-2这其中苓代表的就是土体体积积水量,Ka就是介电常数,这样的经验公式就是在土体介电常数与土体体积含水量之间建立起来的一定联系。而就近几年来使用的规范的公式主要是来自美国purdue大学研究提出,如下面公式所示,该方式主要也是以土体介电常数为基础,主要体现的就是介电常数与质量含水量以及土体干密度之间的联系。

2.1.2含水量的测试方法

但随着进一步不断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电磁波在相对更高含水量的粘土或者污染土等高电导率中传播的时候,会因部分电导损失而导致电磁波的严重衰减现象,造成探头末端的反射消失,最终导致难以确认波在探头中的时间而无法计算介电常数。通常来说,测试土体含水量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利用土体介电常数测试含水量也称两步法,以及根据介电常数与电导率来测试土体含水量的一步法。土本身的介电特征与土体的电磁场的极化性质密切相关,而且极化类型的产生还与外加电场的频率有很大的关系,因此,TDR测试仪运行在频率范围内会发生电子位移极化、离子极化等等现象。所以在利用TDR测试技术是应充分考虑各个影响因素。

2.2地下水土污染勘察

2.2.1采用TDR测试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生产与化工产品事业几乎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而伴随而来的还有非水相流体、重金属离子等含有严重污染物的对土壤与地下水造成破坏的污染等问题,此类型的污染区域较大、离散性较高、迁移深度也比较强,因此这也成为当前急需治理的问题。对于前面提到的污染情况,一般的治理方式就是采取现场钻孔取样带回化学分析的方式,从而来确定污染的分布区域与污染程度。虽然这种方法比较准确、可靠,但花费的时间太长,取样困难,因此TDR技术准确、快速、经济等优点已被用在治理污染场地上了。

2.2.2TDR测试技术的具体应用

针对水下的水土污染测试来讲,一般主要对离子型的污染土和NAPLs污染土进行电学性质上的研究,与前面提到过的原理相同。主要也是通过测定介电常数与电导率来获得土介质的孔隙率,利用这种方式就能很好的测试离子型的污染物勘察,还能保证其准确度与快捷性。另外,针对NAPLs污染土的污染物测试得出,在一定含水量的状态下,NAPLs污染土体积的含量逐渐增加时,介电常数是有变化的,但电导率几乎是不变的;而当NAPLs污染土体积一定时,介电常数与电导率会随着体积含水量和NAPLs污染土体积的比例增大而增加。这两种方式都是验证TDR技术用于地下水污染勘察发挥的主要作用。

测试技术论文篇4

1 前言

近半个世纪来,地质环境正受到日益严重的危害,地质环境不得不成为我们所关照的一个研究领域。而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工作程度和精度,会直截影响到整个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及规划,还会影响到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或安全事故的处理决策问题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本文将从钻孔抽水试验得出水文地质观测资料整理与分析进行讨论,以促进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与综合利用。

2 工作内容方法及要求

水文地质工程工作内容,应当根据勘查阶段和矿床类型的不同按《水文地质工程勘查规范》、《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和各类地质勘查规范等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综合确定。主要有区域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静止水位观测、抽水试验、钻孔简易水文观测、钻孔岩心水文工程地质编录、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地(表)下水长期观测、取样分析测试等。

2.1 区域和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观测路线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相结合,一般垂直岩层、构造线走向和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对重要地质体、接触带、断层带、软弱夹层、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带、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方进行追索、观察、详细记录和描述,并描绘信手剖面图和进行拍照。对造成地质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地带进行重点调查和观测。原则上1:50000测绘观测路线间距500~1000米,观测点密度3O~5O个/平方千米;1:10000测绘观测路线间距25O~500米,观测点密度3~5个/平方千米;1:2000测绘观测路线间距l00—200米,观测点密度30~50个/平方千米。野外调查内容和要求为:

水文地质勘探内容和要求:(1)泉水调查:查明出露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成因类型、补给来源、流量、水质、水温、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选择部分代表性强的泉取样,进行水质化学全分析和作细菌、污染、放射性分析。(2)老硐调查:查明硐El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老硐形状、断面、长度、揭穿层位和岩性、出水量、水质、水温、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取样进行水质化学全分析和作细菌、污染、放射性分析。(3)地表水体调查:查明河流、溪沟点的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水位、流量、水质、水温、与地下水的联系,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水塘、湖泊的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水位、水质、水温、与地下水的联系,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取样进行水质化学全分析和作细菌、污染、放射性分析。

工程地质勘探内容和要求:(1)地形地貌调查:调查基本地貌形态特征、成因类型和展布情况,划分地貌单元。河谷地貌应调查谷底和纵向坡度的变化情况、断面形态、河床宽度、植被发育程度等;河流阶地应调查阶地的级数及高程、形态特征、长宽、高及坡度、地质结构、纵横方向上的变化、阶地的性质及组合形式;冲沟应调查其地貌位置、岸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程度、植被发育情况、沟底和沟口堆积物的特征等。(2)土体调查:松散碎屑土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颗粒大小、形状、均一性、磨圆度、分选性、孔隙度、干湿度、透水性、颗粒成分、颗粒含量、固结物成分、含量和固结状态、密实度;粘性土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干湿度、压缩性、透水性、可塑性、矿物成分等。(3)岩体调查: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构造、风化程度、全至强风化带厚度、岩石坚硬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组数、每组条数(条/米)、单条节理裂隙的产状、长、宽、深度、充填情况、充填物成分、统计线节理裂隙发育率(岩体长度内裂隙宽度之和/岩体长度% )、节理裂隙切割岩体情况、切割岩石块度和形状,编制节理玫瑰花图或极射赤平投影图。可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进行分级。(4)地质构造调查:附近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各种构造形式的分布、形态、产状、规模、软弱结构面的产状、性质、断层的位置、类型、产状、断距、破碎带宽度、成分、充填胶结情况、工程地质特征、挽近期构造活动的形迹、特点、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节理裂隙发育组数、每组条数(条/米)、单条节理裂隙的产状、长、宽深度、充填情况、充填物成分、统计线节理裂隙发育率(岩体长度内裂隙宽度之和/岩体长度%)、节理裂隙切割岩体情况、切割岩石块度和形状。

环境地质勘探内容和要求:(1)区域稳定性调查:收集勘查区及附近历史地震资料,调查新构造活动晴况、分析是否有活动性断裂的存在。(2)社会和自然环境调查:调查居民及其它建筑物的类型、密度、旅游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范围、破坏程度等。(3)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的地貌位置、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分布范围、规模、形成时间、现状稳定性、发展趋势等;调查斜坡、人工边坡的变形破坏及其稳定性;地面塌陷、地裂缝、不良冲沟的发育与分布范围、形态特征、发育程度、形成原因、现状稳定性、发展趋势等。(4)地质环境污染调查:调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调查由于原生地质环境引起的地方病的原因;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形成条件、污染源、污染物质成分、污染途径、污染程度、分布范围;放射性污染的种类和范围等。

2.2 钻孔抽水试验

钻孔的抽水试验多是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试验前应先测量静止水位。水位降深应根据试验目的和含水层富水程度而定,应尽设备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深(S≥10米),水量大时应作三次降深。稳定时段延续时间最低不少于8小时,稳定时段内水位波动相对误差不大于1% ;涌水量波动相对误差:当单位涌水量大于0.1L/s.m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 ;当单位涌水量小于或等于0.1L/s.m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5%。[波动相对误差(%)= (最大或最小值- 平均值)/平均值%]。抽水试验趋于稳定时采集化学全分析水样1件。

在抽水的试验过程中应当连续准确观测和记录下水位的下降、流量、水温、气温和恢复水位,水位下降、流量的观测时间间隔为抽水开始后的第5、10、15、20、25、30分钟各观测记录一次,以后每30或6O分钟观测记录一次;水温、气温的观测时间间隔为每2~4小时同步观测记录一次;抽水达稳定标准停抽后,恢复水位观测时间间隔为停抽开始进行观测记录,以后每3O或6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直至稳定,稳定标准为8小时内水位波动范围不超过l0厘米。

2.3 钻孔简易水文工程地质观测

所有的施工钻孔均要求进行。由钻孔施工单位对施工的所有钻孔均进行观测和详细记录钻进过程中的涌水、漏水、掉块、塌孔、缩径、扩径、卡钻、埋钻、掉钻、涌沙、逸气等现象发生的位置深度,测量涌(漏)水量和涌水水头高度。观测记录钻进过程中每一回次的起、下钻动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并记录起、下钻动水位观测的间隔时间。遇休假或处理事故等停钻时间较长时,开钻前必须测量孔内水位。要求使用钻孔岩心鉴定记录表、岩心统计表、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表、钻孔止水记录表、钻孔止水检查记录表等专门表格进行观测记录。

2.4 钻孔岩心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要求详细观察和描述岩芯的岩性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硬度、岩石风化程度和深度、划分各风化带界线深度、裂隙性质、密度、充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地下水活动情况;岩芯形状、完整破碎程度、统计描述岩芯块度、绘制岩芯块度柱状图、计算回次岩芯采取率、按钻进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Lp/Lt% ,式Lp- 某岩组大于l0厘米完整岩芯长度之和;Lt- 某岩组钻探总进尺),确定不同岩组RQD值的范围和平均值。

2.5 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要求与地质编录同时进行,自坑道口开始分别按层位、岩性详细观察和描述岩性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硬度、岩石风化程度、节理裂隙性质、密度、充填情况、统计裂隙率、岩体完整破碎程度、岩石块度形状、大小、顶壁稳定程度、变形破坏情况及地下水活动情况。绘制水文工程地质素描图。

2.6 地表水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

河溪、泉水和坑道等进行流量、水温、气温的观测;钻孔进行水位和气温的观测。一般每间隔lO天观测一次(即每月观测3次),雨季加密观测,取得当年的流量和水位峰值。水质按枯、雨季取样分析。连续观测时间不少于一个水文年。

2.7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要求每一工程地质岩组均应有样品控制,样品可直接由钻孔岩芯采取,采样规格要求岩芯直径≥8厘米,长度1O~3O厘米,每组样品数量为20块左右。采样时需用油漆箭头标明顶面方向(),并按顺序进行编号(如A组样取到20块岩芯,其编号为A.1、A-2、……A-20),样品取好后用石蜡密封,按组装箱运送到试验室。岩(矿)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项目有:风干含水量、风干容重、饱和容重、比重、普通吸水率、饱和吸水率、风干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桑比、抗剪强度(凝聚力、内摩擦角)等。

2.8 水质全分析与专项分析

选择区内有代表性的泉水、地表河溪、坑道和抽水钻孔进行采样,其中泉水、地表河溪、坑道分枯雨季采样。盛水容器采用2千克塑料瓶,在采样点用所取之水冲洗瓶和盖三次以上后再采取水样,水样取好后,立即用石蜡封好瓶口,标明取样位置、水点编号、填写水样标签粘贴在样瓶上,24小时内送到化验室进行化学全分析。同一水点位置另取1千米水样加入2~3克大理石粉(标明)24小时内送到化验室进行侵蚀性CO2分析。化学全分析项目有:水的物理性质、HCO3-、SO42-、C1-、NO2-、NO3-、CO32-、F-、Br-、I-、K+、Na+、Ca2+、Mg2+、Fe2+、Fe3+、Al3+、NH4+、Cu2+、Pb2+、Zn2+、游离CO2、侵蚀CO2、H2S可溶性SiO2、PH值、耗氧量、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焙干残渣、灼热残渣等。

测试技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94-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贪污犯罪呈现出隐蔽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发展趋势,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能力逐渐增强,对侦查部门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新刑诉法的出台,对犯罪嫌疑人的保护逐渐加强,对程序正义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侦查机关在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风险。在反贪案件侦查中,由于大部分犯罪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发生的,没有传统的犯罪现场和缺乏可供查找的书面证据,主要依赖于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但是口供具有很大的易变性,犯罪嫌疑人串供、虚假供述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需要对犯罪嫌疑人口供的真实性做出判断。在一般案件中,侦查人员可以通过现场勘查、调查访问等其他方式获取的证据来检验口供的真实性,但是在某些案件中,口供与其他证据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用传统的方式无法查证,此时就可借助测谎技术来判断口供的真实性。本文尝试从测谎技术的角度,探索反贪案件侦查的新模式。

一、测谎技术的概述

1、概念

测谎技术,又称心理测试技术,是依据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三大学科基础以及神经心理学、生物电子学、计算机应用、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等学科知识,在正确分析案情和案犯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运用认知综合测试法编制测试题,通过专用心理测试系统,实时同步记录被测试者对主试语问题的多项心理生物反应变化,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以甄别判断被测试者与案件关系及案件有关情况的犯罪心理鉴定技术。

2、测谎技术在反贪案件中的使用现状

自1895年意大利人第一次使用科学仪器来探测欺骗、说谎以来,测谎技术便成了犯罪侦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技术革命,测谎仪变得更加灵敏、准确、科学,测谎理论、测谎技术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了一门完善的科学体系,在犯罪侦查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对测谎技术的认识、研究和应用较晚,但近些年来发展很快,不仅理论界对测谎技术在刑事案件侦查中的使用方面的研究趋多,而且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侦查实务部门也积极地将测谎技术运用到侦查活动中,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江苏、辽宁、四川、福建、山西、湖北、黑龙江等十六个省、市检察机关已陆续开展了测谎技术在反贪案件侦查中的运用活动,实践证明测谎技术在反贪犯罪案件侦查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侦查部门缩小了侦查范围,赢得了侦查时间,为及时获取其它证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

二、反贪案件侦查中应用测谎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是突破当前反贪案件侦讯瓶颈的新出路

大多数的贪污犯罪只在特定人员之间进行,封闭性、隐蔽性强,这使得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往往起着关键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但一些犯罪嫌疑人存有侥幸心理而拒不供述或虚假供述;在审讯中,提问的方法和内容有诸多限制,如不能指供,对犯罪活动无关的问题,被讯问人有权拒绝问答等。这都使得反贪案件的侦讯难度越来越大进而陷入僵局。测谎技术的引进为判断口供的真伪提供了科学方法,在测试过程中,贪污犯罪嫌疑人一方面要编造谎言,另一方面又害怕谎言被揭穿,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出现了紧张、恐惧的情绪变化,其生理参数波动巨大,进而证实其在犯罪事实上说谎的可能性较大。

2、实证研究为反贪案件侦查运用测谎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持

有研究者认为,测谎技术的准确率大幅提升,平均准确率达到98% 以上。从我国从事测谎实证专家掌握的数据中也能找到支持其运用的依据,“在实测过的1300 余起案件中,被测试者达1.2万余人,涉及26 种案件类型,其中80% 以上经测后侦讯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余的百分之十几,有的是排除了已有的嫌疑人,有的是虽认定嫌疑人但案件侦查暂无进展。在这些案件的区分无辜者与涉案人的准确率上,能够达到98%;而出现失误的2% 主要存在着错把涉案人认定为无辜者的情况,还有一部分属于无结果,即测试后因找不到其他证据验证测试结果,对犯罪嫌疑人只能依法疑罪从无。”。虽说上述数据可能存在某些局限性,但是并不妨碍测谎技术运用反贪案件可行性。

3、测谎技术作为新兴技术是实现科技强侦的必然选择

当前,大多反贪案件的侦查还是依靠传统的侦查模式,即“一支笔,一沓纸、一张嘴”,但这已经不能适应贪污犯罪形势的发展,为了提高侦查效率,反贪侦查也应当提高其科技含量,且新刑诉明确赋予了侦查机关采取技术侦查的权力。测谎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科技手段,能够帮助侦查人员了解案情,辨别真伪,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为侦查指明方向,加快破案进程;实现反贪案件侦查模式的转变,引导反贪犯罪侦查向系统化、规范化加速转变,使其在新刑诉法实施后更显生命力。

4、测谎技术的运用是贯彻文明执法的要求

新刑诉法确立了我国完善的证据制度,从非法证据的排除、证据种类的增加、证人出庭作证等方面都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要求收集证据的方法和程序必须合法,不得违法收集言词证据,禁止暴力取证和刑讯逼供。测谎技术的应用能在侦查阶段有效防止刑讯逼供,避免冤假错案,可以及时查清案情,降低了办案风险,规避执法者的不文明执法行为,避免刑讯逼供导致犯罪嫌疑人发生不安全事故或者在法庭上出现翻供行为,对文明执法、公平办案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测谎技术在反贪案件侦查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立法上的匮乏,测试结论不属于法定证据种类

最高人民检察院于1999年9月10日的《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明确规定测谎结论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鉴定结论不同,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 可以使用测谎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 但不能将其作为证据使用。虽然测谎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侦查机关的广泛使用,但法律却没有确认测试结论的证据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使其合法运用质疑。

2、侦查人员对于测谎技术的盲目相信或者排斥导致

在侦查队伍中,一方面有人盲目相信测谎结论,只要测谎结论表明被测试人“所说是谎言”,就“认定”被测试人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最典型的案件就是云南杜培武冤案和湖北贺集二中案。另一方面有人排斥测谎技术在侦查中的运用,固守传统,坚信本部门的办案能力,强攻硬取,同时也怕案件泄密,不愿意让技术部门介入,即使请求测谎协助,通常是在案件查办陷入困境时不得已启用,如不能取得实效,便不再相信。测谎技术只是犯罪调查的一种辅助工具,必须克服“万能主义”和“无用主义”,需客观认识测谎技术在侦查中的作用。

3、缺乏能够正确运用测谎技术的专业人才

测谎技术是以生物电子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手段完成的对人的心理的分析过程,测谎鉴定结论的得出并非仅仅依靠测试仪,而必须综合应用心理学、法学等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侦查实践,因此,测谎结论的正确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谎人员个人的专业素质、技能、技巧和经验。在美国, 测谎人员必须在专门的测谎学校中接受至少6个月的专业培训, 而且在专家指导下实习150例测谎,才能获得测谎证书, 才能单独从事测谎工作。但是从目前检察机关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单独开展测谎技术的人才不多,在大多情况下必须求助于专业院校或者是社会上的司法鉴定机构来完成,这使得很多检察机关出现仪器配而不用的尴尬局面。

四、测谎技术在反贪案件侦查中的具体运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规律,选择恰当的测谎时机

在反贪案件的侦讯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为逃避刑事责任,起初时常存有侥幸心理, 再通过侦查人员反复的询问以及相关证据的有限度的出示之后,此时犯罪嫌疑人则表现出既想得到从轻从宽处理,又怕因为坦白而加重处理结果的畏罪心理, 而往往会避重就轻、有所保留地交代一部分犯罪事实。在讯问过程的中后期,在大量的证据面前,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被突破,才不得不如实地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所以在选择测试时间时,要充分把握住犯罪嫌疑人的上述心理,选择在犯罪嫌疑人交代了一部分犯罪“事实”且侦查人员手里还尚有未出示的铁证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测谎测试。这样既能查证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真伪,又能避免因无“ 牌”可打被迫进行测谎测试的尴尬局面。

2、测试前进行必要的沟通,精心设计测试题目,提高其合理性和针对性

在进行测试前,测试人员与被测试者需进行必要的沟通,首先判断其是否适宜进行测谎测试,然后告知其测试的原理、可能提及的问题,与被测试者建立和谐的关系,消除被测试者的紧张情绪,深入了解被测试者的情况和案情。应当根据被测试者的年龄、性别、职务、文化程度和其他证据等实际情况编写测试题目,同时还应当认真听取侦查人员对案情的分析以及侦查活动的进展情况,但也必须客观对待侦查人员的分析及现有的调查情况,避免先入为主,坚持入流不陷入的原则,以提高测试题目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总之,出题既要尽可能地涵盖侦查范围,实现“面的覆盖”,又要抓住侦点,层层深入,紧紧围绕侦讯来布局,做到“点的穿刺”,实施精确打击,点面结合,较好地体现侦查的方向和目标,因人而异、因案而异地编写出一套适合被测试者特点的题目。

3、测试过程中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测谎方式,提高测试的有效性

侦查实践中需运用测谎技术解决的难题多种多样,有的是有了犯罪嫌疑对象,希望通过心理测试加以识别是否为真的作案人,有的是有多个嫌疑对象但没有嫌疑重点,也有的连嫌疑对象都没有。面对不同的需求,必须合理地选择和灵活地运用测试方法,目前在我国主要存在三种测试方法,即紧张峰测试法(POT)、情景测试法(GKT)和准绳问题测试法(CQT)。

在反贪案件的侦查中,对于犯罪嫌疑人明确但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应对被测试者进行CQT测试,因为这类案件测试的目的主要是核实犯罪嫌疑人以及希望通过测试寻找到其他有力证据,而CQT测试一般都能很快予以确认,但在很多时候会出现犯罪嫌疑人拒不交代犯罪情节的情形,这种情况下,CQT测试法虽能认定犯罪嫌疑人,但在寻找证据方面无计可施,此时,应运用的POT测试法。而对于线索少、涉嫌人员众多的反贪案件,测试方法的运用上可先运用CQT测试法进行筛选,通过CQT测试的,暂时排除;如果CQT测试不能排除嫌疑的,则运用GKT法或POT法进一步测试,其现实意义是可以尽快发现重大嫌疑人。

4、认真仔细分析测试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根据国外一些专家的分析。测谎结论的正确与否,仪器因素占40%,问题的编排的合理性占30%。测谎人员的资格和经验占30%。因此,在反贪案件侦查中,在测谎结束后,应当由进行实地测试的人员和未参与实地测试的人员分别运用图谱分析评判技术独立地分析图谱,在分析评判时排除无关因素干扰,主要依据皮肤电阻、呼吸波和脉搏波这三个生理指标,最后对测谎结果的分析意见进行比较,使结论更加客观、准确和公正。在结论中要体现测试要点, 真正使其发挥辅助侦查的作用。

5、正确对待测试结论,科学运用测试结论

测谎实验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其正确率受某种程度的影响,故需客观对待其结果,不能盲目相信,还需要根据现有的证据和线索来进行综合判断。在反贪案件侦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测试结果。若是肯定性结论,即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试者为“犯罪人”,国内外经验表明在测后几十个小时之内,犯罪分子的拒供心理最薄弱,是突审的最佳时机,故需重新制定审讯侦查计划,对其展开突击讯问。若是排除性结论,即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试者为“无辜者”,此时,需区别对待:对于确无其他证据和可疑情况的,需及时排除被测试者的嫌疑;对于有其他证据和可疑情况的,则需进一步查证,避免造成冤假错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传统的侦查措施以及不能满足反贪案件侦查的需要,而测谎技术确能适应当前情势的需要,但测谎技术在反贪案件侦查中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就是突破案件的利器;用不好,它就可能伤到到我们自己。因此,需加强法律规范,明确测谎技术运用的条件和范围,明确其诉讼证据能力,明确测谎技术的具体操作程序等内容,使测谎技术的运用向更专业和科学的方向发展,使测谎技术在反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文波:《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森林公安》,2011年第3期。

[2]戴承欢、蔡永彤:《测谎结论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之维》,《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武伯欣、张泽民:《“测谎”结论能否作为鉴定证据――关于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应用及其现状的思考》,《人民公安》,2010年第6期。

测试技术论文篇6

作者简介:赵晓君(1979-),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讲师;黄艳(1976-),女,河南信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01-02

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实现也越来越复杂,导致软件中存在的缺陷数量大大增加,这些缺陷将会带来各种损失,甚至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如何保证软件质量已成为所有使用软件和开发软件的人们关注的焦点。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用来验证软件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功能的唯一有效方法,是保证和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为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满足软件测试人才的大量需求,目前已经有许多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添加软件测试课程或者添加软件测试专业方向。

软件测试专业包含多门专业课程,有“软件测试理论”、“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缺陷管理”等,其中,“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重点为初学测试的同学讲解测试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理论、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等,在多门专业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软件测试理论”教学现状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重点介绍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因此整个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初学软件测试的学生,首先要向其讲授相关测试理论,使其建立系统的测试理念。

但是学测试的学生大都是理科生,喜欢操作性强的课程,“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太强,需要背诵很多概念性的知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2.测试方法和技术案例实际应用价值不足,学生很迷茫

测试方法和技术是“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仅靠老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案例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测试技术的内涵,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会产生迷茫: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在具体的项目测试中,应该怎样应用这些知识?没有实际的项目案例做支撑,学生会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针对上面的问题,本文提出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进行项目实践的同时,根据需要学习软件测试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法是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所谓项目驱动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1]这里的项目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所包含的涵义也不同。在“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中,项目即指一个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测试工作。通常,项目教学都是实践导向的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

在项目驱动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项目经验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以项目实施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把课程相关的知识点的讲解融入项目操作的每个步骤中。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做组织和指导工作,学生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处于探索知识的情景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有效地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深入化的目的。

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将传统课堂中老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通过一个具体项目的实践,感受到了真实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团队协作的必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拥有真实项目的实践经验使得学生在择业时拥有很大竞争优势。

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中,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个完整的项目测试实践环节,通过项目实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先做,遇到问题,再学,解决问题,再做,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测试实践,同时也学到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既解决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理论性太强的问题,又解决了测试方法和技术案例实际应用价值不足的问题;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理解软件测试理论与原则;掌握主流测试技术和方法,熟悉测试用例的编制、熟悉软件测试的基本流程,熟悉软件测试过程中各类技术文档的编制规范,并能灵活运用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一个具体项目软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如下手工测试流程: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撰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环境配置和测试数据准备工作、执行各种测试,撰写缺陷报告、跟踪并修复缺陷、进行测试评测,最后提交测试总结报告,达到软件企业对测试专业人才的要求。

2.教学内容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理论、软件测试基本技术、软件测试过程和软件测试工具。[2]

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包括软件测试、软件缺陷和测试用例的基本概念,测试的目的、测试模型、测试分类和测试流程。

软件测试基本技术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其中白盒测试包括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动态测试又包括程序插桩、逻辑覆盖、基本路径测试等;黑盒测试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法、判定表法、场景法等。这些基本技术都是在进行测试用例设计时使用的。

软件测试过程是指执行测试的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软件测试工具有多种:功能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和测试管理工具等。

四、项目驱动法的应用方案

1.项目的设计

实施项目驱动法,首先需要设计项目。项目的设计与选取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项目的选取与其他课程又有所不同,学生要进行的操作是对现有的或者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的测试工作,因此在设计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项目是现有的软件或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软件中有部分明显错误,有部分隐藏错误;明显错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测试积极性,隐藏错误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测试。

第二,项目具有典型性,代表大部分软件的共性。通过该项目的测试,学生可以掌握大多数软件的测试流程和测试方法。

第三,项目中有多种情景元素,符合使用多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进行项目测试的同时,学习使用多种测试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第四,项目大小和难易适中。每个项目组的人数控制在3~5个人,设计的项目能使学生通过努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根据以上原则,本课程目前选择的项目是《企业薪酬管理系统》。

2.项目驱动法的实施

本课程通过让学生进行企业薪酬管理系统完整的测试流程实践的同时,讲解测试需求编写、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环境配置、测试执行、缺陷跟踪和管理、测试报告撰写等内容。课程授课方式主要是分阶段讲解测试过程和测试要求,每一个阶段开始,老师先讲原理,选择部分内容做例子进行讲解,然后学生比照例子跟着做;阶段内容完成时,学生提交完成的文档,老师选择典型的问题进行讲评,然后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内容,如此类推直至测试结束。

企业薪酬管理系统测试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本课程课时为60学时,根据图1系统测试流程图安排,基于项目驱动法的“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的测试流程进行,测试流程为:先获取项目测试需求,撰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提交缺陷报告并跟踪修复缺陷,最后提交测试总结报告。课程结束,要求学生提交项目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包括多个文档,整个流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必须有撰写规范的文档提交,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执行报告、缺陷报告和测试总结报告等等。

测试报告既体现了教师项目教学的结果,也体现了学生对测试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通过评价学生作品,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安排,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对象和教学特点,把真实项目引入“软件测试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从项目的需求评审、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执行、缺陷报告、测试评测到测试总结一个完整的测试流程,交给学生组建测试团队,按照流程进行任务分配和管理,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测试工作。通过一个完整项目测试流程的完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在掌握软件测试的各种测试技术和基本流程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项目测试经验,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测试技术论文篇7

正式的语言测试起源于中国东汉时期的科举考试,但现代意义上的语言测试却于20世纪中叶诞生于英美等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外语测试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从外语教学中独立出来,作为语言学、教育与心理测量学、计算机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半个世纪以来,国外大批语言学家在语言测试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中国的高考和大学英语考试(CET)虽有数百万考生规模,但在研究方面仍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至今,以美国ETS开发的TOEFL考试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主办的IELTS考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研究水平仍执全球之牛耳。虽然近些年,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外语测试的研究,国内专业期刊如《语言测试》、《语言评估季刊》、《外语测试与教学》等相继出版,但学者们大多关注于测试的开发实践,而对测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较少。李筱菊[2](P441-447)按新科技对语言测试的影响把语言测试的发展分为计算机前语言测试和计算机后语言测试。计算机后语言测试又分为五代,第一代称为计算机化语言测试:考试实施开始使用计算机;第二代称为调适性语言测试:考试实施中 使用调适性编程,即计算机会根据考生的做题情况调整试题的难易度;第三代称为多媒体语言测试:应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多维度情景,创造真实化交际情境;第四代称为连续性语言测试:测试性质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关注测试个人化,注重受试者的学习过程和个人情况;第五代称为智能化语言测试:测试情景化、互动化、智能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语言测试与评估丛书》在曾用强博导的主编下应运而生。

2.简介

本书作者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语料库与语语言测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进步,机读语料库及其研究和应用开始日益兴奋;对于语言测试,计算机平台带来了巨大的考试变革;语料库对语言测试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预期。此书着眼点是计算机技术、语料库和语言测试三者的结合,讨论范围限于计算机和语言测试的交叉点、语料库本身和技术方法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接口,以及这三者的综合应用。文中先分别讨论了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各自对语言测试的影响和作用,然后探讨这两者的综合应用,最后介绍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在语言测试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广东高考计算机化英语听说考试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基于语义连贯性的计算机自动作文评分系统开发和应用。本书由五个章节和一个附录组成。

第1章旨在指出本书的写作目的和要点。这一章节首先澄清了书中所涉及的主要概念:语言测试主要是指对中国外语学习者所学外语能力的测量和评估;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包括软件、硬件和网络;语料库主要指现代机读语料库,这类语料库能够在计算机平台上存储和查询。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计算机和语料库对语言测试的帮助和作用,同时也介绍这些新技术方法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而不是说服读者在语言测试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方法,也不是声称基于计算机和语料库的语言测试能够优于传统的笔纸测试。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优点包括时间节省、信息收集、数据存储、心理测量、多媒体化和标准化;受到的一些制约因素有:专家匮乏、技术限制和实施障碍。本章节的要点则是对语言测试和计算机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同时也对语言测试和语料库的发展进行回顾。

第2章则具体阐述了不同形式的计算机化语言测试,包括听说读写四种主要考试形式在计算机平台上的实现。在本章节中,作者重申了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传统的笔纸考试一样,由效度和信度组成。作者认为即使是一个有较好效度的传统笔纸考试,照搬到计算机平台,其效度也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受试者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对于测试的信度而言,计算机化语言测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在自适应测试的环境,如何保证受试者重复测试时所接收到的试题具有相同的难度和区分度等标准,而且产生的结果一致;2)考试系统本身(硬件和软件)的稳定性;3)考试的功能是否独立于外部环境,即考试在各种不同的外部环境中都正常使用,而不受地理位置、背景噪声、光线等因素的影响。

第3章从学习者语料库和母语者语料库两个方面介绍语料库在计算机化语言测试中的具体应用。作者先根据语料库的语料来源进行了分类:学习者语料库和母语语料库。前者是收集目标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目标语使用的记录,后者是目标语的母语者在目标语使用中的记录,这两种语料库的目的和功能不同,并且语料库数据来源也不同。

学习者语料库的主要数据来源是各种不同的语言测试,即采用考试中受试者的语言输出来组织和编辑完成,可随着类似考试的不断进行,不断扩充。从语料库的建设而言,学习者在语言测试环境下产生的语言使用成为语料数据的一个关键来源。反过来,学习者语料库对语言测试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语言测试的设计、开发和评估等各个方面。母语者语料库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英语母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和出版物等。在此节中,作者介绍了目前最大型的三个英语母语语料库(英国国家语料库、美国国家语料库、澳大利亚国家语料库)的建立、发展和应用。通过查询英语母语语料库可以较为便捷地了解到某一个词或者词组在英语母语者中使用时的用法和特征。作者同意孔文和邹申(2007)的看法,即母语语料库可以用于试题开发制作、语言测试设计和自动评分系统开发。

第4章讨论了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在语言测试中的综合应用,提供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在语言测试中的综合应用实例,介绍广东高考计算机化英语听说考试和计算机自动作文评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高考计算机化英语听说考试的考试时间为30分钟,包含三个部分:模仿朗读、角色扮演和故事复述。评分方式为计算机辅助网上评卷方式,各个部分的评分侧重点不同,但都分三个档次给分。模仿朗读题考查语音语调、语速和内容;角色扮演考查语言和信息;口头作文考查内容、语言、流利度和语音。评分过程要求双评,如果两位评卷老师的成绩相差5分以上,就会有第三位评卷老师加入。每位评卷老师只负责一个部分的评分工作。作者认为这样的考试在考试组织、评分体制和受试者感受方面都有优势:能有效控制试题的安全保密性;能实现“一题多评”,使评分更加公平、合理;能让受试者更加容易把控自身情绪;有利于实现听说任务的公平性。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后,作者发现涉及模仿朗读和角色扮演这两部分的研究还是空白,并提出这两部分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如模仿朗读的反拨效应、模仿朗读材料的选取,以及角色扮演中对话场景选取和素材的裁剪等。

在计算机自动作文评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这一节当中,作者先简要回顾了主流计算机自动作文评分系统(PEG、IEA、e-rater)中的连续性分析,然后解释向心理论的主要框架并介绍其在二语写作测量中的应用。向心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语篇片段中,每个语句都有语义中心,通过追溯各个语句中语义中心的变动可以了解该语篇片段的连续性。向心理论的语句中心分别是:前瞻中心、回指中心、优选中心。基于这三类中心之间的相互关系,向心理论框架中语句中心的过渡类型分四类:延续过渡、保持过渡、流畅转换过渡、非流畅转换过渡。

到底计算机和语料库的应用前景如何呢?在接下来的第5章作者试图回答此问题。在本章中,作者先回顾和展望了计算机和语料库在语言测试中的发展方向,然后对计算机和语料库发展在语言测试领域里的新要求和期望进行了讨论。从宏观角度来看,语言测试的发展不断受到科技发展进步的影响。新技术本身不能够保证考试质量的提升,而是结合相关理论,恰当地应用才能够产生所期望的结果。新技术的应用须着眼于通过测试来了解受试者对于目标语言的使用能力,而不是受试者能够多大程度上适应和应用这类新技术。新技术的应用更不应是导致受试者在测试中成绩起伏的原因,在使用时要结合教学和测试群体和环境的实际情况,尽量避免应用新技术导致测试本身结构效度降低的情况。但是,在语言测试中采用新技术的目的除了提高信度和效度外,也要考虑节约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在此章节中,作者也认同李筱菊老师提出的观点:语言测试是在信度、效度和实施条件三者间的动态平衡,并提出从长远的角度看,语言测试的发展将更加倚重于新技术,在实现提高信度和效度的同时弱化具体测试环境和条件对测试本身的限制和所不希望的影响。

最后在附录中,本书提供了计算机自动作文评分系统开发和应用中各种统计模型的计算结果。

3.特色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紧跟新时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把计算机技术、语料库、语言测试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讨论。从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测试入手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展开讨论。

在计算机辅助听力测试方面,作者提出听力理解考试的设计和开发需考虑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多媒体的参与度、任务形式、综合难度。在口语语篇环境中,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有语速、口音、音调、停顿、文体特征、受试者自身的背景知识等。在总结多方学者(如:Song,2012; Ginther,2002; Ockey,2007; Coniam,2001; In’nami & Koizumi,2009; Hoven,1999等)在机辅听力测试方面的研究成果后认为我们不应简单地支持或反对多媒体化的听力测试,而应依据实际测试的用途和目的来设计计算机化听力测试试题。

在口语测试方面,作者把口语能力解释为信息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包含对信息能够实现语义层面的表述(语义完整性)和对信息表达的恰当性(语用完整性)。由于影响口语流利度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生理的语言生成系统和心理因素,因此,作者认为在口语考试中无法测量到全面的口语能力,而只能测量到口语能力中的一部分。影响受试者表现的因素还有:受试者的个体差异、任务特点、交际者/话语对象、评分员和量表。作者介绍了IELTS和TOEFL的口语考试中测试的侧重点和考查内容,目前的机辅口语考试评分还是以人工评分为主。由于技术原因,计算机自动评分还没有大规模应用,还只是在实验和探索阶段。目前计算机平台的口语测试发展有一个重要特点:尝试引入自动评分系统,以期实现减少口语考试中评分员因素对考试效度和信度的负面影响。作者认同目前计算机自动评分技术的应用并不成熟的观点,计算机对自动口语语义识别还无法做到精确判读,所以无法用于涉及语义的口语测试题型。

对于阅读测试,虽然与机辅考试相比,受试者在笔纸考试中可以很方便地前后浏览和更改答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传统考试和计算机平台在文本呈现方式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作者例举多项研究(如Moore, Morton & Price, 2012; Sawaki, 2001)证明机辅阅读测试和传统阅读测试具有相同的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而且计算机平台还可以让受试者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更加便捷而节约答题时间,也更易于老师使用形成性评估,更加便捷地观测学生的阅读结果数据。计算机阅读测试在效度和信度上与传统的笔纸考试拥有基本的对等性,但计算机阅读习惯和传统的纸张阅读有所不同,对此,作者提出计算机平台阅读测试要精心设计用户界面,使其方便阅读。对于不习惯计算机屏幕阅读的群体,提供笔纸考试的选择。

在讨论写作测试时,作者把计算机辅助写作教学和测试放在一起讨论。在对比不同学者对机辅写作测试和笔纸写作测试的观点时,作者较赞同MacArthur(1988)、Bangert Drowns(1993)、Lee(2004)、Li(2006)等学者的观点,即计算机写作能够让受试者写出更好质量的作文,当然前提是他们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于作文自动评分的讨论,作者对比了PEG、IEA和e-rater的各自特点后提出尽管这三个系统在人机对比中的评分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准确水平(r0.85),但都基于相同的工作流程:样本训练―统计模型生成―作文评分,而且这三个系统在自动评分时都缺乏对语义的分析和诊断。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作文自动评分系统更加适合于课堂教学的辅助活动,在大规模考试中替代人工评分员还是不太适宜。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从计算机和语料库与语言测试形成的互动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了把计算机和语料库引入语言测试之后随之产生的新概念和认识,同时还注意到了新技术促使语言测试中出现的新测试形式和方法。新的概念和认识则是对李筱菊老师[2](P451-456)提出的语言测试“消亡”论的详细解读,并明确认同在新技术发展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测试是必将消失的。在利用新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时,作者也提出了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如计算机设备有可能新旧不一,所使用的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问题等。

测试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01-04

测试技术课是工程类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试验探索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兼顾知识传授的广度和深度、试验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两对矛盾[1]。通常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上都会开设相应的课程。

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应将其贯穿于包括课程教学在内的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2]。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 也关系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3]。近年来,随着航空宇航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公众对航空宇航的认知提升,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从事航空宇航技术工作的基本条件,越来越多的学生跨专业进入航空宇航类专业的研究生行列。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航空宇航专业研究生对于提升我国航空宇航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测试技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有必要探索能激发研究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具有航空宇航特色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使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成为培养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关于本科阶段测试技术课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国内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针对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及相关专业“测试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刘进志等从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革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王丰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体系优化、优质资源开发、教学技术改进、实验内容建设、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4]。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李孟源等提出了强化测试技术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并在河南科技大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5]。贺德全对通信、电子信息、测控工程专业测试技术课“现代测试技术及应用”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新思路[6]。王鹏等对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测试技术课“自动测试系统”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在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实践[7]。

不同于本科测试技术课程,研究生测试技术课更强调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广度和试验探索实践。课程教学应充分借鉴国外顶尖高校的先进经验,强化前沿性、研讨性和实践性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教学空间[8]。然而遗憾的是,如何对研究生测试技术课进行改革以适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在国内还是空白,更遑论航空宇航这样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研究生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有鉴于此,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 “航空宇航测试与试验技术”课程为样本对航空宇航类专业研究生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在分析该课程的培养需求和教学目标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详细的教学环节设置,总结了依托课程网站、科研课题和实验室设备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实践效果,以期对国内高校航空宇航类专业及类似专业的研究生测试技术课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一、培养需求分析

“航空宇航测试与试验技术”是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本科起点博士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课内计划学时为54学时,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考核占70%,期末考试占30%。在测试技术、航天技术概论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本课程旨在构建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着力培养研究生在航空宇航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培养肩负航空航天事业发展重任、理论与工程并重的高层次研究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表1给出了近3年来课程的选课情况。需要说明的是:除表中明确列出的四个方向外,学术硕士生和本科起点博士生的研究方向还包括航空宇航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振动与噪声控制两个方向,专业硕士生的研究方向还包括发射理论与技术、材料与结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三个方向。因人数较少,为简化需求分析,表中将这些方向统一归入其他项。从表1可以看出,本课程的选课研究生逐年阶梯式上升,课程的重要性和效果得到了研究生的广泛认可;选课研究生涵盖了北京理工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三个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因此课程内容需要精心设计,以满足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研究生的学习需求。

与其他类型专业不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是针对工程应用背景设置的专业。各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和应用领域涵盖很大的技术范畴,跨越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多个不同的领域,相应的测试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表2给出了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背景和测试需求。事实上,就本科层次而言,机械、电子信息、测控与仪器等不同专业类型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充分考虑相关方向研究生在专业基础、应用背景和测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表2 主要研究方向专业背景及测试需求

鉴于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专业涉及面宽、创新性强和测试需求明确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深化有关测试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介绍相关研究方向测试技术发展前沿,兼顾深度与广度、经典与现代两对矛盾,构建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激发研究生的主动参与热情;(2)以测试系统设计和调试为手段,强化以知识应用为特征的实践能力培养;(3)以文献阅读和

探索研究为手段,通过体会和体验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在北京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对“航空宇航测试与试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期望通过优化课程教学过程,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堂授课内容,借助科研和实验室优势强化前沿性、研讨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专题讨论、测试系统设计和自选试验四个环节组成。

根据教学计划,理论教学应着力于深化测试与试验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介绍本专业测试的工程需求,主要包括测试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和航空航天试验技术两个部分。具体内容为测试基础理论、数据采集与虚拟仪器技术、测试系统设计及评估、航空航天试验概述、航天测控系统、空间环境试验技术、飞行试验技术。其中,前三者主要着眼于深化测试与试验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后四者主要是帮助研究生了解其所在研究方向的测试需求。理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选修本课程的研究生的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在选修本课程的研究生中,部分是本校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修过类似课程,对专业应用背景和测试需求已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相当部分的研究生是跨专业的,对测试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较少,对专业应用背景和测试需求了解不多。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学时有限和不同方向的研究生兴趣差异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理论性较强的、各研究方向有共同兴趣的内容采用课堂讲授;对其他内容,依托精品课程项目支持建设的课程网站开展教学,以自学为主,通过网上测验和答疑等方式帮助研究生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

专题讨论是兼具研讨性和前沿性特点的综合性重点教学环节,对构建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广度、提高创新意识以及体会创新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研究生人数的不同,本环节占本课程的教学总学时的1/3―1/2。专题讨论要求研究生结合专业方向、课题组科研项目、参研课题或者个人感兴趣领域的测试需求进行调研,以近5年内发表的重要文献为主,完成专题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时长为20分钟的讲述以及现场质询。现场质询时,先由其他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教师补充提问和做最后的评价总结。原则上,专题报告必须有与测试相关的思考和分析,并应提交最终的电子文档。教师根据研究生的报告以及现场回答情况给出相应的评定成绩。研究生在他人报告的现场质询环节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将作为其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研究生完成选题、搜集材料以及准备专题报告,教师会在课堂上结合自身的科研积累进行相应的专题报告,并给出选题方向和专题范例供研究生参考。

测试系统设计是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强化测试系统设计能力,是在本科课程基础上对研究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深化。该环节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若干个典型设计范例由浅入深地讲解,采用互动教学方式加深研究生对设计难点的理解。课堂教学时共选用3个设计范例。其中,第1个范例较简单,教师通过仔细讲解使研究生对设计流程有所了解;后面进行更接近工程实际的两个范例教学时,教师先给出设计题目,研究生若干人为一组讨论后推荐1人作为代表在黑板上写出设计结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各组的设计结果进行充分讨论后给出参考答案和总结,以突出设计难点和其解决思路。二是在上述基础上,研究生自主选择设计题目,教师通过对研究生提交的设计作业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点评,有针对性地纠正存在的共性问题。

不同于本科测试技术课程的实验环节,自选试验环节属于研究性的试验项目,是兼具前沿性和实践性特点的综合性环节,也是研究生体验创新的重要途径。整个试验过程,研究生自主选题,自由组合,自行组织管理。试验没有确定的答案和结果,要求研究生若干人(一般4―6人)1组围绕课题组科研项目、参研课题、实验室特定设备和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开展试验。自选试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研究生体验创新的过程。根据需要,学校可以适当资助研究生自行购置试验器材,搭建测试系统开展试验。教师通过选题讨论、疑难解答和报告评定等方式管理和控制试验进程和教学质量。

各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改革后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强调知识广度和现代前沿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并且设置的测试系统设计、专题讨论和自选试验三个环节大幅增加了前沿性、研讨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有效加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鲜明的航空宇航教学特色。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用与特色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基础与前沿并重的教学思路是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保障。一方面,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强调通用测试技术的基础上更注重航空宇航特色,大多与专业应用背景有关,能够有效激发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并为研究生从事相关试验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安排注重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专题讨论可使研究生了解先进测试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

(2)高度参与互动的教学模式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独特的互动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研究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的创新意识。本课程超过1/3的学时是围绕专题讨论展开的,课程要求研究生必须主动参与讨论,同时,教师要将提问情况作为考评标准之一。此外,试验环节也要求研究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预定的试验项目。

(3)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测试技术课程是一门以知识应用为导向的实践型课程。本课程设置的专题讨论、测试系统设计以及自选试验三个环节占整个课程学时的2/3以上,为研究生应用测试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展示平台。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

改革后的课程学时分配及考核情况如表3所示。借助于图2所示的具有良好互动性的课程网站,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被压缩到10学时。除了《测试基础理论》、《测试系统设计与评估》以及《航空航天试验概述》三章在课堂上讲授以外,其余的理论教学内容均被安排为自学。这种安排方式充分保证了其他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专题讨论环节)的学时,为优化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

表4给出了近三年专题讨论选题的统计分析结果。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结合研究方向”是指研究生所选的题目能够结合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应用需求。“结合前沿”是指研究生所选的题目能够结合测试技术的发展前沿。“结合科研”是指研究生选题为所在课题组此前开展的科研工作。研究生可通过查阅前人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已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了解,也可通过与导师或者高年级研究生的交流理解项目深层次的技术问题。“结合课题”是指研究生所选题目与该研究生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的研究课题有关。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专题都能够结合研究方向,有助于研究生对专业前沿和工程需求的理解与把握。这主要得益于专题准备阶段指导教师对选题的严格把关和有意引导研究生尽量选择与研究方向相关的题目。专题中也有相当比例的题目结合科研或者课题。尤其是结合课题的专题,由于研究生亲自参与了课题,有深刻的实际体验,报告效果极佳,也易于激发课堂讨论。需要说明的是:结合课题的选题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这主要是后续选课的飞行器总体设计和航天器系统与自主技术方向研究生相对接触试验性质科研项目较少以及部分研究生课题暂时没有确定的缘故。

表5给出了2014年度自选试验分析结果。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试验选题都是结合科研、课题和实验室设备进行的,并且有相当部分试验使用了专业实验室的重大实验设备。自选试验的调试过程对研究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通过参与自选试验,研究生了解了先进设备的用途和前沿课题的试验需求。由于所参与的课题是前沿的,部分试验获得的结果本身就具有创新性。这表明,通过依托专业实验室的科研仪器设备,自选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依托互动良好的课程网站、反映学科前沿的科研课题以及强大的实验室科研设备,“航空宇航测试与试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压缩了理论教学的学时,并通过专题讨论、测试系统设计和自选试验等三个教学环节,为研究生构建了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加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开辟了新的航空宇航类专业研究生测试技术课教学模式,也可为类似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进志,马怀祥,智小慧.“测试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

[2]李孝红,崔文国,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陈花玲,仇国芳,王俐等.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 培养研 究生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

[4]王丰.“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5]李孟源,尚振东,郭爱芳等.强化测试技术实践教学,培 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测试技术论文篇9

新起点 

 

祖静,1932年9月生,祖籍河北省抚宁县,教授,中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工学会会士,荣誉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美国IEEE高级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兵器工业劳动模范、山西省科技功臣等称号。 

1955年祖静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或许从踏入学院的那一刻,祖静的命运就与后来他一生从事的事业紧紧相联,然而人生的路途却并非平坦,从1958年开始,由于错划右派,祖静开始了长达21年的“流放”生涯,在这21年里,他几乎把全部收入都用在了购买科技书籍和杂志上面,做了30多项重要的技术革新。 

1979年10月,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47岁的祖静重新回到大学教师的岗位,来到太原机械学院任教。他铆足了劲儿,想为“憋”了21年的能量找一个能发挥的方向。那时,我国的兵器技术还处于画(设计)、加(加工),打(打炮)的落后状态,新兵器研制周期长,成本高,性能难以提高,关键之一是缺少先进的动态测试技术,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1980年,他把目光瞄向了动态测试这个方向,下决心要为我国在测试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也为学院在国防科技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和当时院系领导的支持下,我国第一个兵器测试技术专业诞生了,祖静花了3年时间跑兵器工业部主管部门和进口业务部门,为这个专业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进口仪器设备。 

刚开始,这个专业只是进行教学和一些简单的科研准备工作,并没有“实战”演练过,难免有人对这个专业“评头品足”。1984年初,原兵器部研制的一种涉及到兵器部4个局的产品在初样试验时达不到技术要求,部里指定太原机械学院通过测试查找问题所在,学院里大多数专家认为他们当时并不具备完成这项工作的能力,但祖静和同事们力排众议,大胆承担重任,通过靶场实测,找到了症结所在,圆满完成了这个测试任务。这次胜利,鼓舞了教研室全体人员,也让怀疑的声音戛然而止。通过这一次测试服务,学院第一次有了科技服务的收入,祖静他们用这笔收入在教研室搞起了改革试点,也为系里办起了系级计算中心。同年底,祖静走上了学院院长的工作岗位。 

从1982年开始,祖静一直梦想把测试仪器直接放到被测体(如飞行的弹丸)内或被测环境(如发射过程火药燃烧着的炮膛)中,在被测体运动的过程中直接测取其动态参数。担任院长后他紧紧依赖他的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生来实现这个梦想,白天忙院里的行政工作,晚上和节假日一头钻进实验室和大家一起打拼,往往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从来没有节假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几年的耕耘,终于结出硕果。1989年,由他负责研制的在火炮膛内直接测取发射时的膛压的”电子测压蛋项目通过部级鉴定,这是一种新一代膛压测试仪器,它采用了先进的电子存储技术,直接放到被测体内,不需引线,钻孔,自动测量,精度高,鉴定委员会认为这一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测试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1991年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成为山西省高校得到的第一个国家发明奖1995年他负责的“弹载全弹道动态参数快速存储测试装置”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同年,他负责的“石油井下电子测压器及油井模拟实验装置”项目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祖静和他的课题组还获得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各项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兵器,航天、航空、舰船,石油、汽车等各个领域。 

 

学科领域的奠基人 

 

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祖静和他的同伴及学生们总结出存储测试系统的组成原理,各种被测对象的运动规律,特殊的测试要求及测试系统必需具备的采样策略,研究存储测试系统的状态设计方法,为减小体积。功耗及高的性能指标先后研制了4代6种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SoC单片系统,1990年在第一届全国电子技术应用研讨会上祖静提出“存储测试技术”这个名词并加以论述,以后又陆续在国家一级学会的学报上展开论述了“存储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1995年祖静的学生、课题组主要成员张文栋以“存储测试技术的设计理论”为题发表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入选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以后张文栋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同名专著。当一批批学生成长为行业专家的时候,当我国存储测试技术逐步步入先进行列的时候,祖静教授无疑已经成为我国存储测试技术的奠基人。 

把测试系统植入被测体内或被测环境中,在被测对象实际运动的过程中实时实况地测取其动态参数,是国防科技发展的一种特殊需要。例如飞行或撞击硬目标过程中的导弹或弹丸,发射过程中的火炮膛内。爆炸过程的爆轰场和冲击波场,行驶过程中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发动机及传动部件,也包括某些民用工业过程,如几千米深的石油井下射孔压裂的过程,车辆碰撞的过程等等,都需要把测试系统放置到被测体内或被测环境中在其运动的过程中直接测取其动态参数,测试装置在被测环境中必然受到与被测体相同的恶劣环境力的作用,将强烈地影响到测试装置的性能,还会混杂许多非常强烈的干扰信号和噪声信号,恶劣环境力还经常损坏测试系统,所以,业界对武器动态测试常常评价为“测不到,测不准,不可靠”。而常规关于动态测试的研究都是把仪器置身于被测环境之外,研究剧烈变化的信号的获取和处理方法,对测试仪器的考核评估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没有考虑环境力对仪器性能的影响,更没有考虑测试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存活性和可靠性。为了研究恶劣环境下的信息获取科学,把恶劣环境下的动态测试变成“测得着,测得准,使用方便,靠得住”,在大量高难动态测试实践的基础上,祖静提出“新概念动态测试”的概念,研究把测试仪器直接放在恶劣的被测环境中所必须面对的各种问题。“新概念动态测试”研究适用于各种严酷要求的采样策略、技术、装置和体系结构;研究测试装置的微体积,微功耗、微噪声和高可靠性高存活性问题研究环境力对测试系统性能的影响及在模拟的恶劣环境下进行校准和校正的方法和技术,动态参量的溯源性校准理论和技术以及环境因子校准技术,使动态测试具有高的可信的精确研究测试装置的存活性、可靠性及可靠回收技术针对国防和工业界的需求研制了系列化的植入式动态测试仪器,并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研制了一批专门的试验校准设备,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概念动态测试实验室。 

从2002年起祖静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发表有关新概念动态测试的论文,2006~2008年连续3年在美国国家标准局主办的计量科学研讨会年会上主持“动态参量校准”分会场并发表自己的论文。“新概念动态测试”是恶劣环境下的信息获取科学,已经在大量国防科技及民用科技领域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国防现代化的尖兵。“新概念动态测试”在科技界广泛的争论声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校准技术体系,逐渐地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认同和支持,进一步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50多年,祖静一贯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解决现实生产和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主要的矛盾,研究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解决主要的矛盾,他广泛参考国内外的类似案例,但并不为别人的案例所束缚,而是要结合自身情况走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能够实现的创新之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地用已经掌握和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创造新的理论,也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 

每当被问及取得一项科研成果的感受时,祖静教授总是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他常说,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首先要能团结人。而对于年轻人,他总是爱护有加,在课题组管理上,成果出来了,需要排名次,年轻同志、干得最多的排在前面,对有能力独立工作而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他帮助其确立科研方向,工作上压担子,鼓励他们超越老师,在条件成熟时鼓励他们“分巢”出去,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由祖静教授带出来的弟子张文栋,陈安世、马铁华、郑宾、张志杰、陈鸿、李霆等人都已经成为新的领军人物,在各自的学科方向上做出了新的重大的贡献,有的已经成为部级的科学家,祖静看到弟子们一个一个超越自己,感到无比欣慰,他自己常常自豪地说:“学生一定要超越老师,这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1995年,祖静教授离开了学院院长岗位,继续担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从事他所钟爱的学术和科研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他先后荣获光华科技一等奖和山西省科技功臣称号。 

 

因材施教的好导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祖静教授一直以一种传道者的精神培养人才。作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带头人,祖静教授对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组织课题组提出并建立完整的存储测试技术理论:进一步提出和发展了“新概念动态测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概念动态测试实验室,开发出系列化的各种植入被测体或被测环境的动态测试仪器系列,以及各种模拟实际应用环境下的试验校准设备,满足了国防及民用科技日益增长的动态测试要求。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40余篇,其中被EI、ISTP、SCI收录7篇。 

多年来,在学科建设中祖静教授一直致力于建设和发展学科,培养青年人。对青年教师,祖静教授因材施教、因事选材,针对不同人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的所擅长的教学,科研领域,做到人尽其才,优势互补。从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都尽心尽力。现在,学科上已形成的各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其学术带头人都已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者,每个方向都已形成稳定的人员梯队,每个骨干都有自己固定的研究领域和优势项目,每位成员都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科研思想,在学科梯队中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在祖静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弟子们也迅速地成长为新的领军人物。祖静教授的第一个弟子张文栋教授已经成长为部级的中年科学家,现任中北大学校长,张文栋教授领导的科研群体已经成为部级先进科研群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祖静教授强调以课题组成员组成一个导师团队来指导研究生,课题组(动态测试与智能仪器研究室)集体对研究生负责,明确每一个研究生的导师和副导师,有一个教授管理研究生的日常事务和考勤,以及负责对研究生的助学金和奖惩管理。 

对于博士生,他强调实践和创新。对于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他让他们在自己已有的方向上完善和创新:对于还没有明确方向的博士生,帮他们确定一个方向,找到自己的创新点,并努力通过学习和科研实践去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创新点,带他到一个能够自己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他的博士生都有自己的创新和自己发展的领域。 

测试技术论文篇10

祖静,1932年9月生,祖籍河北省抚宁县,教授,中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工学会会士,荣誉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美国IEEE高级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兵器工业劳动模范、山西省科技功臣等称号。

1955年祖静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或许从踏入学院的那一刻,祖静的命运就与后来他一生从事的事业紧紧相联,然而人生的路途却并非平坦,从1958年开始,由于错划,祖静开始了长达21年的“流放”生涯,在这21年里,他几乎把全部收入都用在了购买科技书籍和杂志上面,做了30多项重要的技术革新。

1979年10月,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47岁的祖静重新回到大学教师的岗位,来到太原机械学院任教。他铆足了劲儿,想为“憋”了21年的能量找一个能发挥的方向。那时,我国的兵器技术还处于画(设计)、加(加工),打(打炮)的落后状态,新兵器研制周期长,成本高,性能难以提高,关键之一是缺少先进的动态测试技术,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1980年,他把目光瞄向了动态测试这个方向,下决心要为我国在测试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也为学院在国防科技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和当时院系领导的支持下,我国第一个兵器测试技术专业诞生了,祖静花了3年时间跑兵器工业部主管部门和进口业务部门,为这个专业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进口仪器设备。

刚开始,这个专业只是进行教学和一些简单的科研准备工作,并没有“实战”演练过,难免有人对这个专业“评头品足”。1984年初,原兵器部研制的一种涉及到兵器部4个局的产品在初样试验时达不到技术要求,部里指定太原机械学院通过测试查找问题所在,学院里大多数专家认为他们当时并不具备完成这项工作的能力,但祖静和同事们力排众议,大胆承担重任,通过靶场实测,找到了症结所在,圆满完成了这个测试任务。这次胜利,鼓舞了教研室全体人员,也让怀疑的声音戛然而止。通过这一次测试服务,学院第一次有了科技服务的收入,祖静他们用这笔收入在教研室搞起了改革试点,也为系里办起了系级计算中心。同年底,祖静走上了学院院长的工作岗位。

从1982年开始,祖静一直梦想把测试仪器直接放到被测体(如飞行的弹丸)内或被测环境(如发射过程火药燃烧着的炮膛)中,在被测体运动的过程中直接测取其动态参数。担任院长后他紧紧依赖他的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生来实现这个梦想,白天忙院里的行政工作,晚上和节假日一头钻进实验室和大家一起打拼,往往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从来没有节假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几年的耕耘,终于结出硕果。1989年,由他负责研制的在火炮膛内直接测取发射时的膛压的”电子测压蛋项目通过部级鉴定,这是一种新一代膛压测试仪器,它采用了先进的电子存储技术,直接放到被测体内,不需引线,钻孔,自动测量,精度高,鉴定委员会认为这一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测试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1991年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成为山西省高校得到的第一个国家发明奖1995年他负责的“弹载全弹道动态参数快速存储测试装置”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同年,他负责的“石油井下电子测压器及油井模拟实验装置”项目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祖静和他的课题组还获得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各项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兵器,航天、航空、舰船,石油、汽车等各个领域。

学科领域的奠基人

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祖静和他的同伴及学生们总结出存储测试系统的组成原理,各种被测对象的运动规律,特殊的测试要求及测试系统必需具备的采样策略,研究存储测试系统的状态设计方法,为减小体积。功耗及高的性能指标先后研制了4代6种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SoC单片系统,1990年在第一届全国电子技术应用研讨会上祖静提出“存储测试技术”这个名词并加以论述,以后又陆续在国家一级学会的学报上展开论述了“存储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1995年祖静的学生、课题组主要成员张文栋以“存储测试技术的设计理论”为题发表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入选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以后张文栋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同名专著。当一批批学生成长为行业专家的时候,当我国存储测试技术逐步步入先进行列的时候,祖静教授无疑已经成为我国存储测试技术的奠基人。

把测试系统植入被测体内或被测环境中,在被测对象实际运动的过程中实时实况地测取其动态参数,是国防科技发展的一种特殊需要。例如飞行或撞击硬目标过程中的导弹或弹丸,发射过程中的火炮膛内。爆炸过程的爆轰场和冲击波场,行驶过程中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发动机及传动部件,也包括某些民用工业过程,如几千米深的石油井下射孔压裂的过程,车辆碰撞的过程等等,都需要把测试系统放置到被测体内或被测环境中在其运动的过程中直接测取其动态参数,测试装置在被测环境中必然受到与被测体相同的恶劣环境力的作用,将强烈地影响到测试装置的性能,还会混杂许多非常强烈的干扰信号和噪声信号,恶劣环境力还经常损坏测试系统,所以,业界对武器动态测试常常评价为“测不到,测不准,不可靠”。而常规关于动态测试的研究都是把仪器置身于被测环境之外,研究剧烈变化的信号的获取和处理方法,对测试仪器的考核评估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没有考虑环境力对仪器性能的影响,更没有考虑测试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存活性和可靠性。为了研究恶劣环境下的信息获取科学,把恶劣环境下的动态测试变成“测得着,测得准,使用方便,靠得住”,在大量高难动态测试实践的基础上,祖静提出“新概念动态测试”的概念,研究把测试仪器直接放在恶劣的被测环境中所必须面对的各种问题。“新概念动态测试”研究适用于各种严酷要求的采样策略、技术、装置和体系结构;研究测试装置的微体积,微功耗、微噪声和高可靠性高存活性问题研究环境力对测试系统性能的影响及在模拟的恶劣环境下进行校准和校正的方法和技术,动态参量的溯源性校准理论和技术以及环境因子校准技术,使动态测试具有高的可信的精确研究测试装置的存活性、可靠性及可靠回收技术针对国防和工业界的需求研制了系列化的植入式动态测试仪器,并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研制了一批专门的试验校准设备,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概念动态测试实验室。

从2002年起祖静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发表有关新概念动态测试的论文,2006~2008年连续3年在美国国家标准局

主办的计量科学研讨会年会上主持“动态参量校准”分会场并发表自己的论文。“新概念动态测试”是恶劣环境下的信息获取科学,已经在大量国防科技及民用科技领域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国防现代化的尖兵。“新概念动态测试”在科技界广泛的争论声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校准技术体系,逐渐地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认同和支持,进一步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50多年,祖静一贯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解决现实生产和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主要的矛盾,研究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解决主要的矛盾,他广泛参考国内外的类似案例,但并不为别人的案例所束缚,而是要结合自身情况走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能够实现的创新之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地用已经掌握和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创造新的理论,也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

每当被问及取得一项科研成果的感受时,祖静教授总是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他常说,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首先要能团结人。而对于年轻人,他总是爱护有加,在课题组管理上,成果出来了,需要排名次,年轻同志、干得最多的排在前面,对有能力独立工作而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他帮助其确立科研方向,工作上压担子,鼓励他们超越老师,在条件成熟时鼓励他们“分巢”出去,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由祖静教授带出来的弟子张文栋,陈安世、马铁华、郑宾、张志杰、陈鸿、李霆等人都已经成为新的领军人物,在各自的学科方向上做出了新的重大的贡献,有的已经成为部级的科学家,祖静看到弟子们一个一个超越自己,感到无比欣慰,他自己常常自豪地说:“学生一定要超越老师,这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1995年,祖静教授离开了学院院长岗位,继续担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从事他所钟爱的学术和科研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他先后荣获光华科技一等奖和山西省科技功臣称号。

因材施教的好导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祖静教授一直以一种传道者的精神培养人才。作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带头人,祖静教授对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组织课题组提出并建立完整的存储测试技术理论:进一步提出和发展了“新概念动态测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概念动态测试实验室,开发出系列化的各种植入被测体或被测环境的动态测试仪器系列,以及各种模拟实际应用环境下的试验校准设备,满足了国防及民用科技日益增长的动态测试要求。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40余篇,其中被EI、ISTP、SCI收录7篇。

多年来,在学科建设中祖静教授一直致力于建设和发展学科,培养青年人。对青年教师,祖静教授因材施教、因事选材,针对不同人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的所擅长的教学,科研领域,做到人尽其才,优势互补。从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都尽心尽力。现在,学科上已形成的各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其学术带头人都已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者,每个方向都已形成稳定的人员梯队,每个骨干都有自己固定的研究领域和优势项目,每位成员都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科研思想,在学科梯队中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在祖静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弟子们也迅速地成长为新的领军人物。祖静教授的第一个弟子张文栋教授已经成长为部级的中年科学家,现任中北大学校长,张文栋教授领导的科研群体已经成为部级先进科研群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祖静教授强调以课题组成员组成一个导师团队来指导研究生,课题组(动态测试与智能仪器研究室)集体对研究生负责,明确每一个研究生的导师和副导师,有一个教授管理研究生的日常事务和考勤,以及负责对研究生的助学金和奖惩管理。

对于博士生,他强调实践和创新。对于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他让他们在自己已有的方向上完善和创新:对于还没有明确方向的博士生,帮他们确定一个方向,找到自己的创新点,并努力通过学习和科研实践去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创新点,带他到一个能够自己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他的博士生都有自己的创新和自己发展的领域。

测试技术论文篇11

一、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及用于侦破案件的科学依据

所谓心理测试技术,是指具有心理测试资格或者技术的专门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规则,运用多道心理测试仪设备记录测慌对象在回答其所设置的问题的过程中某些生理参量的变化,并通过分析多道心理测试仪设备所记录的图谱,对被测对象在回答问题时是否说谎作出判断的活动。其间,利用的一个重要工具“多道心理测试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测慌仪”,英文名叫“ploygraph”,又名“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它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了解受询问对象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真正的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所以俗称“测慌”,“测慌”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

将心理测试技术引入刑事犯罪案件的侦查和审讯中,依据的是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都会毫无例外地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作案人在作案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里会无法克制地反复重现作案时的各种情景,琢磨自己可能留下的痕迹。每当别人提及发案现场的一些细节时,作案人心理上的这种烙印就会因受到震撼而通过呼吸、脉搏和皮肤等各种生物反映暴露出来,这种细微的反应被测试仪记录下来,汇集形成或知情或参与或无辜的结论。

二、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侦破案件的价值判断及取向

正如美国司法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言:“那些有眼能看,有耳能听的人相信,没有任何人能够保守一个秘密。即使他的嘴保持沉默,他的指尖却在喋喋不休,背叛从每一个毛孔缓缓流出。”

心理测试技术的判断准确率虽然没有达到100%,但是它的作用是明显的,足以威慑一部分人。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中,心理

测试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功能:

一是认定和排除犯罪嫌疑,指明侦查方向。在侦查工作前期,侦查人员根据初查的情况,掌握了一定的犯罪事实,发现了一个或者若干个嫌疑对象,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认定真正的犯罪分子。我们通常只能进行正面审查,以排除或者肯定犯罪嫌疑。但作案者和无辜者都会极力辩解,否认犯罪,其辩解可能一时间难以查证,让侦查人员陷入“扑簌迷离,难辨雄雌”的境界。这时,如果使用心理测试技术,就能迅速排除无辜嫌疑人,筛选出重点嫌疑对象,然后围绕重点对象开展侦讯工作,可以事半功倍,大大提高破案效率。比如说有个单位有一笔巨款被贪污了,相关的帐册、手续都被销毁了,而几个经手、管理的人员都有作案的可能,这时候运用心理测试就能很快打开缺口,确定侦破方向。

二是审查判断证据,加固现有证据体系的可信度,有助于深挖犯罪。特别是在侦查受贿案件时,我们经常能遇到嫌疑人的口供与证人证言在受贿的数额、情节等方面表述不一致,存在分歧和矛盾,或者是对同一事实的陈述截然相反,证人说送了,嫌疑人则根本否认,而受贿过程往往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发生的,既找不到第三者证明,又取不到其他旁证,孰是孰非,很难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心理测试技术,如果测试结果表明嫌疑人在说谎,就可以印证支持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增强侦查人员审讯突破的信心。 对于有证据显示涉嫌多笔受贿事实的嫌疑人,借助心理测试还可以为深挖犯罪提供审讯方向。心理测试技术不失为是审查判断证据的一个新的途径。

三是有效利用心理测试,深挖窝案串案。在查处涉及多人次多事件的举报信时,对已经被立案侦查的嫌疑人进行涉及其他人员犯罪情况的心理测试,可以据此帮助侦查人员判断是否存在窝案串案,有利于对窝案串案的查办。

心理测试技术在辅助侦查、判断案情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情况来看,测试结论尚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并不包括心理测试结论。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9月10日在《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也明确指出: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原因主要在于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该技术本身还存在不完善性以及它的结论的准确率并不尽善尽美,将它纳入我国刑事诉讼证据体系的时机尚未成熟。即使在世界上已经广泛运用心理测试技术的五十多个国家中也只有罗马尼亚一个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确认测试结果可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美国有35个州允许测试结果作为法庭的辅助证据,但要严格符合美国证据法的要求,必须在庭审中进行质证或由举证者提供旁证,否则法官不予采信。可见,心理测试的结论不可能做到100%的准确,只要有1%“误判”的可能,就会导致司法不公的存在,将心理测试结果作为证据引入司法程序还需要一段路程。从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本身来说,它所能测出的仅仅是被测对象是不是在说谎,并不能测出真实的事实,真实的犯罪事实仍然需要侦查人员艰苦细致的获取其他证据来证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心理测试技术在价值取向上只能定位于侦破案件的辅助手段和审查判断案情的有效工具。

三、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侦破案件的要求

既然心理测试技术有着如此有效的功能,是不是在实践中对每一个案件对每一个相关人员都能运用?尽管我国对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已经有10多年历史了,对此相关问题并没有具体的规定,但从国外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情况来分析,心理测试技术不能代替侦查和讯问,它的运用在测试主体、测试客体以及测试程序等方面应该有严格的规定,否则就有被滥用的可能。

(一)测试主体要求

(二)测试客体要求

对于测试客体的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必须是与案件有关的人员,比如嫌疑人、举报人、相关证人等;二是必须排除测试客体不是不适合人员,比如精神智力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身体状况不佳的人员。相关资料显示,下列人员属于不适合人员:生理精神有缺陷或者智商低下的;患有严重疾病和受伤的;饮酒的;过度饥饿的;测前服用过诸如麻醉、镇定等药物的;受刺激惊吓过度紧张的;受过特殊训练或者有特异功能的等等。

(三)测试程序要求

程序的严格性、公正性与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测试技术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测前准备阶段。主要要完成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履行必要的手续。测试技术必须在征得被测试人员的书面同意

、签署相关文件后才能进行;第二,进行测前交流。这是整个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受测试者在测试过程中能否出现应有的反应,取决于他在测试前是否处于测慌所需要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是需要通过测前的交流来引导和调控的。测前交流首先要询问被测试人员是否已经同意进行测试并履行相关的手续,然后告知被测试人员测试人的姓名、测试的目的、测试的实质,特别要强调测试技术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以及测试仪器的“一贯准确性”,从而对其产生威慑作用,以消除其侥幸心理,同时还要通过交谈了解被测试者的个性、诚信度、生活习性、语言特点、心理动态和社会经历,以便最后拟订完善的测试方案;第三,拟订测试问题。根据了解到的案件的客观情况以及被测试人员的个人情况,测试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与调查事件无关的中性问题,与调查事件有关的问题,与调查事件没有直接关系但被测人员肯定要说谎的问题。

二是测试阶段。为了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测试必须在封闭安静的场合进行,除了测试人员和被测试人员以外,其他人员特别是侦讯人员不得在场,对于未成年的被测人员应当允许其近亲属在场以稳定其情绪。

测试技术论文篇12

1引言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模拟测试,在新时代的今天,运用虚拟技术方法,充分运用资源以减少资源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结合互联网与虚拟技术的配合,对测控技术进行测试,从而将用户之间的信息进行整合与运用,能够更好提高测控技术的研究效;并且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系统测试更加的方便,能尽快满足系统的测试要求,获得测试的结果。现代虚拟技术正是基于互联网的前提下,对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发展方向不断转变为分散和远程的特点,测试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在现代虚拟技术的基础上,对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是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设计和研究,从而寻求能够有利于测控系统的方法,寻求有利于测控技术在现代虚拟技术的创新之处。

2现代测控技术概述

在现代测控技术的研究中,计算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源于计算机在测量和控制方面的优势,以及它能够准确的对现代测控技术进行有效的计算。计算机的应用对现代测控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全方位实现测量和计算,形成数据信息的共享,推动着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1]。

2.1测控技术现状介绍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呈现着快速发展的态势,不断的应用在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当前,现代测控技术是一套综合的系统,包含测量与控制,智能化的发展从而实现自动管理。不过我国的技术发展水平还比不上其他先进的国家,测控技术水平的发展状态也没有其他国家优秀,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创新,尽快提升测控技,形成独特的研究体系。

2.2测控技术背景与发展方向测控技术的发展需要互联网技术等一系列科学技术的支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的发展将会向着多元化方向。使用者可以自由的学习和运用测控技术,对工作的内容有效的了解,如此能够更好的把握测控技术,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未来测控技术除了向多元化发展,还会更多的开放用户,不断的融入市场。当前,科学技术的引入是现代测控技术发展的一大支持,它极大的促进了测控技术的发展,这一点上文也有所提及。信息技术的不断丰富,使得测控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现代测控技术朝着智能化发展,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现代虚拟技术)的发展,它将是现代测控技术

3虚拟技术下现代测控技术设计

互联网的到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也慢慢步向远程化,所谓远程主要是基于互联网这一有利优势。测试技术系统主要包含虚拟技术、数据信息的远程采集以及通信三个方面的网络化测试,在现场将虚拟的测试设备与网络连接在一起,通过互联网使用者能够通过浏览器对其进行操作,从而能够远程控制现场,进行数据信息的远程采集和通信。虚拟测试系统主要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服务器以及虚拟仪器和数据库进行现场测试,将数据库和服务器以及监控管理组成服务器单元进行数据收集,不同的用户共同组成客户,图1是虚拟测试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测试设备与数据库共同组成了现场测试服务器,每一个测试设备都是独力的,并且数量很多,它是测试的数据来源;现场测试服务器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以及进行数据的传输,对使用者的测试和运用的用处很大;并且它与客户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对测试结果进行汇总[2]。通常若干台电脑组成服务器端,它是测试系统的主体,不仅将使用者与数据库之间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还对现场测试服务器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并对使用者进行管理和维护,从而保障测试的正常运行;并且服务器端存有大量的数据库,用于对使用者信息进行比对,更好的对测试系统进行分析,以此不断完善测试系统。

4虚拟技术在现代测控技术的运用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更加的便捷了现代测控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也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它广泛的运用在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生产全球化,往往需要通过虚拟技术在地球的一端对另一端的产品进行测试和分析,在生产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也提高了测试效率[3]。不仅如此,现代测控技术的运用不论对工作或是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后对测控技术运用会更加的广泛,也更加的频繁。测控技术的运用在军事国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通过远程对各项武器装备进行有效的检测,能够快速有效的对武器装备进行保养和维护,这对国家安全有重要的作用;在航天飞行的测控,对航天仪器进行有效的测量,从而获得最新的数据信息,实时保障航天英雄的安全;运用现代测控技术,实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状况,从而有效提高生产产量。而现代虚拟技术对测控技术的极大提升,不论是以上哪方面,都可以先进行虚拟技术的模拟,从而有效的把握测控进度,这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保障安全,提高效率。图2测控技术的运用分类5结论本文在现代虚拟技术的基础上对测控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对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并以此验证现代虚拟技术对测控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现代虚拟技术的运用离不开它,同时也间接推动了测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课题中,对虚拟技术的框架进行简单的设计,它存在于互联网并运用互联网的多元化和智能化对现代测控技术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研究,其所表达的优势尤为明显并在文末做出介绍。

参考文献:

[1]HanY,GaoQ,LiX.ResearchontheApplicationofModernPowerSystemBasedonAutomaticControlTechnology[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odelingandSimulation.2015:25-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