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2-08 09:46:28

教育装备论文

教育装备论文篇1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中小学的实验课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果学校不建图书室,不配备相关图书资料,语文教学的要求就不可能达到目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个成员熟悉并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果学校不配备相应的设备,不学习相关的信息知识,同样达不到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加强农村中小学装备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保障。其次,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特别是落后农村中小学和城区或发达地区学校相比,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青少年享有同等的教育,我们必须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对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广泛宣传,逐步达到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师生配合,形成认识一致、齐抓共管的格局。2000年,我镇6所中小学通过借、贷等办法自筹资金70万元建起了微机室,2003年,5所小学自筹资金购置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到目前为止,全镇11所中小学均实行了电脑办公。

二、整合资源是基础

由于农村中小学实行布局调整,一部分村小或教学点被撤并,一部分村小实行联村办学或高年级集中到中心完小,原有的实验仪器闲置或发挥效益不够。对此,我们确定被撤销的学校的装备原则上调配到中心完小,已经没有高年级的村小的装备除保留简易教具箱外,原则上调配到中心完小。通过调配、重组,中心完小的实验仪器、图书、电教设备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充实和完善,这样既便于管理,又便于集中发挥装备的使用效益。根据学校布局调整的论文格式需要,我们对相关装备进行再调配。2002年又筹资3万多元为三所初中添置了仪器、药品,同时对全镇17个校点的地面卫星接收站进行全面维护,并锁定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教育频道,充分发挥其电化教学的作用。

三、保证师资是关键

要提高师资水平,必须狠抓培训学习。培训教育技术装备师资应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管理人员,一类是操作人员。培训形式多样化:如外出参观学习;参加相应培训班;组织优质实验课、优质电教室评选活动;组织教师撰写相关论文;征订相关学习资料,如订阅《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期刊;开展相关教学研究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训培养教育技术装备人员,从师资上保障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开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高。如加强实验教学,促进了教师实验能力的提高;建立了微机室,培养了一大批懂电脑、会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

四、管理常规是保障

教育装备论文篇2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正式颁布,《纲要》在保障“到2020年国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等战略目标的措施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纲要》第四部分第十九章第六十一小节)。

教育信息化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地位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是实现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各地教育装备工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重视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打好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只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根深,才有教育信息化这棵大树的叶茂。

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逐步在中小学校园的普及率不断增加,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闭路电视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数字实验室、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等,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已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而地方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及学校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却没有随着教育现代化和装备信息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装备事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1、装备资产管理方式大都停留在手工制作状态,显得极其陈旧、落后,账目混乱、资产流失浪费现象明显小论文,各项教育技术装备数据统计工作困难,无法及时了解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装备状况,影响教育管理决策和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教育装备资产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正常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各类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种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配备都要按照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实施。庞大的教学物资要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登记、建立财产账簿,并动态反映其状况,是个繁重的工作。而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采用传统手工或电子表格方式记账,出现很多弊端和不足:

①、装备资产数量品种规格不易查询,修改不方便、很难统计,对采购决策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②、记账不规范、不完备、不连续,账目数字不准确,差错多,账物不符、有账无物,无账有物现象普遍。

③、传统纸质资产账簿携带不方便,保存困难易损坏。

④、不能动态的反映财产当前的状况。如某些教学仪器暂没在指定存放地点,被相关人员借用、维修或决定报废处理,账簿上无法立即体现,装备管理员总要到处翻阅其他相关记录,才能得知其去处。

2、各级学校及装备部门不采用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对教育装备过程实现科学、高效、透明的管理,对装备管理工作情况的信息掌握比较滞后。

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各学科的教学都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繁重复杂多样,以实验教学为例,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有学科教材要求必做实验也有兴趣小组自选实验,而每个学科也不止一个实验室与准备室,以后还有虚拟实验室,涉及到的管理流程和常规记录非常多,教师要填写实验计划、教学日志、实验通知单、要对实验室进行安排,实验结束后,老师要进行实验确认记录实验完成情况,以后还要进行实验开出率统计等等,这些都需要任课老师和实验教师密切联系,采用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任课老师频繁到各个实验室了解实验仪器情况、填写各种表册,效率低,随意性强,而一旦某个计划有变,又应对缓慢。虽然实验管理人员忙前忙后,但是学校领导对实验教学情况和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还是比较模糊,总要等后面汇报才清楚。

3、采用手工管理的教育装备管理档案资料建立不完整规范、记录不连续详实,搜集整理保管困难,无法真实反映装备管理状况,装备管理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教育装备管理资料档案类别和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各个学科小论文,是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是装备管理工作情况和成绩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级教育部门检查的重要内容。以理科实验室为例,除了装备资产档案外,有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各种标准、规章制度等相关文件及材料;实验室人员学历,岗位职责及进修、培训记录;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仪器借还、赔偿、保养、维修、报损登记,自制教具作品材料;实验计划、实验日志、实验通知、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科研成果、实验考试、实验总结等各种教学资料。如此繁杂的档案资料不采用无纸化、网络化管理导致教师和管理人员对装备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学习滞后,不系统全面;设计填写繁杂、零碎的各种帐表册、记录费时费力,工作量大,负担重,久而久之也就不重视,常常做了大量的工作,没有留下完备规范的文字记载。每到教育管理部门检查工作时就仓促临时找人赶材料、补记录,常常搜集整理不合要求规范、内容不完整准确,缺失大,并且前后矛盾,互相无法印证,造成教育管理部门不能客观的评价其真实工作情况,管理人员自身又觉的委屈。

4、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信息化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差异大,信息化利用率低。

教育装备管理要做到现代化,必须需要一支理解教育装备理念,具有学科专业水平、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且相对稳定的队伍去实施操作。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领导对于装备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到位,观念滞后,承担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都年龄结构偏大、教育装备管理观念和理论比较贫乏,知识和技能更新更是跟不上设备的更新,计算机应用能力低下,有些甚至是“机盲”,对办公软件都还不熟悉,各级部门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又不足,除了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其他人员还是习惯于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要能较好运用教育装备系统心有余力不足,懒怠畏难情绪严重。

5、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备,缺少一套完整的装备管理信息标准和网上信息交换规范,从省市县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纷杂,缺乏一个规格化的、系统化的统一完善系统。

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目前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均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采用相应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不规范、不完整,且互不兼容,难以进行信息交流。目前使用教育装备统计软件得到的统计信息与教育主管部门统计信息无法吻合、兼容,常常产生矛盾。

由于缺乏一套统一完善的软件设计规范,个别学校使用的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如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存在多个版本,兼容性差小论文,实验装备管理软件设计灵活性不够,扩充性和开放性较差,对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差,根本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应用。适合网上应用的软件较少,目前大多数软件的应用局限在单机或小型局域网上,缺乏在大型网络上(如办公网、校园网)应用的软件。

三、教育装备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信息化、网络化

1、管理方式、手段跟不上会造成装备管理水平逐步滑坡,成了实现教育装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障碍。

相对于学籍、考试、办公等其他教学管理系统都正逐步成熟,而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尚未起步,信息化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教学管理工作的繁杂多样,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办公自动化手段应用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中是必然的趋势。

教育装备论文篇3

二、云计算研究背景

云计算是由网络存储、分布式计算、虚拟化、负载均衡

等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技术集合,它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大型服务器集群、存储服务器和宽带资源为支撑,按照用户需求动态提供可伸缩的应用服务,为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发展模式。云计算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三大服务模式,这三个层面的服务凸显了云计算的特点。

(一)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

云计算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是对所有设施的利用,用户不必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计算基础设施,就能控制操作系统选择、储存空间、设备部署等应用。云计算中心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网路、数据环境和存储空间,用户可以灵活地根据需求购买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带宽等基础设施,大大节约了时间、经济、人力成本。同时分布式数据中心提供了数据存储在地理意义上的隔离,提高了容灾能力,提高了云服务的稳定性。

(二)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

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可以将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部署到云服务器上,用户可以控制部署操作系统、存储及应用程序,也能配置应用程序的托管环境。用户还可利用云计算提供的开发平台,根据自身组织机构、管理流程、业务操作的特点开发组件,建设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系统和应用服务,并快速部署到云服务器,这种定制应用开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高效的开发环境。

(三)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

云计算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是运行在云端基础设施上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在PC、移动设备或电视机等各种智能终端上通过浏览器等客户端界面应用存储在云端的服务,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为深度数据挖掘提供了基础条件。云计算以开放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提供安全、快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适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一站式管理应用,以及安全可靠的数据服务。

三、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应依托云计算架构,开发建设装备基础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在省域范围内的覆盖。

(一)基础设施建设

应用IaaS服务模式,加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基础实施建设,建设省域统一的数据中心、服务器集群、存储资源及安全保障体系,云端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安全保障等服务,各地依托云端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资源进行应用、开发,重要的数据及业务执行都在云端进行,用户端工作在浏览器上实施,云端采用可靠性高的磁盘阵列和数据备份技术,保障数据应用及存储服务的安全可靠。

(二)系统开发

应用PaaS服务模式,在云端构建统一的数据环境,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装备管理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部门、学生、教师、设备等编码体系,建立装备资产分类数据库、配备标准数据库、仪器代码数据库及实验目录数据库。基础数据库采用集中整合的数据架构,通过整体数据规划,明确基础数据来源,落实组织与管理,理顺各部门业务间的数据关系,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关联性,建立省、市、县和学校四级基础数据库,实现基础数据的集中、统一和各层级数据的共享、同步。

(三)应用服务

运用SaaS服务模式,构建覆盖省域,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对全省教育装备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精细化管理,涵盖理、化、生、小学科学等各学科装备标准、配置情况、教学计划、实验开展、装备需求等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可利用平台通过对图书流通分析、仪器设备缺口及处置报废情况的实时统计分析,提前为各学校做好预算,安排资金,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云计算数据存储,借助数据存储及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实时获取区域内生均逐年实验室、信息化、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均衡性对比,为教育规划、教育监管与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教育装备论文篇4

二、云计算研究背景

云计算是由网络存储、分布式计算、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技术集合,它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大型服务器集群、存储服务器和宽带资源为支撑,按照用户需求动态提供可伸缩的应用服务,为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发展模式。云计算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三大服务模式,这三个层面的服务凸显了云计算的特点。

(一)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

云计算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是对所有设施的利用,用户不必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计算基础设施,就能控制操作系统选择、储存空间、设备部署等应用。云计算中心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网路、数据环境和存储空间,用户可以灵活地根据需求购买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带宽等基础设施,大大节约了时间、经济、人力成本。同时分布式数据中心提供了数据存储在地理意义上的隔离,提高了容灾能力,提高了云服务的稳定性。

(二)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

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可以将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部署到云服务器上,用户可以控制部署操作系统、存储及应用程序,也能配置应用程序的托管环境。用户还可利用云计算提供的开发平台,根据自身组织机构、管理流程、业务操作的特点开发组件,建设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系统和应用服务,并快速部署到云服务器,这种定制应用开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高效的开发环境。

(三)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

云计算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是运行在云端基础设施上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在PC、移动设备或电视机等各种智能终端上通过浏览器等客户端界面应用存储在云端的服务,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为深度数据挖掘提供了基础条件。云计算以开放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提供安全、快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适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一站式管理应用,以及安全可靠的数据服务。

三、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应依托云计算架构,开发建设装备基础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在省域范围内的覆盖。

(一)基础设施建设

应用IaaS服务模式,加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基础实施建设,建设省域统一的数据中心、服务器集群、存储资源及安全保障体系,云端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安全保障等服务,各地依托云端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资源进行应用、开发,重要的数据及业务执行都在云端进行,用户端工作在浏览器上实施,云端采用可靠性高的磁盘阵列和数据备份技术,保障数据应用及存储服务的安全可靠。

(二)系统开发

应用PaaS服务模式,在云端构建统一的数据环境,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装备管理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部门、学生、教师、设备等编码体系,建立装备资产分类数据库、配备标准数据库、仪器代码数据库及实验目录数据库。基础数据库采用集中整合的数据架构,通过整体数据规划,明确基础数据来源,落实组织与管理,理顺各部门业务间的数据关系,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关联性,建立省、市、县和学校四级基础数据库,实现基础数据的集中、统一和各层级数据的共享、同步。

(三)应用服务

教育装备论文篇5

:请您介绍一下,此次“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暨教育装备论坛”召开的背景。

杨立湖:走进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进入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优势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列”的战略目标,吹响了推动首都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号角,开启了首都教育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新篇章。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包括教育装备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工作在首都教育装备战线上的同志,深感责任重大。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装备现代化。如何为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够用、好用的装备,需要各级教育装备部门的同志加强并引领对装备的研究论证,需要教学研究部门和广大一线教师就装备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切实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需要教育技术装备企业不断瞄准世界前沿技术与产品,加强国内市场适切性研究,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改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总之,需要通过各方努力,共同服务于首都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共同服务于首都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服务于首都教育改革发展大局。

:您作为“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暨教育装备论坛”主办方的领导,您认为办好此次展会与论坛,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杨立湖:搭建“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暨教育装备论坛”平台,有利于教育装备工作拓展视野;有利于教育装备工作改革创新;有利于教育装备工作内涵发展;有利于教育装备工作扩大合作与交流!

目前,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已成为国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地区性教育装备展示会,展会规模不断扩大,规格越来越高,参展产品科技质量逐步提高,观众专业化程度突显,现场交流气氛热烈、浓厚,这是供需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办好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利用这一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可以为首都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您在展会期间还参加了杂志征文的启动仪式,并做了精彩演讲。请您谈谈对此次征文活动的看法。

杨立湖:《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举办的“我与教育装备” 主题征文活动在几年前开展过,得到北京市各级教育装备部门以及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积极响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为什么同样的主题再次开展活动?

大家知道,最近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个《纲要》不论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是在提高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不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还是在教师培训及队伍建设方面,等等,均对中小学技术装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

1.如何“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2.如何通过教育装备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真实的资产统计数据及分析,继续为市、区两级财政“加强经费拨款的科学论证”“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撑?

3.如何继续加强学科专用教室配置研究,或继续搭建平台,加强新技术进课堂课题研究,“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探索新型技术形态的教育应用与创新”?

4.如何采取加强对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组织开展好实验室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比赛等有效措施,促进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提高,进一步提升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整体水平?

5.如何建立健全以使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长效机制,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如何把好进入我市中小学校的仪器、设备、图书的质量关,确保教育教学资源的安全与有效?

7.如何引导、指导中小学师生开展经典图书阅读等书香燕京系列阅读指导活动,构建“人文校园”,提高广大师生的阅读素养?

教育装备论文篇6

本届论坛旗帜鲜明。教育技术装备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石之一,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如何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如何引领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如何深化认识提升内涵,在开幕式上,成都市教育局局长、教育部基教二司装备处处长、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所长等作了精辟而深刻的报告。教育部基教二司技术装备处乔玉全处长作了题为《新形势 新机遇 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报告,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张庆所长作了题为《统筹联动:成都教育装备现代化的路径思考》报告。他们站在行政管理和事业发展的角度,深度阐述了教育技术装备的功能、作用和如何发展,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和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开阔了视野。

本届论坛内容丰富、形式精彩。既有教育装备工作者的研究报告,又有著名中学校长的实践报告;既有一线管理者与教师的实践总结与探索,又有教育装备企业的新技术与新方案展示,还有独特的教育技术装备项目优秀案例现场评比与展播。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后有为主任在4月9日上午的主论坛上作了题为《用技术与形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技术装备的方法论》的专业性报告。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以其大家风范和对教育技术装备的深刻理解,作了题为《学校转型下的资源配置》报告,上海市市西中学的林勤副校长,以其亲身实践,讲解了学校“思维广场”的建设是如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台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学韩长泽先生的《资讯科技装备在高中以下学校的配置与运用》报告,把台湾的信息化装备发展情况展示给与会者,让与会者清晰地看到台湾的发展,思考自己的实践。在第二天的“实验室建设分论坛”和“信息化装备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技术装备报告,精彩纷呈。这些报告,让思想与实践相互印证,让技术与方法相互碰撞。其超大容量和精彩的内容,让全体与会者大为赞叹。教育装备行业已经走出低层次的形象,正在迈向有理论、有实践的专业化水准,正在走向一个学科化和专业化的行业。

本届论坛还有一个独特的活动,推动了教育技术装备自身的发展。论坛收到通过“知网”检验的论文达496篇,收到各地的教育装备项目案例57个。评选出优秀论文10篇,分六类项目;评选出提名奖优秀案例18个,优秀奖优秀案例6个,并进行现场展演和专家点评,让与会者参与了一次教育装备之旅,案例的交流与点评,是一次深度的课程学习。

本届论坛与前两届论坛相比最为突出的是局长、校长和教师群体的参与,是装备工作领导者、实践者、装备应用者的对话与研讨,它反映了不同视角的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和思维,反映了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对教育技术装备的重视与认同。著名校长的参与,使本届论坛体现出深度;行政领导的莅临,使本届论坛体现出高度;一线教师的参与,使本届论坛体现出广度。教育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对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教育装备论文篇7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二、征文内容

(一)教育装备行业文化建设:

1.教育装备行业文化的概念、定义、内涵与外延;

2.装备文化与行业文化的逻辑联系;

3.行业文化建设在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功能、作用;

4.教育装备行业文化、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建设策略探析;

5.中国教育装备行业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征;

6.政策、法律环境对教育装备文化形成的影响;

7.教育装备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8.中外教育装备行业文化比较研究。

(二)教育装备国际交流:

1.教育装备机构、行业协会、装备企业对外交流工作实践研究;

2.教育装备国际交流历史与发展;

3.教育装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践研究;

4.国外教育装备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建

设、管理发展观察;

5.国外创客教育、STEM教育等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三、征文要求

1.主题明确,论述规范;

2.注重历史与现实考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可关注研究教育装备行业文化建设、国际交流工作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可注重微观层面实践研究;

3.文稿形式可根据选题需要灵活设定,可以是理、专业性研究,也可以是回顾性、总结性文章;

4.文章以4000~6000字为宜,征文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5.为便于联系,请在文章最末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单位、职称/职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四、评价激励

(一)评选程序:活动组委会将在征文截止后组织专家评审,评审结果将在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网站、《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公布。

(二)奖项设置。

活动奖项: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

名,优秀奖若干名,组织奖若干名。

活动激励:上述奖项均有证书,并对一、二、三等奖获得者给予稿酬奖励。

五、其他事项

1.征文时间截至2017年5月10日;

2.获奖部分文稿在《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17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公开发表;

3.征文内容如有研究价值,可列入下年度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装备研究院课题。

六、联系方式

1.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 王瀛

教育装备论文篇8

一、教育装备是什么

教育装备概念的提出,基于媒介环境说、教育技术等相关理论,国外对于教育装备的概念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美国教育学家Levet Ogden-Burtley认为教育装备由帮助终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构成,这些材料有许多种,从复杂到简单,从技术设备、印刷材料到昆虫标本等;英国教育顾问Michael Clark认为,教育装备就是能促进你学习的工具,任何促成学习发生的东西①。

国内学者对于教育装备概念和本质的定义稍有差异。胡又农从名词的目的和组成两个方面将其定义为“教育装备是由那些完成教育任务所需要的物品有效组成起来的系统”②。而艾伦等学者从教育装备起源和本质出发,通过对比学界几种不同的说法,将教育装备定义为“教育装备是整个教育资源中除了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外的一切人工资源部分”③。

统观以上研究观点,不难发现国内外对于教育装备概念的界定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教育装备属于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促进人的教学和学习;其次,教育装备的发明发展以媒介技术和教育技术为依托;最后,教育装备的形式通常表现为经人再加工之后的人工资源,具有相对客观性。具体来说,大到实验室、投影仪、多媒体技术,小到课桌椅、粉笔、黑板,这些都属于教育装备的范畴。

二、历史学科为什么需要教育装备

1. 从历史课程理念来看

近年来,教育部开始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历史学科也提出了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根据最新的课程标准的描述,我们认为,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相较于十年前课程标准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此次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更加凸显历史学科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培养,同时不再将学生学史的内容、能力和目的割裂开来,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层次对其学习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的学科要求。课程标准的转变,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的历史教育课堂应该是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场所,应该散发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浓烈的历史味,学生在走进教室上历史课的时候,能立刻产生想要学历史、对历史有探究兴趣的想法。

2.从历史学科的特性来看

历史学科也需要教育装备,不仅因为这是新课程理念、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对学科发展提出的要求,同时,历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是促使历史学科教育装备推陈出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故事,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明辨慎思的思维能力,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善良人格的形成起到深刻的导向作用。学生历史素养的储备实际为其今后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奠基,人的全面发展又必然引起整个社会群体的前进,从这一角度来说,历史在人的教育中起着前瞻性的作用。但是历史的人文性与前瞻性又不同于文学和艺术,并不仅仅来自于人本身感性的随意主观捏造,而是必须基于真实客观的历史事实,因此,历史本身又具有科学性。历史学科的这两个基本属性,决定了历史教学需要秉承的两个基本原则,即科学性与人文性、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科学性与人文性大多不是靠可经验证、可经展示的动态的实验过程呈现的,而常常以教师呈现史实、史料、史论学生被动学习史实、史料、史论这样一种相对静态的方式进行,在与数理化等其他自然科学学科已经配备有独立的实验仪器等一系列教学设备的对比下,传统历史课堂的能动性教学方式呈现了与时展的脱节。

3.从教育装备的特性来看

教育装备也有自身的特性,艾伦等学者曾在《教育装备与一般装备制品差异分析》一文中将教育装备的特性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时效性,即教育装备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有效的时间比;归属性,即教育装备的空间位置位于学校等教育部门且作为财产也归属于该部门,以历史学科为例,博物馆就不属于教育装备的范畴,因为其最终归属于国家;学科性,如化学实验器材就无法应用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中等④。因而专门用于历史学科的教育装备应至少符合上述教育装备的普遍特性。第一,历史学科装备在教学中的使用频率应该得到保障,倘若一个班一学期的历史课总量为32节,那么只有这32节历史课都使用到其特定的教育装备,我们才说这种教育装备充分发挥了它的实效性,在保证时效性的前提下,才可以进一步讨论使用效率和效果的问题。第二,在历史学科配备专门的教育装备,并且其财产所有权属于学校等教育部门的条件下,如果教育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有限,不能满足不同班同时使用的情况,我们说这种学科性的教育装备同样不能发挥它的效用,因为它不具备普及性的特点,容易造成教育效果的差异,而上述这种情况又常发生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学校和地区。第三,教育装备本身的学科性也是历史学科使用专门的教育装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历史学科需要哪些学科化的教育装备

到目前为止,历史学科使用的教育装备大多为一般教育装备,如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桌椅、投影仪等,这些装备同样适用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大部分学科,很难体现出某一学科的特性。长此以往,则很难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及深入探究的欲望,甚至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这也是为什么历史课堂常常死气沉沉,而手工课或者物理实验课的课堂常常充满生机的原因之一。

有鉴于此,结合上述对国内外教育装备发展趋势的分析,笔者对历史学科专门的教育装备的类型提几点自己的思考。

1.建设有历史情境的历史学科教室。

建构主义认为,文化环境对于人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创设良好的历史课堂情境,营造尽可能真实的历史课堂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带入感,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以上对国外学科教室的借鉴,笔者认为,有历史情境和氛围的历史学科教室应该配备有历史学科宣言,与史学相关的图书资料、杂志等,多媒体投影、音像设备、网络平台、必要的表演道具,甚至可以配备统一的汉服,师生在走入历史学科教室上课时便换上汉服,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人为创设的独立的历史情境中,一起领略历史的奥妙。

2.使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的技术和手段。

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是新课改以来一直倡导的理念,有些教师认为历史课堂上由以前的教师多讲转变为学生多讲,便达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其实不然,这其中应该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寻找资料、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并能够使用一些标准验证自己的结论,最后在课堂上组织语言进行陈述和辩论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如今大多情况下由于学科时间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历史课堂往往跳过前面几个步骤,直接进入学生发言阶段,实际上,由于缺乏探索过程的历练和相关理论的理解,学生大多不是照读教材便是空口无凭地乱说,这显然对学生的发展无利。

我们所探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是需要学生经历整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陈述的发展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必须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才能实现更高的效率。以历史学科的人物教学为例,教师干瘪地讲授,对史料的枯燥解读,常常不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这时可以引用3D打印技术,通过虚拟场景还原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还原其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使人物的讲解更加丰满和生动。除此之外,数字故事教学也是一种手段,学生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自己制作历史人物的小故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会使课堂更为有趣,充满生机。

注释:

①张舒予.媒介环境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②胡又农,赵锦红,姚玉琴.教育装备及教育装备工作[J].行业动态,2010(14).

③艾伦,兴乔.教育装备的起源于本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

④艾伦,赵凤梅等.教育装备与一般装备制品差异分析[J].装备前沿,2006(2).

参考文献:

[1]张舒予.媒介环境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胡又农,赵锦红、姚玉琴.教育装备及教育装备工作[J].行业动态,2010(14).

[3]艾伦,兴乔.教育装备的起源于本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

[4]周由游.国外中小学教育装备发展趋势及其启发[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11).

[5]艾伦,许成果等.教育装备学的发展与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06(1).

[6]艾伦,赵凤梅等.教育装备与一般装备制品差异分析[J].装备前沿,2006(2).

[7]张保生.中国教育装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观察与观点,2006(1).

教育装备论文篇9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一)研究背景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辽宁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于2010年11月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正式下发了《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今后10年辽宁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中提出到2020年的教育战略目标:构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优良、效益显著、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几年前就已陆续启动实施“建设教育强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并提出“以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为突破口”的发展战略教育管理论文,制定有关装备条件建设标准,明确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作为带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无疑是整个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制定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各项指标,以便以体现教育理念的教育技术装备为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需要制定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指标体系,指导辽宁省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为辽宁省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强县(市、区)建设工作的意见》为指导,以《辽宁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建设标准(试行)》等基础教育强县(市、区)建设配套参考标准为主要来源,立足基础教育,从教育现代化的视角研究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是针对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进行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构建具有反映时代特征、体现辽宁特色和突出辽宁特点的面向2020年的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指标体系,为辽宁省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具体的指导。

二、辽宁省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

(一)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

构建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指标体系一定要适应新形势下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遵循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并借鉴沿海教育发达省份的有益经验,用一种全面的系统的视角对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指标体系加以审视论文格式范文。

1.指标体系的参照目标

辽宁省的人均收入和教育普及程度位居全国前列,辽宁省的基础教育现代化目标要瞄准和追赶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教育发展水平,因此,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指标体系也要以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装备水平为目标参照。与此同时,还应当适度超前。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的发展水平,在区域内允许一部分学校在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方面的实际指标达到或超过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平均发展水平,以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

2.指标体系的现实依据

一是构建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指标体系必须明确我省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二是构建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指标体系要遵循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并借鉴沿海教育发达省份的有益经验。三是构建基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指标体系要反映时代特征、体现辽宁特色、满足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立足于辽宁省基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发展实践。

3.指标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构建辽宁省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是为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在决策层面提供依据教育管理论文,引导和推进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工作,推动辽宁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二是指导辽宁省的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为全省中小学校树立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的统一范式和建设标准,为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具体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依据。

(二)指标体系的整体架构

根据辽宁省2020年基础教育现代化总目标对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要求和目前的实际出发,确定要实现2020年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目标需要具备的系统性指标。基于上述发展目标,在各级指标的要素构成上,参考沿海教育发达省份教育现代化建设方案中有关教育技术装备方面的相关要素,并结合我省实际,初步构建辽宁省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指标体系。

(三)指标体系的设计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学校能够拥有可靠的、持续的、有效的、适合的技术装备,是其现代化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制定辽宁省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指标,是为了能以系统化的装备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因此,从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视角,从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本着统筹考虑、系统设计的原则,提出一个基础教育技术装备指标体系框架。总的来说,学校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要为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本着这一目的,指标中构建了面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的七个子系统。

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功能或摘要的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和交互式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施。

1.计算机网络教室

2.语言教室

3.综合电化教室

4.卫星接收教室

5.多媒体教室

6.数字互动教室

7.软件资料制作室

8.电子阅览室

9.电子备课室

10.多媒体录播教室

11.其他学科教室

6.教育管理系统

(含8个三级指标)

以教育电子政务系统为核心,提供行政后勤管理系统、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系统、一卡通系统,统一的家校通电子邮件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

1.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系统

2.一卡通系统

3.家校通短信发送系统

4.家校通电子邮件系统

5.行政后勤管理系统

6.教学教务管理系统

7.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

8.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7.教研/培训服务系统(含4个三级指标)

建立以县(市、区)为基础的中小学教研信息化平台,拓展教研功能、创新教研方式教育管理论文,实现常规教研网络化、教研管理系统化,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教研、协作交流、资源建设、专业发展等提供信息化支撑平台,将网上和网下的研修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实施网络集体备课,通过各类教研活动汇聚优秀教育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服务。

1. 县(市、区)或学校网络教研系统

教育装备论文篇10

1 教学系统四要素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系统的定义为:“师生共同参与,旨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体系。由教学人员(教师和学生)、教学信息(以各种形式编制的软件)、教学材料、设备(各种形式的教学硬件)构成。”南国农先生则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罗列了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的二要素说、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和六要素说,并宣称自己采纳四要素说,即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1]。黄荣怀教授在论述教学结构时,也定义了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2]。

南先生与黄教授的定义是一致的,其中南先生所谓的“教育者”即黄教授所谓的“教师”, “受教育者”即“学生”,“教育信息”就是“教学内容”,而“教育媒体”则对应“教学媒体”。说法不同,只是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有所区别,教育和教学所规定的研究范围具有差异。相比较而言,《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可能存在一些不太恰当的地方。其中“教学信息(以各种形式编制的软件)”显然是对信息定义的错误理解,因为“以各种形式编制的软件”是信息的承载物,而非信息本身。如果将该定义中的“教学材料”合并到“设备”中,然后用教育媒体或教学媒体代称,则《教育大辞典》对教学系统的定义也就与南先生、黄教授的定义一致了。所以,笔者认为对教学系统的构成较为恰当的定义应该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4个部分。并进一步认为,如果将教学内容称为知识会更好,而知识又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如能力)两个部分。

2 教育三大基石说

据刘济昌先生讲,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教育部长蒋南翔在一次教学仪器厂长会议上说:“教师、教材、教具是教育的三大基本建设。”[3]以后,也有人认为蒋南翔先生当时的提法是:“教师、教材、教具是教育的三大基石。”本文采用了后一种提法,称为三大基石说。无论哪种提法,都是强调了构成教学系统的环境或条件,它们是针对学生这个教学对象而言的,应该是教学系统四要素中除了学生这个要素之外的3个要素。笔者认为,“教师、教材、教具”中的“教材”,必须理解为“教学内容”或“知识”才对。这是因为在当时条件下的学校教学,教学内容是仅仅呈现在一本教材(或称教科书)中的。不像现在,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师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版本的多种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以,蒋南翔先生的三大基石说实际上是在强调教师、教学内容(或知识)和教学媒体(即教具)的教学作用。当时的所谓教材,就是教学内容,就是知识本身,与现在作为教育装备组成部分的教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只有这样理解教育三大基石说中的教材,才不会出现将现在的教材与图书或教具在教育装备分类学上对立起来的情况,教材便自然而然地进入教育装备的范畴。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装备的概念其实一直都是在流变着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2年第6期刊出的《教育装备的起源与本质》一文中,笔者论述了“教鞭”这个现在看来带有强制性和惩戒性的教具,当时确实起过促进教学的作用。与此相似,事过境迁,教材在当年是教学内容或知识的代名词,而如今则与图书一起成为教具或教育装备的一部分。

3 教学系统三分论

无论是教学系统四要素说,还是教育的三大基石说,都告诉人们一个事实:构成学校教学系统的主要成分为人、物、知识3个,称为教学系统三分论。其中,人即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主体;知识是教学系统的客体,具有抽象化特点;物则是教育装备或称教学媒体,它既非主体也非客体。

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2年第11期刊出的《话说装备(一)——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以及主客体关系》一文中,笔者从教育装备的存在价值角度出发,讨论了教育教学系统的构成问题。装备作为工具,是人类感官、肢体、思想的延伸。在教学系统中,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人类(学生)。但由于人具有主动性与能动性,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学生)将不再是系统的客体,而是与装备的使用者(教师)一起构成了系统的主体,系统的客体发生了异化并变得抽象化,教育装备则仍然只是工具,是人工资源。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而知识则成为客体,并且知识具有抽象化的特点。在设计、制造、管理过程中的教育装备为“知识体”,因为这个过程正在增加着装备的使用价值;而使用当中的教育装备就成为“物自体”,因为此时正体现着它的自然本性,正释放着它的使用价值。

这就是教学系统三分论的具体表述,它是从教育装备学视角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客观地反映了教学系统的3个主要成分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4 三分论的实践意义

教学系统三分论提出的意义,在于具有推动教育装备理论研究深化的作用。教育装备理论首先要将自己定位准确,明确其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此后还有研究方法问题。教育装备理论的研究对象涉及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以及它们一起构成的系统。而研究目的就是让这个系统优化,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教学系统三分论强调主体意识,将教师与学生共同视为教学系统中的主体部分,这是有教育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支持的。教育装备研究必须首先充分考虑主体部分对装备的需求和适应问题,否则它的研究将没有意义。教学系统三分论提出了客体异化现象是在研究别应该关注的地方,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人类——学生,但同时,学生又成为系统中的主体部分,这一点与其他领域(工业装备、农业装备、军事装备等)有很大区别,不应采取相同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教育装备作为教学系统的工具或媒体部分,它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且永远不会居于主体地位。在教学系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希望让教育装备发挥教学系统中主体的作用,而取代系统的主体——教师。

例如,斯金纳的教学机器、各种各样的智能教学软件、网络视频教学平台等,人们夸大了它们的作用,但它们永远不可能取代教师,这是因为教育具有的教人做人和教人做事这两大功能缺一不可。信息技术教育专家郭善渡先生(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兼机器人学组负责人)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这个事,必须由真人来做。”

对教学系统三分论中客体部分是知识的界定可能会产生较大歧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探讨社会经济、商品与价值问题时,界定客体必须是物质的,认为“客体的本质为:客体属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表现形态之一,而物质的根本特性为客观存在性……”[4]。或许这正是教育三大基石说将教材而不是知识列为学习对象(或教学系统客体)的原因,因为教材是物化的,而知识是精神的。

但是,《教育大辞典》中在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律学和教育学领域内对客体概念的界定却都强调了它们非物化的方面。例如:

1)对教育管理客体的定义为:“管理活动作用的对象。领域广泛,包括财、物、时间、空间等自然客体,人及组织、阶级、政党、国家等社会客体,以及信息、思想、学术、事业、精神等观念客体。”

2)对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定义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教育法律关系客观化的表现形式。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物、行为和与人相联系的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他智力成果)等。”

3)对教育客体的定义为:“指教育过程中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认识的对象。对教育者来说,其认识客体有受教育者以及所教的教材与有关的事物;对受教育者来说,其认识客体有教育者本身的言行和施教影响、所学教材以及有关的事物。”

此外,也有学者将人类活动的客体分为5个大类,认为“人以自己意识的活动创造了一个感觉的、情绪的、形象的、观念的、符号的世界,这种感觉、情绪、形象、观念、符号作为活动的客体,可以称为人的活动的第三客体”[5]。所以,将教学系统中的知识界定为客体是有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领域内发展的结果。毋庸置疑,对教学系统三分论的认识必将有力地推动教育装备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黄荣怀,等.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

[3]刘济昌.教具理论研究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4.

[4]查庆,田方林.构建主客体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9.

教育装备论文篇11

1经验与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的袁正光教授在“百家讲坛”的一次讲演中说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凭经验发明的,这些发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生产经验。而人类近一二百年甚至近几十年的科学技术发展,使这些发明产生了根本性和翻天覆地的变化。”袁教授的这段话使人想到中国的火药发明。西方国家向中国学习火药的制作,但是他们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出威力更大的各种火药和洋枪洋炮。清朝的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就是用这些洋枪洋炮,只调动数干人,就2次从天津登陆并一路打到北京,如入无人之境,还火烧了圆明园、颐和园、香山。这是经验败于科学的典型案例。

教育装备管理也是如此,如果只停留在经验管理上而不是上升到科学管理的层面,则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教育装备管理功能将逐渐被削弱,装备管理部门将逐渐被取缔,教育装备人将逐渐被分化。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

2从经验到科学

从经验发展到科学的过程,是知识量化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是从经验实践到科学研究的过程。经验知识属于感性知识,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结构是劣构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这种知识的传递往往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且需要漫长的时间。而科学知识属于理性知识,具有显性知识的特点,知识结构是良构的、结构化的。这种知识的传递则是通过书籍阅读和教师讲授的方式就可以完成。一个人如果具有大量的经验,则表现为高超的技能,是个“大工匠”;而如果他掌握了科学,就表现为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成为一个研究者、智者、学者。

教育装备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必须经历一个管理知识量化的过程,使得管理工作成为可测量、可预测、可重复、可控制的科学管理过程。为此,就必须将管理学、运筹学、人机学、认知科学以及信息、系统、控制等理论和方法引入教育装备管理,使其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3教育装备管理的科学化

教育装备论文篇12

1.政策之困

政策依据是研究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装备的主要工作任务、性质、特点等做简单梳理。

1985年以前,教育装备的主要任务是统计、生产、供应、分配、调拨以及管理。自1957年起,教学仪器设备的制造、品种、规格、方向等由教育部统一规划,统一安排。1958年,教育部成立“教育部教学仪器供应社”。1960年,教育部成立“生产供应管理局”,统一管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工作(“”期间,生产供应管理局撤销,1977年恢复)。1980年,教育部下发《全国普教仪器生产供应会议纪要》,明确提出教学仪器生产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三大基本建设之一,其主要工作包括:(1)编制教学仪器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2)供应学校需要的仪器设备;(3)组织教学仪器生产;(4)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开展自制教具活动,组织经验交流。1985年,教育部撤销生产供应管理局,成立条件装备司,下设学校后勤管理、教学仪器生产、物资供应管理、校办产业管理、委属企业管理、图书情报管理、出版管理以及实验室管理8个处。

1998年,条件装备司被撤销,其各处职能分化给高等教育司、基础教育司、科技司、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财务司、发展规划司、高等教育学会等名下。1999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教基[1999]11号),提出“教育技术装备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实践教学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技术保证,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了贡献”。同时明确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职能为规划、规范、协调、指导、供配、服务、监督。该文件涉及以下领域:教育装备标准、实验教学、专用教室建设、图书馆建设、学具管理、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配备、规划和管理、招标采购、队伍建设、行业协会建设等内容。我们今天所能涉及的工作内容,几乎都可以在这个文件中找到出处。2013年3月,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更名为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这是教育部层面第一次成立含有“教育装备”字眼的机构。2013年8月,教育部成立“教育装备工作领导小组”。2014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的部分职责划归一司专项处。

总的来讲,教育装备工作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随着条装司撤销、采购的规范化、市场的不断活跃与成熟,以何种形式综合定位今天的教育装备工作性质、任务、方向等,确实是教育行政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政策之困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困境。

2.理论之困

理论之困是指我们对于教育装备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目的等内容还不够明确、清楚,以至于大家对教育装备概念、定义的理解都不尽相同。2013年,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特邀首都师范大学艾伦教授针对教育装备概念问题撰写过多篇文章,文中曾列举各方人士对教育装备概念的不同定义。对于教育装备的理论构建和理论基础,各方学者也有着不同的观点。在这样理论边界尚不明确的领域中追求教育装备的专业化发展,显然困难重重。

3.实践之困

正因为我们在政策、理论方面存在困惑,所以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惑。如果我们不能够搞清楚自己工作的性质、任务、职责、职能与职权以及工作的体系与边界,如何才能让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真正“落地”呢?于是,我们现在经常面临着可能被后勤化、边缘化的境地,面临着被合并或者是撤销的危险。全国30多个省市,从事教育装备的机构或单位的名称有20种以上的叫法,北京市17个区县中从事教育装备工作的机构有8个不同的称呼,足以说明实践的困惑。

4.人才之困

作为推动我国教育装备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的培养、储备、输出、保护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因此,我们需要明确从事教育装备工作人员的资质要求,专业化发展方向,特别是从事教育装备工作人员的职称以及待遇等重要问题。

二、破解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困惑,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思路,明确提出每位同志都应当实现专业化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业务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1.转变思想,营造专业化发展的氛围

(1)加强对教育装备的法律、政策、理论、实践依据的研究。我们梳理了现有的和北京教育装备相关的法律、政策、文件等共97个。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导和影响着今后的工作和实践。

(2)深化对教育装备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厘清工作边界,明确工作方向,把握并走好专业化发展道路。中心认为,教育装备是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和载体,是教育思想的物化表现形式。明确这一定义,可以避免教育装备被泛化的危险。而教育装备的功能则包括保障与服务、促进与引领以及建构与创造三方面。在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应当实现教育装备的三大转变,即“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以“建、配”为主要工作到以“管、用”为主要工作的转变,以保障服务教育教学到促进引领教育教学的转变,并在转变过程中实现教育装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

(3)树立单位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2013年底,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确立了“设备中心发展十条”。在这十条中,明确中心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北京市教育装备工作的研究中心、管理中心、咨询中心,中国教育装备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服务政府宏观决策的能力,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队伍建设的要求是学习为先、内强素质、实干为本、开拓进取;每一位同志的专业化发展是懂教育、懂管理、懂技术等。

2.强化研究,建造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1)加强办学条件标准化体系的研究。例如,组织制定新的北京市高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在改变固定配置数量、增强师生选择弹性的同时,增加了一些适用于新课程并符合时代进步的仪器设备;组织制定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组织制定北京市幼儿园装备规范;制定中学理科实验室评价办法;草拟北京市教育装备教育教学适用性评估办法等。

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四个基本思路。第一,以法律、政策、理论、实践为依据;第二,深入开展国际、国内比较研究;第三,制定完整、较为成熟的工作方案和规划;第四,明确研究范围、对象,并预想可能遇到的问题。

(2)开展实验教学与实验室装备的研究。例如,开发实验教学互动管理模块并进入实测阶段,将静态管理模式转变为动态管理模式,把终结性评价模式转变为形成性评价模式,有利于及时了解学校开设、开展实验课程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重点关注创新实验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编写并出版高中实验技术装备丛书,梳理高中阶段理科教材中提到的所有实验,该丛书也将成为理科教师和实验员的培训教材;开展教师及实验员的技能展示活动,中心陆续开展了北京市初中教师理化生3科技能展示活动,全市5 000余名教师全部参加,目前正在举办小学科学教师相关活动;广泛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包括美术、劳技、理化生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在开展展示活动和培训的过程中,要求中心同志学习研究课标、教材、实验,走进学校、课堂和企业,进行个人专业化发展的积累。

(3)探索教育装备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研究。例如,联合质监有关单位与部门、招标公司、区县装备部门、教学专家等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梳理现行教学仪器的标准;积极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教育装备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等。

(4)以“未来教室”研究为基础,开展信息化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研究。中心借助北京市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的资源基础,整合校企多方资源,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合办专栏,以“未来教室”研究为主线来开展信息化教育装备与技术研究。经过研究,初步确立了“未来教室”的三大特征:一是数字化,数字化教材、课桌椅、工程制造与实验室装备、交互装备、教室管理系统等;二是数据化,录播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三是虚拟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网等。截至目前,中心同志已在该专栏上发表了5篇文章,邀请了4家企业进行相关讨论,联合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在专栏上互动。

(5)中小学图书馆功能定位研究。在这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中心始终秉承“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的核心理念。第一,在2014年推出“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基本藏书目录”。长期以来,装备部门十分关心学校图书的“剔旧”,却对如何藏书关注极少,从而忽略了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功能。图书馆管理是专业化工作,绝不能单纯从资产管理角度看待。基本藏书目录精选了中学5 000册、小学3 000册图书,这些书如果已经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是永远不能被“剔旧”的。第二,进行数字图书馆改造工作。其核心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从以资源建设为主变为以实际应用为主;二是改变图书查询方式,通过调研梳理师生常借阅图书,再根据教学要求梳理必备图书,协调二者比例,让师生采用数字化方式便捷查询。第三,开展中小学图书馆功能定位课题研究。第四,开发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动态管理系统。

3.建设平台,创造专业化发展的空间

(1)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等科研单位构建研究平台。

(2)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等构建合作平台。我们计划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联合成立“北京市实验教学与实验室装备研究中心”,联合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共同管理北京市中学开放式重点实验室等。

(3)与上级业务主管单位、外省市等建立发展平台。2013年7月,我们与江苏省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从江苏省引进了“高中物理学习实践活动”,并委托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代表队到江苏参加比赛。11月,同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签署教育装备协同创新合作共同体合作协议,努力实现资源共有、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并将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装备研究方面开展合作研究。除此以外,中心还加强了与区县融合互动的工作关系,努力打造良好的工作平台。

4.提升队伍,塑造专业化发展的核心

(1)建立集体学习周制度,新进工作人员到学校、企业学习制度。学习周为每年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中心全体人员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10个单元的学习。2014年的学习周包括邀请大学教授、一线校长与名师、理论工作者以及本单位同志作报告,内容涉及信息化技术装备的理论应用研究、学习方式变革、iPad教学应用、实验室管理等7个主题,还安排中心同志到企业参观学习。

(2)将员工专业化发展与绩效考评、评优选先、职务提升等结合起来。我们正在制定“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专业化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希望在经费、制度、人员等方面提供保障。

(3)将专业化发展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

5.争取政策,构造专业化发展的保障

(1)应有职权意识,权责清晰是工作的基础。拥有职权并不是为了所谓的权力,而是更好地落实职责与职能。

(2)应加强对工作职责、职能、职权的认识,加强与有关领导和职能处室的沟通,并争取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

(3)应积极主动地与教育教学、课程教材等研究单位合作,共同开展有关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并争取政策上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