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实训小组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11-04 19:53:07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篇1

随着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测量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对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但目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课内实训和综合实训普遍存在实训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智能建造背景下测量新仪器、新技术涉及较少、实训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企业需求,无法达到基层一线技术骨干的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技能,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筑企业深度参与,通过校企合作成立的生产教学公司,开展了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内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研究,经过实践取得了实效。

一、基于“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

建工专业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夯实专业基础、岗位分流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的“三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方式。对标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胜任力,构建能力递进的“三阶段、四模块”测量课程群。第一阶段(2、3学期)通过模块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二建筑工程智能测量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基础测量能力,夯实测量基础。第二阶段(4、5学期)针对分流后的施工测量岗位,通过模块三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培养学生高阶测量能力。第三阶段(6学期)企业实践培养,通过模块四测量岗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测量岗位综合能力。针对第二阶段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全面提升学生测量能力的要求,综合设计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项目。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依据建筑工程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实训项目;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1],基于真实在建工程开展“教学施工一体化”教学实践;引入职业岗位标准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开展基于成果的校企“双导师”评价,以利于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系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展技能强化训练

(一)基于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能力任职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对标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职务工作标准,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职务能力要求,融合智能建造中的测量技术要求,开发测量岗位能力标准,编制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标准。坚持基于真实工程、理实一体的改革原则,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取消内容陈旧、滞后于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知识,增加RTK测量技术、Cass软件应用、测量机器人应用等新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发实训项目

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针对某一个专业岗位,根据岗位职务、岗位职责要求,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建工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施工管理岗、施工测量岗等专业岗位,通过校企合作“三段递进式”系统化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专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岗位工作。针对施工测量岗位分流强化阶段人才培养要求,联合行业、企业测量技术人员、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分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过程的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形成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全过程、系统化测量实训项目,包括八个施工阶段,对应十个实训项目,以及三十一个与实岗能力对应的工作任务,详见表1。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基于施工过程的十个施工测量工序、三十一个工作任务,涵盖了施工全过程典型测量工作,使学生进行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系统性训练,充分体现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要求,真正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

(三)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强化训练课程涉及建筑工程完整的测量工作任务,需联合多个不同施工阶段的在建项目,包括开工准备、基础施工、地下室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砌体工程施工等完整的施工过程,进行实训项目高效穿插,实现全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通过课前准备、现场组织实施、课后总结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阶段,校企教师共同编制实训任务书,收集工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据实训目标进行实训内容分解,包括如下实训任务: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制定、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及检核。二是实训资料收集。联系在建项目测量主管,收集建筑物总平面图、施工平面布置图,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施工区高程控制点高程数据等资料。三是测量方案编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程资料编制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方案及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测量主管作为企业指导教师与学院教师审查各小组测量方案,进行总结、点评,形成适合在建项目的测量方案。学生根据测量方案,为基于真实项目的现场实践准备测量仪器和工具。第二,实训现场组织实施。一是班前安全交底。表1 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实训项目设计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在建项目之前检查学生安全帽、劳保鞋及服装穿戴情况。进入施工现场前由安全主管进行班前安全教育,明确施工现场危险源,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二是实训任务实施。由企业测量主管、测量员和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业区域,分配实训任务。首先,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施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后视点,使用水准测量方法在建筑物三个角点测设±0.000标高,并做好标志。其次,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用钢尺沿结构外墙,由建筑物三个角点处±0.000标高线向上竖直量取设计高差,在施工层柱子钢筋上做出0.5米线标志。测量过程中钢尺下端配重,保证钢尺铅锤。用水准仪检核施工层的三个标高点,其误差应≤±3毫米。合格后以其平均标高作为该层的0.5米标高。若建筑高度超过一尺段(30米或50米),可每隔一个尺段的高度,精确测设新的起始标高线,作为继续向上传递高程的依据[4]。第三,课后总结评价。完成实训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实训内容、工作流程、操作技巧、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制作汇报资料。并选派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汇报,企业指导教师和学院指导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并进行提问答辩及考核。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以真实工程为载体,开展“双导师”指导、“双场地”教学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校企双师全程参与,理实紧密结合,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教学优势,提升学生测量综合能力。

(一)“双导师”指导与评价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联合项目测量主管、技术骨干与学院专业教师,组建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企业教师与学院教师全程参与密切配合,实训前根据现场施工进度,提前确定实训项目,及时提供现场实践作业面,审查学生测量方案;实训中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后的课程考核由企业导师和学院导师进行“双导师”评价,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权重各占50%。通过测量知识考核、核心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考核方式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二)“双场地”教学

基于真实工程,开展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双场地”教学,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双场地优势。根据真实项目工程进度,灵活安排课程实施计划,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紧密而有效结合,使现场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实战演练场。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

(三)“双制度”管理

学院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学生在校内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进入企业施工现场,需明确企业规章制度,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行动导向,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开展基于施工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实践性。每个实训任务设计工作要根据测量前期准备、测量方案编制、班前安全交底、测量任务实施、测量工作检查、工作总结评价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测量工作,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5]。

(五)强弱结合,团队协作

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为使每位学生测量技能得到全面提升、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强化,教师应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与长处,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进行分组,形成强弱结合的合理搭配,以利于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选派小组组长,明确责任义务,强调合作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团队的积极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合作学会分析、总结、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改革实践,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全过程、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通过系统化训练,对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有了全面认识,建立起系统化测量工作思维,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进入企业便能够独立承担一般建筑工程测量放线工作,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于桂阳,等.服务生猪产业链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实践——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五丰现代畜牧产业学院为例[J].湖南畜牧兽医,2022(1):40-43.

[2]魏静,林华.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2-163.

[3]翟翊,等.提高“现代测量学”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2):109-111.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篇2

基金项目:本文受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Z32)资助;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4-24)资助。

数字测图整周实训是数字测图课程学习后的集中强化训练课,主要是为满足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测图员岗位需求。由于实训课有着实践性强、综合性强、训练内容丰富、教学时间集中等特点,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内容多且复杂,难以理清头绪,导致出现实训懒散、急于结束实训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将生产项目引入到数字测图实训教学中,按照生产流程组织开展实训,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训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化实训的目标

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实训的任务一般包括技术设计、图根控制测量、碎部点坐标采集、软件成图、技术总结等,为了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实训任务,提高测量技能,针对3周的实训设计了“1:1000大比例尺测图”实训任务,并提出了实训目标,见表1。

项目化实训的条件

1.场地分区,弹性教学

本次实训场地选择在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340亩的测绘综合实训基地,该测区主要为黄土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最大高差接近40米。测区已有D、E级GPS控制网。测区距学校约2km,交通便利。测区典型地物包括居民地、交通线、排水沟、植被、亭子、电力线、庄稼地、取土场;典型地貌有山头、洼地、山脊、山谷、冲沟、坎、绝壁、台地,地形特征明显,有利于开展大比例尺测图实训。

根据以往的实训经验,每组学生的综合能力参差不齐,一方面为了激励学生的实训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有效调控实训效果,依照测区地形对实训场地进行了分区,设置了弹性任务。将测区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见图1。其中A、B两个测区为基本测区,所有实训组必须在3周时间内完成其测图任务;C、D区为弹性任务测区,已完成A、B区任务的小组可以继续完成C、D区测图任务。

2.仪器分组,资料完善

实训任务以组为单位完成,每组配备GPS接收机一套、全站仪一套、CASS成图软件若干套,可链接学院CORS基准站进行RTK作业。为保障实训的高效组织,实训指导教师需提前准备以下教学资料:

(1)实训管理文件:包括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与报告书、教师日志、实习纪律承诺书、交互检查记录表等;

(2)成绩评定文件:过关考核方案、考核记录表、成绩统计表、评分表等;

(3)行业规范:如《城市测量规范》《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1:500_1:1000_1:2000地形图图式》等。

3.安全警示,保障教学

数字测图整周实训为校外实训,安全保障尤为重要,特别是人身安全、公共设施安全和仪器安全。为确保各项安全,实训动员时,首先与每位学生签订实训纪律承诺书;其次,在实训基地的入口和地形险要处设置了安全警示牌,同时要求学生实训期间穿戴安全马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为学生购买短期综合意外险。

项目化整周实训教学组织

1.实训流程

基于项目化组织实训,严格按照项目的生产流程组织实训,具体流程图如图2所示。

2.组织实施

(1)承接测图任务:这一阶段,采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教学,实训指导教师扮演甲方,每组学生扮演乙方。实训动员时,由甲方(指导教师)向乙方(学生)按组发放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与报告书,并进行解读;同时,乙方(学生)在学习了实训任务书后针对疑惑点向甲方(指导教师)提问,并由甲方(指导教师)解答,直到乙方(学生)明确实训任务,领会实训要求;最后双方模拟签订测量合同书。

(2)组织准备: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实训的分组、指导教师的安排,一般每班安排2―3名双师素质教师进行实训指导,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测区实地踏勘,了解测区概况、地形特点、控制点分布及保存情况、交通条件及当地民俗等,为实际作业打好基础。

(3)技术设计:明确了任务,认识了测区之后,就要求学生学习相关行业规范,以组为单位编写实训技术设计书,主要从任务概述、测区概况、坐标系及作业基准、控制测量方案、碎部测量方案、质量验收及成果提交等几个方面展开。

(4)生产作业:这个阶段是实训的难点,也是实训组织的重点。实训的任务和时间安排见表2。为了更好地督促每组学生按时完成各个任务,以保证最终成果资料的完善,在实训中教师根据每天检查的结果绘制每组进度横道图,并张贴在教室,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各组进度的差距,进度横道图样式见图3。

(5)产品交付:这个阶段是最终呈现实训成果的阶段,学生需要提交小组成果和个人成果。小组成果包括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图根控制点示意图、测区地形草图、交互检查报告、小组电子文件夹(内含图根控制点坐标文件、碎部点成果文件、地形图图形文件);个人成果主要是实习报告书(含实习日记)。

项目化实训的评价体系

1.素质评价

素质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出勤情况和综合表现,占总评成绩的20%。出勤情况由指导教师进行每日考勤,并记录到教师日志上,见图4;综合表现由小组内进行互评打分,见图5。

2.技能评价

技能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采用个人过关考核的形式完成,占总评成绩的30%。主要考核三项,分别是:RTK碎部点测量、全站仪碎部点测量、CASS软件成图。

3.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实训过程,评分依据是小组成果和个人成果,占总评成绩的50%。评分表见表3。

(1)基于项目化组织实训,实训目标明确,各阶段任务具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设置了加分的弹性实训任务,减少了小组成员的缺勤率、迟到率,主动探究学习的现象明显增多,同时也提高了实训效率,增进了小组成员间的感情,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3)按照项目生产流程组织实训,既没有忽视外业实践,又重视了技术设计和内业资料整理,对培养学生的项目组织管理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采用进度横道图监控实训,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实训动力,消减了学生实训后期疲惫放松的现象。

(5)建立了素质评价、技能评价、成果评价的实训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实训走形式、耗时间的懒散现象,也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测量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绍堂、张慧锋:《利用校园人工湖进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探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126-130页。

[2]李永川、唐红梅:《技能竞赛法在高职测量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地矿测绘》2014年第30卷第3期,第45-47。

[3]何立恒、史玉峰、郑加柱:《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测绘通报》2010年第8期,第74-77页。

[4]吴长悦、王健、田贵娥:《基于项目制的全仿真实例工程测量实习模式探讨》,《矿山测量》2015年第8期,第112-114页。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军事航天指挥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提升军事任职教育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航天试验集成训练需求分析

(一)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军事航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外层空间是国家的高边疆,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军事航天力量是我军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型作战力量。航天发射试验是军事航天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信息应用的重要支撑。航天试验部队的任务正从科学试验向承担更多军事任务的趋势拓展,军事航天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联合作战以及“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任务特点要求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实施高水平的集成训练。

(二)信息化试验指挥对指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

航天试验系统是技术密集、高度信息化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这对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试验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试验指挥与技术人才必须是指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信息化、网络化的模拟训练系统开展集成训练,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能力与协同能力。

(三)高密度任务对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航天试验任务密度显著增加,航天发射模式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趋势,航天测控将重点发展天基测控、深空探测、与国外资源共享、军事航天测控等新任务。航天试验任务组织、技术总体、新装备操作、新领域开发等岗位人才的素质需求、数量需求激增,将呈现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实施集成训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

二、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式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

(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

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

(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

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

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

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

(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

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

(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

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四、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

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

(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

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

(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

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五、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一)同步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为了高效建设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先后编写《航天发射演练方案》、《航天测控演练方案》、《航天试验通信演练方案》、《航天试验指挥演练方案》、《航天试验训练导调方案》及20余个想定,有效支撑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

(二)编写配套系列教材,制定集成训练方案

同步编写了《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想定作业》、《航天测控指挥专题研究》、《航天测控指挥想定作业》、《运载火箭测试发射实验室岗位训练》等13本配套教材。另外,根据具体演练题目先后编写了《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综合演练方案》、《学院联合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航天发射指挥演练手册》等。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81-03

近年来,国内对高职高专课程考核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是从宏观上研究考核形式及作用。有学者提出考核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评定学习效果、发挥育人作用、反馈教学效果、衡量人才培养质量。考核反馈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考核结果应该成为指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指挥棒。因此,考核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随时纠正。

传统考核方式是结果性考核,即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考核特定的内容,容易让学生认为只需要在考核之前背(练)好考核内容就行,造成学生只重视考核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而考核内容不可能涵括所有的学习内容,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就存在片面性。甚至会出现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前一个星期甚至几天才“突击”的学生,期末成绩居然不错,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不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对技术、工艺、原理、知识都不甚了解,这样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常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现象。

为了让考核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引入过程性考核。传统观念认为过程考核主要就是考勤,认为除了考试之外其它考核方式都是走过场,考核的结果基本上就是集体通过,这样的考核缺乏严肃性和客观性。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过程性考核的可操作性差,考核标准不清晰,人为因素比较多。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态度、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考核结果应客观、真实,最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特点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一般都由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两部分组成。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高职高专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一共132个课时,其中理论知识60课时,技能训练72课时。采取每周6节,持续10周讲授理论知识,后期连续3周整周实训完成技能训练。这种授课方式的弊端是理论讲授时学生不愿意听,听了也记不住,整周实训时没有理论的指导又不会动手,需要老师重复的讲授,而且动手时不会联系理论,仅仅获得了技能,理论没有提升,达不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考核引进教学过程,不仅考核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还要考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采取边学边考的方式,让学生重视教学过程,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考核内容

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汽油发动机的构造、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认识汽油发动机的各个零部件,以及部分易损零部件的检测方法、掌握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教学目标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技能操作,因此,考核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训考试成绩。其中三个模块所占权重分别为20%、40%、40%,如公式①所示。

Z=20%P+40%K+40%S ①

Z:表示课程总成绩。

P:表示理论讲授期间的平时成绩。

K:表示期末考试成绩。

S:表示实训总成绩。

(二)理论讲授期间的平时成绩

理论讲授期间的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前小测验、课堂主动回答问题、考勤、课堂纪律五个方面。按照百分制,作业、课前小测验、课堂主动回答问题的权重分别为35%、50%、15%,以上三项为加分项,而考勤和课堂纪律为减分项,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而且无故旷课课时数达到理论课时的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也不得参加补考,只能参加毕业前的清考。迟到、早退一次扣3分,三次迟到、早退折算一次无故旷课。违反课堂纪律一次扣1.5分,上课玩手机一次扣3分,如公式②所示。

P=35%H+50T+15%Q-D ②

H :表示课后作业成绩。

T :表示课前小测验成绩。

Q:表示课堂主动回答问题成绩。

D :表示所有扣分。

1.课后作业成绩

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一般很少留课后作业,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方法,所以,本课程每周一次课后作业,60节理论课时一共7次课后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评定A、B、C、D四个等级,A折算为100分,B折算为90分,C折算为80分,D折算为60分,没有做作业为0分。课后作业成绩取7次作业的平均分,作业次数达不到三分之二者取消期末考试资格,也不得参加补考,只能参加毕业前的清考。课后作业的成绩如公式③所示。

pi :表示第i次作业的成绩。

n:表示课后作业次数。

2.课前小测验成绩

课前小测验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前一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考核内容主要是零部件名称、作用、安装位置等基本知识。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很难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考核,但是为了督促每位学生课堂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复习,需要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因此,根据学生人数将全班分为6个组,每个组推选一位组长,组长负有管理小组的职责。每次课前小测验在小组中随机抽一名同学完成,该学生的测验成绩代表其所在小组的测验成绩。每个小组必须完成10次课前小测验,每次测验满分为100分,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评分。该学生课前小测验成绩取10次的平均值。由于小组成员的课前小测验的成绩是相互影响的,所以,组员不仅要对自己的成绩负责,还需要对别人的成绩负责,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合作学习。学生课前小测验的成绩如公式④所示。

ti :表示第i次课前小测验的成绩。

n:表示课前小测验的次数。

3.课堂回答问题成绩

在讲授新课时,老师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回答,每题满分33.3分,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分,每位学生得满100分为止,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可以采取开卷或闭卷的形式,满分100分,题型可以有少量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主要还是以问答题、论述题为主,可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实训总成绩

本课程有三周的整周实训,实训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以学生动手实训操作为主,老师指导为辅。本课程实训内容非常多,实训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考核每个实训内容,因此,选定四个有代表性的项目考核学生,项目考核的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62.5%。为了督促学生认真练习非考核项目,就要采取实训过程的考核,即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而且本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5%。另外,实训结束后的总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总结才会有提高,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写总结,没有写总结的学生实训成绩为零分,并且总结的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12.5%。实训总成绩如公式⑤所示。

S=25%SP+62.5%ST+12.5%SZ ⑤

SP:表示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

ST:表示实训项目考核成绩。

SZ:表示实训总结成绩。

1.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

整周实训时也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小组负有管理小组的职责。组长应该组织组员学习、动手操作、练习,现场的5s管理等。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施行减分制,满分100分。组员的平时成绩中50分由组长评定,剩下的50分由老师评定。组长和老师评分细则相同。迟到、早退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一节扣5分,上课期间玩手机一次扣5分,不服从组长安排一次扣5分,学习不积极酌情扣分。组员考核记录表如表1所示。

组长的平时成绩中50分由组员评定,剩下的50分由老师评定。每位组员根据组长工作是否认真负责、分工是否合理、是否协调管理好团队以及组长自己的纪律情况等评分。老师根据小组的工作情况,如是否进行5s管理、工单是否按时填写、组员学习情况以及组长的纪律情况等给组长评分。组长考核记录表如表2所示。

2.实训项目考核成绩

根据课程目标,设置四个考核项目,分别为零件认知、发动机气缸磨损测量、气门拆装和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项目考核成绩如公式⑥所示。

零件认知采用笔试的方式,将发动机零件图打印出来,让学生写出对应零件的名称。满分25分,根据零件图的数量设置每空的分值。笔试的好处是可以让所有学生均参加,节约考核时间,而且可以将所有重要零部件均打印出来让学生认知,考核内容比较全面。

发动机气缸磨损测量主要是考核学生检测零部件的能力。该项目可以在每组随机抽一名同学考核,该同学的考核成绩代表该小组的该项目成绩。该项目满分25分,具体配分如表3所示。

发动机气缸磨损测量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依靠老师一对一教学的话,效率太低,而采用团体考核的方式,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老师只需要教会组长,组长教会组员,老师只需要在各组之间巡视、个别指导,效率大大提高。团体考核大大缩短了考核时间,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也就增加了,因为是随机产生考核名单,因此,每位学生都会认真练习,组员之间也会相互监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气门拆装主要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气门拆装一般需要两位同学协作进行。两位同学之间配合一定要非常默契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该项目的考核采取团队考核加竞赛式考核。即每个小组随机抽两名同学参与考核,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做裁判,值裁其他小组。六个小组同时考核,裁判记录时间,拆装过程有无掉零件、工具,现场有无进行5s管理,有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等。考核成绩以时间排名为主,第一名25分,其他小组与第一名比较,慢几分钟得分就少几分,在此成绩基础上,掉一次零件或工具扣3分,没有进行5s管理的扣3分,由此得到每个小组该项目的考核成绩。由于每个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学生值裁非常认真负责。

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是一个综合的项目,要对电控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完成此项目。其中考核内容主要是电控方面,包括传感器、执行器、ECU、电路以及部分机械零部件,如火花塞等。该项目满分25分,具体配分如表4所示。

3.实训总结成绩

实训总结是学生对三周实训过程中自己的学习态度、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等的总结,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此可以根据总结的字数、内容、独创性评ABCD四等,A为100分,B为80分,C为60分,D为40分。字数大于1000字,内容完成,独立完成的为A;字数在800到1000之间的,内容较完整,独立完成的为B;字数少于800,内容较完整,独立完成的为C;字数少于800,内容较完整,不独立完成的为D。

(五)学生考核成绩记录总表

设计学生考核成绩记录总表如表5所示。这样的考核成绩记录表非常清晰的记录下学生的每项成绩,学生甚至可以算出自己该课程最后的总成绩,根据自己的当前成绩随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获得理想的成绩。这样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教师的主观因素比较小,是一套比较公平、公正、透明、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实施这套考核评价指标要求教师平时的记录要及时、客观、公正。教师要严肃认真对待课前小测验、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等。通过对实验班级的学习效果分析可以看出来,这套考核评价指标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容易实施,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其他课程的考核评价指标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学坤,王琳静,诸刚,蒋晓,姚长永.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5)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90-02

项目教学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一起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估总结的过程。在实训教学中,我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结合创设情景、实物演示、观察分析、实践操作、讨论比较、评估总结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

1 普通车床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法的原则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它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第二,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项目教学法整个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中心,该项目应能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能让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范围内可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还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第三,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是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的多种机会。积极从当前学习内容中创设与现实情况相近的情景环境,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解决各种难题。

第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是非确定的非固定的行为过程,在不同的学习环节,活动是不同的。因此,项目教学的评价是动态的、多样性、多元的,评价应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程度为依据。

2 项目认识、创建情景

我把加工螺纹看成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项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螺纹加工教学任务,师生一起把该项目的实施过程精心设计成四个环节,每位同学必须独立完成项目。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第一环节:分析图纸。(见图1)

首先,老师和学生对图纸进行分析并填写(见表1)。

其次,让学生填写加工工艺卡,填写完的工艺卡交老师检查无误即可(见表2)。

3 项目实施、零件加工与测量

3.1零件加工

小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完成第二环节,加工零件和测量。

(1)根据图纸分析所得表,每个组的同学到老师办公室领取所需的刀具和量具。

(2)把拿到的刀具需要刃磨的进行刃磨,这是很关键的一步,俗话说的好“要做好车工,七分靠刀,三分靠技术”可见刀具的重要性。

(3)领取材料开始加工零件,零件加工的整个过程要和工艺卡所写的一致,避免因工艺问题出现无法装夹或精度过低等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刀具的几何角度、了解刀具刃磨和零件加工的整个过程。在进行零件加工时老师要随堂指导,指导学生安全操作机床,正确运用量具和合理的选择参数。

3.2 测量零件

学生在加过过程中要认真测量工件尺寸,避免因测量误差使工件报废。学生做好的零件先要自己测量,把测得的数据填写在实训报告中自检尺寸一栏。然后把零件给同组的同学测量,同样将测得的数据填写在实训报告中互检尺寸一栏。最后将零件上交由实训指导教师测量零件,将测得的数据填写在实训报告专检尺寸一栏。(见表3)

4 项目评估、学结

4.1 项目评估

这是第三个环节,让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互换实训报告,根据实训报告中填写的三项尺寸数据结合下面的公式计算出本次实训实操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学习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对各个尺寸的要求不一样,所以在加工时要有一定的侧重点,想取得高分就要做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个零件。

4.2 学结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篇6

关键词: 建筑测量;教学赛证一体化;实训教学

Key words: building surveying;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mpetition certificate;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71-02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而建筑测量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突出对技能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实训环节,做好实训与理论的良好融合。

1 目前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不足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在这两年招生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专业教师就严重不足。从09年的两个专业各一个班到11年两个专业共8个班的过程中,建筑测量课程的教学一直由两名教师承担,同时还肩负着其他课程。此外,学校目前还没有配备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同时承担理论以及实践的教学。这样就给实践教学的安排带来一定的困难。

1.2 实训建设滞后

由于建设资金的缺乏以及前几年招生数较少,测量仪器设备没能及时跟上。往往要十名同学一组,这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没有充分的动手时间。有的学生主动性不够,更不会主动去联系。此外,小组多了以后教师在练习指导时不能照顾全体,不能及时地解答或指出相应的问题。

1.3 实训课时不足

目前,建筑测量课程的教学时数为45课时,在这个课时里要完成理论教学以及课堂实训。此外,再加一周的集中实训。而目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全站仪、GPS等仪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如果仅仅讲解水准仪、经纬仪、钢尺量距等内容会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脱离实际。因此,必须加入这些内容,而加入后课时又显不足。

2 设计实训教学项目

2.1 实训特点

实训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该目的就需要对原有实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改革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即:“教室上课+课后实践”的模式。该模式就是将理论部分在教室里集中讲解,先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个简单的了解,讲完以后对需要动手的操作技能练习,再将学生集中到实训场地练习;由于期间隔了一段时间,学生有没有课后主动复习、课前先预习的习惯,学生到实训场地一无所知。这样教师又要重新讲解测量仪器的结构和示范仪器的操作,而且这一次在实训场地上课,很多学生都没办法精神再集中,因为不管是仪器结构讲解,还是教师操作示范的话,只有站在前面几排的同学听的清楚,后面的同学由于环境的嘈杂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解过程和内容;而且在实训过程中,由于学生分布较散,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都能够辅导到位[2]。

2.2 基于工作过程来选取教学内容

在实训时间有限,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实训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实训中删除一些脱离工作过程的内容,如地形图的测绘。从而确定实训的项目。通过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训教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训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时差”,使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衔接,实现实训项目与工作任务的对接,以达到人才 “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3]。实训内容设计见表1。

3 合理设计考核制度

3.1 引入实训比赛制度

为更好地满足实训教学要求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构建相对科学的实训评价体系,改革以往的评价方式是必要的。以往的测量实训成绩是由小组成绩及个人的实训报告成绩组成。而实训报告在课后存在大量抄袭现象,即体现不出学生的心得,教师也无法从中获得学生的想法。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中形成你超我赶的学习氛围,我们根据时间和教学需要,引入比赛制度,将水准测量以及全站仪使用列为考核内容。每位学生在实训结束时考核水准测量以及全站仪。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个项目的测量以及内业计算的结果加上平时出勤、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给出综合评价。将考核分为4部分进行,评价标准以五等测量员考核要求为依据。各评判指标权重见表2。

3.2 推行考证制度

将考取测量员证作为学生毕业的前提条件。在“双证书”制度下,除了学校规定的英语等级证书外,学生必须要拿到一张专业技能证书。因此,我们把测量证作为双证书中的一张证。考证由江苏省测绘局的相关职能部门实施。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鼓励成绩优秀学生报考四级测量工证,其他同学报考五级测量工证。这样给学生带来的学习的动力及积极性,给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

3.3 建立实训室开放制度

积极利用学校的鼓励政策成立测量兴趣小组,在学生二年级上半学期选择对测量有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并且从中选择优秀的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利用课后及休息日在学校内进行测量练习。练习的时间固定为每周两次,在这两次中都有教师布置任务,其他时间学生有练习需要填写相关申请表同意后到实训室领取仪器设备。这样可以增加大量的练习时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技能。同时,这些学生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同时实行小组考核的成员连坐制迫使优生必须辅导差生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辅导教师组织小组开展讨论技小组和个人分别写出实训总结[4]。

3.4 合理编写实训教材

依据江苏省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测量工证的项目、对施工单位进行调研以及学校实际编写实训教材。

4 小结

建筑测量实践教学的探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要不断努力探索、创新以及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篇7

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钳工实习的重要性

教师在实习前可带学生到以机修、装配为主的企业车间去参观,在参观过程中要注重介绍钳工技能在实际操作中的综合应用。回来后与学生共同谈谈参观的感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意识钳工技能在生产中的重要性,说明钳工是一项综合性工种,其包含的内容非常之广,包括普通钳工、机修钳工、工具钳工等,而现在要进行的实训就是为学习更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钳工也是机械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工种,至今尚无合适的机械设备能直接代替,相反在有些行业,钳工的作用还越来越重要了;钳工技能掌握得好,对学习其他机械专业知识和技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极其有益。只要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钳工的重要性,就能激发出他们学习钳工的兴趣,配合老师积极参与实习训练。

二、如何改变教师带钳工又忙又累的现状

有些教师面对一个有四五十人的大班级,完成从设计课题到示范操作(基本技能训练阶段有这过程,工件制作阶段则没有示范操作的过程)、巡回指导、检查精度到集中总结讲解,一个课题结束往往累得要死,回头看看却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太理想。如何运用管理技巧让教师轻松完成技能训练任务呢?从以上几个教学过程看,教师觉得忙和累的过程主要集中在巡回指导和精度检测这两个环节。因为这两环节伴随着实习的整个过程,如事事亲为,则工作量非常大。以下分享几种既轻松自己又能较好落实任务的管理方法。

1.分组分层管理

将一个班级学生分成几组,8人左右一组最为合适,每组在实习过程中选出组长,对组长的要求是技能相对出众,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还有精力担任起本组的工艺分析、误差分析,并促进整组任务的的顺利完成。这样选拔出的组长大多不是原班干部,而是班级中人聪明但不安分,调皮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选拔他们当组长,能使他们拥有久违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给他们正面的激励,使他们感到新鲜而又充满积极性,从而承担该组小指导人的角色。这样既解决了他们不安分在管理上带来的问题,又解决了实习教师教学人手不够的难题,可谓一举两得。

2.引入竞争机制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赛,看哪一组整体工件质量保证得最好。这样使一个小组成为一个整体,动作要领先达到规范的同学为了整组的荣誉会自觉地帮助本组其他同学。在帮助过程中,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提高,同学友谊得到增强,使每位先完成任务的同学都能成为小辅导教师。每次阶段性实习完成后,根据不同质量等级和实习表现,发放不同颜色的实习成绩卡,留作纪念。对于质量完成较好的学生,可以结合学校学生管理条例,送发阳光卡(此卡可作为班级行为规范分的加分项目)。

3.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对刚开始的技能训练充满了好奇,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走入实习教室去动手尝试。但是这种新鲜感的持续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时间一长,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消退。如何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要从增加趣味性课题,正面激励学生入手。教师应根据实习训练的内容和要求,通过选择具有一定趣味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训练课题,增强学生实习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趣味课题的加工中找出自身的差距,体验钳工技能的神奇,从而提高实习训练的实效性。如在设计简单工件的制作时,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工件,如榔头、六角螺母等工件。然后说明制作合格的工件可作为纪念品送给学生,不合格的工件一律不得带出,这样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很努力按教师所要求的任务去完成。完成一件高质量的工件,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技能的积极性。

4.运用不同形式的检查方法来保证工件的制作精度

按精度要求完成工件的制作,是学生实习的目标任务。而工件精度的合格与否要依据量具的正确使用来确定。学生在刚开始的量具实际测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读数不准、测量不规范等各种情况,因此要督促学生正确使用量具,以及在实训过程督查学生精度的提高情况。如果这些都要由教师来检查,那教师将会非常忙碌,对学生也会养成了一种自己做教师来量的依赖心理,难以形成独立检测的能力。以下几种检查方式交替使用可很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测习惯。

(1)自检:学生自己检测,伴随在工件的整个制作过程中,但学生刚开始时出现的一些不良使用习惯自己可能难以发现。

(2)互检:小组内交叉检测,有小问题请教组长,发挥组长的作用,互检的过程基本上能将一些不良测量习惯纠正过来。

(3)抽检和全检,这过程由教师来完成。抽检:在平时对每组学生抽检几位来检查学生的测量是否准确,或学生在互检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辅助解决。全检:对全班学生的工件全部进行测量,打出该工件各项目的具体分值。全检因为工作量较大,因此主要用于阶段性测试。采用全检的方法时,要求学生上交工件之前先在每测量项中打出自己测量的分数,教师在学生的分值后,也写上测量的结果和分值。该过程结束后,教师记录学生自检分和教师测量的分量,然后将工件和测量结果返回给学生,要求学生对比自己测量的结果和教师的结果,进行分析小结。如学生检查测量的分数和教师打出的分数相近,说明学生的测量比较准确;如分值相差较大,则说明学生的测量还存在一定的误差。教师就可以根据记录本找到测量结果相差较大的同学,要求这些学生向教师分析两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测量准确度。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 G 808.1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4033308文献标志码: A

身体平衡是指维持人体重心处于支撑面内的能力,它分为静态和动态2种平衡能力。平衡不仅是人类的基本运动技能,也是保持身体姿势和进行各项活动的基础[1]。从静力学角度来看,人体平衡状态与支撑面的大小、重心到支撑面的距离和重心垂线到支撑面边缘的距离有关[2]。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保持人体平衡受视觉系统、前庭系统、本体感觉、触觉、神经系统、关节的灵活性、肌肉力量和有效并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肌张力共8种因素的影响[3]。提高平衡能力有赖于改善感觉输入(前庭感觉、视觉和本体感觉)、中枢整合和肌肉力量对平衡的调整等环节。从运动解剖学角度来看,躯干支柱包括双肩(shoulders)、躯干(torso)和髋部(hips)。躯干支柱力量(pillar strength)的水平对四肢动作稳定性具有决定作用,人体在运动时所需的动量主要是从躯干支柱发出的,并通过躯干传递和分配到四肢[4]。大量的训练实践证明,发展躯干支柱力量不仅能够提高核心区域的稳定性,而且还能使近端的肌肉得到固定,进

而保证远端肌肉产生良好的运动效果[5]。尽管目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等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各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健身指导员和运动员对诸多练习方法的有效性及动力学原理知之甚少,少量的文献报道也仅局限于一些理论推测,对于实验研究成果极为罕见。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法研究和分析2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案对身体平衡能力的影响程度,以期能为科学确定躯干支柱力量练习方法提供实证依据,为丰富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研究方法

1.1实验对象

选取首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大三年级田径专项的24名男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对象随机分成2组,每组12人,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当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研究现状,并为制定实验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专家访谈确定实验方案、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和测试指标。

1.2.3实验法

1.2.3.1实验过程

经过1周的预实验后再进行8周的正式实验训练,第10周再次进行测试。其中,实验组采用非稳定状态下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稳定状态下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法。所有受试者均从未接受特殊的平衡训练,未使用影响平衡能力的药物,身体机能状态良好,了解实验流程和风险,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实验知情同意书。

1.2.3.2实验器材与测试仪器

实验中使用到的器材主要包括迷你带、瑞士球、重力球、悬吊带、弹力带、平衡盘、BOSU球、5 kg/10 kg杠铃片、秒表、尺子等。测试仪器为Imoove FTM动态平衡测试仪。

1.2.3.3实验时间与地点

实验时间为2014年9月8日―11月14日(实验时间共10周,其中第1周为预实验,第10周进行测试,第2~9周进行正式实验训练)。每周安排训练3次,每次训练课时间90 min。实验地点为首都体育学院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实验中心。

1.2.3.4测试指标选取与要求

1) 动态平衡能力测试指标选取与分析。

实验测试采用Imoove动态平衡能力测试仪,选取中等和极限2个难度等级分别对受试者进行动态平衡能力测试。其中,“绿色目标成绩”是受试者通过拉动手柄控制蓝色游标在绿色区域的有效次数,是评定受试者人体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及身体本体感觉系统的综合指标;“协调性”是受试者肌肉、神经、感知觉3大系统协调配合,合理、准确、有效完成动作的能力体现,是评定身体控制能力的指标;“不平衡百分比”是评定受试者身体左右功能对称性的指标;“稳定性”是评定受试者人体重心控制的整体情况的指标;“平衡分布”是评定受试者前后与左右平衡能力的对称性的指标;“总分”是以上5个指标的均值,是整体动态平衡能力的直观体现。

2)运动幅度测试指标选取。

Imoove动态平衡测评系统共有3个运动幅度,分别对应低等、中等、极限3个难度等级(见表2)。预实验对受试者进行了3个难度等级测试,但测试结果显示,低等级运动幅度测试时,绝大部分受试者的分值均接近满分。参考相关专家建议,并结合受试者运动能力,本研究选取更具有研究意义的中等、极限2个难度等级用于正式实验测试。

3)静态平衡能力测试指标选取。

本实验研究选取闭眼单足站立计时测试,作为静态平衡能力测试指标。

4)动态平衡能力测试方法与要求。

受试者要充分了解仪器操作并充分做好热身活动后开始测试。测试开始前,要求受试者双足站在平台指定位置,双眼目视屏幕,双手握住蓝色弹力管的手柄,微屈髋屈膝,腹部、臀部收紧,身体保持稳定。测试开始时,受试者通过推拉弹力管尽量控制蓝色游标在指定区域。测试时要求受试者尽力克服测试平台带来的晃动,尽力维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同时通过双手拉动机器上的弹力带,尽量提高屏幕上的蓝色游标在绿色区域的有效时间。测评系统共设有3个运动幅度,每个幅度持续测试1 min。测试指标共包括6个: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测试结果、不平衡百分比、稳定性测试结果、平衡分布、总分。

5)单足闭眼站立静态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与要求。

受试者直立,两臂置于体侧。测试开始后,闭上双眼,抬起一侧脚,要求抬起脚不能接触支撑腿和支撑脚。支撑脚跳动、移动或者抬起脚触地立即停止计时。

1.2.3.5训练安排

正式实验训练总时间为8周,每周训练2次,共16次。每次训练1.5 h,分为动作准备、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再生与恢复3个训练模块,见表3。

2组均由同一教练指导训练并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或手段,两者之间区别在于训练刺激方式的差异,其中实验组以非稳定状态为主,对照组以稳定状态为主。训练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前4周)为基础适应阶段(见表4);第2阶段(后4周)为增强提高阶段(见表5)。

每次训练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训练手段设置为若干个训练站,站点进行编号排序。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分成2个小组,共4组,各小组分别选择不同站点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训练任务。

1.2.3.6训练负荷

由于躯干支柱位于人体中枢处,强调全身各环节整体协调发力,而非单个关节或单块肌肉的重复做功;另外,为维持机体稳定,参与工作的肌肉相当一部分是处于深层的小肌肉群,不能承受过大的负重刺激;所以,在安排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负荷时不适宜采用与发展四肢力量一样的大负重,因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负荷一般以克服自身体重或小器械、轻负重的训练为主。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处理分析。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相关性和差异性检验,用于比较实验前后均值及提高幅度的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各项测试指标,研究和分析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法对平衡能力的影响程度及组间和组内的差异程度。

2研究结果

2.1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2.1.1中等难度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显示,在中等难度测试环境下,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在整体(“总分”)上均有了明显提高,见表6。其中: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测试总分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5)。

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及总分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0.01

实验前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6项测试指标的分值经组间检验,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8。8周实验训练后,2组学生的测试分值组间比较显示: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的得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0.01

经过8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虽然2组学生在中等难度测试环境下,动态平衡能力整体上都呈现增长,但是各项测试指标增长幅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图1所示。实验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增长率达20.68%,协调性得分增长率达16.76%,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长率达1.53%,稳定性得分增长率达2.33%,平衡分布得分增长率达0.97%,总分增长率达7.82%。对照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增长率达19.80%,协调性得分增长率达12.60%,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长率达0.67%,稳定性得分增长率达0.47%,平衡分布得分增长率达-4.48%,总分增长率达5.75%。

2.1.2极限难度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在极限难度测试环境下,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在整体上均出现了提高,见表9和表10。其中: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测试、不平衡百分比、稳定性得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0.01

对照组实验前后的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不平衡百分比及总分得分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0.01

表11显示,实验前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6项测试指标组间检验均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8周实验训练后,组间检验结果显示:2组学生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协调性、稳定性得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0.01

从2组学生实验训练效果来看,经过8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虽然2组学生在极限难度测试环境下,动态平衡能力整体都有增长,但是各项测试指标增长幅度之间存在差异,如图2所示。其中,实验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增长率达19.90%,协调性得分增长率达21.94%,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长率达1.87%,稳定性得分增长率达3.73%,平衡分布得分增长率达2.47%,总分增长率达9.82%。

对照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增长率达20.42%,协调性得分增长率达14.94%,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长率达2.07%,“稳定性”得分增长率达0.91%,平衡分布得分增长率达1.02%,总分增长率达7.75%。

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中等难度和极限难度2种测试环境下,动态平衡能力整体(即总分)都有了明显提高。其中,实验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2.2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本实验选取闭眼单足站立计时测试作为静态平衡能力测试指标。结果表明,实验前2组闭眼单足站立测试成绩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2组闭眼单足站立测试成绩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组的提升幅度更大一些。组内检验也显示,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闭眼单足站立测试成绩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经过8周训练后,2组学生的左右两侧测试成绩都有了显著增长,但是增长率不同。其中:实验组左侧平均成绩提高了57.91 s,增长率达71.93%;右侧平均分值提高了65.28 s,增长率达79.64%。对照组左侧分值提高了18.89 s,增长率达23.09%;右侧提高了23.40 s,增长率达28.92%。

3讨论与分析

3.1对动态平衡能力影响的分析

维持身体动态平衡需要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对本体感觉、前庭和视觉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对运动效应器的有效控制,表现为机体在运动或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和调整,以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6]。在正常状态下,本体感觉系统提供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及肌肉状态的信息。前庭系统提供加速度运动、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视觉系统提供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和方向的信息。不同感受器通过换能作用将获得的信息通过特定的传入途径投射到相应的中枢区域。

动态平衡能力是通过imoove动态平衡测试仪的中等和极限2种难度测试完成。受试者要克服平台的旋转、偏心和倾斜运动以维持身体平衡,这就需要激活人体前庭系统、视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等,同时募集全身肌肉和关节快速做出准确反应。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中等难度和极限难度2种测试环境下,动态平衡能力总分都发生显著性提高,分析其原因如下:

1)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强调全身各部位整合发力,包括稳定和非稳定2种状态下的训练刺激,它强调神经-肌肉系统的控制协调能力及肌肉和关节间的协作能力。

2)通过丰富的训练器械和训练手段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信息整合分析能力,募集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实现对机体稳定的有效控制,从而表现出更好的平衡能力。

3)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建立多方向运动、多关节参与的训练模式,使人体多处于三维空间内运动。不仅包括传统力量训练中的前链、后链练习(例如传统仰卧起坐、俯卧撑等),还包括人体容易忽视的侧链和螺旋链上肌群力量练习(例如重力球上抛、下砸和侧抛)。

4)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很好地突出了练习动作的三维性,很好地发展了弱势链肌群的力量,均衡了躯干核心区域的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的张力,从而增加了躯干稳定性,也为全身动力链传递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平台,提高了整体动态平衡能力。

在2种测试条件下,虽然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总分都有明显提高,但是提高幅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实验组测试总分实验前后成绩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分析2组学生各项指标测试成绩时发现,在2种测试条件下,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学生,平衡分布指标测试成绩提高幅度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甚至对照组在中等难度测试时成绩还出现了下降。平衡分布得分计算公式是:(左侧/右侧%+前侧/后侧%)/2,该指标反映了受试者整体平衡分布。而不平衡百分比指标反映了受试者身体功能的左右不对称性。由此可以推断: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受试者从事的运动专项特点(全部为径赛项目),导致身体左右侧的运动功能对称性较好;但前后运动功能的对称性差,而本实验训练方案在设计时未能充分结合受试者的运动专项特点,即没有安排相应的发展身体前后肌肉链对称性的训练手段。建议未来的研究者在进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时,应尽量结合运动项目以便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2组学生在中等难度和极限难度2种测试条件下,动态平衡能力整体上都有了明显提高。其中,实验组非稳定训练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稳定训练,表明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提高动态平衡能力是有效的,尤其是非稳定条件下的训练效果更好一些,而单纯的稳定性训练不足以满足高难度的身体平衡需求。分析其可能性机制为:

1)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有助于建立多方向运动、多关节参与的训练模式,均衡躯干各部位运动功能的对称性发展,从而优化动态平衡能力。

2)非稳定状态下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本体感受器的敏感性,进而提高神经对肌肉控制的精确性。

3)非稳定状态下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募集更深层的稳定肌参与维持身体平衡,能够较好地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3.2对静态平衡能力影响的分析

静态平衡能力是指机体在相对静止状态下,控制身体重心,以维持机体静态稳定平衡。本研究选用闭眼单足站立计时评定静态平衡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经过8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静态平衡能力都有了高度显著性提高,但2组学生的提高幅度有所差异,表现为实验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反映出非稳定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静态平衡能力的提高效果更好。分析其原因如下:

1)当单腿站立时,要维持人体稳定,需要踝、膝、髋关节和躯干的协调参与,将身体重心垂直控制在单足支撑面上,这时躯干肌群和下肢肌群要具备很好的肌力和张力。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恰恰可以有效地增强髋关节、脊柱两侧和肩关节周围的肌群力量,这就为较好地维持静态平衡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2)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依赖前庭感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的信息传入。而闭眼是控制视觉感受器的信息获得。当一个人处于闭眼状态时,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依赖本体感觉系统和前庭感觉系统的代偿来完成。如前文所述,非稳定训练条件可以有效刺激本体感觉系统,这也是为什么通过8周的非稳定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更有效提高静态平衡能力的原因之一。

4结论

1)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动态和静态2种平衡能力,尤其是非稳定状态下的训练效果要优于稳定状态的训练效果,单纯的稳定性训练不足以满足更高层次的平衡能力需求。

2)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显著增强躯干核心部位肌群的力量,为维持静态平衡提供基础性的物质保障,而且多方向运动、多关节参与的训练模式还可以均衡躯干各部位功能对称性发展,提高动力链传递效率,避免出现代偿动作,优化动作质量和提高身体稳定性。

3)非稳定状态下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提高本体感受器的敏感性,从而提高神经对肌肉控制的精确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募集更多和深层次的稳定肌参与运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增强身体的协调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YIMCHIPLIS P K,TALBOT L A.Defining and measuring balance in adults[J].Biological research for nursing,2000,1(4):321.

[2]高霞,刘振芳,张洁,等.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活动能力与站立稳定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5):208.

[3]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748.

[4]尹军.躯干支柱力量训练与动力链的能量传递[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3):40.

[5]尹军,袁守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6]DAVLINPATER C.The effects of visual information and perceptual style on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J].Motor Control,2010,14(3):362.

[7]GARDNERMORSE M G,STOKES I A.The effects of abdominal muscle co―activation on lumbar spine stability[J].Spine,1998,23(17):86.

[8]BEHM D G,LEONARD A M,YOUNG W B,et al.Trunk muscle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with unstable and unilateral exercises[J].Strength Cond.Res,2005,19(1):193.

[9]VERAGARCIA F J,GRENIER S G,MCGILL S M.Abdominal Muscle Response During Curlups on Both Stable and Labile Surfaces[J].Phys Ther,2000,80(6):564.

[10]张蕲,童萼塘,陈俊宁.国产电脑型人体平衡功能仪信度与效度检验[J].中国康复,1999,14(1):1.

[11]杨金帅.核心力量训练对散打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12]陈海霞,宁宁.人体平衡功能评定研究的最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33):2173.

[13]王红梅,徐秀林.人体动静态姿势平衡能力测试的理论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3):8095.

[14]刘崇,任立峰,史建伟.人体平衡能力的评价系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363.

[15]金冬梅,燕铁斌,曾海辉.Berg平衡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25(14):50.

[16]OLMSTED L C,CARCIA C R,HERTEL J,et al.Efficacy of the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 in Detecting Reach Deficits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J].J Athl Train,2002,37(4):501.

[17]朱镛连,张皓,何静杰.神经康复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8.

[18]GRAY C.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28.

[19]王卫星.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9.

[20]霍洪峰,赵焕彬.人体运动链的动力学规律研究进展[C].第14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0:379381.

[21]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7,27(9):99.

[22]黎涌明.不同负重下稳定和非稳定练习的肌电比较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

[23]POPE M H,PANJABI M M.Biomechanical definitions of spinal instability[J].Spine,1985,10(3):255.

[24]PANJABI M M.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part I 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 enhancement[J].J Spinal Disord,1992,5(4):383.

[25]BEN KIBLER W,PRESS J,SCIASC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2006,36(3):189.

[26]Telford R D.A simple method for the assessment of general fitness:the trilevel profile[J].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1989,27(9):20.

[27]MARJORIE A K,MS,ATC.Pt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ore stability:creating a foundation fo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J].Athl Therapy Today,2000,11(3):6.

[28]POLLOCK A S,DURWARD B R,ROWE P J,et al.What is balance[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0,14:402.

[29]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1.

[30]刘敏娟,马兆明.陕西省在校大学生身体平衡控制能力的实验研究[J].问题探讨,2009,11(2):119.

[31]肖春梅,李一,陈晓光.老年人平衡能力测试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5(2):201.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篇9

主要管理做法

管理工作主要流程(图1)

主要流程说明

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公司“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需求,提出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规划,经审议批准后,形成《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规划和目标》。

人力资源部作为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办公室,依据《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规划和目标》,组织各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编制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人力资源部组织开展工作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为员工能力素质测评提供有效的评估依据;作为公司员工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编制公司员工通用素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汇总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形成《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措施。各专业职能部门负责掌握本专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现状,根据专业工作重点和“五大”体系深化建设要求,对照岗位说明书,编制所辖专业员工能力素质提升方案。培训中心作为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的项目实施支撑部门,以现有资源为基础,编制员工能力素质提升保障措施方案。

人力资源部汇总各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措施方案,形成《大连供电公司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提交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下达;依据岗位工作分析结果,按岗位类别、专业、性质分别建立《岗位任职能力标准》和《岗位胜任能力标准》;通过现场技能考核、专业知识考试、岗位工作评价、绩效考核等方式,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中心和专业评估机构开展员工能力素质分模块的测评与评估,形成员工能力素质评估报告;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各所属单位、分公司查找员工能力素质“缺项”,对各项查找出来的“差距”按专业和人员类别进行排序;各专业职能部门汇总各所属单位、分公司“差距”后,进行汇总分析,按照重要性和优先级进行排序。人力资源部汇总各专业上报“差距”报表,形成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测评分析报告,结合公司年度教育培训专项计划,提出《公司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措施项目》并审议,落实实施经费,并行文下发,为公司经营决策层提供辅助决策意见。

公司培训中心制订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培训服务方案和保障方案,专业职能部门设计策划员工“缺项”能力素质提升项目。人力资源部根据培训中心、专业职能部门的方案、项目,结合公司年度教育培训专项计划,总体设计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人力资源组织开展员工通用能力素质提升项目,包括通用管理能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专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员工专业能力素质提升项目,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想道德、政治素养、廉政教育等,组织实施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考核。

培训中心作为员工能力素质提升支撑单位,负责公司各项措施项目的落实、实施工作,为各项措施项目提供师资、培训硬件、实训设施、后勤服务、技术支持等工作。所属各单位、分公司开展现场岗位技能培训项目,通过现场实操培训、技术问答、技术讲解、技能示范、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等多种方式,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技能能力素质。人力资源部通过组织开展全员普考工作,对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评估。专业职能部门通过专业调考、竞赛的方式,对生产、营销、党群、廉政等专业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评估。培训中心在实施每一个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后,均进行培训评估,检验、评估措施项目实效效果,并指导、监督各所属单位、分公司通过技能实操考核等方式考核检验现场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效果。

人力资源部汇总、分析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的实施效果,形成能力素质提升成果报告。公司能力素质提升领导小组对实施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深化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意见。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指导下,创新实践以能力素质评估为导向的全员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并依据工作岗位分析、能力素质模型建立(任职与胜任模型)、员工能力模块化评估等工作成果、多维度实施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为此,大连供电公司制订了相关制度、管理办法并成立了能力素质提升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以保证流程正常运行。

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启动之初,大连供电公司即成立了由总经理、党委书记和分管副总经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培训中心组成的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见图2),出台了以“领导带动、全员互动、竞赛推动、考核促动”四项工作措施原则,依靠“四轮驱动”,保证全局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有力、有序、有势的状态下稳步推进。

大连供电公司制订、下发了《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员工内部流动管理办法》《员工持证上岗管理办法》《员工见习(试用)管理办法》《员工培训积分管理办法》《全员培训考试实施方案》《大连供电公司培训班管理办法》《大连供电公司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度,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流程正常运行。

人力资源部组织本部各业务部门,聘请国内知名咨询机构,开展各专业岗位工作分析,制订专业工种《岗位说明书》及工作标准,搭建《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任职与胜任能力)》,细化对各岗位通用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工作履职经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廉政和政治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在集约化大培训工作格局的基础上,创新实践员工能力素质渐进式评估、提升体系,利用心理测量学、应用统计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先进科学理论,采用国际通用的履历档案分析、考试考核、无领导小组讨论、心理测验等能力测评工具,根据一定的理论并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对员工的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人格特点、工作动机、仪表礼仪、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测评,并对照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相应项目进行差距查找,分门别类的设计策划素质提升措施项目。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根据大连供电公司公司人力资源总体配置情况,结合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机构岗位设置,将人员配置率、持证上岗率、高技能人才比例、人才当量密度、全员培训考试合格率、员工培训积分等纳入全员绩效评价关键业绩指标体系。

在公司员工绩效评价体系与单位(部门)负责人业绩评价体系两个层级中,对上述指标进行量化并实施季度、年度考核。

依据“三集五大”岗位定级和岗位或职务晋级的需求素质模型,将员工综合能力素质测评结果与关键绩效指标、岗位模型等进行关联评价考核,纳入公司整体业绩评价体系。

管理评估方法

按照公司“员工渐进式能力素质评估、改进体系”及有关办法要求,以季度、半年度为周期对各单位人员配置率、持证上岗率、人才当量密度、高技能人才比例、全员培训考试合格率、员工综合能力素质状态等指标进行测评与评价,并形成动态发展的人力资源能力素质发展模型,并不断反馈。

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及相应教材为基础,每半年对各专业、工种员工进行普考、调考,并关联员工综合能力素质状态自我评估结果,掌握员工短板技能点、知识点,辅助以专项培训手段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存在的问题

员工能力素质是一个动态的“冰山模型”,能够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的知识点知识冰山浮出水面的一部分,而包括心理素质、性格潜质、思想动态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利用先进的能力测评评估工具得以掌握。

受到资金、管理等多方面影响,能力素质测评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面和应用深度不够,尚未能形成全面的能力素质测评评估体系;岗位工作分析与测评技术应用刚刚起步,从效度和信度层次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搭建尚不完善,员工能力素质测评内容会出现偏差。

能力素质测评的作用与效果未能被全体员工所认同、重视,员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工作中,还存在着传统的重学历、重学校、重专业等现象,未能有效地与岗位能力素质评价结果相配合。

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技术相对单一。虽然目前流行的能力素质评估工具与技术有很多种,但在员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中或仅采用理论考试,或仅采用技能实操考核,多数情况下较为传统单一,而更为先进的行为测试、心理测试等尚未全面应用。

心理测试测评工具使用率较小。电力系统员工的工作量大、岗位工作压力大,岗位工作危险性较高,担负的社会责任大,在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中,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比重应相应增加。

今后的改进方向和对策

加大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搭建工作,面向电力行业特有工种(专业),进一步开展岗位工作分析,采用跟踪描述、岗位写实、绩效考核、岗位标准规范等形式,建立符合公司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岗位说明书。

进一步推进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的形式多样化工作。作为供电企业,公司在开展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时,应首先明确岗位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能力要求、专业要求等,理顺出企业各需求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工作能力、员工性格特点和价值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然后逐项设计具体的测试评估要项,合理的使用各类先进、科学的能力素质测评评估工具。尤其是,供电企业要更加注重提高心理健康和综合能力素质测验在员工能力素质测评工作中的使用频率,关注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各方面表现优异但心理测验不符合岗位标准需要的员工,应重点采取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压力释放等多种素质提升措施。同时,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国际一流供电企业,供电企业应对国内仍不完善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作大胆尝试,综合运用能力素质评价技术和工具开展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搭建。

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程序的规范化。公司应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岗位设置和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工作标准的要求,策划设计岗位能力任职模型搭建的程序和方法,为公司经营者集团提供能力素质提升辅助决策支撑。公司人力资源部应研究制定与各专业岗位特点相适应的测评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严格按程序进行测评,提高测评的效度和信度。针对岗位的专业、性质和工作环境等,应做好能力素质测试评估工具的选择,其次要对不同测试与评估工具的测量结果在整个员工能力素质评价中所占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定。

应进一步加大能力素质测试与评估工具信息化应用工作。目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尤其是在《国家电网公司生产岗位职工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指导下,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了多个工种、专业的岗位能力培训标准、测试题库等,在专业知识测试方面基本形成了统一模块、统一题库、统一标准、统一测试的信息化工作模式,并于2012年至2013年开展了生产岗位员工的专业知识模块的测试与评估工作;但在员工能力素质其他方面,如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仍未有较为合适的评估策略,员工能力素质状态的完整性、准确性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

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显成效

稳步推进,员工能力素质得到渐进式提升

自2009年以来,大连供电公司累计举办各类、各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培训项目361期,累计参培人次达103369人次(其中,2009年66期、7877人次,2010年86期、16461人次,2011年98期、37234人次,2012年111期、41797人次),员工能力素质显著提升,低当量员工(当量折算为0.6,及中专及以下学历且中级工及以下技能等级、无职称人员)从2009年的788人已减至0人,率先在省内实现“0”低当量,公司人才当量密度从2009年的0.9016提升至2012年的0.9787,在国家电网公司27个大型供电企业中的排名从2009年的第21名提升至2012年的第14名。2013年上半年,大连供电公司参加省公司营销、基建、财务、人资、党群、安全等专业竞赛、调考活动中,取得了2项团体第一名、2项团体第二名、3项个人第一名、3项个人第二名、4项个人第三名及11项个人优秀选手等荣誉。

多措并举,创新实践能力素质提升“181”工程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分类标准,结合公司专家人才队伍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执业资格及持证上岗等工作,分层、分类开展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在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中,公司强调“一突出、三提高”,即员工素质能力提升以服务公司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心,强化高端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10%),强化一般管理、技术及技能员工素质能力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80),强化低当量员工素质能力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10%)。在加强员工技术技能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工作的同时,多措并举,将“ERP员工心理辅助”、全员考勤、廉政教育、政治素养提升等多方面工作措施切实落实到员工能力提升工作中去,全面提升员工心理素质、工作作风、政治素养等综合能力素质。

立足“全面规范、四轮驱动”,全面深化推进员工能力素质工作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篇10

一、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取得成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综合实训和课间实训中,下面分别就这两个实训进行具体的阐述。

1、工程测量技术课间实训

工程测量技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更好的消化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课间实训。我校的测量专业教师一直非常关注课间实训,在设计每门专业课教学时都把课程的核心能力设计为课程的主线,对学生的实训要求也非常严格,每个实训都需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将每门课程都设计为一项大任务,在大任务的基础上又分成多个小任务。每次课间实训都安排具体的任务,每个具体的任务都有明确的技能目标。

下面以《测量学》课程为例,讲解课间实训任务的设立。《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地形图测绘”,把“地形图测绘”作为一个大任务,在这个大任务下又分“测区控制测量”、“碎部测量”两个二级任务。“测区控制测量”下又设“导线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两个三级任务;“碎部测量” 下又设“全站仪测绘法”和“GNSS测绘法”两个三级任务。

《测量学》课程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地形图测绘这一技能目标,因此将该课程分解成8项课间实训任务,分别是:等外水准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测区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在8项课间实训任务中进行任务分解,详细的小任务有水准仪认识、等外水准测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四等水准测量内外业、经纬仪认识、测回法观测三角形内角、竖直角观测、经纬仪检验与校正、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四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经纬仪测绘地形图平板仪测绘地形图。

以上所列的任务模块均需在课间实训中完成、掌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理论课程后,课间实训前将任务布置下去,使每个小组心中有数,知道本次实训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实训注意事项,这样在任务实施时才不会出现混乱局面。

教师一定要在每项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点评,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出具体、细致的评价。这个环节很重要,是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的重要阶段,对做得好的表扬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实训后都要上交实训报告,有的是以小组为单位,有的是以个人为单位,教师要在下次理论教学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对上次实训的完成情况总结,指出每组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小组的表现给出小组的整体实训成绩,每个整个课间实训的成绩都是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

2、工程测量技术综合实训

为了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起来,我们需要进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要体现综合性,测绘类专业的骨干课程均以一个综合实训为引导,把实训任务的完成作为目标,模拟测绘生产任务系统的完成本课程的学习。教师在设计上要把握好,将综合实训若干个知识点融入到每一个具体任务中,把握和每个技能要领。

综合实训是一个完整的实际任务,要制定具体的任务书,根据任务书来布置实训任务,对于一项模拟测绘生产实训任务,在实施之前必须先进行技术设计,相关技术设计规定参照行业现行规范标准执行。综合实训任务需要在仿真的实训基地完成,在实习基地方面,我们采取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方法见表3。

表3测绘类专业主要综合实训任务分解表

二、注重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是提高技能、增加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综合实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成绩根据实习表现和实习后考核单独给定。测量专业课程的成绩一般是:理论成绩和课间实习成绩各占50%,课间实习成绩有每次的课间实习成果给定。为了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了实习考核和仪器考核在成绩考核中的地位。在学生完成理论课教学、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之后,进行测量技能的考核,对于提高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考核中,强化了学生的记录和计算能力,为进一步提高了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为了搞好测量仪器操作考核这项工作,在综合实训开始后,我们就把考核标准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使他们把测量实践技能考核当成了综合实训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加重视综合实训这个环节。考核在工程测量教研组教师布置的场地进行,每名老师负责其中一项,监督每名学生的考核情况,最后几名老师综合给出每名参加考核学生的考核成绩。同学们对这种男做法很认可,认为这样的考核很好,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考核方法促进了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

每年举行的校企测绘技能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为学校推广了本专业,为了竞赛的公平性,我们完善了《测绘技能竞赛方案》。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力求突出,不仅认真训练而且还主动请教老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教学团队的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作了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的改进,使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料得到运用,极大地更新了教学内容,使得许多枯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可视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教学网站,教学录像、教学大纲、电子课件、习题库等均已上网,以便学生课外自学和课前预习。利用CAI、网络教学、课外实验和演示、仿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的网络教学环境,通过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为校内外师生提供教学服务。

四、结语

经过多年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准确,能吃苦耐劳,跳槽的学生比例很小。单位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非常满意,毕业生测量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仪器操作熟练,尤其是全站仪、GPS的使用,能够达到从学校到施工单位的无缝接轨。

参考文献: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53-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由此,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必然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并且要以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来带动专业的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具备建筑工程测量技能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事职业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技能课之一。在“建筑工程测量”引入项目教学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把建筑工程测量理论和测量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结合项目施工测量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达到了综合培养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的能力的目的。

1.1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阶段

在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每个项目均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1],模拟实际工程测量工作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1列举了其中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几个学习任务的具体安排[2]。

1.2综合测量实训阶段

第二阶段即本课程的综合测量实训,完全采用项目教学法完成,其任务目标是模拟一个较完整的测量项目,进行指定地面范围作控制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场地的地形图测绘,在图上布置建筑物,并将其测设到实地上。在两周的时间中,只在实训开始前集中1-2个小时,布置工作任务和明确实训要求,其余时间主要由学生分组完成测量任务。

综合测量实训也是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进行。学生首先要熟悉现场,熟悉相关规范和要求;小组讨论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和途径;据此制定工作计划,对每天的工作分工做好安排;然后实施具体的测量工作,在工作过程及最后阶段,均需注意观测成果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返工重测;任务完成后,通过实训态度、实训纪律与团结协作、仪器操作熟练程度、内业计算及成果、实训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个人成绩的评价。

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布置任务,督促检查、适时指导、认真总结和评定成绩。学生的自主性很高,都能自觉地甚至你追我赶地完成实训,测量知识与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在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等方面也得到了煅炼。

1.3 测量放线强化实训阶段

第三阶段即测量放线强化实训阶段,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具体实训内容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真实施工测量实训:在校园内建立“真题实作”实验楼,即按1:1的比例反复建造一座建筑物,学生可以进行轴线测设和引测、基础放线测量、标高测设、轴线投测和二层楼面弹线等常用施工测量项目的训练,测量配合施工,流程和要求与真实工程相同,使学生体验真实的测量项目。二是组织、安排学生到工地现场学习测量技术,老师或工地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测量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三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测量实践活动。

通过第三阶段的强化实训,使学生掌握放样复杂建筑的测量能力,掌握快速放线的现代测量方法和技能,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级测量放线工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参加由广西建设技能鉴定总站组织的“中级测量放线工”的理论和操作考试。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的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测量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与使用,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毕业顶岗实训和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很快上手相关的测量工作。同时,各种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的任务训练,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测量精度要符合规范要求以及测量过程中要进行各种检核以避免出错,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测量实训露天作业和工作艰苦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测量工作分组进行,配合良好才能按时按质地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以下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调查中几个方面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的评价:

(一)校外教育专家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其它社会能力。

(二)行业企业专家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加强实际操作训练,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授课和操作之间相辅相成,针对性强。

(三)校内督导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讲授,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四)学生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注意提高他们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3年对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讲授“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师都评价都是优。

3.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对于高职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篇12

一、组织完成了过程性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1、及时安排部署,组织过程性抽测工作。3月3日接局领导指示,及时安排了三、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抽测工作,于4日上午完成了七年级抽测工作,下午完成了三年级的抽测工作,我具体负责试卷的发放与工作调配,处理考场中的突发问题,对试卷不够的情况提前预设,及时解决了红寺堡小学,红寺堡二小试卷不够的问题,确保抽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组织有效的阅卷、登分、统分工作。为了能保质保量完成阅卷工作任务,我们全体教研员提前做好试题答案,做好人员分工各尽其责,提高了工作效率,按时完成了阅卷、登分与统分工作,将结果第一时间上报局领导。

3、及时组织卷面分析工作。本次抽测只有小学语文、数学,中学语文有教研员具体负责完成,对中学数学、小学、初中英语我们聘请了学校骨干教师承担了卷面分析任务,圆满的完成了抽测后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外出培训学习,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我素质。

1、5-7日参加了区教科所组织的“提高宁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行动研究”课题实施研讨会,我代表红寺堡课题组汇报了我们的工作,各项目学校也汇报了课题实施的阶段性工作情况。受到了教科所领导的高度赞扬,同时对我局领导的高度重视表示感谢。通过学习与研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做课题的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学校管理更加完善,教师专业快速发展,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学校与社区联系更加密切,育人环境更加浓厚,从而形成处处能够育人的氛围。

2、14-17日参加了区教科所组织的sdp项目培训。通过专家的讲座与引领,参与小组讨论与活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与共享,深入项目学校考查观摩,使我深刻认识到sdp的实施,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sdp项目的实施,改变我们的办学理念,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共同诊断学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排序,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人人共同谋划学校的发展,从而形成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支持学校的和谐教育氛围。

三、有效组织继续教育二级培训工作

1、培训前召开参加区级培训人员交流学习会,共同研讨今年的培训工作,大家一致认为:一要结合红寺堡教师实际开展培训工作。二要将区级培训模式教给大家,使培训者回校后能够有效开展校本培训。三是要在培训中以任务驱动与参与式交流讨论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各培训班主讲教师进行备课。

2、开班前准备工作。首先向局领导申请培训所需用品,如横幅,稿纸,印制培训资料等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确保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协调各学校场地,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到位服务,得到了学校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对次我们教研室深表谢意。为了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召开全室人员会议,布置工作任务,分工负责,各尽其责。为培训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分班培训。第一期我负责中学物理培训班,由参加区级培训的武鸿双老师主讲,大家学习讨论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培训的目的。我借此次培训之时,将20xx 年中学物理教研工作作了具体安排,红寺堡中学教师石金海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了网络教研基础知识培训,每一位培训者都有了自己的博客,并加入到了红寺堡物理圈,为红寺堡有效开展物理网络教研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在第二批培训中,我负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培训班。通过主讲教师引领,观看优秀教学案例后,学员自主参与讨论,交流自己在具体教学中的所得,最后培训学员达成共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多种教学技能,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积累,多反思,多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四、继续教育教材,教辅资料用书收发放工作

1、两种教材到位迟,我们及时通知学校,全体人员亲自动手,搬运、分类、清点配发,及时发到各个学校,虽然工作量大,任务重,我们圆满的完成了工作任务。

2、调配《学习之友》发放工作,长退短补,及时和区教育服务中心联系,做好补退工作。

3、加班完成了教辅资料用书免费表并上报。

五、组织与实施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大赛活动

1、考前准备,编排考场,印制填写准考证

2、协调各学校抽调监考教师,考场安排与布置,考前培训准备,试卷的取与送等。

3、精心组织大赛的考务工作,与3月30日上午圆满完成了次项重要工作任务。

六、归纳、整理、总结近三年来红寺堡开展的教育教学与培训工作

根据两基基教办工作安排,我们对整理总结工作进行分工,我具体负责继续教育与各种培训工作的资料整理,按时完成并及时上交。

七、总结推广经验

1、做好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参加区课题实施研讨会及sdp培训新理念,发教研动态xxxx第一期。

2、王尧副厅长检查开发区“两基”工作时,对大河中心学校开展的依托远教资源,狠抓教师校本培训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教研室及时总结发了xxxx第二期教研动态。

八、完成其他临时性工作

1、去银川退还信息技术教材和领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上报电脑作品。

2、给各学校下发初高中数学、物理、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通知,目前各学校已经准备就绪,将于4-5月参加吴忠市级选拔赛。

3、督促、协调红寺堡中学高中教师及时参加吴忠市组织的20xx年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全区组织的高考研讨会。

4、参加局机关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