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6-06 08:14:50

声乐表演论文

声乐表演论文篇1

声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它通过美好的歌声实现审美价值。歌者通过自己的意识或直觉来认识声乐作品,以作品原创为基础来研究、设计、处理和歌唱,从而精心地进行再创作。而如何运用自己的嗓音作为创作的材料和工具?这就需要歌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通过身心的有机结合,依照声乐作品准确、生动地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声音技巧的训练,还要重视声乐作为表演艺术的创作教学内容。本文主要从表演艺术和歌唱者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中的感觉、感情作用、艺术想象、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等进行探讨。

—、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中的感情作用

艺术的本质就是表达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感情对于艺术,犹如血液对于人体一样,有了感情才能使艺术有生命力。但艺术所需要的感情,决不是矫揉造作的虚假感情,而是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一首好的歌曲是一段浓缩的精神生活记录,是作曲家基于自己对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审美观,有感而发地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角度来看,一部作品就是感情作用的产物。作为一名歌唱者,对自己演唱的作品一定要明确身心感受,通过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使自身感情受到震动,从而唤起歌唱表演时再创造的热情,产生出渴望表达感情的强烈欲望。如此,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再创造。音乐能够表达文学、戏剧、舞蹈、绘画等无法表达的丰富复杂的感情,在各类声乐作品中,有的可以激发听众理智的感情;有的可以激发听众道德的感情;有的使人得到感官的愉悦;有的表现为悲哀痛苦的形态;有的则表现为欢乐轻松的形态;有的则表现为幽默滑稽的形态等。歌者正是在这种感情激荡的心理状态下去进行美的创作,歌者的责任就是引导听众去发现美、欣赏美和品评美。歌唱艺术是一门全方位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涉及音乐、文学、绘画、戏剧、表演等各个领域。歌唱不仅仅是技术,而且和个人的文化底蕴相关,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声乐表演时才能更深入、更贴切、更动人。

二、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创作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功能,它始终和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艺术想象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活动本身就可以诱发创造者的感情活动。想象诱发感情,感情推动想象,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每部声乐作品都具有特定的诗情画意,表演者通过艺术想象的功能,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进行创造,让自己在想象的环境中生活,表演者在这种状态中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获得真实情感,所以说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是密不可分的,想象的直接结果是创造新的形象,它在音乐艺术活动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在艺术构思过程中,歌唱者在想象中犹如真正感知体验到了自己创作的形象,好像想象中的形象就是自己实际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某种生活、环境和人物,这样歌唱者才能更好地进人角色,只有对作品理解得深刻,表现才能更生动。所以,艺术想象必须将想象和情感活动相结合才能起到作用,这种充满歌唱者主观感情体验的幻想和幻觉,也是移情作用的心理基础。创造是人类最美好的、独持的品质,而想象更是人类特性的一种,它往往是创作的前奏。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的主体是歌唱者,因此歌唱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才能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三、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中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

艺术个性的形成,是在原创共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和后天个人的经历、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等有着直接的联系。歌唱者应该培养自己的艺术个性,很好地发挥个人在演唱上的独特魅力,并从心理和感情上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在处理、表现歌曲时,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首先要准确把握歌曲的思想实质,明确主题并了解作者意图、时代背景,还要分析旋律和歌词的结合情况、乐曲的结构特点、节奏特点、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及调式调性等,进而找出歌唱技巧上的难点和歌曲的高潮,并处理安排好感情的层次变化。同时,还要善于把握歌词语调的强弱高低、抑扬顿挫、重音、语势、气势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切感人的艺术形象。歌唱者感情的表达方式是丰富多彩的,这些都是艺术个性的独特表现与反映。感情豪放、深沉的歌者适宜于演唱牧歌式的抒情作品;淳朴、憨厚的气质则善于表现平凡而又质朴无华的内容;那些生性活泼、机敏的歌者,必然善于表现跳荡、欢乐的情趣。所以,只有充分使歌唱者的艺术个性、审美理想和他所表现的艺术内容处于十分和谐的状态,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一个歌唱者,他的自我和艺术个性,正是其艺术素质和品格的集中表现。假如歌唱艺术没有艺术个性,则艺术形象就不会充满强烈的、独特的感彩,就不会引起听众的共鸣,也就没有感染人的艺术力量。所以,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越鲜明,也就越能获得感人的艺术效果。艺术的风貌和格调,就是艺术风格。歌唱艺术的风格是演唱者的音质、音色、共鸣、力度运用、情感处理、美化语言能力等音乐表现方面具有的独特性。要完美地唱好一首歌曲,不仅在音色、速度和力度等方面要恰当地处理好,还必须把握好歌曲的韵味,并配合必要的歌唱技巧,精心地装饰美化旋律,以表现出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上所论述的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的几个方面,只是在独唱方式范畴内探讨表演创作的一般特点。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的规律,他们才能在舞台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演唱水平,产生出更完美的声乐表演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声乐表演论文篇2

声乐表演艺术是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为辅的一种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声乐表演艺术主要有民族声乐、美声和流行音乐等。这种音乐表演形式不但能使器乐和人声完美融合,还能将声乐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但能将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充分展示出来,还能进一步推动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者的表演水平。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概述

接受美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的文艺学教授姚斯所提出,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将美学实践细分为生产、流通和接受三个方面。接受美学在文学审美方面与传统的文学理论不同,而且欣赏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接受美学更重视接受者的主观感受,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淡化了生产和流通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下,人们将作品的创作和欣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体,从而增进了读者、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受众的审美需求为主,加强了作品的文学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美学理论变得更加完善,并被逐渐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要提高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还要加强对受众艺术的欣赏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声乐艺术表演在创作过程中,只重视作品本身,忽略了受众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导致声乐艺术表演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在创作声乐表演艺术作品时,要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二、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意义

(一)声乐表演艺术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必要性

随着声乐表演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其在艺术领域中艺术魅力,并在艺术体系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它不但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健康有序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不足之处。但在传统的声乐表演艺术研究中,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通常只是声乐艺术作品和作曲者,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几乎没有任何研究。因为忽视对受众主观感受的研究,因而给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而采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进行研究,能够使创作者根据自身的欣赏感受,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更多受众喜欢和接受声乐作品。

(二)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的可行性

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声乐表演艺术中,不但能够将音乐和文学融合到一起,还能为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具有相同的受众。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受众都是人,而且两者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同的地方在于,接受美学侧重于对受众进行研究。因为两者的受众相同,因而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音表演艺术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存在相同的构成要素。接受美学产生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作者、作品和读者。声乐表演艺术的构成要素是作品、作曲家、受众和歌唱者。两者的构成要素相同,也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

在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后,声乐表演艺术为了更好地展示自身的艺术魅力,演唱者还要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在表演过程中给受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演唱者还要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一)留白

留白就是在表演的过程中,给受众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受众对此进行艺术想象,并进行艺术填充的表演技巧。如果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运用留白的技术,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受众的想象力,还有利于双方的互动,调动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欣赏的积极性。在文学创作中,留白主要侧重于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描述,以激起读者阅读的好奇心。声乐艺术因为留白的空间比文学作品要大,演唱者可以改变表演策略,对留白艺术进行处理。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变换高低声,营造情感变化,例如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的高昂声音逐渐回落、声音渐渐减弱等。

(二)对话艺术

只有声乐作品、受众和演唱者三者紧密相连,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审美体系。所以,上述三要素如果要达到密切关联的目的,首先要对演唱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掌握声乐作品的表现内容,还要对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声乐表演中的演唱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演唱水平和丰富的舞台经验,以便在舞台表演中能够更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和对话交流。因为对话艺术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能够起到促进受众积极参与声乐作品表演的作用。例如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在表演作品的高潮部分时可以邀请受众参与演唱,或是带动受众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等。

(三)全面观照艺术

不同受众之间的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因而在欣赏声乐表演艺术时,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受众都是以自身固有的认知去欣赏声乐作品,所以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还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对声乐艺术进行全面的观照。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一方面要在受众对自身的表演进行审视时保持客观的态度,并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全面考查,以便确定自己的表演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不断的内省,对自身在舞台上的表演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及时进行改善。

四、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

(一)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准备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准备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中受众期待审美活动时的主要动力,既是指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欣赏期待,也包含了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内容。因为受众在对声乐表演艺术进行审美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受众的审美准备也是不同的。比如,受众的审美准备影响因素有受众的受教育水平、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和审美实践等,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受众的审美能力差异会比较大。而且,即便是同一受众,在进行审美活动前的心境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准备。所以,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准备对于接受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艺术时,还要将审美准备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并运用到具体的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

(二)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接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接受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是指受众完成对艺术作品欣赏过程的心理活动。声乐艺术作品通过演唱者的演绎,不仅能使受众为声乐作品的文艺特性所吸引,还能调动受众对作品产生欣赏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受众接受作品,并继续欣赏声乐作品。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文字和乐谱作为受众接受的审美对象,是演唱者激发受众对声乐作品产生欣赏热情的关键。同时,演唱者也是受众和声乐作品互动交流的桥梁。演唱者本身是声乐作品的受众和创作者,所以,演唱者在舞台上的演唱技巧和现场表演,不但能为受众带去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还能唤醒受众内心的情感流动,从而使受众在欣赏声乐作品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审美接受可以被当作演唱者、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交流。同时,审美接受也可以将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三)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特性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项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受众在欣赏完声乐表演艺术后,受众与作品产生的情感共鸣以及声乐作品对受众精神意识造成的影响不会因为欣赏活动结束而停止,这种现象在文学欣赏中被称为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受众的审美活动会不断增多,审美留余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对受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积累,受众在审美准备过程中,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同时,受众欣赏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品位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接受美学作为文学艺术发展创新的一种美学理论,不仅被应用到文学艺术创作中,还被运用到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因而演唱者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一面呈现给受众,同时还要在表演时兼顾感情的细腻性和表演形象的丰富性。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不但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而且能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这不仅能够使声乐表演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还能促进声乐表演艺术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进而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超.基于接受美学视角的声乐表演艺术及其美学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16(10).

[2]赵潇然.接受美学视域下声乐表演的艺术性研究[J].音乐时空,2015(20).

[3]付莉.从接受美学理论视域探讨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点[J].戏剧之家,2015(18).

[4]陈金玲.浅析接受美学观下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J].艺术教育,2015(11).

声乐表演论文篇3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Slavin,199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对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具备歌唱表演能力,能胜任在专业文艺团体、大专院校、艺术性院校中从事歌唱表演及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教学目标的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夕h}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夕h}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知识。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不仅仅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是: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夕刺激的被动接手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是由学习者内部控制的过程。教师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导向”作用。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强调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社会化的、真实的情境。这种情境应具有多种视角的特性,可以将学习者嵌入到现实和相关情境中,作为学习整体的一部分为他们提供社会流活动。

3、注重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高级知识的教学应该提倡师徒式的传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鼓励学习者同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与协商。因此,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小组学习、写作学习等。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建构主义强调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二、建构主义对声乐表演专业教学的指导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管理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其理论核心是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相对传统教学有所改变,教师和学生都要在新的师生关系中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积极面对建构主义所带来的学习和教学革命。

首先是促进学生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声乐表演教学由于传统的原因,在教学中“师带徒”的教学模式影响比较深,教师(师傅)在教学过程的主导比非常突出,学生(徒弟)学什么,唱什么,如何唱都是听老师安排,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或依附比。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教师不仅要在专业技能方面指导学生,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新的学习技能,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建立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新的学习心理模式,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次是帮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既然建构主义是一个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过程,那么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就落在学习者身上,而且声乐学习的进阶区分不是非常明显,如果学生缺乏管理学习的能力,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建构的学习者。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是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学习任务,这种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每个教师经常受到困扰的问题。太难,程度低的学生跟不上;太易,程度高的同学吃不饱。但在以个别课教学为主的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条件、学习能力、认知程度布置不同的学习曲目,也就是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布置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个人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上进行认知拓展,并科学地掌握学习进度,逐步帮助学生发展管理学习的能力。

2.创设情境教学是提高声乐表演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情境”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与“交流”是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意义构建”是对学习内容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其中创设情境是关键的环节,成功创设情境将使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顺利实现。声乐表演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有两方面的情形,一是创设与现实情况相似的情境,二是创设所学习曲目中蕴涵的情境。公开演唱和登台演出是声乐表演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有很多学生课堂上唱得不错,可登上舞台演唱,却产生紧张情绪,导致演唱失败。有人把这种失败归结于歌唱技巧掌握不好或者演唱天赋太差,其实这其中很多是由于不能适应面对观众演唱的情境而产生紧张,这与传统的师生“一对一”的封闭教学模式有关,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练唱与演出情境不同,无法建立面对观众和舞台的心理体验,心理素质得不到锻炼,登台演出时不能发挥歌唱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创设与实际情况(面对观众)相似的情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无论是师生一对一的个别课,还是一对多的小组课或综合课,都组织其他学生担任观众并参与课堂交流,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处于模拟舞台之上,面对一群专业的“观众”,对学生克服舞台的陌生感和对观众的畏惧感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创设与歌曲内容相似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试想学生学习演唱具有明显新疆民族风格的歌曲《一杯美酒》时,如果能在一个具有新疆特色的载歌载舞的情境中,踩着音乐的节拍,跳着新疆舞蹈进行练习,在这样的情境中作品风格的掌握和歌曲切分音特点的表现将是水到渠成。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通过师生、同学间的协作、交流,完成对歌曲蕴涵的情节、情境、情感的演绎,达到对歌曲意义和演唱技巧全面建构的教学目的,拓展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因此声乐表演教学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声乐表演论文篇4

声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它通过美好的歌声实现审美价值。歌者通过自己的意识或直觉来认识声乐作品,以作品原创为基础来研究、设计、处理和歌唱,从而精心地进行再创作。而如何运用自己的嗓音作为创作的材料和工具?这就需要歌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通过身心的有机结合,依照声乐作品准确、生动地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声音技巧的训练,还要重视声乐作为表演艺术的创作教学内容。本文主要从表演艺术和歌唱者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中的感觉、感情作用、艺术想象、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等进行探讨。

—、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中的感情作用

艺术的本质就是表达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感情对于艺术,犹如血液对于人体一样,有了感情才能使艺术有生命力。但艺术所需要的感情,决不是矫揉造作的虚假感情,而是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一首好的歌曲是一段浓缩的精神生活记录,是作曲家基于自己对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审美观,有感而发地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角度来看,一部作品就是感情作用的产物。作为一名歌唱者,对自己演唱的作品一定要明确身心感受,通过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使自身感情受到震动,从而唤起歌唱表演时再创造的热情,产生出渴望表达感情的强烈欲望。如此,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再创造。音乐能够表达文学、戏剧、舞蹈、绘画等无法表达的丰富复杂的感情,在各类声乐作品中,有的可以激发听众理智的感情;有的可以激发听众道德的感情;有的使人得到感官的愉悦;有的表现为悲哀痛苦的形态;有的则表现为欢乐轻松的形态;有的则表现为幽默滑稽的形态等。歌者正是在这种感情激荡的心理状态下去进行美的创作,歌者的责任就是引导听众去发现美、欣赏美和品评美。歌唱艺术是一门全方位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涉及音乐、文学、绘画、戏剧、表演等各个领域。歌唱不仅仅是技术,而且和个人的文化底蕴相关,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声乐表演时才能更深入、更贴切、更动人。

二、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创作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功能,它始终和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艺术想象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活动本身就可以诱发创造者的感情活动。想象诱发感情,感情推动想象,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每部声乐作品都具有特定的诗情画意,表演者通过艺术想象的功能,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进行创造,让自己在想象的环境中生活,表演者在这种状态中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获得真实情感,所以说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是密不可分的,想象的直接结果是创造新的形象,它在音乐艺术活动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在艺术构思过程中,歌唱者在想象中犹如真正感知体验到了自己创作的形象,好像想象中的形象就是自己实际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某种生活、环境和人物,这样歌唱者才能更好地进人角色,只有对作品理解得深刻,表现才能更生动。所以,艺术想象必须将想象和情感活动相结合才能起到作用,这种充满歌唱者主观感情体验的幻想和幻觉,也是移情作用的心理基础。创造是人类最美好的、独持的品质,而想象更是人类特性的一种,它往往是创作的前奏。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的主体是歌唱者,因此歌唱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才能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三、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中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

艺术个性的形成,是在原创共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和后天个人的经历、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等有着直接的联系。歌唱者应该培养自己的艺术个性,很好地发挥个人在演唱上的独特魅力,并从心理和感情上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在处理、表现歌曲时,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首先要准确把握歌曲的思想实质,明确主题并了解作者意图、时代背景,还要分析旋律和歌词的结合情况、乐曲的结构特点、节奏特点、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及调式调性等,进而找出歌唱技巧上的难点和歌曲的高潮,并处理安排好感情的层次变化。同时,还要善于把握歌词语调的强弱高低、抑扬顿挫、重音、语势、气势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切感人的艺术形象。歌唱者感情的表达方式是丰富多彩的,这些都是艺术个性的独特表现与反映。感情豪放、深沉的歌者适宜于演唱牧歌式的抒情作品;淳朴、憨厚的气质则善于表现平凡而又质朴无华的内容;那些生性活泼、机敏的歌者,必然善于表现跳荡、欢乐的情趣。所以,只有充分使歌唱者的艺术个性、审美理想和他所表现的艺术内容处于十分和谐的状态,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一个歌唱者,他的自我和艺术个性,正是其艺术素质和品格的集中表现。假如歌唱艺术没有艺术个性,则艺术形象就不会充满强烈的、独特的感彩,就不会引起听众的共鸣,也就没有感染人的艺术力量。所以,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越鲜明,也就越能获得感人的艺术效果。艺术的风貌和格调,就是艺术风格。歌唱艺术的风格是演唱者的音质、音色、共鸣、力度运用、情感处理、美化语言能力等音乐表现方面具有的独特性。要完美地唱好一首歌曲,不仅在音色、速度和力度等方面要恰当地处理好,还必须把握好歌曲的韵味,并配合必要的歌唱技巧,精心地装饰美化旋律,以表现出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上所论述的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的几个方面,只是在独唱方式范畴内探讨表演创作的一般特点。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的规律,他们才能在舞台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演唱水平,产生出更完美的声乐表演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声乐表演论文篇5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Slavin,199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对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具备歌唱表演能力,能胜任在专业文艺团体、大专院校、艺术性院校中从事歌唱表演及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教学目标的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夕h}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夕h}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知识。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不仅仅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是: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夕刺激的被动接手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是由学习者内部控制的过程。教师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导向”作用。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强调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社会化的、真实的情境。这种情境应具有多种视角的特性,可以将学习者嵌入到现实和相关情境中,作为学习整体的一部分为他们提供社会流活动。

3、注重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高级知识的教学应该提倡师徒式的传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鼓励学习者同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与协商。因此,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小组学习、写作学习等。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建构主义强调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二、建构主义对声乐表演专业教学的指导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管理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其理论核心是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相对传统教学有所改变,教师和学生都要在新的师生关系中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积极面对建构主义所带来的学习和教学革命。

首先是促进学生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声乐表演教学由于传统的原因,在教学中“师带徒”的教学模式影响比较深,教师(师傅)在教学过程的主导比非常突出,学生(徒弟)学什么,唱什么,如何唱都是听老师安排,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或依附比。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教师不仅要在专业技能方面指导学生,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新的学习技能,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建立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新的学习心理模式,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次是帮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既然建构主义是一个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过程,那么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就落在学习者身上,而且声乐学习的进阶区分不是非常明显,如果学生缺乏管理学习的能力,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建构的学习者。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是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学习任务,这种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每个教师经常受到困扰的问题。太难,程度低的学生跟不上;太易,程度高的同学吃不饱。但在以个别课教学为主的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条件、学习能力、认知程度布置不同的学习曲目,也就是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布置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个人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上进行认知拓展,并科学地掌握学习进度,逐步帮助学生发展管理学习的能力。

2,创设情境教学是提高声乐表演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情境”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与“交流”是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意义构建”是对学习内容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其中创设情境是关键的环节,成功创设情境将使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顺利实现。声乐表演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有两方面的情形,一是创设与现实情况相似的情境,二是创设所学习曲目中蕴涵的情境。

公开演唱和登台演出是声乐表演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有很多学生课堂上唱得不错,可登上舞台演唱,却产生紧张情绪,导致演唱失败。有人把这种失败归结于歌唱技巧掌握不好或者演唱天赋太差,其实这其中很多是由于不能适应面对观众演唱的情境而产生紧张,这与传统的师生“一对一”的封闭教学模式有关,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练唱与演出情境不同,无法建立面对观众和舞台的心理体验,心理素质得不到锻炼,登台演出时不能发挥歌唱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创设与实际情况(面对观众)相似的情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无论是师生一对一的个别课,还是一对多的小组课或综合课,都组织其他学生担任观众并参与课堂交流,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处于模拟舞台之上,面对一群专业的“观众”,对学生克服舞台的陌生感和对观众的畏惧感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创设与歌曲内容相似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试想学生学习演唱具有明显新疆民族风格的歌曲《一杯美酒》时,如果能在一个具有新疆特色的载歌载舞的情境中,踩着音乐的节拍,跳着新疆舞蹈进行练习,在这样的情境中作品风格的掌握和歌曲切分音特点的表现将是水到渠成。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通过师生、同学间的协作、交流,完成对歌曲蕴涵的情节、情境、情感的演绎,达到对歌曲意义和演唱技巧全面建构的教学目的,拓展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因此声乐表演教学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声乐表演教学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声乐表演教学个别课是贯彻该思想的最有效形式,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声乐表演学习是一种有别于其它任何学科的学习,声乐表演学习的“乐器”是人体的器官,其发声状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状态给予有针又中比的教学指导,即必须以学生(甚至是个别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练声曲和学习曲目,创设合适的情境,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等等。帮助学生成为教师所传送信息的加工主体,慢慢形成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具备反思与批判能力,而不是纯粹的受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又橡。

其次,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协作、会话、交互式学习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课教学来实现。声乐表演教学小组课是指实行一种用大课形式进行白勺个别教学课的方式上课,对某个学生是个别上课,对全体学生是集体上课。个别学生练习时,其它学生就是观众,因此每节课都有一定的观众量,每节课都营造出一种表演的氛围。对于接受教师指导的学生来说,是一次舞台演唱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可以参与教学的进程、参加教学过程的问题讨论、吸取接受指导的学生的经验教训。小组课教学不侧吏学生锻炼了心理素质,增加了舞台经验,还能使观摩的同学站在一个“旁观者清”的角度,审视、思考声乐表演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小组课教学还有助于创设与歌曲内容相似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小组课教学还可以拓展成面更广的“公开课”和“观摩课”。

声乐表演论文篇6

二、声乐表演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1.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歌唱艺术形象并不代表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而突出的演唱艺术形象是独特鲜明的个性,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把社会、生活中的本质、规律深刻地呈现到观众或听众的眼前,只有这样才能把声乐表演的艺术形象充分的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被称为经典的艺术形象。典型的艺术形象同传统的艺术形象相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度的概括性,同时还具有能否反映生活现象的深刻性、哲理性,也就说明典型的艺术形象是具有代表性的。

2.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情感,其内心活动的表达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声乐表演家来讲,其情感就更显深刻、更显丰富,对待人、对待事也就更加爱憎分明。声乐演唱家在表演的时候能够把自己最真实的情况添加到艺术形象中,使艺术形象更加逼真、生动,更具有美感。因此声乐在表现形式上必须要重视人物的个性,让倾听者或者观看者体会到不一样的感觉。

3.注重表现艺术形象的独创声乐表演者将声乐表达得更具有独特性,这样能够更加吸引倾听者,传达出声乐的情感内涵,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每个演唱者塑造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特的,并具有独创性,都代表着自己的价值,那么在艺术的形象上也是一样的。对于唱歌者而言,艺术形象独创性同心理素质关系密切,同时也同唱歌者的独特感受及其内在所具有的音乐文化素养相联系。因此在表演中塑造艺术形象时,要尽量从独特角度出发突出创造性。

4.注重表现艺术形象的美感演唱过程中,表演者要尽量树立美的观念,以美的方式来塑造艺术形象,这一形象美不仅体现在外在,更要在坚持外在艺术美的基础上揭示内在美,突出其性格、情绪的变化。这样一来,塑造出的艺术形象将更为形象生动,符合美感要求,能够让听众从中体会到美,进而表达出演唱者自身的表演与声乐艺术形象的有机结合。

声乐表演论文篇7

二、声乐技巧对于声乐表演的作用

(一)表现风格

世界上各个的国家人文风情有较大的区别,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及公众的审美标准均较大的不同,使得其在本土形成的声乐艺术也不尽相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且风格迥异。其在声乐表演艺术中通过发声、咬字、语言、调整呼吸、把握节奏等各种声乐技巧中直接的表现出来。丰富的声乐技巧也使得声乐表演艺术风格存在的较大的区别。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个地区及民族之间的声乐表演艺术风格也有极大的区别,北方的声乐表演其丰富十分明显,语言简洁、利索,声调的调值幅度大,旋律具有跳跃性,且风格较为幽默夸张,高亢犀利,如东北二人转等艺术作品;而南方民族的声调调值幅度小,声腔旋律的跳跃性不明显,风格更偏温柔,娓娓道来。因此在声乐艺术中,声乐技巧是不同声乐艺术表演风格的主要表现方式,也形成了各个地区的不同声乐艺术风格[3]。

(二)表演形式多样化发展

声乐表演艺术可以超越国界,即使是语言不同的听众也能够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底蕴不同,其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也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而逐步的变化发展,有的文化不断壮大,而有的文化则逐步走向消亡。音乐文化要不断的发展壮大,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其魅力,需要对世界各个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行充分的研究,吸收先进的文化,并结合先对其的流行音乐元素,使之能够有机结合起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保持自身原始风格的情况下,不断的创新,演变为独特的声乐表演艺术风格,使得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流传更广。

声乐表演论文篇8

在声乐表演中,形体表演与演唱是密不可分的,用演唱配合形体,用形体加强演唱的视觉效果,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现如今观众的需求是非常符合的。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艺术能够使表演更加的富有色彩,表演形式多样化,是视觉和听觉都有良好的享受。在声乐表演中形体艺术通过身体动作、表情等提升了歌唱效果,是现代声乐表演的重要表现手法。

2、形体艺术能够将声乐表演的艺术内涵表达出来

形体艺术包括面部表情和眼神等,眼神对于声乐表演有很重要的作用,往往歌唱的情感都是通过眼神表达出来的。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可以通过眼神的变化生动的将歌曲的内涵以及情感变化表现出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的情感变化。利用形体动作,能够为声乐表演者的表演服务,将表演作品的情感和韵味通过形体艺术淋漓尽致的表达。

3、通过形体艺术能够渲染声乐表演的艺术色彩,提高表演的感染力

感染力对于表演者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舞台吸引力,在声乐表演中大部分表演者都会通过形体艺术提升自己的感染力,使观众能够亲近作品,形成观众的向心力,引领观众更好的理解表演作品。通过形体艺术与声乐演唱的结合,满足观众听觉和视觉双享受的需求,使观众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变化和作品内涵,加强对观众的吸引,提高声乐表演的感染力。

二、声乐表演中对形体艺术的训练

1、脸部表情

形体艺术中脸部表情是最基本的形体表现,人们的情感变化,包括喜怒哀乐等都会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在声乐表演中,正确的运用脸部表情能够更好地体现声乐表演的情感和内涵,使声乐表演能够直观、形象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于声乐表演而言,对脸部表情有重要要求,首先要做到眼眉舒展,其次要松牙关、抬笑肌,使表演者的脸部表情自然,适宜,让观众感到亲切。在脸部表情的训练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表演者眼睛的训练,眼神的变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表演者的声乐表演作品。声乐表演者需要通过眼神的变化来渲染作品情感的变化,将形态艺术与声乐表演相融合,强化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产生共鸣。

2、手势动作

声乐表演中对于手势动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手势与演唱和呼吸要相互协调,使手势动作成为声乐表演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在声乐表演中,大部分表演者都会通过手势动作协助表演者的气息控制,使表演者的气息能够稳定、张弛有度。在声乐表演中手势动作包括情绪性手指、指示性手指和象征性手指等。声乐表演者在舞台的表演离不开手势动作,声乐表演的手势动作设计要符合表演内容的音乐律动和风格,通过恰当的手势渲染声乐表演的情感气氛,给整体的形体艺术进行铺垫和烘托。同时手势动作并不是声乐表演的重点,在运用过程中,要自然协调随性不夸张,避免手势动作过于浮夸影响了整体的声乐表演。

3、身体的形态

在声乐表演中,外貌的美丽与身体形态的得体是相互映衬的,而身体形态是重要的声乐表演表现,自信、精神的状态能够调动表演者的兴趣,利于歌唱发声,使身体形态自然协调的展现。表演者要根据表演曲目的内容和风格与身体形态进行结合,不同的唱法有不同的身体形态要求。对于美声而言在演唱中就要保持一种端庄的姿态,民族音乐的声乐表演就要在表演中融入一些民族姿态特点,例如蒙古歌曲表演就可以适当的融入一些耸肩的动作。通俗的声乐表演就要强调身体形态的自然,在歌曲演唱中动作符合通俗歌曲的情景,依情景恰当发挥。同时,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声乐表演,其在舞台上的身体形态都不能出现较为随意的动作,精神不振的状况,要时刻保持昂扬的状态,并且姿态优雅。

4、上下场的形态方式

声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就是上下场。许多表演者在表演结束后精神放松在下场过程中就会放松精神出现不合表演的动作形态,或是在上场前由于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导致匆忙上场,影响正常演出的效果。因此,表演者要对上下场的形体动作进行掌握,树立强大的台风,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表演者的饱满精神状态和气场气质。在上场时要微笑向观众示意,适当的步伐节奏,淡定的向观众示意。下场时同样要微笑鞠躬,将演唱情绪与动作保持到音乐结束,从容退场。

声乐表演论文篇9

声乐表演艺术是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为辅的一种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声乐表演艺术主要有民族声乐、美声和流行音乐等。这种音乐表演形式不但能使器乐和人声完美融合,还能将声乐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但能将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充分展示出来,还能进一步推动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者的表演水平。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概述

接受美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的文艺学教授姚斯所提出,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将美学实践细分为生产、流通和接受三个方面。接受美学在文学审美方面与传统的文学理论不同,而且欣赏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接受美学更重视接受者的主观感受,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淡化了生产和流通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下,人们将作品的创作和欣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体,从而增进了读者、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受众的审美需求为主,加强了作品的文学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美学理论变得更加完善,并被逐渐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要提高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还要加强对受众艺术的欣赏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声乐艺术表演在创作过程中,只重视作品本身,忽略了受众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导致声乐艺术表演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在创作声乐表演艺术作品时,要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二、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意义

(一)声乐表演艺术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必要性

随着声乐表演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其在艺术领域中艺术魅力,并在艺术体系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它不但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健康有序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不足之处。但在传统的声乐表演艺术研究中,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通常只是声乐艺术作品和作曲者,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几乎没有任何研究。因为忽视对受众主观感受的研究,因而给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而采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进行研究,能够使创作者根据自身的欣赏感受,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更多受众喜欢和接受声乐作品。

(二)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的可行性

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声乐表演艺术中,不但能够将音乐和文学融合到一起,还能为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具有相同的受众。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受众都是人,而且两者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同的地方在于,接受美学侧重于对受众进行研究。因为两者的受众相同,因而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音表演艺术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存在相同的构成要素。接受美学产生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作者、作品和读者。声乐表演艺术的构成要素是作品、作曲家、受众和歌唱者。两者的构成要素相同,也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

在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后,声乐表演艺术为了更好地展示自身的艺术魅力,演唱者还要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在表演过程中给受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演唱者还要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一)留白

留白就是在表演的过程中,给受众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受众对此进行艺术想象,并进行艺术填充的表演技巧。如果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运用留白的技术,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受众的想象力,还有利于双方的互动,调动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欣赏的积极性。在文学创作中,留白主要侧重于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描述,以激起读者阅读的好奇心。声乐艺术因为留白的空间比文学作品要大,演唱者可以改变表演策略,对留白艺术进行处理。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变换高低声,营造情感变化,例如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的高昂声音逐渐回落、声音渐渐减弱等。

(二)对话艺术

只有声乐作品、受众和演唱者三者紧密相连,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审美体系。所以,上述三要素如果要达到密切关联的目的,首先要对演唱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掌握声乐作品的表现内容,还要对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声乐表演中的演唱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演唱水平和丰富的舞台经验,以便在舞台表演中能够更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和对话交流。因为对话艺术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能够起到促进受众积极参与声乐作品表演的作用。例如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在表演作品的高潮部分时可以邀请受众参与演唱,或是带动受众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等。

(三)全面观照艺术

不同受众之间的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因而在欣赏声乐表演艺术时,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受众都是以自身固有的认知去欣赏声乐作品,所以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还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对声乐艺术进行全面的观照。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一方面要在受众对自身的表演进行审视时保持客观的态度,并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全面考查,以便确定自己的表演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不断的内省,对自身在舞台上的表演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及时进行改善。

四、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

(一)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准备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准备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中受众期待审美活动时的主要动力,既是指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欣赏期待,也包含了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内容。因为受众在对声乐表演艺术进行审美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受众的审美准备也是不同的。比如,受众的审美准备影响因素有受众的受教育水平、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和审美实践等,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受众的审美能力差异会比较大。而且,即便是同一受众,在进行审美活动前的心境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准备。所以,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准备对于接受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艺术时,还要将审美准备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并运用到具体的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

(二)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接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接受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是指受众完成对艺术作品欣赏过程的心理活动。声乐艺术作品通过演唱者的演绎,不仅能使受众为声乐作品的文艺特性所吸引,还能调动受众对作品产生欣赏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受众接受作品,并继续欣赏声乐作品。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文字和乐谱作为受众接受的审美对象,是演唱者激发受众对声乐作品产生欣赏热情的关键。同时,演唱者也是受众和声乐作品互动交流的桥梁。演唱者本身是声乐作品的受众和创作者,所以,演唱者在舞台上的演唱技巧和现场表演,不但能为受众带去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还能唤醒受众内心的情感流动,从而使受众在欣赏声乐作品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审美接受可以被当作演唱者、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交流。同时,审美接受也可以将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三)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特性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项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受众在欣赏完声乐表演艺术后,受众与作品产生的情感共鸣以及声乐作品对受众精神意识造成的影响不会因为欣赏活动结束而停止,这种现象在文学欣赏中被称为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受众的审美活动会不断增多,审美留余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对受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积累,受众在审美准备过程中,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同时,受众欣赏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品位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接受美学作为文学艺术发展创新的一种美学理论,不仅被应用到文学艺术创作中,还被运用到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因而演唱者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一面呈现给受众,同时还要在表演时兼顾感情的细腻性和表演形象的丰富性。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不但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而且能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这不仅能够使声乐表演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还能促进声乐表演艺术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进而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整体水平。

作者:王肃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超.基于接受美学视角的声乐表演艺术及其美学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16(10).

[2]赵潇然.接受美学视域下声乐表演的艺术性研究[J].音乐时空,2015(20).

[3]付莉.从接受美学理论视域探讨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点[J].戏剧之家,2015(18).

[4]陈金玲.浅析接受美学观下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J].艺术教育,2015(11).

声乐表演论文篇10

在声乐学科教学中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是两个主要的教学项目,虽然这两者统一在声乐文化和声乐教学模式之中,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主要是通过对以往声乐教学经验的总结分析形成相对科学的教学理论,在全面提升受教育者对于声乐认知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声乐教学活动,声乐演唱则是以声乐教学理论为出发点进行各种实践,用矛盾分析法来看待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可以知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通过承认两者之间矛盾,认真分析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的差异性。才可有效促进声乐文化的发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声乐教学研究经验,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一、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性研究 

(一)声乐演唱侧重于练习者与演唱者的主观情感,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与客观性 

声乐演唱本身是一种主观情感性的艺术形式,在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教学理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发挥声乐演唱经验的作用,保证声乐艺术的教学成果,教学理论观点虽然不具有全面性,但具有普遍适用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往往采用统一化标准,重点在于总结归纳以往声乐教学的经验,因此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与客观性,但也存在未能够充分凸显每一位声乐学习者个性的问题,声乐演唱本身是一种主观情感性艺术,演唱者在练习以及演唱过程中只有充分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心灵,才可达到理想的艺术表现效果。 

(二)声乐演唱侧重于演唱者心理感受,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强调演唱者生理表现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往往会过度重视演唱者声音的表现与变化形式,以及声乐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表现与变化,力求各种生理表现的准确性,比如在声乐教学训练中会要求学习者呼吸气息的平稳性,口型的规范性和发音的标准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主要目标是尽量使声乐学习者的鼻腔、口型、声带等得到科学控制。声乐演唱对于演唱者个人来说,一些演唱技术上的规范是必须的,但是更加强调声乐演唱者个人的内心感受,通过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与情感的控制与运用可以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但是,声乐演唱者若想在演唱过程中很好的抒发个人心理感受,首先要掌握演唱的各种生理技巧。 

(三)声乐演唱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比较稳定刻板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基本都是来自于声乐演唱的实际经验,它通过对较长时间演唱的总结概括,形成一些确定性的演唱规则与原则,因此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刻板,声乐教学理论是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中形成的,因此也就有持久性,演唱方面的理论知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声乐演唱主要以演唱者为载体,随着时空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较多,因此在表演上会呈现及时性和多变性特征,同样是一首歌曲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时会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同一个演唱者在演唱不同的曲目时也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二、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差异性的处理方式 

(一)循序渐进地进行声乐演唱学习 

在声乐演唱学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应当重视实践与训练,但是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在声乐演唱练习过程中要遵守各种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理论,并且要清楚地认识到声乐演唱与声乐演唱理论观点的差异,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演唱艺术的精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唱艺术水平,学习者应当明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掌握好声乐演唱理论并且提升自身演唱水准。 

(二)在声乐演唱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和传统声乐教学理论观点 

声乐表演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75-02

声乐演唱是一种声音凝练的呈现[1],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与美感。舞台表演是一种综合形式的艺术呈现,本文将探究声乐演唱中舞台表演的重要性。首先分析声乐演唱的内容和特点,其次分析舞台表演的内容和特点。结合上述结论再具体分析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一、声乐演唱的内容与特点

(一)声乐演唱的内容。

所谓声乐演唱,便是指以歌唱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演出。声乐表演在生活中并不陌生,歌唱表演、演唱会等形式均是声乐演唱的内容。

(二)声乐演唱的特点。

1.艺术性:艺术性可以说是声乐演唱最大的特点,声乐演唱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就能体现出美感。声乐演唱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人们对声音单一的纯粹的追求[2]。所以说艺术性是声乐演唱最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特点。

2.复杂性:所谓复杂性,体现在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方面。虽然声乐演唱仅仅只是一种舞台呈现形式,可是声乐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作为表演者,熟悉各种声乐唱法、各种演唱技巧是极为复杂的。以上便是声乐演唱复杂性的体现。

3.单一性:这里谈到的声乐演唱的单一性主要是从声乐演唱的形式为出发点而进行探究的。声乐演唱仅仅是声音的表现、歌唱、口技等等。形式单一,模式较为固定。上述便是声乐演唱单一性的表现。

4.长期性:声乐演唱艺术中的长期性主要体现在声乐演唱的练习过程中。声乐演唱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大量的练习,才可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进而才可以达到演出的水平。

5.实践性[3]: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一般而言,任何一种表演艺术的目的都是在舞台上将艺术进行呈现。声乐演唱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将理论上的东西联系实际,才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提升。以上便是声乐演唱实践性的体现。

6.配合性:除了独唱等少数几种声乐演唱形式,其他大部分声乐演唱均是由群体配合而进行演出的,这就使得了声乐表演不论训练过程中还是在演出过程中都需要所有表演者进行配合。当表演要求更好时,或声乐表演训练水平不断提升,表演者之间会产生默契[4],这是十分有利于声乐演唱的。

二、舞台表演的内容与特点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一样,舞台表演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有学者认为一切艺术的表现形式均要通过舞台来实现,其实现过程就是舞台表演。据此本文将探究舞台表演的内容与特点。

(一)舞台表演的内容。谈到舞台表演的内容,至少可以有两个方面的解释。其一,舞台表演的内容,就是舞台所能呈现的一切艺术的总和。例如声乐演唱、舞蹈表演、杂技表演等。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狭义的且较为广泛的理解。其二,在这一方面要探究舞台表演的内容,将舞台和表演连在一起理解。即舞台表演就是指以舞台作为载体的艺术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广义理解。

(二)舞台表演的特点。上文中已经从两方面分析探究舞蹈表演的内容与含义,在此基础上研究舞台表演的特点,经过分析,本文认为舞台表演主要有以下主要特点。

1.丰富性[5]:舞台表演的丰富性体现在舞台为众多的艺术表演充当载体。从所呈现的表演艺术形式上来说,丰富性是舞台表演最大的特点。舞台表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主要形式例如歌唱、舞蹈、武术、杂技等等。上述内容体现出了舞台表演的丰富性。

2.差异性:这里所提的差异性主要是指舞台所处环境的差异性,舞台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呈现的艺术题材不同,当然艺术风格也是有差异的。世界因差异而精彩,因不同而美丽,正是由于舞台表演中风格各异的体现,才使艺术形式变得丰富,给人更多的美的感受,以上内容便体现了舞台表演的差异性。

3.灵活性:任何风格的表演艺术都可以通过众多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可见表演艺术在舞台表演中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相同的舞台,可以表演不同的艺术,同一舞台,经过不同的设计,就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情调。以上都体现出了舞台表演的灵活性。

4.适应性:适应性的特点主要是从舞台表演所面对的观众而言的,舞台下面的观众有着十分复杂的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年龄阶段,可是在同一个舞台上,经过不同的设计,就可以适应不同的群体。这便是舞台表演适应性的体现。

三、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重要性的体现方面

在上文中已经分析了声乐表演的内容与特点,同时也探究了舞台表演的内容与特点。通过对上述研究结论的分析,下面将探究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一)舞台表演可以说是声乐演唱的最终表演形式,是声乐演唱训练的目的所在。舞台表演是任何艺术表演的最终体现,正如上文所述,舞台表演也是艺术表演的一种,同样以舞台表演为基本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舞台表演对与声乐表演的重要性。

(二)舞台是艺术的载体,对于声乐演唱来说,同样也是载体。舞台对于声乐演唱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了环境方面,有了具体的舞台这个环境,声乐演唱才具有了发挥的空g。简单来说,没有舞台,声乐无处可演,从更高的层次来看,没有了舞台表演,那又何来的声乐演唱,这是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6]。在这种关系中体现出了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的价值,即重要性。

(三)舞台是检验任何艺术表演水平的地方,舞台是让人欣赏的地方。不论是业余的看表象,还是专业的看本质,总之,舞台可以检验表演的水平。舞台表演就是对表演艺术的检验方式。对于声乐演唱而言,只有真正经过了舞台表演才能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检验,只有得到了检验才能发现不足,寻找差距,好好提升声乐演唱的水平。

(四)舞台表演可以更好地促进艺术表演水平的提升。对于声乐演唱而言,上文中已经谈到了舞台表演可以检验声乐表演的水平,可以使表演者发现不足与有待提升的方面。在此基础上表演者会思考分析如何提升声乐表演的水平,如何带给观众更好的美的音乐享受。从侧面看这就是一种对声乐演唱水平提高的促进,即舞台表演可以使声乐演唱水平提升。

(五)上文已经谈到,声乐演唱具有配合性,即除了少数几种演唱形式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是由众多的表演者相互配合的。只有经历了舞台表演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个表演团队的协调能力,使众多表演者之间相互信任,增强其默契程度。进一步说,舞台表演可以增强整个表演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7],通过相互配合,大家相互帮助,使得有着和谐的团队氛围,更加有利于每一个表演者的成长与发展。

(六)舞台表演是一个整体性的艺术呈现,有着众多的环节,任意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影响整个演出的表演质量,甚至是演出停止。而处理这种临时的突然状况的能力只有经过大量的舞台表演实践才能具有。所以对于声乐演唱而言,舞台表演是其最好的练兵场,能增加每个表演者应急处突的能力。

(七)舞台表演对于表演艺术创新创造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任何艺术都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而这种创新灵感的来源大多都是在舞台上,因为作为表演艺术,只有在舞台上才能知道哪里的表演还有瑕疵,哪里的表演还有待提高,哪里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同样,乐演唱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其艺术发展创造的灵感来源就是舞台。可见舞台表演对于表演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四、如何更好地发挥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的积极影响

上文中重点分析了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重要性的体现。从上述七个方面的体现来看,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将探究如何更好地提升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表演者对于舞台表演重要性的意识。使表演者清楚地意识到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水平的提升与表演团队整体默契程度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更多的创造舞台表演实践的机会,只有通过大量舞台表演的实践,才能使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化,正所谓量的积累达到量的变化,全面促进声乐表演水平的提升。

(三)对于每次舞台表演后都作以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表演团队与个人的不足,找出差距,这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查漏补缺[8]。对于不足和差距,制定合理的方案予以处理,不断地进行这种查漏补缺,才能更好地提升声乐演唱的水平。

(四)表演团队应该建立舞台表演观众反馈机制。例如问卷形式,抽样调查的形式。让观众来评价演出质量,对于声乐演唱而言,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客观的查漏补缺,使演出水平不断提升。

(五)建立表演团队水平提升的评价机制,在声乐演唱中,对于每一次的舞台表演都进行系统的评价,最好能用量化指标反映[9],取最终得分的形式。将历次舞台表演的得分综合分析,反证出表演团队的水平变化,为其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给出可信的依据。

五、结语

本文研究声乐演唱中舞台表演的重要性,首先分析了声乐演唱的内容与特点,其次分析了舞台表演的内容与特点。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舞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的具体体现做了归纳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声乐演唱作为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提升声乐演唱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在探究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的重要性中,发现舞台表演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实践中[10],也从侧面证明了只有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水平,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参考文献:

[1]刘洋.浅谈声乐演唱中的舞台表演训练[J].北方音乐,2010(5).

[2]王梦莹,付佳.浅谈舞台表演艺术在歌唱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0(9).

[3]刘乃枫.浅谈歌唱艺术中舞台表演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4(14).

[4]许静.浅析声乐教学中舞台表演艺术的重要性[J].鸭绿江月刊,2015(6).

声乐表演论文篇12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和文学是分不开的,然而如何中肯地分析二者的关系却相当考验作者的研究和表述功底。然而该书对这二者关系的论述却做到了既简洁又准确,很好地表述出了音乐和文学的意蕴,其对“声乐”的定义也描述得精准而不赘余,简洁而不简单。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作者对声乐这门学科的认识是准确的。虽然这是艺术研究类的书籍,但其论述的方式并不只是纯文字描述。在“声乐艺术的构造”这一小节中,作者在一开始就运用结构图来表示声乐的构成,这种清晰直观的结构图的表达更能让读者全方位地理解声乐艺术的构造,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在脑海中构造出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图,加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研究者的文字功底确实不错,但在某些问题上论述得不是太清楚,比如在对声乐艺术主客观影响因素的论述中就显得有些繁琐,导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没有被突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