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2-05 01:14:37

信息管理论文

信息管理论文篇1

技术的质量将严重影响到后续各阶段,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确立后进入实施阶段,随之将产生技术风险。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决策是否正确、施工能否满足技术规范、设计是否合理等,会对项目的质量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技术风险体现在:贯穿于材料采购、施工操作、设计全过程,以及材料检测手段达不到要求等产生的风险。技术风险就是指在施工期间,因为技术原因所造成的项目不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成本和质量标准完成检验。主要是设计和实际施工中产生的差异,有两种体现形式:一是因为设计深度不足,致使设计中存在缺陷、遗漏和错误,未考虑施工可能性等问题,未考虑地质、环境等条件,给施工带来麻烦;二是因为施工技术的经验较少致使施工时的施工工艺不达标,无法保证施工作业安全工作流程不合理等问题,难以达到设计单位的要求。不论是哪种原因,都会将工期加长,增加施工成本,甚至返工,更会导致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不能顺利完工交付使用。方案设计技术风险,主要是技术标准掌握不够和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为谋取更大利益,没有及时发现,施工单位使用了不符要求的材料,如光缆由于质量不过关,造成投产2年后不能正常使用,导致设计方案没有达到总体优化,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没有沿路由仔细查勘、责任心不强产生,由于钢绞吊线质量差,不得不提早进行部分更换。方案设计不周全,方案修改和返工的可能性增加,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投产一年后开始严重锈蚀,给线路维护增加了大量的成本和工作量。

1.2人力风险

人是项目的管理者、决策者和实施者,任何项目的都需要人来完成。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全过程是由人来完成的,实施的决策、设计、勘察、计划、材料购置到施工。例如设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由于设计不合理,引起设计变更不断,导致预算的偏离度过大,甚至有重大失误,给工程项目造成巨大损失,这些都会导致项目施工费用超支或竣工时间大大延误。

2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风险应对措施

2.1降低技术风险应对措施

对于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风险采取多轮、多层次、多专业论证的方法予以规避。采用风险缓解的方法,来解决后期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前期设计风险。加强挽救和应急方案的实施力度。由于项目周期过长,项目的设计方案有着明显的超前性,不能按照现有的国家标准为方案提供参考和评估依据,所以对于标准,规范所产生的风险应当使用专家组会审,然后设计施工方案。通过详细、准确、完备的施工计划来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施工组织多轮的设计并且通过多轮的审核,但是因为大型工程项目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尽管结构类似也不能相互移植,只能通过风险规避和缓解来解决。咨询机构依靠自己的设计来赚取咨询费用,而不是依靠卖产品和设备来提取佣金。这就使他们有可能真正保持“中立”,有可能摆脱工程项目管理组对某种项目的倾向性,降低合作风险,当好企业的参谋。随着在竞争环境中咨询行业的逐步规范发展,尽管目前咨询业的发展还并不是非常完善,但是可以相信,咨询公司的“中立”性会进一步的加强。

2.2降低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施工点多、投资大、施工专业多、施工面积大,招投标、监理、项目管理公司等项目咨询企业也很多,管理跨度大、层次多,组织机构设置既要满足项目管理方方面面的要求又要简单,要在项目规划期就做设计好组织机构,还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风险时能够快速改变组织结构,采取缓解的措施,原则上主要采取风险控制的措施来对待此类风险。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通过风险规避和自留来解决项目管理的计划工作风险。如通过增加项目风险储备金、广泛获取信息以合理地规避,运用成熟的方案等方法、增加项目资源来规避风险,如果风险可以自行承担,可以采用风险自留的方法,如果不能自行承担则将风险尽量的转嫁个相关单位,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对整个项目造成的危害,例如跨区域文化沟通风险,就是一个非常难控制的风险。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中,完工风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在项目的制定和设计阶段就要充分注意到后期施工组织设计的系统行,详细考虑到各方面可能对进度造成影响的风险,充分准备,提前计划,快速反应,减少风险的发生,如果发生问题要尽量减少损失,还要避免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因为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土建施工计划不周详,导致进度延误影响了钢结构施工进度,钢结构施工进度又影响到了屋面施工进度,致使整体进度滞后。项目的质量风险要在之前详细的分析,积极的预防,发生后要积极使用方法将损失尽量降低。为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合作风险,很多信息被收集和反映出来,例会也扩大到了项目管理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两个层面,例会的周期由每月一次缩短到了每2周一次,并且越来越多的问题都在例会上被提出来讨论、决定,讨论改造功能风险计划、设计调整、进度控制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例会机制的建立。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根据项目总体目标,项目小组将实施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细化后的项目计划更利于项目的实施,并为细化项目长达数月年的实施过程,使目标更加具体,为每个阶段制定了具体的阶段目标、工作内容等。

信息管理论文篇2

1、档案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

1.1定义

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

1.2内涵

档案信息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第二,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第三,要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第四,要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档案需长期保存,为提高存储环境,避免可能造成文档纸张受潮、虫蚀以及火灾等灾害,每年大量投入文档的保管经费已在所难免,且因无备份而又为每年不得不有的文档损失耽忧。由于档案需反复查阅,不可避免的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在已认知的低档平板扫描仪录入的方式下,大量文档的电子化进程是不可想象和解决的,且大量电子化文档如何管理、查阅、应用有待全面解决。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还是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兀不显示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牛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3、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又把信息化建设列为战略重点之一,明确了“十五”期间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归纳其主要内容有:制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标准,研制、推广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做好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积累、保管、利用,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有效,建立、规范、联通各区域网络,建立全国档案信息网络,并人国家信息网。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电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存贮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强以及自动进行运算等特点,在文件的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的接收、查找、借阅、归还,以及辩认到期应销毁的文件等档案的归档利用和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内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用于特殊的档案工作项目,如编制大型索引、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服务以及档案统计等工作。因此首先要从硬件上配备电子计算机,提高各类档案馆、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其次要建设和完善局域网。使各项工作都网络化,加强档案的利用。3.2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3.2.1档案的电子化

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就是以馆藏档案资料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加强电子文档资料的归档工作,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把纸质档案数字化,建立全文数据库,以便于查找利用。

3.2.2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

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需要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开发标准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加强档案目录的输入,保存。

3.3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化了,因此,信息化建设人才需要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熟悉档案工作的规律,从而创新更科学、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档案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

信息管理论文篇3

联合国研究机构1990年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时至今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知识为主导,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整合和繁殖的过程,累加和创新,产生最有价值的产品型知识和最重要的生产力。这一显著的特性,不仅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企业的运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思维和管理方法上的挑战。而知识管理正是企业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应,企业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势在必行。

一、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1.知识管理的概念

最早提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概念的是“世界知识管理之父”斯威比(Karl-ErikSveiby)博士。最早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应用于企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经常引用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来自资深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YogeshMalhotra,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加剧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2.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管理的狭义理解,即从企业内部来看,包含了对企业组织、信息和人三方面进行管理的内容。

(1)企业组织的管理。把知识管理引入到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扩大了知识的共享范围,使得组织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一个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系统。比如在企业不同管理层中设置承担宏观控制职能的知识主管(CKO),承担中层指导职能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KMPM),以及承担微观操作职能的知识工程师(KE),他们构成了组织知识管理的驱动者和建筑师,这些便是企业重视知识管理的战略在组织结构中的体现。

(2)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的理论体系是知识管理的思想来源。它是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离开信息管理则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3)人的管理。知识管理更关注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在信息获取的整个流程中人才是真正居于核心地位的。知识管理认为对人的管理既可以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又可以建立良好的组织方式用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有效运用,这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知识共享,其二是实现知识创新。

二、企业信息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竞争,就是企业为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有关企业自身、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竞争策略的情报所必需的信息而产生的竞争。企业的信息竞争力简言之就是企业在信息竞争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竞争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智能化、数据化和高效化。

(1)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知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范畴,而且是一个广泛的实践范畴、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知识与人类社会的环境、社会主体和客体全面同步同向地前进。“知识”创新包括了产品创新、价值和行为表现变革等,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2)企业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信息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是属于知识管理水平层面的标准,主要用来分析、评测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信息和分享思想。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3)数据化和高效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就是对信息的处理。由各个管理层相互联系,形成等级链,矩阵链;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起着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若干个功能。一个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缩短等级链的长度和矩阵链的规模,简化人为的协调,即可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从信息竞争力的三个特征来看,企业信息竞争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只与技术相关;更是一个知识层面的竞争,是基于知识管理的一种竞争。

三、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知识管理理论更是为信息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共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知识管理状况的改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途径是:

1.有效编码企业知识

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可见,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提升信息竞争力的的基础性工作。

(1)显性知识的编码。对显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可以采用编码化的策略。可以从书面资料的电子化工作入手,将企业内外部的相关资料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方式形成电子文件,建立一定的目录系统进行电子管理,这样就可以在组织内重复使用,这将为今后企业建设数据库、内部网络打下良好基础。采用这种策略,要着重激励员工,将知识记录下来。在欧美公司,强调搜集、分配、重复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实践者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和分配这些显性知识。

(2)隐性知识的编码。隐性知识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员工的头脑里面,不易把握,但由于它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较大,价值含量也高,企业还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2.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快捷的通道,传统的以静态的数据或信息为特征的一次、二次文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企业要想提高信息竞争能力,必须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进行系统地综合和分析,必需支持网络信息技术。这样的系统应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信息存储子系统和信息查询子系统。

(1)信息采集子系统就是企业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对企业所需得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并且将搜索到的信息资源交送到信息处理子系统中进行整理、标引建立相应的索引数据库,最后存入到信息存储子系统中。一般包括对信息的选择、下载、过滤、整理和评价这些基本模块。

(2)信息处理子系统主要利用强有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组织所采集标引的信息资源,形成索引数据库。这里可以说是企业掌握最新内外部环境的基础数据,也是用户了解企业最新动态的基础。

(3)信息存储子系统就是组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信源组织的调整和重组。

(4)信息查询子系统是帮助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和用户查询信息资源。

3.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

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方法。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和员工数据库等,但是拥有企业自身知识库的却不多见。

知识可以理解为组织起来的信息,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

企业可以借鉴微软知识库建立的模式。首先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要尽可能包含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可把敏捷供应链的成员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该系统应确定供应链中常用的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且介绍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以及专家的情况,用数据库和网页作为载体,该知识网络应该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诸如电子件、声音邮件、在线论坛、音频会议与视频会议等基本的交流工具,并且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交流结果及时存入知识库中。

其次,企业知识库除了支持静态查询,还应支持动态的问题解决,可以提供一个搜索引擎,企业内部可以使用关键字、全文等多种技术搜索信息。这样的知识库更像一个传真支持热线,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

总之,企业知识库的建立,不仅可以积累、保持信息,让信息和知识有序化,还有利于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实现组织内部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

4.培养知识员工

企业信息竞争能力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资源,也是一个动态的能力实现“过程”。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以及利用的过程,它不仅仅与技术相关,还需要与“知识员工、过程”有机集成,需要充分与知识员工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成为核心资源,员工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员工与信息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联系。知识员工的管理也正是知识管理中对人的管理的体现。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知识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通过一定的技能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的人。知识是由人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而生成。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前,必须先将其中包含的符号或数字翻译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就是对知识的解码。知识员工就是从事这一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工作的人。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都将依赖知识的载体——知识员工来实现。在知识转换为竞争力的过程中,知识资源通过知识员工这一转换平台转换为竞争力。

四、小结

信息竞争能力是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而从知识管理的层面来提升企业的信息竞争能力更能对外及时准确地把握行情和技术发展动向,对内能灵活地对策协调自身力量,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就会更加主动,利于不败之地。因此,正确认识信息竞争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用知识管理思想提升企业信息竞争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将关系到企业能否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谢爱辉:试论我国企业信息竞争力[J].经济师,2005(2)

[2]袁单强:基于企业信息化的知识管理[J].价值工程,2006(9)

[3]曹如中等.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07(11)

信息管理论文篇4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识成产系统,技术生产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只是应用系统”4个良性循环的子系统所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传播系统,已经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当中。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势必造成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式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

1.网络信息资源含义

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本的身。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

2.3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系那了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2.5传播方式的动态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恶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没一个角落。

2.6信息源复杂

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给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障碍。

.

3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万余个,总记录数几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从目前的状况堪,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的比较匮乏,我国现在有可读的信息资源还是很少,占世界数据库总量和总记录数的百分之几。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核心是“三维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初,卢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个的集成构成IRM的三维构架。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们除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研究解决大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高速率传输中的各种问题外,主要是用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对应于网络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网络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分布,采集,组织,存储,检索,传播与服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速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讯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和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投入产出关系和费用效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研究网上的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有必要按照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实现最优配置,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佳效益。对应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网络修年西服务业引发的经济问题,研究内容是internet产业结构与管理,网络环境中的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市场的运行与管理等。

从人文角度来看,人们试图通过政策,法规,伦理道德的相互协调,将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高速信息网络资源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机体系和健康的网络文化,以保证高速信息网络有序运行。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改变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形成的单依靠技术的单一模式,解决了许多技术手段无力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客服网络迅速膨胀和无序扩张引发的种种弊端,创造和谐,均衡,有序的信息环境,并使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因此对应于信息网络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方向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实践中,这三大模式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网络信息资源在我们地社会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合理利用,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优化。

参考文献:

信息管理论文篇5

(1)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由于个体能够传递信息的这样一种功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导致了原有的传统企业组织是由信息控制和流通作为一定根基的,渐渐地开始形成了一种由下向上递减的一个结构和形式。对于更为高级一些的管理人员来说,信息技术的出现,让他们能够有着更为广泛的管理范围,可以让企业机构和组织进行适当程度上的缩减,改变了以往冗杂的现象,能够近距离的与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也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和分配一些任务,从而才能够让企业的目标利润更好地实现。也就是说,这样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化的改变,是由企业的这样一种网络打破了以前存在的一些阻碍,可以让企业内部的个体职能更加清晰明了,让每个人都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没有了原有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束缚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快速地调节和整合,让企业团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好地利用了局域网信息技术让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和有机化。无论是对于企业外部的一些竞争去适应社会,获取更大程度的利润和进步,还是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员工来说,都是一种双赢,让员工更自觉地奉献和创造。这种方式,被许多大企业所引进。前面指出了局域网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一些影响,那么广域网也同样让企业结构变得虚拟却更为适应社会,让人们广为接受,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即用网络成为组织作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形式。这种形式能够让企业所需要的一些信息和资料在网络内部进行很好的交流和共享,也就是能够更为快捷和安全地去运用资料“,可以说这样的以合作作为基础的网络组织是成员和企业获得信息资源最佳的组织形式”。而之前传统的组织结构之间的一些界限被打破,但仍旧留下了比较重要的功能组织。功能组织就是企业自身最为重要的资产,它与企业息息相关,如企业品牌、专利、商标和专有的技术等。这样的一种灵活巧妙的结合能够很好的将企业组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交流了信息,却可以安全地保留着一些高增值的成分,能够让知识和技术去依托,来进行适当的发展。企业组织的有些功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妥善的地方,那么便需要一些外力来进行改进,这样既可以在企业外部取得很好的竞争环境下的优势地位,也可以将企业原有的自身优势和资源加以发挥和应用。

(2)产业作业管理的影响。信息技术将企业管理和组织带向了虚拟化,在网络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企业会通过网络这个途径来对自己的生产、设计水平进行提升。采用统一的用户终端、交叉平台能力以及广为接受采用这样的标准,将企业无纸产品的大门打开。企业和社会消费者之间可以用这种无障碍的直接联系,实现近乎“面对面”式的沟通,将彼此的一些思想、想法进行碰撞,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需求。而设计师、工程师和管理专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尽管虚拟,却更为方便容易控制,进行一种媒体之间的交互,在媒体上进行信息的和获取,来更好地实现完善信息,改进发展。这样一系列的影响和改变让产品设计更为网络化,生产制造敏捷而弹性化,生产的组织也实现生产虚拟化。

(3)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企业营销管理至关重要,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给企业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原有的传统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对于资源,无论是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还是至关重要的时间都过多地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消耗。我们仍旧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和影响,让网络成为企业的推动力,使贸易双方之间的沟通实现,更好地增加彼此的利润,而减少出差、通信费用的支出,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通过新的电子虚拟企业提供了如此之多的发展机会,实现营销渠道的网络化。

(4)管理理念、企业决策的影响。在信息技术下发展的企业结构、企业组织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后,人在这个结构中充当了节点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对于员工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逐渐贯穿企业之中,同时更为重视富有创造性的员工,希望能够通过奖励来鼓励员工进行创新,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今世界,知识成为企业宝贵财富的时代“,企业情报”是获取知识从而对建立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情报”被分析家解释为“:获取和分析所需信息,动用信息制定好的企业决策能力。”这样一种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决策更为科学合理,改变了以往可能存在不确定和随意性的一些问题,很好地将企业整体决策质量进行了提高。

2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信息管理论文篇6

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多为等级制的组织形式,在这些组织中产生了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从而产生近代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管理的及时、真实的信息,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双向沟通系统,在企业内部的规划、控制、交流、激励、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几乎所有与管理会计有关的技术方法都出现以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却似乎停步了。分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采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大型企业获得成功,使得小型企业以其为范例,不再追求创新和改进。另一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丧失。30年代以后,外部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强化了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的股权也越来越多地分散到众多的小股东手中,企业对外财务报告受到的压力不断加大。企业面对压力,自然会将会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外向”。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得不忙于编制各期的财务报告,不再愿意花时间来设计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企业管理者也受到了迷信数字的投资者的影响,不得不时时关注外部人员对自己的评价,琢磨如何在短期提高自己的声誉,而不是关心企业的长期生存。因此管理会计赖以发展的企业精神和基本要求完全丧失了,管理会计也就不能再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高度相关的信息了。

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初期的情形是,管理会计信息完全依附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者而言,这些信息既缺乏时效,又过于笼统对规划和控制而言更是被扭曲了。当此种情形被研究者揭示出来之后,立即在欧美的管理会计界引发了极大震动,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开始对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进行反思,并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革新,从而促成了管理会计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二)理论界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作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是经济学的委托理论。人和委托人之间的责任关系和内容,是双方在事前的雇佣合同中约定的。最初的模型只是关注风险规避和惰性条件下的人与委托人之间均衡的薪酬计划,也就是委托人在激励机制与风险选择之间的制约均衡。很明显这只是企业行为的一个方面,后来这一理论逐步扩展到研究管理会计过程和方法在公司内部发挥作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发挥上。从这一意义上说,委托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整个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后来的实证研究也证明,该理论与企业的部分实际行为(如:企业长期投资选择,短期行为倾向,签定薪酬合同等)保持一致。

但是由于模型本身的假设过于严格,而分析又过于简化,使得理论在实际中的直接应用的效果不明显,理论的实证检验也十分有限。针对理论模型的缺陷,90年代以后,委托理论又形成了几大分支(1)分析式理论:注重分析方法的规范化,坚信严格方法下必定会得到正确答案。(2)交易成本理论:强调模型参与人的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以及合同的不完美性,可以很好地解释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条件下模型内部的稳定性,以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解决基本模型与实践的脱节。本理论非常强调实证研究,强调问题的发现而不是答案。(3)Rochester模型强调企业内部均衡之外的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作用,以及交易成本、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本理论的模型分析过程非常明确,尤其注重利用数据对所提出假设的实证性验证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管理者对财务政策的选择倾向和公司模式的选择行为。

以上几个模型大大拓展了传统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中取得突破(1)内部监督的价值:主要涉及企业人、委托人双方的信息状态,以及监督系统本身的成本效益分析;(2)盈余行为主要考察企业内部披露原则的适用性,以及作在人私有信息情况下的信息披露的帕累托最优水平;(3)成本分摊选择:主要讨论零积博弈条件下,委托人的最优成本分摊政策选择;(4)业绩评价与回报评价:从敏感性角度设立模型,考察不同业绩和回报评价组合的最优化。

这些方面作为传统委托理论模型的有益补充,构成了未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但是,即使有了构造严谨的模型作为补充,委托理论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尤其是对后两个模型而言,模型发展并不像前者那样完美,尤其是对待诸如交易成本、均衡等基本概念的定义过于模糊,内容也不够全面,相关的批判性和改进性的又章是近几年的焦点。另一方面,实证检验方法也受到批评。由于管理会计本身是一项涉及企业方方面面实践活动的工程,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倾向于理论本身是经过企业的实践检验的,而对实证研究方法而言,希望得出的结论应当是涉及委托理论的一般性原则,所以不可能直接用来解释企业中出现的特定问题,这是由企业实践的复杂性和实证研究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所以单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即使委托理论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管理会计本身仍然需要有自己特定的拓展。

(三)实务界的发展

应当说,前述管理会计在理论上的飞跃,首先是基于管理会计实务在科技进步企业已经出现的变革(尽管还不够普遍)。

企业管理会计实务上的变革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组织形式所驱动,而决定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所处的经公环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公司企业而言,欧美市场的最大变化体现在:

(1)竞争加剧:企业面对日益扩大的全球化市场,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换代产品,更要集中精力关注市场上客户的需求。与之相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会发牛很久的变化,要求自一定的弹性来处理全球化中的义化冲突,以及住销扩展和客户需求满足中的及时反馈。各类企业都在变革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化形象。作为市场的管理者,政府也不失时机地推出限制性措施,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受到更多的制约,从而使竞争日趋激烈。

(2)经营技术的变革在一些行业的先导企业中,为了解决机制陈旧问题,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了即时制(JIT),全面质量管理(TQM),弹性了作系统(FWS)等创新机制。这些机制的运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者得以更深刻地了解企业在经营运作中产生的各种信息。

(3)信息技术的飞跃: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手工化行为得以“电算化”,更重要的是,导致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流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经营管理信息的量化、收集、处理、报告,分析系统完全可以按固定的程式进行,并进一步灵活组合。所“生产”的信息不仅数量多,而且及时、准确,可以保证贴近第一时间的反映。

(4)组织设计战略:今天的组织不再是单纯的责任分配,而更多要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企业战略来考虑。无论是水平、弹性的结构,还是对外的兼并、收购行为,都是为了配合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正是由于以上变化,在企业管理会计实务中出现了作业制成本核算(ABC)、作业制管理(ABM)、作业制预算(ABB)、标杆制(Benchmark)以及业绩评价中的综合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等创新方法。其中,ABC,ABM和ABB强调的是突破原有的成本机制,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作业动因出发,按作业的基础分摊成本,获取管理信息,制定管理决策,改进作业质量标杆制和经营业绩平衡表则突破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限制,吸收财务指标之外的非财务指标信息,共同作为业绩评价的组成部分。同时其他涉及企业战略行为的新方法如战略成本等观念也已成型。

(四)教育界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初期管理会计界的反省和重新发展,是从会计界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管理会计教育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教科书的内容)提出批评开始的。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长期相互困扰,尤其是管理会计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比重相对较轻。

从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KaPlan等所著《相关性的丧失一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开始,管理会计的变革波及了教育界。而且,卡普兰教授本人也参与到推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在教育界的结合中来。他所著《高级管理会计》一书,分别有过1982年、1989年和1998年二个版本。三个版本在内容和指导思想上的明显不同,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近20年来管理会计的重心演变。这些变化的要点可以概括为(1)建立在动因作业确认基础上的成本分摊,既力求成本核算的精确,为内部管理决策提供更精细的信息,也符合财务会计的成本处理原则,具有可行性;(2)由ABC推展到ABM并精辟论述了ABC与ABM的理论与实务,使之成为本书新的重心;(3)通过生命周期成本(LCC)、目标成本(MC)、改善成本(KC)等,将战略管理观念融入管理会计系统,突出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4)以综合平衡记分卡取代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主的经营业绩评价方法;(5)适宜于实务的特点,减少了数学方法应用的内容。

由此可见欧美教育界对管理会计教育的变革之一斑。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理论与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也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空前丰富。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管理会计最具突破性的变革,与市场环境变化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市场环境的改变,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而对管理会计而言,所有的创新都来自管理会计体制的创新。归根结底,没有信息系统的创新就没有管理会计的发展。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对管理会计产生兴趣,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初期,无论从认识和实践上,对管理会计都还停留在借鉴意义层面的讨论。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并未在整个国内会计界引起足够的重视。90年代以后,虽然改革开放使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并没有注重这一变化,依然是一味地将管理会计局限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上。虽然出现了一些学术上的新动向,如大力推广国外成功的经验,总结我国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并加以推广等,但这种结合也仅仅局限在具体做法的介绍推广这一很狭隘的方面。

总体上看,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在管理会计中应用最多的方法为财务分析、本量利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等。大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依然是为财务会计而非管理会计设计的;(2)管理会计部分理论上完美的方法,譬如成本差异分析等,由于在理论的模型设计上过于简化(如单一产品、单一工资),与实践脱节,所以并不适用;(3)在资产回报评价中,之所以采用较为先进的指标体系,多半是出于形式上的需要,企业本身并没有采用新的指标体系的原动力;(4)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的最主要因素是企业内部管理者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而在管理会计的教育界,这种局限性体现为;(1)对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提高。其实,两方管理会计的很多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譬如责任会计制度)。很多介绍性的文章,侧重于操作过程,而没有使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不太适合于教育推广。队虽然管理会计自从被介绍进国内开始,就逐步成为高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但管理会计的设置目的似乎仅仅是为了补充财务会计的不足,完全不涉及管理会计本身的体系设计。与财务会计从基本理论到中级、高级的体系相比,管理会计教育显得十分单薄,(3)学术界投入的力量比较少,学者们不肯深入实践去调查;去总结经验。甚至可以说,长期以来理论界就过于偏重财务会计(这一点,在西方国家也类似人当然,这种状况目前在外国和我国都已经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

三、21世纪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

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从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出发进行分析。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我们可以认为,对世纪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分析。

(一)管理会计创新

信息系统改进决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无论是ABC、ABM、ABB还是综合平衡记分卡,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的管理本质,重视挖掘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管理内涵,从符合管理会计的应用角度处理信息,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质量。如果仅仅依靠财务会计的那套对外财务报表/报告,以对外披露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取得以上成绩的。只有对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重新设计,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立体信息框架,即水平方向以对外报告为目的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与纵深方向以对内部控制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在这个立体信息系统中,每一个交点都是一个企业控制的中心,其中财务会计重综合,管理会计重析细,两者互相促动,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运用的技术方面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如何使企业增进创立管理会计系统和运用管理会计信息的意识。正如管理会计的创新只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手段,真正推动发展的还应当是来自企业管理的内在力量。

(二)国内管理会计停滞的根源在于内外环境需求的脱节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重点一直都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独立面对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按照委托理论的观点,产权不明晰的后果只能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混乱,人完全可以不把心思放在管理上,而独自追求特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就会一直是居于次要地位。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市场环境又迫切要求企业凭借经济效益立足于市场,尤其是要注重企业的长期生命力。很明显,后者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决策行为,而长期决策行为的正确与否在于信息的有效性,建立和改进管理会计系统正是发挥这一作用的最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效益是今天许多企业的共识,发展管理会计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企业管理者可以一直利用私有信息,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管理会计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了。所以说,必须突破企业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限,统一两者的需求,企业才会有动力去关注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

(三)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教育和实践方面的联系

目前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欧美管理会计的发展,追踪欧美学者的足迹,总结好的做法,形成系统的评价,进而解释我国的实践活动,解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另一类则推崇深人实践,总结成功企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那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经验,从理论上挖掘共性,总结可推广的东西。

教育界一直都是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基地,又是实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中心。我们认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既包括专业会计教育,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在职教育。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应当形成系统的课程体制,其中必须包括专门的实践介绍性的课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引进国外专业教材和师资力量做起。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除了要提高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普及管理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加强其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后续教育将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追随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手段。

(四)我国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1)建立管理会计决策系统的不同主线索:企业经营战术管理会计一企业经营战略会计线象企业总厂/分厂管理会计一公司/集团公司管理会计线索;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会计一企业综合成本管理会计线索。

(2)企业经营管理前线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生产成本控制一生产成本计划线索;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成本管理一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成本管理线索ABC/ABM管理一活动标准管理线素综合质量管理会计一质量成本计算线索。

信息管理论文篇7

人们就对绩效管理展开了组织与个体两个取向上广泛而系统的研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以往重视产出结果的绩效考核观念引导下,对于绩效的结果进行细致的考核,惩罚与限制占据了考核的主要地位,而管理与沟通却退到幕后,甚至退出绩效管理的舞台。

1.1信息时代绩效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与管理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理论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概念上的混淆,未能从根本上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绩效管理理论亲X理论而远Y理论,对员工进行严格的惩罚与约束;管理者对于管理原理掌握不准确,忽视人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未能正确引导员工的发展,从而限制了组织机构的健康发展;管理理念有待改进,就绩效而抓绩效,忽略绩效管理与整个战略目标相呼应,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脱节等。更多的问题出现在绩效管理的实践操作中:指标过于繁琐或单一;绩效沟通不足,组织、团队、个人缺乏绩效联动;责任人不清和流程繁琐,偏重事后监控,结果导向有误;绩效考核工作量大,数据来源不明确,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无法保证等等。[2]

1.2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应用的趋势

传统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下出现了解决办法,e-HR在网络技术成熟与应用的基础上出现,并为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所接受并应用,e-HR将先进的技术力量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了人力资本在组织机构运行中的地位,简化了HR工作流程,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度并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3]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重点更是难点,在e-HR的进程中也随之发展变化,更多的管理者将目光聚集在了绩效管理信息化上。绩效管理信息化,基于成熟的网络技术与应用,是帮助企业解决绩效管理落地实施的有效工具,能够提升绩效管理的效果。[4]绩效管理信息化趋势已经开始,在那些具有战略性眼光的企业,已经开始建立战略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他们倾向于绩效管理信息化下的解决方案:专业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实施。绩效管理信息化趋势仅仅只是开始,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变革势必带来各行业管理的变革。

2信息化对绩效管理的影响

绩效管理信息化趋势是对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解决,也是对管理的思考与改进,绩效管理信息化推动的管理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信息化的运用要求变革绩效管理理念

企业之间的差距不仅仅在于资金的多少、技术的好坏,更多的体现于管理理念,只有站在理念的高度上才可以更好地完善每个管理流程,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提升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传统的绩效管理理念是基于短期目标的利益最大化,在这一理念驱动下的绩效管理多局限于对工作结果的考核,忽略工作的整个过程,忽视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绩效管理信息化的提出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改进,更加强调的是管理的过程与过程中的沟通,而不仅仅是结果的考核,其宗旨是通过对绩效的科学考核,完善计划、沟通、考核、反馈与结果运用的环节,在过程中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组织机构的人员素质。绩效管理最终实现的是基于战略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组织机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获得更多的长远利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要求现代的绩效管理理念要从基于短期目标的利益最大化或传统的服务管理模式转变为基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组织机构的管理理念与战略目标及服务理念、社会贡献相一致。

2.2信息化实施前提要求变革绩效管理方式

绩效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前提除了来自外部的网络技术的支撑,还需要来自组织内部的管理方式的保证,传统的管理方式主要是监督控制型管理,强调利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防止员工犯错误或者尽量少犯错误,以此来控制成本及完成工作要求。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在组织内部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向人力资本转变。绩效管理信息化就是要基于组织的战略目标及服务理念、社会贡献,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与人的培训开发相结合。这种管理理念提升了员工在组织中的地位,强调员工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参与决策权,而不仅仅是命令的执行者。信息化的实施使过去的工作习惯、沟通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只有对管理方式做出改进,才能在新的工作条件、工作要求和作业方式下使信息更加透明公开。管理方式、方法不改进,信息化的绩效管理也只能够作为组织内部的信息平台,在功能上主要用于记录绩效管理过程中得到的各项数据,而管理过程本身仍然不会涉及。因此必须要改变组织机构的管理方式,从监督、控制型管理变革为战略目标及服务理念、社会贡献指引下的授权型自我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绩效管理功能,将其考核范围涵盖业绩考核和行为能力考核,人员范围涵盖普通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使每位员工都真正参与到考核中,实现员工能力的提升。

2.3信息化的考核形式,要求变革绩效管理对象

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促使管理者对“劳动者”观念下管理的反思与改进,过去对劳动者的考核局限于纪律、数据等简单形式的考核,通过信息化管理转变为“制度”“流程”“组织”“计划”“预算”“风险”“内控”等复杂形式的考核。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也由传统的“劳动力”变革为“人力资源”,进而转变为增值的“人力资本”。[5]绩效管理信息化进程顺应了人力资源观念的转变,使管理思想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提升,强调利用团队的知识、经验、能力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首创性。绩效管理信息化考核过程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组织的发展战略之中,关注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强调新的工作观和时间观,通过建立虚拟组织、动态团队协作和知识联网来共同创造财富。[6]信息化的考核,通过信息技术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更加方便快捷地收集相关信息,数据,并能及时共享和应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都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这种管理对象的变革,让管理对象更好地理解组织战略目标,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组织的发展与员工个人的发展融为一体,促使组织的管理工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2.4信息化的全员参与特点,要求变革绩效管理者的角色

首先,高层决策者要重视信息化在管理中的应用,绩效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管理过程中注重全员参与性,注重沟通在考核全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管理方式与管理对象的变革,对管理的角色也提出了新的思考,以往作为监督者,甚至指导型的管理者角色定位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中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管理者的参与、沟通和辅导功能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缺位,迫切要求管理者积极转变角色,提升重要他人的作用。所谓重要他人是从心理学角度定义的,指对个体毕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的人物,如父母、老师和领导者等。[7]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各级管理者尤其是直接上司便是员工的重要他人。但在绩效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成为站在前台的“主角”,而真正了解员工能力和态度的一线领导则成为“配角”。因此,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应作为后台支持者,确保员工、同事和直接领导的充分参与。员工的直接上司作为重要他人参与绩效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提高管理效果的保障。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要准确,要从管理监督者的角色转变为员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成为员工成长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在员工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应作为重要他人与下属之间互动合作,帮助员工发现和分析他未能发现之问题,适时提供员工未能获取之资源,引导其独立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直接管理者不再是业务的管理者,而更多的是人际关系与资源的协调者,要善于发现员工将来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机会。

2.5信息化的结果运用,要求变革绩效管理激励方式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员工高层次的需要是对工作创造性和成就感的追求,只有通过考核才能检验和评价员工的能力和潜能,考核对于管理来说不是目的,而是改造和转化员工行为,考核结果的运用更多的不是职位的晋升或奖金的多少,而是利用考核结果来达到对员工的激励效果,变员工的消极态度为积极态度。同时管理理念、方式、管理对象与管理者角色的转变必然引发激励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激励方式时间上注重短期激励,形式上注重物质奖励,而随着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人力资本价值管理的重视,员工的激励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管理者更加注重对员工情感的激励和精神的满足。组织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有重要意义,也是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与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结合绩效管理结果的运用,管理应该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从物质到情感,从情感到精神相互结合,以不断完善的激励机制来达到战略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以上变革是绩效管理信息化趋势下管理者要思考的问题,这些变革必然导致组织管理的变革,运作模式的变革,对外竞争合作方式的变革。信息化将会在管理中引起新一轮的变革,虽然这一变革已经在大刀阔斧地进行,但是变革的执行力度还需要结合实际的管理需要不断改善。

信息管理论文篇8

2、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面对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档案信息都可以成为资源,只有其积蓄到一定程度蕴含着极大的使用价值和开发价值的时候才能构成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档案信息管理中必须面对许多管理上、客观上、技术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层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信息化进城中的速度与效果的关系。档案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手段,人才为依托,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档案信息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二是正确处理档案实体管理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三是正确处理人文管理与技术管理的关系,应以技术管理为手段,以人文管理为核心。其次要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并尽量避免其价值的减少和消失。要明确档案信息资源不足与档案信息资源过剩并存。这是由于档案信息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所决定的。同时由于21世纪是个知识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电子档案已经普及。在电子档案的采集、整理、归档利用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泄露。加上一些涉及国家机密,行政单位、企业的一些保密性材料,对这些档案安全的要求更高。因此,档案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并存。此外,由于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与信息需求的多元化,使得现在的档案信息开发和维护技术明显不够。信息技术带来的档案安全问题凸显。要想完美无缺的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必须面对这些问题。

3、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化管理的途径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2002年国家档案局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至此全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事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作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对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重新思考,确定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其基本任务包括: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网站建设和数字档案馆建设。重点做到健全档案管理信息库数量,加快电子文档的归档与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政治修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做好档案信息化的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建立档案信息化的保障体系。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风险管理。

信息管理论文篇9

传统管理具有典型的传统历史文化特色,尤其受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例如忠、诚、信、义等文化符号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较为浓厚,而且在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中这种文化底蕴仍然非常深厚,发挥着巨大作用[1]。可以说,在丰厚的传统文化沉淀中,很多因素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的精神气质、情操、思维以及管理措施等等,这对于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升我国企业管理,以及其他单位团体的管理效率具有深远的意义。例如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可以在丰厚的传统管理文化中吸取营养,以儒家传统文化增强中国企业的凝聚力。而现代信息管理模式主要是融入了新的信息技术,在具体的管理措施上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而且还结合更加先进的现念,更加突出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制度的创新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为初衷。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下,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出发点,不断的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现代信息管理的最明显特征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即顺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趋势,不断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求,其次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不断为企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2]。另外,现代管理注重全方位管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竞争力的内涵极其丰富,他不在是以往那种单纯的依靠产品质量和知名度以及服务水平取胜,而是更加注重以管理创效益。

1.2企业领导的地位和作用在两种管理模式中有所不同

传统管理的管理体制注重领导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影响管理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带有浓厚的家族制经营和家长制色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亲缘关系是维系社会和某些小团体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管理也不例外。这种管理模式给企业管理披上了浓浓的人情味外衣,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也产生了很多不可控的管理风险。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企业组织机构的不断拓展,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在经营一个庞大的机构,这时继续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引入,在两者的融合之下,通过一定的创新,产生了现代信息管理模式。这样在产权上能够进一步清晰和明确,重新划定利益分配原则,更为重要的是那些繁杂的日常事务都能在信息技术的优势中变得有章可循,大大解放了对人的束缚和依赖。

1.3对管理对象所持的理念和态度不同

就两者的管理对象而言,传统管理比较突出制度的硬约束,视被管理者为经济动物。这种重物不重人的片面性,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来说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竞争的白热化形势下这种管理模式更加暴露出其局限性。而现代管理则将人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主体来对待。始终将职工视为社会人,将管理所谓一种对被管理者的服务而不断的优化,员工的主体地位和各项权利被充分重视起来,这样他们便能对企业产生更大依赖感,以更大的忠诚和热情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传统管理与现代信息管理的方法存在明显不同。传统管理突出“人治”特征。而且少数人对企业的影响较大,例如决策者的集权化,使得某个决策者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完全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说了算,这不但不能集中大多数人的智慧而且也导致了员工身上不能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是一种弊端。现代信息管理首先在经营权与所有权上进行分离。董事会与总经理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权利。现代企业管理中有一套完善、科学、合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信息管理中虽然引入了新技术,制度更加规范,但管理不再是仅仅依赖制度提升效率,而是注重情感激励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二、强化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2.1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状况的信息管理模式

管理信息化无论是对企业来说还是对其他组织而言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就企业而言,现代信息管理的实现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不仅要注重企业管理创新,而且在系统优化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进行新旧整合,不断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管理模式。全方位提升企业管理,在对企业进行需求分析和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简言之就是,首先判断企业采取或者改革信息管理的必要性和基础条件,再具体实施。在这之中,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业务流程都要进行重组和再造。增强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首先要提升个改变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和观念层面存在的不合理成分。尤其是对企业主要领导,要特别注重新经济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培训教育。要在他们的企业管理理念中树立信息意识、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并将这些意识层面的东西与实际的工作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

2.2确立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革的基本方向

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首先应确立改革的基本方向。以改进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水平为基本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信息化建设应当能够服务于生产,能够提升管理效率,能够是企业的经营和运作更加健康有序,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信息化的主要实现途径就是将信息技术以及背后的各种理念与企业管理各部分的工作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信息管理技术与其他管理工作融合得越充分,信息化的管理就越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4]。尤其是对国有企业,信息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高。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在对企业的具体的日常事务管理中已经完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要求国有企业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的更新信息管理理念,使得信息化管理不仅是对企业的日常小事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还要对企业决策,企业文化以及发展战略等方方面面都能体现现代信息化管理。

2.3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配套体系

在推进过程中,应当注重有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的配套体系的建设,辅之以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确保被管理的具体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不是孤立运行的,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信息化仅仅是一种形式,他的主要目标还是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和其他各部门之间的整合的。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应当配合各部门的系统的改革和调整。例如财务部门的信息化,销售部门的信息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部门都要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彼此的信息共享。这就要求企业应当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改革规划方案。总之,管理信息化不是独立开展的,他需要相关的配套体系的完善才能更好的实现。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体现,是保证我国企业能够健康成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增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结合企业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有序进行。

信息管理论文篇10

1.1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信息的管理

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信息主要包括教学常规文件信息、学科和专业建设信息、课程建设信息等,这三个方面的管理信息主要内容有:有关日常教学文件、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包括名称、日期和内容等要素信息。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系部开设专业相关的教学文件名、建设日期、内容,学科专业建设名称、日期、内容和课程建设名称、日期、内容等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数据管理,便于快速高效地查询、增减、统计与分析相关信息。

1.2体育教研信息的管理

体育教研信息主要包括体育教改与教研指南信息、体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信息和体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施信息等。具体信息有:教改与教研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名称、日期和内容,教学改革与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成果名称、建设日期和内容等。体育教学与研究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系部体育教学与研究的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准确把握系部教学改革和研究发展动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系部体育教学和研究的相关动向和实施情况。

1.3体育教学人员信息的管理

体育教学人员信息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师业绩考核信息、教师培训进修信息和教师工作酬金信息等。具体信息有姓名、性别、籍贯、民族、出生年月日、政治面貌、专业、学历、学位、职称、工作时间、职务、获奖统计、联系方式、业绩考核、进修培训等。体育教学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以上各种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

1.4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信息的管理

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信息主要是指体育教学设施的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信息,如场地设施建设、场地设施使用、场地设施管理等。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现有的体育教学场地设施进行有效查询和统筹管理,有效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查询结果合理安排上课地点,有效提高课堂组织及教学的效果。

2.体育教学运行信息的管理

体育日常教学信息管理、教学文档信息管理、教学工作量信息管理、群体工作信息管理、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管理构成了体育教学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核心。

2.1体育日常教学信息的管理

体育日常教学管理信息主要包括学生选课、教师安排、教材订购、教学进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编制、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同行评议、课程考核、缓考补考、重修补修等。体育日常教学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能够快速有效的对以上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管理,合理安排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2体育教学工作量信息的管理

体育教学工作量信息指教师的教学工作人员选聘、教学工作量的核算、教学编制的确定等,如:选聘人员姓名和工作内容与要求、系部教学工作总量、教师个人教学工作量、教学编制设定和要求等。体育教学工作量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既可以方便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对以上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也可以方便其他相关人员对相关信息的查询。

2.3教学文档信息的管理

教学文档信息主要有系部各个专业的教学规划、教学管理制度、教改与教研、教学评估信息等。教学文档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以上各类信息进行有效查询和管理,提高系部教学文档管理规范化水平。

2.4群体工作信息的管理

群体工作信息主要是指校运动会和各类竞赛的有关信息,如活动开展的时间、项目,比赛项目的设置,比赛时间的安排,比赛成绩的登记。群体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能够方便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对以上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管理,有效保障学校各类群体活动的有序开展。

2.5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的管理

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主要包括运动队训练和竞赛方面的有关信息,如运动队名称、人员情况、训练时间、参加比赛的时间、比赛成绩等。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可以对以上信息进行有效查询管理,为学校运动队的科学训练提供保障。

3.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信息的管理

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分析、教学质量评价共同构成了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管理体系,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关键,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信息的完善对于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3.1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的管理

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是指系部领导评教、教师之间评教、专家评教、教研室评教、学生评教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和课程考核成绩控制信息等,主要评教主体、评教客体、评教的时间和内容、评教结果及课程考核及格情况等内容进行管理。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便可以很轻松地对以上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管理,为日常教学监控奠定基础。

3.2体育教学质量分析信息的管理

体育教学质量分析信息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成绩的分析和实践技术课成绩的分析,如分析的时间、分析的结果等。建成的体育教学质量分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教学管理人员查询和管理相关信息提供便利,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监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教学质量评价信息的管理

教学质量评价信息是指教学理念、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学科专业、教学常规、教学效果、教学特色、教学评价、学生学风等方面的有关信息,如培养定位信息、队伍结构信息、教学中心地位信息、评价主体信息、评价个体信息、评价内容和时间信息、发展优势和特色信息、学风建设成果信息等。建成后的教学质量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既可以为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时反馈各类教学信息提供便利,又可以为系部做出有关教学管理的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信息管理论文篇11

装备维修信息化是未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交战双方实现体系对抗,保持和恢复参战装备战斗力,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关键环节。装备维修信息化就是在维修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各种信息平台,对维修资源实现优化管理与共享,对维修技术实现远程信息支援。它对传统的维修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随着装备维修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完善和应用的深入,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维修观念、维修方式。SAPR/3软件系统[1]正是信息管理系统产品之一。根据工厂装备修理的需要,面向装备维修信息化的需求,本文提出了“装备修理工厂SAPR/3信息管理系统”这个项目。

1需求分析

工厂以装备维修管理为中心,涉及到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器材管理、技术管理、科研管理、资源(人员、维修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管理、财务管理和文档资料管理,以及厂房设施和车辆使用等后勤有关业务的管理。它们紧密联系,缺一不可。随着工厂修理装备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修理级别的不断细化,涉及面越来越广,要做到修理计划的合理安排、修理进度的及时掌握和有效控制比较难。并且,大部分工作还是依靠手工作业,工作效率和准确率不高,事倍功半。因为各部门没有联网,所以各部门不能随时查询库存情况。综合上述分析,装备工厂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如下:

⑴未来的工厂信息管理系统应尽可能覆盖整个工厂各个职能部门的所有业务处理范围;

⑵信息要进行分类(装备信息、物料信息、检验指标信息等)以便于查询;

⑶集成度要高,以实现信息共享;

⑷开放性能好,系统应具备良好的通用性、移植性、可扩充性和可交互操作性;

⑸可靠性要好,系统的硬件、特别是服务器和网络应具备极高的可靠性,既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又不能丢失数据;

⑹适应性要好,要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便于操作,输入简单,便于维护和扩充;

⑺信息要进行分类(装备信息、物料信息、检验指标信息等),编码要实现唯一化。

⑻响应速度要快。

2装备修理工厂SAPR/3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装备修理工厂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以装备修理工厂质量管理体系为主线,装备可靠性管理为中心,以被修理装备和器材为管理对象,以工厂的修理资源为管理基础,以装备修理实施过程控制[2]和提高工作效率、效益为管理目标的信息管理系统。它从上级下达装备修理任务开始,对装备进厂交接、修理模式确定、修理计划的拟制、修理任务的下达、器材申请、采购与库存管理、维修关键点的控制,修理人员、设备、仪器、仪表和文档等资源管理,修理质量检验、信息统计与分析、财务成本核算,直到装备的出厂验收、交付部队使用中,所有环节进行修理过程控制和规范程序管理[3]。工厂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⑴器材管理

器材管理是工厂管理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在部门内部,器材管理影响到工厂的器材采购和原料库存;在部门外部,则与财务、成本、装备、质量、生产都有着密切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在装备修理工厂的ERP系统项目中,我们使用SAPR/3的MM模块[3]来实施器材管理。SAP器材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和完善的采购模块功能,实现从车间器材请领、器材采购计划生成、确定采购需求、选择供应商、询价、下采购订单、收货及付款等一系列涉及整个采购周期的所有活动。在器材管理系统中,MM模块支持建立和维护与采购有关的物料和供应商数据,从而加强对采购的控制及优化系统中的采购程序。这些主数据包括物料主数据、供应商主数据、采购信息记录等。

⑵装备修理管理

装备修理是该厂的中心工作,分为装备进厂修理、装备现场修理和备件修理,系统分别进行管理。装备进厂修理从工厂接受空军修理任务、创建工程令号开始,对装备进厂检查交接、填写交接登记表、确定修理模式、拟制并下达修理任务计划、修理过程控制、修理工时安排及记录、维修工单完工确认、修理进度“甘特图”显示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⑶质量管理

在装备修理工厂信息管理系统的ERP系统项目中,我们使用SAPR/3的质量管理模块(QM)来实施质量管理。SAPR/3的质量管理模块(QM)全面支持国军标中的质量管理要素,并且根据不同生产模式管理的特殊需求,它将质量管理功能联结到所有业务过程,如原材料的采购、生产管理、储存、装备维修和售后服务,使得质量管理有效地贯穿于工厂的所有业务环节。SAPR/3的质量管理模块(QM)包含质量计划、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这些功能将为工厂提供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手段。装备修理工厂信息管理系统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外购器材检验流程、分机装配检验、分机调试检验、整机调试检验、不合格品处理流程、生产制件检验、内协加工件检验、内协表面处理检验和外协加工件检验等。

3装备修理工厂SAPR/3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及实施效果

该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体系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4],利用企业信息网络,使装备修理工厂修理业务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它既能维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保证修理周期和修理质量,又能够通过对装备可靠性指标统计分析,实现装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管理,真正使装备修理工厂信息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该系统根据用户需要设计出系统管理、基本数据管理、装备修理管理、生产管理、内协管理、质量管理、器材管理、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人员管理、后勤管理、文档管理等12个模块,其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

图2工厂的业务总流程图

自从进行ERP管理以来,在工厂管理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实施效果如下:

⑴物料主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对计划申报等工作具有积极作用,也能够保证库存查询的准确性。

⑵器材采购管理过程中的询价报价、采购合同、采购订单以及供应商等都通过ERP系统记录,对采购管理过程中的查询、跟踪以及监控带来极大的方便。

⑶随时可以提供最新库存报告,信息共享,数据准确,查询方便。

⑷信息系统中提供的质量管理不受人员制约,很好地贯彻了工厂质量体系的要求。

4结束语

本文在对装备修理工厂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修理厂ERP项目中SAPR/3系统的实施为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总体方案研究设计与实施,最后给出了实施效果。该信息管理系统还需要开展许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从而更好地为我军的信息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SAPR/3system4.7implementationguide[M].German,2003

信息管理论文篇12

攀钢虽然近些年在信息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仍然处在信息管理的初级阶段,用计算机代替了从会计凭证的录入、记帐到出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会计活动,在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共享以及决策者查询会计信息方面还未涉及到,即未真正利用网络资源为管理服务。为了让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准确、快捷掌握财务信息,进一步发挥现在计算机管理的潜能,建立攀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务信息管理高效运行势在必行。

二、目前攀钢财务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攀钢在财务信息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缺乏一个系统的、规范的、有多重访问级别的综合财务信息网

目前,公司领导对财务信息的掌握大部分依赖于下层会计人员,想随时了解有关成本和利润的信息较为困难;各会计专业部门之间对会计信息的掌握大部分是互相依赖,例如管成本的想了解价格信息和税务信息,管价格的想了解成本信息,不同岗位人员想互相了解信息等都只能建立在相互询问或翻资料等效率较低的手段上;各二级单位的人员想相互了解会计成本核算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以上情况当然不包括越权查询情况,就一般需掌握的知识对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提高以及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都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缺乏一个象图书馆一样的信息库:在规定权限内,你想了解任何最新财务信息都很快速而准确(注:企业管理信息对全体员工过分限制不利于企业管理,国外许多著名企业的管理可证明)。

(二)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慢、可靠性差

现在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工报送报表或磁盘,很少部分通过电话线传输。人工报送报表最大的弊端就是浪费人工,特别是在未确认报表的正确性时,往往要来回报送几次报表;其次就是有的报表要进行二次数据录入,浪费人力。磁盘报送方式优于前者,它含共享计算机磁盘和软盘传输,共享计算机磁盘传输一般仅限于部门内部的文件传递,各二级单位财务科之间、处室与各二级单位之间一般都使用软盘进行传递。该方法操作烦琐,效率低下,传递成本高,不能满足许多跨部门的实时文件传输的需求,文件或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还容易被修改。软盘传输可靠性差,经常由于磁盘质量问题不能读取数据,同时还存在严重的计算机安全隐患。电话线传输数据解决了浪费人工的问题,但因没有配套的程序,要传输大量数据同样费工费时,缺乏时实性。因此我们缺乏网上有效的程序来传输会计信息。

(三)没有网上进行业务处理的功能

这里的业务处理指必须面对面交流的一些业务,例如,审核报表的正确性、确认付款、确认转帐等业务。这些业务涉及相关人员的签字认可问题,如果能在网上直接处理,又可省去很多人力和时间。

(四)会计信息数据模式不规范,数据结构多种多样

作为攀钢这个大型企业,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建立在数据信息统一的基础之上。例如国际通用的网络就有很多规范性协议,例如:Internet网的网络互联协议(I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等。因此确定一个数据规范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该数据规范必须兼顾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这对企业内部整个信息流的畅通无阻提供了保障。

(五)缺乏全公司统一、齐全、详尽的时实财务信息资源供管理人员随时使用,成本的分析考核需大量的辅助劳动,工作效率相对低下

(六)在Internet网上查阅信息效率低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反应灵敏,提高经营效率,我们需要大量的各种信息,过去我们获得企业外部信息依赖于书面或电话人工传递,其搜集信息的范围可想而知是非常有限的,其成本代价也非常昂贵。在当今网络时代,每个商业实体都竞相加入网络行列以开辟新的市场,使电子商务变得越来越现实,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吸引越来越多的商业实体的加入,因而Internet网络上的商业信息越来越丰富。但是,在Internet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寻找所需的特定信息是件非常耗时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再者Internet每天有成千上万个新网站加入,因此靠人工在Internet网上搜集信息也是非常低效的。

三、攀钢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根据攀钢(集团)公司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攀钢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它将以实现财务系统各个工作、管理程序全面计算机数字化,以较高的安全性能为目标,建立各功能模块相互独立、数据相互关联的软件系统。

面向管理层的“攀钢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拟将建立以下六个系统,程序即相互独立、数据又相互关联的软件模块:

(一)信息查询系统模块

该模块拟给用户提供界面以进入一个系统、全面、有不同访问级别的信息网,实现信息的搜集与共享。主要分以下几步实现:

1.建立网站该模块提供各种下层接口,与公司各二级厂矿、处室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的现成有用数据源相连,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数据搜集整理,为各级管理层实时分析、查询、数据处理提供数据基础。采用Internet标准的Web浏览器为用户终端信息查询平台,建立有自动分级过滤功能的WWW网站。网站建立在NTServer4.0的IIS5.0平台上。

2.编写查询服务程序查询程序通过ISAPI接口编写,并通过ODBC接口与各信息来源口的数据库相连,检索需要查询的数据,再经过综合处理后,形成目标信息,反馈给通过网站查询的用户。用VC通过ISAPI接口编写按使用权限过滤的过滤程序,各级使用权限系统事先自动生成,但该使用权限对用户完全透明,用户不需输任何密码,即可方便上网查询本级别的信息,需要声明的是该查询服务程序可按需要只读取而不修改各单位的数据库,保密数据也可不读取,以保证各单位数据库的安全。

3.查询项目设计查询项目应根据管理需要设计,并严格按照信息保密程度设置查询级别。经过与用户的交流来全面调查了解用户所需要信息,并进行类别划分,划分程度越细越好。比如按目前财务管理需求我们可先设计以下查询项目:

(1)会计信息查询: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相关明细内容。该信息每月更新一次。

(2)成本信息查询:含各产品的实际成本信息、各生产单位的主要消耗指标变化信息、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信息等。该信息每天更新一次。

(3)价格信息查询:含物资、备件市场价格信息、外销产品价格信息、国内同行业的价格信息等。该信息可每天更新一次。

(4)资金信息查询:含资金来源、资金成本、资金用途等各项信息,该信息可根据使用情况时实更新。

(5)资产信息查询:含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信息,根据使用情况时实更新。

(6)决策分析查询:该系统以搜集到的基层数据为基础,采用先进的财务数据分析算法,时实反映全公司当前的财务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时实、准确的财务依据。

(7)会计文件查询:含国家及公司下发的有关财务的各项政策及文件等。根据使用情况时实更新。

(8)其他专项查询:含各种专题性质的信息。根据使用情况时实更新。

如果有新增的查询需求,该查询程序可随时进行项目的增加、删除等修改。

(二)文件传输系统模块

该模块建立以电子邮件为基础、具有数字签名功能的文件传输系统,主要用于各单位上报各项报表、传递各项资料、下发各种文件等,由网上传递与实物传递并行的过程,逐步过渡到无纸办公的状态。

该文件传递系统采用网络底层的套接字接口开发完全独立的电子邮件系统,该邮件系统兼容Internet广泛使用的SMTP邮件传输协议及POP3邮件接收协议。使用BASE64编码方案以兼容其他的电子邮件程序。该邮件系统特别之处在于有自己的邮件头域及自己的MIME格式,以用于加密邮件、进行身份识别、执行特殊的用于管理的程序、邮件自动处理等。其主要功能如下:

1.上报会计报表该文件传递系统初步实现财务报表的自动上报、签名、复写传递,传给各管理科室的报表自动处理计算机各一份。一份传给备份服务器备查,用以仲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复写过程对用户是透明的,用户感觉不到复写过程,因而操作非常简单。各管理科室的报表自动处理计算机收到传来的报表,自动核对、校验其正确性,不正确的报表自动退回,正确的报表传给处理数据库,由管理人员处理。

2.传递公文或文件该文件传递系统还能方便各部门间的工作协作,各种公文可快速传输给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各部门及每个员工间能自由、快速、安全地传递各种数据文件,大大提高办公效率,加强部门间的协作。

(三)内部结算系统模块

该模块建立以电子邮件为基础、以数字签名为数据加密、身份鉴别核心的内部结算系统。主要用于目前网上办理业务,减少手工操作中对帐难的一大难题。

内部结算系统模块采用以电子邮件为基础、以数字签名为数据加密、身份鉴别核心的内部结算系统。它以“文件传递系统”作为结算票据及其附件的传递工具,由结算的一方经数字签名后的票据及其附件复写二份发出,一份发给仲裁机构(现结算中心)处理,一份发给核对处理程序暂存,仲裁机构确认后,再复写四份加上签名的票据及其附件发出,一份发给收款方,一份发给付款方,一份发给数据库加入交易记录。一份发给备份服务器备份,到此交易过程完成。由此可看出该电子结算流程与传统结算流程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因而得以保证该电子结算系统在逻辑上的正确性,降低了该电子结算系统的实施风险。再者,由于采用了数字签名技术,其安全性甚至超过传统结算方式(数字签名技术是当今世界电子商务的基础,它是未来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因此,电子内部结算系统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传统的结算方式,它将对我公司货币资金的高效利用,生产物资的高效流通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四)数据备份系统

该系统实现包括文本文件在内的所有计算机数字文件的自动备份,以防止意外事件造成文件的丢失,并验证一些文件是否被窜改。它通过“文件传递系统”进行文件备份传递,它必须运行在另一台或两立的计算机系统上,并放在与其他系统不同的地理位置上,它是只写的,以保证不被人非法查阅修改。

(五)Internet信息搜索引擎

在本处的Internet客户机上运行自行开发的Internet信息搜索引擎“程序,它时刻自动搜索Internet上的网站,并把我们设定的新的相关内容下载到我们内部的信息查询网站上,并更新内部检索数据库或相关数据库(如产品价格数据库),每搜索到新的相关内容的Internet地址,程序把该地址及相关说明加入数据库,供定期检查该地址内容是否更新,如有更新便更新内部网站及数据库中相关内容,实现内部信息网的部分自动维护。该系统投入使用后,我们能最大限度地搜集Internet网中的相关信息(如相关产品价格和相关股票信息),时实地更新我们搜集到的信息,集中管理Internet资源,避免造成网络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信息成本,使信息更有效地服务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产生效益。因此,建立企业自己的信息搜索引擎,在Internet信息爆炸的时代变得非常必要而迫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