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2-19 06:39:31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1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精心选取课程设计题目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必须及时更新课程设计题目。根据以下几个原则选取课程设计题目:(1)按照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2)根据学院教学条件选题,需要具备合适的设计工具完成课程设计;(3)题目内容与专业课程相关,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巩固专业理论知识;(4)选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能在以后的毕业设计或是以后的工作中用到。根据选题原则以及结合学生所学知识我们选用了一些多样化、实用性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比如,对于反应堆物理的课程设计,我们精心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进行栅元、组件的临界计算并设计了一个小堆芯的题目;对于核辐射探测方向,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计算不同探测器探测效率的题目;对于核电厂运行仿真,设计了采用MATLAB程序或者FORTRAN程序来实现核电仿真等。这些多样化和实用性的课程设计题目,加强了核专业特色,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转变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抓好课程设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以前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指导教师先讲解课程设计的原理和过程,然后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教师不能把握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指导教师采用了图书指导法、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性教学,要求学生亲自参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对于不同题目,教师介绍基本原理、设计要求、设计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后,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去完成一个类似的题目,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程设计过程,同时也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个题目。指导教师注重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指出在设计过程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以便学生吸取经验,尽量减少设计错误。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注重在大思路上进行引导,不干预具体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细节,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采用MCNP程序对组件进行临界计算,指导教师首先让同学们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典型的组件类型、不同类型组件结构上的差别和组件组成等基本知识;然后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怎样利用MCNP程序实现核电站15×15燃料组件临界计算的例题。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MCNP程序输入inp文件每一个部分的作用,然后让同学们当场运行MCNP程序,掌握作图及其生成输出out文件等基本运行操作。同学们运行完后,指导教师再讲解out文件的每一个部分,告诉同学们怎样看输出结果。讲解完例题后,教师要求同学们当场实现大亚湾核电站17×17燃料组件的临界计算,同时设计不同可燃毒物的布置方式,掌握不同可燃毒物布置方式下结果的变化趋势。每个做课程设计的同学都拥有一台电脑,可以单独完成作业,如果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可以与同学或教师交流。指导教师全场监控每个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作为课程设计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做得好的同学,老师当场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碰到问题能够自己想办法及时解决的同学也会获得表扬,同样会获得较好的成绩。指导教师除了注重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比如设计一个小堆芯可能有多种方案,输入文件的代码量不同,同学们可以分成小团队讨论后确定一个方案,团队每一个人完成方案的一个部分,最终实现小堆芯的临界计算。总结几年的课程设计教学经验,采用图书指导法、课堂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以前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由课程设计报告和平时成绩决定,课程设计报告占了大部分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课程设计报告可能存在抄袭的情况,指导教师无法判断,成绩评定很有可能不公平,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只注重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不注重课程设计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公平性,课程设计成绩改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实践操作40%和课程设计报告30%。(1)平时成绩30%,包括考勤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考勤采取签到的形式,上课前签到一次和下课前签到一次,保证学生在上课时间能全程到课学习;学习态度主要包括上课回答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情况;课堂纪律是指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严禁玩游戏和玩手机等,只能做与课程相关的事情,保证学生充分利用好上课时间。(2)实践操作40%,指导教师注重对课程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考核,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查找资料的能力、编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设计报告30%,成绩包括书写格式、完成情况和创新性等。课程设计最后一般会有附加题,因此设计报告成绩也包括附加题完成情况。成绩评定的方法在课程设计上课前就告知学生。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认真开展课程设计工作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003-02

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核电产业的停顿给核学科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各个高校刚刚兴盛的核技术学科蒙上了阴影。如何发展核技术专业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如何吸引学生,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学科建设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 核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首先我们要对核技术学科有清晰的认识。核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动力核技术和非动力核技术。目前,动力核技术也就是核能技术的发展似乎出现了停滞,回顾历史上的几次核事故,虽然都对动力核技术的使用带来过阶段性的质疑,然而动力核技术的发展脚步却从未因此迟缓。就我国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生产工业用电需求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人均用电量的增加,受到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驱动,国务院于2007年正式批准了《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这是我国加快核能开发建设的标志性文件,也是国家应对经济增长的长期能源规划。为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历经30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从无到有,不断引进消化同时自主创新发展,核电建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有秦山一期、二期、三期,大亚湾,岭澳,田湾6座核电站的10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约1080万kW,在建设中的有12座,规划建设的有31座。根据中投顾问报告显示,2008年1月至11月份我国核电产业工业总产值约230亿,在30多个有核电国家里排名倒数第一。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切实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不会也不能因为日本核危机放弃我们的长期发展规划。

核技术产业的非动力核技术,即民用核技术,其相关产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强劲。在美日等国家,非动力核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命科学、环境工程、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其经济规模和就业人数都大大超过了核电产业,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根据1993年美国管理信息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核技术的非动力应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达到2570亿美元,是核电的3.5倍,占美国GDP的3.9%,并创造了370万个就业岗位。从2004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实施民用非动力核技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力推动民用核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核应用产业主要包括核探测、医学成像、辐照改性等领域,成长起来多家大型公司和企业,2001年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功,是我国核物理科研院所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一步,也是民用核技术发展中的里程碑。在第十一届亚洲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我国公布了2009年核技术应用产值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因此我国的民用核技术产业有着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人才供应,正确认识核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才能帮助我们把握人才培养目标。

2 我国核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过去几年里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引起的能源短缺,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核电建设,很多大学争相发展核物理相关专业。但是每个学科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积累,目前我国核技术专业还只在少数高校设有,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华大学等等,核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主要以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核物理实验与反应堆物理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核技术应用和开发要求,应当能满足核工程、核技术、放射性检测与监测等各方向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除了要学生有较高的数理基础外,还要有较强的核物理实验与核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有关的实验方法与应用知识,有良好的动手能力。然而,由于办学要求高,每年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此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另外,很多大学的核技术专业的课程设定和核工程与技术专业相近,核工程与技术专业主要学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等与核电技术相关的课程,偏重于对口核电建设的人才需求,而多项社会各方面急需的一些其他应用方向的专业课程开设不足。

3 当前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发展对核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由于我国能源短缺造成的电力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发展核电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长期规划,同时核电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大量岗位需要各种不同学习背景的人才,具备核物理学科基础的核技术人才是我国核电建设的重要力量。核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有很好的核物理专业基础,对辐射防护、核电安全有理性的认识,能够适应核电安全管理体系,满足核电站建设运行的人才需求。因此,搞好核技术专业的基础教学,确保学生毕业后适应于核电建设的人才需求是我们今后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最主要的高科技尖端技术之一,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2,3],主要有:(1)活化分析技术。活化分析技术是一种由中子、带电粒子或伽玛射线等将样品活化,对其衰变特性进行测量的分析技术,是最早建立起来的核分析技术,发展至今方法已经渐趋稳定,但依然充满活力。活化分析技术是现代最先进的痕量分析技术之一,不仅体现在高纯材料研究中,同时在诸如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化学、环境科学、冶金学、法学、考古学等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核探测成像技术,用于海关等领域的大型核探测系统,包括射线探测装置、高精度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小型化和智能化的爆炸物和的检测装置等,其中违禁品的核无损检测技术,对全球范围的反恐斗争和打击犯罪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同位素技术。在医学方面,核医学和药物产品拯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核磁共振技术是肿瘤诊断最重要的手段。同位素工业测量仪表、核技术测井等技术应用于资源的勘探与开采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等,极为有效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此外,同位素示踪技术对自然灾害的预报、环境污染的监测有重要作用。同位素技术中的自显影技术和微束微量分析技术将人们的观测视野从宏观推向了微观,使人们可以在原子水平动态地观察自然现象。有关物质的微观结构、生命科学中的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信息等都可以或只能通过核技术灵敏而精确地加以测定。同位素裂变径迹法测定地质年龄是地质年代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科研、生产以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日趋重要,尤其在现代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辐射加工以及辐射改性在新材料和化学方面的应用。辐射食品是其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食品辐照由于具有节约能源、方便高效、卫生安全性好、能够保持食品的风味等独特优势,日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辐射育种培育出大量新品种,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医疗用品的辐照消毒也有很大发展。核技术在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利用核技术对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处理等的研究和应用。

经过数10年的研究和发展,核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发达国家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核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滞后许多年,为了迎头赶上,国家已加大投入,力争在技术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核技术专业基础人才的培养任务依然艰巨,这也是发展核技术专业的出发点。

深圳大学地处经济发展的前沿城市—深圳,是深圳市唯一一所本科学位教育院校,学校现正快速发展,希望建设成为多层次的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是一个年轻的大学,它与深圳的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担负着为深圳这个城市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也承担了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提供合格人才的义务,因此深圳大学在学科建设上鼓励发展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核技术专业是我校新设的专业,符合了地方发展的需求,有望成为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核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深圳市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前沿城市,也是利用核技术发展经济的先锋,现有中广核、沃尔核材、西门子迈迪特等多家与核技术密切相关的企业。中广核集团公司是我国最早的核电站建设单位,现运行的大亚湾核电站就位于深圳市的东北面,目前该公司计划在深圳市投资40亿建立核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方向涉及到核技术应用的各个方面;深圳市沃尔核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分子核辐射改性技术的研发和制造,在新材料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在核医学方面,深圳市有西门子迈迪特等多家核磁共振技术的医疗设备研发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核技术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地方经济建设对核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我们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对我们人才培养提出要求,就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核技术人才,全面满足企事业单位对核技术人才的需求。

4 对核技术专业教学的思考

核技术是包括核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基础研究的对象为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射线探测方法和数据获取及数据处理方法。实际应用方面主要为跨学科研究,如应用于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工业、农业和社会安全等各个方面。核技术专业的设立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在核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岗位的专门人才,除了应当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和核物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具有较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适应核技术应用各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

我们提出核技术专业本科人才的能力培养应满足两方面的要求:(1)通用能力,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熟练应用计算机。(2)专业能力,在核技术及相关的科研、设计、应用和开发方面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具有初步的科技写作能力。在知识结构上,毕业生应当具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解;掌握基础物理和核技术专业的基本科学知识,包括普通物理、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原子核物理,反应堆物理、核物理实验方法、辐射剂量与防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掌握与此相关的工程技术包括工程制图、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化理论学习,还要开设专业实验课,如核电子学实验、核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等。

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加强基础物理的教育。核技术专业需要深厚的核物理、核测量方面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与之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强调相关的物理基础理论课和实验方法的掌握。核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上去看待基础能力的培养。(2)强调实践。核技术专业与应用结合紧密,实践性强,课程体系设计时重视实验、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环节的配置。(3)在专业课开设上根据核科学与核技术不同特点,有重点地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应体现学校核技术研究的特色,在注重规范和基本要求的同时,按照专业特色和优势开设选修课程,以体现学校现有专业方向的特色。以深圳大学核技术专业为例,设立在物理学院的核技术应用研究所、同位素应用研究所和高纯锗单晶制备重点实验室是核技术专业的重要支撑。核反应堆物理、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所学知识可以在学校核技术应用研究所的微型反应堆上进行实践;核分析技术和放射化学等课程的开设则致力于培养学生利用微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开设核辐射探测器、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专业选修课为高纯锗单晶制备重点实验室培养人才,促进我国锗的生产和出口由锗锭等初级产品向高纯锗单晶及探测器制造方向发展。

总之,核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宽[4],专业知识涉及面广,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观念为指导,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满足核技术应用领域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5 结语

核技术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核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通过专业学习,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坚实的物理基础,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质,毕业生不但可以进入核电领域,还可以从事质检环保、核医学、辐射与材料改性等行业的工作。在福岛核事故后,我们坚信核电产业的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核电是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增长的必然选择,同时核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核技术应用产业,更加广泛地参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幸福健康。

参考文献

[1] 福岛核事故报告[R].国际原子能机构,2011.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3

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和新技术的发展,VLSI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在单个芯片上集成多个处理器核心构成多核处理器已经成为处理器技术的主流。按计算内核的对等与否,CMP可分为同构多核和异构多核。计算内核相同,地位对等的称为同构多核。然而,一般认为处理器通用核的数目在超过16个后,再增加通用处理核的数目就难以带来更大的性能提升。于是出现了一些为特别任务专门定制的专用处理核,包括面向科学计算等的“领域专用核”、图形图像处理和数字信号处理(DSP)等“行业专用核”。这些专用核的体系结构利用特定应用的特征进行定制,从而达到定制应用的高性能和高效率。

从2005年出现的英特尔与AMD的双核处理器、2006年推出的4核处理器到2007年2月英特尔公司展示的80核处理器,处理器中集成核的数目呈现迅速增多的趋势。除此之外,具有更多核和不同功能核的处理器也在研发,例如整合了1025个简单处理器的芯片Kilocore,包括1024个8位处理器和1个Power PC核。

伴随着多核处理器的发展尤其是处理器核数目的增加与处理器核功能的变化,在体系结构、软件、功耗和安全性设计等方面,巨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处理器的发展使得原有面向单核或者多处理器的软件架构不适于在单芯片多处理器的硬件结构上充分利用多计算核心的能力,需要相应的软件层面的共同发展。为此,软件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针对多核硬件体系结构的程序设计成为有效发挥多核计算能力的重要方面。

为了适应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人才,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开设相应的多核计算课程势在必行。计算机方向课程的开设尤其是教材的设计,不仅要注意到满足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适应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同时也需注意到社会对于多核计算技术方面人才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设计,满足知识更新与就业两方面的要求。

2多核课程设计

多核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于多核计算技术所带来的新的知识点。这些新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多核SOC芯片技术;多核芯片与传统单核微处理器、SMP的区别;多核下的各种硬件设计技术(Cache与存储一致性、网络互连、IO管理);并行体系与多核体系结构;典型多核芯片介绍;嵌入式多核芯片技术;多核平台结构与芯片组支持技术(包括固件技术);多核操作系统;多核系统软件对并行编程的支持;多线程编程对多核的支持;多核多线程编程技术(主要是关于Windows与Linux操作系统);OpenMP对多核的支持;多核平台上的编译工具与编译优化技术;多核API优化函数库;多核多线程程序的性能评测工具与方法。

这些新知识点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多核课程以适应技术的发展与多核时代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例如,美国计算机专业最好的CMU、MIT、Backley、Harvard和Stanford五所高校,均通过增加新的课程或者在原有课程内容中增加多核内容的方式,以适应多核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

因此,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参考国外高校的课程开设方式,浙江大学开设了自己的多核课程。浙江大学以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让学生了解当前计算机芯片设计领域中新兴多核体系设计的基本原理、技术难点、目前发展状况,以及对计算机领域带来的相关影响等,以通过建立体系经典理论研究和实际的发展方向之间的桥梁,为将来从事体系结构领域、系统软件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这是浙江大学多核计算课程设计的目标,也是我们教材设计的主要目的。

通过分析多核的知识点,浙江大学将多核计算课程分成了两个层次:以编程训练为主的本科多核计算课程和以编程为基础以多核理论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课程。本科课程的名称为并行计算与多核编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多核的本科课程完全以编程训练为主,结合多核编程工具,通过编程作业锻炼学生对多核编程能力的培养。对于研究生课程,名称为多核计算,主要着眼于当前多核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多核技术的高级课题,在研究生的体系结构课程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结合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编程方法等交叉学科,介绍在体系结构上的多核理论与相关学科对此的相应发展。

3多核课程教材设计

3.1概况

由于多核计算技术相对较新且仍在不断发展,目前国内外多核计算方向的著作以科学论文为主,偏向于研究与探索,浙江大学结合科研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采用科学论文作为研究生课程的主要教学材料。

而对于基础教材而言,由于多核计算方面的书籍还是刚刚起步,因此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少。此外,由于多核计算是一门动手能力和理论要求都很强的课程,需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为学生设计实践训练,同时,目前多核底层调优软件是由英特尔公司推出,能实现多核的编译、运行库、性能测试、多线程检测与优化,对多核教学帮助极大。因此,浙江大学采用了基于英特尔的软硬件,作为实践的基础培训。有鉴于此,目前浙江大学的多核课程2006年使用的教材是由英特尔公司的(孟加拉)Shameem Akhter与(美)Jason Roberts撰写、Intel出版的《Multi-core Programming: Increasing Performance through Software Multi- threading》,2007年3月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出了由李宝峰、富弘毅、李韬三位博士翻译的中文版,我们参与了该书的审稿工作。该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讲解多核程序设计的书,同时,由于它介绍了基于Intel多核平台的性能评测和调优工具,相对适合于目前的教学。

由于该书的作者是英特尔的平台结构师与软件工程师,尽管参与了多核处理器的架构与软件设计,对多核计算技术了解非常深入,但是其写作目的与风格均是工程师写给工程师的书,并不适用于大学教材。与此同时,由于多核计算技术毕竟是正在发展当中,目前国内外的确缺乏多核编程的教材。

3.2《多核程序设计》

为了适应多核计算技术的发展,促进国内多核课程的建设,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编写了《多核程序设计》教材,将于2007年7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分别在2006年秋冬学期,开始开展多核方向的教学。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多核计算课程的教材使用,而从对多核技术知识点的分析可以发现,适合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是多核体系结构程序设计的相关内容,因此本书在编写时以多核计算技术的基础知识概论为基础,以多核程序设计方法为骨干,主要包括基础并行程序设计方法、多线程基础、利用线程API进行程序设计、OpenMP与MPI,以及多线程应用程序的调试和测试工具的使用等,以帮助大学生学习编写多核体系结构下高性能程序代码。

本书共分为八章,以多核技术导论为始,以多核软件工具介绍为终,分别覆盖了基本的多核体系基础、并行计算基础、多核体系下线程理论、Windows与Linux多线程编程与调优、OpenMP多线程编程与调优、MPI多线程编程与调优和多核软件工具的使用。从结构上看,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多核理论。这部分内容包括了本书前三章的内容。第一章为多核技术导论,简要介绍微处理器发展史、并行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芯片发展、片上多核处理器架构与典型多核芯片架构、芯片组对多核的支持,以及操作系统对多核处理器的支持方法。第二章是并行计算基础,介绍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计算模型、进程与线程、并行编程环境、并行编程语言与编译器、并行计算性能评测,并介绍常用并行数值算法,例如并行矩阵乘法、线性代数方程组并行求解方法、快速傅立叶变换。最后介绍并行编译器。第三章详细介绍线程的基本概念,包括多线程的概念,用户级线程和内核级线程,多线程的映射模型,线程的生命周期,多线程环境下的进程控制语义,以及线程的同步,包括互斥量(mutex)、信号量、条件变量、锁的粒度与死锁。

(2) 多核编程与调优。包括了本书第四至七章的内容,分别讲述了不同操作系统与不同多线程编程技术下,怎样进行多线程编程和调优来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的效率。其中第四章是教学生如何在Windows下通过多线程方法进行多核编程及调优,首先介绍了Windows线程库,然后通过例子介绍了使用win32线程API进行线程创建、管理、终结,并介绍线程执行和资源存取方法,以及多线程调试与优化技术,包括调试、跟踪、线程命名等。第五章介绍了在Linux下使用多线程进行多核编程及调优的方法,与前一章类似,首先介绍POSIX线程库Pthreads,然后是结合例子介绍基本线程的操作与线程的属性,最后是使用GDB 调试线程以及线程的调优。第六章介绍OpenMP编程及性能优化方法,结合使用Microsoft Visual 2005教育学生如何编写OpenMP程序,并教育学生使用OpenMP编写多线程应用程序的技巧,包括循环并行化、并行区域编程、线程同步,最后分析OpenMP多线程应用程序的性能。第七章是MPI编程及性能优化,介绍了最常用和稳定的MPICH安装和配置过程,并详细介绍了MPI编程基础知识与MPI群集通信、MPI程序排错方法与性能分析优化方法。最后简要介绍了MPI-2。

(3) 多核软件工具。包括了本书第八章。由于目前的多核软件工具基本上是由英特尔公司开发并提供教学使用,因此本章的工具介绍基本上以英特尔的各种调优与性能分析工具为主,这既符合目前的实际教学状况,也符合社会需求。第八章所介绍的多核软件工具包括编译器对多核的支持、VTune性能分析器、MKL数学核心函数库、Thread Checker线程检查器、Thread Profiler线程档案器的使用与实验。

由于多核课程是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一门课程,在进行教材设计时,除了上述的书面教材之外,还需要设计配套的实验教案等实践教学内容。因此,本书在编写时也设计并实现了完整的教案、实验代码与实验环境,以便多核教学的正常进行。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4

1.1成立内部审核专家组由本机构具有一定资质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审核人员组成,也可聘任外单位的专家人员。

1.2报告审核根据监测报告性质和类型,一般可采取会议审核和咨询审核两种方式。对于监测内容较全、涉及专业面广的重要的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报告,采用会议审核的方式进行全面、详细和严肃的审查,会上充分讨论后最终形成书面修改意见,根据意见组织编写人员逐条修改,完善监测报告;而对于监测内容较少的小型监测报告,可采用咨询审核的方式进行内部技术审查,收集各审核专家的书面修改意见后,由报告编写人员按要求进行修改。

1.3报告批准与经过反复多次的慎重审核、修改和完善后,送报告批准人(一般为监测机构负责人或者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对外或者提交委托人。

1.4监测数据审核程序监测数据是高质量的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前提和保障,是监测报告编写工作重要的基础资料之一。针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则应按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要求实行“三级”审核程序。一审:由质量监督员(或科室负责人)对编制人员签字后的《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二审:由数据审核(或质控)部门对《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的《检测报告》或者数据记录应附修改意见后退回,并要求重新编制,必要时则应重新开展实验室分析工作、甚至重新开展监测工作。三审:由监测机构实验室授权签字人对《检测报告》进行最后审核,审核结果无误,签字后(并明示其职务)进行结果的报告。

2审核人员资质

审核专家组一般由3~5名具备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能覆盖监测报告涉及的各专业领域,如海洋化学、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地质、海洋测绘等。审核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长期连续从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达8年以上;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具备对监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的判断能力。监测报告批准人(授权签字人)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具备相应的职责权利;熟悉或掌握检测技术及实验室体系管理程序;熟悉或掌握所承担签字领域的相应技术标准方法;熟悉监测报告的审核签发程序;具备对检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判断、分析和推理能力;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等。

3审核内容

3.1监测工作的规范性

监测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和具有针对性,包括:监测频率、监测内容与项目、采样方法、站点布设、评价方法等;根据不同的海洋工程性质正确选取监测内容与项目,根据污染特征物正确选取评价因子。具体应以国家海洋局颁布实施的各监测技术规程为审核依据,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和《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技术规程》等。

3.2监测报告的数据

3.2.1数据的可靠性采样分析人员是否持有上岗证;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是否经过计量检定并在有效期内;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应优先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指定方法,如使用非标准方法(仪器说明书、自行研究设计),在使用前应经过方法确认。以上均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和提高监测数据出门合格率的必要条件。数据处理要符合方法标准规范的要求,按照规范进行数值修约和保留有效数字,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符号规定、名词术语应按标准规定的称谓。监测数据的计算公式、统计和评价方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监测项目有未检出现象时应按约定的方法进行统计和计算,对可疑数据、离群数据和异常值是否按《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判别等。各项质控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如空白值、精密度、准确度是否都在技术文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3.2.2数据的相关性结合现场采样情况,分析在同一站位、同一次监测中,不同项目的监测结果与其相互关系项是否吻合、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合理,从而分析和判断数据的可靠性。如某些研究表明,在海洋环境中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以及生化需氧量(BOD)3项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同一水样中COD>CODMn,COD>BOD5,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之和小于总氮浓度。充分利用各监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使数据审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临界性数据要进行详细的审核,即对环境标准附近的监测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防止由于小的失误,导致监测结果质的变化。

3.3监测报告的内容

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的规定均有具体的编写内容要求,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和《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等都对报告的内容作出了规范性规定。但是,依据海洋工程或者监测工作的特点和监测的具体内容,可对个别章节和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对于监测报告内容的审核,应严格按要求执行审查,各章节内容必须严格要求做到与技术文件规定的报告内容一一对应,求全不缺;数据要翔实,分析要透彻,论述要求既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纵横结合,论证充分;各章节间应相互联系,前后不矛盾,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文字表述要求做到,文字简练,意思明确,语句通顺。

3.4测报告格式的统一性

监测报告的格式应按照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规定的要求统一编制,审核时按要求执行。监测报告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封面各行文字间距应适宜,整体保持美观;封里1分行写清: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负责人、单位技术负责人、监测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封里2一般为监测机构的资质证书彩印件(A4规格),《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等大型报告还应有封里3(各专题报告名称、协作单位全称、负责人)和封里4(报告各个章节的编制人、审核人)。监测报告最后还应有附件、附录、参考文献等。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5

一、高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通俗地说就是课程考试考核方法,本质上也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十分关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在某些课程上也已初见成效,但仍未普及。目前,高职教学考试考核方式普遍采用的仍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方式,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这种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沿袭至今,必然有其优点,比如:(1)有利于教师出题和阅卷;(2)有利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3)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却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1)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很难完成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查;(2)虽然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但比例相对集中,且一般都是以期末最后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课程主要成绩,不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综合水平;(3)高职学生抽象性思维能力较差,单一的理论卷面考试,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弱项,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二、改革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思路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毕业生是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我认为高职教育的成绩评价方式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更应该严格考评学生学业成绩,认真做好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基本技能、素质的考核,以促进专业教学。由此,我提出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1.调整总评成绩结构比例。针对现有单一注重理论卷面考试成绩存在的弊端,我提出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应加强平时形成性考核,注重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合理调整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的比例,形成综合性考核格局。

2.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应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多个维度,并应侧重于技能、能力和素质,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行业资格鉴定)考试内容相接轨,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3.考试方式多元化。考试方式不能只局限于笔试,而应采用笔试、口试、操作、书面报告等多样化的考试方式相结合,综合考评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4.考教分离。可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分别建立合适的理论考试题库和实践考试题库,考试时由专门的负责小组根据要求从中抽取,以更有效检验教学双方的成绩。

三、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改革方案

总体指导原则: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和技能并抓,以百分制计。

根据这一指导原则,我提出相对应的两种考核办法。

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方式是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为平时过程性考核、期末理论考核和期末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来综合考评,以综合总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是否通过该课程的考核。

(1)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主要由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三部分组成。

①学生职业素养评价

评价内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上课纪律、出勤、实验实训操作规范。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综合评定,以使评价尽量客观公正。

②平时课堂学习情况

评价内容:平时课堂积极性、回答问题情况;课堂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践数据、现象等结论的整理、分析、归纳能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获得结论的正确性和认知发展能力。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综合评定。

③作业情况

评价内容:作业次数、作业质量及是否准时上交。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2)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绝对目标知识能力水平考核的方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

①理论考试(应知部分)

评价内容:期末考试。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一般通过书面(闭卷或开卷)考试来评价。闭卷考试多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命题侧重记忆型,兼顾思考型。开卷考试则多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命题侧重理解、思维型,兼顾应用型。

②技能考试(应会部分)

评价内容:期末实践技能操作综合考核。

主要考核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电工及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应用能力,电工、电子技术基本原理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及分析能力,常见电路故障判断与排除能力及与以上能力相关的基本技能。

除了要求完成实践操作外,还可以通过口头陈述或书面报告的形式来评价。

(3)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评定

考评方式如表1所示。总评成绩及格,则表示该生通过该课程的考核。

表1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考评表

2.“理论+实践”考核

第二种是采用职业技能操作考核的方式评定,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者单独考核、独立计分。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均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综合决定。但对于学生总评成绩的评定不同,“理论+实践”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均合格,才表示该生通过该课程的考核。较第一种,“理论+实践”考核方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更能反映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学习结果。

以上是我对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一些认识,不一定正确,还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地方。比如在平时过程性考核中,虽然已经采用学生个体、同学、教师等多级考核,追求考核客观公正公平,但人们始终易受情感因素或外界因素等干扰而使评价不够客观,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态度方面的评价难以量化;第二,在平时课堂综合学习能力的考评中仍有考评者的主观意愿。如何减少这方面的影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达凯,范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实训,2006.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6

凡申报评审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均需参加答辩考核。

二、答辩考核方式

评审委员会专业(学科)评议组(以下简称专业组)对申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答辩考核,通过答辩考核对申报对象的工作业绩、专业技术水平、实际工作能力作具体的评价,为评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三、答辩考核内容

(一)答辩考核对象简要介绍基本情况

1、本人学历(含毕业学校、毕业时间)、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任低一级职务年限、工作经历及继续教育等基本情况;

2、任现职以来的主要专业技术业绩、贡献(包括完成项目、成果获奖、、出版专著等);

3、代表本人最高学术、技术水平的论文、专著或已公开发表的项目、成果技术报告等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4、指导下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情况;

5、本专业学科发展现状、本人今后开展专业技术工作的思路、设想和计划;

6、其它需要介绍的情况。

答辩人介绍基本情况时要准确、简明扼要,工作业绩以任现职以来的为主。对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成果、项目、论文、论著等,必须说明本人的作用、地位、排名。介绍内容必须真实有据,不得弄虚作假。

(二)答辩考核对象回答问题

主要考核答辩对象在实际工作中,解决本专业领域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业绩和、论著的情况。具备规定学历和资历的申报对象,每人回答两道题,一道题主要与答辩对象的本专业工作业绩相关,另一道题主要与答辩对象的论文代表作(县级以下可为技术总结)相关;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的申报对象加试一道题。专业组组长应对本组答辩考核题目的相关内容及难易程度进行综合把关。

(三)专业组提问

专业组在听取答辩对象介绍基本情况和回答必答题后,可针对以下内容进行提问。

1、对答辩对象学历等基本情况及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完成成果情况等,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核查、质疑;

2、对答辩对象论文(专著、技术报告)论点、论据的正确性、科学性、学术价值及学术水平进行质询;

3、对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创造、优秀勘察设计等奖的答辩对象,重点考核本人在该成果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完成该成果的技术水平情况等。

四、答辩考核时间

答辩对象介绍基本情况时间不超过5分钟,正常晋升对象答题(2题)不超过15分钟,破格(学历或资历破格)申报对象答题(3题)不超过20分钟,到时由记时员宣布终止。专业组提问时间另外计算。

五、答辩考核成绩与评价

(一)专业组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按照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对答辩对象答辩水平进行投票,答辩对象所得各档次的票数作为本次答辩考核成绩。

(二)专业组对答辩对象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写出答辩评价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基本情况和论文论著、业绩成果等填报是否发现疑点;

2、基础理论知识是否达到相应高级职务水平;

3、综合业务能力是否达到相应高级职务标准;

4、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是否达到相应高级职务任职条件。

(三)专业组按照《福建省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答辩考核情况登记表》(见附件)的格式要求,将投票结果、答辩对象答辩的主要内容以及专业组对答辩对象答辩评价意见填入登记表,作为专业组、评委会评议的重要依据。

六、答辩考核组织管理

(一)答辩考核工作在省职改办和省工程技术经济专业职称改革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工程系列各专业职改办负责组织实施,评委会专业组具体实施答辩考核工作。

(二)工程系列各专业高级评委会所在单位人事处(职改办)要周密安排好答辩考核工作,负责做好布置答辩场所、记录、计时、计分等具体工作。答辩考核工作应安排在合适的场所,集中进行。

(三)答辩考核组即评委会专业组,按照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库暂行办法〉的通知》(闽人发〔2002〕115号)规定产生,专业组人数不少于5人,答辩考核由专业组组长主持。

(四)答辩考核工作要成立监督小组,负责对答辩考核方案制定、答辩考核过程及公示等重要环节的监督检查。

七、注意事项

答辩考核应精心组织,抓住重点,客观公正,结果准确。

(一)专业组成员应认真审阅答辩对象的材料,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拟定好答辩必答题目和抽查内容的质询题目,答辩题目要紧紧围绕答辩对象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成果和论文,不出偏题、怪题,一般不要求背诵公式、数据。答辩应注意宽严适度,既要严格坚持各项评审条件、标准,确保质量,又要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新要求,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已显现出越来越多的欠缺,具体体现为四点。第一,在考核内容方面,未能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有机融合。就目前来说,社会上缺少的不只是懂理论的设计家或只会使用工具进行制作的设计者,而更缺少懂得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融为一体,可以创作出体现当前社会观念和文化作品的复合型设计师。从现实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过于关注实践技能训练的考核内容,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技能两者的结合。第二,在考核方式方面,重点关注了对考核对象的技能考核,而针对其在沟通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考核较少,遏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三,考核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为任课老师,未能将考核对象学生作为考核主体之一,也忽视了企业、社会等第三方的评价。由于考核主体的单一性,造成了任课教师成为考核评价的唯一评价者和实际操控者,这也使得学生习惯以任课教师的思维模式、创作手法和喜好作为学习模仿的对象与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第四,在成绩评定方面,没有把成果和过程这两种评价予以有机结合。现行的考核评定方式往往是“一考定乾坤”,这种方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比如老师的知识背景、喜好、工作责任心、情绪等,会造成不同的老师对某一考核对象的评定结果不同。另外,在考核结果的评定上过于注重成果评定,对过程的评定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的评定方式对学生的考核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趋势与举措

基于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改革,诸如考核的内容、主体、评价方式等。包括在课程考核评价中,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重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重将评价具有的激励、反馈等功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考核机制;针对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涉及技能、知识、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确保评价内容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而在考核评价方法上,推广分层次考核,同时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自评、互评与老师的评价、公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有机融合起来,进而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需重点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构建效果和过程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为以下内容。

1.改革考核内容,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增强评价的职业性

按照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基本特征、内容以及面向对象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革新课程考核的相关内容。制定的考核内容应可以准确体现学生在理论、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掌握和理解情况,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地重复书本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创新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让课程考核能对考核对象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予以准确全面的评价,可根据经济社会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多元化人才的要求,把公司真实生产运营的综合性项目设置成考核内容。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及专业技能有效地集中在某一个项目中,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反映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真实掌握情况,还能够反映出他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贯通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改革考核形式,实现考核形式的多元化

在充分研究与分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及课程属性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将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分为理论考核型、技能考核型、作品展示型等多种形式,各课程具体采用何种考核形式由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共同商定。(1)理论考核型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考试方法,不过并不能因为其具有传统性就把其放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之外。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在基础艺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其教学目标是以“必须、够用”为度,其目的也是提升他们在艺术理论方面的综合素养,促使其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之后的专业实践打下基础。艺术设计需要创新,创新又来源于设计者的灵感与顿悟,而灵感和顿悟又源于设计者的文化积淀和长时间的修持。强调技能,并不是说不开展理论方面的学习。所以,这种类型的考核,主要应用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课程教学上,如艺术史论课。通过理论考核,能够加强考核对象对艺术设计基本理论与原理的掌握,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实践考核型实践考核型,主要适用于注重技能操作类的课程,其考核的重点是强调操作技术和技巧的熟练运用程度。如电脑设计软件(AUTOCAD、3DMAX等)、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进行作品的创作或者完成相关操作,然后按照他们完成操作的效果进行评价。(3)理论实践结合型理论实践结合型,是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类型,这种考核方式不但重视学生对理论方面掌握情况的考核,还重视他们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就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其开设的很多课程都可以采用这种考核方式进行考核。(4)作品任务型其含义是课程完成后,学生将完成的作品交给老师进行考评,老师根据他们对作品的完成情况实施评价,诸如招贴设计等。一般来说,学生都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相关作品,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自定主题或根据需要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最后,由老师根据他们作品的完成情况实施评价。(5)作品展示型作品展示型,也属于任务作品的一类,其不同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评价主体除了有专任教师还有企业行业的专家,甚至学生代表也可作为评委之一。另外,完成的作品不仅要提交还要布置展示,展出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成品展示、喷绘展示,在如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也可采取网上展示及微信公众平台展示,这样的展示方式传播速度快、时代感强、学生乐于接受。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不仅可利用专家组的评分,也可利用观众的评分,或是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作品展出效果的比较,能够将各个专业、各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纵向对比,进而反映出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性。(6)团队考核型团队考核型通常是因为一项大型任务(作品)完成的需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或小组,团队成员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之后由任课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考评组对团队作品进行评价的一种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适用于一些专业综合性较强且需多人参与的课程,如建筑结构模型制作、企业CIS设计与制作等。团队考核型的评分,是由任课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学生多方主体参与评分。教师和企业专家首先对作品的总体成效给予考核等级(不同的考核等级对应不同的分数区间),学生团队成员再根据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和表现在评定的等级分数区间内进行自评和互评,最终得出个人成绩。和其他考核方式相比,这种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对学生在综合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方面的考查。(7)企业参与考核型企业参与考核型是指将企业项目、企业规范、行业标准引入课程,将企业项目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对接。企业派设计师作为兼职导师担任课程的实训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担负学生实训指导的任务。此种考核,因为企业的参与,其考核评价往往以企业岗位的标准为考核标准,将设计成果被企业采纳的情况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适用于一些专业综合课程。如工作室研学,通过企业参与课程教学与考核,拉近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岗位要求间的距离,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企业工作的艰苦与乐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与社会适应能力。(8)课证融通考核型课证融通即指将岗位技能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把该专业的教学要求和企业对职位的要求对接起来;把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起来;把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起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高度融合。课证融通型考核即将课程考核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的职业资格考证有机融合,认可和接受将学生的考证成绩视为考核成绩。

3.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关注成绩评定的合理性

为全面考查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改革“一考定乾坤”的终结性考核评定方式,将过程考核贯穿考核评价过程的始终,以学习工作过程的实际表现和成效为重要参考,最终实现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的有机结合。尤其在一些专业综合课程教学中,学习的过程是工作,在工作中完成学习,所以考核应该涉及各个过程和环节。同时采取适当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将考核结果进行公示等方式来帮助其形成竞争思维和意识。在学生学习时,有部分任务是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的,目的就是锻炼和提升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部分的任务则需要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才能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因而过程考核包含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两种形式,考核过程中可将两种形式交替进行,最终实现课程考核的多样性与考核评定的科学性、公正性。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主要途径。对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集设计、工艺、管理等于一身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实施科学合理的考核,不但能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能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他们在创新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因此,改革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主体与考评机制刻不容缓,只有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最终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作者:任健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 手术室 新护士 培训

手术室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无菌技术要求高的专业学科,如何让新护士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培养手术室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初步达到新世纪能力型手术室护士的要求,这需要手术室管理者通过一系列规范化培训,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质、手术配合、抢救技能娴熟的手术室生力军。

1.1 一般资料 选取手术室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统称为手术室新护士10人,均为女性,其中中专1,大专7人,本科2人,年龄19~24岁,平均21.8岁。以各专科有代表性的常规手术为主,培训法律法规、职责制度、基础护士操作、手术适应证、解剖、手术器械物品准备、手术步骤、术中巡回、洗手护士术中配合的要点等。

1.2 方法

1.2.1法律法规教育 对新进手术室护士宣传并实施法律法规的教育,医院手术室作为外科病人治疗的场所,危险性高,易引发医疗纠纷,应注重手术室护理中的法制问题。宣传并实施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责任倒置、医德医风的建议等文件,加强医德规范教育,全面提高新护士的整体素质。

1.2.2 理论培训 培训以手术室护士长及带教老师为主,培训方面引入IS09000标准体系,建立动态连续的培训系统,目的是使新进护士了解手术室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及手术室的应急预案,操作常规等理论体系,设备、器械名称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1.2.3 操作培训 带教老师指导新护士具体的操作。包括加强基础护理操作,器械传递及特殊器械处理等。着重培训无菌技术、急救抢救技术。并考核护士对手术消毒、铺巾、缝针、术中无菌技术、术中器械传递方法等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将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强化无菌观念,规范无菌技术操作方法,示范手术配合技术操作,抢救性手术配合要点,熟悉病情的观察,培养应急和抢救的能力。

1.3培训考核 包括主观考核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客观评价以理论考核和技术操作考核的分数为量化指标。理论考核包括巡回护士、洗手护士的职责、手术步骤的配合、安置及注意事项、抢救手术的工作流程、一般器械及特殊器械的清洗消毒方法、手术室易出差错事故的原因及对策;技术考核包括无菌技术、安置,穿针比赛、敷料包器械包的包装及消毒有效期,行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术,常规仪器的使用。主观评价指标:护理管理人员、同事、自我评价结合,工作能力及态度、职业道德、应急能力进行量化考核。每月考评一次。。客观评价:评分1~5分,计算总的得分,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90分以上为优秀,85分以上为良好,80分以上为合格。将近3年考核结果与3年前同期人员资料对比。

2 结果

手术室10名新护士均完成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达标,技术操作考核达标,手术配合程序达标。整套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优秀9名,良好1名,优良率100%,3年前同期相同数量新护士考核结果优秀4名,优良率75%,2007~2009年间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明显高于3年前同期,整体护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 讨论

手术室的工作由于专业性强、难度高,技术要求规范,对新进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进护士如何熟练各种操作技能,培训老师对新进护士进行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本资料通过我院理论培训、规范化的专业技术培训,巩固了手术室新进护士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新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手术室10名新护士均完成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达标,技术操作考核达标,手术配合程序达标。整套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优秀7名,良好1名,优良率100%,3年前同期相同数量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明显高于3年前同期,整体护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考核-培训-再考核-再培训,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新护士对操作技能的领悟更深刻、更明确。新护理人员经一系列规范培训,理论和基本技能、思想道德、整体护理水平均得到较大的提高,将有利于新护士的顺利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手术室新护士的培训是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在加强规范化培训的同时,引导新进护士发挥工作自主性、创造性,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逐渐完善的新进手术护士培训考核制度,以培养技术熟练,职业道德优秀的专业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9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新东方网络课程】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全程班!!点击免费试听<<<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推动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构建高校与企业合作、国内与国际合作的开放式培养体系,结合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博士。

二、培养目标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造就工程领域内工程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组织者,使其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复杂问题,成为高层次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三、招生对象

工程博士招收对象为目前已在“先进制造”或“电子与信息”领域、具有丰富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工程技术人才,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主持或参与“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领域国家重大专项研究与开发的、优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

②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在同行业领域内具有良好声望、取得较高成就;

③获得学士学位、具有十年以上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并已达到硕士同等学力、特别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④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英语基础。

四、招生方式

全年接受报名。

招生方式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学校审核”方式的申请审核制。申请者须由所在企业作为单位推荐,同时有两位以上本行业或者本领域专家的个人推荐;学校重点考察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招生过程分为初审、复审及录取三个阶段。

(1)初审

申请者按照要求提供下述材料,由工程博士培养中心对其资格进行初审。

报名表

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身份证等影印件

(2)复审

初审合格者需提供下述材料:

申请书(含专业特长及主要成果、学习目的、研究计划)

单位推荐信

专家推荐信(同领域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知名专家或教授)

招生考核小组专家首先对申请者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核,初步通过者继续参加综合考评。综合考评采取现场答辩方式。申请者须向考评小组专家作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答辩报告,对个人研究经历、研究计划与设想做详细陈述,回答考评小组专家的提问;考评专家考核其交流表达能力、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知识及潜在发展能力,分析基础技术水平和综合项目管理能力,参考所提供的推荐信、申请书、专业领域背景和承担的重大专项等给予综合评价。

(3)录取

学校工程博士培养指导委员会根据国家发展需求、行业及企业发展需求、以及申请人递交的材料、复审结果等因素确定是否录取。

五、培养方案简介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为4-6年。攻读学位期间完成不少于10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在学校本部学习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采用个性化培养、导师组指导、校企联合、国内外联合等模式进行培养。

工程博士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人文社科、组织管理、通识经济管理等构成。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国际交流、讲座环节等。工程博士生在进入学习后的第四学期末,需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主要考核工程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对所在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把握程度、所研究课题进展情况、中英文语言表达交流能力测试等。中期考核未通过者,可在一年内再申请一次中期考核,再次未通过者,可以完成博士课程学习肄业。

六、学费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6--02

0 引 言

“3G技术与基站工程”课程是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电子信息类其他专业也时常将该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该课程包含的内容不仅有3G移动通信技术部分,还包含基站工程方面的知识。3G部分不仅理论知识空洞难懂,各种制式的3G关键技术更新也非常迅速。基站工程部分虽然属于国家或行业标准,但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维护等受地理环境、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更多时候需在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地理环境、工作经验灵活处理。

1 教学改革的提出

4G时代虽已来临,但3G通信系统是目前在网运营中覆盖较广也较能满足人们速率需求的通信网络,专注于课本教学往往比较滞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且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实践设备陈旧、实践环节学分学时较少,考核方式传统老套,期末成绩不能综合反映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实践能力。如何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同学们对3G系统的认识、丰富基站工程中课本上不能表达的其他内容,增加同学们的实践机会刻不容缓[1]。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 校企合作多样化,全面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G技术与基站工程课程两部分内容的实践性都很强,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然而通信设备更新速度较快,成本较高,运营成本也较大,学校的模拟机房也不能如实反映在网运行的真实环境,基站的建设、维护受地理环境、人为因素影响较多且处理方式灵活。因此,有必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积极引入各类相关企业,不仅安排企业的工程师参与学校实践课程的教学,同时也安排学生、老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练习。譬如:引入通信规划设计院进行基站勘察设计的实践教学;引入通信服务公司进行基站安装维护的实践教学;引入设备厂商进行设备的操作维护及设备制作的实践教学;引入通信运营商工程人员进行网络优化及仿真平台的搭建教学工作等。总之,通过多样化的校企合作,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使他们全面认识整个行业,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2]。

2.2 教学方式多样化,全面提高学习主动性

课程空洞乏味,通信理论也较难理解。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获取,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微课教学。利用微课的制作将复杂的理论用简单的、便于理解的视频展现出来。这就要求微课的素材需要选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有效地将难以理解的理论概念生活化、简单化,形象化[3]。同时,这也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多媒体软件使用技能。

(2) 学生主导。无线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受教的同时也让学生参与教学。具体方法是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技术自行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对查阅的新技术、新应用进行介绍并相互讨论,讲解及讨论的时间由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及讨论情况进行控制。该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

(3) 双语教学。通信专业的教材及参考书中经常看到英文标注或缩写。实际工作中很多设备的参考文献以及技术说明文档也都是英文的。随着国内通信行业的逐渐饱和,学生毕业后到其他国家进行通信网络运维工作的机会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交流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安排适量的专业英语内容进行学习。

(4) 资源建设。开展课程资源网络建设,不仅要将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学生下载学习,还能提供平台供师生答疑、交流等。教师也能通过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中学生的疑难点,这些都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最直接的参考依据。

2.3 教学内容多样化,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课本严重滞后,但课本的知识又是其他理论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教授基础理论,必须根据“工作过程为导向”原则丰富课程相关内容。由于3G网络是目前在网运行的既能满足覆盖又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网络,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以及根据城市发展补充盲点是比较重要的课题。因此,适当增加网络规划与网络优化相关知识很有必要。基站工程中基站的选址,基站的制图等都是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的技能,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勘察设计及制图方面的知识。同样,设备厂商的主要产品技术文档及3GPP网站上的协议规范也是需要补充的知识。利用院级模拟网机房增加学生对设备的操作能力。行业中相关企业的概况、特点,行业中的新动态、新技术、新应用也是需要在教学内容中补充的。如此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该补充哪些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不至于迷茫。其它需要的内容可由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特征进行补充,也可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补充。

2.4 考核内容多样化,全面开展能力鉴定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考核,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同时,传统考核方式不能如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实践模块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鉴定改革,这就要求期末考核不仅仅只有理论知识,还可以包含职业能力、实践技能方面,行业动态,新应用、新结合等等。考核的场地除了在教室进行理论考核外,还可以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具体来说,可以考核学生参与的新技术、新应用的讲解,考核对象首先是主讲人,其次是进行相互讨论的其他同学;可以利用学校现有模拟实验网机房,考核学生对通信系统各设备的正确认识以及人为设置故障,考核学生对设备进行维护处理、故障排查的能力[4];可以设置不同地理环境,考核学生根据不同场景对基站容量、天馈系统等进行设计的能力。实践部分的考核内容由老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删减或添加并可设置不同比例。最终的考核成绩由实践部分和传统理论考试部分构成,两部分比例推荐使用1:1模式。

3 结 语

高职院校的3G技术与基站工程课程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践,实践过程的实施方式需多样化。同时,教师还应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微课、学生主导等手段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兴趣,通过能力鉴定改革,完善考核内容,更全面考查学生理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建军,韩庆文,蒋阳. 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4):110-113.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159-03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针对工业生产中从资源开发利用、原材料选择加工、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测以及三废治理、环境监测等一系列分析过程而设置的一门内容广泛、实用性强的课程,工业分析技术承担着产品质量和安全检验,已成为各种行业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制造业的眼睛。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工业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引入发展性评价理念,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构建工业分析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一、工业分析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并对教师的教学形成积极的反馈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急剧增长与无限丰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受到挑战,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是综合多门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和研究,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要求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提升自己的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因此,课程考核评价应摆脱传统的标准化的理论知识的书面测验和规范化的单向技能的操作评分为中心的评价方法,将理论知识、技能考核的结果性评价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能力、素质评价相结合,形成自我、同学和教师的多元评价,以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具体考核评价设计思路如下。

(一)过程性考核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考核是将知识运用、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资料检索与整理能力、计划的制订及产品检测质量等方面的考核,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体现动态的评价管理。终结性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等。理论知识考核是采用闭卷(开卷)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的笔试考核,技能操作考核则是按照课程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的应知应会要求进行的操作考核。以此突出高职教学的实践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

(二)多元化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将学生和教师(企业)评价相结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项目评价,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企业)评价等共同完成,建立以能力为本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体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调动学生严谨认真对待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工业分析技术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我校工业分析技术课程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地方企事业单位充分调研分析检验岗位(群)的任务,对其工作过程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分析,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并由此最终归纳出职业能力行动领域。在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用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项目作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载体,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等步骤序化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养成一体化。

同时,课题组改革以往的单一的考试方式,将过程性考核融入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并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学生相互评价和教师(企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以笔试、口试、操作为主,建立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如表1为典型产品分析检验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内容要素。工业分析技术课程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最终考核成绩由以下组成:过程性考核成绩(60%)+终结性考核成绩(40%)。

(一)过程性考核评价的实施

过程性考核重点是考核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评价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30%)+教师评价(30%)。学生在课前自由分组(4~5人一组),每组选举一位小组长,教师发放量化考核的工业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实施工作过程自评表(见表2),事先明确项目实施评价的方式方法。

学生自我评价根据自己在整个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小组学生互评是由小组长召集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给出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完成任务情况等方式为主体。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既是对自身的能力差距评估,又借鉴了其他同学的经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帮助和促进作用。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实施工作过程评分表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任务实施过程和能力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过程性考核评价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也能逐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终结性考核评价方案

终结性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包括理论知识考核(20%)+技能考核(20%)。

1.理论知识考核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以职业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为核心,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各级别的应知应会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在做与学的过程中自己完成知识点的累积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理论知识的考核采用笔试、小论文等形式,该部分成绩以百分制的20%计入总成绩。

2.技能操作考核

技能操作考核是以每个学习情境中设置的项目任务为单元,模拟实际生产的分析检验过程。评价指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主要以各项工作任务中围绕工作内容编制的具体评价量表进行,每个项目任务的评分主要从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和实验结果(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该部分成绩以百分制的20%计入总成绩。

三、结语

课程评价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环节和保证。工业分析技术课程组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成绩的方法,不再单凭一纸试卷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从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研究这一职业所要求的典型的知识和技能,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以项目任务为考核单元,以工作过程考核为主线,把知识能力、操作能力、职业素质、社会能力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将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相结合,更科学、客观、公正地全面评价学生,构建了课程评价体系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评价体系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调动了学生严谨认真对待学习的内驱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与职场的岗位要求的相关标准趋于一致,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实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韩培庆.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9(9):178-179.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12

“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正在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就业服务,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敬业创新的优秀人才。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往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存在偏差,一方面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有的急需人才缺乏相应专业的培养,出现“产销不对口”现状;另一方面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其就业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与职业岗位进行很好的对接。

我校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高职示范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之一,在示范和后示范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过程中非常重视专业的内涵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审定,把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和打造专业特色作为重点,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1 通过专业调研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1 深入市场调研分析人才需求

人才需求分析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通过制订详细的调研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专业调研。“走出去”就是分批派出专业调研组到相关企事业单位、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到学校进行研讨。了解毕业生在哪些单位、哪些岗位从事哪些工作,这些岗位需要什么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了解专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以及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针对调研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找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从而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与质量标准,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1.2 面向就业岗位和职业证书要求准确把握进行专业定位

通过专业调研汇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分布来看,近50%的学生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工作,近30%的学生从事电工、电子类产品质量检验监督等工作,有近15%的学生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其余5%的学生从事产品销售或其他工作。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专业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法律意识的高技能人才。由于行业准入制度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严格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该获取对就业有帮助的一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如电工上岗证、电气设备安装工证等。

2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1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企业兼职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及家长的意见,对专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得出工作岗位的业务范围,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如“工业自动化工程师助理”工作岗位的职务范围是从事自动化设备及系统设计、选型、系统编程、系统集成和维护等工作,其工作领域为电气工程制图、成套电器控制柜安装调试、plc自动化系统设计和维护,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及维护、工控网络设备及系统的安装与维护,在课程设置中转换为相应的核心课程。

2.2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突出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从知识、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设计“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由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等模块组成专业课程模块。使之具备:基础性—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针对性—以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主干,培养学生的技术与技能;实践性—加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实用性—技能训练针对学生的岗位设置;拓展性—相同专业不同岗位能力的培养,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

2.3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项目化课程

对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打破传统学科性“理论+实验+实习”的课程体系结构,把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性的原有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结构,确定了本专业7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4门职业拓展课程,不再单独设置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化课程标准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教学内容中精选实际工程案例并经教学化处理形成学习型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个对应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将知识点、技能要求融入到各个项目和任务中,并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融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3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创新教学模式

3.1 灵活、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组织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采取“3+2+1”的教学组织形式,第1~3学期主要学习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技能基本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学会表达、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具备基本职业素养;第4、5学期安排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组织开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使学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第6学期进行毕业前的综合职业技能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完成论文撰写及答辩,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易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而且易于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因此,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应贯穿、覆盖适应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

3.2 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课程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以校内学习为主,采用“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精讲多练。实践教学中将“指导书”更改为“任务书”,采用“实践与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方案设计、仪器设备选择、制作、测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体验、观察探究,在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实行分段集中强化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以单班为单位采用项目化课程组织教学,如2010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4个班在同一时间分别进行4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根据学期教学计划每门课程4~5周,依次轮换。课程教学在实训室以学习型项目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经过强化实践训练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实现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3 “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考核方式

按照课程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考核以校内为主,引入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主要考核“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数字应用”等6项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以校内考核为主,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养成,也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考核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采用“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方式。课程总成绩由课程考核成绩和技能认证成绩两部分组成,二者各占一定的比例。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按项目分别考核然后汇总,每一个项目均从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考核,知识考核重在考查知识的应用和相关的操作规程,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态度考核则重在对学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职业技能认证有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组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可直接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另一种是课程结束后,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考核。

4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也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深刻体会到专业建设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只有深入企业,才能了解企业的需求,把课程体系切实融入职业岗位要求,将专业技能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将考核与评价和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戈平.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2-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