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博览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3-28 22:43:14

法制博览论文

法制博览论文篇1

“最火的艺术展”――几乎每个抱着厚厚的冬装走出展场的观众都会这么说,亚洲艺术博览会给冬日的北京带来了一股强大的“热流”。首日观众突破2万,媒体反映向好。由亚洲艺术博览会、中华慈善总会黄丝带主办、鉴宝杂志社等承办的亚洲艺术博览会是北京专业艺术博览会中唯一有标准、有门槛的博览会,也是唯一设有成规模中国画专展馆的博览会,更是唯一设立儿童艺术展的博览会。AATS组织了权威的顾问评审团队,本着大文化的精神,吸纳了体制和内体制外各路优秀艺术家参加。

此届亚洲艺术博览会内容广博、学术高端、规模空前,以大艺术的精神包容了绘画、雕塑、版画、装置、影像、设计、音乐以及文化遗产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展示与表演,组成了高端的国际顾问团队,由700多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组成了50个展中展。每个主题都反映了参展机构和艺术家的独立主张。《文津・学院经典展》、《水墨创境・书画院院长提名展》、《院体新境・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品展》、《冯法嗣工作室及修复作品展》、《无名也经典》、《青春时光・亚洲青年写实艺术家提名展》、《韩中时代一中韩学院画家展》、《中华珍品收藏展》、《亚洲儿童艺术展》等展中展倍受关注,这些不同主题的展览从多个角度完善了亚洲艺术博览会AATS的全新主张,代表了亚洲高尚经典艺术的高峰。展会现场副总指挥向东先生介绍:“国贸展厅13000平米看起来都显得太小,一位难求。不能满足开展后众多想参加的展商的要求。”

亚艺博总策展人文文武先生总结说:“贴近生活,贴近需求,贴近群众。是最大限度调动观众积极性的主要原因”,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亚洲艺术博览会至少已坐稳京城艺术展三强宝座。相较于2009亚洲艺术博览会,此届艺博会规格更高、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AATS大打媒体组合拳市场信心重建

随着十届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同志和原北京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陈广文同志为亚洲艺术博览会剪彩,先后20位部级领导和29位公使级以上外交官到会,以及高占祥部长、刘大为主席也通过电话表达祝贺,另外千余位知名人士应邀参加展会开幕式,这些都显示了AATS已打造了北京艺术类展会的最高规格。

由鉴宝杂志社、人民画报社、光明日报、艺术与设计、surface表面、Figaro虹、环球旅游频道、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韩国YTN、中国美术、新浪网、中国新闻图片网等各路媒体齐聚AATS2010亚洲艺术博览会。官方媒体、时尚媒体、专业媒体、大众媒体共同参与,强势立体宣传成为AATS另一特色,同时也成为人气的保障。

在大多数专业艺术展中,买家只有购买的权利;在艺术论坛中,买家只有被教导的资格。而在AATS亚洲艺术博览会中买家的权利得到了史无前例、发自内心的尊重:由社会知名人士、演艺明星、传媒大亨、商界精英、慈善名流等最终端买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出了“亚洲艺术大奖”,这些奖项完全代表了买家的意志,此奖已成为亚洲第一个“买家奖”;AATS还特别邀请买家和一线艺术经营机构主导亚洲艺术高峰论坛,让艺术家和买家平等对话,这个论坛也已成为亚洲首个“买家论坛”。歌华创意产业中心王昱东主任在高峰论坛中总结:亚洲艺术博览会AATS努力在买家和艺术家之间从新建立信任和信心,试图建立艺术品市场的“亚洲规则”。据悉亚洲艺术博览会2010现场成交踊跃,中国画、书法、雕塑、工艺品成交超过预计。

2010亚洲艺术复兴元年

法制博览论文篇2

吉见俊哉著,苏硕斌等译,台北群学出版社,2010

这一两年,日本学者吉见俊哉的作品接续被翻译为繁体中文。继《媒介文化论:给媒介学习者的十五讲》之后,今年他的重要作品《博览会的政治学:视线的近代》再度被译为繁体中文。这本1992年出版的著作,被认为是研究博览会历史的必读著作,比起《媒介研究论》也有着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对吉见俊哉作品的翻译,是一个有趣的学术流转过程,特别是台湾的媒介与文化研究深受英语世界研究著作的影响,吉见俊哉作品的翻译,或可视为另一种参照系的找寻过程。

为什么吉见俊哉成为这个找寻过程的对象?今年53岁的吉见俊哉,任教于东京大学,有几部重要作品出版,早已是日本媒介与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有趣的是,社会学出身的他,不断挑战媒介研究的临界点。在他的著作当中,我们会看到他多重的研究路线:对城市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注,如1987年的《城市的演出:东京娱乐空间的社会史》;从大量的社会史与文化史数据拉开媒介研究的新面向,如1995年的《“声音”的资本主义:电话、收音机、唱机的社会史》;此外,他也从战后日本流行文化的角度讨论日本与美国之间复杂的政治纠葛与依赖关系,如2007年的《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博览会的政治学》其实也暗合了这几条线索:城市的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文化政治。在《博览会的政治学》中,他指出了世界博览会这个展示仪式,其实与西方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密不可分。从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异域”(如“黑暗大陆”非洲等)事物便深感兴趣,在此过程中,每每带回大量动物、植物等“异域”珍奇异物的探险,扮演着关键角色。有趣的是,为了放置这些动植物,动物园与植物园也因此产生。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珍奇异物也成为知识体系的分析对象,当时法国的百科全书学派的知识运作逻辑就是搜集与分类,他们要将这些珍奇异物放置在不同的分类谱系当中。

搜集与分类是西方知识体运作的基础,而世界博览会则是以此为基础延伸出展示这个环节,展示的环节是世界博览会最富魅力之处。为了彰显工业革命之后的国家力量,西方各国纷纷投入资源举办世界博览会,除了英国的水晶宫,巴黎更是19世纪举办世界博览会次数最多的城市,透过博览会的举行,巴黎从一个污秽脏乱的城市演变为一个亮丽吸引大量观光客的璀璨城市。世界博览会所改变的不仅是城市,更包括会场内的展示品。世界博览会被称为科技界的奥林匹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发明家们期待自己的发明不仅能受到重视,更希望能进入大量生产的阶段,世界博览会便是技术发明与资本结合的最重要场合,今天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缝纫机、自行车乃至唱机都曾是世界博览会的展示品。此外,世界博览会既是彰显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力量的仪式,这个仪式也必须有大量的观光客前来才能达效果。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博览会与流行文化之间的结合。旅行是伴随工业革命铁路网络密集化的产物,旅行的大众化带来旅行社的成立、供火车乘客在车上打发时间的通俗读物的出版等,而世界博览会更成为当时旅行的最重要地景。不仅如此,世界博览会的运作逻辑与展示仪式也孕育了崭新的消费空间。20世纪30年代流亡巴黎的本雅明所关注的拱廊街曾是上中阶级的消费空间,然而,在1851年首次世博会举行之后,次年法国巴黎出现了全球第一家百货公司并出售便宜百货。这个现今仍经营的百货公司仿效水晶宫亮丽高挑的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对商品的搜集、分类、展示的逻辑。除此之外,19世纪中期是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却也是帝国力量不断扩大的时间点。世界博览会的基本逻辑,搜集、分类、展示也被运用在帝国主义的文化政治当中。1889年在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的世界博览会上,法国建造了“土人村”,供参访者观看殖民地“土人”的生活实况。

到这里为止,是《博览会的政治学》一书前半部分的基本架构。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西方国家有着举办世博会的丰富历史,难道没有相关的著作吗?翻译者与出版社为何看中《博览会的政治学》?英语世界的相关作品当然存在,例如文化研究领域的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的《博物馆的诞生:历史,理论,政治》(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不过,我们会注意到在英语世界的世界博览会历史叙事当中,多存在于正统的世界博览会,对于世界博览会展览、再现形式的流转、移植等鲜有在讨论范围当中。这个流转与仿效的过程便是《博览会的政治学》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日本对世界博览会的认识与仿效,源自明治政权成立之后的特命全权大臣岩仓使节团。在造访西方的过程中,岩仓使节团参访了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在展览会场,使节团意识到这是一个技术发明的竞争,技术发明与国家大小无关,只要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大国不足惧,小国不可欺”。这趟西方参访之旅,岩仓使节团写下五巨册的观察心得,其中也包括世博会。19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透过博览会的举行带动技术发明,纺织机尤其是当时最重要的产物。一如西方世博会的发展历程,除了技术发明的竞争与展示之外,博览会也与消费文化乃至帝国主义连结在一起。19世纪80年代,日本人类学研究在东京大学起步,其中,日后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坪井正五郎19世纪80年代末期赴英国深造。其间,1889年坪井正五郎也到巴黎的世博会参访,在那里,他看到“土人村”被殖民者的生活实境。1895年甲午战争的胜利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鼓舞作用,最主要原因在于对日本来说,中国长期以来是以一种巨大他者的形象存在。

日本学者小熊英二曾指出,日本与西方帝国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帝国,而在殖民政策方面经常在英国与法国两大帝国当中找寻可供借鉴之处。法国的“土人村”便是一例。1903年的大阪劝业博览会,坪井正五郎策划了展示琉球、台湾原住民、朝鲜与中国人等的“人类馆”,这个展示恰与日后日本帝国的外扩范围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帝国疆域扩大的风景想象不断被复制,而且博览会的展示场所也不仅限于公家场地甚至也进入百货公司之类的消费空间,这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经常可见。帝国主义的文化政治如何从政治力量、意识形态进入流行文化当中,是从本书延伸出来的另一个有趣议题。

法制博览论文篇3

一、博览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南通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博览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经济的重要内容,各种博览馆、博览园、博览展会及其它大型会议、高端论坛和相关节庆活动作为博览产业经济的代表形式,有效地推动了世界都市群的形成和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博览产业经济,不仅能给南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同时也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品牌的塑造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对于促进南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南通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博物馆文化”与“近代文化”、“江海文化”交相辉映,为南通文化立市的根本。在新时期以发展博览产业的方式可以多元地弘扬城市文化,使文化保护和传承得以良性循环。在《南通市2010~2015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中就将会展文博业作为重点发展和支持的对象,而会展文博业正是博览产业经济的核心内容和代表形式。发展博览产业不仅可以优化行业间的组成结构,增强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能力,还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建设、旅游、餐饮、住宿、交通、金融、保险、物流、广告等诸多产业的发展,吸引客商,创造就业岗位,增加举办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这种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水平高的产业模式对加快推进南通生态城市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具有很强的意义。

二、南通发展博览产业的综合评价

(一)南通发展博览产业与文化的优势

1.南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南通处于长江入海口的北岸,三面环水,拥有203公里的海岸线,166公里的长江干堤岸线,是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江苏唯一拥有沿江和沿海岸线以及港口的城市。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通车,崇海大桥、沪通铁路大桥的立项,南通已融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交通圈和经济核心圈。苏通大桥、通洋高速、通吕运河及洋口运河这一轴线将南通都市区与长江、黄海相连,形成联动发展的局面。南通正在将自己打造成作为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心,利用交通轴线联动和港口优势,来带动区域发展。近年来,随着南通交通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对经济的服务作用也在日益增强。

2.南通近代城市文化的优势。清末状元张誊提倡“父实业,母教育”的思想,使南通在近代中国迅速地成长,被吴良镛院士称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第一城”。这种近代城市文化的内涵包括了博物馆文化、近代实业文化、名人文化以及“一城三镇”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文化,这种文化形式几乎遍及今天的南通地区。如果说江海文化是南通滨江临海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的,那么由张謇先生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则使得南通在世界城市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中国近代第一城”独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发展理念和建设风貌,是南通独有的城市品牌,是南通的特色资源和生命力之所在,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更无法取代的巨大价值。利用南通近代文化特色,来打造博览文化品牌、发展南通的博览产业,可以走出一条带有南通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3.南通特色产业优势。目前,我市拥有船舶及海洋工程特色产业基地、家纺特色产业基地、茧丝绸特色产业基地、现代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四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部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南通已成为全国五大修造船基地之一,也是中国家纺行业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最大的销售、物流中心。而启东天汾电动工具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除浙江永康之外的第二大电动工具市场,占了全国电动工具市场的半壁江山。此外,南通正在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太阳能产业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发展南通的博览经济必须依托南通的特色产业和重点市场,来开发特色会展和品牌会展,以达到增强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能力的作用。

(二)南通发展博览产业面临的问题

1.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省内外各城市在后世博时代,都在深入研究各地的博览文化,挖掘博览文化资源,力图走出自己的新路子。省内的无锡市建立了8个博览园,通过会展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重点发展博览园经济。而临近的扬州市则整体规划先行,通过打造多个文化博览项目集聚区和特色文化线,集中建设十大类文化博览项目,建成一百个左右的文化博览场所,力图将扬州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博览城。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祥地的南通,如何在新时代从“人无我有”的大文化视角打造自己的博览文化品牌,彰显南通城市文化新形象和城市个性特色,是我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博览产业主体产业化的落后。相对于上海等博览业发达的城市而言,一方面南通文博业的产业化程度普遍较低,注册文化衍生产品商标、有品牌意识的少;另一方面南通博览产业中的会展业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服务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专业公司或会展组织是博览会展运作的主体。而目前南通会展业主要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本地有能力承接大型国际展会的会展公司少,会展专业公司规模小、运作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且缺乏专门的行业管理和服务组织。笔者走访了南通多家博览场馆和相关企业,他们均表示行业内富有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是企业发展和行业开拓的源动力,由于南通博览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滞后,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总体素质不高,这些都成为影响到整个产业主体的发展的瓶颈。

三、南通城市文化与博览产业组合开发策略

(一)建立文博、会展、休闲“三位一体”互动发展的南通博览产业格局

文博、会展和休闲作为拉动南通博览产业的三驾马车,在更深层次上互通、互动,做好边界融合,在产业格局构建上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图1)。丰厚的近代历史文化遗存和以“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为代表的文博场馆是南通宝贵的发展资源。依托南通的近代文化优势和“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品牌”可以吸引具有影响力的高层论坛、展会、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来通举办,促进会展产业化发展。以南通当地优势产业为基础,利用好南通独有的近代文化和博物馆文化特色,可以打造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南通会展品牌,能够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早在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现代会展业的出现,会展和休闲就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它们能够而且必须实现有效对接,会展为休闲度假带来数量可观的客源,并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休闲度假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并增强会议和展览会的吸引力。与此同时,文化博览和休闲度假的关系也日益紧密,文博场馆是休闲度假业不可或缺的可利用资源,依托南通博物馆资源打造的文博之旅、近代文化游,都是博物馆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化组合的成果。

(二)广度、深度和集聚度“三维拓展”,实施南通博览“核心文化品牌”战略

文博、会展、旅游“三位一体”互动发展的南通博览产业格局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以文化集聚度为基础核心,对相关产业要素进行横向(广度)和纵向(深度)的立体整合,为各种纷繁复杂的产业组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框架。在这三个维度中,“文化集聚度”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不仅决定着组合模型“产业广度”和“产业深度”的边界,而且是提升整个产业组合层次和内涵的关键所在,而确立聚集度的中心任务就是要确立南通博览业的核心文化品牌。南通博览业的开发以“中国近代第一城”为核心文化品牌,不仅特色明显、旗帜鲜明,而且提高了南通博览业的内涵,对产业目标人群有更强的吸引力。

1.在第一个维度——产业广度上。南通的博览文化以“中国近代第一城”为核心文化品牌,利用好“中国近代第一城”概念下的“一城三镇”资源,利用近代南通以实业立城、港口通城等文化概念,形成南通特色的近代实业博览、港口博览、城市园林景观博览和城市人文博览等四个博览主题园区,通过会展商务业与休闲度假业、文化博览产业的有机结合。

2.在第二个维度——产业深度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展开:(1)近代实业博览主题园区以“一城三镇”格局中工业区唐闸为主体。建设近代实业博览主题园区可以依托“唐闸·1895”文化发展项目、唐闸近代工业区和唐闸公园,并筹建南通近代实业博物馆,在博物馆内设会议用房。(2)港口博览主题园区则以“一城三镇”格局口区天生港为主体,利用天生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与城市绿谷、开沙岛、南通港的组合开发建立港口工业文化休闲项目园区,可以使南通城的西部旅游休闲开发成为可能。可在合适位置建立“南通港口博物馆”,使得南通的港口经济和每年举办的“中国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有了历史的追溯,为今后引进港口经济相关的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等项目增加文化聚集度。(3)城市园林景观博览主题园区则以“一城三镇”格局中风景区狼山镇为主体。狼山风景区内除了秀丽的风光和灿烂悠久的佛教文化,还保留了很多张謇时期的历史遗存,此外,园艺博览园、民俗博览园、佛教文化园等博览项目也汇集在这里。在此打造能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和旅游休闲项目,突出民俗和工艺等非物质文化,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体博览园产业经济的发展。狼山风景区周围高级酒店林立、商业设施齐全,南通体育会展中心与之相邻,是发展休闲度假业与会展商务业的理想地点。(4)城市人文博览主题园区以“一城三镇”格局中南通老城区为主体。在南通老城区开拓城市人文博览主题主要依托“环濠河文博馆群”构筑的人文景观,对“环濠河文博馆群”进行拓展,成立赵丹艺术馆、南通近代名人博物馆等以充实环濠河文博馆群的内容。对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整理、修补、加固,依靠此处丰富的历史遗存建设生态博物馆来保存,与身为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的“千年濠河”及两岸园林构成的自然景观,同时发展文化博览业和休闲度假业;其次,可以考虑围绕南通博物苑这个中心构建与其配套的餐饮、旅游、娱乐、影视、购物等综合服务设施,形成配套设施齐全的文化中心;再次,“环濠河文博馆群”包含的博物馆、近代历史遗存、近代公共园林遗存和历史建筑建立统一的标志系统,以宣传自己的整体形象。

3.在第三个维度——产业文化聚集度上。近代实业博览、港口博览、城市园林景观博览和城市人文博览等四个博览主题园区围绕着“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一品牌,将此作为四个博览园区的规划主题和依据。在园区选址、功能分区、景点设置等诸多方面以这一品牌为载体,内生于各博览要素资源之中,不仅是联结产业广度和深度所有博览资源的纽带,更是南通博览产业组合的核心和灵魂所在。

(三)做好博览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开发南通文博场馆的文化产业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根据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目标和资源条件,对一定时期内南通博览业的发展方向、博览会展活动的举办和配套设施建设等各方面作好规划,围绕自身的文化与产业优势形成会展品牌,使南通会展业在与周边城市会展业竞争中实现错位发展,突显自身特色。南通的文博场馆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可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文博场馆的产业化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文化资产进行有效运作,通过参股、合作、租赁、承包等经营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盘活资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优势,让文化最大限度地面向群众。比如利用博物馆主业配合社会热点开展社会化服务,举办专题讲座和各种临时展览,向观众提供休闲娱乐、资料查阅、纪念品销售等业务。以博物馆为主导,构建与其配套的影视、餐饮、购物、旅游、娱乐等综合服务设施进行产业化经营,以此补贴博物馆的财政。还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设立展览工程公司、文物修复与鉴定中心、旅游服务公司、文化衍生产品开发公司、文化交流公司、教育培训公司等多个综合性的市场化集团公司,提供面向全社会的市场化服务。

(四)加强博览产业的行业管理和政策扶持力度

博览产业的行业管理可以分为公益性文化组织和商业性会展组织两类,第一类组织的代表是南通市文博协会,在博物馆事业的行业规范和业务指导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第二类组织南通尚为空白,应尽快组建非营利性和非官方性质的南通市会展行业协会,制定会展业的行规,对南通市的博览产业起到市场监督、信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行业自律的作用。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行业协会统一规划和协调、各会展组织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理应为博览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的政策保障,给予品牌会展或文化性、公益性会展的承办企业和组织一定的经济支持,给予博览产业融资支持、税收减免、财政贴息和补助,并适当的引入奖励竞争机制。

(五)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合作,注重产业联动与区位联动

南通可以凭借其丰富的博览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合作,打造长三角博览产业联盟、会展联盟,在南通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和展览的分会展,分享其带来的相应利益,整合文化博览、会展商务、休闲度假领域的信息、人才、设施、专业技术等各种资源,共享共用。

(六)加快博览产业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行业资格认证准入制度

一方面,我们可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引进外来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同时,在地方高校采取定向对口培养、职业培养等多种灵活方式,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此外,还需建立产业所需的会展人员、文博人员的资格认证准入制度,使更多的人员符合博览行业的要求,形成人才储备库,全面提高南通从事博览产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涂成林.会展:现代城市发展的杠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罗一民.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J].群众.2002(3):32~33

[3]黄建锋.南通加快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J].江苏商论.2009(11):104~106

[4]孙亮.论旅游产品组合的拓展模型——以南通旅游产品开发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7):14~18

法制博览论文篇4

一、引言

在现代文明社会,博物馆有三项社会功能:研究、教育与保管三大功能。有学者将博物馆功能表述成“教育民众(Educate)、供给娱乐(Entertain)和充实人生(Enrich)"的三E原则。不论表述方式如何,但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三大功能是学界普遍的共识。目前在国内,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知识传播功能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教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程序性教育,另一类是非程序性教育。一个人所接受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是为程序教育,这是按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教育方法和要求进行的教育;而非程序性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博物馆展开的。

据闻波(2008)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博物馆已超过2400座,其中文物系统博物馆1722座,其它包括个人、行业博物馆达到600多座,全国博物馆藏品总量已达2000万件(套),其中文物系统博物馆藏品达1300多万件(套)。全国已有700个博物馆实现了完全免费开放。每年举办的陈列展览近1万个,然而观众人次仅1.8亿多,也就是说,每8人中只有一个人一年会进一次博物馆。博物馆利用率如此之低,显然没有实现其实会功能。一味进行博物馆投资硬件建设,并不能完全做到物尽其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养和培养探索精神。

那么,由此可以引出以下问题:如何才能吸引社会公众前往博物馆观赏各种展览以实现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应有之义?换言之,如何拉动博物馆承载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使得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博物馆展览与观众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之间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本文尝试结合学习行为理论和符号编解码的认知理论,考察观众的知识学习行为机制,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设计展览模式和参观情境,使得观众接受新知识与展览模式实现匹配对接。在第二部分我们首先介绍学习行为理论的研究进展,基于此上,在第三部分归纳出观众学习行为机制和博物馆展览模式,最后给出上述研究框架的结论和启示。

二、学习行为理论发展综述

回顾学习理论的发展,按照桑代克(Thorndike)的分析,学习是情境中的刺激和动物学会做出的反应之间建立的一种联想:刺激――反应联结(Stimulus--response connection)。连结浓密学习是随着通过尝试错误体验到动作的结果之后逐渐产生的。桑代克据此提出“效果律”(Law of effect)的学习法则:行为得到奖励,该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该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弱。准备律,即强调学习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练习律强调连结的应用。这里的所谓连接我们可以理解为知识。

在桑代克提出的“刺激(S)――反应(R)"的连接理论(ConnectionTheory)基础上,经过华生(J B Watson)、斯金纳(B F Skinner)等人的拓展,形成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指经验和行为的获得、发展和变化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关系的过程,是心理学关于行为的性质和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知识传播者(如教师)任务是向学习者(如学生)传授知识,接受者的任务是对所授内容加以接受和消化。但是,它忽略了知识传播过程中学习者的理解过程――主观能动性。

与行为主义相对立,源于完型学派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主张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的学习被解释为个体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包括教学内容)做出的主动而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知识传播者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

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及其日内瓦学派最早提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皮亚杰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提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还将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细化为两个过程:“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前者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后者指在无法同化时,个体认知结构发生的重组与改造过程,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建构主义认为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自己决定的。它更加关注如何以人们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习者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来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背诵学习内容的本领。建构主义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重视学习者面对具体情景进行“场景建构”。

情境学习理论指出,在学校体系中所习得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所孕育培养的认知能力确有不同。人类的认知活动受限于其所活动的社会情境,知识的意义也取决于社会活动的规范。因此人类是在其所处的情境中,透过对情境事物的直接参与,而发展出自己的知识。这个发展过程是一种知识的学习,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学习者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与实际情境互动,从中寻找意义,活动情境的范围与形式限制了学习者的知识表征与知识意义的形成。

作为建构认知(constructivist cognition)理论中的一种知识学习理论,他们强调学习者是处于情境依赖(situated)的场景(context)中,学习者并非被隔绝于学习时所处的情境之外,而是依赖场景学习,知识是蕴含于学习情境及学习活动之内的重要部分。

基于这种观点,学习被认为应该要采用可以反映真实世界的实物和活动;如果知识的传递是抽离实境的,那么学习者学到的只不过是一种新的观念,而不是内化的真实经验。而科学素养的养成正是要让学习者能够将其内化,而非空泛地学习到新概念而已,因此科学素养的养成必须要能够与实际生活结合。情境学习理论中所着重的三个部分,分别是情境(学习者所在的场域)、问题(与真实世界相似的问题)与行动(学习者习得如何处理),也就是说在情境学习理论下的教学活动,必须首先处理这三者对学习者的影响。

三、基于观众学习行为的博物馆展览模式

根据陈卫(2003)的论述,如果在认识论和学习理论两个维度上展开讨论,可以发现在每个维度上都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相互对立。在认识论的维度上,现实主义(realism)或实证主义(positivism)认为知识是独立于学习者以外的绝对存在,建构主义却主张知识存在于学习者的头脑里,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而成。在学习理论的维度上,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对外界刺激主观的回应,是学习者积累事实、信息和经验而形成知识的过程;而建构主义却强调学习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经验在新学习环境里建构意义的过程。

陈卫(2003)年将以上两个维度上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进行正交组合,区分了不同学习机制。本文作了如下归纳:表1中第一行是认识论维度上的区分,两个极端分别认为是“知识是先验客观的”和“知识是主观经验的”;第一列处于学习理论维度上,两个极端分别认为是“学习者建构知识”和“知识渐增式学习”。这样,在两个维度(或者说向量)上,就可以组合区别出四种类型的学习者学习机制。沿用陈卫(2003)的表述,分别说明如下:

1、发现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需要亲身经验,需要观察、实践,而不能满足于被教;知识传播者要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参与。

II、传统模式:传播者要在充分掌握课程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基础上,采取使学习者容易理解的逻辑顺序将知识传授给他们。

III、行为主义模式:知识并非独立于学习者以外存在,而是由学习者的逐渐积累经验取得,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传统的学习理论)。

IV、建构主义模式:无论知识本身或获取知识的方式,都与学习者主观心理有关。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新材料,而是在与客观世界作用的同时进行重组和创造,获得认知,并发展学习能力。

采用表1的学习机制区分对博物馆教育的不同模式加以区分,即将博物馆展览的组织设计者作为这一具体场景知识的传播者,而将博物馆的参观访问者(消费者)作为这一知识的学习者。同样在认识论和学习理论的两个维度(或者说向量)上进行组合,则可以得到如表2所示的四种博物馆类型:

1、发现是展览:参观者在欣赏展览展品陈列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观察和实践,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者,需要将既定的藏品作为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参与。

II、系统的博物馆展览:博物馆的内容应该被展示得反映相关领域的真实结构,采取有利于观众理解的方式提供给参观者。这种类型的博物馆目前最为常见,或者说,世界上现有的大多数博物馆都属于该类型。

III、组织有序的展览:在参观者既定的知识传统和知识结构基础上,展览设计诱导观众逐步在参观过程中积累欣赏学习经验,通过直接的展览互动经历获得相关知识,获得主观效用感受的增进。

IV、建构主义博物馆:观众需要从陈列展览中建构个人的知识,即观众获得知识过程的本身就是建构主义的行为。他要求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参观者身上,运用多种供参观者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而不预先设定各种固定的参观访问程序,使参观者能够将展览展品与原有知识传统和知识结构进行比较、联系,产生新的知识概念。

众所周知,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并非知识的“填充器”,而是积极主动地通过与环境(与作为社会环境的他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头脑中建构“知识”。

人们需要接受文化知识,但不是如传统教育观要求的“填压式”。

博物馆教育传播中的“知识建构”,是人们与其生活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都在时刻不断地用自己的感官从周围物质的或文化的世界中汲取信息,并加以组织、筛选,借以构成自身的知识和认知体系。如果将学习者比作孩子,他们并非与生俱来就能够如成人那样对周围事物做出解释。在整个渐进认知过程中,他们学习事物的意义,随着经验积累,逐渐提高建构知识的能力――人们在已经认识并相信的知识与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建构新的意义。参观者进入博物馆参观,并不指望习得陈列展览试图介绍给人们的所有东西,也不一定会严格按照陈列展览的主题结构所确定的顺序或者设计人员安排组织内容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新的经验,根据新经验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相互符合或联系的程度来进行“知识建构”。

四、结论及现实启示

当今社会,对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越来越大,但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察作为受众的博物馆观众的行为特征,考虑“如何拉动博物馆承载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使得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博物馆展览与观众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一关键问题,摸透博物馆观众的学习动机和参观过程中行为特点,以期使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能够发挥最大效率,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培养公民科学探索精神和建设文化强国。

本文主张:学习是人们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其中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知识。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且后一方面更重要。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因而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又可以使理解趋于更丰富、更全面。

总之,有如下两点需要把握:

1、发挥博物馆展览作为信息和知识载体的教育功用

人们参观访问博物馆,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和信息。为帮助人们在参观访问博物馆时进行“场景建构”,陈列展览的设计人员对于观众原有的知识、经验需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观众的广泛性、陈列展览项目多样性,这种预见的难度非常之大。展览设计人员还需要了解人们参观访问后对于对于陈列展览的内容做出了哪些典型的属于个人意义的“场景建构”,考察个性化的理解与陈列展览的设计初衷之间存在什么差距,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

法制博览论文篇5

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构成

从多维度来分析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构成,属于会展产业的博览会竞争力由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等构成,不仅具有经济、科技、市场等“硬实力”,还具有政治推动、制度建设、文化辐射等“软实力”,涉及到发展战略、需求状况、生产技术、相关辅助产业、政府行为、发展机遇等一系列因素所创造出来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博览会体现了以经济搭建政治外交平台的国家战略意义,政治外交的价值与经济文化的利益相辅相成,博览会竞争力构成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要素之间是可以交叉的。

(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战略意义的制度竞争力

在制度安排上,博览会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一般商业会展所不具有的发展优势。从国际背景来看,博览会出于推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而产生,以中国一东盟11国共同举办、11国领导人共同推动为制度基础,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法律依据,获得了国际性多边合作的发展优势;从国内发展来看,博览会具有国家战略意义,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具体化,是中国与东盟发展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平台。博览会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资金的强力支持,这是国内其他展会所没有的发展优势。中国与东盟11国政府的支持,成为博览会生产力培育的规则性平台。体制机制的优势框架,是博览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源泉。“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模式,获得了政府倾斜性、扶持式的政策机制、创业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发展要素,对博览会竞争力的产生具有根本影响。

制度性优势,使博览会获得成长性的推动因素,也使它产生了相应的贡献力。直接的贡献力是达到了配合中国落实周边外交方针,推进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预期效果。间接贡献力是提高了中国与东盟各方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资源汇聚能力,拉动了各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制度的优势处于中国一东盟区域经济市场的中心位置,推动着博览会通过独到的“产品”和“服务”,发挥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利合作的平台作用。

(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多方面的经济竞争力

博览会的制度性发展优势,只是一个外在条件,只有通过有效的经济运作才能变为现实的能力。博览会毕竟是一个以经贸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平台,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能否长期发展的重要依据。博览会只有以实际性的市场拓展能力、现实的经贸成效、相当的经济总量指标,才能完成以经济促外交的使命,产生市场竞争实力。

首先,博览会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明显的经贸成效,通过经济增加值的增长率、万元资产利税率、进出口总量等经济指标的稳定和持续攀升来实现。同时,博览会必须通过选择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以及动态指标来提升经济竞争力。博览会及其参展商的投入产出比越高,产业效益越高,产业规模越大,会展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博览会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资产利税率以及展会经贸产品在中国与东盟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等指标,来追求最佳产业效益。

产业结构是博览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应顺应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定位,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博览会以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设置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魅力之城”及旅游四大专题,集中优选中国和东盟之间最有市场潜力、最具互补性的商品种类为参展商品,针对中国与东盟发展程度不同的特点,进口与出口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专业展支撑综合展,符合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此外,博览会的政治、外交和经济的聚焦效应,也有助于扩大关注度和关联度,通过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条,产生较大的产业关联竞争力,带动物流、交通、商业、宾馆、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其对中国与东盟参展国家利用博览会平台的资源投入,对参展内容进行深入开发而达到多方面产出,提供经贸合作、形象传播和品牌市场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各方及广西的旅游业、交通业、广告业等相关产业的带动率。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源竞争力

1.博览会具有举办国际会展的条件资源。除了制度性资源外,还从多渠道获得举办国际会展所需的设施、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也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专业人才、会展服务等方面的支持。资源竞争力,是博览会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 3.博览会具有区域贸易投资机制自由便利的资源。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2004年底,双方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从2005年7月1日起,大约7000种产品降税进程全面启动,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的便利化措施已进入谈判议程。

(四)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潜力巨大的文化竞争力

博览会经济为博览会文化力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文化也有助于提升博览会的竞争力。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以双向互利为原则,以“交流、合作、发展、繁荣”为主题,显示了以人为本、平等互利、尊商重信的“合作共

赢”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增进中国一东盟各国的相互认同,促进各国政府和主体之问的相互沟通和有效协调,增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群体凝聚力,推进区域的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丰富会展内容,提高会展品位,优化经贸环境。

博览会的交流平台,在加速区域经济要素流动的同时,也促进文化要素的双向互动。中国与东盟地缘相邻、文化相通,有助于双边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博览会定位也强调文化参与,注重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推介洽谈与研讨咨询相结合,举办论坛,使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合作成为博览会的正常职能。作为会展经济,博览会为中国-东盟文化发展搭建了平台,同期举办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安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增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谊。

此外,中国与东盟在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占有和特色方面互补性强。围绕博览会,凭借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在旅游产业、影视产业、演出娱乐业、音像出版业、文学艺术产业等领域,将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2006年9月首届中国一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南宁举办,认证了这种发展趋势,中国一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将对提升博览会的国际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功能构成

作为国际经贸会展,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各要素的具体功能是不一样的。从功能发挥的作用层次上看,可分为核心竞争力系统、基础竞争力系统和环境竞争力系统三大层次。

(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核心竞争力

从发展的独到潜能、关键价值贡献力以及竞争对于难以模仿的角度看,博览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博览会作为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平台的发展战略以及建立在中国与东盟发展密切的经济合作、谋求互利发展的强烈需求状况方面。

1.博览会面向中国-东盟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它在经营理念、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等方面的倾向性。反映11国需求、体现11国利益、实现11国互利共赢,就是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核心,政治、外交与经济利益的密切配合,由11国共办、11国领导人推动,博览会与商务与投资峰会相结合,建立由各国经贸部长担任组委会共同主任、司局长担任副秘书长、处长为联络官的二级共办工作构架,形成了博览会高官会议、联络官会议等磋商机制,邀请东盟国家商协会为协办单位等,建立平等尊重、共同主办、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这种制度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展会所无法企及的。

2.建立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平台的需求是博览会发展的原动力。举办博览会以满足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需求,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客商对提供经贸投资的交流合作平台的实际需要,具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有效需求能够不断刺激博览会对展会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进而促进博览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博览会根据实际需求,定位为综合性展会和专业化的结合,确定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等符合自贸区需要的合作领域,优选、集中中国与东盟各国互补性明显的参展商品,扩大双边贸易额较大的食品包装、加工机械、电力设备、汽车及配件等行业的参展规模,这样定位针对性强的展览产品和服务,在现有阶段满足了各方的实际需求,直接提升了博览会竞争力状况。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基础竞争力

博览会利用各种政策、资本、基础设施、人力、接待安保以及辅助产业系统等丰富的资源,形成自身在招商招展、展览服务、经营开发、影响力传播以及接待安保等方面的生产能力。 博览会由一系列产业价值链组成,起着带动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区域形象塑造的多方面影响,具有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以及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产业关联度比较大。博览会竞争力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布展、广告、文娱演出、宾馆餐饮等会展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具备强大的辅助产业群有助于博览会产业集群的形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也能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政府推进和市场运作,博览会的接待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商业旅游业发展很快。

(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环境竞争力

在博览会的成长过程中,发展的环境竞争力至关重要。博览会落户南宁并成功举办,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经贸合作的需求,但也得力于政府行为系统的强力支持和国际、国内发展的机遇因素的垂青。

培育博览会,政府政策的环境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博览会的举办属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顺应双边政治、外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而采取的一项具体行为,是国际合作的需要。为此,政策制定的适时性得到体现。为支持博览会,11同政府及时采取扶持力度,推动市场的规范发展。表现在: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共同主办,11国领导人、主办单位部长、主要商协会负责人率团出席;为推动博览会的发展,同期举办商务与投资峰会,邀请国家领导人、政府高官、工商界领袖和专家学者登台演讲;设置国家专题“魅力之城”,政府直接参与。中国政府对博览会的扶持更为鲜明,为各国参展客商提供便利通关、开设绿色通道服务,专门开通南宁与东盟国家主要城市之间的直航包机,增开香港-南宁的航线,方便客商中转,还在会期举办各种相关论坛,促进多领域交流,举行民歌艺术节、高尔夫精英邀请赛、名人邀请赛等活动,愉悦参会客商精神。中央给予举办地资金支持,加强城市建设及会展基础性建设,改善文化软环境,调动社会公众的主动性参与,也对此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是在博览会举办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从产业竞争力米源的系统分析出发,可以考察博览会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关联:博览会竞争力=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博览会竞争力环境×博览会竞争力过程。

法制博览论文篇6

笔者2004年曾赴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Victoria&Albert Museum)和不列颠博物院(The British Museum)工作进修,深入接触和了解了英国博物馆的运作模式,之后又多次访问欧美博物馆,接触到了他们的“策展人”,也了解了西方“策展人”的工作。相比较而言,中国博物馆的策展人与欧美博物馆的策展人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管理运营上的问题。欧美博物馆的策展人的“权力”很大。策展人首先是在某一学术领域的专门研究者,具有丰富的“史”与“物”的研究实力和成果。一旦确定了展览的策展人,那么这个策展人便会拥有一定范围内的人权、财权、物权,相当于我们博物馆的一个副馆长。对于策展人而言,除去专业研究的实力外,还需要具备协调、组织等综合能力。

作为中国博物馆策展人,有喜有愁,喜忧参半。

作为从事博物馆展览陈列具体工作的博物馆人,我也常常问自己:

我们是策展人吗?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能自主确定展览选题吗?很大程度上不能!

我们能选择并确定项目人员吗?基本不能!

我们能运作经费并支配它们吗?不能!

我们能从始至终掌控展览本身吗?不能!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

一直以来,中国博物馆界对于“策展人”的说法并没有普遍认可,或者说没有推行开来。我们虽然都在做着博物馆的展览,但并没有谁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负责一个具体的展览,内容人员负责撰写展览大纲,设计人员负责展览艺术设计,有负责宣传出版的,有负责协调联络的,有负责预算和资金的,等等。而能够统一负责这些事务的往往是馆长、副馆长,但他们对于具体的展览事务则无暇顾及。负责展览的部门主任对于展览本身的事务虽然能够从开始参与到结束,但仅仅限于本部门的内容,涉及其他部门需要参与展览的事务则要通过主管领导来协调完成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博物馆仍然推出了大量成功的展览,中国博物馆的陈列人员在诸多条件的限制和各种不利因素的困扰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推出选题好、内容佳、设计美的各类展览,而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虽然没有“策展人”的叫法,但我们都在分头做着策展人的工作;这些工作在进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让人时时发“愁”。

首先是经费问题。展览需要有资金,没有经费自然不能完成展览项日。博物馆是公益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财政的支持,因此日常经费的支出都需要向财政申请,展览也不例外。以北京市为例, 一直以来实施预算制,但随着财政制度的调整,预算制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往…段时间,财政批复博物馆的全年经费,给展览一定的额度,各馆掌握,便于实施不同的展览项目;目前则是仅批复博物馆日常运营经费,展览项目则需要逐项申报,获得财政评审通过后才能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评审的细项来实施,不能调整和改变,这样不论是对于博物馆还是“策展人”来说,在经费卜都没有任何“权力”,只能被动执行。展览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定的调整与变化,如果涉及经费的变动,则很难做到。而最让人难办的是涉及到与国外博物馆的展览,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博物馆,展览要提前3-5年洽谈,很多事项需要较早确定,经费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而目前的预算审批方式,今年申报明年的展览项目,对于后年及以后的项目经费是否能够确定无法预知。这些对于与国外博物馆的合作就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地区的博物馆,在资金来源上较为多样,运作上也较为灵活。一般展览资金除通过博物馆申请政府资金外,更多的是申请各种基金会的资助,另外也通过公私企业赞助来筹集资金。欧美国家策展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筹集展览经费,这在中国公立博物馆来说还是很少有的。

其次是人员问题。展览项目确定之后,需要具体人员来操作实施。目前国内大部分博物馆在展览上实施项目制,由负责展览的部门具体落实。项目由部门负责,部门的负责人就是展览的直接负责人,其下有项同责任人、内容责任人和设计责任人等,这些人员的确定并非能够由一个部门主任来确定。展览项日责任人、内容责任人和设计责任人有可能是一个部门的,也有可能分属于不同部门;展览项目的责任人是展览部门的人员,而内容责任人可能是其他部门的专门研究人员,设计师一般是展览部门的。这样,展览部门负责人名义上是展览项目的直接负责人,但对于人员的调动和指挥上并没有实际权力,不属于这个部门的项目参与人员有可能由于本部门的工作而影响承担项同的进度。一个项曰确定后,常常是由博物馆领导层面来指定项目负责人以及责任人、内容责任人和设计责任人,而不是由项目负责人自己选定项日的参与人员。这样势必造成项目在运作过程中的不顺利,出现很多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困难。欧美等国家的博物馆策展人对于参与项目的人员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一旦一个展览项日选定了策展人后,那么这个展览的一切事务都由策展人来决定,项目参与人员由策展人来挑选。这就十分有利于展览的开展,挑选什么样的人员参加到项目组来,不同的策展人会有不同的标准,但对于人员的学识、个人能力和是否易于合作是更多考虑的内容,挑选策展人自己满意的项}=j成员有利于成员之间的顺畅合作,也便于策展人的指挥与协调。而国内目前项目制的做法,项目负责人不能确定合作人员,与馆方指定的相关人员合作,虽然不至于矛盾重重,但在合作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矛盾与问题;虽然馆方有时候也会考虑到项目人员之间的合作问题,也会安排相互易于合作的人员参与同一项目,但未必都能尽如人愿,以致常常出现很多需要主管馆长来解决和敲定的问题。

还有就是展览主题的确定。目前国内博物馆很多展览项目的提出往往是从上而下由博物馆或主管机构的领导提出或确定的,而不是由专业人员自下而上提出的。当然,并不是说自上而下确定的展览项目就有问题,但这种方式显示出了我们博物馆的不专业和不规范。专业的事情就要由专业人员来进行,决策机构应该负担起判定展览能否举办的责任,而非提出展览选题这样的专业事务。博物馆在展览选题的确定上,常常会说是经过了专家审核的,但实际上很难真正做到。虽然很多博物馆设有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展览审核委员会或者诸如此类的机构,但很多情况下不能真正发挥实际作用,项目仍然要由博物馆管理机构或者法人代表来最后确定。这并不是说博物馆不愿意走专业和规范的道路,而是由体制、制度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博物馆的展览选题能够局部做到自下而上来实现,由博物馆专业人员提出选题,经博物馆学术机构审核、确认后报博物馆管理机构审批确定后实施,这样的方式是逐渐在向国际策展人制的操作模式靠近了。

即便愁苦多多,中国博物馆的展览从业人员依然孜孜LL地不断推出精彩的展览项目,虽然辛苦自知,但仍然乐此不疲。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建立中国博物馆策展人制的工作已经开始启动,博物馆展览从业人员可以名正言顺地以“策展人”的身份亮相,虽然目前还未能达到真正策展人的高度。国家文物局在2011年颁布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建立策展人制度,建立陈列展览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强化学术研究对陈列展览的支撑”的要求。随后在2012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提高策展能力。博物馆要不断完善基本陈列和展览,确保陈列展览与博物馆使命相一致。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策展人制度”。国家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了在国内要建立并实行策展人制度。有了国家政策的要求,对于博物馆来说也就有了可以实施的依据。国家有了要求,各级机构也就可以依此来推动策展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博物馆展览从业人员来说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国家开始重视“策展人”的工作,大家逐步认识到策展人的作用,博物馆给予责任人更多的自由度,有利于推动从责任人向策展人的过渡。

法制博览论文篇7

方舟子转载“独立调查员”微博,证明泄露隐私事件存在,该微博的《360安全浏览器每5分钟收一道“圣旨”》文章称:“360安全浏览器利用技术便利,几乎每5分钟下达一次指令,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伪装文件抓取用户隐私进行上传。”方舟子认为360浏览器抓取用户隐私数据,有三个方面:一是360浏览器偷窥用户隐私;二是360浏览器上传用户隐私到自家服务器;三是360浏览器的服务器没有安全防范措施,导致搜索引擎以及任何普通用户,都可以通过公开合法的方式获得用户隐私数据。360创始人之一、金山网络CEO傅盛也在接受视频采访时透露:“360偷窃隐私这件事是存在的,很多人的文档会被看到,个人上网的痕迹会被看到……”

360认为方舟子的质疑是抓取此前金山公司炮制的谣言,360在2011年1月份已做出澄清说明。方舟子提供的证据都是转载网络上的二手信息,例如:山东卫视报道“某用户使用360安全浏览器登录出现邮箱串号”,并将此认定为360浏览器搜集用户隐私和密码。360认为:“这种个例情况是极少数宽带网运营商为节省带宽费用设置缓存、劫持域名导致的,与浏览器产品无关。任何浏览器都可能出现登录串号现象,谷歌搜索登录串号有上千万条搜索结果。360安全浏览器已经过微软严格审核,是国内首批入选Windows 8应用商店的浏览器。”360以此来证明自己,并认为360登录管家是在用户主动点击的情况下才会保存用户账号和密码,同时只有用户主动开启云开关才会上传密码到360服务器,无论在本地电脑保存密码还是在服务器保存密码,都经过双重加密。

远程控制客户、强制安装

方舟子10月13日指出360能随意控制客户端,这给360雪上加霜。如果360真如其所言能够随意操纵客户端,把用户当成肉鸡,甚至盗取用户账号自动发微博,就意味着所有360用户的隐私都有被侵犯的可能。

方舟子微博称:“网络上有很多加V微博用户,同一时间相同内容的微博,称‘方舟子承认打假360有误公开道歉’。但随后,部分这些微博的博主称,自己的账号被黑了,这些微博不是自己的本意。”方舟子在微博上以网眼传媒常务副总裁肥强“被发微博”为例说明360远程控制客户。360公开表示:360浏览器绝对不会、也没有能力远程操控发微博。对于反馈“被发微博”、长期攻击360进行炒作的“肥强”,360已建议向公安机关报警。360进一步解释:由于360跟新浪微博有合作关系,新浪微博用户只要使用360浏览器微博,其设备来源那里便会自动显示为“来自360浏览器”,但我们注意到有声称被盗号的博主在信息时,所使用的设备根本不是360浏览器。

方舟子还指出,360杀毒软件向用户假报微软系统有漏洞,然后将360浏览器伪装成微软补丁误导用户安装360浏览器。360认为方舟子将命名规则里面的数字编号“360”和360浏览器的“360”混淆,这是方舟子对360打补丁机制的误解。在补丁命名方面,国内安全软件对于“非微软补丁”统一使用KB+编号的命名规则。

面对方舟子众多质疑,360专门制作辟谣网站:对于“伪装文件”、“5分钟周期下载抓取”、“DataDll.dll文件内容”等质疑作出自己的回应。360方面表示:“在奇虎360搜索面世之际,就上演了‘360百度大战’,后面肯定还有一系列抹黑360安全浏览器的组合拳,目的都是趁360搜索立足未稳将其消灭。这是彻头彻尾的假打。方舟子是外行不懂IT,背后肯定有人支持。”方舟子就此反驳:“我不是IT业界人士,但是这不等于我不懂IT专业、没有IT知识。作为一名1991年起就上网的网民,我做网站、组织开发网络软件的历史比360董事长还要早。我对比了各种被公开出来的证据和360的回应,认为对360的质疑至少有一部分是有合理的。”

360需要证明自己

质疑事件发展至今,方舟子和360在网络上都有自己的支持者。有人批评方舟子“不懂互联网产品”,被认为是“耍无赖”。知名评论员张洪泉发博客说方舟子来IT界打假不可思议,混淆视听。也有人力挺方舟子,东莞派生活社区运营总监刘锦轩表示:“360产品一个接一个被曝光和质疑,仔细看过证据后,确实让人感觉触目惊心。”

法制博览论文篇8

博物馆作为记忆、传承、创新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场所,对人们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管理工作作为博物馆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必须得到重视。优化藏品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藏品的价值作用,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为社会进步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扩大了藏品收藏的范围,增加了收藏品的种类,为博物馆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促进博物馆走向繁荣。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的不足

1、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较差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文化素养和知识有限,从事的都是保管、看护藏品这类较为简单的工作,不能对藏品进行专业的讲解介绍,更不能研究藏品的历史,发挥藏品的价值,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而且对博物馆的公众形象产生了影响。1974年6月,广西博物馆文物仓库和书画库出现大面积虫害,由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一心只想赶快消灭虫害,在没有专家论证、没有做实验的前提下,“请市粮库有关技术人员喷射消毒除虫药物”,使大批书画文物遭受药物熏染,造成严重的损失。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正确处理好博物馆职业道德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关系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现意义的。

2、藏品展览手段单一多年来,博物馆的藏品展览一直都是延续传统的方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加不能满足时代进步对藏品的需求。传统的展览方式与人们数字化的生活渐行渐远,无法吸引人们前来参观。博物馆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展览手段进行突破创新,以推动博物馆的发展壮大。

3、制度及具体措施不健全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扩展视野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但由于藏品的管理工作不到位,这一好事变成坏事。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的推行,响应的参观者的人数也会增加,会出现各种突发事故,许多博物馆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人员无法对突发事故进行及时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文物藏品如果管理不善,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还会造成被盗、损毁等情况。新疆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由于管理不善,两次被盗,其文物库房的大量少数民族民俗文物还因长期堆积于潮湿的环境而发霉虫蛀。管理藏品作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博物馆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发展不全面根据国家的规定,博物馆的大部分场馆是免费开放的,国家为此投入了许多资金,但是往往入不敷出,资金的缺乏使得博物馆的管理机制和设备无法及时的更新和完善,制约了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应针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根据社会的需求,创新展览方式,扩宽资金来源,使博物馆公益性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三、藏品管理工作策划

1、打造专业管理团队打造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团队,方法很多。例如,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领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精神,不断地经过学习和经验积累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大众化的需求。定期请专家来博物馆,对管理人员进行文物鉴赏、鉴定,及专业知识的培训。面对市场的需求,要求博物馆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现有的不对应的政策进行调整,实行奖励优秀员工政策,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满足市场需求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高了,审美标准、欣赏水平日益提高,若博物馆不适应市场需求,及时创新,就会使参观者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博物馆的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藏品陈列展览方面着重考虑,充实其内容,将知识交流、审美情趣有机结合,打造适应社会的精品展览。例如,将地方文化特色与展品结合起来,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吸引参观者的参观欲望,增进地方文化的交流。广西博物馆建馆以来,在展览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建有铜鼓群雕,有壮、瑶、苗、侗等民族的民居和代表性建筑,辅以生产、生活用品原状陈列和民族风味小吃,节假日还组织传统工艺和民族民间文艺表演。除了在本馆举办陈列展览外,还多次赴国外以及国内的一些城市举办专题展览,或引进国外及国内的展览到本馆展出,以此促进文化交流。随着文物院文化主体概念的创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博物馆馆藏品资源的有效利用,扩展了博物馆的发展空间,推进了博物馆的的可持续发展。

3、健全制度与措施对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要求其管理工作更加到位,对于突发事故能及时反应并制定解决措施,合理的控制参观人流量,一定程度上确保参观者及藏品的安全性。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藏品的特性,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加强管理观念和残品保护意识,是管理人员及参观者能充分认识到藏品的价值及历史意义。

4、坚持“本性”走向产业化贯彻博物馆公益性事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强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资源利用化。对于经费不足等情况,应找准根源,制定相应的策略,推动现有的文化发展,引进市场机制,形成多元投入机制。青海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省会为西宁。青海省博物馆,是青海省文化厅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建于1986年9月26日,是青海省最具有价值的博物馆之一。青海省博物馆收藏的藏品有1万多件,而且充满青海民族文化特色。由收藏品的种类和价值就可以看出,青海省博物馆的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能够很多文化遗产,文物完美的保留下来,收藏更多有价值的东西。2015年4月27日,青海省少数民族知名书画家向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捐赠了4幅书画作品,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代表博物馆接收了这些作品,并颁发了收藏证书。这些作品入藏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不仅丰富了馆藏资源,今后也将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展览中发挥更大的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作用。

四、藏品展览策划对博物馆的意义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以收藏、保管、科研、展示文物及服务功能为主的博物馆,想要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不断坚强文化竞争力。而提升文化竞争力可以通过文物展览实现,展览藏品可以使参观者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并产生情感共鸣,成为保证博物馆文化竞争力的关键。通过藏品展览策划,可以将藏品的历史性内涵直观的展现在参观者眼前,充分的挖掘文化的共性,使其产生共鸣,更能推动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历史文化的进步。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这对博物馆藏品的展览陈列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既要全面展示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要将科学思想和欣赏水平融合一致。因此,陈列展览策划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藏品展览策划

1、空间布局博物馆的陈列艺术与空间展示密不可分,陈列艺术就是对充分利用空间的艺术,设计人员巧妙的对空间进行个性化创造,将展示空间与藏品进行艺术的结合,提升参观者的审美情趣,吸引其前来参观。

2、明确定位博物馆的定位决定着博物馆展览体系的走向,而科学、严谨的体系构造,必须经过全面的分析思考,针对博物馆各方面的条件,从而得出定位方向。例如上海博物馆是艺术型的展览体系,各展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并且从历史的角度展现了我国古代历史的辉煌,给世界各国展现了中国文化,发挥了展览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

3、营造氛围一座博物馆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上,更重要的是将历史文化传递给社会,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营造展览氛围至关重要。在藏品展览过程中,营造历史文化氛围,使参观者感觉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某

城市属于红色旅游区,该市博物馆利用这一特点,将旅游与藏品展览结合起来,分区域设计展馆,让参观者既能了解到该藏品的历史价值,又进行了文化交流与传播。4、创意展览博物馆在产列展览的创意、设计、制作等方面,应不断的引进新理念,走环保低碳路线。例如位于慕尼黑的布兰德霍斯特博物馆,其馆内所有展示材料都采用白墙和橡木地板,为藏品的展览提供了最纯粹的背景,让参观者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藏品的价值。

法制博览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2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105-04

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博物馆是非营利机构,从事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为民众提供教育休闲服务。其使用的是社会公共资源,利用国家和社会募集的资金。目前,国内博物馆从体制上看大都由政府投资,是为社会提供收藏、展示和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2008年1月23日,、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除遗址类博物馆外,省级博物馆必须在2008年免费开放,其他级别博物馆2009年全部免费开放。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415个,其中,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国有博物馆2384个,非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行业性国有博物馆575个,民办博物馆456个。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800余个。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政府财政供给也相应大幅提高,绝大多数博物馆一改过去的“门庭冷落”,2008~2009年,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共计接待观众8.2亿人次,平均每个馆观众量比免费开放前增长了80%,仅甘肃省博物馆观众参观量就从免费开放前的年均2万人次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70万人次,数量增长近35倍。免费开放后,在参观人数倍增的同时,观众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观众职业和群体构成看,原来以机关、部队、学校、旅游团队为主,现在以社区居民、散客为主,其中低收入群体、老人、外来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观众群体明显增加;从地域构成看,多数博物馆的本地观众比例大幅增长;从年龄构成看,正在逐渐向高龄和低龄两个方向延伸。

博物馆免费开放扩大了观众覆盖面,让更广泛的公众以观赏、体验等博物馆特有的教育方式认知祖国历史、直观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使博物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能够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地区、行业、层级间以及体制上的分割,我国博物馆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每一个博物馆都还是一个个零散的点,还没有连成线、形成面,相关的合作更多地局限于馆与馆之间,没有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层级和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博物馆联盟。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丝路专委会”)的成立和近期举措,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方向。

一、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的缘起和《兰州共识》

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文明最重要的通路,更是古代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而中国,不仅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丝绸之路经过的最重要路段。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高山峡谷丝绸之路,四条线路及其分支道路涉及今天中国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河南、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区)。丝路沿线遍布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遗迹和遗物,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共通性。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专家学者对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成立一个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由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各博物馆以及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学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团体自愿结合的、中国博物馆协会下属的专业委员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为了各相关博物馆及文博工作者的共同期望。

2010年9月4日,由甘肃省博物馆发起,经中国博物馆协会批准,来自全国52家各级各类博物馆(文博单位)的107名代表共同参加了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在兰州召开的成立大会。大会按照规定程序选举出专委会组织构成人员,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章程》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工作规划》,明确了今后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责任与义务。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在近3个小时的讨论中,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针对各自所在博物馆的具体情况,对新成立的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经过讨论,代表们就丝绸之路沿线各博物馆通过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达到共同发展达成广泛共识,形成了《兰州共识》。其主要内容是:

进一步创新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事业发展理念和管理体制,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坚持公益性、教育性、服务性,不断优化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的组织结构,不断提高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运行效率、不断改善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服务手段,使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事业进入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之间的广泛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丝绸之路沿线各博物馆间要在文物资源共享、展览项目共同策划、科研项目共同协作、人力资源共同整合等方面进行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达到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格局。

进一步促进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全面繁荣。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在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物质文化的互通有无等诸多学术研究上共同协作,为丝绸之路文化品牌知名度的全面提升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

进一步开创丝绸之路国际合作的新局面。通过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各项优势的全面整合,以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利用丝绸之路多国联合申遗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同全世界的丝绸之路相关博物馆及各研究机构广泛交流,促使丝绸之路研究成为国际性学术研究热点。

自丝路专委会成立的近两年时间内,各成员单位多次召开相关协调会议,共同商定了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近三年的工作规划,包括:建立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网站,搭建专委会成员之间学术和业务活动交流的便利平台;积极推介“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览,合理安排其在国内的巡展和到国家博物馆进行展出的交涉工作,并向海外(重点是美国、日本)进行推介工作;确定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大纲的编写工作和进入具体实施;积极扩大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宣传工作,把专委会办成国际性的学术团体,力争发展海外会员单位;组织力量进行包括陆路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四条线路的“大丝绸之路展”展览大纲文本的编写和展览设计工作;组织专家和学者赴中亚或日本进行有关丝绸之路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配合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争取吸纳中亚等地区的博物馆团体会员,把专委会办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召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

二、举办“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探索博物馆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创新是现今社会的主题,惟有创新,才能求得发展。创新也是博物馆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高低的体现。博物馆文化创新,核心是理论的创新,关键是体制创新,主体是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博物馆工作者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深入研究现实问题,体现博物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责任。

2010年8月底,在丝路专委会成立之初,由西北五省区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大型联合展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该展览系西北五省区省级综合博物馆首次整合馆藏资源,旨在通过汇集各省区具有代表性的丝路器物或遗存,多维度地展示以这五个地区在时空上构架汉唐丝绸之路的动态过程。展览展出西北五省区22家文博单位多年来出土的丝绸之路文物精品241件(组),时代上起春秋战国时期,下至宋元明清。展品包括固原李贤墓出土的镏金银壶瓶、琉璃碗两件国宝级文物,新疆伊犁昭苏波马古墓出土的金器、青海都兰热水出土的丝绸、甘肃省庆城出土的胡人俑、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的陀罗尼经咒、宁夏西夏王陵出土的迦陵频伽等144件(组)一级精美文物。展览按照时代顺序分为:“丝路萌芽”(春秋战国时期)、“丝路开启”(两汉时期)、“丝路畅通”(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路繁荣”(隋唐五代时期)和“丝路余晖”(宋元时期)五个部分。展览展示丝路兴衰的全貌,揭示了西北地区与丝绸之路相辅相成的关系,反映了西北五省区丝路文物资源的互补性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感、现场感与整体感的有机结合。各部分展览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自春秋战国时期至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和丝路文化。

西北五省区地缘相连、文化相近,历史上陆地丝绸之路由西安出发,跨越五省区架起了欧亚大陆文化交流沟通和物资贸易往来的桥梁,在该地区留下许多相同相近的珍贵文化遗产。借助丝路专委会成立的东风,西北地区博物馆之间进一步加强了交流和合作,共同促进该地区博物馆之间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展览陈列、社会教育等方面水平的全面提升。

这一展览先后在西安、杭州、沈阳、大连等地巡展至今,取得巨大成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一致好评,在四个省市展览近一年时间,观众已达到300万人次,借展经费200万元,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博物馆界大力倡导区域交流与合作的今天,西北五省区跨地域协作举办“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览,反映一个区域的历史文明进程,这在国内首开先河,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开端,这一尝试的成功也创造了新的交流与合作的方式。

区域博物馆联合举办“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的具体组织运作模式如下:

(一)项目的缘起

丝绸之路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普通观众喜爱的历史主题。甘肃省博物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多年来在国内外多次举办巡回展览,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专家的普遍关注,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了弥补“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仅反映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不足,配合丝路申遗工作,也为了尝试区域博物馆资源整合、共谋发展的战略目标,甘肃省博物馆萌生了与西北其他省份共同举办有关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想法,首先提出了举办西北五个省区丝绸之路联合展览的构想,西北五省区六馆馆长积极响应,表示全力支持。

2009年12月由甘肃省博物馆牵头,在兰州召开西北五省区博物馆馆长座谈会,商讨联合举办展览的相关事宜,包括确定主题、内容、大纲框架及各省内容设计人员名单等,陕西历史博物馆率先提出前期组织工作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承担,具体承担展览文物的初选、展览大纲的编写。

2010年初,西北五省区六馆的主要业务人员汇集西安,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起草的陈列大纲和办展协议基础上就展品选择、运输、人员往来和展览费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商讨。

(二)项目执行组织

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六馆成立展览组委会领导小组,组委会由各方馆长组成,组委会主任由展出地馆长担任,组委会应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确定展览组织、协调、展出事宜。

组委会下设项目组,项目组由各方熟悉本省(区)文物的业务骨干,包括陈列部、研究部或保管部负责人、内容和形式设计人员组成,负责各方相关内容的撰写、文字图片等资料和宣传材料的提供,各方展品的组织与提供,各方筹展期间的布展工作。陈列大纲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容设计人员初步拟定、总纂,六方共同讨论和完善。

由项目组根据展览计划和洽谈情况提出策划意向,在获得展品基础材料、目录和图片后,对展览进行评估,在得到评估报告后,再由西北五省(区)六馆馆长联席会议进行决策。此后,对展览的场地和时间进行规划和确定,进入正式的展览筹备阶段。

项目组对展览大纲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在展览大纲的组织上,语言的运用上以及辅助展品的选择上,如何将本地域文化变成其他地域民众所能接受的知识,如何让观众从中找到文化之间兴趣点和知识点,六馆之间的专业工作人员从史料的驾驭能力到与各馆间专业人员的学术沟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多次召开展览大纲讨论会议,最终形成系统、完善的展览大纲文本,并确定展览名称为“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 区域博物馆联合办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化队伍是难以完成的。

(三)项目执行情况

最初确定“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览在西北五省(区)六馆作巡回展出,首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再依次到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展出,然后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展,扩大影响。但展览于2010年8月16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全国各地博物馆及部分海外博物馆也纷纷要求巡回展出,自此展开了该展览的精彩旅程。到现在展览依然在外省展出,明年已确定在深圳、广西等地展出。

在陕西首展前通过媒体新闻宣传报道,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为观众诠释展览内容。《文博》2010年第3期组织专刊,由各馆专业人员围绕丝绸之路主题发表专业研究文章18篇,深入解读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内涵。同时,各承办单位先后出版了三本“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制作精美的图录及宣传彩页、举行隆重的开幕式等形式,进行了多元化的宣传推广活动。

展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达到了预期目的。在陕西、浙江、辽宁、大连四省市展出一年时间,参观人数已达到300万人次以上,借展经费达近200万元。许多观众参观展览后,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该展览展品新颖精美,结构宏大,表现出了西北五省(区)在丝绸之路起源和演变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大密度、多方位的宣传教育和学术推广活动赢得了各层次观众的好评。很多观众在留言中纷纷表达了对祖国悠久文明和精巧器物的自豪与赞叹。

(四)文物运输安全、点交方式、展厅环境和相关要求

其一,文物运输及安全责任。文物运输途中的安全,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运输方负责,其他省(区)博物馆出具委托书;文物在展出地展出期间的安全,由展出方负责。展出期间,展出方应按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采取必要的文物保护措施。

其二,文物点交方式和方法。文物展品包装由提供方各自负责,展品到达接展地点后,由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牵头,其他省(区)博物馆各派一人到现场后方可打开包装箱,进行点交签字确认。文物的点交方式和方法由提供方填写详细的文物完残情况表,非常仔细地将展品现状进行图像和文字记录,图像包括照片和录像。残损状态需要局部特写。在展品描述方面,使用通用的标准化词汇,展出方签字确认。

其三,展览设备和设施的完善。项目组在办展前派专人到接展方查看展览场地。除了基础的安防条件外,对于展厅的面积、高度、承重、温湿度条件、防火防盗应急条件等问题,要求有详细的调查并由接展方在协议书中填写具有法律效力的满足展览要求的展馆设施设备有关条款。

其四,展览方与接展方签订联合举办展览协议书。各省(区)参展文物由各个博物馆分别报送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新形势下,博物馆如何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也是我们关注的热点。“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就是以文物为载体,展示古老的西北地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丝路专委会成员单位精诚合作,不断实践,获得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为探索区域博物馆合作办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的成功举办,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长效、规范地使丝绸之路专委会的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方面,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和各地的行政主管部门,要给专委会工作以更务实的指导、管理、协调,专委会也要制定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规划,积极探索未来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博物馆的帮扶力度,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博物馆的帮扶力度,要在选择文物、经费拨付上向中小博物馆倾斜。这也是中国博物馆区域合作和发展上需要重视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专委会的组织协调功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作用

法制博览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6-0074-02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是利用三维立体成像[ 1 ]和模拟现实等技术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得到广泛应用,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展览要受到展览空间和时间等的限制,并且利用先进技术动态地呈现展品,结合触摸控制技术,增强了观众与展览的互动,方便观众对展览的选择和意见反馈。信息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新兴信息技术被应用于生活中各个领域,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也因为互联网行业的影响而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简化了信息传播途径,给文化传播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博物馆通过展览各种具有特定价值和文化标志的物品来传播某种文化,不仅传播方式直接,而且直观的感受更给参观展览的游客带来不一样的影响。而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的运用,使博物馆的展览不再受到展览地点大小,展示时间长短和游客参观展览中各种限制的影响。由于数字化展览的方便快捷,使得博物馆的展览及其文化产品与观众的交流更为方便。但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必然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析。

1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简介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即应用三维成像技术,模拟现实技术,图像立体展示以及各种特效将博物馆的现实场景在网络上展示出来,使得老式的实地博物馆能够用更加新颖而生动的形式展示,并且可以与观众进行互动。博物馆的展览可以不受到地域,时间和环境天气等的影响,其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使得观众对博物馆的相关文化更有了解兴趣,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在更大的范围、更长的时间段、进行更直观全面,体验更佳的展览。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可以对博物馆内的资源进行逼真重现,并且运用先进技术使其更加生动,更具有可观赏性。此外,还能对具有科技教育性质的博物馆进行专家讲座和多媒体技术教学,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更好。与此同时,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具有与观众的互动功能,观众可以通过留言和发表相关帖子对博物馆进行评论和提出意见,使更多的人能参与到博物馆展览中来,使我国优秀文化得到更为方便且广泛的传播。

2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优点

2.1 限制减少,展览便捷

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技术由于存在展览地点选择,展览空间大小和展览时间长短等的限制,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人们的更高要求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应运而生,不仅使得展览更加不受限制更加便捷,而且大大提高了展览信息量。与此同时,由于不受展览空间大小和时间长短的限制,博物馆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而且由于数字化展览的生动有趣,使参观博物馆不再枯燥,人们对学习博物馆相应的文化更有兴趣,利于文化传播和学习。

2.2 互动增强,选择多样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相比传统的博物馆展览,与观众的互动性更高,观众的选择也更多元化,由于不受参观地点和时间的制约,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观项目和参观方式。这也是一个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信息的飞跃,尤其是数字化展览可以从不同方位和不同视角,通过不同方式对所展览的物品进行观察和研究,能够很好地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积极性。此外,根据网络互动,博物馆可以更加方便地接受观众的意见和评价,做出改进,使数字化展览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2.3 动态展示,全面感受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和特种效果,能够从不同方位和角度展示物品,并且能展示物品内部结构,使观众能更好地了解所展示物品的整体构型。同时,能够动态地展示物品,利用多媒体和三维成像可以将物品的产地环境,生长过程和制作过程以及工艺流程很好地表现出来。对于乐器类物品,还可以通过特效将物品的演奏声音展示出来,在感官上增强对物品的了解,而且由于无需真正地弹奏乐器,也更好地保护了所展示物品,加强了博物馆的展览互动效果。

3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在博物馆中的主要应用

3.1 全方位长时间呈现展品

数字化展览利用先进的巨幕投影技术可以对展品进行各种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巨幕投影[ 2 ]即通过多个投影的组合展示物品,比传统的投影技术更先进而实用,能够展示的空间更宽广,内容更多,能展示的物品尺寸也更大,并且随着投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巨幕投影技术能更加清晰地呈现物品,为观众呈现宽阔视野并且画面丰富生动的展览。

同时,利用先进的光线和声音处理技术,能够调整所要展示物品的色泽,亮度等,使展览更接近于真实且高清。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由于受到展览空间和时间等的限制,不能长时间展示附带声音的展品,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物品也不易展示,但是利用巨幕投影技术就可方便快捷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结合先进技术,将展品,观众和声音融合在一起,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加强了博物馆展览效果。

3.2 通过触摸控制体验互动

触摸控制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手指触摸的识别,控制和处理,由观众自己选择所要参观的展览,并且对展品进行更直观的观察和接触,甚至可以将展品资料下载收藏。其中所用到的数字化技术包括光学感应处理,红外线等,当观众对数字展示屏幕进行触碰,可以选择不同的展示页面,放大或缩小展品成像。并且利用数字化展览的快捷和超大容量存储,可以将展品进行互相关联,在一种展品旁设置链接,与相同风格的展品联系起来,方便观众参观,同时也利于将各种展品分门别类。

此外,通过触摸控制可以方便观众留下评论和改进意见,收集观众反馈,将数字化展览技术不断完善。

3.3 通过数字成像模拟真实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本质上就是利用各种虚拟成像技术和特种效果技术[ 3 ],模拟真实的展览场景,通过融入声音,光线,甚至是触感来使效果更加真实。同时,利用展示屏幕的触摸控制功能,实现观众与展览的互动,尤其是在一些有关天文知识的展览中,利用虚拟成像技术,和特制屏幕,能够实现全方位模拟,可以使观众感受真正的天河浩瀚,星辰璀璨。可以在具有科技教育性质的博物馆进行专家讲座和多媒体技术教学,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挥地更好。

此外,对于具有一定历史的展品,通过虚拟成像和巨幕投影可以生动地模拟古代时期的真实生活场景,尤其是行人车马和热闹集市,使观众有恍如隔世之感。同时,对于具有特殊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的物品可以播放相关短片,通过三维立体技术展示其生长过程,场景宏大壮观,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展品都可以得到很好地展示。

4 结论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是随着互联网行业发展而兴起的事物,因其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展览要受到展览空间和时间等的限制,并且具有利用先进技术动态地呈现展品,结合触摸控制技术,增强观众与展览的互动,方便观众对展览的选择和意见反馈等优点,在博物馆展览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且随着互联网网络行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传统博物馆的展示陈列方式必将受到更大的挑战,而数字化展览和展示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为观众提供更佳的感官体验,并且顺应了社会潮流,必将得到更高水平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法制博览论文篇11

(二)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中国-亚欧博览会境内外招商招展,以及展会的展区规划、现场管理与服务工作。

(三)联络中国-亚欧博览会各主办方和协办方,协调落实相关工作,协调邀请重要来宾。

(四)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整体形象设计和宣传推介工作;建设、管理和维护中国-亚欧博览会网站。

(五)根据中国-亚欧博览会组委会的部署,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各项服务和保障工作。

(六)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专有品牌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展馆租赁、展位经营、广告赞助等。

(七)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的经费预算及相关业务的收支核算。

(八)研究新疆会展产业发展战略,收集管理展会和客户资源信息,培育会展人才队伍。

(九)主办和承办其他各种博览会、展览会、高层论坛和国际性会议。

(十)承办中国-亚欧博览会组委会、商务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新疆国际博览事务局设6个内设机构,机构规格均相当县(处)级。

(一)综合协调部

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的统筹协调工作,具体承担会展活动期间接待、安全、卫生、后勤保障等统筹安排、联络协调工作,督促检查各项工作执行情况;负责局机关文秘、会务、机构编制、人事、党务、群团、资产、财务、机要、档案、劳动保障、离退休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

(二)策划宣传部

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总体方案、展会期间元首/首脑峰会、部长级高层论坛等国际性会议和专题活动的策划和任务分解;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形象设计、宣传推广、品牌建设和法律维权工作;负责展会期间的宣传报道、新闻工作;建设、管理和维护中国-亚欧博览会网站。

(三)研究发展部

收集、分析国内外展会和客户资源信息,组织开展新疆会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负责与商务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咨询、联络;起草领导讲话和重要文稿;承担中国-亚欧博览会组委会、商务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交办的专题研究任务。

(四)招商招展部

负责统筹中国-亚欧博览会境内外招商招展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国内(含港、澳、台地区)招商招展工作;负责展区规划、展位确认和展位安排;建立客商数据库,管理客户关系,编印招商招展资料;统计汇总成交情况,对签约进行跟踪督办,对展会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新晨

(五)对外联络部

具体组织实施国外招商招展工作;负责与国外展会主管部门、机构、企业及商会、外国驻华使领馆和我驻外使领馆的联络,协助邀请国外重要来宾;负责外事、礼宾和翻译工作;联系外事主管部门。

(六)展览事务部

负责统筹管理展务工作;规划展览场地,安排展位序号;设计展区形象,设定服务功能区,指导搭建装修展台;负责展品运输和通关;管理展览现场和客户服务;协调展会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维持展会秩序;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专有品牌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展馆租赁、展位经营、广告赞助等;开发经营展会礼品及专用产品等;联系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

三、人员编制和经费形式

法制博览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26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101-03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进入了网络时代。据报道,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网民的数量达到3.8亿,居全球首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互联网,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基于互联网平台而建立起来的博物馆网站,拥有网络所能拥有的功能和特性,这些正是实体博物馆所缺乏的。博物馆拥有自己的网站,通过Internet传播知识、交流信息已成了我国文博行业的普遍做法。本文以甘肃省博物馆网站建设实践为例,就博物馆网站的架构、内容、维护等做了相关探讨。

一、国内博物馆网站的基本情况

虽然网站出现到现在不过十余年时间,但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国内各级博物馆的网站建设工作进展迅速。到目前,各地博物馆网站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构架和内容。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建设博物馆网站来传播和教育的可行性逐渐提高,国内各博物馆开始适时地建立自己博物馆的网站或网页,并对外开放。我们通过搜索引擎可方便地搜索到上百个中国博物馆网站。而前几年博物馆界通过对数字化博物馆的研究和讨论,也对诸如博物馆网站的性质、功能和各种技术问题形成了具有实践和学术双重意义的理论,取得诸多成果和实践经验。在甘肃省博物馆网站建设过程中,笔者对博物馆网站建设的架构、内容、维护、安全及博物馆网站对博物馆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做了思考和总结,并尝试对博物馆网站的内容构架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期为博物馆网站的建设与改进提供参考。

二、甘肃省博物馆网站建设思路

甘肃省博物馆进行网站建设时,主要采用了“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的思路,将网站建设过程分为内部基础建设和外部网站建设两部分。首先是基础建设。主要是在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在博物馆内部建立局域网,即通过局域网对各个业务部室和行政部门进行联网,通过联机设备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和藏品数据数字化处理。同时,成立了由相关领导、馆内专家、业务骨干、计算机专业人员组成的信息资料中心,在为网站提供各种最新资料的同时,也为网站的运行提供了组织保障。第二步是外部网站建设。主要是建立互联网,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让世界更近地了解甘肃省博物馆,更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从技术方面考虑,主干网络支持了多种网络技术和平台,在考虑网络布线、设备选型、网络应用系统等方面时,以先进性、开放性、可靠性、安全性为基础,保证在三五年内不落后,便于升级、扩充,以适应今后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甘肃省博物馆网站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甘肃省博物馆网站的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概览、陈列展览、藏品珍集、学术交流、教育园地、网上商店、在线咨询(网上留言论坛)和友情链接八个部分。

(一)博物馆概览

博物馆概览主要包括博物馆简史、现任领导、组织机构、甘博大事记、文博动态、馆长致辞、服务信息等。这些内容主要传递给观众有关实体博物馆的基本信息。博物馆简史是说明博物馆的性质以及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以便让参观者对博物馆的总体情况、性质、定位有个基本了解。组织机构是说明博物馆的基本架构以及各部门的职责等,参观者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个直接联系到具体部门。联系信息上有博物馆的通讯地址、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等,便于参观者联系。服务信息上主要有交通路线、开放时间、门票领取办法等博物馆提供给参观者的服务信息。文博动态包括博物馆已经举办、正在进行或即将举办的活动、召开的会议等。有了这些信息,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在网上获得某个博物馆的基本信息。如什么时间将举办什么活动,参观者如有兴趣,可以在某个时间,采用某种交通方式去参加等。

(二)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分为基本陈列展览和临时展览两类。基本陈列展览即“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甘肃彩陶展”、“甘肃丝绸之路文物展”,三大主题展览在网上的重现通常以展室来表现。观众从中可以参观实体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如果感觉有兴趣,再到博物馆里参观,亲身实地体验一回。临时展览是对博物馆已举办的、正在举办的或即将举办的展览进行内容和展出时间的介绍。

(三)藏品珍集

藏品珍集主要是指在博物馆网站上对本馆的藏品按级别、类别、年代、材质、出土年代、出土地点或特殊主题等进行介绍。博物馆的网站建设发展到今天,藏品的展示形式已经从图片和文字平面展示发展到视频、三维仿真、音频、可与用户交互的动画、虚拟空间展示和游戏等。藏品的图片像素更清晰,色彩更真实,文字资料更加详实、准确,视频、三维仿真和音频等的感官效果更好,参观者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博物馆输出的信息。与图片相比,这些更能吸引参观者参观浏览。交流互动或游戏则让网站与浏览者之间可以互动交流,突破了博物馆展览中单向输出信息的局限,从而调动起参观者的积极性,取得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包括博物馆专家介绍、学术成果交流、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学术问题解答等内容。

(五)教育园地

教育园地主要有博物馆知识、世界文化遗产、文物藏品知识、动植物化石知识等内容。

(六)网上商店

网上商店主要负责出售甘肃省博物馆出版的《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等出版物、明信片和一些纪念品,提供网上订购服务。相比较国外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做法比较成熟。甘肃省博物馆由于资金和人力有限,这部分内容还处于试探性阶段。

(七)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即网上留言论坛,是博物馆网站的一项重要内容。参观者在参观博物馆网站时,对于博物馆、当前的文物市场、文化热点等会有想要与人切磋、交流的需要,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或者疑问,也希望可以在上面得到解答。甘肃省博物馆网站通过开设留言板和论坛,为参观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获取知识、解除疑问的地方。

(八)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即与其他网站的链接。参观者上网,往往不会只去浏览一个站点,在参观完网上博物馆后,余兴未尽,还想看看其他的博物馆或者文化频道。博物馆设网站链接使参观者能够方便地链接到其他网站。甘肃省博物馆友情链接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北京文博信息网、中国考古网等50多家博物馆网站。

四、甘肃省博物馆网站建设的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细分服务对象

针对访问博物馆网站用户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服务对象进行了划分,分别从大众、专业人员两类群体角度设置栏目和组建立了“普及区”和“专业区”两个子网站,从而使网站的可访问性得到了大大提高。网站以“简洁、实用、以人为本”为建设原则,两个子网站服务对象明确,功能清晰,内容丰富。

(二)内容丰富,满足不同需求

宣传文化、传播知识、教育大众的理念处处体现在网站规划和栏目设计中,并以人性化的方式提供服务。比如通讯方式(地址、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交通路线(图片形式)、参观须知包括参观时间、讲解收费标准及其他服务项目以及博物馆提供给参观者的服务设施如咨询台、存包处、衣帽间、餐厅、茶座、书吧、艺术品商店、洗手间、残障人专用设施等。对于希望实地参观博物馆的观众而言,这一部分内容非常实用,应尽可能详尽、具体。

(三)功能齐全,服务方式多样

甘肃省博物馆网站提供了馆藏重点文物、标本藏品、基本陈列、临时展览等各种信息的展示,并支持各种分类和搜索,为大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另外,通过留言板和论坛,实现与网友的交流,进一步加大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五、对甘肃省博物馆网站维护和信息安全的思考

安全是博物馆网络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情况下,藏品管理工作要求妥善地保管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料,做好防火、防盗工作。而计算机藏品管理系统也存在网络安全、黑客入侵及计算机病毒等问题。网站建设方案中的权限设定是实现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不同级别的浏览者需要登记的用户信息不同,所浏览的页面内容不同,查询获取或供下载的资料不同,与服务器交互的行为也不同。博物馆领导和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的专家可以具有较高的权限来共享资源,讨论或上传学术信息;而普通工作人员和一般浏览者则只具有普通权限来获取对大众开放的信息。日常的网络安全维护是必不可少的,系统管理人员需要进行实时测试,以维护网站的正常运行。

甘肃省博物馆网站的安全性保障包括选用安全的操作系统、设置网络防火墙、安装网络版本防病毒软件、数据加密、信息工作制度的保密等。安全性控制功能是保障网站系统得以正常使用的先决条件。

六、甘肃省博物馆网站建设的不足

(一)缺乏与访问者的互动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