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际合集12篇

时间:2022-12-27 14:28:01

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篇1

二、交际活动中突显出的文化差异

1.称谓用语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2.礼貌用语

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 you”。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 you”。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这时,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说一句“Thank you”。再如“Excuseme”一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不起”,和“Sorry”属同一用途,自然应该在道歉时用到它。可英语中“Excuseme”一词通常用在打断别人或打扰别人,希望引起对方注意时用到。

3.告辞用语在使用告辞用语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万万不可对号入座。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教师那里请教问题,美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还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告辞时学生按照汉语习俗说:“I am sorry for having wasting a lot of your time.”这会让这位美国老师感到相当费解。为什么学生认为自己解答问题是浪费时间,难道学生感到没有收获吗?在上述情况下,告辞时怎样说才算恰当呢?按西方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别,而且往往要找一个借口。可以说:“Thanks a lot for your help. I’m afraid I must be leaving now. I don’t want to get caught in the rush hour.”或是“Thank you for occupying you so much precious time.”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又容易被中国学生掌握和接受。

4.邀约用语

请客吃饭,如果是比较正规的要发请柬,这种礼节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饭。中国人在客人造访时,临时决定挽留客人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发出口头邀请,并约定时间和地点。例如:

(1)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must come around for dinner sometime.

(2)I was wondering if you’d like to come to dinner at our place next Saturday evening.

(3)we’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Friday evening.

上述陈述中,“1”只能认为是寒暄而已,而“2”、“3”则可视为真诚的邀请。另外,如果到饭店吃饭,按中国人的习俗应该由邀请人付账,但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却不一定。如果对方说:“I’ll take you to dinner”,这意味着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说:“Let’s eat togather”,这将意味着“going Dutch”。对西方人来说,约朋友到饭店吃饭而各付各的钱是很正常的现象。

语言交际篇2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互联网(Internet)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诺顿指出:“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创举之一,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它可与印刷术、铁路、电报、汽车、电力以及电视之类媲美,有些人将它与印刷术和电视相提并论,这两项早期技术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互联网的潜力要大于前两者,它利用知识杠杆,通过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各种便利条件,无拘无束地给人类传递大量文字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再次提速,在多个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期。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网络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它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和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全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

一、网络语言概述

从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是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聊天室、浏览器等。这是网络语言的最基本成分;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网恋、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虛拟空间、注意力经济等;三是CMC(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语言即网络交际语言,是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发生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际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从狭义上讲,网络语言仅指第二类即CMC语言,本文将从狭义层面上对网络语言展开分析。

DavidCrystal认为网络对语言的影响将在语言领域内引发一场新语言革命(DavidCrystal2001)。网络语言就是网民们为了适应因特网的发展和网上交流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它是一种用于网上交流的社会方言。主要由年轻人群创造和使用,它以其简洁实用。新颖独特,巧妙幽默的主要特征为网民们日益接受,具体表现为“汉字新词”(如公鸡指公家免费上网的机器)、“表意数字”(1314表示一生一事)、“谐音替代组合”(大虾指的是大侠)、“字母缩写”(CU是“Seeyou”的缩略)、“情意符号”(:-D大笑)、“特殊用语”(温酒屋Windows95)以及“童言赘语”(东东即东西)这几类。

二、情景语境

系统功能学家将语境分为语言知识(verbalcontext)和非语言知识(non-verbalcontext)两大类。非语言知识(Non-ver-balcontext)又可分为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其中,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况。它决定在特定的场合下,说话人所传达话语的实际意义。语言具有社会性,社会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他们有各自的社会习语与表达方式。由于交际情景、交际媒介及交际对象的不同。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各种变体,这就是语域。情景语境也就是语域(register)。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他提出了决定语言特征的三个主要语境因素即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语场是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实际发生的事;语式是指语言载体形式也即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一一书面还是口头的。还是两者并用: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情景语境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交际行为会随交际情景的不同而千变万化。每一特定的情景语境都有其特殊的词语,这些词、词组和语法结构常被以一些特殊的方式使用。使其不同于其他的情景语境。我将利用情景语境的三个要素——语场、语式和语旨来对下面的例子进行具体的分析。

例如:在某中学里的一堂外语课上,它的语场是外语学习,外语的某一方面,如情态动词的用法。教师传授情态动词的用法和学生学习。语旨是指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这是由学校确定的固定的身份关系,教师地位高一些,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是临时的,依性格而定。语式是指教师教学和学生讨论时所用的语言媒介,渠道有口头,如教师提问引出信息,学生答复提供信息以及学生彼此间的对话:也有书面的,如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以及一些参考资料等。该语篇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产生的,是受制于情景语境的。

同一个人,表达相同的意思,可能因情景语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例如:一个人觉得房间空气不好,想请求他人打开窗户时。他可以说:

“Openthewindow,please!”

而在另外一种场合,他的话语又可能变为:

“Wouldyoumindopeningthewindow?”

在这里,它们的语旨是不同的,第一句话是表示命令的祈使句,言者与听者的关系比较亲近;而第二句话则是表示委婉请求的疑问句,言者与听者的关系比较陌生。但这两句话的语场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请求对方打开窗户。它们的语式也是相同的,都是采取口语交际的方式。

三、情境因素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1、语场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场是有关交际的目的和主题的东西,即交际为什么会发生(why),它是关于什么的(aboutwhat)。语场可分为专业性的和非专业性的。网络交际语言是属于后者。因为,网上的交流方式是建立在匿名基础之上的,参与者是以自己在网上的绰号而存在,并且通过打在屏幕上的文字符号与他人交流。因此现实世界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意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扮演的角色也是随意的,摆脱了真实生活中地位、身份、职业等的约束。这种平等的网络交往有利于使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以提升,创新精神得以发挥。

在互联网上聊天时,双方是不见面的,他们面对的是键盘和屏幕,因此交流时的面部表情、语调、姿势、语气都被省略掉了。网络交际的这种特殊性使网络交际者既无法真切感受到交际双方所处话语情景的气息,也无法借助具体的情景、社会、文化语境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去补充、完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的不足。因此若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等组合在一起,模拟现实交际中的面部形态,不断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充满怪异情趣的表情符号,以期望获得接近现实交际的丰富生动的效果,如:\(^o^)/表示举手欢呼;<<<<(:-)表示戴着高帽子;@_@高度近视;:-D表示大笑;>^-^<表示猫。在现代的网络中,人们加入某个社区不需要一个真实的身份,由于网络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知识是模糊的、甚至是缺失,交际双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身份、籍贯、性格等都可以是虚拟的,所以网民们会很容易地进行思想交流,倾吐自己的心声。他们并不害怕对方会将自己的隐私告诉他人,因为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相互熟悉的交际者也能变成陌生人,网民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而变换自己的性别、年龄、所在城市等基本资料,一个人也可以拟订几个不同的网名与别人进行交谈。网络所带来的一种平等使得一部分虚拟的热衷者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交际双方不会受到现实世界中具体的身份、地位的牵绊,因此会把网络当作可以随意宣泄感情的平台。网络中很多交际者抱着放松心情和打发时间的目的,带着娱乐的态度进入网络交际圈的,交际者这种特殊的心态会对网络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网络上对交际对象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有时仅仅凭借对方的网名来选择交际对象。因此起一个新颖独特、新奇古怪的网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吸引更多的网民。此外。在网络聊天中对待交际对象的态度也很随意,当一方对正在聊的话题提不起兴趣或者觉得另一方很乏味而不愿意和他聊天的时候,就可以不说话,对方问话也可以不回答,交际对象可以随意地抛弃别人,也可以被别人随意抛弃。在网络交际中。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已经销声匿迹。网络交际的隐匿性使得交际主体可以在匿名情境下进行交往,性别、年龄、肤色、国籍、身份、地位不再成为交际的障碍。网络交际的自由和开放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正如Farfeleder所说:“Steppingintoobarislikeaccessingachatroom:dailyroutineandstressarefadingaway;itisdarkandcozy.andyoucanbcyourselfmorethanwork.Inchatrooms,peoplehangaroundjustlikeinabar,theygetthemselvesdrinks,theyleaveforthetoilet(theymightevenannouncetheseactionsasinreallife),theyinterruptalongerdiscussionwithonepersonforgoodbyetosomeonewhoisleav-ing.”

2、语式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式是指进行交际的手段——主要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即交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语言交际有两种媒介:声音(口语)和文字(书面语)。在这里,我引用DavidCrystal的一段话来区别口语和书面语。

“Speech(spokenlanguage)isphonicsubstancewhilewrit-ingisgraphicsubstance.Speechistypicallytime-bound.spon-taneous,face-to-face,sociallyinteractive,looselystructured,im-mediatelyrevisable.andprosodicallyrich.Writingistypicallyspace-hound,contrived,visuallydecontextualized,factuallycommunicative,elaboratelystructured,repeatedlyrevisable,andgraphicallyrich.”

那么,网络交际是通过什么媒介进行交流的呢?它是借助于连接网络的电脑屏幕和键盘,采取书面的形式来实现网络交际,但是它的内容却是口头的、即时的。不同于传统的口头聊天,网络聊天这种交流方式是把口语和书面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方式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由此形成了独有的一种话语方式。即介乎书面交流和面对面交流之间的方式。网络交际具有互动性,双方交换意见并相互影响;同时也具有即时性,谈话快速进行,并且话语一经敲出就不能再收回修改,因为网络信息交流是以光速的方式快速进行的。在QQ上聊天时,当你输入你想说的一句话并同时敲击Ctrl与Enter键或者是利用鼠标点击QQ对话框上面的发送键,你的话语就会立即出现在对方的QQ对话栏中。一封电子邮件也可以在瞬间到达大洋彼岸,因此网上聊天既可看作是书面交际,也可看作是口头交际,

与此同时,他们在网上聊天时为了适应网络上快速信息交流,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省上网时间和费用,所以强调快捷、简略。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递最大的信息量,网民们自然要寻找最为简洁的表达方式,因此他们对一部分词汇或短语进行改造,随意创造特殊符号,打破语言规范,比如DIY是“自己动手做”的意思;F2F(=facetoface:面对面),Y2K(=Year2000:千年虫问题)。还有用一定的数字象征某种意义,如15730表示“一往情深”:530表示“我想你”等等这些词汇具有奇异性、游戏性,符合网民追求的新奇怪异心理,所以网络语言是依赖网络交际的特殊语境而存在的,离开了网络这个语境,是很难被人们所理解的。

目前,网络交际手段还主要是键盘输入。虽然现在也可以通过语聊(即语音聊天),但音效效果都不理想,甚至丑化了交际者的语音,所有大部分网民仍青睐于通过键盘输入进行聊天。由于键盘输入必须以字母、符号为输入方式,这就加大了汉字输入的复杂性和难度,现在网友们用得比较多的是汉语拼音和五笔字型,由于使用汉语拼音在快速输入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互联网是宽容的。只要不影响特定语境中的传情达意,人们对于错别字并不十分介意。至于其它类型的缩写,多数网民可以心领神会,所以网络上的缩略词语比比皆是,

3、语旨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旨指的是交际的参与者。他们的身份以及相互之间关系,即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考虑的是你在跟什么样的人交际(Towhom)。Huston在社会语言学教程(Sociolinguistics)中谈到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时说:“Speechmayalsoreflectthesocialrelationsbetweenthespeak-erandtheaddressee.mostparticularlythePOWERandSOLI-DARITYmanifestedinthatrelationship.”根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专业人员和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或普通人之间。在现实交际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说话时我们要考虑到权势(Power)和亲密关系(Solidarity),也应该考虑到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和职业等问题,对于专业人员和普通人员要选择不同的交际语言与他们交流;而在网络交际中,参与者并不清楚自己在和谁聊天,因为网上聊天并不需要真实资料,所以交流对象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职业和文化程度都显得无足重轻。权势和亲密关系问题在网络交际中也就不存在了,对交际对象可以直呼其网名,因为参与者的唯一身份就是他的昵称即网名,它体现了网络交际中的最在特点——隐匿性。当人们想在因特网上进行交流时,他必须先输入自己的网名,这代表着他在网络空间里的身份和形象。一般而言,网名反映了此人的性格特点、此时的心情状态。又或者他的抱负和梦想等等,而网名的语言成了展示自己的唯一标志,因此,为了与众不同以便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为了追求面对面的交流体验和交流速度,网民往往会对语言符号进行删减、篡改、替代、变通等,使语言符号更直观地进入到人们的视觉经验,促成认知活动的快捷与敏锐。如:homepage是“主页”的意思,可网民们却更乐意接受“烘陪鸡”,把E-mail电子邮件称作“伊妹儿”,把“大侠”(网络高手)变成“大虾”。

四、从情景语境三因素分析网络交际与现实交际的差异

语言交际篇3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口语交际发言稿,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我校承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生态课堂县域推进策略研究》课题下的子课题“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为我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生态课堂下的教学提供了研究舞台,也为我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是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为我们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的空洞无物,教学形式零散无序,教学手段单调古板等诸多问题。我校针对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认真开展“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工作。现就关于我校开展“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实施情况。 

(一)、加强课堂研究领导,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组织机构。教管中心领导高度重视我校“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工作,滕鹏飞主任担任该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学校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和全体语文教师为参研人员,组建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这对我校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和人力保障。 

(二)、收集、调研、查找以前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以前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教学未能给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供足够的指导。①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口语交际课没有被更多的语文教师所认同和重视;②口语交际课教学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对口语交际课的评价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③课堂上太注重于知识的系统传授,口语交际的训练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④学生的校园生活单调,彼此的协作交际活动很少,学生之间缺乏语言的沟通。 

2、家庭未能给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供合适的环境。①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家庭中,委托监护人或为隔代监护或为其他亲戚,只注意管孩子吃和穿,往往忽略与孩子沟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未能受到积极的影响;②不少家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工作任务重,家务繁杂,无暇与孩子交流,不能对孩子口语交际能力提供足够的帮助;③一大部分家庭对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学生家长心目中,只有学生学习成绩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尺;④家庭成员之间存在隔阂,家庭气氛不够和谐,彼此之间缺乏交流沟通,这些因素都不能给学生提供有利的口语交际环境,还有不少家庭经常发生争吵,使用侮辱性语言,更阻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健康发展。 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较少;③社会各层面不文明语言的负面影响也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3、社会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局限。①学生的社会生活面狭隘,社会活动过少,缺少足够的实践交流机会;②缺少公共活动场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较少;③社会各层面不文明语言的负面影响也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如何开展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我校认为,必须充分依赖学校这一主阵地,克服来自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课堂背景下口语交际教学手段,创造更多的生态口语交际环境,让学生敢说、会说、乐说。 

(三)、制定“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工作措施。 

1、做到四个“必须”,学校主要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各级干部必须全程参与研究活动,每次活动必须有方案、记录、总结、图片等资料,该项工作必须纳入教师积分考核管理。 

2、要求主研和参研教师,加强口语交际教学方面的业务知识学习,做好学习笔记,每月作为常规工作的一项检查内容。 

3、教研组在安排常规教研活动时,要以“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为主要教研内容。 

4、围绕研究主题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①每月召开一次专题教师培训会。②两周一次语文常规教研活动,活动主题为“生态课堂背景下口语交际”。③每期学校组织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会,每半期班级组织一次学生家长培训会。通过家长会,交给家长与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方法,提高学生家长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视。④每期组织一次学生演讲比赛,每周一次学生干部国旗下讲话,每天让一个学生利用预备10分钟讲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展示口语交际的能力,争强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为我校进行有效的“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5、做好研究的阶段性工作小结。一周一次主研教师工作小结,两周一次参研教师研讨,半期一次经验文章撰写,一期一次工作小结,一年一次全乡经验交流。 

6、实行“先试点,然后以点带面,再全面推广”的工作方略。我校现在已确立了两个实验班级,在一个学期内,以这两个实验班级研究出我校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初步方案,然后先在我校全面实施,一年后在全乡推广。 

7、增大资金投入。对主研和参研教师给予更多的培训考察学习机会。我校还实行教师先买后报业务书籍的学习制度,就是教师可以自由购买相应的业务书籍,看完后,凭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到学校报销。 

二、初步取得的成果 

1、在口语交际中,学生知道了,既要注意口头语言的表达,又要有良好体态语言的配合,这样可以增强表达效果,逐步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2、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成就教育人生。朱永新说过,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这不仅仅是对受教育者作出的判断,也是对教育者本人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时刻警醒自己、超越自我,使自己的思考更缜密,心境更恢弘,人格更健全,方法更成熟。 

3、我校提出“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生态课堂背景下口语交际要求,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语言文字朗读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体现在对范文语言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通过将文字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儿童受到感染、熏陶并领悟,进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有了丰富的语言,学生才能真情实意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观点。 

4、开辟第二课堂“优化作文教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生态课堂背景下口语交际教学效果。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作文教学常常封闭于课堂之中,作文训练只限于课程表中安排的课时,许多小学生的作文往往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尽管教师在指导时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还是写得空洞单调,干巴乏味。为了改变学生缺乏生活、闭门造车这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及现状,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开辟第二课堂、优化作文教学”研究。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一个特性,便是言语交际性,说与写是随着交际的产生而产生,并服务于日常交际,语文教学在小学学科中最具有广延性,凡说话、听话、阅读、写作都可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而这种语言学科的广延性也召唤作文教学需要改革、实验,在语言表达环境中优化说、写。我校开辟第二课堂,引发作文动机,以表达为主线,围绕“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这三项最重要的语言表达要求,安排三阶段训练序列:①低年级为说话写话阶段,重点抓好句子训练。②中年级为段的训练阶段。③高年级为篇章训练阶段。在生态课堂背景下的口语交际教学,我校注重了学生的沟通生活渠道,开发口语交际源头,加强读书指导,欣赏优秀文章,促进读写说的结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口语交际的欲望。 

三、存在的问题 

我校开展“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影响我校的课堂研究,主要有: 

1、学生阅读面狭隘,知识不够丰富,语言积累不够。

2、少数教师还是受到“两率一分”的影响,不能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尝试,总是当心失败。

3、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儿童心理的健康问题成为教育的一大障碍。

语言交际篇4

有一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当电影大师汇聚戛纳, 出席祝寿短片《每人一部电影》新闻会时,不料发生意外。曾在2002年凭借《钢琴家》获金棕榈大奖的波兰73岁的名导罗曼·波兰斯基因不满记者无聊提问, 当众发飙,摔下话筒,拂袖而去。是大师没素养吗? 非也!人家的主题是《每人一部电影》,可是,不少记者的提问却纠缠于数字时代的影院如何发展, 一开始波兰斯基还有耐心与记者辩驳几句, 可是一些记者还是翻来覆去,无关痛痒的提问,最后导致波兰斯基当众恼怒。

之前,北京市大兴人民法院对郭德纲诽谤案作出判决后,有记者采访郭德纲:“您坐在被告席上的感觉怎么样啊?”郭德纲不假思索地回了一句:“要不您上来坐会儿, 感受感受?”之后, 郭德纲也连珠炮般抛出了一大串问题:“你是哪个媒体的啊? 干了几年啦? 开车过来的,还是坐车来的?”古人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不学,就不会有追求;不思,又岂能指望提问到位? 所以要三思而后说。

2 说时技巧:贴切恰当

在平时的观看《杨澜访谈录》就发现了杨澜很多的提问都有着很多独到之处。《杨澜工作室》自创立以来,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成为名牌的人物访谈节目。它以世界各国知名人士为主要访谈对象,通过访谈让观众去感受那些平常可望而不可及的名人,从而引发对人生、社会等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这样的人物访谈节目,对主持人的提问和采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讲究提问的技巧和方式。

在《杨澜工作室》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大段人物业绩的介绍,而更多的是嘉宾心路历程的展现和个性的张扬。他们也经历过人生的辛酸与挫折、喜与悲,所不同的是他们所抱的态度和作出的选择不一样。因此,深入挖掘反映人物特性的以及有价值的侧面,让观众认识到是“这一个”,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好提问,问题的切入点要具体贴切,有针对性,能触动对方的心灵。落脚点限定方向,抓住关键,能引发采访对象的深入思索和肺腑之言。

比如:杨澜在在采访著名画家陈逸飞时,谈到事业、人生态度时,她问:“很多画家,特别是中国文人,都有一种传统的想法,就是认为应该只从事一个专业。他们可能会觉得陈逸飞这个人不务正业,还去拍电影。你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可以看出,杨澜没有直接地泛泛而问,而是另辟蹊径,从拍电影、做服装、办自己的模特公司等商业经营活动,超出了中国文人事业的范围,进而会影响事业这一传统观点切入,来谈对事业的看法,由此引发了陈逸飞充满智慧与个性的思考。他回答说:“我心里也想,每个人究竟应该怎么个活法为能够多卖掉一些画,使自己的名气更大一些还是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说实在的,还是后面的问题想得多一些。”从中真切感受到了陈逸飞的工作准则,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及他乐于尝试、乐于创造的心态,给人们一些启迪。

3 说出真情:以情动人

技巧再高明,思考的在周密,一讲话就是违心之言,一次两次还能赢得人缘,但是要想在路遥知马力后的人际交往中赢得人心就不是技巧能解决的了。“言为心声”,心静则言明,心浊则言浊。不管如何巧饰,一个人的言语总要反映其内心的思想感情。所以真情才是硬道理。

虚假的情感是难以打动人心的。以情动人,情必须是真情, 唯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才能使人产生心灵的震颤。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同志有这样一段回忆的语言:1962年, 我要离开去天津工作了,我站在床前, 他用一只手拉住我的手,另一只手在我手背上轻抚, 就这么无言地守着, 谁也不说话。我先哭了,我一哭,立刻也落泪了。我抽泣着说:“当初我不愿来,你借我来, 现在我不愿走,你又撵我走。你这不是难为我吗?”流着泪叹息:“我也舍不得你走啊。我和我的孩子, 一年见不上几次面, 只有我们是朝夕相处, 你们比我的孩子还可亲。可是,我得为你们的前途着想,我不能误你的前途。”“我不嫌低,我不要离开你。”我哭出了声。用手一拉,把我一下子揽入怀中,抱紧我放声大哭:“银桥,我死以后,你每年到我坟前来看看。”他不停地用手拍着我的后背,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上面这段对话,许多人读后非常受感动。甚至热泪盈眶。为什么呢?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对话,表露了真实诚挚的情感,展现了伟人和普通人的真情美。

参考文献:

[1]斯托克哈,特曼等.语言与语言学词典[J].上海辞书出版社.

[2]徐海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J].外语研究.

语言交际篇5

Abstract:Verbalcommunicationisabilateralprocessforparticipants,whichincludechoice-makingonthepartofthespeakerandinterpretingofthehearer.Andpresuppositionactsasavariableinthisdynamicprocess,constrainingthespeechactofparticipantstoacertaindegree.Therefore,theyareexpectedtotakeintoaccountthefactorofpresuppositionandmakeadjustmentsinordertoavoidpossiblenegativeimpactandactaccordingly.

Keywords:presupposition;role;choice-making;comprehension;verbalcommunication

一、引言

预设(presupposi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Frege)于1892年在其《论意义和所指》一文中提出,这之后引起众多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兴趣。也有学者称预设为“先设”或“前提”,他们虽然所用的术语和研究视角不一,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预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逻辑和语言现象(Wilson,1975;郭聿楷,1998;徐盛桓,1993;等等)[1],[2],[3]。预设是人类言语交际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说话者话语的选择和听话者对说话者交际意图的把握。

可是,预设在人类言语交际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对话语选择和理解中有什么制约作用呢?说话者和听话者在言语交际中又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呢?本文将在讨论预设语言现象的特征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言语交际中的话语选择和理解

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至少涉及说话者选择话语以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和听话者对话语进行阐释并抓住其交际意图两个过程。首先,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经常面对话语选择的问题:是说还是不说?是直接表达心意还是选择间接语言?应该使用哪种语言变体才适合当前的交际情景?多少信息量才适合当前的交际需要?等等。这个交际过程显然不是单靠背单词、学语法和练口语听力能够完成的,尽管这是言语交际的一些前提条件。这必须依靠说话者的语用知识和语用能力,发挥语境因素在言语交际中的制约作用等。

其次,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也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语境、共有知识、心理状态等。同时,听话者还要在双方共有知识的基础上推断说话者的真正交际意图,避免曲解和误解的产生。

我们常说的言语交际的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便是很好的例证。语用失误又可以细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前者指交际中的语言使用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或者套用了母语的思维,造成话语的“不合时宜”而引起的失误;后者是指在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两种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得相当普遍。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对方文化并学习一些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原则,提高应对不同交际环境下的语用能力。与此同时,作为话语接受方的听话者也应该对语用能力相对较弱的说话者怀有一颗宽容的心,相信说话者并没有冒犯、粗鲁的言语行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语用方面重视不够引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减少语用失误,又能使言语交际顺畅,不至于出现“卡壳”的尴尬场面。

除了上述一些因素外,制约说话者话语的选择和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的语用因素还有很多,不一而足。例如,人们在交谈中常常拐弯抹角,并非总是直言不讳,但是听话者又能做到心知肚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这是为什么呢?在解释这种语言现象时,学术界用得最多的当属语用的礼貌原则。20世纪80年代初,Leech在总结Brown&Levinson等人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Theory)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导人类会话交际活动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及其六个次准则,即:1.策略准则;2.慷慨准则;3.赞誉准则;4.谦虚准则;5.一致准则;6.同情准则[4]。但是,世界各民族自己言语交际中在遵守礼貌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例如,顾曰国针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作了相应的修正,认为中国的礼貌倾向于贬己荣人,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等级秩序息息相关。同时,他将中国的礼貌概括为:尊重他人、谦虚、态度热情以及温文尔雅。因此,各民族言语交际礼貌的差异性也同时制约了我们话语的选择和理解。

所以,人类言语交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说”与“不说”、“如何说”的问题。当可以不说时,说话者可以通过保持沉默或体态语言来传递自己的交际意图;当必须说的时候,说话者就应该考虑“如何说”的问题了。当然,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说的,这就有必要关注制约言语交际的因素。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在发出言语行为之前总会综合考虑各种语境因素,如交际对象、交际时间、交际场所等等。另外,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以便识别说话者真正的交际意图也同样会受到上述语境因素的影响。

三、言语交际中的预设变量

尽管语言学家对预设的理解和定义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语义预设(semantic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前者从语义真值的角度研究句子或命题(propositions)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讨论话语(utterance)的适宜性。如上所述,说话者的话语选择和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这些因素中,预设知识扮演着重要角色,交际主体预设知识的重叠程度及其动态性(dynamic)决定了它在人类言语交际中可以充当一个变量(variable)。也就是说,交际主体的共同的预设知识会随着交际环境和交际活动的推进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说话者作出相应的调整,提供适量的信息,否则会显得啰唆,给听话者造成加工负担。例如,如果说话者在言语交流中发出下面的话语:

“Ifoundanoldbicycle.Abicyclehasachain.Thechainwasrusted.Abicyclealsohastires.Thetireswereflat.”

显然,这样的话语在听话者听来,不是说话者思想表达能力有限就是精神有问题,因为引文中的第二句话和第四句话是任何现代人所具备的常识,重复这些人人皆知的东西无异于将听话者视作。为了解释这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从预设理论中寻求答案。

最早对预设现象进行研究的首推逻辑学家,如G.Frege等。20世纪60、70年代,预设现象也引起语义学家的广泛关注。在语义学中,预设是这样定义的:

句A在语义上预设句B,当而且仅当:a.凡是A是真,B是真;b.凡是A是假,B仍是真[5]175。

言语交际话语选择和理解中的预设定位

例如:句子“Johnsawthemanwithtwoheads.”及其否定形式“Johndidn’tseethemanwithtwoheads.”都预设句子“Thereexistsamanwithtwoheads.”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语义学家往往关注句子或命题的真值(truthvalue),即从真和假两个值的角度探讨句子的意义。

Levinson也从语用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语用预设的两个重要特点:合适性(appropriateness或felicity)和共知性(mutualknowledge或共同性commonground)。他对语用预设给出的定义是:

如果一句话语只有当B是言语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时才是合适的,那么A在语用上预设B[5]205。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说话者为了保证话语的合适性就必须了解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使双方具有的背景知识尽量相互覆盖(overlap)。这就要求说话者对听话者的认知状态进行假设,在其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同时,言语交际和语境的动态性决定了交际主体预设知识的动态性,因而预设可以视作言语交际中的一个变量。由于交际主体预设知识的不断改变,说话者和听话者也必然因时、因地作相应调整,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预设研究表明,言语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对交际的成功十分重要,说话者在发出言语行为之前总会对听话者的知识状态进行假设,了解交际双方预设集合中信息的“覆盖程度”。有一点我们必须弄清楚:预设信息可以是旧信息,也可以是新信息,因为预设信息能够在言语交际中得到适时的补充。与此同时,原本是言语交际一方未知的信息,一旦成为双方的共同知识,就有可能变成预设信息[6]。如果语用预设量(quantityofpragmaticpresupposition)不足,以致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说话者就必须适时地加以补充。语用预设量的调整如下图所示:

说话者――――>―<――――听话者

(Addresser)PlPsPm(Addressee)

其中:[ZK(]Pl=预设量不足(LessPresuppositionQuantity)

Pm=预设量过多(MorePresuppositionQuantity)

Ps=成功预设量(SuccessfulPresuppositionQuantity)

--><--=预设量调整的方向(AdjustingOrientationofPresuppositionQuantity)[7][ZK)]

四、预设变量对话语选择和理解的制约

应该承认的是,语义学家对预设现象的探讨是富有成效的。然而,预设现象对语境等因素非常敏感,自然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语用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讨论话语(utterance)的适宜性。在语用学中,预设通常是指说话者(speaker)在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进行的假设,即使说话者话语(utterance)适宜所必须满足的条件[8]。预设的基础是话语主体(participants)的知识和认知,因而语言交际主体的“共有知识”(commonground)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交际双方具有的背景知识尽量相互覆盖,交际活动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预设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一个变量,对说话者话语的选择和听话者的理解具有制约作用。我们知道,听话者的预设知识会随着交际活动的进行而发生变化,先前发生的言语行为中的信息有可能会成为当前言语行为发生时听话者预设知识的一部分。说话者可以依据这种共有知识对话语进行动态选择,进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听话者也能够利用它来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看本质的思想,寻找理解话语的最佳相关,以便了解说话者的真正思想和意图。这样一来,说话者和听话者预设知识的覆盖面就会相应地扩大,这就要求说话者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一方面应尽量不要提供过量的言语信息,以免让人产生拖沓、累赘之感。另一方面,说话者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听话者具备某些预设知识,不提供足量的信息,使听话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

就听话者而言,他也应该随时关注先前话语中的信息并进行积累使其成为自己预设知识的一部分,为理解说话者发出的话语打下基础。否则,听话者将由于自己的不积极配合而跟不上正在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的节奏,给人以心不在焉或呆滞的感觉,同时也会给识别说话者的真正交际意图人为地造成困难。这些都会影响言语交际的进程和交际的质量,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语言学中的语用预设研究以达到最佳言语交际效果为目标,注重研究言语交际主体的共有知识和话语的“合适性”对言语交际活动的影响。

因此,预设在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充当着一个变量,制约着言语交际活动的整个进程。预设知识对言语交际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言语行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当交际双方的预设知识覆盖面较小时,说话者应补充或追加相关信息,为听话者准确理解其交际意图创造条件;当交际主体的预设知识覆盖面已经较大时,说话者就应该省去共知的东西,使话语简洁明了。从这一点来说,说话者既受到预设变量的制约,也发挥着调整预设知识的作用。但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在预设变量的制约下作出种种努力,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为了保证言语交际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共同的交际目标使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中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在言语交际的任何阶段想对方之所想,及时根据双方预设知识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

五、结束语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交际主体动态地使用语言的科学,它关注言语交际主体在具体语境中是如何通过适宜的言语行为达到各自的交际目的的。预设现象既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也是逻辑学、语义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其跨学科性也说明它本身具有复杂性。语用学从话语的适切性(appropriateness)的角度关注预设的两个重要语用特征,即合适性与共知性。预设的这两个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对言语交际主体言语行为的制约性。因此,预设可以看作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一个变量,它不仅制约着说话者如何选择适合当前交际环境的话语来满际需要,也影响着听话者对说话者真正交际意图的识别。为了避免预设变量给言语交际带来负面影响,言语交际主体在发出言语行为之前应充分考虑对方的预设知识与自己的预设知识在多大程度上重叠,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对说话者而言,这种调整过程包括增加或删减相关话语两个方面,视交际双方预设知识的覆盖情况而定;而对听话者来说,预设知识的充足可以使自己更容易理解话语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对方的真正交际意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设不仅仅具有逻辑和语义特征,更是一种语用现象。

[参考文献]

[1]Wilson,D.PresuppositionandNon-TruthConditionalSemantics[M].NewYork:AcademicPress,1975:1.

[2]郭聿楷.语用学中的“提前”理论[J].外语学刊,1998,(5):1-8.

[3]徐盛桓.“预设”新论[J].外语学刊,1993,(1):1-8.

[4]Leech,G.Seman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Books,1983:79.

[5]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语言交际篇6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162-02

一、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原因

在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中,双方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是造成误解的主要原因。有统计表明,跨国公司失败百分之八十的原因在于文化冲突和差异。在实践中,文化冲突的差异造成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由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一)具体语言的问题

交流的障碍最直接的表现之一是语言的障碍。双方都不懂得对方的语言,自然无从交流。例如,当你看见北美的餐厅里有“Smoke Free”的标示牌,那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在餐厅里随便吸烟,更不是餐厅老板将为就餐者提供免费的香烟,而是中国国内常见的标示牌“禁止吸烟”(No Smoking)的意思。

(二)文化的、理念的、价值观的差异

当然,语言的障碍也使很多人在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中误以为是交流中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障碍。很多外国人刚来到中国时,虽然也同意中西方文化有所差异,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并不认为是件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们觉得不就是语言上的问题吗?能找个讲英语的当地翻译就都解决了,而自己只要诚实、善良、友好地对待对方,其他问题应该会迎刃而解的。

但是,慢慢地他们发现,他们自认为友好的方式,很多时候并不被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常常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相互间产生厌恶和憎恨的情绪。双方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以及理念、价值观等差异都会造成交流中的误解和对立。如果我们真想与老外有深入交流,或者成为一名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师,那么语言中最难的并不是字面上的翻译,而是两种文化理念之间恰当的语言相互转换。因此,我们绝不能只是字面的一对一翻译,而是要在尽可能忠实双方愿意的基础上,理解双方要表达的深层的和真正的意思,有时还需要略微“扭曲”一点,才能有效促进中外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三)盲人骑马,不知变通

当双方都缺乏处理文化冲突的实际经验时,只是在几本书上读到过一些原理,某些原理也只是一些道听途说,甚至以讹传讹;而自己又从来没有经历过,当在实践中面对实际问题时,就可能会感到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很多场景无从处理。

因此,要留意显示生活中的种种变量和变化,包括跨文化交往中不同的交流对象、不同时间和环境,变通地使用各种跨文化交流技巧,切不可像某些标准的书呆子和书虫一样,死读书而按图索骥、贻笑大方。

二、中西方语言交际中的误区和解决策略

(一)语言交流中的障碍:谎言

1.白色谎言

案例1:一位外国的资深管理专家,到中国为国内的企业进行培训。培训期间,学员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对于他不知道的问题,这位专家一律实言相告不知道。这种做法在中方负责人看来有损于这位资深专家的权威性,影响培训效果,中方负责人要求这位老外“即使不知道,也可以搪塞过去嘛。”不料这位老外却回答说:“我的确是这个行业的专家,但我不可能什么都懂,对于我不懂的,我不会说谎。”事后,中方负责人困惑不解地说:“这并不是说谎,这只是交往的策略而已,这个老外可真够傻的。”

2.聪明智慧

案例2:有些人把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在了不适当的地方。比如,真正的美国、加拿大企业管理的风格相对比较宽松,企业更看重业绩。他们相信,人们既然出来工作,就已经解决了工作的动机问题,即最终是为了自己做事、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处于生活所迫而不得不为别人打工。因此,和某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管理风格迥异,北美公司他们很少采取“人盯人式”的监工管理方式,他们也很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国企业要将员工日常管理的那么严格和苛刻。不过,如果有的人非要辜负这种信任,耍小聪明,比如上班时间下载电影以便回家看、用MSN和别人闲聊、工作中敷衍应付等损害公司及别人的信任,其结果将可能是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去防范,结果是害人害己。一位北美老的经理人曾困惑地说:“上班时间就要专心工作,这是常识和基本素质,这难道还需要规定吗?还要别人监督吗?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3.解决对策: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说:“Honesty is the best strategy.”(诚实是最好的策略。)现实生活中,一个谎言,即使是善意的白色谎言,很可能需要另外更多的谎言去掩护,循环往复,但是纸里包不住火,最后一旦被人识破,很可能会被认为人品上有问题,甚至可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诚实是很重要的交际策略,只有彼此之间真诚相待,才更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二)说话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1.案例

一位中国男性朋友在加拿大时,有一次与两位加拿大的女性朋友一起开车旅游。一路上,两位朋友不停的说笑,而这位中国人作为一名典型中国绅士,在两位女士聊天时不便于插话。她们聊天时,他只是不时地点头、微笑,饶有兴趣地听着她们讲述往事。第二天,其中一位女性朋友竟向他道歉说:“昨天在车上,我和我的朋友光顾我们两个自己聊天冷落了你,你是不是有点儿不高兴了?”他说:“没有啊,根本就没有,为什么你这么想呢?”她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一起聊天时,你都不怎么说话,我们想你很可能是不高兴了,正担心着呢。”随后他解释了我们中国人沉默的含义,沉默往往表示稳重、思考。而在北美,很多人都不能忍受沉默,沉默令他们感到不安。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什么时候该开口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嘴不言,这的确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门学问和艺术。

实践中,中国人在使用英语交流时,绝大多数的情况是说话太少而不是太多。说话太少,在老外看来,尤其是西方人看来,是“没有与别人交流意向”的表示。正如显示中不少中国人存在的问题:交流时,缺乏主动向对方提供话题的习惯;或者承接别人的话题时,答案太短;或者沉默的时间过长、沉默的机会掌握不当等,让老外误以为我们没有与之交流的兴趣。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老外在一起时,总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聊个不停,他们大多数人都不能忍受沉默,因为沉默在绝大多部分时候被他们视为结束聊天的信号。

2.解决对策

说话的多少才合适,在实践中因人而异或者因情况而异。有的人天性话多,有的人天性话少。不过,如果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的话太少,老外会误认为我们没有谈话兴趣;话太多了,老外可能会误以为我们太自以为是、太自大并且让人感到乏味枯燥。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讲话多少才是合适呢?下面是一些解决对策。

一是听、说约各占用一半时间。第一次与西方人见面时,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交流的双方一人一半,即平均下来每一方都是一半时间在听,另一半时间在说。无论是你多说还是少说,你的目的只有一个――删选合适的人并通过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强项吸引住他们。二是让对方多谈论他们自己。在与别人初次见面并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尽可能让对方多谈论他们自己。一是能使对方认识到你是一位极为优秀的听众,二是你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对方。世界上有多少人不愿意谈论自己得意的往事和成就呢?而我们如果都不了解对方,如何有效交流呢?三是主动多介绍一些你的情况。双方渐渐熟悉了以后,你也要主动多介绍一些你自己的情况给对方。例如,你自己的爱好和理念等;同时,对方对你感兴趣,也会多问有关你的情况。这样双方的友谊才能深入发展下去。

三、非语言交际中的误区和解决策略

(一)难以理解的微笑

案例: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六年的Tom,有不少事情依然令他困惑,中国人的微笑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Tom让自己手下的一名中国员工办理一件很重要的事,任务交代得非常明确,不料粗心大意的员工竟然给忘记了。Tom很恼火,把这名员工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里谈话。更令他恼火的是,这位员工在谈论自己的失误时竟然笑了。Tom并不理解这是不好意思和尴尬的微笑,而是认为这名员工对工作、对自己的失误丝毫不在意。

因此,通过总结,在跨文化交际中,以下情况通常是不宜微笑的,否则只能使老外困惑、恼火甚至气愤:心里没笑,却企图脸上装出笑容的时候;老外出了洋相的时候;别人伤心的时候;别人正谈论严肃的话题,如饥荒、战乱的时候;你自己犯了错误而被批评的时候;忘记了老外太太生日的时候。了解了哪些时候是不该笑的情况,也就在非语言交际微笑方面有了整体的把握,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

(二)错误的身体语言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意自己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态度,尽可能不与对方的文化相冲突,尤其是对方不了解你的文化时要格外小心。以下情况是错误的身体语言的表现:交流时面无表情,在老外看来可能表示你不感兴趣;交流时东张西望,在老外看来可能标志着心不在焉;拒绝与对方的目光接触,在老外看来可能表示在说谎;听对方讲话时以双手抱怀,可能会让老外以为你内心在反抗、排斥他(她)的观点;频频看手表,表示急于结束谈话。

在跨文化交际中,身体语言要综合判断,不能仅仅凭借一点,我们要尽可能使用正确的身体语言。当然在发生交流障碍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比如,概念的界定,重复对方的意思及要求进一步对方解释等,以确认自己对于对方身体语言含义理解正确,然后再作出适当的应对措施;也可以根据情况在事后找一个适当的时机与对方探讨和切磋,以消除不必要的误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克服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的对策,首先,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语用的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交际者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渠道,如看外国电影、阅读外国报纸杂志与外国人交流等方式来接触另一种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努力培养交际能力。其次,在交际过程中,要采取“移情策略”,摒弃文化中心主义、文化偏见和文化定势,对各种文化持理解、包容的态度,要能够做到入乡随俗。

参考文献:

[1]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语言交际篇7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互联网(Internet)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诺顿指出:“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创举之一,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它可与印刷术、铁路、电报、汽车、电力以及电视之类媲美,有些人将它与印刷术和电视相提并论,这两项早期技术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互联网的潜力要大于前两者,它利用知识杠杆,通过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各种便利条件,无拘无束地给人类传递大量文字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再次提速,在多个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期。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网络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它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和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全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

一、网络语言概述

从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是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聊天室、浏览器等。这是网络语言的最基本成分;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网恋、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虛拟空间、注意力经济等;三是CMC(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语言即网络交际语言,是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发生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际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从狭义上讲,网络语言仅指第二类即CMC语言,本文将从狭义层面上对网络语言展开分析。

DavidCrystal认为网络对语言的影响将在语言领域内引发一场新语言革命(DavidCrystal2001)。网络语言就是网民们为了适应因特网的发展和网上交流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它是一种用于网上交流的社会方言。主要由年轻人群创造和使用,它以其简洁实用。新颖独特,巧妙幽默的主要特征为网民们日益接受,具体表现为“汉字新词”(如公鸡指公家免费上网的机器)、“表意数字”(1314表示一生一事)、“谐音替代组合”(大虾指的是大侠)、“字母缩写”(CU是“Seeyou”的缩略)、“情意符号”(:-D大笑)、“特殊用语”(温酒屋Windows95)以及“童言赘语”(东东即东西)这几类。

二、情景语境

系统功能学家将语境分为语言知识(verbalcontext)和非语言知识(non-verbalcontext)两大类。非语言知识(Non-ver-balcontext)又可分为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其中,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况。它决定在特定的场合下,说话人所传达话语的实际意义。语言具有社会性,社会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他们有各自的社会习语与表达方式。由于交际情景、交际媒介及交际对象的不同。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各种变体,这就是语域。情景语境也就是语域(register)。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他提出了决定语言特征的三个主要语境因素即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语场是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实际发生的事;语式是指语言载体形式也即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一一书面还是口头的。还是两者并用: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情景语境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交际行为会随交际情景的不同而千变万化。每一特定的情景语境都有其特殊的词语,这些词、词组和语法结构常被以一些特殊的方式使用。使其不同于其他的情景语境。我将利用情景语境的三个要素——语场、语式和语旨来对下面的例子进行具体的分析。

例如:在某中学里的一堂外语课上,它的语场是外语学习,外语的某一方面,如情态动词的用法。教师传授情态动词的用法和学生学习。语旨是指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这是由学校确定的固定的身份关系,教师地位高一些,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是临时的,依性格而定。语式是指教师教学和学生讨论时所用的语言媒介,渠道有口头,如教师提问引出信息,学生答复提供信息以及学生彼此间的对话:也有书面的,如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以及一些参考资料等。该语篇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产生的,是受制于情景语境的。

同一个人,表达相同的意思,可能因情景语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例如:一个人觉得房间空气不好,想请求他人打开窗户时。他可以说:

“Openthewindow,please!”

而在另外一种场合,他的话语又可能变为:

“Wouldyoumindopeningthewindow?”

在这里,它们的语旨是不同的,第一句话是表示命令的祈使句,言者与听者的关系比较亲近;而第二句话则是表示委婉请求的疑问句,言者与听者的关系比较陌生。但这两句话的语场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请求对方打开窗户。它们的语式也是相同的,都是采取口语交际的方式。

三、情境因素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1、语场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场是有关交际的目的和主题的东西,即交际为什么会发生(why),它是关于什么的(aboutwhat)。语场可分为专业性的和非专业性的。网络交际语言是属于后者。因为,网上的交流方式是建立在匿名基础之上的,参与者是以自己在网上的绰号而存在,并且通过打在屏幕上的文字符号与他人交流。因此现实世界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意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扮演的角色也是随意的,摆脱了真实生活中地位、身份、职业等的约束。这种平等的网络交往有利于使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以提升,创新精神得以发挥。

在互联网上聊天时,双方是不见面的,他们面对的是键盘和屏幕,因此交流时的面部表情、语调、姿势、语气都被省略掉了。网络交际的这种特殊性使网络交际者既无法真切感受到交际双方所处话语情景的气息,也无法借助具体的情景、社会、文化语境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去补充、完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的不足。因此若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等组合在一起,模拟现实交际中的面部形态,不断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充满怪异情趣的表情符号,以期望获得接近现实交际的丰富生动的效果,如:\(^o^)/表示举手欢呼;<<<<(:-)表示戴着高帽子;@_@高度近视;:-D表示大笑;>^-^<表示猫。

在现代的网络中,人们加入某个社区不需要一个真实的身份,由于网络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知识是模糊的、甚至是缺失,交际双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身份、籍贯、性格等都可以是虚拟的,所以网民们会很容易地进行思想交流,倾吐自己的心声。他们并不害怕对方会将自己的隐私告诉他人,因为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相互熟悉的交际者也能变成陌生人,网民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而变换自己的性别、年龄、所在城市等基本资料,一个人也可以拟订几个不同的网名与别人进行交谈。网络所带来的一种平等使得一部分虚拟的热衷者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交际双方不会受到现实世界中具体的身份、地位的牵绊,因此会把网络当作可以随意宣泄感情的平台。网络中很多交际者抱着放松心情和打发时间的目的,带着娱乐的态度进入网络交际圈的,交际者这种特殊的心态会对网络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网络上对交际对象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有时仅仅凭借对方的网名来选择交际对象。因此起一个新颖独特、新奇古怪的网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吸引更多的网民。此外。在网络聊天中对待交际对象的态度也很随意,当一方对正在聊的话题提不起兴趣或者觉得另一方很乏味而不愿意和他聊天的时候,就可以不说话,对方问话也可以不回答,交际对象可以随意地抛弃别人,也可以被别人随意抛弃。在网络交际中。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已经销声匿迹。网络交际的隐匿性使得交际主体可以在匿名情境下进行交往,性别、年龄、肤色、国籍、身份、地位不再成为交际的障碍。网络交际的自由和开放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正如Farfeleder所说:“Steppingintoobarislikeaccessingachatroom:dailyroutineandstressarefadingaway;itisdarkandcozy.andyoucanbcyourselfmorethanwork.Inchatrooms,peoplehangaroundjustlikeinabar,theygetthemselvesdrinks,theyleaveforthetoilet(theymightevenannouncetheseactionsasinreallife),theyinterruptalongerdiscussionwithonepersonforgoodbyetosomeonewhoisleav-ing.”

2、语式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式是指进行交际的手段——主要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即交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语言交际有两种媒介:声音(口语)和文字(书面语)。在这里,我引用DavidCrystal的一段话来区别口语和书面语。

“Speech(spokenlanguage)isphonicsubstancewhilewrit-ingisgraphicsubstance.Speechistypicallytime-bound.spon-taneous,face-to-face,sociallyinteractive,looselystructured,im-mediatelyrevisable.andprosodicallyrich.Writingistypicallyspace-hound,contrived,visuallydecontextualized,factuallycommunicative,elaboratelystructured,repeatedlyrevisable,andgraphicallyrich.”

那么,网络交际是通过什么媒介进行交流的呢?它是借助于连接网络的电脑屏幕和键盘,采取书面的形式来实现网络交际,但是它的内容却是口头的、即时的。不同于传统的口头聊天,网络聊天这种交流方式是把口语和书面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方式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由此形成了独有的一种话语方式。即介乎书面交流和面对面交流之间的方式。网络交际具有互动性,双方交换意见并相互影响;同时也具有即时性,谈话快速进行,并且话语一经敲出就不能再收回修改,因为网络信息交流是以光速的方式快速进行的。在QQ上聊天时,当你输入你想说的一句话并同时敲击Ctrl与Enter键或者是利用鼠标点击QQ对话框上面的发送键,你的话语就会立即出现在对方的QQ对话栏中。一封电子邮件也可以在瞬间到达大洋彼岸,因此网上聊天既可看作是书面交际,也可看作是口头交际,

与此同时,他们在网上聊天时为了适应网络上快速信息交流,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省上网时间和费用,所以强调快捷、简略。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递最大的信息量,网民们自然要寻找最为简洁的表达方式,因此他们对一部分词汇或短语进行改造,随意创造特殊符号,打破语言规范,比如DIY是“自己动手做”的意思;F2F(=facetoface:面对面),Y2K(=Year2000:千年虫问题)。还有用一定的数字象征某种意义,如15730表示“一往情深”:530表示“我想你”等等这些词汇具有奇异性、游戏性,符合网民追求的新奇怪异心理,所以网络语言是依赖网络交际的特殊语境而存在的,离开了网络这个语境,是很难被人们所理解的。

目前,网络交际手段还主要是键盘输入。虽然现在也可以通过语聊(即语音聊天),但音效效果都不理想,甚至丑化了交际者的语音,所有大部分网民仍青睐于通过键盘输入进行聊天。由于键盘输入必须以字母、符号为输入方式,这就加大了汉字输入的复杂性和难度,现在网友们用得比较多的是汉语拼音和五笔字型,由于使用汉语拼音在快速输入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互联网是宽容的。只要不影响特定语境中的传情达意,人们对于错别字并不十分介意。至于其它类型的缩写,多数网民可以心领神会,所以网络上的缩略词语比比皆是,

3、语旨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旨指的是交际的参与者。他们的身份以及相互之间关系,即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考虑的是你在跟什么样的人交际(Towhom)。Huston在社会语言学教程(Sociolinguistics)中谈到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时说:“Speechmayalsoreflectthesocialrelationsbetweenthespeak-erandtheaddressee.mostparticularlythePOWERandSOLI-DARITYmanifestedinthatrelationship.”根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专业人员和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或普通人之间。在现实交际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说话时我们要考虑到权势(Power)和亲密关系(Solidarity),也应该考虑到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和职业等问题,对于专业人员和普通人员要选择不同的交际语言与他们交流;而在网络交际中,参与者并不清楚自己在和谁聊天,因为网上聊天并不需要真实资料,所以交流对象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职业和文化程度都显得无足重轻。权势和亲密关系问题在网络交际中也就不存在了,对交际对象可以直呼其网名,因为参与者的唯一身份就是他的昵称即网名,它体现了网络交际中的最在特点——隐匿性。当人们想在因特网上进行交流时,他必须先输入自己的网名,这代表着他在网络空间里的身份和形象。一般而言,网名反映了此人的性格特点、此时的心情状态。又或者他的抱负和梦想等等,而网名的语言成了展示自己的唯一标志,因此,为了与众不同以便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为了追求面对面的交流体验和交流速度,网民往往会对语言符号进行删减、篡改、替代、变通等,使语言符号更直观地进入到人们的视觉经验,促成认知活动的快捷与敏锐。如:homepage是“主页”的意思,可网民们却更乐意接受“烘陪鸡”,把E-mail电子邮件称作“伊妹儿”,把“大侠”(网络高手)变成“大虾”。

四、从情景语境三因素分析网络交际与现实交际的差异

语言交际篇8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的语言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每种语言(包括身势语和副语言)都负有“文化使命”,粘接着一层文化色彩。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密切相连的非语言交际却常常有着使前者相形见绌的交际功能。身势语是表达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声而真实的语言,在非语言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

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势语是国际性的,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借助身势语能够进行交际。曾有人研究发现,人们每天平均讲话只占与人交往的时间的 10%,与人交往的时间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身体语言的沟通。有些时候,身体语言就足以表达所有的信息,语言反倒是多余的,只要人们彼此在对方的感觉范围内,应存在身体语言途径的沟通,所谓的身势语,就是指那些包括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在内的非语言的身体信号。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和环境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

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欧美人生活中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cm)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 cm)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 cm)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会凑得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

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够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是就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日本人与人交谈时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而在西方这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人人都锻炼得眼界开阔喜欢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们往往会因为异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宠,但不若惊。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身体接触

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婴儿在母亲怀里被摇着拍着,等到后不仅能保持心理平静,还能刺激协调运动器官──小脑,促使其发育,国外学者称之为接触教育(touch education)。人类学家把文化大致分为两大类:接触文化(touch culture)与非接触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及拉丁语系的人属于第一类,美国人、北欧人及东方人属于第二类。从孩提时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交给我们不同的接触方式,哪些部位该接触,哪些不该接触。这里着重谈谈被当作一种社会习惯来进行的利益方面的身体接触中的不同文化内涵。

(一)握手

据某些专家的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势。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法国人做客走进房间或别离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轻轻的响声,以表示自由;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俄罗斯人则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

有一位驻外人员叙述了这么一段经历:在巴基斯坦时,有一次请学生到使馆看中文电影。一位刚结婚的学生把妻子也带来了。老师见到后,主动与学生妻子握手,并且握的很紧,以示热烈欢迎。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满脸怒气,拒绝回答该老师的提问。课后,另一个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位学生认为老师主动逼他妻子握手,太失礼。原来按照巴基斯坦礼俗,男子对陌生女子不能主动握手,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本意是表示客气与友好后,才算消除了误会。可见握手的概念常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时,实际上是进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区域,只有在感情极为密切与融洽的人之间才受欢迎。在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严加区分,以避免文化冲撞和误会。

(二)拥抱与亲吻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貌和礼仪,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两个女生见面时拥抱在一起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东欧人、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两个男人之间也会拥抱及亲吻双额。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着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对他们来说,好的气味能令人精神为之一爽。缅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等国的拉普人会嗅着彼此的面颊表示问候。而在东亚及英语国家,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在许多欧美人看来,政治家的亲吻是“虚假”的代名词。

拥抱亲吻的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三)其他接触

如前所述,有的民族崇尚接触文化,而有的民族则信奉非接触文化,不同的文化确定了它自己关于接触的定义。出于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认为活佛给他们施行的摸顶礼是崇高而神圣的;而在泰国,头部可是千万不能摸的,触及头部简直就是一种罪过;此外,泰国僧侣在向上行走时特别忌讳被女性触及,认为这样就会使他的苦苦修炼前功尽弃。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时会亲切地抚摸她的头部或搂搂抱抱,而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并无恶意,但在他的文化中,这样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表现。在穆斯林国家,人们把关于触摸的知识看作其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他们用右手进食或做愉快的事,用左手去触摸别人则是一种社交的侮辱,因为左手是大小便时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重于一切。脸对女性来说无异于命根子。如果触摸一个中国姑娘的脸,那可是犯了大忌。可见触摸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运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之不同而异。如果不加区别地统统采取亲密性接触,或是统统推行非接触文化,这个世界就会乱成一团了。

四、姿态动作

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50万个不同的身体信号,只用“千姿百态”作比喻已显得苍白无力,任何想将它们分门别类的企图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只能从传递交际信息的常见姿势中诠释一些行为代码与文化含义。

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却表示“情人”。在美国,人们用挥手来表示再见;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不但不会离去,反而会向你跑过来。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ok”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则表示钱;在阿拉伯人中,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发疯。俄国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日本人用此动作表示被“炒了鱿鱼"。美国人、日本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而印第安人却以张口大嚼为礼貌。假如一位美国人无意中把筷子直直的饭碗内,再把饭送给中国人吃时,中国人心里就可能会大为不快。因为按照中国的风俗,供死人时才把筷子饭碗里。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手枪自杀,反映的是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杀,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道精神。在新几内亚,将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杀;在中国,这种手势表示被人砍头,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级”的遗风。

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犹太人的手部动作远比一般德国人的手部动作来的自由,所以二战时期生活在德国境内的犹太人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以免暴露身份。白人中的年轻人步履轻捷,而年轻的黑人则步伐较慢,这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在东方人眼里,美国女子大胆而泼辣,因为他们的步子比东方女子大,腰板挺的更直。在西方人眼里,日本女子的莲莲碎步反映出他们的柔顺和屈从心理。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个性,常常大大咧咧的坐下来或者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所以当某美籍外教上课时坐在课桌上,中国学生的惊讶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生活方式比较规范,人们十分注重礼仪,懒散的样子常被认为是粗俗和无礼的标记。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面部表情

人类的感情或欲望,在无意中形成身体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而利用面部做出的变化更是难计其数。相对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态度的线索。一切没有经过掩饰的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接纳与拒绝等表情的事情发生,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众所公认的,但表情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却难以估量。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纳粹党徒投向犹太人身上那恶毒而阴毒的表情里,人们可以知道犹太人当时的悲惨命运;从过去的南非白人鄙视黑人的视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南非黑人当时的社会地位。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习得的,它们的表现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民族在贵客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认可的表示;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国文化中,表示没有滋味;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标志。

微笑,是最有益于人际交往的面部表情。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亚当斯所说的,“当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更喜欢你”。笑脸不只是快乐和友好的表示,也能传递道歉与谅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车上因急刹车而踩了别人的脚,微笑就等于说“对不起”。与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为了向对方表示自己没有敌意。服务行业的人脸上常带着微笑则是欢迎和友善的表示。东方人比较含蓄,感情不容易外露,不象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语系人身上那样,可以看到七情六欲的展现。中国人习惯用面部来遮掩感情,而不是显露感情。中国俗语“看脸色办事”和“给人脸色难看”更将面部表情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观色”与“to read ones'face”便成了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东西方身势语的种种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源于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必然会发现,不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间也是千差万别。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萨莫瓦 (samova) 认为,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成败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对己,相互尊重,平等往来,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参考文献: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胡文仲、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语言交际篇9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身势语不同文化不同方式

BodyLanguageonNonverbalCommunication

Abstract

“Bodylanguage”,likeourverballanguage,isalsoapartofourculture.Butnotallbodylanguagemeansthesamethingindifferentcultures.Differentpeoplehavedifferentwaysofmakingnonverbalcommunication.Forexample:differentpeoplehavedifferentideasabouttheproperdistancebetweenpeopleconversing;theappropriatenessofphysicalcontactvarieswithdifferentcultures;onecoulddrawupquitealistof“rules”abouteyecontact:tolookornottolook;whentolookandhowlongtolook;whoandwhonottolookat;smilesandlaughterusuallyconveyfriendliness,approval,satisfaction,pleasure,joyandmerriment,and,thisisgenerallytrueinChinaaswellastheEnglish-speakingcountries,however,therearesituationswhensomeChinesewilllaughthatwillcausenegativereactionsbywesterners;gesturescanbeparticularlytroublesome,foraslightdifferenceinmakingthegestureitselfcanmeansomethingquitedifferentfromthatintended,and,awronginterpretationofagesturecanarousequiteunexpectedreactionsandsoon.Soinordertocommunicateeffectivelyinaforeignlanguage,oneshouldknowalsothegestures,bodymovements,mannerismsandetc.thataccompanyaparticularlanguage.Someauthoritiesfeelthatthetwoaredependentoneachother.Thisiscertainlytrueinmostsituations.Butitisalsotruethatincertainsituationsbodyactioncontradictswhatisbeingsaid,justasthespokenwordsmaymeansomethingquitedifferentfromwhatbodylanguagecommunicates.Whenthisoccurs,onemusttrytogetfurtherinformation,orguessthemeaningfromthecontextofthesituation.Inasense,allbodylanguageshouldbeinterpretedwithinagivencontext;toignoretheoverallsituationcouldbemisleading.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andAmericanbodylanguageshowsanumberofsimilaritiesanddiversitiesofbodylanguage.Itshowstheimportanceofknowingthespecificgesturesthatgowithalanguage.Observationshowsthatatrulybilingualpersonswitcheshisbodylanguageatthesametimeheswitcheslanguages.Thismakescommunicationeasierandbetter.

Keywords:nonverbalcommunicationbodylanguagedifferentculturedifferentways

Contents

1.Introduction……1

2.Thenecessityandimportanceoflearningbodylanguageonnonverbalcommunication……2

3.Theconcretetypesandapplicationofthebodylanguage……3

3.1Typesofbodylanguage……3

3.1.1Distancebetweenpeopleconversing……3

3.1.2Physicalcontact……3

3.1.3Eyecontact……4

3.1.4Smilesandlaughter……6

3.1.5Gestures……6

3.2Applicationofthebodylanguage……6

3.2.1Greetings……6

3.2.2Signsofaffection……8

3.2.3Physicalcontactinlife……8

3.3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andAmericanbodylanguage……9

4.Conclusion……12

1.Introduction

WhenaChineseconverseswithaCanadianorAmericanfriendoftheoppositesex,woulditbeindecenttobelookingattheotherperson?

Iftwoyoungfriendsofthesamesexwalkwiththeirarmsaroundeachother’sshouldersorholdhands,wouldthisberegardedbyEnglish-speakingpeopleasproper?

Doesnoddingtheheadmean“yes”,andshakingtheheadmean“no”inallcultures?

Therearenotquestionsaboutlanguage,butaboutbodylanguage,aboutnonverbalcommunication.

Nonverbalcommunication,composedofpictures,dresses,eyecontact,spatialsignals,gesturesandsoon,isasimportantasverbalcommunication.

Peoplecommunicateinmanydifferentways.Oneofthemostimportantways,ofcourse,isthroughlanguage.Moreover,whenlanguageiswrittenitcanbecompletelyisolatedfromthecontextinwhichitoccurs;itcanbetreatedasifitwereanindependentandself-containedprocess.

Likeallanimals,peoplecommunicatebytheiractionsaswellasbythenoisestheymake.Itisasortofbiologicalanomalyofman—somethinglikethegiraffe’sneck,orthepelican’sbeak—thatourvocalnoiseshavesoforoutgrowninimportanceandfrequencyallourothermethodsofsignalingtooneanother.Languageisobviouslyessentialforhumanbeings,butitisnotthewholestoryofhumancommunication.Notbyalongshot.

Thestudyofnonverbalcommunicationshouldbecomplementarytothestudyoflanguage.Theunderstandingofoneshouldbehelpfulinthefurtherunderstandingoftheother.Someauthoritiesfeelthatthetwoaredependentoneachother.Thisiscertainlytrueinmostsituations.Butitisalsotruethatincertainsituationbodyactioncontradictswhatisbeingsaid,justasthespokenwordsmaymeansomethingquitedifferentfromwhatnonverbalcommunicationcommunicates.Whenthisoccurs,onemusttrytogetfurtherinformation,orguessthemeaningfromthecontextofthesituation.Inacase,allnonverbalcommunicationshouldbeinterpretedwithinagivencontext;toignoretheoverallsituationcouldbemisleading.

2.Thenecessityandimportanceoflearningbodylanguageonnonverbalcommunication

Althoughwemaynotrealizeit,whenweconversewithotherswecommunicatebymuchmorethanwords.Byourexpressions,gesturesandotherbodymovementswesendmessagestothesearoundusasmileandanoutstretchedhandshowwelcome.Aformisasignofdispleasure.Noddingone’sheadmeansagreement—“Yes”.Wavinganoutstretchedhandwithopenpalmisthegesturefor“goodbye”.Leaningbackinone’sseatandyawningatatalkorlectureshowslackofinterest,boredom.Thesegestureshavecometobeacceptedingeneralashavingthemeaningsmentioned,atlasttoChineseandAmericans.Therearepartsofthewayinwhichwecommunicate.This“bodylanguage”,likeourverballanguage,isalsoapartofourculture.

Butnotallbodylanguagemeansthesamethingindifferentcultures.Differentpeoplehavedifferentwaysofmakingnonverbalcommunication.Theanswerstothequestionsatthebeginningofthischapterareall“no”.Evennoddingtheheadmayhaveadifferentmeaning.ToNepalese,SriLankans,someIndiansandsomeEskimositmeansnot“yes”,but“no”.Soinordertocommunicateeffectivelyinaforeignlanguage,oneshouldknowalsothegestures,bodymovements,mannerismsandetc.thataccompanyaparticularlanguage.

Bodylanguageisanimportantmediathroughwhichpeoplecommunicatewitheachother.Itreferstothepatternsoffacialexpressionsandgesturesthatpeopleusetoexpresstheirfeelingsincommunication.Thespecialistonbodylanguageresearch—Fen.Lafle.Angles,oncesaid:"Onceitwaslost,ababycouldnthavegrownintoanormalperson".Itsalsotruetothejuveniles.Inschooleducation,bodylanguageplaysapositiveroleincultivatingthestudentscharacters.

3.Theconcretetypesandapplicationofthebodylanguage

3.1Typesofbodylanguage

3.1.1Distancebetweenpeopleconversing

WatchanArabandanEnglishmaninconversation.TheArab,showingfriendlinessinthemannerofhispeople,willstandclosetotheEnglishman.Thelatterwillmoveback,watchingtotheEnglishman.TheArabwillthenmoveforwardtobecloser;theEnglishmanwillkeepmovingbackward.Bytheendoftheconversation,thetwomaybequiteadistancefromtheconversation;thetwomaybequiteadistancefromtheplacewheretheywereoriginallystanding!

Here,distancebetweenthetwoisthekeyfactor.Differentpeoplehavedifferentideasabouttheproperdistancebetweenpeopleconversing.Accordingtostudies,itseemstherearefourmaindistancesinAmericansocialandbusinessrelations:intimate,personal,social,andpublic.Intimatedistancerangesfromdirectphysicalcontacttoadistanceofabout45centimeters;thisisforpeople’smostprivaterelationsandactivities,betweenmanandwife,forexample.Personaldistanceisabout45—80centimetersandismostcommonwhenfriends,acquaintancesandrelativesconverse.Socialdistancemaybeanywherefromabout1.30metersto3meters;peoplewhoworktogether,orpeopledoingbusiness,aswellasmostofthoseinconversationatsocialgatheringstendtokeepadistanceisfartherthananyoftheaboveandisgenerallyforspeakersinpublicandforteachersinclassrooms.

TheimportantthingtokeepinmindisthatmostEnglish-speakingpeopledonotlikepeopletobetooclose.Beingtoofarapart,ofcourse,maybeawkward,butbeingtooclosemakespeopleuncomfortable,unlessthereisareason,suchasshowingaffectionorencouragingintimacy.Butthatisanothermatter.

3.1.2Physicalcontact

Theappropriatenessofphysicalcontactvarieswithdifferentcultures.Figuresfromastudyofferinterestinginsightintothismatter.Pairsofindividualssittingandchattingincollegeshopsindifferentplaceswereobservedforatlastonehoureach.Thenumberoftimesthateitheronetouchedtheotherinthatonehourwasrecorded,asfollows:London,0;Gainesville,Florida,2;Pairs,10;SanJuan,PuertoRico,180.Thesefiguresspeakforthemselves.(Robinett,1978)

InEnglish-speakingcountries,physicalcontactisgenerallyavoidedinconversationamongordinaryfriendsoracquaintances.Merelytouchingsomeonemaycauseanunpleasantreaction.Ifonetouchesanotherpersonaccidentally,he/sheusuallyuttersanapologysuchas“Sorry,Oh,I’msorry,Excuseme.”

InChina,acommoncomplaintofwesternmothersisthatChineseoftenfondletheirbabiesandverysmallchildren.Suchbehavior—whethertouching,patting,huggingorkissing—canbequiteembarrassingandawkwardforthemothers.Theyknowthatnoharmismeant,andthatsuchgesturesaremerelysignsoffriendlinessoraffection,thereforetheycannotopenlyshowtheirdispleasure.Ontheotherhand,suchactionsintheirownculturewouldbeconsideredrude,intrusiveandoffensiveandcouldarouseastrongdislikeandevenrepugnance.Sothemothersoftenstandbyandwatchinawkwardsilence,withmixedemotions,evenwhenthefondlingisbyChinesefriendsoracquaintances.

Goingbeyondthemilderformsoftouching,weshalltakeupthematterofhuggingandembracinginpublic.Thispracticeisfairlycommonamongwomeninmanycountries.Andinmostofthemoreindustrializedcountries,itoccursfrequentlybetweenhusbandandwifeandclosemembersofthefamilywhenmeetingafteraperiodofabsence.Huggingandembracingamongmen,however,isadifferentmatter.AmongArabs,Russians,French,andinseveraloftheeastEuropeanandMediterraneancountries,awarmhugandakissonthecheeksareastandardwayofwelcome.ThesameistruewithsomeLatinAmericans.InEastAsiaandintheEnglish-speakingcountries,though,thepracticeisseldomseen.Asimplehandshakeisthecustom.ThestoryistoldofwhathappenednotlongagowhentheJapaneseprimeministeratthetime,Mr.Fukuda,wenttotheU.S.onastatevisit.Whenhesteppedoutofhiscarinfrontofthewhitehouse,hewasgreetedbytheAmericanpresidentwhita“bearhug”.Theprimeministerwasflabbergasted;othersoftheJapanesedelegationwereamazed;manyAmericansweresurprised—itwassounusualandsounexpected.IfthepresidenthadbowedlowinJapanesefashion,itwouldhavebeenlessasurprisethantobegreetedinawaysouncommonineithercountry!

ThematterofphysicalcontactbetweenmembersofthesamesexinEnglish-speakingcountriesisadelicateone.Oncepastchildhood,theholdingofhands,orwalkingwithanarmaroundanother’sshoulderisnotconsideredproper.Theimplicationishomosexuality,andhomosexualitygenerallyarousesstrongsocialdisapprovalinthesecountries.

3.1.3Eyecontact

Eyecontactisanimportantaspectofbodylanguage.Onecoulddrawupquitealistof“rules”abouteyecontact:tolookornottolook;whentolookandhowlongtolook;whoandwhonottolookat.ThesepassagesfromthebookBodyLanguage(Fast,1971)areamusingaswellasinformative:

“Towstrangersseatedacrossfromeachotherinarailwaydiningcarhavetheoptionofintroducingthemselvesandfacingamealofinconsequentialandperhapsboringtalk,orignoringeachotheranddesperatelytryingtoavoideachother’sglance.Awriter,describingsuchasituationinanessay,wrote,‘theyre-readthemenu,theyfoolwiththecutlery,estheinevitablemomentwhenglancesmeet,buttheymeetonlytoshootinstantlyawayandoutthewindowforanintentviewofthepassingscene.’”

Hepointsoutthatwithpeoplewhoareunfamiliar:

“Wemustvoidstaringatthem,andyetwemustalsoavoidignoringthem…Welookatthemlongenoughtomakeitquiteclearthatweseethem,andthenweimmediatelylookaway.

Therearedifferentformulasfortheexchangeofglancesdependingonwherethemeetingtakesplace.Ifyoupasssomeoneinthestreetyoumayeyetheoncomingpersontillyouareabouteightfeetapart,thenyoumustlookawayasyoupass.Beforetheeight-footdistanceisreached,eachwillsignalinwhichdirectionhewillpass.Thisisdonewithabrieflookinthatdirection.Eachwillveerslightly,andthepassingisdonesmoothly.”

Inconversationswithpeoplewhoknoweachother,however,Americancustomdemandsthatthereshouldbeeyecontact.Thisappliestoboththespeakerandthelistener.Foreitheronenottolookattheotherpersoncouldimplyanumberofthings,amongwhicharefear,contempt,uneasiness,guilt,indifference,eveninpublicspeakingthereshouldbeplentyofeyecontact.Foraspeakerto“burryhisnoseinhismanuscript”,toreadaspeechinsteadoflookingatandtalkingtohidaudience,assomeChinesespeakersareinthehabitofdoing,wouldberegardedasinconsiderateanddisrespectful.

Inconversation,apersonshowsthatheislisteningbylookingattheotherperson’seyesorface.Iftheotherpersonisspeakingatsomelength,thelistenerwilloccasionallymakesoundslike“Hmm”,“Ummm”,ornodhisheadtoindicatehisattention.Ifheagreeswiththespeaker,hemaynodorsmile.Ifhedisagreesorhassomereservations,hemayslanthisheadtooneside,raiseaneyebrow,haveaquizzicallook.

StaringatpeopleorholdingaglancetoolongisconsideredimproperinEnglish-speakingcountries.Evenwhenthelookmaybeoneofappreciation—asofbeauty—itmaymakepeopleuneasyandembarrassed.ManyAmericanstravelingabroadfindthestaresofthelocalpeopleirritating.Theybecomeextremelyself-consciousandoftenendupquiteindignantaboutthe“rudeness”ofthepeoplethere,notrealizingthatthepracticemaybequitecommoninthecountryandmaybenothingmorethancuriosity.ManyEnglish-speakingpeopleinchinahaveheardtocomplainaboutthis.

“Thelanguageoftheeyes”—oneofthemostcommonandancientwaysofexchangingfeelingsbetweenboysandgirls,menandwomen—isespeciallyelaborateintheUnitedStates.Muchstudyhasbeenmadeofthis:howpeopleoftheoppositesexshowinterestorindifference,encouragementordiscouragement,approvalordisapproval,affectionoraversion.However,therearemanydifferencesevenwithintheUnitedStates.Menusetheireyesindifferentwaysthanwomen;therearedifferencesofage,classorsocialstatusandgeographicalregion;therearedifferencesofethnicbackground.

ThestoryistoldofateenagePuertoRicangirlinaNewYorkhighschoolwhowastakenwithanumberofothergirlstotheprincipalforsuspectedsmoking.Althoughtherewasnoproofofanywrongdoingandalthoughshehadagoodrecord,theprincipaldecidedshewasguiltyandsuspendedher.“Therewassomethingslyandsuspiciousabouther,”hesaidinhisreport.“Shejustwouldn’tmeetmyeye.Shewouldn’tlookatme.”

Whenshewasquestionedbytheprincipalitwastruethatshekeptstaringatthefloorandrefusedtomeethiseye.AndinEnglishthereisasaying“Don’ttrustanyonewhowon’tlookatyouintheeye.”

ItsohappenedthatoneoftheteachershadaLatinAmericanbackgroundandknewaboutPuertoRicanculture.Aftertalkingwiththegirl’sparents,hewenttotheprincipalandexplainedthataccordingtoPuertoRicanculture,agoodgirl“doesnotmeettheeyesofanadult.”Suchbehavior,heexplained,“isasignofrespectandobedience.”

Fortunately,theprincipalacceptedtheexplanation,admittedhismistakeandthematterwassettledproperly.Thisdifferenceininterpretingasimpleeyegesturewasalessoninculturaldiversitythathewouldnoteasilyforget.

Rulesabouteye-languagearenumerousandcomplex.Whathasbeenmentionedgivesagoodideaofthis;weshallnotgofurtherintodetail.

3.1.4Smilesandlaughter

Smilesandlaughterusuallyconveyfriendliness,approval,satisfaction,pleasure,joyandmerriment.ThisisgenerallytrueinChinaaswellastheEnglish-speakingcountries.However,therearesituationswhensomeChinesewilllaughthatwillcausenegativereactionsbywesterners.Toillustrate,hereisanexcerptfromaletterbyanAmericantoaChinesefriendonnonverbalgesturesthatoftencausecross-culturalmisunderstanding:

“…OneisthedifferentmeaningoflaughterinChinaandAmerican.WhenanAmericanisparkinghisbicycle,forexample,andthebicycleaccidentallyfallsover,hefeelsembarrassedathisawkwardness,andisquiteangeredandhumiliatedwhenChineseonlookerslaugh.Ihaveseenthesamethinghappeninthediningroom,whenaforeignerdropsaplatequitebyaccidentandfeelsbadlyandChineseonlookerslaugh,compoundinghisdiscomfortandcausingangerandbadfeeling.”

Suchlaughter,ofcourse,isnotatthepersonorhismisfortune—whetherhebeaforeigneroraChinese.Itcanconveyanumberoffeelings:don’ttakeitsoseriously;laughitoff,it’snothing;suchthingscanhappentoanyofus,etc.However,forpeopleunawareofthisattitude,thereactiontosuchlaughterisusuallyquiteunpleasantandoftengeneratesillfeelingtowardsthoselaughing.

3.1.5Gestures

Gesturescanbeparticularlytroublesome,foraslightdifferenceinmakingthegestureitselfcanmeansomethingquitedifferentfromthatintended.Awronginterpretationofagesturecanarousequiteunexpectedreactions.

Awell-knowncaseisagesturemadebyWinstonChurchill,thedoughtyprimeministerwholedBritainthroughtheSecondWorldWar.Asheappearedbeforealargecrowd,hewasgreetedwithcheersandapplause.TheoccasionwasamomentousoneandChurchillflashedthe“Vforvictory”sign—withtheforefingerandmiddlefingerraisedtoforma“V”.Whetherbymistakeorignorance,insteadoffacingthepalmofhishandtothefront,hemadethe“V”withthebackofhishandtowardstheaudience.Someinthecrowdapplauded;somegasped;somebrokeoutinlaughter.Theprimeminister’sgesture,asgiven,meantquitesomethingelse.Insteadof“Vforvictory”,itmeantsomethingdirty;itwasanobscenegesture!

3.2Applicationofthebodylanguage

3.2.1Greetings

HoahasjustarrivedfromVietnam.HercousinPhuongandsomeofhisAmericanfriendsarewaitingattheairporttogreether.HoaandPhuongarebothexcitedaboutthismeetingbecausetheyhavebeenseparatedforsevenyears.AssoonasHoaentersthepassengerterminal,PhuongintroduceshertohisfriendsTom,Don,andCharles.TomstepsforwardandhugsandkissesHoa.Shepusheshimawayandburstsintotears.

AmongChinesefromVietnam,ifaboyhugsandkissesagirlinpublic,heinsultsher.ChinesecultureinVietnamisverystrictaboutthis,especiallyintheruralareaswhereHoagrewup.Shedescribedhervillage:“Afterchildrenaretenyearsold,boysandgirlscannotplaytogether.Aboyandgirlcannotdatewithouttheirparents’approval.Amanandwomancannothugorkissifthey’renotmarried.”

InHoa’svillageifanyoneviolatedtheserules,thevillagerspunishedthegirlbyforcinghertokneelonthegroundsotheycouldspitatherandthrowrocksather.NowonderthatPuong’sAmericanfriendsfrightenedHoa.Shedidnotknowwhatpunishmentforpublichuggingandkissingmightbemetedouttoherinthiscountry.SheconfusedTom,whobyAmericanstandardswasdongtherightthing.

EventuallyHoalearnedtobecomfortablewhengreetedwithhugsandkisses,acceptingthemasmerelyperfunctoryacts.

AnalogoustothissituationisanotherinwhichDuane,aChineseAmericanemployee,invitedhisnon-Chineseboss,Mr.Keck,toalargefamilycelebration.WhenMr.Keckarrived,heshookhandswithDuaneand,whenintroducedtoDuane’sgrandmother,leanedoverandkissedheronthecheek.Thisshockedtheolderwoman,yetMr.Keckwastotallyunawarethathehadcommittedasocialblunder.Whatheconsideredasarespectfulact,grandmotherconsidereddisrespectful.Instead,Mr.Keckshouldhavenoddedtotheolderwomanandofferedheraverbalgreeting.

WhenestablishingrelationswithAsians,avoidbodycontact.Thesafestformistonodandgiveaverbalsalutation.Followtheirleadastherelationshipchanges.

Likecustomseverywhere,increasedcross-culturalinteractionbringsaboutchangesinhabits;manyAsianbusinesspeoplehaveaccommodatedtotheAmericanhandshakingtradition.Ontheotherhand,inasituationwhereitseemsasifbowingwouldstillbetheonlypolitemovetomake—especiallytotheJapanese—followingtheseguidelinesshouldmakeiteasier.

WhenbowingtopeoplefromJapan,handsshouldslidedowntowardthekneesorremainattheside.

Backandneckshouldbeheldinarigidposition,whileeyeslookdownward.

Thepersonintheinferiorpositionalwaysbowslongerandlower.

ThosefromIndia,SriLanka,andBangladeshusethenamasteforbothgreetingandfarewellsandasasignofrespect.Theydothisbyholdingtheirhandschest-highinaprayerlikeposition,thenslightlynodthehead;buttheydonotbow.AmericanstudentsofyogawhoaretaughtbyAsianteachersbecomefamiliarwiththisgesturethatheraldsthebeginningofeachsession.Thaishaveasimilargreeting,buttheycallitawai.

WhilebodycontactisgenerallytabooinmostAsiancountries,elsewhere,bodycontactisexpected;shyingawayfromcontactgivesoffnegativesignals.

Whengreeting,peoplefromIndian,SriLanka,Bangladesh,andThailandholdtheirhandstogetherinfrontoftheirchinsinaprayerlikepositionandnodtheirheads.

Whengreeting,mostLatinosexpectbodycontact.Huggingandkissingonthecheckareacceptableforboththesamesexandtheoppositesex.Theabrazoiscommonplace—friendsembraceandsimultaneouslypateachotherontheback.

Whengreeting,mostmiddleeasterners,especiallyMuslims,avoidbodycontactwiththeoppositesex,butmenmayembraceandkissoneanther.Womenmaydothesame.Whenshakinghands,menshouldavoidpullingtheirhandsawaytooquickly.

WhengreetingmostAmericans,expectsomabodycontract.Womenkissonceoneachcheekandhug;menshakehands.Menmayalsohugandkisswomenonthecheekiftheyareclosefriends.

WhengreetingorthodoxJews,avoidbodycontactwiththeoppositesex.

3.2.2Signsofaffection

ShereeBykofsky,anAmericanwriter,isthrilledwhenacruiseshiplinepurchasescopiesofherhewromantictravelguide,thebestplacetokissinandaroundNewYorkCity.Thecruiselineplanstogivethebooksasdinnerfavorsduringtheirspecialvalentine’scruise.

TheyinviteShereeonboardtogreetthepassengersandautographtheircopies.TheAmericansandEuropeansdelightinmeetingtheauthorandhavinghersigntheirbooks.However,whenShereevisitsthetablesoftheJapanesepassengers,mostofthemrefusetoacknowledgeher.

Japanesepeopledonotapproveofpublicbodycontactand,thus,havedevelopedacomplexsystemofbowingtoexpressrelationships.Touchingamemberoftheoppositesexisparticularlyrepugnanttotheirsensitivities;consequently,kissinginpublicisconsideredadisgracefulact.

TheJapanesesnubbedShereebecausethetitleofherbooksuggestedbehaviorthatdidnotconformtotheirstandardsofrespect.Theywouldnotacknowledgeherbecause,intheireyes,shepromotedvulgarity.

AsiansfromcountriesotherthanJapanareequallydisapprovingwhentheyseeAmericanmenandwomenortwomentowalkinpublicholdinghands.However,whentheypracticethissignoffriendshipinthestates,theyarefrequentlymistakenforhomosexuals.Thisshocksthem.

Same-sexhandholdingorwalkingarm-in-armalsooccursamongLatinos,French,Spanish,Italians,Greeks,andmiddleeasterners.

MostJapanesepeoplestronglydisapproveofpublicexpressionofaffectionbymalesandfemalesthroughkissingoranyotherformofbodycontact.

Same-sexhandholdingbetweenAsians,middle-easterners,Latinos,orthosefromMediterraneancountriesisasignoffriendship.Walkingwitharmsoneachother’sshouldersorwithhandsorarmslinkedalsoequateswithcamaraderie.

3.2.3Physicalcontact

WhenDorothyreceivesaweddinginvitationtoattendherJapaneseneighbor’swedding,sheisthrilled.ShehasalwaysadmiredtheYamashitafamily.Sheisveryfondoflance,theabout-to-be-marriedson,andfeelsextremelyclosetoGrace,hismother.Dorothyfeelshonoredtobeincludedinthefamilyfestivities.

Afterthebeautifulchurchceremony,Dorothystandsinlinetogreetthebridalparty.However,whenDorothy,averyaffectionateperson,stepsforwardtoembracethemotherofthegroom,Gracestepsbackward.

Dorothyfeelsrejected.

Evenatsuchajoyousoccasionasawedding,Japanesecustomsaboutphysicalcontactinpublicarenotrelaxed,evenwhentakingplacebetweenthesamesex.Truly,moreformalityisdemonstratedinsuchsituations.Considertheextremereservedisplayedatthe1993royalweddingofcrownprinceNaruhitotoMassakoOwada.Thephysicalactsoftheroyalcoupleconsistedonlyofsippingsacredsakeandmakingbows—notouching,nohugging,nokissingbetweenthecouple,certainlynonebytheweddingguests.

InDorothy’ssituation,eventhoughshefeltveryclosetoGrace,shewouldhavebeenmoresociallycorrecthadshebowedherheadslightlyandthenofferedonlyverbalfelicitations.Insituationslikethese,itisbesttoobservethemannerinwhichotherweddingguestscongratulatefamilymembersandthenfollowtheirexample.

3.3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andAmericanbodylanguage

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andAmericanbodylanguageshowsanumberofsimilarities;forexample:mendon’thugorembracewhenmeeting;ahandshakeisthemostcommongesturethatgoeswithagreeting;wavingahandtosay“goodbye”isthesame;afrownshowsdispleasure,andthewrinklingofone’snoseisasignofdislike,disgustordisapproval;noddingmeans“yes”,andshakingone’sheadmeans“no”;poutinghasthesamemeaning—displeasure,badhumor,resentment;apatonthebackofamanorboyindicatesapproval,praise,encouragement;grittingone’steethmayexpressanger,fury,ordetermination.

Thechartsonthefollowingpagesprovideexamplesofsomeofthedifference:

DifferentBodyLanguage,SameMeaning

MeaningBodyLanguageinChinaBodyLanguageinU.S.

“Comehere”(beckoningsomeonetocome)handextendedtowardperson,openpalm,palmdown,withallfingerscrookedinabeckoningmotionhandextendedtowardperson,closedhand,palmup,withforefingeronlymovingbackandforth(inchinathissamegesturewouldbeconsideredoffensivebymany)

“Shameonyou!”(semi-jokinggesture)forefingerofonehandextended,tiptouchesone’sownfaceseveraltimesquickly;similartoscratching,butwiththeforefingerstraight(usuallywiththeremark“shameonyou!”)forefingerofeachhandextended,palmsdowninfrontofone’sbody;oneforefingermakesseveralbrushingmovementsoverthebackoftheotherforefinger

‘I’mveryfull”(afterameal)oneorbothhandsopen,lightlypattingone’sownstomachhandraisedtothroat,fingersextended,palmdown(oftenwiththeremark“I’mfulluptohere.”)

SameBodyLanguageinTowCultures

butwithDifferentMeaning

MeaninginChinaBodyLanguageMeaninginU.S.

anger,irritation,frustration,remorsestampingone’sfootimpatience

thankyou;mutualpositivefeelingsspeakerorperformerclappingatsametimeaudienceapplaudsapplaudingoneself;improper,immodest

Curiosity,sometimessurprisestaring,gapingconsideredimpolite;makespeopleembarrassed,self-conscious

disapproval,hissing“shah”callingforsilence

seldomused;occasionallyadultsmaypatheadofchildrentoshowaffection;pattingtheheadofateenageroradultwouldcausedispleasureandcanbeinsultingpatonheadgivingcomfort,consolationorencouragement;alsoshowsaffection

BodyLanguageandMeaninginOneCulture;

NoEquivalentinOtherCulture

BodyLanguageMeaninginU.S.

chewingone’sfingernailsemotionalstress,worried,doesn’tknowwhattodo

thumbingone’snose(onethumbontipofownnose,fingerscurledandmovingtogether)defiance,contempt

waggingone’sfinger(forefingerofonehandraised,otherfingersclasped,theraisedforefingeriswaggedfromsidetoside)warningnottodosomething;indicatingthatwhattheotherpersonisdoingiswrong

thumbdown(armcrookedinfrontofbody,closedfist,thumbextendeddown,oneorseveraldownwardmovements)rejectionofaproposal,idea,person;nonverbalwayofsayingastrong“no”

winking(quickclosingofoneeye,generallywithasmileandslightnod)mayshowseveralfeelings;understanding,approval,encouragement,tryingtogetacrossamessage,solidarity

touchingorpointingtotipofone’sownnosewithraisedforefinger“It’sme”“I’mtheone”(towesterners,thegesturewouldseemslightlyfunny)

usinganopenhandtocoverone’smouthwhilespeaking(generallyusedbyolderpeople)toshowconfidentialityandsecrecy;sometimesnomeaning

usingbothhands(whenonewouldbeenough)inofferingsomethingtoavisitororanotherpersonrespect

(whenone’steacupisbeingrefilledbythehostorhostess)puttingoneorbothhandsupright,palmopen,besidethecup“Thankyou”

upraisedforefingerofeachhandcomingtogetherinfrontofthebodyuntilthetwotouchboyandgirlinlove;agoodmatch

Theexamplesinthechartsarebynomeanscomplete,butareenoughtoillustratethediversityofbodylanguageandtoshowtheimportanceofknowingthespecificgesturesthatgowithalanguage.

4.Conclusion

Thestudyofbodylanguageshouldbecomplementarytothestudyoflanguage.Theunderstandingofoneshouldbehelpfulinthefurtherunderstandingoftheother.Someauthoritiesfeelthatthetwoaredependentoneachother.Thisiscertainlytrueinmostsituations.Butitisalsotruethatincertainsituationsbodyactioncontradictswhatisbeingsaid,justasthespokenwordsmaymeansomethingquitedifferentfromwhatbodylanguagecommunicates.Whenthisoccurs,onemusttrytogetfurtherinformation,orguessthemeaningfromthecontextofthesituation.Inasense,allbodylanguageshouldbeinterpretedwithinagivencontext;toignoretheoverallsituationcouldbemisleading.

Awordofgeneraladvice:whenonecommunicatesinacertainlanguage,itisgenerallyadvisabletousethenonverbalbehaviorthatgoeswiththatparticularlanguage.Observationshowsthatatrulybilingualpersonswitcheshisbodylanguageatthesametimeheswitcheslanguages.Thismakescommunicationeasierandbetter。

Acknowledgement

TheauthorsgratefullyacknowledgeXuMingwu,Profforhisassistanceinthisstudy.

Bibliography

[1]Fast,Julius.1971.BodyLanguage.PocketBooks,N.Y.

[2]LiuYongfa,LiuXuan’en.1997.ThePracticalBodyLanguage.HuaWenPress.

[3]Robinett,BettyW.1978.TeachingEnglish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ubstanceandTechnique.McGraw-hill,N.Y.

[4]SamovarL.A.1981.Understand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

[5]ShenMinxian.1999.TheUseoftheBodyLanguageinElementarySchool.ShanghaiEducationVol.12.

[6]SternH.H.1983.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

[7]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1999,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语言交际篇10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有的定义很简单,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Malandro et al,1989:5)有的定义则比较具体,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

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on and Saine,1978,见Malandro,1989:7)。或“非语

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地生成,也可以环境造就”(Samovar et al,1981:56)。①Malandro(Samovar et

al,1981:156)和 Barker(1989:5)提出,“非语言交际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它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会别人的意图。”

二、 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涵盖范围极广。非语言交际首先就是非主题的领域。从跨文化交际出发,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可以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为四大类进行学习:体态语、

近体学、副语言、时间学。

(一)体态语

体态语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也被称作肢体语言。法斯特(J.Fast)的《体态语》被人们称为非语言交际领域行为科学家所做研究的总结。他认为: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

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

(二)近体学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1966)在研究人际交往中体距的变化时创造了一个新词proxemics(近体学),也称空间关系学,研究人际间如何利用距离进行交际。按照霍尔的定义,近体学就是

通过人们利用不同的近体距离的行为进行辨析,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霍尔认为,空间的变化可以影响交际,起到加强交际的效果,甚至还可以超越语言的作用,其交际跨度和强度都大于语言交际。

人们交谈时互相间距离及其变化时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非语言交际因素。

(三)副语言

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心理学家认为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副语言,副语言沟通是通过非语词的声音,如重音、声调的变化,以及哭、笑、停顿来实现的。

萨摩瓦等学者的看法是:副语言“设计的是语言成分――指的不是言词所提供的实际信息,而是这一信息是怎样表达的,副语言是伴随、打断或临时代替语言的有声行为。它通过音调因素、音量、语速

、音质、清晰度和语调起到语言的伴随作用;用uh,umm,uh huh一类声音打断别人的谈话;用某种声音代替一句话的含义,如用brr代替‘我很冷’。”(Samovar et al,1981:177~178)纳普也认为

副语言指的是语言表达的方式,而不是言语表达的内容,它所处理的是围绕一般语言行为的非语言声音提示(Knapp,1978:18)。③

(四)时间学

霍尔极为重视时间在交际中的作用,在《无声的语言》中竟以两张的篇幅论述时间的交际作用。霍尔认为时间不但会说话,而且比有声语言更为直截了当,所传达的信息也更为响亮和清晰,因为它既不

像口头语言那样受到意识的控制,也不会像口头语言那样容易为人所曲解,他还能揭穿人们的谎言(Hall,1973)。心理学家波亚托斯也认为人们的时间观念能传递信息,并把这种手段称为时间学

(chronemics)

三、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共同习惯。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

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Samovar et al,1981)。下面我将从非语言交际中的体态语方面进行跨文化对比。

(一)面部表情

在非语言交际中,面部表情是最的使用最为丰富。在不同文化中,相同的面部表情含义大相径庭。我们都认为微笑代表开心、高兴,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在日本微笑有时会有其他含义。对于

日本人来说,微笑不仅表示高兴、喜爱,还是为了避免尴尬或是遮掩不安情绪的象征。日本人在很多场合都会用微笑来掩盖自己的实际情感。例如,在亲人的葬礼上接待客人时,日本人也总会微笑掩饰

内心的伤感。

(二)眼神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对于眼神交流的理解有时会导致严重的误解。对于北美人而言,男性盯着女性看被认为极不礼帽,但对于意大利人而言,女性却不会感到被冒犯。中东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国家

的人们,大都认为交流中注视对方意味着尊重、诚实,因为他们认为可以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他的灵魂。这样就是为什么有些中东国家领导人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常常带着墨镜,他们担心别人直视自己而

难以隐藏不想表露的信息。

(三)体触

在非语言交际中,身体接触也同样传递着人们的情感信息,不同的文化的身体接触也存在着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公共场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关系亲密的女性挎着胳膊或互相搂着腰,男性互相搂着肩膀。英语国家的人见此情景会目瞪口呆,认为这些都是同性恋行为。在英语国家同性青年之间的体触行为被

认为禁忌,异性之间却是容许的,这与中国的习惯恰恰相反。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不能触摸别人的小孩子,尤其是切忌男性触碰女孩,否则就会有猥亵儿童之嫌。而中国人对别人的小孩,喜欢摸头、手

、身体其他部分,表示喜爱。

(四)手部动作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各式各样的手势与他人进行“交谈”,而在不同文化中这些手势的含义却大有不同。最常见的莫过于竖大拇指的手势,在美国意味着“OK”;在中国表示“棒极了”;在日本代

表老板、父亲或是丈夫;在澳大利亚表示取决于你;在中东则是冒犯的手势。对于不同的手势,在不同文化中所表达的含义却相同。比如,在表示召唤某人过来时,中国人习惯手伸向某人,手掌张开,

掌心朝下,所有的手指以一种示意的动作弯曲;而美国人则习惯手伸向某人,握拳,掌心朝上,仅食指来回运动,但这个手势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有冒犯的意味。

四、结束语

了解人们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和意义,可以解决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有助于我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之间交往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不同文化间相互渗透和影响

越来越广泛,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也就会越趋重要。

参考文献:

[1]Malandro,Barker.Nonverb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Newbery Award Records,1989.

[2]Guo-Ming Chen and William J.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7.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

[4]王晓晓.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对比[J].外语教研,2008(4):276.

注解:

语言交际篇11

1.引言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我们通常会认为语言交际就是交际的全部过程,其实我们忽略了交际中的另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非语言交际。顾名思义,非语言交际就是除了纯语言交际的一切的交际手段。在很多情况下,非语言交际甚至更具真实地传递信息、准确地表达感情的功能。所以说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共同完成交际的过程。非语言交际中的成分有很多,只要不是语言,凡是能够传达信息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东西都可以算非语言交际的成分,甚至环境因素也是非语言交际的成分范畴。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相应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差异。其中体态语言和空间语言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在非语言交际中表现最为突出,所以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展示不同文化下的不同的非语言交际。

2.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就是在交际中使用身体姿势或者动作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下面将从手势,眼睛接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手势语

手势语就是人们利用手掌,手指,手臂的动作来传递信息。“握手”这个基本上是全球通用的手势,有时候往往比一句话“欢迎”更能表现出你的友好。有些手势语在不同文化内会有相似的含义,例如交警指挥交通的动作,基本上我们身处哪个国家都能很好的理解。但是我们更关注其中因为民族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比如说,一个简单的动作—“翘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扬对方或者表示很满意,而在澳大利亚这个手势是非常粗鲁的,极其不礼貌的,尤其在与人交谈中更是忌讳这个手势。又如,手心向下冲人打招手,在中国表示“请人过来”,在英国则表示“再见”,然而手心向上才是招呼人过来。食指和拇指组成一个圈,在中国和日本认为这个手势指的是“钱”,而在希腊和意大利则是一种“猥亵”的手势。把手放喉咙上,俄国人表示“吃饱了”,在日本表示“被炒鱿鱼了”,在西方则表示“杀”这个动作。

2.2 眼睛接触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眼神的交流在表情达意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中国成语“含情脉脉”就是通过眼神这种非语言交际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恋人之间的情愫。我们在交际中读懂“眼语”很重要,不过也不要乱用“眼语”。如果你身处澳大利亚,最忌讳的就是盯着女士看,因为澳大利亚的女性是比较保守的,她们讨厌陌生的眼光,也许你并没有恶意,只是表示友好,不过也可能造成误解。由于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各国人用眼睛表达意思的习惯也各不相同。同美国人交谈时,要直视对方,会认为是对对方的尊重,但是英国人却很少这样。日本人同人交谈时,不直视对方的脸,而是习惯把目光落在对方的颈部。

3.空间语言

空间关系学是非语言交际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交际过程中对空间的需要以及对周围空间的感觉。空间语言就是利用空间距离来表达思想信息的。我们从身体距离和Privacy两方面来阐述。

3.1 身体距离

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身体距离的远近来反映民族间性格属性的差异和人与人之间远近亲疏的关系,因为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行为举止。中国人口多并且密度大,所以在一些电影院,超市等公共场所,人挤人的现象经常见,我们也不会有侵犯他人或者是被侵犯的感觉。美国人十分重视自己的私人领域不受侵犯,即使是公共场合他们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在排队的时候,他们也避免与人过度接触,也要划定属于自己的领域范围。同样是排队,在阿拉伯国家却又是另一番场景。他们理直气壮地挤进队伍,认为这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愿意挤在一起,习惯感受对方身上的气味。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女性朋友之间有时候会手拉手或是互相挎着胳膊走路,而男性之间也会搭臂而行,这都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可是在西方国家这种身体上的接触则会认为是同性恋的表现,会遭到人们的鄙视。

3.2 Privacy

对于Privacy,这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文化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汉语中,我们甚至找不到与 “Privacy”很准确的对应词,从这方面看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差异有多大。例如,在中国家庭中,家人之间很随便,进出孩子房间很少先敲门征得孩子同意才能进入的,所以中国人在对待个人空间上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而在外国人眼中,人人都有各个完整,自由,独立的领地,这也是上面提到过的,为什么外国人同人接触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原因。同样这点也能在外国人在对待Privacy的心理态度上得到体现。在外国家庭中,父母不经孩子同意是不能进入房间的,更是不能私自动孩子的物品。英语国家的人要比中国人更注重个人物品的处置权。在他们的观念中,他们的衣着为别人无权碰触的私物,他们也许会欣赏或者评论别人的衣服,但是极少去触碰,就如不轻易去碰触他人身体一样,除非是亲密的朋友之间,但是碰触时态度也必须严谨。反观中国,确是另一番场景,我们会去摸一摸看看质地。甚至会询问价钱等等。由于交际双方处于两种不同的空间行为体系中,所以在交往中最易引起文化冲突,归根溯源还是两种文化内涵的差异。

4.克服文化交际障碍,提高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由于非语言手段的复杂性和跨文化交际的多元文化因素的存在,所以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引发文化冲突,而恰恰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占据者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尽量克服文化障碍,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

1.对本民族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应该有充分的了解,这是交际进行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非语言交际的规则下,才能去学习了解其他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如果我们连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很难有所提高。

2.有意识地培养正确解释别种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评价,和恰当有效地实施非语言交际的能力。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养成有意识地观察并正确解释制约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的习惯,在交际中才能适应具体文化,场合下的各种非语言交际行为。

3.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自己的见识,保持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敏感度。这些途径主要包括:一,大量阅读国外的书刊,杂志尤其是外国电影。电影是非常实用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量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都可以从电影中发现蛛丝马迹。二,多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积极参加涉外活动,这是最有效直接的手段了。

结语

总之,人类的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运用非言语手段进行交际也是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它们对语言交际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文化不同,非言语交际的规则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充分了解它们的差异和冲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排除干扰,相互尊重,平等交往,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语言交际篇12

对于社会语言学,不同的学者认为其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学者布莱特(W.Bright,1966)认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语言的变异,他认为对语言的研究应该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第一,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身份,第二,会话发生的场景;第三,社会方言的历时变化规律以及共时对比,第四,语言的变异情况;即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变异的时候,变异的方法主要有增词、减词等例如,英语中的“ice–breaker”其就是由“breaktheice”演变而来;第五,社会语言学的应用范围,其应用的范围可以说非常广,存在各行各业,各个阶层。而学者祝畹瑾则认为,社会中的所有语言都有其地域特征,都会出现变异的现象,都有其基本的社会功能,交谈的场景会影响交际者对语码的选择,而语码的选择则会影响交往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中的各个阶层会由于所处的立场的不同,其交际的话语会有所不同,而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风俗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影响语言的变化形式和发展规律等。总而言之,根据大量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在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的功能等可以说是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笔者认为,要尊从社会语言学中所总结的各种语言规律,提高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可以采取的培养策略主要有:

(一)实施情景化教学社会语言学认为,会话一般都是发生在真是的交际场景中,也就是说语言的交际也必须要依赖于场景。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实施情景化教学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而实施情景化的教学的关键在在于学习情境的创设。首选,真实的情境的创设应该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贴近,让学生能够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来达到训练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情境的创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视频、音频、图片等材料,将英语的单词、单词的意义、句子的语法规则放入到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更加生活化;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该要转变传统的以“说”为主的上课方式,可以通过问答、对话、演讲、讨论、演讲等方式来使学生获取“活”的英语知识,使得教学的活动带上交际的特点,让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交际思维,掌握语言交际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

(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学,英语的教学在于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进行社会交流的能力,而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教师应该要为学生提供较多与英语交流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提升实际的应用英语的能力。每个行业可以说只要存在对外的交往都会使用到英语,也正是因此产生很多的行业英语,比如酒店英语、旅游英语、贸易英语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专业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行业实习机会,真正实现英语的学习“社会化、生活化”,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反复的交流练习,达到提升英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三)注意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社会语言学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和其文化的特征以及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文化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语言的含义,对于文化的了解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决定了学习者对该门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该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决定我国的学生要学好英语,提升应用英语的能力,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有基本了解是必要的条件。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狗”代表的是含义是“低三下四“”猥琐”等,是带有贬义的,也因此中国人常常用和“狗”有关的词语来辱骂别人,比如“的”,“猪狗不如”,“狗眼看人低”“走狗”等,但是在西方的文化里,“狗”代表的更多的是“平等”,人与动物之间的平等,更多的褒义是赞扬。西方的很多谚语中都体现了一点,例如,西方人说,“Everydoghashisday.”,其意思为”凡人皆有得意的一天,”Dogdoesnoteatdog.意思为“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可见,在西方的文化里,某些时候,“狗”可以说是“人”的代名词,它和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可见,如果没有这种跨文化的意识,在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无疑很容易闹笑话,影响交际目的的实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