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合集12篇

时间:2022-05-06 18:46:50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篇1

广州花园酒店大堂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为题材的镶金剪纸造型壁画,由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创作剪纸稿后再雕到大理石而成。其构图严谨、注重外轮廓的整体效果,人物在构图中的安排分组循序映出,很有层次;其人物形象简洁生动,造型精练明确;黑金强烈对比的色彩[1]呈现出画面较强的古典韵味与装饰风味。创作《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剪纸艺人,以他们特殊的认识、思维方式与完整丰满、对称偶数、硕大为美的审美,产生出重于表意的造型规律和自由灵活的表现手法,使得这幅以剪纸形式表现的壁画独具一格。

一、辉煌的壁画剪纸《红楼梦——金陵十二钗》

佛山的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佛山剪纸,按制作方法分别有衬料剪纸[2]、写料剪纸[3]、纯色剪纸三大类。在这三大类中按其制作技艺、使用材料的不同而细分为铜衬料、纸衬料、铜写料、银写料、木刻套印、铜凿料、纯色等大类。其中用铜箔刻线衬色叫铜衬料,《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剪纸类型就是以铜衬为表现形式。铜衬料是从“花钱”(俗称春节剪纸)的装饰绘画演变而来的。佛山剪纸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电化铝),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色彩强烈、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是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

恰当的题材选择是创作壁画的重要环节之一。壁画除了要采用多种装饰性的表现技法,形成装饰韵味、装饰效果,还需用抒情、理想、象征、浪漫的手法,以歌颂为主题的题材表现美好的、正面的人和事。装饰于花园酒店大堂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为题材、结合佛山剪纸艺术趣味的大理石镶金壁画,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整幅壁画金碧辉煌,极具视觉张力。“大观园”内的假山池沼一览无余,假山的堆叠或是重峦叠嶂、或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池沼上安排有桥梁,一座一个样,池沼里荷花盛开,鱼儿在莲叶间戏水,人物与景物之间相互映衬,刻画得栩栩如生。从各个角度各个局部看都成一幅画。整幅壁画全在乎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观赏者忘却了繁华的都市,只觉得身在大观园中。

这幅“金陵十二钗” 剪纸造型壁画长24米、高6米,壁画的构图及剪纸造型设计是由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剪纸艺人林载华、张拔、潘保琦、邓本圻创作,经原作者将剪纸稿(240×60厘米)放大后,再由三十多位艺术家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将两公斤的金箔贴于手雕上海黑色大理石而成的。据张拔、潘保琦介绍[4],1984年在创作这幅广州花园酒店大堂壁画时曾经将另外两个传统的题材与《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同时提交给委托方,这两个题材分别是

⑴ 以王羲之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聚会,做曲水流殇之饮,之后王羲之将众人诗作集结成《兰亭集》,并作序《兰亭集序》的故事题材[5];

⑵ 有以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的故事题材[6];

最后,在三个传统题材中,委托方选定了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作为广州花园酒店大堂壁画的题材。因为委托方觉得这题材比较具有大众性,既通俗又高雅。其中的故事情节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大众所熟悉的,而且对女性美的刻画能使人们获得一种观赏式的审美享受。小说中对庭院环境、居室陈设的描写也有利于艺术家在壁画构图和造型的构思中有所启发。

壁画剪纸《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以艺术创造的想象空间打通了被墙面隔绝的自然空间,其设计从构图到形象到色彩制作材料的选用和工艺手段,是服从于环境,与所处的环境和谐一致,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

二、壁画剪纸《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构图形式

构图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属于形式范畴,从内容出发,不为形式而形式,不能硬性拼凑一些构图形式,或者死套构图学的一些法则。构图不仅是形式处理的过程,也是形象化和丰富最初思想的过程。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篇2

此次的金陵十二钗系列新品,把中国风珠宝设计的理念融入国际化的视野。《红楼梦》里珠宝的使用几乎无处不在,脍炙人口如林黛玉初见王熙凤“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曹雪芹如椽巨笔的描写,在“金陵十二钗”系列新品中得以完美呈现。熙・珠宝推崇的尚雅生活方式和海上梨园复兴经典的文化生活家理念在此融合升华。金陵十二钗,以与众不同的性灵人格和审美情韵,凝结成《红楼梦》点点滴滴,深入人心的故事。为了金陵十二钗走出文学典著,重新绽放绚烂的光芒,以全新视野呈现“金陵十二钗”的艺术神髓与丰富意蕴,熙・历经三年磨砺,融合中国古典文学与东方珠宝艺术,终于将古典小说第一高塔物化为宝石形态,幻化出十二位奇女子,以极致完美的材质和镶嵌,诠释出精美曼妙的十二灵犀,打造出独属于东方大国的千年美学经典。

连续三天上演的“金陵十二钗”珠宝华服大秀融汇古典与时尚,蕴含强烈的东方艺术气息,激起一片惊叹。著名国际鬼才设计师胡社光,为气质神韵与众不同的金陵十二钗量身定做了十二套高级礼服,在珠光华彩之下古典艺术之美穿越千年而来,演绎了一场如花豆蔻似当时的红楼梦境。

《时尚北京》对话“熙・珠宝”创始人阮熙紫

《时尚北京》:当初为什么选择以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为珠宝设计灵感,在设计上又是如何以珠宝展现人物特性?

阮熙紫:对于女人来说,《红楼梦》是一部充满美和诗意的书,书写了女人的性灵之美,也书写了她们豆蔻年华中的恣意和灿烂,反过来,《红楼梦》也石破天惊地以女性的光芒照亮了那个“浊世”,把对女性的认同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金陵十二钗让《红楼梦》处于灵魂的春天,永远春意盎然,青春无敌。以她们与众不同的性灵人格,凝结成了这部文学巨著。每一个宝石都有自己独特的语境,金陵十二钗中每个人物也都有自己的灵犀,所以我们将宝石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做了巧妙过渡,同时也融汇了熙・珠宝的经典设计美学与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经过完美雕琢,各种奇幻色彩的宝石以其特有的语境,被注入设计创作,赋予灵魂和生命,每个人物才会富有灵犀和气韵。

《时尚北京》:东方皇家艺术珠宝品牌“熙・珠宝”一直以复兴东方精湛卓绝的皇家工艺,请您介绍一下此次“金陵十二钗”珠宝新品,运用了哪些工艺,同时这些工艺是如何同现代时尚相结合的?

阮熙紫:藉由传承多年的皇家御用珠宝工艺的匠人团队,这次“金陵十二钗”以纯手工起版,运用了中国传统细金工艺,也就是花丝镶嵌,并结合立体镶嵌、复合镶嵌、色彩渐呈、微镶、爪镶、钉镶、冷镶等现代精艺,以最绚烂多彩的刀笔精心勾绘,各种宝石才得以交相呼应,意象兼通。

《时尚北京》:“熙・珠宝”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如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赋予传统的工艺以新的生命?

阮熙紫:我们一直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在研究现代消费者新的美学主张和现代时尚流行趋势。熙・珠宝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把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相结合,赋予中国元素新的时尚意义,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作品,让东方珠宝艺术在当今社会以更典雅的方式呈现。

《时尚北京》:此次“金陵十二钗”新品从开始设计到最终成品完成,整个过程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而“熙・珠宝”团队又是如何克服的?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篇3

红楼梦属于架空朝代,没有具体的朝代,但是有着其特定的背景,是作者根据作品需要杂糅创作的。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乾隆四十九年甲辰,梦觉主人序本题为《红楼梦》。1791年在第一次活字印刷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言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来源:文章屋网 )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篇4

1、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孩。金陵是一个省,也是剧情的核心发生地,“钗”指女儿,太虚幻境薄命司以十二为一组将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编成正、副、又副三册”。警幻仙子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副、又副)下橱则又次之”。第五回完整出示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

2、作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部以歌颂女儿美和伤悼女儿悲剧为最高主题的小说作品,《红楼梦》塑造的金陵十二钗成为经典艺术群像,在世界文学史上站成一道靓丽风景,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

(来源:文章屋网 )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篇5

2、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薛宝钗、史湘云、李纨、王熙凤、巧姐、妙玉、秦可卿和林黛玉十二人前世为金陵十二钗,来自于太虚幻境;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篇6

关于大观园

大观园不仅是一座普通富贵国亲的园子,更是一部见证了宁荣二府兴衰的书!

从元春嫁进深宫,宁荣二府花巨资修建这座省亲别墅,到最后变成闹鬼的荒园。这之间,有宝玉“对额动诸宾”的机灵,“投鼠忌器瞒脏”的情义,“杜撰芙蓉诔 ”祭晴雯的柔情;有黛玉“埋香冢泣残红”的多情,中秋夜与湘云“凹晶馆联诗”的才华,亦有“焚稿断痴情”的痴气;有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悲切,老祖宗“两宴大观园”的气派,湘云“醉眠芍药? ”的无邪,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的诙谐,凤姐“抄检大观园”的威风,更有园内众姊妹们“共结海棠社”的佳话!

偌大的一个大观园,锁着一段段恩恩怨怨,一桩桩爱恨情仇,一滴滴辛酸眼泪,一阵阵欢声笑语……这是个何等富贵的家族,何等精致的园子!

竟没想到结局竟是死的死,嫁的嫁,出家的出家,离乡的离乡,留下那一个往日充满阳光、笑语,如今荒凉,闹鬼的空园!

这岂仅仅是宁荣二府衰败的历程,也是“贾、薛、王、史”四大家族从兴到衰的写照,更是对封建大家族的封建思想的极大讽刺!

关于金陵十二钗

对于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是有偏见的。诸如秦可卿、元春、巧姐这三人,几乎是除了了解她们的身世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包括她们的性格,皆一概不知。

喜欢薛宝钗,是因为她那首《忆菊》中的“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这一句。喜欢她的随遇而安。然而,她却受封建教化思想太重、太深,遇事太“随”,全然不像探春那样有主见,敢于斗争,最终嫁了宝玉,孤苦一人守着空房。

对于林黛玉,也只有用她那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来形容了。我不喜欢这样一位多情、多泪又清高自傲的女子,对于凡世不屑一顾,却为尘世肝肠寸断!

真正喜欢的,是史湘云的豁达!她的身世遭遇几乎与林黛玉相同,却从不把悲伤放在心上,洒脱地面对一切,开开心心地过日子,甚至到最后的守寡,也是坦然从容,不比林妹妹,总有流不完的泪。

另一人自然是王熙凤——这个小说中塑造的最经典的角色!她的出场、铁槛寺弄权、泼醋打平儿、借剑杀人、抄检大观园……这个性格刚烈、直爽,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泼辣”、“阴险”的琏二奶奶,是宁荣二府有一无二的,更是封建家族有一无二的女强人!喜欢凤姐的脾气,不娇柔造作;只可惜这样一个女子,要强、好胜了一辈子,到头来遭人冷眼,曲解了她的心,孤苦一人走上了黄泉路,这个昔日威风大震宁荣府的王熙凤,可怜一生为家计争强,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我一直以为,《红楼梦》写金陵十二钗,是极具悲剧色彩的,它胜于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程度!它写迎春、元春、王熙凤、林黛玉的死,写惜春的出家,探春的远嫁,以及巧姐的离家,妙玉的遭劫,湘云的守寡——这些无不从女子的角度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她们一生的悲剧命运,想来用林黛玉的一句诗来描绘,是极好不过的,那便是“冷月葬花魂”……

关于通灵玉

要说宝玉的这块通灵玉,自然要从说宝玉开始。

小说中“甄”、“贾”二宝玉,即“真宝玉”和“假宝玉”。甄宝玉幼年虽和贾宝玉一样喜欢同众姊妹们玩,但后来变得正经好学,搞得满腹经纶,而他最后的结局小说并没有交代,他是否考取功名,我们也无从得知。

而贾宝玉生性聪慧,却是个不思进取之徒。糊糊涂涂地过了一生,后经仙人指点,方看破红尘,用心读书,中了乡试后出了家。

对于甄宝玉下落的留白,是十分高明的!这实在是应了太虚幻境入口的一幅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

而小说的最后一回,是确切地点出了“宝玉即‘宝玉’也”。——这个结局,对于每个认认真真读了《红楼梦》前一百十九回的人真真切切是当头一棒!我自己读到此处时,是鼻子一酸,有想哭的冲动的!

在第一回中,写道“就将此蠢物,夹带其中,使他去经历经历”。一直以为宝玉的通灵玉才是那青埂峰上的石头……

小说的第九十四回,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从写怡红院十一月开了株海棠花,到宝玉的通灵玉莫名其妙地丢失,之后就净是些稀奇古怪的事——宝玉成了呆子,大观园闹鬼,宁府被抄了家当,凤姐撞了秦可卿的鬼魂……

一块石头就这样“枉入红尘几许年”,让尘世女子为它落泪、归天、受冤,让宁荣二府妻离子散,最终却“尘缘已满,携归本处”,落回青埂峰——这样无情的结局定是叫作者本身也是“不忍而为之”的,不然,他怎会将这石头的归宿安排在与“情根峰”谐音的“青埂峰”!

关于后四十回

曹雪芹将《红楼梦》著到第八十回,故事的一部分结局已初露端倪,但高鹗补的后四十回却是硬生生地将曹雪芹的设想一一更改!

论对这个故事的下手,曹雪芹无疑是要比高鹗“狠”的!他的原意定是要让宁荣二府全部败光,只有高鹗不忍心这样,于是让“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曹雪芹狠心要让香菱活活被夏金桂害死,高鹗却把夏金桂弄死,把香菱扶了正;曹雪芹下决心要把湘云配给宝玉,高鹗却舍不得冷落了宝钗……

这也许是高鹗一人比不上现在的“红学会”,看不太出前八十回中的玄机,就像他不知道曹雪芹为凤姐结局安排的“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怎么个死法,就只好让她草草地、莫名其妙地死了!(此诗句至今未有人猜出曹雪芹的本意是要叫凤姐如何死法)

但也许,中国历史上也仅有高鹗一人忍心让林黛玉死!这一死,将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升华到至高点,胜于一切其他结局——这点,恐怕是高鹗补得最成功的一段了!

然而我却觉得,补的四十回虽算不上完美,但读来却更叫人寒心、悲凉——这是发自内心的感触,却不知如何说出个“为什么”来,也许,正是应了这句话:“残缺也是美。”

——而《红楼梦》本身,不也是一个残缺吗!

《红楼梦》,真是一部让人看了不禁流泪的人间悲剧!我们随着这块顽石,一道游历了尘世的风风雨雨,体会了一番儿女柔情,感悟了一段爱恨情仇,见证了一部旷世悲剧!

有道是: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后记:

这些的确都是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地方可能出错!

写《红楼梦》的读后感,我认为首先要拥有的,是勇气!这勇气,并不单指你是否敢于评价这本巨著,敢于部分否定这本巨著(高鹗的后四十回补本);而是要看你是否敢于创新——打破《红楼梦》读后感的一贯传统,只从“贾、薛、王、史”四大家族的兴衰和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切入。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篇7

如果说,秦可卿之小名在贾府无人知晓,贾宝玉居然在梦中能叫唤出秦氏的可卿小名,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暗示什么呢?其实,这当然就是暗示了秦可卿是贾宝玉的千古情人!贾宝玉和秦可卿有着相同的无法排解的离愁之恨,这也是他们二人情投意合的情感基础。

贾宝玉是在秦可卿的床上做了那样的一个梦,有了那个是梦非梦的第一次“云雨之情”。而梦中那个第一次“云雨之情”的对象,正是警幻仙子之妹可卿。其实,说可卿是警幻仙子之妹,就是等于说警幻仙子是可卿的化身。警幻仙子也好,警幻之妹也好,真实的就是一个秦可卿。

说起来,秦可卿当时住在“天香楼”,可见其天生质丽、国色天香。她的房间风光旖旎,陈设充满了暧昧***。而贾宝玉已经到了春情萌动的年纪了。秦可卿恰好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贾宝玉的***之中,并非偶然。她“鲜艳妩媚,有如宝钗,风流袅娜,又似黛玉”,身兼黛玉和宝钗之美,因此乳名兼美;她“擅风情,秉月貌”,妩媚绰约,风情万种,温柔可人,无疑可称得上贾宝玉人生第一个梦中情人。

当然,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有许多梦中情人,小姐有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人;丫环有如晴雯、鸳鸯、香菱、金钏等人。这些人都是贾宝玉心中的“候选”妻妾。贾宝玉怜爱黛玉,心恋宝钗,喜欢湘云,与那些丫环们的关系十分暧昧。在封建贵族家庭中,婚姻基本上是和爱情无关的。在贾宝玉“候选”妻妾之中,贾宝玉最终表态是选择林黛玉做妻子的,而在实际行动上是要袭人做自己小妾的。他对林黛玉是有真实感情的,而与袭人只不过有肌肤之亲而已。但是,即便是他与林黛玉有真实感情,恐怕林黛玉也难成为他的千古情人。

贾宝玉随荣府的女人们去参加宁府女人们聚会,酒醉之后欲睡时,为什么贾母让“极妥当的、生得风流袅娜的、行事温柔和平”、美若仙女的贾府“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秦氏去哄宝玉睡觉呢?对青春发育期的贾家接班人贾宝玉进行声色训导,进行性启蒙和性教育,为什么贾母认为秦可卿最为妥当呢?

要解读秦可卿,也从秦可卿何以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说起。《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既分簿册、又定次序,这与红楼女子的角色地位成正相关。警幻仙子在回答宝玉所问“何谓‘金陵十二钗正册’”时说道:“即尔省中十二冠首女子,故谓正册。再以秦可卿在《红楼梦》中的地位来说,以其与《红楼梦》主家族荣国府、一号主角贾宝玉的正常的亲缘关系,是没有资格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而秦可卿之所以忝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末,其缘由与妙玉一样,就是因为她与宝玉大有情缘。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跟着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做客宁国府,饭后欲午睡,由东府第五代“草字辈”嫡长孙媳秦可卿安排。初安置于一“室宇精美,铺陈华丽”的“上房内间”,宝玉因见到贴着一幅劝人读书的“燃藜图”和一副关于待人处世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与其天性扞格而不合,当即便说“断断不肯在这里了”!秦可卿一时无计可施,只得说“要不就往我屋里去罢。”其时虽有一个嬷嬷提出“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媳妇房里睡觉的礼呢”?而宝玉却“点头微笑”予以首肯。随后,书中用少有的铺陈手段,竭力描写了秦氏房间中“香艳”而带有强烈淫靡色彩的室内陈设。……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宝玉含笑道:“这里好!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那宝玉才合上眼,便恍恍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悠悠荡荡,跟了秦氏到了一处。……

贾宝玉由可卿引入房间,由可卿引入梦境,由可卿引往太虚幻境。就在这太虚幻境里,对贾宝玉,警幻仙子先是通过“醉以美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以警其由于“***声色”所造成的“痴顽”;然而“痴儿”宝玉“竟尚未悟”。于是,祭起最后一招,将其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者,许配于宝玉,以作“以毒攻毒”,警幻仙子说道:“……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然如此,何况尘世之情景哉。从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说毕,便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中……

贾宝玉当即在太虚幻境“成婚”。在太虚幻境的一处“香闺绣阁”中,“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袅娜风流,则又如黛玉”!结果是,“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阳台巫峡之会。”直至宝玉在梦中堕入迷津,还直呼“可卿救我!”这就是《红楼梦》中涉及的第一桩的床上艳情,也是贾宝玉的第一桩床上艳情。也就是说,与贾宝玉发生情恋纠葛的第一人正是秦可卿!于是,贾宝玉与秦可卿也就有了不解之缘。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篇8

高教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选入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这篇作品,自从拿到这本书后,我就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教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照本宣科吗?乏味;蜻蜓点水吗?浅薄;漫无边际讲吗?容量太大。怎样引导中职学生读懂这部被称为“中国封建百科全书”、“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长篇小说的珠穆朗玛峰”之大作,确实是个难题。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曾经做过如下分析:

“头一个与众不同,是它的思想内涵,和传统小说不太一样。从最根本上讲,正是由于这‘不太一样’,它才受到了二百多年来普天下人的注意,引起了他们莫大的阅读和探索的兴趣,愈钻研愈发现其广博精深。次一个与众不同,是它的笔法艺术,独具特点特色,也与传统的小说不可同日而语。它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惊奇赞叹,它的魅力能让你反复地一读再读,以至百读不厌,而且每读必有更新鲜的感觉和更丰富的收获,才明白过去根本没有读懂。有了这两大特别之处,已经比读别的小说难多了,不幸又加上了它的原来的整体给破坏了,现在是被别人硬按上了一个假‘原本’的后半截――试想,这部书,内中竟有多达三分之一的部分是伪托的,而且这一部分居最后,是收煞全书的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么一来,不论它的内容还是文字,都是一个真伪搅在一起的混杂体。这样的一部书,说它与众各别,很不好读,大约不是故意耸人听闻的吧?”(选自周汝昌著《红楼小讲》,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周汝昌的精辟分析告诉我们一个基本道理:要读懂《红楼梦》太难了,要教会学生阅读理解《红楼梦》更难。尽管难,能放下不管吗?这不是明白告诉学生你这个语文老师不合格吗?今后还怎么走上三尺讲台呢?算了吧,还是奉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原则,硬着头皮将难题进行到底。为此,我阅读了有关红学研究的大量著作和论文,并且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从中不难发现:从《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解读入手,结合与之密切相关的曲词、文中人物所作诗词以及灯谜、酒令等,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大体读懂《红楼梦》的基本内容,从而把学生顺利地引入红学殿堂。

让学生粗读《林黛玉进贾府》一遍,引导他们分析归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对王熙凤这个人物有个初步印象,认识到她很有斤两,精明强干,八面玲珑,四面周旋,处事得体,灵动出群,声势非凡,是位棱角分明、八面生风的千面娇娃。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许多《红楼梦》偏爱者都觉得王熙凤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以,王熙凤是一个让人们又恨又爱的丫头,在许多评论中,有一条这样的评语最受人好评: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她是一个真正的女强人,里里外外一把手,把偌大的贾府管理得井井有条,她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透着智慧,透着风趣与幽默。尤其是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令人五体投地,一般人能做到一箭双雕就已经沾沾自喜了,而王熙凤习以为常的是一箭四雕甚至五雕。试看《林黛玉进贾府》她的精彩说辞:“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段话既讨好了贾母,赞扬了黛玉,夸耀了三春,怀念了林母,还显示了自己特殊的身份。区区八十一个字,竟然取得这样的功效,真可谓玩弄语言于股掌。只要有她在的地方就时常笑声连连,即使是靠嘴巴子吃饭的说书人也称赞她“奶奶好钢口,奶奶一说话,我们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与尤二姐说:“她呀,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全了。只怕三姨儿这张嘴还说不过他呢,奶奶这么斯文良善人,那里是他的对手?”周瑞家的告诉刘姥姥:“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贾老太太赏识的“凤辣子”,那是名副其实的“辣”,她语言辣,长相辣,穿着辣,心思更辣。怎样全面了解王熙凤这个人物?“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的判词明确说“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也就是生不逢时,“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说明她非同一般,是鸟中之凤,人中之杰,凤毛麟角;“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惟命是从;“二令”指的是她在贾府得到贾家最高统治者贾母的欣赏,能够发号施令,唯我独尊,展露才华,显现能力,如鱼得水;“三人木”中“人”“木”合为“休”字,说的是由于她过分的要强,失去了女儿的温柔和平,终将为丈夫所弃;“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通过判词这样一解读,学生立即明白,再强悍的人,做事也要留有余地,把握适度,否则过犹不及。王熙凤的悲剧警示后人,一个颇有政治地位的女性,切不可将官场架子带回家庭,男人不能隐忍必将反抗,家庭的和谐自然没有了,经营婚姻可不是经营官场。再看《聪明累》,全文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说的是王熙凤性格泼辣,精明能干,善于算计,她为了敛财用尽手段,把大观园里主子丫头的月钱拿去放高利贷,一个月获利一千多两银子,这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例子罢了,再如她弄权铁槛寺等等,确实是机关算尽了,但终究只能是作者所说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聚到多时眼闭了。”这给我们多么大的启发呀!至此,我们要启发教育学生懂得:“钱”这个东西,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是“钱”迷心窍,不择手段,终将招来祸患。这里,作者弘扬什么,批判什么,可谓一目了然,让读者得益匪浅。尽管王熙凤乍看八面威风,其实不能持久,仅仅是逞一时之能而已,到底又留有太多遗憾,这么一个能干的人,怎么就是这样一个悲惨结局?王熙凤若生活在当代社会,至少也应该是个善始善终的女强人,曹雪芹的安排也太残忍了吧?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疑问,那就水到渠成,因势利导,老师自然引申到《红楼梦》主题上来――这是封建末世的悲哀,再能干的人也难力挽狂澜,贾府这个小家的败落,实际上说的就是整个封建大厦的倾倒,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王熙凤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明证。这样分析,就不仅让学生读明白了,而且读出深意来了。这样来读,王熙凤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形象,而是生活中一面极好的镜子。她的语言艺术、处理难题的艺术、管理艺术、处理上上下下人事关系的艺术,桩桩件件,对现代人仍能起到借鉴作用,她给人的启示太丰富、太精彩了。试设想一下,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里如果没有王熙凤,就将是天缺一角、地缺一块、人缺一类。这样一个重要角色,老师不能够讲清楚讲透彻,学生进入不了文本,岂不是对曹雪芹大作的亵渎!

再看薛宝钗、林黛玉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可叹停机德”说的是薛宝钗有“停机之德”,这里用了个“乐羊子妻”的典故。意思是说薛宝钗贤良,能相夫,《红楼梦》中薛宝钗曾劝说贾宝玉要努力求学,博取功名,光耀门庭,不侮先祖,希望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她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堪怜咏絮才”当然指的是林黛玉,喻指她有“咏絮之才”,把她比作东晋才女谢道韫,也确实恰如其分,她才思敏捷,写诗几乎是一挥而就,又快又好;“玉带林中挂”是说宝玉的心始终在黛玉那儿;“金钗雪里埋”指的是宝钗的命运不幸,青春葬送,寂寥一生,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就是最好的明证。真可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看了判词的解说,学生自然明白,为什么出身名门、见识广博,甚至有着超于林黛玉的美的宝钗在爱情上会一败涂地。原来爱情只能是“两情相悦,两心相许,”宝玉是个封建叛逆者,宝钗偏要违背宝玉心愿,奉劝他获取功名利禄,唯利是图,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况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贾宝玉代表的是一种新生事物,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些积极因素,他要求自由,要求平等,要求主子奴仆一个样;更难得的是在那种女子得不到丝毫尊重的社会里,他奉女子为“水做的骨肉”,难怪他与宝钗之间心的距离愈来愈远。这正应证了一句话:任何人逆历史潮流而进都必将碰得头破血流、摔得粉身碎骨,宝钗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分析到此,学生就会逐渐明白:顺势而为的重要性。林黛玉尽管尖酸刻薄,目下无尘,但她始终是宝玉的知己,虽然她为情而亡,但她是爱情的成功者,宝玉最终做了和尚,不为黛玉为谁?贾宝玉用他自身的行动告诉读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样分析,学生如同在感受身边的生活,由内心而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红楼梦》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有了,老师再接着引申讲解薛宝钗、林黛玉的才学和她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诸如“螃蟹咏”、“海棠诗”、“葬花词”、“桃花行”、“五美吟”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红楼梦》的同时进行一次诗歌的洗礼,性情的陶冶,并真正认识到《红楼梦》的文学地位和社会价值。说到为人处世,重点引导学生看“探宝钗黛玉半含酸”(1987年版《红楼梦》)以及各类人物对薛宝钗、林黛玉的评价,不难看出,宝钗处事圆滑,稳重温柔,宽厚待人,识大体顾大局;而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得理不饶人,虽逞一时口角之快,但却处处得罪人,所以,她在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又匆匆地在孤独的环境中凋谢。这俨然就是我们周围的人和事了,该学习宝钗还是黛玉?一比较,折中最好,不必像宝钗那样工于心计,也不能像黛玉那样太过率直,中和二人的长处,尽量做到“外圆内方”,张弛有度。这样学生就会明白:《红楼梦》这部旷世杰作、千古奇书不仅教给他们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金陵十二钗”判词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和推论曹雪芹这部未竟大作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读懂《红楼梦》,判词是一把最好的钥匙。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篇9

1、《红楼梦》中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作者并没有交代。

2、薛宝钗,是曹雪芹著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妻子,金陵十二钗之首。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因此受到贾府上下一致好评。

3、薛宝钗出身于书香继世的大族名宦之家,但父亲早亡,有母亲(薛姨妈)和哥哥(薛蟠)。宝钗进京后,与母亲薛夫人、哥哥薛蟠在贾母和王夫人的盛情款留下客居在荣国府。

4、后来贾家为了家族利益与薛家结亲,在贾薛两家的安排下,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名为金玉良缘,实为四大家族间的政治联姻。二人虽齐眉举案,却到底意难平。

(来源:文章屋网 )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篇10

红楼梦读书心得800字1最近,某地方台重播经典电视剧——老版《红楼梦》,闲暇时间便又追了几集。经典就是经典,有嚼头。无论经过多长时间,再看时总有一些新的体会与感悟。

曾经看到很多的点评,在红楼众多女子中,最得人心的是薛宝钗。无论是读者还是老太太、夫人、一众的丫鬟婆子心中,她都是个端庄大度能容忍的主儿,俘获一众人心。就连宝玉身边的袭人,将来是要做宝玉的妾,心里都愿意让宝钗来做将来的宝夫人,只因为这样的主子好相处。

宝钗确实是个端庄的大家闺秀。不似林妹妹似的,动不动就与宝玉耍性子闹脾气,也不会因为礼物来的迟些便揣摩人情的冷薄。在王夫人因为金钏与宝玉调笑而将其打骂撵出府去后,金钏不堪这番遭遇投井身亡。后来王夫人回过神来,觉得自己难辞其咎,流泪伤心,懊悔不已,宝钗却一味把责任推到了金钏的身上,道她年轻贪玩不小心失了足,纵使别的,也是脑子糊涂之人。看到这里,惊觉宝钗之冷漠,竟如此说一个枉命的烈女子。宝钗的心机之深,令人发寒。她此时宽慰本就犯错的王夫人,虽然能令王夫人欣慰,为他日自己的前程谋利,但到底于道义上有所失。宝钗到底是工于心计之人,纵然一味的不与人计较,多半也是因为并不把他人看重罢了。

后又看到薛蟠因为妻子夏金桂的挑唆,对无辜的香菱一番怒打。薛姨妈怒而指责薛蟠,为香菱打抱不平,可以说是明是非,有爱心有正义感的了。宝钗是与薛姨妈一同听到吵闹声前来的,却没有为香菱说上一句。只道不要因为一个香菱而伤了家人和气,卖出去就是。剧情到此,更觉宝钗之人,真是面热心冷之至了。从这两件事里,不难看出宝钗之人,虽是心中是非人情世故无一不察,却从来没有为谁而出头为谁而打抱不平。在她心里,有自己的一套做人哲学。这哲学让她从不沾惹是非,保她进退有余,却失了一份真性情。人无情字,纵然是一身的优点,也不会让人觉得可爱。

想来宝玉亲近黛玉,也多是因为两人都有一份真性情。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样真性情的人少之又少,像宝钗一样有一套处世哲学的人却多之又多。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情况下,宝钗的心机与哲学只会为她添力增色,到底是不能对其指摘的。但是,时光流转,唯有真字才能打动人心。就像宝黛的爱情。

红楼梦读书心得800字2划几许流光,落几许苍凉,一世繁花似锦,奈何离散使人伤。情太真,意太浓,红楼一梦,惹人怎敢忘。

《红楼梦》既是女子的歌颂,却又是女子的悲剧,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巨著,在以往的中国你,古典文学中尽管有许多美丽的女子形象被塑造,但最高也不过像《牡丹亭》这类,敢于为自己的爱和幸福而斗争的“女子觉醒”形象,而红楼梦中却带来的是全新的也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对女子的尊重,就像曹雪芹本人所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比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他依他所想而写,也因此写出了不朽。

《红楼梦》是对女子的颂歌,赞美黛玉“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山中高土晶莹雪”,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寄月光风耀玉堂”,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孤僻世罕见。”……但又是女子的悲剧,含恨结郁而死的是林黛玉,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执,出嫁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是贾迎春,远嫁他方的是贾探春,对人生悲观绝望而出家的是贾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含冤而亡的事秦可卿和鸳鸯,被强盗强抢去的是妙玉……她们都是“红颜薄命”是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红楼梦》中的悲剧震撼人心,使人荡气回肠,不仅仅写了一群青年女子的毁灭,也写了整个贾府的衰落。许多人曾说这就是整个封建社会衰落的象征。但从精神上、思想上,却是因贾宝玉,这种新思想人的出现,宣诉这个社会的不合理性,这才是封建社会衰落的真正预兆。

宝玉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封建社会末期孕育的一个“新人”,他尊重女子,爱惜女子,她从小就宣布“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尊敬每一位女子。鲁迅就曾深刻的指出“昵而敬之,恐拂其意,意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也。”他爱惜他身边的每一位女子。把她们的悲欢哀乐,荣辱得失,都包括在自己的关心注念中,几千年来被否认的女子价值,仅在宝玉眼中充分反映,几千年来被遮掩的女子悲剧,也仅宝玉眼前展开,所以鲁迅又说;“悲凉之物,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着,独宝玉而已。”

云卷云舒,踏遍世间繁华,风气风停,荡涤红尘烟波,昔日纵使荣华再过,到头来,不过一梦而已,终究曲了人皆散,究竟谁奏的'挽歌?又该为谁悲伤?红楼一梦,阅尽世间沧桑!

红楼梦读书心得800字3电视剧《红楼梦》全剧共36集,由王扶林导演,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电视剧经典之作。

我未曾看过《红楼梦》一书,有幸观看电视剧《红楼梦》,内心一次次被触动,整个剧情如曹雪芹在开篇诗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在剧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些争奇斗艳的丫鬟小姐了。她们指与贾宝玉关系密切的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妙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贾巧姐、秦可卿、李纨。其次是副金陵十二钗甄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林红玉、龄官、娇杏和又副金陵十二钗晴雯、花袭人、平儿、金鸳鸯、黄金莺、紫鹃、白玉钏、白金钏、司棋、麝月、彩云、芳官,她们也都个个俏丽,妩媚动人。在剧中,三十六钗各具特色,她们都值得怜爱。林黛玉知书达理,心思缜密,擅长诗词,教起香菱来也是一位好老师;薛宝钗聪明美丽,活泼爱笑,识大体顾大局,从不在小事上与人计较;探春身为贾府的三小姐,她精明能干,志向高远,不被富贵蒙昏了头……

在剧中,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最风光的场景莫过于“元春省亲”的场面了。荣国府贾政的大女儿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大观园内,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既有竹林掩映的江南风景,也有桑榆成荫的乡间田舍;大观园内,上至贾母下到丫鬟,个个穿着绫罗绸缎,戴着金银珠宝,喜气洋洋地迎接元春。

在剧中,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贾宝玉,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不喜欢读追求上进的书籍,却偏爱读《牡丹亭》、《西厢记》等杂书。他喜欢和女孩一起吟诗作乐,一比高低。他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相爱了,爱得纯洁,爱得执着,致使他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

《红楼梦》可谓大悲剧。起初,随着元春进宫,贾府逐渐昌盛;随着元春封为贵妃,贾府达到鼎盛。后来,随着元春生病暴死,贾府逐渐走向衰败,大观园内的不幸事接二连三。被称为“多愁多病的身,倾国倾城的貌”的林黛玉病死了,当年叱咤大观园的二奶奶在牢狱受尽折磨,死后用席卷着埋葬,真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宝玉和宝钗虽喜结良缘,但也难逃厄运……偌大的一个家庭,说败就败,一败涂地,无不让人惋惜啊!

红楼梦读书心得800字4“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_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_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现今中国人常怀着一种暴富的心态,各式各样的奢侈品难以满足其欲千金散尽的胸怀,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正逐渐蔓延至年轻一代的学生身上,并且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不难想象,这种无节制的享受最终将演变成国民性,让整个中华民族都失去前进的_,更难以完成复兴的使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巴西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尚能引发美国一场龙卷风,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又何尝不会酿成不堪的悲剧!我不愿再进行痛斥,柏杨先生早已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唯愿独修其身,却又不忍责任的折磨。整个社会的大风气,早已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保持住内心的一方净土,是周国平先生、余秋雨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愿。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践行着心中永远简朴安静的生活,践行着美好的祈愿。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喋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们的家庭,懂得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红楼梦读书心得800字5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_。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哥哥。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也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篇11

阅读红楼梦读后感心得1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红楼梦,说实话起初还因原著是古文发愁,便先看了一遍电视剧,大概捋清故事情节。然后看了书,便略知其中的一二。

这个故事话说有点荒唐却深有趣味。开头还要从一个石头说起,俄见一僧一道在此石之下高谈阔论,听后便打动了凡心......他们携着这无缘补天的石头下凡历练,逢见了甄士隐。他结交并救济了寄居旁边葫芦庙的贾雨村。一日贾雨村拜访甄老爷,偶因丫鬟娇杏的一着错,便以为对自己有意。中秋,甄士隐在家中设宴与雨村兄喝酒助兴,得知贾雨村抱负后,便赠银送衣送他上京赴考。转天,雨村不辞而别。甄家仆人霍启带士隐的小女英莲看花灯时,不慎因要小解丢失了英莲。

3月15日葫芦庙失火连并甄家一起烧毁。甄士隐带着家人寄居在岳父家中,因本是读书人,不会种田也颇受岳父冷遇,后来便出家了。贾雨村进京高中为向甄士隐报恩却不得,纳娇杏为妾。后惨遭开革便游历四海,经朋友推荐,教林如海的幼女林黛玉念书。

一年后黛玉之母病逝。后又遇旧识冷子兴聊起贾府之况。正与离开之时,便有一人追来报喜。禀告贾雨村复员之事。因林如海写荐信之由,并让他护其女远赴金陵。黛玉便入荣府与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宝玉相见。宝黛两人似曾相识,宝玉并送黛玉颦颦二字,并因姐妹中只有自己有玉恼怒摔玉。转天,王夫人收到薛妹妹之子薛蟠杀人之事。

被杀人名叫冯渊,因购被拐一女英莲而起。最初贾雨村本想明判却被门子劝阻,门子把利害关系告诉了他,随后依从门子之计判案。事后薛夫人带同其子薛蟠、其女薛宝钗暂居金陵贾府梨香院。黛玉入贾府后,与贾宝玉一起于贾母处抚养。一日,宝玉与黛玉斗气而出,入侄妇贾蓉之妻秦氏内室中歇息,于梦中游太虚幻境并获阅《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等判词,听《红楼梦》曲。

梦中,警幻仙子授贾宝玉云雨之事,并许其妹可卿于贾宝玉,于是贾宝玉于梦中初试云雨。梦中次日,宝玉与可卿同游至“迷津”被夜叉海鬼拖拉,受惊,唤可卿呼救,室外宝玉大丫鬟袭人等忙入内安慰,秦氏十分诧异,因其乳名正是“可卿”。入室安慰宝玉的袭人发现宝玉梦遗,宝玉把梦中云雨之事相告并与袭人偷试云雨,从此袭人与宝玉更加亲密。

阅读红楼梦读后感心得2读罢红楼,为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为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感到心酸。却也为其中的一些爱情而感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玉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让读者感受到世间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他的出现那么纯洁自然,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

黛玉性格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他往往显得特立独行。她执着着她自己的那一份清纯,她是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令人叹息的是他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纵是大观园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没有他依靠的亲人,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总是有患得患失,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是悲剧的起因,不如把责任轨道指向万恶的封建社会。当“血泪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咱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要说的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现在,我不由也开始同情她了。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这也是可悲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悲哀。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对于她的一生,曹公应该也是叹惋吧!

红楼梦中的爱情纷繁,让人感触颇深。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诗歌等各类文学文艺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现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在十二钗的群访种师中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阅读红楼梦读后感心得3《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高鹗续(一说是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话说林黛玉的病越来越严重了,常常咳出血,可贾家却张罗着要让贾宝玉将薛宝钗取回来。因为家里王熙凤的瞒着,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病情竟一点也不知。为了让贾宝玉好好地把薛宝钗取回来,王熙凤骗说贾宝玉是要娶林妹妹,连贾宝玉想看望一下林黛玉都不让。其实,林黛玉明白今生今世自己是嫁不了贾宝玉的,也都怪自己当时太痴情,于是,她叫紫鹃将自己的诗稿拿上来,统统丢尽火盆里焚烧了。当贾宝玉娶亲的那一天,他才发现大家都骗了他,这已成了一个不可挽回的`局面了。

看到这里,我总觉得文中的王熙凤很是可恶。本来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可也许是因为林黛玉出身贫寒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大家觉得和薛家达成联盟更有利现在的局面,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我认为风娘都不应该去欺骗贾宝玉,更不应该阻拦他去看望林黛玉。毕竟,婚姻虽说是关系到两个家族的大事,可毕竟应得到双方的真实想法和认可,不应当在只由两方家长做主,这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旧时代的不通观念的失败,更加感受到了生在新时代的幸福。

阅读红楼梦读后感心得4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千秋万代的惊世巨著。

如果色彩斑斓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则《红楼梦》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方。

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波峰,屹立在珠穆朗玛的顶峰,独现其风采,俯视其万物。

《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使千篇巨著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

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纨,被折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那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而晴雯却是这重重悲剧的典型代表,她性格倔强,敢怒敢言,敢爱敢恨,她不卑躬屈膝,也绝不向封建势力低头。她说:“难道谁比谁高些,即使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她谁都不愿奉承,也不想奉承,宁愿得罪别人,也不受窝囊气,可见她是多么的狂傲。

抄检大观园时,在气势汹汹的势力面前,众人无不战战兢兢,俯首帖耳。唯晴雯不然,她“挽着头发,闯了进来,豁锒一声,将箱子打开,手提箱底,往地下一倒,箱里之物都被倒了出来。”这正显示了她对权势的蔑视,但也预示着她悲惨的结局。

然而红楼梦的主旋律在于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大家的心目中,宝玉的形象简直坏透了,他被家长们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唯有和他从小一起长大,从不向他讲那些“混账话”的。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刁剑严相逼”下生活的林黛玉,是她,也只有她,才是唯一的知己。

阅读红楼梦读后感心得5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谁明白,第一次翻看小说原着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我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此刻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记下来,只怕哪天遗忘了,就实在枉费了这番功夫。

在小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贾宝玉因在王夫人房里调戏小丫环金钏儿惹祸后,一溜烟跑进了大观园里。当时正值酷暑正午时分,园内“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却在一处蔷薇架下发现一个女孩子正蹲在花下,一边悄悄流泪,一边用手中的发簪在地上画着什么。

宝玉因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而不忍离去,只管站一旁痴痴地偷看。看了半天,发现这女孩用簪子在地上一遍遍地画着蔷薇花的“蔷”字,足足画了几十个,却不知何意。读到那里,不光宝玉不知这女孩子写“蔷”是为何,我也只以为她正在蔷薇花下练习写字呢……

疑惑收起,继续往下看。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曹雪芹才把之前宝玉的疑惑解开。一天,宝玉无聊想听曲子解闷,于是便来梨香院找到唱曲最好的龄官(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从姑苏城买了十二个小戏子养在大观园里,龄官是其中唱得最好的),谁知应对全贾府上下最受宠、最帅的公子哥,这龄官根本不买宝玉的帐,一句“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就让宝玉吃了闭门羹。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篇12

春天读《红楼梦》,最恰当的当属关于花的章节。据不完全统计,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有名有姓的“年轻妇女”有120余人之多,而花草、树木、藤蔓却达到了130多种,书中200余首诗词曲赋也大半与花有关,大书特书的花有杏、桃、海棠、红梅、芍药、牡丹、玫瑰、芙蓉、等。

在曹雪芹笔下,花是人的影子,人是花的代身――不信看第五回,作者用花的描写做判词,为各钗定下了命运基调。还有第六十三回,众人行酒令占花名时所掣的花签更是为群芳画像。

其实,《红楼梦》中的那些“花儿”已经有很多名家品评过。周汝昌在《红楼小讲》中有一讲专门谈到“《红楼》花品”,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红楼梦群芳图谱》一书更做了一个系统的人、花对照。但是,关于人与花的对应关系,却是众说纷纭。《红楼梦》中的人物不是花木标本,所以,我们不妨对自己宽纵一些,不论对错,且理一理红楼女儿的那些花事与人事。

第一个先来说桃花。

可以比作桃花的人很多,如林黛玉、袭人、贾元春,丫鬟则更多。“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以桃花起兴,描绘了女子出嫁的热闹场景,可谓是以桃花喻美人的发轫之作。同时,它又衍生出桃花象征春天、桃花结缘爱情的说法,无怪乎这么多美人都要向桃花靠拢。可是,这么多人中,真正当得起桃花花神的,还要数黛玉。

虽说“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到的是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个字,但在我看来,芙蓉只是黛玉的形。事实上,曹雪芹曾多次把林黛玉比成桃花。

宝黛是坐在桃树下共读《会真记》的,一阵风过,落红成阵,落的是桃花;黛玉葬花葬的是桃花;黛玉为桃花建了一个花冢;黛玉在七十回建了一个桃花社;黛玉填词《桃花行》,在春光乍现、万物复苏的时候,以桃花自况,抒发了惜春伤暮的情怀,倾诉寄人篱下的悲苦。所以,桃花方是黛玉之“神”。

第二个来说牡丹。

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誉,盛开的时候雍容华贵,又称“花王”。据《杨太真外传》记载:唐明皇与杨贵妃赏牡丹时曾命李白进《清平乐》三篇,李白巧妙地把牡丹和杨贵妃揉合在一起歌咏。在《红楼梦》中,宝钗体态丰满,颇有杨贵妃之姿,兼之家世显赫,是大观园中最“不差钱”的,把她比作牡丹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宝钗抽中的那句“任是无情也动人”,也正是唐代罗隐所作《牡丹花》中的一句。

但和黛玉葬花惜花不同,宝钗是用花来续命养身的。薛宝钗咳嗽哮喘时要吃冷香丸,冷香丸是什么做成的呢?是一年四季白色的花蕊,一年四季天上落下的无根水,加上白糖和蜂蜜,做成龙眼大的丸子,埋在花根底下,到了犯病的时候拿出来,用十二分黄柏煎汤服下。真可谓一“薛”功成万花枯。但即便如此,曹雪芹对宝姑娘仍是钟爱的,个中缘由,正如俞平伯所说:“且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不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若宝钗稀糟,黛玉又岂有身份之可言。”

第三个我来说一下玫瑰。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中,小厮兴儿说:“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扎手,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贾府里的三小姐探春是个“才自精明志自高”,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敢说敢为、办事练达,最出色的表演是在凤姐患病期间,她负责治理大观园,兴利除弊,极富有改革精神。再是抄检大观园时,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她打了王保善家的一记耳光。才华横溢、气傲骄矜的探春小姐硬是靠自己的聪明才干打出了玫瑰花的“性格”。

但是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抽到的却是枝杏花签,签上写道“瑶池仙品”,并引入唐代高蟾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这与探春的性格并不能对应。

总听人说,娶妻当娶薛宝钗,我觉得探春做人比宝钗真,做事不输宝钗,我要有机会选择,当娶贾探春。不过,玫瑰是难以自赏的,最好的去处就是赠予爱人。“奴去也,莫牵连。”最后,探春将骨肉家园齐抛闪,远嫁他乡。“裙钗一二可齐家”的她壮志难酬,走得那样无奈又那样悲壮。

第四个来看梅花。

《红楼梦》中的李纨被描写得如梅花般高致――她出身金陵名宦,性格平和娴淑,嫁与贾珠,很早即守寡;她“居家处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处处陪伴小姑子等读而已”。在宝玉生辰的那晚,李纨抽到的是枝梅花签,上书“霜晓寒姿”,这正合了梅花严冬百花凋零独自香的特点,而李纨最后也熬出了头,在群芳先后离去之后,儿子贾兰成名做官,成了荣府另一个荣枯的开始。

虽说是高洁、坚贞,但是与《红楼梦》中其他两位大“奶奶”秦可聊和王熙凤相比,李纨这朵梅花却是被“三从四德”扭曲着的可怜的病梅,让人想起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服饰是“无声的语言”,精确地塑造着人物。李纨每日穿着青布旧衣,贾府的锦衣玉食与她无关,她既是贤妻良母的典型,又是“三从四德”的牺牲品,更是无数“节妇”凄凉身世的缩影。

第五个轮到海棠花。

海棠花有“睡美人”之誉,宋代坡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把这一典故加以套用,如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卧芍药烟》中有一番精彩的描述:“湘云真的在花众中的一个石凳子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花瓣枕着。”这一段表面写的是“芍药花”,本质上即是指“海棠春睡”。因而在第六十三回,湘云抽到的是一根海棠签,题着“沉酣”,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

湘云是个爽快人,想说就说,想干就干,不需要蝇营狗苟,不需要琢磨别人,也只有她这种性格才能睡得酣。其实史湘云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甚至更苦,在叔叔家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但她乐观,开朗豪爽,抽个签也要“揎拳掳袖”,一喝酒只有她会迫不及待地划起拳来,满头珠翠乱摇。曹雪芹将傲世嫉俗、放浪形骸的魏晋名士性格都寄托在她身上了。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称,金陵十二钗中,也只有史湘云真正有赤子之心、烂漫性情,当得起这一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