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5 11:31:59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91-03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从1830年迄今为止近20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无数翻译家对其进行节译或全译。《红楼梦》有将近20多种文字的译本,近60多种译本,其中全译本有12种[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最能反映各民族的特色文化,而《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中的饮食词汇就是代表中的代表。本文从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出发,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借鉴译者们的翻译手法,以便更好地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红楼梦》英译本很多,比较著名的全译本有《The Story of the Stone》,由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大卫・霍克斯)翻译的前八十回,其女婿John Minford(约翰・闵福德)翻译的后四十回;《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1]。

国内《红楼梦》英译本研究主要集中在:(1)人名的翻译。陈、曾莉[2]从文化差异角度分析译本人物姓名翻译上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2)颜色词的翻译。汪小祥[3]针对汉英颜色词的情感意义和社会文化涵义的异同,提出采用归化、异化、异化加注、拼音加注等多种翻译方法。(3)服饰词、配饰词的翻译。朱学帆[4]通过分析两个英译本中服饰词的翻译,说明不同的翻译策略能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4)宗教文化的翻译。梁书恒[5]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探讨两个全译本的翻译,揭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5)民俗词的翻译。王红英[6]提出,任何翻译策略及翻译手法都会造成文化流失现象,译者只能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以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6)委婉语、习语、典故、俗语的翻译,如刘金保的《〈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翻译研究》[7]。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

劳伦斯・韦努蒂是美国著名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倡导者。在语言的发展进化中,德国著名的翻译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归化”、“异化”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在语言翻译界引起很大。从总体上看,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他认为“归化”翻译始于17世纪时期的英国,而“异化”翻译形成于德国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他将“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使之分别代表一正一反两种翻译态度。

当今世界中,英美文化由于其国家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方面雄厚的实力而成为主流文化(dominant culture)。在翻译策略上,为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韦努蒂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in English can be a form of resistance against ethnocentrism and racism, cultural narcissism and imperialism, in the interests of democratic geopolitical relations.”也就是说,“异化”的翻译模式就是打破原文中的语言构成方式,打散原文中的语言规则,用不顺畅、不常见的表达形式来揭示语言中需要填充的部分,并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混乱”处理,确保需要覆盖的段落能够被变相地“保护”起来。所以,“异化”翻译模式也被称为是“暴力翻译文化”,是翻译者软化英语“暴力”翻译的重要手段,保护被翻译的对象不受外部语言的入侵,防止破坏原文语言的构筑氛围[8]。

劳伦斯・韦努蒂逐步吸收了多方位的构成主义,并在哲学的范畴上不断开拓,将需要翻译的语言、文学归纳成为一种全面的理论文化,通过“归化”“异化”的多项处理手法,强调译文内在的引申含义,使被翻译的作品中也能够保有和原文一样深刻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三、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版本比较

下面就借助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与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的英译本(以下简称霍译)中的饮食词汇翻译进行比较。

(一)关于“茶”的翻译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贾母来到栊翠庵,妙玉招待吃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9]

杨译:“I don’t drink Liuan tea,” said the old lady.”

“I know you don’t,” replied Miaoyu smiling. “This is Patriarch’s Eyebrows.”[10]

霍译:“I don’t drink Lu-an tea,” said Grandmother Jia.

“I know you don’t,” said Adainantina with a smile. “This is Old Man’s Eyebrows.”[11]

杨译采用了中规中矩的普通话,而霍译采用了大别山区的安徽方言,是典型的异化翻译,突出了浓厚的中国本土语言特色。在诸多红学研究家中,很多探究者都认为“老君”的意思是“寿星”的又一别称。顾名思义,“老君眉”指得就是高额头寿星脸上弯弯的眉毛。杨译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象,为归化翻译,霍译采用了异化归化相融的方法,更为通俗易懂。在茶名的翻译上两者也是各有春秋,如“枫露茶”,杨宪益译为“maple-dew tea”,“普洱茶”译为“puer tea”,“女儿茶”为“nuer tea”,“龙井茶”为“Longjing tea”,这种直接采用汉语拼音的翻译方法在认识论上属于异化,在方法论上属于音译,几近零翻译。而霍克斯全部采用了音译法,将“枫露茶”译为“Fung Loo”,用了粤语。在“茶”的翻译中,杨宪益重在使英文读者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更好地理解原文,但对于他们来说都无法从话语表征样式上看出这些茶的信息,这种处理方式带着归化的色彩与笔法,丧失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而霍克斯旨在将东方元素传递给英文读者,渲染神秘色彩,体现了典型的异化论翻译方法。

(二)关于“酒”的翻译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林黛玉正在酝酿作诗,想喝一点酒,斟了半盏,看看却是黄酒,于是说:“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连忙回答:“有烧酒。”便令人把“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9]。

杨译:“By now she had poured half a cup and could see it was yellow wine. … ‘What I really want is mouthful of hot spirits.’”[10]

霍译:“… But it proved to be yellow rice-wine, whereas what she wanted was spirits.… ‘What I really need is some very hot samshoo.’”[11]

Wine本指葡萄酒,后经演变指酒的总称,霍译较杨译加了解释,更容易被英文读者所接受。“烧酒”就是白酒,即蒸馏酒,英文中有表示白酒的词spirit,杨译从翻译方法论来说是意译,从认识论层面来说是归化翻译。霍译所使用的“samshoo”充满异域风情。samshoo又作samshu,是取汉语“三烧”的音,表示“烧酒”。中国元代曾将“烧酎”称呼“烧酒”,“酎,三重醇酒也”[12],意为酒经过三次蒸馏发酵而得,如今日语中的“烧酒”也写作“烧酎”。霍译采取的是归化与异化相融的翻译法。在“酒”的翻译中,杨宪益常用直译的方法,如将“惠泉酒”译为“Hui Fountain wine”,“西洋葡萄酒”译为“western port”,“绍兴酒”译为“Shaoxing wine”,在认识论上属于异化翻译。霍克斯多采用“XX+ wine”的形式,如将“惠泉酒”译为“rice wine”,“西洋葡萄酒”被翻译成为“West Ocean grape wine”,“绍兴酒”则被译为“Shaoxing wine”。由此可见,两位译者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杨宪益较多地使用异化翻译,以贴近与英文读者的距离,而霍克斯较多地使用归化翻译,在英文读者与译文之间营造陌生感。

(三)关于“点心”的翻译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中,袭人端过两个盒子,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鸡头和红菱两样鲜果,另一个碟子是桂花糖蒸新栗粉糕[9]。

杨译:“The first she opened contained fresh caltrops and euryale seeds, the second, powered chestnut cake sweetened with osmanthus.”[10]

霍译:“Aroma… put foxnuts and caltrops in one and a saucerful of chestnut fudge (made of chestnut puree steam-cooked with cassia-flavored sugar) in the other.”[11]

杨译淡化了点心的制作方式和馅料样式,但用动词“sweetened”来翻译名词“糖”,采用了描述性的翻译,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属于归化翻译。霍译用“fudge”代替“糕”,cassia指的是英文读者常用作香料的“肉桂”,与汉语中的桂花有所出入。puree指的是“泥状的酱”,在西方食物的制作方法中常将配料做成泥状的酱。在“点心”的翻译中,杨宪益主要采用淡化点心的制作方式,翻译方法论层面上多直译,且简化翻译,在认识论多属于异化翻译法。而霍译本不仅译出了原材料,还增添了许多英文读者所熟悉的点心词,将其转化为在味道和气味上更能让英文读者感到熟悉的口味,较多地采用了归化翻译。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饮食词汇翻译上都带有归化和异化的色彩,但在细微处却极为不同。杨译本多直译,讲究的是文章直线式翻译方式,从翻译策略上来看可称为一种保守型的翻译方法,以便在不影响解读的情况下,加深文本的信息内涵,从而强化翻译之后的思想特性,最大程度地维持读者阅读时的流畅感。而霍译本多意译,从翻译策略来看可称为张扬型的归化翻译,目的在于让原词在译后带有思想性和回味感,提高英文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让读者时刻保持联想和思考。总的说来,译者们在归化的大语境下适量采用异化策略,让译本在文化传递和翻译美学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虽然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但仍不失翻译名著。

参考文献:

〔1〕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2.

〔2〕陈,曾莉.英译版《红楼梦》中姓名翻译的文化缺失[J].文学教育,2015,(08).

〔3〕汪小祥.论《红楼梦》颜色词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2010,(03).

〔4〕朱学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配饰翻译的对比与鉴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5〕梁书恒.《〈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与翻译[J].考试周刊,2014,(96).

〔6〕王红英.论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节庆民俗词汇的文化传译[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7〕刘金保.《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翻译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8〕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9〕(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2001.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篇2

         一、引言

         中国饮食之讲究精细者莫过于历朝历代的宫廷与贵族们,烹饪技艺也在当权者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过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清代是封建官僚体系之集大成者,它沿袭并发展了前代奢侈的贵族饮食生活,而红楼梦正是描写盛清时期当权者们的腐朽奢侈生活。

         二、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总所周知,《红楼梦》中主要描写的金陵望族的贾府,里面的重要人物如贾母、宝玉、黛玉、宝钗和王熙凤等人个个娇贵无比,他们的饮食生活真可以说是穷极奢华。

写吃,《红楼梦》是最特殊的一部。这部书中写吃喝,不仅用的笔墨多,而且精彩,全书中写了多次筵宴,含意深刻而又意趣横生,在写吃喝的笔墨运用上,也是独一无二。

         第三十四回中,宝玉被打了个半死,躺在炕上不能动弹。袭人到王夫人屋里去禀报宝玉的伤情,王夫人叫带回两瓶香露去给宝玉吃。袭人看时,只见两个玻璃小瓶,却有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木樨清露”,那一个写着“玫瑰清露”。而这两种饮料,均向皇帝进宫过,可见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高级饮料。王夫人问想吃什么,宝玉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花儿的汤还好些。”贾母听到,便一叠声地叫人做去。莲叶羹,论用料,并非最贵重,费的工夫,也不算最绝。然而,用薛姨妈的话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

         再看第四十九回,作者用很多笔墨,写那些侯门小姐围在一起烧烤生鹿肉吃,津津有味,亦兴致勃勃。这个情节写得十分精彩。吃,是为了填饱肚子或者是为解馋,于这些人都已是不相干的了。他们此举都不是口腹之需,而只是好玩,于吃中表现的,是一种情趣。第八回中写到,薛姨妈进京宝玉去看望,姨妈留饭,除拿出糟鹅掌鸭信等南方风味的菜肴招待,还做了酸笋鸡皮汤,宝玉大喝了两碗。酸笋是西南地区各省人民喜欢吃的一种素菜,不但在京城是罕物,即使在江南也是不多见。由此可见,红楼中贵族的奢华生活。

         贾府的奢华可以从《红楼梦》情节上体现出来。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命熙凤用茄鲞喂她。姥姥吃了两口,味道甚佳,便请教说:“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可谓贾府的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无独有偶,有一天宝玉问晴雯:“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晴雯道:“快别提。一送了来,我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饭,就放在那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了给我孙子吃去罢。”她就叫人拿了家去了。一碟子豆腐皮包子何以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原来这种包子不寻常,远非肉包子可比。其高贵之处首先在于豆腐皮的制作特殊,首先将做豆腐的原汁豆浆煮沸,不加凝固剂,使之冷却,漂浮在锅面上的脂肪和蛋白质会结出一层皮来,然后把它挑起晾干,才能得到一张豆腐皮。

         《红楼梦》中,粥饭和菜肴种类繁多,如粥有碧粳粥、鸭子肉粥、枣熬粳米粥、燕窝粥、红稻米粥、腊八粥和江米粥等。饭有白粳米饭、碧粳粥和绿畦香稻粳米饭等。《红楼梦》中的菜肴,主要有腌胭脂鹅脯、酒酿蒸鸭子、糟鹅掌、火腿鲜笋汤、酸笋鸡皮汤和虾丸鸡皮汤等等。汤羹种类繁多,营养价值丰富。而且从饮料方面看,红楼梦中提到的也是数不胜数。在茶方面,提到的就有两百多处。

        《红楼梦》对贵族家庭尤其是贾府的饮食生活作了传神细致的描写,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独特的《红楼梦》饮食谱。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期,正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再“康乾盛世”出现了极大的繁荣,城市中北销南运的小商摊贩人来客往,酒店、茶楼鳞次栉比,形成了风味殊异、各具特色的贵族们的饮食文化。

         三、清朝贵族对饮食的要求

         饮食,往往蕴涵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的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是社会意义。

         清朝贵族们对饮食要求特别严格。从造型上出发,到原料加工上,从味道到意趣,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口味得到保证,烹饪菜肴除了注意严格的选材之外,在烹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精细加工,特别是火候和口味,都有严格的标准。而且每次烹饪的肴馔,经常要将使用的原料和调料记录,菜肴要“色香味形”俱全。经分析,主要五个方面的讲究。

一是讲究奢侈。贵族们既有山珍海味,又有天底下的稀世珍品供品尝,可以说是汇集了天下美食,奢华之极令人瞠目结舌。

二是讲究精细。贵族们的饮食追求精致、精美,为了满足生活上的享受,他们对饮食的外在要求也及其高。

三是讲究味道。味道是饮食重要标准,贵族们的饮食讲究口味的独特性、多样性、丰富性。

四是讲究营养。营养是饮食的前提条件。贵族们的饮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饮食营养,保证贵族们的健康体魄。

五是讲究意趣。“意”用今天的话理解就是“意味”之意;“趣”,情趣也。“意趣”主要指心灵活动的内容。

贵族们不仅享用着精致、奢华的佳肴珍馔,而且特别注重在吃的过程中,受用无限意趣,以获得更多的精神愉悦。

         四、结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这般居上位者享尽富贵,居下位者吃尽苦头。本文通过描述荣国府过的如何奢华、如何豪贵的生活,展示了清朝贵族们的奢华生活,分析了他们对饮食的奢侈要求。在这奢华豪贵背后,间接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凄苦生活。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8年版.

[3]徐悦.红楼梦中的养生术.科学之友.2008(6).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篇3

一、节令与民俗文化

节日,也称岁时节日,具有历史悠久,流传面广的特点,有极强的群众性。节日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大致说来,节日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的,因而,节日具有相对固定的节期。同时,某一日期或某一段时间之所以成为节日,还在于它伴有相应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这些节日都伴生了许多民俗活动。《红楼梦》也对节日进行了描写,大致说来有三项内容:

其一,叙述节日中的民俗活动。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写贾府在元宵节迎接贵妃元春“归省”的盛典,接驾的礼仪胜过节日风俗。书中写到:“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写了贵族家庭欢度元宵节的过程,重点叙述人物活动。

其二,揭示节日文化的内涵。二十七回描写大观园芒种节的文化景观。“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奠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这主要是女孩子的事。所以,在这一天,大观园内的小姐们都“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一时也道不尽。”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写祭祀祖先的典礼,反映出古代既祖拜年的文化形态。“且说贾珍那边,论文联盟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其实,这种除夕祭祀祖先的习俗不仅只是在贵族家庭中流行,在一般的人家也有这种风俗,其目的是表示不忘祖先流下的财富和他们的养育大恩。

贾府是一个即将没落的家族,因为有了元春的入宫和得宠,才给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即使这样,贾府仍然无法摆脱“外面的架子还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败落趋势。为了维持这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局面,贾府必须要对赐予他们恩惠的皇帝表达千恩万谢,尤其是到了春节这种重要节日,更要虔诚的到皇宫磕头朝贺,感激皇恩。“次日五鼓,贾母等人按品上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写出了贾府上下在对皇帝朝贺问题上的高度重视。这细腻的描写中,足见当时富贵豪门之家华灯辉煌的富丽气派。

二、饮食与民俗文化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适应人的文化精神需求,从而构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红楼梦》对饮食文化描写极为丰富。

特别是处于宁荣二府豪门的饮宴更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红楼饮食文化直接反映了封建时代中国饮食文化的斑斓色彩。每逢佳节时令贾府都要大摆宴席,就其规模而言,则有大宴、小宴、盛宴;就其时间而言,则有午宴、晚宴、夜宴;就其内容而言,则有生日宴、寿宴、冥寿宴、省亲宴、家宴、诗宴、灯谜宴等等;就其节令而言,则有中秋宴、端阳宴、元宵宴;就其地方而言,则有芳园宴、大观园宴、大厅小厅宴、怡红夜宴等等。一部《红楼梦》其饮宴及食品名目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百二十回《红楼梦》描写食品多过286种,可分为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品、补食、外国食品、盥沐品九个系列。虽然茶在《红楼梦》中仅出现了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女儿茶、龙井茶、杏仁茶等,②但是有着丰富饮茶经验的宁荣二府,把茶的用法和用途表演得的淋漓尽致,如第四十二回《冬夜即事》诗云:“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妙玉等用雪煎茶,以及以茶漱口,以茶泡饭等都可称为红楼之一绝。《红楼梦》的饮食文化不仅是对清代贵族现实生活的总结,而且还影响到后世。直到今天由红学家们共同开发出来的几个版本不同菜系的红楼宴,极大地丰富了今天人们的饮食文化。这不能不赞誉曹雪芹的神来之笔意而造福几代人。

其次,揭示了饮食中的等级观念。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在任何场合都会表现出等级来。同样,在饮食过程中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等级。如五十四回“荣国府元宵夜开禁”在描写各人的座次时是极为讲究的。贾母坐在最上端,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坐在贾母旁边,只算他四人是跟贾母坐;下面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再下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之妻;西边是宝钗、李纹、李绮、迎春姊妹。这些人的座位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决不容许躐等。

三、服饰与民俗文化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21-01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凭着丰富而多样的形象描绘、巧妙的艺术构思、精湛的语言表达被称为最伟大的中国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毫不夸张的说,《红楼梦》可以称得上是清末社会生活的剪影,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日常生活丰富的资料库。饮食在《红楼梦》一书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无论是日常吃饭还是佳节宴饮,作者都是精心安排,蕴涵着一定的寓意在其中。与此同时,《红楼梦》一书还向读者详细的介绍了清末满族贵族的饮食风俗、喜好。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一书展示了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并将其高超的描写艺术技巧融入到日常琐碎中,显示出了大匠无痕的风采。

首先,饮食种类和名称暗示奢华。如“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千红一窟”“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鲜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制;“万艳同杯”“以百花之,万木之汁,加以麟髓凤乳酿成”。这种茶、酒其实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作者之所以这么做是用以显示仙境的神奇,同时也是在向读者暗示大观园女子们的悲惨命运。“窟”与“哭”谐音,“杯”与“悲”谐音,这两个字就道尽作者对世间女子们的怜惜和悲叹,定下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并暗示出贾府生活的奢华。作者以“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为参照物,以此来凸显贾府饮食的过度奢华浪费,这也就预示了贾家最后的衰败。《红楼梦》一书主要描写的就是家庭生活,写贾府的琐碎事来突显其奢华,因此酒宴、糕点、汤水等食品几乎成了每天的生活主题。例如,“绿香稻米饭”、“藕粉桂花糖糕”、“六安茶”、“火腿炖肘子”等等,这些菜不仅在当时甚至是现在也是名菜,在如今的宴饮中都可以看到。曹雪芹先生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加入到虚构的小说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小说的真实性,同时也贴近生活,易于让读者深入理解主题。小说贯穿全篇都在凸显贾家生活的豪奢、荒淫,为了更好的揭露主题,将现实生活中的名菜写入小说中,变成了贾府日常生活中的平常菜肴,这种悬殊的差别,让主题呼之欲出。

其次,饮食描写与人物身份、亲疏、性格、命运之间的关系。“哈斯宝将小说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情节的曲折跌宕,‘热闹骚噪’见长,通过环环相扣的情节变化和悬念,吸引读者去寻求最终结果的小说。另一种是以情节的细微填密,‘文章的神灵微妙’见长,内涵丰富的语言,迷宫一样多层面的结构,令读者百读不厌和无穷回味的小说”。显然,《红楼梦》属于后者,单从饮食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中国人自古是秉承着以物传情的思想,所以贾府人互相间的赠送,看似无意,实则隐含着丰富的情感。同样是儿子送来孝敬的菜,贾母只留下了贾政送的鸡髓笋,而将贾赦送的菜退了回去,不动一口。这体现了贾母对贾政的喜爱、对贾赦的厌恶,一亲一疏暴露无疑,这也就导致了家宴上贾赦讲出“偏心”的笑话,责怪贾母的偏心,家族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第八十二回,宝钗送宝玉、黛玉一样的蜜饯荔枝,可是林姑娘就只有一瓶,而宝兄弟则得了两瓶。仅仅是一瓶蜜饯荔枝,就将宝钗爱慕宝玉的事情婉转的表达出来,既含蓄又符合了她大家闺秀端庄的形象。贾宝玉对屋里的丫头关怀备至,凡是有丫头们爱吃的东西,总是千方百计留下来给她们吃。而当他精心准备的东西被不速之客吃了时,宝二爷就会出乎意料的大发雷霆,完全没有了平日的宽容平和,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李嬷嬷吃了不该吃的东西,那并不是为她准备的东西,她这种行为越级了,李嬷嬷乱了规矩享受了她不配享受的东西。由此可见,宝玉对赠送食物的对象也是有所亲疏的。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袁枚曾说过:“为政者兴一利,不如处一弊,能解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饮食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也是自古以来最原始的活动之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物质资料逐渐丰足,人们不再满足于果腹,开始追求食物要色、香、味俱全,而贵族阶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曹雪芹先生正是以此为切入点,透过贾府的饮食来为我们展示了清朝封建阶级生活的荒淫无度。总之,曹雪芹将感情及创作意图悄然无声的融入到日常琐碎中,将清末封建社会生活细致入微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后人对当时的生活、风俗等都有了详细的了解。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篇5

明代的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作为一部世情小说,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百态,书中直言不讳地描写了人们种种欲望,食欲则是种种欲望中的一类,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第九)小说的每回之中几乎都有饮食场面的描写,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都离不开吃饭喝酒,据统计,小说中列举的食品(主食、菜肴、点心、干鲜果品等)达200多种。无独有偶,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在吃上大做文章,从回目上来看,《红楼梦》书中与饮食有关的就有十三回之多,而出现的食物也多达180多种。

一、《金瓶梅》与《红楼梦》在饮食描写方面的比较

(一)二者的相同点

从整体上看,这些饮食场面的描写有很多共性。

首先是食物原材料广泛。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山珍海味,无论是五谷蔬菜还是时令鲜果,我们都可以在西门家和贾府的餐桌上见到。大运河的开通,产于南北方的食物原料能够快速传递,如书中多次出现的鲥鱼,是长江三鲜之一,同样经常在宴饮时和喝到的金华酒,也是原产于浙江金华的,而这些成为西门府中摆宴经常提到的美酒佳肴,确实是运河便利的交通提供的。再看贾府的饮食,在用料上更为讲究,府里单单是用的各种米,提到的就达十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凤姐介绍的“茄”,竟要用好几只鸡来配,更别提日常饮食的奢侈程度了。

其次是烹饪技法全面。烹调技艺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其实已经比较完善了,基本上和现代的烹饪技法一样。炖、烧、烤、蒸、炒、煎、燎、摊、煮、炮、卤、熬、腊、腌、糟、烹、拌、熏等这些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烹饪方式,在两部书中均有提到。而《金瓶梅》中宋惠莲用一根柴火烧猪头的技巧和《红楼梦》里那道著名的“茄鳖”,每次被津津乐道地提起,没有人不啧啧称奇的。

(二)二者的不同点

但毕竟这两部书无论是从时代、地域还是家庭背景来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表现在饮食上也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两部小说中都有描写的螃蟹宴为例,《金瓶梅》第六十一回说的是重阳节令,西门庆全家人饮酒赏,先将大盘大碗嘎饭摆将上来,众人吃了一会,最后才拿上酿螃蟹,吴大舅一个劲的感叹螃蟹好吃,就没有了。再看《红楼梦》里的螃蟹宴,同样是赏菊吃蟹,但是作者先是在前一回交待了缘由,大观园里姐妹们起了海棠诗社,史湘云做东,宝钗家当铺伙计送来的螃蟹作为下酒菜。之后又用一回多的篇幅详细地写了贾母与众人吃螃蟹,因为螃蟹性寒,凤姐特意准备了热酒,而林妹妹身子弱,吃了一点子螃蟹,就心口疼,宝玉更是给她准备合欢花浸的酒。众人吃完螃蟹后,用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洗手,宝玉和众姐妹写了诗,宝、黛、钗三人还做了螃蟹诗。吴大舅五十多岁,不知螃蟹如此好吃,而贾府里的螃蟹宴,贾母和凤姐都领着一群丫鬟来凑热闹,对于它的吃法、性寒、除腥方法一清二楚,酒足饭饱之余甚至写上一两首咏蟹诗,这确实是不小的差异。

因为吃贯穿着这两部书的始终,所以宴会成了一个表现饮食的重要场合。而这两部书在描写宴会场景时也有很大的不同。《金瓶梅》中频繁出现的宴会描写场景,虽然有不少精彩之处,但从整体来看,情节比较粗糙,大宴小宴周而复始的频繁出现,几乎每一次宴会描写都出现大量韵文,层层渲染,处处夸饰,竭尽铺张之能事。

我们不难看出,《金瓶梅》中大大小小随时而起的宴会,难于胜数,其间处处表现出一种世俗的特质,一系列没完没了的闹事和家庭吵闹,伴随着弹唱、玩笑、性的谈话,气氛热闹而喧嚣,每一次都是“说不尽歌喉婉转,舞态编趾;酒若波流,肴如山叠”(第32回)。一些本该悲戚沉寂的事,也常常被描绘得热闹喧嚣,就全书的宴会描写来看,大肆铺排,并没有丝毫“盛极而衰”意味的存在,最后意蕴的直接表达显然缺乏艺术的铺垫,更多展现的却是世俗享受的。

而《红楼梦》则有意识地摒弃了以诗词概括宴会场面的习惯,开始自觉地运用意境创造的诗歌艺术手法于宴会描写,从而使宴会描写具有浓郁的境界感、抒情性与韵味性,提高了叙述的审美品位与审美效果。

二、《金瓶梅》与《红楼梦》饮食描写不同的原因

(一)雅俗的分歧

曹雪芹虽一生潦倒,但毕竟是大家族之后,所写的饮食是华贵的;而《金瓶梅》所反映的饮食则充满了市井气息,作者也有可能是市民阶层的人。

《金瓶梅》描写的西门家,是靠开生药铺子起家,尽管西门庆后来做了个金吾卫副千户,但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人,靠着各种生意维持日常生活,提供银子让他在官场左右逢源,所以西门庆家的日常,以饮食为例,处处表现着以明末市民阶层为代表的俗文化,《金瓶梅》里惯常出现的菜品,都是鸭蛋虾米、排骨烧鸡之类的寻常菜色,老百姓们再穷,逢年过节时总尝过。

相比较之下,贾府是世代簪缨的贵族,祖上是开国功臣,元春被封为贤德妃之后,更是皇亲国戚,府里的大小事务极为讲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我们看到大观园里面景色清丽,典雅精致,反映到饮食方面,就是一个“雅”字。不仅对美食,就是就餐用具,陈设布置,就餐环境也有极大的学问,贾府摆螃蟹宴要在藕香榭,为了边吃边赏花,中秋节家宴,摆在山上敞厅,为了赏月。处处讲究文人雅趣,在这里吃只是一个由头。

(二)地域性的差异

《金瓶梅》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清河县,是一个北方县城,《红楼梦》的故事虽然无年代地点可考,是一座南方城市无误,地域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二者饮食习惯的不同,所以即便这两部书中对南北方的菜肴都有所涉及,但却是有着不同的倾向性。

《金瓶梅》的取材脱胎于《水浒传》,梁山好汉豪爽、忠勇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深入人心的还有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形象。《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挨打后,最想吃“小荷叶小莲蓬儿的汤”,也就是今天的莼菜羹,是典型的南方的最家常的食物,贾府的庄子上每年收租和平日里吃的主食,全都是各种米饭,而不是北方的馒头。从这些日常食物的差异中,我们不难看出地域对一方水土人民饮食的影响,由此造成了两部小说截然不同的南北方饮食习惯。

(三)写作手法的不同

《金瓶梅》是一部世情小说,其所写的人情世俗,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不带任何理想色彩,如实地描写现实人生,所以虽读起来不具有吸引力,确是最真实的生活。更何况在《金瓶梅》里大部分的“吃”,是为故事情节做铺垫,“酒是色媒人”,西门庆每次和不同的女人勾搭,都会有一桌精美的酒菜给二人助兴;为了巴结权贵,西门庆不仅用钱行贿,还用酒菜珍馐使达官贵人们满意;作为一个商人,每次谈生意也免不了一顿酒菜来叙叙情。总之,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为了达到目的,才是主要的。

《红楼梦》中的食物详略得当,曹雪芹从一开始虚构故事背景和发生的地点,读者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充满了期待,小说中有太多的虚写,当然就包括为了满足读者好奇心理需求而刻意为之的编造的各种高雅的菜肴。《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和故事中人物的活动、人物性格相关联,成为了构成小说本身的一部分。为了故事读起来具有吸引力,免不了会有夸大事实的描写,为了吃起来好看,免不了会有故意为之之嫌。

总之,《金瓶梅》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由于作者的不同人生际遇和地域限制等原因,造成了其在饮食描写方面的差别,表现了不同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篇6

茄子自西汉时经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 000年历史。隋唐时,它还是帝王才能吃到的仙品,而至今已成为家常小菜。茄子有多种多样吃法,煎、蒸、炸、煮、酿、拌……不胜枚举。纵观古今史籍菜谱,最精巧的茄子吃法,要数清代文豪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介绍的“茄鲞”。

“鲞”,原指干鱼、腊鱼,如黄鱼鲞、乌狼鲞(河豚鱼干),茄子做成“茄鲞”,广义地说,是将茄子做成腌腊品。“茄鲞”是怎样做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1回贾母带了刘姥姥游大观园进餐时,作了详细介绍。在书中,是借凤姐之口说的:“你把才下的茄子把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指鸡的腱子肉或胸脯肉,因其长圆如瓜形,故称。一说即鸡丁)一拌就是。”刘姥姥初尝时,吃不出来茄子味,说“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我们也不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后来再细嚼,才品出味,说:“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茄子。”便问凤姐“是个什么法子弄的”?凤姐才讲出上述茄鲞的制法。

曹公生花妙笔写的茄鲞,在红学界与饮食文化界中一直争论不休,有的专家说“茄鲞”是曹公杜撰的,世间并无此菜;有的专家认为,曹公在《红楼梦》一书中写的贾府,其实就是曹家未衰败时的写照,在钟鸣鼎食之家的曹府,有这样精巧的茄子菜,并不奇怪。山东饮食文化研究专家张廉明曾在一书中说,他查到一书中,曾有“茄鲞”的记载。只不过做法没有《红楼梦》记载的那样奇巧;郁达夫夫人、善于做菜的王映霞女士曾在一文中介绍她知道的做法是,将茄子刀工处理后与咸鲞(黄鱼鲞)同蒸,其味亦甚可口。20世纪80、90年代,南京有关饮食部门曾推出“红楼宴”,有的红学家在吃了所上的茄鲞后说,这茄鲞菜油汪汪的,像鸡丁炒茄子,不像书中记载的茄鲞。

茄鲞到底是曹雪芹生花妙笔的艺术夸张,还是实有其菜?至今红学界与饮食文化界都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它能如此引起人们的兴趣,可见茄鲞的不同凡响。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茄鲞是中国第一奇菜。奇就奇在此菜看来按书照出,而实际是做不出来的。它只存在于天才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的记载中,它能给我们美感,却永远难使我们尝到它的真味!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篇7

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一部在海外享有盛誉的文化小说。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集中了林语堂小说艺术的精粹。就该小说而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情节结构,作者都以一种自然、平淡、真实的艺术加以再现,给人以含蓄隽永的魅力。《红楼梦》这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我国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影响着一大批的作家和作品,《京华烟云》就是其中有着代表性的一部。无论是该书的历史背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还是作品无形中透露出的作者的哲学观,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传统,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到《红楼梦》的巨大艺术投影,这篇创作明显的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是对《红楼梦》的继承和发展。

一、历史背景

任何伟大艺术结晶的诞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时代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作品,一部小说所描绘的人、事都必须置于一个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红楼梦》和《精华烟云》这些优秀作品的诞生和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就是在所谓“乾隆盛世”的时候。这时候的封建社会已经逐步走向没落,满清贵族的统治已经在走下坡路,封建社会走向灭亡已经是必然的趋势。《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由盛转衰的情形就是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满清贵族地主经济的一个缩影。掩饰不住对《红楼梦》的热爱和痴迷,林语堂决定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写一本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小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70万言的长篇巨制《京华烟云》终于诞生了,它是《红楼梦》的“近代版”。整部小说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纬,以时代变迁为纬,详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庭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恩怨情仇,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或褒或贬的描写了新派革新人物和民国特色人物。可以说是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全景描写。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爱国精神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得以升华,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二、人物设置

《京华烟云》在人物设置和造型方面借鉴《红楼梦》的地方有很多,林语堂认为《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等名著,“哪一部成功不在于复杂人物之描写?所以《京华烟云》体裁,也是故意如此”。《京华烟云》人物众多,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是比较少见的。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对小说中人物设置作了这样的说明:“至故事人物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孙曼娘为特出人物,不可比拟。”对创作而言,《红楼梦》这部小说留给林语堂的记忆和表象,直接影响了他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心理,进而影响到了《京华烟云》中两位主要女性木兰与莫愁的形象塑造。对于《京华烟云》的主要女性形象姚木兰与姚莫愁的创作渊源,林语堂巧妙借鉴了《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塑造出姚木兰爽朗乐观、豁达大度、优雅多情、持家理业之能者的理想女性,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女性形象赋予了木兰。而姚莫愁这个人物形象则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那里得到了创作灵感,也吸收了其中最有价值的创作营养,在作品中摒弃了薛宝钗性格中伪善的一面,塑造了莫愁为人大方得体、成熟稳健、聪颖圆滑的性格特点。就像林语堂所说,木兰是“藏豪华于无形,而以淳朴自然为本相”,莫愁则愿意“以豪华为表,以淳朴自然为里”。

三、哲学精神

在哲学精神方面,《京华烟云》以庄周哲学统领全书,要表达“一切人生浮华皆是烟云”的道学思想,林语堂的大女儿林如斯认为,《京华烟云》的主要贡献不在于创造了哪些艺术形象,而在于传递了一种哲学思想,这是林语堂赋予小说的主旨。林语堂根据庄子的哲学精神强调了人的永生是种族的延绵,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永恒的真谛。

在《红楼梦》中,儒道佛三种传统文化都有所反映,我们感觉到“红楼角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即在“宝——黛——钗”三个主角身上看到了与“佛——道——儒”三种传统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宝玉最后看透红尘俗世的纷繁,皈依佛门;道家文化在黛玉身上的反映,如道家讲求修养身心,由身及心;儒家文化在薛宝钗身上的反映,如宝钗重视传统的仕途观念,一直规劝宝玉注重“仕途经济”。而真正支配宝玉和黛玉二人生活的精神因素,则是庄子所阐明的道家思想,或者说,道家思想在《红楼梦》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主导的核心地位。

四、历史文化

从《京华烟云》所折射的历史文化来看,它以艺术形象来向外国人全面的描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林语堂的初衷是把《京华烟云》当做全面介绍中国社会的一扇大门,不熟悉中国国情的异域读者从这扇大门里了解进而熟悉中国社会。小说如同一位无声的导游,引导外国读者跟随作者一起观赏各种景致,同中国人一起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一起感同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红楼梦》中有非常详尽的关于饮食方面的描写,例如许多节日中的宴会,林语堂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因此在《京华烟云》中,他所描写的大家族的饮食文化不仅是满足人们的味觉要求,而且把饮食与药物联系起来。饮食文化同时还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生活情趣。还有对居住、休憩等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的描写。这对生活在充满现代气息的“人为”环境中的西方读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西方读者可以在此深深体会到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五、结论

总的来说,《红楼梦》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经典小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所传达的思想对后世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文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京华烟云》作为我国20世纪初的一部优秀小说,真实的再现了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作为一部近代版《红楼梦》,其成就虽不及《红楼梦》,但其成功的塑造出的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以及传达出的庄周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参考研究价值。其艺术的独特性及丰富的内涵为中国现代化的小说开辟了道路,为中国艺术创作的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1]施建伟.林语堂研究论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观;文化传递

一、引言

㈠ 《红楼梦》及两种译本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译本有近20 种文字,近60 种译本,其中全译本12 种,最令人称道的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以下简称杨译)和戴维 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 敏福德(John Minford)合译的《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本文以《红楼梦》原作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为例,赏析评述两种译本在文化传递层面分别运用的翻译策略。

㈡ 文化与翻译观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深厚的国学素养和对主体文化的深刻认同必然引发杨氏夫妇对原语文化特征的倚重,因此,杨宪益视忠实为第一要义,他说“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过分强调创造性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而霍克斯的翻译以英国文化为参照系,取向于英国文化。他笃信“读者反应论”,对文化因素采取了消除的态度。

二、对比分析

㈠ 园林建筑

例句: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礼服之人。

霍译:…two great stone lions crouched on each side of a triple gateway whose doors were embellished with animal-heads.

杨译:…two huge stone lions crouching on the north side, flanking a great triple gate with beast-head knockers

对于兽头大门的处理,两种译文的差异很明显:霍译表面很忠实于原文,突出猛兽对于大门的装饰作用,主要是增加威严的气势,但是对于其进一步的挖掘,即兽头作为门环的敲门的重要作用忽略不译,展现给读者的是装饰作用。杨译则用简短的语句展现了其基本图案和作用,这样一来,中国文化中古代大门的“铺首”文化得以简单的呈现。通过对兽头门环的简单介绍,即展现、传递了中国的古文化,又能吸引读者进一步探究。看到霍译的译文,也许还不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好奇心,也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形象。

㈡ 封建礼教

例句: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霍译:…were comparatively low-ranking ones in the domestic hierarchy…

杨译:…the relatively low-ranking attendants escorting her.

发展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在清朝稳定地传递下来,形成了整个社会、地区和家庭的严密的等级制度,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更是如此。例句中以贾府的“下等人”,即文中的三等仆妇的华丽和高档的吃穿用度凸显贾府的繁荣和奢华。如果表明封建等级制度严密,每一阶层的人,其服饰、言行举止都在与之对应,就不难做到以上所说的凸显贾府之奢华的作用。在体现等级制度方面,霍译的增加了“in the domestic hierarchy”这一短语:基本上霍译采用了归化手法-通过增添“in the domestic hierarchy”作为“comparatively low-ranking”的依据,使得这一比较显得有理有据,杨译则省略了这一文化的具体形式和表象。

(三)饮食习惯

例句: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

霍译:…the servants brought in tea and various plates of food

杨译:Meanwhile refreshments had been served. And as Xifeng handed round the tea and sweetmeats.

东西方的饮食习惯存在巨大差异,比如食物:米饭还是面包?用餐习惯:分餐还是“聚餐”?例句中体现了中西方茶点的具体差异:茶叶是东西方文化共通的方面;点心则极为不同,中国以馅饼、酥类为主,西方则以蛋糕、蛋挞见长,而且西方茶点中必然包含糖果。霍译的“various plates of food”比较笼统,而杨译的“sweetmeats”基本符合中国糕点的特点。

三、结语

本文通过园林建筑、封建礼教、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比较,发现霍克斯采用了归化译法,把大量的汉语文化用西方文化解释, 这种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策略, 充分照顾了西方读者的需要。而杨宪益夫妇译本以“ 忠实”为目的, 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作的风貌, 保留了原作中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尽量把中国传统文化传达给西方读者。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bout Translation「M.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1.

[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包惠南.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4]崔永禄.霍克斯译《红楼梦》中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篇9

引言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建立在广泛的饮食实践基础上的,生活气韵浓厚,名馔名食不仅囊括食材、调料、做法,还涉及许多传说轶事和诗篇画作,彰显了民族特质和饮食风尚。中国菜的美味和精致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窗口,菜肴名称及其背后的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的关注。因此,向各国友人推介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美食和特色菜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各种饮宴描写应有尽有、绚丽多彩,菜肴种类数不胜数,再加上食物的原料做法、饮食的礼仪习惯、心理思想等,足以概括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红楼梦》有两部完整且负盛名的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Foreign Language Press Beijing 1978),霍克斯和闵福德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Penguin Books Ltd 1973-1986)。以红楼饮食为切入点,文化透视《红楼梦》中的菜肴食单翻译,旨在通过译介、传播和输出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含有专名的饮食翻译――从俗原则

专名,《语言与语言学辞典》的解释为:“单个人、地方或事物的名称,它与表示物体或概念的总和的普通名词相对。”即专名包括人名、地名和其他事物名称三大类(王秉钦,2007:175)。一些美食名称中就包含了特定专名。从翻译理论上讲,应按约定俗成的翻译原则,遵循源语读音进行音译;从推广中国饮食文化的角度出发,采取从俗原则,既让外国人加深印象,又很好地介绍并传播民族饮食。

例1.六安茶(第四十一回)

杨译:Liuantea

霍译:Lu-an tea

例2.绍兴酒 (第六十二回)

杨译:shaohsing wine

霍译:shaoxing wine

例3.普洱茶(第六十三回)

杨译:puerbtea

霍译:Pu-er tea

例4.惠泉酒 (第十六回)

杨译:the Hui Fountain wine

霍译:the rice wine

以上饮食都含有专名:六安茶出自安徽霍山县,古时属六安郡,所以六安实际上就是郡名;西洋葡萄酒意指由欧洲传入的舶来品;绍兴酒产于浙江绍兴;普洱茶是云南普洱府名茶;惠泉酒乃是用江苏无锡西郊惠山的泉水酿制而成的。对比发现,除了惠泉酒霍氏泛化译为“米酒”,大体都是音译。

二、译入语中有对等词的饮食――直译

有些中式美食菜肴,在目的语文化中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表达,所以就采用字面直译法,这样既能减少翻译上的周折,又能形象生动地传达原意,再现源语文化。

例1.莲叶羹 (第三十五回)

杨译:lotus-leaf broth

霍译:lotus-leaf soup

例2.菱粉糕 (第三十九回)

杨译:caltrop cakes

霍译:caltrop cakes

例3.鸡油卷 (第三十九回)

杨译:chicken-fat rolls

霍译:chicken-fat rolls

例4.燕窝 (第四十五回)

杨译:the bird’s nest

霍译:the bird’s nest

例5.碧梗粥 (第四十五回)

杨译:green rice porridge

霍译:green rice gruel

例6.豆腐皮包子 (第四十五回)

杨译:bean curd dumplings

霍译:bean-curd dumplings

例7.熊掌 (第五十三回)

杨译:bear’s- paws

霍译:bear’s paws

例8.海参 (第五十三回)

杨译:sea-slugs

霍g:sea-slugs

例9.牛舌 (第五十三回)

杨译:ox-tongues

霍译:ox-tongues

例10.虾米儿 (第八十七回)

杨译:dried shrimps

霍译:dried shrimps

“碧梗粥”是河北玉田县由一种微绿色粳米熬的粥,和“牛舌”、“海参”、“菱粉糕”、“燕窝”等一样,在英语里能找到对应项饮食,杨译和霍译都采用了字字对应的直译原则,既方便快捷,又易于为异域读者所接受,有利于源语文化的输出。“虾米儿”两者都译出了“脱水的干虾米”之意。“莲叶羹”是汆入荷叶清香的面砑铨鸡汤,杨译“broth”(肉汤)比霍译“soup”(汤羹)更符合原意。例6“豆腐皮的包子”是清代贡品,有两种制法,一是豆腐皮包裹馅心,成方形,再以蛋清糊封其口,上笼蒸之;二是将豆腐皮裁成小片,包馅成兜子,以麻线收口,蒸熟成型,去麻线,贾府里油腻包子不受欢迎,用的是山药、茯苓、果子等素馅(段振离,2011:017)。杨译“bean curd dumplings”和霍译“bean-curd dumplings”是字面直译,难以表达出当时“豆腐皮包子”的珍贵和精致。

三、着眼于烹调技法的翻译

中国有数千年的烹饪艺术史,早在商汤时期,就摸索出一套烹饪规律,懂得怎样精选原料、怎样掌握火候、怎样调味;此后,又经过历代名厨的丰富和提高,制作越来越精细,技术越来越全面,口味越来越多样,终于自立风格,走出一条繁华如锦般的烹饪道路,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这种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别的国家难以想象的(陈诏,2001:194)。烹饪技术方面,《金瓶梅词话》中就列举了炒、炖、熬、煎、烧、蒸、卤、熏、爆、炙、摊、汆等各种制法,足见那个时候中国烹饪已经全面发展,自成体系(陈诏,2001:41)。

例1.火腿踔庾 (第十六回)

杨译:fresh pork stewed with ham

霍译:boiled gammon in the bowl

例2.糖蒸酥酪 (第十九回)

杨译:sweetened junket

霍译:sweetened koumiss

例3.灵柏香熏的暹猪 (第二十六回)

杨译:Siamese pig smoked with fragrant cedar

霍译:cypress-smoked Siamese sucking pig

例4.茄鲞(第四十一回)

杨译:fried eggplant

霍译:the dried aubergine

例5.炸鹌鹑 (第四十六回)

杨译:deep-fried quails

霍译:fried quails

例6.牛乳蒸羊羔 (第四十九回)

杨译:lamb embryo steamed in milk

霍译:unborn lamb steamed in milk

例7.油盐炒枸杞芽 (第六十一回)

杨译:fried wolfberry sprouts

霍译:salted bean-sprouts

例8.炖得嫩嫩的鸡蛋 (第六十一回)

杨译:eggs very lightly steamed

霍译:lightly done egg custard

例9.酒酿清蒸鸭子 (第六十二回)

杨译:steamed duck with wine sauce

霍g:duck steamed in wine

例10.油炸焦骨头 (第八十回)

杨译:the fried bones

霍译:the bones,crisp-fried in boiling fat

以上美食的烹饪技法如:蒸、酢⒊础⒄ā⒀等,是英译的核心和关键。具体译法就是从烹调动作词入手,一般情况下是把动词变成过去分词形式。所以例子中的酢⑻钦簟⒀、炸、蒸、炒、炖这些烹调技术分别用stewed, boiled, sweetened,smoked, fried, steamed, done对应翻译,其中炸、炒同用fried表达。例4“茄鲞”,据凤姐说,要把刚下来的茄子刮皮净肉,切成碎丁,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子、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两个译本的“fried”和“dried”,都不足以传达原意,无法再现“茄鲞”风采。

四、着眼于主料和配料的翻译

中国人历来重视饮食与养生、保健。美味、华彩、精致的中国菜,不仅仅满足于果腹充饥,主料和配料的搭配也非常讲究,因此中式菜肴营养丰富,吃中国菜是一种高品位的享受。《红楼梦》食单翻译中,译者用in/with/and不同结构,对主料和配料采取了多种灵活译法,以展示中式菜肴的魅力。

例1.酸笋鸡皮汤 (第八回)

杨译:soup made from pickled bamboo-shoots and duck-skin

霍译:sour soup of pickled bamboo-shoots and chicken skin

例2.枣泥馅的山药糕 (第十一回)

杨译:the yam cakes stuffed with dates

霍译:the yam cakes with the date stuff inside

例3.松穰鹅油卷 (第四十一回)

杨译:pine-kernel and goose-fat rolls

霍译:pine-nut and goose-fat rolls

例4.建莲红枣汤 (第五十二回)

杨译:the lotus-seed and date broth

霍译:concoction of red dates and Fukien lotus-seeds

例5.火腿鲜笋汤 (第五十八回)

杨译:ham-and-fresh-bamboo-shoot soup

霍译:soup ham and bamboo-shoots

例6.虾仁鸡皮汤 (第六十二回)

杨译:chicken skin soup with shrimp balls

霍译:shrimp-balls in chicken skin soup

例7.鸡髓笋 (第七十五回)

杨译:bamboo-shoots with chicken marrow

霍译:creamed chicken and bamboo

例8.椒油莼齑酱 (第七十五回)

杨译:minced water-mallow with pepper sauce

霍译:a salad pickle of chopped water-mallow in pepper sauce

例9.火肉白菜汤 (第八十七回)

杨译:cabbage soup with ham

霍译:ham and cabbage broth

例10.桂圆汤和的梨汁 (第九十八回)

杨译:pear juice and dried-longan syrup

霍译:pear juice blended with a decoction of longans

以上用and 可以直接明示两种食材,比如酸笋和鸡皮、松穰和鹅油、莲子和红枣、火腿和鲜笋;用with可以带出其他食材,比如枣泥馅的山药糕、鸡髓笋;用in方便廓清主次分辨口味,比如虾仁鸡皮汤、椒油莼齑酱。可见用in/with/and结构表达美食菜肴中丰富的主料和配料,多见于各种汤点羹汁类的英译中,这种译法的优点就是可以把源语中美食的原料一览无余地展示给读者,使菜式形象生动地跃入读者脑海之中。

五、贮存类食品的翻译

明代储存加工食品就有更多的方法和品种,如有“木樨银鱼”、“海”、“肉”;腌有“腌螃蟹”、“腌鸡”;干腊有“干巴子肉”、“干板肠”;酱有“甜酱瓜茄”、“酱大通姜”。此外还有“羊贯肠”、“酿螃蟹”,等等(陈诏,2001:41)。同样是腌,有用粗盐腌、细盐腌、花椒盐腌、橘皮炒盐腌、盐水腌、醋腌、芥末醋腌、糖腌、蜜渍、暴腌、泥腌等。代有名家,各地风味隽永,制法常有独得之秘(邓云乡,2004:126)。中菜这些用腌、干、腊、酱、酿、、糟醉、烟熏等技法泡制的贮存类食品,以制作工艺为中心进行翻译。

例1.葫芦条干 (第四十二回)

杨译:dried gourd-shavings

霍译:dried gourds

例2.糟鹌鹑 (第五十回)

杨译:quails cured in wine

霍译:pickled quails

例3.风干栗子 (第五十回)

杨译:quails cured in wine

霍g:pickled quails

例4.野鸡瓜齑 (第五十回)

杨译:pickled pheasant-meat

霍译:diced pheasant

例5.法制紫姜 (第五十二回)

杨译:crystallized ginger

霍译:ginger from a saucerful of crystallized shapes

例6.风鸡、风鸭、风鹅 (第五十三回)

杨译:salted chicken,ducks and geese

霍译:dried ditto

例7.萝卜炸儿 (第六十一回)

杨译:salted turnips

霍译:fried pickled turnips in gluten batter

例8.腌的胭脂鹅脯 (第六十二回)

杨译:salted goose

霍译:red salted goose-slices

例9.蜜饯荔枝 (第八十二回)

杨译:lychees preserved in honey

霍译:honeyed lichees

例10.南边来的糟东西 (第八十八回)

杨译:southern dishes preserved in liquor

霍译:pickled vegetables that come from the South

传统的蔬菜干、酒糟类、风干类、腌制食品类、蜜饯果脯类食品都属此列。翻译这类美食,多用pickled(腌制、泡制的),salted(盐腌的),honeyed(蜜制的),dried(风干的),crystallized(结晶的),或者过去分词preserved(防腐加工的)表示。

六、文化载荷度高的饮食翻译

愈是古老成熟的语言,其民族色彩愈浓重。汉语中有些文化含量高的词语在英语中找不到确切的对应词。弥合此类空缺的首选方法是寻求语义上的对应,而不是词语对词语表面上的对应(周方珠,2004:22)。《红楼梦》食单里有些菜名就负载浓厚的文化气息,为了达意传神、形意兼备,翻译时就要用阐释补充、增译转译等多种策略传达源语文化涵义。

例1.琼酥金脍(第十八回)

杨译:junket,ham and other delicacies

霍译:junket and mince,both of some special kind made in the Imperial kitchens

例2.内造点心 (第四十二回)

杨译:cakes from the Imperial kitchen

霍译:cakes and pastries made in the Imperial kitchens

例3.御田胭脂米 (第四十二回)

杨译:rice from the Imperial fields

霍译:pink “Emperor” rice

例4.屠苏酒 (第五十三回)

杨译:New Year wine

霍译:herb-flavored New Year’s wine

例5.合欢宴 (第五十三回)

杨译:the family reunion feast

霍译:the New Year’s love feast

例6.如意糕 (第五十三回)

杨译:wish-fulfillment cakes

霍译:wish puddings

例7.吉祥果 (第五十三回)

杨译:lucky fruit

霍译:lucky cakes

例8.寿桃 (第六十二回)

杨译:longevity cakes in the shape of peaches

霍译:peach-shaped birthday cakes

例9.供尖儿 (第六十二回)

杨译:token share of the day’s offerings

霍译:sacrificial offerings of food

例10.上用银丝挂面(第六十二回)

杨译:“silver-silk” noodles of the kind used in the Palace

霍译:the finest “silver thread” vermicelli

琼酥金脍泛指精美的食品,所以翻译时侧重语义对应,不必译出“琼”、“金”,英译delicacies(精美的食物)可胜其任,而不必非是霍译的made in the Imperial kitchens(宫廷制造)不可;“内造”中的“内”指皇宫(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3:918),两译都用了“宫廷厨房”译(the Imperial kitchen);“御田”的“御”意为“封建社会指与皇帝有关的”(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3:1544),所以两译分别用Imperial,Emperor对应;屠苏酒据说是华佗配制而成,后来孙思邈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预防瘟疫(盖国梁,2010:33),日渐形成过年习俗,两译都用了New Year(新年)表示;《清嘉录》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 ”(陈诏,2001:93)中国人新年要办合欢宴,饮合欢汤,杨、霍都译出了“团圆”和“新年”这层意思;如意糕、吉祥果都是新年讨吉利的意头,所以两译都选用了wish(愿望),lucky(幸运的)这样的新年祝福词;寿桃,旧时祝人寿多以米面粉作桃形食物以为贺礼(商务印书馆编辑部,2006:0644),所以杨译增译了longevity cakes(长寿糕),霍译增译了birthday cakes(生日蛋糕)进行阐释说明;“供尖儿”的“供”指祭祀时奉献的物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2006:0207),民俗以佛前供品相馈送,谓之送供尖,杨、霍都用到祭品(offerings)一词;“上用”中的“上”,旧时指皇帝(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3:1105),因此,与霍译the finest(最好的)相比,杨译the Palace(宫廷)和原文更贴切吻合。

结语

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oseph Nye说:“文化是‘软实力’,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的饮食和传统服饰等,在美国都很受欢迎。”(慧琴,2014:115)国内有识之士认为,“民族的”东西很多,但只有走出去并为其他民族理解和接受的,才能成为“世界的”。走不出去,或走出去了而没有为人家所理解和接受的,那只能是“自家的”,而不是“世界的”(李照国,2007:253)。以英语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多种翻译技法,把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推向世界,在文化全球化的新时代,积极主动地推广民族风味,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段振离、段晓鹏.红楼话美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陈诏.中国馔食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盖国梁.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张慧琴,徐B.《红楼梦》服饰文化与英译策略探索[J].中国翻译,2014(2):115

[9]李照国.译海心悟―中国古典文化翻译别论[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

[10]邓云乡.红楼识小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聂鑫森.走进中国老节日[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12]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篇10

一 引言

(一)《红楼梦》及两种译本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译本有近20 种文字,近60 种译本,其中全译本12 种,最令人称道的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以下简称杨译)和戴维·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译的《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本文以《红楼梦》原作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为例,赏析评述两种译本在文化传递层面分别运用的翻译策略。

(二)文化与翻译观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深厚的国学素养和对主体文化的深刻认同必然引发杨氏夫妇对原语文化特征的倚重,因此,杨宪益视忠实为第一要义,他说“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过分强调创造性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而霍克斯的翻译以英国文化为参照系,取向于英国文化。他笃信“读者反应论”,对文化因素采取了消除的态度。

二 对比分析

(一)园林建筑

例句: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礼服之人。

霍译:…two great stone lions crouched on each side of a triple gateway whose doors were embellished with animal-heads.

杨译:…two huge stone lions crouching on the north side, flanking a great triple gate with beast-head knockers

对于兽头大门的处理,两种译文的差异很明显:霍译表面很忠实于原文,突出猛兽对于大门的装饰作用,主要是增加威严的气势,但是对于其进一步的挖掘,即兽头作为门环的敲门的重要作用忽略不译,展现给读者的是装饰作用。杨译则用简短的语句展现了其基本图案和作用,这样一来,中国文化中古代大门的“铺首”文化得以简单的呈现。通过对兽头门环的简单介绍,即展现、传递了中国的古文化,又能吸引读者进一步探究。看到霍译的译文,也许还不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好奇心,也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形象。

(二)封建礼教

例句: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霍译:…were comparatively low-ranking ones in the domestic hierarchy…

杨译:…the relatively low-ranking attendants escorting her.

     发展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在清朝稳定地传递下来,形成了整个社会、地区和家庭的严密的等级制度,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更是如此。例句中以贾府的“下等人”,即文中的三等仆妇的华丽和高档的吃穿用度凸显贾府的繁荣和奢华。如果表明封建等级制度严密,每一阶层的人,其服饰、言行举止都在与之对应,就不难做到以上所说的凸显贾府之奢华的作用。在体现等级制度方面,霍译的增加了“in the domestic hierarchy”这一短语:基本上霍译采用了归化手法-通过增添“in the domestic hierarchy”作为“comparatively low-ranking”的依据,使得这一比较显得有理有据,杨译则省略了这一文化的具体形式和表象。

(三)饮食习惯

例句: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

霍译:…the servants brought in tea and various plates of food

杨译:Meanwhile refreshments had been served. And as Xifeng handed round the tea and sweetmeats.

    东西方的饮食习惯存在巨大差异,比如食物:米饭还是面包?用餐习惯:分餐还是“聚餐”?例句中体现了中西方茶点的具体差异:茶叶是东西方文化共通的方面;点心则极为不同,中国以馅饼、酥类为主,西方则以蛋糕、蛋挞见长,而且西方茶点中必然包含糖果。霍译的“various plates of food”比较笼统,而杨译的“sweetmeats”基本符合中国糕点的特点。

三 结语

本文通过园林建筑、封建礼教、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比较,发现霍克斯采用了归化译法,把大量的汉语文化用西方文化解释, 这种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策略, 充分照顾了西方读者的需要。而杨宪益夫妇译本以“ 忠实”为目的, 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作的风貌, 保留了原作中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尽量把中国传统文化传达给西方读者。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bout Translation「M.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1.

[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包惠南.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篇11

合欢酒

在《红楼梦》第38回里,因螃蟹性寒,黛玉吃后觉得心口微微地痛,要喝口热热的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命丫环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黛玉因多愁善感,身体弱不禁风,吃了螃蟹之后喝几口用合欢花浸的烧酒,显然是最合适不过的。

合欢花是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有安神、解郁等功效。中医认为,合欢性平、味甘,能舒郁理气、安神活络,可以治疗郁结胸闷、失眠健忘等症,令人欢乐忘忧,久服轻身明目。所以黛玉饮用合欢花浸泡烧酒而成的这种药酒,不仅能去除寒气,而且对黛玉的多愁善感、夜间失眠也有着独特的功效。

绍兴黄酒

在《红楼梦》里出场次数最多的酒,就是绍兴黄酒了。可以说,在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中,黄酒是其主要饮料酒。在《红楼梦》第63回宝玉生日那天,袭人特地向平儿要了一坛“绍兴酒”给宝二爷助兴。这绍兴酒就是宝玉特别喜爱的养生酒,因酒性平和、不伤人、有营养,是优质糯米酿造,所以深受大观园里上下人的欢迎。

关于绍兴酒,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绍兴已经产酒,到南北朝以后,绍兴酒有了较大的发展。绍兴酒呈琥珀色,透明澄澈,看上去就格外赏心悦目。此外,绍兴酒诱人的馥郁芳香也让它作为黄酒中之上品,远销至金陵、京华,并成为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相互馈赠的礼品和封建贵族之家饮宴之佳品。

惠泉酒

在《红楼梦》第16回和第62回中,两次提及了惠泉酒,大约这贾府的上下也都爱喝这种酒。

惠泉酒是一种优质的黄酒,它产于太湖之滨、惠山之麓,是以清澈纯净的惠泉之水酿制而成,酒质甘润醇美。清代初年,惠泉酒已是进献帝王的贡品。雍正继位之后,曹雪芹之父在江宁织造任上,一次就发运40坛惠泉酒进京,可见惠泉酒成为贾府这个贵族之家的饮用酒是不足为怪的。

西洋葡萄酒

在第60回中,袭人依宝玉之命,将一个五寸来高的小玻璃瓶子交与芳官,里面装着半瓶“胭脂一般的汁子”。厨师柳嫂误以为是宝玉平时喝的西洋葡萄酒,便忙着取烫酒的器皿“旋子”,准备烫酒。

通过这一段的描写,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即宝玉平时除了爱喝黄酒,也爱喝西洋葡萄酒,而且酒的颜色是“胭脂一般的”。由这种胭脂一般的颜色,我们也可以推断出是比较浓郁的红葡萄酒。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在曹家所处的清代,有一些进口的葡萄酒进入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完全是有可能的。

红楼养生之保健篇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经纬纵横,包罗万象。不仅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且对保健等方面也有极为突出的描写。它事无巨细地告诉了我们,200多年前的人究竟是怎么生活的,特别是其独特的养生之道更是鲜为人知。

饥饿治疗感冒

在《红楼梦》第53回中写道:宝玉的贴身丫环晴雯患伤风感冒后几近痊愈,后因补雀裘劳累,病势渐重,“就饿了两三天,又谨慎服药调养,如今虽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的好了。”

这就是贾府中的秘法:无论上下,只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然后再服药调养。像袭人感冒后仅饮米汤,也是遵循此种秘法调理养生。小病不吃药是古人的养生良方。所谓饥饿疗法,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吃,而是适当地喝些大米汤。患普通感冒时,可采取饥饿疗法,多喝白米粥,夏天可放点绿豆,冬天加点糯米,中老年人放点山药和枣。对于胃肠型感冒,其主要表现为厌恶油腻的食物、腹泻,可以用白萝卜加盐煮汤喝,连萝卜一起吃下去,有助消化的作用。

酷夏养生法

“夏不敞胸、热不晾背”是《红楼梦》中的酷夏养生法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夏天再热,也要穿个肚兜,保护好自己的胸部和肚子;不能因为贪凉就睡在石凳子这样的地方;三伏天也不可以吃冰,至多把茶壶浸在凉凉的井水里,稍稍有点凉就可以了。

人体的很多部位都怕着凉的:太凉的食物刺激咽喉会导致咽炎;颈部着凉会导致肌肉痉挛;腹部着凉会诱发妇科疾病;肩部和膝部着凉易伤害关节。所以即使在盛夏,我们也要保护好这些人体重要部位。

捶背养生法

在《红楼梦》里,捶背的场景比比皆是。如第53回写道:“话说宝玉见晴雯将雀裘补完,已使得力尽神危,忙命小丫头来替她捶着,彼此捶打了一会。”

其实,捶背是一种很有益的保健方法,特别是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可以防治多种慢性疾病,促进睡眠。老年夫妻互相捶背,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延年益寿。捶背通常有拍法和击法两种方法,均沿脊柱两侧进行。前者用掌心拍打,后者用空心拳叩击,手法均宜先轻后重,力求动作协调、节奏均匀。捶背的时间,最好是下午3点到5点,此时的养生效果最好。

散步养生法

贾母是《红楼梦》中的老寿星,她的养生之道中除了饮食喜欢清淡、少而精之外,还有她喜欢散步游玩。她认为散步是“疏散疏散筋骨”,每逢节日总是和儿孙媳妇们在大观园里走动、玩乐。

现代人也很注重散步养生,吃完饭去散散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日常习惯。从中医角度讲,散步是一种运动,可以运动四肢,而中医理论是脾主四肢,因此散步对于脾胃的运动有重要的反馈性作用。

红楼养生之中药篇

一部《红楼梦》,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兴衰和宝黛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当中还有很多古人养生智慧,其中与健康和养生有关的场景、章节更是数不胜数。而在中医的眼中,《红楼梦》中更是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膳和治病良方。有人统计过,红楼梦里涉及的中药有100多种、方剂40多个,其中隐藏的养生玄机让很多读者充满了探秘的兴趣。

冷香丸

在《红楼梦》第7回中说道,宝钗患了一种病,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犯时出现喘嗽等症状。一个和尚给宝钗说了个“海上仙方儿”,这种药就叫“冷香丸”。自打宝钗服用后,倒也灵验。书中记载冷香丸是将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即可。

此方因制作工艺复杂,用料精妙而闻名,却是曹公首创用来治疗哮喘的药方。那么,冷香丸是否有效呢?至今对此仍有争议。不过,此方确实符合中医五行五色归经理论。因为咳嗽属肺部疾患,而肺属白色,冷香丸中四味花卉药都是色白入肺,用此药方确实可达肺经。而配药丸的雨露霜雪等自然水,水质清纯轻软,更易于上达肺部而增加疗效。服用时以黄柏煎汤送下,以清虚热、燥湿化痰。诸药契合病机,配方也颇精当细巧。此方如今复制虽难,但其配方理论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钩藤治肋痛

在《红楼梦》第80回中,薛蟠之妻夏金桂不听薛宝钗好言相劝,借酒发疯,大吵大嚷。气得薛姨妈怒发冲冠,肝气上逆,“左肋疼痛得很”,宝钗“等不及医生来看,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给母亲吃了”,“停了一会儿,略觉安顿”。薛姨妈“不知不觉地睡了一觉,肝气也渐渐平复了”。

钩藤是一种常用中药,可用来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是治疗小儿惊风、妇人子痫、高血压等病症所常用之品。近代医家也多用钩藤治疗肝炎患者的心烦意乱、性情暴躁、左肋疼痛,同样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人参养荣丸

在《红楼梦》第3回,黛玉初进荣国府时,贾母初见黛玉便问她吃什么药。黛玉回答说:“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闻知后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

黛玉是《红楼梦》里有名的药罐子,因患肺痨长期咳嗽,体质阴虚的她经常不思饮食,同时她还患有阴血不足,心阴耗损的失眠症,所以服用气血双补的“人参养荣丸”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

人参养荣丸是由《和剂局方》中的人参养荣汤制成,由人参、黄芪、白术等14味药组成,有补气益血、强心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疗积劳虚损、四肢沉滞、少气心悸、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咽干唇燥等症。不过,虽然林黛玉和贾母都服用人参养荣丸,但追求的功效却是不一样的,黛玉用人参养荣丸益气养血,治体弱多病的虚损之疾;贾母服用则为了滋养气血,延年益寿,这正是中医异病同治的典型医案。

疗妒汤

在《红楼梦》第80回中,贾宝玉到天齐庙里去烧香还愿,问庙中卖膏药的王道士:“可有贴女人的妒病方子没有?”王道士说:“贴妒的膏药倒没经过,倒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

原来这个所谓的疗妒药,听起来不过就是一碗水果汤而已。但这碗汤中用到的梨和冰糖可以起到滋阴润肺、止咳祛痰的作用。而搭配的陈皮主要就是针对梨和冰糖的,因为这两样东西长久服用,难免会有湿气,用陈皮的作用是为解湿气。此外,陈皮也有理气化痰的功效,对妒忌而忧郁者亦有疗效。寥寥三味平淡之品虽未必真能疗妒,但也合乎以上的分析,长服久服,有益而无害。

刘姥姥和贾母的长寿养生之道

在《红楼梦》中,虽然身处官宦世家的贾母,和作为乡间村妇的刘姥姥在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劳动强度上有着天壤之别,却都能在古人认为“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享有难得的高寿,那么她们的养生秘诀何在?

一是恬淡闲适,遇事想得开。

贾母平时最喜欢和孙男嫡女说说笑笑,颐养天年,并不过分操心家里的日常管理。但面临贾家被抄家的大难时,贾母又能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分派救济大家,平静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刘姥姥生性乐观、幽默,受了戏弄也不生气,看似没心没肺中却有着延年益寿的大智慧。

二是适当的活动。

刘姥姥和贾母肯定没听过“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但她们却都坚持着运动。刘姥姥种了一辈子地,七八十岁了还能在地里干活。贾母则是主动“找乐子”,喜欢打牌、听戏、猜灯谜、逛园子,参加各种能“活动身子骨”和健脑的娱乐活动,而且很注重劳逸结合,累了就休息。

三是节制饮食。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篇12

凡是极其美好又有巨大遗憾的文艺作品,都会被称为“断臂维纳斯”,《红楼梦》也是如此。自该书诞生以来,关于后40回是谁之作等有关的探轶从未断绝,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就是想把多年来的研究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刘心武续红楼梦》中,刘续试图进入曹雪芹的文本语境,对前80回中所有“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大、小、明、暗伏笔逐一进行了照应,并对古抄本中所有脂砚斋、畸笏叟批语中透露、逗漏的后28回的情节、细节、文本用语、回目等也逐一加以了兑现。

对于主要人物的命运,刘心武完全打破了《红楼梦》120回程高本的结局。在这里,林黛玉沉湖自尽;薛宝钗与贾宝玉婚后染病而亡;史湘云死后,贾宝玉大彻大悟,回归天界恢复神瑛侍者身份;妙玉为掩护宝玉与忠顺王同归于尽;好强的王熙凤则沦为下人,再加上被贾琏报复,她一路哭回金陵老家,在路上不堪,悲惨而死。

《红楼梦杀人事件》则是其中的一个异类。作者借用红楼中的背景和人物,写成了一出现代悬疑小说,以唯美笔触全面颠覆了这一百年经典。目前有两个版本的同名书籍,分别为中国人江晓雯和日本人芦边拓所作。江晓雯的《红楼梦杀人事件》,由四个连环案件组成,每桩案件,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极具场景感、戏剧性和表演性。深谙《红楼梦》的读者,会在《红楼梦杀人事件》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宝黛钗,一颦一笑仍如原著一样个性鲜明,只不过,他们的命运被重新改写。书中,晴雯、迎春、黛玉都被谋杀致死,卫若兰成了侦探,充满悬念。江晓雯以现代人的某些观念,对《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故事,进行了一次另类解读。其间,既借用了脂砚斋的某些批语,又很大程度上颠覆了高鹗后四十回的某些情节。

芦边拓的《红楼梦杀人事件》,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比肩共读的,不是那本《会真记》,而是《棠阴比事》《折狱龟鉴》《洗冤集录》等法医学专著和《龙图公案》《武则天四大奇案》等公案小说。时空背景从“贵妃省亲”开始。从第四回起,大观园内就发生了连环杀人事件,迎春、王熙凤、湘云、香菱、晴雯、鸳鸯、黛玉等美女纷纷死于非命。同时,大观园内的人们也钟情于探案,由探春发起成立的“海棠诗社”变成了解疑破谜的“海棠谜社”;原著里一笔带过的总管赖大之子赖尚荣,由贪官变为屡破疑案的刑部司法官,他被派去调查大观园连环杀人案,而暗中协助他的便是贾宝玉。

其二:研究篇

西岭雪素有民间“红学”研究第一女性之称。在她的《西岭雪探秘红楼梦》一书中,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触觉,带领我们探秘“红楼36钗”。她把《红楼梦》中人分成了“金玉”两大派系进而进行深层分析,得出此书是个性格的悲剧集合,其主要人物都是自误。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黛玉太聪明了,所以过分敏感,影响了健康。宝钗是博知所误,熙凤则是心机所误,心力消耗过甚,旧病复发而死。西岭雪就这样一一为我们揭底了红楼中主要女性人物的悲剧性格和薄命的结局,凭吊了最耐人寻味的红楼人物宿命之谜,这在历来的《红楼梦》阅读中,都是颇令人困惑的一团乱麻。

台湾著名美学家、文学家蒋勋的《蒋勋说红楼梦》,从人性、文学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真正的文学内蕴。蒋勋在台北授课《红楼梦》美学,引来林青霞每周飞赴台北听课,并且说:“蒋勋老师是我唯一的偶像,听老师讲《红楼梦》,心里会产生安定的力量。”蒋勋有段答记者问说,“在台北听讲《红楼梦》的大概不到三十个人,大都是台北那些大企业家的媳妇,很多都是嫁入豪门的。所以一个比一个美,我忽然觉得好奇怪,我觉得我在讲《红楼梦》,然后这些人真是红楼梦中人。他们才真的是红楼梦中人。他们完全知道十二金钗的悲苦是什么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忽然觉得《红楼梦》就像一部佛经一样,它其实也度化了我。”看来做红楼梦中人在当今社会,美学意义之外,尚有社会学之现状可作思考。

草根学者蒋国震的《真假红楼梦》,语出惊人,指出《红楼梦》的作者并非曹雪芹,而是康熙王朝曾被两立两废的太子胤。为了论证这一观点,蒋国震从曹雪芹的身世谈起,列举了大量确凿资料,证明曹雪芹只是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作者则另有其人。而后又剥茧抽丝,从《昌平州志》、《枣窗闲笔》等历史文献和文人著作中披沙拣金,描绘了胤从储君到“废太子”之后,创作《红楼梦》的心路历程,同时将一个纷乱复杂的清代宫廷政治斗争逐一呈现给读者。在《红楼梦》已有定论的前提下,我们为蒋国震不畏权威、敢于挑战之举叫好。

其三:解密篇

读书要读人,读人读魂。青灯下的古佛的《红楼人物解码:世道人情中的心机》就写到了人物的魂,在等级森严的荣、宁两府内,他们上至贵人,下至丫环的生存空间都非常狭小,如贵人阶层的,林黛玉在“世人皆浊唯我独清”中吟唱出“质本洁来还洁去”,而王熙凤则是在“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中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丫鬟阶层的,袭人、平儿、小红结局完好,而金钏、晴雯、司棋却阴阳两隔。这其间的差别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世道人情中的心机大有不同。比如贾芸审时度势,实现了从穷人到富人的变化;而贾瑞却不自量力,上演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闹剧。

侯会的《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试着从物质生活、银钱经济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第一辑“衣食住行”,试着由贾府的物质生活,探究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志趣。《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衣食住行,代表着那个时代最奢华的物质享受水准,大有超越皇家的势头。第二辑“银钱经济”,进一步由经济的角度关注作品。从当时的金银价格,说到物价水平,更分析了贾府的财政状况。第三辑“真相曹家”,引领我们把目光由书内移向书外,关注到曹家的经济、物质生活史实,那是小说的素材源泉。于是我们看到曹玺、曹寅父子寒酸的“工资单”;了解了曹家因接驾而造成巨额亏空。小说中不少谜题的背后答案,在本书中都是第一次披露。

刘耕路是87版电视剧本《红楼梦》三名编剧之一,所著《红楼诗梦》寻觅故典,探索诗谶,以详细注释与赏析解诂《红楼梦》诗词,慰藉曹雪芹传诗之意。刘耕路认为,“如不是精通中国传统文化,断写不出《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同样,读《红楼梦》也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才能对其内涵理解更多”。因而写作此书第一章,谈《红楼梦》曲和“判词”;第二章谈宝、黛诗词;第三章谈匾额、联语;第四章谈谜语及酒令;第六章谈赞语、偈语等。若想从《红楼梦》里领会文学与艺术的景致,可藉此书反复吟咏或赏玩。

其四:衍生篇

沈雁英教授的《红楼梦养生智慧》,深挖细做,对《红楼梦》蕴含的健康养生之道和中医保健精粹加以研究和分析,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解密红楼”,用富有哲理而又风趣幽默的语言,向读者积极灌输和倡导现代健康生活的新观念。诸如贾母“最是怜老惜贫的”,对一些老人,还有下人,她都注意做到关爱、关心和体贴,用刘姥姥的话说,贾母像老菩萨一样,能够仁者有寿。所以,人的豁达乐观,也能够对人的健康长寿有帮助。

张志鹏的《红楼梦的职场人生》,是对《红楼梦》的现实解读。张志鹏站位现代职场,依从行政视角,辅之以严谨公文的全新架构,独步匠心,活学、活用、活化了经典。全书精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36位丽人,同时收录了刘姥姥、乌进孝、贾芸儿、薛姨妈等四位“非钗”角色,以人物引情境,以故事说权谋,成功将《红楼梦》这一旷世伟作中所囊括的政治风云、职场权谋,以及由此生发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等,通过一种简洁、轻松的形式一并呈递给各位读者,进而生发出对涉世生存法则和职场人生的正反两方面行政参照。

曹雪芹不仅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蒋荣荣的《红楼梦美食大观》以“色、香、味、情趣”四要素,写到了《红楼梦》中“吃”的学问。虽然《红楼梦》不是描写“吃”的伟著,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烹调食谱、点心饮料,宴饮场景,无不精妙异常,令人叹服,据此,有人对《红楼梦》里的菜肴、点心、饮料以及曹雪芹的烹调技术作过专门研究。或许是受到这些人的影响,并出于烹饪技术教育的需要,以及对《红楼梦》一书的偏爱,蒋荣荣饶有兴趣、不遗余力地整理编写了这部《红楼梦美食大观》。

潘富俊博士的《红楼梦植物图鉴》,带领读者从认识植物的特性,来深入曹雪芹的红楼世界。收录在《红楼梦》出现过的植物共242种,潘博士从每回故事大纲说起,言简意赅剖析每种植物在故事中的运用技巧,甚至溯及《诗经》的文学传统。借由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曹雪芹如何运用植物来写景抒情、刻画人物:比如黛玉葬花葬了什么花、十二金钗各有哪些象征个性与命运的植物,以及三十服名称讲究的中药方剂到底是真是假。

相关书籍:

《刘心武续红楼梦》刘心武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刘心武续红楼梦》:epaper.省略/gmrb/images/2011-03/02/09/res04_attpic_brief.jpg

《红楼梦杀人事件》江晓雯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10月

江晓雯《红楼梦杀人事件》:img39.省略/18/34/20931489-1_e.jpg

《红楼梦杀人事件》(日)芦边拓著,赵建勋译,群众出版社,2008年1月

芦边拓《红楼梦杀人事件》:img39.省略/49/16/20162389-1_e.jpg

《西岭雪探秘红楼梦》西岭雪著,团结出版社,2010年3月

《西岭雪探秘红楼梦》:img32.省略/37/8/20819242-1_e.jpg

《蒋勋说红楼梦》蒋勋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8月

《蒋勋说红楼梦》:img33.省略/9/30/20918313-1_e.jpg

《真假红楼梦》蒋国震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年8月

《真假红楼梦》:img33.省略/17/14/20911193-1_e.jpg

《红楼人物解码:世道人情中的心机》青灯下的古佛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红楼人物解码:世道人情中的心机》:img35.省略/43/10/20873005-1_e.jpg

《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侯会著,新华出版社,2010年10月

《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img39.省略/38/10/20903789-1_e.jpg

《红楼诗梦》刘耕路著,三联书店2010年9月

《红楼诗梦》:img35.省略/45/10/20923695-1_e.jpg

《红楼梦养生智慧》沈雁英著,求真出版社,2010年3月

《红楼梦养生智慧》:img39.省略/40/14/20787169-1_e.jpg

《红楼梦的职场人生》张志鹏著,凤凰出版社,2010年9月

《红楼梦的职场人生》:img33.省略/78/23/20936103-1_e.jpg

《红楼梦美食大观》蒋荣荣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