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合集12篇

时间:2022-05-12 23:03:46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1

一、前言

思想政治课中“教”的主体是老师,“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两个主体紧密结合,才能使思想政治课程有效的开展。老师只有坚持将教学和育人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成为学生的领航员。要加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吸引性,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率,积极引领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好更快促进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二、课程进行之前

课程之前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的内心需求和和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但是各个阶段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也是大不相同。入学新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没有明确的方向,学习目标也非常模糊。当前的思想政治观念也是非常模糊。所以老师就要对这些新生进行更多的思想道德引导,给学生给予充分的关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而高年级的学生目标比较清晰,自我管理能力也比较强,在大学生活中也是应付自如的,他们的思想道德通过之前一段学习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此时他们对就业的思想压力过大,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急躁的消极情绪,更迫切的希望通过和老师沟通交流而缓解这种消极情绪,所以老师要给予这些即将毕业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也需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缓解他们焦虑的消极情绪。

三、课程进行之中

(一)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使政治课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现在90后00后是学生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是非常前卫的,所以更加有利于接受一些前卫的新鲜事物,他们通常会认为对于他们所学的专业课而言,思想政治课没有那么重要,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所以在思想政治课上对老师,对课程内容也是不闻不问。枯燥的理论内容,他们更是提不起来兴趣来。学生对课堂的感觉直接决定了他们上课是否会全身心投入听讲,所以老师一定要去转变学生以往对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的认识,使同学们转变观念,喜欢上思想政治课。课上可以结合视频、实际案例或者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技术。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先对老师感兴趣,继而也会对课堂产生兴趣,因此让学生们感觉理论课不那么枯燥。在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们的吸引力。同时也能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毫无用处的偏见。让学生重新认识到活泼生动的思想政治课。而不是一味让学生为了考试而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

(二)引导加强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增强学生存在感,增添课堂氛围

多举办一些自主竞赛活动,使同学们积极参加,展现自己的魅力,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增加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互动,让他们互相鼓励,相互协助。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多讨论一些当前的时事政治,积极引导学生发表对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建议或看法,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和新鲜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各种竞赛和演讲比赛,以使同学们都能以主人翁的积极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不仅帮助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还加强了学生的自主能力。给学生带来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多举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真正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去践行老师在课堂中传授的知识和理论,增添社会认同感。这也是思想政治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课程进行之后

课程结束后要继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老师应该放下架子,做到真正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真正了解学生想要的东西。以积极的姿态去引领学生阅读更多有关于思想政治的书籍,通过阅读书籍后,让学生整理当时的思想感受和读后感,加深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理解和体悟,使思想政治课变得更加有意义。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条件。帮助学生建设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切实增加学生对老师亲切感,学生们在课程之后通过老师的亲切引导,自然就会转变对思想政治课程原本的认识。同时也会转化同学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学生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结语

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成果。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但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肯定会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因此要求高校一定要坚持深化改革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与时俱进去迎接新的挑战。同时老师也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里需求,才能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将学生们教育成国家的栋梁之才,这才是思想政治课的终极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52-02

“慕课”教学模式由于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已经引起了我国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在高校教育中,我国高校学生的其中一项必修课程,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是学生对马克思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主要渠道。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慕课的出现实现了其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切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将“慕课”引入其中,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中,笔者将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这一话题,展开详细的研究和讨论。

一、“慕课”教学模式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施行“慕课”教学的时候,没有实际意义的班级编制,只需要通过网络注册过后,便可以接受到开放式的大规模网络课程;接着网络的普遍性优势,一门课程在进行时,在线学习的学生可能会有数万人或数十万人。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独角戏式的教课最明显的优势有以下两点:

1.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慕课”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学习者的喜欢和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教学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主体进行设计和运行的。从而使得学生不再是单向获取课程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不再是固定的角色了,可以实现互为师生。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针对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来制定考试内容;课程的信息量较为精简,以知识点为章节进行学习,利于复习。在“慕课”教学模式中对启发式教学理念较为重视,教师扮演者导师的角色,以小组讨论替代大班授课,从而使得师生之间的地位能够平等。

2.对学习的时空界限实现了突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校园、课堂、学生和老师甚至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固定的,而“慕课”则不一样,其利用互联网将学习的大环境做了新的拓展。因为“慕课”教学模式的特殊性与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场所、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慕课”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交流问题等方面都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且更加具有开放性。

二、“慕课”与精品课程的区别

众所周知,精品课程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重要部分,其本意是希望建设一种集专业师资团队、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为一体的示范性课程。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不同级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课程。而“慕课”相比较于精品课程,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1.微观角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重申报、轻建设”是在精品课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技术含量还是创新程度“慕课”都有着绝对的优势。“慕课”教学模式绝不仅仅是优秀课程资源的共享,它还包括互联网与教学技术的融合创新。“慕课”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将视频教学,分化为若干微课程,并且在为课程中设置学习问题,类似于闯关游戏,只有完成问题,才可以继续下个微课程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学习过程中走神的现象就会减少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或是疑惑,可以实现在线提问并可以及时得到在线解答,从技术上改变了高校教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慕课”教学相比较于精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更精细更加有趣味,令人耳目一新。

2.宏观角度。精品课程从宏观角度来看,其本质就是静态的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的提供和建设者不会进行教学组织,只是将各种课程资源展示出来。而“慕课”则不仅仅是将课程资源进行制作和展示,更是通过网络使得教学过程实现全程参与。在“慕课”的平台上,学生的学习、作业、学习进度评估、考试甚至是证书获得等都包括在内,所以“慕课”实现了完整的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简而言之,精品课程仅仅是利用网络将教师的教学视频展现出来,而“慕课”则不仅仅如此,更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精品课程仅仅是一项教学视频的展示,而“慕课”则是以适合学生学习为原则,以个性化学习、互动化学习以及在线反馈等方式,最终使得课程更加生动,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参与和互动,这便是较之于精品课程来说,“慕课”更加为学生欢迎的因素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慕课”的运用方案

在上文中,重点分析了“慕课”教学模式相比较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慕课”与精品课程的区别,这其中不难看出相比较于传统课堂教学和精品课程“慕课”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也就是说,“慕课”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和运用可以很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实现“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提出了以下几项方案。

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实现“慕课”的实际运用,是非常复杂且宏大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是高校所有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和齐心协力。高校中的各部门领导也需要对“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运用工程引起高度重视,将这项宏大工程的航向把好,将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思想坚持下来,并对其课程进行设计、规划和实施,以及对工作全过程进行管控,为开展“慕课”运用工作开辟前进道路并营造良好氛围。

其次,教师需要将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不能墨守成规,努力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基础实力在于教师坚定的教学理念、厚实的教学功底、国际化的开阔视野以及娴熟的网络技术,加上不断创新改革的教学方法等因素的集合,与此同时,这也是提高教学水平、打造优秀师资队伍的必要条件。应该努力将好的形式和好的方法进行探索并实现“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这本课程对学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将高校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统筹规划,对其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利用多种不同方式对教师进行培养,实现将思想政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的教师团队打造出来,进一步实现“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效运用。

最后,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而言,需要实现“慕课”本土化,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所喜欢和接受的终生受益的难忘课程。具体而言,第一点,高校相关教师需要对政治理论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梳理并进行高效提炼,将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进行梳理,并对其中的脉络进行精准把握,将慕课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明确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慕课的运用范围和适用程度,将重点突出全面覆盖的慕课构建出来,为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更加广泛的理论课教学。第二点,实现“慕课”与理论课课堂的融合,实现更为高效、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慕课视频、小组讨论、测验考试等手段实现多元化课堂,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及丰富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课堂的乐趣,并进一步实现对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能力的激发。第三点,高校的相关教师需要将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慕课平台搭建起来,并利用该平台,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疑惑向老师进行提问,教师对此进行实时解答,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也可以利用该平台提出该教学模式的建议和意见,由相关教师对此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并结合高校的教学实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进行进一步开发和设计,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慕课”教学模式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是具有很大优势的,与精品课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为了更好地将“慕课”的优势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笔者在本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运用方案,另外笔者也希望本文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实践与反思这题话题的研究中起到些许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豪.“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4,(04):70-73.

[2]胡雨.“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与创新[J].宜宾学院学报,2015,(08):120-125.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3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理论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在理论讲解的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增强理论课程的时效性与吸引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世界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让学生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变为自己的思维方式,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践教学中遇到的真实情境能够帮助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指南。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体,通过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面对面交流,体验社会,融入社会,培养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能够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主要方式

(一)参与式实践教学

教师应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挑选合适的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例如针对改革开放中的批租土地问题到底是“爱国”行为还是“卖国”行为,而批租土地实际上又对上海浦东、海南洋浦、深圳罗湖等地的经济建设、城市的知名度以及吸引力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以这种开放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如贴近生活的三农问题、教育问题、房价涨跌等热点问题开展广泛讨论。通过参与式的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研究分析并解决问题,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拉近师生关系。

(二)演讲式实践教学

教师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党和国家的重要纪念日相结合,举办演讲活动,比如“改革开放的深远意义”、“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等。除了演讲活动,还可以举办合唱、诗朗诵、小品、相声等歌颂党和祖国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担任活动的组织者与总导演,学生则担任演员的角色。演讲式的实践教学普遍受到学生欢迎,类似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领会博大精深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的科学内涵。

(三)社会实践式教学

社会实践是指将社会作为课堂,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作为题材,为学生寻找并创造相对应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比如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另外,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还能学习与人相处、与人交流的方法,提高综合素质,深入对社会的认识,深化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学生基础的掌握、知识框架的构建及知识的实践转化程度。它不仅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点所在。近年来,高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也开设了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但仍有部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课堂管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必须探寻有效的课堂管理方式,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有效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必要性

(一)大班化、选课制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数量较多,师资力量薄弱,使大班教学和选课教学成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之一。该措施虽然解决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但也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首先,大班化教学。大班教学模式下,一个教学班级通常由2~3个自然班甚至5~6个自然班组成,人数少则80~90人,多则200以上。在这样的课堂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质量,还是课堂管理,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学生人数较多,教室较大,教师上课时无法实现与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上课纪律松散,注意力不集中。此外,在该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考勤管理难度较大,迟到、早退、旷课现象较严重。同时,大班化教学也使教师的课堂提问或讨论难以有效实施。其次,选课制教学。选课制教学使一个教学班内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基础存在明显差异,这为思政课教师的备课和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另外,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和班级,彼此之间不熟识,且各专业的具体要求有很大的不同,课堂实践活动,以及社会调查、课堂主题演绎、分组主题讨论等实践教学无法有效开展。这些都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对其加以规范,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手机、网络普及的校园氛围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

当前,网络、手机已高度普及,对高校的课堂教学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表示上课会携带手机,尤其是公共课程和公选课程,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听课效果,还会影响身边的同学也加入课堂使用手机的行列,极大地影响着教师上课和学生听课的质量。为了保障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师会在课堂上提醒或劝诫学生,但由于教学班级较大,上课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管理上亦是力不从心。同时,信息化时代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这就更需要合理的课堂管理制度和课堂引导方式,为学生指引方向,提升教学效果。

二、提升课堂管理有效性的途径

(一)提升课堂教学魅力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要角色。他们不仅是一门课程的组织者和传授者,还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具有独特的魅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较强,尤其需要提升课堂教学魅力,以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魅力通过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的技巧和教师的品性直接体现出来,具体包括“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1]。首先,教师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教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泛的学科知识,如文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知识,实时把握国际国内要闻,熟知国家政策,了解社会动态和相关要闻,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领域的热点话题相结合,彰显思政课的理论和知识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以提升课堂管理。其次,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全面、多样、灵活、巧妙地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课堂演讲、学生辩论、前沿热点话题讨论等教学方式,以利用生动有趣的高质量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现并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2],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实现课堂管理的最优化。最后,教师要熟练组织教学语句,使教学语言流畅,并合理利用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同时树立良好的教学形象,以身作则,以德树人,彰显人格魅力。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即是为人师表,以德服人。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要连贯,不使用模棱两可的话语,观点要清晰、科学;教学要严肃而不失幽默,从而使整堂课的氛围庄重又温馨。同时,教师自身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学生的榜样,从而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

(二)制定积极可行的课堂规范

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教师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规范,并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遵守,不让课堂纪律规范形同虚设。

1.制定严格的课堂纪律,做到有章可循

为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思政教师应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将课堂纪律规范明确地传达给学生。针对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不守纪律者,以及上课讲话、睡觉、玩手机、开小差的学生,教师可首先予以提醒,若在多次提醒后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教师可将该部分学生记录在册,课后反映给学生所在院系的辅导员,也可将这些学生的名单贴在学生所在院系的公告栏中,予以警告。同时,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与课程平时成绩挂钩,对于表现良好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互相监督,共同遵守规章制度。

2.大班分组化,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

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可将全体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由学生自行选出组长。组长在平常上课时,担负点名、组织小组活动、通知消息等重任。学期结束时,由组长统一为组员打分,并且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教师在教学中组织的活动也要以组为单位统一完成,如实践调查、主题性情景剧表演、演讲等。课堂教学结束前,每组进行成果展示,教师给予得分最高的小组以奖励,例如,颁发奖状或荣誉证书、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等。这样的课堂管理方式将教师与学生都纳入管理中,扩大了管理的主体,能有效提升课堂管理效果。

3.管理方式要实现以人为本,考虑学生的利益

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分辨能力,教师的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向学生提供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要心怀宽广,平易近人,通情达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要客观地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先从自身找问题,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为他们答疑解惑,以推进课堂的有序化进行。

三、结语

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约束、控制着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且还能引导全体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3]。高校是培育“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地方,不仅要引导学生守纪律、守规则、守法律,更要让学生养成坚韧、顽强和恪守正道的美德,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卢爱新.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9):30-32.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5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现

“思想”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有所不同。如,哲学论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对于感觉、印象的一种认识成果,属于理性认识,有时也可指一种理论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则指的是思想意识,涵盖了意识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侧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为、态度的主观观念、主观意识、主观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特点的范畴[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观念为涵载,强调思辨而非经验,价值主导而非价值中立,承载着价值判断、伦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属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

在学科特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明显不同,其目标是直接而明确的培育某种观念、思想取向,意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格及行为实践等方面达到预想结果。而其他学科的取向是知识性或称做学术性的,不直接涉及与知识相关的观念和思想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尽管作为一个学科也有自己的学术性特征,但其最终取向却不是传承和增进知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而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水平。

2.思想、观念性教育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无一例外都是观念教育,观念教育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素和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观念教育为内容取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这当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进行观念上的说教,但却明确了一点,即要围绕观念教育选择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观念培育的目标。而知识性的内容则必须突出其思想性,而不作简单的知识和学术传承。另外,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多种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但必须注意,这些载体和形式的运用必须以思想观念的培养为主导,做到为思想教育所用。

3.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的,强调课程对受教育者主观思想观念的改进和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在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方面所达到的效果。这迥异于常见的学术性标准,后者注重对某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掌握以及增进和积累。政治学和伦理学传承和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知识体系,可能培养出政治学和伦理学学者,却未必能培养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不是在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学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质有所提升。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实现的认识误区

1.泛政治性使思政课无法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所谓泛政治性,是指在教学中过度强调课程的政治性,把教学简化为政治说教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即通常所说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其含义是说没有超越阶级和非阶级的思想体系,其目标是要完成统治阶级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3]。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可以简单地在本质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误读反倒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实现。表现之一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即通常所说的“上纲上线”,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惜牵强附会,甚至肆意歪曲。表现之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过度突出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轻描淡写。表现之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进行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以宣传口号代替理论的逻辑展开,把思想和理论教育演变成政治蛊惑和行动动员。这种“泛政治性”倾向最致命的缺点是没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思想层面上,无法通过理论的透彻解读来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使受教育者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相反,过度的政治渲染还会拉大思想和理论与受教育者的距离,阻滞甚至降低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论水平。

2.学术依附性使思政课囿于知识积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所谓学术依附性,主要是指弱化思想观念培育而强化知识性、学术性积累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性还相当孱弱,学术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学术性的追求必须是在对本学科的学术特性充分认识和把握的条件下来展开,且不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轨道。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专业课进行教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有深度和力度,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来看,这种所谓学术化风格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一个误区。从理论上说,追求教学的学术性恰好用知识性掩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思想性特征;从实践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大都是非该专业甚至都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从课程的数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能力等方面考虑,学生不可能完成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充分把握和学术积累,遑论基于这一知识性积累而提升思想和观念水平。

3.重理论环节而轻实践环节使思想教育与现实脱节而缺乏实效

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西方的教育理论都明确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对成熟,自我意识强,情绪、情感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乐于独立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非书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生们无法通过简单的背诵、记忆完成任务,必须迫使自己作出认识和思考,这无疑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一种再好不过的途径。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或者被忽视乃至名存实亡,或者虽有严格的社会实践安排但却缺失思想性的主导,甚至沦为变相的旅游。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对策

1.贯彻针对性、形象性、层递性原则,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的思想性

针对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每个人即便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也都会形成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都会有自己的“原初思想”。当然,由于理论素养的缺乏,这种“原初思想”和我们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从这种差距出发,遴选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就很容易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呼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形象性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不可以太抽象和理论化,而要尽可能地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这不只是要求运用视听资料,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选取那些学生日常经历的,有深刻寓意的鲜活素材,结合这些素材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思想教育会因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不再产生距离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目标。层递性是指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遵循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并在时间上依次递进,例如要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内容上作出调整和整合,以符合学生思想发生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学生思想上的接受和提升。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学术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深厚基础,但必须凸显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的独有视角,是学术个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研究而非单纯的理论研究。“合思想教育性”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独特研究领域,能否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其次,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学术地位并加强其学术性研究。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被视为学术研究,在论文的分类上就有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之别,后者显然没有得到学术承认。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各专业学术研究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强势地位有关,它所强调的是学术积累而不是思想和观念的教化。以观念和思想教化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比任何其他学术领域都更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学术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标准。这对于本学科确立独特的学术领域,凝聚和培育学术人才,提升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3.突出思想性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社会实践的准备阶段,要使选题富有思想意义,与课堂理论教学有衔接,作出详细、可行的实践计划并作必要的技术准备,以保证社会实践的深度;在行动阶段,要进行全时段的导引和监督,保证社会实践的方向和力度;在最关键的总结阶段,除了严格要求,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社会实践成果的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以最便捷的途径、最大的容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挖掘学生最深刻的内心感受。总之,思想性主导的社会实践既要有“量”——使学生广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获得深度提升。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6

教学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重视和加强民办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民办高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及管理手段等与公办高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特别是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的环境和背景,民办高校更要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对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都能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求开设课程,开足课时,主流是好的,但是有些民办高校还是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1民办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视不够

近年来,民办高校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为了突出办学特色,扩大生源,民办高校在专业课程的发展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于短期收益不明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无暇顾及,更不用说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了。有的民办高校的领导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想方设法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有的民办高校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采取好几百人的大合班授课,当有的合班人数少于规定人数时,甚至课程已经讲了一半还是要重新合班。这样做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1.2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教学课时数不足、上课班级人数过多等原因,并没有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大多还是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满堂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更没有把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素材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由于经费、课时等诸多原因,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或者不实施甚至敷衍,进而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1.3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的现象。同时存在专职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大,且不稳定等特点,他们上课过程中大多是在照本宣科,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很难把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释疑解惑,进而展现思想政治理论的魅力。现在这些老师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的主要力量,但是很难成为教学骨干,他们也想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但是民办高校很难组织他们去继续学习和参加培训。这就导致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需要。

2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思考

2.1抓关键,自觉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突显上位

新形势下,在高校,特别是在民办高校,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说是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一项难点工程。但是,正像任何事情一样,只要领导思想重视,态度坚决,同样能够抓好,抓出成效。一是要独立机构,加强领导。民办高校要确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指导思想,独立设置思政部,并选派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副校长单独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二是要突出地位,摆上议程。要严格执行上级要求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学时和学分的要求,在多媒体教室、机房编排上优先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民办高校董事长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要始终坚守治教先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办教育的根本任务。民办高校校长要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放在首位。民办高校党委书记要深入到思政部,同思政教师一起对话,听意见、传经验、提要求,面对面指导帮带,实打实地解决困难和问题。分管副校长要深入到课堂听课评课,带头授课示范。三是要加大保障,改善条件。学校对思政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要不断改善思政部办公设施。学校要在保障思政部办公经费的同时,还要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提取思政专项经费用,用于思政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等。

2.2抓改革,切实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

民办高校要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趣味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教学内容变大为小。要本着学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细化到课题里,将大道理和小故事结合起来,把很大的理论问题,用寓言、典故、小故事等把它的道理讲实,让它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同时把小做大,通过学生日常的行为、生活的点滴,从道理上讲清应该怎么做事,怎么做人,从而在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的有机结合中实现明理与解惑的统一。二是教学平台变单为多。在继续运用课堂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搬出课堂。如设置学生校园思想道德行为观察;利用模拟法庭、新闻联播等平台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把时政新闻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情与实感的交融中,实现理论与现实的对接。三是教学方法变静为动。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注重把握学生特点,尊重学生个性,以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为主,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不同方式方法,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索的空间。引进“慕课”、“微课”等全新教学模式,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实现手段与技巧的改进。

2.3抓队伍,努力将思政教师队伍配足建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民办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培养造就一批师德高、师风硬、师能强的思政教师队伍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一是高标准选拔。学校要制定思政教师引进计划,重点从“985”、“211”等高校引进优秀硕士毕业生,使思政专职教师比例符合教育部的要求。另外还可以从“985”、“211”高校引进了一些特聘教授,有效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从而确保思政教师队伍的高标准、高起点。二是严要求培训。要注重从备课技巧、授课方法、制作课件和课堂管理等方面对思政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内培外训。如利用暑假举办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前培训,邀请省内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手给教师们做专题讲座。培训结束后,还要采取试讲、说课、教案展示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对相对较弱的组织优秀教师进行帮带,限期赶队。民办高校还要积极把教师送出去培训,要做到在教师的培训上,不怕有工作冲突,舍得花钱,舍得往外送。三是立体式考核。可以采用“领导俯视、教师平视、学生仰视”三维角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综合多层次的考核结果,评出好、中、差,利用民办高校机制体制灵活的优势,拿出一部分绩效工资与考核挂钩。通过这种考核机制的实施,我们相信,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一定会为之一振,大家你追我赶的劲头肯定会十分充足。

参考文献

[1]姚群秀.多途径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6).

[2]陈跃.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7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发展实际需要,这种形态逐渐变革为鲜活的理论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从现实角度出发,聚焦现实问题,对公民的疑惑进行解答。同时,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逐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助力人们完成对僵化思想的摒弃。该书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现了从工具属性到主动性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我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还是满足人们全面发展实际需要的重要培养手段。该书在论证过程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当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传递经典思想、解答现实问题的同时,帮助人们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对待学生亦是如此。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思想极易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思政教师一定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答疑解惑和自我建设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对不同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充分利用不同课程内容,发挥课程在思想引导方面的优势作用,实现对大学生“三观”的合理引导和培养。

该书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学”中指出,该课程的主要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实问题进行认知和分析。该书理论性比较突出,学生自主阅读很难透彻理解其中的原理,建议思政教师尽量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理论解读。也就是说,要以生活化事例切入,先让学生明确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件的原理,再将事件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对照,进而让学生明晰马克思主义就是社会逻辑的“解码”书。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弱化理论传递的枯燥性,还可以利用现实案例有效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熟练程度。第三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导学”指出,该课程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目的在于进一步夯实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8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 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 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校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不足。它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就是指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家庭,了解情况,找出问题的表现、分析原因的实践活动。(2)参观访问。参观访问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到纪念地、示范村、镇、企业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信息的实践活动。(3)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制定详细的措施,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这些不同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特有的系统结构。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优化,就是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使外界环境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自觉手段,并使其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保持最佳状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以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并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是寻求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有效路径的基本要求。

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主要依据

1.马克思主义环境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的根本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环境观认为,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一方面,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由外部环境所决定,并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并不只是单方面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不断通过社会实践改变环境,同时改造自身的思想状况。在环境与教育以及人的关系上,以改变环境为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中,强调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在依据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对环境的改造。马克思主义环境观对于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积极构建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整个系统的子系统而存在。只有用系统的眼光协调其自身内部诸要素的联系,才能实现系统的最佳组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另一重要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还主张在环境建设和优化的过程中,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培养。以上观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3.客观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的现实依据。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优化必须紧紧围绕和充分体现这一精神和要求。二是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人的成长与发展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同时,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要求又是环境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教学环境的优化必须适应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特点。脱离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诉求,环境建设便毫无意义。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新的环境与挑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凸显出来的竞争环境、制度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的媒介环境、虚拟环境;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全方位的开放环境正在出现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应当考虑的客观现实因素。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决定着教学环境优化的内容与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定位及目标、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优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构成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形成具有正能量的育人氛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作为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总和,是十分广泛而复杂的,尤其是近年来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我国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严峻挑战。这些复杂的新形势、新情况,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优化必须把方向性摆在首位,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整体性原则。

现代教学环境是由不同层次的诸多环境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亦应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优化,重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环境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规划与安排。坚持整体性原则,既要注重横向协调,又要注重纵向一致。从横向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等。这些环境子系统相互交叉,综合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因此,必须使之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教育影响的正向合力。从纵向看,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可能会出现各种反复和曲折,这就要求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保持前后一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优化,必须注重总体协调、统筹兼顾,使各个环境要素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有机配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环境的整体功能。

3.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要认识和把握环境建设的规律及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环境的构建和优化,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创造条件。主动性原则的前提是要确立教学主体对环境的自主意识和自觉意识,克服被动和依赖的思想。所谓自主意识,就是主体对环境的独立意识而不是盲从意识、对外界的驾驭意识而不是屈从意识;所谓自觉意识,就是主体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察觉、对环境优劣的及时反应。主体如果丧失了对环境的自主性,就会在环境面前漂泊不定、随波逐流,成为失去能动性的自发因素;主体如果丧失了自觉性,就会对环境的优劣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失去构建和优化的最佳时机。因此,主动性原则具体表现为教学主体对环境的自觉认知、自主选择和积极作为。自觉认知是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发展变化的认识和把握、对复杂环境中的利弊因素分析和鉴别;自主选择是主体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在自觉认知的基础上,选择和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控制和消解环境中的消极影响;积极作为则是研究对策、主动出击,排除教学过程的障碍,努力将不可控的消极因素转化为可控的积极因素,增强教育对象的免疫力,保持正向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4.科学性原则。

即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多学科基本原理,科学、合理地优化教学环境,使之真正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性原则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现实环境还是虚拟环境、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即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教学环境作用的发挥正是通过大学生的身心变化实现的。因此,以人为本要求以大学生为中心,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组合和建设。只有这样,教学环境的优化才具有规律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有效路径

1.优化社会宏观环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背景。

宏观环境主要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环境要素构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外部大环境。优化宏观环境就是要努力加强这些环境要素的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以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上述各项宏观环境要素的改革与建设,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所必需的宏观背景和重要基础。

2.优化校园微观环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良好的具体条件。

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深刻。校园微观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可分为教学内部环境和教学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改善和优化教学内部环境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教学师资队伍。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举措,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二是优化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三是优化、融洽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良好的人际环境,进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四是优化教学时空安排。不同的教学时间安排和空间组织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有序地组织起来,对师生的身心和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需要在授课时间和班级规模方面进行合理分配。教学外部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因素与支持系统,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以整体校园风貌构成某种暗喻的符号,无声地、长期地辐射出学校倡导的思想、风范和审美准则,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和保障条件;后者则以环境氛围的巨大环绕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软环境,也是校园微观环境的核心内容。优化教学外部环境,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校园物质条件,注重提炼、概括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如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学术氛围等,并广泛渗透到学校制度文化中,融入日常校园文化活动里,以此形成和确立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同时,要把优化、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环境因素的诱惑和消极影响。

3.优化大众传媒环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大众传媒是面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物质载体,表现为报纸、图书、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诸多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日益显现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也是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场”和“势”。因此,改善传媒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成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一条重要路径。从国家层面看,党和政府要有效地控制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要敢于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剖析现实,澄清是非,组织舆论批评。此外,要通过制定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净化和优化网络环境。从学校层面看,要加强校园内部的报刊、广播和网络的管理,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唤醒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建设“红色网站”,增强正面宣传的力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10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考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practice teaching;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37-01

0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领域,以便更好地感悟、消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2.1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主要靠课堂的理论讲授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实施,这种教学方式使许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不感兴趣,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传统的理论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新形势下理论课教学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

2.2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来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身行为的引导、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产生的作用都是课堂教学难以替代的。

2.3 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如今在社会上,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实践经验和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还有适应能力。社会上的各种不同的荣辱观、是非观、价值观等也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影响,通过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在实践中辩别是非,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增强抗挫折能力,从而为他们走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践教学的模式

3.1 课堂内的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就是使授课内容通过教师组织学生演讲、辩论、讨论等形式去实现。比如针对气候与环境、贫富差距、大学生就业等热点问题安排课堂讨论或辩论,在讨论和辩论中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纠正错误,增长知识,利用上课的前十分钟.组织“今日话题”主题演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使教学真正理论联系实际。

3.2 校内实践教学利用“五、四”和“一二、九”等有重要意义的纪念日和学生处、团委联合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校内实践教学活动,还可以定期聘请党校教师来学校做与理论课相关的专题报告,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富有时代性、经典性的影片如《东京审判》《张思德》《首席执行官》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深化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生动性、感染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3 组织社会实践这种模式主要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行。如带领学生到革命遗址、纪念馆、企业、新型村镇等地进行参观,利用现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劳动观念和社会主义改革的成果等方面的教育。

4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实践教学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计划,才能确保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计划应较为详细地规划教学活动的全部操作过程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包括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进行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考核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办法等。

4.2 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实践教学开展的好坏,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选准题目,设计出有思想、有意义的实践方案,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难免会产生困惑和疑问,有时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观点,这不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还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教育和引导,指导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4.3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育人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目的不仅在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行为的养成和素质的提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已经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完善与创新,从而保证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加以对待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11

一、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分析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有着其不容小觑的内在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青年,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在洗刷近代屈辱历史的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此它就像一面旗帜一样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如何呢?作为一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20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比较担忧。近期我们因为一个关于大学生信仰及信仰教育的课题研究,抽取了一部分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大一抽取了337人,大二抽取了245人,共计582人。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感觉到大学生的信仰现状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仰困惑、信仰缺失

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在问及“有无信仰”问题时,243人选择了有信仰,占41.8%,228人选择了无信仰,占39.2%,111人选择了不清楚,占19.1%。这个结果着实让人感到震撼,有信仰的大学生比例比较低!虽然“不清楚”这一选项有些干扰作用,事实上选择“不清楚”是否有信仰的一部分人未必真的没有信仰,只是有些不确定,但还是表明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困惑,而且“不清楚”的比例高达19.1%!所有这些,反映了大学生们在信仰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困惑状态,亟待能有一个正确的指引。

(二)信仰多元分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

问卷就大学生的信仰类别进行了调查,列举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科学、金钱名誉、宿命论、其他选项。排在第一位的是科学,有208人选择,占35.7%;马克思主义排在了第二位,129人选择,占22.2%;对金钱名誉的选择排在第三位,83人选择,占14.3%;之后是宿命论,75人选择,占12.9%;选择宗教的56人,占9.6%;其他31人,占5.3%。可以看出,大学生们的信仰多元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表现出不那么坚定,另外,信仰拜金主义、宿命论的学生不在少数,14.3%和12.9%的比例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种错误、有害的信仰观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三)追求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下降

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是:你认为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A金钱,B社会地位,C自由自在的生活,D幸福美满的家庭,E对社会的贡献。有182人选择C自由自在的生活,占31.3%;197人选择D幸福美满的家庭,占33.8%;只有61人选择E对社会的贡献,仅占10.5%。我们并不认为大学生对自由生活和幸福家庭的价值追求有什么不对,只是想强调这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发展的倾向,值得我们注意。一些大学生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排斥对社会的责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追求的为全人类谋福利的价值观不以为然,这就不能不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了。也许我们的调查结果并不能完全准确、真实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因为抽取的调查对象有着一定的片面性,我们又是一所工科院校,男女比例不尽合理;问卷的设计也未见得就很科学、严谨;调查对象在回答问题时的态度认真与否也值得商榷……等等。但我们认为,即使是去掉这些不确定因素,统计上来的数据还是能够反映目前大学生信仰状况及其我们信仰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足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缺位

导致大学生信仰现状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家庭的影响都起到很大作用,但学校教育在学生信仰教育中的责任不可推卸。问卷调查显示学校教育对学生信仰养成的影响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社会环境。因此,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不对其在学生信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总的来看,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中的确有些缺位,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仰教育意识淡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是什么,他们与其他学科教师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一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理论上一般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是引导大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导师,他们在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然而,这些理论上的认识要真正落到实处,显然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局限于完成课堂教学,他们认为只有课堂才是属于他们的工作领地,至于课堂之外的学生思想工作,应当是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自己不方便也没有条件去承担这些工作。可想而知,仅靠一周一次的有限课时,学生人数众多的庞大课堂,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又能做多少具体工作呢!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多体现于课堂的理论教学之中,具体到现实的学生信仰教育中他们很难找到自身的存在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知识教育轻信仰教育的倾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隶属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一般都有着自己的学科和专业,长期在这一学科领域从事着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种工作性质和经历使他们养成了更加注重专业研究的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教育,把能否给学生一个完美的知识体系作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而对于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则有些忽略,并且认为学生的一些具体思想问题主要应由辅导员来解决,自己不方便也没有条件去干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常常被局限在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中,通过一些高大上的理论讲授来进行,往往是抽象而空洞,很难落到实处。最终,学生对这些宏大抽象的理论体系并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转化为内心的坚定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这种现状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变,其所担负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功能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只有立足现实,开拓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途径

(一)突出思政理论课信仰教育的教学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注重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其信仰教育的功能却有些忽略。1984年,教育部开始在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探索。进入21世纪,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2月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在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调整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层次发展[1]。综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三十年来的建设历程,确实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性、理论性有了更加深入系统的认识,专业人才队伍也有了突破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学科建设上,反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研究,而这恰恰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价值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则是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但更要重视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教学目标的功能。

(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确处理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进行专业设置的,教师的培养也是有专业分类的,因此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专业性和知识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近年来,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更加注重对专业理论的研究,这种倾向性难免会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导致一些老师倾向于知识体系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思政课教师放弃知识教育,而是要提醒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关系,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价值追求。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础,信仰教育则是知识教育的目标和归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完成信仰教育的。学生只有首先从知识体系上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才能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符合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但我们如果只是拘泥于知识体系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信仰教育,即使是再完美的知识教育也算不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所在。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知识教育轻信仰教育的偏好,我们要努力推动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真正实现二者的融合。

(三)以信仰教育生活化为切入点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信仰教育生活化,是指以现实生活为基点来考虑和设计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对提高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可谓影响深远,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主张被许多教育工作者奉为信条。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和生活紧密关系的深刻感悟启示着我们思政课教师,信仰教育生活化是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当前大学生信仰现状的主要问题恐怕是出在“行”上,道理讲起来是头头是道,但一到“行”就困惑甚至背道而驰,因而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行为能力的培养上。陶行知先生提倡:“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拿做来教,乃是真教”,“拿做来学,方是实学”[3]。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只有放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做中教”,“做中学”,注重大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信仰教育才会真正有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信仰教育生活化为切入点扎实、深入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最终内化为他们的坚定信仰。

(四)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这些新的交流工具的依赖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了。单纯的指责和禁止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倒不如接受现实,因势利导。其实,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增强其教学效果也带来了许多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会,顺势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大、人数多、课时少,仅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但如果善于借助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交流,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课堂就会被无限延伸,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学会利用并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尝试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要善于利用微博、QQ、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建立起与学生的联系通道,加强与学生的日常联系和交流,真正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他们的朋友,于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QQ群或微信群,以“群主”身份引导群内学生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精心设计打理自己的网络空间,注意兼顾思想性、生活性和趣味性,以鲜活生动的方式隐性展开信仰教育。总之,新媒体在正能量的传播上具有强大优势,生活化的内容容易拉近受众,表达形式也更具吸引力,要敢于并善于借助新媒体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范春婷.简论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政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20-21.

思想政治理论课篇12

实际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与探索一直以来都没有间断,辐射的问题域较宽,包括现状与形势分析、目标与任务定位、模式与方法探究、评价与实现方式设计等。然而,遗憾的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材研究,无论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还是与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所做的尝试相比较,都显得有些滞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的、观念层面的教学研究与微观的、操作层面的课堂实践研究不对等,一些教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模式无法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研究作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集中时间、人力和物力进行系统的摸底调查和理论研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具体说来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现状认识不够。通过摸清底细,有的放矢,合理地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几所有代表性的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展抽样调查,形成专题调查报告,进而提炼并明确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下一步改进的对策。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活动系统性把握不够。也就是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包含了多种要素的有机系统来看待,不仅进行该系统的静态研究,即结构的要素分析,以及要素间相互关系和系统运行机理的剖析,而且要进行该系统的动态分析,通过上一课时的教学评价及其反馈信息,影响和改进下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安排,着重探讨如何实现良性循环。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环节未能有机整合。主要有:(1)课前准备阶段的课时设计,包括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起点设计、课堂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与媒体选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课堂教学评价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等,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必要准备。(2)课前演练,即进行课时教案设计的微观教学的实战训练研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3)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回答采取何种教学类型、遵循什么教学原则、兼顾哪些关系等问题。(4)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解决教师如何更好地“讲”、“写”、“作”、“画”、“演”的问题。(5)课堂教学活动主体性,确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所导致的教师单纯对“教什么”的关注,转向学生能“学到什么”的考核量化;营造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科学的互动机制,让课堂充盈着教师的激情、鼓励与期待,学生的渴望、应答与思索,切实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支持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那么该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着的。因此,对课堂教学系统的研究,必然会涉及作为环境的支持系统的研究,如学校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扶持水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切身利益上的倾斜政策,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班级规模、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研究。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案例材料为依据。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以素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科教学的共性,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言传身教。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外在的价值引导下借助个体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探索、不断构建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静态课堂教学模式,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要求做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记”。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也不能适合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师生互动式的动态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建构,实现学生从消极学习走向积极学习,从他律走向自律。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保证。为此,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常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求知趋向,认真研究并掌握大学生们在想什么,其兴趣爱好是什么,利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努力解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学生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做正面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实现教育目的。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路子。注意抓好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看(录像)、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教学环节;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说来,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主题讲演与答辩、情境教学、热点评说、多媒体的直观教学等多种形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主题讲演与答辩:这是一种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好方法。它通过学生自我收集资料,以团队为中心,在探究和研究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方法。它包括七大步骤:布置活动安排—分组与选题—收集资料列提纲—教师修改提纲—论文撰写与讲演准备—讲演、答辩与评分—总分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2.案例教学法:案例材料进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目的是通过案例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四大步骤:案例的收集、整理与编写—学生分组课下准备—小组课堂讨论—课堂交流与总结。在改革探索中,我们发现,收集案例最为关键。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在教学中普遍使用案例教学。

3.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根据教学中所触及到的某些现实问题,设定出典型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角色的行为阐释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一名特殊观众,适时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得出较为科学的答案。学生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中,加深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领悟,增强了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4.多媒体教学法:多年来,我们坚持多媒体教学,不断开发和研制教学课件。在我们自己制作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课件中,充满了精心打造的教学设计,再配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表达内容,达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通俗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成果,如教学案例、背景资料和专题知识等都通过多媒体手段固化在教学课件中,并利用校园网络配合学生学习。

5.讨论教学法:课堂讨论是我们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能不能讨论起来,发言的质量如何,对大家有没有启发,关键是要认真组织,每次选好一个主题,准备好重点发言,也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教师注意引导并做好小结。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分组与选题—小组内部讨论—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学生代表与教是打分—教师点评。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材料、总结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极强思想性、理论的精用性、极强的针对性、显著的实践性、内容综合性、形式多样性、结构动态性和施教育智性等诸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此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顺生.“毛泽东思想概论”疑难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国家教委社科司组.中国革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