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学习合集12篇

时间:2023-01-21 14:18:22

播音学习

播音学习篇1

状态问题反映了播音员对于播音行为的认知问题。从历史上看,人类产生语言,进行交流发声,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迫切地需要开口说话,需要交流,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从原始人的牙牙学语到准确地传递信息再到之后人们需要表达不同的、更丰富的思想感情再到播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说话时最积极的就是舌头,之后才有了明确分辨的双唇、唇齿、舌的不同成阻方式。人在说话的过程中,人类在有声语言的表达和发展中无不体现出强烈的交流的欲望,所以交流、表达自我的欲望是声音语言产生的本质。如果抛开这个本质再去说话,说得再好也没用,因为声音不是为了交流而发出的,缺少了发音的目的和意义。所以从人类发声的本质来讲,我们在发声时需要一个积极的渴望表达和交流的状态。这才符合人类的语言表达的规律,符合艺术语言的发声规律。积极并不等于要求我们所有的发声部位紧张紧绷,我们想把声音发得有质量,需要有松有紧,该松的地方松,该紧的地方紧。要松弛,张弛有度。

状态问题还涉及声音所传递的情绪问题。播音员要发“暖”声而不是“冷”声。我们要发的暖声,是具有感彩、具有情绪的声音,而不是懒洋洋的无感之声。如果声音没有感情,发声也就没有意义了。暖声也有助于保护嗓子,因为在发声时嗓子始终保持积极热烈的运动状态,而发冷声时僵硬紧绷,对什么都无动于衷,既不利于声音的改善也不利于发声器官的健康。

播音学习篇2

把杆理论最早被应用于传统舞蹈学习训练之中,要完成舞蹈基本功训练必须借助把杆,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所谓把杆理论是指存在一种能够帮助完成某一事件的虚拟标准,这个标准是达成其他目标的前提,只有达到这个“把杆”标准,才能实现其它一切可能完成的目标。本文所述的新闻播音就以“把杆”标准形式出现在整个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过程之中。新闻播音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审美能力,提倡创作法则纪实化,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将规范性作为前提才能进行。加强新闻播音学习和训练能够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怎样规范吐字归因和科学勇气发声的能力,以使语言表达更具逻辑性,使有声语言传播更加精准。除此之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学会如何俯帖受众,深入理解内容以及加速思维运作等。所以,将新闻播音作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把杆”极具可行性。

2播音主持专业新闻播音学习现存问题

2.1教学内容老套

信息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的广电事业改革,“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媒体融入”这一进程的发展便是最好体现。广大受众需求日益多样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满足广大受众需求,传媒工作者也不得不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作为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输送人才的大学也不断加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但是大部分学校专业教材仍然选用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实用播音教程3》,书中内容大多以“理论+例稿”形式出现,虽然形式不错,但是例稿内容过于陈旧老套,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2教学模式单一

“理论大课+实践小课”已经成我现阶段我国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最主要形式。在大课教学中,老师利用多媒体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老师讲并记笔记。这种“注入式”理论教学方式通常会让学生感觉乏味,提不起兴趣,课堂积极性不高。小课教学中,通常都是老师先示范,学生再进行模仿训练。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同样性格或是处于同一水平,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消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2.3忽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优秀的传媒工作者应当是宽口径人才,具备采、编、播全面协调发展的能力。但是我国现阶段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所开设的课程却仍旧采用以前的标准,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能力。大多数课程设置都是以提高播音员播音能力为目标,使其能够将文字稿件巧妙地转化为有声语言。所以在教学时通常只注重培训关于有声语言的相关技能,忽略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以及培养其他能力。

3“把杆理论”在新闻播音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3.1设定“把杆”偶像

在新闻界,有很多荧幕形象非常好的播音员、主持人,播报水平极高,经常成为决定大家对一个电视台的认可度的关键性人物。这些关键性人物就相当于一个“把杆”,学生可以设定自己的“把杆”偶像,以“把杆”偶像的标准要求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例如,学生将白岩松设定为自己的“把杆”偶像,通过模仿白岩松在播音过程中的吐字、发音技巧等来加强自己的专业基本功练习。同时,也可以观看他主持的《新闻周刊》《、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学习他的应变能力以及其它专业技巧,但是切莫一味照搬照抄,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这样才不会黔驴技穷。

3.2规范“把杆”标准

语言品质是衡量新闻播音员播音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对语言传播者的普通话水平要求极高。播音者在播报过程中必须吐字清晰、发音准备、声音动听圆润并富有变化等。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却需要播音学习者花很长时间去学习和训练,训练包括怎样吐字归因、运用气息、控制口腔等一系列繁琐又复杂的过程。当前,新闻播音学习标准五花八门,规范性不足,学生在学习是很难决定到底将哪一个标准作为“把杆”,因此,规范“把杆”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个刚开始接触新闻播音学习的学生首先想要做的就是选择学习参考标准,但是五花八门的标准很难使其做出合适的选择,于是草率做了决定。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个标准好像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又放弃了这个标准,重新选择,如此循环往复,并没有达到当初预想的效果。所以,学生在一开始不应该急于做出选择,而是应该先对自己做一个全面分析评估,选择一个最适合自身特点的“把杆”标准之后才开始学习。

3.3加强“把杆”训练

上文已经谈及了设定“把杆”偶像和规范“把杆”标准,如此一来,要取得良好学习成效,加强“把杆”训练就必不可少了。如果只是设定偶像、规范标准而没有行动,学习很难取得成功。在同样的教师、教材和教学方式前提下,刻苦训练的学生一定会比一个只停留在理论上而从不加强训练,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要强很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这个学生更能深刻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例如,学生在学习吐字发音技巧时,教材上的理论能够让其知道具体操作流程,如果不加以训练,就很容易忘记,更不能将其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但是,如果在学习理论之后就将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训练,就很容易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产生良好的效果。

播音学习篇3

自主学习,又称个别化学习,指的是个体自觉的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的过程或能力。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思想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思想,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材也是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这就导致了学生对知识没有任何渴求,不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也间接导致了,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动力不强。

二、播音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的媒介素养知识

播音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的一个分支,不仅具有其学科独特的一面,其学生所需要的素养也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缺乏人文教育的熏陶,缺乏新闻素养的培养,缺乏双语教学的灌输,更缺乏对本专业媒介知识的摄取。

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缺乏一定的引导,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往往缺乏清晰明了的学习目标,常常迷失在浩瀚的学习资源中,并不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资源。盲目的接受各类纷繁驳杂的网络信息,使得学生没有教好的自控能力,不能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完成。也因为网络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杂乱无章,网络监控难度大,也相应地导致了学生无法顺利的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根据我院播音课的教学实际情况,研究创建我院的播音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并在其应用中总结、完善。充分发挥网络跨越时空、交互性强的优势,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当前播音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进行对师范类高校本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构建网络环境下播音课程自主学习的操作范例和播音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以及QQ、E-mail、微信等网络课程互动平台。选择笔者所任职的院校2014级的2个班级为课题实践实验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任务驱动自主学习为途径,进行课题研究与实践。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并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通过调查研究表明,这就需要我们为播音专业学生铸造出一个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良好的网络自主学习空间,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操作策略,实现“乐学”、“会学”、“博学”的自主学习目标。其次,创造一种特殊自主学习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环境对于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自主的学习环境,一切自主学习的培养都是空谈。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掌握了新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一种可贵的学习方法——“发现法”。这种学习方法,间接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投入相当大的热情,学习后会有极大的满足感,自己从学习中受到启迪,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再次,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独立的,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现象。是高校非常实用的可持续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网络自主学习并不是一种自由,散漫的,漫无目的的学习,它需要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建立一个具体的学习的前期规划,包括学习的目标,学习计划的制定,只有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得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适应性。

播音学习篇4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50-03

放眼各级各类广播电视机构及广播电视新兴媒体,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非播音主持专业院校毕业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但在人数上大大领先于经专业培养者,甚至其中一些著名者的成功经历,也在挑战专业培养的底线。

于是,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否有必要存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否有学有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路径是否合适等一系列问题,拷问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办学者,也动摇着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学习者。

这似乎揭示了一个现实的结果:在走向播音主持成功的路上,确实有无师自通的情况。无论是人民广播初创时期的那些成功的老播音员的成功创业,还是在与经过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并肩战斗时并不逊色、甚至出色的表现者,还有在播音主持的顶级大赛中让经过专业培养者当配角的佼佼者,都证明播音主持的专业培养过程并非不可逾越的过程。但是,之所以在以上的判断中加上“似乎”,却保留了笔者对“无师自通”的深度解读,即“无师”是表面现象,“自通”之“自”恰恰证明了“师”是“有的”。

一、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实践即师

在广播还是新鲜事物的年代,人民广播的第一代播音员麦风、孟启予、钱家楣、丁一岚、齐越等,虽未经过正规专业训练,但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每天认真读报,互相切磋,探讨和掌握播音要领,以勇敢开拓者的姿态,独立开创人民广播播音一代新风。亲身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使他们逐渐掌握了播音的规律。作为实践总结的《陕北台播音组关于训练和培养播音员的意见》、《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训练播音方法》等已指出了选择播音员的标准、播音员应注意的事项,如怎样准备稿件、如何掌握抑扬顿挫快慢轻重、如何表达语气情感,规定了播音手续,播音员应遵守的制度等[1]。

在专业播音教学尚未起步的年代,我国人民广播的老一代播音员,靠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靠对播音实践的执着探索,靠互相切磋、研究、探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广大受众欢迎的、“憎爱分明、刚柔相济、亲切自然、严谨生动”的独特播音风格。尽管缺少成文的专业教材,中央台和各地方台播音组的业务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出现了许多业务研究的论述。1954年齐越的《播音员和实况转播》、夏青的《克服报道新闻的八股腔》、徐恒的《播音员和播音工作》等文章,以及苏联播音员撰写的播音经验文章,在播音界一时洛阳纸贵。1955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播音工作经验,领导和专家也分别就播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播音主持有着可以被人掌握的内在规律。早期播音员在播音实践中就在不断探索着它的规律,并在实践中遵循被探索出来的规律,播音主持业务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得益于播音主持业务的实践。播音主持并非“无师”,实践是播音主持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师”。即使在播音主持已经形成独立学科、播音主持理论研究已上升到学术级别的今天,播音主持的理论体系仍要用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播音主持的训练体系仍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齐越先生1963年在上海台讲话时就说“培育新播音员,实践很重要。[2]”、“只有那些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并善于从生活和人民中积累情绪记忆的,才可能获得丰富的想象力。[3]”著名播音主持艺术家、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始人关山先生也指出“表达能力的提高须通过多读、多练、多实践,才能掌握纯熟的技巧。[4]”

二、姊妹专业的“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其他领域知识即师

请留意提两代播音大师的经历:

齐越(1922~1993)先生194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新闻系,同年10月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担任编辑,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

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告新闻经齐越同志播出,鼓舞了人民的士气,瓦解了敌人的斗志,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几十年漫长播音生涯中,齐越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

夏青(1927~2004)先生1948年入东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并参加革命,1950年5月在新闻总署主办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在播音岗位上勤恳钻研奉献40余年,呕心沥血全身心扑在党的新闻事业中,出色地完成各项播音任务,为播音艺术的发展,为播音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尽管从事播音工作之前的经历不同,但二位大师受过的高等教育均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播音主持作为以有声语言传播信息的创造性工作,是新闻学、传播学、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属边缘学科。齐越先生以新闻学的专业基础和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新闻实践,加上他广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使自己深厚的语言天赋得以开发,最终成为一代播音大师。夏青先生以汉语言文学(中文)的深厚积淀,通过新闻学校的专业培训,成为具有严谨新闻工作作风、深厚语言文化功底的播音大师。

我们也注意到,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岗位上,除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外,各种不同专业学历的毕业生中以新闻学和汉语言文学(中文)和外语、艺术等毕业生为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从事过一段新闻采编或艺术等工作之后转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这样的例子,远的有齐越先生(西北大学新闻系)、夏青先生(东北大学中文系)、张颂教授(北师大中文系)、傅成励(北京大学中文系),近的有白岩松(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崔永元(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水均益(兰州大学外语系)、张泉灵(北京大学德语系)、撒贝宁(北京大学法学系),在地方台这种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央视首位播音员沈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著名主持人陈铎(曾任演员、编辑、导演、摄影等)、朱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毕福剑(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毕业),也是播音主持艺术与姊妹艺术相通的例证;而方明老师从广播技术转行播音的道路也证明了文化功底与广播事业氛围影响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外和境外的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中优秀主播和主持人的杰出表现,也提供了可供人民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学习借鉴的广阔来源,20世纪90年代的“珠江模式”带来了广播大板块主持人模式的大变革,在世纪之交广播新闻改革大变革以及电视新闻和娱乐节目的持续变革中,一大批来自于演艺界和新闻采编岗位的优秀人才走上主持人位置,播音员主持人专业错位成为更为普遍的现象。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播音主持专业能被其他专业代替的理由,也并非说明,非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是无师自通。应该说,播音主持专业需要姊妹专业、姊妹艺术的滋养,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等专业的基础和采编、艺术等专业的从业经验,以及可供借鉴的“外来的和尚”、“他山之石”也是播音主持之师,加上有声语言和表达能力的条件,这部分人迈进播音主持门槛是水到渠成。

三、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

播音主持专业是综合新闻、传播、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之长的边缘学科,但不是以上专业的简单相加或无序综合,而是以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的需求为纽带,特别是以语言表达为其专业业务的核心,构成有核、有序、有特色的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学科,其中心就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规律。

成功的播音员主持人,不论是否经过播音主持专业的培训,都在从事播音主持之前或之中注重研究播音主持艺术规律,将姊妹专业、姊妹艺术中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运用与播音主持之中,将不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摒弃,将其缺口和不足在实践和继续学习中弥补。

齐越先生1963年在《播音员与稿件》一文中就曾指出:“播音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语言艺术创作。在向其他语言艺术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吸取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融会于我们的创作中,使播音发展成为更具有特点、更具有独立风格的语言艺术。[5]”

夏青先生的笔记本,“从50年代到90年代约有100多本,更多的是他学习时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习兴趣是广泛的,天文、地理、马列、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方面,更是精心钻研”,“播音员的素养之一,要有高度的思想、学识水平,这要靠日积月累的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是夏青先生的座右铭。

陈醇先生在《播音语言表达的几个问题》中记述了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教研室播音语言表达座谈会上讨论的观点:“我们要向电影、话剧演员学习感受力、想象力,解决我们播音中目前突出存在的一个样式、一个腔调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坚持播音的强烈的政治鼓动力量和严正的语言逻辑力量。即使播音员播送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也应有我们自己的特点。[7]”

张颂先生1983年的著述《朗读学》成为1990年《播音创作基础》的准备。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论述了朗读学受到语音学、语言学、文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生理学、心理学的指导、影响和制约,与教育学、美学的历史渊源关系,并特别强调了作为演讲学的孪生兄弟,孕育和生发出播音学和朗诵艺术,在同其他姊妹艺术的交流中成长,在不断输出输入中壮大。这也正是当时“在朗读学的基础上,向新闻广播电视宣传发展,以新闻性为特征,进行‘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有声语言的宣传,正孕育着的播音学”的特点[8]。从《播音创作基础》看其与《朗读学》的相通之处,可谓无处不在。而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三大内部技巧中也会看到与“内心视像”、“潜台词”、“创作交流”的承继关系[9]。

因此,所谓无师自通,并非自然形成的先天智慧的体现,而是后天不同领域学习中与播音主持专业学习内容相通部分成果的体现,更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内部规律并进一步付诸实践的结果。这充分证明了播音主持专业是有学有术的,其学术的属性是任何学科都普遍具有的实践性,也是其作为边缘学科的综合性的具体体现。

四、系统学习是掌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规律的捷径

上述论述的结论十分明显:播音主持是有学有术的。但这学和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封闭固守的,而是不断从播音主持实践中汲取营养,使其成为更符合培养播音主持规律的科学。

同时要承认,具有厚实相关专业知识底蕴的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播音主持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可以逐渐参透播音主持规律,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播音员主持人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学习的欠缺,使实践中的学习成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但每个具体播音员主持人的具体实践总是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而经过众多播音员主持人多年实践证明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播音主持规律,以播音主持专业培训的方式传授给即将或正在从事播音主持实践的后学者,成为指导业务实践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基础,避免了在实践中从头摸索、重复错误、以失误或教训为代价后的对真理的认识。

播音主持的专业培训给后学者提供了专业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范本,成为掌握播音主持规律的捷径,也是播音主持专业高等教育成功的基础。尽管现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仍有需要不断改进、创新、提高的巨大潜力,但主流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效果和其多年来积累的人才培养经验,证明其仍有其存在的理由,多数未经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过程中选择专业进修或再学习以求提高,也是播音主持培训有效地理由,播音主持专业教材不但成为高校教材,也成为不少在职播音员主持人读本,更是播音主持理论体系被认可的理由。

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是,某著名主持人在高校新闻系学习时与播音专业学生同寝室,对学习知识如饥似渴的他,不但饱读相关专业的有用和“无用”的书,而且与同寝室友共同参加晨练,共同研播例稿,共同完成播音实践作业,几乎是编外“辅修”。而从其主持节目中语言表达的功力判断,除声音条件等硬指标外,几乎毫不逊色于播音专业学生。这或许可以称为“近朱者赤”或许干脆就承认了“辅修专业”的辅修效果。十分重视播音实践的关山先生曾指出:“要提高传播效果,增强受众参与感,还必须扎扎实实研究和运用语言的艺术规律。”这是从实践中来、掌握了实践规律、又在实践中大放异彩的老播音员的经验之谈,是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真理的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本文的鲜明观点: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播音主持艺术实践的总结,同时,新闻、传播、语言、表演等姊妹专业“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但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而通过系统学习是掌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规律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姚喜双.播音导论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 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3] 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4] 王振堂.中国播音学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 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6] 葛兰.在“夏青播音成就研讨会”上的发言[Z].内部资料,1998.

播音学习篇5

上一期中我们分析了播得懈怠无力该如何解决,而今天我们就集中来分析一下与之相对的播得死板的问题。

播得板也就是僵,僵直僵化。我们说生命在于运动,艺术的生命同样在于运动,而艺术的关键则在于变化。僵直就是既不生动、没有生命,也没有变化。语音变得僵化,口腔控制的双唇、舌这些积极活动变化的器官不到位,这就大大降低了它们的效能,使吐字立字和归音的过程僵化。比如电(di3n),读得僵了便可能忽略介音i,也可能使韵尾的n归音不到位,这就使语音的灵活度大大降低,影响了播音艺术的美感和信息内容的传递。我们多次提到发声的位置应在口腔中部,如果播得板、播得僵,唇舌就不能灵活地运动,往往会用力过多。发声虽然需要口腔用力,但并不是口腔的所有部位都用力,除了上紧下松的刚性要求外,对待每个字也要有不同的用力方式,比如双唇阻的播,就特别要求双唇,尤其是上唇人中下三分之一处用气,其他口腔部位做到相对松弛,这样发出的音就会相对集中而不是死板地整个口腔用力,让字满嘴跑。整个口腔用力只会给人闷的感觉,而不是洪亮的感觉。在共鸣方面,我们多次提到,播音使用以口腔为主、上下贯通的共鸣,同时两肩和胸部保持松弛,以获得良好的胸腔共鸣的辅助。如果播音始终处于刻板生硬的状态,不仅会造成声音紧、僵直,也会使我们人的身体状态变得僵硬刻板,从而无法放松两肩和胸部,也就无法获得胸腔共鸣;同时使得膈肌不运动,也就难以使气息下沉,不能以气托声;甚至会造成嗓子用蛮力、不以气托声的现象,使嗓子劳累、声音劈裂。所以僵直会大大降低我们发声的质量,更不利于我们保护嗓子,僵化也是我们必须要克服的在播音过程中经常容易产生的严重问题。

要积极改正僵化的问题,首先,从用气发声的基本状态来讲,除了上一期谈到的积极松弛,我们还要注意精力“集中”。口腔的松弛要做到上紧下松,下巴保持松弛但要随时准备运动,不能松懈。身体的控制要做到后紧前松,后腰用力,其他的诸如双肩、胸部、喉部都要放松,但也要做到一种预备的状态,像是时刻准备着去运动,去接迎面过来的球,保持兴奋积极、精力集中的状态。松弛集中可以说是从战术上找解决方法。而从根本的战略上来讲,一定要做到自信。紧张、不自信是产生僵持的重要原因。话剧演员上台表演时如果紧张的话,动作一定是僵持的。而大家上台时状态一定很松弛,因为他很自信,不紧张。自信,源于不打无准备之仗,源于我们已经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已经充分地分析了我们即将朗诵或者播报的作品,做到了心中有数。

另外,如果有的播音员刻意追求某种调子、刻意模仿他人的播音方式、不认真分析稿件或者随性播音,都会给人僵硬刻板的感觉。这也要从战略上解决。播音创作一定要从稿件内容出发,要情声气相结合,一切服务于稿件,一切服务于听众。把稿件装进心里,把心扑在稿子上。认真准备稿件,播报时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稿件。努力把心交给听众,使自己的情感真实流露,刻板僵硬的情况便不可能出现。

播音学习篇6

一、实践教学对于音乐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实践对于理论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已经有目共睹,也得到了教育界各学科的广泛认同。然而,随着音乐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和音乐交易方式的不断革新,音乐传播的实践性愈发凸显出特殊的意义,这主要是由音乐传播人才培养自身具有的跨界性、时代性和合作性等内在属性所决定的。

首先,音乐传播人才培养过程呈现出鲜明的跨界性。音乐传播学是音乐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其显著特点为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对比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可以获知,音乐传播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通常分为三大类,音乐素养类:如,和声、曲式、视唱练耳、音乐史、电子音乐制作等;经济管理类:如,传播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统计、市场营销、西方经济学等;音乐传播类:如,音乐传播概论、音乐传播调查方法、音乐项目策划、艺术管理、艺术市场营销学等。前两类课程属于传统学科内容,要想在音乐传播各链条中发挥作用,只能将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通过实践过程,“内化”为综合能力和素养;第三类课程本身就是建立在突破传统学科藩篱基础之上的跨界产物,所以对实践性的要求更高,相关课程的完善和检验同实践的关系就更为紧密。

其次,音乐传播人才培养途径印刻着强烈的时代性。在媒介手段层出不穷、音乐交易方式日益更新的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传播方式被无线音乐、在线音乐等更加时尚、快捷的新兴传播手段所取代,音乐聆听习惯、音乐制造手法和音乐传播模式的变革成为大势所趋,因此,音乐传播人才不仅要充分了解最新音乐交流平台,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和多种音乐编辑手段,而且要知悉最新音乐制作和录音软件。这些操作能力的运用与熟悉,同样离不开实践的鞭策和锤炼。

第三,音乐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被赋予很强的合作色彩。这同它与生俱来的“传播”特性是息息相关的。所谓的“人类传播”,是指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一种分享信息关系。音乐信息的传播过程衍生出来各种复杂的社会连接体,且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多元合作与相互牵制,仅仅依靠闭门造车的理论思考和琴房训练,是无法真正实现传播效能的。音乐传播教育者需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创作与合作过程中,真正提高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

二、当前音乐传播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对毕业生的追踪调研中发现,音乐传播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四个领域:传统唱片行业、演艺传播公司、新媒体数字音乐行业和以音乐传播为职能的企事业单位。然而,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实习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首先,传统唱片行业越来越不景气。唱片行业在盗版冲击后,被日益兴盛的网络平台打击。有的全球性大唱片公司的员工也都纷纷离职,即使在职也无所事事。所以这种境况就难以培养出业务能力较好的实习生,从而造成内部的恶性循环。

其次,演艺行业作为传统音乐中仅存的繁荣领域一般也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因为演艺行业具有时间灵活、地点不确定、工作强度大的特点,而实习生受到学校课程的限制,只能在固定城市以兼职的形式参与到演出活动中,专业性和参与度不强,因此,演艺传播公司往往倾向于使用比较固定的专职或团队成员。

第三,数字音乐行业实习力度不够。相对于数字音乐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滞后,实践时间极为有限,实习生缺乏足够时间和能力介入行业内部。还有一些数字音乐行业,管理方面相当严格,一般不轻易接收实习生。

第四,以音乐传播为主要职能的企事业单位容纳能力非常有限。由于近年艺术管理专业升温迅速,很多高校开始扩招,且数目甚多。由于招生人数庞大,为数不多的企事业单位无法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即便有些零散的实习机会,也由于管理困难,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检查体系,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这一系列原因也带来了连锁性的负面后果——“学生实践积极性的急剧下降”。一方面,学生希望参与同专业关联性强、能展示自己业务能力、并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担心学生眼高手低耽误工作或者担心其时间不能保证,而拒绝把比较重要的工作交给实习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双方的游离关系。

此外,属于新兴学科的音乐传播实践教学本身存在师资薄弱的问题。音乐传播专业的大部分教师属于非科班出身,师资队伍很难像传统老学科那样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其次,从事音乐传播事业的年轻教师所占比例大,实战经验比较缺乏,这也使相应的师资队伍缺乏具有能够直观生动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的资深教师。

三、音乐传播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应对之道

鉴于实习实践对音乐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难看出,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音乐传播教育就无法达到新的高度,整个音乐产业也很难规范、健康地发展。因此,根据某大学音乐系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实现或落实的一些手段与方法,结合兄弟院校在音乐人才实践教学中的经验访谈,总结出以下几点应对之道。

(1)建立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所谓音乐传播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体系化,指的是将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场所通过某种课程途径、在某一段时间做到质量监控等具体实践因素程序化、规范化和步骤化。只有着眼于长远教学计划设计,结合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教师建设、政策制度建设,才能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宏观性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环环相扣,落到实处。

下面是传媒音乐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形成。音乐传播人才的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三者共同完成对学生实践业务能力的塑造:第一阶段,认识实习。通过大众传播引论、音乐传播调查、类型调查、音乐编辑、音乐批评等课程,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考察、基地参观,使学生对业界内部的组织机构、职能、运作、经营、管理等环节获得感性认识,提高专业敏锐性,强化学习自主性,为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激发作用。第二阶段,专业实习。通过音乐传播调查、行业调查、音乐传播调查方法、音乐项目策划、音乐编辑、音乐美学、音乐文论写作、音乐市场营销、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课程和项目,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其市场调查能力、策划能力、编辑能力、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音乐传播所特有的专业素质。第三阶段,毕业实习。通过音乐批评与鉴赏、音乐传播调查、职业调查、艺术演出管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课程成果推广等途径,参与完整的音乐项目运作,强化其组织协调能力、入际交往能力、专业技术素质运用能力等。

当然,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行与质量监控离不开政策、经费和时间的保障,只有以相应的政策与经费体系进行相应的配套,才能够积极有效地鼓励和帮助音乐传播实践教学体系高质、有序地落实和完成。

(2)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既然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优秀的音乐传媒人才的重要环节,那么创造相关的实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与消化就成为院系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从目前与音乐传播专业相关的各院校来看,实习机会的创造主要来源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培育和以导师制为主体的校内实习渠道的开拓。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资源和条件的补充和拓展,是学生提升动手能力的核心阵地,也是学生日后与社会行业相结合的重要延展平台。相关院校十分重视基地建设,积极主动地和与音乐传播相关的平面媒体、乐器厂商、培训学校、演艺机构、电台电视台、唱片公司等建立联系。并与多家歌剧院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当然,针对扩招以来庞大的学生群体,要想个性化、兴趣化、深入化地满足实习需求,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必须依靠创造校内自身实践机会来缓解此问题。

大多数相关院校,都是以导师制为主要模式,进行校内实习机会的创造、补充和拓展。所谓导师制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即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服从于专业老师的自主引导、安排、组织的专业实践。导师制的实践活动,能帮助不同特长的同学取长补短,根据兴趣与专长进行自由分工,责权明晰,既便于组织,又能深入实践,摆脱了“只有依靠实习基地才能完成实习”的制约,拥有了更多有效的机会。例如某些音乐学院的“音乐推广活动”“现代音乐周”“音乐季”“艺术周”“爱我所爱,原创地带,歌曲大赛”等项目,都是以导师制为模式的校内实践活动的成功案例。

四、增添课堂的业界气息

不管如何努力,校外实习基地或者以导师制为模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数量上仍然比较有限,并受到较严格的时间制约,而课堂教学却能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因此,将课堂和业界紧密结合,增添课堂的业界气息,是建立音乐传播人才实践能力和行业敏感度的关键一环。例如,某些学院艺术管理专业设置了“业务实践课”,每周4课时,由专业教师分配角色,学生进行业务模拟实习,前瞻性地预见工作中发生的困难,并依据教师的从业经验进行分析,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借助这样的课程指导,同学们不仅学会书写策划、计算传播成本和传播效果,还学会了预见性地清除音乐传播过程中的障碍,有技巧地促成协议的商定和执行。

再如在某音乐学院的“艺术管理学”课程中,以学生是否能完成一场音乐会的策划、创意、组织、推广为教学考核标准和培养目标,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策划组织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此外,在“音乐传播调查”课程中,任课教师有组织地引导同学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产业板块,如唱片业、数字音乐、乐器商、音乐培训学校等,要求学生搜索具体产业背景、探查运营组织架构、寻找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分析其行业价值潜力,最后由一个行业典型人手,详细说明上述理论架构。这种形式的课程教学切实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现代传媒行业的认识、理解及相应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力。

除此之外,很多院校已经或准备聘请音乐传播行业有声望、有经验的人士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他们的工作职能、业务范畴、从业心得,这同样是加强专业实践意味的有效举措;同时,一些教师还建立起音乐传播自身的信息平台,将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总之,音乐传播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音乐传播人才的输送,而优秀传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多元、丰富、深入的实践教学。实行合理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培育实习基地、改革实习方式、增添课程业界气息,这一系列举措的最终实施与贯彻,都将有效促成优秀音乐传播人才体系的建设,并能在根本上推动我国音乐传播事业健康、稳步、迅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传播新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1).

播音学习篇7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院校仅有北京广播电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一所,专科也只是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有十来所。近年随着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中国播音主持院校如雨后春笋,发展到四百多所。如此迅猛的发展,使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在出现根基不稳等问题,引人思考。

一、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

伴随着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学院提供了大量人才,但人才质量却无法得到保障。现从招生、学生知识背景、专业课程设置、就业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播音主持专业招生现状

随着最近几年播音主持专业的迅速发展,播音主持专业在不断扩招。一方面是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学校不断增加,仅仅十几年就从几十家发展到四百多家,这种发展速度让人担忧。另一方面,学校招收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从前学校采取的是精英式的教育方式,但现在部分学校只是为达到综合性大学的标准才开设播音主持专业,尤其是以往的工科类院校。再加上扩招,导致不少学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知识背景

到目前为止,考取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艺术生。高一、高二主要学习文化课知识,高三主要学习播音主持类的知识。而这些艺术考生,一部分是出于对专业的喜爱,一部分是出于面对应试教育。一方面这些考生在进入大学的播音主持专业时已经具备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这些学生在高中学习时专注于学习专业课,而耽误了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导致一些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偏低。

3、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对学生语言、表演、信息处理和组织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也就是要求播音主持的学习要有一定的实践。现在一般的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大一学习基础知识,如普通话、文学知识的学习;大二学专业性基础知识,如电视节目的评析、媒介知识等等;大三主要是一些可以自主锻炼的课程;大四主要是进入相关单位实习。不同的学校偏向又有所不同,如中国传媒大学偏向于培养新闻主播和新闻类的节目主持,上海戏剧学院偏向于培养综艺类节目的主持人。同时,不少新办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也纷纷效仿这些院校,而一些综合性实力较强的院校则结合自己学校本身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同济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等等。

4、播音主持专业就业情况

现在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除了进入传统的电视媒体和报业外,还可以进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做网络视频主持人、移动媒体的主持人等等。播音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少进入这些公司,进行广告、影视、动漫配音,或者做大型节目庆典的主持等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前景越来越广,同时,这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专业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最近几年快速发展,可谓是喜忧参半。

1、市场需求与培养人才质量之间的反差

目前,随着文化产业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播音主持专业的市场需求在不断的增加。虽然最近这些年各大院校不断的扩招播音主持专业,但是毕业生的质量却得不到保障。

首先,教学资源没有保障。最突出的表现为: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不足。不少学校增加播音主持专业,前期准备不充分,不少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缺乏,课程资源也不足。播音主持与一般的文学专业教育相比更偏重于实践,因而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这样的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有很大的帮助。随着新媒体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播音主持专业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播音主持过程中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以及采访和主持时运用何种策略,都是需要学习的。而这些仅依靠书面知识是很难达到的,这就需要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了。

其次,对播音主持专业性的误解。对于播音主持来说,只要普通话标准、容貌端正就可以了,这是个误区。播音主持不仅仅是对普通话的学习,普通话学习只是播音主持专业最基础的学习。对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对电脑软件的应用以及采访、各种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播音主持需要学习和具备的条件。最后,市场需求大,但播音主持专业却出现人才既过剩又紧缺的现象,对应的专业性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缺失。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位紧张,但一些新闻评论主持类、知识性节目类等一些专业文化性的主持人偏少。同时面对新媒体的发展,电视广播和新媒体的结合不断深入,对新媒体有了解并能够做好传统媒体的人才更是紧缺。

2、专业目标与方向

不少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方向也不明确。像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一些院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不同,导致学校抓不住自己教学的重点和特色。另外,本科、大专、双学位、甚至是研究生教学,在内容和模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3、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设备

目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单向的灌输式教育。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应对能力较差。另外,一些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条件不足。播音主持专业设备要求较高且价格高昂,因此在各个学校数量有限,而这些设施的熟悉和学习是播音主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学校设备要求达不到,这对学生模拟学习及锻炼、熟悉相关设备有一定的影响。

三、播音主持专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播音主持专业不仅仅是讲好普通话,容貌端庄。成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首先,是即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即兴的语言组织能力,一个是语言表达能力。即兴语言组织能力,需要主持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的进行语言组织,然后进行评论或是控制节目进程、调节气氛等等,同时语言的表达正确清晰,有感染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进行节目主持时能够遵循语言创作规律,表达准确流畅、逻辑清晰、用词准确等,用语言在听觉上够抓住受众。随着广播电视的竞争,不少节目主持人要根据节目风格来调整自己的风格,为保证节目与人的统一协调,需要节目主持人根据节目风格塑造新形象,这些都是属于播音主持中的表演范畴。甚至在一些节目中需要主持人直接来表演一些节目。这种形象的塑造和创作就是主持人的表演能力。

其次,是信息处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无论是节目主持人还是记者都需要具备对事件的信息处理能力。面对新闻的采编和报道,突发事件等等,需要主持人和采访者能够准确及时的从被采访者和嘉宾身上捕获到各种信息,并且能够及时的进行信息加工和组织,发现其中的价值,并进行引导,从而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最后,具备较广的知识面。播音主持的节目是面对社会,背景也是整个社会,因而,播音主持人需要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作为主持人要对自己所主持的节目涉及的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死记硬背,是无法表达节目的深层次内涵的,节目的吸引力和收视率也会下降。例如《档案》的主持人,戏曲节目的主持人,娱乐节目的主持人等等,对历史不熟悉,对戏曲不熟悉,对嘉宾不熟悉等等,都会被观众看出,并会让观众对节目和主持人产生不好的印象,影响到整个电视台和频道在受众中的印象。播音主持学习了解多方面知识,不是让其成为专家,而是要对节目内容熟悉,不陌生。

四、对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发展的建议

要改变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现状,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和改善硬件设备,其次要做好课程的设置,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引进优秀资源,形成课程特色,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竞争力。另外要根据时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即兴口语创作能力,并鼓励学生自主练习和锻炼,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自我锻炼的机会。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特色,形成专业化的培养,进行“独播”、“群播”的小课堂练习,多举行一些小组练习比赛,让学生自己来选题和选择自己的主持专业方向。最后,面对如此多的播音主持院校,可以根据地区和城市,进行学校合并,从而增强硬件和软件设备能力及师资力量。另外,相对于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来说,西方国家的播音主持专业较为成熟。学习借鉴西方专业上的优点,并对一些西方研究的书籍资料进行翻译和学习,对我国播音主持教育也有很大的益处。多让学生看看这些优秀主持人的节目,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和分析,以形成学生自己的一套播音主持理念和经验。

结语

随着我国传媒事业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广播电视媒体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对播音主持专业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硬件设备,提升师资力量,专业化的课程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会让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更加的完善和成熟。除此以外,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中外优秀的节目主持,让自己视野更开阔。

参考文献

①栾洪金,《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思考》[J].《当代传播》,2008(4)

②朱洁,《浅析综合性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J].《文教资料》,2010(7)

③马欣,《对当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9(3)

播音学习篇8

初学播音学或者是一些对播音不是特别了解的人,或许会对播音主持这个工作有着各种错误的理解。有些人认为播音员只是一个念字的工具,是不需要有思想的;或者是认为电视屏幕上的主持人只要形象好,会说普通话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非常具有偏见而且是非常片面的理解。

正如康辉老师在讲座之中着重强调的那样,播音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也是一门要求非常高的学科。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主持人,不仅仅是声音好,形象好就可以。

那么究竟该如何去实现这些标准呢?如何才能让一次播音创作更加的鲜活和丰满呢?我认为了解播音心理学,并且能够恰当的应用于自身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式。播音的心理学研究在我国虽然起步的比较晚,但是已经有了很多的学术成果可供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播音心理学的概念。播音主持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受众的需要、认知和情绪等心理过程,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学习和训练中教学双方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并将其运用于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运用于对受众的需要、认知和情绪等的把握,运用于教学、学习和训练的一门新学科,是播音学、心理学、生理学、艺术和美学等学科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播音心理学所包含的复杂的内容和建构。

张颂老师提到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已经逐渐脱离起步阶段,正在蒸蒸日上大步前进,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广大受众对节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在播音创作中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和广大受众对我们的业务要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同学形象好,知识面广,语言组织能力也很好,但是因为心理素质差,应变能力差,往往不能很好的驾驭节目进度,情绪不能自控,不能出色应对节目播出时的突发事件。

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创作过程中,要做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播音主持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完美的诠释稿件内涵,才能更好的尽我们作为的义务,心理素质若不过硬就难以适应当代广播电视发展的要求,跟不上传媒发展的节奏,进而适应不了改革开放我国日益发展的新形势,最终很难在竞争中被人关注。这也就涉及到了播音心理学的任务,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为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学习和训练以及播音员、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交流、沟通、互动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当然,在自己虽不长的播音学习当中,我结合自身情况,也总结出一些学习心得,尤其是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播音主持创作实践中之后,体会到了播音主持创作时应具备的心理状态,即自信、松弛、自如、积极、真诚。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晰,精神集中,沉重冷静,对自己节目内容主旨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和感受,时刻做到胸有成竹,操控自如,具备这些,才是一个健康播音员、主持人的体现,这样的播音员主持人才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更容易出类拔萃,才更有机会成功。这是我学习这门课之后得到的,受益终身。

“性格决定命运”,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对心理学知识的总结。而播音员、主持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个性突出,特点鲜明,有时候也会产生浮躁的心态,这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学规律,并将其运用在播音主持创作中,因而,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一定是一个适应能力强且意志力坚强的人,适应能力强才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对节目和主持人心态的影响,意志力坚强,才能克服自身不利情绪的影响,比如,在意外情况下克服慌张慌乱,使自己保持镇定,在嘈杂纷乱的环境中排除外界干扰,使自己把注意力集中于节目和节目内容本身,以便更好的达到宣传效果。

播音学习篇9

本期专栏介绍贾宁教授关于播音主持研究的学术论文三篇,以期在业界、学界起到借鉴作用,为我国播音主持研究及实践水平的提升发挥一定的作用。

播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摘 要:2008年9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天津电台成立电话广播工作室,为省级正规媒体与大学相关专业实践全面、稳定、深层次合作的实践形式提供了借鉴经验。新课程围绕电话广播备稿、播音、录制、制作进行,形成教师学生互动、播音系与社团各负其责的制度化运作格局,成为建在校内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真正”的专业水平,为建立学生自己的网络媒体提供了条件,是电话广播经验的启示。

关键词:电话广播;教学实践;专业水平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47-03

电话广播是由传统媒体广播电台、传统通讯渠道电话与现代网络、数字技术有机结合产生的新兴媒体。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和联通天津分公司(原天津市网通集团)共同努力联合创建。固定电话用户(听众)每月只要支付很少费用就可以通过电话机自由选择收听特制广播节目。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经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友好协商,在天津师范大学挂牌成立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这一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不断探索、积极推进、完善规范,使电话广播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深入感悟体验和理解消化理论知识点、提高播音主持实际水平的重要实践阵地,提高了播音主持的实战技能水平,使播音与主持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有机接轨,突出了教学实践活动的真实性。

一、电话广播的背景

2008年9月,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李英华亲手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的牌匾交到了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延文手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落户。这在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中开了先河。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联通天津分公司(原天津市网通集团)合作创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并将工作室设在高校,先期总共投资近100万元,其中包括录音系统、编辑系统设备以及两条光缆线路分别流量为100兆和10兆,分别连接电台与联通公司、天津师范大学和电台,使之形成流畅的信息传递网络。目前,电话广播拥有实验型录音室5 间,录音设备5 台(套),必要时同时利用教学用播音教室和学生练习用播音室,并建立起较为完善规范的编辑、剪辑、传送体系,连续三年持续稳定运转并规范化运作。为省级正规媒体与大学相关专业实现全面、稳定、深层次的具有产学研合作性质的实践形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电话广播实践课程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草创、起步阶段

2008年5月至电话广播在天津师范大学挂牌的9月,电话广播的《天天读报》栏目已经开始试播。在电台新媒体开发部老师和专业教师带领下,由部分学生志愿者(主要是原学院社团广播站和朗艺团部分成员)开始进行节目编辑、播音、录制、制作、上传的试验,摸索节目运作流程。

电话广播播音室就直接设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经改装、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提供了部分播音设备并重新装修的原先的学生自主练习播音室(学生自主练习播音室择地另建),并可利用教学用播音室和学生练习用播音室。由于录音地点临近上课地点,创建初期,保证了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参与节目编辑、播音、录制、制作、上传,参与人数较多,积极性较高,还吸引了一部分其他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实践中也发现有制作节目规格不统一、质量不稳定、传输不及时等问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及时与新闻传播学院沟通,提出了从教学体制上实现规范化,以保证电话广播工作持久化的设想。

为使电话广播工作持续坚持下去,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看家”内容和品牌内容,同时提高电话广播实践的专业水准,提升其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地位,2008年9月电话广播工作室挂牌后,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报学院和校教务处批准,撤销原专业必修课《科学研究方法》,设立新的课程《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纳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业必修课范畴,34学时,记学分2分。

(二)探索、布局阶段

2008年10月,《广播播音与主持》作为必修课正式运作,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电话广播的《天天读报》的备稿、播音、录制、制作进行。在老师指导和部分学生骨干协助下,由参与实践课的三年级全体学生轮流参加,在每周一学时《广播播音与主持》课程的基础上,选派学生自主完成电话广播部分时段的编辑、播音、录制、剪裁、制作全过程(其规模与参与程度为全国空前)。而节目的编辑、上传及管理工作,由部分毕业班学生带领部分院社团广播站和朗艺团学生运作。通过此项实践活动,巩固了本专业学生播音主持、广播文稿编辑、音频编辑制作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具体的做法是:由播音系指定7位专业教师分别从周一到周日带班。将2006级的全体学生分成7个专业小组,每天分别由一个小组值班。早晨6点30分全组同学到电话广播编辑部签到,由专业教师担任领班,分派稿件和分配录音间,要求学生在7点45分之前上交录制完成的节目,统一进行剪辑和审听,挑选符合播出标准的节目发送到电话广播网络,成为听众可以随时选择收听的新型的广播节目。

带班的教师将每个组学生的新闻节目录音集中起来,每次都进行评判、打分,从吐字发声到对稿件的理解表达,逐一进行评判,最终给每一个学生在电话广播中的表现做出整体评价。

(三)完善组织阶段

2009年,原学院社团广播站经调整、充实,组建新社团“声线传媒”工作室,以二、三年级为主的学生成为电话广播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实体,全面组织这项工作。配合专业课《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进行技术操作,完成上传节目、与电台总部接洽、协调等工作,形成了教师学生互动、播音系与社团各负其责的制度化运作的格局。

声线传媒工作室逐步完善广播节目的制作流程,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量考核标准,严格管理节目播出流程,保证了节目的质量,使电话广播成为“正规的媒体”。

声线传媒工作室定期请辅导老师讲解节目的选稿、编辑、流程等知识,请电台在职编辑、记者和台领导进行讲座。声线传媒工作室继承了学校优秀社团原学院学生广播站的传统,在新媒体的运作中日益发展壮大,2010年成为学校十佳社团,是所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中与专业联系最紧密的,这个经历使社团成员成为本专业学生中最早的“广播工作者”。

(四)发展、开拓阶段

2009~2010学年,《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调整到晚间课后进行,而且将1个学时的时间改为集体上课,研究以往播出节目或分析当期稿件,之后选择出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节目录制。节目上传时间也改为晚间,截稿时间更加充裕,有利于节目质量提高和制作精致,也适应老师、学生以及声线传媒工作室的时间安排和节目播出的流畅。

同时,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中的双语播音、主持艺术方向与采编播一体化主持方向三个小组的同学安排到《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课程学习,主要进行电视节目采制、编辑、主持、制作等内容的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五个组的同学仍从事电话广播实践(2011~2012学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方向和双语播音与主持、采编播一体化主持方向的学生按学期轮换参加电话广播和电视节目实践),由声线传媒工作室负责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节目的制作、播出任务。至此,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实践领域,《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课布局基本完善。

2010年起,学生社团声线传媒工作室除做好电话广播工作外,还开拓了广播节目直播体系,在校园广播开设新闻、娱乐、服务等类型的节目,并利用学校英语教学考试的听力专用调频广播频率在非考试期开辟了日播广播主持节目娱乐主持节目,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中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充实到节目中。目前,在天津市高校广播联盟的支持下,收听范围已扩大到天津市十余所高校及其周边社区。

三、电话广播实践课程的意义

(一)把校外实践基地搬到校内,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1993建立至今,陆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0多处,其中有些已经签署协议的实习单位因不能保证实习学生实习后的就业,不能吸引足够多的学生前去实习;而有些尚未签署实习协议的单位却因为地处学校所在城市、以往学生就业情况良好,而成为实际上很稳定的实习单位。建立什么样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何建立?成为一个难题。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建在校内,借助媒体的政策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将学生的人力优势和学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现实产品,电话广播工作室成为建在校内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专业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习。

2008年至今,只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天天读报》栏目播出的节目累计就达1500多组,近30000分钟,收听人次100多万。2008年至今,参加过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天天读报》栏目播出的学生累计600多人,其中参与较多的200多人,电台颁发实习证书200多份。2008年至今,在电话广播工作室有过“媒体经验”的学生进入电台、电视台工作的毕业生都从电话广播实践中获益。2005级学生李大卫在电话广播初创的2008年就是首批积极参与者,2009年初以“寻找男主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2006级黄钊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田翔、于杨进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声线传媒”负责人张昱,进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2007级张健就职于山东教育电视台;王一如进入杭州西湖之声台,都迅速成为业务骨干。电话广播成为其正式工作前的很好实践。

(二)把专业教学课堂搬到“电台”,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真实效果

2008~200年起,设立专业必修课《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通过电话广播为核心的课程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全部核心课程的体系得以在实践中完整体现和最终实现。从大一至大三学习的大多数专业课讲述的概念、理论、方法,在这里得到真实的实践。训练体系中以《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新闻理论》、《传播学概论》、《播音创作基础》、《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广播音频编辑》、《播音作品鉴赏》等内容体现的基础实训,在播音室环境下得以形象化体现。以《播音文体与语体》、《节目主持艺术》、《文艺作品演播》、《广播播音与主持》等内容构成的综合实训,在以电话广播形式出现的《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上得到综合体现。而在这一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办的带有社区广播性质的调频82.6广播、带有网络电视台性质的院学生电视台、带有社区文化性质的包括馨韵朗诵大赛、主持人大赛、学院庆典、专业庆典演出、专业汇报演出等,在专业展示的同时,也是学生策划、组织、经营、操作能力的体现,成为创新实践的一部分。以往我们倡导的“仿真” 训练转变为训练中的真实,使实践教学转化为生产力,从潜能向现实转变,使学校培养的播音主持人才从“半成品”向“准产品”转变。实践教学不再是奢望和空话,而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

例如,在实训课程中,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就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努力寻求解决方法。其中,初期在广泛录制节目后“挑选节目”环节的设立,后期在课堂指导课后“挑选人员”环节的设置,就都是为了形成一种竞争的意识和危机意识。以此为起点,使学生在整个播音的把握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状态导向,这就是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随时就会被淘汰,在现今的社会状态下,竞争几乎无处不在,竞争也是如此的残酷,必须积极面对。这个真实的一线播音主持环境为将要从事这个职业的学生提供了绝好的感受和理解职业状态的机会。作为电话广播最早参与者之一的2005级学生张剑同学,在2009年毕业前以电话广播为内容撰写的论文《电话广播——脱胎于传统的新媒体》(指导教师贾宁)获得了校级优秀论文奖。

(三)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探索实践教学规律

2008年电话广播开办初期,是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专送的《天津日报》、《每日新报》等纸质报纸上选稿、修改、编辑,播音室直接读报纸稿件,事后保留音频和稿件。因为当时人员不固定,制度要求不明确,稿件和音频整理、保存不及时,多有流失。2009年起,新成立的声线传媒工作室健全了管理制度,同时播音稿件改为在网上电子报上下载稿件、编辑修改,播音以读屏形式实现,之后的设备更新也保证了电脑容量的提高,每天播音的电子稿件和电子音频都能做到分类保存、方便搜索。这些资料的保存,和其他专业实训课的课堂练习、专业会诊、期末口试等的音频、视频资料一样,成为宝贵的实践教学资料。由于现在专业教学分散在不同播音室、演播室,课上的录音也缺乏整理,相比之下,电话广播的音频资料是最完整的。这也为其他专业课实训音频资料的管理提供了经验。播音与主持艺术系计划将教学实践的所有电子设施用网络连接起来,分别建立音频和视频两个局域网,资料统一管理,分级别进入,资源共享,有些资料与互联网连接,社会共享,并为建立学生自己的网络媒体提供条件。这应该是电话广播经验的启示。

电话广播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设备不足,其中包括广播播出设备和剪辑设备、播音间空调设施和通风设施不完善等,需要在实验室建设中进一步完善。另外,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节目的设置更多与一线节目相融合,增加更多节目品种,使节目真实度和可听性更高,使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将来到广播电视传媒部分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业务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2] 李元授.新闻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 吴缦,曹璐.新闻广播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播音学习篇10

一、音乐传播视野下进行中职有效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从音乐传播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师是进行音乐教堂传播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音乐传播的监察者和接受者。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所进行的传播工作就会体现出身份的多样性。这种教学身份和教学职务的多样性对于在音乐传播视野下的中职音乐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传播上的职能和范围就会因其传播功能的散化而出现弱化。

而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其传播的音乐内容龙蛇混杂、良莠不齐,学生比较难去分清当中音乐的精华和糟粕部分。尤其是在网络音乐方面,各种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和消极内容充斥着整个网络环境,出现了很多低俗和不雅的内容。而一旦学生在这种情况之下不能对其中的良莠部分进行正确分辨,就很容易导致一些不利的负面影响。另外,由于当代音乐创造的商业氛围过于浓重,很容易出现一些趋于功利化的音乐产品。

从以上的不足点来看,大众音乐传播虽然对中职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但也存在着给中职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可能。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大众音乐传播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职有效音乐教学实践。

二、音乐传播视野下促进中职音乐授课内涵的有效性策略

音乐教学和音乐传播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音乐传播是通过相关的传播途径,把相应的音乐类型和音乐形式利用各种各样的大众媒介散发开去,其传播过程具有发散性和随机性。而音乐教学则是一种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去选择音乐教材,进而通过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口传心教去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指导的过程,其实际的进行过程具有严谨性和方向性。音乐传播过程中的优秀音乐内容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和材料,而音乐教学则是专业化和成熟化的音乐传播过程,是音乐传播过程的专门化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将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转换,把握好音乐传播视野下促进中职音乐授课内涵的有效性,从而择优选择大众传播过程中优秀音乐文化,为中职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教学资源。

例如,中职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对多种音乐教材进行参考,挖掘其中在大众音乐文化传播下对于其中的优秀部分的应用经验和技巧,从而掌握相关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改变以往的以固定的文本的形式作为中职音乐教学的唯一指导材料的教学载体,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实现对社会上的多元化的音乐内涵的认知,促进音乐知识的学习。

三、音乐传播视野下促进中职音乐授课方式与教学历程的有效性策略

音乐传播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下而得到实行的,人与音乐的接触没有任何的实际距离,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而达到对音乐知识的丰富化和多样化,从而在音乐世界中体会到相应的音乐涵义和意义。学生在教学课堂中所接受的音乐教学同样是一个典型的音乐传播环境的缩影。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音乐环境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采取某种在该情况下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去进行音乐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合理科学的音乐教学环境的设置中采取改革音乐授课方式和教学历程的有效性。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环境的设计方法,使学生在音乐的外部学习环境中得到相应的激发性因素,为其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历程奠定重要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教授原生态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应的田园情境当中,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直观地感受到真实的音乐风采。学生通过对自然风光的直观体现,从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原生态音乐的深刻含义。

四、音乐传播视野下促进中职音乐教学评价与反馈的有效性策略

播音学习篇11

一、传播视角大学音乐教学概述

人类音乐自产生时起,音乐传播行为就带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通过音乐传播行为才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真实存在。在人们演奏音乐的同时,向四周空间传送音乐和播撒音乐,音乐信息自一个个体进入另一个个体或另一个群体,展现了音乐的力量和音乐的存在,也就是传播的意义,所以音乐和传播具有密切的联系。

音乐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一种活动,主要过程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并成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的过程。音乐除了具有一般教学活动的特点,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感受美的能力以及陶冶个人情操。因此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确定应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就是一种传播行为,研究传播学可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而音乐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教学内容。传播学的职能就是传递信息和行动,因为它的存在使音乐教学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音乐教学具有一定的效果。与之相反音乐教学与传播学的引入相比,加大了传播学研究范围同时出现了交叉学科“音乐传播学”,有利于新的历史时期音乐教学的发展。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以传播学为核心,创建在传播学基础上的大学音乐教学模式,是当前大学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这种模式下依据传播学基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评价方面大学音乐教学都要进行大力改革。

二、传播视角下的大学音乐有效性教学

(一)教学内容与音乐传播的合理联合

音乐教学和音乐传播在内容上存在很大不同,音乐传播内容具有多个方面的内容,只要与人们有关的音乐文化都属于传播内容。而音乐教学内容是经过多次提炼的音乐文化内容,通常情况下都是健康音乐文化的优秀作品。实现二者的有效联合有利于实现有效音乐教学,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效联合,才能在课堂中提高音乐学习效果,才有利于学生自己去理解音乐传播中的不同音乐文化。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内容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主,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教材内容,而不涉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在传播学的要求中,要求确定的教学内容更为科学合理,首先要求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对音乐教学有利,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其次要在分析大学生音乐知识基础和特点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第三要求音乐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当前音乐传播呈多样化发展,学校音乐教学要想实现有效化,则要求一定要与音乐文化传播联合起来,完成学校音乐教学与音乐文化传播的结合,才有利于实现学校音乐教学和音乐传播的合理联合。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给自己准确定位,真正感受音乐的美。

(二)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因为教学内容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则要求教学方法一定要实现创新,因此在传播学的要求下大学音乐教学方法应该呈多样化发展。要求音乐教师应该善于创造音乐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乐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大自然当中,真正领悟音乐的美。在实际教学中要大力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如课件和视频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敢于创新,在确定教学方法时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只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三)传播视角下的音乐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大学音乐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教师利用一定的传播媒体传播音乐信息的过程,音乐学科具有一定的实践性,音乐教学当中一定要具有相当比例的音乐实践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音乐参与、体验和创造、享受的群体。大学音乐教学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不但要充分利用课内教学活动,而且还应发挥课外教学活动的作用,学生可以应用课堂学到的音乐知识,在课外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利用自学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四)传播视角下的音乐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都较为重视教学效果,也就是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程度,利用这种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是否成功。在传播学视角下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评价观念,在评价当中引入教学过程,要研究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据此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传统评价方式过于简单,不能综合考评一个学生的优劣程度,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以应用多种评价形式,如学生间的互评、第三方评价和自我评价等,争取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依据传播学角度衡量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分析教师是否重视反馈情况,教师要依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五)自学与音乐社会实践相结合

音乐课外自学可以使学生发挥课堂学到的音乐知识,步入不同的音乐场所,利用剧院、音乐厅、庙会、教堂和集会等参加音乐学习活动。同时学生也可以研究当地音乐文化,深入不同音乐社团进行学习。音乐课外自学与课内学习活动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如在庙会中看戏:演员身着鲜艳的戏服同时带有地方韵味的声腔唱法,要求“手、眼、身、法、步”与演员的念白相对应,现场乐队伴奏和众多观众、形式各样的舞美设计,真正实现了音乐感受零距离。又如“赛歌会”中不但可以听到优美的歌声而且还有机智幽默的问答,观众的笑声和热闹的场面使音乐、人、环境成为一个整体,音乐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表现为动态的群体展现。

总之,在传播学视角下音乐教学要一边探索一边创新,使音乐教学活动与教学规律呈一致性发展,切实提高大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播音学习篇12

2教学体系优化策略具体分析

2.1以新闻配音、广告配音为主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媒体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新闻节目不仅包括常见的时政新闻,还包括财经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及新闻评论等。在新闻节目中,除去出镜播音员负责导语播报外,新闻主体及结尾部分大都通过视频画面与配音结合来呈现,配音工作一般由播音员轮班或由专职配音员来完成,一般播音主持毕业生刚入职新闻栏目组也主要承担新闻节目的配音工作。虽然新闻配音内容在电视播音主持或新闻播音课程中有所提及,但侧重点更多是提升学生新闻播报水平,从配音角度讲授内容较少,加之学生新闻配音练习量不够,很难达到新闻配音的播出要求。在这门课程中,课程内容设置应该以新闻节目配音为主,以适应广播电视媒体需求及学生就业发展。广告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体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声音作为电视广告的必要组成部分,一般都是由所在媒体广告部或专业广告制作机构录制,一般都由播音员主持人配音播出。对于播音主持从业者来说,广告配音是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所以增加广告配音课时量,加强对学生广告配音练习尤为重要。

2.2专题片配音、影视剧配音为辅

专题节目因为表现形式多样,且节目主题鲜明,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体最常见的节目形式之一。专题节目特别是纪录片对配音的要求相对要高一些,需要丰富的配音实践及熟练的语言表达技巧,大多数专题节目配音对于刚入职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难度较大。在影视配音课程中,应从学生工作实际出发,在教学中适量对专题片配音进行理论阐述、示例讲解及例稿练习,让学生能够明晰专题片配音特点及掌握配音技巧、规律,为在播音主持工作中专题片配音奠定良好基础。影视剧人物配音因为影片选择面广,剧中角色众多,影视情节丰富细腻,对于增强学生语言表现能力、把握人物性格及锻炼声音的适应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但遗憾的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接触到影视配音的机会极少,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影视剧配音章节的学习可通过对不同类型影视剧进行练习,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水平为中心来进行教学。

2.3课程汇报展演、一线配音人员指导及音视频软件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