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学合集12篇

时间:2022-12-24 17:12:42

校本教学

校本教学篇1

主体间性是主体性发挥的最高境界。校本教研是自我反思、同事合作及专业引领三方面的集合体。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个体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固然必不可少,但仅有这一点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个体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对问题的认识也会存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很多时候,为了达到对问题的深入、全面地把握,教师与教师须形成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就某一问题或专题展开交流、讨论。教师们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激发灵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是在自我反思基础上的升华,是教师群体主体性和创造性地体现。另外,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实践的前沿,富于实践知识。但长期囿于教学的樊笼中,与教育研究的长期隔离导致教师理论知识匮乏,在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等方面需得到专业研究者的引导,专业研究者理论知识的富足正好可以弥补教师理论知识不足的缺陷。这样,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在合作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进一步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地位。

二、从研究的价值取向或目的看,校本教研打破了传统教研之理论构建或验证之目的,代之以对实践的“改进”。

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连接起来。[1]校本教研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期望通过这种根植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探究,达到教学效益提高与实践改进之目的。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研究的主体。在自身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积极反思与探究,可形成问题解决的独创性见解,这不仅会增进教师对教学过程与本质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会尽显教师的创造个性,使教师的教学主人翁地位发挥至极致。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科学概括出来的知识,并不能直接的指导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者能都对自己的情境有真正的理解,并作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2]这里提到的启蒙过程就是教学实践主体--教师对实践的反思与探究过程。以上观点反映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教育研究,要想真正的让实践中的教师走上预定的轨道,单靠外在的指手画脚是没有用的,如果没有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主动的研究和反省,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会难以保障,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就会沦为空谈。

三、从研究对象看,校本教研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这与传统教研不同。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对教师主体性有着更多的重视。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师具有问题选择、分析与解决的主动权。校本研究的问题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育问题会随着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和外在教育政策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使得教学实践从必然王国中走出,走向一种不确定性,同时要求教师走出教学实践的必然性,走向对教学实践的理性反思。[8]要在不确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就不能遵守既定的模式,不能全凭过去的经验来分析、处理当前的问题,而必然的要主动地探索发现种种教育教学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之所以产生的根源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并且试图发现此问题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教育教学问题做出尽可能全面而又恰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实践问题做出分析、探讨与解决。继而,校本教研的研究结果还要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评判。使校本教研沿着发现、研究、改进、再发现、再研究、再改进的螺旋式道路不断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校本教研这样一种对实践的理性思考的方式就决定了发挥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重要。

四、从研究的过程看,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是发挥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校本教研的过程是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其进行分析与审视,从而增进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3]一般来讲,校本教研包括反思、确定问题、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进行考察、再反思等六个基本环节。在反思阶段,教师要梳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自身教学实践做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肯定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评价就离不开教师主体的反思。由于反思没有可供参考的固定的模式,故反思者对研究问题的发现离不开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反思发现问题之后,校本教研就进入了确定问题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从发现的问题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仍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反思。这不仅是研究者确定问题的关键,而且选择问题的着眼点可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制定研究方案是研究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教师在制定研究方案时,要对问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价值与意义、方法与步骤以及问题研究的预期的目的等方面做出阐释,这些都要求教师深系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在继承与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取行动是校本教研的重心环节,是指实施计划或者说按照目的行动。考察主要是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再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在校本教研中,采取行动、进行考察及再反思三个环节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调控,对研究方案的及时调整,对研究过程中突发状况的处理,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后的改进以及对研究结果进行再反思基础上的更高层次上的发现问题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相关的理论,需要与研究共同体保持不断的交流与对话,需要不断地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在研究不断得以改造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教师成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P5.

校本教学篇2

课改在我省我区我校开展了多年,从开始时“校本教研”的开展就成了各校在课改进程中不可短缺的必经之路。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推动学校课改顺利进行,自然成了领导、教师经常谈到的话题,也是这些年来各校积极探究的课题。它成为一个常讲常新的内容,它总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推陈出新。回忆几年的经历我们总结出要抓好校本教研,就要为教师搭建三个平台,让教师向研究型发展成为可能。

课改犹如大海行船,四面茫茫,漫无边际,那么究竟让教师在行进中抓住什么、抓实什么、如何行驶、驶向何方,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定位。2004年,在领导及专家的引领下,我校领导班子和教师代表根据我校课改发展实际和教师当时的发展状况,在认真学习反思研讨的基础上,理出了一条以课堂为研究中心,以学研为基本方式,以展示为激励手段,以制度作为保障的“搭建三个平台,让教师向研究型发展成为可能”校本教研思路框架,经过后来的多次完善和补充,形成了今天的三个平台。

三个平台指的是: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实践平台。

一、搭建学习平台――使学习变成教师研究的一种精神需求

学习平台我们从研究的角度确立了四个点:

1.集体学习点迷津。教研组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形成问题又解决不了,于是提出来交到教导处,教导处针对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每周有计划的开展专题讲座、观摩录像、骨干示范等集体学习研讨活动。

2.天天阅览找办法。也就是天天学习,以便教师能及时解决当天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我们不但鼓励教师天天自学,而且学校电子阅览室长期向教师开放,并建立了教师每日至少60分钟阅览制度,保证了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查找资料,下载学习资源。

3.外出学习取真经。我校的老师都了解,在组织教师参加省级、部级观摩研讨活动时,我们决不吝啬投入,总是积极参与,因为我们始终把专家活生生的智慧看作是最有价值的财富,所以我们不惜重金去买。外出学习时,我们倡导教师要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学习。每次学习归来,都要上学习汇报课、进行学习体会交流。对于学习效果显著,积极把经验用于教学实践的老师,我们给予更多的学习机会。

4.专家引领把方向。我们为学校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引领人,通过引领,帮助教师解决自身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平台搭建的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学习,不但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而且感到学习确实能

使研究柳暗花明,从而产生一种学习的渴望,使学习变成教师研究的一种精神需求。

二、搭建交流平台――使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流平台我们从研究的角度确立了5个点:

1.同伴互助解疑难。也就是我们每天的教研组碰头研讨互助,这是很随机的一种教研方式,不受时间、地点、人员限制,只要有感就可以发,只要有疑就可以问,大家互相启发,互解疑难。

2.课改沙龙扬个性。对于各教研组内平时研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学校以案例研讨或专题研讨等方式,每月组织一次课改沙龙活动。通过课改沙龙对一个问题的共同讨论,提升自己的基础认识,使思维、认识更深入更广阔,使自己站得更高。

3.每月反思汇精品。我们教师每周都要写教学反思,每月都要进行一次全校反思汇集交流,以此来实现教师之间教学思考的交流与分享。

4.《课改田园》搭桥梁。《课改田园》月刊由同年级段教师合作完成,它是教研组之间相互展示、相互交流课改收获和经验的桥梁。

5.网络互动传信息。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不仅鼓励教师从网上查找下载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料,同时也积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自由地在新思考网站、播种者网站上交流学习收获。通过网上互助和信息传递,扩大教师的研究领域,分享研究的快乐。

同伴的力量是无穷的,交流平台这五个点的确立,目的就是要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更直截了当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种合作的默契和竞争的动力。

三、搭建实践平台――使教师在实践研究中得到磨炼和提升

在实践平台上注重3点建设。

1.注重抓好“同组同讲一个课例的多次研讨”活动。

2.注重抓好“开放课”活动。我们每学期搞一次教师全员参与的全体学生家长参加的“开放课”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强调的是:人人作课,个个登台。不仅为优秀教师提供了展示锻炼的舞台,还为那些不愿登台、不敢登台、课改滞后的教师敲响了警钟。

3.注重抓好“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都要准备一节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课,向学校展示课改成果,以此来提高教研组整体研究的合力,促进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校本教学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64

所谓校本教材,是指以学校一线教师为主体共同参与、研发、编造,并最终形成重要教学素材的一种课程资源。这些自主创编的课程素材也就是所谓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充分契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师生对于校本教材的兴趣及积极性,有利于有序地组织、开展学科教学,更有利于显著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及质量。本文针对校本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校本教材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渗透与整合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校本教材的教学方法

1.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法

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法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相较于教讲解+板书的固定落后教学模式,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法最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充分迎合初中阶段学生追求外界新鲜事物的主观心理需求,能有效扩充课堂教学容量,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真正获取高质量的课堂学习效果。如在讲述畲族语言时,可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真实聆听;介绍畲族服饰时,可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让学生有视觉化的具体感受……这都充分体现了网络信息的便捷性。

2.实践体验法

所谓实践体验法,是指将学生的学习阵地由课堂转移到社会实际之中,通过自主实践的体会和经历促使学生的多重感官受到强烈的冲击,并以此为载体确保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实现深刻记忆的一种学习方式。

实践体验法与传统意义上教师灌输式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学生在整个实践体验活动之中始终处于绝对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全身心地融入自主学习活动之中,更加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在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亲身感受是更快更好的认知途径。

3.文本阅读

文本阅读法是指人们阅读文本并领会文本内容的一种方法。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读者以视觉感知书面语言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认知途径。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讲述平海古城这些具有年代性的校本教材时,可充分利用文本资料、历史文献,获得比较丰富的知识。

4.角色转换法

所谓角色转换,即让学生体验教师角色,体验教师从备课到讲课的全过程。角色转换法的特征是“教师做学生,学生当教师”,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把学生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学习,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而且是教学环节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角色转换法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自主交流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还能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积累,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想象中体验,在想象中说话,获得情感和认知的深入体验,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此法可运用在学生熟悉的校本教材上,如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永记生态园,这样才能更好地反转课堂,使学生融入课堂。

二、将校本教材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

1.利用校本教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

校本教材所引用的素材大多反映了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风情等情况,而这些很显然都是学生倍感熟悉而亲切的。因此,利用校本教材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巧妙地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迸发与调动。

如在教学“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内容时,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惠东渔歌这一重要的校本教材内容。学生聆听熟悉的渔歌,产生共鸣,甚至会随着渔歌的音乐节奏小声地哼唱。教师趁势发问:“同学们,渔歌是具有我们惠东滨海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现已被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渔歌作为一种传统优秀文化应当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知识,看看该怎样传承和发展类似于我们惠东渔歌这样的优秀民族文化。”这样,学生的兴趣就由惠东渔歌很好地转移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学习内容上来,充分证明了利用校本教材能有效调动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兴趣。

2.利用校本教材能简化思想品德的认知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形成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念,具备良好的行为处事习惯。这其中,自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较为抽象、更偏向理论说教的内容,如此,就为学生实现对这部分知识点的吸收与消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严重影响了课堂实际学习效果。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插入校本教材内容,从而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在教学“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内容时,引入校本教材中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海龟湾及保护海龟的相关措施和成就等,以身边现实事例说明我国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这就极大方便了学生的认知和学习。

3.利用校本教材能强化思想品德的实际教学效果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知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校本教材中的素材资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地性体验探究。这对于加深学生的主观认知,实现对所学思想品德具体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如在教学“民族精神 兴国之魂”的内容时,可以在讲解完教材的理论知识点之后,组织学生深入到我们惠东的革命红色景区,如中洞村革命根据地、埔仔洞革命根据地、红军后勤军事设施等,通过实践达到课后巩固的效果。在带领学生参观的过程中,向其讲解革命战争时期惠东革命烈士与革命反动势力斗智斗勇、克服种种困难的真实事例,向学生传达惠东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无私奉献、团结英勇的大无畏精神,这很显然有利于学生形成立志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爱国情怀,实现对民族精神内涵的深刻认知与理解,充分发挥出了校本教材提升思想品德实际教学效果的作用。

校本教学篇4

三、工作的整体思路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是教学教研的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因此,要搞好校本培训及科研,就必须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要切实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众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逐步形成专题研究。

四、校本培训与教研的主要内容校本培训内容:

基础教育科研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体系研究;评价体系研究;综合课教师的培训;经验交流;对策研究。

校本教研

1、要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实际问题,加强教学反思,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

3、教研组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重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率作为主要标准。

4、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5、重视校本教研,综合实践等薄弱课程的开发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成为我校课改的新亮点。

6、加强学科评价研究。

五、主要措施

1、各教研组要根据本组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组校本培训和教研计划,计划要突出实际研究。

2、教师本人要突出本学期个人校本培训及教研计划,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确定自己本学期教研的主要活动。

3、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主组织管理,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开始试行多人备课。多人备课是多人智慧的结晶,在使用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做必要充实完善,反对不切实际,不加修改的懒汉作风,教师对多人备课的再创新,以此为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比赛活动。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1-2次示范课。每个教研组每月组织集中业务学习一次。学校组织开展教学比赛活动。

校本教学篇5

2.困境。在“五严”规定下,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更为明显。原有近十年的复习应考模式与教学管理打破,学科课程内容没有减少,教学要求暂时没有降低,教学时间长度严重缩水,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否适应当前教学时间明显压缩后的情形,能否改变以往知识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非常关键。同时,严格了区域性统一质量调研次数,禁止了学科排名以后,学科教研的工作内容调整能否及时跟进,如何落实质量监控,值得思考。

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规划与领导力不领先。

2.教学的整体工作谋划不超前。

3.课堂的问题诊断能力不厚实。

通常,课堂无效、低效的表征:①目标不明确(虚化);②内容不集中(泛化);③活动形式化(表层化);④反馈不及时(缺乏针对性);⑤课堂纪律混乱(无序状态);⑥设问无指向性(难以激活思维)

4.教学的后续跟进指导不及时。

5. 教学常规管理执行力不到位。比如:备课落实,试卷评讲,作业批改,差生辅导。

实施优质教学的着力点在何处

1. 加强学科的课程领导

一要重视学校课程结构与体系的建构;二要重视课程计划的制定;三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四要重视学科课程资源的建设。

2. 强化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

建立“自学――问题――精讲――精练”模式,建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主体性课堂,真正落实“六不讲”,即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看懂的教学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学生讨论后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总之,要引导教师精细化备课,关注教学的过程设计,切实提高45分钟效率。具体说,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有效性。

一是目标编制的科学性: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以及课时目标的校本化,课堂学习前,每个学生都知道每一节的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目的明确化。

二是方法选择的多样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价值取向,来确定和选择适合本课时的教与学的方法。

三是资源共享的协作化:组内的分专题资源准备,在校本教研时集体分享和再造。

四是课前诊断的前置性:有效的教学始于开始知道和教学的起点,明确了教学的归宿。要坚持每课的学情诊断,突出关注学生的潜在状态,以及潜在的可能状态,即最近发展区,通过诊断发现学生新授课前的知识性目标的缺失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更为明确。

五是课堂交流的民主性:课堂教学中,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坚持始终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促进者与帮助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进程的主导作用。

六是反馈评价的及时性:每节课,要始终瞄向课时目标,采取多样化的当堂的目标达成检测,可以练习,可以随笔,可以口头背诵等等,必须坚持每节课不少于15分钟的评价与反馈。反馈的形式,可以多样,课中、课尾均可以,让学生每节课也清楚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

七是课后作业的层次性:课后作业不强调整齐划一,坚持突出选择性与层次性。

3.建构校本教研的活动机制

(1)积极建构“五种”教研模式

一是基于岗位练兵,训练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观摩评议”模式。立足平时的教学岗位,扎实训练教学基本功。开展“一课三议”活动,要求:个人自备,组内复备,课堂展示,课后评议,完善再上。这种开课、评课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

二是基于日常教学问题研究的“集体备课”模式。集体备课是打好团体战,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最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恰当的教学要求,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单兵作战。比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要求:备课组内重视利用“推磨听课”的制度,落实“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关注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三是基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题研究”模式。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比如,备课组可以围绕一些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大问题,进行归类,确定研究专题,通过研究引领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力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

四是基于推广教育教学经验,扩大教科研成果的“交流研讨”模式。每年定期举办学校交流研讨会,推广教育教学经验,扩大教科研成果。例如,举办全校性的“教育教学主题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性学习成果交流表彰会”“教学经验总结大会”等。

五是基于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模式。建立“课题带动”制度,鼓励教师以集体或个人方式申报国家、省、市、区及校级教科研课题,让教师们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立足于课堂教学,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困扰个人教学与质量提升关键性问题,并确立为“个人课题”,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既实现个人教学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个人教学经验的系统化与理论化。

(2)落实“走出去,请进来”培训策略

让更多的教师拓展视野,将学习成为自己的专业习惯。学校要努力创设各种学科培训、学习以及学科技能竞赛的机会,通过以赛促训,以会代训,有效促进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的提升。

(3)努力建构学科教学模式与特色

为了实现学科质量的整体推进,应集中学校优势力量,认真研究,科学梳理,努力促使各学科建构符合一个校情与学情的学科教学模式,通过模式的规范,教学结构的优化,整体推进学科质量。

4.落实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

(1)用科学管理规范教学。一是教学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完善可操作的常规管理制度,是管理的标准,是考核的依据。比如:备课常规、学科课堂教学常规、考试常规、毕业班工作常规等。二是常规管理工作检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常规管理工作检查要科学而富有实效。备课常规要落实,避免形式化,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学校统一备课要求,强化备课流程,检查到位,这是所有教研工作的基础与根本。比如:①实行“免检”与“重点检查”相结合;②检查标准“严中有活,活中求新”。③加强考风考纪与考务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真实性。④建立年级分段管理的基本教学要求,落实初一抓衔接,初二抓分化,初三抓综合。

(2)着眼学科质量强调整体推进。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每个学生的学习档案。试卷批改不过夜,错题分析要到人头。同时,积极谋划、构建学生质量推进的工作流程,即:

课前的指导:养成习惯,明确方法,任务到位。

课上的引导:面向全体,突出主体,解决疑点。

课后的辅导:分类指导,关注难点,跟进及时。

质量的督导:建立档案,着眼发展,关注推进。

(3)建立科学的评教评学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满意度问卷和学生座谈会。

(4)建立教学督导与巡课制度。将课堂教学纳入教学管理的可控的视野之内,充分利用课堂督导改进教学,保证课程落实和教学秩序稳定性。建立教学督导制度是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成立教学督导组或质量监控组,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学部领导为督导组成员、教务处制定“教学督导方案”。主要形式是听课、讲课、交流、抽查备课和学生作业批改,坚持督与导相结合,重在交流。督导结束要形成督导工作报告,在校园网公布督导结果。

(5)毕业班的教学专项管理制度。强化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工作,要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常规管理与质量监控,建立毕业班全程管理,流程管理,形成稳定的毕业班管理模式。

教学校长自身的工作使命

1.着力培养三种关键能力

教学校长既是学科教师又是学科领导,担任学科教学的同时要担当引领一个学科组发展的重任,作为学科领导,更要着力强化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学科和学科教学发展规划的制定能力。从一所学校的定位出发,制定学科教学质量目标,只是解决了学科的当前要求。从发展的角度和眼光来看,分析学生以及教师现状,引导全体学科组思考本学科和学科教学的发展前景,具体制定发展规划,着眼未来,为学科和学科教学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更为重要。而这一任务理所当然由教学校长来承担引导作用。

二是学科和学科教学发展规划的执行能力。规划的制定只是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使学科团队中的每个人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路要走出来和走下去,就离不开对规划的落实。于是学科领导的执行力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不仅需要教学校长以身示范,还要将自己的操作思路和方法变成大家的共识,靠团队的力量共同去执行和完善。

三是学科和学科教学的专业判断能力。在任何一个团队中必须有一种起引领作用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认同。学科领导要有非常强的专业判断能力,一定是站在高处和远处表达明确的态度和评价。于是作为学科领导的教学校长可能需要对教育教学全方位地感悟和理解,需要平时多关注多涉及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任何工作,提高自己思考问题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校长作为学科团队的核心,及时对专业的判断可以防止因为文化的不认同而造成的资源内耗,同时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就能够及时发现团队中的闪光点,能够捕捉到团队中的细微变化,或点石成金,让一个好的规划更深入更持久地贯彻下去,真正地带领团队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扮演好五个方面角色

一是做好服务员:要善于采取“走动式”管理,勤倾听、勤调研,平常多到教室、办公室走走,与教师及时沟通想法,认真吸纳好的意见建议,了解教师和学科组在教学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并群策群力,想方设法及时解决,为学科在“减时增效”的工作上,做好教学工作的服务员。

二是做好协调员:做好各学科的计划活动安排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实施和协调沟通,保障稳定的教学秩序。对于教师间出现的一些矛盾要及时化解,注意发展并维持与学生、教师、家长的积极关系,做好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营造一个温馨的人文环境,保证教师始终保持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激情燃烧的工作状态。

三是做好信息员:各地各科的学科信息与经验及时传递到学科组。

四是做好教练员:制约学科质量提升的节点,要善于带领教师攻坚克难,善于制定整体科学的教学活动安排,让教师沿着既定的轨道和目标有序推进。

五是做好裁判员:对学科教学质量的推进给予充分的关注,坚持“通过数据看问题”,透过数据看变化,依据数据看发展的质量分析思路。重视学科团队的整体捆绑式评价,着眼于、着力于分层推进的推进率和提高率。

3.基于课堂观察的实践反思与后续行为的跟进

教学校长平时要亲近一线,深入课堂,基于课堂的观察,把握第一手信息,并在信息的梳理过程中进行反思,及时确定行为跟进的举措。具体来说,教学校长深入课堂要做到“三个注意”:

(1)注意对校本研修的反思与重建。一是对校本培训课程有效性的反思。学校现有的校本培训课程有哪些?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与培训课程有关吗?哪些课程需要重建?二是对校本研修活动有效性的反思。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哪些已经研究过?哪些可以作为下一阶段研修的主题?如果已经研究过,那为何还会出现问题?导致研修活动缺乏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是对学校提供的专业帮助的反思。学校给教师提供了哪些专业帮助?这些帮助能否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作怎样的改进?在反思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讨论:哪些问题是现在可以解决的?解决的途径有哪些?

校本教学篇6

在福建省建瓯市川石中学“先学后教,自主互助”高效课堂的实践过程中,不少老师反映:“学生不学或不想学怎么办?”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学生不学或不想学”的原因:是基础太差(跟不上),还是目标、动机不明(不想学),或是家庭、社会的问题等等。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教育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从事创造之工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大多数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某某老师,才喜欢其所任教的学科。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真心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

二、研究“学情”:因“生”制宜,提高教学之效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到:“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有意义学习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学习者头脑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如果我们把学习者头脑比作一片港湾,新知识比作一艘轮船,那么所谓的适当观念就是固定和拴住轮船的“锚桩”,我们称之为认知停靠点。没有停靠点的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从大的角度讲,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以实现掌握学习;从小的角度讲,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直接的认知停靠点,尽快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教师在正常的情况下,只能关注到25位学生。在这条科学规律的指导下,教师在课中关注学生的顺序是:先是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其次是学习中等的学生,最后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尤其要关注那些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如果一节课下来,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都掌握了知识的百分之七八十,那么中等和优等生掌握的就更多了。

“明”师出高徒。教师“明”在哪里?就“明”在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然后因“生”制宜,因材施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之甚少,课中不知,课后也不想知,学生能够掌握多少知识,教师心里没有底,那么提高课堂效率不是一句空话吗?

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在不同的年级学段、不同的学科内容,教师们都必须有“扶”“牵”“放”的意识。如,起始年段(如小学低学段)或学生刚开始接触不同学科的内容,教师就应该示范性教会学生阅读和思考,“手把手”教学生把课本读通、读懂。

在导读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好一份便于自主学习的前置性作业;当学生学习感到困难时,教师能够及时到位地点拨、启发、引导。

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要驾驭好课堂教学的四个“三”。“三不讲”:会的不讲、能会的不讲、教了仍不会的不讲;“三必讲”:核心问题必讲(每堂课应该有1~2个核心问题,最多不超过3个,核心问题不宜多,这样才能有时间让学生研究深、研究透)、疑难问题必讲、方法问题必讲(这是目前课堂教学最为缺少的内容,课堂上我们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的,积累学习活动的经验。学习活动的经验也是知识,而且是更为重要的知识);“三到位”:讲练到位(当堂巩固,分层布置作业,及时批改反馈)、点评到位、纠错到位;“三要学”:大多数内容要学生自主学习,自学还有困难的内容要同伴互助,互助仍有困难的才要老师点拨、精讲。

三、研究“学法”:授之以渔,达成“教是为了不教”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结果,而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注重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将课堂和学习交还给学生”的内涵,把教师唱主角的课堂转变为学生唱主角、教师唱配角的课堂;把以老师教为主的课堂转变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师应遵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在放手让学生去学的同时,积极做好启发、引导的工作,把启发引导学生更积极、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工作来做。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上。

校本教学篇7

提高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我重点探讨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思考和做法。

一、在谋划校本教研方案中提高教学领导力

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领导力,校长可将教学领导行为融入校本教研方案。谋划校本教研方案,就是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逐渐改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校长教学领导力。谋划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可从三方面着力。

(一)着眼学校高位发展谋划校本教研方案

将先进的教学思想转变为教学行为,仅靠教师的自觉学习和主动实践是不够的,许多教师不会有实质性推进。对于这些着眼于高位发展的工作,校长必须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推进途径。经反复思考,我校找到了一条沙龙式校本教研途径。

沙龙式教学研讨就是经精心准备就某一主题展开充分探讨。我们的做法是:深入调研并组织教师座谈,确定最需要解决的一些教学问题作为沙龙主题,全体教师参与研究解决学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每学期每个教师还要参加一次本学科沙龙以解决共性问题,如语文沙龙主题“上好作文点评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数学沙龙主题是“抓住概念的本质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等。每次沙龙我们都事先通知,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探索、自主学习积累,沙龙时充分发表真实观点,沙龙后整理出活动实录,编入《龙潭教育科研》,供大家深入学习交流。

策划教学沙龙有效体现了校长教学领导力,它改变了教师角色,老师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与同伴之间的主动探索。由于沙龙主题是校长精心参与策划的,只需三五年就可让教师经历十余个主题的沙龙活动,这些主题切入先进教学思想,在迁潜移默化中逐渐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校长教学领导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着眼学校特色发展谋划校本教研方案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校长既是项目设计者,又是特色创建的领头人。引导教师主动创建实施特色项目,是有效发挥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我校着力谋划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教研方案。现阶段的特色项目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其具体计划是: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参观式校本教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分组交流学习体会,促进教学观念转变。其次,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校本教研的基本环节,各种研究主题都以此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第三,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专题研讨,通过上研究课和分析小组合作学情,深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和特色项目谋划,正是发展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具体体现。

(三)着眼问题解决谋划校本教研方案

每个教师在教学和专业发展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发现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解决问题。这需要校长带领教师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这同样体现了校长教学领导力。通过课堂观察、数据分析和个别访谈,我发现本校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数学概念教学是相对劣势板块,于是谋划“教学研究周”引导教师集中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提高。在日常观察和各种信息分析中发现问题,并谋划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校本教研方案,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二、在参与校本教研过程中提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校长参与谋划校本教研方案是在决策中提高教学领导力,校长参与校本教研过程实施则是在执行中提高教学领导力。

一是参与校本研究准备环节,把准教学领导方向。校长参与准备环节,有助于督促教师做好准备,确保校本教研向既定方向发展。校长要充分发挥组长和组员的主体性,引导大家做足准备,并对准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二是参与校本研究实施环节,确保校长教学领导力的落实。校长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既是对校本教研的重视,也是对校本教研方案的跟踪落实和问题调研。只有经常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校长教学领导力才可能逐渐显现。

三是参与校本研究总结环节,升华校长教学领导力。校本教研总结时,校长结合校本教研方案和教师的实践表现展开针对性点评,对于落实学校教学思想、方法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校长参与校本教研总结,针对从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任务,是体现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方面。在一次应用题教学的校本教研中,执教老师混淆了应用题分析过程和解答过程,突出了解答过程、弱化了分析过程。校长据此向教研组提出了“加强应用题分析过程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校本教研专题,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探索这个问题并逐渐改变现状,优化应用题教学的过程,起到了很好的前瞻性指导作用。

三、在反思中提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多次参与校本教研后,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领导力发挥情况,既有有效教学领导行为改变教师带来的喜悦,又有低效教学领导行为带来的教训。我对校长参与校本教研,提高教学领导力,形成了一些认识。

现状分析是校长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领导力的基础。比如只有通过日常课堂观察和各种数据分析,校长才能找出令人信服的学科优劣项目,谋划好着眼解决现实问题的校本教研方案。比如引导教师学习应用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不分析调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就不可能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就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事实基础。

参与校本教研是校长提高教学领导力的重点。校长经常参加学科教研,才能有效发挥教学领导力,否则很难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领导力。校长要克服各种困难,主动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从中发现、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更好地提高教学领导力水平。

贯彻执行是校长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领导力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校长教学领导力就是校长执行力。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教学领导主要是带领教师解读先进思想,并以教学研究方式引领教师渗透这些思想,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校本教学篇8

学校教育成本是指提供某种类教育所需要的相应教育服务时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其可分为学校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学校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教学成本(如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它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如公务费、业务费、助学金、奖学金等)、必要的教学设备运转与维修成本(如教学设施购置费、维修费、水电费等)。这些费用与提供教育服务直接相关,没有这些学校将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

学校间接成本包括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之外的行政管理费、公用设备、公务用房(如教学楼、教学设施、图书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基建费、购置费、折旧费以及购买和租赁耐用资产的支出。这些花费与培养学生的关系是间接相关的,没有这些耗费,学校不能提供有效率的教学服务。

二、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成本不单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社会概念,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加强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投资事实上被当作是国家无偿给予教育单位的福利,教育单位既不存在或很少有自有资金投入,也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更不存在任何意义的亏损或破产的威胁。因此,他们往往不考虑怎样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也无须进行成本核算,因而,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力资源浪费严重、无偿占用学校资源、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不良现象。鉴于此,学校教育应该实行成本核算,打破学校只计支出不计成本的核算方法,正确归集和控制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使各部门都具有成本意识,真正做到勤俭办学,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学校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为社会其他资本进入学校创造条件。

(二)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府拨款

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成本逐年增加,政府的财政支持相对紧缩,学生缴费收入在学校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学生学费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学校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投入应与学生适当交费并举。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应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不应将政府的财政负担转嫁给学生和家庭。因此,学校的学费标准应考虑学校教育成本和学生及家庭的支付能力两方面的因素。教育收费的标准主要是由教育成本和教育的社会需求来决定的,因此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确定正确的生均培养成本对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意义重大。

(三)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教育经费紧张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财、税、费、产、社、基”六个方面。所谓财,就是财政教育拨款;税,就是教育税费;费,就是学费;产,就是校办产业;社,就是社会捐赠;基,就是基金。但本应占主体地位的财政教育拨款的作用越来越弱化,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名称也由财政拨款转为财政补助收入。此种形势逼迫各学校必须加大自筹经费的力度。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迫使各学校不得不开源节流,成本核算势在必行。各学校教育经费和其他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培养的学生质量是否合格,以及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的确定,为学校间提供了一个可以横向比较办学效益的标准,从而有利于从价值形态评价学校教育的办学效益,使各学校树立起投资与成本核算观念,加强学校的理财意识和学校的财务管理。

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我国学校目前的成本核算还没有真正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基础数据,有些学校有一些数据,也是按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拨款额度折算后再加上很多并非教育成本的项目费用。此外,有些学校即使已经开始进行成本核算,但多多少少还存在一些制度与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一)从制度层面上看

这主要体现在现行学校财务制度与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相背。对于学校这一非营利性组织,我国将其纳入行政事业单位之列,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收支核算而没有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对于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存在以下缺陷:1.不能真正体现教育投入和教育成本的配比原则,或者说不能正确反映学校的办学效益,由此导致学校财务报表失真;2.会计人员编制的报表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误导。因为报表里的数据不是按配比原则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现金流入及流出的表象,并不能真正说明教育成本问题。这种按收付实现制所取得收支核算资料与社会各界对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的要求相违背。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和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进行配比;二是时间上的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期的费用相配比。

(二)从操作层面上看

1.教育成本计量确认不真实

长期以来,学校对于购建的资产设备支出都是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然而固定资产购建是一次性投入,而且投入金额较大、多年受益。如果将当年固定资产购建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支出,就会造成当年教育成本偏高,不利于准确计算当年的教育成本。

2.会计科目设置不能准确反映各个会计核算期间费用

目前,会计科目设置中按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的项目划分,难以确认教育成本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难以考核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不利于分析各个会计时期的成本变化,从而不能合理配置资金。

3.教育成本构成内容不合理

教育事业支出中一直包涵着与学校教学工作无关的项目,如离退休人员支出、已经实行产业后勤社会化服务人员支出以及部分科研项目的支出。为便于准确地进行

教育成本比较分析,离退休人员经费不应列入教育成本核算,应由社会保障部门列支;学校后勤实行社会化后,后勤服务这部分也不应列入教育成本。

4.教育成本风险居高不下,成本核算难度加大

据调查,我国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欠费的情况,欠费几百万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些院校累计已超过千万元,并正以年均约10%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某些学校外省学生(绝大多数也是来自社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只占全校在校生的7%左右,欠费却高达25%左右。在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欠费将使我国学校教育成本不断上升,风险增大,同时也造成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难度加大和核算的不确定性。

四、完善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建议

(一)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通过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成本对象化,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就可找出教育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优化学校资源配置,规范支出范围,改善支出结构,严格支出预算管理,从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建立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成本预算管理系统包括预测成本发展趋势、确定目标成本、编制成本预算等。目标成本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也是实行成本管理的目标。目标成本的确定过程,是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的重要方面,对目标成本执行过程的控制,主要是及时计算目标成本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并进行分析和反馈,促使责任单位进行有效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共同完成学校成本管理的总目标。

(三)建立成本绩效评价制度

把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使所有成员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对责任人责权范围内的可控成本进行考核,划清责任和恰当地评价并奖励其业绩,有利于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激励员工主动、自觉地控制成本。

(四)明确成本核算范围

校本教学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359-02

很多学校因缺乏有效教学资源或资源的不规范而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的发展,也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因此,建设符合学校教学特色的教学资源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

教学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资源指的是:教学系统内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一切可以用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增进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的物质与能量,狭义的教学资源指的是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该文所研究和论述的校本教学资源,指的是针对本校的教学需要,投入到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按照CELTS的规定,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校本教育资源开发基于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根本目的在于为建构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支持。

1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

我校在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中,已经积极开展了校本的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工作,但是,因为教师个体差异性及信息化素养层次不一,导致目前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校本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规划。学校对于教学资源建设未进行系统的统筹规划,许多教师自主开发资源,但缺乏有效分工、协作,导致重复开发较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其次,开发者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开发出的教学资源价值不高。

2)缺乏优秀的校本教学资源。开发优秀的校本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开发教学资源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信息素养,而我校大部分教师还处于使用和熟悉电脑常用操作的水平,缺乏开发教学资源必要的技能,需要进行深入和系统的培训学习。

3)缺乏统一的规范、评价标准。由于校内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教师的自主开发,在资源的标准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定和评价标准,导致教学资源的形式杂乱且内容不规范。教师制作的资源满足了个别应用需求,却难以规模化且难以共享。

2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要求

1)系统化。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建设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处理教学资源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更要正确处理与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正实现了这种协调的发展,教学资源才能被高效地利用起来,这是避免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的必要因素。

2)规范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学科、年级、资源种类、文件格式等进行定义时要根据统一的规范标准,只有制定统一的资源标准,才能使国家在进行资源统筹、各地区在进行资源交流与共享时具有可行性,并能与国际接轨。

3)智能化。学习环境中的支持系统是一系列的应用程序,搜索功能是其中的一种。智能化的搜索引擎大大减少了学习者获取资料的时间。并有效减少网络迷航。

4)校本化。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发挥校本优势,强化学校特色,以促进学习者充分发展为标准,大力挖掘并开发出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

5)效益化。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校本教学资源开发应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效益化具体包括开支的效益性、时间的效益性和学习的效益性。开支的效益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时间的效益性是指应尽可能开发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否则就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学习的效益性是指尽可能开发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

3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案

1)对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并制定统一的规范、评价标准

我校由教务处、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以及学校各院系共同负责组织实施。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制定资源建设规范、评价标准、资源平台的应用及推广、教育资源的存储、管理及安全运行,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我校还成立了教学资源建设专家组,负责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监督、评价和指导工作。

2)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资源开发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对教师进行教学资源开发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我校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帮助并指导专业教师进行资源建设,以我校的天空教室教学资源建设平台的使用为例。笔者所在中心在半年内分批,分层地对参与教学资源开发制作的老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随后开展了全校性的平台使用及资源开发审定、调查及评比,根据制定的标准规范划分资源开发的等级,更好的促进有效资源的开发制作及共享,以期有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3)有计划、系统的丰富教学资源

素材类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是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是需要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只有做好这两大层次的建设,整个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才能有根本提高。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包含多媒体素材、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资源建设。校本网络课程类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学文本材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试题、试卷、在线答疑等资源建设。校本网络课程类教学资源的优质开发,对于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需要做好校本教学资源平台的教学资源质量监督工作。

4)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参考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发了基于网络的校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我部门拟开发对于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管理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对于素材类资源、网络课程类资源的审核、分类及使用推广;多媒体教室的使用调度;搜集学生对于具体教学资源的评价等工作。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领域,同时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考虑综合效益,又要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以保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校本教学篇10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务处与科研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2、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各负责一个研究课题或子课题,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修订研究计划。

4、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科室、教导处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5、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二、教研学习制度

1、全体教师要提高参训意识,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每次培训要履行签到手续。

2、保证学习时间,按时参加培训,认真记笔记,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3、积极参与研讨活动,讲座时要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自身能力;

4、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突击,更不准弄虚作假;

5、实行阶段性考核制度,每学完一部分内容都要进行阶段验收,对该阶段验收成绩不合格者,需继续学习,重新考核,直至合格为止。

6、端正学风和考风,自觉维护教师形象;

7、校本培训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

三、教研考勤制度

1、教研不许迟到或者早退,迟到或早退按上班迟到早退处理。

2、要按要求签到,不许让他人代替签到。

3、有正当理由而请假者,要把本次学习内容自己找时间补上。

四、教研质量考评制度

(一)优秀教育案例评析制度

1、选取优秀教育论文、案例编辑成册。

2、学校范围内评析。

3、全员参与,共同评析。

4、评出等级,予以奖励。

(二)校本教研奖励制度

1、物资奖励

发表文章:市级奖励20元、省级30元、部级50元。

2、量化考核奖励

发表文章:校级2分、县级3分、市级5分、省级7分、部级8分。

(三)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

校本教学篇11

教师学习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也是教师为了满足其专业发展而必须进行的日常活动。但是,目前基础教育学校在教师在职研修学习的经费投入、时间保障等方面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相差很远,学校也不可能把作为英语教学中坚力量的中青年教师都送出去进行专门的进修培训。而校本学习是一种全员式、全程式和全面式的学习,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根据自己自身学习、工作的特点、需要、目的以及学习的内容、条件、性质而立足于学校,或为了学校的进步,常常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教师校本学习的“学习”,既可以指获得知识的行为,即“学习一些事情”;也可以指通过那种行为所获得的知识,即“被知道的东西”;还可以指获取知识的过程,即“怎么样学习”,或者是三者兼而有之。作为一种在岗学习的形式,具有经济性、便捷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因此,随着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以及校本成长观念越来越为大家熟知和认同,教师校本学习也必将成为在职教师个人和集体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一、英语教师校本学习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根据研究需要,对本县5所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90份,收回90份,有效问卷86份。调查的内容涉及教师的学习需要、机会、内容、方式及其对他们专业发展的影响。调查对象包括男教师36名,女教师50名。教师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老师46名,30至35岁之间20名,36至40岁之间16名,41岁以上4名;教师的教龄分布为:3年及以下的老师35名,4至8年的有41名,9年以上的10名;教师的职称结构为:未定级37人,初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17人;教师学历分布为中专16人,大专49人,本科21人。

1.学习意愿比较强

通过调查,有59位老师(占68.6%)希望能通过在职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获得更多的从业技能等。可见,一线的英语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需要,希望通过学习促进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获得较好的职称或职位。这里既有教师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有来自社会、家庭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压力。

2.在职学习机会较少

研究者对教师参与各级学习培训活动的次数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近3年来参加过市级或省级培训1次以上的有3人,只占受调查人数的3.49%;参加过县级培训的老师也只有19人,占22.09%;可见,中学英语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也就是说,教师的学多数是在学校工作中实现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们自我发展的主动性不够,习惯“被安排”去校外学习;另一方面,基层学校英语教师培训经费的不足和突出的工学矛盾使得他们对各种学习培训只能“望洋兴叹”。可见,虽然英语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要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各地也组织了各种教师培训学习项目,但能够去参加学习的一线教师较少,绝大部分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习,还是以校为本的。

3.学习内容比较务实

在目前社会趋向务实的环境下,多数英语教师希望学习与他们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得更好的职称或职位,获得更多的认可。从问卷中可以发现,受调查者认为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从高到低依次为英语专业知识(49人,占56.98%),英语教学方法和技能(45人,占52.33%),教育学心理学知识(31人,占36.05%),教育技术知识(29人,占33.72%),教育科研及论文写作(11人,占12.79%)。

4.学习方式推崇自主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们经常采用并且认为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己阅读专业文献,其次是基于问题的交流研讨或教学观摩,而对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和岗前培训认可度不高。很大的原因在教师是成人群体,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有较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岗前培训往往是一种“外接式”的培训,容易使得教师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或贩卖者”,使他们处于“被学习”、“被培训”状态,自然就让老师“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改进的策略与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初中英语教师校本学习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校本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应该有更大的作为,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以发挥校本学习在基层学校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1.自主性学习是主导

校本学习是一种以内在动机为主的学习,教师能自我诊断学习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行选择学习方式,自我寻求学习资源,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等。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教师更倾向于自主性的学习方式。集体学习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校本学习中,教师要充分重视个体学习的主导作用,必须有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清晰的发展目标,可行的学习计划,有效的自我管理与监控。

2.有效开展活动是关键

从本质上来讲,校本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教师在教育现场中通过体验、观察、反思,形成自己对教育理念或思想的个人解读,并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验证的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反映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一些所谓的教研活动常常是“任务式”的,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因此,在开展校本学习活动时,应坚持学习为改善教师教学实践服务的原则,仅仅围绕英语专业知识、语言教学技能、教学研究三个方面来组织学习活动。同时,在学习方式上要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教师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3.学习环境和资源是保障

校本教学篇12

一、评估初衷

尽管教育部认为扩招和就业难不能划等号,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从1998年到2006年,短短的8年时间,全日制大学生的招生数扩大了五倍,达到540万,中国完成了向“世界上大学生最多的国家”的“历史性跨越”。1998年印度大学生的数量曾是中国的两倍,而2006年中国的大学生的数量却是印度的两倍。

高校扩招后的问题不断暴露,除就业难以外,诸如部分学校师资队伍不足、教学条件全面紧张等问题显现无遗,教学质量也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2003年8月20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宣布,从2003年开始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形成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并且专门组织实施对于各高校的教学评估以及各项专业的评估,同时履行质量监控的行政职能,而且每年公开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的相关数据。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对1998年扩招后的全国1270所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大面积推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这一举措,有媒体评论,本科教学评估表明了中国高校在经历了几年的大规模扩招后,已进入由注重“规模效应”向加强“内涵建设”的转型阶段。教育部希望依靠对学校的外部评估,促进学校内部建立起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起一套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体制。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评估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本科教学评估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早在1993年就开始了。当时的评估分为三类,即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6月决定将三种评估合而为一,使用同一评估方案,在全国统一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教育部于2004年8月对原有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进行了重新修定。新的评估体系对高校教学硬件和教育水平进行了严格要求,增加了控制规模和质量的师生比、就业考查、生源情况和校园网建设等多项内容,并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为教学评估的核心指标。

同时,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对高等教育的评估工作。2005年,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进行了“瘦身”。减少了评估专家的数量和专家进驻高校的时间,同时称对作假者实行“一票否决”。

二、评估中出现的问题

当时建立评估的目的是,建立起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且满足公众对高校的信息需求。但是这一美好愿望看来却难以实现。2005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接受评估的54所高校的评估结论:其中30所高校“优秀”、19所高校“良好”、5所高校“合格”,“不合格”的高校根本没有,倒置的的金字塔的结果让公众对评估的公信力大大折扣。在评估过程中的种种怪现状,也让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教师、学生深恶痛绝。

抛开初衷的美好愿望,现实中的操作已经辞不达意,劳民伤财。为此,终止评估的声音不决于耳,还有逐渐蔓延扩大之势。

主张未来本科教学评估应当停止的理由主要是认为评估引发了许多高校组织教师、学生编造各种假实验、假评语、假就业率等数据。评估表面看是引发高校造假的直接原因,因为如果没有评估高校不必造假。但是仔细深想,其因果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有些高校为何要编造假实验呢?因为教学计划中学生应当做的实验可能没有做(学生不一定知道,或者知道也倾向于减轻负担);有些高校为何要编造假的论文评语呢?因为有些教师并未认真地审阅学生的论文、给予中肯的意见(教师已经因为科研很忙了,审阅学生论文快些、粗略些一般在高校是可以原谅的)。

三、改革势在必行

没有教学评估,高等学校中这些问题仍然存在,而且潜藏着,影响着教育质量,损害着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的利益,损害着纳税人作为教育投资者(教育财政拨款最终来源于纳税人)的利益。评估使得这些隐藏的问题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造假)暴露出来。如果站在学生和纳税人的角度,评估无疑对社会是有益的。

高等教育评估机制的存在,有助于形成清晰的质量指标,也会成为一种对学校和教师尽责的制约,例如不认真阅读学生论文有可能影响学校评估成绩,因而教师群体会更快形成对个别教师的压力。学校尽责、教师尽责,那么在以后的评估中就不需要造假。评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促进机制也许就在这里。新晨

评估中有些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匿名的方式爆料学校造假,而很少有评估专家发现并清楚指出,这虽然符合中国“给面子”的传统,但毕竟是部分评估专家的失职。如何使评估专家更尽职工作,无疑是未来评估应当改进的方向。

取消评估显然是因噎废食。《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的8项自主办学权,学校有权力自主开设课程,但是,开设课程的质量控制还是必须的。200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接受媒介采访时表示,评估也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外国对高校进行评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且在不断加强,欧洲的一些国家联合制定指标体系,对参加国家的高校运用同一指标进行评估。

高校评估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问题的关键在于,评估的主体、评估的指标、评估的内容要明确。由谁来评估?政府还是具有公信力的中介组织?评估师满足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绩工程,还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