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7 11:09:07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篇1

地理在初中阶段,中考不作要求,学校不重视,老师上课只是把大概内容一讲,学生在书上一画,学生把它当副课看待,认为地理学习,只要看一看书,背一背,记一记就可以了。到了高中我们教师要转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和学法,介绍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重要性,高中阶段的要求,高考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地理的学习是为将来走上社会和升入高等院校深造奠定基础。

二、调查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情况

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节课,对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情况进行书面调查。认真阅读调查结果,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

三、认真研读初、高中课程标准

初中阶段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高中阶段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只有认真学习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根据学生调查结果,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四、教学过程的衔接

初中阶段,基础知识点比较多,但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很少谈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中以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上初中教材,并在课前预习,在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中引出高中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如高中必修3“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部分,涉及到初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中的中国政区(中国在地图位置,主要邻国及领土组成;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简称及在地图上位置);中国地形(五种基本地形及特征,中国地势特征,我国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名称及位置);区域差异(我国四大地理单元概况,我国南北、东西差异,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等知识点,学生在预习和复习的前提下去学习,就会感到得心应手,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篇2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地理的先决条件。受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不少学生把地理课当成放松课、休息课,要么不听讲,要么做其它科的作业,看其它书籍。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态度,学校、老师、家长都必修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以高度重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地理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老师不要光在纸上谈兵,要学以致用,要联系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谈地理,解释地理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知识与我们无时无刻不同在,以激发学生探求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要善于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复习效率

针对我校现状,在高二地理教学中重点补上初中地理,由于初中地理教材是针对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难免比较浅显粗略,无法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要熟悉高初中教材,吃透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把高初中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忌简单的走一遍初中教材。

高初中知识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把知识进行罗列与堆砌,以及生硬的安插。要有机的结合就必须找出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高初中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初中地理侧重于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而高中地理则侧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学习。然而,初高中地理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实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炼提出,合理搭配,有机融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高中地理的内容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去呢?不管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在教学上都有一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名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内容要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

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的时候,可以把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知识融入到相关内容中。初中“北方地区”中“脆弱的生态”部分讲得很粗略,而在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国土整治”中出现时被细化。在“南方地区”的学习中借助南方地区治土治水和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内容,可以把选修第二册中“山区资源的开发”“长江三峡”“浦东新区的开发”融进去;“西北地区”中加入“西北荒漠化”“西气东输”;在“青藏地区”中融入“青藏铁路”“南昆铁路”;在讲完“台湾省”“香港和澳门”之后,再讲海岛资源的开发——海南岛。至此,在中国地理知识基本学完的同时,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也随之讲完。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气候部分时,初中地理重点学习气候的特点与分布,最好把高中地理中相应的气候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的分析评价等内容融合进来。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所涉及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等人文地理时,要有意识的融入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的区位知识。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

三、探索学习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思路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篇3

从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在教学目的上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写道:“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发展规律、国情、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党的基本路线、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学大纲》写道:“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包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地理学科“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历史教学大纲》、《地理教学大纲》同《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在内容上确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只是知识载体和传授角度不同。历史课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上述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地理课是在学生“获得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做到“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的统一”,“思想教育要寓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直接系统地传授还是有机结合本学科知识渗透,是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的区别所在。

(二)

我们研究思想政治课同史地知识的联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它们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找出二者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使之接受所要传授的马列主义常识及其指导下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通览《思想政治》教材,引用史地知识有下列情况:

一是引史(地)以推出结论性的。通过引述历史事实或地理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引出或推出不可辩驳的、令人信服的道理。例如:为讲清初一《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一节中的“社会主义使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教材概括叙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仁人志士们的探索史实,说明要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靠农民革命、改良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行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二是说明政治知识内涵性的。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河山、文化、历史、优良传统以及人民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初一《思想政治》第一、二课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在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按上述线索编排的。为讲授爱国主义,教材自然要叙及祖国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包括疆域土地、山川河流、矿藏物产;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心理素质;祖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等等。

三是证明观点性的。例如:初三《思想政治》第三课“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一框中涉及到“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时刻不忘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为使学生懂得“这个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从来没有放弃武装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教材重温美国纠集15个仆从国侵略朝鲜及我国抗美援朝的历史,作为佐证。初一《思想政治》在讲“公民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时,也是这样引述史实证明观点的。

四是展开分析性的。初三《思想政治》第四课“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框,指出对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加以继承。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古代文史资料并展开分析,教导学生“决不能把浩如烟海的古代思想文化,不作具体分析地一概视为封建毒素”。

五是树立典范进行教育性的。在初三《思想政治》第八课“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一框中,为了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材列举了历史人物李大钊、方志敏的典型事例,用以启示后人。初、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凡涉及培养美德、发扬高尚精神的,几乎都有历史典范人物的事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观和思想方法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本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同史地知识之间的关系该作何处理呢?

以史(地)导理

用史地知识引导学生推导出政治道理。例如:给初一学生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除了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例外,还可适量补充诸如明代戚继光抗倭、清末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丁汝昌的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日,从而推导出“中华民族历来有维护祖国主权和独立的传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如:给高三学生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应抓住教材所例举的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较详细地分析三个典型的历史运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戊戍变法改良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

借史(地)鉴理

借用史地知识证明政治观点、原理。比如:给初三学生讲“我国宪法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要剖析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的三件大事,证明一个道理——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能打倒三大敌人,建立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再比如:给高二学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借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材料。他们或者对中国国情、世界形势的估计不符合实际,放弃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实际,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一切从本本出发,导致革命受挫。“左”、右倾机会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借史鉴理,能增强理论教学的信度。

循史(地)揭理

通过史地知识揭示政治道理。初二社会发展常识是借史地知识(侧重于史)来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揭示各社会形态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透过史实,分析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指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或演绎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析史(地)拨理

引导学生对史地知识加以分析,点拨出史地知识所蕴涵的道理。例如:讲初一“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这一内容,就应按爱国主义的内涵,用教材所引材料点明“幅员”、“领土”、“地理环境”是说发扬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壮丽的河山;“辉煌的古代科技文化”、“丰富古籍”是指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的文化、历史……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篇4

从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在教学目的上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写道:“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发展规律、国情、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党的基本路线、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学大纲》写道:“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包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地理学科“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历史教学大纲》、《地理教学大纲》同《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在内容上确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只是知识载体和传授角度不同。历史课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上述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地理课是在学生“获得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做到“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的统一”,“思想教育要寓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是直接系统地传授还是有机结合本学科知识渗透,是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的区别所在。

(二)

我们研究思想政治课同史地知识的联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它们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找出二者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使之接受所要传授的马列主义常识及其指导下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通览《思想政治》教材,引用史地知识有下列情况:

一是引史(地)以推出结论性的。通过引述历史事实或地理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引出或推出不可辩驳的、令人信服的道理。例如:为讲清初一《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一节中的“社会主义使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教材概括叙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仁人志士们的探索史实,说明要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靠农民革命、改良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行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二是说明政治知识内涵性的。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河山、文化、历史、优良传统以及人民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初一《思想政治》第一、二课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在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按上述线索编排的。为讲授爱国主义,教材自然要叙及祖国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包括疆域土地、山川河流、矿藏物产;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心理素质;祖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等等。

三是证明观点性的。例如:初三《思想政治》第三课“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一框中涉及到“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时刻不忘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为使学生懂得“这个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从来没有放弃武装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教材重温美国纠集15个仆从国侵略朝鲜及我国抗美援朝的历史,作为佐证。初一《思想政治》在讲“公民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时,也是这样引述史实证明观点的。

四是展开分析性的。初三《思想政治》第四课“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一框,指出对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加以继承。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古代文史资料并展开分析,教导学生“决不能把浩如烟海的古代思想文化,不作具体分析地一概视为封建毒素”。

五是树立典范进行教育性的。在初三《思想政治》第八课“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一框中,为了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材列举了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用以启示后人。初、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凡涉及培养美德、发扬高尚精神的,几乎都有历史典范人物的事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观和思想方法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本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同史地知识之间的关系该作何处理呢?

以史(地)导理用史地知识引导学生推导出政治道理。例如:给初一学生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除了讲郑成功的事例外,还可适量补充诸如明代戚继光抗倭、清末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丁汝昌的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日,从而推导出“中华民族历来有维护祖国和独立的传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如:给高三学生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应抓住教材所例举的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较详细地分析三个典型的历史运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戊戍变法改良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座大山。

借史(地)鉴理借用史地知识证明政治观点、原理。比如:给初三学生讲“我国宪法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要剖析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的三件大事,证明一个道理——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能打倒三大敌人,建立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再比如:给高二学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借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材料。他们或者对中国国情、世界形势的估计不符合实际,放弃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实际,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一切从本本出发,导致革命受挫。“左”、右倾机会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借史鉴理,能增强理论教学的信度。

循史(地)揭理通过史地知识揭示政治道理。初二社会发展常识是借史地知识(侧重于史)来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揭示各社会形态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透过史实,分析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指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或演绎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篇5

一、激活初中生的思维

在展开初中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突出背景知识并展开教学,这不仅可以使得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们在感官上对所学知识有着清晰的认知,所以,这种教学模式是初中生对知识进行获取的一种重要方式。鉴于此,首先需要教师将所要教授的知识给予整理,并且明确知识点,严格做到全面梳理,从而确保初中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能够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另外,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加一些与知识相符合的内容进去,这不仅能够做到知识的延伸,还可以让初中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点。然后再由教师对各个知识点的背景给予讲解,这对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来说非常有利。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初中生教授河流方面的课程时,教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将所学知识中涉及的河流知识,特别是一些内(外)流河的流向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而这种通过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们在娱乐的过程中充分地学习到知识。然后,教师还通过多媒体所具备的灵活性和可视性将知识点中所蕴涵的一系列有关水系图的知识加以展现,并在其中标出长江和黄河等主要大江大河,这样一来,在动态的视觉效果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的记忆,还能够充分增强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二、丰富初中生的学习体验

众所周知,教学不仅仅是激发学生们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同时更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们的学习技能得以提高。当前,假如将多媒体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那么这不仅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的“身临其境”,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延伸自己的思维,进而互相探讨,吸收更多的知识。

通过多媒体的引入,教学会变得活灵活现,这不仅脱离了静态枯燥的课本,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更提高了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开拓性思维,进而让学习娱乐化、有效化。比如在课堂中,为了能够充分地展现出西北地区的种种特点,并能够让学生们有深刻的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西北地区的地貌特点、水文特点及其气候特点等纷纷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脑海中产生第一印象。

最后,通过多媒体对课堂知识点的动态演示,在让学生们对知识点中所涵盖的地理特征有了深刻了解后,再由教师进行问题布置,最后利用这些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强化初中生的学习技能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假如教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种种特点,并利用其对学生们进行检测,那么这不仅能够大大地节省时间,同时还能够事半功倍,并让学生们拥有充足的时间对以往的知识进行思考,进而使其学习和思维的能力提高。

针对此,教师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应通过利用多媒体使检测的知识面扩大,实现互动的效果,进而使效果提高。其中,教师首先选取一些合理的题目展开测试,然后再结合多媒体的科学性和多样性对问题进行扩展,并随时对问题加以解说,从而实现教学与检测双向进行。然后,教师再对检测问题进行层次分明的布置,让其层次明确、连贯性突出,进而确保学生在进行不同的问题检测时还能够举一反三,能够利用之前的问题来延伸下一问题。最后,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科学性对检测问题中所涉及的重点进行诠释,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地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并将其学习的技能加以提高。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这不仅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们在感官上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清醒的了解,从而让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全面激发,进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45

就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而言,德育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但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学校仅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之相伴的德育教育,这使得基础教育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的全面发挥,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单纯传授基础知识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必然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就初中地理教学来说,其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可谓是唾手可得。从某一种程度而言,地理学科其实不光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知识,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对地理学科内容进行合理把握,就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身边的某些地理现象或知识,并从深层次去理解这些地理现象或知识,从而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从而能够对我们的祖国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进而能够对世界有着清晰理智的认识。随着学生对初中地理的不断深入学习,学生开始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有所了解,从全局意识的角度认识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的挚爱,让学生自觉地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伴随着学生Φ乩硌习的不断深化,进而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等。

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牢牢把握好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上打一场渗透德育的硬仗,使学校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任务得以完成。作为一名长期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地理教师,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次深入学习,不断尝试着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之中。

一、在地理教学中深挖教材促进德育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地理基础知识,也承载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为其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所以能够对学生起着极为重要的教育作用。我们可以在地理教材中发现有关国情教育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发现大量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地理观念渗透融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中包含了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以及国际合作意识等。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本着以课本内容为参照,社会热点现象为辅助的基本原则,用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及心理成长状态的方式,巧妙地将地理学科中的思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得德育教育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述我国疆域或者领土的知识时,可以将近现代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也可以将当前时事政治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在与近现代史的结合方面,可以从历史上周边部分邻国对我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进行侵占的史实,以此唤醒学生强烈的爱国情绪,从思想深处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又如,教师在进行国情方面的教育时,不要光告诉学生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还要向学生讲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劣势。让学生既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有足够的物质保证,又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使学生不被现在舒适的生活所麻痹,唤醒了学生的危机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再如:在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化静为动,让学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样就能超越时空限制,让学生真正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有助于学生科学直观地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这样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让“文化自信”不知不觉地渗进学生的血液之中!

二、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比较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运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图表来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比较。课本中的图表将大段的文字知识进行了具体化体现,使得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获取其中的数据信息,这对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教育渗透,有着不俗的作用。如在讲述到我国自然资源的相关问题时,书中图表清晰地体现了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现存的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人均占有量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等,学生通过简单的比较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的自然资源虽然种类繁多且储量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是资源大国中的“弱国”。同时学生还会惊奇地发现,我国用不足世界百分之十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占五分之一的人口,不得不赞叹“这是一个奇迹”,这可以说是世界上的一大创举,为整个世界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学生对图表进行比较学习时,教师也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均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让学生懂得我国自然资源的真实现状,让学生真正了解人口、资源、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将德育教育延伸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之外

虽然说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课外活动对德育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建立起地理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德育教育的相关工作。

例如,教师可以大胆带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来找寻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就目前而言,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各种经济刺激计划的不断实施,特别是五年一度的发展规划的持续出台,各地的城镇风貌都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这种改变是持续不断的一点点发生的,所以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学生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调研,势必会被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震撼,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未来的发展正等待着他们的参与,从而增强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

众所周知,教师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教书育人”,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是为“教书”;通过地理知识中所蕴含的大量德育内容,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之外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等内容是为“育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教书育人”,才能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地理教学工作之中,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指引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篇7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开发,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初中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化繁为简,很好地帮助初中学生理解和记忆初中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初中学生减轻历史学习的压力,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初中历史知识涉及范围非常广,它涵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中国与西方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因此,初中历史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初中历史知识点,这些历史知识难点会花费初中学生大量的时间,降低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而网络环境下开发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可以直观地将初中历史知识展现给初中学生,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实和知识点,从而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苏教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为例,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生、发展地都集中在西方国家,而初中学生由于历史学习还处于基础阶段,历史知识点的积累量相对不足,对于西方各国旧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较少,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理解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资源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强大资源库系统有效地开发网络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并且将这一历史知识点完美、直观地展现给初中学生,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科学开发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它对于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有着非常强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开发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科学利用开发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来帮助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第二,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社会资源。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很多都是有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资源。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量和对社会的认识、学习。第三,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自然资源。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历史的发展需要自然的承载,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自然资源的开发。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篇8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内容多、教学课时少、知识体系复杂、难度较大等问题,再加上地理在初中阶段被视为副课,导致学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机械记忆为方法,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导致学习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地理能力差,考试成绩低下等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和高考成绩,进而影响了学生1生的发展。因此,如何改进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考试成绩,使学生变得会学、易学、乐学、想学,已成为每个初中地理老师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个初中学校教育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基于以上情况,结合本人多年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将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待改进的方面提出如下看法:

    1、宣讲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的问题

    自210世纪81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出巨大的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地理教学的价值,终于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会含有大量的地理成份,如人口增长、粮食缺乏、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水旱灾害、种族冲突等。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初中地理教学负有更大的责任。使学生接受有用的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质,以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挑战。

    不仅如此,地理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解决全球危机,在重大工程建设、流域治理、国土整治、区域开发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增强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

    现代媒体教学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视觉形象,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如用计算机模拟大陆的漂移、海陆的变迁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形声图文的有机结合,如让学生亲临其境,既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又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收知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难点化解成1个个悬念,可降低教材难度,形成教学坡度,吸引学生带着问题1步1步探索,逐级攀登,掌握知识要点。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解惑的成功中获得满足感、自豪感,积极探索,形成求知的良性循环。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3.1尽可能增大课堂的活跃性、开放性。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教学中适当插入1些地理发展史、地理新发现、趣闻和故事。让学生在1种轻松愉快和开放的氛围中认识研究问题,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准确及时地抓住生活中的地理“热点”问题,如青藏铁路、淮河的水污染及其治理、朝核问题的6方会谈等实例,进行宣传剖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望。

    3.2加强乡土地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学校所在地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如让学生感受家乡有哪些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有哪些污染,并找出污染源,同时提出治理的措施等。通过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消化和运用知识。让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考察,以便了解自然和社会,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自然实害、饥荒等。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课本中所学到的抽象知识的消化,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体会知识的功效,获得成功的乐趣。

    3.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如建立地理兴趣小组、进行气象观测、制作地理教具、出版地理手抄报、举办人口环境教育专栏、召开主题班会、举办地理知识竞赛、环保演讲比赛等。

    以上这些地理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磨练意志,培养其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意义重大。

    4、通过学习中国地理,唤起学生爱国之情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篇9

通过形成高效课堂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更是新课程教育改革途径当中的必然走向。教师在工作中将提升课堂实际效率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开展和谐、有效的初中地理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整体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阶段地理课程教学问题与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初中阶段地理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都应当进一步被优化,地理课堂也应当不断构建和谐高效模式。

1.教学内容知识面狭窄

初中阶段的地理是高中或者是更高层次教学的基础,是为学生掌握更深层次内容的基点,因此教材当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造成学生在接受知识内容的时候,不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2.趣味性不足

初中阶段学生并没有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有深刻认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也就无法对地理学习有更多的重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也会受到影响。

二、努力构建初中地理学科和谐高效课堂的策略

1.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渴求,教师为此应当根据教材与课堂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扩充与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增添实际的案例内容,并促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与感受地理知识并形成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掌握有关世界时差知识内容时,就可以将这一节课中的内容与之前所学的地球运动知识点相结合,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示,一个学生扮演地球,另一个学生则表演太阳。这样学生通过自传与公转就能够完成地理直观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2.构筑地理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学科产生学习愿望的最直接动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教学中。地理学科具有这样的绝对优势,为此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这对于促进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学习小组,并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竞争,教师问“湖北省简称”,学生抢答“鄂”。这样的教学课堂也会更加富有生机。

3.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根据新课程的改革模式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辅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当根据课程教学的辅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产生的问题。例如,学习有关美国地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我发现资源的方式获得信息内容与知识点。

综上所述,当前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将高效课堂的模式应用在我国初中阶段地理学科当中,不断稳步推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任务,从整体上实现学校教学的高效率,不断培养学生在和谐高效课堂中提升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优秀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篇10

初三是学生备战会考最重要的一年,不仅学生学习任务重,教师教学任务也很重,如何全面、系统地提高初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复习效果,是很多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初三课程任务重、课时有限,复习时教师往往采用讲练结合的传统复习模式,以致学生感到厌烦和疲倦,无法掌握、理解、应用重要的历史知识,且极易遗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从而导致复习效果差。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改善复习模式,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

1.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初三复习时,学生共需复习六册历史教科书,所以有必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详细复习计划。制订和实施好的复习计划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但由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制订复习计划。此外,教师还应兼顾班级大多数学生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整体复习计划,例如:初三上学期讲完这一学年需学习的上下册历史内容,下学期则进行循环复习。初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的阶段,为保证在上学期讲完上下册历史内容,且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考试范围和教师目标要求,向学生讲解重难点内容,对于其他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可适当简化。初三下学期复习过程中,教师至少应进行两轮复习,第一轮复习应结合《会考说明》要求,系统地复习初中所有历史知识;第二轮复习注重专题复习,即教师拟定专题题目让学生不断练习,并记忆知识点。结合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初三学生历史复习效果。

2.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复习时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联系实际生活等措施,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兴趣,进而调动其复习积极性,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应用多媒体课件有效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复习人教版初三历史上册《俄国十月革命》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并串讲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图片,也可组织学生根据图片记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范围内深入了解和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及该章节的重难点知识。

历史的功能是服务于现实社会,初三历史复习中联系实际生活,关注时事热点,可激活历史复习课堂,转变学生接受历史复习的心态,即由“要我复习”转变为“我要复习”。例如,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签署“购买”合同;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些事件进一步恶化了中日关系,教师可将此时事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复习中日关系专题。

3.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

与初中其他学科相比,历史需推理的知识少,需记忆的知识多,尤其是初三复习阶段,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仅靠记忆无法复习好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间地点等。历史是一门知识有特点、有规律的学科,即每个历史阶段、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联系和前因后果,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规律性,应用先分后合法、集中归类法、一石多鸟法等进行复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复习效果。

先分后合法是指化每个重大历史事件为零,先分头记忆再整合记忆。例如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事件时,分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之后根据事件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并进行综合记忆。

集中归类法是指按一定顺序、规律集中归纳相同或相近性质历史知识,之后击破式地进行学习和记忆。例如,复习改革变法时,可按历史发展顺序列表集中归类关于改革变法的历史知识,该表内容包括朝代、时间、人物、改革变法内容、影响、意义等方面。

一石多鸟法是指复习相关历史知识时,由此及彼地联想扩充,有机结合和掌握同类历史问题。例如复习《南京条约》这一历史知识时,可联系《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个条约不仅丧权辱国,影响也逐渐加深,使中国从开始、加深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复习初中历史过程中,完成基础架构搭建和弄清基础知识点后,需对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进行强化,才能牢固掌握基础和重难点知识。对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的强化,不仅能强化学生复习效果,而且能培养其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三复习历史时,教师要注重复习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例如复习《侵略与反抗》时,侵略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不仅是基础知识,而且是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侵略对中国的利与弊,即侵略破坏了中国文化、资源、经济等,并导致人员伤亡,同时侵略也摧毁了中国旧制度,唤起了民族意识,发展了部分地区商品经济。

总之,初三历史有多种复习方法,每次系统复习均有一定侧重点和连续,复习时由于基础知识巩固、重难点知识突破相互渗透、掺杂,导致学生难以取得复习效果。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即在复习过程中,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参考文献: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篇11

任何实践活动是由理论知识支撑的。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国画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强化初中生的理论知识,让初中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学习绘画技能,以此提高初中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和效率。

中国画集聚中国文化内涵,其特征之一是自然性。因此,教师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时首先需要强化学生绘画的自然性,不为画而画,不受具体规则的束缚。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把中国画当作抒发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用画表达自己的心声,并用画描绘意境。美术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诗情画意”的教学理念,任何画作都是诗的具体体现,任何诗都是画的另一种形式。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利用古诗词营造具体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中国画表达作者的意境与现实的火花。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又可以让初中生在相对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感受中国画和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初中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促使初中生自主投入到中国画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美术课堂国画教学过程中,因国画教学本身难点的限制,美术教师只是把国画教学当作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认为让学生看看画、听听讲解就够了。但实际上,初中生早已有了较为独立的思想,他们认知事物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美术教师需要抓住初中生这一特点,摆脱传统美术教学方式的弊端,从初中生的心理出发,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美术教学的要求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让初中生直观感受到中国画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学习和欣赏的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从网上下载资源,以视频或者音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国画大师绘画技巧以及中国画的具体步骤。国画作品中不乏色彩绚丽的作品,也不乏技巧高超的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中国画作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具体的作品,让学生观看名家是如何运用色彩和技巧的。例如,齐白石作的作品――《虾》,教师利用多媒体作具体展示,可以让学生领悟画中的虾的生动具体的形象和齐老高超的绘画技巧。

美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教师也不能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教学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需要适度选择多媒体,在国画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透过自己的讲解领悟中国画的内涵。

三、培养探究意识

初中生是学习的主体,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受旧观念的影响初中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学习上没有主动权,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现阶段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指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美术作品。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教学要求。当然,美术教师还需要营造一个较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身意见的勇气。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篇12

人们生活质量的不嗵嵘,促使人们意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因此,逐渐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例如:在初中学习中,地理教学具有规范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初中地理授课中,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利用地图展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对知识点进行解读。

一、地图教学一思考能力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地理学习中,基础性的知识点为对地图的认识,对此,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读图或画图的方式,利用直观性的角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加之教师在授课时计划性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式地图结构,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通过循环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视觉、感觉两个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全面记忆。初中地理教学难点为:国内的气候条件变化以及相关特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浅析,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仍停留在表层,难以完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中,可选用地图教学方式,通过地图的形象化表达,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印象。例如:由于我国纬度跨越范围较大、地形结构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且在部分地区中仅与海洋遥遥相望,这些因素的存在,形成我国气候条件多样性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向学生阐述我国气候分布类型,即由南至北分别为: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季风以及温带大陆气候五种(如图1所示),其次结合各个气候类型,讲解我国的气候条件。

二、地图教学――理解能力提升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的转折点,不仅需要对大量的知识点进行记忆,还需对其进行全面理解,特别是地理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难度较高于其它同等类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可采用读图、画图两种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地理知识点的记忆。

1.读图教学模式

首先,我国的地形类型较为广泛,如高原和山地、平原与盆底等,如教师采用单一的教材解读方式,则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难度,对此,教师应在教学备课阶段,对其相关图片或幻灯片进行搜索,与地图进行结合,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颜色区分,例如:高原地区采用红色,结合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等实际图片,对其海拔、温度、气候条件以及地质结构进行详细讲解,选用典型人物,告知学生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以及衣着类型等;平原地区采用蓝色,以东北平原或华北平原为例;盆底地区采用黄色,利用四川盆底和塔里木盆底对其进行说明。这种地理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对各国的地形特征进行形象化地导读,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快速吸收与整理。

2.画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