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3-05 18:34:49

渔业论文

渔业论文篇1

佛子岭、磨子潭两水库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境内,均属淮河水系的山谷型水库,两库形成梯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两库常年平均水位相应库容7.9亿立方米(其中佛子岭水库为4.83亿立方米,磨子潭水库为3.07亿立方米),两库共有来水面积18.4万公顷。

佛子岭水库始建于1954年,可养面积1200hm2,1956年投放鱼种,1957年捕捞成鱼;磨子潭水库始建于1958年,可养面积466.7hm2,1960年投放鱼种,1961年捕捞成鱼,渔业利用50余年。由于两库地理位置同处于一个山区,同处一个类型的地带,所以水库的生态和理化因子基本相同,其气温、水温、溶解氧、各饲料生物含量和各营养盐类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水库渔产量有过高产的记录,也经历过低产的波动。

1.2渔业发展现状

两大水库的渔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库初期10年,由于大量的投放和捕捞,渔产量逐年上升。第二阶段为第二个10年。由于放养品种、规格的不适应,敌害种群的危害和防逃设备的不完善,致使产量下滑入低谷。第三阶段为第三个10年。针对上述出现的矛盾,不断完善苗种体系,完善拦鱼防逃设施,调整放养结构和积极发展网箱养鱼,使两水库渔业产量逐步恢复。1986年,佛子岭水库创下建库以来历史最好水平,达327.5t,均产达273kg/hm2;1987年磨子潭水库创下建库以来的最高产量,达到140t,均产达300kg/hm2。第四个阶段为近20年。由于水面的全面放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原有的水上派出所不存在,渔政管理因缺乏人员、资金和必要的技术设备及山区、库区、贫困地区的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原处于主导地位的国营渔场因而处于破产倒闭状态。因此,水面处于抛荒状态,无人投入,只有索取。目前,两库库区群众和渔场职工仅靠养殖网箱和捕捞少量存鱼和库里的野杂鱼来维持生产、生活。尽管如此,在水库的合理放养、合理捕捞、防逃技术、控制敌害鱼类种群、发展网箱养鱼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大体可归纳为:①投放适应水库生长的我国主要养殖品种四大家鱼,完善苗种生产体系,保证和满足水库鱼种投放的需要,并不断改善放养结构;②密切注意水库鱼类种群的变化,行之有效地控制敌害种群的发展和危害,使人工放养的种群始终占据优势,危害种群控制在最低限度;③两库都有防洪的任务。因此,完善拦鱼措施,做好防逃工作是水库渔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④拟定合理的捕捞强度,充分利用水体和鱼类最佳生长期,不间断地做好自然经济鱼类的增殖和保护工作。

2可持续性发展探讨

2.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库渔业生产机制

应本着有利于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改变只向水库索取、不向水库投入的原则,改变一家投入多家索取、不断产生利益矛盾的状况,既要能统又要能调。

2.2两库渔业发展潜力

2.2.1市场需求潜力大。我县目前人均占有水产品量不到10kg,远低于全省25kg、全国34.6kg的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因此,生产出绿色无公害优质水产品仍然会长期畅销市场。2.2.2可供开发利用的水面大。两库可养殖水面1666.7hm2,可用来进行天然投放、库湾养鱼和网箱养鱼。如果按天然鱼产量300kg/hm2计算,两水库每年的天然生产力至少在500t以上。

2.2.3引进和开展名特优品种养殖是水库开发的新课题。开展名特优品种养殖,是开发大水面一项新的工作,是提高水库生产力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利用水库的自然优势,适当在水库发展名特优水产品,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也是走高效渔业的一条可行之路,如佛子岭水库利用网箱养殖鳜鱼和斑点叉尾鮰,利用流出的库水开展鳗鱼养殖,每年可产优质鱼700t,产值近5000万元。

2.3两水库渔业发展对策

2.3.1切实保护两水库水域生态环境。目前,水库两边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两库上游无任何工业污染,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是我省当前少量存有的无污染养殖区域。因此,必须保护好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水域不受污染。一要在制定其他发展规划或兴建水利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把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第一大事来研究;二要禁止在水库上游兴建工业厂矿,保护清洁水源,同时也要防止渔类自身污染,如网箱养鱼密度不可过大;三要强化渔政管理,严禁毒、炸、电等违法行为,对特种水生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场、索饵场,应建立水域生态自然保护区。

2.3.2合理放养主导品种。青、草、连、鳙、鲤、鲫、鳊鱼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也是两库养殖的主要鱼类,在目前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镇,这些品种与目前的消费水平相适应,而且还有相当的消费时效,消费既不会过剩,也不会过时。在对大型水库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应以这些鱼类的养殖为主,同时坚持不懈地做好鲤、鲫、鳊等优质鱼种的自然增殖与保护工作,使水库生物饵料得到充分利用。

2.3.3调整渔业经营模式,合理开发水体资源。当前,水产界面临着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一要实现从追求单一产品(鱼)到复合产品的转变;二要实现从追求量的增加到追求质和量的统一;三要实现从只追求经济效益到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统一。在产品的开发方面,要努力适应生态条件的要求,从单一层次、单一产品的经济方式转向多层次、多方位、复合产品的开发。在养殖生产方面,要遵循清洁生产的原则,实行生态养殖,提供绿色产品。在经营方式上,要改变单一的养殖模式,推行水面多种形式经营,包括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实现水面商品化,充分利用水体的交通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观光,休闲、游钓业。

2.3.4加大科技投入。大水面的开发,不是简单的投放和管理,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科学的决策管理和科学的养殖技术,这就要求水产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和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同时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普及养殖新技术,依靠科技来提高开发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渔业论文篇2

渔业权这一概念系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从事养殖业或者捕捞水生动植物的权利。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渔业权的构造并未规定人渔权和特定渔业权,仅仅承认养殖权和捕捞权,因此我国学界通说认为我国的渔业权系狭义的渔业权。从这个意义上,下述观点值得重视:渔业权是保护水生动植物的采捕权与养殖权,是保护渔业行为的权利。基于上述观点,我国法学界尤其是民法学界历来重视对渔业权的研究,然而令学者们困惑的是渔业权的归属问题。

一、渔业权的有无与归属的争论

(一)渔业权有无的争论

渔业权作为保护渔民基本权益的权利,其存在性似乎无可非议,可是,渔业权的确立确实是学界争论的结果。反对将渔业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类型的观点认为,渔业权制度的存在与发展与海域的法律地位是紧密相连的,作为国内法上的渔业权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是作为公权而非财产权存在;在大陆法系国家,如日本,渔业权是一种由本权和派生权利共同组成的双层权力结构。由于我国明确宣示海域为国家所有,传统法上的渔业权制度被现有的不动产物权体系所吸收,若创设渔业权,将破坏物权法上的一物一权原则。针对这种观点,清华大学的崔建远认为:“在我国,渔业权是独立存在的,且包括多项内容。渔业权作为财产权的一种,具有财产权的一般特性,并且也是符合法理与社会实践的。”笔者赞同崔建远教授的观点,原因在于从法律实践来看,我国的《物权法》《渔业法》并未明文规定渔业权,但是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并未否认渔业权的存在。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是因为作为渔业权的母权——水资源所有权,派生的权能——水域(包括滩涂)排他性使用权,涉及的问题较多,也比较复杂,宜作进一步研究。

(二)渔业权归属的争论

既然我国现行的法律并未否认渔业权,而且从惯例来说,渔民或渔业经营者客观上存在着从事在其许可的特定水域上从事养殖与捕捞的事实。因此渔业权纳入物权的范畴已达成学界的共识。但属于何种物权却是目前争论的焦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渔业权属于特别法上的物权,并主张“在我国,定限物权包括基地使用权、农地使用、抵押权、船舶优先权、质权、留置权、采矿权、取水权和捕捞权”。第二种观点认为,渔业权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物权,渔业权在客体的特定性方面、权利构成、排他性或优先性、权利取得、追及效力、权利是否具有公权色彩以及一物一权主义等七方面都有不同于典型物权的特点,应适用准物权的理念。第三种观点认为,渔业权,系权利人直接支配一定水域并排斥他人不法干涉的权利,故属于物权;系在他人的水域存在的物权,故属于他物权;其内容在于权利人使用水域并获得或保持水生动植物所有权,故它属于用益物权。

对于第一种观点,这种概括主要是标示了渔业权的出处,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并未充分揭示渔业权的权利属性。对于第二种观点,孟勤国认为:“至于采矿权、渔业权、无线电频率使用权以及拟制的公共资源使用权,一概纳入不了用益物权,主流学者只好找了个不三不四的词儿——准物权,这完全是作茧自缚。”口’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在于我的法学者过多地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物权法》以及《渔业法》,而对于作为大陆法系国家代表的德国、法国的物权法理念没有太多的关注。德国、法国甚至是古罗马相关法律中规定的用益物权是可以设定为动产上的。基于此点,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承认用益物权包括处分的权能将渔业权纳入到普通的用益物权体系中。

二、渔业权的保障

既然渔业权归属于用益物权,那么它就应该主要受民法理念调整。但是我国现在渔业权遭遇的窘境是,不但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1986年1月20日通过的《渔业法》未从渔业经营者所享权利的角度加以规定,就连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0年10月31日修改通过的《渔业法》也依然如故,侧重于行政管理层面的规制。基于此,我们对于渔业权的保障路径应该是从公权力与私权利两方面进行保障。(一)明晰渔业权的定位

在我国为数不多的渔业立法中,渔业权似乎只存在于法理的范畴,而缺乏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虽然有些学者认为新颁布的《物权法》在用益物权编规定了渔业权,但事实上《物权法》对渔业权的界限只是原则性的表述,即“依法取得的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和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这一点和我国《渔业法》对渔业权的表述同出一辙。基于此点,广义上被当作农民,实际上无法享受和农民同样权利的渔民,其权利的享有与保护,却无法进入立法者、执法者和公众的视野。究其原因,就是从事养殖与捕捞的渔民的基本权利——渔业权没有像从事耕作的农民的基本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我国有专门的立法规定。

(二)廓清渔业权的权属

通读我国的《渔业法》以及相关涉渔法律法规。渔业权一直被定位于附属行政权力的“准物权”或“从属物权”。渔民无法取得独立的、与其他民事权利平等的权利,自然也不能获得与其他权利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渔民渔业权益受损现象不断发生。渔业权的这种错位所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渔业权极易受到政府公权力的侵害,如渔民依法获得的捕捞权被随意剥夺,所获得的养殖权利由于行政执法方面的原因而受到侵害;另一方面渔民在与其他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纠纷时,也无法用渔业权进行相应的法律诉讼和获得相应的法律救济。

(三)健全渔业权的保护路径

渔业权的保护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照传统的物权保护分类,渔业权保护的分类可以有以下几种:

1公法上的保护和私法上的保护

从法律部门的角度划分,渔业权保护可以分为公法上的保护和私法上的保护。从法理角度分析,公法对渔业权的确认与保护主要是通过规范和控制公权力,以促进公权力有效运行来实现的。渔民所享有的渔业权相对于政府的义务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自我实现的权利,对此,政府负有不作为的义务,不得侵犯;另一类是靠政府履行作为的义务才能实现的权利,对此,政府要积极履行职责保障其实现。同时,公法通过设立正当的程序及设定相应的责任与救济机制以防止政府恣意与专断,抑制公权力违法与不当行使,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并使公民受损害的权益得到恢复与补救。确立渔业权公法保护的方式是围绕对公权力的规范与控制而展开的,只不过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有所不同。总体来讲,公法可以从实体程序和救济等方面来设计保护渔业权的方式。因此,在公法上的保护即是借助宪法、刑法、行政法以及诉讼法等法律对渔业权加以保护。

渔业论文篇3

(1)运动型。是一种养鱼为主、兼营垂钓的常规型、普遍存在的形式,全县约有上百家养殖经营单位。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传统商品鱼养殖基地,在不新增加基础设施或只进行简单改造的情况下,调整渔业养殖结构,兼营垂钓,并以垂钓来增加养殖效益。姚集镇、古邳镇、魏集镇等故黄河岸沿线水产养殖基地几乎个个采用了该种类型。姚集镇第二水产养殖场约30hm2鱼塘,无论是草鱼塘,还是淡水白鲳、罗非鱼塘,垂钓业收入均接近渔业收入的50%。另一类是农村大型养鱼承包户。据统计,全县有80多户渔塘利用节假日对外开放,同时还为垂钓者提供一顿午餐,垂钓者一般早出晚归,既满载而归,又强身健体。

(2)娱乐型。以生态开发、垂钓为主。如高作镇腊元村,距离县城仅10km,于2003年建成的5个鱼塘,刚投产就开放垂钓。除集约经营渔业外,还建有11间猪圈,年出栏3批商品猪,同时饲养火鸡、山鸡、草鸡。堤面定植樱桃、银杏、柿子、日本梨1700余株,目前都已产果。他们在渔塘边每隔10m修一处简单水泥阶梯,供垂钓者操作使用,并备有食堂、休息室、室和停车场,垂钓娱乐,修心养性。

(3)休闲型。以养殖为主,兼营垂钓、旅游、休闲,以增加养殖综合效益。同时以水产品为主食,开发餐饮业和度假村。地处姚集境内的清水畔水库,交通方便,水质清新,亭台楼阁,景色怡人。北与连绵起伏的蛟龙山接壤,东与省重点文物保护区双谷堆和刘楼汉墓群毗邻,相连的石屋寺附近挖掘温泉一处,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上海踏求贸易有限公司已于2005年投资兴建休闲渔业渡假村,项目落成后,可望成为苏北地区休闲渔业的新亮点。

(4)观赏型。全县有十多个单位开展了观赏鱼养殖。李集镇轴山村赵良元于1999年开始饲养金鱼,现有水泥养殖池5000m2,15个品种;邱集镇王硕村张永、庆安镇三闸村袁桂章观赏鱼面积都在4000m2以上。县城区大型天元广场水面、九月广场小桥流水、县城境内围城河都开发了红鲤鱼养殖,既供人们观赏,又对外开放垂钓。文化广场一些经营个体,还购置各类塑质金鱼供儿童模拟垂钓,较好地丰富了儿童文化娱乐和生活。

2发展思路

观光休闲渔业是当前渔业发展新的领域,全方位地开发观光休闲渔业经济,既是我县渔业生产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是广大群众增加渔业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对全县观光休闲渔业的调查与思考,笔者认为全县观光休闲渔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围绕“沿河、沿库、围路、围场”的二沿二围四张明片和渔业经济总体规划展开。总体思路是:“突破两大水库重点,渔场布局黄河沿岸,完美城郊服务内涵,装缀天园风景亮点”。为保护垂钓萌芽,弘扬长寿文化,塑就睢宁形象,加快外延开发,振兴地方经济,争当后起之秀,发挥应有作用。

(1)加快水库休闲渔业资源的利用,构建休闲渔业度假框架,将我县逐步构成水上旅游世界。一是以清水畔、庆安水库“两库”为中心,风景区及休闲、餐饮、娱乐设施为内容,采取人工增殖,旅游与自然保护相结合,打造水库“绿色食品”,并结合水库周边地区的治库堤林建设和环库公路规划建设,建造库区生态滨林公园,实现库滨旅游景点的绿化、香化、亮化、彩化,从而绘制一幅“水清林秀、鸟语花香、蟹肥鱼壮、水陆相映”的库上景观和田园风光。以此开发库滨游轮、库钓、浴场和其他游玩娱乐项目,建立睢宁两库“游乐城”和两库“渡假村”。二是以“两汉文化”为开发对象,积极修复古邳八景,开发睢宁一日游旅游线路,开放库心采风、冲浪库岸、采捕体验、野游、野炊等自然风光旅游项目。三是以水鲜为基础,以庆安水库远鸿牌羊方藏鱼为保障,整合资源,强化配套,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沿库水鲜餐饮业。(2)加快故黄河沿线养殖基地渔业设施的改造,发展集水养殖、水生观赏植物种植、鱼池周边绿化美化及运动型游钓于一体的生态渔业,建设一条睢宁沿河农业观赏带。利用我县基本横向建设的高速路为水产品物流交通纽带,重点强化姚集、魏集、古邳三大商品鱼基地,加大设施改造和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无公害水产品生态养殖技术,并结合路景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从而形成“桃红柳绿鸟儿唱,清水清波鱼儿欢”的沿河或沿路渔业观光带。

(3)加快县城河、天元、九月广场及城郊周围水面观光价值的开发,结合睢宁规划占地133.3hm2的“文化公园”和城区规模建设,以天元广场为中心,辐射庆安、高作、梁集、岚山4个镇发展观赏鱼养殖,早日建立一批集游钓、赏鱼于一体的水族旅游观光场馆。一是继续保护县城及城郊观赏鱼养殖大户的萌芽势头,扶持发展,扩大规模,增加设施,拓展功能,建立观赏水族馆。二是开辟县城河及广场水面资源,以放养瓯江彩鲤、锦鲤、异育银鲫等赏食用的品种为主,实行增值养殖。同时结合精品城市建设和文化景点开发,开发游船、垂钓等观光旅游娱乐服务项目,在城区开辟一条环城水上旅游观光线。

(4)加快游钓场所要素的整合,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休闲渔业的附加值。一是要把餐饮业做强做大。规划中的观光休闲渔业场所,都要本着先急后缓、量力而行的原则,为垂钓者提供食宿方便,尤其在饮食方面,要巩固水食文化、研究水食文化、发展水食文化,立足睢宁,面向全国,走出世界。要使睢宁成为“水食文化之乡”。二是要把渔具渔法做强做大。渔业捕捉工具、方法、技巧等也要作为渔业工作者的一个课题作专门探讨。

3发展途径

(1)科学规划。县林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淡水鱼和休闲两大特色,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认真规划,逐步推进,加快我县观光休闲渔业的发展。利用资本转移和招商引资的大好机遇,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故黄河观光线、沿路水库观光点,围绕广场及城郊发展旅游观光面。在规划布局上应把握好三个结合:一要与旅游景点建设相结合;二要与现代化生态渔业相结合;三要与三产服务业相结合。

(2)政策扶持。既然观光休闲渔业是当前水产界一项新意产业,那么就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资金、技术、立项审批、工商税务、土地使用以及其他方方面面制定相关优惠扶持政策,放松发展环境和空间,吸引各类资本介入。

渔业论文篇4

(1)运动型。是一种养鱼为主、兼营垂钓的常规型、普遍存在的形式,全县约有上百家养殖经营单位。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传统商品鱼养殖基地,在不新增加基础设施或只进行简单改造的情况下,调整渔业养殖结构,兼营垂钓,并以垂钓来增加养殖效益。姚集镇、古邳镇、魏集镇等故黄河岸沿线水产养殖基地几乎个个采用了该种类型。姚集镇第二水产养殖场约30hm2鱼塘,无论是草鱼塘,还是淡水白鲳、罗非鱼塘,垂钓业收入均接近渔业收入的50%。另一类是农村大型养鱼承包户。据统计,全县有80多户渔塘利用节假日对外开放,同时还为垂钓者提供一顿午餐,垂钓者一般早出晚归,既满载而归,又强身健体。

(2)娱乐型。以生态开发、垂钓为主。如高作镇腊元村,距离县城仅10km,于2003年建成的5个鱼塘,刚投产就开放垂钓。除集约经营渔业外,还建有11间猪圈,年出栏3批商品猪,同时饲养火鸡、山鸡、草鸡。堤面定植樱桃、银杏、柿子、日本梨1700余株,目前都已产果。他们在渔塘边每隔10m修一处简单水泥阶梯,供垂钓者操作使用,并备有食堂、休息室、室和停车场,垂钓娱乐,修心养性。

(3)休闲型。以养殖为主,兼营垂钓、旅游、休闲,以增加养殖综合效益。同时以水产品为主食,开发餐饮业和度假村。地处姚集境内的清水畔水库,交通方便,水质清新,亭台楼阁,景色怡人。北与连绵起伏的蛟龙山接壤,东与省重点文物保护区双谷堆和刘楼汉墓群毗邻,相连的石屋寺附近挖掘温泉一处,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上海踏求贸易有限公司已于2005年投资兴建休闲渔业渡假村,项目落成后,可望成为苏北地区休闲渔业的新亮点。

(4)观赏型。全县有十多个单位开展了观赏鱼养殖。李集镇轴山村赵良元于1999年开始饲养金鱼,现有水泥养殖池5000m2,15个品种;邱集镇王硕村张永、庆安镇三闸村袁桂章观赏鱼面积都在4000m2以上。县城区大型天元广场水面、九月广场小桥流水、县城境内围城河都开发了红鲤鱼养殖,既供人们观赏,又对外开放垂钓。文化广场一些经营个体,还购置各类塑质金鱼供儿童模拟垂钓,较好地丰富了儿童文化娱乐和生活。

2发展思路

观光休闲渔业是当前渔业发展新的领域,全方位地开发观光休闲渔业经济,既是我县渔业生产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是广大群众增加渔业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对全县观光休闲渔业的调查与思考,笔者认为全县观光休闲渔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围绕“沿河、沿库、围路、围场”的二沿二围四张明片和渔业经济总体规划展开。总体思路是:“突破两大水库重点,渔场布局黄河沿岸,完美城郊服务内涵,装缀天园风景亮点”。为保护垂钓萌芽,弘扬长寿文化,塑就睢宁形象,加快外延开发,振兴地方经济,争当后起之秀,发挥应有作用。

(1)加快水库休闲渔业资源的利用,构建休闲渔业度假框架,将我县逐步构成水上旅游世界。一是以清水畔、庆安水库“两库”为中心,风景区及休闲、餐饮、娱乐设施为内容,采取人工增殖,旅游与自然保护相结合,打造水库“绿色食品”,并结合水库周边地区的治库堤林建设和环库公路规划建设,建造库区生态滨林公园,实现库滨旅游景点的绿化、香化、亮化、彩化,从而绘制一幅“水清林秀、鸟语花香、蟹肥鱼壮、水陆相映”的库上景观和田园风光。以此开发库滨游轮、库钓、浴场和其他游玩娱乐项目,建立睢宁两库“游乐城”和两库“渡假村”。二是以“两汉文化”为开发对象,积极修复古邳八景,开发睢宁一日游旅游线路,开放库心采风、冲浪库岸、采捕体验、野游、野炊等自然风光旅游项目。三是以水鲜为基础,以庆安水库远鸿牌羊方藏鱼为保障,整合资源,强化配套,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沿库水鲜餐饮业。

(2)加快故黄河沿线养殖基地渔业设施的改造,发展集水养殖、水生观赏植物种植、鱼池周边绿化美化及运动型游钓于一体的生态渔业,建设一条睢宁沿河农业观赏带。利用我县基本横向建设的高速路为水产品物流交通纽带,重点强化姚集、魏集、古邳三大商品鱼基地,加大设施改造和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无公害水产品生态养殖技术,并结合路景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从而形成“桃红柳绿鸟儿唱,清水清波鱼儿欢”的沿河或沿路渔业观光带。

(3)加快县城河、天元、九月广场及城郊周围水面观光价值的开发,结合睢宁规划占地133.3hm2的“文化公园”和城区规模建设,以天元广场为中心,辐射庆安、高作、梁集、岚山4个镇发展观赏鱼养殖,早日建立一批集游钓、赏鱼于一体的水族旅游观光场馆。一是继续保护县城及城郊观赏鱼养殖大户的萌芽势头,扶持发展,扩大规模,增加设施,拓展功能,建立观赏水族馆。二是开辟县城河及广场水面资源,以放养瓯江彩鲤、锦鲤、异育银鲫等赏食用的品种为主,实行增值养殖。同时结合精品城市建设和文化景点开发,开发游船、垂钓等观光旅游娱乐服务项目,在城区开辟一条环城水上旅游观光线。

(4)加快游钓场所要素的整合,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休闲渔业的附加值。一是要把餐饮业做强做大。规划中的观光休闲渔业场所,都要本着先急后缓、量力而行的原则,为垂钓者提供食宿方便,尤其在饮食方面,要巩固水食文化、研究水食文化、发展水食文化,立足睢宁,面向全国,走出世界。要使睢宁成为“水食文化之乡”。二是要把渔具渔法做强做大。渔业捕捉工具、方法、技巧等也要作为渔业工作者的一个课题作专门探讨。

3发展途径

(1)科学规划。县林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淡水鱼和休闲两大特色,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认真规划,逐步推进,加快我县观光休闲渔业的发展。利用资本转移和招商引资的大好机遇,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故黄河观光线、沿路水库观光点,围绕广场及城郊发展旅游观光面。在规划布局上应把握好三个结合:一要与旅游景点建设相结合;二要与现代化生态渔业相结合;三要与三产服务业相结合。

(2)政策扶持。既然观光休闲渔业是当前水产界一项新意产业,那么就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资金、技术、立项审批、工商税务、土地使用以及其他方方面面制定相关优惠扶持政策,放松发展环境和空间,吸引各类资本介入。

渔业论文篇5

渔业资源是人类从海洋获得的最主要的水产品,占人类捕捞的水产品的90%,也是海洋最主要的生物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甚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都有紧密联系。对于渔业资源的国际法关注也早就突破了单纯海洋法的范围,国际环境法的视角的强化更强调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应恪守义务约束;且活动关注的中心也应从人类利益转向人类与生物共享的全球利益。可以预见的将来,对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必定是更多地吸收国际环境法的先进理念并通过具体的制度予以落实,这也意味着渔业资源国际法规制终将归位于全球利益原则和义务重心。

1.2极限理论

渔业资源枯竭的现状说明渔业资源的总存量是有限的,渔业资源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也是有极限边界的;人类的过度捕捞活动一旦超越了这一边界就会产生渔业资源衰竭的问题。二十世纪80至90年代联合国对公海“大型远洋流网捕鱼”作业的系列决议就是渔业资源“极限”问题的实证。海洋资源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精神义务,它为人们占有、开发海洋资源的行动设置限制,它要求各国占有、开发海洋资源的行动服从全球海洋资源持续利用的总体安排。作为最主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要以有限的渔业资源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自然也应服从这种以义务为重心的分配,而这种分配的义务重心则不仅要求渔业资源法律制度以限制人类行为为主,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制度安排明确的义务主体并建立完整的责任体系。因此,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最终仍应落实和以推进国际合作国家责任为方向发展。全球共同利益原则和极限理论说明:一切作为人类共同财产的资源,其一定是将义务置于权利之上的,即将义务作为重心。且这种义务本身也是为了实现义务承担者的长远利益。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制度正应以“全球共同利益原则”和义务重心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原则,任何可能背离这两点基本法理的尝试都是危险的。实际上,国际渔业资源法律制度的发展已经表明其义务重心,《公约》和后公约时代的各项制度都通过义务主体的安排,对渔业活动予以了越来越具体的限制,且越来越强调通过国际合作履行义务。

2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管理

2.1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所有的沿海国都享有一种领海权利,即沿海国有权把沿海捕鱼权完全保留给本国国民,禁止或限制其他国家的国民在其管辖海域内从事捕鱼活动,这种权利被称为渔业管辖权。二十世纪40年代起,以拉丁美洲沿海国家为首,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在沿海二百海里海洋区域内建立经济专属区。自此,很多海洋国家开始纷纷效仿,专属经济区的概念也就被提到各种海洋大会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实行特定法律制度的区域,该区域的最大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2.2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和义务

之所以要制定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相关法律,其目的就是明确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主体,并规范沿海国在享受海洋权益的同时,承担该海域的养护任务。沿海国享有是权利主要包括:①自行决定该海域内海洋生物的可捕量,分为不同时期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个别国家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个别船只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②限定其他国家对该海域的可捕量,因享有专属经济区的沿海国有促进该海域内生物资源得到适度利用的义务,因此,在这个前提下,他们可以限定其他国家对该海域生物资源的利用;③其他国家的国民在共享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遵守沿海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也是确保沿海国能确实有效的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而沿海国同时也要承担防止该海域内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并承担养护的义务。

3公海渔业资源管理

3.1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历程

格劳修斯在1609年的时候曾发表了《海洋自由论》,自此,一种“公海捕鱼自由”的观点逐渐被大家追捧。而随着沿海国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捍卫以及海上霸权的争夺,以及后来《公约》的形成,开始对“公海捕鱼自由”进行限制,许多国家纷纷加入了该《公约》,公海捕鱼的限制逐渐被广大沿海国所接收。根据《公约》的规定,所有的缔约国均有义务要求本国国民或自行,或与其他国家合作采取养护公海生物资源的必要措施。事实证明,不管是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还是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都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同时,国际间的合作也是弥补海域划界所导致的管辖权争议,衔接各海域渔业制度的有效方式。除了《公约》对各个国家规定的义务外,《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与管理措施的协定》也规定了公海渔业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便利了国家间在公海信息的广泛交流。《遵守协定》强调船旗国之间应互相交流有关渔船的资料,以协助彼此查明悬挂其旗帜、从事有损国际保护和管理措施的违法渔船。另外,《遵守协定》还设定了缔约国间通过粮农组织开展的合作。

3.2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出现的船舶改挂旗帜现象,成为对渔业管理措施最具破坏力的因素之一,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所谓的船舶改挂旗帜,是指船舶撤销其在一个国家的注册后又在另一个国家重新注册,其通常是为了达到降低运行成本和优惠的缴税条件等经济目的,从而规避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规则的约束。渔船改挂船旗规避管理措施的行为,不仅严重危及了区域性渔业组织的管理主体地位,还直接影响了国际社会和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所采取的养护和管理渔业资源措施的效果。针对公海渔船改挂船旗,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都试图以强化船旗国义务为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4洄游鱼类种群资源管理

针对洄游鱼类种群,国际法首先突出对此类鱼类种群的特殊关注,在进一步分类的基础上,就不同特点的洄游鱼类予以不同的制度规制,并特别强调国际合作,突出区域性渔业组织的主体地位,此外,针对洄游鱼类严峻的生存状态,引入预警原则。预警原则的基本概念最早出现于1992年6月通过的《里约宣言》,“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根据资金的能力广泛适用预警方法。如果存在严重不可逆转的损害,缺少完全的科学确定性的危险不应当作为拖延采取代价昂贵的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借口。”《公约》主要强调国际合作义务,以期各国间通过协商或通过国际组织实现渔业养护与管理的协调与配合。但是实践中各国立场冲突使得存在对《公约》条款解读的不一致,同时沿海国管辖权的明显扩张意图共同导致对这两种鱼类保护的不力。鉴于国际法没有高于国家的统一的执行机构,洄游鱼类种群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的执行主体仍要落实到各国。国际海洋渔业资源制度的执行一方面需要国家的对执行规定的遵守;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就规定执行应具备的相应能力。但是,国家的执行意愿与执行能力往往难以平衡。

渔业论文篇6

据调查,“证人”制度的对象以海参、浅滩贝、夜光贝、珍珠贝等瑚瑚礁海域中的海底生物资源为多。这些资源是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各村均禁止随意捕获。这称为“证人封闭(sasitutup)”。而每年或几年一次解除“证人”制度,又称为“证人解禁”(sasibuka)”。“证人”的解禁和封闭时期由村会议决定。

但有些地区并不实行这种制度;信仰基督教的居民则收集解禁后捕获的资源出售,并将所得资金用于建设教会、修整道路、改建学校等村落的公用事业;另有些地区规定了个人应得份额和公用部分的比率,分割渔场按日轮流采捕;等等。可见各村的“证人”制度的作用和社会意义显然已多样化。

而“证人”制度的对象也已扩大到回游性鱼类,如安汶岛东部每年一次从沿海区域逆河川而上的一种沙丁鱼也已成为该制度的对象。不仅水产资源,陆地上的椰子树、西谷椰子树等植物及极乐鸟、海燕窝也成为该制度的对象。

如上所述,摩鹿加群岛所实行的“证人”制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已经具有多重意义。因此,在论及传统的资源管理时,除了对其对象及适用范围和机能加以探讨之外,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整体具有何种作用。

2、所罗门群岛马莱塔岛的渔场利用及其变化

所罗门群岛马莱塔岛的东北部有一个称为“劳·拉贡”的环礁湖。在环礁湖中用珊瑚石灰岩造的人工岛上,居住着称为“劳”的渔民。渔民们在陆上几乎没有耕地,他们通过向居住在马莱塔岛的居民出售鱼获物换取芋头、甘薯等主食及蔬菜等维持生活。他们以辽阔的环礁湖为中心,合计用96种捕鱼法进行捕鱼活动。重要的一点是环礁湖海域的主要部分归特定的个人和集体所有,其利用受到限制。通常有归属的海域被封闭,只有大量需要鱼获物时才开放。例如举行祭祖仪式和葬礼时、或马莱塔岛农民为举行教会建成仪式和喜筵需向其购鱼时。这种由特定集体拥有环礁湖并限制其利用的习惯在大洋洲地区普遍存在。

这样,“劳”的渔民们利用渔场的习惯在限制不规则的资源利用的同时,也通过物物交换对维持与农民的关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上的作用。

但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无偿提供保冷库及运往城市的鲜鱼流通机构的开发、以及80~90年代商业性渔业的开发,渔民们的渔场利用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平素封闭的渔场有时会开放几天供采集浅滩贝,并将一部分贝送给所有者,其余用于赚取现金;以往禁止的夜间利用电灯捕鱼也开始在自由海域进行,产卵期的蓝子鱼被大量捕获,冷冻后被运往城市;在专属海域利用解禁捕获的珊瑚礁鱼类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也就是说,以往在与农民交换或举行重要仪式时才开放的渔场已被用于赚取现金,即具有了鲜鱼流通这种经济性目的。

这种变化显然是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而产生的,这不单对资源利用,对传统习惯所具有的意义的失去和生活时间或集体关系的变质等所产生的影响也极为重大并涉及到许多方面。因此围绕渔场利用的新规定和人们的对策今后将受到注目。

3、印尼西部的廖内群岛

廖内群岛位于印尼西部的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的海域,该群岛有着许多鱼村。在较平稳的海域,红树林和泥质地带相当发达,沿海部分盛行钓鱼和撒网捕鱼。

19世纪后,该地区拥有了作为国际贸易港得到发展的新加坡这一庞大的消费市场。在廖内群岛捕获的鱼介类除用于当地消费外,还被运往可高价出售的新加坡。

鲜鱼则由周边小岛的渔船利用绳钩、刺网、撒网等捕获,并且开始出现利用鱼塘饲养的活鱼。这些活鱼不仅运往新加坡,而且由新加坡华人运往香港。尤其在7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人与印尼华人达成协议,开始直接运输活鱼。其种类主要是石斑鱼,其中被称为“驼背鲈”和“拿破仑鱼”的波纹唇鱼的价格特贵,是中国菜肴的上等材料。活鱼的收购和运输与华人网络密切相关。其中潮洲人在印尼西部、新加坡及香港的流通机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运往中国的水产品除了海参、鱼翅、燕窝等之外,还有海蜇、海马、干贝等。这些资源均是在珊瑚礁海域通过小规模渔业捕获的。他们通过捕获商品价值高的水产品出售给华商等以维持生计。他们的资源利用战略是否几百年间保持不变?或者从某时开始已产生何种变化?此处没有足够的资料加以论证,但围绕石斑鱼等的资源利用动向今后仍有必要加以注意。

讨论—水产资源利用及其变化

1、70年代的转换期

从以上叙述可知,珊瑚礁海域的水产资源由诸多种类组成,同时利用该资源的目的和流通网络也是多方面的。70年代后半期以后,3个地区的资源利用情况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行“证人”制度的印尼东部海域的浅滩贝需求量的增加并不仅仅是印尼的问题,东南亚至大洋洲各地在这一时期浅滩贝的捕获量也大有增加。

所罗门群岛的独立及其现代化的推行始于70年代末期,而70年代又是自1973年联合国第3次海洋法会议后提出200海里问题和地球环境问题的时期,可说是海的问题受到全世界注目的时代。香港和新加坡的活鱼需求量的增大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可以认为与某种时代背景相关联。

70年代后又过了15年的现在,全世界都在呼吁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往从事的渔业是极小规模的,而增加捕获量又会引起滥捕。这一点海底生物资源尤为严重。而且在推行现代化和参与世界经济的过程中,人们采取何种对策也因地区而异。资源状况或恶化或改善,不尽相同。因此今后也应对各地区所采取的各种对策加以注目。

2、传统性管理问题

渔业论文篇7

从经济观点来看小规模渔业,其特征有:个体经营或家族、小集团(最多为10~20人)经营形态,采用机械化和动力化程度低的渔具和捕鱼法、使用独木舟或5吨级的小型渔船、低资本积累、低产量及低收入等等。

而在捕鱼活动方面,围绕热带沿海小规模渔业中的渔场的利用及鱼获物的分配和利用方法等,存在着各地区特有的种种习惯和规定,如珊瑚礁海域渔场的所有权问题和禁止捕鱼期、禁止捕鱼区等问题。因此有人指出捕鱼活动本身不单是一种经济活动,它还具有社会和宗教的意义。

此外,利用小规模渔业所获取的各种水产资源还被广泛地用于自给用的食物及在地区市场或国际市场流通的商品等。资源被利用于生活用具、装饰品、货物等非食用目的,是因为其具有各种可利用的价值。这一点充分表明了小规模渔业所具有的复杂性质。

1、印尼东部摩鹿加群岛的传统的资源管理

摩鹿加群岛位于印尼东部,行政上属马鲁古州管辖,16世纪以来作为香料贸易的中心地发达起来。群岛中的安汶、塞兰等各岛均实行着以村落为单位规定沿海资源利用的称为“证人(sasi)”的惯例。

据调查,“证人”制度的对象以海参、浅滩贝、夜光贝、珍珠贝等瑚瑚礁海域中的海底生物资源为多。这些资源是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各村均禁止随意捕获。这称为“证人封闭(sasitutup)”。而每年或几年一次解除“证人”制度,又称为“证人解禁”(sasibuka)”。“证人”的解禁和封闭时期由村会议决定。

但有些地区并不实行这种制度;信仰基督教的居民则收集解禁后捕获的资源出售,并将所得资金用于建设教会、修整道路、改建学校等村落的公用事业;另有些地区规定了个人应得份额和公用部分的比率,分割渔场按日轮流采捕;等等。可见各村的“证人”制度的作用和社会意义显然已多样化。

而“证人”制度的对象也已扩大到回游性鱼类,如安汶岛东部每年一次从沿海区域逆河川而上的一种沙丁鱼也已成为该制度的对象。不仅水产资源,陆地上的椰子树、西谷椰子树等植物及极乐鸟、海燕窝也成为该制度的对象。

如上所述,摩鹿加群岛所实行的“证人”制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已经具有多重意义。因此,在论及传统的资源管理时,除了对其对象及适用范围和机能加以探讨之外,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整体具有何种作用。

2、所罗门群岛马莱塔岛的渔场利用及其变化

所罗门群岛马莱塔岛的东北部有一个称为“劳•拉贡”的环礁湖。在环礁湖中用珊瑚石灰岩造的人工岛上,居住着称为“劳”的渔民。渔民们在陆上几乎没有耕地,他们通过向居住在马莱塔岛的居民出售鱼获物换取芋头、甘薯等主食及蔬菜等维持生活。他们以辽阔的环礁湖为中心,合计用96种捕鱼法进行捕鱼活动。重要的一点是环礁湖海域的主要部分归特定的个人和集体所有,其利用受到限制。通常有归属的海域被封闭,只有大量需要鱼获物时才开放。例如举行祭祖仪式和葬礼时、或马莱塔岛农民为举行教会建成仪式和喜筵需向其购鱼时。这种由特定集体拥有环礁湖并限制其利用的习惯在大洋洲地区普遍存在。

这样,“劳”的渔民们利用渔场的习惯在限制不规则的资源利用的同时,也通过物物交换对维持与农民的关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上的作用。

但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无偿提供保冷库及运往城市的鲜鱼流通机构的开发、以及80~90年代商业性渔业的开发,渔民们的渔场利用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平素封闭的渔场有时会开放几天供采集浅滩贝,并将一部分贝送给所有者,其余用于赚取现金;以往禁止的夜间利用电灯捕鱼也开始在自由海域进行,产卵期的蓝子鱼被大量捕获,冷冻后被运往城市;在专属海域利用解禁捕获的珊瑚礁鱼类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也就是说,以往在与农民交换或举行重要仪式时才开放的渔场已被用于赚取现金,即具有了鲜鱼流通这种经济性目的。

这种变化显然是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而产生的,这不单对资源利用,对传统习惯所具有的意义的失去和生活时间或集体关系的变质等所产生的影响也极为重大并涉及到许多方面。因此围绕渔场利用的新规定和人们的对策今后将受到注目。

3、印尼西部的廖内群岛

廖内群岛位于印尼西部的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的海域,该群岛有着许多鱼村。在较平稳的海域,红树林和泥质地带相当发达,沿海部分盛行钓鱼和撒网捕鱼。

19世纪后,该地区拥有了作为国际贸易港得到发展的新加坡这一庞大的消费市场。在廖内群岛捕获的鱼介类除用于当地消费外,还被运往可高价出售的新加坡。

鲜鱼则由周边小岛的渔船利用绳钩、刺网、撒网等捕获,并且开始出现利用鱼塘饲养的活鱼。这些活鱼不仅运往新加坡,而且由新加坡华人运往香港。尤其在7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人与印尼华人达成协议,开始直接运输活鱼。其种类主要是石斑鱼,其中被称为“驼背鲈”和“拿破仑鱼”的波纹唇鱼的价格特贵,是中国菜肴的上等材料。活鱼的收购和运输与华人网络密切相关。其中潮洲人在印尼西部、新加坡及香港的流通机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运往中国的水产品除了海参、鱼翅、燕窝等之外,还有海蜇、海马、干贝等。这些资源均是在珊瑚礁海域通过小规模渔业捕获的。他们通过捕获商品价值高的水产品出售给华商等以维持生计。他们的资源利用战略是否几百年间保持不变?或者从某时开始已产生何种变化?此处没有足够的资料加以论证,但围绕石斑鱼等的资源利用动向今后仍有必要加以注意。

讨论—水产资源利用及其变化

1、70年代的转换期

从以上叙述可知,珊瑚礁海域的水产资源由诸多种类组成,同时利用该资源的目的和流通网络也是多方面的。70年代后半期以后,3个地区的资源利用情况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行“证人”制度的印尼东部海域的浅滩贝需求量的增加并不仅仅是印尼的问题,东南亚至大洋洲各地在这一时期浅滩贝的捕获量也大有增加。

所罗门群岛的独立及其现代化的推行始于70年代末期,而70年代又是自1973年联合国第3次海洋法会议后提出200海里问题和地球环境问题的时期,可说是海的问题受到全世界注目的时代。香港和新加坡的活鱼需求量的增大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可以认为与某种时代背景相关联。

70年代后又过了15年的现在,全世界都在呼吁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往从事的渔业是极小规模的,而增加捕获量又会引起滥捕。这一点海底生物资源尤为严重。而且在推行现代化和参与世界经济的过程中,人们采取何种对策也因地区而异。资源状况或恶化或改善,不尽相同。因此今后也应对各地区所采取的各种对策加以注目。

2、传统性管理问题

渔业论文篇8

我国渔业总产量逐年增加,但增长率却是逐年下降。捕捞业先是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飞速增长阶段,这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桎梏,给与微观经济部门自主经营权,提高了经济效率,带来了渔业的大发展。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增速突然减慢,这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增长动力已经趋于衰弱,需要其它因素来推动产量增加。此后,随着渔业产业工业化的发展,捕捞技术的提高,又带来了一个新的渔业产量增长的高潮。而且到九十年代末,渔业产量增速明显下降。

渔业产量特别是捕捞产量的下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人口的增长,海上项目的建设,污染物对大海的过量排放等。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渔业资源缺乏管理所引起的过度捕捞,捕捞区域的扩大和捕捞强度的加大,造成渔业资源的严重破坏。渔业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它的使用不是无限度的。渔业资源的特点是当捕捞量不超过其自我更新量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稳定的产出,一旦超出其自我更新的能力,产量就会下降,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将会使整个物种丧失再生能力,成为不可再生资源。世界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世界各地普遍出现对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的情况,在中国所在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已经有8%的渔业资源达到了耗竭的水平,形不成渔汛;有76%的渔业资源处于完全开发状态,产量已达到极限;只有16%的渔业资源处于适度开发状态。而我国近海海域的情况由于地理特点的原因还要更加严重。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以下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渔业资源目前的这种状况显然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如《超越极限》中所描述的:指数增长不可能长期维持,最终不加限制的指数增长将带来对资源的毁灭性后果,引起崩溃。资源相对稀缺性的变化要有制度的变迁与之适应,而环境经济学所要做的就是要分析这种不符合效率和可持续目标的状况出现的原因,并找出对策。

2引起这种危机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造成目前渔业资源当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效用或生产函数包括了一些实际变量,这些变量的取值由忽略了对这一经济主体的福利影响的其它主体决定。开放的渔场可以自由进入,渔业资源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由于高额利润驱动,渔民会不断地扩张生产,增加捕捞努力量,直到捕捞收益等于捕捞成本,即利润为零,达到个体的经济均衡点为止。因此最大可持续产量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必然要出现过度捕捞问题。捕捞者的过度捕捞行为对渔业资源具有破坏性,捕捞者只考虑其个人生产成本,不考虑其行为的社会成本。所以渔业资源的需求是过度的;供给由于具有公共物品性,进入者普遍存在搭便车行为,所以供给是不足的。

对外部性的纠正,就要给损害者一种激励,使其限制其行为对他人的损害,将外部性内部化,要达到这个目标有不同的方法。

2.1庇古税

庇古税是指对造成外部性的破坏者要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支付费用,支付额等于其所造成的损害额。庇古税的思想是引入一个价格,使损害者的破坏行为可以衡量。这样损害者可以把外部性纳入自己的效用或生产函数,做出对其自身也同时是对社会最有效率的选择。庇古税在环境污染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渔业问题上,对大型渔业企业收取一定的税费还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对于我国的个体渔民来说,由于数量过多,分布又比较分散,对其征税有一定的困难。

2.2调整产权

产权不明晰是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来源,所以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地界定所有权来消除外部效应导致的市场扭曲。使用产权调整的方法不同于庇古税,它不是引入一个价格,而是引入一个市场,通过界定清晰的产权,使各利益主体通过市场谈判,达成交易,从而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

产权是一个权力束,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决策权,让度权等。产权的安排有多种方式,要使产权安排能够对资源产生有效率的配置,产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所有权的排他性,所有权的可交易性,对所有权的宪法保护。

我国在渔业资源的产权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虽然从法律上来说,我国对于渔业资源的进入排他权有明确的限定,按照我国《渔业法》的规定,只有持有必需证件的渔船才能从事捕捞作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非法捕捞渔船却大量存在。即使无证捕捞被有效地排除在外,由于大量持证人的存在,渔业资源对他们来说还是事实上的自由准入。

对产权引起的外部性的解决思路,必须要建立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产权制度。依据上面所说的有效率产权安排的原则,各国设计了旨在通过完善产权来消除外部性负面效果的政策和规则。但这些调整产权提高渔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在我国具体实施的时候也同样面临一些困难,首先,我国在渔业信息的取得方面还有很大的缺陷。第二,配额的分配方法如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第三,如何加强规则的监督。另外这一制度还会因我国个体渔民所拥有的份额太小而无法实际操作,或者难以实现捕捞的规模和范围经济,特别是在像我国这样的渔民多资源少的国家。

2.3自组织管理

建立在产权分析的基础上,奥斯特罗姆在经过对小规模共有资源问题的案例研究,提出了解决共有资源问题的模型,强调了共有资源参与者有自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奥斯特罗姆条件共有八条,这八个条件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产权条件,“清晰界定的边界”,落实产权是自组织管理的基础。第二类是组织条件,“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强调各个地区存在资源的占用和供应的独特性,所以在规定占用的时间、地点、技术和资源单位数量的时候要因地制宜。“集体选择的安排”这一条件,也反映了对不同社区特殊性的考虑,即参与的经济利益体能够对规则的制定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不仅仅是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要求上一层级的权威不能干涉占用者集体设计制度的权利,这一权利是由更上一层级的权威以其宪法的形式确定。“分权制企业”这一条件要求有一个多层次的组织,将分散的群体通过一个个小的团体组织成较高层次的大团体,分别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第三类是规则的维护条件,“监督”与“分级制裁”结合起来,一起发挥作用。“冲突解决机制”要求较低成本的公共论坛的存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型式),对占用者之间或占用者与官员之间的冲突加以及时的协调解决。

奥斯特罗姆条件在相对小范围的共有资源情况下比较适用,参与者少,相互影响比较大,信息获得相对容易一些,比较倾向于由资源的占用者协商达成一致。但在参与者众多,公共资源本身边界并不清晰的渔业资源的情况下,其适用性仍需要研究。

3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几种主要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理论的论述,我们发现每一种理论都有其优越性和相对的局限,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简单地解决这一问题,也没有哪个单独的经济主体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在设计规则的时候,首先要从产权的角度,制定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符合上述三个原则的产权制度,其次,虽然自组织管理在较小范围内适用性比较强,但也不是说奥斯特罗姆的条件在这里就不适用。因为尽管从整体上说整个近海海域的渔业资源无法清晰地划分边界,但各个社区实际上活动的范围还是相对稳定的,还是能形成一个个小的利益团体。

我国《渔业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统一管理,地方层层细化的限额制度,但限额并没有具体的分配方法,所以些规定在具体的实施中还要吸取地方的意见,做出明确的规定。配额的分配方法,由各个海区根据当地渔业的历史和现实,在广泛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通过行政方式划分成个别市县配额和商业捕捞配额。渔业局可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将其拥有的配额进一步划分成总渔村可捕量和总休闲渔业可捕量,并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采用行政方式将总渔村可捕量划分成个别渔村配额,下达给各个渔村;社区配额分配方法上,政府由于不能获得完全信息,分配不可能符合当地的情况,应该给与一定的指导原则,由参与者自己协商,参考传统规则、地理特点和产品特点自行决定。对于休闲渔业可捕量和商业可捕量,可采用拍卖方式决定其归属,分别形成个别休闲渔业公司配额和个别商业可转让配额。

制度的有效实施首先当然是要靠规则制订的合理可实施性,但如果没有对规则的监督,那么再好的制度也难以长期维持下去。应该采纳奥斯特罗姆自组织管理理论中的思想,把政府监督和社区参与者的相互监督结合起来,设计多层次惩罚机制,建立处理冲突的各个级别的论坛。

另外,制度的转变要适应效率和可持续目标,效率和可持续性是随着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而变化的。在渔业问题上,法律法规必须与渔业的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例如随着海洋生物种群的稀缺性的变化,某种数量曾经比较丰富渔业产品被过渡捕捞,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破坏,法律法规应做出及时反应,对此种物种的捕捞加以管理,本来没有限制配额的要及时引入配额制度。

要达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不能单靠经济方面的政策,相关政策必须加以配合才能使这些政策有效实施,例如做好信息的搜集,完善渔业统计体系,是建立配额制度的基础。同时,宣传教育也是必要和有效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渔业可持续发展产权

论文摘要: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近几年渔业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和管理的不利,渔业资源面临普遍的过度开发,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本文对我国渔业资源状况以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比较了几种纠正这种低效率的理论和政策,指出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提出完善法律制度与健全市场相结合,政府政策规范与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奥斯特罗姆等.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2]刘新山.ITQ渔业管理制度与物权理论的关系.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2,11.

[3]梅多斯等.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渔业论文篇9

(二)协整检验虽然变量经过1阶差分可以变成平稳序列,但用其差分形式建立的回归模型所表示的经济意义不明确,因为它们所反映的是变量和变化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原变量之间的关系。下面利用Johansen的极大似然法对OP和AL作协整检验,根据协整检验阶数用最优滞后期减1原则,滞后阶数取0,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检验结果表明,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认为有1个协整向量,其结果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lnOP与lnAL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表示它们之间长期趋势协整方程是式(1)表明,从长期趋势来看,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对海洋渔业产量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模型中括号内t统计值在5%的水平上并不显著,反映了长期均衡方程变量系数可能存在无效性,即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可能对海洋渔业的发展无积极影响。其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由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的应变量数据为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数,而非银行对海洋渔业的贷款数,用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数对应海洋渔业产量可能导致系数不显著;第二,农业贷款对海洋渔业力度的支持本身就不强,导致农业贷款对海洋渔业发展的影响力不强,使得系数不显著。根据该协整方程,从长期来看,农业贷款每提高1%,海洋渔业产出增长0.68%,可见农业贷款的拉动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优化对海洋渔业的信贷支持,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海洋渔业发展中的作用。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为考察银行信贷与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之间的是否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即为确定lnAL是否是lnOP的原因而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到,在5%甚至是10%的置信水平下,lnAL无法Granger引起lnOP,所有的P值都大于显著性水平,从而接受原假设,认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lnAL)不是海洋渔业产量(lnOP)的格兰杰原因,即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对海洋渔业发展的支持影响作用不显著。

(四)误差修正模型基于前面的协整检验,可以知道我国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lnAL)与海洋渔业产量(lnO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进一步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来揭示两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及长期与短期之间的修正关系。一阶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及其等价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回归结果见式(2)和式(3),其中ecm的系数为正表示误差修正项对海洋渔业产量的增长起到了正向修正作用。由于我国海洋渔业存在诸多弱点和缺陷,产出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遭遇自然灾害等情况时,海洋渔业产量会低于满足市场需求的均衡产量,此时误差修正作用将提高当期海洋渔业的产出水平。此外,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对海洋渔业产出调整产生了不太显著的反向滞后影响,金融机构对其他农业领域的信贷支持挤占了对海洋渔业的信贷支持。

二、结论与建议

渔业论文篇10

2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渔民的养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动养殖渔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养殖大户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抓点促面,带动整体,发挥部门优势,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送到渔民手中,强化高效渔业基地建设。抓住3个转变不放松:即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标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分散单一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养殖渔民从中受益,坚持以养为主,推广生态养殖,指导养殖者科学防治鱼病,禁止滥用药物,影响水产品质量,以渔养水,以水养渔,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改变渔民传统的养殖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庭院渔业和日光温室渔业,全方位、多渠道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4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养殖渔民市场化运作能力

渔业论文篇11

**县观光休闲渔业是近几年从传统渔业刚刚衍生出来的一项新兴萌芽产业,集养殖、游钓、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渔业特色餐饮于一体,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彼此相互协调的目标,是传统渔业功能和生态链延伸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不仅受到了广大渔业生产经营者和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同时也极大地引发了各界人士特别是各级领导和渔业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一、发展现状

**县的观光休闲渔业的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运动型。是一种养鱼为主、兼营垂钓的常规型、普遍存在的形式,全县约有上百家养殖经营单位。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传统商品鱼养殖基地,在不新增加基础设施或只进行简单改造的情况下,调整渔业养殖结构,兼营垂钓,并以垂钓来增加养殖效益。姚集镇、古邳镇、魏集镇等故黄河岸沿线水产养殖基地几乎个个采用了该种类型。姚集镇第二水产养殖场约30hm2鱼塘,无论是草鱼塘,还是淡水白鲳、罗非鱼塘,垂钓业收入均接近渔业收入的50%。另一类是农村大型养鱼承包户。据统计,全县有80多户渔塘利用节假日对外开放,同时还为垂钓者提供一顿午餐,垂钓者一般早出晚归,既满载而归,又强身健体。

(2)娱乐型。以生态开发、垂钓为主。如高作镇腊元村,距离县城仅10km,于2003年建成的5个鱼塘,刚投产就开放垂钓。除集约经营渔业外,还建有11间猪圈,年出栏3批商品猪,同时饲养火鸡、山鸡、草鸡。堤面定植樱桃、银杏、柿子、日本梨1 700余株,目前都已产果。他们在渔塘边每隔10m修一处简单水泥阶梯,供垂钓者操作使用,并备有食堂、休息室、室和停车场,垂钓娱乐,修心养性。

(3)休闲型。以养殖为主,兼营垂钓、旅游、休闲,以增加养殖综合效益。同时以水产品为主食,开发餐饮业和度假村。地处姚集境内的清水畔水库,交通方便,水质清新,亭台楼阁,景色怡人。北与连绵起伏的蛟龙山接壤,东与省重点文物保护区双谷堆和刘楼汉墓群毗邻,相连的石屋寺附近挖掘温泉一处,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上海踏求贸易有限公司已于2005年投资兴建休闲渔业渡假村,项目落成后,可望成为苏北地区休闲渔业的新亮点。

(4)观赏型。全县有十多个单位开展了观赏鱼养殖。李集镇轴山村赵良元于1999年开始饲养金鱼,现有水泥养殖池5 000m2,15个品种;邱集镇王硕村张永、庆安镇三闸村袁桂章观赏鱼面积都在4 000m2以上。县城区大型天元广场水面、九月广场小桥流水、县城境内围城河都开发了红鲤鱼养殖,既供人们观赏,又对外开放垂钓。文化广场一些经营个体,还购置各类塑质金鱼供儿童模拟垂钓,较好地丰富了儿童文化娱乐和生活。

二、发展思路

观光休闲渔业是当前渔业发展新的领域,全方位地开发观光休闲渔业经济,既是我县渔业生产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是广大群众增加渔业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对全县观光休闲渔业的调查与思考,笔者认为全县观光休闲渔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围绕“沿河、沿库、围路、围场”的二沿二围四张明片和渔业经济总体规划展开。总体思路是:“突破两大水库重点,渔场布局黄河沿岸,完美城郊服务内涵,装缀天园风景亮点”。为保护垂钓萌芽,弘扬长寿文化,塑就**形象,加快外延开发,振兴地方经济,争当后起之秀,发挥应有作用。

(1)加快水库休闲渔业资源的利用,构建休闲渔业度假框架,将我县逐步构成水上旅游世界。一是以清水畔、庆安水库“两库”为中心,风景区及休闲、餐饮、娱乐设施为内容,采取人工增殖,旅游与自然保护相结合,打造水库“绿色食品”,并结合水库周边地区的治库堤林建设和环库公路规划建设,建造库区生态滨林公园,实现库滨旅游景点的绿化、香化、亮化、彩化,从而绘制一幅“水清林秀、鸟语花香、蟹肥鱼壮、水陆相映”的库上景观和田园风光。以此开发库滨游轮、库钓、浴场和其他游玩娱乐项目,建立**两库“游乐城”和两库“渡假村”。二是以“两汉文化”为开发对象,积极修复古邳八景,开发**一日游旅游线路,开放库心采风、冲浪库岸、采捕体验、野游、野炊等自然风光旅游项目。三是以水鲜为基础,以庆安水库远鸿牌羊方藏鱼为保障,整合资源,强化配套,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沿库水鲜餐饮业。

(2)加快故黄河沿线养殖基地渔业设施的改造,发展集水养殖、水生观赏植物种植、鱼池周边绿化美化及运动型游钓于一体的生态渔业,建设一条**沿河农业观赏带。利用我县基本横向建设的高速路为水产品物流交通纽带,重点强化姚集、魏集、古邳三大商品鱼基地,加大设施改造和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无公害水产品生态养殖技术,并结合路景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从而形成“桃红柳绿鸟儿唱,清水清波鱼儿欢”的沿河或沿路渔业观光带。

(3)加快县城河、天元、九月广场及城郊周围水面观光价值的开发,结合**规划占地133.3hm2的“文化公园”和城区规模建设,以天元广场为中心,辐射庆安、高作、梁集、岚山4个镇发展观赏鱼养殖,早日建立一批集游钓、赏鱼于一体的水族旅游观光场馆。一是继续保护县城及城郊观赏鱼养殖大户的萌芽势头,扶持发展,扩大规模,增加设施,拓展功能,建立观赏水族馆。二是开辟县城河及广场水面资源,以放养瓯江彩鲤、锦鲤、异育银鲫等赏食用的品种为主,实行增值养殖。同时结合精品城市建设和文化景点开发,开发游船、垂钓等观光旅游娱乐服务项目,在城区开辟一条环城水上旅游观光线。

(4)加快游钓场所要素的整合,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休闲渔业的附加值。一是要把餐饮业做强做大。规划中的观光休闲渔业场所,都要本着先急后缓、量力而行的原则,为垂钓者提供食宿方便,尤其在饮食方面,要巩固水食文化、研究水食文化、发展水食文化,立足**,面向全国,走出世界。要使**成为“水食文化之乡”。二是要把渔具渔法做强做大。渔业捕捉工具、方法、技巧等也要作为渔业工作者的一个课题作专门探讨。

三、发展途径

渔业论文篇12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