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建设合集12篇

时间:2023-10-02 08:47:57

渔业养殖建设

渔业养殖建设篇1

二、《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我省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渔业养殖建设篇2

(一)渔业资源现状。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海拔高度自西南向东北从9.6米平缓降至5.6米,马颊河、德惠新河、漳卫新河3条河流贯穿全境,宽10米以上的干渠28条,沟渠密布,形成了纵横贯通的河渠体系,河床面积14058亩;河渠水面总面积18591亩。水产养殖品种主要有鲢、鲤、鲫、鳙、草、团头鲂、杂交鲤、革胡子鲶、乌鳢、日本鲫、南美白对虾、河蟹、中华鳖等;近海溯河鱼类有赤眼梭、鲈鱼、刀鳍等;水生植物有藕、苇、蒲等。

县宜渔水面面积15800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9900亩(池塘养殖面积5730亩,水库养殖面积4170亩),未利用宜渔水域面积5900亩。养殖池塘多分布在3条河流两岸,其中自然坑塘占79%,人工挖掘坑塘占21%,60%坑塘底部土质为粘土,40%为沙白土。

县宜渔荒碱涝洼地、废弃窑坑、村边湾坑等“三荒”资源2.85万亩,主要分布在崔口、严务、东辛店等乡镇,宜渔“三荒”资源丰富,地下水埋藏浅,浅表盐碱水适宜养殖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广盐性水产品种。

(二)渔业生产现状。年,县水产养殖面积为8205亩,渔业总产量为2829吨,其中养殖产量2571吨,捕捞产量258吨;渔业总产值3159万元,其中养殖产值2053万元,水产苗种产值360万元,捕捞产值206万元,流通服务业产值540万元。莲藕种植面积2760亩,产量2830吨,产值849万元。以香海禅林古枣生态园、北海公园垂钓娱乐园、枣王村垂钓娱乐场等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逐步发展成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一)存在问题。县渔业基础设施落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养殖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带动能力弱。二是布局分散,聚集效应不明显,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三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四是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技术人才匮乏,劳动者技能素质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五是苗种生产规模偏小、品种老化,优质良种供应不足。

(二)发展前景展望。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为水产养殖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水产品是重要的蛋白源,水产养殖业作为不消耗粮食或少消耗粮食即可获取优质动物蛋白的产业,在保障食品安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渔业养殖产品市场潜力大。我省毗邻韩国、日本,水产品外销渠道广阔,加之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水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名优特品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三是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促进了养殖技术的提升和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发展。四是宜渔养殖面积开发潜力大,县宜渔荒碱涝洼地、废弃窑坑、村边湾坑等“三荒”资源丰富,浅表盐碱水适宜养殖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广盐性水产品种。五是休闲渔业前景广阔。休闲渔业集养殖、垂钓、观光、餐饮、娱乐和钓具销售为一体,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和新的增长点。

三、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理念,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效益、渔民增收为目的,优化渔业资源配置,推行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渔业发展格局,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和“一个突破四项提升,建设幸福”战略实施做出贡献。

(二)总体思路。采取招商引资、政策引导、强化服务、典型引导、名优推广等方式,扩大水产养殖面积,拓宽生产途径。根据全县渔业发展思路,科学规划,使我县渔业实现向质量效益型、规模效益型和生态效益型发展。

(三)发展目标。一是进一步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基本解决养殖水域产权问题,使群众明确养殖生产方向,保障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二是推进养殖生产布局更加合理,丰富养殖品种种类,健全产业链条,总结推广渔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壮大渔业龙头企业,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增加水产品附加值。三是扩大水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生产能力,完善养殖基础设施,逐步实现“环境优美、技术规范、产品安全、效益良好”的水产养殖目标。到年,渔业养殖面积达到10050亩,渔业总产量达到3600吨,渔业总产值达到5800万元,其中渔业养殖产值3960万元,渔业捕捞产值240万元,渔业流通服务业产值1600万元,分别比年增加22.5%、27.3%、83.6%、92.8%、16.5%、196.3%。莲藕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产量4100吨,产值1350万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44.9%、44.8%、59%。

四、渔业滩涂区域规划

(一)高效生态池塘养殖区(Ⅰ区)。以南大洼为重点,辐射带动南侯水库、积水宜渔坑塘、窑塘以及盐碱涝洼地,规划面积6000亩,发展高效生态优质商品鱼基地,搞好池塘配套建设,调整池塘养殖结构,在精养鲤鱼、鲫鱼、草鱼等品种的基础上,发展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引进推广精养、高效、低污染、节水养殖模式和技术,推行健康养殖和无公害养殖。

(二)品质渔业养殖区(Ⅱ区)。以水库周边、尚堂镇大郝渔场、中丁乡前大店为重点,规划建设品质渔业养殖区。以名优特生态养殖为主,推广“上粮下渔”、鱼藕混养以及渔牧、渔禽、渔果等养殖模式,以渔改碱,实行规模化经营。按照标准化生态池塘建设要求,发展南美白对虾、罗非鱼、河蟹、泥鳅、水蛭等品种养殖,开发整理池塘4500亩,使之成为无公害、绿色名优特水产品养殖生产供应基地。

(三)苗种繁育养殖区(Ⅲ区)。以徐园子乡东安务、常家镇于家店和尚堂镇枣王等3个鱼种场为基础,规划建设1000亩苗种供应基地,扩大基地的苗种繁育能力,确保渔业苗种供应,及时引进培育新品种,满足广大渔农对名优特水产品苗种的需求。

(四)旅游休闲渔业区(Ⅳ区)。规划建设面积5000亩,依托北海公园、香海禅林古枣生态园、马颊河风景区等,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渔业。到年,初步完成旅游休闲渔业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旅游、休闲、垂钓、娱乐、餐饮、服务于一体的旅游休闲渔业区,争创“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打造渔业旅游品牌。

(五)河道养殖区(Ⅴ区)。对马颊河、德惠新河和漳卫新河等3条河流适合条件的河道开发河道养殖,采用围网养殖或网箱养殖,重点养殖草、鲤、鲫、鲢、鳙、泥鳅等品种。

五、保障措施

(一)政策扶持,促进渔业稳定发展。充分认识渔业发展巨大潜力和重要地位,把落实养殖水域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宜渔则渔、宜藕则藕”的原则,制定出台渔业园区建设、渔业标准化和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合作组织建设等奖励政策,大力支持渔业标准化坑塘改造、渔业良种培育等重点项目,将水产养殖规划落实情况纳入乡镇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渔业养殖建设篇3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县关于加快发展精品农业、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水平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精品农业发展方向,以建立和完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实施水产种子种苗等工程,加强水产品牌等建设,突出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等管理,健全完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精品渔业,加快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全县渔业产业发展新跨越。

二、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实施四大工程

1、实施水产种子种苗工程。优质的水产种子种苗是我县大力发展精品渔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要围绕虾类、龟鳖类、河蟹、常规鱼类、名优鱼类分别在姚庄、西塘、陶庄、天凝等镇建立8~10个县级以上规模化水产种苗繁育和培育基地,加强良种选育与提纯复壮,并逐步试行良种补贴政策,重点提高中华鳖、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河蟹、鳜鱼、常规鱼类等主导品种的优质种苗生产能力和良种覆盖率。同时,在西塘镇鸦鹊村、姚庄镇*村各建设1个县级水产种苗引种育种中心,加强水产良种的引进、开发、研究和示范推广,进一步提升与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的配套能力。

2、实施标准化鱼塘建设工程。继续以标准化鱼塘建设工程为抓手,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完备、养殖模式生态、经营机制健全、生产管理规范科学的现代渔业示范基地。结合标准化鱼塘建设,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初步建立起符合*特点的水产标准化体系和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力争到2011年,确保完成1万亩水产标准化鱼塘及老塘改造实事工程,力争完成3万亩水产标准塘建设任务。建成1万亩符合“四个一”要求(即有一个优势品种、一个知名品牌、一个健康养殖模式、一套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生态高效现代渔业示范基地。

3、实施主导品种提升工程。围绕我县的主要养殖品种,重点打造五大主导品种精品区。一是建设2万亩“三虾”精品养殖区。在陶庄镇、姚庄镇和惠民街道重点发展南美白对虾精品养殖区,在西塘、干窑等镇重点发展罗氏沼虾精品养殖区,在姚庄镇重点发展青虾精品养殖区。力争到2011年,“三虾”精品养殖面积超过2万亩,年产优质商品虾6000吨,年产值超1.5亿元。二是建设5000亩龟鳖类精品养殖区。重点在姚庄、天凝等镇发展中华鳖(太湖花鳖)、日本品系中华鳖、鳄龟等龟鳖精品养殖品种,同时建设3~5个规模化龟鳖种苗繁育基地,年产龟鳖种苗500万只。力争到2011年,全县龟鳖精品养殖区年产优质龟鳖2000吨,年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三是建设1万亩河蟹精品养殖区。重点在陶庄、西塘等镇建设河蟹精品养殖区,在姚庄镇建设虾蟹混养精品区。力争到2011年,年产优质河蟹500吨,年产值达3500万元以上。四是建设万亩“四大家鱼”精品养殖区。重点在姚庄、陶庄、西塘、天凝等镇建设1万亩“四大家鱼”精品养殖区。力争到2011年,年产优质商品鱼8000吨,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五是建设5000亩名特优鱼类精品养殖区。重点在陶庄、西塘、干窑、天凝等镇发展鳜鱼、加州鲈鱼、太湖白鱼、乌鳢等名特优鱼类。力争到2011年,全县名特优鱼类养殖面积超过5000亩,年产优质鱼3000吨,年产值超6000万元。

4、实施水产清洁养殖工程。制定清洁养殖实施规划,大力推广虾蟹草、鱼鳖混养、河蟹套养鳜鱼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加快建设2000亩水产清洁养殖基地。积极实施标准塘改造、清洁养殖、排放废水处理等综合治理措施,着力转变水产养殖发展方式,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重点在陶庄镇建设350亩水产清洁养殖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积极探索水产养殖和水环境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生态渔业发展新路子。

(二)加强三项建设

1、加强水产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不断提升*水产精品的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水产精品在市场销售中的竞争优势,带动整个渔业产业的发展。鼓励水产专业合作社、水产行业协会、渔业龙头企业、水产养殖大户通过品种改良、产品基地双认证和品牌营销,争创水产精品品牌。力争到2011年,全县培育省级以上名牌水产品5个,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机水产品10个以上,积极推动我县由水产养殖大县向水产养殖强县转变。

2、加强加工和流通渔业建设。通过引进外资企业和培育本地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发展我县主要养殖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业。继续做好南美白对虾“订单渔业”,进一步加强青鱼、加州鲈鱼等特种水产养殖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攻关。支持渔业加工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户合作建立水产精品生产基地,促进产销对接。大力推广超市直供、连锁专卖、网上销售等现代水产物流模式,拓宽水产精品流通渠道。积极培育水产经纪人队伍,规划建设水产品交易市场,进一步拓展*水产精品的销售市场。

3、加强休闲渔业建设。充分发挥我县地理位置优越、湖荡湿地和池塘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加快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建设。在现有4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几年努力,再培育2-3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休闲渔业与旅游渔业的有机结合。力争到2011年,全县从事渔业休闲的基地达到10个以上,休闲渔业经营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形成分布合理,特色明显的休闲渔业新格局,使休闲渔业成为我县渔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突出两项管理

1、突出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水产业可持续发展。全县要以创建“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为契机,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执法监管,强化初级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大力推行水产养殖、用药和销售“三项记录”,从水产种苗、水产饲料、渔用药物等环节着手,加强对温室甲鱼养殖户的重点监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健全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体系及监控网络,加快建设县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着力构建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力争到2011年,全县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初级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

2、突出渔政执法管理。渔政管理是渔业生产和发展精品渔业的重要保证。要继续加强养殖证的管理工作,按照《*县水产养殖规划》,认真做好内外荡养殖证的发放、换证年审等工作。进一步落实对无公害基地、水产种苗场、水产饲料生产企业规范性的管理措施,加强渔业水域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管理,为发展渔业生态养殖和精品养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严格渔船安全生产管理,严厉打击电捕、偷盗养殖水产品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渔民合法权益。

(四)健全一个体系

进一步健全推进精品渔业发展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全县要结合大力发展精品渔业、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良好契机,积极推动渔技推广机构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生产基地、合作社、养殖企业、养殖户的技术对接,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我县渔业的产业层次。同时,结合新型责任渔技制度的实施,切实加强渔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深化渔业实用技术培训,构建适应精品渔业发展要求的新型渔技推广体系。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发展精品渔业是实施生态渔业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县渔业主管部门以及县农办、发改、财政、科技、环保等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相互配合,积极推进。各镇(街道)要根据本实施意见,抓紧落实实施单位和责任人员,重点镇(街道)要专门建立工作班子,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渔业养殖建设篇4

一、发展生态渔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浙江渔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渔业跨越式发展路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省渔业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五年来,我省渔业围绕“产业强基础、发展上水平”战略,坚持统筹兼顾、重点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保障市场安全有效供给、增加渔农民收入、促进渔区和谐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渔业发展正面临着空间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物资源日渐衰退等压力和经营体制机制滞后、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不足等问题的双重挑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推广应用新型生态渔业发展模式,逐步构建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渔业体系,实现渔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是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举措,也是实现生态环境修复、推进渔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抓手,更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渔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发展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渔业(即生态渔业),实现渔业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浙江渔业才能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渔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二、生态渔业的发展方向、建设内容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方向。

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通过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和合理的生产模式,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体单位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具体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修复保护为重点,强化渔业在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促进生态安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实现渔业和环境的和谐。

二是以“百万亩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为主要载体,全面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推进渔业向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渔业方向发展,实现生态和高效的协调。

三是大力引导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景观渔业方向发展,积极拓展产业业态,实现渔业空间的拓展。

(二)建设目标。

依据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今后五年,在我省构建沿海生态高效渔业发展区、内陆设施渔业示范区、山区生态渔业建设区、大水面洁水渔业开发区等几大渔业块状经济区,基本形成自然环境和谐、基础设施优良、渔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科学技术先进、运营机制新颖的现代生态渔业发展格局,促进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繁荣进步。

到2012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达到1860亿元,年均增长8%;渔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0元,年均增长5%。

(三)主要模式。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结合我省实际,重点推行下列七种模式:

1、池塘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以配合饲料为基础,以安全、高效的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有效减少药物使用,降低对水体的氮、磷排放,并通过构建一定比例的人工湿地、生态氧化塘或利用生态沟渠、稻田、藕田等进行养殖排放水处理或实现养殖水体的重复使用。

2、湖泊水库洁水型渔业开发模式。洁水型渔业开发,又可称“保水型渔业”,以保护水环境为目的,选择以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进行人工放养,利用生物食物链原理,消耗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从而达到保障生态平衡,保护水环境,充分利用水体渔产力,提高广大库区农民致富能力的目的。

3、文化传承和创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利用稻田、山溪等丰富的浅水资源,辅之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和创新具有悠久历史的稻鱼(虾、蟹)共生和山溪以草养鱼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既种稻(草)又养鱼,把植物和动物、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转化,实现“稳粮丰鱼增收”的目的。

4、大水面鱼、虾、贝、藻立体增(养)殖模式。在大江大河和浅海海域,选择适合该类水域生长繁殖、经济价值高、宜于人工苗种培育以及放牧饲养的鱼、虾、贝、藻等水生生物,利用生物间不同的栖息特性和食物链关系,实施规模化立体型增(养)殖,构建水域的生态平衡,改善水体环境,修复渔业资源,实现水生生物多样性。

5、工程化渔业养殖模式。采用高效水处理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功能性饲料等,有效控制净化养殖污水等自身污染,减轻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大幅度提高养殖单产和经济效益。工程化养殖包括集约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具有高密度、集约化、高效益、少污染等特点。

6、休闲生态渔业技术模式。利用渔村设备和空间、渔业生产场地、渔具渔法、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等,经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集渔业、科普、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使渔业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7、“负责任”水产捕捞模式。逐步减少渔船数量,探索和推行限额捕捞制度;推广渔船节能,改进渔具渔法,禁止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作业;压缩底拖网、定置张网、桁杆拖虾网等作业,鼓励发展选择性较好的流刺网、钓具和笼壶作业,促进捕捞产业发展与渔业资源再生能力相匹配,实现永续利用。

(四)工作重点。

主要是实施“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

1、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修复行动计划。以涵养资源、修复生态、改善环境为目标,以我省水系和重要渔业水域为重点,实施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修复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在我省钱塘江、瓯江、曹娥江、甬江等重点水系有序开展规模性增殖放流工作,完善和加强执法管理,推进增殖保护区和资源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重要渔业水域划型和保护,推行“负责任”捕捞模式,强化许可管理和伏季休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使主要渔业水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到较合理水平,捕捞水域渔业资源稳中有升,使我省渔业资源衰退和水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起,计划先在钱塘江流域举行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

2、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在加快渔业三大重点工程建设(标准渔港、标准鱼塘、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基础上,坚持“生态立渔、生态强渔”的发展理念,以生态、安全、高效渔业建设为目标,以做大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发展设施渔业和培育休闲观赏渔业为重点,实施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加快标准鱼塘建设改造,实施符合“四个一”(一个优势品种、一个知名品牌、一个健康养殖模式、一套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推行池塘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山区新型稻鱼共生养殖,开发浅海鱼贝藻类立体养殖,实施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增加渔农民收入。加强主导品种良种选育和推广,推进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加快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主导产业。深化渔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现代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推进工程化设施渔业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3、渔业洁水保水行动计划。以洁水与渔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水库等大中型水面为重点,实施“以鱼养水”“以鱼洁水”的渔业洁水保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渔业在改善水质、保护水环境和打造生态品牌等方面的突出作用。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土著鱼类,大力推行发展水库有机鱼生产,积极发展促进水质改善的洁水渔业,打造生态渔业品牌,引导、推动全省洁水渔业建设。

三、发展生态渔业的主要措施

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生态渔业的跨越,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贯彻落实“两创”总战略,推进“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着重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着力完善渔业经营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进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合法合理流转,加强规范管理和服务,努力构建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渔业经营体制。

积极培育现代渔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到2012年在全省培育、扶持和认定100家有一定规模、运营规范、效益明显的省级规范性渔业合作组织,构建起以渔(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各类产业(行业)协会为辅助的渔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积极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水产养殖主导产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流通业,大力扶持发展渔业龙头企业。

推进捕捞渔船法人制公司化改革,探索海洋渔业资源产权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框架,逐步实施产出配额管理,统筹渔业资源保护、渔民权益维护和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推广。

1、建设新型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深入实施以首席专家、渔技指导员、责任渔技员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渔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四结合”(推广、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五有站”(有机构人员,有工作场所,有试验示范基地,有信息和交通服务手段,有经费保障)建设,着力增强渔技推广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普及性,全面提高渔业科技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2、创新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提高渔业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对生态渔业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加强水产养殖容量、微生态平衡控制、水域生态调控功能等基础理论研究。围绕主导品种,加强良种选育、高质量配合饲料研发、病害防治等工作。以推广的七种生态渔业发展模式为重点,加快循环利用、高效生态的集约式健康养殖技术及其配套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不断总结、开发适合大面积推广的高效生态渔业模式。

3、加强渔民技术培训。提高广大渔农民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加大渔业实用技术、渔业职业工种技能、转产转业渔民再就业等培训工作力度;深入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科技下乡活动,积极培育扶持科技示范户,切实提高广大渔民的从业技能和素质。

(三)努力加大生态渔业建设的投入。

1、切实推进“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各地要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制订积极的产业引导政策,全力推进“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加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基础研究和后续管理;深入实施标准鱼塘建设工程,积极开展现代化高标准鱼塘建设;加快推进渔业生产标准化,加强水产原良种选育、引种、提纯复壮和优质种苗繁育推广;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强化手段,提升能力。

2、实施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工程。省里将积极筹措资金,围绕稻鱼共生、浅海贝藻鱼虾、池塘高效生态和工程设施渔业等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扶持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完备、模式生态健康、经营体制机制健全、生产管理规范科学的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引导和推动全省生态渔业建设工作。

3、不断创新投入机制。采取政策性奖励、财政贴息等多种措施,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投入、参与生态渔业建设,建立“业主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事业发展。妥善解决水产养殖业用电参照农业用电问题。

(四)切实加强生态渔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渔业养殖建设篇5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按照“转变观念、创新养殖模式、挖掘潜力、提高效益”的工作方针,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着力培育一批水产养殖大户、水产经纪人、水产经营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发展特色渔业、外向渔业、生态渔业,促进渔业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由渔业资源大县向渔业经济强县的跨越,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渔业富民行动,提高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主要养殖水域规划布局科学,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健康养殖技术得到推广,水产良种覆盖率得到提高,水生动物病害防控能力增强,渔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到十一五”末,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6万亩以上(不包括稻田养殖面积),较**末增加2.5万亩;全县水产品总量6万吨以上,较**末增长64%;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优质水产品产量占总量的50%以上;全县农民人均渔业产值超过800元,较**末翻一番。

三、主要工作

“渔业富民行动”突出良种工程、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产业化经营和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四大重点,通过突破“瓶颈”制约,实现渔业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和渔民收入的增加。

(一)进一步提高良种繁育能力。按照农业部《水产原良种场生产管理规范》的要求,规范良种场亲本选育、引进和经营管理,加速扩大名优种苗的繁育规模,配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步建立集繁殖、培育、销售一体化的苗种繁育体系。到**末,苗种繁育总量25亿尾以上,增长92%;新建年产苗种5—10亿尾的部级鳅科鱼类良种场,通过市级以上验收的水产原良种场达到4—6个,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

(二)建设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全面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因水制宜,调整养殖结构、调优养殖品种,促进水产养殖与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修复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保持水域滩涂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实现对水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加快无公害水产品、水产绿色食品认证步伐。**期间,建设省、市、县三级示范区8万亩以上,争取达到省级标准的3个,市级标准的10个;完成无公害水产品认证8个、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12万亩,水产绿色食品认证4个,全县通过质量认证的水产品品牌达到12个。通过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和水产品质量认证,实现优势水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渔业优势区域经济的扩张,扩大我县水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推进渔业产业化。充分发挥渔业资源、特色品种、良好水域环境的优势,结合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和优势水产品品牌的打造,加大水产品加工流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争取**末,水产品加工率达10%;创建1—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中小加工流通企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开展横向联合,扩大经营规模,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同时,培育典型,加强引导,围绕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扶持一批农民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为农民与市场、企业与基地的桥梁和纽带,拓宽渔民增收领域。到**末,我县水产龙头企业达到15个,其中争取达到国家、省级龙头企业3个。

(四)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制定地方渔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中长期规划;建立重点水域地方特色品种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注重湖泊、河流生物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合理规划养殖密度;积极探索和推进养殖病害生物防控技术,建立渔业水域污染及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规范渔政渔港管理体系和渔船检验体系,全面实行养殖证制度,实现渔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行动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把渔业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品优势、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是我县**期间渔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将渔业富民行动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集中力量,重点扶持。针对制约我县渔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非均衡发展的理念和狠抓重点渔区、突出名优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渔业效益的原则,重点扶持部级、省级苗种繁育基地,省、市级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和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在资金投入上,协调用好各项渔业资金,发挥国家、省、市级投资的导向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以奖代补,择优扶持。**期间,获得部级龙头企业奖励10万元、省级龙头企业奖励5万元、市级龙头企业奖励2万元。至2007年年底,凡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水产品品牌,市财政将补贴8000元。

(三)统筹兼顾,搞好规划。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区**发展规划,适应渔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科学制定本地区的渔业发展规划。依托规划,狠抓结构调整,促进渔业产业升级和优化,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兴渔水平。鼓励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对渔业科技难题进行攻关,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开发;加强养殖户的技术培训,以科技进步引领渔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渔业养殖建设篇6

1、工业化、城市化紧缩了苏州渔业的发展空间。近十年来,由于城镇、道路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耕地面积包括池塘面积以每年10-20万亩的速度快速递减,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传统养殖业的发展。近10年来苏州市由于扩大城市规模,水产养殖面积逐年减少,到2009年,苏州市水产养殖面积比2001年减少了17.14%,而且有继续缩小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渔民成为失渔渔民。从行业产值分析可知,在2005年到2009年的5年间,苏州市水产养殖的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例从1/189下降到1/263;同时,苏州渔业在农林渔牧业产值中的比例也从2007年的41.64%下降到2009年的36.24%。因此,在高度工业化的苏州地区,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和过去农业生产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给养殖面积不断缩小的渔业加重了水源污染的压力,苏州给予渔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2、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了渔业生产要素的非渔化。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各类社会生产要素加快向优势行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积聚。农业包括渔业赖以发展的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渔业上普遍存在阵地缩小、资产流失、设施退化的现象;苏州财政收入投入渔业的基数较低,总量不大,投向也不尽合理,直接用于渔业生产的投入比重不高。渔业基础性投入在量和质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跟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渔业的渔业服务体系也一次又一次受到冲击,渔业服务成为渔业工作中突出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3、工业化、城市化催发了渔业功能的多元化。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渔业一方面将继续在提供优质水产品和增加渔农民收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更要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渔业将被赋于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多元化功能。但是,苏州市现有渔业从业者的现状是年龄偏大,体力差;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偏低,智力差。同时,渔业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地将农村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吸引过去。而且现有的养殖水体分得较散,使得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难以实施,制约了渔业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渔业发展没有根本的保障。

4、工业化、城市化加剧了渔业竞争的国际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了WTO,经济的开放度越来越大,苏州渔业尤其是特色渔业被置于国际、国内二个市场一体化的大环境当中,竞争的对手越来越多,竞争的难度也越来越高。苏州作为全省唯一的与WTO接轨示范区,作为苏州主要标志性产业的渔业首当其冲,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但是,由于各种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的加剧,渔业水域的环境恶化问题相当严重,养殖病害频发,一些水域已不适宜发展食用水产品。而一些大面积发展的养殖品种,由于缺乏一定的提纯复壮和品种保护,种质退化,导致病害增多,生长速度减缓,上市规格偏小,单位面积的产出减少、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弱。加上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体系尚在发展过程中,普通水产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等优质产品同台上市,产品的优劣在价格上难以体现,生产者对发展无公害甚至更高层次的养殖,积极性不高,质量型渔业生产技术推广缓慢。

二、苏州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现代渔业是相对于传统渔业而言,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形成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针对苏州渔业发展的现状,要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唯一的途径是实现渔业现代化。而真正实现渔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大“政策强渔、科技兴渔”的力度,充分利用本市丰富的种质资源、良好的自然资源等优势条件,尽快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才能加快苏州渔业现代化的进程。在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同时,确保渔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使生态和经济“双赢”。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扎实做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渔业,关键是要强化渔业基础设施的改造,提高渔业抗风险能力。首先要加快池塘标准化改造与老鱼池的清淤护坡工程,提高鱼池的生产能力;其次要完善池塘养殖区的进排水水利设施,池塘进排水分开,实行循环水养殖;第三要大力发展渔业适用机械,如微孔增氧机、投饵机、水质监测仪等;第四要积极发展设施渔业、循环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等,加强养殖区水源的保护、降低养殖尾水的排放量,不断提高池塘的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上基础建设均需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实施。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以工补农的发展阶段,同时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我国与日本、美国、欧盟、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相比,对渔业的补贴仍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作为大农业中的渔业,可以参照世界其他主要渔业国家的单位产值补贴数额。苏州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应该有财政实力提高补贴力度,切实满足当前渔业发展的需要,解决制约渔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增强苏州渔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保护渔业和渔民的相关利益。目前,苏州已经在吴中区的临湖镇、相城区的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昆山的大唐生态区及周市东方高效农业示范区、吴江市平望的加州鲈、同里的青虾等基地、常熟市沙家浜镇标准化养殖基地分别进行了1000亩以上的规模化池塘改造工程,为苏州实现渔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地资源紧缺的苏州,实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时,应避免建设大批的政府形象工程,耗巨资将大面积土地资源用于不必要的陆地绿化工程,将现有的土地资源真正用于标准化池塘改造与灌排水系统(水循环系统)的建设,严守渔业生产基本阵地,让养殖者、消费者得到实惠。

(二)依靠现代科技,切实做好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渔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现代装备技术等现代科技来支撑,而标准化建设是实现现代渔业的基本步骤,它包括养殖池塘的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标准化。苏州渔业发展到今天,地方政府有实力加大科技投资,加快苏州现代渔业的建设步伐。在具体实施时,当地方政府增加科技投入后,科技管理部门与渔业主管部门将资金使用在池塘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合力召集苏州本地区的专业技术力量,包括本地大专院校、研究所、水产推广技术部门的水产技术人员及规模化养殖基地的养殖能手,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水产科研仪器、设备、种质资源等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集中攻关,探索高产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和技术,探索渔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大量生产性试验成果的基础上,逐一总结、制定适宜苏州生产的特色养殖品种如河蟹、青虾、鳜鱼、黄颡鱼、花鱼骨鱼、南美白对虾及四大家鱼等养殖品种的养殖技术地方标准,做到成熟一个制定一个,严格审定,使之实用,切忌为了标准而制定标准,使地方养殖标准成为摆设,中看不中用。切实加强全市渔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推动苏州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推行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水产养殖技物推广力度。到目前为止,江苏省实行渔业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工程已三年,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从技术人员数量和力量分析,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人手太少,建议苏州市政府尽快扩大人员编制,健全推广队伍,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技入户示范户队伍建设,健全市、县、乡三级联网的渔业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等公众媒体,及时向渔民、企业、消费者传递渔业生产、市场流通、渔业政策、养殖技术等信息,实施针对性强的信息服务;通过技术培训、传帮带、示范和带动周边区域,促进高效养殖技术进村入户。

(三)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和功能结构,增强苏州渔业竞争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渔业经济发展正是通过渔业结构的规律性调整和转换实现的。苏州的渔业经济发展得益于渔业产业结构和功能结构的不断调整。到目前为止,苏州的渔业产业特色区域布局进一步显现。一是基本形成了优势生产区域,培育和形成了一批万亩以上养殖水面的特色镇、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二是扩大了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以蟹、虾、鳜鱼、龟鳖为主的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占总面积的61.6%,形成优势产业,产业规模居全省前列。三是加快开发优势品牌产品步伐。目前,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占到45%,创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1个,市级名牌产品13个,其中阳澄湖、太湖大闸蟹饮誉海内外,阳澄湖大闸蟹实施了原产地保护,“太湖牌”大闸蟹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四是逐步扩大规模高效渔业面积,现累计达到49.2万亩,涌现了太仓市双凤镇西川水产养殖场、吴中区临湖镇新南渔场、吴江市平望镇顾扇村、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等一批高产高效的养殖典型。但纵观苏州的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似乎有些类同,绝大多数以虾蟹鱼混养为主,只有在吴江有一些较大规模的加州鲈鱼、南美白对虾、甲鱼、鳜鱼的养殖区,而且由于病害难以控制,养殖风险大等原因,鳜鱼、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规模还在逐渐缩小。这样的渔业产业结构不利于增强苏州渔业的竞争力,如近几年来阳澄湖、太湖大闸蟹等品牌不断受外地大规格蟹的市场冲击,使地方经济遭受很大的打击。因此,我们不但要规划不同养殖品种的功能养殖区,而且要化财力、物力、人力(科技人才)主攻某一养殖品种的养殖技术,如鳜鱼、加州鲈鱼、黄颡鱼、南美白对虾,突破其养殖技术瓶颈,降低养殖风险,恢复养殖者的生产信心,培育特色产品的产业区。增强苏州渔业整体竞争力。从功能结构上分析,苏州市渔业内“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稳定增长水产捕捞业的同时,不断扩大水产品加工规模,初深加工能力达到5.5万吨。休闲渔业加快发展,建成休闲渔业基地43家,年直接经营收入达1.5亿元,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建议以后的方向是瞄准上海和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消费人群,利用苏州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自然资源,围绕自然生态和产业特点做大做特休闲渔业,加大渔业三产的经济贡献率。

(四)加强地方渔业法规建设,做到水产品质量的依法监管,率先制定并实施“水产品无追溯体系不得上市”法规

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持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水产品质量竞争力是一个地区渔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关系着该地区渔业的生存与发展。苏州市渔业管理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健全水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监管制度,加快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品牌的管理,提高“三品”的影响力,加大创名牌、保名牌力度,加快阳澄湖大闸蟹、太湖大闸蟹等品牌的整合,使这些品牌产品畅通销往海内外。但是在近几年抽检样品中还时常查出违禁药物的残留及有害物质的超标,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任重而道远。2010年11月,国家商务部信息,中国将扩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从目前的10个试点城市扩展到全国,相关品种也将由目前的肉类蔬菜试点扩展到其他农产品,最终变"点监管"为"链监管",形成"无法追溯来源不得上市,上市农产品都可追溯"的市场准入制度,并于今年年底出台一批购销要求、等级、包装、标识、储存、保鲜、追溯等标准。建议苏州率先制定并实施“水产品无追溯体系不得上市”的法规,组建水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和质量检测监管队伍;建设追溯体系,使各流通节点的信息互联互通,形成来源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追溯链条,切实监管影响水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把大型批发市场尤其是一级批发市场全部纳入试点,把超市纳入“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范围,建立“超市+渔业经纪人+渔民”的新型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力推电子化统一结算,同时进一步提高水产品生产的集中度,把产能向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渔业企业集中。促进苏州渔业产业快速升级。

渔业养殖建设篇7

1荣县水产生产的现状

全县107座水库已有80座水库实施了集约化养鱼,养殖面积713hm2,产量1810t,2550kg/hm2;池塘10258口,只有少数进行了规模化投饲技术养鱼,养鱼面积1172hm2,产量5888t,高的达22500kg/hm2,低的750kg/hm2;河沟养殖面积354hm2,采取投放鱼苗、安放拦鱼设备、落实承包责任制的形式进行养殖,养殖产量446t,1260kg/hm2;稻田养殖面积6972hm2,基本都是粗放养殖,产量4520t,645kg/hm2。现有水产养殖企业4个、渔业专业合作社22个,拥有水产养殖面积1866hm2,获得“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的4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4个,面积1127hm2,渔业生产发展潜力极大。

2荣县水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机构不健全,产业投入太少县乡水产技术推广及渔政机构不适应水产发展的需要,乡镇基本没有水产科技管理队伍,影响了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及渔业法律法规的执行,对水产业投入太少,造成原良种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渔政执法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水产的快速健康发展。2.2基础设施差,环境不优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垮塌、淤积、渗漏严重,公路、电力设施不完善,影响了蓄水和渔业生产的正常发展;有些乡镇对水产业发展不够重视,养殖环境差,没有处理好水面资源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渔业水域污染严重,破坏渔业生产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养殖户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2.3水产科技及品牌意识差水产养殖户及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工、服务、休闲渔业、游钓等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缺乏品牌意识,种质退化,病害问题严重,养殖过程中存在滥用药物的现象。2.4水产养殖单位生产资金普遍不足水产养殖单位实施产业化经营,在修建维护鱼池、道路、电力等设施设备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致使生产经营管理中缺少饲料、渔药等流动资金。

3荣县水产业发展思路

3.1制定水域规划,落实承包责任制政府应把发展水产业作为振兴荣县农村经济的“兴奋点”,制定水产业的发展规划,将越溪河流域规划为名特优水产养殖基地;沙溪河流域规划为常规水产品养殖基地;旭水河流域规划为休闲渔业水产养殖基地;双溪水库片区规划为种苗及冷水性水生生物养殖基地,进一步完善发展水产业的政策措施,把原来的部门行为变为机关、厂矿、企业、个体户承包塘库及新建无公害养鱼基地的社会行为,全面落实各类水域承包责任制,从政策上推动水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3.2推进水产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一是依托项目,拓展水产养殖基地。近年来,水产业依托项目在双石、望佳、度佳、长山等地新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00hm2。水产部门须进一步加强与财政、农办、国土、各乡镇的联系和协调,以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项目和省级优势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利用低洼地、荒滩、下湿田等宜渔资源,科学规划,整合农综项目、财政支农资金项目、扶贫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微型水利项目、小农水项目,新建无公害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政策引路,发展养殖销售大户,建立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3.3抓水产养殖新技术培训,促进现代渔业发展充分发挥县乡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主体作用,加强与渔业协会、渔业合作社、科协、科技局、广电局等组织的沟通与合作,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科技兴农项目、科技下乡、举办培训班、广播电台宣传等形式,广泛开展水产养殖新技术的普及,全面更新水产养殖户的生产观念,引导水产养殖户开展无公害饲料养鱼、生态养鱼和新品种养殖,全面提高水产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和效益,促进现代渔业的发展。3.4强化管理,确保水产品食用安全在稳定池塘传统养殖种类的基础上,不断优化10258口池塘养殖结构,切实保护水库水域生态环境,加强河流的增养殖,实行禁渔区、禁渔期以及人工放流制度,切实做好留佳、长山、双石、度佳、新桥1127hm2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及苗种基地的建设,养殖单位严格按照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要求进行生产,建立《苗种投放记录》、《生产记录》、《用药记录》、《销售记录》,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达到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标准。禁止使用违禁药物,严格实行水产品渔药、鱼饲料、渔机具、水生动植物及渔业船舶等检验检疫制度,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确保水产品食用安全。3.5依托专合组织,培育市场,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以荣县水产协会为龙头,玉章、越溪、杉溪、先雨、富民、朝阳等21个渔业专合社和水产养殖企业为基础,进一步强化渔业专合组织及养殖企业的管理,定期组织考察培训,举办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提高水产养殖户的科技及品牌意识,培育市场,建立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机制,实行订单渔业,完善良种服务、技术服务、渔药鱼饲料服务、水产品加工销售服务,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使水产养殖与市场销售融为一体,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提高水产养殖单位产业化经营水平。3.6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强化科技投入,发展生态渔业政府应把水产发展目标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的考核内容,拿出部分农发资金,以水产项目的形式,奖励渔业生产发展好的乡镇和养殖单位。以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为契机,完善我县县乡两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及渔政执法体系,建立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采取各种形式筹集水产发展资金,推广先进适用的水产新技术,发展生态渔业,大幅度增加无公害水产品产量,推动荣县的水产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渔业养殖建设篇8

一、团结拼搏,强力推进,以争创一流的务实作风创造了去年全县渔业工作的优良业绩

过去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渔业战线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以争创一流的务实作风,大力实施高效设施渔业工程,扎实抓好渔业科技创新、品牌创建、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加快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县实现水产品产量9.59万吨,渔业总产值达19.19亿元,渔业多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我局被省海洋与渔业局表彰为现代渔业建设先进单位,荣获市渔业系统目标考核综合奖和2个单项奖,被县授予目标考核综合奖。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与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重抓“三个一”工程,高效设施渔业得到新的发展。坚持以实施“三个一”工程为抓手,加快发展高效设施渔业,去年新流转土地8100亩,发展大规格蟹养殖,累计达4.78万亩。新开展“太湖1号”青虾繁育,引进亲本300公斤,繁育虾苗2000万尾。推广大塘套养甲鱼养殖面积达1万亩,累计达4.5万亩。新增微孔增氧面积0.52万亩,硬质护坡0.2万亩,温控大棚养殖面积300亩,高效设施养殖等新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运用。全县新增高效养殖面积2.2万亩,累计达14.3万亩;其中新增设施渔业养殖面积1.33万亩,累计达3.1万亩;建成亩产值超万元的高效养殖面积2.14万亩;新增恒济苗庄、九里、上冈堰东千亩连片高效渔业基地3个;新增上冈百万元养殖小区2个;新建芦沟、沿河百亩连片塑料大棚温室养殖基地2个。

(二)重抓渔业园区建设,特色基地扩张取得新的成效。坚持以渔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恒济镇加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力度,在苗庄村新建大闸蟹核心基地3000亩、标准化蟹池50个,栽种常绿苗木4万株,浇筑水泥硬质道路1.2公里,建设400吨冷库1座,安装微孔增氧机械100组,并实施了防护栏、路灯、门楼等基础设施,园区形象明显提升,被认定为省级现代渔业精品园。建阳镇加大现代渔业园区改造力度,整治塘口3000亩,由中电投投资建成渔光互补基地1500亩,开展大规格蟹套养沙塘鳢,入园企业---双湖科技有限公司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成立了沙塘鳢研发中心,开展沙塘鳢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基地科技内涵显著增强,当年被认定为市级现代渔业园区,去年5月央视《中国新闻》进行了专题报道。加大名优特色水产品基地建设力度,九龙口、颜单、高作等镇新增泥鳅繁育养殖面积300亩;沿河、芦沟两个镇新增南美白对虾大棚双茬养殖面积250亩;建阳镇新建鲟鱼养殖3500平方米,新增蟹池套养沙塘鳢1500亩,恒济镇新增蟹池套养细鳞斜额鲴3000亩。

(三)重抓渔业品牌创建,水产知名度有了新的提升。坚持品牌制胜,全力抓好水产品牌创建,去年我县被中国渔业协会认定为“中国河蟹之乡”;“九龙口”水产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九龙口”青虾、河蟹被认定为省名牌农产品;完成“九龙口大闸蟹”和“青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材料的申报工作;积极参加各类农展、大赛,九龙口大闸蟹先后获得首届苏蟹评比“最具成长性品牌奖”和“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交会金奖”。依托九龙口商标的新优势,在上海、南京新开设专卖店2家、累计达7家,初步形成辐射周边大中城市的市场销售网络。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扩大了“九龙口”品牌知名度。

(四)重抓渔业发展主体,生产经营能力实现新的跨越。坚持以渔业发展主体建设为平台,鼓励广大渔农民创办和参加各种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去年全县新增范二、万福桥、渔家乐、朦胧、明大、嘎粮河等6个渔业合作组织,入会社员达820人,全县渔业合作组织累计33个,社员达2100人。强化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扩大水产品流通,扩大经营服务范围,加强与渔户连接,形成产供销利益紧密联合体,新建了建阳嘎粮河河蟹水产品批发市场。强化水产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培植了冠华水产公司、王开食品公司2个省级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渔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冠华公司新上1000吨水产品加工线项目,5月份投产运营;王开食品公司投入5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去年,全县水产品加工量达1万吨,产值达1.35亿元。强化休闲渔业建设,在培植沿河弘宇生态园、颜单瀚阳渡假中心,近湖永林休闲山庄、建阳天然钓场等4家规模较大的休闲渔业场所的基础上,新建了庆丰东刘鑫湖、上冈桃园汇友2个休闲渔业基地,全县规模休闲渔业基地达12家。

(五)重抓质量安全建设,渔业管理工作呈现新的亮点。坚持以渔业质量安全建设为突破口,狠抓渔业管理工作,强化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认定,去年新认定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6个,面积1.1万亩,累计达12.85万亩;新申报无公害水产品10个,累计达28个。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县创建力度,去年我县被列为全省试点示范县,初步建成县级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分中心1个,质量安全追溯点9个,追溯流通模式4种,安装了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强化水产生产基地环境、产品质量检测,先后配合农业部、省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连云港水产品检测中心,对全县主要水产品及其养殖环境进行了监督检查和抽测。强化水产品疫病防治,在重点养殖区定期进行水产品样品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检测,抽测样品80个。强化渔业安全管理,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16次、渔业安全生产检查30次、电力捕鱼执法大检查130次,对重点生产基地、苗种场等生产经营场所进行了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多人次,共查处电力捕鱼案件65起,没收违捕工具60台套,有力地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安全和法制安全。

(六)重抓渔业科技创新,养殖技术支撑注入新的内涵。坚持以渔业科技创新为手段,不断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去年冠华公司与中科院淡水渔业中心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在九龙口镇建立了“太湖1号”青虾繁育基地,繁育“太湖1号”青虾虾苗2000万尾,被认定为全市唯一的省级青虾苗种繁育基地,全县推广套养面积3000亩。我县河蟹养殖发展势头强劲,被省列为河蟹产业重点县,溪源水产公司承担了“长江1号”河蟹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全省仅此5家,在高淳选购了河蟹优质亲本1000公斤,进行专池培育。县蟹业协会与中科院淡水渔业中心、省淡水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在恒济镇建立了超级蟹养殖基地,为全县河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组织养殖户赴苏州、兴化等地参观学习,邀请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致富指南杂志社等专家学者来湖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0期,参训人员达2500人次;先后引进鲟鱼、青虾、沙塘鳢等多个新品种,推广5项新技术,培育渔业科技示范户450户。

过去的一年,全县渔业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确属来之不易,这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离不开全县上下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全县渔业战线全体同志的敬业奉献和奋力拼搏。值此,我代表县水产局,向关心支持渔业发展的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战斗在渔业一线的全体同志表示诚挚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渔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镇区高效渔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性;渔业生产企业、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带动能力还不够强;水产品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大;水产品加工种类、出口创汇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渔业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等。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现代渔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推促现代渔业发展再登新台阶。

二、提振信心,抬高目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再创今年全县渔业工作的全新局面

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第一年,是全县“现代农业重点工程突破年”,也是加快高效渔业发展、加速渔业现代化的奋进年。做好今年的渔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一定要提振信心,抬高目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紧紧围绕“领先、苏北率先、全省争先”的目标定位,严格按照“五化同步推进”战略的总体要求,抓实各项举措,积极投身“现代农业重点工程突破年”活动,全力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实力、创新、美丽、和谐作出新的贡献。2013年全县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紧紧围绕打造渔业强县目标,积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扎实抓好新渔场、新渔船、新渔村、新渔民“四新”建设,突出“三个一”工程和渔业重点项目,全力推进高效生态健康养殖,全面提升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四大能力”,加快建设高效渔业强县、质量品牌渔业强县、科技渔业强县,推动全县渔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工作目标是:全年完成水产品总产量9.7万吨,渔业总产值22亿元;建成高效设施渔业面积2万亩,其中设施渔业面积1.3万亩;建成无公害基地面积2.5万亩;确保认定1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力争打造省级渔业产业园区、水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各1个;指导服务市重点渔业项目5个、县重点渔业项目12个。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2013年重点要抓好“一创建、两培植、三建设、四突破、五推进”几方面工作:

(一)突出创建一个省级园区,扎实抓好渔业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现代农业重点工程突破年”活动为契机,以创建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为突破口,以超前的思维、超人的胆魄、超常的举措,扎实推进17个市县级渔业重点项目。一方面,要加大恒济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建设,按照“规划设计科学、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显著”的建设要求,抓紧完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尽快建成5000亩核心区;同时,要加快500亩苗种繁育基地、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度,及时安装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确保按期实施到位,将之建成全县渔业主导产业的集聚区、科技成果转化引用的核心区,力争年内建成省级渔业产业园区。一方面,要统筹抓好各类渔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万亩高效设施渔业、万亩大规格河蟹养殖基地、高效渔业千亩连片示范园、“三品”创建、品牌创建、外向型农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我局将会同相关镇,帮助项目实施单位协调解决矛盾,制定工作方案,排出时间进度,实行挂图作战;同时,坚持靠前服务,强化技术指导,帮助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与项目资金,促进项目尽快出形象、出效果、出效益。

(二)突出培植两个龙头企业,全力提升水产品加工能力。继续把培植龙头企业,提升水产品加工能力,作为渔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年内重点培植冠华水产、王开食品2个水产品加工企业,引导企业扩大规模、提速增效,在面上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一是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引导企业加强与超市、大型集团公司等经营组织合作,通过合资、合作、合股等形式,扩大企业加工规模。冠华水产公司要加强与上市企业小南国集团的深度合作,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多家星级宾馆的优势,进一步扩张生产规模和营销总量,尽快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青虾加工基地。二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鼓励2家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水产品加工技术,建立虾类产品研发中心,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开发系列化、多样化的新型产品。三是更新使用新型设备。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更新加工工艺,不断开发新品,提升产品档次,从根本上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三)突出“三个一”工程建设,做大做精特色渔业基地。发展特色渔业,是优化养殖结构的必由之路。今年,要继续加大一只蟹、一只鳖、一尾虾“三个一”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整合资源,放大优势,做大做精特色渔业基地,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注重大规格,扩张河蟹养殖基地。积极调整养殖结构,由“大养蟹”向“养大蟹”转变,在规格、产量上做足文章,重点扩大沿荡镇大规格河蟹养殖面积,今年力争达5000亩,辐射带动全县发展大规格蟹养殖面积达5万亩,进一步增加养殖效益。要注重生态化,扩张甲鱼养殖基地。继续扩大颜单镇、大溪河公司生态鳖养殖面积,在品质、生态、品牌上做足文章,今年生态鳖混养面积力争达4.5万亩。要注重新技术,扩张青虾养殖基地。在种苗、技术上做足文章,继续扩大沿荡镇青虾套养面积,以及上冈、冈西、宝塔、高作等镇南美白对虾大棚双茬养殖面积,今年青虾、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新增1万亩。

(四)突出寻求四项工作突破,切实增强渔业发展后劲。一是在渔业科技创新上求突破。围绕渔业生产中的制约瓶颈,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攻关,重点在提高产量、规格、品质和效益上做文章。二是在渔业品牌创建上求突破。加大“九龙口大闸蟹、青虾”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力度,加强跟踪对接,年内争创1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快河蟹出口创汇基地认证进程,年内通过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备案手续,力争早日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外向渔业的重大突破。三是在渔业机制创新上求突破。积极探索水面、土地流转机制,使养殖水面向养殖能人、养殖大户有序集中;创新渔业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渔业科技推广、质量安全、渔业投入保障等体系建设,构筑现代渔业发展新高地。四是在高效优质养殖上求突破。在加快发展主导品种养殖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品种养殖,引进和推广大棚南美白对虾双茬养殖、三茬养殖、鲟鱼温控养殖、泥鳅高密度养殖、蟹池套养优质鱼等高效养殖模式,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五)突出加快推进五化进程,积极构建渔业发展新的格局。要加快推进渔业规模化。继续实施高效渔业规模化建设工程,围绕省级现代渔业精品园、现代渔业示范基地(示范场)、现代渔业示范村建设标准,加大渔池改造力度,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形象,提高效益。要加快推进渔业产业化。立足地方资源,开发地方支柱产业。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原则,重点培植冠华、王开、九龙口大闸蟹公司等渔业产业化企业,把产加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渔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采取激励措施,尽快组建河蟹、虾类2个渔业经济合作联社,为渔业产业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优势,积极与大中城市水产经纪人合作,拓展市场空间,扩大经营服务范围,加强与渔户连接,促进我县水产品流通。要加快推进渔业标准化。大力推行渔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塘口档案制度管理,督促生产者按照渔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进行生产。进一步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重点开展塘口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等监管。加强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快“三品”认定,年内新认定绿色食品1-2个,无公害水产品15个以上。要加快推进渔业法制化。扎实开展打击电力捕鱼专项行动,各镇区、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建立县、镇、村三级防治网络,逐步形成上下联动,专管与群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扎实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加大对重点养殖大户、苗种场投入品的监督管理,规范建立塘口档案,便于溯源。扎实开展渔业生产安全检查,各镇区农业服务中心作为本辖区渔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单位,要经常性地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指导和检查,努力将隐患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要加快推进渔业信息化。科学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督促追溯点人员及时将养殖户生产信息录入数据库系统;继续大力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向生产者产前提供新模式、新技术信息,产中提供病害防治生产管理信息,产后提供市场供求信息;督促渔业技术人员及时上报渔业生产信息,提高信息化程度。

渔业养殖建设篇9

一、2005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修订后的《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于8月3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10月1日起施行。制修订《凤珇省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办法》报省政府法制办,《凤珇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厅务会审议通过下发执行。

2、继续做好全省水域滩涂养殖证核发工作,全省核发渔业水域养殖证527本,发证面积3600公顷,累计完成全省核发任务的88%。

3、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建设榆阳区牛家梁等2个生态渔业示范点,建立冯家山水库渔场等4个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全年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94亩,其中高标准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2935亩,示范点亩均增加收入381元。

4、完成了团头鲂养殖技术规范等2个地方标准的起草和送审,申报农业部渔业行业标准制修定项目4个,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组织完成石头河水库渔场、西安水流渔场等3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工作。

5、太白胥水河部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评审待批,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布了《凤珇省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批准建设陇县、洛南2个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完成了2005年度渔业水域环境公报和水产疫情公报的。

6、编制完成全省渔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大纲,“七大体系建设”建设规划报省政府,编制申报13个渔业项目报有关部门5个已被立项下达计划,全年累计落实中省基本建设资金1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做好了渔业年报、半年报、季报等统计工作,编制完成15个渔业重点项目进入“项目储备库”,农业部支持我省7辆渔政车和2艘渔政船交付使用。

7、全省举办渔业计划、统计、推广、养殖、技能鉴定等培训班6期386人次,组织开展3次渔资市场整顿和打假活动,严厉打击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等渔业违法行为。全省累计查处渔事违法案件523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64万元,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4多万元。

8、全面启动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做好全省渔业船舶登记检验以及船员培训和发证工作,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整顿和取缔“三无”渔船,全省有7艘渔政执法船经国家渔政监督局批准公布。

9、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完成政协委员提案2件、人大代表提案3件的回复,渔业信息40多篇,组织基层80多名职工参加四川农业大学专、本科学历教育。“池塘生态渔业技术推广项目”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1、转变作风,加强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今年,渔业局(处)按照厅党组统一部署,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渔业发展主题,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坚持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做好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审核事项精简工作,在年初召开全省渔业工作会议上,早安排、早布置、早落实,推进了全省渔业工作顺利开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渔业局(处)把认真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渔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结合渔业工作实际,自觉地创新执政理念,增强执政能力,不断推进渔业行业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通过继续深入推行基层评议制度,做好省水产供销公司、养殖公司企业改制的协调指导,并进一步研究特点,把握规律,落实措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规范综合政务运行管理,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重拳出击狠抓落实,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有效促进全省渔业行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好渔业结构调整工作。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主题,着重围绕解决“三农”增收问题,从有利于加快全省渔业发展,有利于规范渔业行业管理,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年初全省渔业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渔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和目标。一年来,渔业局(处)在全面总结“十五”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基础上,立足当前全省渔业资源和水产品市场需求,进一步整合渔业资源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一是以水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关键,更新改造全省现有水产良种繁育场站,积极引导引进和繁育名优新品种。西安市名优养殖品种35个,名优养殖面积达4500亩,占到全市养殖面积的15%;咸阳市引进河蟹3.4万只在三原试验养殖产量2100公斤、产值8.4万元、亩均收入1267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汉中市汉台区引进杂交鲶、鲈鱼、河蟹等名优品种试验养殖面积达1200亩,走特色水产养殖路子成效显著。洋县、城固县在小水库试验鱼猪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渔业产值达40万元,比过去水库单一养殖模式成本降低20%,水库纯收益提高15%,为改变水库传统单一养殖模式积累了好经验。二是大力拓展水产养殖领域,充分挖掘沟、河、库地等宜渔资源综合开发,在陕南、陕北等一些地区重点发展了水库、淤地坝渔业,在一些有条件地方引导发展工程化稻田养鱼,对全省秦巴山区冷水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全省优质、高效、无公害等健康生态渔业得到快速发展。西安市投资120万元建成鲑鳟鱼类良种示范场,填补了该市冷水鱼类养殖苗种生产空白。宝鸡市在冯家山水库渔场引进鳟鱼、鲟鱼试验养殖,苗种成活率均达到80%以上,新增冷水鱼养殖面积1200平方米。安康市实施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932亩,亩产水稻643公斤、亩产鱼68.2公斤、亩增纯收入438元、亩均产值比项目实施前净增长89%。三是抓住今年鱼价提升的有利时机,转变过去渔业养殖生产和经营思路,依靠市场和经济利益驱动调节,广泛吸收大批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渔业生产,鼓励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机制,加快了休闲、加工等渔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全省渔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今年,西安市有350家渔场发展休闲垂钓业,带动旅游观光、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仅休闲游钓收入产值达1.4亿元,占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的30%,渔场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汉中市围绕“鱼”做文章,以人性化的经营理念,吸引城乡居民消费娱乐,已形成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100处,进一步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

3、强化执法,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是本着“细化、完善、突破”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渔业管理体制,明确渔业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填补渔业管理中的空白,配合省人大完成赴外省法制调查研究任务,组织专家学者反复研讨修改,修订后的《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在8月3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于10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明确了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的设置和工作职责,增加了对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程序和管理规定。特别是突破上位法,明确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销售的水产品须经水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方可上市,把渔药和渔饲料(包括渔用添加剂)等渔需物资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管权限,逐步从畜牧兽医部门调整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解决了渔业行政部门多年无权对渔药、渔饲料生产和经营实施监督管理的空白,走在了全国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前列。二是进一步做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修复,在汉江实行封江禁捕和开展鱼类增殖放流,组织召开了全省大鲵人工自然生态繁殖座谈会,整顿检查已批准大鲵驯养繁殖场,依法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严厉打击各类渔事违法行为,全省累计查处渔事违法案件523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64万元,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4万元。全省利用社会和民间资本过千万元投入大鲵驯养繁殖,汉中市大鲵驯养繁殖场有30组亲鲵产卵、孵化稚鲵5000尾,为进一步开展大鲵驯养繁殖试验研究积累了经验。三是加强全省渔政执法体系建设,严格渔业船舶登记检验制度,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和整顿全省渔政执法着装,配置改造基层渔政执法装备。目前,厅党组同意成立省渔政监督管理局并加挂省渔业船舶检验局牌子的请示报省编办待批,制定《凤珇省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办法》报政府法制办,农业部支持我省的7辆渔政车和2艘渔政船交付使用,西安市渔政监督管理站正式成立,咸阳市渭城区渔政管理机构经政府批准成立,宝鸡市将渔政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的申请已报人事局待批。四是加快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申报太白胥水河部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专家评审待批,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布了《凤珇省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批准建设陇县、洛南2个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为进一步推动了全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4、加大监管,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贯彻实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为契机,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对渔业生产和水产品质量监管,为确保消费者能吃上“放心鱼”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健全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法规。10月1日起施行的新《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中,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在水产苗种引进繁育、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域环境污染和从事污水养鱼、水产品销售市场准入、渔药等投入品监管、无公害水产品管理等方面,突破上位法对其相关机构建设、人员配置、监管程序、具体权限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从法律程序上确立了渔业行政部门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地位,提供了实施质量安全监督的法律依据,为全面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监测、防疫检疫、产品认证体系。省渔业水域环境及水产品质检中心在“五一”、“十一”、“春节”等社会重大节日,对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销售的50个水产品120个参数进行抽检,在黄河流域(凤珇段)及全省重点养殖水域布点取样进行监测;省水产病害及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在生产旺季深入一线开展病防检疫工作,进一步强化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各市相关机构和技术人员积极主动配合开展工作,有效加强了对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和水产病害疫情的监测。三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狠抓鱼药、饲料等渔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深入开展渔资市场整顿和打假活动,做好了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提升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结合渔业水域养殖证核发工作,制定《凤珇省无公害水产品管理办法》下发各市执行,大力推行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了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工作,引进渔业新技术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营造发展特色渔业的氛围,打造优势绿色渔业品牌,全省高效、健康、生态、规模渔业发展趋势基本形成。截至11月底,全省完成了石头河水库等3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核发渔业水域养殖证527本,发证面积达3600公顷,累计完成全省养殖水域核发任务的88%。

5、依靠科技,为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面临机构改革、事业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等困难和因素,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力度不大,大部分单位都在忙于维持单位正常运转。一年来,渔业处组织人员深入基层体察实情,了解困难并协助想办法、出举措,引导技术推广和科研机构克难奋进,并进一步强化了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组织制定全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省水产科研所和省水产总站,组织40名省级技术人员深入一线,选派8名技术员常年驻示范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渔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推广名优水产品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引导渔民群众自觉利用渔业养殖新技术,在全省各地举办渔民养殖技术培训班6期264人次,努力提高渔民自身素质,确保了全省重点渔区养殖技术指导;二是引进名优水产良种典型示范推广,落实大银鱼水库移植增殖项目面积31万亩。继续实施稻田工程化生态养殖、湖泊水库养殖增殖等4项渔业骨干技术项目,目前已落实推广面积21万亩,其中: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94亩,新增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2935亩,名优水产品繁育及养殖技术面积5043亩,盐碱滩地和风沙地区塘库生态渔业技术面积8300亩。三是制定渔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展渔业科技计划和规划工作,完成了《工程化稻田养鱼技术规范》、《团头鲂养殖技术规范》2个地方标准的起草和送审,申报农业部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4个,在总结评估论证“十五”期间渔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四是集中全省渔业管理、生产、研究、开发等方面力量,从技术、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渔)民搞好服务,大力开展渔业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有效促进了全省渔业科技成果转化。2005年,“池塘生态渔业技术推广项目”通过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验收鉴定,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已申报凤珇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一等奖待评。“沿黄低洼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项目”研究成果报告已编制完成待鉴定验收。

6、依靠项目,加快渔业基础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渔业资金筹措力度,项目建设资金争取成绩显著。一是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搞好基本建设项目的编制、论证和申报,上报中省有关部门秦巴山区水生动物保护区、省冷水鱼良种引种繁育中心等13个渔业重点项目,有5个已被批准立项下达计划,首次申报农业部的3个科技示范场项目已被批准立项,全年累计落实中省基本建设资金1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二是加强渔业在建项目的监督管理,完成5个中央国债基建项目的初步设计、招投标和前期建设审查批复,配合农业部开展1998年以来16个渔业国债基建项目的财务审计和自查自咎,确保了在建项目保质保量按计划实施;三是组织开展渔业生产年报统计,配套建设渔业行业优惠政策,在良种引进繁育、病害防治、新技术试验推广、水生野生动物救护、渔政装备配套等方面积极争取公益性投资,特别是针对去年受灾地区渔业灾后重建和修复,多渠道想办法筹措资金,保证了渔业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2005年,太白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完成项目投资约380万元,建成土建工程面积2200平方米,装备1辆越野渔政执法车;省渔业病害防治环境监测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完成投资300多万元,监测手段和检测能力大幅度提高,可承担全省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测和评价;省团头鲂良种场项目完成投资180万元,经过试运行发挥了阶段生产效益,对解决凤珇及相邻省份苗种供应严重不足等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四是根据全省渔业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了11个专项工程建设和渔业7大体系建设规划,组织召开全省渔业基建项目管理及规划工作座谈会,编制完成了全省渔业“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大纲。《西安市渔业发展规划》6月4日经市政府审定批准实施,成为全市今后渔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余各市的渔业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五是贯彻新《凤珇省实施〈渔业法〉办法》有关规定,履行法律赋予渔业管理部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法定职责,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在省级新增财力中增加水产补助费的请示》,多种渠道积极争取政府公益性资金投入,以进一步加快支撑全省渔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六是全省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初具成效。西安市已建成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3处,零售市场200多处,新建的北郊朱宏路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鲜活水产品达4万吨。汉中市过街楼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目前已建成2000m2批发楼、3000m2交易大棚,设备先进、配套完善、功能分区明确、规范有序、物流畅顺的西部重点水产品批发市场。

一年来,渔业局(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厅党组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如:渔业工作仍未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渔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无公害、绿色水产基地建设和认证进程缓慢,良种引进创新力度不够,渔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开展工作活力不足,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够多,指导方式还不够适应,服务工作还不够到位等等。明年,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整改,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压紧逼,夯实责任,确保渔业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2005年工作打算

2005年,渔业局(处)将以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指导,以农(渔)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依法行政和渔业资源保护,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规范行政管理工作程序,加大服务和督办力度,构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工程化稻田养鱼和休闲渔业发展,大力发展渔业区域经济,努力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增加渔业在全省大农业中的贡献份额,努力完成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各项任务。

全省计划完成水产品总产量7.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2.0亿元,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编制完成全省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报省政府审批。继续抓好渔业前期项目的论证与申报,多渠道申报项目争取建设资金,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0个重点渔业项目的论证和入库,加大对渔业在建项目资金的财务审计和监管力度。

2、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优质、高效、无公害渔业发展的典型,切实加强渔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继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落实工程化稻田生态养殖等4大渔业骨干技术推广任务,计划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00亩,其中新建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000亩。

渔业养殖建设篇10

一、荥阳国家现代渔业示范区的建设现状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渔业发展能力增强。渔业发展从粗放型养殖,向企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养殖转变,已初步形成鱼饲料运销―水产养殖―渔药销售鱼病防治―鲜鱼运输销售――观赏鱼养殖--休闲垂钓的产业链条。成为河南省最大的无公害淡水鱼养殖基地,全国最大的黄河鲤鱼连片养殖基地。

(二)科技服务力度加大,渔业发展质量提高。形成了以市、镇技术指导员为纽带,养殖大户和示范户为核心,广泛连接周边养殖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努力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使广大水产养殖户得到便捷的技术服务。围绕标准化生产和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开展了养殖投入品的管理和积极创建名牌水产品工作,在水产资源增殖放流、现代渔业示范区内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多年来,在部、省厅、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和荥阳农产品检测中心的抽检中,合格率达100%。

(三)渔业基础建设加强,渔民生产条件改善。截止2014年底,示范区内共新修道路56公里,新修翻修进排水渠道55公里,新增变压器23台,新建高低压线路1.5万米,修复引黄提水站一座、新打机井及配套122眼,种植绿化行道树2万余棵,新修过路桥涵131座,安装太阳能路灯128套,新建企业水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室3个,使示范区良种覆盖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示范区内还推广了渔业互助保险,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渔业潜在的自然风险,深得渔民欢迎。

二、制约荥阳国家现代渔业示范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渔业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高。市场上鲜鱼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上下波动。近年来,由于受南方水产品北进冲击、水产养殖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水产品价格连年低迷。我市示范区渔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加,渔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加之饲料价格及人力资源费用不断上涨,导致水产养殖业利润空间变小。

(二)渔业经营方式分散,现代化水平不高。我市渔业经营体制多以专业合作社为主、公司型经营为辅,但其经营方式较为分散,在资源管理、安全管理和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难度较大。加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推广范围小,渔民整体素质不高,导致我市现代渔业示范区养殖标准化程度不高。另外,良种覆盖率、鱼病防疫相对滞后,智能增氧设备、捕捞台网等现代化水产业养殖机械使用率较低,物联网技术应用不高,渔业科技创新程度偏低,渔技推广体系仍落后于养殖生产发展等因素,也阻碍了我市现代渔业示范区现代化发展水平。

(三)渔业增值空间小,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拉长。近年来,随着郑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近效游、休闲游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而我市渔业还处于以养殖为主、休闲垂钓为辅的初级阶段,企业、养殖户仅把目光盯在提高养殖产量、面积等方面,在参与型渔业、游览型渔业、水产深加工业等方面尚处于空白。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面,缺乏旅游开发型、加工型龙头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效果不明显,渔业增值空间小。

三、加快荥阳国家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渔业养殖建设篇11

2、继续做好全省水域滩涂养殖证核发工作,全省核发渔业水域养殖证527本,发证面积3600公顷,累计完成全省核发任务的88%。

3、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建设榆阳区牛家梁等2个生态渔业示范点,建立冯家山水库渔场等4个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全年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94亩,其中高标准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2935亩,示范点亩均增加收入381[!]元。

4、完成了团头鲂养殖技术规范等2个地方标准的起草和送审,申报农业部渔业行业标准制修定项目4个,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组织完成石头河水库渔场、西安水流渔场等3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工作。

5、太白胥水河部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评审待批,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布了《凤珇省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批准建设陇县、洛南2个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完成了20__年度渔业水域环境公报和水产疫情公报的。

6、编制完成全省渔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大纲,“七大体系建设”建设规划报省政府,编制申报13个渔业项目报有关部门5个已被立项下达计划,全年累计落实中省基本建设资金1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做好了渔业年报、半年报、季报等统计工作,编制完成15个渔业重点项目进入“项目储备库”,农业部支持我省7辆渔政车和2艘渔政船交付使用。

7、全省举办渔业计划、统计、推广、养殖、技能鉴定等培训班6期386人次,组织开展3次渔资市场整顿和打假活动,严厉打击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等渔业违法行为。全省累计查处渔事违法案件523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64万元,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4多万元。

8、全面启动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做好全省渔业船舶登记检验以及船员培训和发证工作,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整顿和取缔“三无”渔船,全省有7艘渔政执法船经国家渔政监督局批准公布。

9、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完成政协委员提案2件、人大代表提案3件的回复,渔业信息40多篇,组织基层80多名职工参加四川农业大学专、本科学历教育。“池塘生态渔业技术推广项目”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1、转变作风,加强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今年,渔业局(处)按照厅党组统一部署,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渔业发展主题,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坚持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做好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审核事项精简工作,在年初召开全省渔业工作会议上,早安排、早布置、早落实,推进了全省渔业工作顺利开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渔业局(处)把认真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渔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结合渔业工作实际,自觉地创新执政理念,增强执政能力,不断推进渔业行业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通过继续深入推行基层评议制度,做好省水产供销公司、养殖公司企业改制的协调指导,并进一步研究特点,把握规律,落实措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规范 综合政务运行管理,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重拳出击狠抓落实,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有效促进全省渔业行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好渔业结构调整工作。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主题,着重围绕解决“三农”增收问题,从有利于加快全省渔业发展,有利于规范渔业行业管理,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年初全省渔业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渔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和目标。一年来,渔业局(处)在全面总结“十五”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基础上,立足当前全省渔业资源和水产品市场需求,进一步整合渔业资源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一是以水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关键,更新改造全省现有水产良种繁育场站,积极引导引进和繁育名优新品种。西安市名优养殖品种35个,名优养殖面积达4500亩,占到全市养殖面积的15%;咸阳市引进河蟹3.4万只在三原试验养殖产量2100公斤、产值8.4万元、亩均收入1267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汉中市汉台区引进杂交鲶、鲈鱼、河蟹等名优品种试验养殖面积达1200亩,走特色水产养殖路子成效显著。洋县、城固县在小水库试验鱼猪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渔业产值达40万元,比过去水库单一养殖模式成本降低20%,水库纯收益提高15%,为改变水库传统单一养殖模式积累了好经验。二是大力拓展水产养殖领域,充分挖掘沟、河、库地等宜渔资源综合开发,在陕南、陕北等一些地区重点发展了水库、淤地坝渔业,在一些有条件地方引导发展工程化稻田养鱼,对全省秦巴山区冷水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全省优质、高效、无公害等健康生态渔业得到快速发展。西安市投资120万元建成鲑鳟鱼类良种示范场,填补了该市冷水鱼类养殖苗种生产空白。宝鸡市在冯家山水库渔场引进鳟鱼、鲟鱼试验养殖,苗种成活率均达到80%以上,新增冷水鱼养殖面积1200平方米。安康市实施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932亩,亩产水稻643公斤、亩产鱼68.2公斤、亩增纯收入438元、亩均产值比项目实施前净增长89%。三是抓住今年鱼价提升的有利时机,转变过去渔业养殖生产和经营思路,依靠市场和经济利益驱动调节,广泛吸收大批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渔业生产,鼓励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机制,加快了休闲、加工等渔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全省渔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今年,西安市有350家渔场发展休闲垂钓业,带动旅游观光、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仅休闲游钓收入产值达1.4亿元,占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的30%,渔场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汉中市围绕“鱼”做文章,以人性化的经营理念,吸引城乡居民消费娱乐,已形成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100处,进一步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

3、强化执法,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是本着“细化、完善、突破”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渔业管理体制,明确渔业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填补渔业管理中的空白,配合省人大完成赴外省法制调查研究任务,组织专家学者反复研讨修改,修订后的《凤珇省实施办法》,在8月3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于10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明确了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的设置和工作职责,增加了对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程序和管理规定。特别是突破上位法,明确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销售的水产品须经水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方可上市,把渔药和渔饲料(包括渔用添加剂)等渔需物资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管权限,逐步从畜牧兽医部门调整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解决了渔业行政部门多年无权对渔药、渔饲料生产和经营实施监督管理的空白,走在了全国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前列。二是进一步做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修复,在汉江实行封江禁捕和开展鱼类增殖放流,组织召开了全省大鲵人工自然生态繁殖座谈会,整顿检查已批准大鲵驯养繁殖场,依法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严厉打击各类渔事违法行为,全省累计查处渔事违法案件523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64万元,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4万元。全省利用社会和民间资本过千万元投入大鲵驯养繁殖,汉中市大鲵驯养繁殖场有30组亲鲵产卵、孵化稚鲵5000尾,为进一步开展大鲵驯养繁殖试验研究积累了经验。三是加强全省渔政执法体系建设,严格渔业船舶登记检验制度,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和整顿全省渔政执法着装,配置改造基层渔政执法装备。目前,厅党组同意成立省渔政监督管理局并加挂省渔业船舶检验局牌子的请示报省编办待批,制定《凤珇省渔业船舶监督管理办法》报政府法制办,农业部支持我省的7辆渔政车和2艘渔政船交付使用,西安市渔政监督管理站正式成立,咸阳市渭城区渔政管理机构经政府批准成立,宝鸡市将渔政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的申请已报人事局待批。四是加快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申报太白胥水河部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专家评审待批,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布了《凤珇省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批准建设陇县、洛南2个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为进一步推动了全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4、加大监管,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贯彻实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为契机,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对渔业生产和水产品质量监管,为确保消费者能吃上“放心鱼”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健全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法规。10月1日起施行的新《凤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中,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在水产苗种引进繁育、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域环境污染和从事污水养鱼、水产品销售市场准入、渔药等投入品监管、无公害水产品管理等方面,突破上位法对其相关机构建设、人员配置、监管程序、具体权限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从法律程序上确立了渔业行政部门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地位,提供了实施质量安全监督的法律依据,为全面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监测、防疫检疫、产品认证体系。省渔业水域环境及水产品质检中心在“五一”、“十一”、“春节”等社会重大节日,对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销售的50个水产品120个参数进行抽检,在黄河流域(凤珇段)及全省重点养殖水域布点取样进行监测;省水产病害及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在生产旺季深入一线开展病防检疫工作,进一步强化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各市相关机构和技术人员积极主动配 合开展工作,有效加强了对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和水产病害疫情的监测。三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狠抓鱼药、饲料等渔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深入开展渔资市场整顿和打假活动,做好了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提升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结合渔业水域养殖证核发工作,制定《凤珇省无公害水产品管理办法》下发各市执行,大力推行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了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工作,引进渔业新技术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营造发展特色渔业的氛围,打造优势绿色渔业品牌,全省高效、健康、生态、规模渔业发展趋势基本形成。截至11月底,全省完成了石头河水库等3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核发渔业水域养殖证527本,发证面积达3600公顷,累计完成全省养殖水域核发任务的88%。

5、依靠科技,为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面临机构改革、事业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等困难和因素,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力度不大,大部分单位都在忙于维持单位正常运转。一年来,渔业处组织人员深入基层体察实情,了解困难并协助想办法、出举措,引导技术推广和科研机构克难奋进,并进一步强化了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组织制定全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省水产科研所和省水产总站,组织40名省级技术人员深入一线,选派8名技术员常年驻示范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渔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推广名优水产品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引导渔民群众自觉利用渔业养殖新技术,在全省各地举办渔民养殖技术培训班6期264人次,努力提高渔民自身素质,确保了全省重点渔区养殖技术指导;二是引进名优水产良种典型示范推广,落实大银鱼水库移植增殖项目面积31万亩。继续实施稻田工程化生态养殖、湖泊水库养殖增殖等4项渔业骨干技术项目,目前已落实推广面积21万亩,其中: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94亩,新增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2935亩,名优水产品繁育及养殖技术面积5043亩,盐碱滩地和风沙地区塘库生态渔业技术面积8300亩。三是制定渔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展渔业科技计划和规划工作,完成了《工程化稻田养鱼技术规范》、《团头鲂养殖技术规范》2个地方标准的起草和送审,申报农业部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4个,在总结评估论证“十五”期间渔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凤珇省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草案)》。四是集中全省渔业管理、生产、研究、开发等方面力量,从技术、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渔)民搞好服务,大力开展渔业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有效促进了全省渔业科技成果转化。20__年,“池塘生态渔业技术推广项目”通过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验收鉴定,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已申报凤珇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一等奖待评。“沿黄低洼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项目”研究成果报告已编制完成待鉴定验收。

6、依靠项目,加快渔业基础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渔业资金筹措力度,项目建设资金争取成绩显著。一是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搞好基本建设项目的编制、论证和申报,上报中省有关部门秦巴山区水生动物保护区、省冷水鱼良种引种繁育中心等13个渔业重点项目,有5个已被批准立项下达计划,首次申报农业部的3个科技示范场项目已被批准立项,全年累计落实中省基本建设资金1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二是加强渔业在建项目的监督管理,完成5个中央国债基建项目的初步设计、招投标和前期建设审查批复,配合农业部开展1998年以来16个渔业国债基建项目的财务审计和自查自咎,确保了在建项目保质保量按计划实施;三是组织开展渔业生产年报统计,配套建设渔业行业优惠政策,在良种引进繁育、病害防治、新技术试验推广、水生野生动物救护、渔政装备配套等方面积极争取公益性投资,特别是针对去年受灾地区渔业灾后重建和修复,多渠道想办法筹措资金,保证了渔业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20__年,太白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完成项目投资约380万元,建成土建工程面积2200平方米,装备1辆越野渔政执法车;省渔业病害防治环境监测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完成投资300多万元,监测手段和检测能力大幅度提高,可承担全省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测和评价;省团头鲂良种场项目完成投资180万元,经过试运行发挥了阶段生产效益,对解决凤珇及相邻省份苗种供应严重不足等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四是根据全省渔业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了11个专项工程建设和渔业7大体系建设规划,组织召开全省渔业基建项目管理及规划工作座谈会,编制完成了全省渔业“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大纲。《西安市渔业发展规划》6月4日经市政府审定批准实施,成为全市今后渔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余各市的渔业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五是贯彻新《凤珇省实施〈渔业法〉办法》有关规定,履行法律赋予渔业管理部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法定职责,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在省级新增财力中增加水产补助费的请示》,多种渠道积极争取政府公益性资金投入,以进一步加快支撑全省渔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六是全省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初具成效。西安市已建成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3处,零售市场200多处,新建的北郊朱宏路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鲜活水产品达4万吨。汉中市过街楼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目前已建成20__m2批发楼、3000m2交易大棚,设备先进、配套完善、功能分区明确、规范有序、物流畅顺的西部重点水产品批发市场。

一年来,渔业局(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厅党组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如:渔业工作仍未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渔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无公害、绿色水产基地建设和认证进程缓慢,良种引进创新力度不够,渔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开展工作活力不足,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够多,指导方式还不够适应,服务工作还不够到位等等。明年,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整改,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压紧逼,夯实责任,确保渔业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20__年工作打算

20__年,渔业局(处)将以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指导,以农(渔)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依法行政和渔业资源保护,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规范行政管理工作程序,加大服务和督办力度,构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工程化稻田养鱼和休闲渔业发展,大力发展渔业区域经济,努力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增加渔业在全省大农业中的贡献份额,努力完成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各项任务。

全省计划完成水产品总产量7.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2.0亿元,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编制完成全省渔业发展“十一五 ”规划报省政府审批。继续抓好渔业前期项目的论证与申报,多渠道申报项目争取建设资金,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0个重点渔业项目的论证和入库,加大对渔业在建项目资金的财务审计和监管力度。

2、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优质、高效、无公害渔业发展的典型,切实加强渔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继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落实工程化稻田生态养殖等4大渔业骨干技术推广任务,计划发展稻田养鱼面积7000亩,其中新建工程化稻田养鱼面积1000亩。

渔业养殖建设篇12

以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县为目标,加大对上争取支持力度,加快标准化生态渔塘开发和整理改造;实施品牌和基地带动战略,建设万亩优质渔养殖基地;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设省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渔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尽快实现全县渔业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

二、主要工作目标

2013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6万亩,水产品总量达到2.6万吨,产值实现2.6亿元,巩固全县淡水渔业在全省淡水渔业中的重点县地位。

三、2013年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

1、创新社会管理。一是认真学习“六小警务”经验,根据水产工作的实际,制定好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二是坚持每周一上午集中学习制度,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会议精神,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三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调动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为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进一步加大对上争取支持力度。紧紧把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好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对上争取支持的领导,加大资金和政策争取支持力度,力争有更多的水产项目列入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2013年建设规划和省海洋与渔业厅2013年全省淡水渔业发展规划。一是县标准化生态池塘整理改造项目。重点对低产池塘进行标准化生态改造,对沟、渠、路、桥、涵、电、管理房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完善。二是县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重点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改造,配备必要的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设备。三是以南美白对虾、罗非鱼为主导品种的县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重点推广省级渔业地方行业标准,形成以国家和省技术法规及强制性标准为核心,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为配套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切实保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加快万亩优质鱼基地建设步伐。以现有池塘为基础,利用三年时间,在以南,水库周围建成县万亩优质鱼养殖基地,总规模10000亩。2013年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湖片区土地综合整治,积极对上争取支持,在以北,以东,以南,高速路以东,实施老旧池塘标准化整理改造,对区内沟、渠、路、桥、涵、闸、电、管理房等基地设施进行配套完善,特别是解决进排水问题。二是加快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创建一处部级,一处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达到万亩优质鱼基地部级、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全覆盖。三是加快水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推行健康养殖和渔业标准化生产,认证3-5个无公害水产品,力争用1-2年的时间万亩优质鱼基地内实现无公害水产品全覆盖。四是充分发挥“湖”牌水产品商标的作用,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水产品牌。

4、优化水产养殖结构。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渔民思想观念,尽快实现渔民思想观念由养殖常规品种向养殖名、优、特、稀品种,由粗放型养殖向精细型养殖的转变。二是继续培育南美白对虾、罗非鱼两个主导品种,使主导养殖品种在水产养殖中的比重明显增加。三是做好示范带动。选择养殖设施齐全、思想基础好、养殖经验丰富、群众积极性高的养殖区域,积极做好澳洲宝石鲈和翘嘴红鲌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2013年推广面积达到500亩。通过示范带动来转变渔民观念,使全县水产养殖品种优良率逐年提高,尽快改变长期以来我县水产品种老化、品质差、效益低的现象,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增加渔民收入。

5、深入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以省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围绕全县主导品种和关键技术,着力推广南美白对虾、罗非鱼、草鱼、鲤鱼、鲢鱼等健康养殖技术和微孔高效增氧、养殖规范用药、生态防病治病等技术。2013年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示范户达到200户,辐射带动1800户;示范面积3000亩,辐射带动12000亩,科技入户示范户率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

6、加快水产良种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县水产良种体系建设,加强管理,搞好培训,尽快实现县翘嘴红鲌良种场达产达效。同时,积极拓展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关系,聘请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我县做技术讲座,进行现场指导,帮助解决良种繁育中的疑难问题,以充分挖掘良种场的生产能力,满足全县渔业生产和优化养殖结构的需要,保障全县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7、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根据县委、县政府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温泉资源和环城水系资源,大力发展垂钓、观赏等休闲渔业,将旅游观光、餐饮、垂钓、观赏等休闲活动与发展现代渔业有机结合起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