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中的专业术语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7 11:10:52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篇1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和IT英语教学,教学内容部分重叠,教学目标界定模糊而缺乏连续性和科学性,单调枯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成功地为服务外包产业输送大批量的英语语言技能过硬,而且专业知识过硬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比较偏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又过分的注重专业知识的语言讲解,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现有的IT职业英语课程和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服务外包市场对软件技术人才的语言技能及工作能力需求。

未来十年将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服务外包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中国服务外包业强劲发展的瓶颈,既懂软件技术又具备高水平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艰难。学生在学习发包国语言、文化与技术之间存在矛盾。语言学得好,技术相对弱;而技术学得好,语言相对弱,深化软件技术大学英语和 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并建立与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软件技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方案已经非常迫切。

另一方面,目前软件技术类服务外包专业师资在数量、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院校和培训机构多数教师仅能够完成课堂和课本教学,缺乏对软件技术服务外包前沿技术、规范的了解和实战经验,学校面临师资缺乏问题很突出,尤其是既懂理论又有大型服务外包企业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高级教师引进十分困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围绕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的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非常多,但都局限在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两个方面,而且,围绕这两个领域进行的教学改革都是相互孤立的。

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侧学生纯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的锻炼和提高,主要是以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为主要衡量指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模式等明显与企业行业的真正要求相差太远。学生即使通过了四、六级,甚至考的分数比较高,但进入企业后,进入英语语言技能的实践领域后,则出现了哑巴英语的局面。

普通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经历的计算机英语教育主要是以扩展专业阅读和提升词汇量为收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经过研究发现,市场上目前关于此类的教材都比较陈旧,老套,专业性太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堂显得比较枯燥无聊,老师大部分课堂教学都花在专业术语的英文单词释义方面,学生连最基本的阅读全篇文章的能力可能都得不到系统训练,更不说专业英语的综合听说运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服务外包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际化行业。服务外包行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过硬的IT外包专业知识,而且,服务外包业项目的引进和顺利进行,还要求从事服务外包的人才具备过硬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服务服务外包所需英语技能不是普通外语语言技能,是专业语言技能,IT职业英语的属性更接近技术规范的英语。

我们所看到的大学毕业生只经历了公共英语教学和计算机专业英语两个阶段的英语学习。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有关服务外包项目中所需英语技能。从其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和服务外包产业需要无直接联系。

我国作为一个非英语国家,不可能采用印度的高中以上均使用英语教材的模式,如何摸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途径,切实解决困扰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主要问题---从业人员英语技能,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即便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印度,也要对从事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英语培训,这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针对服务外包的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也应该在中国大力实行,不能因为任务艰巨而放弃努力。

三、校企互动共同合作,解决高职高专软件技术服务外包人才职业英语技能瓶颈问题具体措施

1.加强学校和校外服务外包实训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服务外包企业优势,探索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服务外包人才英语水平提高的双赢模式。

2.根据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校企合作办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整合校企多方教育资源,构建灵活的“双师”队伍考核制度,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分工层次化、专兼结合的、实践型为主的IT职业英语师资队伍。

3.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主线,紧密跟踪软件服务外包业发展最新动态,重新界定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深化大学公共英语和IT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整合,构建了真正满足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软件技术服务外包职业英语课程体系。

4.改革传统大学英语和计算机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加强服务外包职业英语和软件技术双语类课程资源共享,联合建设,重视软件服务外包基础英语课程,加强主干职业英语课程,校企联合建设服务外包的软件专业英语实践课程。

5.加强国内外服务外包人才英语优秀培训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覆盖面和教学质量。

6.借鉴国内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在服务外包人才职业英语水平评价考核机制,探索并形成了一套适用企业行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学校和服务外包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职业英语素质和技能考核评价机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适应目前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在校企紧密合作的基础上,系统化地推进传统高职高专大学公共英语和计算机(IT)英语教学改革,建立了一套符合服务外包业市场发展需求的软件技术人才IT职业英语系统化教学体系,总结出了解决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英语技能瓶颈的初步方案,本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提高我院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外语水平和职业素质还是对国内兄弟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小玲.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与从业人员外语素质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6月,第27卷,第3期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篇2

一、校企合作的基础

近年来,服务外包产业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2006 年,中国商务部启动了“千百十工程”, 明确地指出,国家将通过财政支持的形式“建立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建设服务外包公共平台,改善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环境,从而推动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服务外包行业需要的是技术精良、专业精通、熟悉国际产业规范、具备较高的跨文化素质与外语应用技能的专业服务人才。服务外包应用英语专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培养具备坚实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与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掌握企业内部管理、业务运作和供应链管理服务等应用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适应服务外包行业需要的懂技术、精外语、善管理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因此,服务外包企业和高职院校二者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是高职服务外包应用英语专业和服务外包企业的共识,也是解决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业强劲发展瓶颈的主要途径。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就服务外包应用英语专业而言,所谓校企合作就是企业与学校之间通过人才、技术、资源的整合共享,开展课程研发、教材建设、教学课程包设计,职业能力测试项目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多元化的合作,以培养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但是,由于服务外包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既懂技术又具备高水平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服务外包师资人才短缺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的服务外包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依然沿袭了以往的模式,这和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差距,也和企业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

实行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学和科研,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接轨,实现产学研的真正结合。一方面,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企业获得价廉质优的服务外包人才的方式,学校成为企业的服务外包培训基地,为企业员工提供多语种培训及国外文化熏陶;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把人才培养和市场真正接轨的过程,也是学校获得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企业成为学校的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可以节省学校在购置实训设备方面的投入,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三、校企互动共同合作的途径

1.联合招生、订单式培养

调查发现,在一些开设了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已经有了十分成功的案例。他们实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2011年开设了国际服务外包应用英语专业,同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状元廊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 订单培养了120名从事国际服务外包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并协议在未来的几年内联合招生、订单式培养,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对高职院校来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重点推荐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理念。它突破了应用英语专业传统涉外服务等方向单个企业需求量少导致的校企合作瓶颈,满足了服务外包企业巨大人才需求,帮助学生掌握过硬职业技能,解决了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企业而言,订单式培养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了合乎要求的专业人才,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技术人才的时间和成本,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2.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目的是弥补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在师资力量不足的短板,使教学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由于校企联合招生,订单式培养模式在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大多高职院校都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在专业核心课程讲授、专业综合实训以及顶岗实习过程中提供资深专家给学生上课,做指导老师,以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保障实习的效果。同时,派出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常驻校企共建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工作室,管理服务外包项目,深入班级指导学生专业核心程课实训项目,缓解了高职院校国际服务外包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进入工作室的校内教师提供了免费培训的机会,为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师资的培训提供更高效的途径,有效改善了学校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师资缺乏的现状,打造和提升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3.协同研发课程

课程教学是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听取来自企业界各种的声音,让企业参与贯穿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的整个过程,有利于确保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目标得到实现。学校按照服务外包行业需求,与企业界的精英和业界专家共同深化服务外包英语专业方向,依托高校企业合作和项目协同研发课程,共同商讨制定、调整和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案、甚至课程外包等。比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邀请南宁状元廊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讨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服务外包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的需求,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划分为专业外语课程、程序基础课程、服务外包基础课程三个模块;专业岗位应用技能课程划分为服务外包技能课程、ITO工具课程、BPO工具课程三个模块。其中体现国际服务外包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课程主要有服务外包英语、服务外包应用翻译实践技能实训等课程。这些课程均为校企合作研发课程。学校根据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针对企业对服务外包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从事和胜任该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品德和各方面能力为依据与外包企业共同开发建立的与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课程外包是指学校将市场所急需、学校暂时没有能力开设的课程外包给实力雄厚的企业或者经验丰富的培训机构,由企业或者培训机构委派资深专家来授课。比如服务外包BPO方向企业项目实训、服务外包ITO方向企业项目实训等课程就外包给南宁状元廊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开展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促进了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助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共建实习基地和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工作室

学校与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整合各自资源优势,协同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服务外包企业也可以适当的形式帮助学校建立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工作室。这是企业和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之间合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服务外包实践能力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国际服务外包实践,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了解服务外包行业的运作模式,熟悉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并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已经和南宁状元廊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共建了“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工作室,企业为学校“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工作室提供服务外包业务管理软件和设备、完整的工作室解决方案以及丰富的教学和项目资源。学校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工作室这个平台,把企业服务外包项目、服务外包企业岗位技能、技术人员、行业培训教材、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招聘就业“五位一体”地引进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企业可以成为学校的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这样可以省去学校在购置实训设备方面的投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的良性循,打造学校品牌,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成为企业的服务外包培训基地,为企业员工提供多语种培训及国外文化熏陶,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5.校企合作、“双师”参与开发实践性教材

服务外包是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国际化行业,国际服务外包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尤其是教材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难以满足行业的需要,从而严重阻碍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当前,服务外包外语教材多为零散的非体系性建设,适合服务外包行业应用类专业题材的教材极少,教材编写方式上局限性较大,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及创新精神的国际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要。因此,学校与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整合各自资源优势,各取所长,组建了教材编写团队,协同共建构建以培养国际服务外包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实践性教材就显得很有必要且迫切。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双师”参与是高职教材内容实用性和就业导向性的重要保证。

6.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篇3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高校被社会赋予新职责,需要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变化以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这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社会服务功能是关系到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能和标志。高职院校如何以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实现双赢,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的现实问题。

1高职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

高职院校属技能教学型高校,其社会服务的特征与高职教育的特征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功能;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具体服务。这种社会服务是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各种形式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如就业转岗培训、技术研发推广与服务、文化教育传播与辐射、社区需要学校又有条件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等。

2高职商务英语社会服务功能现状

近年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加强了与企业、社会的联系。但是由于受商务英语专业自身特点和地方经济特点,大部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无法有效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实施社会服务时存在以下问题:

2.1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目前尽管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较快,但从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导向来说,在社会服务方面还没有形成较完善的政策支持和配套制度,也没有制定出对学校有优惠政策的内容。由于政府和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同,造成两者之间出现了割裂情况。学校没有与政府直接沟通的权利,政府也不会直接采纳学校的成果,中间出现了许多环节,造成时间和效果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为高职院校在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上造成障碍。

2.2校企合作层次较浅,服务对象单一

从调查近几年我校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服务社会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企业,如酒店或者小型外贸公司。而且,高职商务英语紧密联系企业,融入社会往往停留在认识上或者口头上。当学校有开展校企合作需求时,往往要发动教师去联系企业,这为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学校从行政隶属关系上已经离开了行业,客观上造成了与企业联系日渐弱化,而学院的行业属性、专业特色等,又造成学院与社会紧密联系度不够,这些都导致了社会服务意识滞后,服务成效不大。另外,与企业的合作层次较浅。在与企业的合作和为地方服务中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整体性、连续性,仅局限于搞一、两个项目,没有形成长期和系统的服务。大都只是停留在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或请企业人士到学校开讲座的层面上,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可见,校企合作平台的缺乏是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的一大障碍。

2.3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和服务平台不够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专门成立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服务部门,以有效地组织师生为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出力,行使为社会服务方面的组织、宣传、协调、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职能。另一方面,高职教师还没有把企业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作为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重点,以致教师的研究方向、工作重心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需要相脱节。高职商务英语教师把社会服务看成是“副业”对教学“主业”的陪衬,仅仅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并没有从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学校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课时导向的气候下,教师对参与社会服务还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

3高职商务英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以寻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强化其社会服务功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社会服务功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依赖高职院校人力、智力支持的趋势也日趋明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外资企业的不断增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商务英语专业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为其服务。另一方面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更是高职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通过服务社会,既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转换,又可以把在社会服务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技术成果,引进到课堂教学之中升华教学内容,还可以从社会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金,进一步开拓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并且,高职院校可以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社会情境,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而这一点将在日后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加强社会服务功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

4.1创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商务英语专业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导向进行改革,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应该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充分借鉴成熟的专业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规格方面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不断调整更新,探索新形势下具有区域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积极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多元文化背景与当地文化部门开展合作,进入社区以便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与多元文化氛围的打造。从而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共同营造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特色人才模式。

4.2重视相关制度建设,寻求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拓展社会功能时,欠缺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有必要在政府企业、学校的合力支持领导下,建立和健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社会服务系统,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动力机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实现社会服务规范化。如实行经费优惠政策,以降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从而提高商务英语专业的社会服务认识水平,发挥社会服务效力。这样有利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推广和宣传品牌社会服务活动,社会服务需求信息,促进商务英语专业和企业合作,有效地协调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各自局部利益,从而丰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服务方式与内容,将教学目标转变为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切实保障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展社会服务的实效性。

4.3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重点加强产学研合作部门的职能,赋予权力、给予政策支持,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的形式,建立产学研综合实训基地,为企业培养企业后备人才和技术力量,为学生提供职前、在职、转岗等技术培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提出双赢的校企合作方案,使企业感兴趣并愿意与学校合作,如通过校企合作做好企业产品、企业形象的宣传,从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寻求校企合作时,可由外经局、海关等部门牵头,由高校、中职校和企业作为成员,成立服务商务英语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建立通畅的合作渠道,利用便利的通讯手段、网络技术进行及时联系,定期召开研讨会,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为合作教育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如可以组织学生到涉外企业搞调研和参加社区服务计划、兼职翻译、导游、少儿培训、学生社团服务等,从而深入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以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习与现代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生活生存方式。

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满足学生当前就业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需要,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商务英语专业要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凭借由行业、企业、学校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召开课程建设和改革研讨会,全面梳理课程和教材,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着眼点,调整课程目标,优化课程教学方式,培养符合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从内容和体系上对商务英语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通过在校两到三年的学习,能将英语与外贸、旅游、金融等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在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能做到融会贯通,构建知识和技能贯通的有机整体,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良性发展和巩固拓展,从而让学生清楚地掌握工作的各项流程和要求,了解各国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规则,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如增加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外贸函电、旅游管理等操作技能方面的课程,强化函电与单证的模拟、商务实践的模拟、商务谈判模拟,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施实践性和技能性的培养。

4.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主体水平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提高区域性的高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改革人事制度,尽量聘任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对已经入职的年轻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加大专业教师培训力度,从而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在企业兼职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提倡和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为企业提供生产技术和管理咨询等服务,实现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可以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考察交流、下厂实习等多种方式,使教师熟悉相关的工作环境,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杨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意义及实现途径[J].机械职业教育,2009(8).

[2]刘丽.构建社会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篇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语言服务与管理研究所在王立非教授的带领下,耗时近一年时间,对21个省、市十几个行业共213家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语言服务需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调研。研究团队收集国内国外数十份报告,构建各种分析模型,从语言服务视角提出了相关研究报告,并于2016年4月正式出版《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出版的背景概述

我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出台大量的支持“走出去”的优惠政策,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越来越大。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包括对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以及海外并购等,其中海外并购和海外投资的规模逐年扩大。据统计,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在如此巨大的海外投资规模背后,我们不可忽视语言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且语言服务的需求已经不仅仅限于基础的文字翻译和日常交流口译。必须了解目标国的市场环境、人文风俗、法律法规到日常的沟通,商务谈判,招投标文件和合同的起草,这些都离不开专业外语的语言服务。现阶段,我国语言服务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众多企业要“走出去”,必须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和法律的语言环境,而需要语言服务的中国企业不了解语言服务的本土化要求,加上大部分企业没有独立的集中管理翻译或语言服务的部门,只是面临翻译任务时临时指定负责人,而临时的负责人可能身兼数职,对翻译行业也不一定了解,无处寻找语言服务提供商的现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中国提供语言服务的公司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大多规模小、管理能力差、与海外企业联系沟通不多,有的翻译公司还存在生存发展的问题。在中国企业大步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各种深度合作日益增多,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更高了。语言服务公司的专业人员不仅需要精通目标国家或沿线国家的通用语言和相关地区语言,而且要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法规、风土人情,同时还要具备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流能力,才能满足多元化的语言服务需求。

在{皮书出版之前,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语言服务需求相关问题缺乏较为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例如,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对语言服务有什么具体需求,有哪些类型的语言服务,哪些行业有专业技术的语言要求、哪些语种的语言服务需求更多,语言服务实施存在什么困难,未来对语言服务需求的发展趋势如何?等等。对这些问题急需调查,调查的结果有助于揭示中国企业“走出去”对语言服务的需求现状,有助于中国提供语言服务的公司更加清楚地了解客户,审视自己,改善自己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并与他们一起共同繁荣壮大。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的主要内容

(一)语言服务的基本类型

企业具有多元化特征,所需语言服务也具有多元化特征。蓝皮书将语言服务类型分为笔译、口译、文案写作、文档排版、应用软件本地化、网站本地化、本地化测试、字幕和配音、语言服务培训和其它。通过其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笔译、口译、文案写作是语言服务的最大需求,分别占86.9% ,48.8%、30.5%。其它语言服务类型的需求比列从高到低依次是文档排版、网站本地化、语言服务培训、软件本地化、字幕和配音、本地化测试、游戏本地化等。

笔译和口译需要求占语言服务类型的较大比例,这与常规相符,语言沟通是对外交流的基本方式。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文案写作占第三位,说明我国企业开始重视文案在“走出去”过程中的重要性,包括合同书、商业计划、国际招投标文件、项目策划书等,它将影响后续本地化翻译及排版、印刷的成本和效率,体现企业和产品的市场形象,影响目标市场的认识体验。

(二)语言服务的行业差别

从调查数据看,语言服务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信息技术与通信、工程机械、能源、传媒、医药与医疗器械、建筑、金融、咨询、船舶等行业。调查结果同时也发现不同行业的语言服务类型差别较大:信息技术与通讯行业、传媒、医药与医疗器械行业对语言服务需求的类型最多样化;文案写作的需求集中在金融、信息技术与通信、医药与医疗器械行业、咨询等行业;网站本地化需求集中在信息技术与通信和建筑行业;字幕和配音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通信和医药与医疗器械行业;语言服务培训的需求主要在医药与医疗器械行业;对口译需求最大的是工程机械和能源行业。

(三)语言服务的实施方式

如前所述, 口、笔翻译业务是语言服务的主要类型。研究团队调查了外向型企业的翻译业务的实施情况发现:40.8%的企业设有专职译员,由他们翻译机密文件和日程材料,大型的翻译工作采取外包方式,31.9%的企业没有设专职译员,所有翻译工作均采取外包的方式实施;仅有12.7%的企业设有专职校审人员负责译文质量控制,所有翻译业务外包。这些企业可能设置兼职人员负责译文质量,或者由外包的翻译公司负责译文质量,如果人员出现调岗,确实存在译文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风险。

(四) 语言服务的语种选择

中国企业“走出去”连通了中国与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语言服务的语种也越来越多。一方面,企业走出去的数量还在增加,而且发展的非常迅速;另外一方面,目前业务已经遍布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都需要不同类型的语言服务。蓝皮书调查统计显示,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英语翻译业务仍是企业未来3至5年增长最快的语种,选择增长和显著增长的企业合计达63.9%;仅次于英语翻译业务的德语业务,选择增长和显著增长的企业合计达42.5%;位列第三的是俄语翻译,38.7%的企业选择显著增长和增长,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企业对加强中俄贸易持乐观态度;接下来是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和韩语翻译业务。

据其它相关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总计65个国家。这些国家所使用的语言超过60种,加之很多国家的官方Z言是非通用语种,有些国家国内使用的语言和方言甚至高达上千种。因此,除了通用语种外,非常需要尽快增强其它小语种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推动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与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合作和交流。

(五)语言服务的综合考评

随着市场的发展,我国诞生了数量众多的翻译公司和其它语言服务提供商,他们规模不同,性质各异,而且还有个人自由译者、高校翻译团队也参与提供翻译服务。那么企业在选择语言服务时有哪些考虑呢?调查数据显示,33.9%的企业优先选择中国本土的语言服务公司,11.3%优先选择外资背景的语言服务公司;而另外40.3% 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语言服务,以更好地实现服务外包的总体目标,例如平衡质量、成本和进度安排。

针对企业在选择语言服务时最看重的因素,蓝皮书调查设置了10项供企业选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选择语言服务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试译质量、行业经验、价格、信誉与口碑、保密性、质量管理等。由此可见,语言服务企业能否成为外向型企业的服务供应商,翻译质量占最大因素,其次是行业经验,对行业知识和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表达,不仅需要语言知识,还需要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价格关系到企业预算和成本,企业总是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良好的服务,因此,如何以合适的价格提供良好的语言服务,是企业和语言服务提供商共同思考的问题。

三、语言服务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面临的挑战

(一)语言服务需要适应多元化、专业化的需求

蓝皮书调查数据揭示了目前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语言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与专业化特征,服务需求从传统的口、笔译为主转向文案写作、文档排版、本地化、字幕与配音多元发展。任何语言服务的提供商都不可能胜任所有领域的的业务,与其追求“大而全”的市场规模,不如走“小而精”之路,找准自己的优势行业,深耕这类行业的语言需求客户,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从而实现业务积累与规模扩张。专业化的服务能使十数人的企业在某个细分领域独占鳌头,比如我国江苏省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1996年初进入中国翻译行业,并很快定位于知识产权服务外包型企业,专注于专利翻译、本地化、信息检索、工业和商业翻译服务,其中以专利翻译最为突出,2014年营业收入达2000万美元,全球语言服务类企业排名位列第41位。

(二)语言服务需要了解和掌握企业“走出去”不同阶段的服务需求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跨语言、跨文化、跨区域的交流。在选择目标市场时,企业需要收集大量的市场信息,通过笔译、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等方式掌握境外资讯和情报,为投资决策做参考。企业进入目的国后还需要让设备或产品、施工标准、软件等适于本土使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的是以目的国通用语种为载体的本地化服务。在本地化过程中,企业要想创造完美的本地用户体验,呈现出来的文本、网站、视频给用户的感觉就应该是为他们量身定制一样,这就需要语言服务商既能充分了解所服务企业的产品技术的特殊性,同时还须熟悉目的国市场的文化。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走出去”不同阶段的具体需求,才能真正使语言服务成为企业“走出去”的助推器。

(三) 语言服务需要应对语言翻译新技术提出的挑战

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不只是扩大了传统语言服务需求,而且随着语言翻译新技术的发展,对语言服务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纯人工驱动的翻译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数据激增的需求,语言服务的提供者应该学会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人机自动翻译工具的应用,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企业“走出去”的迫切需求。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翻译服务的实现方式和结果,从机器翻译和翻译辅助软件到云翻译和敏捷本地化平台,语言服务的技术创新不断升级,如适用于普通人士的百度、有道、谷歌等在线翻译应用软件,适用于专业翻译人士的Trados、memoQ、Tcloud、Transmate 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语言服务的提供商必须积极应用新的语言服务技术,实现语言服务的更加便利化和高效化。

(四)语言服务需要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质量

提供语言服务的公司必须通过相关国家或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管理和安全体系认证,如ISO9001,欧盟标准EN15038,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等。这就要求在提供专业化语言服务的同时,建立起与国际一致的语言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尽管我国现阶段大多数语言服务企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也有在专业能力和综合服务质量突出的成功典范。例如,中国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其主要客户涵盖众多财富500强企业和大、中型中国企业。该公司通过了业界领先的质量和安全认证,包括CMM Level5(软件质量体系认证),六西格玛(品质管理认证)、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SAS7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认证)和PIPA(个人信息保护评价认证)等。2009-2012年文思海辉入选“全球语言服务企业25强”,2014年其营业收入达到7100万美元,全球同类企业排名位列第16位,独占中国同类企业鳌头。

实践表明,语言服务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助推器和剂,更为“一带一路”愿景的实现提供保驾护航。语言服务提供商只有不断拓展不熟熟的专业领域,提供高效的专业服务,打造行业品牌,通过创新业务模式和突出特色优势,才会赢得更多优质客户,赢得更大的市场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非,崔启亮,蒙永业.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16.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篇5

目前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中的软件供应商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公司,其中美国约占70%以上,欧洲15%左右。截至2012年底,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产值达到了300亿美金。英语软件外包订单为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带来了数量可观的利润,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对于掌握IT职业英语能力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长,如何提高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IT职业英语能力成为了各高校和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1、IT职业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软件服务外包IT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机制并不完善,具体体现为“4个不平衡”。

1)重应试轻能力。

由于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淡薄甚至抵触的现象,很难通过英语学习来提高IT职业英语能力。再加上高校对于软件专业IT职业英语教学的要求并不明确,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配备方面都不够完善。软件专业也只是同其他专业一样设置了公共英语学习和一门专业英语选修课。通过应试教育的大学公共英语课和很少有人问津的选修课来提高IT职业英语能力显然是不实际的做法。

2)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受到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软件专业的学生一般只关注考试的相关内容,大学英语课程也只是针对日常交流和英文应用文的练习,很少有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的机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具有专业性质,只是一味地灌输语义语法知识,不给或很少给学生用英语交流和建立英语思维方式的机会,这些都限制了学生IT职业英语能力的提高。

3)重语言轻文化。

为了弥补中外文化的差异,软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必须学习一些西方文化知识,这样在跨文化交流的商务环境中,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软件供应商的需求,为业务合作扫除障碍。但是现行的软件专业英语教育很少涉及文化交流的内容,仅仅是语言上的听说训练显然不能满足软件服务外包的从业要求。

4)重技术轻商务。

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开发技术、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外,对于英语商务活动和技术交流学习的能力也要尽可能培养。但是,目前高校的软件服务外包教学过于看重专业技术培养,培养的毕业生很难胜任技术岗位以外的商务活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在企业的适应速度和发展方向。

2、IT职业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IT职业英语是指从业人员在软件服务外包工作中的听、说、读、写等英语能力。如:听方面,参与项目会议时,要求能够听懂与自己项目相关的内容;说方面,可以运用英语较流利地进行项目讨论与汇报;读方面,能快速且准确地读懂项目技术文档;写方面,可以用E—mail进行项目技术与管理交流,可以规范、准确、简洁地写出项目报告及文档。

针对上述要求,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除了要遵循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外,还要充分考虑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初期,首先要通过分析和比较英语课程要求和企业英语能力需求来确定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培养目标。这里主要从听力、口语表达、阅读和书面表达几个方向进行分析,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英语课程的需求和企业英语能力的需求有共性描述,但在细节上有差异。两者都是要培养学生无障碍沟通和表达的能力,而企业英语能力需求更加强调技术层面和商务交际的实际能力。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要从培养这些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健全符合英语教育基本要求和软件外包产业需求的专业英语课程,实现毕业生“专业”“英语”和“商务”全方面发展的目标。

3、IT职业英语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为了提高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IT职业英语能力,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和大学公共英语教研室合作,在深入研究英语课程要求和企业英语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在课程设置、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面向IT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软件外包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课程内容设置。

本着“英语+专业+商务”平衡发展的原则,相关课程内容要在英语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从语言知识、应用技术、文化交流和商务交际等方面改进或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首先,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加入技术文档撰写和商务交流的内容,并在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机制方面进行有侧重性的改革,着重突出软件外包专业能力和商务交际能力。其次,开设一系列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IT职业英语专业限选课,根据具体的外包工作类别分为技术术语、办公情景英语、商务谈判、交际礼仪等实用课程。最后,建立IT职业英语实践长效机制,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练习、课后实践、校内交流、校外实习等,通过实际的语言交流、文档编写、商务谈判等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IT职业英语能力。另外,软件学院的部分课程也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授课,通过全英文环境的专业技能学习实现“英语”和“专业技术”的无缝对接。

2)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平台是—个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由学校、企业、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共同承担,通过人力、知识、技术、设备、信息及政策等资源的互动实现人才培养共建、共享、共赢的一种组织形态。校企合作平台采用了“项目引领”和“订单式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平台中IT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个重要环节,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平台的IT职业英语培养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是第1-4学期的基础技能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在校内进行IT职业英语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练习;第2阶段是在第4学期的暑假,学院组织学生进入面向英语国家提供外包服务的软件企业进行实训,实训内容主要针对英文文档的阅读和英语口头交流技能的实践训练;第3阶段在第5-6学期,采用“项目引领”式的教学模式,聘请企业资深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到学校进行双语技术交流和授课,学生要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学习项目研发和团队建设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练习英文文档的编写技巧;第4阶段是第7-8学期,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个阶段实现了企业培训和就业同步的“零距离”接触,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除了要通过实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之外,还要通过英文项目文档的阅读与编写、商务谈判练习、项目阶段报告和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来提高IT职业英语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IT职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了,他们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改革。学院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术进修和经验座谈,交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无缝衔接,最终确定了面向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弥补英语教师的专业缺陷和专业教师的英语缺陷,通过国际交流座谈会、英文文献查阅和商务沟通能力的学习来提高教师的IT职业英语教学能力。

其次,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选派业务精良、年富力强的专业教师进入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英文文档撰写能力。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篇6

关键词:语言服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微课;专门用途英语;衔接

作为一种国际“普通话”、国际语言、强势语言,英语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因此,大学毕业生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大学毕业生要具备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具有覆盖面广、学时较多、指标较硬和关注度高四个特点,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我国各行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英语人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也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加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助于形成我国人才竞争优势,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的大学英语教育符合时展的要求,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英语学习环境的变化,大学英语教学需进一步改革,具体体现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即微课和课程设置的改革ESP﹙专门用途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服务以翻译服务为基础,并为转换语言信息技术提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那么高校学生对微课和ESP有怎样的态度,语言服务在微课与ESP中可能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帮助学生在微课和ESP中获得更好的翻译服务、语言知识以及技能,本文主要讨论这些问题,以满足当今大学毕业生学习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为广大高校工作者提供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运城学院2015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180人,分成三组,每组60人,三组学生分别讨论其对大学英语微课、ESP的态度以及语言服务如何与以上两者衔接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分析、整理了中国知网以及运城学院图书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语言服务与大学英语微课、ESP的最新研究动态。

2.专家访谈法

就大学英语微课、ESP的定义、性质及特征等请教运城学院相关专家确定微课、ESP课程开展的必要性。并针对语言服务的定义,经过专家讨论后得出语言服务应如何与大学英语微课、ESP衔接,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以便适应他们今后的工作需要,同时为广大高校工作者提供参考。

3.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男生90份,女生90份。

二、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第一组58名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微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第二组60名学生均认为他们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较低,ESP课程有助于训练其这一能力;最后一组学生普遍认为语言服务在大学英语微课和ESP中起重要作用,它既能为学生提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也能训练学生实际应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三、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英语微课的分析

微课即微型视频网络课程,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疑难问题、例题习题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微课的时间一般为5分钟左右,时长不超过10分钟﹙这一时长符合当今的科学要求﹚,否则学生无法将注意力一直集中于视频。微课不同于课堂视频,它是用来讲清楚一个知识点的微视频。微课的评价标准是微课主题要准确,集中解决疑难问题,选取内容要精准恰当,教学目标要具体清楚,教学过程要完整,教学方法要具有新意,教师表达要清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第一组58名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微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以上有关微课定义和特点等的分析得出,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为摆脱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更好地开展微课,本文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微课。1.选择主题。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英语语言技能,即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达到使学生用英语有效进行信息交流的目的。因此,大学英语微课选择的课程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2.具体化内容。要求教师要全面理解英语教学内容。3.确定目标。要具有具体、可测、可量的目标。4.细化步骤。这涉及到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5.撰写脚本。撰写好脚本要反复修改。6.反复练习。7.制作视频

(二)ESP(专门用途英语)的探讨

ESP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方式。其特征为:必须用于学习者的专门用途,内容设定围绕特定专业领域,教学或学习重点放在与专业相关的语言内容上,明显区别于通用英语即EGP。[4]英语大体上分为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两个部分,专门用途英语又可分为学术英语﹙即学术交流所使用的英语﹚和职业英语﹙即用于具体职业的英语,例如商务英语、饭店英语﹚。学术英语再进一步分为专业学术英语﹙又称专业英语,例如科技英语、化学英语﹚和一般学术英语﹙如学术研讨、专业文献阅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第二组60名学生均认为他们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较低,ESP课程有助于训练这一能力。根据ESP的特征和分类等的分析,发现ESP课程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在各方面具有更高水平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也对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语言实际应用方面。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但具有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要具有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英语知识。近几年,社会用人单位多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较为不满,另外专业英语人才的匮乏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

今后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要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并为学生创造出实际应用语言的真实环境,来提高大学毕业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顺应职场人才发展的潮流,ESP课程的设置也势在必行。例如主修国际经贸专业的大学生要能很好的从事未来的工作,必须先掌握关于国际经贸的专业英语词汇,而且还能读懂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文章,能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因此,专门用途英语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环境中更好地使用英语。再者,当学生发现能够用英语讨论自己所学的专业时,相信他们会对ESP课程的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总之,ESP课程的发展是当今大学毕业生工作和学习的必然要求。基于ESP课程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进行了教学改革,来适应大学毕业生的学习和工作需要。其中运城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设计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该方案课程内容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拓展英语三类。

(三)语言服务与大学英语微课、ESP的衔接

语言服务是为了解决语际交流中的语言障碍,而为人们提供的语言知识、技术、技能、教育等服务。随着服务的全球化、市场化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不仅包括翻译服务,还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工具等服务。[7]研究结果表明,最后一组学生普遍认为语言服务在大学英语微课和ESP中既为学生提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也能训练学生实际应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时代在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同时英语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大学英语教学需进一步改革,具体体现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即高校微课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即大学英语ESP﹙专门用途英语﹚。为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本文结合语言服务的定义、内容等以及最后一组学生的研究结果,从以下两方面探讨语言服务视域下非英语专业的ESP教学:

1.语言服务与大学英语微课: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英语语言技能,即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达到使学生用英语有效进行信息交流的目的。因此,大学英语微课选择的课程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语义知识和语篇结构;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技能。

2.语言服务与ESP:要想通过ESP课堂达到使大学毕业生在特定工作环境中真正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设计教学任务,创设语言交流环境。与此同时,教师要将相关的专业知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融入各教学环节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结论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较低,微课和ESP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满足了当今大学毕业生学习和工作的实际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语言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不仅包括翻译服务,还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工具等服务。为衔接语言服务与大学英语微课、ESP,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师在微课和ESP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而且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用英语实际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守仁.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界,2006﹙5﹚.

[2]俞红.微课—翻转课堂—慕课—智能教育—“没有围墙”的大学———挑战中国高校现行教育体制[J].学园,2014﹙2﹚.

[3]昂娟,俞欣,水淼.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策略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12﹚.

[4]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1﹙1﹚.

[5]孙有中,李莉文.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外语研究,2011﹙5﹚.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篇7

1)农民在信息获取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获取信息能力差,信息消费水平低。只有实现信息本地化,农民才能在信息中得到实惠。同时要求获取信息的渠道必须简单、方便,成本低廉,是农民用得了、用得起的平台;2)按照“资源整合、协同共享、服务三农、应用方便”的思路,围绕解决涉及“三农”和服务现代农业,进行建设和应用;3)建立电话语音系统、电脑网络系统、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电话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利用电视传播系统,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4)确保农业信息传递链中信息及时、快速、准确传递,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1.2技术路线

1)集成现代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语音和视频等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智能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民能够利用电话便捷获取和信息;2)整合专家资源,拓宽服务领域。组建农业专家技术服务团,整合技术资源,增强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丰富数据内容,实现远程更新。该平台涵盖农、林、牧、副、市场商贸等各个行业及技术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市场供求、农业法律法规等14个门类总量超过4G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既有延安本地信息,又有面向全国的农产品和市场价格、农资及农产品供求信息、新产品和新技术信息,实现了各类信息的远程动态更新。“三电合一”项目实施内容见表1。

2构建电话语音系统、电脑网络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系统

1)构建系统(1)构建电话语音系统。在延安市农业信息中心安装“三电合一”智能语音电话服务平台系统,设立人工接听座席和信息资源采编发座席;建立语音平台农业信息数据库,及时维护更新数据资源。接入4条电话外线并提供相应号码,实现全天侯电话语音信息自动服务。设立人工接听座席,由专职人员值班。安装信息查询系统(查询软件),实现外呼专家咨询、录音咨询等信息咨询功能,解答农户提出的问题。利用语音控制软件信息维护功能,实现信息添加、修改和删除,实现信息资源本地化;(2)构建电脑网络系统。建成延安农业信息网(yanan.sxny.gov.cn)站群系统,下辖13个县区农业信息网,3396个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可通过该平台获取和信息,实现了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共享;(3)构建农业电视节目服务系统。配备电视节目采编设备,利用非线性视频编辑工具的运用图片动化技术和字体转换压缩技术,从数字信息系统中快速提取数字信息形成满足DVD级别不失真播放的视频流信息。根据语音服务平台的统计结果和反馈信息,把当前农户查询最多、反映强烈的农业生产问题,制作成现代农业科技专题片进行播放,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篇8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51-04

一、大健康产业的兴起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健康产业这一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正引领着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根据产业信息网的《2015~2020年中国大健康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约3万亿,位居全球第一。

大健康产业指的是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包括医疗服务、医药保健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大健康产业链主要有五大基本集群:一是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二是以药品、医疗器械和耗材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三是以保健、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四是以健康咨询、评测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五是健康养老产业。

以泰州为例,打造大健康产业,正是目前泰州推进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现阶段,泰州已拥有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中国医药百强企业,医药产业销售已连续14年领跑全省,并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泰州的中国医药城更是全国首家部省共建医药园区,拥有完善的平台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是中国医药产业的“梦工厂”。2016年,医药城园区内已有登记企业218户,比去年同比增加66.99%;其中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基因科技等专业医药类企业达120户,占比55.05%。全区共有药品生产企业27家、药品批发零售企业59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02家,医疗器械经营(批发)企业265家,以阿斯利康药业、康淮生物、美时医疗等为代表的高端制药和体外诊断试剂企业已成为带动园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领跑者。在新时代下,泰州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二、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一项重大改革方案,将服务社会置于重要职能地位,这一改革开创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打破了高校的封闭体制,让高校彻底走出“象牙塔”,至此,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是高校的三大功能。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得更为重要,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内容也并不仅限于培养人才、传播知识,而是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提供多样化和全方位的服务。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地方性。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校在诸如政府决策咨询、高层次人才培训、产业结构规划、社会软环境建设方面发挥其社会服务的功能予以支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紧扣地方发展实际,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二)多元性。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客观上也导致了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细化和拓展,呈现出技术支持行业化、智力需求多样化、政策咨询专业化等多元特征。而高校的自身特征也使其社会服务功能实现方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联合办学、联合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社会实践与服务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三)特色性。我国高校种类多、数量大,因此,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需要高校以专业特色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本土优势”,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成为直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

(四)学术性。社会服务的实现方式是多样化的,但高校不可能也不适宜全面参与地方所有的社会活动,其社会服务可依托其综合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而建立一种示范。因此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带有一种学术性。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界定为: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需要,以教学科研为依托,发挥高校的专特色优势,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

三、大学英语课程定位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高,大一阶段已基本通过英语四级甚至六级水平测试,不少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和学分因此压缩,大学英语课程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很多专家学者都讨论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束定芳2011;龙芸2011;蔡基刚2010、2011、2012、2013、2015;贾国栋2012;杨小惠2014;沈骑2014;裴霜霜2015;张海明2016)。而笔者认为一门课程的定位,应取决于学校的定位,不能一哄而上,盲目仿效名牌院校的教学方式。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学生的选择是自由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挑剔,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走出自己的特色。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校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型大学,专业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能型院校。现阶段,全国本科院校有700多所,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有600多所,占据了招生规模的大多数,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定位。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培养的是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建设应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高职高专,它强调英语的实用能力,而实用能力的培养又是为专业服务的,其专业目标是其服务的职业取向,因此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是强调英语和专业的对接,以英语为工具来学习专业课程,实现专业的显性学习和语言的隐性学习,成为社会需要的和国际接轨的知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四、英语课程和社会服务的关联分析

语言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对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都具有重大意义。美国经济学家Jacob Marschak就认为:语言除了作为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外,还具有费用和效益,语言本身是一种“高含金量”的人力资本,而学习语言就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经济投资。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它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一)英语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英语为经济发展提供国际信息和技术保障。从英语的应用范围来看,英语已应用到社会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英语语言的经济价值决定了英语在各种职业及活动中的使用强度是最高的。以泰州医药城为例,2016年春季招聘会上,76家医药企业参会,有25家对英语能力提出明确要求,除能阅读检索专业英文文献外,还要求沟通能力强,能够开展国际贸易。英语课程给各种专业人才提供专业的英语教育,如医学英语、机械英语等。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促进对外经济交流,推动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减少国际摩擦和争端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英语也促进文化繁荣,通过对外交流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人们更能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播出去,招商引资的同时还可以壮大旅游I。

(二)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还会加强员工的再教育和培训,这也为高校的英语课程提供了生源市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闭塞的密集型企业逐渐被技术型外向型取代,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客观上增加了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的需求,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而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地进行英语课程的改革,能够适应在全球化过程中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培养出英语能力强的高级专业性人才,形成人力资本,实现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经济效应。

五、基于大健康产业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以泰州为例,目前泰州拥有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中国医药百强企业,医药产业销售连续14年领跑全省,并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中国医药城是全国首家部省共建医药园区,拥有完善的平台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一个国字号医药城,加上以扬子江药业为代表的本土制药企业,这一产业集群链构成了泰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在这样的大健康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要能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英语学科作为依托,以相关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改革。目前,在泰州各大本科高校中,大学英语实行的是分级教学,所谓分级教学,是以学生知识基础为依据,兼顾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改革中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成本大,收益低,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外语人才并不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不应该盲目模仿其他高校,应该在对地方经济充分考察后设立正确的培养目标,继而制定教学目标和规划。而泰州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区别于传统的研究型高校,在当前大健康产业集群的背景下,要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之路,能够体现学科的应用性和工具性。

(一)教学模式

笔者走访泰州医药高新区,发现对于英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六大专业:药学、生物、免疫、化学化工、国际贸易和英语,2016年春季医药城招聘会需要各专业英语类人才总计121人,本科以上91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要将服务于课堂对接,可以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实行分段和分模块多元教学。

初级阶段:大一阶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模块,三个阶段。视听说模块和读写译模块;基础阶段、巩固阶段和提高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课程安排灵活调整教学活动。这一阶段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英语的听说能力,做好高中和大学英语学习的过渡和衔接。

中级阶段:大二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大模块:高级技能模块和文化课程模块。高级阶段和大一的EGP英语教学不同,大一学生基本完成四六级考试,这时的英语教学应区别于公共基础英语教学。此时不能沿用传统的语言教学,应针对市场需求,着重进行高级技能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英语实践活动。

高级阶段:大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此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进行ESP选修学习。基础阶段的主题学习基于CBI理念,在大健康集群的时代,可以设定课堂主题讨论和学习,如“公共健康卫生”“中医文化传播”“医学成就与问题”,以内容为载体,继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学术技能训练也可以分主题进行,如新能源、计算机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适合的文献和讲座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收集和综述等。专门用于英语选择的教学材料不必过于高深,主要考查学生如何运用英语解决和专业相关的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

(二)教材建设

当下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多为外研社和外教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目标大学英语》和《全新版大学英语》,这三套教材还是应用于基础性英语教学,在高中词汇量增加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听力和大量阅读练习。此类教材纯语言类叙事材料占比重较大,在大学英语初级阶段可以胜任,但是进入中级和高级阶段显然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时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的是应用提高教材和专业英语教材。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出发,可以由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合作编写、校企联合共同开发,立足地方特色,开发出合适的校本教材,以英语为工具和载体,拓展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语言技能,体现出教材的“应用型”“交际性”“趣味性”“跨文化性”,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

(三)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篇9

1 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变化特点

高校图书馆读者分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和专家学者四个群体。由于读者职业、知识结构、年龄、动机、 兴趣、爱好不同,其信息需求也存在差异。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多种层次。

1.1 本科生读者群

本科生是高校读者中最庞大的群体,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本科生的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范围广的特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需求范围大不相同。新生入校不会利用图书馆,具有盲目性和从众行为。老生由于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开始向专业的纵深方向发展。毕业生即将面临就业,他们更需要扩大知识面,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本科生在校期间要经过计算机、大学英语四六级、研究生入学等各项考试,这期间借阅信息资料还具有集中性的特点,有时许多读者都来借阅同一类书籍,这类书刊就显得更为紧张。

1.2 研究生读者群

研究生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读者群,是高等教育中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该群体在导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对某一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他们对学科前沿、尖端、新知识及专业性强、专门化学术信息需求强烈,尤其是对学术研究和撰写本专业学术论文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料需要,具有目的性、学术性、实用性的特点。因此,该群体需要的是与某一专题有关的书刊信息,包括原始文献资料的复制和二次文献的开发、期刊文献的最新报道等。

1.3 教师读者群

高校教师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主要需要的是本专业或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参考资料,有关学科的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保障信息。该群体需要的信息具有高、精、尖、准的特点,并喜欢自己去搜集资料。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则更需要本专题相关的前沿文献信息,针对性强,且范围比较固定。另外,大部分年轻教师都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所以对英语、计算机等考试用书的需求占―定比例,他们的现代化直用技术和教学手段相应高超。

1.4 专家学者读者群

高校集中了一大批名望高、造诣深、影响大的专家学者,大多为研究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他们主要需要的是科研学术性强,理论性强。能够反映某一领域最前沿,代表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的文献信息。因此,这部分读者不仅需要某一特定的文献,或特定文献中的篇章甚至一段话,同时还需要信息服务部门对知识和信息进行二次开发、提炼后的增值信息,甚至是某一知识领域、某一单元的信息。

2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语言包装的问题

2.1 不使用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

大学是一个汇集五湖四海学子的地方,和读者沟通的前提是需要把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虽然我校来自西南地区的学生居多,但是如果碰到来自外地的读者在工作人员对他讲本地方言时,很容易有不被尊重的感觉,这让工作的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2.2 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在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在对待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时,很容易把对方当做被教育的学生而忘记对方是服务的对象,在日常的语言中时常会忽视文明礼貌用语的应用。比如招呼读者时,用“唉”、“那个谁”之类的不礼貌的称呼;在读者阅读时直接打断,没有首先表达歉意;在读者道谢时,不回答“不用谢”而是直接无视等等。这样的行为违背了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降低了服务质量。

2.3 不注意体态语的艺术

体态语的艺术应用不但体现了工作人员的个人修养,还影响着服务的水平。比如读者询问问题时,本应微笑目视读者,可是工作人员因手头的工作不想被打扰,很容易一直盯着电脑面无表情的回答读者;在把书递给读者时本因用手轻递,如果不注意体态语的艺术,往往变成用手一推了事。工作人员回答了读者的问题,帮读者进行了借书操作,可是因为不注意体态语的艺术,导致读者对服务并不满意,更甚者还会因此发生不愉快。

3 为服务读者过程中需要包装的语言

图书馆的常用语言形式主要有:有声语言:会话语言和独白语言等;文字语言;体态语言: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等。工作人员如果能从这三个方面去加强语言的艺术性,就能全面地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

3.1 有声语言是日常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形式

在使用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艺术包装准则。

(1)语言表达明确、言简意赅。应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部分,为了达到有效沟通,使用语言的第一要素就是表意明确。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与读者的交流中需要做到明确清晰地表达意思且语言简练。比如在读者询问书本的位置时,能言简意赅地告诉他书在第几横排的第几架,这样既会节省读者找书的时间,同时也避免了无效沟通占用工作精力。

(2)语言的得体性和职业性。语言的交际功能是置于一定的场合环境中存在的,交际时所处的场合、环境、身份等决定了语言的使用风格。作为图书馆这样一个知识中转场所的工作人员,语言应该更加偏重于书面语,这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同时也避免了不文明的语言出现在学术的环境中。比如在读者打卡进入时提醒读者:“请使用代书板”,这样的说法很符合图书馆员的职业性,而如果改为:“把这块板子拿上”,效果就大打折扣。因为非职业化的语言很容易让读者也产生随意的感觉,于是代书板的使用也相应变得随意起来。

(3)语言的含蓄性。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在服务读者同时也有维持日常秩序的管理成分。读者在不遵守规章制度时,工作人员需要加以提醒和规范,这时语言的含蓄性就能很好地起到缓冲带的作用,使得规劝行为变得更有效且人性化。比如有的读者喜欢随意坐在两个书架之间的地上看书,这给找书的读者带来不便,如果此时上前大声地说:“能起来一下吗,坐在地上挡住别人过路了”,读者会感到窘迫和有失颜面,如果改成委婉地走到读者身边,轻声提醒读者:“地上很凉,那边还有位置,需要我引导吗”,这样含蓄的说法既保留了读者的颜面,又达到了提醒的目的。

(4)语言的针对性。语言的交际功能不但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实现,也在不同的交际对象当中实现。因此针对不同的读者,同样的意思需要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比如对经常来馆的读者,由于他们对图书馆的情况比较熟悉,在语言交际中可以使用简称,当他们询问书本的楼层,可以回答“这本书在“中参室”(中文参考室的简称),而如果是对新来的读者这样回答,很容易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中餐找书?”,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对话,就是没有掌握好语言的针对性造成的。

3.2 在读书馆内规章制度、公告、提示性语言多是以文字语言的形式呈现

为了体现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文字语言近年来日趋人性化。比如曾经的“违者罚款”、“私人物品遗失后果自负”等措辞强硬冰冷的文字语言已经渐渐被弃用,而一些从服务意识出发的温和语句大量出现:“温馨提醒――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以免遗失”,“存包前请阅读使用须知,谢谢合作”……这样的文字语言能让读者感受到被关心和被尊重,弱化了规范性增加了艺术性的包装,打消了读者的反抗情绪。

3.3 体态语言在读者服务工作中的运用也是无处不在的

粗略划分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其各自的语言艺术如下。

(1)面部语言。面部语言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它很难被规划分类和被定量研究,但却是日常交际中一种很重要的无声语言。它能让有声语言内涵更丰富,表意更深刻和多样化。面部语言艺术应用在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时,微笑的表情、友善的眼神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面部表情。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就工作中的微笑服务,在工作中保持微笑的表情是职业化的体现,也是自身修养的体现。甚至在即将产生冲突时,一个微笑的表情也能化干戈为玉帛,使得问题能够在轻松愉快中解决;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总是能毫不掩饰的展现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友善的眼神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觉得你是友好的,有了这个心理基础,日后的管理规范工作就能减少很多阻力。

(2)肢体语言。除了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也是无声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肢体语言有:“请”的动作、点头的动作、起身的动作等。比如在读者打卡进入阅览区域时,新来的读者不清楚把卡放到哪里,这个时候一边告诉他“请在这里打卡”,一边作出“请”的手势指向打卡机,会让读者有一种被欢迎的感受;在读者进入工作区域时,能主动点头表示招呼,能打消读者的紧张感,让他们能放松的表达自己,使得交际更高效;在闭馆时读者批量离开,此时工作人员如果能从座位上起身站立,对读者表示送往,会让读者不产生因闭馆被驱赶的错觉。以上这些肢体语言的艺术运用既是服务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华礼仪的缩影。

综上所述,语言的艺术性使用渗透到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是“读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具体展现。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不断学习如何艺术地使用语言,不断提升个人素养,才能充分地展示当今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新面貌。

4 高校图书馆针对读者的延伸服务保障措施

4.1 更新读者服务理念

馆员应改变以往传统的“以藏书为主”的服务观念,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读者第一”的服务观念转变,变被动服务 为主动服务,深入研究读者心理。分析读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只有建立新的服务理念,才会不断拓展、延伸服务内容和方式,提升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这是延伸读者服务的基本保障。

4.2 提高馆员自身素质

新的服务理念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服务技能来实现,因 此,图书馆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必须迅速提高。掌握计算机操作的现代化服务技能和新的信息技术,精通馆藏文献的管理开发技能、网络应用与服务技能。馆员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参加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 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服务工作。

4.3 优化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图书采访是从源头保证藏书科学性与合理性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各层次读者需求和分布规律,进行合理采购,避免盲目性。根据学校的性质、发展方向以及学科建设,加强重点学科的投入,创建自己的资源品牌,建立特色馆藏并开发特色数据库,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多、你多我优”的特色。进 一步丰富公共技能考试类、文学类图书资料。加大电子、语音、影像等信息资料的收藏。建立图书馆联盟,积极开展服务交流和资源共享。文献信息互通有无,形成无障碍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来.高校读者群信息需求的分析与服务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9).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篇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文艺精品创作、文化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文化娱乐服务、文化传承、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有声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声语言能够穿透灵魂、感动心灵、启发智慧、塑造魅力独特的世界。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大量经过专业学习的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有声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在培养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时,迫切需要在有声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对这一类型的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所以,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基础课程,“播音创作基础”的教学改革也显得尤其迫切。

2.关怀当下,观照现实

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传播”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领域中进行口语传播;“文化知识传授”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语言老师人际传授培训;“文化娱乐”需要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在大型文艺活动中主持、朗诵、曲艺表演等,充当有声语言舞台演员的角色;“文化传承”需要有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在博物馆、展览馆等地讲解传承,充当讲解员的角色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语言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有较强针对性、行业适应性、专业对应性。关怀当下,观照现实。

二、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社会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紧缺,缺口量大。

笔者发现,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语言艺术类专业人士非常稀少,占所有专业业务干部的比例不到10%;各级需求量大,省部级的专业艺术院团,地区一级的艺术馆、乡镇一级的文化站,大量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现有的人才结构不对称,乐器、声乐、美术、舞蹈干部众多,语言业务干部非常少,比例不协调。

2.能力不足,专业模糊。

现有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专业配比不合理。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专业能力显得尤为不足,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知识结构不完善、学历普遍偏低、专业技能不拔尖。有些业务干部是民间艺人、复员军人、自学成才的工作者,文化基础薄弱。现有队伍存在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高校“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培养在“播音创作基础”中的教学问题

1.偏重理论阐释,忽视能力掌握。

传统“播音创作基础”课程,分为理论阐释和录音两部分。在理论教学中,往往将内外部技巧等理论条目的阐释置于重要位置,而忽视了实际方法技巧的掌握环节。往往是:能够明白“重音”的定义,却无法在稿件表达创作中,找到语句、文本的重点,通过重音传递思想加以呈现。动手操作掌握的能力不足。

2.学生人数较多,参与实战量少。

一个年级的播音学生众多,无法保证小班教学。相较于声乐5人左右的小课教学指导,播音班的学生人数庞杂。在录音课教学中,分配给学生的任务,也只是“任务性”录完,即使布置课后的录音作业,也难有高质量作品呈现。加之环境闭塞,大部分学生更是无法在播音创作录音中提升。

3.教学场地封闭,辅导人数受限。

现有的“播音创作基础”的课程教学,基本依托于录音实训室,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录老师听,课堂教学显得死板,困顿于录音室,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人数又多,辅导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时间有限,精力亦有限。

4.学生底蕴欠缺,教学内容单薄。

学生在经过一年级的核心专业课“普通话语音发声”后,进入到二年级的播音创作专业课训练。主持人比拼到最后,是“文化综合实力”的较量。学生在“播音创作基础”中的学习,对稿件的感受、体会、认知非常浅薄,情感的传递做作而且肤浅,表现呆滞、木讷、空洞,这是源于对稿件的理解不深刻,追根溯源是学生文化底蕴的缺失。在“播音创作基础”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核心是有稿无稿的创作表达,更多是论述技巧及方法,内容显得单薄局限。

5.视野范围狭小,脱离行业教学。

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播音学生视野不开阔,呆板,没有表现力,比试表现力和才艺难超音乐学子,PK文化底蕴难敌文学院和历史学院同学。学生位置尴尬,专业能力良莠不齐,实践机会极少,感受到的专业见习氛围少,与行业接触也不多。教学脱离行业,大部分学子恐难胜任媒体工作。

四、具体实施方案及计划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让“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播音创作基础”的教学课程中,可以在作品演播、表达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解说能力,综合舞台表现能力,文化素养积累,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提升。并且应用、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有声语言艺术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行业。

1.课堂主题演讲。

每节课的重心下降至学生,每次专业课要求2名学生自选“题目”“角度”做5分钟的主题演讲,并依据表现打分,算入学生期末的课程考核成绩。帮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练习口语表达的能力。演讲结束,其他同学点评,训练学生归纳观点、学会赏析;老师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在表达观点中进行有效的传播。

2.指定书目阅读。

每月指定阅读书目,并定期开读书交流、分享会,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积累口语表达素材,让学生明白,在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中,“说什么”比“怎么说”更加重要,成为一个“有内容”的人。

3.完成课堂作业。

布置的课堂录音作业统一公放视听,查找学生录音作业存在的问题,答疑释惑,调整状态。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并把问题落实到可以解决的层面。给出修改调整意见,再次录音,听改变。掌握“有声语言艺术”表达的“有稿无稿表达”的创作方法、作品演播的能力。

4.单元作业评比。

每单元的课后作业,进行全班评比,挑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颁奖。例如“最佳进步奖”“最佳用声奖”“最佳作品”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认真对待实战作品。

5.多元教学内容。

只会用声播,远远不够。在此项目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加入舞台教学,舞台演绎、表现等的相关内容。加入“戏剧曲艺”艺术的熏陶学习,感知中国传统艺术,提高学生语言艺术表现的能力,改善播音学生呆板、不善表现的状态。加入“讲解员”的口语表达训练,学校展览馆、校史馆、风景点等都可以作为依托地点,培养“有声语言艺术”的应用型人才———讲解员;加入拟态“人际传播”的训练方式,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方式,辅助教学、练习。

6.完善考核方式。

组织实施期中期末的舞台考核,课程成绩构成由“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演讲”“期中展示”“期末汇报”等综合构成。用舞台展现表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现场实战感,不仅了解理论定义,更要会面对镜头,面对话筒演绎“有声语言的艺术”。

7.产学研深度融合。

邀请相关专家:重庆文联专家、大型文艺活动演出导演、重庆曲艺艺术家、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相关专业人士,对学生的汇报展示进行联合评审。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与行业深度融合。在行业中磨砺,在行业实战中成长。

8.明白“三个明白”。

在教学课程改革里,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专业问题所在,把问题落实到可以解决的层面。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语感。观摩赏析优秀素材,学习赏片儿,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明白专业好的标准:脑子里存储的样子多,用的时候反应速度快。

9.树立“三颗心”。

教学改革也是学生重新养成习惯的过程,培养学生耐心;强调技术训练,培养学生信心;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恒心。

10.坚守“三个多”。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篇11

一、软件服务外包的定义

软件服务外包(Software Service Outsourcing)是指软件开发商(简称“发包方”)将原本由企业自身提供的基础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给其他专业的软件服务提供商(简称“接包方”)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其目的在于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利用外部人力资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国内外研究状况

2.1同类课题国外研究状况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以寻求廉价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开发基地,具有远见的印度企业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展计算机软件,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这为印度发展软件外包提供了绝佳的条件,进而使得印度软件产业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印度是全球服务外包业务的主要承接商,2008年承接金额达到422亿美元,是中国的9倍,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00万,是中国的4倍。在印度,有大量适应美国或者欧洲发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要求、尤其具有大量的具备高级英语水平和高端软件开发能力的人才。爱尔兰政府特别重视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政府成立 SFI 的目的就是促进爱尔兰的科研及软件研发水平。30 年前,爱尔兰政府就在全国著名的“三一学院”创建了计算机系,在各地建了 12 个技术研究院,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并以建设软件园区作为发展载体。

2.2同类课题国内研究状况

纵观中国,不仅高端人才匮乏,中级人才不足,缺乏进入企业后立即发挥作用的能力。根据国家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规划,我国各类高校在相关专业( 软件研发、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等领域) 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 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国家会利用 2009一2013的5年时间在国内建成一批产业聚集并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实现200家著名跨国公司将服务外包业务转移至中国,培育2000家大中型取得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和120万承接服务外包所需的实用型人才,新增1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在2013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要达到300亿美元,是2008年的5倍多。中国人的英语能力普遍偏弱,也阻碍了软件外包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懂外语的客户经理和对方进行谈判,但是却很难找到。

三、以大学英语为依托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价值观的思考

如何以大学英语为依托结合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需求,提升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取向理念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围绕我校软件学院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现状、迫切需求及存在的问题等,不断探索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价值观及人才取向。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也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在软件外包企业,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故拥有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关键。以大学英语为依托拥有软件服务外包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关键。根据我校软件学院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价值观和人才取向专业实践教育中,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考虑:

3.1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掌握现代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掌握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方法,掌握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开发技术,能够熟练使用多种主流软件工具、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和技术解决企业问题,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在外文环境中从事软件设计、开发测试以及编制外文项目文档等工作的英语IT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2涉及软件学院提升学生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外语能力的几条路径:

① 以高等院校为平台高等教育为途径,实现外语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接轨。

② 积极探索培养外语能力的承载物。

③ 设立服务外包培训中心,为软件学院学生提供专业外语培训。

④ 优秀的英语教学师资是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质量的保证。加大外语教师对服务外包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养。

3.3 解决软件学院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欠合理:

① 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应多元化;通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调整及开设软件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课程。

② 开设专门用途英语 ESP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实现外语能力与职业需求接轨,具备拥有软件服务外包领域所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

③ 改革外语能力评价体系,激发外语学习积极性。

3.4做实做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① 聘请专家及专业人士为软件学院学生开展软件服务外包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本产业的知识水平及增强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与兴趣。

② 建立共建机制与培训机构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共建内容、合作方式、工作目标、责任权利保障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适用人才的需求。

③ 校企合作的双向教学模式成为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关键一环,提升外语输出能力。

四、 就我校软件学院在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方面具有的几点看法:

① 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软件服务外包相关专业与社会人力资源接轨。

② 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明确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

③ 向学生灌输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重要意义。

④ 依据专业的特点采取灵活措施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加快上岗步伐。

⑤ 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加大中高端英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水平

⑥ 建立服务外包课程教师培训网络平台。

⑦ 努力做好服务外包人才就业工作,增加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的就业机会。

五、结论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全球化趋势非常突出,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全球化视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客户多来自国外,因此对软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外包技术和管理人员应具备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以语言为工具,能与国外客户顺畅交流,理解、尊重国外客户在文化、传统、习俗、思维和时差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反复的沟通和交流,解决外包项目中的具体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根据软件学院软件英语及软件工程专业高度渗透性,结合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软件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布朗、斯考特·威尔森著,逸文、果东、夏翔译.企业外包手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0

[2] 李昭赢,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软件外包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4

[3] 中国软件协会.http://.cn

[4] 中国服务外包网.http://

服务中的专业术语篇12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全面性人才、打造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校图书馆正以飞快的速度由传统型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方面的突出地位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在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同时兼备深厚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1高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提高的意义

1.1促进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服务

在高校图书馆近些年飞速的发展中,图书馆员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甚至可以说图书馆员决定了图书馆发展的速度和成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服务机构必须向网络化、数字化方向迅速发展,尽快建设具有高校自身鲜明特色的数据库,促进与信息机构的合作,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确保高校图书馆与世界接轨,保障学校的科研、教学与世界同步,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具有一支专业素养高的馆员队伍。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主要取决于是否能针对不同层次读者(教授、专家、学者、本科生、研究生等)提供多层次的服务。所以,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直接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服务水平。

1.2促进高校竞争力的提升

科研水平、教学质量、毕业生素质等均是衡量高校竞争力的主要指标。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科研、教学、思想素质教育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整体水平及知名度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直接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优劣。图书馆员不仅要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料,还要对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同时还要对特定的学科提供学科推送服务,加入到科研小组中,为小组提供和开发充足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具备超宽的知识面、超强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也要求高校图书管理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2高校图书馆员专业能力现状

2.1知识结构单一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科高度细分,新兴学科不断产生,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导致单一的知识体系已经无法胜任目前学科发展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员作为高校信息工作的提供者,目前主要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图书情报方面的知识)学习敷衍,不透彻。相关学科、高校特色专业学科、当前世界前沿学科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及时地为高校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信息服务,更不用说提供学科信息推送服务。

2.2基本技能缺乏

2.2.1语言技能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国的交流、协作日益频繁,世界范围内学科知识的碰撞与交流成就了学科的不断突破。国际通用语言主要为英语,经济、科研等发达的国家基本使用英语为官方语言,各种最新研究的论文、信息大多使用英语,但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对于英语的掌握也十分有限。现代世界各国出版的书刊、报刊、书籍,为保存文献的原始性,基本均以各国的母语出版,并且在图书馆信息系统程序中也存在大量的外文词汇,这需要每个图书馆馆员懂得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出现的基本的多方外语,才能够轻松自如和熟练地完成馆员工作。

2.2.2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发展猛烈地冲击着图书馆的传统服务。网络技术对图书馆的碰撞主要表现为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突破,已经把传统图书馆推向了一体化、网络化进程。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很大一部分人员不愿意改变,对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漠不关心。计算机故障、网络查询等基本依靠专业人员维护,对于建设和维护数据库、软件升级等工作更是力不从心。

2.2.3沟通协调能力差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主要的服务窗口,馆员直接面向全校师生,与读者面对面接触,对于师生不同层次的要求,如何通过语言以及服务态度,让读者领会意思,感受人文关怀,这就需要馆员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目前高校图书馆员主动服务意识差,服务态度生硬,语言沟通惜字如金,导致目前高校师生对于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颇有微词,对于图书馆的发展也造成不良的影响。

2.3信息服务能力缺乏

世界已经步入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中的信息服务成为重要指标。然而图书馆员对于信息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觉悟不高,被动要求居多,不能及时把握有用的信息,被一些无用的垃圾信息吸引,工作效率低下。图书馆员对于自身信息素养要求不高,对于如何获取有用信息,怎样使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等无法通过理论的高度加以把握。信息技能的运用则更加不熟悉。尤其对于最新的信息方面的理论成果不熟悉,最新的信息技术难以消化,更谈不上运用。

3提高高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的路径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科研、教学、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员要具备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专业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图书情报服务。具体来说,需要通过以下途径不断加强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

3.1强化基本技能,夯实服务水平

3.1.1强化外语、网络技术学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联系、交流日益紧密。高校间的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高校图书馆员应当具备基本的外语水平,并且需要懂得多门基本外语以及学习外语的能力,及时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高校图书馆员作为高校信息收集的导航人,必须掌握国际交流的主导语言。目前世界各国的科技论文等信息资源大部分以英文表述,但是高校对于馆员在外语学习方面的培训较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加强馆员外语培训,将外语培训常态化,每月定期学习。在图书馆中成立英语角、学习小组,促进馆员学习英语。对于其他语言的学习,鼓励校内老师互帮互助。在图书馆内部建立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图书馆由传统型向数字型转变。馆员必须有危机感、紧迫感,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学习、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并在实践中应用。在日常工作中能及时处理计算机故障,并指导读者进行网络检索等。图书馆在数据库、网络管理的建设中,应当让馆员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与网络开发商技术人员的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时在数据库建设中,明确馆员使用、维护的培训,使馆员在日后的工作中能独立完成数据库的维护、升级等工作。

3.1.2强化沟通协调能力

高校图书馆员作为直接面对读者的服务环节,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主动的服务态度将决定图书馆的声誉。图书馆在日常的管理中应加强馆员主动服务方面的考核与激励。鼓励馆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主动提供推送服务,为读者主动提供多种信息资源,积极为读者加工信息资源。定期开展沟通技能方面的培训,培养馆员讲话技巧。进行内部精神文明评选,开展微笑服务评比,建立服务评级制度,逐步提高服务水平。

3.2拓宽知识体系,深化专业技能

高校图书馆员的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需要面对各个专业的读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还要面对师生专业问题的咨询,并分析、整理各种文献信息,使其成为更高层次的信息资源。这要求高校图书馆员不仅要有超宽的知识体系,还要精通图书情报、信息分析等专业技能。因此,馆员在注重强化自身的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之余,对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也应进行广泛涉猎和补充了解。

面临新时期对馆员素质高标准的要求,高校图书馆首先应从人员选聘方面加强管控,在馆员的选拔上应选择具有图书情报学背景的人员,提高馆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加强馆员多方位的培训,邀请高校各专业教师对馆员进行专业培训,拓展馆员知识面。鼓励馆员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馆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拓宽视野,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水平。同时,图书馆应积极鼓励馆员开展课题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撰写学术论文,有计划地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

3.3培养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如何分析并获取有用的信息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的―项基本能力。高校图书馆员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一员,对于自身的信息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培养、加强馆员的信息素养,提高服务能力,将极大地促进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信息整合能力也是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的产量极大,更新速率极高。高校图书馆员采用原有途径收集文献信息资源加以整理和加工,会造成信息资源缺乏时效性并且工作量巨大。这就要求图书馆员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快速、精确的信息加工整理,并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员应拓宽信息传播途径。信息服务方式多样化以及时效性是信息时代对馆员要求的重要标准。各种多媒体、网络等设备的熟练使用将有助于馆员及时、有效地为读者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