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系统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8 15:33:55

通讯系统论文

通讯系统论文篇1

1开放式传输网络技术

开放式传输网络技术的性能比较稳定,具备非常多的接口类型还有数据,是一项专门为城市轨道交通进行服务的技术。然而,由于该技术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造成其本身的封闭性,不利于进行系统的升级和优化。另外,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业务量越来越大,在宽带不断改进的环境下,开放式传输网络技术已经适应不了宽带的需求。

2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同步作数字传输技术,作为电信骨干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开放式传输网络技术显得更加成熟和优秀。该技术具备统一的国际标准,为系统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可能性,另外还有自愈以及网管的功能。但是,该技术还有一些欠缺,例如,语音业务是同步数字传输技术主要服务项目,因此在数据和图像业务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3异步转移模式技术

异步转移模式技术的优势在于,一是业务服务对象比较多样,可以给各种业务提供服务,特别是在视频的相关业务中,其效果非常明显;二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宽带的使用效率,这是因为该技术属于面向连接的技术,使用统计复用功能就能实现宽带利用率的提高。然而,由于异步转移模式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导致该技术不够准确可靠,此外该技术的成本比较高,这也对该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各种新型通讯新技术的开发和涌现,轨道交通的业务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新型的业务不断成熟,对宽带的需求也有所上升。在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系统中,将会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和粗波分复用技术。其中,千兆以太网技术,能够和以太网及快速以太网兼容,并且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设备比较便宜,传输距离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系统组网的要求得到满足,而且也解决了以太网存在的缺陷;粗波分复用技术,已成为大容量电信骨干网的首选,它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以及容量大等优点,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粗波分复用技术,值得推广。

二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

1公务电话系统

公务电话系统作为轨道交通运营控制的重要通讯工具,主要是用于轨道交通线内部的一般公务通信,并且连接了市话网和一些相关的轨道交通线的公务电话网。在轨道交通线内部,可以直接通过拨号进行通话;如果与公用电话网的用户通话,那么是由全自动或是半自动的出入局来完成呼叫。另外,该系统应该要有其他普通程控交换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例如,和时钟系统的时间达到一致。

2专用电话系统

专用电话系统是轨道系统所专用的,是为轨道交通行车指挥、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所专门设置的通信设备,主要负责的是控制中心和各车站的列车、电力、防灾及公安等方面的调度,并且还提供了紧急电话、调度电话以及站间电话业务。在轨道交通中使用专用电话系统,有利于工作人员指挥列车的运行,以及进行设备的操作,同时也为行车调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应对突发状况时,为了快速解决事件,可以把系统内部的每台电话都设置成热线电话,进而保障行车安全。

3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闭路电子监控系统通过图像通讯,能够跟踪、监控和记录实时的动态图像。该系统还具有指挥和管理的功能,有利于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调度和管理。另外,电视监控系统的传输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导致车站到中心需要比较大的宽带,而中心到车站运用低速的数据业务即可。就目前来看,ATM技术仍是电视监控系统中最佳的传输机制,该系统可以利用ATM技术按需求连接、分配带宽的特点,保证图像的质量,同时也节省了所占的宽带。

4广播系统、时钟系统、无线系统、电源系统

广播系统由控制中心广播系统、停车场广播系统组成。首先广播系统采用的是模块化的设计,因而结构很简单,便于操作和安装;其次该系统具备很好的兼容性以及一致性,采取的是进口数字音频信号处理设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时钟系统主要有设在控制中心的GPS接收设备、主控母钟、各站铺助母钟、子钟以及传输设备等组成,其作用在于为乘客与工作人员提供标准时间,并且为其他系统提供统一的时间信号,从而实现全县统一的时间标准。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列车无线通信、公安无线通信以及消防无线通信。是为列车运营、电力供应、日常维修、防灾救护提供指挥手段的专用通信系统。电源系统由配电设备、整流设备和蓄电池组成。电源系统是为通信设备中各系统正常运行提供电源保障。所以,电源系统一定要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满足不间断的运行。

通讯系统论文篇2

中D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003-01

1 引言

I/A Series控制系统在化工行业广为使用,为了更方便广大用户的需求,此系统通过Modbus FB224通讯卡可以轻松的实现和其它控制系统及设备的通讯。此系统通讯量大,优于其它很多DCS系统。每个Modbus设备可以指定多达64个单独的处理任务,本文就着重论述此卡的使用、组态方法及通讯测试。

2 网络介绍

Modbus通讯接口组件可以和它的从站设备如:PLC和现场I/O设备以及I/A系统的CP60之间提供通讯接口,FBM224支持RS-232、RS-422或RS-485的通讯接口标准,并且可以以Modbus协议的RTU方式成功的实现通讯。每个I/A控制器通过FBM224卡的四个通讯口,可以存取多达2000个模拟量数值,或32000个数字量数值。一个处理器的网络连接如图1所示。

FBM224通信卡是以Modbus RTU主方式与Modbus从设备通信的,最多可以连接64个从设备。FBM224上有4个端口,既可单独使用,也可把1和2端口、3和4端口作为冗余端口使用。每个端口均可设置为RS-232、RS-422或RS-485通信链路。

FBM224和其相关端子附件(TA)适用多种类型的连接至设备,单端口或双重端口的设备连接,当使用RS-232通讯接口时连接至调制解调器,RS-232转换为RS-422或RS-485。FBM244和Modbus从站设备之间的通讯通过四端口的TA端子,每个用于RS-422或RS-485接线的端口是密集型的端子,每个端口都有一个DIP开关以选择总线终端电阻。对于RS-232接线TA具有一个标准的DB-25芯公插头,每个端口有24个DIP开关,可以用于任何RS-232配置。图2为一典型的RS-485的TA接线方式。

注意:用RS-422链路时,在FBM224和最远端从设备的接收端加终端电阻。用RS-485链路时,在FBM224和最远端从设备的收发端加终端电阻。

3 DCS组态

当一个通讯设备连接好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其组态,一般组态步骤如下:

(1)端口组态文件;(2)从设备处理文件;(3)ECB200模块;(4)ECB201模块;(5)在SMDH中,使ECB200在线(ON LINE),把端口组态文件下装到FBM224中(DB DOWNLOAD),此时,相应的端口有效(ENABLE PORTn)。若FBM224工作正常,ECB200变白;(6)在SMDH中,选择ECB201,下装从设备处理文件(DB DOWNLOAD),并使ECB201通信有效(ENABLE COMMUNICATION)。若与从设备通信正常,ECB201变白。冗余端口方式通信时,可以通过EQUIP INFO查看通信情况。

4 通讯测试

组态完以后有时通讯不上,我们可以进行通讯测试,以辨别是什么问题。

(1)首先安装设备检测软件,连上RS-485通讯器,“我的电脑”右健选择“属性”选择“硬件”,“设备管理器”中选择端口,可以按装,完成后可以看到端口号(USB Serial Port(COM3)),在配置文件时会用到。(2)打开测试软件MDBUS。(3)点击configuration选项,配置窗口中需要配置各个通讯参数。(4)完成配置后点击ok,点击右上方的displays按钮,选择monitor可以监视通讯的状态。(5)点击On按钮就会开始通讯测试,如果通讯正常这可同时看到发送和接收的数据。

5 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使我们更加熟悉与了解此DCS系统和从设备的通讯以及它的组态,可以和现场好多就地控制系统方便实现相互之间的通讯,方便工艺人员的监控和操作,从而使此DCS系统的性能充分发挥,服务生产需要。

参考文献

[1]肖格远,付喜亮,王广龙.FOXBORO系统DCS升级改造及相关问题处理[J].内蒙古电力2014(04):40-41.

通讯系统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TM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163—02

0 引言

智能控制系统中,各单元和部件的运行情况复杂,涉及大量的数据交换和实时处理。CAN控制器局域网络为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各部件、各单元稳定、高效、协调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通讯支撑。基于CAN总线的通讯网络在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方面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无论基于高速网络还是多线路网络,多主站可依据优先权进行总线访问、通过接收滤波的多地址帧传送,以及中心控制器可基于优先权进行仲裁等;同时CAN总线具备全系统数据相容性,错误检测和出错信令,暂时错误或者永久性故障节点的判别以及故障节点的自动脱离等优点。很好的满足了现代控制理论对智能控制系统对象分散,处理高速,策略多样的潮流。

1 基于CAN总线的智能控制系统网络结构

整个智能控制系统的双层网络拓扑结构请参照图1,即将智能系统控制分为两层,其中底层为智能控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顶层为智能系统的中心控制器,在底层控制系统中,任意一子系统都有一块微处理器管理该子系统中的各智能仪器,该子系统的微处理器与各智能仪器之间的数据通讯均基于CAN总线,在底层CAN总线网络中各设备的CAN通讯接口和子站控制器CAN通讯接口通过组网构成为底层的CAN总线网络,在顶层系统中,智能系统中心控制器基于CAN总线与各子系统的微处理器进行数据通讯,完成对整个智能控制系统的数据管理和指令控制。中心控制器的CAN总线通讯接口和各子站控制器的CAN总线通讯接口通过组网构成为顶层CAN总线网络。

2 CAN智能节点硬件设计

CAN的智能节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单片微处理器、总线通信控制器、总线收发器、电气隔离装置等。单片微处理器通过控制指令对总线通信控制器进行操作,单片微处理器通过并行端口与总线通信控制器的并行端口对接,将数据放入总线通信控制器的数据存储单元中或者从存储单元中取走数据,总线通信控制器通过其发数据端口与总线收发器数据端口相连,实现从收发器中接收或发送数据。CAN智能节点的硬件电路图请参照图2,总线控制器的A0~A7与单片微处理器的P0接口连接,片选信号CS连接到STC89C54的P2.7端口,当P2.7为0时STC89C54片外存储器地址可以选中SJA1000,SJA1000的WR,RD和ALE分别接STC89C54的对应WR,RD和ALE管脚,RST接STC89C54的P1.7管脚,STC89C54可以根据片外地址操作SJA1000,通过P1.7管脚复位SJA1000,SJA1000的INT管脚接STC89C54的中断0管脚,在系统中通过中断方式实现数据接收。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系统的稳定性是极为重要的系统指标,为了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系统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解决:第一,在选用微处理器芯片应选择高抗静电(ESD),抗快速脉冲干扰的处理器,同时微处理器内部的电源供电系统,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均经过抗干扰的特殊处理;第二,总线控制器的接收和发送管脚需要通过光耦元件进行电气隔离,滤除CAN总线的干扰信号,在系统设计中,为实现电源隔离,光耦元件的VCC和VDD电源端口,分别采用小功率电源隔离模块。第三,高性能总线收发器总线管脚需进行限流作用,避免总线收发器受过流冲击。第四,总线收发器上有收发管脚上可串联电容实现高频干扰信号滤波。第五、对总线管脚进行过压保护,在总线接入端与地之间分别反接保护二极管,当总线上有较高的负电压时,二极管短路,电压拉低。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该智能系统能在电气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实现可靠的数据通信。

在CAN智能节点中,82C250作为CAN总线与物理总线的接口,基于微弱的差动信号实现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3 CAN总线通讯模式设计

在基于CAN总线的智能控制系统中,系统通讯分为顶层总线通讯和底层总线通讯两部分,两层网络中具有大量的通讯智能节点,为保证系统的通讯稳定性,系统中的各节点必须遵循一种通讯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可以克服总线上的数据堵塞和冲突,在本文阐述的智能控制系统中,就是通过令牌环通讯的机制进行总线网络间的数据通信。

图3 内部通讯令牌环网络图

如图3所示,在CAN总线网络中,每个CAN智能节点在CAN总线网络中顺序进行编址,每个节点在网络中具有唯一的网络地址。在CAN总线网络上由子系统控制器首先发出令牌指令,令牌按网络地址在节点间高速传递,当某个节点需要数据通讯时,首先主动摘取令牌,摘到令牌成功后,该节点就具备了CAN网络的优先使用权,可以向该网络中任意节点发送数据;当该节点数据传输完毕后,该节点主动交出令牌,将令牌传输给下一网络地址的节点,如果该节点没有数据传输任务,则立刻将令牌传给下一网络地址的节点,当令牌在网络中循环一圈后又回到中心控制器。令牌环通讯流程如图4所示:

4 结论

基于CAN总线的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波特率的调整可以在通讯距离和传输速率方面得到优化,并且其具有稳定的通讯性能,较低的成本费用,以及接入总线方便等优点,在基于数据通讯的造纸工业控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造纸工业中涉及大量的实时数据通讯,基于CAN总线的智能控制系统能有效的提高造纸工业过程控制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奇平,龚仕宪.主从式串行通信在汽车装备生产线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7(8).

[2]吴金戍,沈庆阳,郭庭吉.8051单片机实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求是科技.单片机典型器件及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5]刘乐善.微型机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6]饶运涛.现场总线CAN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通讯系统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G3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305-01

地铁主变电所SCADA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主变电所供电系统处于失去监控的危险状态。如果此时主变电所供电系统发生故障,电力调度将得不到任何信息,极有可能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地铁的安全运营造成重大损失。为了增强主变电所SCADA系统的可靠性,通常会对其采用冗余设计。本文论述了一种冗余机制在主变电所SCADA系统中的应用,但由于通讯管理单元内部软件功能设计不够完善,该冗余机制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在此也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和解决措施。

1 地铁主变电所SCADA系统结构

地铁主变电所SCADA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系统分散布置、集中管理。系统结构分为所内管理层、网络通信层、间隔设备层,具体如下图所示:

通讯管理单元作为主变电所SCADA系统的核心设备,它通过后面板上的RS485串口、CAN网口接收现场微机保护装置和采集装置的信息传送至前置通讯控制器。为了节约传输介质和保证通讯质量,前置通讯控制器一般设置于邻近主变电所的车站,前置通讯控制器将接受到的信息经过车站综合监控骨干网(SDH)和OTN网转发至控制中心,供电力调度和维护人员使用。同时,从控制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也通过前置通讯控制器转发至通讯管理单元来控制下位变电设备。由图1可以看出,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通讯管理单元、前置通讯控制器和通讯链路均采用了冗余配置。以下对前置通讯控制器、通讯管理单元的冗余机制以及二者之间数据交互的冗余方案进行分析。

2 地铁主变电所SCADA系统冗余方案

冗余是指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部件,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冗余配置的部件介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系统的故障时间。由图1可知,主变电所SCADA系统的前置通讯控制器、通讯管理单元采用不同的冗余机制,二者之间数据交互的冗余方案按照特定的方式形成。

2.1 前置通讯控制器的冗余机制

前置通讯控制器(FEP)采用的是整机冗余方式,整机冗余方式下任意时刻只有一台FEP运行主I/O服务。具体哪一台为主I/O服务,在前置通讯控制器电力监控软件的配置文件中进行设置。当启动前置通讯控制器电力监控软件工程时,我们设定为主机的FEP(FEP1)启动I/O server Primary,设定为从机的FEP(FEP2)启动I/O server Standby。FEP1启动时主动与下位设备建立通讯,通讯建立成功后就开始与设备进行数据交互。FEP2启动时会先检测系统中FEP1是否启动成功,如FEP1启动成功,FEP2则开始监听FEP1的状态,并与其进行数据同步;如FEP1启动失败,FEP2就会主动与设备建立连接并进行数据交互,在与设备建立连接之后FEP2继续监听FEP1的状态,如监听到FEP1重新正常运行,FEP2则回到监听的状态并与设备断开连接。

2.2 通讯管理单元的冗余机制

通讯管理单元采用任务冗余方式。所谓一个任务,是指采用同一协议和同一种组网方式的同一类设备。在任务冗余方式下各个任务被自由分割并分别运行在两台通讯管理单元上,当某一任务在通讯管理单元上运行异常时,这一任务将自动切换至另一台通讯管理单元上运行。任务运行于哪一台通讯管理单元上,则该任务所属的设备就接受该台通讯管理单元的监控。通讯管理单元之间通过心跳线COM-COM来监测与之冗余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2.3 通讯管理单元与前置通讯控制器之间数据交互的冗余方案

前置通讯控制器FEP1与通讯管理单元A进行数据交互,前置通讯控制器FEP2与通讯管理单元B进行数据交互。两台通讯管理单元分任务监控下位变电设备,遥信及遥测数据实现同步后上传至控制中心。单台通讯管理单元运行所有任务时,控制中心可以满足主变电所内所有设备的监控功能。

3 地铁主变电所SCADA系统冗余方案的缺陷分析

3.1 遥控操作失败问题

当I/O服务运行在前置通讯控制器FEP1时,控制中心只能监控通讯管理单元A上的任务,当I/O服务运行在前置通讯控制器FEP2上时,控制中心只能监控通讯管理单元B上的任务。即同一时间只能有一台FEP与一台通讯管理单元通讯。主变电所SCADA系统正常运行时,I/O服务运行在前置通讯控制器FEP1上,前置通讯控制器FEP1与通讯管理单元A进行数据交互。当被遥控开关所属的任务运行在通讯管理单元B上的时候就会出现遥控操作失败的现象,此时需要重启通讯管理单元B,使被遥控开关所属的任务切换到通讯管理单元A,控制中心才可以实现遥控功能。

3.2 开关误动问题

在遥控主变电所下位设备时,若CAN网任务上的开关遥控失败,在远程重启通讯管理单元B的过程中该开关会出现随机性的误动现象。开关遥控失败后,命令虽然没有执行但被保存到了通讯管理单元 A中。当重启通讯管理单元B时CAN网任务被切换至通讯管理单元A运行,此时110KV采集装置的寄存器数据会通过CAN网被通讯管理单元A同步,之前保存在通讯管理单元 A中的遥控命令也随即发出。

遥控功能的实现机制为下发一个预置命令,待预置成功后再下发一个执行命令,两个命令有严格的顺序性。只有当保存到通讯管理单元A中的预置命令先于执行命令发出,该遥控失败的开关才会误动。因此,开关误动故障的出现具有随机性。

4 改进的方法

从上述设备冗余机制及数据流冗余方案的缺陷分析可以看出,要想更好地发挥冗余设备的作用,提高系统设备的可靠性,需对通讯管理单元的内部冗余机制进行修改:

(1)使互为冗余的2台通讯管理单元之间的遥控命令具备转发功能。通讯管理单元接收到从控制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后也给它互为冗余的通讯管理单元进行一次性转发,可解决遥控操作失败的问题。

(2)通讯管理单元收到遥控命令后,无论执行成功与否,都限时自动清除遥控命令,可解决开关误动的问题。

5 结束语

通讯系统论文篇5

仿生学开创时期的工作有许多是关于动物的感觉器官(信息接收器)和神经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的。仿生学因此和控制论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控制论是一门以神经系统和自动机的对比中产生的关于动物和机器的通讯与控制规律的理论科学。控制论的一个分支―――生物控制论专门研究生物中的信息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规律,它是仿生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的产生促进了仿生学的发展,反过来又通过仿生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显然,对动物通讯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动物中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机制,从而促进生物控制论和仿生学的发展,使人们得以研制出更加完善、更加精美的通讯设备和系统来推动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对通讯和信息处理能力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些对于我国四化建设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节选自《动物的通讯》)

【练习】

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密切的关系”这一概念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控制论是仿生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仿生学是控制论的分支。

B、控制论促进了仿生学的发展,反过来又通过仿生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

C、控制论有助于认识动物中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机制。

D、仿生学有助于认识动物中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机制。

2、控制论的定义是从哪个方面来下的()

A、产生的基础和机器通讯的规律。

B、动物和机器通讯与控制规律。

C、神经系统和自动机的对比与控制规律。

D、产生的基础和研究的范围。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直接“推动”“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研究”的是完善精美的通讯设备系统。

B、最后一段中画线词“自己”,具体指的是“生物控制论”。

C、我们人类至今还没有对“动物的通讯”这一概念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这一概念的范围予以界定。

D、最后一段中画线词“机制”的最准确含义应该是指“机体限制”。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人类深入地研究动物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向动物学习,去模仿动物的各种性能以便于制造出人类所需的一些高尖端的科技产品。

B、动物在世世代代适应环境、相互斗争的活动中发展出了一些器官和组织,这些器官和组织能够卓有成效地转换能量、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

通讯系统论文篇6

信息终端理论具有广博的范畴,笔者则是侧重PSTN网络固化用户来探究如何科学设计信息终端通讯子系统的。主体目标就是打造一个通讯平台,借助这一平台信息终端可以丰富信息服务,增加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通过这一平台信息所提供的通讯资源,业内人士能够发明更多新型服务,打破传统简单的普通电话语音服务的局限性,使用户能够享受到更多元化的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

一、PSTN与嵌入式技术分析

(一)PSTN简单介绍

PSNT的全称为:公共电话交换网,主要是以语音服务为主的网络系统,在高端电信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系统的绝大部分都达到了数字化高度,

当前市场上对于PSTN用户提供的服务多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有的服务尚未被整理在同一个信息终端中,嵌入式技术作为一种时下流行的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开发与利用,将其应用于PSTN能够达到IP层的数据传输,这一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功能与优势。

(二)嵌入式系统的简单介绍

嵌入式系统又被称作:微处理器。这一系统目前被广泛利用于多个领域。特别是将其应用于PSTN系统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1.嵌入式系统获得飞快发展,具有功能全、体积小的特点,促进了微型信息系统的发展。2.对于PSTN在信号传播过程中所用到的调制解调芯片,其协议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功能也更为健全,具有良好的开发接口。3.由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持续发展进步,将其同互联网联系起来,有效地克服了internet 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矛盾,极大地降低了应对与解决网络协议时产生的负担,而且伴随着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引入,整个系统的功能扩展性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为用户提供更为细致周到的服务,服务项目也更加丰富。

二、嵌入式信息终端通讯子系统设计方法

(一)通讯子系统与嵌入式信息终端系统关系

信息终端中,应用同服务是相互对应的,通过设计来完善服务,也就是说要凭借系统所供应的资源,参照服务特点来对应策划出应用,在利用通讯子系统资源的条件下,应用程序对应提供各种服务,应该根据服务所需要的基本协议来对通讯子系统进行设计,充分发挥操作系统的作用,实现对终端通讯资源的管理,二者的关系图如下所示:

以嵌入式系统为基础构建信息终端系统的通讯子系统,需要引入嵌入式微处理器以及调制解调芯片。

(二)通讯子系统的设计方法:

通常情况,信息系统是从顶端向下来设计的。1、先明确客户的服务需求,再来分析系统的工作流程,进一步对系统的服务流程与结构做出规划,从而抉择出功能模块。2、对功能模块进行集中探究找出其内部流程,在对内部流程科学分析情况下,来决定针对硬件设备操作的底层模块。3、对已经选择的硬件设备做出全面的总结与分析,确保底层模块功能的发挥。

嵌入式信息终端系统的设计的核心所在就是要实现其应用价值,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也是直接针对于服务,然而这些服务的实现,则需要调动通讯子系统功能模块,而且必须有底层模块做支撑。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信息终端通讯子系统的设计需要对服务做好分析,设计需要针对于服务来完成功能模块的设计,进而根据功能模块完成底层模块的设计。

与此同时,与子系统的设计类似,通讯子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也本着一样的思路,然而,由于不同阶段的预期目标有所差异,需要针对服务展开分析,明确在整个服务流程中,单个服务的详细定位,其中针对于服务的功能模块的设计就是要提供出与服务相对的功能模块内部程序;针对于功能模块的底层模块设计就是要通过参照通讯子系统中的信号底层模块,达到对底层模块的设计,实质上这其中无非是对设计的编辑与运用。

(三)嵌入式信息终端通讯子系统设计的特点

在PSTN通讯子系统的设计方面已经形成了多种方法,然而,几乎所有的设计方案都是对应某一特定服务,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兼具新类型的服务,就是说不能够更好地扩展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然而,对应的嵌入式设计方案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一设计方法能够兼容新类型服务。

(四)嵌入式信息终端通讯子系统所能够提供的服务类型

在嵌入式系统的有效支撑下,通讯子系统的服务类型更加多元化,这些服务类型也更具深刻的意义与典型性特征,以往的普通语音服务得以持续,对应又新增了一系列服务类型,那就是:固网短信服务、互联网网络服务以及远程控制服务等等,大大增加了服务类型,提高了对用户的服务水平。

三、总结

嵌入式设计方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通讯子系统信息终端设计方法,这一设计方法在PSTN中的运用,有效增加了信息服务项目,拓展了服务类型。

参考文献:

[1]梁衍学 基于DSP的VXI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学位论文].2003

通讯系统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1 电力通讯网络概况

电力通信网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应运而生的。它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被人们合称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三大支柱。目前,它更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网络运营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电力通信网对通信的可靠性、保护控制信息传送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具有极严格的要求,并且电力部门拥有发展通信的特殊资源优势,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电力公司都以自建为主的方式建立了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

2 电力通讯网络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电力通讯网络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随着电力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力通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业务都是通过其来传输的。这也就是说,电力系统已经对电力通讯系统产生的依赖性。因此,电力通讯网络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或故障,则会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营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反过来说,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对电力通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电力通讯系统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迄今为止,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区的电力部门已经对现有的电力通讯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电力通讯系统的通信能力。

但是,电力通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电力通讯网络的设计水平不高;②网络设计的理论比较浅显;③网络的设计强度存在不小的缺陷; ④如何优化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理论文献比较少;⑤没有健全完善的电力通讯网络管理体系;⑥缺乏对通讯网络系统质量检测和实验的方法等。

3 我国电力通讯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电力通讯网络的可靠性问题

当前,我国电力通讯网络的可靠性比较低,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也比较差。随着通讯网络的大规模应用,在通讯网络安全方面,要求网络中心系统及其站点须有非常高的可靠性。这主要是因为一旦网络中心系统遭到损坏,则整个通讯网络系统就会陷入瘫痪,而站点一旦出现问题,则会导致整条通信线路的通信中断。我国的电力通讯网络系统中,许多的设备已使用多年,很多通讯设备已经进入了老化期,这些老化的设备对整个通讯网络的稳定构成了威胁。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输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这就要求必须采用高性能的通讯设备,以避免因设备老化而造成网络故障的状况。

3.2 电力通讯网络的传输质量问题

现阶段,我国各大变电站广泛采用的是 5 类网线或者是超 5 类网线作为通信线,使用这些网络线做通信线的主要问题有:①没有屏蔽层,因此不能防止共模干扰;②网线太细,主要是直径小,因此传输距离较短,可衔接的通讯设备也比较少;③这些网络线都是单股的铜线,和多芯线相比较而言,比较容易断裂。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电力通讯网络的传输质量不高,因此也就降低了整个电力通讯网络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3.3 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光缆安全性问题

在电力通讯网络系统中,光缆的安全对于整个网络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通讯网络系统中的光缆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①一些光缆受车辆挂扯的次数比较多,多处进行了光缆的熔接,因此链路上面就有不小的损耗;此外,光纤如果出现微小的弯曲、挤压和拉伸,那么光纤也会引起许多损耗。②如果光缆的外护层受到比较严重的腐蚀,则外表层会出现变硬或者收缩的现象,从而很容易出现打滑和外皮脱落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整个通讯网络的传输质量。

4 关于电力通讯网络优化的建议和措施

4.1 健全电力通讯网络的管理体制

要想电力通讯网络得到优化,就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当地的电力通讯网络管理体制。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电力通讯网络管理体制,可以很好地满足其电力通讯网络系统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电力通讯网络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电力通讯网络管理体制建立以后,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确保管理体制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要积极探索更加高效的管理体制,对现有的体制不断进行更新。此外,建设电力通讯网络系统前,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规划,开展可行性的分析和论证,确保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2 建立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故障导航系统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电力系统常常会出现故障,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故障导航系统,以便为系统的故障提供导航服务。建立这样一个导航系统,需要技术作为支撑,技术是次系统建设的保障。若想使电力通讯网络系统得到优化,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电力通讯网络系统故障导航系统是必要的。在这个系统故障中,可以存储与通讯网络相关的线路以及关键的技术参数;这个数据库建立以后,就可以给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故障提供智能化的支持。电力通讯网络系统故障导航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发现故障的速度,确定故障出现的部位,从而提高排除故障的能力,且在排除故障的过程当中,还可以给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从而解决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由此可以看出,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故障导航系统可以减少工作人员面临的技术难题和压力,从而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3 对光缆线路的设计、施工和维护工作进行优化

在选择光缆时,一定要坚持选择合乎标准的优质光纤,一个通讯线路上尽量采用同一个批次的光纤,这样可以使光纤的特性匹配得更好,从而能够有效减少模场直径对光纤熔接的损害,也可以减少接头的使用数量。此外,工作人员在进行光纤的接续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光纤熔接的工艺标准进行接续,尽可能减少接头部位的损耗,在进行熔接作业时,要对监测仪器进行监测,对于不合乎标准的光纤,要重新进行熔接。在进行光纤接续时,要确保光纤接续部分的干净,确保接续工具和接续材料是干净的,绝对不允许使用受潮的光纤进行接续。在切割完成以后,光纤不宜在空气中暴露过长的时间,接续工作周围的环境不能过低。除以上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优化措施外,还有其它一些措施,也可以使电力通讯网络得到优化,比如使用 PDH和 SDH 组网;通过优化 485 问题,就可以使电力通讯网络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5 结 语

通讯系统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114-02

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每年都要更新员工通讯录表格,为了方便查询,大多数的员工都会把通讯录电子表格保存到手机。但在手机端打开电子表格查询联系人不但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找到联系人后不能直接拨打联系人电话、发送短信或者发送邮件。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基于服务器端的企业通讯录软件,但是这类软件需要搭建服务器,用户需要联网才能访问通讯录,而且后期维护也比较麻烦,使用起来不方便。本论文设计的一种基于Android平台的本地办公通讯录系统,用户只需要将本系统安装到手机端,即可读取手机本地联系人电子表格,然后根据表格生成联系人列表,实现拨打电话、发送短信、发送邮件等通讯功能。

1系统设计

1.1功能设计

系统主要功能是能够打开本地电子表格通讯录,读取通讯录内容,分别按照企业组织架构以及联系人姓名两种模式生成通讯录列表。在组织架构模式下,用户点击部门列表项后能展开列表项看到所有本部门联系人姓名,点击具体联系人姓名后能出现该联系人具体信息,在联系人信息界面能实现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功能。在普通姓名模式下,能实现按照姓名排序显示本企业所有联系人列表,能实现按姓名查询操作,点击具体联系人姓名后能出现该联系人具体信息,并实现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功能。

1.2数据库设计

使用Android自带轻量型数据库SQLite,联系人数据表字段应包含编号、姓名、部门、职位、手机、座机、邮箱。

1.3界面设计

主要包含三个界面,第一个界面主要功能是选择联系人表格,第二个界面是按照组织架构显示联系人,第三个界面是按照人员名字顺序显示。

2系统实现

2.1自定义索引栏

在按照人员姓名显示联系人列表的时候需要实现AndroidListView侧栏字母索引排序功能,此界面上面是一个带删除按钮的EditText,我们在输入框中输入可以自动过滤出我们想要的东西,当输入框中没有数据自动替换到原来的数据列表,然后下面一个ListView用来显示数据列表,右侧是一个字母索引表,当我们点击不同的字母,ListView会定位到该字母地方。

实现思路是首先应当将字母的索引栏继承与一个控件,通过ondraw方法将字母画出来。然后我们应该监听这个字母控件的ontouch事件,来判断用户到底是按了那个字母。三是实现这个索引栏与ListView的联动,就是将ListView滑动到按下字母的位置。

关键代码:

2.2左边菜单栏导航

按照组织架构显示联系人需要使用到屏幕的左边是导航菜单栏,然后点击左边的,右边的内容发生变化。实现思路是使用ListView+Fragment来布局,当HstView中的Item被选中的时候,动态切换Fragment中的内容。

2.3电子表格操作

通讯系统论文篇9

所谓的光导纤维通信是指通过利用光导纤维的方式,发射出信息数据传输信号,是一种常见的通讯方式,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光纤通讯,这种光纤通信方式不仅能够快速的将信息数据传输给接收端,还能充分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稳定性,对于通讯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光纤通讯技术中仍旧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使得光纤通讯技术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那么,本文就以光纤通讯技术为重点研究内容,对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一些自身的见解。

1. 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是将光作为信息数据的承载者,以光纤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并且,在整个通讯系统中,光纤通讯系统中的光波频率大大超过了电波频率,这时,光缆的损耗程度将会逐渐降低,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实用性。通常情况下,由于光纤的组成大多是以玻璃材料为主,其本身具备较强的绝缘性能,可以对接地回路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再加之光纤通信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严密的保护,从而避免了数据发生泄漏、被盗等情况。此外,光缆的直径很小,占地面积小,很适合在一些地下管道工程中应用。

2. 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

(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于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通常采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特别是现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

(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

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它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的更低。这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对于一个长途传输线路,由于中继站数目的减少,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可大大降低。

(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由于光纤的原材料是一种绝缘性能较高的材料,有着很好的耐腐蚀能力,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光波导能够充分抵抗其他电磁波的干扰,不会轻易受到雷电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更是对认为的电磁干扰有一定的免疫力,形成非常牢固安全的光缆,这对于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军事领域中,光纤通信技术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

电波在进行实际的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常常导致电磁波发生泄漏,使得每一个传输管道受到影响,很容易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是,光纤通讯技术的出现,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光波导结构能够及时将光信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发生泄漏的射线会被光纤包皮迅速吸收,这样就会有效防止了光波的泄漏,从而避免了其他传输管道出现串扰的现象,再加之光缆是处于光纤的外部,无法再对光线中的数据进行窃听,起到了严密的保护作用。

3. 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3.1光纤光缆技术。

光纤技术的进步可以从两个方而来说明:一是通信系统所用的光纤;二是特种光纤。早期光纤的传输窗口只有3个,即850nm(第一窗口) 、1310nm(第二窗口)以及1550nm(第三窗口)。近几年相继开发出第四窗口(L波段)、第五窗口(全波光纤)以及s波段窗日。其别重要是无水峰的全波窗日。这些窗日开发成功的巨大意义就在于从1280nm到1625nm的广阔的光频范围内,都能实现低损耗、低色散传输,使传输容量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增长。这一技术成果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2光有源器件。

我国对于光有源器件的研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支持,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出现,以往传统的光有源器件已经无法在满足于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的要求,这无疑会对光有源器件的活动范围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之超晶格结构材料与量子阱器件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光有源器件,相关制造工艺也逐渐完善,得到了通讯行业的广泛应用。

3.3光无源器件。

光无源器件与光有源器件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光纤接入网及全光网络的发展,导致光无源器件的发展空前地热门。常规的常用器件已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品种和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改善。所谓光无源器件就是指光能量消耗型器件、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早期的几种光无源器件已商品化,其中,光纤活动连接器无论在品种和产量方面都已有相当大的规模,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而且有少量出口。

3.4光复用技术。

光复用技术种类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波分复用技术和光时分复用技术。光复用技术是当今光纤通信技术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它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推动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给传输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波分复用当前的商业水平是273个或更多的波长,研究水平是1022个波长,近期的潜在水平为几千个波长,理论极限约为15000个波长。

3.5光放大技术。

光放大器的开发成功及其产业化是光纤通信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它大大地促进了光复用技术、光孤子通信以及全光网络的发展。顾名思义,光放大器就是放大光信号。在此之前,传送信号的放大都是要实现光电变换及电光变换,即O/E/O变换。有了光放大器后就可白接室现光信号放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对光纤通讯技术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在现代通讯系统中,光纤通讯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通信方式,由于其具备高效率、低消耗、传输速度快的优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不仅能够确保数据的传输质量,还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破坏,造成用户的巨大损失,本文也具体论述了光纤通讯技术的优势以及分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光纤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光纤通讯技术,逐步提高光纤通讯技术水平,促进光纤通讯技术长期稳定的发展。■

通讯系统论文篇10

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概述

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都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各有自己的特点和显著优势,给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1.1计算机技术概述。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组成部分,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众多领域都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软件指的是存储于系统的程序和程序文档,是用户与计算机交流的接口界面,对整个系统运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具有积极作用。硬件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设备输入和输出系统,这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统一于整个计算机系统当中,促进系统有效发挥作用,为人们使用计算机提供方便。计算机通讯除了具有数据传输功能之外,还能完成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工作,并且与计算机技术联系紧密。通常来说,计算机通讯适用于多媒体通讯,能传递和接受语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并且数据信息传递效率高,呼叫平均持续时间短,抗干扰能力强,有着自身显著特点,也大大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1]。

1.2通讯技术概述。通讯技术为人们快捷、方便地进行相互联系提供便利,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随着通讯业务和通讯工具不断增加,传统通讯模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现代通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不仅安全、可靠,而且快速、便捷,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带给人们日常生活极大便利,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二、计算机技术在通讯领域的应用

2.1在计费系统的应用。交换技术发展对系统交换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系统具有专门的计费功能,常用专门计算机来实现计费。系统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合理设置功能,宾馆中可以将电话计费和客房管理计算机联网,对其进行综合管理,统一结账。一些单位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采用分类计费方式,设立自己的专网,并建立公用电信网,满足计费工作具体需要。

2.2在信息管理的应用。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运营发展,离不开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这是一种趋势和必然。在信息管理过程中,计算机有着显著特点和优势,建立数据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全面掌握系统的相关信息,促进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同时,办公自动化和远程办公系统出现,也给信息管理带来加大的便利,满足人们日常工作需要,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方便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提高办公质量和效率,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也愈加广泛。

2.3在自动查号的应用。在自动查号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最为常见的是长途电话局、短途市话局,这些都采用计算机自动查号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准确,能有效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带给人们通讯的便利[2]。

2.4在数据管理的应用。数据管理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为通讯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例如,为用户提供统计功能,更新数据,修改用户密码等,这些都是数据管理功能的具体应用。进行系统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可以对通讯部门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便于用户及时掌握相关数据情况,为系统使用和更新升级创造便利。

三、计算机技术在通讯领域的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进步,科研攻关力度增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不断更新和完善,通讯设备进一步发展,新技术和新措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计算机将在整个通讯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目前人们常说的信息高速公路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大容量光纤通讯技术融合的产物,它能同时传递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比数控信息传递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其综合性能更优,也更加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因此,今后应该加大科研和技术攻关力度,不断改进技术,完善通讯系统,促进二者有效融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方便。

四、结束语

在整个通讯领域,计算机技术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将计算机技术融入通讯领域,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构建统一、高速、高效的通信网络环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速数据网和多媒体通讯技术。应该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顺应这种趋势,推动计算机技术在通讯领域得到更好应用。

参考文献

通讯系统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3-0060-06

一、网络通讯技术促使师生互动变革

师生互动是现代教育制度中师生交往的重要活动方式,有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形式,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证。在数百年的班级授课制教学进程中,师生之间已经建立起了稳定的、行之有效的面对面互动关系,使得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知识传承效果达到最佳。

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习不再是单一的在校学生的专利,在职人员异地学习人数占学校学人数的比重与日俱增。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发生巨大变革,异地师生之间必须借助媒介才能开展非面对面的教学活动。在网络通讯技术面前,传统的师生面对面互动策略不断受到冲击。师生互动不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手势、神态的互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因此,在异地教学需求越来越迫切的今天,研究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异地师生互动问题,是解决未来教育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

师生异地互动离不开通讯媒介。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通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讯软件等异地互动通讯工具和软件迅速普及,其功能也越来越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异地同步或异步互动交流。技术改变人类生活,通讯技术必将使得师生互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师生不论身在何处,都能随时随地通过媒介互动;可以是一对一互动,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多互动;可以是同步互动,也可以是异步互动;可以是文字互动,也可以是语音、视频互动。信息时代,师生之间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进行互动交流,正逐步成为一种常态,即将成为师生互动的主流。网络通讯技术虽然问世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深远。研究网络通讯技术在异地师生互动中的地位、作用和效果,对未来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师生互动研究现状分析

师生互动是一个历史久远,人们一直在思索的课题,也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很早就注意到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重要性。有关师生互动的研究国内外也都相当重视。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创立了一套寻求知识的方法――“产婆术”。在他眼里,教学就像是一个婴儿的“接生”过程,教师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刺激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寻找出正确的答案。而我国古代最具影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提出,教师要具备善于了解学生,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的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了“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思想。这些可以说都是师生互动思想的早期表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等学科角度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研究,不断丰富着师生互动的理论成果。美国的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主张“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继而国内外分别从师生互动主体、师生互动效果等不同角度,对师生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行为、师生关系等进行了充分详细地探讨。

在教育社会学领域,主要是从角色及其相互之间的行为过程这一角度来理解师生互动的。德拉梅特(1976)的《教室中的互动》,是最早专门论述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的著作,此书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教室内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情境以及师生关系做了较全面的分析。英国学者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社会体系的观点,从师生互动主体的角度进行探讨,把师生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从哲学认识论出发,研究者认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教师主导说、学生主体说、师生双主体说以及主导主体说。在此基础上,R.Lippitt&R.K.White等人从师生互动中的教师领导方式进行探讨,把教师使用权威的方式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并由此形成了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不同课堂互动行为类型。在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者更侧重于从师生互动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面来探讨。1983年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根据教学效果描绘了课堂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如图1所示:1的效果最差,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2的效果尚好,教师试图跟全班学生发展来回交往。3的效果较好,教师跟全班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有学生之间的交往。4的效果最好,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加者,他鼓励集体中所有成员,包括教师自己,有来回的交往。

从师生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以及形成的情感因素进行探讨,Siberman把教学情景中的师生关系分为四种类型:依恋型、冷漠型、关怀型和拒绝型。C.howes和她的同事根据依恋理论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类:回避型、安全型和抵制、矛盾型。Getzel和Thelen将教师行为分为团体规范型、个人情感型和动态平衡型三种。R.C.Pianta则将师生关系分为三个不同的特点:亲密、冲突和依赖。另外,我国学者王家瑾还从工程学角度,采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因素构建出教学活动的三维坐标体系,形成了师生课堂互动模型。。怫兰德(Flanders,1970)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提出的互动分析系统FIAS(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System)。将师生互动的语言行为分为三大类共10个类别,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量化途径。这是国内外首次对师生互动行为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量化,并带领师生互动的后继研究。

综上所述,均是从理论上对师生互动类型进行了研究。关于师生互动的途径、形式与性质,研究师生互动的内容关注的还比较少。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走在了前端,紧随而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发展迅速。人们对师生互动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尤其是远程教育中的师生互动。1989年穆尔提出了“三种类型的互动”,即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作为一个概念框架来理清远程教育中产生互动的不同活动。库克森等人fcookson&Chang,1995)根据互动的性质将互动分为教学互动和社会互动;根据传播媒体的不同,Kearsly3L将远程教育中的

互动分为文字互动、音频互动、视频互动;因反馈时间的不同,博格将互动分成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Saun-dersetal在1997年根据互动的物理性地点和时间讲互动分为课堂内互动和课堂外互动。王陆教授(2008)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育关系变化,首先是师生和生生的人际的关系的变化,因而,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必然会成为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的热点问题。并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中典型的互动应该包括教师、学生、教育媒体和交互发生的时间这四个传播要素,表现出新的特点:第一,互动借助于媒体发生的,按照媒体类型可以分为文字互动、音频互动和视频互动三种类型。第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按时间特征分课堂内的教学互动和课堂外的社会互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可以以同步方式或异步方式展开。第三,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界面交互而引发的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如图2所示:

王陆教授提出的四个传播要素与互动类型的关系图,综合了前几位外国学者对远程教育中互动的类型划分,形象地表明了因媒体而引起的师生互动的显著变化:师生互动需借助于媒体发生,尽管如此,但王陆教授构建的传播要素与互动类型关系图仍旧没有表现出媒体的变革,尤其是媒体变革给师生互动带来的影响。尽管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发生巨大变革,但目前对于网络互动还没有一个确切地界定,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描述与论证,杨刚等人从教育学、社会性、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师生网络互动进行了解析,并将师生网络互动结构分成民主型、主导型、私聊型、无反馈型和孤立型。刘细良等人则强调主体间性对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作用。

同时,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在迅速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带动着师生互动的变化。此阶段,我国有关新课标下的师生互动变化的研究也一时剧增。这是我国课堂教学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是无论是新课标下的师生互动研究还是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研究,我国多注重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对理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完善。随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师生互动也随着变化甚快,唯有不断地跟上其研究进度,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意义。纵观国内外对网络通讯环境下师生互动的变化研究,还大多停留在传统研究的方式上,即要么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师生互动的关系,要么从微观的角度对其行为变化进行分析,很少有结合二者为一体的研究。且宏观方向侧重理论研究,微观方向则偏重教学实践,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其次,对信息环境下,网络环境中的师生互动研究最多的还是远距离师生互动的特点和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变化,真正将远程教学互动和课堂互动结合起来的还比较少。本文将依据网络通讯环境下师生互动途径为主线,从宏观上构建师生互动变化理论模型;从微观上对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并加以实证。为远距离教学互动和课堂教学互动的互动途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

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是复杂的。根据互动的形式,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面对面互动和非面对面互动(又称为异地互动);根据互动的性质,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根据互动的途径,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视频互动、语音互动、文字互动等。使用不同的媒介,师生互动的强度有所不同,师生互动的受益面也有所变化。为方便研究,我们以师生互动途径为依据,将不同的网络通讯媒介归类,结合师生互动的形式、性质及互动强度和受益面的变化,构建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一)师生互动的途径

为方便媒介归类,我们将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途径分为三大类,八个层次。三大类为:师生同步互动;师生同步或异步互动;师生异步互动。师生同步互动类中,除不用借助通讯媒介的师生面对面互动层次外(传统的师生互动),还有以视频会议系统为主的师生视频互动和以手机通讯工具为主的师生语音、文字互动两个层次。电子邮件、留言板等,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已经具有滞后性,归类为师生异步互动。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在线答疑系统和BBS、论坛等,也可实现师生同步互动,但其功能略有减弱,介乎师生同步和异步互动之间。

视频会议教学系统,可以实现一终端对一终端、一终端对多终端和多终端对多终端的同步视频互动教学。每个终端学习者的人数可以根据教学效果的需要,灵活设置。理论上讲,通过该系统将异地学习者临时组建成一个教学班,即可实现面对面教学中的一切师生互动功能:虽然需要教师和学习者提前熟悉系统的使用。因为视音频同步,互动如见本人,互动效果仅次于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如同班级授课一样,该系统必须有固定的场所,使用时师生之间需要提前相互约定时间,不能实现随时、随地互动。手机通讯工具,虽然已经开通视频通话业务,但目前绝大多数用户仍旧以语音、文字同步互动为主。手机终端屏幕的局限性决定了手机通讯工具在师生同步互动中,以一对一的师生互动为主,且师生的肢体语言不能为对方所见,互动效果大打折扣。但其能实现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个别教学功能显著。

师生之间即可实现同步互动,也可实现异步互动的主要媒介是: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在线答疑系统、BSS、论坛。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主要指QQ、MsN等,已广泛应用到人们日常异地交往的各个方面,师生异地互动交流也不例外。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是目前异地师生之间实现同步文字互动的主要工具。特别是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中群互动功能,可以实现多对多的即时互动,为教学公告的和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捷。在线答疑系统基本上设置在网络课程中,是一个为专门课程知识答疑所设计的互动途径,只针对所选课程的学生开放。BBS、论坛针对网络上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就不同话题展开争论,或者回答别人的疑问,或者了解别人的观点。

网络环境中师生异步互动的途径,包括电子邮件、留言板两个层级。电子邮件可以是一对一的师生异步互动,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师生异步互动,互动内容可以在网络上长期保存。留言板则是生问师答的异步互动途径,即全体学生可以单独给教师留言,教师为学习者个体逐一解答。这两种异步互动方式都只有互动参与者自身能看到互动的内容,具有保密性,主要用于预约答疑。

(二)师生互动的形式与性质

师生互动有面对面互动和非面对面互动两种形式。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师生处在同一地理位置的同一物理空间,师生互动基本上是面对面互动:在课堂内、外完成师讲生问、师问生答、生讲师评、生问生答。师生之间直接通过语言、动作、手势、眼神等传递和反馈信息,实现言语类和非言语类的信息交流。而在信息时代,师生地理位置发生变化,只能借助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非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电子邮件形式的生问师答、BBS沦坛形式的生问生答、视频通讯形式的师问生答等。从面对面互动到非面对面互动,从直接的信息传递到借助

通讯技术的信息传递,师生的互动形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根据师生互动的时间跨度,将师生互动分为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两种方式。师生同步互动是指师生之间能够实时互动交流。传统班级授课制,除书面作业交流外,课内授课、课外交流等,师生互动基本上是实时的同步互动。而在网络通讯环境中,师生身在异地,若要实现同步互动,必须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手机通讯工具或即时通讯软件实现视频、语音、文字同步互动。因为在师生之间有媒介这一载体,虽然也还是同步互动,其互动效果有所减弱。师生通过特定的通讯工具,在不要求即时反馈的前提下,随时发生的交流互动形式,称为师生异步互动。传统课堂中的作业批改,试卷订正等均属师生异步互动。网络通讯环境中的电子邮件、论坛等,是典型的师生异步互动。师生异步互动以文字为主,没有同步互动的紧迫感,互动参与者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知识的创新与建构。

(三)师生互动的强度和受益面

师生互动强度泛指单位时间内师生互动交流的信息量、反馈的及时性、互动过程的投入程度、对互动信息的领悟程度等。图3中实线所示的正梯形即表示不同互动途径所体现的师生互动强弱关系:同步互动强度高,异步互动强度弱;视频互动强度高,音频互动强度次之,文字互动强度弱。在正梯形的最底端,是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其互动强度最高:师生之间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无时无刻在传递信息。师生可以及时、清楚的领悟对方所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很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针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及时调整。视频会议系统要达到面对面的互动教学效果有难度:摄像头拍摄范围不能完全代表教师或学生的视域,屏幕上的平面视觉效果让教师肢体语言所传递的教学信息有所损失,师生互动强度要低于面对面互动强度。到音频互动层次,肢体语言全部丢弃,互动强度再次减弱。越往正梯形的顶端,师生互动从视频互动逐渐变为音频互动、文字互动,互动性质也从同步互动逐渐变为异步互动,师生互动强度逐渐变弱。留言板和电子邮件,在师生互动中,是典型的弱互动。

师生互动受益面主要指师生互动时,参与互动对象数量。在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中,虚线表示的倒梯形即表示师生互动受益面:它与师生互动强度刚好相反,互动强度越高,互动受益面越窄。从图1所示的师生互动途径来看,视频会议系统能实现同步视频互动,所以师生互动强度高,但其受益面变窄:如果参与视频会议系统学习的人数过多,学习者没有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同步互动的机会,则学习者参与这种学习和看录像没什么区别,学习效果自然降低。手机通讯虽然牺牲了视频,但它是一对一的问答形式的师生互动,同步互动对象少,互动强度高。越到异步互动层次,互动面越宽泛:BBS论坛可以让所有愿意观看、讨论的人参与;电子信箱可以实现群发。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师生互动是永恒的话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最希望的互动仍旧是面对面的互动。但在网络时代,异地互动在所难免。我们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目的是研究各类网络通讯工具在师生互动中的优缺点,在运用中结合实际需要,扬长避短,选择性、综合性地使用。师生互动途径的选择是灵活的,层级的区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意味着师生互动途径一定要选择从下到上,从互动强度大到互动强度弱。

四、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对网络教学的指导

我们在《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研究》这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教育硕士,需要异地教学),依据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为指导,组合利用不同的网络通讯工具,搭建了异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比较研究,以此探寻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趋势。

(一)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环节

与传统班级授课教学相比,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不仅存在,而且师生互动在教学环节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更大,主要集中在下述三个部分:

一是课前授课信息的与反馈。学习者身在异地,授课信息必须准确及时地发送给学习者,让学习者提前知道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下载地址,做好课前预习。我们综合利用手机通讯工具的“企信通”功能和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的群发功能,进行课前授课信息群体。不能上课或上课有异动情况的学习者,均能及时同步文字反馈或异步留言反馈信息,方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二是课中的异地同步互动教学。我们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通4-6个异地同步视频互动学习终端,在上课过程中同步实现师生多点对多点视频互动。设立异地视频互动答疑环节,为异地学生提供现场同步答疑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视频会议系统模仿传统班级授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减少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信息损失。教师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实时监控异地学习者,恰当的对异地学习者的学习实行同步互动引导,提高其注意力,提升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三是课外预习与复习的互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网络通讯软件使用习惯,灵活选择合适的师生互动途径,参与课外预习与复习的互动交流。我们提供有:适合异步个别指导的电子邮件;适合同步或异步集体互动的BBS论坛;适合同步互动交流的QQ学习群;通过留言板预约答疑等。教师在群组和互动平台论坛里进行适当的引导、指导,并开通手机移动课堂播报,帮助异地学习者及时整理每次授课所讲知识的重点、难点,方便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二)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效果分析

《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研究》这门研究生课程在异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下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体验网络视频同步互动教学均在10个课时以上,每节课前均会接受手机短信通知以及课后接受移动课堂播报,由此可知学生对异地网络互动教学的体验效果已经达到稳定状态。在此学期末,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了解通过异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根据异地网络师生互动变化理论模型图中互动途径的特点,异地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采用视频同步互动,模拟传统课堂。视频同步互动中师生可以看到对方形象,具有生动、直观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展示、讨论、辩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尤其是网络视频的完善,由一对一可以扩展到多对多的视频,师生互动不但可以进行师个、师班互动,也可以进行师组互动。在本次教学实验中,教师利用视频多对多的优势,采用集体答疑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其中既有师个互动、师组互动,也有师班互动。异地网络同步视频互动效果和传统课堂面对面的互动效果相似。从实验调查结果中(见表1)可以看到:5个问题统计结果均超过3分(3分表示基本同意),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教师通过实时的视频互动、监控,可以更好地集中思想,积极地参与互动,特别是促进情感上的交流;老师异地通过视频同步互动引导,能更好的预防学习者迷航。

第二,利用通讯工具手机短信功能,辅助课前通知,课后复习。在对手机所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均超过3分(见表2),这说明学习者对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其互动效果次于视频同步互动效果。手机短信平台互动在传递的信息量上要低于视频互动;互动时间上也要有所延迟,若有专门教辅人员效果会更好,但是对于那些不能参与到课堂,也没有视频互动条件的学习者来说,手机短信互动平台还是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第三,网络通讯软件QQ群组的即时讨论组和论坛,完善了课堂、课后师生互动。对课后预习、复习的互动活动起了促进作用,几乎每一个主题后面的跟帖达30多条,单条帖子的字数在100字到1000字不等,而浏览帖子的人数在200多人至300人之间。用学习者的话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较之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很能激发人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这种教学方法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不会受到像传统课堂那样的约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等。课堂活跃则是互动的直接体现,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可见学生互动的主动,积极性体现的很到位。

(三)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变革

师生互动的主体由以教师为主转化为师、生互为主导。在师生互动中,有两方面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同时,教师和学生均不是独立地出现在师生互动中,而是共同参与在互动活动中的。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师生互动是一种“轮式”交往,即教师处在既定的中心位置,以提问等方式分别与学生展开并列、平行的师生互动。教师掌握着互动的主控权,学生被动参与互动。而在网络环境中,下述几个方面促使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降低,学生主导作用增强:一是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选择性,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对教师的盲从性;二是课前授课信息的对学生课前预习起到提醒作用;三是便利的网络课程资源和沟通途径的多样化,方便学生随时网上自主学习,消除了学生主动互动的途径障碍;四是物理空间距离的存在减弱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干预,让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研讨自由度。

通过网络通讯技术,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学习无所不在。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互动,虽然互动强度大,但必然要求师生面对面。而网络通讯技术介入师生互动环节,虽然互动强度有所降低,但师生通过手机、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实时互动,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时间、地点限制,打破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泛在学习成为现实。网络便捷、及时、灵活,师生互动随时随地可行。师生网络互动的机会增多,时间延长。

师生互动内容从知识到情感,由单一变丰富,由简单变复杂。网络通讯环境中,学习者所学知识,已经通过精品课程等形式提供给学习者。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在学习资源的同时,不断上传自己的心得、体会,上传的资源吸引了更多的后续学习者,成为学习者课后复习、反思的“活资源”。同时,师生互动从传统的语气、表情、体态语言形式转变为丰富的文字、图片、符号形式,师生情感互动取决于人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师生互动的途径变多,带动师生互动从单一到丰富。例如在节日里利用飞信、信箱等给异地老师同学发祝福的信息,借助网络通讯工具可以很好的表达我们当面无法表达的情感。

师生互动的强度和受益面相互制约。在异地网络教学的授课阶段,应该采用互动强度大,互动受益面相应小一点的互动途径来实现师生的教学活动互动。利用其互动性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递大量的信息,实现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的实时调控,保证教学质量。在异地网络教学的讨论互动阶段,可以采用互动强度小,但互动受益面足够大的互动途径来进行适当的师生互动。适当的减弱了互动强度,给予了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消化吸收互动中所学习的知识;同时也要放开师生的互动范围,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与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互动比较

通过《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研究》这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师生互动主题、形式、性质、内容、方式、强度和受益面等七个方面,将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与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互动作比较分析(如表3)。

五、研究结论及展望

通讯系统论文篇12

引言

在北方重工集团设计的某堆取料机项目中,客户要求远程DCS与堆取料机的通讯系统采用PROFIBUS协议通讯,在用到高性能SiemensS7-300 PLC的情况下,考虑到通讯系统的稳定性与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证堆取料机电控系统与DCS之间的系统兼容性等因素,设计采用西门子DP模块CP342-5进行PROFIBUS通讯。

1 CP342-5模块通信处理器

CP342-5模块是西门子S7-300PLC所使用的PROFIBUS通讯处理器,可在PLC系统中作为PROFIBUS主站、PROFIBUS从站。一套S7-300 CPU最多可带四块CP342-5模块,当CP342-5模块作为主站,最多可连接124个从站,与每个从站系统最多可交换244个输入字节和244个输出字节。作为从站,与主站系统最多交换240个输入字节和240个输出字节。

堆取料机在系统中作为DCS从站系统,要应用CP342-5模块作为从站与DCS进行通讯。CP342-5模块对应的通讯接口区不是I区和Q区,而是虚拟通讯区,需要调用对应功能块FC1与FC2,考虑到数据传输稳定性与可靠性等因素,在数据存储区中,使用了DB类型的数据进行数据传输的载体,如图1所示,这样便可以在系统断电,出现通讯故障等特殊情况下,仍可保持正常的数据不丢失。

2 CP342-5模块通讯配置与通讯协议

2.1 CP342-5模块通讯配置

应用CP342-5模块进行通讯配置时,需要将从站的CP342-5模块搭载到主站CPU上的PROFIBUS网络上,在Step7中硬件配置进行参数设置,主要包括通讯协议,通讯模式,接口方式,地址以及波特率等参数,具体配置如下表1,其他参数为默认:

设定好硬件参数后,还需选择数据报文与Inputs/Outputs地址,并编译与保存,根据《西门子工业网络通讯指南》,数据报文类型有“total consistency”,“universal module”以及直接组态交换,为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传输对象以及具体条件进行报文的选择,根据图1所示,堆取料机电控系统需要传输16字节的数据给主站CPU,为此,选择的报文类型为“total consistency”,在主站中O定好输入输出地址,用以在主站调用FC1与FC2块对应到相应的数据区,在主站中的网络配置以及报文地址如图2所示,从而保证主站与从站之间的虚拟数据区建立与数据传输。

根据图1 和图2所示,笔者得出虚拟数据区内主从站通讯接口区传输数据对应表,见表2所示。

2.2 PROFIBUS-DP通讯协议

PROFIBUS-DP通讯协议是一种高速低成本通讯协议,用于设备控制系统与分散式I/O通讯,可用来取代24VDC或4-20mA信号传输数据。PROFIBUS-DP是以ISO7498国际标准,以开放式系统互联网作为参考模型,定义了第一层、第二层和用户接口,第三至第七层未加描述。用户接口规定了用户及系统以及不同设备可调用的应用功能,详细说明了各种不同PROFIBUS-DP设备的设备行为。

3 主从系统通讯实现

根据PROFIBUS-DP通讯协议,完成相应的主从配置,根据实际设定CP342-5模块的硬件参数后,建立虚拟数据区的数据空间,笔者结合工程实际,得出虚拟数据区内主从站之间基于PROFIBUS-DP通讯协议的通讯数据。

4 结论

基于CP342-5模块通讯的堆取料机项目,目前在实际运行中,一直运行良好,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堆取料机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实践证明,这种通讯方式是值得推广使用的。在未来,以CP342-5作为设备从站与整套系统的中央控制进行通讯连接的方式,结果必将是令人满意的,也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