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设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2-03 07:49:26

开采设计论文

开采设计论文篇1

2工作面预防架前顶煤漏冒的措施和工作面煤壁片帮措施

(1)严格执行追机移架制度,上滚筒割煤后要及时打出防片帮板,防止冒顶。(2)工作面局部坡度较大或顶板破碎时,必须采用少降快拉移架,并尽量减少支架反复升降次数,必要时采取停机移架。(3)若顶煤松软,根据现场情况,割煤只割底刀,并追机移架,防止冒顶。(4)工作面局部煤帮片帮严重时,要及时超前移架,并打出护帮板护帮控顶,及时把操作手把打回零位,任何人不得随意乱动操作手把。

3工作面初采初放措施

3.1工作面初次放顶技术安全措施

工作面初采施工时,必须编制专门的《3203综放工作面初采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会审、总工签字后执行,严格执行矿领导及技术人员现场带班、跟班制度,在现场进行施工技术指导与安全监管。此外,矿方还应成立矿压观测组,及时观测顶板来压情况,并进行记录。初采期间,将支架升紧,护帮板打出,保证支架支承顶板均匀,接顶严密,护帮有力,防止抽条、片帮、初撑力符合要求。割煤后,要及时拉架,并及时护帮。时刻注意顶板压力及安全阀开启情况,防止压死支架。工作面回采前,矿压组要在工作面设矿压观测点,实行现场连续观测,对上、下出口,上、下巷及工作面煤帮班班检查,并向生产科汇报情况,以指导工作面顶板管理,保证安全生产。初次来压前,通风科要加强对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查,防止因采动影响有毒、有害气体大量涌出使人身受到伤害。来压期间,一定要注意工作面的涌水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并进行处理。来压时,根据观察结果,增加超前支护长度,以防来压过猛,摧跨两巷支护。

3.2工作面末采收尾安全技术措施

末采回撤作业时,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编制专门的《3203综放工作面末采回撤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报请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组织施工,且必须保证除当班矿领导按规定带班外,再配备一名专职带班矿领导,在现场进行施工技术指导与安全监管。停采线具置视推进过程中基本顶压力情况而定,避开地质构造带或围岩压力异常区,选在底板平整、煤质较硬的地段。工作面回撤至距停采线前8m(开始铺设顶网钢丝绳,当网到梁尾时)停止放顶煤做撤架通道,末采期间,矿成立矿压观测小组,负责对工作面顶板支护质量进行监测、监控、预报工作。两端头要加强支护,保证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90kN,压力大的地段要加大支护密度。在收尾时必须严把质量关,做到“三直”、“两平”、“两畅通”。收尾时,加强机电设备的检修工作,保证设备的开机率。加强对支架支护情况的检查,并保证液压泵站的压力不得低于30MPa。工作面收尾时采用锚网绳联合护顶方式支护。工艺流程:铺网—连网—铺绳—临时支护—打锚杆(锚索)。建议可提前在不影响采掘衔接的基础上,可在停采线处掘一条撤架通道,撤架通道采用锚网梁索联合支护,进一步增加工作面设备搬家时的安全性和提高工作面煤炭回收率。

开采设计论文篇2

1.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结构

⑴ 中、外文摘要 扼要叙述本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练。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关键词要符合学科分类,一般为2-4个,每个词均为专业名词(或词组),一词在6个字之内。

⑵ 目录

⑶ 正文  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结果分析(含技术经济论证)、结论或总结。

选题背景:说明本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结论或总结: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结论和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注:文科及其它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参照上述结构制定统一的正文结构规范。

⑷ 致谢

⑸ 附录 包括与论文有关的图表、计算机程序、计算书、运行结果,主要设备、仪器仪表的测试精度等。

⑹ 参考文献。

(7)任务书

(8)毕业设计(论文)评定意见表

下载列表: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基本规范要求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申请表

开题报告要求

2.工作量要求

⑴ 论文(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应少于7000字;

⑵ 原则上查阅文献5篇以上。 

3.排版基本规范要求

⑴ 正文撰写规格

① 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

版芯要求: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② 标题  

论文分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或16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二级标题:黑体,四号或14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或12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上述段前、段后间距可适当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

③ 正文字体及页眉、页脚

正文字体:正文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页眉、页脚文字均采用小五号宋体,页眉左侧为“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右侧为一级标题名称;页眉下横线为上粗下细文武线“    ”(3磅);单面打印时页码排在页脚居中位置,双面打印时页码分别按左右排在切口一侧。

物理量应按规定采用斜体,单位字母采用正体,其他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 New Roman正体。

④ 图纸、图表要求

文中所列图形应有所选择,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经扫描后以图片形式插入。图纸、图表布局合理,整洁,线条粗细均匀,标注规范,注释准确;工程图纸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其他详细要求见附文。

⑵ 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出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 ]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正文之后则应按引用序号刊出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 

    期刊: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书籍: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选择项)

开采设计论文篇3

1绪论

在我国有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长时间以来进行过度开采,而且采矿管理松懈,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而且还会破坏地区生态平衡。过度开采煤炭资源,会形成大量的煤矿废弃地,煤矿废弃地内的植被会退化,进而造成水土流失,会造成泥石流等各种灾害。还有,一旦煤矿废弃地塌陷,这些土地就几乎报废,会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所以,对煤矿废弃地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必须要重视的。随着景观设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景观工作者开始参与到煤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中,同时也带来了利用煤矿废弃地的新方法。在国外,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工作开始较早,对于不同情况的煤矿废弃地,结合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出现煤矿废弃地改造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煤矿废弃地概述

失去了原有功能的土地称被废弃地,废弃地从功能上讲已经毫无价值,但是景观设计者却能从中获得灵感。废弃地主要有三类,包括矿业废弃地、城市工业废弃地和垃圾处理场地。煤矿废弃地是由煤矿开采而形成的,是矿业废弃地的一种。煤矿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开采模式,露天开采会在根本上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煤矿开采设备、洗煤场地、煤矸石等都会对地表植被等造成破坏。地下开采形成的煤矿废弃地对地表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很容易出现塌陷和地质灾害。以自然规律为指导,通过人工方法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叫做生态恢复,生态恢复能够重新创造、引导和加速自然演化过程。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就是将群落进行组装,并且试验生态系统的工作方式,也是对自然群落的再造过程。人类不能够将被破坏的天然系统进行恢复,但是可以将基本的动植物放到被破坏的区域,采取基本的改善措施,让其自动实现生态恢复。生态恢复停止人为干扰破碎的生态系统,使其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和组织能力向有序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加入一些人工辅助手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3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景观体现了某一地区的人文、经济社会以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特征,是自然因素的综合体。景观具有系统性、符号性和时间性。景观设计价值体现在:⑴使废弃地重新具备了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⑵具有美学价值;⑶具有文化教育价值。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有:⑴恢复生态学理论,主要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恢复重建技术的科学,其目标是通过重建生态系统将其恢复到受到干扰前的自然状况;⑵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运用地理学中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中的生态理论,对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观察研究,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景观的目的;⑶园林美学理论,注意将园林美学理论运用到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中,而且要符合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⑷生态演替理论,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5)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景观的创造,建成自然环境;(6)旅游发展规划设计理论,主要是考虑到实际的经济价值;(7)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在经济价值、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4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

4.1树立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新价值观

(1)树立美学价值观,把握历史文化内涵,树立新的自然美;(2)树立生态价值观,以恢复煤矿废弃地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充分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3)树立合理的经济社会价值观,煤矿废弃地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或者是生态循环方面对煤矿废弃地进行改造;(4)树立矿业的历史文化价值观,重视并凝练煤矿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信息,保留建筑和构建物。

4.2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原则

(1)废弃地景观的生态性原则,尽量使用可再生材料,充分利用遗留的建筑物,结合美学思想涉及景观,顺应场地情况,合理利用资源;(2)煤矿废弃地景观的历史文脉原则,尊重自然和人文特性;(3)煤矿废弃地景观要素整体性原则,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共同协调;(4)煤矿废弃地景观的艺术性原则,传承自然美,注重各要素的尺度感,体现景观设计的特色和人文特性。

4.3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元素

在进行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时,有以下几个设计元素:(1)地形地貌,主要有塌陷沼泽地、积水塌陷地和矸石山;(2)植物景观,尽量种植当地树种,而且还要注重近期和远期的效果结合和植物群落的营造;(3)景观小品,其具有独立性,用途分明。

4.4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要进行改善

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善:(1)水环境的改善,利用植被净化处理水源,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2)土壤环境改良,恢复煤矿废弃地的土壤结构;(3)场地挡土墙设计,要进行合适的类型选择;(4)植被修复,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5)合理利用工程材料。

5总结

虽然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但是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的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可以从园林思想、结合城镇发展、搭建公众平台等方面进行。本文通过对煤矿废弃地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几方面关于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参考书目】

[1]王海燕,霍海鹰,张亚婷,等.煤矿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研究[J].煤炭工程,2013,45(9):20-21,24.

[2]程夕,程澜,胡俊峰,等.煤矿废弃地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与应用[J].山西建筑,2014,(29):227-227,228.

[3]王洪海.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1369.

[4]李瑞琪,王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6,(23):139-141.

开采设计论文篇4

用最安全合理和经济的方法将埋藏在地底下的矿石开采出来是地下采矿设计优化。因为存在于复杂地层中的矿体赋并且有很复杂的地应力作用,在岩层矿体和地应力这方面的知识人类的认识都是非常少的。有着很多不能确定的因素存在而且会在采矿的过程当中是多步骤多次数的开挖,它在最后的力学效应和其稳定态都具有有多样性的发展。额外在选定采矿方法不仅仅是被地层和矿体自身问题有着显著,在安全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都有着约束,能够对采矿设计和决策有影响的原因是很多的。所以确定采矿方法以及优化设计不是仅仅一个原因和结果的问题将其影响的,也不是经过力学简单的计算或者经过经济的分析就能将其确定的。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采矿一定要通过系统论原则、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研究方法、多重目标的理论的运用应用下才能够将采矿设计优化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方法。

根据系统论的原则进行采矿设计优化,首先要建立一个优化分析系统,该系统要包括上述影响采矿设计和施工的各种主要因素。同时要确定优化目标,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安全、经济、高效和有利于环境保护”是采矿工程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单对每一个具体工程,要求的目标侧重可能不一样。然后,就是要采取计算机数值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众多的开采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考虑多因素的影响进行多目标的评价,从中筛选出一种最适合具体工程条件的开采方案。因而进行设计优化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离开了具体的系统环境条件,包括工程地质条件、矿体赋存状况、开采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来研究开挖系统优化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根据上述的基本思路,进行采矿设计优化应包含下列六个步骤:

1.系统目标的确定

就是要根据采矿设计优化的目标和内容、影响采矿方法选择和设计的主要因素,确定地下开采所要选定的生产规模、生产能力技术指标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等。

2.系统信息的获取

就是对采矿工程基础资料的调查、实验,研究。这一步的工作量很大,是为建立采矿工程系统提供必需的原始数据。最重要的基础资料包括现场地应力状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矿体赋存的状态,岩体结构和质量等。由于上述需要调查的基础资料中均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在基础资料调查、分析过程中均需要借助模糊数学、灰色理论、神经网络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来进行处理。

3.系统结构的建立

就是开采设计“预选方案”的确定。地下采矿方法有很多种,而且同一种采矿方法其结构形式,包括采场结构参数、开采顺序、开挖步骤、支护方式、支护结构参数等都可以不相同。“预选方案的确定”就是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矿体赋存条件,以及需要达到的开采目标,事先合理选择若干个较为可行的方案,然后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比较,以确定最终的开采方案

4.系统的功能分析

就是对开采设计“预选方案”的定量计算分析。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为数值分析方法。其中有限元、离散元和有限差分法等是最基本的数值分析方法。对普通的岩体条件,采用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是比较合适的,而当岩体比较松软破碎的时候,则需要用离散元和有限差分方法;对于具有流变性和膨胀性的岩体,则需要考虑时间因素,粘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方法较为适用;在存在动载荷作用的情况下,则需要进行动态的数值模拟分析。

在采矿系统的功能分析中,第一位考虑的是稳定性,在保证一定的开采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下,如何减少开挖和支护量,如何减少生产成本,并同时保证开采系统的稳定性,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内容。开采系统的稳定性通常有三类指标来判断。第一类是应力、位移、塑性区、破坏区综合指标分析,多数的有限元和有限差分数值分析都用这类判断指标;第二类是平衡状态分析,其中,一是能量分析,分析开采过程系统的能量变化、能量聚集和耗散规律,由此分析系统的平衡过程和状态;二是运动分析,分析运动过程、判断平衡点和稳定状态,离散元法属于这一种;第三类指标是破坏概率,通过可靠度分析,来确定系统的稳定性状态。

由于原始参数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对“预选方案”的计算和分析需要采用定量化、模糊化和经验化相结合的方法。灰色系统和神经网络为这类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由于岩体材料、地质环境和开挖过程的非线性,在计算分析过程中往往也要借助非线性理论和方法,这就为分岔论、突变论、混沌论等非线性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5.现场监测和反分析——系统信息反馈

就是对开采系统的行为包括应力、位移状态和变形、破坏规律等,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实时现场监测,将监测的结果与理论计算分析结果相比较,找出二者的差异。同时,根据监测的结果可以采用反分析方法,推求原始参数的相应值,从而为修正原始参数,修改原设计中的错误和不完善之处提供依据。如此循环往复,使得系统设计逐步符合工程实际。

参考文献

开采设计论文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d on line plane, longitudinal and cross-sectional survey design process,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of calculation in the road route design, introduced some specific treatment for the problems in highway route design. It focuses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highway route design, the basic approach, as well as computer-aided design program developed processes and algorithms ideas.Key words: highway routes; computer; desig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针对工程实际,对公路路线设计中有关问题的设计理论和实用算法进行一些基础应用方面的研究,同时从实用角度出发,开发具有自主版权、功能相对齐全、实用的公路路线辅助设计程序。在程序开发过程中,借鉴了目前国内一些新的关于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研究成果,结合作者在多年公路勘测设计第一线工作实践中对公路路线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结果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体会,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路线设计中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计算、工程数量计算、设计图表绘制等具体问题。

所开发的应用程序,可直接应用于公路工程设计,特别适合中小型设计单位采用常规设计方法进行公路路线设计,本程序可完成较复杂的平面线形设计,提高计算精度,一定程度上提高线形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为设计单位提供一套实用的设计工具。同时,本程序也可用于大中专院校有关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演示,直观地展示路线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以及路线设计的主要成果。

本文着重讨论在公路路线勘测设计过程中有关路线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介绍了在公路路线设计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在总结、引用相关算法的基础上,编制实用的公路路线辅助设计程序。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方面的问题,如系统结构、编程技术与技巧、数据结构与数据传输等问题未作更深入的探讨和介绍,程序设计的指导思想亦将能够实现预期的计算、绘图功能作为基本要求,因此,从软件工程角度来看,尚不够完善和成熟。

2程序流程及算法

2.1程序整体工作流程

在公路路线辅助设计程序的编制过程中,为了与用户的设计习惯相吻合,应用的步骤基本与常规的勘测设计过程相一致,程序整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程序整体工作流程

2.2平面设计

根据测设阶段和数据采集方式的不同,平面设计可分为实地定线和纸上定线两种方法。采用实地定线时,路线导线和各种线形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已通过外业测量敷设于实地,各设计参数均已确定,因此,平面设计系统的任务只需将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验算各线形要素和控制点位置。采用纸上定线时,平面设计系统的任务是:路线导线计算,人机交互设计线形要素,推算控制点桩号。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定线都是前提工作,也是最关键和最复杂的工作,需要由工程师根据规划意图,结合实际地形、地物、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和其它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协调,最后确定路线位置。定线所涉及的因素多且复杂,需要由工程师来做出决策,即由人工完成。目前平面线形智能化设计和优化以及采用三维空间线形设计的方法尚处于研究开发和完善阶段,因此,目前公路平面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任务主要还是利用计算机快速计算来取代人工繁重的计算与绘图工作,本文中程序设计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平面设计的流程与工作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其流程也可分为实地定线和纸上定线两种情况,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数据收集的方式不同,反映在程序系统中则为输入数据的不同,而后续的计算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平面设计的工作流程见图2。

图2平面设计流程

2.3纵断面设计

目前,国内多数CAD系统仍采用人工方法设计纵断面,通常是由计算机将输入的纵断面地面高程资料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或由绘图仪绘制纵断面地面线图,由工程师设计纵坡,设置竖曲线计算参数,并将有关设计参数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程序完成纵坡计算、竖曲线计算以及设计高程、填挖高度计算等内容,输出设计图表。本文亦采用这种方法,考虑到在屏幕上显示纵断面地面线不如以图纸方式输出直观,因而在程序中设置了输出《外业纵断面图》的模块,供设计人员试坡使用。

本程序中纵断面设计流程见图3。

图3纵断面设计流程

2.4横断面设计

与纵断面地面数据的采集方法相似,横断面地面线数据亦可通过现场实测、在地形图上人工读取或通过DTM自动产生。不论采用什么方式,横断面地面线都被描述为一条折线,为便于计算机存储和处理,其数据以各折点坐标的方式输入,坐标原点定义在中桩位置,并且将中桩左、右两侧分别建立直角坐标系。上述坐标数据如果由人工键盘输入,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容易出错,对于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利用数字化仪将实测横断面图转化为坐标数据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图4 横断面设计流程

基于导线的平面设计模型

中线设计是公路平面设计的核心问题,其设计模型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涉及到系统的易用性、数据管理的统一性和人机交互实现的可能性,因此中线设计模型也是公路CAD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己在设计中应用的方法有:基于导线的设计、基于曲线的设计和基于基本元素的设计等方法。其中第一种方法属于直线型设计方法,也称为“导线法’,是我国传统的平面线形设计方法,后两种方法属于曲线型定线方法,适用于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道路线形设计以及互通立交匝道的线形设计,目前已逐步得到应用并不断发展、完善。

“导线法”设计模型由于简单易行、便于掌握,仍被很多设计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所采用。它首先定出一系列直线组成的折线,作为公路中心线导线,然后对每一个转折点配以适当的曲线,形成道路中心线。平面线形组成的基本元素为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在公路设计中常用的缓和曲线形式主要是回旋线。采用“导线法”进行平面线形设计时,由于先定直线,后定曲线,容易造成曲线与直线的匹配不够合理,在受地形地物限制的情况下需要布设比较复杂的线形组合时,采用“导线法”也往往显得不够灵活。本文着重讨论采用“导线法”布线时,几种常见线形组合形式在算法上的一些改进和处理方法,以提高采用这一方法时的灵活性,并进一步提高计算精度。

结论

本文主要讨论了公路路线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开发的主要流程和算法思路。其主要内容仍以公路路线常规设计理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作者对线形设计理论研究探讨的成果,特别在平面线形设计理论方面,着重研究了采用“导线法”布设平面线形时,卵形曲线线形设计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以及放样坐标的计算方法,在分析过程中,以非对称基本型曲线的计算方法为依据,较好地解决了卵形曲线等复杂线形设计、放样的实际问题,并且借助适当的计算机算法,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计算。

本文提出的卵形曲线计算模型,有着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由于从基本型曲线的算法出发,因而其设计概念较清晰、数学模型也较简单,而且在线形组合方面涵盖了复曲线的组合形式,与本文所述的其它的曲线形式相配合,从而使得在“导线法”布设平面线形的情况下完成各种复杂线形组合的设计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平面线形设计中,传统的“导线法”和曲线型设计方法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其主要的区别在于控制曲线线位的约束条件不同,根据约束条件确定曲线参数时的操作手法不同,而曲线的线形实质并未变化。在实际应用中,“导线法”和曲线型设计方法各有所长,有各自的适用条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这一点对于采用常规方法设计、放样的基层设计、施工单位以及低等级公路建设项目来说,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平面线形设计理论的探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由直线、圆曲线、回旋线三要素组成的平面线形,直线和圆曲线的线形较简单,处理起来较为方便,而回旋线的应用以及与直线或圆曲线的配合则是主要矛盾,因此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线形组合,都要基于对回旋线几何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本文在讨论卵形曲线计算时,也是从这一点出发,并且借鉴了曲线型设计方法中“模式法”的有关数学模型进行处理。在本文中,各种曲线形式的计算和处理方法,最终都是以非对称基本形曲线的算法为基础,这样使得线形设计的概念较为清晰,而且也为程序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 徐维华,谭玉兰.浅谈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J].特钢技术,2005,(3):35-36

[2] 阙家奇,姜炜.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 (2):157

[3] 姜新,张秀荣.浅谈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J].辽宁交通科技,2005, (3):68-69.

[4]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5]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6] 公路设计手册一路线[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79

开采设计论文篇6

二、规范开题答辩

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共有414位学生获准进入了毕业设计环节,按重庆科技学院实践教学规范及石油工程系石油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开题答辩放在第六周。在第四周,在广泛征求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石油工程系制定了开题答辩方案,并传达到所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学生,同时做好开题答辩准备。由于是首次搞开题答辩,因此随机抽取了毕业生总数的20%分油藏、钻井和采油三个组进行答辩。答辩分两个阶段:汇报和提问。在汇报阶段,毕业生从目的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工作条件和工作计划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课题;在提问阶段,答辩老师着重从题目的适用性、国内外现状的阐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工作思路等方面就课题与答辩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和意见。总共有82位毕业生参加了开题答辩,建议修改题目的有15名,建议修改研究内容的有20名。同时,未参加答辩的学生也按时完成了开题报告,做好了开题答辩的准备。通过开题答辩,使学生能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完善题目和内容,理清工作思路,保证了后续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中期检查

2013届毕业设计在中期检查时,发现了进度滞后、题目宽、内容多、难度大以及实验条件不满足等问题,分别采取强化指导、调整题目和内容、补贴实验课题经费的方法来解决,保证了毕业设计的按时完成。

四、严格评阅

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评阅采取“双盲评阅、异人评审”模式。在开展评阅前,石油工程系制定了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方案,详细规定了毕业论文的评阅标准、时间节点等,并传达到所有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评阅的具体做法为:答辩前一周,学生提交隐去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信息的论文,然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系统中评审“双隐”的毕业论文,只有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论文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交叉评阅。在交叉评阅前,系上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学科方向,在系统中预先指定研究方向与课题相同或相近的老师作为论文评阅老师,只要需要评阅的论文通过指导老师评阅,交叉评阅老师就会在毕业设计系统看到相关论文。交叉评阅根据学校实践教学规范的具体要求,从完成的工作与任务书的符合度、工作量、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格式的规范性等方面对看到“双隐”论文进行评阅,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只有评阅成绩为60分及以上的论文才能进入答辩前的预审阶段。这种评阅方式,避免了评阅时指导老师的干扰,保证了评阅结果的客观公正。交叉评阅结束后,2013届毕业设计学生有34位同学的论文未通过交叉评阅,不能进入答辩环节。

五、改革答辩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往届答辩时,自己指导的学生在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多媒体和毕业论文上都有指导老师姓名,存在一定干扰因素。因此,2013届答辩总的原则为“匿名答辩、异组答辩”,匿名答辩要求学生答辩时所用的材料(毕业论文和汇报多媒体)必须隐去指导老师姓名;异组答辩是指学生只能在非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分组时,采用按方向分组原则,不管指导老师的学科方向,只认毕业设计课题本身的学科方向,按课题学科方向分组,同时尽量避免分到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在答辩前,系上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形式复查,对照学校关于工科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对提交的“双隐”论文进行格式审查,格式规范的论文则直接进入答辩分组环节,格式严重不规范或未进行“双隐”的论文直接判定为不合格,进入补答辩。答辩时,答辩学生用多媒体从绪论、主要工作、结论等几方面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限时8分钟;然后答辩组就论文本身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提5~8个问题,答辩学生即时回答,答辩组根据回答情况并结合论文本身给出答辩成绩。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秘书对论文进行一致性检查,检查完成的内容与任务书内容的一致性,发现内容不符则立即停止答辩并视为不通过。同时,如果发现答辩材料未进行了匿名处理,则直接进入二次答辩。2013届石油工程毕业设计答辩前,有10位同学未通过石油工程系组织的形式审查,共有370位学生进入了答辩环节。经过两批次共计4天时间的答辩,油藏有4人、采油5人、钻井14人共有23位学生未通过首次毕业设计答辩,其中包括3位未对答辩材料进行匿名处理的毕业生。随后组织了两次补答辩,最终有8位同学未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未按时取得毕业资格。

开采设计论文篇7

   本论文工作所开发研制的数据采集系统由嵌入式微处理器、日历时钟芯片、模数转换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等器件组成。运用最小功耗设计理论设计,可以在电池供电的情况下长期采集和记录数据,可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通过具有报警输出的日历时钟芯片等组成唤醒单元,可在设定时间开启电源。上电后,采用单片机控制数据采集、存储以及对时钟芯片的再设定等,而数码管作为设定指示和时间、采集到模拟量信号的显示。

系统通过仿真总线的方式扩展较大容量外部存储器,可存储的多次采集时间和采集数据。而利用更换存储器方式,或利用串行口通信方式可将存储器中的数据发送到便携式电脑中作进一步处理。

关键字:单片机,低功耗,数据采集,定时

摘要 1

summary 2

第1章 文献综述 1

略………

第2章  定时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18

略………

第3章 定时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38

略………

第4章  系统低功耗设计 48

略………

第5章  定时数据采集系统使用介绍 51

结论 56

致谢 58

参考文献 59

附录1 60(程序)

附录2 70(数字仪器)

附录3 76(digital instruments)

(附录不在论文字数内)

 

付费论文:33000多字的本科论文,适合自动化、电信与通信专业

有中英文摘要、目录、图、参考文献              400元

 

开采设计论文篇8

关键字:可视化集成采矿CAD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三维模型与二维绘图显著的区别在于给人的视觉效果不同。二维图形缺乏立体感,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看懂,而绝大多数人一眼就能看出三维图形所要表达的含义。通过三维模型不仅能很明白地表达设计人员的设计思想,方便与非专业人士进行交流,而且从三维模型中也能很容易的得到想要的二维图形。立体成型系统是AutoCAD建立三维模型的基础,是AutoCAD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1采矿系统的基本认识

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和有力工具,采矿CAD系统的应用能够在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使设计水平和质量上个台阶,而且一个系统的广泛应用需要得到设计者和使用者的一致认可。因此,要合理、有效地实现采矿CAD系统的设计,就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传统采矿设计的过程。

任何系统的设计都必须遵守一个规则:前期设计为后续设计奠定基础,后续设计则必须完全实现前期设计的目标。就像一棵树,由树干起源,开枝散叶,最终要结出果实。普遍而言,采矿CAD系统的设计需经历三个阶段:需求设计、深化设计和操作设计。需求设计一般是通过已有知识和设计经验构造大概框架,确定设计方向和原则、提出设计要求等;深化设计则是工程参数、负载、造价等的计算和布局、矿道、炮孔及施工等图纸的设计;操作设计则需要明确工程的开展顺序、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以及安全等级的设计。因此,采矿CAD系统的设计需以此为基准,再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需求做适当改变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

2采矿CAD系统结构设计

在了解了传统的采矿过程后,下面讨论基于CAD的采矿系统设计。系统结构不仅要结合实际行业特点,也要考虑行业发展方向和速度。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一种分布式的采矿CAD系统,其具有独立性强,开发周期短、效率高等特点,但是由于独立性太强,各立门户、自定标准,致使各种不同的系统之间无法进行沟通,完全无法得到普及而且受AutoCAD版本的限制。本文所研究的可视化集成采矿CAD系统则克服了以上局限,具有很好地适应性,可以不受AutoCAD软件的版本限制而且拥有独立的知识版权,市场前景很好。

2.1采矿CAD系统的可视化

图形(或图像)是一种简单却能包含丰富信息的符号,特别适合储存和传递信息。采矿系统的图形化并不是指利用AutoCAD软件进行手工绘制各种图形,而是利用计算机高速、重复计算、低失误的特点,设计人员只需确保数据的正确输入,系统便能自动生成图形画面,高效精确。设计者既可以在图形上直接修改,也可以通过更改输入数据改变已有图形。简单说就是图形和数据间实现一一对应。虽然三维实体已经成功应用到实际的开发设计,但实践表明,二维平面设计更加符合工程师的实际开发和研究需求,有利于系统过渡,能够确保目标的短期实现。

2.2采矿CAD系统的集成化

集成化的采矿系统是区别于分布式采矿CAD系统而言的。它即依托于AutoCAD进行开发,又独立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从而确保各阶段设计均能得到来自图形数据库的支持。同时系统采用与AutoCAD软件相同的通信协议,以实现AutoCAD图形文件与本系统设计图之间的无错转换,这就大大增加了系统的通用性,增强了系统的应用范围和前景。也由于该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没有与AutoCAD软件进行直接对话,从而不受其版本的限制,作为独立的软件产品拥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销售市场。

3可视化集成采矿CAD系统的实现方式

基于上述对系统功能的要求,本系统采用VC++进行开发以提高开发效率,缩短工期。在开发前需要熟悉文档类、框架类、视图类及应用类这几个概念。下面围绕文档与图形间的通信以及系统外部接口的设计两个方面予以简单介绍。

3.1文档与图形间的通信

文档与图形之间需要相互通行,就要求各自包含指向对方的指针。各自的类成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获取指向对方的指针。文档类的成员函数在返回指向图形对象的指针时,宏允许图形对象进行有效性测试,反之亦然。同时,当用户进行文档信息的编写时,通过每个图形对象的更新函数使得它们中的文档数据得到及时更新,从而实现多视图同步,无论是编辑、创建还是修改都方便快捷。实现了系统的可视化。

3.2系统外部接口的设计

为实现系统的集成化,就要求系统能够与大多数图形处理软件进行通信,也就是常说的数据交换。系统要想有更大的应用空间,则必须既能识别其他格式的图形文件,也能生成其他软件能够处理的数据格式,实现数据共享。因此可将系统的外部接口分为输入和输出(I/O)两种。Input-port的功能在于能够分析其他格式的文件并转化为自身系统能够识别的图形文件,而且要不断完善自己图形数据库所包含的类容,否则将不能对某些图形实现误差转换。Output-port的功能则相对简单些只用按照要求转换的格式完成数据的生成即可。

另外,可视化集成采矿CAD系统需要有其简洁、舒适易懂的图形界面的支持,这里就不赘述。

总之,采矿CAD系统的可视化和集成化将是今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采矿CAD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试图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对其进行完善。目前尚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对特殊模块的开发、系统的模糊化、智能化、专家化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开采设计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1-03

一、引言

C++课程的全称是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电子类学科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介绍C++语言和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和程序设计方法,拟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C++程序设计基本概念、特点、结构、原理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并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

C++课程是一门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强调理论问题的实用化,采用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尽可能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掌握C++语法、语句和程序流程设计等。当前国外有许多优秀的外文原版教材和教程如:《C++ Primer》、《Thinking in C++》等,这些经典教程中涵盖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程序案例充分体现了C++语言的最新进展和当前业界的最佳实践,不仅能帮助全面理解C++基本概念和技术,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C++编程风格,对于课程初学者来说大有裨益。这些教程也是国外多所著名大学的指定教材和参考书[1]。相比之下,国内虽有许多经典的教材,但在实用性和实践性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课程建设的国际化也成为了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发展方向。开展全英文课程建设是实现课程建设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全英文课程建设包括了:采用优秀英文教材、课程英文教授和讲解、引进英文教辅实验资料等多个环节,拟通过全英文的课程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扩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具有国际竞争力[2]。

综合上述情况,C++全英文课程建设的开展和探索能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提高课程质量,促进课程国际化发展。

二、武汉大学电科专业C++全英文课程建设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授课对象为电子信息科学、通信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课程性质属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对于电子信息科学、通信工程等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和今后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重要基础。近期开始尝试和开展本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方式,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年轻有活力、具有丰富的海外留学科研背景、在计算机、通信等相关领域有丰硕的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课程的教授采用了丰富的英文教学资源,为学生系统的介绍了C++语法、程序设计方法及大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例,提升了课程品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开设基础性上机实验(即以基本程序设计流程方法实验为主)与应用性上机实验(即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实验为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有助于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图1为我院开展C++全英文教学的课程设计方法示意图,即以美国高校同类型课程设计为蓝本,综合我院教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运用适当的教学与学习理论,设计合适的课程教学方法。首先,将全英文教学定位于融合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扩宽国际化视野为主要教学目标。接着,根据专业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能力、认识等因素,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性的根据各专业学生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阶段,针对学科特点,将英语融入教学活动中,包括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课件和作业等,设计的教学活动将围绕英语和学科知识学习与输出。最后,在实施阶段将采用沉浸型、过渡型、维持型等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语言水平、语言环境等情况采用和调整策略。

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系统的参考和借鉴了国外知名相关大学的教材,以更好的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国际化的进程。据此我们选择了Bruce Eckel的经典著作《Thinking in C++ (Edition 2,Volume 1)》作为教材,并采用英文教案讲授。该教材是C++领域的权威著作,曾荣获“软件开发”杂志评选的1996年度最佳图书震撼大奖,中文版自2000年推出以来,经久不衰,获得了读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3]。我们结合本专业学习目标及要求,根据书中内容有选择性的讲解,结合课堂教学进度,选用大量书中实例及练习为学生演示和布置上机任务及作业,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C++课程是一门基础同时又兼具国际前沿技术的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在武汉大学属于首次尝试,课程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模式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具有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适应当前市场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武汉大学是全国著名的高水平综合型大学。电子信息科学、通信工程等专业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专业”的特点,通过C++全英文课程建设的开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编程和电子信息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现代通信系统和软件程序的设计研发能力,以及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问题和应用能力,能在高新技术领域从事通信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在国民经济领域从事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运用管理等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新方法

通过前期调研并参考相关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我们在课程建设探讨、尝试及研究了一些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新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建设基础与教学内容。我院教师队伍师资结构合理,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也有一大批具有丰富海外科研背景的留学回国青年才俊,并具有广泛的海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资源。我院目前有将近30余名青年教师具有海外留学和科研经历,这些教师将是实施全英文教学的主力军,本课程由具有丰富国外工作经验、英语表达好、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承担。近5年来,我院已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一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数十名,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密切,在课程学时等情况可行的条件下,还可邀请国外知名高校的教授、学者承担部分短学时的专题教学,并阶段性的以交流、合作、访问等形式让我院与国外高校交流课程建设、成果等经验心得。

我院全英文课程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本着拓宽教学国际化视野的基本思想,正在尝试和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新方法有: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进行全英文教学的授课,课程组教师充分发挥其海外科研背景投入到全英文课程教学中,并增加课程国际交流和专题教学等内容;相比较原中文课程与国外高校接轨,增加更为丰富实用的实战程序案例,推荐优秀的编程实践经验,有助于提升课程品质,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帮助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

2.教学对象与教学方法。C++全英文课程授课对象为我院电子信息科学、通信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专业是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是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这些专业以现代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主要手段,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和应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现代通信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开发利用的高级专门人才。C++全英文课程建设旨在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课程开设时间放在大一下学期,学生在学习了基础数学物理、电子通信课程基础上,拟通过本课程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各种基础理论和系统理论进行设计和应用实现[4]。

从教学对象实际情况出发,本着“因材施教”和“学以致用”的基本思想,C++全英文课程建设正在尝试和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新方法有:在教学方法方面,全英文课程的授课中拟通过丰富的软硬件英文教学资源,如:国外著名高校网站上的开放课程资源,采用特色的素质培养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如专业英语、软件工程、数据结构、通信网络理论,信息论与编码、移动通信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此外,可考虑与我院拟开展的国际班课程建设项目相结合,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上实现共享。

3.理论实验教学与课程平台。现有的国内绝大多数C++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采用中文教学平台,包括:中文课程网站、中文课程教案、中文课程资源等。在上机实验方面,主要采取的传统的中文上机实验参考书籍、资料和习题。随着当前国际化的教学趋势和强调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驱动,基于全英文的课程平台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相应的课程平台需要进行相应改造,使之与全英文教学模式更好的配合。

从全英文课程的理论实验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特点出发,本着建设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基本思想,C++全英文课程建设正在尝试和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新方法有:采用逐步拓展的项目教学法,通过逐步拓展的实例项目与上机实验两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5]。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开设了一系列难度不同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采用理论、实训和编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课程平台方面,全英文教学中拟增加和运用更多国外高校开放资源中的演示实验内容和课件示例,并结合课外科技活动、开放实验、设计制作竞赛等方式加强课程教学的课后延伸。

4.新方法初试效果与探讨。对于上述探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平台建设几方面的新方法,部分新方法已经在我院的C++全英文课程中采用,具体包括:采用了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授课,提供学生大量英文参考资料、演示习题和作业。课程教学资源采用全新英文资料替代了传统课程中老旧的中文教学内容和资料,建立了C++全英文课程英文网上资料中心和提供学生通过网络随时提问和给予解答的教学新方式;实验课中也采取了大量英文资源中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习题,如:与通信专业密切相关的无线网络的实际问题的编程实现习题,并提供上机一对一交流辅导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程序设计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编程的能力。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学生的投票意见显示:全英文课程开展的模式更加生动、贴近实际应用,学生的积极性更高,课堂的学生到课率和交作业、考试情况明显好于传统的课程教授模式[6]。

基于部分新方法的初试良好效果,C++英文课程今后拟作为重要专业课课程面向我院相关专业学生开放选课。该课程今后的发展规划主要思路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如图2所示,见下页)。(1)在完善相关全英文课程材料和素材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录像的录制和制作,加强网上优质资源的建设,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建设更多的共享资源;通过课堂互动、上机实验、网络等多种手段加强师生交流。其建设目标为:建立全英文课程网站,并提供网络教学环境包括在线答疑和讨论组等形式。(2)加大对于全英文课程教学研究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分层次的选听制度,为优秀学生开设C++程序设计开放实验,使优秀学生的编程能力达到更高的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实验指导视频的录制过程包括算法动画制作,以帮助大多数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和帮助学生提高动手编程的可操作性。(3)总结相关全英文教学的经验,听取师生意见反馈,为保证课程新方法的研究和完善,建立课程的全过程监督、检查和评估制度。在学生课程网上评议系统中,重点关注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督导团不定期进行课程课堂听课和评定;学院教务部门负责质量监控及时统计、分析、反馈评议结果。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平台建设的方法进行调整和改善。

四、结语

全英文课程的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国家和各高校都积极鼓励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的投入和开展。目前国内各高校对于全英文课程的开展仍处于起步状态,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文中以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C++全英文课程建设为例,研究了对于全英文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新方法,为今后全英文课程的全面开展和建设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晋建秀,陈艳峰.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实践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88-290.

[2]宋培晶,陈红,胡泊.非英语国家高校开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培养项目现状比较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73-77.

[3]牛振东,刘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文培养建设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2,(5):21-25.

[4]霍奕,王喜年,段星光,刘万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0):10-11.

[5]马亦农,张旭明.中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现状观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66-67.

开采设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2-0050-02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巩固学生本科阶段的所学知识,对井巷工程、采矿学、工程制图、通风与安全工程学、矿山机械、矿山经济学等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对矿井设计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运算、逻辑推理、工程制图、科技论文撰写与科研创新能力,为采矿工程本科就业提供可靠保障,并为煤矿企业输送合格专业技术人员奠定坚实基础[1]。然而,随着煤炭不断高强度开采,越来越多的生产矿井正在步入“深部开采”行列,对于采矿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的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所以,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的发展,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传统的毕业设计是对实际生产矿井的地质资料进行修改后,根据设计大纲的要求进行新建矿井设计,共需完成《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井田开拓方式剖面图》、《采区平面图》、《采区剖面图》与《工作面布置图》,共5张二维平面设计图纸,设计工作量较大,且传统设计存在诸多不足,难以实现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这种传统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的建设需求。因此,对现有的毕业设计形式、设计内容与成绩评定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图形结构形式单一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矿井的初步设计,包括设计说明书、配套图纸等内容;其中主要包括矿井的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的确定、井田开拓、井底车场的设计、采区巷道布置及回采工艺、矿井通风与安全等;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井田开拓方式剖面图、采区平面图、采区剖面图与工作面布置图,共5张二维平面设计图纸,图形结构形式单一,二维图形能够充分表现出巷道的长度与断面尺寸,而在刻画巷道间的系统关系时,只能通过标注在巷道上的标高来完成,缺乏直观性,学生往往对二维图形“不感冒”,设计的兴趣不大。

(二)设计成果应用效果不好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最终提交设计说明书以及相关配套图纸,成果提交后对设计进行审核与答辩并归档。毕业设计成果中的一小部分会应用在本科教学中,例如,在采矿CAD绘图、采矿学、井巷工程与通风与安全工程学等课程的本科教学环节中,所应用的内容多为一些二维平面图形,在应用这些图形进行教学时,需要对其进行人为的“三维”化处理,费时费力,教师也很少对这些图形进行更新,由于学生的本体差异,对图形的领会程度不一,总之,毕业设计成果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3]。

(三)设计呆板,缺少合作创新意识

学生每个人独立完成一份设计,相互间没有合作的关系存在,这就导致学生设计机械化,比较呆板,设计内容层次较低,总体完成质量不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使每名学生都能够从毕业设计中得到真正的实践学习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毕业设计成绩综合评价能力不足

传统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法,主要由指导教师审核评阅后,给出评阅成绩,然后进行答辩。毕业设计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学生的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独立思考与工作能力综合成绩;毕业设计图纸与说明书完成质量综合成绩;毕业答辩成绩综合成绩;专题论文的质量及应用程度综合成绩。最终形成五级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由于毕业设计人数较多,指导教师偏少等诸多问题的影响,采用该方法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综合评定时,设计指导组间教师知识的互补性难以得到实现,由于答辩采用分组方式进行,答辩中难以实现统一评定标准。

二、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一)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对采矿工程专业的主观能动性

在大一入学时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主要以认识矿山、认识采矿专业、了解现代化矿井、了解大型设备、了解煤炭企业文化,引入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进行专业兴趣培养,以二维图形的“复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三维图形刻画实际生产矿井巷道关系的“直观性”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

(二)对设计内容进行调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开展毕业设计前期,可针对学生的签约单位进行设计题目分配。以往的毕业设计是根据实际生产矿井的地质资料进行修改与模拟,以完成新建矿井的初步设计。然而,学生毕业后大多以“采区设计”为主,很难涉及新建矿井设计,对于采区设计的诸多细节,由于时间原因很难全面涉及。因此,可以对设计内容进行调整,对相同或相近地质资料进行同组分配,

(三)加强中间环节的培养,强化答辩管理

在毕业设计分阶段指导过程中,结合二维平面图形与三维立体图形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与讲解,学生理解透彻,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省时省力,且对学生整体把握设计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学生可以做到“面向对象”设计,而不是以往的“程序化”设计[4]。

以往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主要包括设计内容、设计图纸评定(二维平面)、设计说明书、出勤和设计态度评定等内容,该种评定方法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设计内容相似度较高;对于巷道的层位关系把握不准,导致工程绘图不科学,且欠美观;由于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同,教师在指导设计过程中重复工作量较大;由于学生的本体差异,对于问题的理解存在误差,导致原则性的问题过多。

毕业答辩时,结合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进行答辩,能够做到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让学生以讲座的形式,把整个设计的设计思路、设计成果体现出来,完成毕业答辩的同时,又给学生留下最难忘的一次课。设计成绩评定体系中引入三维图形的评定,做到有约束的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建立“三维图形库”,充分应用毕业设计成果

由于毕业设计内容的“稳定”,工程图纸未能较好地应用到教学中,无法对资源进行共享。在《煤矿地质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矿图”知识,例如,如何绘制剖面,如何确定立井工业场地压煤、断层对于采矿的影响,煤层赋存条件的改变对于采煤方法的影响等,无非是学生对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构建过程;又如,对于矿井通风,在二维平面中很难构建整个矿井的通风系统。

毕业设计改革的“三维图形”可以积累成图形库,形成教学共享资源,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转化成应用模型,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思想的培养,专业术语、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的理解,对于培养一名合格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建立成绩综合评价模型

针对传统成绩评定方法的诸多不足,建立成绩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指标由工作态度与出勤、专业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方案论证与比较能力、说明书排版情况、相关规范与规程应用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图纸规范性、图纸综合完成情况、手绘图完成情况、答辩自述情况和回答问题综合情况组成,构成综合评价指标B={B1,B2,…,B11};在论文答辩前,由指导教师与答辩组统一制定各指标权重W={W1,W2,…,W11}, 在答辩过程中,由答辩组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给出相应指标分值,该分值与指导教师给定的相应指标分值共同构成综合评价指标矩阵:

并与指标权重W={W1,W2,…,W11}进行矩阵运算,例如有n名教师参与给一名学生打分,则有:

最后,根据矩阵运算结果得出该生毕业设计成绩P=(P1+P2+…+Pn)/n。

综上所述,通过原有毕业设计中加入三维图形制作元素,能够直接、有效地描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加强对设计中一些细节的理解,串联各系统的同时,能够综合考虑实际,也能对其他同学、甚至下年级学生起到积极的辐射作用。通过毕业设计三维图形的积累,能够建立采矿三维图形库。对于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改革,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丰富设计内容的同时,设计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分组,以小组协同作战形式,学习内容适当拓展到教学课程之外,即加强针对性的理论强化学习和制图方法学习,协同作战以形成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建立成绩综合评价模型,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学生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评定,便于通过成绩分析进一步调整授课方案与布置设计任务,可以针对煤矿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成绩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权重,可操作性较强。对毕业设计成果加强管理,特别是建立“三维图形库”,能够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成果,对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及对策分

析[J].教学园地,2009,(7).

[2]余伟健.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分析及体会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3]李怀珍,武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教

开采设计论文篇11

面对Android手机如此迅速发展的今天,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等类似的软件出现在手机终端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同时其发展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作为传统WEB应用,也必将在手机客户端上得到应用。

一、构建系统的整体框架

(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技术手段:系统采用C/S结构,MVC软件开发模式,前台使用Eclipse开发,后台服务器使用Servlet编写服务器,同时用Tomcat作为服务器,前台客户端环境使用的是Android控件[2]。通过JDBC来调用Mysql数据库,来实现手机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采取的技术是JSON技术,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JSON是完全独立的文本格式,而且还使用了一个语言习惯类似C家族(包括C,C+ +,C#,Java中的JavaScript,Perl,Python和等)。这些特性使JSON成为理想的数据交换语言。易于读取和写入,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

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1.问卷调查法。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系统应该实现哪些功能以及后续的系统的完善等。

2.资料和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解决系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3.科学实验法。用黑盒和白盒的方式对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测试。

(二)整体框架。

本系统采用MVC框架,该框架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便于后续的扩展和修改,细化的结构分支为:

1.用户管理:添加用户,用户信息修改。

2.论题管理:上传题目,修改题目,审核题目,选择题目。

3.论文管理:论文上传,论文下载,论文审核。

系统框架图如下图所示:

二、数据库设计

系统运行的核心是一个稳定运行的数据库,数据库设计的优良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运行状况[3]。

(一)数据库需求分析

本系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用户管理、论题管理、论文管理上。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满足要求并且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存储的数据库。总结得出基于Android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要满足如下数据库需求:

该系统的用户有:管理员、学生、教师。其中教师和学生用户的编号都要能唯一标识出人物身份。管理员、教师和学生用户的姓名都应该是一个非空集合。论题和论文中必须还有教师的外键约束。

(二) 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

根据上述数据库需求分析,可知本系统的实体有管理员实体、普通用户实体、论文实体。

E-R模型的组成包含三个元素:实体、属性、联系。E-R模型用E-R图表示。实体是用户工作环境中所涉及的事务,属性是对实体特征的描述。

从数据需求分析中得出系统的实体属性图,遵循三范式原则,对实体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了整合,得出E-R图。

(三)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数据库结构设计之后,就要将上面的数据库概念模型转化成数据库系统所支持的实际数据模型,也就是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本系统采用的是MySQL数据库,定义管理员表、普通用户表、论文表、题目表和选择表,具体表的设计这里不再详述。

三、各模块的设计

(一)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用户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包含了用户的添加及删除、基本资料修改和个人信息主页,也是对本系统用户的信息的统一管理,实现登录等操作的必备模块。

系统将根据登录用户角色的不同为用户分配相应的功能。本系统的所有角色都是采用的登录名+密码的方式进行登录。管理员,学生,老师都通过用户名+密码的方式验证登陆。

Android登录界面采用的是线性布局LinearLayout,需要设计本界面按取登陆按键需要跳转到论题信息模块,本系统编程时是用setContentView的方法实现的页面跳转。

(二)论题管理模块的设计

论题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包含有论文题目的申报、论文题目修改、论文题目审核、学生选题。是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选题环节的关键。当老师通过该系统发表课题,课题通过审核后,学生用户可以选择课题

选题界面的布局采用的是LinearLayout中包含RelativeLayout布局文件本界面需注意选择论文后跳转到申请提交界面页面跳转同样采用setContentView方法[4]。

(三)论文管理模块的设计

论文管理模块:主要包含有:论文上传、论文下载和论文审核。是实现师生间相互传送文件的基础。该模块布局文件同样是采用的LinearLayout

以上三个模块设计好后,接下来需要实现数据库的连接,这里主要用到数据库连接类DBConnection.java 来实现,其中主要是字符串url、user、password作为参数,然后再去调用DriverManager类的getConnection方法[5]。最终返回一个数据库连接对象,实现数据库的连接。使用工具类DAO来实现对数据库数据进行增删查。

四、系统测试

这个系统的测试使用了白盒测试,黑盒测试两种测试方法,主要采用的是黑盒测试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下列试验的目的:

(1)系统整体功能测试:检查各个功能模块是有遗漏的功能。

(2)接口检查:检查输入输出的信息是否符合规范。

(3)数据检查:检查数据结构是否正确并且对外部信息的访问进行验证。

(4)性能检查:检查性能要求可不可以得到满足。

五、结束语

智能手机的各种app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更多的各类管理系统都已经从WEB端拓展到了移动设备终端上了。相信在今后,基于Android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将在高校中有其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卢海东编著.Android应用开发从入门到精通[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 Paul Deitel著 Android应用开发案例精解[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开采设计论文篇12

论文题目:2号黑体

章标题:3号黑体

节标题:小4号黑体

条标题:小4号黑体

正文:小4号宋体

页码:5号宋体

数字和字母:TimesNewRoman体

2 封面

论文封面和书脊排版规范见(样张1(1)和样张1(2))。

2.1 论文封皮颜色与尺寸

论文封皮为:天蓝云彩纸TY1201120gsm787*1092

2.2 封面字号如下:

(5号黑体)分类号___________

(5号黑体)单位代码___________

(5号黑体)学号___________

(5号黑体)密级___________

(小初号黑体居中)毕业设计(论文)

(2号黑体居中)(论文题目)

(小3号黑体)院(系)名称

(小3号黑体)专业名称

(小3号黑体)学生姓名

(小3号黑体)指导教师

(小3号黑体)年月日

(4号黑体)封面书脊(论文题目、姓名)

(小4号黑体)封面书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TimesNewRoman体加粗)数字和字母

2.3 单位代码

单位代码由学院统一填写。

2.4 学号

学号以在北航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录入的学号为准。

2.5 分类号

分类号需到图书馆或网上查《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后准确填写。

2.6 密级

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论文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在右上角注明密级(如系公开型论文则可不注明密级)。

3 扉页

论文扉页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格式工科类见(样张2(1)和样张2(2)),管理经济类、人文社科类、外语类见(样张2(3)和样张2(4))。“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

4 论文页面设置

4.1页眉

页眉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第页,见(样张3)。

4.2页边距

论文的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0mm;行间距为1.5倍行距,见(样张3)。

4.3页码的书写要求

论文页码从绪论部分开始,至附录,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位于页眉右侧。封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摘要和目录不编入论文页码;摘要和目录用罗马数字单独编页码。

5 摘要

5.1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包括:论文题目(小3号黑体)、“摘要”字样(3号黑体)、摘要正文和关键词。

摘要正文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4号黑体),关键词一般为3~5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见(样张4)。

5.2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另起一页,其内容及关键词应与中文摘要一致,并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并在英文题目下面第一行写作者(Author)姓名,作者姓名下面的一行写指导教师(Tutor)姓名,作者姓名和指导教师姓名用汉语拼音写,右对齐。

  英文和汉语拼音一律为TimesNewRoman体,字号与中文摘要相同,见(样张5)。

6 目录

理工类专业目录的三级标题,建议按(1……、1.1……、1.1.1……)的格式编写,社科类专业目录的三级标题,建议按(一、(一)1、)的格式编写,目录中各章题序的阿拉伯数字用TimesNewRoman体,第一级标题用小4号黑体,其余用小4号宋体。目录的打印实例见(样张6(1)、6(2))。

7 论文正文

2.9.1章节及各章标题

论文正文分章节撰写,每章应另起一页。各章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得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2.9.2层次

层次以少为宜,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正文层次的编排和代号要求统一,层次为章(如“1”)、节(如“1.1”)、条(如“1.1.1”)、款(如“1、”)、项(如“(1)”)。层次用到哪一层次视需要而定,若节后无需“条”时可直接列“款”、“项”。“节”、“条”的段前、段后各设为0.5行,见(样张7)。

8 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标示方式应全文统一,并采用所在学科领域内通用的方式,用上标的形式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用小4号字体。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数字置于方括号中,如:“…成果[1]”。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用小4号字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10-14]可知”。

不得将引用文献标示置于各级标题处。

9 名词术语

科技名词术语及设备、元件的名称,应采用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中规定的术语或名称。标准中未规定的术语要采用行业通用术语或名称。全文名词术语必须统一。一些特殊名词或新名词应在适当位置加以说明或注解。

采用英语缩写词时,除本行业广泛应用的通用缩写词外,文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应该用括号注明英文全文。

10 物理量名称、符号与计量单位

10.1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

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应符合GB3100~3102-86的规定。论文中某一量的名称和符号应统一。

10.2物理量计量单位

物理量计量单位及符号应按国务院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及GB3100~3102执行,不得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计量单位符号,除用人名命名的单位第一个字母用大写之外,一律用小写字母。

非物理量单位(如件、台、人、元、次等)可以采用汉字与单位符号混写的方式,如“万t·km”。

文稿叙述中不定数字之后允许用中文计量单位符号,如“几千克至1000kg”。

表达时刻时应采用中文计量单位,如“上午8点3刻”,不能写成“8h45min”。

计量单位符号一律用正体。

11 外文字母的正、斜体用法

物理量符号、物理常量、变量符号用斜体,计量单位等符号均用正体,见(样张8(1)、8(2))。

12 数字

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单位1987年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除习惯用中文数字表示的以外,一般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一概写全数,如2003年不能写成03年。

13 公式

公式应另起一行写在稿纸中央,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较长时最好在等号“=”处转行,如难实现,则可在+、-、×、÷运算符号处转行,运算符号应写在转行后的行首,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来放在公式右边行末。

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1.1)”,附录A中的第一个公式为“(A1)”等。

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1)”或“由公式(1.1)”。

公式中用斜线表示“除”的关系时应采用括号,以免含糊不清,如a/(bcosx)。通常“乘”的关系在前,如acosx/b而不写成(a/b)cosx。

14 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并应在文中进行说明,例如:“如表1.1”。

表序一般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一个插表的序号为“表1.1”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中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名后不加标点。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居中(5号黑体加粗,数字和字母为5号TimesNewRoman体加粗),见(样张8(2))。

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与表格为一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

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至表头右上角。

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不允许用“2”、“同上”之类的写法见(样张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