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公司工作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1 16:21:55

贸易公司工作总结

贸易公司工作总结篇1

1、广开渠道,扩大新的创收门路

200x年,我们一方面利用出国洽谈、国内接待、信函往来等方式及时同客户沟通信息,广泛征求客户意见和要求,妥善解决同国外客户在以往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巩固与xx国xx公司等一些老客户在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采取走访、联谊等方式,接待xx个新的外商团组,同近xx名外商进行了经贸洽谈,并主动加强同省、市各对外窗口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发展结识了一批新客户,多方开拓了信息渠道和合作渠道,为进一步开展对外经贸工作,扩大创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进一步开拓市场和项目,努力增加创汇一年来,我们通过市外经委、市总工会、市侨办等十几个单位以及目前在国外工作、学习的同志的联系、介绍,继续探索扩展国外市场,特别是加强了同美国、日本、阿联酋、韩国、匈牙利等国家和地方扩展劳务业务及经贸业务的合作,在行业工种上除向海外继续增派厨师、面点师、服务员外,我们还同日本xx学校达成了外派美容、美发、建筑开修生的使用合作,组织我市饮食服务业管理人员赴日本、美国考察项目。全年共向海外增援劳务人员xx人,派出考察研修人员xx名,创汇xx万美元,比上年增加xx万美元,增长x%。

3、加强了海外投资设点工作为适应继续在xx国开拓市场的需要,年初我们投资xx万元与xx方客户合资合资建设了xx会社,并派驻专人作为商务人员,从而为继续扩展同xx国的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全年达成外贸业务xx万元,并达成了xx项新的劳务输出意向。

4、认真总结经验教育,继续扩展国内贸易

今年除重点抓好对去年各项贸易的收尾工作,及时处理遗留问题之外,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搞好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开展了粮油外贸供货业务,实现了销售收入xx万元,获利xx万元。

二,加强对全局外向型经济工作的指导

本年,公司在搞好自身实体经营的同时,还积极承担了饮食服务系统的对外招商、办理涉外手续及传递外经贸信息等项工作。先后为xx宾馆、xx饭店、xx学校等家企业联系招商引资事宜,并为xx宾馆等x家企业办理了出国考察、洽谈劳务输出业务的手续。并组织x家企业参加了“xx市xx联谊会”。由本公司参与指导、筹办的“中x合作xx餐饮有限公司”项目也于x月x日正式签约,由x方投资的xxxx万元也已经全部到位,预计明年年初即可运行营业。此外,我们还按主管局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xxxx-xxxx年引进外资扩展大中型饮食服务企业的规划》,为进一步发展饮食服务系统外身型经济提出了具体的构想和意向。

三、在深化企业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了承包经营责任制

xxxx年,我们在深化公司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中,本着“承包到部、责任到人”的总原则,进一步完成了承包经营责任制,与劳务部了以“包死原有项目,确保利润基数,开拓新上项目,创收净利分成,实行责任抵押,事故差错扣补”为主要内容的承包合同,同贸易部签订了“包死基数,保证上缴,超额分成”为主要内容的承包合同,同时与办公室等综合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进一步明确公司与各部门、各部门与每一名职工的责、权、利的划分,有利地调动和激发了公司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财务制度,加强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管理。

xxxx年,在强化企业财务账目、资金、外币、现金管理的同时,起草通过了《财务部工作职责》、《出纳员岗位责任制》、《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医药费报销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和理顺了财务管理体制。xxxx年,我们虽然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讲,仍存在着工作抓得不实、不细、不深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在思想观念转变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没有真正形成一切以市场为中心的观念,危机感不强,纪律松懈。

贸易公司工作总结篇2

年初,库党委对库党风廉政建设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3月份,制定下发了《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方案》,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廉政建设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法人代表、库班子副职和14个部门负责人签订了《经理人廉洁自律反对奢侈浪费承诺书》。4月份,南良公司筹备组抵达城陵矶后,对我库的纪检监察工作作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库生产经营及管理进一步进行了规范。

二、规范管理、强化监督,营造公正清廉的生产经营环境。

1、严格执行四项制度:一是“三重一大”民主决策、集体决策制度,凡是企业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都必须经库党委会、主任办公会集体研究决策;二是修改完善了以库内外接待、小车管理、误餐费管理、加班费管理、通讯费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非生产性费用管理办法》。非生产性费用定额控制、逐级审批制度,对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小车使用等实行从紧限额、事前申报、法人代表审批制度;三是制定了《物资集中采购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工程建设项目、大宗物品采购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凡常用设备配件与材物料以及办公用品的购买都要经过货比三家,反复论证,确定品牌及价格后由监管、财务、使用部门集体采购,不搞个人行为;四是物品采购价格、招待费等由纪检和工会监督、公示制度。这些制度的执行为我库加强管理、严控内耗、预防腐败提供了有力保障。

2、组织开展了廉洁从业相关问题专项检查。2月初,按照中粮贸易公司要求,我库制定了《廉洁从业相关问题专项检查工作方案》,成立了以法人代表任组长、分管纪检工作的副主任任副组长的专项检查工作小组,设立了举报电话和邮箱。3月7日,库召开了中层副职及以上管理人员会议,会上,工作小组副组长徐总发组织学习了中粮集团、中粮贸易公司及库关于廉洁从业专项检查工作的文件精神,下发了廉洁从业相关问题自查登记表,要求每位中层副职及以上管理人员对本人、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亲属的从业活动、投资入股相关事项进行认真检查,如实填写表格、如实反映问题。强调了“自纠从宽、不纠从严”的原则。共有45人参加自查。

3、对新粮收购全过程严格监督。

(1)严格实行“五要五不准”: 要敞开收购,随时收购,不准折腾农民;要公平定等,准确计量,不准克扣农民;要依质论价,优质优价,不准坑害农民;要现款结算,不打白条,不准算计农民;要优质服务,排忧解难,不准怠慢农民。

(2)严格执行收购流程:价格制定——信息——合同签订——排序排队——验质过磅——入库监督——结算付款。收购过程中,扦样人员与质检人员分开,过磅人员与监磅人员分开,质检人员、过磅人员不与客户见面,扦样、质检、议价、过磅工作人员互不见面、互不交谈、互不干预,货物和样品都凭入库排序号按入库流程流转。任何人都不得干扰、变更质检、计量结果,不得放进不合格粮食。

4、制定下发了《工作日午间禁酒规定》,由分管纪检工作的副主任任组长,安全保卫部、综合部、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任组员,具体负责督查“禁酒规定”的执行情况,并设立了举报电话和邮箱。

三、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一个重点课题。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之际,恰逢城陵矶库法人代表变更。库新班子在南良公司筹备组的领导下,以“办实事、求实效、不走过场、不粉饰太平”为基本要求,两级班子和全体党员深入查找“四风” 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检查了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深入查找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活动中,库班子对第十四督导组在库收集归纳的17条意见建议、库开展广泛征集意见建议收集归纳的30条意见建议、教育实践活动各单位(部门)针对性重点查摆研究解决的23个工作问题、飞行检查问题点的32个问题(附表四)制定了整改措施,并明确了责任部门、责任人、分管领导、完成时间。至12月初,对中粮贸易督导组反馈的17条意见已整改完成5条,正在整改的12条。库开展广泛征集意见建议收集归纳的30条意见建议已整改完成的18条,正在整改的12条,教育实践活动各单位(部门)针对性重点查摆研究解决的23个工作问题和中粮贸易飞行检查问题点的32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同时将危仓危房设备设施整改难点列为重点推进事项。

四、畅通信访举报渠道,提高信访举报案件办理速度

为了强化信访管理工作,我库建立了信访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与分工,今年共受理调解信访纠纷6例,及时化解了企业内部矛盾。

一年来,我库在纪检监察工作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还不够,二是与企业各项管理结合还不够紧密,三是机构人员配备与当前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四是纪检监察工作主动性、经常性还不够。

五、2015年工作计划

1、完善纪检监察工作机构,配强配齐纪检监察工作队伍;

贸易公司工作总结篇3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025

近年来,各大央企纷纷推行“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以产带融,以融促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产融结合”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并成为央企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

时至今日,作为中央企业集团,在巩固“产融结合”成果的同时,我们更需要考虑如何有力推动企业转型、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谋求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产贸融结合”的创新构想,应运而生。2013年8月,在中海油总公司领导干部会议上,时任总经理、党组成员杨华指出,“金融业务要继续有力管控风险,配合实业和贸易的强劲发展,将‘产融结合’提升到产业、贸易、金融良性互动、融合共进的更新发展格局。”“产贸融结合”的理念被中海油党组提出、认可、支持与推进。

文章将从“产贸融结合”的概念出发,探讨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对企业集团的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概述和归纳国内外的“产贸融结合”模式实践,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大型企业集团的经验教训,开拓符合央企集团实际的新型模式。

1“产贸融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产贸融结合”的理念由“产融结合”发展而来,从现阶段看这一理念属于新生事物,因此,要全面开展“产贸融结合”模式,有必要厘清其概念,并明确其对企业集团的实践意义。

“产贸融结合”,顾名思义,也即产业、贸易和金融的互动关系。其中,“产”指产业、实业;“贸”指内贸、外贸等贸易流通活动;“融”指金融,包含银行、财务公司、信托、证券、保险、基金等。

“产贸融结合”,则是指实业、贸易与金融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集团业务运作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产贸融结合”的模式具有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多向选择性等特点,是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的有效延伸,更是大型企业实现战略转型、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

“产贸融结合”,是产业、贸易、金融三大类业务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向其余某一领域或两个领域的自然延伸,该模式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各经济领域协作的客观要求,更是“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的综合体现。

首先,经济领域的协作是“产贸融结合”的内在动力。现代社会,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不仅各种产品生产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而且,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也日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Wemerfelt,1984)。产业、贸易、金融分别对应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三大经济领域,经济领域之间的协作,充分催生了产、贸、融各板块的整合;“产贸融结合”的实践,恰当地反映了各经济领域之间密切协作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其次,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是“产贸融结合”的外在需求。国家或地区资源的优势互补则使得“产贸融结合”模式的实现具有了战略意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经济体之间正在形成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在商品、资本和劳务逐步实现自由流动的过程中,贸易和金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Demirguc-kunt和Maksimovie,1998)。

贸易作为生产流程的中间环节,是生产资料获取的主要方式,是最终产品实现价值的必要途径,金融不仅作为生产、贸易的支付手段,更是合理配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发挥各个经济体比较优势的有效工具。因此,“产贸融结合”恰当地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诉求,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地区优势互补的最佳路径。

2“产贸融结合”对企业集团的实践意义

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当大企业发展为集团时往往已步入成长期或成熟期,在这一阶段,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资产规模和优势地位,如何巩固和加强自身地位、挖掘创新发展领域、谋求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企业集团面临的首要任务。“产贸融结合”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对于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首先,“产贸融结合”是利润的“放大镜”。大型企业通过推进战略转型,采取富有成效的国内外重组并购和业务整合,可由单纯从事产品经营的专业化公司转变为产、贸、融结合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在此过程中,产、贸、融三大板块通过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实现有效协同,能够打造全面、灵活的企业运作形式,“肥水不流外人田”将原来属于集团外的收益归为内部,从而达到整个企业集团的利润最大化、规模最大化、成本最优化(胡恒松,2015)。

其次,“产贸融结合”是风险的“减震机”。企业集团通过产、贸、融三个板块的整合,连通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的各个环节,不仅能够扩大企业规模、扩展业务领域,更能通过多元化经营,有效降低整体风险。例如,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不利于集团某一个板块时,往往会东方不亮西方亮,“产贸融结合”的格局使得企业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扭转被动局面而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集团发展金融产业,也有助于逐步培育企业集团的金融能力,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控制风险,通过资金流的价值管理保证资金、资本或债务安全,并最终实现企业集团的产业与经营安全。

再次,“产贸融结合”是成本的“调配器”。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讲,各关联企业之间、各子公司与外部企业之间、各企业内部,都会产生大量关联交易,通过“产贸融结合”的运作模式,能够帮助企业集团充分利用法律法规、政策,优化内部关联交易价格,合理配置集团资源,以达到税收等方面的成本最优,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通过“产贸融结合”,企业集团可以将产业、贸易与金融共同置于一个集团控制主体之内,从而将相当一部分体外循环的资金变成体内循环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张东晖,2015)。

最后,“产贸融结合”是价格的“水龙头”。在某一行业内,企业的规模往往决定着其行业地位,进而决定其话语权的大小。在企业集团内部,通过贸易和金融不但实现本集团生产的产品销售,同时可以扩大集团外相同或相关产品销售规模,甚至垄断某一类产品,使其逐步成为整个行业的交易中心,从而充分享有市场的定价权。对于国际化企业集团来说,利用规模优势夺取市场定价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国际市场中,通过“产贸融结合”的运作模式,能够实现多种产业的协同运作和各类资源的高度整合,从而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甚至对国际市场价格形成决定作用。

除了以上优势以外,“产贸融结合”的实践意义,还体现在:通过产、贸、融多类企业的整体运作,有效转移市场不易接受的特殊风险;行业的多元化,有利于获取稀缺资质和特殊牌照的获取;通过规模和影响力及品牌管理,实现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三个方面(赵志龙,2013)。

3“产贸融结合”的国内外实践及启示

“产融结合”,乃至“产贸融结合”,正日渐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实践检验的有效模式,其成功案例遍及全球,并在各行各业中有所体现,包括汽车企业、化学公司、大型投行,以及能源集团。

31“产融结合”――国际巨头的商业秘籍

“产贸融结合”的前身――“产融结合”,源于各行业的国际巨头在企业并购、整合、运作中的商业实践,并迅速发展成为国际企业集团壮大自身规模、实现战略扩张的一种成功模式(李和曲艺,2012)。

据统计,世界500家最大的企业中,约有80%的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其中,代表性企业有: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埃克森美孚公司、英国石油公司(BP)、通用电气公司(GE)、日本三菱集团、美国杜邦集团等,其中,尤以GE的“产融结合”实践最为著名。

311GE产业情况概览

GE成立于1892年,由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与汤姆森休斯敦电气公司合并而成。在成立后的130多年中,GE不断发展壮大,客户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33万员工,产值占美国电工行业全部产值的1/4左右。

GE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广泛,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水处理和安防技术,到医疗成像、商务和消费者融资、媒体等都有涉及。2010年起,GE重组为工业、金融、医疗、基础设施、NBC环球五大业务板块。2012年,GE实现销售收入1474亿美元,净利润147亿美元。截至2012年12月底,GE资产总额为6853亿美元,股东权益1230亿美元。数据来源:通用电气公司(GE)2012年年报。

312GE金融业务发展

GE金融的前身――通用信用公司(GECC)成立于1932年,其主要业务是为消费者购买集团大型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分期付款义务。20世纪60年代末,GECC开始经营设备租赁业务,打破了一直以消费者信贷为主的单一业务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GECC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并开始涉足房屋制造、二手贷款、商业地产、工业贷款和租约以及个人信用卡。1977年,GECC成立6家专业融资公司,为GECC金融产品提供融资需求。

今天的GE金融,主要包括商务金融和消费者金融两大部分,从事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租赁服务、汽车租赁、个人贷款、信用卡、保险等。GE金融立足于为GE公司的主营业务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如针对客户的信贷发行商业票据等),其业务占到了GE公司利润的40%以上(最高时占比达80%)。

313GE的“产融结合”模式经验及启示

如今,GE已发展成为制造业主导、服务业并重、双轮驱动的产融集团。通过“产融结合”的运作模式,GE的产业资本得到金融资本的支持,反过来,产业资本又促进了金融资本的增值,双方实现了有效整合,为公司创造出了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总的来看,GE成功的经验中有两点尤其值得国内央企学习。

一是推动产业与金融的有机融合。在GE,没有完全独立的金融,企业集团没有彻底地割裂金融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工业和基础设施同样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融资和贷款;同时,虽然金融业已经成为GE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它并没有把业务限制在金融领域内某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因此,有人将GE的“产融结合”称为“交叉销售”模式,也即:充分利用客户信息资源,销售更多种类产品与服务给同一客户,并通过售后、租赁、消费信贷等服务,获取产品以外的更多利润,通过这种产业和金融有机融合的模式,促进GE整体上的协调发展。

二是保持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GE在大力发展金融的同时,谨慎地将产业和金融的比例保持在6∶4,且GE金融服务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自有产品为基础,从而保证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GE始终把AAA信用评级作为一个重要的运营指标,并以此筹划公司的投资、债务及业务发展。优异的信誉为GE确保了畅通的融资渠道,并使其始终能够获得低成本的资金。目前,GE是世界上举债最多的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达到3000多亿美元,而资金成本基本上处于美国国债水平。这种畅通的融资渠道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不仅为GE金融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也增强了GE金融的竞争实力,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利润空间。

32“产贸融结合”――国内央企的模式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大企业尤其是央企在学习GE “产融结合”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出了“产贸融结合”的企业集团经营创新模式。这是对企业集团运作模式的大胆尝试,更是各大央企探索新发展路径、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国已有众多央企开始逐步探索“产贸融结合”的新模式,或从金融入手,或以贸易为发端,掀起了一股“将产业、贸易、金融有效整合”的新浪潮。部分走在浪潮前端的中央企业,则通过推进战略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正逐步转变为产、贸、融结合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据统计,在中央直接管理的53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业务领域涵盖贸易业务的产贸结合有45家,占比达85%;通过多种形式从事金融业务的产融结合有47家,占比达89%;产贸融均涉及的有44家,占比达83%,如下表所示。

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从事产、贸、融的企业统计表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鞍钢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

在国内央企探索“产贸融结合”发展路径的浪潮中,有一批中央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产、贸、融良性互动,有机整合”的雏形,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321五矿――贸易起家

中国五矿成立于1950年,最初是一家传统贸易型公司(纯进出口公司),属于轻型资产,利润、资本的积累慢、实力弱;2000年前后,五矿转变了多元分散投资的思路,聚焦主业,优化配置力量,完善运作机制,提出了“内涵增长与外延扩张并重”的理念;2005年,公司提出“五年再造新五矿”的口号,明确了以贸易为基础、以资源为依托,打造国际领先跨国金属矿业集团的战略目标。

截至2011年年底,五矿的铁矿资源量达186亿吨,铜、铅锌资源量分别达到1203万吨和2709万吨,钨、锑、铋资源量居全球第一;2011年度,生产企业资产和利润分别占集团的41%和61%;“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务对集团利润贡献率达147%。

五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产贸融结合”的战略转型,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

第一,内延增长。以现有贸易资源为依托,着力向产业的两头延伸:一头是下游的销售,另一头是中游的加工冶炼和上游的资源勘查、开发,实现“全面发展的产业集团”的战略转型。

第二,外延扩张。通过兼并收购,以最快的速度扩大产业领域。例如,2009年,五矿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企业――OZ矿业公司,就是央企海外并购重组的典范。

第三,资本运营。资本增长与资本增值相辅相成,形成企业的“资本魔方”: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其所控制资本的成倍增长;资本增长又可通过企业经营和资本运营实现大额的销售收入和大幅的资本增值。通过资本运营,五矿净资产规模扩大了20倍,资本结构不断改善,负债率逐年降低,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322宝钢――实业起家

宝钢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每年钢产量5000万吨左右,全球排名第四位。2013年,宝钢连续第十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榜单,位列第222位。

宝钢集团以实业起家,但其对“产贸融结合”模式的有效探索,已帮助宝钢成为了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贸易和金融业务的利润额占集团总利润额的20%以上。

上海宝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作为宝钢集团的“贸易龙头”,在五大洲及国内拥有几十家分支机构,包括物流、货代、运输及7个区域公司,24个子公司、办事处,12个产品公司,销售收入为1500亿元左右。

金融方面,以华宝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宝钢集团拥有华宝信托、华宝证券、华宝兴业基金、财务公司等众多金融企业,同时还是中国太保的第一大股东,是华夏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新华人寿、华泰财险的大股东。

从宝钢的实践看是典型的以实业起家,以贸易保证产品的销售和定价影响力,同时以灵活的金融手段支撑实业发展和贸易公司的比较优势,在现阶段由于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实业效益大幅下滑,对金融行业的投资和金融运作成为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

33国内外企业集团“产贸融结合”的模式小结

纵观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产贸融结合”在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对于央企来说,更是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挖掘企业发展潜力的有效途径,值得深入借鉴与大胆尝试。“产贸融结合”的发展路径基本遵循以下规律:产业、贸易和金融三大板块优势互补,协同作用,帮助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和价值的放大。

331“产”与“贸”:以产带贸,以贸促产

一方面,利用产业已具备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产业资源,带动贸易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贸易板块作为下游,支持企业集团完成产业链前移,实现资源端控制,进而控制贸易市场。

332“产”与“融”:以产带融,以融助产

首先,以产业资本带动金融业务:一方面,满足企业集团内部的融资等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利用产业优势地位,帮助金融业务向外延伸,并最终在外部金融市场站稳脚跟。

其次,以金融资本撬动产业资源,通过金融板块在资本市场广泛融资,从而协助产业板块的产能扩充,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刘小差,2013)。

333“贸”与“融”:有机整合,贸融并进

发挥贸易业务和金融业务各自的优势,充分实现1+1>2的效应,将金融作为贸易手段和获利的一部分。通过贸易与金融的有机整合,促进企业集团发展更为灵活的经营模式;同时,多业务领域的经营也能够有效防范集团风险过于集中;资源的多元化和一体化,有利于做大做强贸易与金融业务规模,促进其共同发展(陈曦和贾晋平,2014)。

4中海油总公司的“产贸融结合”发展与建议

41发展

中海油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国际能源公司,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销售及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新能源六大业务板块。

2011年新一届党组根据国家的总体要求,结合全球化的经济大背景正式提出了《“二次跨越”发展纲要》,主要目标就是到2020年,总公司将“进入全球最强石油公司行列,基本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到2030年,将“保持全球最强石油公司行列位置,全面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总的来说就是决心抓住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新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多元化运营,推动企业与社会共同繁荣与发展。

为提升集团的价值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贸融结合”将是中海油实现“二次跨越”的主要选择模式,为了更有效推动此模式,我们首先要厘清目前产业、贸易与金融的发展现状。

首先,产、贸、融互相支持、依托的格局已初步搭建。近年来,通过成功实施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重大举措,中海油集团已形成产、贸、融协同的格局。实业主要包括上游的勘探、开发生产,下游的炼油化工以及天然气接收与发电等,这是集团最主要的资产和支柱,也是支撑贸易和金融发展的基石;贸易主要包括进出口公司、销售公司、LNG贸易公司等,主要满足上下游生产的油品的销售以及对于生产需要的进口资源如原油、LNG的保证,产贸紧密结合;金融主要包括财务公司、中海信托、融资租赁、自保公司、投资控股、中海基金、海康保险等,为内部实业、贸易提供内部结算、融资、风险转移等,依托于实业以及贸易获得较快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截至2013年年底集团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利润超过1000亿元,资产超过10000亿元,多元业务格局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其次,贸、融业务快速发展,利润增长率不断提高,但整体贡献仍十分有限。作为传统的上游企业,产业发展一直是中海油集团的重中之重,处于核心地位,近几年贸易和金融依托产业基础获得快速发展,内外贸量超过6000万吨原油、成品油等,贸易收入超过集团总收入的50%,贸易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100%,金融资产超过1000亿元,无论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在行业内都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利润增长率在20%以上,超过了实业利润增长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贸易、金融起步较晚,同时由于自身行业的特点,利润水平和能力远远落后于实业公司,从近几年贸易和金融的盈利能力看,整体占集团的利润水平在2%~6%,对集团的贡献十分有限。

42建议

中海油总公司“产贸融结合”的发展目标及具体建议包括以下具体方面。

(1)“产贸融结合”的发展目标。要推动“产贸融结合”模式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在集团层面实现:明确战略目标,确立发展路径,强化统筹力度,加快推进落实。

“二次跨越”的战略目标为到2020年,中海油将“进入全球最强石油公司行列,基本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相应地,建议将“产贸融结合”的发展目标确定为 “多轮驱动,协同并进,共同成长”;到2030年,中海油将“保持全球最强石油公司行列位置,全面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相应地,“产贸融结合”的发展目标应调整为“协同模式固化,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个人认为首要任务是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第一阶段,要将“产贸融结合”作为总公司的经营战略提出,并在总公司层面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和跟踪推进;第二阶段,要找出产贸融的契合点,探究协同模式;同时,确立“产贸融结合”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第三阶段,要强化总公司对集团内部金融、贸易板块的统筹和集中力度,并要求各公司、各部门付诸实践,分步落实。

(2)“产贸融结合”的具体建议。“产贸融结合”的具体实践,需要对具体运作模式的特点和风险进行仔细分析,并基于目前的发展现状,着力对产业、贸易和金融三大板块进行逐步完善和改革,以推进“产贸融结合”的发展进程。总的来看,三方面的建议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要坚持产业地位尤其是上游产业核心地位不放松,重点做好油气并重,产研并举。中海油是以上游起家的公司,上下游的实业尤其是上游业务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发展的基石,其核心地位不能放松,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主业发展以及中国内海的勘探前景分析来看,需要做好油气并重,一是整装大型油田的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天然气清洁能源的市场巨大,勘探开发以及其他气源的补充前景乐观。中国近海经过30年的地质勘探,相对比较容易的区域都基本实现商业开发,下一步无论是进军深水、边际油气田开发,还是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抑或现有区块的再认识新发现,都需要重要的支持――科技。因此需要完善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形成科研合力,突破科研重点,以科技和创新推动产业早日实现“二次跨越”的目标。

其次,贸易产业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内外兼修深挖潜力。目前我们的贸易相对比较分散,潜力尚未完全挖掘。一是要整合系统内的资源,形成内外一体、油气一体、上下一体的贸易模式,开创“大销售、大贸易”的新格局;二是提高贸易技术含量,丰富贸易手段。可针对新的业务类型和业务领域,给予一定金融授权,设立专门的风险基金,用于套保等金融工具;三是结合贸易发展需要,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逐步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从职业发展和薪酬政策吸引留住人才;四是深化对贸易行业的认识,如何将金融作为贸易的一部分去合作需要不断深入。

最后,金融产业要加大参与实业和贸易的力度和范围,扩展国际业务,做好金融业务内部协同。目前总公司的实业和贸易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金融业务参与的空间非常大,尤其是贸易与金融的结合潜力巨大,金融企业可以从业务范围、模式以及客户沟通机制等进行完善,另外提高金融的整合能力,建立与产业贸易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同时,建议金融企业考虑以收购Nexen为契机,促进海外业务发展,探索创新领域,扩大金融规模;充分发挥各金融子行业之间的协同效应,突破渠道和客户瓶颈,打造统一化、多元化的金融旗舰企业。

参考文献:

[1]Birger WemerfeltA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

[2]Demirguc-kunt A,Maksimovie VLaw,Finance,and Firm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e,1998(12)

[3]胡恒松央企产融结合背景下的监管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2015(5)

[4]张东晖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5(26)

[5]赵志龙产融结合的商业模式分析[J].新金融,2013(5)

[6]李,曲艺美日德产融结合模式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2(5)

贸易公司工作总结篇4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主要表现为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间及国外子公司间在产品、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交易活动,而这种交易行为主体属同一所有者。形成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灵活绕开外部市场的高成本和不确定性

公司内部贸易可大幅减少外部市场交易费用,增加利润。此外,内部贸易还可降低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性,充分利用转移定价攫取高额利润。

(二)垄断技术优势,消除知识技术在市场转移中的不确定性

高科技产品交易存在“买方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会影响产品外部转让条件。跨国公司利用公司内贸易的差别定价来转移新技术和新产品可以补偿成本,保持垄断优势获取更多利润,防止公司技术流失。

(三)利用转移价格获取高额利润

跨国公司利用各国所得税税率不一、税则各异,通过转移价格来避税。高税率国的子公司向低税率国的子公司出口时压低价格,进口时抬高价格,将利润从高税率国转到低税率国,从总体上降低公司的税收负担。

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结构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测度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以内部贸易比率测度。假定一家跨国公司生产n种最终产品,每种最终产品都需要投入m种中间品,因而该跨国公司的生产部门最多为n×m个,且分布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用j表示最终产品生产部门,j=1, 2,…n;i表示中间品生产部门,i=1, 2,…m。则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总额最大为;公司内出口总额最大为,公司内进口总额最大为,从而公司内部贸易比率、公司内出口比率、公司内进口比率用下式计量:

;;

因此,当T=1时,该跨国公司的贸易全部为内部贸易;当TX=1时,公司内出口比率等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比率;当TM=1时,公司内的进口比率等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比率。

(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结构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可以不同属性来衡量,主要有以下几种:内部贸易产品结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

1、内部贸易的产品结构

衡量内部贸易产品结构的指标是跨国公司内部化率,它是指跨国公司内部成员间的贸易占其总贸易量的比率。贸易的内部化率与所在国宏观因素及所处行业有关,还与产品的加工经营深度有关。公司贸易的内部化率与产品加工深度成正比。

2、内部贸易的行业结构。衡量行业内部贸易程度的指标是行业内部化率,它是指一国某行业的内部贸易量占全行业对外贸易量的比率。影响跨国公司内部化率的因素主要有行业技术研究开发密度、行业要素密集度、行业三次产业属类等。

(1)行业技术研究开发密度越大,内部销售比率越高。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间内部贸易规模巨大且内部化产品多为使用核心技术、高度相关技术或者紧密互补技术生产的产品。

(2)行业的要素密集度。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贸易内部化率相对较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贸易内部化率相对较高,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次之。

(3)行业的三次产业属类。第二产业贸易内部化率相对较高,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低。

3、内部贸易的地区结构。由于经济发达地区投资和贸易障碍较少、规模经济明显,能够降低子公司间专业化分工协作成本,因此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跨国公司贸易内部化率正相关。

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原因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国际收支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对外贸易状况,是制定经济和贸易政策的依据。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其构成变化显著。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不仅追求短期平衡,更注重中长期平衡,但根据近年外管局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我国国际收支表现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国际收支顺差失衡问题突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进出口贸易额增加,但实际增加额远小于理论值。虽然大部分跨国公司为避税拒绝公布内部贸易数据,海关等部门的统计结果也无法分辨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但可以肯定,以转移价格为代表的内部贸易每年都在增加,这无疑有利于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但由于转移定价往往低于市场价格,而中国是加工贸易基地,生产利益往往流入发达国家,因此实际增加的贸易额比正常价格交易增加的贸易额小得多。

2、有利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

(1)促进资本国际流动。若中国作为资本输出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使我国外流资本收益增加,同时留在国内的资本相对稀缺,平均收益上升。而对于劳动者,就业机会减少,平均工资下降,利益会受损。但整体上,资本的收益大于劳动者的损失,整个社会获得净收益。若我国为资本输入国,子公司设在我国,资本和技术的流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劳动力得益。同时,外来资本流入会使国内原有资本收益率下降,若不考虑外部效应,引进外资给本国劳动力带来的收益也会超过本国资本的损失。

(2)促进技术国际转移

跨国公司往往在生产和组织技术性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内部贸易带来的技术直接转移对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生产水平提高贡献显著,同时带来技术外溢,表现为示范效应、联系效应、人力资本流动效应。

3、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各项目的影响

(1)经常项目:主要表现在对货物、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投资收益三个账户的影响。从表1可知,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货物贸易顺差扩大,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大幅增加,跨国公司已成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力军。

单位:千美元

表1(资料来源:据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6-2010年整理)

(2)资本项目:主要表现在直接投资项目上,贷方表示每年新增直接投资,借方表示跨国公司每年从中国撤资额。

单位:千美元

表2(资料来源:据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6-2010年整理)

根据表2,中国FDI基本逐年递增,同时,多数年度,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差额占资本和金融项目总差额的比重超过100%,2006超过1000%。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账户不仅完全抵消了其他账户产生的逆差,而且还令整个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大额顺差。因此,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中国近年来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可见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收支影响之大。

4、对国际收支变化的影响。国际收支反映的变化因内部贸易而仅反映出表象,要探究国际收支内在资本流动或贸易交易需要把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与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结合起来衡量。

(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原因

1、我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与引资的“双增长”促进了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均上升。

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占跨国公司贸易总额比重持续走高。2003年安永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以转移价格为代表的内部贸易占跨国公司贸易比重升高至73%,可见内部贸易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乃至全部经济贸易中的主要贸易种类。

3、内部贸易中多种贸易形式深入国际收支的构成中。内部贸易涵盖商品、劳务、技术等多种贸易形式,而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也包括货物、服务等,资本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其他投资等,可见内部贸易中的各种交易形式均在国际收支中充分体现。

4、我国的出口加工制造地位决定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其在华贸易潜在主要形式,其变化与国际收支状况息息相关。跨国公司大多将子公司设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子公司相当于公司全球一体化生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而中国正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加工初级制造基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内部贸易量无论从数量、规模、空间上看都极大,这与国际收支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四、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全球迅猛发展,对我国影响深远,对此,我们得出以下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已不能反映该国在贸易中是否“绝对获利”。近年来,不少发达国家由于中国贸易长期顺差,不断对我国发起双反调查。但中国是否在贸易“顺差”中已经获利,或在频发的贸易争端中已失去优势,如何全面科学的衡量我国国际收支的真实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2、内部贸易是跨国公司内部行为,外界无法得到准确的统计结果,但其存在与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国家外汇管理局、税务总局、商务部等职能部门应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管与审核,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大致情况以适当的方式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或附表、附注中,以厘清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过大的原因,防止国际社会无端揣测。

3、内部贸易的转移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格,因此内部贸易的大规模存在会造成出口创汇率、出口盈亏率、贸易依存度等指标出现偏差,不利于战略决策,因此应尽量剔除内部贸易造成的非系统误差,完善新的贸易评价指标体系。

贸易公司工作总结篇5

一、我的竟聘优势

1.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毕业于经济管理专业,十年来一直从事贸易工作,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法规和国际通行的规则、惯例;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经贸业务的各个环节,能胜任对外经贸的具体业务工作;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能利用计算机从事经济贸易工作。

2.具有较全面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团结同志,正确处理与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工作思路清晰,头绪分明。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综合能力。在以前的销售工作中,我学习积累了先进的系统管理、人本管理、效益管理等原理,掌握了沟通、协调、市场开发等发面的能力,能较好地履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

3.具有正直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及优秀的作风。工作责任感强,勇于开拓进取。公道正派,与人为善。吃苦耐劳,率先示范。始终认为:沉默是金,忍让是银,帮人是德,吃亏是福。注重个人修养,平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修养,品德高尚情操纯洁的人。

二、我的工作思路和设想

如能竟聘上岗,我将认真履行职责,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贯彻执行《黑龙江外轮公司关于贸易公司管理的暂行规定》,切实做好本部门工作,努力让自己的工作与总公司同步协调发展。

1. 全面协调,规范服务。协调、管理掌握各贸易公司的经济运行态势,调节经济日常运行,规范经营活动,为各个贸易公司提供在哈尔滨的全面优质服务。实施最佳运行方案,最优资源配置,增加销售渠道,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打开地域限制,使货物直接销售到用户手中,缩短流通周期,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流通费,节约运行成本。

2.加强贸易信息管理建设。 信息是贸易是否盈利的关键,做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交流平台、外代的公司网络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贸易方面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汇集和分析,及时掌握国家进出口贸易政策、市场动态、价格变化、商业信息等,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并向公司领导提出建议和意见,做出正确的信息决策。

3.优化资金运营。资金是贸易的血脉,在贸易工作中充分利用资金,加速周转,确保资金安全运营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强对资金运行情况的监控,预防损失,创造资金的最大价值。

.4、加强整体协作发展。增进各贸易分公司整体互补合作,做到互相交流,携手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以市场为中心,以扩销为目的,建立紧密的互助合作关系;共建信息通畅、产销协调、服务完善的经营贸易体系;互通信息、共商对策,做到质量与价格相符,优惠与诚信统一,承诺与兑现一致,开拓市场与规范市场并举,建立和谐、高效、文明的整体合作关系,实现公司共同发展。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辟新的国内外贸易市场。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资;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网上招商等新型贸易和招商方式;利用俄罗斯市场和国内市场发展的有利时机,开辟俄罗斯装饰建材市场、农产品市场等,向俄罗斯出口各类产品。综合运用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全面发展与俄罗斯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使公司的贸易逐步发展壮大。同时规避风险。贸易回报和风险是核心问题,为了规避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措施是双方实施零风险,与合作伙伴共同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可行的投资环境分析、投资预算、回报分析,保证民主决策的正确性,将风险规避为零。

6.储备发展后劲。公司将要大量进口废钢船,由于富锦市北方拆船公司人手少,所以贸易部应首当其冲,组织人员协助公司管理拆船工作。根据今年的拆船经验,在废船进口前,做好市场调查,把握市场价格。在拆船中严格管理,分类切割、摆放,分类销售,建立“一条龙”管理营运体系;发挥目前的客户网络,合理定价,扩大效益。在拆船中严格管理,分类切割、摆放,分类销售。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向相关产业触伸,储备发展后劲。

三、我的主要工作措施

贸易公司工作总结篇6

随着涉外经济的发展,辖区服务贸易业务日益增多,交易形式趋于多元化,外汇收支总额逐年增长,服务贸易外汇均衡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对此,嘉峪关市中心支局结合辖区服务贸易外汇业务及收支特点,对服务贸易外汇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监管工作的建议。

一、嘉峪关市近三年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一)服务贸易跨境收支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收支逆差进一步加大

2010年,嘉峪关市服务贸易跨境收支总额195.14万美元,其中,收入71.66万美元,同比下降96.97%;支出123.48万美元,同比下降54.86%。服务贸易跨境收支逆差51.82万美元。2011年,服务贸易跨境收支总额484.98万美元,其中,收入255.21万美元,同比上升256.14%;支出229.77万美元,同比上升86.08%。服务贸易跨境收支顺差25.44万美元。2012年,服务贸易跨境收支总额1952.55万美元,其中,收入774.03万美元,同比上升203.3%;支出1178.52万美元,同比上升412.91%。服务贸易跨境收支逆差404.59万美元。2010至2012年,辖区服务贸易累计跨境收入1100.9万美元,跨境支出1531.77万美元,逆差430.87万美元。

(二)服务贸易结售汇呈现大幅逆差形势

2010年至2012年,服务贸易累计结售汇总额500.21万美元,其中服务贸易结汇24.83万美元(主要是2012年酒钢天风不锈钢公司充分利用其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进口先进设备的优势,为英国等外方劳务人员提供培训收入的结汇);售汇475.38万美元,同比增长19倍,结售汇逆差450.55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7倍,与辖区银行结售汇长期逆差形势保持一致。

二、服务贸易重点企业业务开展情况

(一)交易主体基本情况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北地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该公司以嘉峪关本部为基础,山西翼城钢厂和兰州榆中钢厂两个异地钢厂为延伸,形成了具有普碳钢、高碳钢、焊丝钢、焊条钢及不锈钢板、带、材的钢铁生产基地。目前,已经拥有年采掘铁矿石475万吨、石灰石172万吨、生产生铁609万吨、钢700万吨、材68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铁、钢、材技术装备水平迈入了国内同行业先进行列。目前酒钢公司主要负责综合管理、设备进口、冷轧不锈钢出口(该产品出口份额较小),生产加工环节主要由宏兴公司负责。

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兴公司)为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子公司。宏兴公司主要负责原材料进口、原材料加工及碳钢(包括冷轧与镀锌)的出口,就整体业务量状况而言,宏兴公司所占份额比酒钢大。公司进口产品主要为球团矿、铁精粉、粉矿、块矿、锰矿等大宗钢材生产原材料,主要生产产品为三类,为热轧(包括线材和板材)、冷轧(碳钢冷轧及镀锌)和不锈钢(分为热轧不锈钢和冷轧不锈钢),出口产品主要为碳钢冷轧卷和镀锌卷。

(二)服务贸易业务开展情况

2010年至2012年,酒钢集团公司服务贸易跨境收入434.35万美元,跨境支出425.29万美元,服务贸易跨境收支顺差8.96万美元。酒钢公司跨境收入主要为进口铁矿石取得的佣金。三年来跨境支出仅有82.67万美元为向外支付的佣金,剩余均为引进碳钢冷轧生产线产生的技术服务费,共计342.62万美元。其中,碳钢冷轧生产线设备(产品和装置)安装调试费243万美元、进口设备技术文件及服务费80万美元、境内技术服务培训费19.62万美元。

2010年至2012年,酒钢宏兴服务贸易跨境收入620.77万美元,跨境支出1095.45万美元,服务贸易跨境收支逆差474.68万美元。通过调查了解到,宏兴公司为加快企业发展脚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从法国引进不锈钢二期生产线,并于2009年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合同。由于所需的机器设备从签订合同开始,到全部付款完成,耗时需2-3年左右,按惯例,宏兴公司已向法国支付一部分货款,到2012年生产线基本安装调试完毕,开始支付剩余尾款和期间所有的技术服务费,共计1013万美元。其中新生产线设备调试(产品和装置)安装费723.8万美元、中介服务费10.7万美元、境内技术服务培训费185万美元、管理咨询服务费75.5万美元、境内知识产权(专利)保护费18万美元。

(三)主要交易币种和国别

服务贸易交易以美元为主,交易国主要为新加坡和法国。2010年至2012年,从交易国别(地区)来看,服务贸易跨境交易收入总额前三位为新加坡、南非、中国香港,收入金额分别为635.57万美元、410.77万美元和6.94万美元,分别占收入总额的57.73%、37.31%、0.6%;支出总额前三位为法国、台湾、韩国,交易金额分别为1001.16万美元、148.67万美元和59.48万美元,分别占支出总额的65.4%、9.7%和3.9%。从交易币种来看,99%的跨境交易以美元结算,少部分以欧元、港币或日元结算。

(四)主要项目分析

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其他商业服务、运输、保险和金融服务项下。2010年至2012年,其他商业服务、运输、保险和金融服务项下跨境收支金额为2543.62万美元,占服务贸易跨境收支总额的99%。服务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其他商业服务、运输和金融服务项目,逆差分别为392.28万美元、16.76万美元和25.12万美元。

1.其他商业服务

其他商业服务项下收入主要来源是酒钢集团公司从南非国际铁合金公司获得佣金收入。酒钢公司具有其南非境外投资公司——国际铁合金公司的出口权,国际铁合金公司向中国大陆及台湾出口铬铁及炉料,按照合同规定,酒钢公司以整货值(FOB价格)为基数抽取3%的佣金,三年共计299.22万美元。其他商业服务项下支出主要包括:一是酒钢集团公司和酒钢宏兴向韩国、香港、台湾出口钢材支付了一定数量的佣金。二是酒钢公司向德国、英国、奥地利等国进口的新生产线,除支付正常的设备款之外,还需支付生产设备的调试费、安装人员的技术服务费、培训费等费用。三是酒钢宏兴公司向法国支付了进口不锈钢二期项目的技术服务费等。四是因进口的货物延期产生的港口滞期费等。

2.运输服务

2010年至2012年,全辖运输项下收支总额67.62万美元,其中,收入25.43万美元,支出42.19万美元,逆差16.76万美元。运输项下收入主要是辖内重点企业酒钢公司进口铁矿石签订的合同大多以国际波罗的海航交所综合运费指数(BDI)作为标准签订运输成本,随着该指数的大幅下跌,使运输价格下降明显,其供货商必和必拓公司退回了部分酒钢公司承担的运费;另外,酒钢公司在进口铁粉矿石过程中,能够及时在卸货港卸运货物,必和必拓公司按照港口规定向酒钢公司支付了一定数量的速遣费。在速遣费和运费退汇收入的共同影响下,辖区服务贸易运输收入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酒钢集团公司和酒钢宏兴钢材出口量较大,向外支付运费共计21.09万美元,占三年支出总额的50%。

3.金融服务

近年来,随着辖区酒钢集团公司和酒钢宏兴公司的快速发展,企业资金运营压力也明显增加。为此,辖内外汇指定银行提供了“进口预付货款融资+海外代付”,“进口TT融资+海外代付”等多项贸易融资产品,特别是“进口预付货款融资+海外代付”产品,银行提供预付货款融资业务,由于时间跨度比较长,有效的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促使辖区海外代付业务明显增长。据统计,2012年辖区海外代付等贸易融资17391.62万美元,同比增长29.14%,同时由于海外代付需要向国外银行购汇还本付息,促使金融服务手续费支出业务有所增长。

三、服务贸易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一)服务贸易外汇收支资料真实性判断难

服务贸易具有种类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商品无形等特点,服务贸易项下发生的外汇收支是没有货物伴随的外汇资金流动,对收支审核不像货物贸易那样有海关把关,可以将进出口货物报关单作为货物流凭据来判断和审核其应收和应付的外汇,审核资料主要依据交易主体提供的合同或协议、发票或支付通知、税务凭证(规定需要时提供)等等,而合同或协议、发票或支付通知完全由交易主体随意愿提供,其交易真实性审核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均远远高于货物贸易等有形贸易,进一步增加了审核难度。

(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法规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新的交易主体和交易形式不断出现,法规无规定的业务日益增多,现行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在政策规定及监管效果方面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服务贸易收结汇管理处于“真空”,外汇指定银行只能凭主观判断办理业务;对于一些诸如网上交易、网络虚拟交易等新业务尚无具体规定;非现场监管配套法规及操作细则尚未出台,非现场监管工作无章可循等。

(三)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手段和指导有待强化

目前,服务贸易业务监管系统的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和分析功能完备性等无法满足非现场监管需要。例如,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系统不能查询服务贸易项下明细情况,必须进入综合查询系统了解明细数据,并且通过综合查询系统获取的数据存在与服务贸易系统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如辖区2011年4季度金融服务收入21.5万美元,但是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系统中却无该项数据详细情况,在国际收支申报综合查询系统中也无法查询。另外,由于总局未设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导致服务贸易非贸易核查和分析的针对性不强,效果有限。

(四)系统网络响应速度慢,数据查询功能不完善

目前,由于网络响应慢,对业务量较小的地方,因为数据较少,系统难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加之系统分析原理是数理统计工具,在运用上难以熟练掌握。另外在实际操作当中,经常会遇到进入金宏系统后不能正常登录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系统的情况,而且在查询嘉峪关辖区相关数据时,常会出现含有其他地区数据的情况,例如在“一般统计分析”的“主体分析”菜单栏下,点击查询嘉峪关市跨境交易情况,但出现了兰州、平凉、定西、张掖、酒泉等地区数据,多次刷新后才会显示本地情况。

四、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和梳理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政策

全面梳理服务贸易有关政策规定,建议将服务贸易有关的法规、办法及实施细则等规定加以整合,同时补充部分常用的专业性强的服务贸易、特殊服务贸易的审核材料和操作规程,出台新的服务贸易收支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强对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的真实性审核,增强法规的系统性、操作性,为外汇指定银行提供政策依据及审核手段,在实现外汇资金流入、流出均衡管理的同时,防范异常资金借道流动风险。

(二)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贸易监管手段

进一步改善服务贸易外汇业务数据系统,提升服务贸易外汇监管手段,研发实时、实用、有效的监管平台。如可以有效整合现有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国际收支申报综合查询系统”和“服务贸易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系统”,以便形成功能更强大、使用更高效的服务贸易外汇业务监控系统,实现实时获取完整和准确的监管信息,从而实现对服务贸易外汇资金的实时监测,切实提升监管效果。

(三)积极联系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服务贸易监督管理

外汇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与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协作关系;外汇指定银行要认真把关,加强对服务贸易售付汇凭证的真实性审核。服务贸易交易凭证种类繁杂且单证较多,对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外汇管理部门和外汇指定银行在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贸易专项培训,共同研究日常业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要侧重风险预警手段方面的培训,提高服务贸易经办人员捕捉风险点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杜绝服务贸易项下一切违规交易。

参考文献:

[1]吴敏慧.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现状分析[J].商业文化,2012(9):118-119.

[2]徐光润,沈冰.服务外包跨境收支中存在的外汇管理风险研究[J].西部金融,2009(11):75-76.

贸易公司工作总结篇7

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加布里埃尔·考尔考(Gabriel Kolko)的精英—商业主导理论将“军事—工业复合体”看作外交政策制定方面最重要的经济联系。然而,近年来,关于外交政策制定方面的利益集团政治的讨论已经倾向于多元主义,传统上弱小或被边缘化的群体在外交政策制定方面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这种关于外交政策制定的多元主义看法挑战关于总统、国会以及政党在外交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的流行理论。总统通常在外交事务有较多的独断权力,但上世纪七十年出现了与利益集团相联系的国会复兴。但利益集团的对立也分化国会,使得国会更易于被总统所操纵。因而,约翰·迪特里希(John Dietrich)认为,自从1970年代初以来,美国外交政策制定体系已经变得更加公开,更具有争议性和多元化,并且,“更像相对而言的国内政策制定”。我的研究致力于探讨针对对华贸易政策的利益集团结盟和相互对立的利益集团就对华贸易问题所进行的游说活动。

来自利益集团的政治游说对于国会、总统、法庭以及官僚机构施加压力,这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得到法律支持,即“和平地集会,向政府请愿,以求对于怨情的矫正的权利”。美国政治的这一方面允许私人利益集团对于公共政策的影响和享有特权的利益集团的存在。关于这一点,索尔说:“当选的代表们只不过代表利益的合作主义的思想引导他们直接对政客们施加压力。结果是游说产业的显著增长 … …说客们在干着腐蚀人民的代表和公仆,使他们偏离公共利益的事情”。

最惠国待遇于1979年首次被给予中国,受制于依据1974年贸易法案的杰克逊—凡尼克(Jackson—Vanik)修正案的年度评审。1990年,对于中国国内的人权问题的关注引发了自由贸易观点与保护人权观点的争议。1994年,当克林顿将中国的贸易问题与人权脱钩时,但对于其他问题的论争在美国国会的年度评审中继续出现,并且,在2000年,针对与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的,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人权问题再次热起来。最终,贸易保护主义联盟输掉了这一政治游戏,但权力平衡并不是简单地偏向自由贸易联盟。在这一政治游戏中,美国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游说而进行的政治博弈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精英-商业为主导的政治游说:针对对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游说争斗基本上是在自由贸易联盟中的有组织的商业界和贸易保护主义联盟中的有组织的劳工界之间进行。但是,针对对华贸易问题的游说活动也反映变化着的和越来越多样化的贸易保护主义联盟的组成和这一联盟所借助的热点问题。1990年,工会与持不同政见的中国学生、人权组织和宗教团体结盟借助人权来推动保护工作机会。现在,环境保护和宗教团体,以及代表在台独的说客们搭上了保护工作机会这辆车,来推销他们自己所关注的东西。

2000年4月,当在快要来临的五月份众议院就对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法案投票之前,国会休会两周时,在对于假定的三分之一未做决定的众议员的争夺中,游说大战达到了爆炸点。几千名劳联-产联、教师和钢铁工人工会成员、一个大学的学生组织,以及中国持不同政见者魏京生曾集结在美国国会,然后,工会成员们成扇形向国会办公大楼里展开,去会见国会成员,游说反对对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安排了七十次会见。估计众院的每一位成员都被工会成员们见过至少四次。卡车司机在四月份举行了一次类似的游说集会。这就是劳工游说反对对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方式。另一方面,商业界支持对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游说得到更好的资助,组织得更好。

1994年,作为抵制克林顿的将人权与对华贸易挂钩的行政命令的一项措施,自由贸易联盟使用了很多有协调的游说。美中商业理事会、美国贸易应急委员会以及其他商业、农业和政治团体的代表们每周开一次会,并频繁地通过电话交换信息。同时,自由贸易联盟也在制造一场大规模的游说战役。大约在劳工集结,并在国会大楼里四处敲门的同时,自由贸易联盟中的有组织的商业界,包括商业圆桌会议、全国牛场主牛肉协会、美国农社以及波音公司,让几千名公司行政官员和工人坐飞机去国会山,去游说立法议员,支持对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同时,作为主要集团公司领导人的全国性联盟,商业圆桌会议在发起一个系列电视广告,去削弱宗教自由问题的影响。

由自由贸易联盟中的商业界所发动的支持对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游说活动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是:游说是由雇佣的职业说客来做的。依据fecinfo.com上的“1999年~2000年游说登记”,在这两年期间,有36项有关对华贸易的游说登记。在这些登记中,25项明确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或对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或二者都支持。这些游说登记由商业圆桌会议、美中贸易商业联合会、医药研究和制造商(协会)、特别氮肥委员会、美国玩具制造商(协会)、美国在线、美泰(玩具公司)、微软集团、波音公司、安泰(保险公司)、CIGNA(保险公司)、纽约国际(保险公司)、Citigroup 联合公司(金融服务)、博士集团公司、Caltex 集团公司,以及阿诺德咨询集团联合公司赞助。有四项登记一般地提到对华贸易。这四项登记由服务产业联合公司联合会、电子工业协会、罗地亚(化工公司)和波音公司赞助。有十一项登记催促美国政府推动与中国的一些具体贸易项目。这些登记由西屋电气集团公司、熊猫能源国际联合公司、斯普林斯产业(家具公司)、联合包裹服务、美国航空集团、福莱希乐(公关公司)、Level 3 通讯联合公司、康宁联合公司(经营高科技产品)、丘博集团公司(保险业),以及美国任天堂(经营视频游戏产品)赞助。只有两项游说登记反对对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

在自由贸易倡导者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圆桌会议、大工商业公司波音公司和美国在线,以及保险业公司、玩具制造商、电讯、化工和电力产业。在这期间,商业圆桌会议赞助了七项支持对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游说登记。波音公司和美国在线各赞助三项。

代表台独的说客也参与登记专业游说,力图将台湾问题塞进对华贸易法案。 台湾研究所和福摩萨公关协会,以及一些个人授权六项游说登记,支持悬而未决的《1999和2000年台湾安全增强法令》。遗产基金会也在网上为这一法令游说。众议院于2000年元月1日通过了这一法令。 但该法令被参议院搁置,并遭到克林顿总统的反对。

网上游说:在针对对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争斗中,网上游说被双方广泛使用。就这一题目,无数的文章、广告和声明在网上发表。一些网页,比如,新英格兰贸易公司联合会网页,为他们的成员向国会议员写信提供了一份书信草稿。似乎劳工界在网上游说中比商业界更活跃。劳联-产联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反对对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网页。除过商业圆桌会议和美中贸易商业联合会,大部分商业组织在网上游说中不活跃。他们在他们的主页上宣布支持与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

Voter.com 总结出以下双方的宣称。贸易保护主义联盟宣称: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会引起制造业的工作机会转向中国,中国企图威吓印度和台湾地区,中国无视已往的贸易协议,1979年的贸易协议对于美国已经足够了。它也引用中国缺少工人建立组织的权利,中国使用囚犯劳动,中国有强迫堕胎,武器扩散,等等。

自由贸易联盟宣称:增长的贸易会导致中国的民主和资本主义改革,促进地区安全,武器不扩散,和环境保护,刺激美国的发展,为美国创造工作机会,避免工作岗位流失,防止日本和欧洲竞争对手从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上获取巨额利润,而贸易制裁则会引起美国的消费价格上升。它也声称,对于中国贸易地位的年度评审并没有改善中国的人权记录,也没有保障美国公司在中国的正当权利。双方都引述了太多的与工作机会丢失和担心丢掉中国市场的核心问题无关的问题。一些论点显然是夸大的断言,比如,卡车司机工会的政府事务主任迈克尔 E. 马西斯断言中国工人每小时挣0.13美元,而却不提及人民币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另一方面,自由贸易联盟专注于扩大贸易的利益和可能的利益,而却大都忽略扩大贸易的负面效应。

一些宗教和环保团体在网上游说中与劳工界站在一起。在它的网上游说中,今日基督教质疑说:“自由贸易,自由信仰?”在网上,地球之友争论道:“对华交易忽视对环境的关注,将美国的注意力引离绿色贸易改革。”

钱大气粗的工商阶层:商业界在游说方面相对于劳工界的优势可以通过比较双方的总体游说资金筹措来说明。依据opensecrets.org,在1998年,在游说费用最高的十三个部门中,有两个强有力的对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支持者:通讯/电子、农业。通讯/电子花费了186,491,819美元,居第二位。 农业部门花费了119,332,772美元,居第六位。 强烈反对者,劳工界,花费了23,781,009美元,居第十一位。 在游说花费100强中,商会花费了17,000,000美元,居第四位,商业圆桌会议花费了11,640,000美元,居第七位,波音公司花费了8,440,000美元,居第十二位,AT&T花费了7,740,000美元,居第十五位,美国农场会社联合会花费了4,560,000美元,居第四十七位。 而劳联-产联却只花费了4,170,000美元,居第五十七位。

1998年,美中贸易商业联合会专门为支持对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雇佣了一个游说公司,Hogan & Hartson, 花费了120,000美元。商业界的游说资金筹措和有效性表明,相对于劳工界来说,商业界所表现出的实力和特权,特别是跨国集团公司。

游说争斗的聚焦点是工作机会。劳联-产联引用对华贸易赤字和人权、工会权利来强化他们保护工作机会和反对从中国进口的立场。另一方面,自由贸易联盟中的有组织的商业界争辩说,自由贸易会为美国工人创造工作机会,中国的公平贸易规则会在世贸易组织的规则下得到保障,并且,经济自由会与中国的政治自由和法治携手并行。

在构造政治气氛中,自由贸易联盟中的有组织的商业界的力量是压倒性的。1993年,由美中贸易商业联合会代表三十多家商业、农业和消费者协会写给克林顿的信和三百多个商业公司和协会的代表写给克林顿的信是影响克林顿对华贸易决策的关键因素。然后,国会议员的批评轰击强迫克林顿将对华贸易与人权脱钩。麦考密克表明总统们自从1950年代以来,特别是自从19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地使用行政协议,来绕过国会监视,抵制国会在外交政策制定方面的反弹。但在支持贸易的利益集团和国会的压力下,克林顿被迫放弃将对华贸易与人权挂钩的行政命令,这使得用行政措施代替国会立法的办法靠不住了。

商业界游说的威力因精英们的支持而得到强化。2000年4月,当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之间战正酣时,148位第一流的经济学家,包括10位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前主席,与自由贸易联盟站在一起,并向美国人民写了一封公开信,支持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和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强调这一举措对于美国商业、农场主和工人的预期的机会。在2000年5月9日的一次白宫特别会议上,前总统杰拉尔德 R. 福特和吉姆·卡特、所有的在位和还在世的前国务卿、财务卿、联邦储备局主席,以及44位州长支持与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

劳工界不甘示弱:然而,商业界游说的威力并不意味着贸易保护主义联盟的游说完全无效。虽然,对华贸易法案主要是在支持自由贸易的商业界和支持贸易保护主义的劳工界之间进行权衡的交易,由众议院所通过的法案也被设定来表达对其他问题的考虑。这一法案提出设立一个委员会来监控中国的人权、劳动规范和宗教自由;要求政府每年就对于贸易协定遵守的情况提出报告;并且,表达了国会关于台湾应当被接纳进世界贸易组织的意见。这一法案也批准给予自由中国电台和美国之音九千九百万美元,用于扩大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广播。

贸易保护主义联盟在游说中所表达的关切也反映在未获通过的对于HR4444法案的修正案中。 密执根民主党人,戴维 E. 博尼尔(Bonior)要求,如果中国侵入、封锁或进攻台湾,对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就应该被取消,但被众议院否决。参议院在挫败十三项修正案后,于2000年9月19日通过HR4444法案。这些被挫败的修正案涉及调查中国的“劳改”、宗教权利、人权、进口替代、获取和移植囚犯器官、武器扩散、堕胎和绝育、工人组织独立工会的权利、泄露外资信息、人类健康和环境,以及贸易赤字等。虽然,这些修正案被挫败了,但为以后的游说大战提供了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Cigler, Allan J., and Burdett A. Loomis. 1998.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 5th ed.,Washington, D.C.: CQ Press

[2]Dietrich, John W. 1999. “Interest Groups and Foreign Policy: Clinton and the China MFN Debates.”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29, No. 2 (June): 280-296

[3]Foerstel, Karen. 2000.“Multi -Front NTR Lobbying Effort Seeks to Boost Public Support,” CQ Weekly Report, April 15: 909

[4]Kolko, Gabriel. 1969. The Root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 Analysis of Power And Purpose. Boston: Beacon Press

贸易公司工作总结篇8

一、 跨国公司非贸易付汇情况及特点

2004至2007年跨国公司非贸易付汇共支付各类代垫、分摊费用1601.98万美元。具体特点如下:一是付汇规模先增后降。2005-2006年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快速增长,年增幅分别为66.69%、102.48%。2007年较上年下降28.54%,主要因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减少以及个别企业2006年集中支付前两年拖欠款增大了基数,从而造成2007年付汇较上年有所下降。

二是总量占比小。2004-2007年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约占辖区银行非贸易售付汇总额的0.6%,约占辖区代垫、分摊总额的20%左右。

三是享受政策优惠的企业数量少。截至2007年末,仅在天津开发区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就有4485家,《财富》500强公司中有62家在开发区进行了投资。与辖区数量众多的跨国公司相比,享受政策优惠的跨国公司数量极小。

四是核准企业产业集中。目前滨海新区依托港口经济、地缘优势已经形成了电子通讯产业、机械制造及汽车产业、生物医药化工产业、食品饮料产业、国际物流等多项支柱产业。而已核准资格的7家企业主要集中在设备制造与电子通讯产业。

二、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定标准较高,新区企业难达标

通知规定,在境内拥有一家行使投资管理职能的关联公司是申请跨国公司非贸易付汇资格的必要条件。但从滨海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跨国公司的投资性公司与其境内的关联公司之间是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在法律地位上都是独立的法人,公司的具体生产经营行为均由公司董事会决定。投资性公司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职能淡化,更多的转向为所投资公司制订经营战略与管理标准、培训人员、协调经营计划等服务项目方面。因此,区内跨国公司在申办资格时一般不能提供投资性公司对其行使投资管理职能的证明材料,这就出现了区内跨国公司众多,但符合通知规定条件的公司较少,优惠政策落实空间小的局面。

(二)集团内关联公司需求不一,新区企业需求难实现

由于投资性公司往往只负责对所投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员工培训等服务,一般不直接与境外关联公司发生非贸易项下业务往来,因此其申办主观意愿不强。这就形成了境内投资性公司未申请资格,而其在滨海新区内企业需要申请资格的需求却难以实现的局面。

(三)个别条款规定笼统,具体审核难操作

通知第十六条规定“经常项目外汇收支规模较大,在当地具有重要影响的单一外商投资企业(外商实际出资比例不低于25%)经所在地外汇分局核准,可以比照规定办理非贸易项下的售付汇手续”。此项规定实质上是如在境内未设投资管理公司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享受政策优惠提供措施。但该条规定中的“经常项目外汇收支规模较大、在当地具有重要影响”既没有规定“经常项目收支规模”的考核年限、具体金额或占比,也没有明确“影响程度”的评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难于操作。

(四)数据报送要求未明确,后期监管难实施

通知对于资格申办条件、非贸易售付汇项目以及付汇时所需提供材料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对跨国公司与境外关联公司关联关系真实性的监管却更多的建立在跨国公司自律的基础上,对跨国公司取得非贸易售付汇资格后相关数据和业务情况的统计、报送未做明确规定,后期监管缺乏依据和必要的手段与措施。

三、政策建议

(一)降低核定“门槛”,扩大政策受惠范围

为了加快实现滨海新区非贸易售付汇便利化,加快区内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与国际接轨,提高非贸易项下外汇资金运用效率,建议进一步降低核定“门槛”,简化核定手续,新区内跨国公司无需提供其投资性公司行使投资管理职能的证明材料,并且可以先于其投资性公司申办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资格。

(二)细化有关条款,深化政策内涵

一方面,明确经常项目收支总额考核标准与考核年限;另一方面,与地方政府协调,由地方政府提供对本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名单,对于既符合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总额考核标准,又是地方政府核定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应核准其比照通知规定办理非贸易项下的售付汇手续。

(三)加强后期监测,实现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动态管理

对于取得非贸易售付汇资格的跨国公司,应对其取得资格以后的非贸易售付汇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实施动态管理。一是建立定期核查制度。在明确核准企业报送相关数据情况要求的基础上,依托现有国际收支申报系统、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系统,筛选大额、高频付汇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二是强化可疑数据的现场核查。对于可疑数据应及时向付汇银行调取付汇凭证或对该跨国公司实施现场检查。三是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对恶意违反本通知规定的跨国公司应立即停止其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资格,并依据现行法规给与相应处罚。

(四)加大管理创新力度、进一步简化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手续

贸易公司工作总结篇9

1. 扩大国际贸易规模,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一方面,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扩张的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开设子公司、兼并收购其他公司、与其他公司组建战略联盟等,之后与海外子公司或者战略伙伴之间开展频繁的内部贸易,以使母公司或者子公司不用通过市场交易便可获取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完成品、技术、咨询、信息等资源,这大大地带动了国际商品贸易及服务贸易等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使跨国公司各个子公司或者联盟成员之间的生产专业化程度和协作程度向更高更深发展,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涉及更多种类的商品或服务,许多生产要素通过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内部流通,内部贸易促进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更快地提高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内部贸易的广泛开展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品种以及国际贸易的方式。总之,公司内部贸易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推动了国际贸易的总体发展。

2. 深化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市场调节的国际分工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在此条件上的国际分工更加精细,表现在对产品的一个部件、零件或者工序的专业化生产。另一方面,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与协作的开展,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公司内部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国际分工的深化。另外,越来越多新产品的生产要求来自多方面的科技力量的通力合作,并且产品在世界范围的市场上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在技术设备先进、技术水平较高的部门中,分工必然会越出国界,部门内的国际分工会广泛开展,在此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日渐频繁。为了更好地生产只有通过多个国家的企业的联合研制才能顺利开发的产品,客观上要求各国政府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减少贸易限制,以使各国生产要素或产品在国际自由流动。因此,公司内国际贸易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3. 推动了国际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跨国公司进行公司内部贸易的一个主要动因就是为了防止自身技术优势的丧失,为了保持公司在技术领域的优势,获得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往往选择通过内部贸易来转让技术或者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国际技术贸易中最活跃的力量来自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如果通过内部贸易来转让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泄密的风险,还可以获得技术贸易的倍数效应,即由于技术优势而带来的数倍于技术自身价值的收益。内部贸易获得的巨额效益会刺激跨国公司不断开展研发、追求最新科技的热情,也为跨国公司从事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优渥的资金,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公司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和贸易的消极影响

1. 影响国际贸易中商品的地理流向,改变贸易差额意义

公司内贸易出现之前,国际贸易的商品流向一般是先在母国生产,然后通过国际市场流向世界各地,但是公司内贸易改变了这种商品流向结构,通过母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协调安排,各个子公司的分工配合,原材料、配件、技术等通过内部贸易流向最具有成本优势的子公司,生产成半成品或者成品后再流向其他子公司或者母公司,这使得国际商品的流向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国际商品流向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账户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例如母公司的利润可以通过子公司产品回销额的增加而增加,由此造成的国家外汇的顺差或者逆差已经与传统的贸易差额所代表的意义发生了偏离,传统的贸易顺差是外汇的净收入,而在公司内贸易参与的国际贸易中,造成的外汇账户与实际贸易情况并不严格相符。比如美国贸易状况显示出巨额逆差,一定程度归因于美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产品跨国公司安排海外子公司生产,然后将半成品或制成品通过内部贸易回购,造成美国进口增加。

2. 国际贸易关系复杂化,促使世界市场结构变化

首先,跨国公司设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的贸易表现为国际贸易,实际上买卖双方是同一家公司,这样的贸易行为常被统计为一般市场贸易行为;其次,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通过转移定价等方式逃避东道国税收,转移巨额利润,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破坏,并且一些跨国公司转移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会对东道国经济、环境、资源等造成掠夺性损失;另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各地的子公司的贸易往来,会表现为东道国的进出口,而实际上与东道国经济体并没有多大关系,对外贸易统计上表现出的漂亮数据也许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而一些发达国家却借口贸易逆差等问题向贸易伙伴施压,这会导致国家间贸易关系紧张。

3. 阻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干扰正常国际贸易秩序

公司内国际贸易属于拒绝市场这“看不见的手”的调配,价格机制的配置受到限制,而是人为地进行资源配额,并且将优势资源等垄断在公司内部,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市场进入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活动的繁荣开展。虽然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是以全球战略调配资源,但这只限于跨国公司内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的人为配置资源也许并不是最优化的。国际贸易秩序的正常形成需要市场化的自由配置,有利于优胜劣汰,促进市场竞争的开展,推进技术升级换代,为国际贸易各方面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公司内贸易的开展干扰了正常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有可能导致畸形的贸易秩序。

贸易公司工作总结篇10

(一)业务流程分析

在贸易公司的参与作为下,服装产品批量出口海外的主要流程为:贸易公司接收海外客户的服装订单,选择国内合适的工厂转嫁下单,经项目流程的运作,包括款式设计确认、样品成衣审核、商务签单、收付款及交付货运等,完成全部的项目运作。以项目管理的角度,业务流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等样确认。客户向贸易公司提出大概的服装款式需求,这个需求有时为文档形式(1ib装结构图,尺寸表和简单的文字描述),有时以一个实际的样品做为参照,要求基于此款基础上仿制或改制做出对等样。贸易商会安排内部的打样人员制作样衣,对于没有打样问的贸易商,会直接找自己的合作工厂安排款式样品的试制,并将样衣最后交付给客户手中,同时给出此单的一个意向报价。一般样衣的制作数量2—3件左右,客户、贸易公司、工厂各留一件用于评估和款式细节讨论沟通。此阶段客户主要考察款式设计能力。若客户不满意样衣,会要求再制作一次样衣以确认;或取消此次基于此款的意向合作;若满意样衣,则会与贸易商商讨确认正式款式并讨论商务条款。当然,若报价离客户期望差距过大也会导致跑单。

第二阶段:产前样确认及订单确认。此阶段一方面,客户与贸易公司之间要基于对样衣的审核评估,达成对批量交付的成衣的规格定义,并以此做为对生产样衣的评估依据;同时客户也会基于贸易公司的初步报价就商务条款不断沟通并在此阶段达成比较一致的约定,包括订单的数量、价格、交期、交货方式、付款方式等内容。另一方面,贸易公司与工厂之间也在同步进行类似的工作:生产样衣的定义、制作交付和评估;价格的商榷及最终生产订单的约定和初步下达。如双方不能达成一致,贸易公司会在交期允许的条件下及时更换工厂。此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评估工厂批量生产时成衣是否与需求一致及商务条款是否能达成一致。该阶段的结束以客户与贸易公司就生产样衣正式确认、封样,以及客户给贸易公司签订正式的订单为结束标志。若任意一个条件无法满足均不能结束。如果是因为样衣无法确认,贸易公司通常会迅速安排重新打样,直到客户满意为止;如果是因为商务问题贸易公司会一直就商务细节条款持续谈判直到拿到正式订单并完成对工厂的下单为止,否则会取消订单,终止项目。

第三阶段:生产成品,订单交付。此阶段为执行完成正式合作的阶段。其目的就是完成订单,如期交货、收款。通常以贸易公司完成与客户方的生产样衣确认,并获得客户的正式订单为开始。贸易公司同时会向合作工厂签订正式的订单,跟踪督促生产进度,并协调相关货代安排运输(国际物流向客户交货),直到客户收货付款为止。

上述三个阶段定义,基于顺利和无意外发生的情况。在经营实践中,最后的催收付款经常问隔比较长,有时也可另定义为一个阶段。此外,难免会有延期、拒收、索赔等事情发生,出现这类情况时,需要业务、质量、财务、甚至法律方面的人手参加,重新定义项目目标。

(二)实践中的几种变化业务流程在每一个公司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各个公司在各经营要素上的不同所造成的,如合作工厂资源构成、客户关系及渠道、经营产品种类、自身能力等。一个相对稳定经营的公司,其业务流程必然是基于该公司的经营要素现状,在严谨和效率两个方面取得较好平衡后的结果。所以,上述流程只是一个大致的基本流程。在实践中,会有以下几种变化。

1.在对等样确认阶段,若贸易公司预先准备若干款式的样衣,请客户选择,即变客户开发产品为基于公司已有款式选择或变化来定义产品。这种情况下,流程就不是客户首先发起寻求样品了,而是业务人员定期请买家到公司看款,选中后可直接开始进人第二阶段的合作。

2.同样,对于对等样衣的制作,完成方法也有两种:自己打样报价,或转合作工厂打样自己报价。前者利于了解样衣制作具体的单件消耗量和工艺,利于准确估价控制成本,及自由的选厂,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后者利于节省自己的内部人力资源。

3.有的贸易公司在其合作工厂在批量制作成衣时,生产所需面料不是由工厂方面自行采购的,而是由贸易公司采购后供应工厂的。贸易公司在拿到客户的正式订单后,会启动生产用面料的采购并协调供应合作工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来说几个因素:一是海外客户指定的进口面料,工厂没有能力采购;或贸易商有便宜的渠道和货源,自行采购可以降低整个项目的成本;或贸易商为控制成衣质量而为;有时也有工厂因经营资金不足而采取完全代工的形式。

4.批量成品的检验工作,对于设置了QC人员的贸易公司来说,会派出自己的QC人员到工厂去做成品检验。而有的公司,会将交付检验外包给第三方检测公司,由检测公司判定是否达到合同约定的交付质量要求。

二、组织架构建设及变化发展

(一)基本参考架构从上面的流程描述中,可以看到一点:无论是客户与贸易公司之间,还是贸易公司与国内工厂之间,工作交流通常都包含两个方面,即样衣制作检验方面的技术类和商榷具体交易条款的商务类。所以技术类和商务类人员构成了贸易公司的主要职能部门。对于有设计能力的贸易公司来说,其组织架构大致可分四块(部门):业务部门、技术质量部门、设计部门,以及行政人事财务IT系统等综合平台部门。其中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大致如下:

业务部:负责公司所有业务的完整业务流程,包括与客户、工厂间的商务合同,交期价格的总协调,物流协调,协同财务进行催放款操作等。一般来说,将一次订单为一个最小业务项目。在业务部的人员配置中,一个业务员会负责一个项目的从开始到最后结束的所有的对外商务和对内的工作进度协调,确认,保证从意向、订单开始,能按计划交付并回收所有货款。业务经理负责所有项目的总体关键节点的监控,并分配给业务员合理的项目。一般一个业务员同时做好几个项目。分配的原则基于工作量饱满,同时项目效率尽可能高。基于一家客户的多个单子,一般被安排同一个业务员负责,或者按产品类别如毛衣,夹克等同一工厂的若干项目由一个业务员负责。

技术质量部:负责样衣的技术质量检验包括样衣的适体度,尺寸规格,工艺及安全环保等环节的把关。在实践中,服装产品本身的设计变更是经常发生的,其规格,工艺也会相应的调整,所以样衣往往也要反复制作多次,对等样和产前样均是如此。尤其是产前样,要经过QA的检验确认后,才敢放行让工厂量产。另外,对工厂的量产出货,贸易公司也会安QC人员到工厂验货,或委托第三方的检测行负责验货。设计部:负责产品的款式设计,设计依据一方面是客户的要求,另一方面可自己依据市场趋势和相关资源自主设。一般来说每一个设计师都要加入一个项目的团队,根据户的下单习惯和款式风格,在其每季下单之前预先设计,样,准备。设计主管负责设计师的人力资源与项目间的调,技术培训,共同设计要素资源的掌握与分配等。行政人事财务IT系统等:这些是一个公司的基本配支撑部门。

(二)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发展上述的组织架构示意,已经体现了矩阵式架构的基本概。即以业务部为龙头,横向跨部门组织面向一个个具体业的业务团队,完成一个个项目。

一个企业的组织架构不是僵死的,是会随着外部条件、身发展程度和方向等而变化的。即便是同样结构的企业,于发展机会的不同,各个部分的成长程度不同,也会导致织结构的变化。这个变化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职能部门的减,一类是因某一单一业务的业务量成长远超过其他业务时而剥离成为单独的部门。具体到对于服装贸易公司来说,这些可能的差异化有以下几种可能:无设计部门:常见于初创的小贸易公司,因业务量不稳定,或经营的产品类别尚不稳定,或因合作的国内工厂本身有设计实力的。同时有QA和QC部门:在贸易公司中,QA和Qc的工作差别在于QA负责产前的技术质量确认,Qc负责量产中和出货时的质量检验。有的贸易公司因业务量大种类多,所以QC的工作量较大,配置人员较多,因而将质量部分为QA和QC两个部门。

三、基本盈利方式分析

(一)进出价差

这是贸易公司的最基本的盈利方式。大概贸易公司一年做的单子总数乘以平均进出价差,基本上就是其年度经营毛利了(未计运营成本的)。目前在中国大陆从事服装贸易的公司,其产品的进出价差大概在1O%——15%之问,少数可达到2O%。一般高端品牌服装的价差会大一些,低端的则反之。

(二)帐期差

不少已经有一定运营时间和稳定的营业额的贸易公司,会在对内和对外的收付款的时间上做一些差异。例如,接到客户订单时,会收取10%~20%的预付款,而转单下给国内工厂的时候,往往没有预付款。工厂完成交货并经贸易公司转客户后,客户给贸易公司的货款一般是收货即付或一个月后。而贸易公司对国内工厂,则经常是交货后1—3个月才付款。比如,一个20人左右的贸易公司,每月的营业额如果有200万元,按帐期差2个月计算,则每个月会多出400万元在贸易公司的帐户上。这些钱对贸易公司的运营提供了不少便利,可以做一些短期的进出口项目盈利,甚至直接进行短期的金融类投资获利。

四、发展之道

企业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不断的发展,是每个公司都关心的问题。对于一个在经营中的服装贸易公司也是如此,从实践中总结,可关注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业务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多拉单子,是简便的思路,通过加强营销能力,多配销售人员跑客户,多参加相关展会等来提升业务量。这个方法常见于初创的贸易公司,对于已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配置达到一定的均衡关系,简单地多拉单子,必然意味着其他职能部门要以齐步走的方式同步增长,而在实践操作上则不容易,因此不以此为主要的发展方法。

(二)加大差价加大差价,一方面是尽量寻找有信誉的能出高价的客户;一方面是尽量将工厂的出货价格压低或以保障给单量的长期协议方式、或代购面料、持续寻找新的可低价供货者工。目前服装的国际贸易市场,已经非常开放和充分竞争,贸易公司之间、工厂之间的竞争激烈,价格大多比较透明,加大差价的方法给贸易公司所带来的利润增加已经非常有限。

(三)提升产品开发能力服装是非常感性的消费产品,一个好款式一旦推出,可能立刻激发市场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但仿制产品的推出也很快,同时产品过时也很快。这样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依靠客户定样启动项目的贸易方式其产品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自然偏慢。有些贸易公司在竞争中初步站稳后,即开始产品开发能力的建设。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使自己的公司更直接地感受市场的脉搏,及时推出适合市场口味的款式,大大增加获订单的概率。另外,服装款式常有周期性的重复变化的特点,贸易公司保留曾经做过订单的款式样衣尤其是为知名品牌代工的样衣,及其相关制作资料(图档、供应商、料单、价格交期等信息),当有再流行趋势时或风格和新客户类似时,也能吸引客户及时下单。产品开发做得好的公司,会定时邀请客户来看款,或向客户推荐面料,一方面获得原本没有的订单,同时也大大维护了客户对自己的依赖和忠诚度。投入的是研发,降低的是公司的营销成本。

贸易公司工作总结篇11

1、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在规模上同步增长

1983年至2007年FDI和流出额和世界出口总额和增长率的比较

1983年至2007年的FDI流出额和世界出口总额

数据单位:Billions of US Dollars

数据来源:国际资本流动(FDI)总额:IMF: Balance of Payments Statistics Yearbook

世界出口总额: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上个世纪80年代至2007年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变化和走势,1983年国际资本流出额为390.64亿美元,1984年为480.61亿美元,到2004年为8070.20亿美元,07年约为15000亿美元。20 多年里,规模上基本上呈直线上涨的趋势;增长的速度,也大致在1984年的22.63%和2004年的30.57%之间浮动,除个别年份的偶尔变动外,基本呈上涨趋势。同期,世界的出口总额变化,1983年为17560.80亿美元,1984年为18640.20亿美元,到2004年为90860.90亿美元,2007年约为168700亿美元,规模上呈直线上涨趋势。增长速度方面,1984年为6.11%,到2004年为21.57%,增长速度稳定。从资料显示,国际资本流动和世界贸易在规模上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态势。

2、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在地理方向的趋同

表1:世界的主要出口国/进口国

数据来源: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为了考察国际资本流向的国别构成与国际贸易的国别构成,特抽出一组2004年的截面数据,在这组数据中,选择G7、其他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和其他类型国家等积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2004年,国际资本输出总额为8070.20亿美元,国际资本输入额为6770.50亿美元,世界出口总额为90860.9亿美元,世界进口总额为93430.7亿美元。我们考察国别构成,只需将各个国家的相应数据与世界的总额相比,看各国所占的比重即可看出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国别构成,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的国际资本流动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趋势趋同,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3、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结构与国际贸易商品构成的同步

从5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到90年代初,初级产品的比重已经由1/2下降到2/5。在工业制成品中,机器和交通工具贸易量最大,化工产品贸易增长速度最快,新产品如计算机等贸易日益重要,而传统工业品贸易下降。在此期间,国际资本投向制造业、商业、金融保险业,尤其是新兴工业部门,使投资国和东道国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变化,服务为产品的可贸易性增加。服务业不断发展、中间产品增加、产品结构高级化。二者的同步变化中,体现出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结构变化对国际贸易商品构成的影响。

二、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1、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国际间产业内贸易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载体,其投资活动对母国和东道国的外贸均产生影响。一方面,对母国外贸的影响,主要是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通过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来实现的。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80%的国际贸易额,其中有1/3以上属于公司内部贸易。所以无论是子公司所在的东道国还是母公司驻扎的投资国,其对外贸易都会从中受到促进。对母国而言,由于国外子公司倾向于从母公司进口所需的资本品、中间品以及相关技术和服务,从而可以带动母国的出口,相应投资在外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子公司则能保证母国有关原材料进口。如有关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家电制造业投资的增加日本国内对东南亚国家的电子机械出口也随之增加,日本国内对东南亚国家的电子机械出口也随之增大,而20世纪50-70年代间日本着重向印度、拉美和阿拉伯等地投资资源矿产,增大了从这些地区进口铁矿石、石油等原材料。另一方面,通过吸收外资促进本国外贸发展是东道国利用外资的目标之一,而东道国的子公司本身就有很好的出口倾向,如亚洲四小龙等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正是通过吸引外资来促进本国的贸易快速发展的。

2、国际直接投资推动了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跨国公司的资本流动使得贸易方式多样化。跨国公司开展的贸易中,中间商、商的地位相对下降,企业之间的直接交易、协议交易或许可证交易普遍发展,而且占据了一般国际贸易方式的很大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方式及其加工贸易的盛行, 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此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加工基地、零部件生产和组装基地、原材料提供基地,使国与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转换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产业的流通渠道、沃尔玛的全球商品传递体系,就极大地推动了传统贸易方式的改变。

3、国际直接投资加快了商品结构的升级

在封闭的条件下,东道国引进的外资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开发领域,所以东道国以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国际市场的打开,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外国直接投资转向东道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东道国的出口产品就相应改变为以劳动资本密集型为主产品,加快出口产品换代升级。这是国际间扩大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能说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发展中的东道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促进。进口方面,机械设备、原材料等资本品往往在东道国进口构成中占较大比重。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零部件、半成品等中间产品在东道国的进口构成汇总的比重也不断上升。

4、国际直接投资对各国贸易地理方向的影响。由于存在投资对贸易直接的促进作用,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会牵制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地区,使得发达国家之间、新兴工业化地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蓬勃发展起来,也使世界市场的新形式、新发展进一步向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集中。在这里,一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总是同其主要的投资伙伴国密切相关。

三、国际资本流动促进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提升

所谓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是指一国通过对外贸易活动所反映的国际竞争力状态,是建立在国际竞争力基础上的保持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并获取利润的能力。它反映了国家在产业、产品、企业不同层次的国际竞争状态,涉及对外经济领域的各种因素,是国际竞争力的表现形式。综合国贸易竞争优势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指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

1、 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条件指数的影响(见表2)

表2:主要国家的贸易条件指数

以上数据基期:1994以前的数据,1990=100 1994以后的数据:2000=100

数据来源: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1995/2005

上表列出的是从1970年到2005年,部分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指数。根据雷布钦斯基定理,如果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保持不变,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中,其中一种的数量增加了,而另一种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么密集使用了前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都绝对产量将会增加,而密集使用了后一种要素的产品都绝对数量会减少。根据该定理, 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外国资本的流入将改善贸易条件,这个结论与表中的印度的情况基本相吻合。但是,这一结论的前提是:保持资本和劳动要素比率不变。如果资本流动使一国资本和劳动比率发生变化,那么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将会改善贸易条件的结论则不是绝对的。

上述论点已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中得到证明,外国资本流入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部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相反,在发展中国家还普遍存在贫困化增长的现象。这种现实与理论背离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比较优势产业的过度扩张,改变了国际市场供求状态,造成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所致。

2、国际直接投资对汇率的稳定度的影响

汇率的稳定度作为影响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指标之一,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和一国的财政政策。其中的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本因素,也是影响汇率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国际收支中如果出口大于进口,资金流入,意味着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增加,这样该国货币就会升值。反之,若进口大于出口,资金流出,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下降,货币就会贬值。而国际直接投资作为资金流入流出的形式,对汇率的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如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始因是在泰国的国外投资资金的抽离,造成货币贬值而引发的系列金融后果。如近两年多来人民币整体在稳步升值,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外的投资和投机资金对中国的投资行为和投资倾向,加大了中国的外汇储备,使人民币具有升值的压力。

3、国际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外贸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该项指标从绩效的角度可以考核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贸竞争优势,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对其有重要的影响.

表3:美国与中国等国的服务贸易显性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年鉴》2005年版提供数据计算得出

(wiki.省略/wiki/%E6%98%BE%E6%80%A7%E6%AF%94%E8%BE%83%E4%BC%98%E5%8A%BF%E6%8C%87%E6%95%B0)

以美国为例,2003 年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的销售额达到33830 亿美元,而同年出口商品及服务贸易额为10040 亿美元,不到海外子公司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同年,全球商品、服务贸易出口额接近全球范围海外子公司销售额的50% 。自19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与传统的跨境商业交易相比,发达国家的海外子公司销售已成为一种更直接和有力的市场准入方式。然而按照当前的国际贸易统计体系,区分国内和国外的原则就是“居住地”原则和跨境原则。例如,以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销售来说,尽管一些国家的数量很大,却不包含在母公司所在国的贸易差额中,因为它们已经是FDI 东道国的法人而且这种商业行为并不跨国界,相反,在FDI 东道国的生产却记入海外子公司所在国家的GDP 中。海外子公司反向出口其母公司所在国则按海外子公司东道国的出口录入,这就虚增了后者的出口值和数量。所以,对于那些具有很大净FDI 流入或流出的国家以及处于国际生产网络下游的国家来说,它们的双边贸易差额和总体贸易差额可能会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这种传统的贸易差额的统计体系对FDI 净出口国及具有技术优势的厂商是十分有利的。

由于当前核算体系的缺陷,发展中国家贸易差额很可能被高估,即对外贸易依存度会偏高,因为它们既不是重要的FDI 出口国,也不具有技术优势,而发达国家的出口却被低估。

4、国际直接投资对“显性”比较优势的影响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率,反映了一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其表达式为: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Eij/Ej/E i/W;Eij为j国i类商品的出口额;Ej为j国出口总额; E I为世界i类商品出口额;W为世界出口总额。显性比较优势实际就是出口专业化率。这个比率大于1,或者不断提高,则表示存在包括比较优势在内的竞争优势。

以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为例,如上表所示,美国RCA指数大多数年份都在1.25 以上,振幅不大,远远高于新型的工业化国家的马来西亚和转型国家的中国和俄罗斯,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与美国的投资中心的转移是分不开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投资重心已经由农业和工业向着服务业转移。客观上造就了其服务业的强大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张碧琼著,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版.

[2]《国际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经济科学译丛,第四版,1998年,11月1第一版.

[3]《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发展与变迁》王晓曦,《商业研究》,2003年10月.

贸易公司工作总结篇12

[中图分类号] F7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113-03

[作者简介] 郑四华,景德镇陶瓷学院法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江西 景德镇 333001)

姜 琴,广东省佛山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外销员,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广东 佛山 528031)

中国政府于2004年11月29日与东盟签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两协议规定从2005年7月起,双方对7000多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以自由贸易区的税率实现彼此货物的通关。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全面的发展阶段。同时,也给江西工业企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带来了大量新商机。

一、江西工业企业进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自然条件

1.具有区位优势。“江西是东盟与中国长三角的物流通道”。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上毗邻长三角,下临珠三角,东面紧邻闽东南三角洲,是中部经济地带过渡到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的前沿。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江西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京九线和港粤高速公路的贯通,使江西与广东、香港形成朝发夕至的经济圈。独有的地理优势使江西省在发展与东盟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江西省省长黄智权在介绍和发展东盟贸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时谈到:“江西是东盟与中国长三角的物流通道”。

2.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江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江西省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江西省土地总面积为16.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之首。

江西省矿产资源较丰富。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已发现各类固体矿产资源l40多种,其中探明工业储量的89种。其中铜、钨、钽铌、稀土及铀被誉为江西有色金属的五朵金花。江西省非金属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较大。江西省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非金属矿产主要有:水泥灰岩、高岭土、建筑用大理石、饰面用花岗岩、滑石、粉石英等矿产。

二、江西工业企业进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产业竞争力状况

江西省在工业体系建设中重点支持发展了六大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汽车与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等为主要支撑产业体系。这六大支柱产业涉及17个行业,在江西省工业体系中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

1.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业。江西省汽车制造业主要核心企业有江铃汽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昌河汽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产品有轻型车、微型车、改装车、汽车零部件等。2005年江铃汽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汽车7.33万辆,销售收入62.8亿元,比上年增长9%,实现利润4.95亿元,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占1.3%的份额。2005年昌河汽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汽车12.02万辆,主营收入33.95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利润1.67亿元。

江西省航空工业主要有江西洪都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直升飞机研究所等,这些企业是我国航空工业科研、设计、生产的重要基地。主要产品有:教练机、农林飞机、直升飞机等。江西洪都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生产教练机和军、民用飞机的主要企业,企业在教练机和农林飞机研制和生产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江西洪都航空工业有限公司,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6.2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40亿元。但公司现有生产设备的加工能力、工艺制造水平仍处在相对较弱的位置。

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西精密制造业的代表性企业,公司主要生产光学镜头、照像器材等产品。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5.3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35亿元。公司通过实施“大光学”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到世界光电产业链,实现了多渠道、多用途的产业发展趋势。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光学零部件加工产业的主要公司之一,其产品在东盟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冶金工业。江西省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的主要核心企业是江西冶金集团公司和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冶金集团公司是以钢铁产品为主,是集黑色和有色金属生产工程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2005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28亿元,工业增加值4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37亿元,实现利税14.82亿元。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江西冶金集团公司下属的新钢公司排名列第205位,南钢公司排名列第378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的“领头羊”,2005年生产阴极铜42.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8%,黄金12.04吨,白银322.58吨。实现销售收入133.41亿元,利润总额33.42亿元。此外,江西省冶金工业较知名的企业还有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江西特精钨钼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力量强、资金较雄厚,在东盟贸易区市场具有一定的竟争力。

3.医药工业。江西医药工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近年来江西医药工业充分利用江西中药材资源,制造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中药材产品,造就了江中集团公司、汇仁集团、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医药重点企业,形成了汇仁肾宝、草珊瑚含片、乌鸡白凤丸等知名品牌中成药品。2005年江中牌健胃消食片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在同类产品中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东盟地区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中药产品需求量大,江西中医药企业在东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食品工业。江西省食品工业企业体系已初具规模,多年来坚持发展“优质、营养、多档次、回归大自然”的方向,形成了赣南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卷烟厂、广丰卷烟厂、德宇集团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2005年江西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9.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32%;实现销售收入244.30亿元,比上年增长31%;利税总额47.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5%。江西省食品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生物工程技术、真空应用技术、超临界萃取等技术应用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江西省食品产业的聚集功能得到了初步的体现,产生了金圣卷烟、四特酒、德雨活茶等名牌产品。

三、江西工业企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江西工业企业对东盟贸易的发展不平衡。如下表所示,长期以来,江西与东盟各国的贸易一直趋于增长态势,东盟已成为江西居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大贸易合作伙伴。但江西工业企业对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总体不平衡。以2005年为例,江西在与东盟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中,印度尼西亚明显高居榜首,出口总额是位居第二的马来西亚的两倍多,相当于除自身之外的其余9国之和,占江西对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0%。而缅甸、老挝、文莱、柬埔寨四国与江西的贸易量一直较少。由此可见,江西工业企业应注意加强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

2.产业竞争力基础相对薄弱。江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产业竞争力基础相对薄弱。一是硬件不足,江西省要成为连接中国和东盟的重要通道,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不够的,尤其需要加强江西南部地区省份的公路网的建设。二是软环境不完善。政府应进一步增强应有的指导作用,切忌代替企业成为经贸洽谈的主角;企业竞争意识不强,习惯依赖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缺乏熟知国际贸易法规、惯例及东盟国家语言的高素质人才等。

3.产品出口结构不够合理。一是江西对东盟的贸易多以资源性产品、初级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比较低,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二是江西与东盟各国的产业间贸易发展得较好,而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而事实上产业内贸易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江西与东盟间的贸易如果不走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圈子,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4.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及定位。在江西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整体性的设计规划及区域定位。江西工业企业在与东盟各国贸易往来中,缺乏稳定、安全、快速的信息来源,没有较好的服务中介机构指导,市场竞争秩序相对混乱。企业间缺乏协调合作机制,产品在出口过程中,经常处于无序、低价竞争的状态。

四、培育江西工业企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力对策

1.将工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由于多数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江西工业的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江西工业企业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推进的机会,采取有效途径,尽快将比较优势转化成为竞争优势,促进江西工业的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和产品。与东盟各国相比较,江西工业既具有比较优势,又有潜力发展的产业有: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业、冶金工业、中医药产业、食品工业等。通过实施资源集约、产品整合的战略,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和产品,打造唯我独有、唯我为优的名牌产品。通过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惠扶持,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推动名牌战略和提高江西省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大力依靠名牌产品,提高江西工业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竞争力。

(2)促进与东盟的经济全面合作。江西工业企业可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及技术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周边省、区、市的全面经济合作,双向承接国内和东盟的产业转移。

(3)利用各类科技园区和知名高校,开发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有针对性的利用江西区内一些知名高校、知名企业,开发出适合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消费者的产品。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创造更多的优势产业、名牌产品。

2.加强陆路运输和国际航空港的建设,打造东盟国家与中国内地的物流通道。在对江西省国际航空港的建设中,不但要加强现有的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还要扩建旧机场、开辟新航线。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已有通往新加坡的航班,力争开辟江西连接东盟各国主要城市的直飞航线。加强双方口岸合作,推动通关便利化。努力把南昌机场建设成为通往东盟各国的国际航空枢纽港。为江西工业产品进入东盟提供交通便利。

3.推行投资与贸易的多元次化发展战略。东盟10国国情相对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新加坡、文莱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具有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正在迈进新兴工业化国家,对中档产品需求量较大;柬埔寨、老挝、缅甸,这3国仍属于不发达国家,需求层次较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多元化,导致各国有关投资环境、市场结构、贸易法规的差异化,给企业进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了风险。江西工业企业可采取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重的方式拓展东盟市场。通过贸易带动投资,投资促进贸易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柬埔寨、老挝、缅甸3国可以采用以贸易为先导,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这种方式能有效地降低企业投资的经营风险。对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可采用投资与贸易并重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市场,以获取更大的贸易发展空间。江西工业企业对东盟投资要注意选择好项目和投资合作伙伴,协调和当地政府与居民的关系,争取获得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植,为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构建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服务体系。完善的硬件设施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而政府的支持则是企业参与东盟贸易的必要保障。

(1)加强同东盟各国官方及企业的对话与沟通,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建议江西省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与东盟贸易区间的投资与贸易总体规划,制定相关的产业和贸易政策;鼓励行业协会出台指导性意见,引导企业对东盟的出口和投资工作有序展开。政府应为有拓展东盟市场愿望的中小企业提供具体帮助,加强同东盟各国官方的对话与沟通。采取“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模式,广泛借鉴兄弟省市在东盟市场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江西省软环境建设,为江西企业进入东盟市场提供必要的保障。

(2)建立江西――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站,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针对目前江西企业对东盟市场、法律法规尚不了解的现状,应由政府设立江西――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服务的专门网站,建立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整合东盟市场信息,建立与东盟各国信息咨询机构的联系,加大对东盟市场的跟踪与调研,为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咨询服务。通过商务网站定期有关东盟市场供求信息、商情分析报告,向企业介绍东盟各国的投资环境和合作项目;在网站上设立江西的知名企业、知名产品的栏目,让更多的东盟客商了解江西,认可江西的企业、产品。

(3)构筑优质的人文环境。随着江西与东盟经济交往的增加,对于人文环境的要求将更高。一方面,积极为企业建立出口经营服务的中介机构,加强与东盟各国商会建立广泛、密切、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举办促进经贸合作的研讨会、展销会、洽谈会和招商会,为江西企业与东盟企业、商会建立联系,为江西企业提供必要的商务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引进了解东盟、熟练掌握当地语言和当地商业习惯的高素质人才,为江西经济开放、融入亚洲经济提供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贺圣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构和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东南亚纵横, 2002,(7).

[2] 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8).

[3]徐燕兰,李光晨.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产业定位[J]. Journal of Guangzhou Police College, 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