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审计工作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1 16:22:31

集团审计工作计划

集团审计工作计划篇1

随着经济活动的扩大,现代企业集团的经营项目越来越多,经济规模也越来越大,企业集团的管理难度已经大大提升。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及咨询活动,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包括风险管理、控制以及治理等主要工作职能。为了保障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开展持续性、长期性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已经成为了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基本设置了内部审计职能部门,配备了较为专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者,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具体条例及规定没有出台的情况之下,企业集团内部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面并不广,认识程度并不深,在审计工作中极易出现问题。

(一)审计意识不足,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模糊

这里的审计意识不足是相对而言的,如今的企业集团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不少企业集团对于内部审计都无法进行准确的定位,内部审计在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监督的同时担负着集团管理等工作,在意识上偏重生产,不注重内部管理的提升。统计显示,如今的大部分企业对于内部审计战略也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实际制定明确的、长期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的企业还不到企业总量的百分之二十。这种现状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构建。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受到削弱,权威性不足

导致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失效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其机构本身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不足,虽然大部分企业集团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由于其他部门或者工作的制约,内部审计常常需要结合其他部门的意见作出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结论的权威性很难得到保障,其公平与否难以确认,导致审计职责的弱化,对风险管理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构建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关键因素

企业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开展经营活动,因此,企业集团公司的经济活动必然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这影响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构建的方向。委托机制之下,企业集团战略决策对于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因此,集团战略规划及集团决策层意愿也成为了决定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构造的关键性因素。

(一)以企业集团公司总体战略规划为核心

内部审计作为管理的手段,其目的及方向也必须符合全局战略方向。因此,在构建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过程中,企业集团的总体发展目标才是核心,要按照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方向制定内部审计战略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内部审计系统在集团内部的兼容性,才能促使内部审计职能真正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变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企业集团公司必然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头越来越强,国际间、行业间企业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构建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应该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将内部审计战略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市场兼容度。

(三)按照自身发展周期构建发展阶段

每一家公司都会经历不同的发展周期,实力强弱,规模大小都会经历发展变化的过程。在生命周期理论中,企业的生命周期包括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及衰落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当中分别存在不同特点。以成熟期为例。成熟期是企业集团实力最为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公司规模达到最大,经营项目众多,经济活动十分复杂。因此,在这一阶段当中,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应该帮助企业尽可能规避风险,避免因内部管理成本耗费出现的亏损,保障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当然,成熟期的到来必然预示着衰退期的产生,在这一期间,内部审计应该充分做好后续战略规划,避免企业集团后期发展中,由于公司实力的急剧收出现的可盈利经营项目废弃,保障企业集团发展的持续能力,防止企业集团利益受损。

(四)充分研究管理层意愿,设置管理层意愿弹性范围

内部审计机制必须与公司决策向适应才能够发挥出最大效能。在市场环境之中,不同企业集团内部组织结构是不同的,在决策上也会存在较大差异,管理方式各异,这些决策也决定了企业集团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构建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将管理层意愿考虑完备。此外,企业决策层很可能出现更替,因此,在构建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应该将决策层人员的变化充分考虑进来,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避免由于决策层更替或者决策变更对内部审计兼容性造成影响,提高内部审计的适应性。

(五)构建战略实施监督机制

在明确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之后,企业集团应该强化对实施过程的监督及控制,保障各个步骤与预定目标相一致,实现内部审计战略建设的评价分析,实现多方面、立体式控制,从而保障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集团审计工作计划篇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68-02

随着深化社会改革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的推动,国内市场化经济程度所占国内经济建设的比例逐年提升,但还不是很高,说明国内仍处于转轨后准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企业集团的总公司作为管理总部,能以集团整体名义对内行使行政权,对外行使外交权。因此,必须加强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明确总公司的领导地位,加强自我约束机制,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一、保障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有效落实,保证内部审计从根本上的自主性、内向性

自主性是保证审计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已经决定了其内向性。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充分了解集团企业整体的发展情况,直接同企业集团领导进行接洽,及时获取领导的决策目标和计划方向,减少不必要的牵绊和虚假信息,便于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在社会实际中,企业集团下设的一些企业领导层把企业视为自己的“领地”,为了保证企业利益时常损害企业集团的利益。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对内性能够有效地行使对内的监察职能,规范企业行为,从而确保企业集团的良性发展。

内部审计必须依附于企业集团而生存,与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受企业集团生产发展状况的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明确内部审计的定位,为企业集团的经营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当前国内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都缺乏有效的模式,因此,要加强对企业法治的大力宣传,促进企业合法经营。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不是要与企业灵活经营对立起来,而是要明确内部审计的位置,具有一定的超前思维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使企业集团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具备基本一致的思想观念,实事求是,凝聚推动企业发展的正能量。

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正确处理内部审计机构同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

想要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要进一步改善外部条件,提高从事内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定期加强对集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充实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有效地了解与掌握国家政策、法规,从而指导企业集团的发展建设。

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同部门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内部审计作为监控机构,难免会影响到一些人或某些部门公司不正当的利益。因此,内审人员要加强同那些部门、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多利用集团企业内部媒体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宣传,使企业所有人员明白内部审计工作是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事务。

内部审计工作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就事论事,以事实说话,不能落人口实。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内审人员要学会运用艺术化的审计语言说事,弄清事实。在审计报告书写时,应多使用中性词句,公正、公平、客观地描述事实情况,利用内部媒体进行公开,使集团企业人员对内部审计信服,让人人参与到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是否公正、客观中来。

三、把市场营销审计作为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市场营销审计就是利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对集团企业进行独立的、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审计,以此指出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的缺陷,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

内部审计能够有效保证企业集团达成计划目标,保证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要围绕市场需求转变市场营销策略。作为监督机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集团的敏感和焦点部位进行监察。从国内目前的内部审计开展情况来看,内部审计还缺乏完整的制度体系,不能系统地开展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始终站在市场发展的需求点上了解市场环境,把握住市场的发展脉搏,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审计,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迅速切入“角色”,而制度化的市场营销审计对企业集团职能部门各子公司有着很强的监控作用,开阔的市场营销视野也有利于内审人员进行公平、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防患于未然。

1.市场营销环境审计。要加强对部门企业市场环境中竞争对手的了解,从公众和社会市场营销需求了解情况,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采取合适的对策,要审时度势,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市场营销计划目标审计。及时审查企业集团制定的长期总计划目标及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尤其注意各单位企业的市场营销措施同总企业计划目标利益是否一致,然后进行科学的市场分析,选择最优市场目标,确定市场导向、市场定位,逐步开展集团企业的计划目标。

3.市场营销系统审计。及时审核企业信息系统,根据市场发展变化预测集团企业发展方向,确保计划系统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各单位企业进行有效考核和控制,保证健全的企业产品开发系统。

4.市场营销赢利审计。根据市场发展和公众需要,从企业成本投入与赢利方面上进行研究,审核企业设备、材料和物资选购情况。

5.市场营销职能审计。从企业产品在社会市场上的反响,审核各职能部门为拓展市场所提供的服务效果,审查各部门的实际沟通情况。

集团审计工作计划篇3

(一)对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强

在国家审计署、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等部门的大力宣传与一些成功企业的示范下,内部审计职能逐渐被我国企业集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所认可,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也由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与专业水平显著提高

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很多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与专业水平在近年来都得到大幅提高,如中国石油(601857)的审计委员会中70%以上的人员都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70%以上的人员也都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而以中国工商银行(601398)、中国农业银行(601288)、中国银行(601988)、中国建设银行(601939)四大银行为代表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以及中国移动(00941)、中国联通(600050)等全国大型的上市集团公司均要求总部审计人员应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随着企业集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认识的日益深入,加强了对内部审计人员道德素养的培训与教育,同时,职业道德教育进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公司的审计战略规划之中,实际工作中得到很好的落实,使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四)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

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一些企业集团公司都为总部及重要分支审计机构人员制订了职业发展规划,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出国培训学习、交流沟通的机会,此外,还制订了一系列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措施与职业发展计划,促进了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增强。

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在近年来进步明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数量不足、职责分工不清

监督、控制、评价与服务是内部审计的四大职能,为保障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发挥,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集团必须为内部审计部门配备数量充足的专业人员,同时为每个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清晰的设计。但目前我国的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着人手不足、任务繁重、岗位职责交叉、工作程序混乱的现象,由此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不明显。

(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均有待上升

近几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做了大量工作,企业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提高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由此促使我国一些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专业技术资格、学历水平、年龄结构等方面也都得到了优化。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仍有相当比例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在职业道德水准、协调沟通能力、内部审计经验、执业知识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满足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此外,对于企业集团复杂的、特殊的经济业务的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还有不少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全面、熟练掌握。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还需进一步磨炼,客观、公正、诚信正直的执业勇气也有待提高。

(三)审计人员绩效考核和职业规划发展机制缺乏

虽然我国一些集团企业已陆续建立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规划发展机制,但该类企业毕竟只占少数,有相当大比例的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由于职业晋升空间有限、本企业考核指标与激励机制方面不够合理完善而缺乏工作的积极性。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中,有76.49%的人认为薪酬待遇偏低。同时,课题组还对影响内部审计人员薪酬待遇的因素进行了调研,回收有效问卷中,80.15%均选择了“内部审计工作受重视程度”这一选项;75.57%选择了“绩效考核制度”。以上调研结果显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之所以认为薪酬待遇偏低、收入与劳动不成比例,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集团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绩效考核制度未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

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

为推进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企业集团公司应从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构建一个囊括选拔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与职业发展机制的内部审计人才综合素质发展体系,以此为企业集团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强的内部审计人才。

(一)综合素质发展体系中的选拔机制

1.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

企业集团公司应从本企业内部审计的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审计计划、审计工作量、审计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特点以及内部审计发展战略等因素,对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短期选拔与长期及需求计划。2.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企业集团公司应根据内部审计的职能与目标,对审计人员岗位职责进行科学的设计,出台具体详细的岗位说明书,以实现对岗位职责的明确划分,真正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此外,为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新鲜感,提升工作绩效,促进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企业集团公司还应建立适度的动态岗位轮换制度。3.构建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体系。专业胜任能力体系是内部审计人才综合素质体系的子系统,具体是指对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特点、内部审计业务对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以及岗位配置进行分析,对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要素及各要素所占的权重进行明晰的指标设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1999年了《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FIA),该框架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标准的衡量指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定位,即:“根据属性的不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标准的综合指标可划分为两类,即认知技能与行为技能。”因此,企业集团在设计胜任能力指标体系时应对以下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专业背景、学历水平、审计专业知识水平、实务工作经验、会计电算化及审计电算化操作的熟练程度、中文书写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在建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体系的同时,还应注意该体系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系统,而应进行不断的动态调整,使之与内部审计职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发展战略、内部审计人员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及公司整体人力资源需求相匹配。

(二)综合素质发展体系中的培养机制

1.科学制定内部审计人员培训计划。

在制定内部审计人员培训计划时,应密切结合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模型提出的要求,编制针对性强的评估问卷,对内部审计人员所拥有的技能进行评估与测试,培训计划、培训课程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制定。同时,在对内部审计人员职称职务晋升时,该评估结果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2.提供多渠道、多方式的培养锻炼。

为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企业集团可以推行审计人员岗位轮换学习机制与内部审计项目主审轮流负责制。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责任意识。此外,内部审计项目组内应建立畅所欲言、共同讨论的氛围,相关负责人应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促进整个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业务技能的提升。

(三)综合素质发展体系中的考核机制

1.坚持“三公”原则,建立考核体系。

企业集团公司应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建立一个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都相对较强的内部审计人员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与内部审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模型一致,同样也是内部审计人才综合素质体系的子系统。考核评价体系应将企业集团总部的内部审计部门以及总部以项目形式向各分支机构内部审计部门抽调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情况全面囊括,明确抽调期间、评估程序及抽调期间段内绩效评估所占权重。

2.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企业集团公司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以内部审计人员考核评价模型的结果对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奖惩。应特别注意的是,激励制度坚持正向激励为主的原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权益及个性追求进行充分的保障,全面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四)综合素质发展体系中的职业发展机制

1.为内部审计人员开辟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对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特别是一些高级审计人员而言,透明通畅的晋升机制是能激发起工作积极性的根本动力,因此,企业集团公司应该为内部审计人员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切实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意识的自我提高、自我学习意识,为内部审计人员创建良好的职业发展愿景,确保内部审计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集团审计工作计划篇4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基本设置了内部审计职能部门,配备了较为专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者,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具体条例及规定没有出台的情况之下,企业集团内部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面并不广,认识程度并不深,在审计工作中极易出现问题。

(一)审计意识不足,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模糊

这里的审计意识不足是相对而言的,如今的企业集团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不少企业集团对于内部审计都无法进行准确的定位,内部审计在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监督的同时担负着集团管理等工作,在意识上偏重生产,不注重内部管理的提升。统计显示,如今的大部分企业对于内部审计战略也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实际制定明确的、长期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的企业还不到企业总量的百分之二十。这种现状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构建。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受到削弱,权威性不足

导致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失效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其机构本身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不足,虽然大部分企业集团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由于其他部门或者工作的制约,内部审计常常需要结合其他部门的意见作出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结论的权威性很难得到保障,其公平与否难以确认,导致审计职责的弱化,对风险管理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构建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关键因素

企业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开展经营活动,因此,企业集团公司的经济活动必然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这影响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构建的方向。委托机制之下,企业集团战略决策对于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因此,集团战略规划及集团决策层意愿也成为了决定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构造的关键性因素。

(一)以企业集团公司总体战略规划为核心

内部审计作为管理的手段,其目的及方向也必须符合全局战略方向。因此,在构建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过程中,企业集团的总体发展目标才是核心,要按照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方向制定内部审计战略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内部审计系统在集团内部的兼容性,才能促使内部审计职能真正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变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企业集团公司必然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头越来越强,国际间、行业间企业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构建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应该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将内部审计战略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市场兼容度。

(三)按照自身发展周期构建发展阶段

每一家公司都会经历不同的发展周期,实力强弱,规模大小都会经历发展变化的过程。在生命周期理论中,企业的生命周期包括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及衰落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当中分别存在不同特点。以成熟期为例。成熟期是企业集团实力最为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公司规模达到最大,经营项目众多,经济活动十分复杂。因此,在这一阶段当中,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应该帮助企业尽可能规避风险,避免因内部管理成本耗费出现的亏损,保障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当然,成熟期的到来必然预示着衰退期的产生,在这一期间,内部审计应该充分做好后续战略规划,避免企业集团后期发展中,由于公司实力的急剧收出现的可盈利经营项目废弃,保障企业集团发展的持续能力,防止企业集团利益受损。

(四)充分研究管理层意愿,设置管理层意愿弹性范围

内部审计机制必须与公司决策向适应才能够发挥出最大效能。在市场环境之中,不同企业集团内部组织结构是不同的,在决策上也会存在较大差异,管理方式各异,这些决策也决定了企业集团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构建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将管理层意愿考虑完备。此外,企业决策层很可能出现更替,因此,在构建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应该将决策层人员的变化充分考虑进来,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避免由于决策层更替或者决策变更对内部审计兼容性造成影响,提高内部审计的适应性。

集团审计工作计划篇5

企业集团可以采用审计委员会制度,实施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型,有效利用审计资源等路径提高审计管理控制力。

一、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应用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行使监督职责的职能部门,审计部在行政组织上隶属于总经理。审计委员会与审计部应确定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企业内外部的财务专家、管理专家组成审计委员会,对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审计部主要职责是监督总经理下属各部的工作职责完成情况,并对总经理负责,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并接受审计委员会的授权从事其他工作。审计委员会在企业集团的基本工作职能应包括规划、监督和报告三项功能。

1.规划功能。审计委员会的目标是在监察财务与审计的过程中,设计一套可向全董事会适度的保证,适合采用的协调计划来完成目标。提供给审计委员会的内外部资源切实有效。根据董事会核准后的委员会章程所列的审计目标与审计目的,对集团的整个审计计划就整体目标、资源、方针及适切性进行评估。整合内部稽核与外部审计团体的审计计划。审计委员会还应设法使审计规划能涵盖审计循环的每一阶段,包括初拟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审计后阶段。另外,在实施审计前阶段及审计后的阶段,审计委员会应提供一套可供分析的程序,对和财务会计报告关联的内部稽核、管理当局的经营风险及外部审计的风险和其它相关联的财务报告风险。

2.监督功能。审计委员会在董事会的支持下,需要从会计主管、稽核主管及外部审计处取得充分的信息,来解除董事会的会计责任。审计委员行驶会对内部控制制度与经营风险的进行内部稽核职责,对利益冲衡、道德、舞弊查核的财务报告进行披露等工作职责。除此,委员会经常必须向外界专业人士寻求适当的咨询与帮助,如寻求法律事务顾问及数据处理专家等的支持。

3.报告功能 。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为独立董事,可管理当局会计、审计的绩效提管客观评价,这些独立的评估应向集团的董事会、股东会进行报告。报告功能突显了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绩效,并为审计委员会的责任解除提供依据。审计委员会依据规划,执行监督功能,将建议汇总成报告,提交董事会或股东会。报告应全面具体,基本内容包括:会计实务,财务会计政策适当性,财务报告的完整与可靠,外部审计与内部稽核部门的查核报告及结果。有关集团的重大承诺事项,或有事项,法律咨询报告及结果。与集团财务事项有关的特别调查报告及结果,董事会特别赋予事项的查核报告。

二、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型

集团的内部审计由传统的查账式内部审计向管理型内部审计过渡。本集团早期的内部审计方式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这种审计方式有很大局限性,很多的集团内部舞弊行为和漏洞很难仅依据财务账面的数据查清楚。现在,集团内审已由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既对集团的重大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使用资金数额巨大的主营业务实施事前审计,又要督查有关项目预算及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内审工作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也在发挥积极作用,对下属企业内控进行全程评价和监督。

三、充分利用审计资源

在企业集团,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机构主要有内审和监事会。内审和监事会职责目标相同、技术手段一致、利用资源互补,资源整合可得到有效实施。目前本集团的内部审计还仅局限对所属单位内控方面的监督,在风险防范上缺乏经验,在企业改革,提升效益方面缺乏建设性意见,这应是内审的发展方向。实现审计职能的转型,应着力于资源整合。内审的资源及技术与企业经营战略匹配,能为企业资产带来增值。内审部门对各项审计资源的整合,应强化与其他监督的联合沟通达到提高审计的地位,加强审计监督的作用。企业集团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与有关部门联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查处经济案件时,联系有关监察部门建立联合办案协调机制。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可将财务部门,企管部门联合。在投资审计方面,将财务部门与相应基建部门联合,建立投资委员会。这些方式的使用,提高了审计质量、审计监督的成效。集团内、外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也至关紧要,集团的内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资源之间有很多联系,职责目标的一致、技术手段的同质、资源利用互补决定了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1.审计人力资源整合。审计资源整合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在企业集团内审计人力资源的整合上,应重点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在企业集团的内审机构中,人员数量、素质是往往是审计业务开展的阻碍。改变审计人员的现有知识结构,普及计算机审计知识的学习,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实现审计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集团在开展内审过程中,应科学调配集团人力资源,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推动审计工作的纵深发展。

2.审计信息资源整合。审计信息资源的整合是审计业务管理科学化的基础。企业集团内审部门在审计项目的实施中,往往审计资源的利用率有限。最基础的信息资源审计报告,利用率还很有限,审计项目结束,审计报告即被封存,这正是审计信息资源被浪费的一种表现。针对现实,企业集团可从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打破常规,注重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成果的后续使用。把历史的、局部的、分散的审计资料进一步整理利用,提高审计成果的转化效益。将审计结论转换成集团实施监督的依据。针对性、代表性、涵盖性高、准、强。集团管理层在最短的时间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现实状况。使信息资源共享水平提高。信息化和网络化,对提升审计成果应用带来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企业集团可统一财务软件,审计软件。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资源利用水平。

3.审计技术资源整合。实现审计业务管理深化的前提是审计技术资源的从组。企业集团可以着手研究内审与现代审计技术互动的审计控制体系,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将传统审计与计算机审计整合,将传统的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相契合。内审则由以账簿报表监察审计转向制度基础、风险导向和绩效审计,着力体现内审效能。建立网络审计信息平台,为审计质量提高提供有效支持。将人力、信息、技术和社会资源与审计资源整合共享,促进新形式下内部审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集团审计工作计划篇6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或“公司”)是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2011年,上汽集团整车年销量超过400万辆,继续保持国内汽车市场领先优势,第七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151位,比2010年上升了72位。

上汽集团审计室职能上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及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并向其定期汇报工作,行政上接受公司管理层的日常领导。成立至今,上汽集团审计室一直致力于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研究。面对公司的高速发展以及外部的监管要求,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积极转变观念,对审计业务实施了重大调整,由以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审计为主的传统型内部审计,转变为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主导的新型内部审计。

一、完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即有效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各类条件的总和,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保障,一般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导向、审计行业的发展和主管部门的支持等,企业一般无法实施控制;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内部资源配置、运行体制保障、审计职能赋予、质量控制手段和外部资源利用等,企业可以加以控制并不断完善。

上汽集团十分关注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2007年以来已两次对部分主要企业的审计环境开展调研工作,2012年初对下属全部60家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实施了一次全面调研,调研内容包括:(1)内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2)审计独立性;(3)审计业务开展;(4)审计工作质量控制;(5)利用外部专家服务以及与外部审计的沟通。

调研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及整车(乘用车)板块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比较理想,目前这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开展较为顺利,工作成果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他板块企业受审计环境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总体相对薄弱,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较难满足既定要求,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影响。为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应当首先从完善内部审计环境入手,不断优化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内部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工作流程、工作底稿以及内部督导三个方面。

1.完善工作流程。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是审计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近几年,上汽集团审计室吸收合作外方(如通用汽车、大众汽车以及菲亚特等)并消化其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及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与以往的工作流程相比,现有流程主要优化了初步调查、中期沟通、启动/结束会议、后续跟踪等环节,实践证明上述这几个环节对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有很大帮助。

(1)初步调查。在审计方案制定前,通过收集/查阅相关信息(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以往的内部审计报告等)、访谈、现场会议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拟审计领域的基本情况。在对收集信息进行初步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优劣对审计活动的最终效果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充分、有效的初步调查是科学制定审计方案的前提。

以往我们对初步调查环节虽有关注但不够重视,也未将其固化为一个必要的审计流程。在与合作外方的几次联合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美国通用汽车等跨国企业非常重视初步调查,前期会安排很多访谈、现场会议等,有时候初步调查所花费的时间甚至要超过现场审计。而我们以往即使开展初步调查,也仅仅是收集、查阅一些基础资料,也正是因为工作不到位,致使我们忽略了其重要意义。通过多次实践,我们发现充分、有效的初步调查和风险评估有助于优化现场审计程序,缩短现场审计时间,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2)中期沟通。即与被审计单位确认审计结论时发现,并由其反馈管理层行动计划的过程。良好的中期沟通将有利于保障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以往我们比较重视与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但是与具体负责实施的相关管理层及员工的沟通比较少,一般都只是口头形式的,并不要求对方书面确认,而且也不要求书面反馈相应的行动计划。由于沟通方式的不恰当,导致时而出现在正式出具审计报告后被审计单位仍对审计发现提出异议的情况,进而影响审计发现的后续整改。同时,由于未事先确认相应的行动计划,后续整改的效果也缺乏保证(朱宪,2012)。通过不断优化、改进,现已建立了规范、有效的中期沟通流程,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每一项问题均单独出具统一的沟通单,明确问题性质(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增值建议),描述所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同时要求管理层(一般是部门负责人)书面确认审计发现。一旦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确认了审计发现,马上要求其补充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包括具体整改措施、责任人以及预计完成时间等)。改变了以往在总体审计报告完成以后,再要求被审计单位制定整改行动计划的方法,提高了缺陷整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朱宪,2012)。通过优化中期沟通流程,加强后续整改跟踪,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率显著提升,相关问题基本均能按期整改,由此可见中期沟通流程的重要性。

(3)启动/结束会议。即分别于现场审计开始前和结束后与被审计单位召开的工作会议,是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沟通的有效手段。启动会议主要是向被审计单位介绍审计内容、目的、程序、时间安排以及总体评价标准等;结束会议主要是向被审计单位介绍审计结果。启动、关闭会议均要求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管理层和所属各部门负责人参加,除了所有信息充分沟通交流外,启动会议要落实重点审计事项的被审计责任人的人力时间配合工作;结束会议要落实审计结果的整改计划,由于所有审计结果整改责任均需单位主要领导承担,所以,关闭会议需要由单位主要领导逐一审核所有缺陷的内容、原因,整改计划的内容、措施、时间、责任人,若整改计划需要诸部门协同实施时,更需要单位主要领导落实决定牵头责任人和协同人,避免产生可能的整改责任推诿、扯皮现象,以确保所有整改计划能有效实施。

(4)后续跟踪。即对审计发现问题后续整改情况的跟踪审计,只有完成后续跟踪,一个审计项目才能最终关闭。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一般每半年定期跟踪已实施的审计项目的后续整改情况,由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发现问题后续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并要求其将结果上报集团相关审计项目负责人复核。对于未按期整改事项,我们还通过发出正式整改通知书的形式,进一步督促企业完成整改(朱宪,2012)。后续跟踪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最终保障,缺乏有效的后续跟踪,将导致审计项目的失败。

2.优化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所作出的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一方面是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提供证据,证明已经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和企业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执行了审计工作。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内部督导的基础,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审计目的,设计并使用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底稿,以确保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

为确保工作质量,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标准工作底稿。上汽集团审计室针对不同审计类型逐步建立了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在内的各类标准工作底稿,其中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设计有审计报告文件夹索引、审计报告格式、审计报告意见征询记录、审计任务清单、审计计划、审计进度跟踪表、董事会议题清单、任职期间主要工作摘要、保值增值计算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前任审计调整事项明细表、历年指标完成情况表、内部控制检查记录表、缺陷等级认定表、问题沟通单、法律法规遵守情况说明以及廉政工作说明等一系列标准底稿。建立标准工作底稿,一方面是为了指导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具体的审计工作,以保证其所实施的审计程序能够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监督,提高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为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上汽集团通过创建审计作业系统,推进审计工作底稿的信息化。目前,审计作业系统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设置复核功能,强化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二是,通过设置底稿关闭功能,有效控制审计工作底稿的随意变更;三是,通过设置检索功能,方便工作底稿的查阅(朱宪,2012)。

3.强化内部督导。督导应当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近年来,集团审计室抓好审计计划制定、工作底稿复核等常规内部督导工作的同时,还运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以确保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目前,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均要求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进度跟踪表(甘特图),定期向部门负责人汇报项目的实施进度及进展情况。通过对项目进度的实时跟踪,使督导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审计实施的重要问题,有效控制工作进度和方向,确保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朱宪,2012)。

三、实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即由相关人员实施的、旨在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企业内部审计手册,以及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是否达到既定要求的活动。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其中内部评估由公司内部人员负责实施,外部评估由公司外部独立第三方负责实施。

1.内部评估。上汽集团是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下属二三级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近一百家,需要在下属企业和总部两个层面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

(1)下属企业。从2007年开始,上汽集团建立了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实时监控和考核机制,要求企业每月上报审计工作月报,汇报各类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对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跟踪情况(跟踪主要经济指标,目的是及时发现风险,以便进一步安排审计工作,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机制)。同时,上汽集团通过年度工作评价,建立了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考核制度。在实施考核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机构独立性、工作覆盖面、贡献度(审计建议等)、月报及时性/准确性等。通过上述措施,集团所属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及工作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也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充分重视。

通过与合作外方的业务交流,我们发现定期实施对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也是其加强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均建立了相应的质量评估手册。下一阶段,上汽集团审计室计划建立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定期评估机制。目前,我们正在学习、研究合作外方的质量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质量评估手册,明确评估内容及方法。

(2)上汽集团总部。近年来,上汽集团通过不断优化审计工作流程,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同时加强审计项目督导,为后续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资产重组,2012年上汽集团对《内控手册》进行集中修订。同时,审计室也对《企业内部审计手册》进行了全面修订,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重点明确审计质量内部评估的程序及要求。上汽集团实施的质量评估活动主要是针对单个审计项目,计划分为两大类:一是项目评估,即每个审计项目完成之后,由项目负责人对已实施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自我评估;二是周期性评估,即由审计人员不定期抽取部分已实施完毕的审计项目样本,进行交叉复查。

在实施项目评估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1)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2)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及时性;(3)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性、完整性;(4)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5)审计发现的客观性、恰当性及有效性;(6)审计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同时,我们还将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审计项目评估的评分标准,通过评分结果直观反映审计项目的实施质量,评估结果最终还将应用于对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

2.外部评估。外部评估由组织外部的合格独立的检查人员或检查小组负责实施(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但目前在中国,外部评估还不是强制要求,而且定期实施外部评估的条件尚不完全成熟。鉴于此,现阶段企业首先应当致力于改善内部审计环境、优化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内部评估,在提高自身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适时引进外部评估机制,进一步检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通过自我探索,积极吸收并消化合作外方的先进理念及经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下一步在帮助企业完善内部审计环境的同时,将进一步推进对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估,并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督促企业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S].中内协发〔2003〕20号,2003-04-12.

[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S].2005-05-01.

[3]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S].2012-04-17.

集团审计工作计划篇7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业务部门的各种审计证据、审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优化审计业务而建立起来的具备多种信息化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为内部审计部门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合理利用集团化企业良好的网络优势,搭建起功能完备的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并且有效地加以运用,可以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以识别企业管理风险、优化企业经营流程为目标,计划、开展、实施审计项目的全部过程,同时对企业各个环节所应用的信息系统能够独立确认和评价。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主要涵盖两层内容: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展开内部审计工作,也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s)开展审计活动;另一种是企业内部专门的审计小组以业务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为被审计对象,通过风险预警及定期审计等内部控制方式,检验该系统业务数据的精准度、合规性以及效率效果等。

随着国内市场环境的逐渐成熟,各行业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逐渐做大做强。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业务规模的日趋增多,使得对内部审计管理职能的需求也日渐增加。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早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层对于风险管理、流程优化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管理需求。但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职能优化来提高审计效率,如何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如何寻求最适合企业自身特征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和思路,还是目前诸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石化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中石化集团是我国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早,体系建设相对完善。对中石化集团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能够为其他集团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思路,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中石化集团内部审计架构介绍

中石化集团本部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管理审计局本部,并且在北京、南京、广州和武汉分别设立了四个审计分局,各审计分局的组织机构和审计局本部相同。审计局实行垂直化集中管理模式,即由审计局本部垂直向下管理到审计分局,由审计局本部直接派出审计人员的管理机制。此外,各审计分局设立了相应的审计部门或审计科,目前具有审计机构的中石化下属企业单位已经达到了80 多家。

中石化集团审计局为了强化集团内各级企业内部审计的集中管理,于2007 年进行了改革,尝试在集团审计局本部层面构建审计监督权和审计管理权既适当分离,又相互促进的审计体制。中石化集团审计局本部以管理为主,分别成立了综合管理处、计划管理处、审计监督管理处、制度管理处和重大项目管理处五个处室,其中计划管理处主要负责审计计划、项目立项以及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与此同时,中石化集团审计局还实施了审计质量复核及质量控制体系,实行三级审理机制,即审计项目由审计项目组长、审计分局审理岗、审计局本部审理处分别进行审理。

(二)中石化集团审计信息化建设情况

中石化集团审计信息化建设实行由其审计局本部集中管理的模式,即由审计局统一制定标准,并向各级企业的使用单位推广执行。该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初期是由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担任咨询顾问,并由石化盈科公司负责审计信息化的具体实施工作。随着审计信息基础架构的逐步完善,后续审计信息系统的具体开发建设全部由石化盈科公司完成。截至2016 年3 月底,中石化集团审计局根据其所在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结合自身审计工作的需要,陆续开发了四大各有侧重点的满足审计业务需要的信息系统:ERP 运营环境下的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抽样系统、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和审计智能预警系统。

1. ERP 运营环境下的辅助审计信息系统。

(1)情况介绍。ERP 运营环境下的辅助审计信息系统是由中石化集团按照该企业实施ERP 系统的实际情况,以SAP 系统为基础,并根据内部审计的要求及标准化的审计工作方法所设计的,对已经启用ERP 系统的企业各个子模块实现实时查询、分析和比较,由此协助审计小组顺利开展审计工作。ERP运营环境下的辅助审计信息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包括SAP 标准查询程序、SAP 内部审计程序、中石化自建程序,可以涵盖中石化集团SAP 系统的总账、成本费用、投资项目、设备管理和维护、应付款项管理等各大模块。所开发的相关程序涉及中石化集团常见的百条以上的审计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借助该系统对企业各类业务数据进行实时查询和综合检索。

此外,ERP 运营环境下的辅助审计信息系统还可以执行信息系统层面及业务层面的审计工作。其中,信息系统自动化审计侧重于评价符合性特征,包含审计前的必要检查、信息系统自身配置的审查及内部控制危机测试等。业务层面的审计工作侧重于分析性和实质性审查,主要承担对中石化集团经营性业务及其他相关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的分析和检查。

(2)功能作用。由于辅助审计信息系统是基于中石化集团已有的ERP 系统环境进行开发、完善与优化的,因此该系统在数据信息同步、审计范围涵盖、审计证据追查以及审计功能模块的利用等方面具备更加强大而全面的功能。在ERP 运营环境下的辅助审计信息系统的十大模块中,财务审计模块的使用最为频繁,其功能很多,且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笔者以此为例,对该模块的功能进行说明。

在辅助审计信息系统的财务审计模块,依据财务审计基本工作职能分为会计科目审计、账簿审计、会计凭证审计、会计报表审计、财务指标审计、资金管理情况审计六大模块,每个模块均对应不同的实现程序,通过这些程序来实现财务审计模块的各项功能。并且,财务审计模块可以实现与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的实时同步,只要是在能够连接互联网和本企业局域网的场所,都可以使用其开展审计工作。

辅助审计信息系统的实施能够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诸多新的突破。一方面,该系统能够使得企业内部审计领域范围扩大,促使企业改进内部审计方式,通过该系统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实现了对企业的财务、资产管理、采购、投资等各环节和流程进行审计;另一方面,使得企业开展审计应用信息化的门槛得以降低。例如:在进行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之前,审计人员需要充分掌握ERP 系统中统驭科目和特别总账标志后才能够进行操作,但是由于ERP 系统操作指引中对于这两项内容的解释不清晰,审计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其中的内涵,以便能够顺利操作系统,而当前中石化集团在ERP 运营环境下开发的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屏蔽了统驭科目和特别总账标志,使得操作更加简单、便捷。

此外,辅助审计信息系统还可以针对审计问题进行多层次追踪,针对各类数据进行计算、对比、图形分析等,还具有导出资料的功能,便于各式审计证据的收集。通过该系统,内部审计部门的各模块系统可以实现相互联通,便于内部审计人员发现各式审计问题,调用各类审计信息。

2. 审计抽样系统。

(1)情况介绍。审计抽样系统仍然是基于SAP 系统建立的,是辅助审计信息系统中又一新增模块,该系统主要是针对中石化集团下属各级企业的物资采购业务而建立的。对物资采购业务中的采购订单、交货单、验收报告以及发票等业务单据进行抽样的程序,执行抽样程序时所需要确定的样本数量通常是按照抽样对象的重要性、业务发生频率、固定样本量等信息进行确定。所使用的抽样方法包括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发现抽样、分层抽样等几种常用的抽样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抽样程序,最终对采购业务流程的符合性、采购业务的真实性发表审计意见.

对于审计抽样环节,审计人员依据事先确定的项目审计要求、审计对象等,运用职业判断来确定抽样范围以及审计主体。而重要性水平一般会按照审计主体在一个会计年度或实际被审计期间内经济业务的发生额或账户期末余额的一定比例确定样本量。除此之外,还可以按重要性确定样本量。具体而言,样本量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按重要性确定样本量、按业务发生频率确定样本量、按固定样本量表确定样本量;抽样方法将包括: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发现抽样、分层抽样。

(2)功能作用。审计抽样系统为审计人员开展审计项目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审计抽样效率,也为发现审计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首先,该系统不但确定了样本范围、重要性标准、样本量、抽样方法等抽样流程的标准,使得抽样过程更易操作;还提供了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发现抽样、分层抽样等多种抽样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审计抽样的合理性,便于审计人员根据不同审计目标进行选择。其次,该系统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功能,如:通过多条件输入的功能,将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和程序自动抽样有机结合;通过抽样程序的嵌入和调用,实现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结合。

3. 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在已经投入使用的审计信息门户、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统计报表等系统的基础上,中石化集团又开发了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1)情况介绍。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包含信息门户和业务工作区两部分内容,下设的子系统有审计计划管理、审计项目管理、审计信息分析、基础信息管理、日常沟通协作、系统配置管理、个人工作助理、信息集成共享八大模块。其中,审计项目管理模块、审计计划管理模块、审计信息分析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作为应用的主要模块在系统运行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这几个模块进行介绍。

审计项目管理工作包含三个阶段,即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三个阶段由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报告、跟踪落实整改情况、审计项目归档等十个环节组成。通过对各环节进行跟踪、监督以及适宜的配置,能够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实施良好的管控。

在审计项目管理模块的运行中,设置项目组成员与审计报告是重要环节。从设置项目组成员来看,项目组需设置项目组长或主审,并在系统中选出项目组成员,包括副组长、分组长、分主审等,明确人员职责和分工是保证系统运行的基础。在出具审计报告时,一共需要出具五稿,即初稿、送审稿、审理稿、征求意见稿、终稿,由组长、相关审理人员审稿,经过不断修改后形成审计报告终稿。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是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模块。该模块通过收集并提供审计人员信息、被审计单位信息、投资项目信息、模板库、审计规章制度及准则等信息,为审计业务的规范基础信息管理模块与审计计划管理、审计项目管理、审计信息分析模块的关系如图4 所示。基础信息管理模块负责为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信息分析三大模块的运行提供可靠的审计相关信息,以便审计项目的开展、审计计划的制定和以及审计信息的随时调用。

审计计划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编制初步审计计划、提交审计计划、审计项目的正式审计计划、系统自动生成相应项目框架。在审计计划编制环节需要注意的是,编制内容包括单位年度审计项目初步计划、审计工作管理计划和审计项目正式计划,具体包括项目类型和名称、被审计单位、实施人数、实施时间等多方面内容。

审计信息分析模块主要是对三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审计计划、审计人员以及审计项目。其中,审计计划分析是对审计项目计划完成情况和调整情况的分析,审计人员分析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参与项目情况和相关业绩情况等的分析,审计项目分析主要是分析审计项目各个阶段的进展及完成情况以及各个审计项目所发现的风险点和问题等。

在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信息分析两个模块中,审计计划管理模块利用信息化的方式将工作职责与流程进一步进行规范与明确,有利于企业审计资源的合理运用,确保企业审计计划的编制与完成。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审计信息分析能减少甚至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保证信息准确性、提升审计工作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2)功能作用。通过在中石化集团各下属企业的审计部门推广使用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最终实现了审计业务的全流程信息化操作。这不但可以实时反映审计项目的进展情况,还可以满足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该模块也实现了中石化集团下属各级企业审计部门之间的日常沟通与协作。

一是实现了审计流程和审计文本的标准化。该系统开始使用后,结合中石化集团的《审计业务流程》,审计人员必须按照已经设定好的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审计部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检查项目执行情况。此外,由于各下属企业的实际业务有所不同,因此审计业务流程模式应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设定为相对统一的多种审计模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审计模式,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实际需要,又能促进审计业务流程的规范、统一。此外,通过参照中石化集团各级企业审计部门的制度规范建立各类审计业务文书的模板库,使得审计项目各流程的通用审计文本的使用更加规范、统一。

二是促使了审计依据的规范化。中石化集团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参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中各项内部审计法规条文,以及中石化集团下各企业审计部门发现的审计问题和所依据的法规条款,进行筛选、收集、整理信息,最终在系统中录入可能涉及的数百条法律法规依据以及相关审计问题,使审计人员在编写和记录审计问题时能够随时调取相关数据,并在对这些审计问题进行定性分析时能够自动关联相关依据,从而在缩短底稿撰写时间的同时,促使审计依据更加规范。

三是提高了审计结果的综合利用率。管理层可以通过该系统随时调阅和查询相关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和意见信息。同时,有权限的审计管理人员还可以追溯查询到审计发现问题的具体情况、审计报告等内容,极大地方便了管理人员对各级审计部门审计项目信息的查询及业绩考核,提高了考核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而言之,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按照相关规范与流程来设计与实现,如《审计业务流程》、《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等,在集成丰富的审计信息的同时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在原有标准上进一步创新、完善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可对企业审计业务流程的规范和统一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4. 审计智能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应用于财务和购销等关键领域,主要负责采购环节的预警和分析、销售环节的预警和分析以及综合查询等几个方面。该系统将通过对各企业重点业务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时刻监控关键业务中的关键数据或者核心指标的变动,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和把握重点业务和核心环节的异常情况,为及时决策和监督处理提供有利的参考,在具体的实践中真正实现以风险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的方法目标。

(1)简要阐释。自动预警是一种事先设计的系统程序,通过设置相应的预警标准,将日常业务中的各项数据指标与这些标准相比较,对存在异常的流程或者指标对应的业务环节进行监督和核查。自动预警程序能够实现对日常经营业务的合规性随时进行监督和纠正,为事前发现审计问题和控制风险提供保证。同时,还可以通过对预警事项高发领域进行分析和归纳,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调查和审计项目提供有效帮助。

自助预警是将业务环节的信息与审计人员依据审计项目的需要所选择的标准(如预算指标、财务指标、效益指标等)进行比较。自助预警主要用于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以及项目开展过程中,可以协助审计人员发现审计问题的潜在线索。

(2)功能作用。审计智能预警系统具有如下功能:一是实现了与集团公司内各大系统的对接。该系统通过与集团公司内不同业务系统的有效对接,使得审计人员能够及时、直接地查询到中石化集团各下属企业的财务报表、预算报表、生产管理系统的进销存情况、物资采购情况以及合同管理系统的合同信息和执行情况等,还能对处于不同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关联、对比和分析。此外,通过直接查询各类业务数据,审计人员不但能够进行分析性复核,而且能够进行实质性测试。部分职能预警结果可以关联或推送到ERP 系统,通过辅助审计信息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查询分析。

二是更好地发挥审计全过程的免疫功能。首先,审计智能预警系统超远程和智能自动的特点,不仅可帮助审计人员及时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异常信息,还可以实现相关审计内容的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开展,进一步降低了审前调查和现场审计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审计效率。其次,通过对相关业务各个环节的实时监督或者监控,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及时发现审计问题,及时开展审计工作并提出审计意见,从源头上降低管理风险。最后,审计智能预警系统已经覆盖到了各级企业的财务、物资采购、销售业务的各个重要环节和监控点,对于未列入年度审计计划的企业,其监控结果可以作为参考依据,进一步提升了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集团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重难点根据对中石化集团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情况及成效的分析,本文总结出了当前集团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难点。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环境问题

基础环境的建设是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开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是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重点和难点。一方面,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要充足、持续,如果企业对审计信息化建设中不同层级、领域的投入不均衡,就会使得系统运营环境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变革的、持续的过程,如果企业未能做好整体规划,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对数据资源缺乏标准化、统一的管理,无法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将会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造成阻碍。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缺乏指导标准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中的各个模块和环节均需要运用制度、规范和具体标准来制约,但是当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指导标准,我国各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时大多是借鉴已完成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企业的经验。并且,在我国当前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数据分析和信息系统安全,对于企业实际进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缺乏指导意义。这些都降低了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对建设的成效往往也有不良影响。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面临风险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大难点。一方面,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据的保存与追踪至关重要,如操作不当,容易造成非法入侵、数据传输故障,对系统的正常运营产生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也会对系统信息输出的有效性和质量造成影响,由于当前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信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经过多个不同平台和接口,数据的正确转换、整理也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难点。

(四)缺乏对计算机内部审计的正确认识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员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人员缺乏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正确认识,会导致操作的偏差,从而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参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人员容易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方面,在信息化背景下,人员仍然按照传统的审计方式进行工作,认为信息化仅是纸质材料到电子材料的转换,缺乏对新工作流程的宏观认识,这样容易造成时间和成本的浪费,会大大降低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另一方面,人员将内部审计信息化想得过于理想化,完全摒弃了传统审计技术和手段,仅依赖于计算机技术。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将传统审计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信息化系统是企业通过计算机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方法与手段,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时还需加强人员培训,改善人员对此的认知,使审计人员能够将审计思路、基本的审计方法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融合。

四、集团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难点突破基于中石化集团的案例启示

(一)集中管理,统一开发推广

由于中石化集团的下属企业众多,同时考虑到各审计分局所开展审计业务的差异,审计信息化建设由集团审计局本部集中管理,由审计局本部统一制定审计标准然后推广至下级使用单位,这样便于审计信息化的集中管理。

采用此种模式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统一进行需求调研,统一设计实施方案。审计信息化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下属审计分局日常审计工作的管理和审计业务的开展将会更加顺利。

(二)充分的需求分析和业务咨询

中石化集团审计局早在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初期,就聘请了国际领先的咨询公司担任顾问,全面规划审计信息平台的基础架构,同时进行详细的审计需求调研。待平台运行稳定之后,根据已获知的详细审计需求,逐步完善平台上信息系统各类功能的开发与建设。与此同时,在与审计相关的信息系统的需求规划阶段,审计人员也应充分参与其中,及时提供审计需求,为审计信息系统的有效实施提供无缝集成的保障。

在实施前期进行充分的业务咨询和需求调研,可以促进咨询公司和系统开发人员充分了解企业的审计工作和管理需求。最终投入使用的信息系统才会真正满足审计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符合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避免发生系统建成后与实际需求不符而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

(三)企业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集团公司高层领导人员对审计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也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和完善加强的重要保__证。只有从企业管理层的高度给予审计信息化建设足够的重视,在系统开发建设以及上线推广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并要求可能涉及的各业务部门在需求调研、系统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配合,才能保障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展开。

(四)提高审计效率和覆盖率

通过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对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使审计人员能够利用规范化的审计作业流程来完成相关的审计工作,进一步提升审计业务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效率,从而规范各类审计业务,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最终达到提升审计工作整体质量的目的。

实施审计智能预警系统可以通过对各板块、各企业重点业务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实时分析,对下属企业重点核心业务及高危环节实施监控和对比,并依据审计预警分析结果,对产生预警的业务环节及所属企业进行核查和比对,为后期专项审计工作的立项与开展做好基础准备和技术保障。

(五)集团业务信息化程度较高

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通过与集团公司内不同业务系统的有效对接,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直接地查询到各下属企业的财务报表、预算报表、进销存情况、物资采购情况,以及合同信息和合同执行情况等,实现了对不同业务系统各类业务数据的比对、分析和预警。同时,充分利用已经完成信息化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提高业务信息的利用程度,为审计业务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六)审计制度健全,审计人员更加专业

中石化集团审计机构在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工作的规划目标,同时推进并提出了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四化建设标准,促进内部审计制度规范的编制和,使审计工作的开展具备详细的制度标准和执行依据。

此外,根据审计的工作需要,尤其是对于信息系统审计等专业要求较高的审计业务,审计局还设立了首席专家和部门专家等职务,为审计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提高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审计机构的监督、管理和咨询功能。

集团审计工作计划篇8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1内部管理的问题

(1)内部控制失灵。

不少集团公司对于其内部管理并不重视,从而导致公司内部控制失灵。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将关系到一个集团公司是否能长期健康地发展。并且,在我国现阶段,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失灵还将导致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2)决策、监督、执行缺乏约束。

尚未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体系来加强对决策、监督和执行进行约束,换言之即对决策者缺乏合理的规则约束和有效的监督,对执行者更是缺乏约束,执行表面化、形式化现象较为突出,陷入有章不循或是无章可循的困境。

(3)决策不民主

民主决策意识不够,群众参与性不广,决策者主观能动性较为突出。

1.2相关人员素质欠佳

(1)缺乏称职的专业能力;

有些集团公司派遣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称职的专业能力,不具备专业知识,致使其难以发挥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影响管理的质量。

(2)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一些具备专业职称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水准并不高,这使得其无法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贡献于财务管理的实施过程。

(3)合作与沟通精神不足;

财务管理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合作和沟通,有些工作人员因为怕麻烦而忽略了这点,继而导致其在实施的过程中频频出错,影响财务管理的效果。

1.3责任追究制度的缺陷

(1)责任不明确,扯皮现象;

由于长期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又无相对的激励机制,因此,责职不清导致工作推诿和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2)责任追究规则不合理,权责不对称、副手现象;

对于已过时的责任追究规章制度未作修改,故权责明显不对称,一个正职,多个副手的现象更加重工作失误频发,更无从追究责任人;既浪费纳税人的钱财,更损害国家利益。

(3)责任追究的执行不力,大事化小现象,既执法力度弱化部分。

由于上述两点,因此,对于责任的追究执行的力度便会弱化,往往将该追究的责任事故不了了之。规则配置不当的表现为:①报酬过低,而义务太多;②权利太多,而义务太少;③利益与权利过大,而责任太少;这些表现会改变人与物质对象的结合方式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二、内部审计的三个步骤

2.1 计划

计划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对于任何一项审计工作,为了如期实现计划目标,内部审计师都必须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科学、合理的计划可帮助内部审计师有的放矢地去审查、取证,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从而实现审计目标;可以审计成本保持在一种合理的水平上,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2.2 执行

实施审计阶段是根据计划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其主要工作包括:对被审计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控制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上述两项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3 纠正机制

核定违反项、不符合项。

拟定违反项的整改意见和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

进行后续检查,以确定对不符合项是否采取了恰当的纠正措施:确定纠正的措施是否已经实施并正在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内部审计方案的对策与建议

集团公司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将集团公司规定的流程设计方案进一步具体细化,科学有效的实施内审计划,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的作用。

3.1 计划阶段

在准备阶段中,审计计划的编制是内审项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审计计划的编制应由集团公司内审机构项目中的有关人员进行负责,然后经由相关项目管理人员探讨。作为整个项目审计的重要的一项,审计计划应该在项目结束后进行对其归档。在审计计划编制好后,还要对其进行初步审核。公司的内审机构组织专门人员可以对审计计划进行审核,外部审计机关也可以被委托对其进行审核。审计计划的审核内容主要集中在审计目的、范围是不是得当,项目审计进度是不是合理,一些审计程序根据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会计问题所拟定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项目财务风险评估在有关方面是不是准备的很充分等。

3.2 执行阶段

在内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它控制与监督的两大职能。并且和内审项目一起被实施,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要做好审计控制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每一阶段经济业务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内部审计的有效监督,才能对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其中,在这一阶段的有关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内部审计财务预算,审计计划在时间预算上的安排,内部审计控制质量以及按照审计计划执行相关财务支出和收集审计证据以及在一些内审项目的审计疑难问题的咨询等等。

3.3 结束阶段

内审项目管理最后的结束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整理审计证据和工作底稿、对项目审计报告初稿进行编制、和项目相关负责人交换对项目审计报告的意见、报告的定稿、报送以及与相关证据、工作底稿和审计记录档案建立等内容上。其中,底稿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核心部分,是审计师作出结论的直接依据,同时也是审计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而且对以后的审计业务做出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中底稿主要包括被审计公司没有进行审计的情况,过程的记录和有关人员对其下的结论。在底稿形成之后,要进行复查,其中主要包括所依据的资料是否可靠;所得到的证据是否充分;判断是否合理;结论是否下的恰到好处。在底稿形成后,审计小组应当按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归档。

参考文献:

集团审计工作计划篇9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1内部管理的问题

(1)内部控制失灵。

不少集团公司对于其内部管理并不重视,从而导致公司内部控制失灵。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将关系到一个集团公司是否能长期健康地发展。并且,在我国现阶段,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失灵还将导致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2)决策、监督、执行缺乏约束。

尚未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体系来加强对决策、监督和执行进行约束,换言之即对决策者缺乏合理的规则约束和有效的监督,对执行者更是缺乏约束,执行表面化、形式化现象较为突出,陷入有章不循或是无章可循的困境。

(3)决策不

民主决策意识不够,群众参与性不广,决策者主观能动性较为突出。 (1)缺乏称职的专业能力;

有些集团公司派遣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称职的专业能力,不具备专业知识,致使其难以发挥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影响管理的质量。

(2)职业水平不高;

一些具备专业职称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水准并不高,这使得其无法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贡献于财务管理的实施过程。

(3)合作与沟通精神不足;

财务管理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合作和沟通,有些工作人员因为怕麻烦而忽略了这点,继而导致其在实施的过程中频频出错,影响财务管理的效果。

1.3责任追究制度的缺陷

(1)责任不明确,扯皮现象;

由于长期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又无相对的激励机制,因此,责职不清导致工作推诿和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2)责任追究规则不合理,权责不对称、副手现象;

对于已过时的责任追究规章制度未作修改,故权责明显不对称,一个正职,多个副手的现象更加重工作失误频发,更无从追究责任人;既浪费纳税人的钱财,更损害国家利益。

(3)责任追究的执行不力,大事化小现象,既执法力度弱化部分。

由于上述两点,因此,对于责任的追究执行的力度便会弱化,往往将该追究的责任事故不了了之。规则配置不当的表现为:①报酬过低,而义务太多;②权利太多,而义务太少;③利益与权利过大,而责任太少;这些表现会改变人与物质对象的结合方式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二、内部审计的三个步骤

2.1 计划

计划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对于任何一项审计工作,为了如期实现计划目标,内部审计师都必须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科学、合理的计划可帮助内部审计师有的放矢地去审查、取证,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从而实现审计目标;可以审计保持在一种合理的水平上,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1]

2.2 执行

实施阶段是根据计划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其主要工作包括:对被审计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控制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上述两项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3 纠正机制

核定违反项、不符合项。

拟定违反项的整改意见和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

进行后续检查,以确定对不符合项是否采取了恰当的纠正措施:确定纠正的措施是否已经实施并正在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内部审计方案的对策与建议

集团公司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将集团公司规定的流程设计方案进一步具体细化,科学有效的实施内审计划,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的作用。

3.1 计划阶段

在准备阶段中,审计计划的编制是内审项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审计计划的编制应由集团公司内审机构项目中的有关人员进行负责,然后经由相关项目人员探讨。作为整个项目审计的重要的一项,审计计划应该在项目结束后进行对其归档。在审计计划编制好后,还要对其进行初步审核。公司的内审机构组织专门人员可以对审计计划进行审核,外部审计机关也可以被委托对其进行审核。审计计划的审核内容主要集中在审计目的、范围是不是得当,项目审计进度是不是合理,一些审计程序根据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会计问题所拟定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项目风险评估在有关方面是不是准备的很充分等。

3.2 执行阶段

集团审计工作计划篇10

2T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为适应

T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对内部信息化建设的更高要求。T集团在2013年初投资2000万元,对当前信息化系统进行重新定制,主要项目模块有:办公OA、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系统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系统、供应链管理、销售系统、库存仓储系统管理、资金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审计信息化系统等。T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预计项目实施流程如下:项目启动了解需求研发阶段培训阶段试点上线正式上线后续维护其中审计系统主要分为四部分:(1)决策指挥系统,各级领导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决策、管理和评价所需要的支持信息,主要包括审计计划、审计报告、项目档案、全员工作量等查询内容,以及审计人才信息统计表、审计计划信息统计表等;(2)在线审计作业系统,细化项目管理过程,指导审计作业工作,规范审计行为,控制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审计类型管理、审计阶段管理以及各种审计工具;(3)数据分析及预警系统,关键风险点全面受控,利用各种审计作业工具,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升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主要包括财务数据分析、ERP审计、审计分析、同行业数据分析等,监控预警包括审计方法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分析模型等;(4)审计管理系统,合理安排审计计划,有效掌控审计项目,持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集中管理审计档案,高效协同办公,主要为各种系统设置及权限分配等。审计信息化系统上线之后,审计工作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在计划方面,原来的计划对各分子公司平等对待,现在对分子公司按规模、产能等生产经营指标划分为A、B、C三类,对A类企业重点审计,并对其不定期进行专项审计;对B类企业只进行常规的财务收支、经营绩效等方面的审计;对C类企业则可以减少审计次数,甚至采用网上监控等方式进行审计,以减少审计成本。其次,在审计现场工作中,由以往耗费人力物力的普查、全面盘查改为计算机抽样、对比,由翻凭证的账表审计转为计算机筛查过滤之后再由审计人员对疑点进行分析。以系统导向审计为主,辅以分析性程序和实质性测试。最后,在后续审计程序上,由计算机对所有底稿进行汇总、统计并自动生成审计报告的草稿,大大减少了审计人员的重复劳动。系统上线后,达到了如下效果:(1)整合利用各种审计资源,便于经验共享、规范标准,统一调度(2)对关键风险点进行全面监控预警,增强风险的预见和防范能力(3)通过计划的创建、分解、变更、审批等,加强审计工作计划性(4)通过流程化的复核、审批及方案控制,有效控制审计工作质量(5)利用查询、分析、计算、报表等工具,快速提升审计工作效率(6)通过对审计问题整改设定、提醒、反馈等,有效跟踪审计整改(7)通过客观、量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提升审计工作质量(8)利用总裁桌面、预警报告等直观手段,有效辅助领导科学决策。

集团审计工作计划篇11

二、计划审批系统构成

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以下3个子系统功能:

1.二级单位计划管理。二级单位的计划管理包括年度总量控制计划、分批实施计划两大类计划管理,其中年度总量控制计划作为分批实施计划的总控量的参考;①计划录入。二级单位录入本单位的计划信息,年度总量控制计划可以采用上年数据复制等功能,方便系统数据的录入,提高系统的录入效率。②计划上报。二级单位的计划内部确认后,通过系统申报到局规划计划处。③计划接收。局规划计划处审批后的计划,通过计划接收到二级单位成为正式的计划。④计划执行。根据下达的分批实施计划执行,并且上报执行情况。

集团审计工作计划篇12

2.控制职能。企业集团作为多个法人企业的联合体,要保证目标一致,运行协调,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健全的内部控制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传递和监控。监控是内部控制的特殊构成要素,分为管理部门的监控和内部审计的监控。与管理部门的监控相比,内部审计在整个企业内部监控活动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价,并向管理当局反馈这些信息及其他有关信息,为间接或直接纠正内部控制的偏差、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依据。因此,内部审计又是内部控制的特殊构成要素,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的再控制。

3.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人员熟悉管理当局各方面的方式程序和企业集团的整体状况,在进行评价与鉴证时,能迅速地找出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和具体措施。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为管理当局的决策、计划、控制提供依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原则

1.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企业集团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集团中客观、公正地从事审计活动的先决条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外部审计人员执业所要求的独立性不同,它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与其审查的活动保持应有的独立,为审计人员完成委派的审计任务及取得预期的工作成果提供足够的保证。为确保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集团中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受总经理的领导。

2.权威性原则。强调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意义在于:①只有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合理地保证内部审计的公正、客观。②权威性和独立性的提高也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提供了条件。③只有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才能保证企业集团各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人员所提供的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和建议给予合理、正确的分析及判断,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另外,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与授权主体在企业集团中的组织地位密切相关。授权主体在集团中所处的层次越高,权威性也就越高。因此,集团中内部审计由监事会领导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权威性。

3.系统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仅要符合每个成员企业自身的需要,还要求符合整个企业集团协调管理的需要。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从整体出发,对其进行系统地规划,充分发挥其整体效应。

4.经济性原则。内部审计要对企业集团中各层次的管理当局提供咨询,使其经营过程得到改善,减少资产的浪费,充分挖掘企业经营管理的潜力,帮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内部审计为企业集团创造的这部分价值增值只有在大于设立较复杂的内部审计机构所需付出的人力、物力等成本费用时,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设置才满足了经济性原则,才是可行的。

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机构的框架

1.第一层次,在集团公司的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为:①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②代表监事会对集团董事会的有关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并为集团董事会作出相关决策服务;③制定集团内部审计的整体规划和政策;④指导各法人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设立与运作;⑤协调集团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⑥建立集团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审计委员会由一、两名监事和其他独立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士构成。监事的加人保证了审计委员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专业人士则既包括懂业务的内部审计师,又包括具有管理、技术、营销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士。这样,才能真正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专业监督和评价,并针对问题提出专业性的意见。

2.第二层次,在各成员企业监事会下设立各自的审计委员会,受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的领导。

3.第三层次,在各企业的审计委员会下设立审计部。对各企业总经理和各部门经理之间的委托关系进行监督和控制。

针对中国企业集团的现状,以上内部审计网络框架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目前企业集团监事会的任命不规范,大多数由政府机构或董事会指派,只有少数由股东大会选出;二是监事的身份不合理,出任监事的大多是公司内部的人员,他们在行政关系上是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下属,处于被领导、被指挥的地位,不可能行使其职权。因此,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由监事会领导审计委员会并不能保证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洼,不能发挥其监督、控制、服务的职能。

四、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范围与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