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1 16:23:08

新兴技术

新兴技术篇1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10-03

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伴随着管理环境、管理要素和参与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的稳定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兴技术管理,在理论渊源方面来自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但是,正如生物物种形成机理所揭示,两个同质的生物物种,由于不同的选择环境,将会演变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橘北枳”。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使新兴技术管理异于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新兴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新兴技术的发展,导致或者需要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的变革。新兴技术管理是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变革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与新兴市场(包括或者涉及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新兴市场、新兴技术产业等)的相互演化、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战略、市场开拓、技术发展融资、组织结构变革、人力资本激励、知识管理等管理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的本质与内核不仅仅是“技术管理”,而是广泛涉及到由于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的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建立基于资源(能力)和市场双重远见,寻求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既关注如何将正在形成的新兴技术转变为现有或新兴市场中的价值创造,关注将潜在的技术转变成可实现的商业价值,又关注现有或新兴市场需求的技术实现。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展开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新兴技术的管理挑战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研究外,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领域。

新兴技术可能产生于突破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路径;也可能产生于渐进性创新,来自技术融合,即两个不相干的技术在同一个领域里合并成新的系统;还可能是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改变。突破性创新探讨全新的技术轨道或流程。渐进性创新则关注技术轨道的演变、相关技术的分离、嫁接和组合、融合;新兴技术研究还涉及到分裂性技术和不连续创新特征。分裂性技术关注企业、技术因素;不连续创新关注顾客、市场因素。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新兴技术它更像是物种形成的断续均衡的过程。通常,新兴技术的变革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的结果,不如说是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转变。换言之,新兴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应用领域的改变,应用领域的改变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临界点。科学发展可能是递增的,应用领域的改变却正是创造性破坏,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技术评估静态分析工具(如净现值法)不再适用,需要动态的评估方法。技术路标是进行技术预测与选择的方法之一,它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追寻技术或产品发展的轨迹,把技术、市场和组织联系起来考虑。Mann采用了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技术进行了预测,通过技术发展的时间、空间和界面来预测未来的趋势。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尤其是定位期权、搜索期权考虑了新兴技术发展的两个特性,即过去的决策影响将来的技术选择和未来的机会具有内部不确定性,因而可用于技术选择、技术评估。在国内,浙江大学陈劲教授对复杂产品创新系统,尤其是其前端管理的研究进入了新兴技术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强调复杂和突破性产品的不确定性挑战并提出识别的方式。魏江教授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但承担了宏观创新系统中知识扩散子系统的功能,还是知识创新源和客户企业创新的推动者。中科院穆荣平教授从构建官产学研等利益主体之间共识的角度,运用德尔菲法、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分析等方法,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评估与预测实例。

新兴技术管理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技术变化与市场演变高度相关、互相驱动。新兴技术管理的核心就是使潜在技术商业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识别、拓展和评价新兴市场的挑战在于确定消费者尚未知晓,甚至尚不存在产品的需求。由于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的极度模糊以及竞争结构的无形变异,已有市场的研究方法不能有效运用于新兴市场评估。因技术发展与市场接受速度的相互作用新兴市场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技术变化的速度无法预测,顾客往往不知道技术能满足什么需要,并且随着环境演化,顾客需要也在快速地、不可预见地改变等,使测定新兴技术的潜在市场变得困难。Day用捕捉采用曲线、通过某些“转折点”来预测市场。Vasilis提出通过市场描述来关注高技术市场的演化,寻找市场演化的信号和路径。Houston发展了包括技术与市场障碍、战略与结构障碍、社会文化与市场结合障碍等在内的分析技术概念性框架。 Balachandra等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看作两个交互的双螺旋结构,强调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传统的商业化路径往往属市场被动型模式,公司很少主动尝试去驱动环境的改变。Hills和Sarin在比较这些市场模式后提出市场驱动(MarketDriv-ing)的范式,认为通过市场驱动模式,企业可以最小化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而且技术标准的建立克服了竞争无序。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现、发掘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创造市场和机会。市场的团簇性特征,体现为不同的消费特性(组),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聚群性,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市场的途径。实际上,新兴市场的简化关系,是市场的一端是拥有某项新兴技术的企业,另一端是一群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来加以满足。假若企业的技术能够开发出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价格等方面都匹配,双方就可成交。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技术来改进特性(组)。当技术所开发或者支撑的特性(组)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特性(组)时,技术创新就取得了成功。新兴技术管理的关键是寻找潜在的、能够被新兴技术创造的特性(组),然后确定能够由这些特性(组)来满足的市场需求。Lynn等认为在不连续创新下,新兴市场的确定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学习吸收能力。Macmillan和Mcgrath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分析在团簇性市场上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并提出控制单一缝隙市场、融合缝隙市场和创造新的技术范围等3种市场定位选择策略。高旭东强调后进企业应该创造自己的市场,而不仅限于技术领域的赶超。鲁若愚等研究了新兴技术面临的快变市场问题,提出了在快变市场环境下新兴技术产品更新策略,尤其是强调了产品更新的时机。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战略管理理论急剧变革,从结构学派到资源学派,再发展为活动学派(Activity-based View:ABV),战略关注的重点也从发现“有吸引力的行业”到培育“可持续竞争优势”,再到强调“战略的柔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新兴技术战略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传统战略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可预测性,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将重点放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上,强调企业应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占据独有的战略位置,制定一套相应的竞争战略。当企业面临持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时,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动态能力。靠近边缘的雪先融化。新兴技术正在融化众多行业的结构和边缘。新兴技术所形成的动态竞争是一种“边缘竞争”。新兴技术战略应当采用新的战略“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使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一系列独立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使这种战略能够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加具有适应性。因此,边缘竞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战略的目标不是普通定义上的“效率”和“最优”,而是对“灵活性”的追求,即适应当前变革环境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能力,面对挫折富有弹性的能力。归根到底,“灵活性”意味着致力于不间断的革新。边缘竞争理论中的战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势是边缘竞争战略与传统战略的最主要的区别。Brandenburge和Nalebuff指出,商业竞争是规则基础型(Rule-based)和自由行动型(Free-wheeling games)博弈的综合。Markides指出了在战略革新中改变规则的重要性。新兴技术的战略是在几乎没有先例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来制定的,传统的、基于“平台”的规划方法,不再适用于新兴技术管理。Hamel和Prahalad提出制定战略应遵循灵活想象的规则,Schoemak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进行新兴技术的战略规划时,应注意保持战略的灵活性,特别是有规则的想象是制定新兴技术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情景规划法和期权方法等是面对新兴技术变革,比较有效的战略研究手段。

国内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及其变革,改变着传统的战略资源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由天赋资源的竞争、物力资本的竞争转换为综合了信息、知识、智能的技术竞争,转换为基于动态能力和学习的竞争。应对新兴技术及其不确定、创造性毁灭特性的挑战,企业的利器是能力动态和资源柔性,支撑这种动态和柔性的则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多层级金字塔组织显然已成为发展新兴技术的障碍,常常葬送新兴技术的美好前程;传统的垂直和层级结构的组织设计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组织扁平化、组织分离(即把发展新兴技术的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构建联盟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是绝大多数新兴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Tushman等提出发展新兴技术需要适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6种适合新兴技术的组织形式:左右逢源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孵化型组织、前后端组织、领悟-回应组织等。

Schoemaker、银路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兴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待这类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并存的新兴技术,应抓住新兴技术的投资决策可分阶段进行的特点,把其投资看作是创造一系列期权。只有判断这些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已经降到最低、市场曙光出现时,才能做出大规模投资的决策。夏晖、曾勇等研究在创新采纳成本随时间下降情况下,通过实物期权方法度量采纳企业投资决策对创新提供方期望净收益的影响。结论认为,在创新速度较快和较慢的情况下,折现率和采纳成本下降程度对创新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而采纳企业对未来创新性能提高的预期和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呈现负向变动关系。这一结论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新兴技术扩散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全球化、超变化、技术快速变革和高度集成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新兴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成为国家、区域、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撑、引领国家、区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国际间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要素竞争演变为创新竞争。以变革、创新为本质的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发展空间无限。比如:需要在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构框架方面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建立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需要深入研究新兴技术的形成和创新机理,扩散机制,识别、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新兴市场的形成、发育、成长机理;研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研究新兴技术市场的识别、评价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地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资源、需求、竞争不确定性挑战下的决策、战略、投资和组织柔性问题,研究企业的柔性问题,研究这种柔性的表现、度量和实现;研究新兴技术特有的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新兴技术管理中的人力资本及其激励问题等。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在上述领域持续深入地展开之外,还需要在下列方面的开拓。

1.新兴技术聚群创新研究。探讨、研究基于区域(真实)聚群或网络(虚拟)聚群的知识聚群创新、技术聚群创新、产业聚群创新机理,研究聚群的形成、发育、发展、持续机理,研究聚群形态及其聚群中的结构、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信息、知识传递与学习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价值创造、利益机制,聚群创新的实证研究,等等。

2.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其度量研究。新兴技术管理的特质来自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毁灭特征。深入研究、洞悉、度量新兴技术的特征,是进行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提。研究包括: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表述、分类及其特征,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管理挑战,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等等。

3.新兴技术的边缘竞争研究。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征,改变着产业的结构、形态,改变竞争规则、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在新兴技术市场的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模糊以及竞争结构不确定性,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掘、发现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边缘竞争理论为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机会发掘与创造,为企业市场定位,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4.新兴技术管理的方法研究。由于新兴技术的特质,传统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过程,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目前,需要加强对情景规划、实物期权、博弈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糊理论、随机理论、复杂性理论等在新兴技术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目前新兴技术管理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多,研究时间短,所取得的成果还难以有效指导丰富而复杂的新兴技术管理实践,尚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new technology management

SHI Fang-yu

新兴技术篇2

谢学宁:

《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有一个TR35,广州也有一个TR35,我们希望跟《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合作,以后在广州的TR35能否成为MIT的TR35,获得吸引PE、VC的国际影响力,让广州的珠江TR35进入国际的TR35,这是我们希望做的事情。

胡春力:

新兴技术篇3

第二条(奖项设立)

市人民政府统一设立“*市科学技术奖”。

第三条(奖励原则)

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评奖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奖励委员会设置与职能)

市人民政府设立*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负责对*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审定*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个人和组织(以下统称获奖对象)。

奖励委员会组成人选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条(行政部门与奖励办公室)

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市科学技术奖励的组织管理工作。

市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公室)为奖励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市科学技术奖励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条(奖励类别和等级)

*市科学技术奖包括五个类别:

(一)科技功臣奖;

(二)自然科学奖;

(三)技术发明奖;

(四)科技进步奖;

(五)国际科技合作奖。

科技功臣奖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每年评审一次。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各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

第七条(科技功臣奖评定条件)

科技功臣奖授予下列科学技术工作者:

(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著贡献的;

(二)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第八条(自然科学奖评定条件)

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或者组织。

第九条(技术发明奖评定条件)

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或者组织。

第十条(科技进步奖评定条件)

科技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下列公民或者组织:

(一)在实施技术开发类项目中,完成重大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或者高技术产业化的;

(二)在实施社会公益类项目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公共性、普及性工作,并经实践检验和应用推广,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

(三)在实施重大工程类项目中,完成重大技术创新,保障重大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者国内领先水平的;

(四)在科技管理、决策的软科学项目中取得突出成就,并对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

前款第(三)项涉及的科技进步奖仅授予组织。

第十一条(国际科技合作奖评定条件)

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对本市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下列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一)同本市的公民或者组织合作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

(二)向本市的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成效特别显著的;

(三)为促进本市与外国的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出重要贡献的。

第十二条(推荐单位和个人)

*市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个人、组织(以下统称候选对象)由下列单位或者专家推荐:

(一)各区、县人民政府;

(二)市政府各委、办、局;

(三)经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具备推荐资格的其他单位和专家。

第十三条(申报程序)

推荐单位和专家在推荐*市科学技术奖候选对象时,应当填写统一格式的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推荐上报奖励办公室。

第十四条(奖励办公室初审)

奖励办公室负责对推荐的*市科学技术奖候选对象进行初步审核,符合条件的,按学科、专业进行分类。

第十五条(专业评审组评审)

奖励办公室根据初审分类结果,分别组织不同的专业评审组对候选对象进行评审。专业评审组提出奖项等级,并形成专业评审组评审意见。

第十六条(初评结果公布及异议处理)

经专业评审形成评审意见后,由奖励办公室通过媒体公布初评结果,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受理有关异议事项。必要时可以采用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

有关异议的处理应当在受理期结束后30日内,将处理结果答复提出异议的个人或者组织。

第十七条(复核和审定)

奖励办公室应当在初评结果公布及异议处理程序结束后,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复核。

复核程序结束后,奖励办公室应当将初审情况、专业评审组评审意见、初评结果公布及异议处理情况、复核结果向奖励委员会报告,由奖励委员会对获奖对象、等级进行审定。

第十八条(颁奖与公布)

奖励委员会审定获奖对象、等级后,按照规定的程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市人民政府对获奖的公民、组织颁发证书和奖金,并在《*市人民政府公报》上公布获奖名单。

第十九条(奖励经费)

*市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数额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市科学技术奖的奖励经费由市财政列支。

第二十条(申请人非法行为处理)

申请人以剽窃、假冒、侵占他人的发现、发明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市科学技术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依法撤销奖励,追回奖金。

第二十一条(推荐单位非法行为处理)

推荐单位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市科学技术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责成其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评审人员非法行为处理)

对在*市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取消其参加评审活动的资格,并予以通报批评;对情节严重的工作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生效日期和废止事项)

*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

(2001年3月22日*市人民政府根据2007年1月11日*市人民政府令第67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的决定》修正并重新公布)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奖励在本市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本市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科教兴市,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奖项设立)

市人民政府统一设立“*市科学技术奖”。

第三条(奖励原则)

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评奖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奖励委员会设置与职能)

市人民政府设立*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负责对*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审定*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个人和组织(以下统称获奖对象)。

奖励委员会组成人选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条(行政部门与奖励办公室)

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市科学技术奖励的组织管理工作。

市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公室)为奖励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市科学技术奖励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条(奖励类别和等级)

*市科学技术奖包括五个类别:

(一)科技功臣奖;

(二)自然科学奖;

(三)技术发明奖;

(四)科技进步奖;

(五)国际科技合作奖。

科技功臣奖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每年评审一次。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各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

第七条(科技功臣奖评定条件)

科技功臣奖授予下列科学技术工作者:

(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著贡献的;

(二)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第八条(自然科学奖评定条件)

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或者组织。

第九条(技术发明奖评定条件)

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或者组织。

第十条(科技进步奖评定条件)

科技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下列公民或者组织:

(一)在实施技术开发类项目中,完成重大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或者高技术产业化的;

(二)在实施社会公益类项目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公共性、普及性工作,并经实践检验和应用推广,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

(三)在实施重大工程类项目中,完成重大技术创新,保障重大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者国内领先水平的;

(四)在科技管理、决策的软科学项目中取得突出成就,并对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

前款第(三)项涉及的科技进步奖仅授予组织。

第十一条(国际科技合作奖评定条件)

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对本市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下列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一)同本市的公民或者组织合作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

(二)向本市的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成效特别显著的;

(三)为促进本市与外国的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出重要贡献的。

第十二条(推荐单位和个人)

*市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个人、组织(以下统称候选对象)由下列单位或者专家推荐:

(一)各区、县人民政府;

(二)市政府各委、办、局;

(三)经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具备推荐资格的其他单位和专家。

第十三条(申报程序)

推荐单位和专家在推荐*市科学技术奖候选对象时,应当填写统一格式的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推荐上报奖励办公室。

第十四条(奖励办公室初审)

奖励办公室负责对推荐的*市科学技术奖候选对象进行初步审核,符合条件的,按学科、专业进行分类。

第十五条(专业评审组评审)

奖励办公室根据初审分类结果,分别组织不同的专业评审组对候选对象进行评审。专业评审组提出奖项等级,并形成专业评审组评审意见。

第十六条(初评结果公布及异议处理)

经专业评审形成评审意见后,由奖励办公室通过媒体公布初评结果,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受理有关异议事项。必要时可以采用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

有关异议的处理应当在受理期结束后30日内,将处理结果答复提出异议的个人或者组织。

第十七条(复核和审定)

奖励办公室应当在初评结果公布及异议处理程序结束后,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复核。

复核程序结束后,奖励办公室应当将初审情况、专业评审组评审意见、初评结果公布及异议处理情况、复核结果向奖励委员会报告,由奖励委员会对获奖对象、等级进行审定。

第十八条(颁奖与公布)

奖励委员会审定获奖对象、等级后,按照规定的程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市人民政府对获奖的公民、组织颁发证书和奖金,并在《*市人民政府公报》上公布获奖名单。

第十九条(奖励经费)

*市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数额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市科学技术奖的奖励经费由市财政列支。

第二十条(申请人非法行为处理)

申请人以剽窃、假冒、侵占他人的发现、发明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市科学技术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依法撤销奖励,追回奖金。

第二十一条(推荐单位非法行为处理)

推荐单位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市科学技术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责成其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新兴技术篇4

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制定其创新战略,如美国《创新战略》、欧洲《欧洲2020战略》、日本《数字日本创新计划》、韩国《2025年构想》等,以期提升其国家经济发展持续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为国内创新驱动战略先行省份的江苏,一直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把创新驱动战略确定为“十二五”核心战略,推动了全省创新发展水平。2015年江苏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1788亿元,占全省GDP的255%;R&D人员71.14万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1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4.5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0%。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5》,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在江苏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仍存在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够足、创新仍然是发展“软肋”的状况;另一方面存在新兴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分布南北不均衡、产业链前端的新产品少、产业集聚度弱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此,就需要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机理,找出关键影响因素,提出技术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1文献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刘峰(2010)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规模以及竞争力受到牵制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缺少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能力水平较低[1];于晓曦、孙英隽(2011)认为技术创新可以推动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和成长,改变各支柱产业的地位,从而引发主导产业的更替,产生新的增长极[2];蔡乌赶(2012)研究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系统发展的协同度及螺旋演化关系,构建了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3];李东华(2012)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又使得技术不断进行跨领域、多角度的交叉融合与革新[4];吕月英、邸泽(2013)认为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制的关键推动力,其水平表现能够反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状况与竞争实力[5];曾繁华、王飞(2014)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了技术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跃迁的机理[6];王宏起、李力、王珊珊(2014)根据设计与技术双重驱动的创新模式要求,提出了新兴产业创新链重构的定位与策略[7]。王斌义(2010)基于改进的AU模型,从物联网产业演变的全过程考察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8];王欢(2012)选择日本、欧盟以及美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情作为研究背景,在总结分析其产业发展规律后,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推动力量[9];卢文光、关晓琳、黄鲁成(2013)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耦合发展关系,构建了两者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计算了技术创新与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度[10];李煜华、王月明、胡瑶瑛(2015)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验证了政府干预、企业协同创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参与、产业内组织单元的互搏意愿、关键资源、运营管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影响作用[11];胡永平(2015)以重庆大中型工业企业2000—2011年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差分GMM和系统GMM方法研究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及其交互关系对生产率的影响[12]。上述研究对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但关键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理分析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研究具有新颖性。

2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互动关系模型的构建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联系归类为区域资本投入、区域研发人员投入和区域金融与环境三大部分。

2.1区域资本投入方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区域资本投入方面包括区域R&D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产业投入、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规模和技术引进费用等。R&D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世界主要国家全社会R&D投入强度大多在3%左右,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2013年全社会R&D投入强度已分别达到3.47%、4.15%、2.73%、2.85%。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仅能优化投资结构,也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有效地促进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规模的大小,不仅反映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程度,也体现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主动程度;企业要想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和发明专利。2013年美国制造业企业R&D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已高达3.8%,而江苏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足1%。技术引进费用体现了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虽然技术引进费用越高,对企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生产有利,但随着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增强,企业技术引进费用将不断降低。

2.2区域研发人员投入方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员投入。区域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包括区域R&D人员总量、区域R&D人员全时当量和人均R&D人员全时当量等。区域R&D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其总量不仅是区域和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影响区域和企业科技质量、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而R&D人员总量是区域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资源。区域R&D人员全时当量和人均R&D人员全时当量等体现了R&D人员科研活跃度,其值越大越能体现R&D人员技术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越高,其值越高不仅促使发明专利数越多,而且增加企业新产品的数量。区域发明专利数的规模,体现了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对创新驱动发展起“龙头”作用;企业新产品的数量体现了企业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3区域金融与环境方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支撑与环境。区域金融与环境包括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减免税政策等。科技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各种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为创新活动提供技术、知识、信息、管理和投融资等服务,对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创新资源合理流动、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产生深远影响。技术交易市场额的规模大小,不仅反映出企业获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途径宽窄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服务体系对创新的支撑能力。科技减免税是我国支持企业新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一项优惠政策,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越高,所获得的科技减免税越多。综上所述,区域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互动关系机理见图1。

3江苏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3.1数据收集

为了进一步验证区域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互动关系及图1所示的模型合理性,我们依据《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科技发展公报》等收集了2010—2015年江苏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数据(见表1)。

3.2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根据2010—2015年江苏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数据,基于图1所示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表2相关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江苏技术引进费用占R&D经费比重指标变量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用程度不大,这一状况反映出企业新产品多为国内R&D人员研发,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其次,江苏R&D人员人均全时当量、科技减免税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之间呈正相关,但与其他指标之间负相关,反映出R&D人员活跃度不够高,科技减免税政策作用有限。

4江苏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解释结构模型

矩阵的建立依据图1所示的因果关系有向连接图和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江苏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解释结构模型根据解释结构模型(ISM)建立的步骤,对上述可达性矩阵进行区域划分和级间划分后,形成的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发现,影响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分别为区域R&D人员数、区域全社会R&D经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企业R&D经费,因此,要发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需从上述关键因素入手。

5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5.1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从政府产业主管部门角度,要进一步研究江苏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及互补性,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的产业,促使江苏区域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和各产业创新链的不断完善;其次,要进一步改善江苏人才发展环境,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建立与产业相关的人才跟踪与评价体系,为后续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指导,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作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全省人才引智平台和人才库,统一协调全省人才跟踪、资金配套、绩效评价等工作;再者,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深入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工作,并开展科研成果引进、筛选、评价、孵化、落地等服务,并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形成创新产业链、协同链和价值链,提升江苏科技资源利用水平、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此外,要进一步调研和分析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与产值的比例关系及发展态势,制定江苏产业链完善和创新要素布局匹配等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和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

新兴技术篇5

宏观上看电子音乐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沿着两个大的方向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准确地再现自然的声学音响,如众多管弦乐器;另一个方向是创造“新”的声音。②在一定程度上,这能解释MIDI的呼吁最初由想要使用电子仪器生产流行音乐的人们提出。MIDI的标准允许不同的乐器之间及乐器与电脑之间的连接。这同时刺激了电子乐器和音乐软件的销售和生产的快速扩张。

一、MIDI设备

MIDI设备的系统组合和配置可谓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其基本的系统功能却是不变的,即它们都需要有控制器、音序器和音源。

1)控制器

MIDI控制器有两种类型,表演类型的控制器用于生成音符与表现音乐,实时控制器不生成音符但发送其他类型信息。许多MIDI设备是二者的组合。

键盘是由MIDI控制器的目前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大多数键盘控制器可以是任何所需的尺寸,并且可以彼此重叠,每个区域可响应不同的MIDI通道和不同的性能的控制器,并且可以设置为任何播放音符所期望的范围。这就允许一个单一的演奏面针对许多不同的设备。

风控制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键盘控制器难以实现的表现力即自然的声音表现。风控制器允许的MIDI部分使用同一种表达和发音,可在铜管乐器的播放器上播放。风控制器的采样或管乐器部分有一个传感器,将呼吸压力信息通过一个压力传感器进行传递。有些型号的风控制器包括了可以模拟不同乐器的指法系统可配置的按键布局。这种控制器的例子有雅佳电子管乐器(EWI)和电子阀仪器(EVI)。该EWI模仿键盘和滚轮传统的木管乐器的系统,并有三个开关,模拟一个小号的阀门。

2)音源

MIDI音色库选择(Bank Select)借用了连续控制器CCO和CC32构成的14个比特的数值,使音色选择的范围达到16384个音色库,每库包含128个音色③,其数量值非常巨大。

音源内部有很多不同音色的样本波形,譬如钢琴就有钢琴的音色样本。但是音源也很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音色发怎样的声音,它好比只是一个资源库,至于调用资源则由MIDI制作的心脏――音序器来完成。

二、IDI技术

1)MIDI信息通道

MIDI系统实际就是一个作曲、配器、电子模拟的演奏系统。从一个MIDI设备转送到另一个MIDI设备上去的数据就是MIDI信息。MIDI数据不是数字的音频波形,而是音乐代码或称电子乐谱。MIDI信息通道即为传递MIDI信息的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MIDI信息通道为单向信息通道,这与许多现代的数字通讯如USB等不同,MIDI电缆中的信息只向一个方向流动。因此,MIDI通道最重要是In对Out,Out对In的连接方式。

2)MIDI标准

由于早期的MIDI设备在乐器的音色排列上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不同型号的设备回放同一首乐曲时也会出现音色偏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便出现了GS、GM和XG这类音色排列方式的标准。最早出台的是由业界出名的ROLAND公司制定并推出的。ROLAND是日本非常有名的电子乐器厂商,其生产开发的电子键盘、MIDI音源以及软波表都享有盛誉。所以GS颇具权威性,它完整的定义了128种乐器的统一排列方式,并规定了MIDI设备的最大复音数不可少于24个等详尽的规范。

GM标准则是在GS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简化而成的。由于它比较符合众多中小厂商的口味,一时间成为了业界广泛接受的标准。在电子乐器方面惟一可与ROLAND 相匹敌的YAMAHA公司也不甘示弱,于1994年制定出自己的标准――XG。与GM、GS相比XG提供了更为强劲的功能和一流的扩展能力,并且完全兼容以上两大标准。而且凭借YAMAHA公司在电脑声卡方面的优势,使得XG在PC上有着广阔的用户群。

三、MIDI应用

1.DI在IOS8上的新发展

音频MIDI设置(英语:Audio MIDI Setup,缩写:AMS)是Mac OS X操作系统自带的工具,它是系统用来调整电脑音频的输入和输出配置设置并能管理MIDI设备。它最初是为了简化设定MIDI设备的方法而被加入Mac OS X中的。在这个软件出现前,用来做这些设定的是Open Music System(OMS);但OMS比AMS复杂和沉闷得多。

苹果在OS X Yosemite 中增加了全新的蓝牙音频 MIDI 设置,这将允许用户扫描或连接其他设备,将 Mac 作为 MIDI 设备。在 IOS 8 设备中,开发者可以打造全新 CoreAudio 用户界面,在iPhone和 iPad 上实现相同的功能。

2.DI隐写技术

隐写(Steganography)是指将秘密信息隐藏到载体中。近年来,随着信息隐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音乐设备数字接口(MIDI)音频为载体的隐写。因MIDI文件存储的是如何播放音乐的指令,所以具有容量小,便于编辑等优点,在手机及互联网领域有广泛应用。由于MIDI音频存储的是MIDI指令,MIDI信息隐藏技术与图像载体及其他音频载体隐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特点。LSB空域隐写是MIDI音频主要隐写方法,LSB隐写方法是将秘密信息隐藏在MIDI音频力度分量的LSB位,在MIDI音频力度分量的最低3位嵌入秘密数据,人耳不能有效区别。常用的LSB隐写方法有LSB最低位替换嵌入、LSB最低位匹配嵌入和LSB最低两位替换嵌入。

参考文献:

[1]《音乐软件应用与MIDI制作》 孙建国(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2]杨博.《MIDI隐写和隐写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注解:

新兴技术篇6

一、新兴技术企业投融资概述

投资和融资是新兴技术企业的其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两种资金运作方式,不管是新兴技术企业投资还是融资,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新兴技术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并且提升新兴技术企业市场竞争力。新兴技术企业投资可以分为对内投资以及对外投资。新兴技术企业投资主要指的是新兴技术企业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以及设备,还有开拓市场以及扩大销售等等方面的投资。新兴技术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一定要对客观市场环境做好把握,客观评价新兴技术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且做好相关投资报告工作。新兴技术企业融资指的是新兴技术企业在对自身做出全面考虑的时候需要向外界引进资金用于生产和经营,转向债权人以及投资者实施资金筹集,以及充分利用新兴技术企业资金累积用作新兴技术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发展中。目前我国新兴技术企业大部分的融资对象是通过银行借贷以及发行新兴技术企业债券或者是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

二、新兴技术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未对投资环境以及投资规模做好充分把握。

很多新兴技术企业在实行投融资之前都没有对客观市场环境做到很好的把握,并且也没有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以及发展规律。并且还有很多新兴技术企业在实行投融资之前也没有对新兴技术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很好的把握和评估,没有真正把新兴技术企业投融资和新兴技术企业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最终导致盲目性投资进而导致失败,给新兴技术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新兴技术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并没有真正考虑到新兴技术企业自身发展以及未来的市场战略目标,导致投资数额太大,远远超出了新兴技术企业可承受的范围,最终导致新兴技术企业出现资金断裂的情况,导致其他业务都无法顺利开展。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加剧,新兴技术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新型设备以及吸纳高素质人才等方面。但是,很多新兴技术企业却错误地认为只要扩大新兴技术企业生产招收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就是保证新兴技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保障。大部分的新兴技术企业都没有考虑到一味的增加产品将会导致产品市场过于饱和,因此,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也是不断下降的,相比之下,新兴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将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最终导致新兴技术企业陷入尴尬的境地,无法维持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新兴技术企业投融资管理对策

(一)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不断拓展新兴技术企业融资渠道,有效强化新兴技术企业融资意识,改变当前较为单一的新兴技术企业融资模式,转变新兴技术企业融资筹资思路。新兴技术企业不仅仅要做到对自身经验方面的积累,同时也应该充分运用新兴技术企业经营盈余进行扩大生产,不断强化新兴技术企业融资意识。

(二)强化信用制度建设。

加强对新兴技术企业建设信用制度,是有效保障新兴技术企业能够顺利实现融资的基础条件之一。针对新兴技术企业而言,应该建立起良好的信用体制,不断完善新兴技术企业自身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不断健全新兴技术企业自身的财务内部控制以及外部环境管理,提升新兴技术企业信用程度。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创新新兴技术企业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作为新兴技术企业生产以及经营的准绳,不断完善新兴技术企业自身生产建设,吸纳高素质人才,有效完善新兴技术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生产出更加迎合市场发展的高质量产品。

(三)政府应加大对新兴技术企业投资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牵头,创建新兴技术企业优惠融资和投资的金融机构,为缓解新兴技术企业严峻的市场形势提供必要支持和引导。同时还可以考虑创建基金发展会,为新兴技术企业发展投融资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且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新兴技术企业的投融资信用担保制度,不断健全当前我国新兴技术企业在信用方面的评级制度,降低新兴技术企业投融资门槛,加快推进资本利率实现市场化运作,高效配置新兴技术企业资源,有效解决新兴技术企业投融资难题。

四、小结

新兴技术企业投融资难题不仅仅关系到新兴技术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就业方面的问题,因此,破解新兴技术企业投融资管理难题,需要全社会以及各行各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新兴技术篇7

第二条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规划面积为五平方公里。

第三条开发区是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经营、培训的综合性基地,其主要任务是:

(一)引进国外及国内新兴技术和资金,兴办新兴技术企业;

(二)将国内及国外新兴技术成果转化为工业化产品并推广应用;

(三)促使新兴技术企业运用开发区的条件不断研究、开发、更新技术和产品,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

(四)跟踪国际新兴技术发展进程;

(五)培训中、高级专门人才。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的新兴技术及其产品的范围包括:

(一)微电子与信息技术及其产品;

(二)光纤与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及其产品;

(三)激光技术及其产品;

(四)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品;

(五)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品;

(六)新材料技术及其产品;

(七)新能源技术、节能新技术及其产品;

(八)航天技术及其产品;

(九)其他新兴技术及其产品。

第五条本条例所称的新兴技术企业是指开发区内从事本条例第四条规定范围内一种或多种新兴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和进行相关的经营、服务业务(单纯的商业经营除外),并具备下列条件者:

(一)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或者企业事业单位在开发区内投资建立的独立核算的分厂或生产车间;

(二)企业的负责人是具有企业管理或者科技管理经验和中级以上职称的本企业的专职人员;

(三)具有一定数量的与其从事的专业技术相称的中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包括相当于同等学历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全面领导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应本着高效、负责的原则,在开发区内行使各自职权。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主管外国投资工作的部门是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其职权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第六条的规定行使。

第八条*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会同*市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制定开发区新兴技术发展规划;

(二)组织确定并定期新兴技术及其产品目录;

(三)组织制订新兴技术企业具体认定办法和组织新兴技术业和新兴技术新产品的认定、考核工作;

(四)扶持区内新兴技术研究和新兴技术企业发展。

第九条*市经济委员会会同市计委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开发区新兴技术发展规划,组织制定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二)组织调整开发区内现有工业企业产品结构和编制新兴技术产品发展计划;

(三)确定开发区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第十条*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编制、审查开发区建设详细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监督规划的实施;

(二)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审核建设项目建筑设计方案;

(四)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

开发区建设详细规划批准后,按照规划安排的建设项目,不再办理选址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市科委的新兴技术企业和新兴技术产品批准书,核准其享受税收优惠待遇;

(二)对区内企业和个人进行税收管理和财务监督;

(三)监督开发基金的使用。

第十二条*市环境保护局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开发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二)审查进区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防治方案,监督检查治理设施;

(三)确定开发区及其环境保护带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三条*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开发区内设立工作机构。

第十四条徐汇区人民政府负责开发区内的公安、消防、文化、教育、卫生、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绿化、商业网点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等区政工作。

徐汇区人民政府应在开发区设置街道办事处,并可根据需要设立有关机构的派出机构。

第三章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十五条*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区总公司)根据本条例和经批准的开发区发展规划,从事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和运用、土地开发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产经营、举办企业、技术及产品贸易和综合服务等工作。

开发区总公司是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开发区发展和区内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的企业,享受新兴技术企业的优惠待遇。

第十六条开发区总公司可根据经营业务需要在开发区内建立有关专业公司。

第十七条开发区内可以举办从事新兴技术研究、开发、中试、生产、应用、服务或与其配套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的研究、开发、制作、经营户。

第十八条鼓励在开发区内投资兴建符合本条例以及列入本市新兴技术工业发展规划的项目。

鼓励在开发区内投资举办旨在推广应用新兴技术及其产品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试、制造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新兴技术创新发明中心,以及与发展新兴技术工业相关的加工装配出口、进口替代企业。

第十九条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为开发区提供并不断完善供电、供水、排水、供气、通信、道路养护、仓储、运输、生活服务等设施。

银行、保险、邮电等部门应在开发区内设立分支机构。

第四章环境保护

第二十条开发区内一切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根据开发区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等标准,控制污染,处理和处置固体废弃物及有毒物质。

开发区内的一切项目必须是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项目,并且必须实行防治环境污染的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

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使用清洁能源。

第二十一条为确保开发区环境质量,设立开发区环境保护带。

环境保护带内各单位负有不影响开发区环境质量的义务。

第二十二条开发区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区及其环境保护带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及科研、生产,应事先进行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

第五章开发区资金

第二十三条设立“*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开发基金”(以下简称开发基金)。开发基金的来源是:

(一)开发区的财政收入以1988年为基数(不包括超承包返回企业数、中央级财政收入及部分区县收入),1989年起五年内全部新增加部分;

(二)财政拨款和财政借款;

(三)其它资金。

第二十四条开发基金主要用于:

(一)建设开发区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改善投资环境。

(二)培训新兴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技创业人才及聘请国内及国外专家。

(三)根据开发基金财力情况,适当支持以下项目:

1、新兴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

2、应用新兴技术及其产品改造传统工业的项目;

3、兴办新兴技术创新发明中心;

4、扶持新兴技术科研项目;

5、其它对开发区发展的有益用途。

第二十五条开发基金年度使用计划由开发区总公司根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投资规模,编制年度用款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按计划拨款。

开发基金在市财政局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并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和结报。

第二十六条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获得以下资金:

(一)本市安排的开发区内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

(二)本市发展新兴技术、新兴工业的专项资金。

(三)自筹的国内和国外资金。

第六章优惠和扶持

第二十七条凡符合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新兴技术企业,实行下列减征或免征税收的优惠:

(一)减按百分之十五税率征收所得税。

(二)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免购国家重点建设债券。

(三)以自筹资金新建技术开发的生产、经营性用房,自1990年起五年内免征建筑税。

第二十八条开发区内列入本市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工业项目计划表的单位和新产品,可享受《*市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工业暂行条例》所规定的优惠待遇。

第二十九条开发区内新兴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基本建设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安排建设,优先安排施工。

第三十条开发区内新兴技术企业进出口业务的海关监管事项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开发区内的新兴技术企业生产出口产品所需的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免领进口许可证,海关凭合同和市人民政府指定部门的批准文件验放;属于国家限制进出口或者实行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的产品,需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进出口批件或进出口许可证。

(二)经海关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保税仓库和保税工厂,海关对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监管,按实际加工出口数量,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工商统一税或产品税(或增值税);保税货物转为内销,必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和海关许可,并照章办理进口纳税手续。

(三)新兴技术企业进口仪器和设备,凭审批部门的批准文件,由海关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新兴技术企业出口其生产的产品,免征出口关税。

第三十一条新兴技术企业出口所创外汇,三年内全额留给企业;从第四年起,地方和创汇企业二八分成。地方外汇分成部分留给开发区,由开发区总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

第三十二条所有减免的税款和分成外汇,由企业专项用于新兴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发展。

第三十三条银行对开发区内的新兴技术企业优先予以贷款支持。对外向型的新兴技术企业,优先提供外汇贷款。

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新兴技术企业所用贷款,经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可以税前还贷。

开发区内可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支持新兴技术创新发明项目的投入生产。

第三十四条开发区内企业根据国内及国外人士提供新兴技术后的创利状况,可按照批准的合同规定让其分享利润。

第七章人才管理

第三十五条开发区内的新兴技术企业事业单位在人事、劳动工资、收益分配、人才培训等方面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享有自。

第三十六条允许新兴技术企业按规定招聘技校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大学毕业生、留学生和国外专家。

开发区内企业可按规定聘用在原单位辞职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其就聘后的工龄与原工龄连续计算。

第三十七条经市人事等部门批准,外地优秀科技人员可以到开发区工作,并报进本市户口;经市人口控制部门批准,可以减免缴纳城市建设费。

第三十八条开发区内建立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培训发展新兴技术产业所需要的中、高级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以及技术工人。

第三十九条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实际能力,择优选择干部,并可按国家有关规定有选择地聘用离、退休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

第八章附则

新兴技术篇8

2. 崔雪松,王玲.企业技术获取的方式及选择依据.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141-144.

3. 彭新敏, 吴晓波,卫冬苇.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科学学研究,2007,25(5):927-934.

4. 郑梅莲,宝贡敏.中小企业技术来源的选择——基于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06,24(6):949-955.

5. Dussauge,P. &Hart,S.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Singapore: John Wiley&Sons,1992:94.

6. 李明.民营企业技术获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新兴技术篇9

一、新兴技术面临的人力资本挑战

1. 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新兴技术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较低的“命中率”。在新兴技术领域,通常如果一个公司扣开了新兴市场的第一扇大门,其他的公司就只有选择退出。基于此,新兴技术企业需要对技术和市场变化都迅速作出反应,并有效处理由此而涉及到的人力资本问题。

2. 回报的潜在性。与高风险性同时并存的是回报的丰厚性和潜在性。一项新兴技术,从发现、识别、评估到实现产业化,并最终在市场中完成价值创造,通常都需要若干年的时间。对公司而言,则是需经过若干年的投入后才能获得第一笔收入,投入包括研发试制投入,以及市场沉默期的持续推广投入,而当公司一旦以适当的产品扣开适当市场的时候,新兴技术也就会产出丰厚的利润。

3. 成长的不可预期性。新兴技术企业一旦找到进入市场的途径,就会迅速成长。技术与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相应地也就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人力资本问题。

4. 技术秘密的向心性。对新兴技术公司来说,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但知识本身却是复杂的,也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新兴技术公司要赶上革新所需的步伐,应当能对员工个体如何更新知识加强引导和控制。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新兴技术是存在于员工个体的脑海中的,员工个体对其由专长和革新带来的成果有所有权的要求,而公司为保持其竞争力,也需要对这些成果拥有所有权或控制权,因此新兴技术公司应当对两方面的合法要求进行平衡。

5. 人才争夺的竞争性。新兴技术公司是建立在技术秘密的基础上的,由于技术秘密的复杂性、不断发展性和专用性,新兴技术公司可利用的人才就非常少。建立并拥有人才集中营是通向竞争胜利的最佳途径,而人才集中营不仅包括研发技术秘密的高科技人才,也包括高级管理人才。

二、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1. 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天然不可分性。周其仁的研究指出,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的状况都是无法改变的。这种不可分性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根本不同之处,人力资本所有者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本身的不可分性决定了人力资本具有:(1)主观能动性;(2)排他性;(3)实际贡献的不确定性。

2. 可交易性。可交易是指人力资本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可以让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力资本市场上,人力资本载体与企业签订契约后,人力资本产权便发生了分解,所有权归其载体,企业法人拥有人力资本的控制权、使用权、决策权等。另外,上文曾述及,人力资本是新兴技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只要人力资本创造收益的潜在空间存在,自由竞争就必然促使人力资本向市场转移。人力资本的可交易性是提高人力资本效率的充分条件,也是实现人力资本有效利用的内在条件。

3. 价值信息的隐蔽性和难以计量性。人力资本价值的衡量,即人力资本定价问题,一直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人力资本定价的研究目前有两种方向:一是成本法,即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来探求人力资本的价值;二是产出法,即通过人力资本的实际贡献来探求人力资本的价值。两种方法的研究仅仅是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则是困难重重。由于人力资本载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事前的计算核定出来,而只能通过事后(即根据创造的物化价值大小与所起作用)来界定。

4. 专用性。目前文献对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讨论呈现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人力资本区别于非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因为人力资本是依附于其载体的,所以这种资本是属于其载体专有专用;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与丰富多彩的非人力资本一样,也是多样性与专用性的有机结合。实际上,两种观点的差别仅在于对专用性内涵的解释不同,或者说看待专用性的角度不同。

5. 可抵押性。抵押品是一种筹码,如果某种东西能够做筹码,我们便可以称其可抵押,否则就是不可抵押。人力资本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种筹码?现实中,人力资本的形式面临很多社会的物质的约束,有些企业因为有一名知名的总经理而赢得了项目和顾客,也有些企业因为有一名低能的管理者而使得银行不给其继续贷款。这说明人力资本可以看作是一种筹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筹码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一方面,市场对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有一个衡量;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其自身的未来收益也有打算。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用其未来收益来做抵押的。另外,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化趋势,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风险的关系逐步强化和直接化,从而日益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因而人力资本的抵押性特征也就日益明显。

6. 市场性。人力资本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份额大小,不仅靠其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对一的谈判,还要靠其在市场上的竞争。

三、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

新兴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一般型人力资本、专业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在新兴技术企业面临的行业风险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一般型人力资本(普通劳动者)只具有社会平均的知识存量和一般的分析力、计算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专业型人力资本(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专业人员)具有某项特殊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他们一般都接受过特殊专业知识的正规教育或在职培训。而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1)价值优越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使组织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不可仿制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模仿和复制的;(3)难于替代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是其他任何资源都难于替代的。

前文讲到,对新兴技术公司来说,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新兴技术企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组织。从人员构成的比例上来说,新兴技术企业拥有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极高。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社会稀缺的创新能力,即发现市场非均衡,使市场恢复平衡的能力。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往往会突破既

定技术或制度的“瓶颈”约束,引起组织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外移或生产函数的上移,从而产生边际效益递增效应。另外,人力资本是一种“活”的资本,是一种难以监督或监督成本很高的资本,人力资本的价值发挥不能不能依靠“压榨”,只能依靠“激励”,因此,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增程度取决于对其激励的适当性。

新兴技术企业是由一般型人力资本、专业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组成的一个“能力集合体”,其中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和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在新兴技术企业,一方面,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比重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贡献也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异能性。人力资本的这种差异性为不同水平的风险承担提供了主观上的能力基础,也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特征。

四、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特征

曼昆概括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是: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技术创新必须给创新者提供激励,或者说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的经济制度,其中产权制度是核心。因为创新的基本要求是追求对其所创造的成果以及效益的支配权,而这种支配权最好的保证就是产权。

上面提到,在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异能性,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比重和贡献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因此,针对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设计出成功的激励制度,是促进各种类型人力资本的内在创新因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激励制度设计的优化,必须综合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内含风险(risk)、交易费用(transaction free)和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 (human capital structure)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I=f(R,F,H)。其中:R代表行业风险,F代表交易费用,H 代表人力资本,I代表激励契约的选择结果,即激励模式。

根据“张五常假说”(Cheung,1969):劳资双方之所以存在定额租约、工资合约和分成合约,原因在于合约双方在合约安排的选择问题上都是“为了在交易费用的约束下,使从风险的分散中所获取的收益最大化”。这一假说又被称为“R—F分析范式”。根据该分析式,当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不能补偿F时,在“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下,I倾向于工资合约;当R很高,超出了知识型员工的风险承受能力时,如果仍维持“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I是定额租金式的承包合约的可能性很低。当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在补偿F有剩余时,劳资双方签订分成式的、以股权期权为基础的激励契约就较为普遍。

新兴技术具有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较低的“命中率”,而风险分散带来的潜在收益空间也很大。董事会代表股东的意志,与人力资本载体签订以股权期权为基础的激励契约仍然能够实现“在交易费用存在的前提下,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最大化”这一目标。人力资本使用权的天然私有性决定了其贡献的不确定性,并且无法对其实行完全的统一规划,以实行彻底的监督。因此,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可以用来解决自我监督的激励问题。

参考文献:

新兴技术篇10

    一、新兴技术面临的人力资本挑战

    1. 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新兴技术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较低的“命中率”。在新兴技术领域,通常如果一个公司扣开了新兴市场的第一扇大门,其他的公司就只有选择退出。基于此,新兴技术企业需要对技术和市场变化都迅速作出反应,并有效处理由此而涉及到的人力资本问题。

    2. 回报的潜在性。与高风险性同时并存的是回报的丰厚性和潜在性。一项新兴技术,从发现、识别、评估到实现产业化,并最终在市场中完成价值创造,通常都需要若干年的时间。对公司而言,则是需经过若干年的投入后才能获得第一笔收入,投入包括研发试制投入,以及市场沉默期的持续推广投入,而当公司一旦以适当的产品扣开适当市场的时候,新兴技术也就会产出丰厚的利润。

    3. 成长的不可预期性。新兴技术企业一旦找到进入市场的途径,就会迅速成长。技术与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相应地也就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人力资本问题。

    4. 技术秘密的向心性。对新兴技术公司来说,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但知识本身却是复杂的,也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新兴技术公司要赶上革新所需的步伐,应当能对员工个体如何更新知识加强引导和控制。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新兴技术是存在于员工个体的脑海中的,员工个体对其由专长和革新带来的成果有所有权的要求,而公司为保持其竞争力,也需要对这些成果拥有所有权或控制权,因此新兴技术公司应当对两方面的合法要求进行平衡。

    5. 人才争夺的竞争性。新兴技术公司是建立在技术秘密的基础上的,由于技术秘密的复杂性、不断发展性和专用性,新兴技术公司可利用的人才就非常少。建立并拥有人才集中营是通向竞争胜利的最佳途径,而人才集中营不仅包括研发技术秘密的高科技人才,也包括高级管理人才。

    二、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1. 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天然不可分性。周其仁的研究指出,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的状况都是无法改变的。这种不可分性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根本不同之处,人力资本所有者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本身的不可分性决定了人力资本具有:(1)主观能动性;(2)排他性;(3)实际贡献的不确定性。

    2. 可交易性。可交易是指人力资本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可以让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力资本市场上,人力资本载体与企业签订契约后,人力资本产权便发生了分解,所有权归其载体,企业法人拥有人力资本的控制权、使用权、决策权等。另外,上文曾述及,人力资本是新兴技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只要人力资本创造收益的潜在空间存在,自由竞争就必然促使人力资本向市场转移。人力资本的可交易性是提高人力资本效率的充分条件,也是实现人力资本有效利用的内在条件。

    3. 价值信息的隐蔽性和难以计量性。人力资本价值的衡量,即人力资本定价问题,一直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人力资本定价的研究目前有两种方向:一是成本法,即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来探求人力资本的价值;二是产出法,即通过人力资本的实际贡献来探求人力资本的价值。两种方法的研究仅仅是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则是困难重重。由于人力资本载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事前的计算核定出来,而只能通过事后(即根据创造的物化价值大小与所起作用)来界定。

    4. 专用性。目前文献对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讨论呈现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人力资本区别于非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因为人力资本是依附于其载体的,所以这种资本是属于其载体专有专用;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与丰富多彩的非人力资本一样,也是多样性与专用性的有机结合。实际上,两种观点的差别仅在于对专用性内涵的解释不同,或者说看待专用性的角度不同。

    5. 可抵押性。抵押品是一种筹码,如果某种东西能够做筹码,我们便可以称其可抵押,否则就是不可抵押。人力资本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种筹码?现实中,人力资本的形式面临很多社会的物质的约束,有些企业因为有一名知名的总经理而赢得了项目和顾客,也有些企业因为有一名低能的管理者而使得银行不给其继续贷款。这说明人力资本可以看作是一种筹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筹码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一方面,市场对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有一个衡量;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其自身的未来收益也有打算。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用其未来收益来做抵押的。另外,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化趋势,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风险的关系逐步强化和直接化,从而日益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因而人力资本的抵押性特征也就日益明显。

    6. 市场性。人力资本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份额大小,不仅靠其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对一的谈判,还要靠其在市场上的竞争。

    三、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

    新兴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一般型人力资本、专业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在新兴技术企业面临的行业风险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一般型人力资本(普通劳动者)只具有社会平均的知识存量和一般的分析力、计算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专业型人力资本(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专业人员)具有某项特殊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他们一般都接受过特殊专业知识的正规教育或在职培训。而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1)价值优越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使组织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不可仿制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模仿和复制的;(3)难于替代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是其他任何资源都难于替代的。

    前文讲到,对新兴技术公司来说,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新兴技术企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组织。从人员构成的比例上来说,新兴技术企业拥有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极高。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社会稀缺的创新能力,即发现市场非均衡,使市场恢复平衡的能力。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往往会突破既定技术或制度的“瓶颈”约束,引起组织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外移或生产函数的上移,从而产生边际效益递增效应。另外,人力资本是一种“活”的资本,是一种难以监督或监督成本很高的资本,人力资本的价值发挥不能不能依靠“压榨”,只能依靠“激励”,因此,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增程度取决于对其激励的适当性。

    新兴技术企业是由一般型人力资本、专业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组成的一个“能力集合体”,其中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和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在新兴技术企业,一方面,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比重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贡献也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异能性。人力资本的这种差异性为不同水平的风险承担提供了主观上的能力基础,也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特征。

    四、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特征

    曼昆概括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是: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技术创新必须给创新者提供激励,或者说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的经济制度,其中产权制度是核心。因为创新的基本要求是追求对其所创造的成果以及效益的支配权,而这种支配权最好的保证就是产权。

    上面提到,在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异能性,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比重和贡献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因此,针对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设计出成功的激励制度,是促进各种类型人力资本的内在创新因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激励制度设计的优化,必须综合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内含风险(risk)、交易费用(transaction free)和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 (human capital structure)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I=f(R,F,H)。其中:R代表行业风险,F代表交易费用,H 代表人力资本,I代表激励契约的选择结果,即激励模式。

    根据“张五常假说”(Cheung,1969):劳资双方之所以存在定额租约、工资合约和分成合约,原因在于合约双方在合约安排的选择问题上都是“为了在交易费用的约束下,使从风险的分散中所获取的收益最大化”。这一假说又被称为“R—F分析范式”。根据该分析式,当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不能补偿F时,在“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下,I倾向于工资合约;当R很高,超出了知识型员工的风险承受能力时,如果仍维持“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I是定额租金式的承包合约的可能性很低。当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在补偿F有剩余时,劳资双方签订分成式的、以股权期权为基础的激励契约就较为普遍。

    新兴技术具有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较低的“命中率”,而风险分散带来的潜在收益空间也很大。董事会代表股东的意志,与人力资本载体签订以股权期权为基础的激励契约仍然能够实现“在交易费用存在的前提下,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最大化”这一目标。人力资本使用权的天然私有性决定了其贡献的不确定性,并且无法对其实行完全的统一规划,以实行彻底的监督。因此,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可以用来解决自我监督的激励问题。

    参考文献:

新兴技术篇11

一、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与快速发展,全球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竞争也愈演愈烈,“标准先行”成为新兴产业创新的重要战略模式,新兴产业竞争实质上是新兴技术标准的竞争。为了在技术标准竞争中抢得先机,各国纷纷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来推动新兴技术标准化进程。近年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产业创新联盟)在我国蓬勃兴起。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推动新兴技术标准形成和演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组织,在推动新兴技术标准化过程中存在新兴技术标准与战略联盟的协同演化现象。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标准界定相关研究综述

李新男(2007)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对传统的“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创新。他从要素组织、组织形态、运行机制和主要任务四个方面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吴文华(2009)认为一个标准最终能够得到确立和扩散,顺利成为行业标准甚至国际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影响技术标准确立与扩散的主要因素是标准的技术本身和该技术的安装基础,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标准的失败。

(二)协同演化理论基础

如前文所述,演化经济学经过长期的争论,形成了普遍为学者所接受的在“综合达尔文主义”框架下的研究范式,即各种经济系统如何通过系统间和系统内的“变异机制”、“选择机制”和“遗传机制”实现演化。然而,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是复杂的,又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因此,为充分认识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演化特征,必须将“综合达尔文主义”的“变异、遗传和选择”的演化逻辑运用到系统的各个层级中,并探讨系统不同层级之间演化逻辑的相互作用关系(见Jouhtio(2006)),这就涉及到系统间和系统内的协同演化问题,目前,系统的协同演化已经成为现代演化经济学关注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之一。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的协同演化机理

(一)技术标准对创新战略联盟的影响机制

(1)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的技术创新驱动机制。由于新兴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艰难性,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全部的技术创新优势。但获得技术创新优势又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构筑企业联盟可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占领技术高地,巩固和更新企业核心竞争力。因为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种固化的竞争力,而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发展,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会演化成一般化能力,而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对任何企业来说,新技术需要花费很高的代价,巳常常受到自身能力、信息不完全和消费者态度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企业从技术的封闭自创转变为开放合作,竞争性联盟可以促进研发,加速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商业化,使联盟以及参与联盟的企业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2)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机制。新兴技术标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专利标准的成果转化,并投入市场,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市场是联盟系统竞争优势得以实现的最终场所,而市场需求则是联盟系统活动的动力源泉,是联盟活动的基本起点。标准竞争是标准市场经济的主要调节机制之一,竞争规律与价值规律一样,都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如果把市场需求称为联盟系统演化的原始动力要素的话,那么市场竞争(也称行业环境)则是联盟系统演化的后续动力要素。市场需求引发企业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联盟,使竞争性企业的联盟成为可能。市场竞争则促使联盟系统和联盟系统内的企业比系统外的竞争对手更快、更好地获得更有效的竞争优势。

(二)创新战略联盟对技术标准的影响机制

(1)创新战略联盟的协同创新机制。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建立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创新战略联盟的战略协同、过程协同和专利协同,帮助联盟成员之间通过技术协调互补,协作研发,解决产权矛盾等,可更早更快的使技术得到成熟,获取技术标准战略的先动优势。

(2)创新战略联盟的标准安装基础扩大机制。标准技术本身的性质虽然是技术标准形成和扩散的基础,但是技术本身的性质并不自然导致标准的确立和扩散。根据网络外部性理论,当某种标准达到安装基础的临界点之后,由于市场锁定效应,新用户将只选择此标准而不选择其他标准。所以落后的技术标准如果可以率先达到网络外部性发挥作用的安装基础临界点,也可以成为事实标准,并得到快速扩散。企业组建创新战略联盟之后,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影响力影响标准的安装基础。技术标准联盟不仅可以直接扩大标准的安装基础,而且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的预期,得到政府的支持等来达到影响标准安装基础的目的。

四、研究结论

参照已有研究和对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有实际基础上,揭示了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协同演化机理。本文分析出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影响机制主要包括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的技术创新驱动机制、市场需求和竞争机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的影响机制为联盟的协同创新机制、安装基础扩大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新男.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产业,2009,(12).

新兴技术篇12

对新兴经济体中的一般企业来讲,以下列出的五种能力作为企业研发能力的主体部分要使企业全部具备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应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逐步形成相应的能力,其在实质上也构成了企业成长现实的能力路径。1.复杂环境的生存能力“这一能力是指在制度环境不完善或政府存在干预市场行为的背景下……企业协调、处理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能力。”[6]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新兴经济体国家,政治与经济体制都在朝着逐步分权、透明和破除发展障碍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产能过剩和经济区域间缺乏协调,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区域贸易壁垒依然存在。这种存在明显缺陷的制度环境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但新兴经济体的各类企业必须快速适应和学习这种变化中的艰难环境,这是企业开展一切研究和开发的前提所在,只有顺利地生存下来才有讨论获得创新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的必要。2.智力能力水平智力能力是指企业“识别、搜集、分析与理解那些与关于市场、技术、竞争、行业标准以及行业规范相关信息的能力”[6]。而这些信息对于形成智力资本、采用模仿式和原创式的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术界已经比较认同下列观点:即智力资源是由人力资源、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重要方面构成的,三个方面都离不开对高水平专业人士显性与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同时,智力能力作为企业创新的基本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创新率及研发能力的水平。可见如果企业没有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和创意人员,其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3.对外部技术等资源的整合能力整合能力是“指将外部市场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得的技术、关键部件和专业化服务与自身拥有的资源、设计和产品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提供具有更加丰富功能、成本更低或其他改进产品特征的能力”[6]。“对于新兴经济体的公司来说,仅仅将国外公司开发的技术或产品原封不动地引入国内市场是不够的,它们必须开展研发工作,将国外技术或产品加以更改,以符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或政府的要求……此外,研发工作还会增强一个公司的吸收消化能力,即公司识别新的、外部信息价值的能力,消化这些信息的能力以及将这些信息应用于商业化的能力。”[4]整合能力具备一定技术难度但能有效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一个能力维度,其往往直接决定了企业创新率的高低。4.网络能力网络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外部组织,如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供应商、顾客、社区甚至竞争对手等,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源的能力”。“具有东方背景的国家,网络能力对于新兴国家的企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所带来的伤害以及内部运营所存在的缺陷……与简单地请客送礼不同,这里的关系构建,更多的是致力于从外部环境公开合法地获得信息和知识,建立与利益相关者长期稳定的合作,以及通过网络化和模块化对企业传统的产业链进行再造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6]也即当指之间有较强的网络关系维系时,他们就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产生较高的网络外部性和集聚效应,这也成为创新集群地作为科技创新元素的重要性所在。5.新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是企业评估、消化与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具备了这一能力的企业,就可能对市场变化与外部新产品做出快速响应。吸收能力可“将其归结为三部分内容,即获取、模仿、转化和开发新知识的能力”[6]。对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东亚新兴经济体而言,在其企业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原创性开发但又不甘于总是屈居人后的情况下,吸收能力就是其自身其他核心能力从无到有建设的前提。以市场营销为媒提升创新能力新兴市场国家尽管在规模上不尽相同,其共同特点是都处于高速发展期,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市场诱人但也瞬息万变,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政府逐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经营的有效开展时刻无法离开市场需求。“市场营销的成功需要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营销组合,技术创新也需要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目标市场战略、市场定位战略以及产品、加工、促销、分销战略,并非某一单项活动或一个环节。”[7]同时,“市场营销也可以增强一个公司吸收外部信息并加以更改以用于当地市场的能力。通过大规模营销,公司可以了解哪些外部信息、产品或技术是适于当地市场的,以及对其做什么样的更改才能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营销工作对于了解新兴市场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尤为重要。首先,新兴市场普遍缺乏知名的、可信赖的市场研究中介机构,公司难以从市场研究公司那里获得可用的市场信息,转而加大营销工作,以收集可信的市场信息。其次,较发达市场经济体而言,新兴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性质更为复杂,通常也更需要不同类型的产品创新”[4]。在市场营销所提供情报的基础上,企业技术创新得以顺利实现之后,同时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技术创新与企业营销创新的良性循环。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策略

(一)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建立多元风险资本投资体系中国企业由于长期科技投资严重不足,因而在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方面缺乏选择能力和自由度。但在当前的形势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越来越受到企业家们的重视,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才能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充分发挥出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作用,才能促使企业更大幅度的增加科技投入,使其进入良性循环”[8]。具体说来,“新兴经济体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必须积极提高新兴经济体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努力增加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提高科研机构科研质量,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支出。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保证政府对高科技产品的获取渠道,尤其是扩大国企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以从发达国家直接引进技术”[9]。1.科技人才梯队的建设“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人才是成功的关键。”[8]为招揽人才企业要善用优化工作条件和待遇(对高精尖人才的特殊优待),提供深造机会等手段,并使高级人才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获得人才资源之后,还要完善激发科技人员优势、积极性、创造性的机制,包括建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科技人才体系架构标准,加快创新文化的建设。中国企业必须明确,加大对科技人才培养的投资就是对增强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投资,而且需要超常规地加大人才尤其是基础研究人才的投资力度,并且建立学习型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新机制。通过切实实施企业高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工程与高精尖人才特殊培养工程,不断提高企业科技人才的整体水平与质量档次,只有通过科技人才定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时捕捉国际科技前沿信息,组织科技攻关,才有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新产品的可能。2.拓宽科技投资渠道,投资分配上重点突出从现阶段的情形看,应学习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尽快构建和完善风险资本投资体系,而中国企业也需科学评估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才会有较高的收益预期。这里也需明确技术创新中企业与政府分工与协作的关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是筹集科技资金的主体,其需到场外交易市场和民间资本市场去寻求资金,并逐步建立筹集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政府退出”机制;而政府则需回归到“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督,控制风险”的本位上来。另外,在投资分配上需突出“三个重点高对应”,尽快提升基础研究投资的比重,针对中国企业以往的科技投资普遍存在“撒胡椒面”现象,目前的投资应遵循“三个重点高对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理论,强调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取向是要把重点资金与重点项目、重点人才在一定高度上对应起来,为此企业则要形成“三个重点高应对”的有效资源配置的政策机制,并提升企业技改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科技创新的资金管理方面,应推进企业研发资金的审计监督创新进程,既要改革传统的审计证据收集方式,又要变革审计导向———从制度基础审计转向风险基础审计。因此,改革现行企业审计体制,变革审计方式和技术,培养新经济条件下审计管理人才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3.加强与外部组织的合作研发纵观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我们发现“如果想扩大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就必须加强创新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强化在创新成果产生、应用和推广过程中体制机制、技术、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整合创新资源方面,瑞典、芬兰、荷兰等北欧国家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这些国家率先改革了各创新主体间的联动机制,为企业、公共及私立研究机构和政府搭建了良好的创新资源整合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各种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地融入创新体系中”[10]。我国企业在创新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应注重与其他企业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多种合作关系包括合作开发、项目委托、建立以关键项目为基础的有限责任公司等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可以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确定自己为社会生产服务的最佳位置;企业也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资源,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