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结算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2 15:00:36

人民币结算论文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1

摘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进程,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贸易与金融的双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出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实施的意义,最后指出在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人民币跨境结算实施有所借鉴。 关键词:人民币 跨境结算 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出的背景 实体经济对人民币结算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大都采用主要的国际货币进行结算。在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货物贸易中,超过90%的结算采用第三方货币。两国的银行必须通过第三方商业银行才能实现货款的最终清算。一笔贸易款项可能涉及进(出)口方、进(出)口开户行、进(出)口方的外币清算行等多家机构的多个环节才能完成。过多的环节使资金流转速度、到账速度放慢,且每个环节都需承担一定的费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流动性紧张,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规避风险。 对境外企业来讲,其在进行结算币种时一般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结算的货币要有最广泛的可接触性;二是币值要稳定,甚至有升值空间。 在当前国际主流结算货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允许我国企业以汇率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也有利于贸易双方锁定交易成本,降低因采用第三方货币结算而带来的二次汇兑成本,从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 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本币结算中人民币能否被市场选择作为结算货币,是由经济实力、币值稳定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归根到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的不断攀升以及全球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为外贸企业利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投资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人民币区域化后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人民币支付环境的改善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近年来,人民币支付结算环境不断改善,金融体系结算效率不断提高,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96年12月以来,我国认真履行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承诺。这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度安排也遵循了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原则,并体现了本币结算的便利性安排,例如人民币贸易结算不再纳入外汇核销的管理;结算中产生的人民币负债只需外债登记,不纳入外债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将主要通过监督商业银行切实履行贸易真实性审核责任,建设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与有关部门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和管理机制,共同防控试点中的风险。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意义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此次金融危机让我国意识到,要摆脱当前各种不利状况的影响,充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必须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业务的适时启动,不仅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得以加快,也使我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和地位。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大国,这些都为人民币在未来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美元强大的规模效应,且其已经形成了市场的自发选择,在短期内对于美元体制的改革将会非常困难。较为现实可行的做法应该是推进本币国际化与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而有意愿且有能力推进这种 变革的,无疑是东亚地区。 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无疑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储备货币的漫长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长期目标的一部分。人民币国际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周边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实现了准周边化,第一步可以和香港、台湾地区及新加坡一起,形成一个大中华货币区;第二步建立东南亚货币区,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第三步扩大至整个亚洲,构建亚洲区域经济体和货币区。即将人民币从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进而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最终真正实现国际化。而其货币职能的三个阶段为,一是鼓励外资和金融交易用人民币报价和结算;二是通过股票、债券和资本帐户交易强化人民币的国际投资货币功能;最后在外贸和金融交易对人民币达到某一临界量之后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以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贸易结算为例,如果全部转换为人民币结算,现在的总贸易额约为1730多亿美元,占国内年度贸易总额的7%左右。事实上,国内进出口总额的53.3%是与亚洲国家进行往来,并占东盟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10%以上。2008年,我国在贸易项目下,即向亚洲国家进口7000亿美元,约4.8万亿人民币,理论上(如果全部以人民币对外支付)相当于仅在贸易项目下即可向亚洲国家输出人民币4.8万亿元。因此,构建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对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第一步——产生“亚洲人民币”意义重大。在中国经济金融保持现有稳定增长发展势头的前提下,人民币在未来5-10年的时间内,会上升到除了美元和欧元之外,与英镑、日元同等地位的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 (二)对进出口企业的意义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实施对进出口企业而言,一是在国际结算货币上多了一个选择,增加了企业结算的灵活度;二是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国际结算成本,这主要表现在节省了用外币收付款而引起的汇兑成本,同时也节省了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有关费用;三是直接用人民币收付,避免了汇率风险。虽然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可能遇到汇率损失的问题,但进出口企业与投资机构的经营理念不同,进出口企业无需从汇率变动中获取差价和收益,在收款和付款都为同一种货币时,就能够在从事进出口贸易中锁定汇率风险,使企业平稳运行,改变以往企业出口越多汇率风险越大的状况;四是可以进一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另外,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其收汇资金可以存放境外且只需备案,无须审批,不影响进出口企业货物通关速度,按照有关规定还可以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企业在办理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也不需要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 (三)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在国际结算领域的重要创新和探索。从准入角度而言,从事人民币贸易结算只是将国际结算业务的币种进行调换,并不需要用类似资本金、资产质量等硬性指标限制银行;从技术角度而言,人民币贸易结算主要是实现银行间的帐户对接,清算等,相当于通过境外行或港澳行作为中介,延伸了央行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覆盖的区域半径。而且,在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之后,跨境贸易的清算行 范围大大拓展了。在此之前,仅有中银(香港)和中银(澳门)拥有与央行大额支付的清算功能,而试点之后,几乎所有具有国际结算能力的境内银行都可以成为境内人民币贸易的清算和结算行。可以肯定,跨境人民币结算在银行现有的国际结算体制下,将为境内银行拓展国际业务开辟新的空间,增加新的业务,同时也带来大量中间业务收入的产生,而且当人民币在境外产生一定的沉淀资金后,势必会对银行其他的理财服务产生需求。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一直都在承担着资金上的巨大损失。如果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可 以减少银行外汇头寸储备,也就相应地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损失。 另外,银行可能因为这项业务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外资银行由于拥有网络和头寸优势,以前一些大型进出口企业更趋向于在外资银行办理业务。而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这种优势将转向中资银行,尤其是能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的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将拥有绝对优势。 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面临的问题 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展较慢,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作为一个全新的业务,相关的管理部门、企业和银行都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和磨合;二是因为试点企业地域相对有限,从某种意义上也限制了试点规模;三是一些配套制度和政策仍在制定中,在企业和银行的具体操作上有一定困难。 从人民币本身来看,一是美元作为传统货币有着巨大的优势,路径依赖使得企业很难放弃原有结算方式;二是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外进口商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三是人民币作为非自由兑换货币,国际化程度不足,资本账户的管制又使得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流出渠道及规模均受到制约,降低了人民币的吸引力,而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也在近年来力推本币国际化,对于人民币结算积极性不高。 虽然有种种问题,但相信随着试点地区的扩大,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特别是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正在制定和推出中,该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业务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2

(一)广西银行边贸结算的开展情况

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关系,广西与越南的经贸合作得到恢复和迅速发展。1993年5月26日,中越两国中央银行签订了《关于结算与合作的协定》,为双边银行建立结算和合作关系提供了先决条件。自1999年起,越南已连续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成功举办以及中越“两廊一圈”的启动,为广西与越南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贸易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促使银行边贸结算获得较大发展。

(二)广西银行边贸结算业务的特点

1.人民币在中越边贸结算中成为主要结算货币

据监测,当前广西中越边境贸易90%以上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从银行边贸结算币种结构来看,2006年广西边境地区银行办理边贸人民币结算金额143461万美元,占95.75%;美元结算金额6360万美元,占4.25%;采用越南盾结算的金额仅0.07万美元,占比接近于零。民间边贸结算几乎全部通过人民币结算。近年来,人民币在中越边贸结算中占比不断上升(见表1)。

人民币在边境贸易结算呈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政府信用对人民币的支撑,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渐成强势货币,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地位,包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居民倾向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二是人民币近年来一直处于升值势态,在我国边境地区有“小美元”之称,而同时越南盾币值极不稳定。据监测,2006年末人民币对越南盾民间汇率由2004年1:1920升至1:2050,为规避汇率风险,中越双方交易主体偏好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

2.人民币跨境流动呈规模扩大、渠道多样,滞留量下降势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广西边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带动了人民币现金在边境地区流动规模的大幅增长。据调查,2006年人民币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流动规模为199.49亿元,人民币流通规模呈现大幅上升之势。其中流出、流入量分别为103.34亿元和96.15亿元,其中净流出7.19亿元。

当前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主要通过边境贸易、旅游、探亲、留学、走私、“地摊银行”等多种方式进行,由于中越边境地区尚未实现人民币跨境直接通汇,因此,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进流出主要以非正规金融渠道为主。一是边境贸易活跃加快了人民币流动规模的扩大。据海关统计,2006年广西边境贸易进出口额10.50亿美元,同比增长49.7%。二是“地摊银行”现金调剂、走私、贩毒、洗钱等非法民间携带带动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2006年非法净流出人民币现金约9.44亿元。三是边境旅游、探亲消费、购买资产等。包括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消费以及境外团费人民币现钞支付以及越南人前往中国广西旅游消费、买房置业引起部分人民币回流,2006年非贸易净流入10.41亿元人民币。

与人民币跨境流动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相比,沉淀于越南境内的人民币存量大幅减少。据估算,2006年末人民币现金在越南境内的滞留量约为52亿元,比2004年减少12亿元。人民币现金滞留量减少主要受中越经济金融水平差异、国家打击边境以及暂停异地旅游办证等突发因素影响。

3.人民币结算模式呈现多样化

当前人民币结算呈现银行结算与民间结算并存的局面。1996年底中越银行边贸结算业务正式开通,广西辖区内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10家分支行先后与越南有关银行建立边贸结算行关系,人民币逐渐纳入中越银行结算渠道。同时,“地摊银行”随着边境贸易规模扩大,中越两国边民互市和边境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地摊银行”更趋活跃,边贸结算银行受到“地摊银行”的制衡作用越来越明显。

(1)银行结算方式。中越银行边贸结算是一种两国本币共同承担结算职能,但本币并不实现跨境流动的结算模式。

一是利用“地摊银行”进行头寸笔笔清算的汇款模式。中方进口商支付货款时,首先向边贸结算银行提出汇款申请,边贸结算银行接到申请后即向“地摊银行”咨询人民币与越南盾汇率,确定汇率后向进口商反馈,进口商同意后将人民币款项划到边贸结算银行,然后边贸银行要求“地摊银行”将等值的越南盾存入中方边贸结算银行开在越方边贸结算银行的往来账上,待越南盾款项到账后即向越方边贸结算银行发出借记通知,将款项解付给越方的出口商,同时边贸结算银行再将该笔款项转到“地摊银行”指定的账户上。越方出口商收到的是越南盾货款。中方出口时则与上述结算流程相反。

二是利用中方边贸结算银行在越南边贸银行开立的越南盾资金清算账户转账的结算模式(即“两头在外”模式)。该结算模式是已成为人们进口业务的主要方式,占银行边贸进口结算业务的80%以上。越方出口商先委托中介人或“地摊银行”将一定的越南盾现金存入中方边贸结算银行在越南边贸银行开立的越南盾资金清算账户,然后自带“现金缴款单”至中方银行,中方银行审核相关凭证后发出汇款指示,要求越方银行从该行账户中将相应的资金支付给越南指定收款人。由于此结算模式资金收付均发生在境外,因此称为“两头在外”业务。

三是利用人民币边境贸易结算专用账户划转的结算模式(即“两头在内”模式)。该结算模式占出口业务的较大比重,通常是越南客商携带人民币现钞入境或从“地摊银行”等非正轨途径获得人民币现金存入其在中国边贸银行开立的人民币边境贸易结算专用账户,再从该账户将资金划转给中国出口商。由于资金收付行为均发生在境内,因此称为“两头在内”业务。上述结算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越南盾不坚挺,中方银行开在越方银行的往来账户基本上是零头寸。而越南银行开立在中方银行的往来账户上保留的人民币头寸也不多,因此,不管哪一方的边贸结算银行要完成边贸结算,都只能通过“地摊银行”来获得结算所需的对方国家现金。鉴于银行对“地摊银行”的依赖,使“地摊银行”业务规模随着银行边贸结算业务量的放大而扩增。

(2)民间结算方式。主要包括“地摊银行”结算、交易双方直接现钞结算、个人储蓄账户划转三种方式。

一是“地摊银行”以其方便、快捷、守信迎合了从事边贸业务的经营者和跨境旅游者对货币的兑换及短期融资需求,因此,随着广西边贸蓬勃发展,“地摊银行”也日益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现存“地摊银行”超过300家,多集中在越南芒街一带,每家地摊银行每日资金周转头寸40-50万元不等,规模极其庞大。“地摊银行”的结算流程如下:以中方客户汇出人民币到越南为例,客户只需要与摊主谈好人民币对越南盾的汇率,然后将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存到摊主指定的账户,摊主确认收到款项后,即以电话或传真的方式通知越方的“地摊银行”向越南的收款人付款。从整个结算和清算流程上看,“地摊银行”实质上并没有实现人民币和越南盾跨境流动。但“地摊银行”拥有商业银行无可比拟的特殊、灵活的头寸内部平盘模式。“地摊银行”一般将吸收的人民币头寸存入在中方银行开立的个人活期储蓄账户,吸收的越盾头寸存入在越方银行开立的个人储蓄账户,每当一家“地摊银行”有头寸不足或头寸需求时,其通过电话的方式联系其他“地摊银行”调剂头寸划转入账,以此完成头寸平补。

二是不借助第三方媒介,由交易主体直接用现钞结算或通过个人储蓄账户划转的方式。现金结算在广西边贸结算史上曾经盛行,近年来随着非现金化结算方式的兴起,现钞结算规模逐渐萎缩,现今在只有部分边民互市贸易、走私贸易采取现钞结算方式。个人储蓄账户划转方式是指结算双方均在边境银行开立个人储蓄存款账户,当货物买卖成交后,卖方直接将货款转入对方储蓄存款账户。这种结算方式快捷便利,适用于部分边民互市贸易。二、当前中越银行双边本币结算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中越银行双边本币结算业务无法实现人民币跨境通汇

当前中越本币结算是本币并不实现跨境流动的结算模式。即中方进口时直接向银行支付人民币,由银行完成汇兑后向越南出口商直接解付越南盾;越方进口时同样直接向银行支付越南盾,银行完成汇兑手续后则直接向中方出口商解付人民币。本币在对方国家不“落地”。尽管当前外汇局统计人民币结算占比高达90%以上,但这只是从中国单方面角度而言,客户付出和收入的均为人民币;从越南角度而言,其客户付出和收入的均为越盾。实际上是中越两国货币共同参与银行双边本币结算,人民币在边贸结算中并没有充当支付工具。

(二)中越货币官方汇率的缺失使本币结算受制于“地摊银行”

人民币和越南盾均为非自由兑换货币,尚未形成官方汇率,在当前银行本币不能直接通汇的结算模式下,中越银行本币结算或汇兑业务产生的外币头寸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平盘,缺乏有效的清算手段。同时受越南盾一直处于贬值趋势的“擎肘”,我国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不愿在往来账户中保留越南盾余额,头寸平补依赖于“地摊银行”。“地摊银行”作为人民币/越南盾汇兑业务的唯一经营者,掌握了大量人民币、越南盾头寸,因此掌握了中越边境人民币与越南盾市场汇率的控制权。“地摊银行”通过操纵和垄断边贸结算汇率,对银行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并且从汇率的波动中获取大量差价。

(三)高成本的现钞调运抑制了人民币跨境流通

由于人民币是不可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在越南流通地域范围有限,人民币货币职能发挥有限,仅限于消费支付及部分边境贸易结算,很少作为投资和贮藏货币,本币现金回流的愿望高。但是跨国调钞成本大、风险可控性较差,同时现钞调运涉及两国之间协调边防、交通、枪支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现钞调运无法开展。尽管2004年6月越南官方允许越南商人在经其批准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但其银行迟迟未开办,使得人民币跨境通汇一直无法实现。

(四)清算渠道的“梗阻”制约了人民币跨境流通

由于越南盾是不可自由兑换货币,银行在办理结算业务时,需将其折算成本币,记载相应的会计账务,再以本币录入相应的系统中,这不仅增加了业务人员的工作量,影响了资金的划拨速度,同时也制约了本币结算业务的快捷和便利,进而影响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同时由于边贸结算未能直接纳入我国的清算体系,加大了资金流通监管的风险,如对越方企业在我方银行开立的人民币边贸结算专用账户资金流向和用途缺乏管理,又如对个人人民币储蓄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未加限制,“地摊银行”可轻易地以边民证甚至以居民身份证开立个人储蓄账户,银行未落实实名制监管要求。

(五)中越两国政府缺乏有效沟通和合作机制

中越两国官方至今未达成有效的合作机制,现行支付与结算协议执行不畅,是阻碍人民币结算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现行支付与结算协议对中越双方银行间互开立往来账户、清算方法、头寸调拨、汇率决定等均没有明确规定,在边贸本币结算业务当中,中越双方银行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清算机制可以将外汇头寸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内部进行消化,造成边境地区汇率、汇兑业务、结算业务均由地下经济掌控,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三、推进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建议与对策

(一)确定人民币和越南盾的一个区域性官方牌价

人民币、越南盾均为非自由兑换货币,这是制约边境银行清算的首要问题,要扫除这一障碍,必须由两国官方确定一个区域性官方人民币/越南盾牌价,在边境区域允许人民币与越南盾可自由兑换。中越两国央行应理顺人民币与越盾等周边国家货币的汇价形成机制的关系,重新修订双边结算与合作协定,协商约定两国汇率决定方式,同时约定两国边境银行开展双边货币自由兑换业务,为下一步推进人民币结算铺平道路。

(二)健全中越银行清算合作机制,将人民币与越南盾头寸平补纳入银行清算体系

银行人民币与越南盾的头寸平补过渡依靠“地摊银行”,促成其成为市场汇率制定者,成为阻碍中越本币结算以及货币自由兑换的最大障碍,要摆脱银行对“地摊银行”头寸平补的依赖,必须从有效的途径解决银行头寸平盘需求。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3

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和现状

人民币跨境结算是指有跨境贸易及零售结算需求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的货币,为客户提供办理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跨境付款和收款服务。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深圳、广州、东莞、珠海五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工作。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等五部委联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管理办法》并公布了实施细则。到今年7月,中国实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就满5年了,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每年每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规模在不断扩大,2011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08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1109亿;2012年,上述两项数据分别为2.94万亿元和2802亿元;到了2013年,更是快速上升到4.63万亿元和5337亿元。

2014年4月25日,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宣讲会在广州召开。从会上获悉: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量10871亿,占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比重为18.4%;而同期广东全省新增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同期国际收支总额的26.9%,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占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的28.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并未与之相符。我国学者曾指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以人民币进行金融交易计价、以人民币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主要是逐步推进人民币跨境服务。

尽管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规模在扩大,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民币的结算风险较大,国际贸易中结算货币倾向于选择币值稳定的,而近些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小幅波动状态,二是人民币目前人民币还不是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来自境外的人民币不足,三是进出口双方的需求不能同时得到满足,很多情况下境内企业无法说服境外企业用人民币结算,四是我过境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不高,金融机构对外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我国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

二、影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综述

美国经济学家Mckinnon发现在选择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时,出口商比进口商更愿意以出口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出口商品的差异性、市场地位决定结算货币。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出口产品的价格支配能力等因素影响影响出口商的谈判交涉能力,出口商相对于进口商处于更有利地位,以本币计价可以防止汇率风险。麦金农的理论也是后来很多贸易结算货币理论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Krugaman认为在具有很强替代性的行业,出口商为避免汇率引起价格波动,在确定国际结算货币时,倾向于与竞争者采用同种货币。国际贸易结算中,某种货币一旦确定了在货币结算中的主导地位,就具有惯性作用。

根据“货币的网络外部性”理论,货币的交易成本决定结算货币,一种货币的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就越低。货币交易也存在规模效应,这使得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趋向一致,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元在国际结算中居于主导地位。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在资本项目下兑换受到管制,一般很难在国际结算中作为结算货币。

国外有学者研究认为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与经济实力影响结算货币的选择。出口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越大,出口国经济实力越强时,其货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越大,可接受程度也就越高,采用出口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于惯性因素和趋同性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较难改变。

汇率制度和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结算货币的选择,有研究表明,当前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源于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很多国家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另外发达的金融市场也有利于该国家的货币成为结算货币,有完善的远期市场为进出口商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有健全的银行票据市场和国债市场便于货币的运用与筹措。

综上,一国货币想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出口商品的差异化程度,货币交易成本的大小,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汇率制度、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都有重要的影响性。

(二)影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现实因素分析

基于前述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影响我国跨境贸易人民结算发展的几个因素: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一国经济发展形势既是对过去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也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期,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意味着稳定的需求和供给,并且有更好的信誉保障,增加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可能。第二,贸易发展水平。这包括对外贸易的规模和产业结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时间不长,主要运用于商品贸易。贸易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贸易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第三,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如果人民币能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就能在境外市场上更合理地流通,当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目前国内的金融管制无法建立符合要求的人民币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使得更多贸易商倾向于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第四,人民币的稳定性。之前的理论中已经说明一国货币的稳定程度对其成为结算货币有很重要的影响性,货币的波动率越高,稳定性越差。而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倾向于选择更稳定的货币。第五,政策因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运行以来,国家的很多相关条文通知对试点范围和结算额的规模扩大都具有促进作用。2009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项的通知》,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其他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当月的人民币结算额都有大幅提升。

三、影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设置

Y: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水平,以跨境贸易人民结算额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表示。X1:贸易发展水平,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同期世界贸易总额比例表示。X2: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水平,本文仅考虑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用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占同期我国货币供应量余额M2的比例表示。X3:人民币的稳定性,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率表示,以当期人民币汇率与基期人民币汇率之差除以基期人民币汇率,并取绝对值。加入政策变量,D1为2010年6月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至20省(市),政策出台前为0,出台后为1。D2为2011年8月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向全国,变量设置方法同D1。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所有变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中国海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PB World Trade Monitor等相关网站2009年7月至2013年8月的月度数据整理所得。

(二)回归分析

根据Stata软件对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得出模型的估计公式为:

Y=0.0072309+251.8091X1-47.45822X2+15.81834X3+0.0220919D1-0.2121759D2

s=(0.0587173) (331.8746) (16.12714) (1.781473)(0.0571357) (0.0760374)

r=(0.12)(0.76)(-2.94)(8.88)(0.39)(-2.79)=0.9384F=134.04 S.E.=0.09717

其中X2、X3和D2的系数很显著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的影响较明显,2011年8月的政策效果更显著,说明国家政策对于人民币跨境结算具有很大的推动力。

随着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需求和境外机构与个人持有人民币需求的增加,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应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三个建议:

(一)增加宏观调控力度,保持币值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许多国家对于人民币汇率也有质疑,货币国际化的关键是币值稳定,在人民币跨境结算方面国家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二)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并没有完全放开,中国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和健全,扩大和发展离岸市场是促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竞争力

提升我过对外贸易企业竞争力,可以增强出口企业的话语权,中国企业的国际地位提升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上更有信服力。

参考文献:

[1]黄燕君,包佳杰.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

[2]刘旗.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启示[J]经济论坛,2010.

[3]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

[4]周立平,周志刚.经济减速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分析[J].对外经贸,2012.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4

(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有利于企业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美欧日等境外企业和我国境内企业之间的贸易,通常是以它们的本国货币进行计价结算,这样由此带来的美元、欧元和日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风险通常主要由境内企业承担。如果能以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则境内企业可以避免承受这类汇率风险。从而当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时,我国和周边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企业所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即可部分消除。

(2)有助于企业营运成果清晰化。当我国进行贸易结算时,通常其经营成果较为透明,表现为进口企业的成本和出口企业的收益能够较为清晰的固定下来,这样就有利于企业进行财务核算。

(3)人民币结算节省了企业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有关费用。当企业在贸易中以非本币进行结算时,通常为规避汇率风险而委托银行进行衍生产品交易,从中资商业银行远期结售汇的收费标准来看,买入三个月的美元按交易金额的2.5,卖出三个月的美元按交易金额的5收取费用。而一般的外资银行这项交易的收费标准则普遍高于中资银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企业进行国际结算主要使用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国际货币,因此为控制汇率风险承担了大量的外币衍生产品的交易费用,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若采用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我国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所承担的衍生交易费用即可大幅降低。

(4)人民币结算节省了企业两次汇兑所引起的部分汇兑成本。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大都采用美元结算,而其国内又不能进行美元流通,这样结算通常要经过本币-美元-本币的两次兑换,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公司的内部交易的贸易之中。若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的话,则可减少其中一次兑换并节省有关费用。

(5)跨境贸易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一次汇兑本身就减少了资金流动的相关环节,简化了结算过程,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由于不需要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企业可以减少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和相关资金投入,这也有利于企业加快运转速度。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人民币用于跨境结算带来了机遇,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人民币结算也可能会引起境外债权债务关系,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在人民币境外债权债务方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会形成外国企业持有人民币的现象,由此可能引发诸多问题。在外汇管理方面,人民币用于跨境结算可能会使当前的进出口核销制度出现一系列的操作性困难。

我们不难看出,人民币结算试点,其作用也不可高估。当前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的稳定和扩大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1)人民币结算尚处于试点阶段,是否扩大到香港和东盟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还要根据试点的效果来稳步推进。

(2)即使人民币结算扩大到其他国家,其使用规模既受限于这些国家所持有的人民币规模,又受限于境外客户使用人民币的意愿。此外,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情况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水平主要还是取决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复苏,从这一角度分析,人民币结算对出口的直接刺激作用仍有待观察。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0-0040-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0.08

一、人民币国际化概述

(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人民币开始在我国周边地区大量流通,甚至在部分国家人民币已被作为储备货币的一部分,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中央银行也适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自2008年12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又与冰岛签署了5亿美元(35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①。另外,2008年12月24日,外汇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对广东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5月,试点地区扩大至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等市,2010年又扩大到江苏、山东等20个省市。此举将使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走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从理论探讨发展到实际操作阶段。

(二)人民国际化对于我国的利与弊

人民币被其他经济体接受,成为国际化货币对我国而言有诸多好处:一是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改革,增强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上的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二是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我国获取铸币税收益;三是有利于我国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争取金融资源与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四是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体规避汇率风险,解决债务与收益货币不匹配的问题;五是有利于适度降低外汇储备规模,减少巨额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并降低储备自身的风险[1]。但从近年来欧元的发展之路也可看出,人民币真正实现国际化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其要求我国市场管理机构要有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更加开放的市场:一是陷入所谓“特里芬两难”。这是指一国货币受到世界信任,在国际计价、交易和价值储藏中广泛使用,将会引起对该货币的需求大幅增加,进而导致货币升值和贸易逆差。当逆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引起其他国家对该国货币的信任危机,进而削弱了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基础。二是人民币国际化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使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得更加容易波动甚至动荡,这将明显增加宏观调控难度。三是中国在本币国际化之后理应承担起平抑世界经济波动的责任,对外供应人民币的责任最终将使中国贸易收支状况趋于恶化,容易出现国际收支失衡。四是如果人民币币值不稳定可能遭受国际化逆转风险,即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出现反复甚至出现被其他国际货币替代的风险。

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国内学者开始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但主要的研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早期理论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基本等同于对人民币如何实现自由兑换的研究。

更多的学者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这些研究的成果基本一致,即人民币首先在大陆及港澳台实现自由流通,随后在周边区域,继而在全世界实现流通,这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实际上,如前所述,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已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流通。按照此种思路,21世纪初有学者开始将人民币的区域化作为实现国际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并进行了讨论,随后则进一步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构想[2]。潘理权分析了目前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因素,认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应在于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国际化[3]。李(2002)分析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的现状及人民币区域化的收益和成本,提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具体的方式[4]。李晓等(2006)则在分析了人民币亚洲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之后,提出了人民币亚洲化的策略和路径选择[5]。李富有(2004)从亚洲货币合作的角度建议在次区域内先实行平行主导货币区域化,并在次区域统一货币的基础上实行货币联盟,最终实现亚洲统一货币[6]。

而从英镑、美元等货币国际化的过程来看,一种货币要实现国际化,首先区域化并不是必由之路。即使要在某区域内实现区域化也是相当困难,如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推进日元的亚洲化,但因为各种因素的阻力至今也没有实现,可见某种货币国际化与其区域化并没有直接的前后联系。

三、厂商对结算货币的选择及货币互换协议

从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现实国情出发,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进的过程。如2008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方对结算试点工作了解不足,加之该项试点开展的时间不长,推进情况落后于预期。而与他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可以使人民币国际化迅速扩展的捷径。只要签订协议的国家和地区是选择合适的,此举将会迅速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支付体系中的份额。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是指作为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其目的在于降低筹资成本及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我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目的是两国(两地)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并可促进双边贸易发展,促进地区金融稳定。

两个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核心问题是贸易结算中货币的选择问题。根据Rao以及Magee(1980)提出的计价货币选择模型①,当两个国家是互为贸易伙伴的情况时选择何种货币为计价或结算货币,一般取决于一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本国货币通货膨胀率、外汇市场深化程度等因素。Obstfeld和Rogoff在其专著《新兴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1995)中,建立了一个基于微观经济基础的货币选择模型,认为货币政策的传递、汇率制度的选择要依赖于微观经济体在对外贸易中结算货币的选择,而计算货币的选择取决于以下的五个共识:一是一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越大,在国际贸易中以该国货币结算的比例就越大;在结算货币选择方面,出口商的谈判能力比进口商大。二是预期通胀率和名义通胀率都会影响结算货币的选择。贸易方更愿以通胀率和通胀波动率相对低的国家的货币结算。出口方(进口方)更愿以预期升值(贬值)波动大(小的)货币计价结算。三是本币外汇市场深化程度高且国内银行体系发达的国家更愿意在贸易中以本币结算。四是如果目标市场需求降低,出口商愿意以进口方货币结算。五是参与经济联盟包括一些货币联盟的国家更愿意以联盟的货币结算。

假定A、B两国的各自的货币为a、b,对双方货币的需求曲线如图1所示:

若第三方货币为c,根据以上共识,可以设定以下的线性模型:

S是指对货币的需求;H、P、V分别指本国、贸易对方、第三方(如美元);X为进出口规模;Y为名义通胀率;Z为广义货币M2。

此模型的含义是,贸易双方对结算货币的选择取决于双方的贸易规模、通胀率以及通货规模。同时,贸易双方还可能选择第三方货币进行结算。该模型说明贸易双方在计价货币上的选择实际上是厂商(微观基础)的选择,而厂商对某种货币的选择又是基于其预期利润最大化的选择。

本文以Giovannini(1988)及其追随者对于货币选择的研究为基础[7],说明模型中的一个变量e(名义汇率)是如何影响到厂商对结算货币的选择的。假设厂商的收益函数是D(p,q);成本函数是C(p,q),其中p为销售价格;q为销售量。考虑到出口产品的汇率主要与价格有关,为简化问题,在以下的讨论中只考虑价格变量p。设本国货币和外方货币的利润函数分别是:

其中,PP以本国货币结算的名义价格;e是名义汇率。显然,厂商选择使用何种货币,取决于两者利润的比较(设为U),对上述方程(2)相减取期望得到:

根据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2)的研究,在存在第三方货币的情况下,结算货币的选择不仅依赖于利润曲线的形状,还取决于两种货币的稳定程度。如果两者的货币相对于第三方货币都不够稳定,厂商将会选择第三方货币为结算货币[8]。

假设第三方货币为o,eo为第三方货币的相对于本国货币的汇率,po为第三方货币结算的价格,则使用第三方货币结算的利润为:

而不会选择贸易对方货币。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选择了某化工企业向韩国出口的产品PDCB(对二氯苯)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做出该产品出口的利润曲线(见图2)。根据(5)式,贸易双方都会选择美元或人民币为结算货币,而不是韩币。因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份额十分有限,美元成为了贸易对方的唯一选择。如果我国能与韩方签订相关的货币互换协议,设法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增大人民币兑换的便利程度,外方选择人民币的基础还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我国政策的推动了。

四、资本项目管理维持现状条件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一)目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在于人民币不能在资本项目下自由融资。当境外企业和银行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后,产生的差额无论是作为企业的存款还是作为储备货币,都必须在中国开设人民币账户进行投资,这就要求我国进行资本账户的开放和可兑换。为配合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推出了新政策,规定在20个省市试点地区,经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后,银行和企业可开展与跨境贸易和融资相关的跨境人民币担保业务、境外项目的人民币融资试点、跨境直接投资项目的人民币结算服务试点。但这仅限于与贸易有关的融资,并没有改变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不能自由流通的情况。

(二)资本项目管理维持现状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宣布完全实行了资本项目可兑换,即使发达国家也设有专门的限制条款。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中国可以用三种渠道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通过货币互换计划或者共同基金的形式,在亚洲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使用人民币,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其次,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香港建立人民币跨境交易和资金回流离岸中心;第三,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将是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兑换下的一种大量使用人民币的变通方式。

(三)人民币国际化实施步骤的建议

1.从双边和多边开始逐步扩大。可以有选择地签署双边或多边贸易结算和投资协议。允许以本币进行结算和开立信用证等;允许以本币到对方进行债券、股票和直接投资;允许以本币进行资金的借贷。各自的企业拥有对方货币就可以到对方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由于是本币资金,而且都是由于贸易产生的,其规模促使不会很大,对国内资本市场不会产生风险。

2.选择参与地区组织和机构(如东盟和上合组织)同等条件开放。在双边开放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参与区域性组织,在区域内进行同等条件和约束要求的货币结算和投资。可建立一个由参与国共同以储备货币出资的协调或清偿的机构,以解决货币结算和投资中可能出现的货币问题,使资本账户的开放或可兑换可以扩展到区域内,而且没有风险。

3.以签署协议为前提条件,选择开放国家。对于我国而言,资本账户的开放不是为了开放而开放,而是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可以与某些国家签署协议,给予其政府低利息贷款或经济援助乃至债务减免,条件是允许以人民币投资,资金援助或贷款是人民币。同时,由企业出面谈股份、股权等,生产产品可以出口至我国,把目前的进出口贸易转变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4.对于金融大国和储备货币国家,在特定项目上对等或交换条件开放。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对方不主动提出开放要求,我国也不必要主动对其开放。如果对方提出要求,我国需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决定是采取对等开放还是交换条件开放。如美国提出到中国证券投资,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进行投资,我国可以要求同等的以人民币到美国的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如果美国要求开放保险和银行金融机构的控股和参股比例,我国可以要求美国接受中国企业和商业银行的人民币信用证、保函、对外担保等,允许在美国境内开立人民币账户并进行贸易结算等等。

5.选择合适项目逐步突破。目前,按照IMF的分类,资本项目或账户有七大类四十三项;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和细分,资本账户的项目可以有70~80项。这些项目中,有很多我国已经完全实行了可兑换,但也有很多不可兑换。本文认为,应首先从人民币项下的信用证、保函和对外担保以及相应的账户管理开始放开,因为我国企业和商业银行这三类的进出口信用是最多的。也可以从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债券并以人民币出境为突破,逐步推进双边、多边和区域性资本账户开放或资本项目可兑换[9]。

五、结论

人民币国际化可通过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跨国贸易结算以及在境外设立离岸结算中心的方法来实现,其中与主要贸易伙伴签订互换协议是迅速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比重的有效方法。由于签订协议的地区经济规模远小于我国,上述协议不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稳定性。在维持现有资本项目管理模式的前提下,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以减少我国对外贸易中受到的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吴念鲁,杨海平.论人民币可兑换与国际化[J].当代银行家,2009(5).

[2]姜波克.人民币自由兑换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3]潘理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J].华东经济管理,2000(4).

[4]李.论人民币的区域化[J].河北学刊,2002(22):9.

[5]李晓,丁一兵.亚洲的超越(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与人民币亚洲化)[J].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6]李富有.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实践与亚洲的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6

别高估贸易结算对外储压力

质疑之一:人民币贸易结算已成为外汇储备大幅飙升的主要推手,加大了货币政策和储备管理的难度,与人民币国际化本意背道而驰。

这个观点的逻辑是,由于目前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主要为进口贸易结算,而原来购买外币的进口商由于改用人民币结算而不再购买外币,央行因此被迫购汇,人民币贸易结算便成为外汇储备飙升的主要原因。

根据有的学者估计,从2010年至今,由于人民币进口结算,使得央行被迫多购入了1200亿-14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

首先应该指出,从原则上讲,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与外汇储备的变动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譬如,进口支付可以利用贸易信贷,不一定需要向央行购汇。

即使假设用人民币支付进口导致央行被迫多购入美元,实际上由此产生的对储备的压力只有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些学者高估了人民币贸易结算导致的对外汇储备的压力,是因为其计算中的几个假设都有问题。

第一,只看到进口人民币贸易结算会增大央行购汇压力,但没有考虑到人民币出口结算则会降低央行的购汇压力。

第二,假设人民币进口结算占全部贸易结算80%-90%。这个假设高估了进口结算的比率,从而高估了对储备的压力。

根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过去两三个季度以来,通过香港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中进口结算的比重已经明显下降。进口结算的比重在2010年三季度为81%,四季度为75%,2011年一季度为67%,二季度为58% (6月份的比重为47%,即人民币出口结算量已经超过进口结算量,或者说,回流的人民币已超过流出的人民币)。

即使香港数据可能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对全国出口结算比率略有高估,但国内的数据由于技术原因未能包括全部出口结算则有低估。因此,最有可能的进口结算的比率应该显著低于所假设的80%-90%。

第三,随着阻碍人民币出口结算的若干瓶颈的逐步消除(见下文),人民币出口结算的规模正在和将继续快速增长,从而会缓解对外汇储备的压力。事实上,根据香港的数据,在过去八个月中(去年10月到今年5月),人民币出口贸易结算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高于进口结算的速度,表明这个问题正在得到改善。

如何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对外汇储备的压力?我们认为,一个更准确的方法是参考香港人民币存款中企业存款的上升的幅度。

根据我们估计,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占全球海外人民币存款的95%以上,所以基本可以代表由于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与出口贸易结算的差异导致的海外企业用外币净购买人民币的数量。

这些净购买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就接近由于贸易结算不平衡导致的中国央行额外增加的外汇储备。

从2010年1月到2011年5月,香港人民币的企业存款净增加为32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470亿美元。换句话说,由于人民币贸易结算的不平衡导致的储备增加只是上述学者所估计的三分之一左右。

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以来中国外汇储备的全部增量(估计在7500亿美元左右)相比,人民币贸易结算导致的储备增加只占全部储备增量的6.4%,实在不能说是“外汇储备飙升的背后的主要推手”。

如果与中国全部外汇储备的存量(3.3万亿美元)相比,由于人民币贸易结算导致的储备增加只占储备存量的1.4%。

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应该误以为外汇储备的增加,就必然会增加国内的流动性和通胀压力,或增加央行的对冲成本。

我们在其他文章中,已经详细论述了如下观点: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虽然会增加储备压力,但只要这部分流动性在海外循环,就不会增加国内的流动性,因此这些储备的增加是不会导致国内通胀压力也是不需要对冲的。

理由如下:由于人民币用于支付进口,可能减少了进口商购汇,因此迫使央行购汇而增加储备。但是,储备增加的同时,相应的人民币流动性通过人民币贸易结算被支付到海外,结果不影响国内的货币供应量,所以这种储备的增加不会增加通胀压力,也是不需要对冲的。

当然,有人或许会争辩说,这些流到海外的人民币中的一部分,又通过各种渠道回流到国内,导致流动性或对冲压力。

那是另外一个问题。目前相当部分离岸的存款回流到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人民银行仅仅支付0.72%的利率,与境内的4%的央票利率相比是非常低的对冲成本。

另外,随着离岸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流动性的迅速提高,人民币第三方使用(如通过在香港融得人民币,掉期成其他货币在第三国使用等形式)的增加,以及人民币ODI带来的香港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人民币贸易和投资的发展,都会使更多的离岸人民币可以“体外循环”,而不造成对境内流动性和对冲的压力。

别夸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作用

质疑之二:人民币贸易结算中几乎全部是进口贸易结算(即“严重跛足”),表明由于人民币升值,海外企业只接受人民币(而不愿意支付人民币),所以目前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只是迎合了海外赌人民币升值的投机活动;一旦人民币升值停止,人民币国际化就会倒退。

我们认为,上述观点夸大了贸易结算“跛足”的程度,也严重高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在导致目前人民币出口结算占比相对较小这个问题上所起到的作用。

前文已经说明,过去两三个季度以来,通过香港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中进口结算的比重已经明显下降。

更应该指出的是,目前制约人民币出口贸易结算的问题并非仅仅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包括极低的美元贷款利率降低了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的吸引力,及其他许多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瓶颈。

令人鼓舞的是,随着离岸市场的成熟,这些瓶颈正在和将会趋于缓解,人民币出口结算占全部贸易结算的比重将因此逐步提高。

第一,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存量十分有限,海外进口商很难获得人民币(在市场上购买人民币,或在海外获得人民币贸易信贷),因此就谈不上用人民币支付进口(对中国来说人民币出口结算)。

随着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款规模的上升(目前在香港已经达到约5500亿元),香港的人民币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交易日趋活跃,由香港提供人民币贸易信贷的能力开始提高,人民币出口支付结算自然会快速成长。

另外,随着美元和欧元利率的正常化,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的吸引力也会增加;人民币贷款会成为创造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一个主要来源,从而进一步减轻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

第二,中资和外资银行在香港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英国、新加坡、伦敦等)的人民币业务的基础设施(如开户、二级结算、外汇风险对冲)开始初具雏形,便利性正在提高,这将更广泛地推动今后人民币的出口结算。

第三,年初以来,人民银行已经推出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ODI)的政策。随着人民币对外投资的增长,由这些海外中资项目带来的从中国的进口(设备、劳务等)需求会长足增长,而这部分中国的对外出口是最容易实现人民币结算的。

第四,目前人民币出口结算还处于试点阶段,只有6.7万家出口企业被允许参与。只要出口试点尽快推广到所有出口企业,一定会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出口结算的增长。

据此,要改善人民币贸易结算“跛足”的问题,非但不应该放缓“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而是应该进一步推进离岸市场的发展(让更多的境外进口商获得人民币支付的服务),推动人民币ODI, 和将人民币出口结算的试点推广到所有出口企业。

另外,前一段时间,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确实导致了一部分海外出口企业愿意接受人民币,而海外进口商不太愿意使用人民币信用证结算。但是不应该夸大这个(被称为投机或套利)因素所起的作用。

最近几个月NDF市场中所反映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大大下降(目前一年期的NDF反映的预测是12个月之内人民币升值1.2%,远小于以前的4%-5%的预期)。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下降开始促进人民币出口结算的增长,但也并没有逆转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总体增长的势头。

今年5月以来,DNF市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大幅下降,但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量仍然以每月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因此,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弱化会根本逆转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某种程度意义上讲,升值预期的弱化非但没有逆转人民币贸易结算增长的总体趋势,反而使其结构更加合理。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在美元、日元、欧元的国际化的过程中,虽然这些货币在一段时间内有升值的趋势,暂时增加了境外对这些货币的需求,但它们终究都不是依赖持续的货币升值来推动国际化。

这些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相对稳定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贬值都没有导致其货币国际化的彻底逆转。就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预期确实是推动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的一个因素,但肯定不是唯一的和永久性的推动力。

中国巨大的国际贸易量、高速成长的对外直接投资、外商企业对人民币FDI的需求、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交易的进一步活跃等,都是境外对人民币需求的来源,而这些来源并不依赖于人民币升值。这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是顺势而为,而非拔苗助长。

别误判对国内流动性和通胀压力

质疑之三:允许人民币FDI会导致新的资金流入,增加了境内的流动性和通胀压力。

这种观点是一种误解。我们的研究表明,与基准情形(FDI投资用外币)相比,用人民币FDI替代外币FDI不会额外增加境内的流动性和通胀压力。理由是,在基准情形下,外商投资企业用外币向中国境内进行直接投资时,本来就会增加央行购汇压力,而央行购汇就会创造境内的流动性。

现在,如果FDI代之以人民币进行,境内因此增加的流动性与基准情形是相同的。换句话说,人民币FDI替代外币FDI不会额外创造境内的流动性和通胀压力。

马骏在年初《离岸市场对境内货币与金融的影响》一文中,对此问题有更详细的阐述:如果香港在今后两、三年中将离岸市场发展到两万亿人民币存款的规模,在此阶段内,境内和香港的监管部门就有足够的工具控制离岸市场的发展对境内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的影响。

要推动离岸市场的发展,同时又要减少对境内货币政策的冲击,就应该鼓励外资企业用人民币FDI替代外币FDI,鼓励人民币贸易结算,推进香港本地和第三国对人民币的使用,尤其是外国企业在香港借人民币并在境外使用。

同时,应该适当控制中资企业在香港人民币市场的融资和回流。

人民币不可能一步升值到位

质疑之四:人民币国际化先行于汇率改革是本末倒置,或次序颠倒。

一些学者的观点是,由于人民币币值被严重低估,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如推动人民币贸易结算)只会导致套利,而不会有真正的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这里所隐含的结论是,人民币必须先升值到位,然后才能搞人民币国际化。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有一定道理,但现实比理论复杂。

首先,由于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特别是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之前,人民币一步到位的大幅升值是不可能的。

第二,人民币逐步走向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均衡汇率,也需要资本项目逐渐开放,是一个(至少几年的)过程。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比如,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结算、贸易融资、直接投资中的功能,就涉及到消除大量不必要的管制、建立各种基础设施、培育全球市场对人民币的认知度、培养人才等等工作。再比如,发展离岸市场还要求增加流动性、发展金融产品、培养市场、提升风险控制能力等许许多多的工作。

因此,我们面临的肯定不是一个今天人民币升值到位,明天就可以国际化的问题。

我们面临的是如何在人民币汇率逐步走向均衡汇率的(几年的)过程中,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

现在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另外一个重要好处,是为其他改革提供更强的动力和压力。

如果我们确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争取在五年内实现人民币基本可兑换,就将要求汇率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在五年内基本到位。

比如,人民币如果在五年后实现基本可兑换,而届时人民币汇率尚远远偏离均衡汇率,就会导致跨境资本大规模流动的风险。所以,汇率改革的窗口期就应该是今后五年。

另外,人民币如果在五年后实现基本可兑换,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量就无法预测,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就不能再是盯住货币供应量,必须转向以盯住政策利率为主,而政策利率的有效传导就要求利率的市场化。

换句话说,如果给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利率市场化的机遇期也只有五年。这些改革,在过去都讨论了多年,但由于各种因素推动起来很困难。如果有了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抓手”,就可能取得更大的改革动力。

与其他改革一样,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是没有任何成本的。如果不愿意承担成本,那任何改革都无法进行;而从长期来看,不改革则会导致更大的成本。现在争论的焦点是这个短期成本有多大。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7

关键词:人民币 跨境结算

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出的背景

实体经济对人民币结算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大都采用主要的国际货币进行结算。在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货物贸易中,超过90%的结算采用第三方货币。两国的银行必须通过第三方商业银行才能实现货款的最终清算。一笔贸易款项可能涉及进(出)口方、进(出)口开户行、进(出)口方的外币清算行等多家机构的多个环节才能完成。过多的环节使资金流转速度、到账速度放慢,且每个环节都需承担一定的费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流动性紧张,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规避风险。

对境外企业来讲,其在进行结算币种时一般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结算的货币要有最广泛的可接触性;二是币值要稳定,甚至有升值空间。

在当前国际主流结算货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允许我国企业以汇率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也有利于贸易双方锁定交易成本,降低因采用第三方货币结算而带来的二次汇兑成本,从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

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本币结算中人民币能否被市场选择作为结算货币,是由经济实力、币值稳定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归根到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的不断攀升以及全球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为外贸企业利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投资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人民币区域化后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人民币支付环境的改善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近年来,人民币支付结算环境不断改善,金融体系结算效率不断提高,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96年12月以来,我国认真履行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承诺。这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度安排也遵循了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原则,并体现了本币结算的便利性安排,例如人民币贸易结算不再纳入外汇核销的管理;结算中产生的人民币负债只需外债登记,不纳入外债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将主要通过监督商业银行切实履行贸易真实性审核责任,建设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与有关部门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和管理机制,共同防控试点中的风险。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意义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此次金融危机让我国意识到,要摆脱当前各种不利状况的影响,充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必须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业务的适时启动,不仅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得以加快,也使我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和地位。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大国,这些都为人民币在未来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美元强大的规模效应,且其已经形成了市场的自发选择,在短期内对于美元体制的改革将会非常困难。较为现实可行的做法应该是推进本币国际化与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而有意愿且有能力推进这种变革的,无疑是东亚地区。

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无疑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储备货币的漫长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长期目标的一部分。人民币国际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周边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实现了准周边化,第一步可以和香港、台湾地区及新加坡一起,形成一个大中华货币区;第二步建立东南亚货币区,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第三步扩大至整个亚洲,构建亚洲区域经济体和货币区。即将人民币从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进而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最终真正实现国际化。而其货币职能的三个阶段为,一是鼓励外资和金融交易用人民币报价和结算;二是通过股票、债券和资本帐户交易强化人民币的国际投资货币功能;最后在外贸和金融交易对人民币达到某一临界量之后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以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贸易结算为例,如果全部转换为人民币结算,现在的总贸易额约为1730多亿美元,占国内年度贸易总额的7%左右。事实上,国内进出口总额的53.3%是与亚洲国家进行往来,并占东盟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10%以上。2008年,我国在贸易项目下,即向亚洲国家进口7000亿美元,约4.8万亿人民币,理论上(如果全部以人民币对外支付)相当于仅在贸易项目下即可向亚洲国家输出人民币4.8万亿元。因此,构建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对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第一步——产生“亚洲人民币”意义重大。在中国经济金融保持现有稳定增长发展势头的前提下,人民币在未来5-10年的时间内,会上升到除了美元和欧元之外,与英镑、日元同等地位的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二)对进出口企业的意义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实施对进出口企业而言,一是在国际结算货币上多了一个选择,增加了企业结算的灵活度;二是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国际结算成本,这主要表现在节省了用外币收付款而引起的汇兑成本,同时也节省了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有关费用;三是直接用人民币收付,避免了汇率风险。虽然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可能遇到汇率损失的问题,但进出口企业与投资机构的经营理念不同,进出口企业无需从汇率变动中获取差价和收益,在收款和付款都为同一种货币时,就能够在从事进出口贸易中锁定汇率风险,使企业平稳运行,改变以往企业出口越多汇率风险越大的状况;四是可以进一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中国论文联盟

另外,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其收汇资金可以存放境外且只需备案,无须审批,不影响进出口企业货物通关速度,按照有关规定还可以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企业在办理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也不需要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

(三)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在国际结算领域的重要创新和探索。从准入角度而言,从事人民币贸易结算只是将国际结算业务的币种进行调换,并不需要用类似资本金、资产质量等硬性指标限制银行;从技术角度而言,人民币贸易结算主要是实现银行间的帐户对接,清算等,相当于通过境外行或港澳行作为中介,延伸了央行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覆盖的区域半径。而且,在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之后,跨境贸易的清算行范围大大拓展了。在此之前,仅有中银(香港)和中银(澳门)拥有与央行大额支付的清算功能,而试点之后,几乎所有具有国际结算能力的境内银行都可以成为境内人民币贸易的清算和结算行。可以肯定,跨境人民币结算在银行现有的国际结算体制下,将为境内银行拓展国际业务开辟新的空间,增加新的业务,同时也带来大量中间业务收入的产生,而且当人民币在境外产生一定的沉淀资金后,势必会对银行其他的理财服务产生需求。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一直都在承担着资金上的巨大损失。如果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可以减少银行外汇头寸储备,也就相应地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损失。

另外,银行可能因为这项业务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外资银行由于拥有网络和头寸优势,以前一些大型进出口企业更趋向于在外资银行办理业务。而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这种优势将转向中资银行,尤其是能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的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将拥有绝对优势。

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面临的问题

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展较慢,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作为一个全新的业务,相关的管理部门、企业和银行都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和磨合;二是因为试点企业地域相对有限,从某种意义上也限制了试点规模;三是一些配套制度和政策仍在制定中,在企业和银行的具体操作上有一定困难。

从人民币本身来看,一是美元作为传统货币有着巨大的优势,路径依赖使得企业很难放弃原有结算方式;二是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外进口商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三是人民币作为非自由兑换货币,国际化程度不足,资本账户的管制又使得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流出渠道及规模均受到制约,降低了人民币的吸引力,而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也在近年来力推本币国际化,对于人民币结算积极性不高。

虽然有种种问题,但相信随着试点地区的扩大,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特别是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正在制定和推出中,该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业务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婧薇,史进峰.首日人民币跨境结算上海写实[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7

2.刘昕.汇改四年[n].国际商报,2009.7

3.魏革军.人民币对外支付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j].中国金融,2009(14)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5-0003-08

有效汇率作为一种衡量货币的总体情况及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竞争中的相对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货币多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持续的测算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走向,而且能够为相关的政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一、有效汇率的测算方法

与双边汇率类似,有效汇率也有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之分。名义有效汇率(NEER)是根据一定的权重对测算国与若干样本国的名义双边汇率进行加权得到的汇率,而实际有效汇率(REER)是在名义有效汇率的基础上除去价格指数的影响得到的。在本文的测算过程中分别选择算术加权平均与几何加权平均两种算法进行测算。

算术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为:首先按照样本国进出口总量的比例计算出对应于每个样本国的权重。其次通过该权重求出各样本国与测算国双边名义汇率的算数加权平均,该数值即为测算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再次利用该权重对各样本国CPI指数的算数加权平均进行测算,将该加权平均值从名义有效汇率里剔除后,即得到算数加权平均算法下的测算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值。

在几何加权平均算法中,权重的构造与算术加权平均中的略显不同,该权重是按照测算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对各样本国的进口量和出口量进行算术加权平均得到。运用此权数对各样本国与测算国双边名义汇率进行几何加权平均的测算,即得到了测算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值。相应的平减指数的测算也选择相同的权重和算法,在名义有效汇率的基础上剔除价格指数的影响后即得到了实际有效汇率的几何加权平均算法值。

二、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测算

根据2007年对外贸易的情况,相较于2006年的测算,我们在对样本国的选择和CPI的基期上进行了变动。

1.数据选择

(1)样本国的选择及其贸易权重。

不论是在样本国的确定还是在计算权重的过程中,都要使用中国与样本国的贸易数据,该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网站公布的进出口统计。报告利用2007年1―12月的月度数据对贸易权重进行测算。

考虑到样本地区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本文在2006年选择的14个样本地区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台湾地区。选定的样本地区除包括2007年与我国贸易量最大的5个地区: 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以外,还选择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欧洲的欧洲联盟(作为一个整体)和俄罗斯、北美洲的加拿大、南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同时还包括亚洲的与中国经济结构类似的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如图1所示。

在选定的15个地区中,除墨西哥之外,其余14个地区2007年与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均位列前20位。2007年这15个地区与中国大陆的贸易总额达17 097.85亿美元,约占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78.65%。因此,建立在这15个样本地区双边汇率基础上的有效汇率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的。

(2)名义双边汇率。

本文中的名义双边汇率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每月公布的双边汇率数据,将双边汇率指数的基期定为2002年1月。

(3)计算平减指数的CPI数据。

在CPI及其基期的选择中,本文根据CEIC数据库中的各国CPI数据进行测算,所选择的基期保持与名义双边汇率的一致,为2002年1月。

2.测算结果

利用上述两种加权平均的方法测算出来的2007年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如表1所示。

图2、图3所描绘的分别是通过算术加权平均和几何加权平均算法计算出的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结果。

从算术加权平均法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的结果来看,可以把2007年人民币的整体走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7年1月至8月的整体上升阶段,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由90.07上升到94.33,升幅达4.73%,其中上半年走势波动比较大,3月份出现一次峰点,4月份回落后又开始上升。

第二阶段,是年末的整体下降阶段,8月升至全年最高点94.33后出现拐点,年末指数有所下降,但全年人民币整体仍然升值,幅度达2.51%。

另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几何平均法测算出的实际有效汇率结论与之相差无几。

三、测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我们对2007年的测算结果和2006年的相关结论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对测算的方法和

结果进行检验,一方面对测算结果的影响原因进行分析。

1.2007年有效汇率波动态势

有效汇率2007年全年呈现小幅升值、双向波动的态势,尽管幅度有限,但是至少表明汇率市场化开始摆脱单边市场的困扰。

由于在2007年平减指数的测算中,我们选择了与2006年不同的基期,因此对两年的实际有效汇率数据进行绝对数值上的比较不具有任何意义。但是根据几何平均算法算出的名义有效汇率的1%升值幅度是具有说服力的。尽管算术平均算法下2007年12月份的有效汇率相对于2006年12月来说,不升反降,但是2007年全年的大部分月份实现了小幅升值。这一结论仅通过2007年各月份数据与年初的数据比较也可以得出相似结论。从2007年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情况来看,算术平均算法和几何平均算法下的升值幅度分别为2.51%和1.32%。见表2所示。

为了对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情况进行衡量,本文分别对两年的四种测算结果进行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计算及比较,发现2007年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明显较2006年有所提升,汇率市场化明显。

2.从CPI的高企看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的背离及其政策涵义

根据算术加权平均法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的结果来看,2007年度涨幅分别是2.51%、0.36%,几何加权平均法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的年度涨幅分别是1.32%、-1.01%,两种算法的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的涨幅均明显存在较大差别。以算术加权平均法测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2007年上半年,实际有效汇率长期低于名义有效汇率。6月开始,二者差距骤然缩小,7月、8月出现大幅反转。分析这其中的因素,不得不考虑平减指数CPI的影响。2007年以来,CPI持续上涨已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2005―2006年中国物价状况表现为通货紧缩;而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通货膨胀水平大幅上升。有关研究机构的测算数据显示,2007年CPI上涨4.8%,其中新涨价因素达到3%,远高于通胀水平较高的2004年时的1.7%。

分析相较于名义有效汇率来说,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的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也是由国内通货膨胀较高的因素推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国内通胀水平的提高,同样也会降低出口竞争力,推动实际汇率升值幅度加大,因此,我们认为物价因素的剔除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幅度。

从政策涵义看,无论是物价上涨,还是名义汇率升高,都可以说是逼近均衡状态的有效手段。在衡量或者评估汇率升高幅度及其影响时,仅仅关注名义汇率是远远不够的,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片面的。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名义汇率升值幅度的大小,实际上蕴涵着另外一个政策选择,那就是:是选择相对较大的名义汇率升值幅度和较小的物价上涨幅度,还是选择较小的名义汇率升值幅度和较大的物价上涨幅度,两者之间是有替代关系的。在物价上涨压力较大时,需要更为关注通胀的压力。

3.从名义有效汇率看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联系紧密程度

有效汇率是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某样本国与测算国的双边汇率只是测算国有效汇率的一个影响因子,并不能够全面解释测算国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2007年,人民币兑美元继续不断创出新高,从月度数据来看,1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间接标价为0.12758,而12月份这一标价上升为0.13415,涨幅为5.15%。与此同时,本文测算出来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最高涨幅也只有2.51%。两者涨幅相差较大,主要是因为,虽然人民币兑美元的双边汇率持续上升,但相对于其他国货币并不一定升值甚至可能有所贬值。见表3所示。

本文尝试用相关系数来描述人民币有效汇率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相关性,所选择的数据均为未经CPI调整的名义汇率。数据结果显示虽然2006年两者正相关性表现并不明显,但2007年相关性呈现了负数,这意味着人民币有效汇率不仅不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而升值,相反还呈现了负的线性关系。因此,从两年的相关系数比较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币与美元汇率走势不再十分紧密和亦步亦趋,在美元汇率大幅波动的时期反而呈现出逐步脱钩的态势。这一点可以从图4中观察到。

4.从有效汇率看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走势与贬值原因

分析人民币兑美元连创新高时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升值的幅度远远不及,甚至在4月、11月出现大幅贬值的原因,主要是在这段时期内,由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实际赶不上全球外汇市场上其他一些主要货币对美元的升幅。图5是对2007年人民币对欧元和俄罗斯卢布汇率的描述。

虽然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韩国元及港元都在逐步地升值,但是相对于欧元、卢布来说,人民币贬值幅度分别为5.15%和2%,同样样本国中存在不少货币相对于人民币来说有所升值。不仅如此,在计算权重的过程中,由于2007年俄罗斯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以贸易额为权重计算的有效汇率中受到俄罗斯卢布的影响也较2006年有所增加。由于在测算过程中美元的权重比较大,美元的持续疲软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有一定影响,但在实际的国际金融等相关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以双边汇率作为考察的对象,也要更多地考虑以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

5.相较于BIS测算结果的滞后仍旧存在

图6是本文的两种算法及国际清算银行(BIS)计算的实际有效汇率结果的趋势比较图。从结果上看,三种方法测算的有效汇率走势基本相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采用任何一种方法作为分析的基础。这个结论与我们通过2006年的测算得到的结论也是一致的。

与2006年的测算相仿,本文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相较于BIS的测算结果有一定的滞后性,从图6中来看,大约存在一个时间跨度的不一致性。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BIS月度双边数据选择与本文中的选择存在一个月的偏差。

四、2007年有效汇率指数的影响分析

1.有效汇率的微升依然伴随着巨额的贸易顺差

货币贬值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对外贸易量。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在需求弹性较高的前提下,货币贬值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和降低出口商品的的国外价格,通过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扩大贸易顺差,反之亦然。

2007年以来,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走强的情况,我国经济依然呈现了贸易顺差总体攀升的态势,但逐月分析,有升有降。全年的贸易顺差累计为21 7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有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全球产业向中国市场转移等因素,但是有效汇率同样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解释因素。

(1)有效汇率与对外贸易量。

在国际贸易逐步多元化的今天,用有效汇率来衡量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并据此分析本币贬值对出口的影响效应,可能是更为容易观察到全貌的角度。见表4。

在2007年1月至3月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期间,我国同期出口总额由1月的866.2亿美元减少到3月的834.2亿美元。随后有效汇率下降至6月的92.74,出口数额则表现了总体上升至1 032.7亿美元的趋势,随后7―9月间、10―11月间有效汇率与出口的变动方向依然相反。在年末的11―12月间,两者的变动方向再一次说明,如果不涉及时滞因素,在分析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原因时,有效汇率的变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来看,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并没有使得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下降,学术界对此原因的研究不在少数,例如储蓄率原因、产业转移原因等等,但是也不排除有可能是有效汇率对于对外贸易的滞后效应开始显现,滞后周期比较长等因素所致。见图7所示。

分析图7不难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走势与贸易顺差大致呈现相反态势。升值加快,顺差减少;升值放慢甚至贬值,则顺差增加。尤以3月、6月、9月、11月最为典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时,贸易顺差会呈下滑走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时,贸易顺差会相应增加。而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贸易顺差已在逐渐减少,因此低估有效汇率对于进出口的影响显然是不正确的。

(2)有效汇率与对外贸易结构。

分析图7也可以看出,在实际有效汇率发生升值的过程中,也不乏有贸易顺差增大的情况出现,贸易结构的变化也同样得到了与2006年类似的结论。作为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价格的汇率,它的变动事实上形成了对贸易竞争力的不同影响,与2006年的结论相似,它的变动伴随了贸易结构的某种程度上的变动。

表现为双边汇率加权平均值的有效汇率对贸易结构也有一定的关系,从图8、表5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人民币汇率的趋势性升值过程中,工业制品的出口贸易量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而相应的初级产品的出口贸易量所占总量比例则保持下降。相应的,在人民币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的阶段时,贸易出口的结构发生了反向的变化,工业制品出口贸易比重呈现不断走低态势,而初级产品的比重有所增加。

但究竟是有效汇率的变动推动了贸易结构的转化,还是贸易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有效汇率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影响程度如何,都有待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2.积极稳妥地扩大有效汇率的弹性有助于控制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上扬的格局

我们在2006年的相关论文的研究中显示,控制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2007年上半年,外汇储备以月增幅平均达455亿美元以上的速度增长,而2007年下半年开始,这一增速略有放缓,其中,8月、9月、10月的增量接近上半年平均增量的一半。而11月份外汇储备增速加快,达到了420亿美元,12月又有小幅回落,外汇储备增加313亿美元,同比多增38亿美元。本文的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外汇储备形成的时滞以及不同表现形式等体制性的变化因素,有效汇率弹性的扩大可以说是推动外汇储备增速放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央行货币政策被动性的原因之一。

3.美国次贷危机下的人民币有效汇率

2007年8月份开始,由于受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影响, 波及整个全球金融市场,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全球股市、汇市、信贷市场出现大幅震荡,全球主要货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牵连。在次贷危机最严重的2007年11月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与实际有效汇率衡量的人民币贬值形成了巨大的背离, 当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出现了巨额升值,达0.45%,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92.67,相较于10月份贬值幅度达到0.42%。可想而知,遭受次贷危机最严重的美元出现的持续疲软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而其他样本国的货币并没有或者暂时还没有受到严重的牵连。在这种情况下,关注钉住一揽子货币的人民币有效汇率就显得更为重要。

而在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不断降息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进一步的流动性过剩,中美利差的反转可能进一步加剧热钱的流入,加大了通过加息来抑制国内通胀压力同时保持人民币在目前水平稳定的难度。

4.人民币的升值与融资性商品期货

2007年的中国市场上开始出现融资性进口铜这种金融工具,在紧缩性政策、银行贷款收紧、内外货币利差存在以及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该类“非消费性铜”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出现在了市场上,其用途不是用于国内消费,更多的是用来融资和套利。之所以选择铜,是由于铜每吨单价高,可以降低通过进口的融资成本,在国内外又都拥有流动性良好的期货市场,可以将进口过程中的风险锁定等。但是在目前的背景下,欧美大国正处于次贷造成的经济衰退影响中:股市大幅震荡,并把投资基金从债券等投资领域中驱逐出来。当大部分投资领域都是资金充裕的机构投资者不得不回避的领域时,商品市场可能成为释放全球流动性的主要出路之一。只要存在套利的空间,类似铜市场上发生的故事,可能会在其他市场重演,并且可能会随着中美利差的增加而愈演愈烈。虽然目前我们并不能够清晰地衡量这会给中国的铜市场以及其他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如何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国际经济衰退的背景下维持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是制定汇率政策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五、2008年有效汇率指数的趋势及展望

2008年美元汇率是否会出现逆转?金融市场的动荡显示,答案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究竟多大还难以准确估算,次贷危机与楼市泡沫破灭的相互推动及其影响的扩大,正在拖累美国经济逐步陷入衰退;另一方面,美元逢大选年容易上涨的惯例是否会被打破也有待观察。但是对于人民币来说,从外部需求看,次贷危机对欧美各国的影响,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国得克萨斯油田大面积受灾,石油、黄金、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全球通胀风险加大;中国国内2008年1月份南方大部分省市出现50年一遇的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和春节等因素影响,进一步加大了物价上升的压力,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再创11年来新高,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压力是不容低估的。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7年5月21日起,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从3‰扩大至5‰。2008年中国汇率政策的主基调是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在渐进、可控、主动的条件下逐步加大弹性,以更好地应对宏观形势和外需的变化,因此需要更多地从有效汇率视角看待人民币升值,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从趋势看,如果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继续走强,在这种国际货币环境下,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走势将最终取决于非美元主要货币升值幅度与人民币升值幅度的比较,甚至也有可能在特定时期内出现不升反降的局面。

在美国经济或已逐步衰退的2008年,为准确地把握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方向和弹性大小,人民币的有效汇率指数更值得关注,对于总体经济运行态势的影响也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朱元倩.2006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测算、相关分析与趋势展望[J].海南金融,2007,(4).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9

一、绪论

当今世界除以美元作为主要世界性货币外,欧元、日元等也发挥着一定的世界货币职能。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加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对外贸易体之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金融管制逐步放松,人民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一现实促使人们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际上,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老挝、柬埔寨、新加坡、韩国等国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业务并办理人民币的其他业务。在东南亚,人民币的自由流通受到“第二美元”的礼遇。笔者认为,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实现国际化,但是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会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

在2009年3月20日的g20首脑会议中,中国政府主张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2009年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声明,主张把跨国的储备货币改用国际关键货币。这种表现是对美元不信任的明确解释。在2009年4月8日,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目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和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将主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贸易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

1、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货币国际化的定义是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说明的。其中最普遍的解释是指某些国家的货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实现货币国际化的一国货币,其货币构成每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国际债券发行使用的货币,在国际上通用。在国际上使用的一国货币,被称为关键货币(key currency),这种关键货币也常被称为国际货币。

2、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定义,比如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并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人民币作为价值尺度、计价手段;第二是作为债权或者国际清算当中的结算支付货币;第三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本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人民币现金在境外具有足量的流通度;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量应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就要被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参与者普遍接受,在一个相当大的市场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货币的各项职能。因此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就是随着中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逐步扩展,跨越国界,在境外市场履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从而由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

3、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并不是任何货币都可以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是具有经济上的实力,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经济地位。这是因为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该国货币国际化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稳定的政治环境能够为本国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一个经济实力强大、政治稳定的国家形象保证了该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的稳定,大大提高了该国货币持有者对该国货币安全方面的信心。一国gdp在世界中排名是衡量该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是国际上货币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一国的经济实力与货币国际化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

从中国来看,今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过了日本,占据了世界第二的位置,这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7%,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而且这种贸易在亚洲地区也已呈现出较强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要求。

另外,截至2009年9月,中国已有约

2.27万亿外汇储备,能抵抗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国际资本非正常流动的冲击。因此可以说,正是中国经济的强大一步一步地赢得了世界的信赖与依托。

其次是具有经济上的开放性。一国货币流动性的强弱在于其是否具有高度开放的经济,一国高度开放的经济能够拓宽非居民获取该国货币及交易该国货币的途径。货币发行国货币流出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外投资,二是对外贸易。非居民也主要通过这两个途径来获取该国货币。一国对外投资及贸易的规模及范围直接关系到该国货币被非居民接受的规模及范围。同时,非居民持有者出于收益方面的考虑,也会有交易该国货币的需要。一国货币对非居民持有者的吸引力在于该货币发行国的金融市场是否开放。通常,一国经济开放包括贸易的开放和金融的开放。贸易开放度可用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度。金融开放度可用一国货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及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来衡量。这些年来,中国的贸易开放度呈上升趋势,进出额也是逐渐增加,虽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的开放程度还是越来越大的。

实际上,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当前,美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在货币上打压中国一定会力不从心。美元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为防止美元危机扩散,各国政府正在谋求更安全币种和储藏货币的多元化。人民币国际货币本位币的适时推出,适应了当前国际金融的发展潮流和需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与现状

1、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的缔结

中国政府通过跟很多国家缔结货币互换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开始缔结的是因金融危机而受难的国家,2001年初次缔结,与泰国进行了20亿美元规模的货币互换。然后根据chiang mai initiative树立的“10+3”互相互换,缔结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从而进行货币互换。

2、人民币的贸易支付以及结算

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并且学者张适兆(2008)将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归纳为三类:第一,在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第二,在中越、中俄、中朝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第三,在中国的港澳地区,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

虽然人民币还未实现自由兑换,但上述现象表明市场中的确出现了对人民币的较大需求。其中,较为现实和主要的需求体现在计价和结算功能上。事实上,在周边地区的经贸活动中,人民币已经开始作为区域结算货币而成为周边地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之一。可以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自然过程其实早已经开始,根据货币国际化的含义,人民币已经开始步入国际货币的行列。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经济贸易规模的扩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四、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贸易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减少利率的风险

汇率风险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民币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其二,在目前国内外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下,企业根本无法通过对冲型的外汇远期交易规避风险,许多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故存在较大货币敞口风险。其三,汇率的剧烈波动也使不少外贸企业因此不敢贸然接单,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额。前两个方面表现为直接影响,第三个方面是间接影响,反映出保持稳定的汇率对进出口企业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经贸大国,但在现有贸易结算体制下,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都采用外币进行结算,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和欧元。出口企业必须通过出口收汇和出口结汇才能完成出口结算行为,进口企业必须通过进口购汇和进口付汇才能完成进口结算行为。在对美欧贸易中采用美元和欧元,无论汇率升降,风险都集中在中国贸易企业;而在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贸易结算时使用第三国货币,双方均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

因此可以说,自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元、欧元汇率剧烈波动,企业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市场上以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呼声日趋强烈。跨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可以简化企业的跨境贸易手续、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中国出口企业在贸易中规避汇率风险。

2、有利于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

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亚洲国家中大量存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某些国家甚至全境通用,有些国家正式承认人民币为

自由兑换货币。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存在的区域性货币。

中国的周边国家较多是自然资源丰富但市场供应短缺的国家,这与中国形成了互补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边境贸易发展很快。边境贸易和旅游等实体经济的发生,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了双边经贸往来,加快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3、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

外贸企业认为用美元结算一是手续比较繁琐,二是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这些成本对处于微利的企业是一笔很大的负担。人民币结算对于企业的最大好处是减少了汇率变化带来的定价成本,可以在贸易谈判中一次性锁定价格。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企业可以更多地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这将大大降低企业因使用外币而增加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那些与中国有经贸合作关系的周边国家,特别是那些对中国的贸易为顺差的国家,它们普遍存在着国际贸易结算手段不足和外汇短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贸易发展。而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缓解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双边经贸往来。

五、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贸易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但在享有人民币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中国的外贸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外部的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金融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例如,当国内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提高利率时,国际上流通的人民币则会择机而入,增加人民币的供应量,从而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而国际化后的货币将很容易作为一种传导工具。由于货币管制壁垒的撤除,国际上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都可以通过货币兑换直接传导到国内。在资本流动比较自由的情况下,中国受国际热钱攻击的风险将会急剧增加。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使得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这必将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存在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的减少会导致国内总需求降低,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境外对人民币需求的增长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利率的提高会减少国内投资,投资下降也会影响增长速度。因此,总需求和总投资都有可能因人民币的国际化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可能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贩毒出现的可能。伴随这些非法活动出现的不正常的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一方面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难度。但本文认为,如果是从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益处要远大于其弊端。

六、结论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深刻的调整,各主要货币纷纷走上国际化道路。国际货币已经形成了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格局。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跃居全球第二,紧随美国之后。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均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已经实现了准周边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减少企业汇率风险、促进周边贸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中国在这些国家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中的份额,通过商品输出,提高这些国家在其对外贸易活动中对人民币的依赖程度;有利于降低贸易的汇率风险,增加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及国民收入;有利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进而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 叶华光:对外贸易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结构效应研究[j].甘肃金融,2010(4).

[2] 叶晓东:论人民币国际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3] 魏可嘉:论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0(2).

[4] 程明:探析人民币国际化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商业,2010(9).

[5] 马章良: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外贸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9(5).

[6] 张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6).

[7] 裴真: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比较[d].河南大学,2010.

[8] 何世红、金岩: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包头市商业银行现象解读[m].甘肃人民出

版社,2006.

[9] koo gi bo:人民币国际化与应对[z].对外经济政策研究所,2010(6).

[10] no sang chae:货币金融论[z].pakyoungsa,2006.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10

一、绪论

当今世界除以美元作为主要世界性货币外,欧元、日元等也发挥着一定的世界货币职能。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加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对外贸易体之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金融管制逐步放松,人民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一现实促使人们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际上,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老挝、柬埔寨、新加坡、韩国等国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业务并办理人民币的其他业务。在东南亚,人民币的自由流通受到“第二美元”的礼遇。笔者认为,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实现国际化,但是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会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

在2009年3月20日的g20首脑会议中,中国政府主张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2009年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声明,主张把跨国的储备货币改用国际关键货币。这种表现是对美元不信任的明确解释。在2009年4月8日,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目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和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将主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贸易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

1、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货币国际化的定义是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说明的。其中最普遍的解释是指某些国家的货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实现货币国际化的一国货币,其货币构成每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国际债券发行使用的货币,在国际上通用。在国际上使用的一国货币,被称为关键货币(key currency),这种关键货币也常被称为国际货币。

2、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定义,比如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并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人民币作为价值尺度、计价手段;第二是作为债权或者国际清算当中的结算支付货币;第三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本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人民币现金在境外具有足量的流通度;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量应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就要被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参与者普遍接受,在一个相当大的市场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货币的各项职能。因此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就是随着中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逐步扩展,跨越国界,在境外市场履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从而由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

3、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并不是任何货币都可以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是具有经济上的实力,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经济地位。这是因为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该国货币国际化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稳定的政治环境能够为本国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一个经济实力强大、政治稳定的国家形象保证了该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的稳定,大大提高了该国货币持有者对该国货币安全方面的信心。一国gdp在世界中排名是衡量该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是国际上货币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一国的经济实力与货币国际化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

从中国来看,今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过了日本,占据了世界第二的位置,这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7%,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而且这种贸易在亚洲地区也已呈现出较强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要求。

另外,截至2009年9月,中国已有约2.27万亿外汇储备,能抵抗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国际资本非正常流动的冲击。因此可以说,正是中国经济的强大一步一步地赢得了世界的信赖与依托。

其次是具有经济上的开放性。一国货币流动性的强弱在于其是否具有高度开放的经济,一国高度开放的经济能够拓宽非居民获取该国货币及交易该国货币的途径。货币发行国货币流出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外投资,二是对外贸易。非居民也主要通过这两个途径来获取该国货币。一国对外投资及贸易的规模及范围直接关系到该国货币被非居民接受的规模及范围。同时,非居民持有者出于收益方面的考虑,也会有交易该国货币的需要。一国货币对非居民持有者的吸引力在于该货币发行国的金融市场是否开放。通常,一国经济开放包括贸易的开放和金融的开放。贸易开放度可用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度。金融开放度可用一国货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及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来衡量。这些年来,中国的贸易开放度呈上升趋势,进出额也是逐渐增加,虽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的开放程度还是越来越大的。

实际上,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当前,美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在货币上打压中国一定会力不从心。美元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为防止美元危机扩散,各国政府正在谋求更安全币种和储藏货币的多元化。人民币国际货币本位币的适时推出,适应了当前国际金融的发展潮流和需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与现状

1、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的缔结

中国政府通过跟很多国家缔结货币互换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开始缔结的是因金融危机而受难的国家,2001年初次缔结,与泰国进行了20亿美元规模的货币互换。然后根据chiang mai initiative树立的“10+3”互相互换,缔结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从而进行货币互换。

2、人民币的贸易支付以及结算

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并且学者张适兆(2008)将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归纳为三类:第一,在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第二,在中越、中俄、中朝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第三,在中国的港澳地区,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

虽然人民币还未实现自由兑换,但上述现象表明市场中的确出现了对人民币的较大需求。其中,较为现实和主要的需求体现在计价和结算功能上。事实上,在周边地区的经贸活动中,人民币已经开始作为区域结算货币而成为周边地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之一。可以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自然过程其实早已经开始,根据货币国际化的含义,人民币已经开始步入国际货币的行列。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经济贸易规模的扩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四、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贸易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减少利率的风险

汇率风险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民币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其二,在目前国内外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下,企业根本无法通过对冲型的外汇远期交易规避风险,许多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故存在较大货币敞口风险。其三,汇率的剧烈波动也使不少外贸企业因此不敢贸然接单,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额。前两个方面表现为直接影响,第三个方面是间接影响,反映出保持稳定的汇率对进出口企业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经贸大国,但在现有贸易结算体制下,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都采用外币进行结算,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和欧元。出口企业必须通过出口收汇和出口结汇才能完成出口结算行为,进口企业必须通过进口购汇和进口付汇才能完成进口结算行为。在对美欧贸易中采用美元和欧元,无论汇率升降,风险都集中在中国贸易企业;而在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贸易结算时使用第三国货币,双方均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

因此可以说,自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元、欧元汇率剧烈波动,企业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市场上以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呼声日趋强烈。跨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可以简化企业的跨境贸易手续、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中国出口企业在贸易中规避汇率风险。

2、有利于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

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亚洲国家中大量存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某些国家

甚至全境通用,有些国家正式承认人民币为自由兑换货币。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存在的区域性货币。

中国的周边国家较多是自然资源丰富但市场供应短缺的国家,这与中国形成了互补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边境贸易发展很快。边境贸易和旅游等实体经济的发生,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了双边经贸往来,加快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3、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

外贸企业认为用美元结算一是手续比较繁琐,二是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这些成本对处于微利的企业是一笔很大的负担。人民币结算对于企业的最大好处是减少了汇率变化带来的定价成本,可以在贸易谈判中一次性锁定价格。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企业可以更多地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这将大大降低企业因使用外币而增加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那些与中国有经贸合作关系的周边国家,特别是那些对中国的贸易为顺差的国家,它们普遍存在着国际贸易结算手段不足和外汇短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贸易发展。而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缓解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双边经贸往来。

五、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贸易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但在享有人民币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中国的外贸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外部的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金融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例如,当国内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提高利率时,国际上流通的人民币则会择机而入,增加人民币的供应量,从而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而国际化后的货币将很容易作为一种传导工具。由于货币管制壁垒的撤除,国际上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都可以通过货币兑换直接传导到国内。在资本流动比较自由的情况下,中国受国际热钱攻击的风险将会急剧增加。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使得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这必将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存在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的减少会导致国内总需求降低,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境外对人民币需求的增长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利率的提高会减少国内投资,投资下降也会影响增长速度。因此,总需求和总投资都有可能因人民币的国际化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可能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贩毒出现的可能。伴随这些非法活动出现的不正常的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一方面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难度。但本文认为,如果是从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益处要远大于其弊端。

六、结论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深刻的调整,各主要货币纷纷走上国际化道路。国际货币已经形成了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格局。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跃居全球第二,紧随美国之后。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均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已经实现了准周边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减少企业汇率风险、促进周边贸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中国在这些国家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中的份额,通过商品输出,提高这些国家在其对外贸易活动中对人民币的依赖程度;有利于降低贸易的汇率风险,增加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及国民收入;有利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进而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 叶华光:对外贸易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结构效应研究[j].甘肃金融,2010(4).

[2] 叶晓东:论人民币国际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3] 魏可嘉:论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0(2).

[4] 程明:探析人民币国际化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商业,2010(9).

[5] 马章良: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外贸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9(5).

[6] 张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6).

[7] 裴真: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比较[d].河南大学,2010.

[8] 何世红、金岩: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包

头市商业银行现象解读[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9] koo gi bo:人民币国际化与应对[z].对外经济政策研究所,2010(6).

[10] no sang chae:货币金融论[z].pakyoungsa,2006.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11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货币 中国贸易

一、绪论

当今世界除以美元作为主要世界性货币外,欧元、日元等也发挥着一定的世界货币职能。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加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对外贸易体之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金融管制逐步放松,人民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一现实促使人们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际上,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老挝、柬埔寨、新加坡、韩国等国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业务并办理人民币的其他业务。在东南亚,人民币的自由流通受到“第二美元”的礼遇。笔者认为,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实现国际化,但是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会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

在2009年3月20日的g20首脑会议中,中国政府主张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2009年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声明,主张把跨国的储备货币改用国际关键货币。这种表现是对美元不信任的明确解释。在2009年4月8日,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目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和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将主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贸易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

1、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货币国际化的定义是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说明的。其中最普遍的解释是指某些国家的货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实现货币国际化的一国货币,其货币构成每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国际债券发行使用的货币,在国际上通用。在国际上使用的一国货币,被称为关键货币(key currency),这种关键货币也常被称为国际货币。

2、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定义,比如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并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人民币作为价值尺度、计价手段;第二是作为债权或者国际清算当中的结算支付货币;第三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本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人民币现金在境外具有足量的流通度;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量应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就要被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参与者普遍接受,在一个相当大的市场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货币的各项职能。因此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就是随着中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逐步扩展,跨越国界,在境外市场履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从而由主权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

3、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并不是任何货币都可以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是具有经济上的实力,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经济地位。这是因为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该国货币国际化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稳定的政治环境能够为本国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一个经济实力强大、政治稳定的国家形象保证了该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的稳定,大大提高了该国货币持有者对该国货币安全方面的信心。一国gdp在世界中排名是衡量该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是国际上货币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一国的经济实力与货币国际化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

从中国来看,今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过了日本,占据了世界第二的位置,这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7%,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而且这种贸易在亚洲地区也已呈现出较强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要求。

另外,截至2009年9月,中国已有约2.27万亿外汇储备,能抵抗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国际资本非正常流动的冲击。因此可以说,正是中国经济的强大一步一步地赢得了世界的信赖与依托。

其次是具有经济上的开放性。一国货币流动性的强弱在于其是否具有高度开放的经济,一国高度开放的经济能够拓宽非居民获取该国货币及交易该国货币的途径。货币发行国货币流出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外投资,二是对外贸易。非居民也主要通过这两个途径来获取该国货币。一国对外投资及贸易的规模及范围直接关系到该国货币被非居民接受的规模及范围。同时,非居民持有者出于收益方面的考虑,也会有交易该国货币的需要。一国货币对非居民持有者的吸引力在于该货币发行国的金融市场是否开放。通常,一国经济开放包括贸易的开放和金融的开放。贸易开放度可用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度。金融开放度可用一国货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及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来衡量。这些年来,中国的贸易开放度呈上升趋势,进出额也是逐渐增加,虽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的开放程度还是越来越大的。

实际上,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当前,美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在货币上打压中国一定会力不从心。美元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为防止美元危机扩散,各国政府正在谋求更安全币种和储藏货币的多元化。人民币国际货币本位币的适时推出,适应了当前国际金融的发展潮流和需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与现状

1、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的缔结

中国政府通过跟很多国家缔结货币互换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开始缔结的是因金融危机而受难的国家,2001年初次缔结,与泰国进行了20亿美元规模的货币互换。然后根据chiang mai initiative树立的“10+3”互相互换,缔结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从而进行货币互换。

2、人民币的贸易支付以及结算

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并且学者张适兆(2008)将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归纳为三类:第一,在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第二,在中越、中俄、中朝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第三,在中国的港澳地区,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

虽然人民币还未实现自由兑换,但上述现象表明市场中的确出现了对人民币的较大需求。其中,较为现实和主要的需求体现在计价和结算功能上。事实上,在周边地区的经贸活动中,人民币已经开始作为区域结算货币而成为周边地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之一。可以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自然过程其实早已经开始,根据货币国际化的含义,人民币已经开始步入国际货币的行列。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经济贸易规模的扩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四、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贸易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减少利率的风险

汇率风险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民币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其二,在目前国内外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下,企业根本无法通过对冲型的外汇远期交易规避风险,许多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故存在较大货币敞口风险。其三,汇率的剧烈波动也使不少外贸企业因此不敢贸然接单,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额。前两个方面表现为直接影响,第三个方面是间接影响,反映出保持稳定的汇率对进出口企业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经贸大国,但在现有贸易结算体制下,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都采用外币进行结算,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和欧元。出口企业必须通过出口收汇和出口结汇才能完成出口结算行为,进口企业必须通过进口购汇和进口付汇才能完成进口结算行为。在对美欧贸易中采用美元和欧元,无论汇率升降,风险都集中在中国贸易企业;而在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贸易结算时使用第三国货币,双方均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

因此可以说,自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元、欧元汇率剧烈波动,企业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市场上以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呼声日趋强烈。跨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可以简化企业的跨境贸易手续、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中国出口企业在贸易中规避汇率风险。

2、有利于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

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亚洲国家中大量存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某些国家

甚至全境通用,有些国家正式承认人民币为自由兑换货币。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存在的区域性货币。

中国的周边国家较多是自然资源丰富但市场供应短缺的国家,这与中国形成了互补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边境贸易发展很快。边境贸易和旅游等实体经济的发生,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了双边经贸往来,加快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3、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

外贸企业认为用美元结算一是手续比较繁琐,二是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这些成本对处于微利的企业是一笔很大的负担。人民币结算对于企业的最大好处是减少了汇率变化带来的定价成本,可以在贸易谈判中一次性锁定价格。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企业可以更多地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这将大大降低企业因使用外币而增加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那些与中国有经贸合作关系的周边国家,特别是那些对中国的贸易为顺差的国家,它们普遍存在着国际贸易结算手段不足和外汇短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贸易发展。而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缓解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双边经贸往来。

五、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贸易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但在享有人民币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中国的外贸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外部的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金融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例如,当国内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提高利率时,国际上流通的人民币则会择机而入,增加人民币的供应量,从而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而国际化后的货币将很容易作为一种传导工具。由于货币管制壁垒的撤除,国际上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都可以通过货币兑换直接传导到国内。在资本流动比较自由的情况下,中国受国际热钱攻击的风险将会急剧增加。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使得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这必将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存在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的减少会导致国内总需求降低,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境外对人民币需求的增长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利率的提高会减少国内投资,投资下降也会影响增长速度。因此,总需求和总投资都有可能因人民币的国际化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可能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贩毒出现的可能。伴随这些非法活动出现的不正常的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一方面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难度。但本文认为,如果是从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益处要远大于其弊端。

六、结论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深刻的调整,各主要货币纷纷走上国际化道路。国际货币已经形成了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格局。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跃居全球第二,紧随美国之后。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均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已经实现了准周边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减少企业汇率风险、促进周边贸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中国在这些国家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中的份额,通过商品输出,提高这些国家在其对外贸易活动中对人民币的依赖程度;有利于降低贸易的汇率风险,增加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及国民收入;有利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进而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 叶华光:对外贸易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结构效应研究[j].甘肃金融,2010(4).

[2] 叶晓东:论人民币国际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3] 魏可嘉:论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0(2).

[4] 程明:探析人民币国际化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商业,2010(9).

[5] 马章良: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外贸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9(5).

[6] 张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6).

[7] 裴真: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比较[d].河南大学,2010.

[8] 何世红、金岩: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包

头市商业银行现象解读[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9] koo gi bo:人民币国际化与应对[z].对外经济政策研究所,2010(6).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12

一、绪论

当今世界除以美元作为主要世界性货币外,欧元、日元等也发挥着一定的世界货币职能。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加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对外贸易体之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金融管制逐步放松,人民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一现实促使人们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际上,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老挝、柬埔寨、新加坡、韩国等国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业务并办理人民币的其他业务。在东南亚,人民币的自由流通受到“第二美元”的礼遇。笔者认为,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实现国际化,但是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会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

在2009年3月20日的g20首脑会议中,中国政府主张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2009年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声明,主张把跨国的储备货币改用国际关键货币。这种表现是对美元不信任的明确解释。在2009年4月8日,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目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和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将主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贸易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

1、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货币国际化的定义是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说明的。其中最普遍的解释是指某些国家的货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实现货币国际化的一国货币,其货币构成每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国际债券发行使用的货币,在国际上通用。在国际上使用的一国货币,被称为关键货币(key currency),这种关键货币也常被称为国际货币。

2、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定义,比如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并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人民币作为价值尺度、计价手段;第二是作为债权或者国际清算当中的结算支付货币;第三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本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人民币现金在境外具有足量的流通度;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量应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就要被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参与者普遍接受,在一个相当大的市场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货币的各项职能。因此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就是随着中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逐步扩展,跨越国界,在境外市场履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从而由主权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

3、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并不是任何货币都可以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是具有经济上的实力,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经济地位。这是因为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该国货币国际化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稳定的政治环境能够为本国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一个经济实力强大、政治稳定的国家形象保证了该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的稳定,大大提高了该国货币持有者对该国货币安全方面的信心。一国gdp在世界中排名是衡量该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是国际上货币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一国的经济实力与货币国际化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

从中国来看,今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过了日本,占据了世界第二的位置,这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7%,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而且这种贸易在亚洲地区也已呈现出较强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要求。

另外,截至2009年9月,中国已有约

2.27万亿外汇储备,能抵抗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国际资本非正常流动的冲击。因此可以说,正是中国经济的强大一步一步地赢得了世界的信赖与依托。

其次是具有经济上的开放性。一国货币流动性的强弱在于其是否具有高度开放的经济,一国高度开放的经济能够拓宽非居民获取该国货币及交易该国货币的途径。货币发行国货币流出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外投资,二是对外贸易。非居民也主要通过这两个途径来获取该国货币。一国对外投资及贸易的规模及范围直接关系到该国货币被非居民接受的规模及范围。同时,非居民持有者出于收益方面的考虑,也会有交易该国货币的需要。一国货币对非居民持有者的吸引力在于该货币发行国的金融市场是否开放。通常,一国经济开放包括贸易的开放和金融的开放。贸易开放度可用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度。金融开放度可用一国货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及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来衡量。这些年来,中国的贸易开放度呈上升趋势,进出额也是逐渐增加,虽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的开放程度还是越来越大的。

实际上,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当前,美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在货币上打压中国一定会力不从心。美元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为防止美元危机扩散,各国政府正在谋求更安全币种和储藏货币的多元化。人民币国际货币本位币的适时推出,适应了当前国际金融的发展潮流和需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与现状

1、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的缔结

中国政府通过跟很多国家缔结货币互换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开始缔结的是因金融危机而受难的国家,2001年初次缔结,与泰国进行了20亿美元规模的货币互换。然后根据chiang mai initiative树立的“10+3”互相互换,缔结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从而进行货币互换。

2、人民币的贸易支付以及结算

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并且学者张适兆(2008)将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归纳为三类:第一,在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第二,在中越、中俄、中朝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第三,在中国的港澳地区,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

虽然人民币还未实现自由兑换,但上述现象表明市场中的确出现了对人民币的较大需求。其中,较为现实和主要的需求体现在计价和结算功能上。事实上,在周边地区的经贸活动中,人民币已经开始作为区域结算货币而成为周边地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之一。可以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自然过程其实早已经开始,根据货币国际化的含义,人民币已经开始步入国际货币的行列。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经济贸易规模的扩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四、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贸易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减少利率的风险

汇率风险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民币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其二,在目前国内外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下,企业根本无法通过对冲型的外汇远期交易规避风险,许多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故存在较大货币敞口风险。其三,汇率的剧烈波动也使不少外贸企业因此不敢贸然接单,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额。前两个方面表现为直接影响,第三个方面是间接影响,反映出保持稳定的汇率对进出口企业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经贸大国,但在现有贸易结算体制下,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都采用外币进行结算,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和欧元。出口企业必须通过出口收汇和出口结汇才能完成出口结算行为,进口企业必须通过进口购汇和进口付汇才能完成进口结算行为。在对美欧贸易中采用美元和欧元,无论汇率升降,风险都集中在中国贸易企业;而在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贸易结算时使用第三国货币,双方均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

因此可以说,自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元、欧元汇率剧烈波动,企业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市场上以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呼声日趋强烈。跨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可以简化企业的跨境贸易手续、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中国出口企业在贸易中规避汇率风险。

2、有利于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

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亚洲国家中大量存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某些国家甚至全境通用,有些国家正式承认人民币为

自由兑换货币。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存在的区域性货币。

中国的周边国家较多是自然资源丰富但市场供应短缺的国家,这与中国形成了互补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边境贸易发展很快。边境贸易和旅游等实体经济的发生,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了双边经贸往来,加快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3、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

外贸企业认为用美元结算一是手续比较繁琐,二是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这些成本对处于微利的企业是一笔很大的负担。人民币结算对于企业的最大好处是减少了汇率变化带来的定价成本,可以在贸易谈判中一次性锁定价格。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企业可以更多地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这将大大降低企业因使用外币而增加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那些与中国有经贸合作关系的周边国家,特别是那些对中国的贸易为顺差的国家,它们普遍存在着国际贸易结算手段不足和外汇短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贸易发展。而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缓解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双边经贸往来。

五、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贸易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但在享有人民币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中国的外贸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外部的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金融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例如,当国内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提高利率时,国际上流通的人民币则会择机而入,增加人民币的供应量,从而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而国际化后的货币将很容易作为一种传导工具。由于货币管制壁垒的撤除,国际上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都可以通过货币兑换直接传导到国内。在资本流动比较自由的情况下,中国受国际热钱攻击的风险将会急剧增加。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使得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这必将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存在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的减少会导致国内总需求降低,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境外对人民币需求的增长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利率的提高会减少国内投资,投资下降也会影响增长速度。因此,总需求和总投资都有可能因人民币的国际化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可能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贩毒出现的可能。伴随这些非法活动出现的不正常的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一方面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难度。但本文认为,如果是从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益处要远大于其弊端。

六、结论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深刻的调整,各主要货币纷纷走上国际化道路。国际货币已经形成了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格局。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跃居全球第二,紧随美国之后。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均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已经实现了准周边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减少企业汇率风险、促进周边贸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中国在这些国家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中的份额,通过商品输出,提高这些国家在其对外贸易活动中对人民币的依赖程度;有利于降低贸易的汇率风险,增加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及国民收入;有利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进而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 叶华光:对外贸易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结构效应研究[j].甘肃金融,2010(4).

[2] 叶晓东:论人民币国际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3] 魏可嘉:论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0(2).

[4] 程明:探析人民币国际化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商业,2010(9).

[5] 马章良: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外贸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9(5).

[6] 张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6).

[7] 裴真: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比较[d].河南大学,2010.

[8] 何世红、金岩: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包头市商业银行现象解读[m].甘肃人民出

版社,2006.

[9] koo gi bo:人民币国际化与应对[z].对外经济政策研究所,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