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2 15:02:34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篇1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区域供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总理最近就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论述,提出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区域供水就是我们建设领域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工作体现。

城市供水设施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过“八五”“九五”两个五年计划,我省城市供水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供水设施能力基本满足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但是,随着我省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供水基础设施新的矛盾逐渐显现:一是供水水源受到污染。沿江五市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直接从长江取水,水源条件好,供水水质优。但是大部分县(市)和乡镇供水以内河水或者地下水为水源,由于污染严重,多数水源地水质变差,有的甚至成为—类,不能作为饮用水水源,供水水质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二是局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日趋严重,地质灾害随时可能发生。据省国土资源厅对盐城、*、泰州地区进行的地面沉降观测结果,从如东到海门、启东沿海一带,累计沉降已达毫米,*城区目前每年以—毫米的速率继续下沉,地面沉降形势不容乐观,如不及时防治,有可能重蹈苏锡常地质灾害之覆辙,严重危害重大基础设施,危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部分地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还导致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发生咸化。三是沿江取水口多而散,岸线资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据不完全统计,长江现有各类城市供水和企业自备水源取水口个,规模从到万吨日不等,取水口多而分散,一些企业搞小而全,既不利于长江岸线的合理利用,又不利于水源地水质的保护,长江岸线资源浪费严重。四是城乡供水各自为政,不能适应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各地在水厂建设中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及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造成了重复投资,特别是乡镇自来水厂建设,一镇一厂,甚至一村一厂,城镇供水的小而全,行政区划的人为分割,造成供水基础设施不能共建共享,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五是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差。镇村居民生活用水大部分都是由当地乡镇小水厂供水,水源条件差,企业规模小,管理和技术基础薄弱,生产设施陈旧,成本高,水质、水压不达标,管网漏失率高,农村供水普及率低,政府和群众都不满意。

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出现的新的矛盾,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区域供水。

实施区域供水,是推进城市化的需要。城市化战略是我省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提高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自全省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以来,我省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年底,我省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在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化步伐将明显加速,每年将以个百分点增长,城市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对我们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首先要求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我省城镇体系规划和“三圈五轴”规划已经完成,为我省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的蓝图。《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规划》、《苏锡常都市圈绿地系统规划》和《*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等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逐步构筑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构架,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基础。区域供水的实施,统筹了城乡供水事业协调发展,合理配置供水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城镇发展中供水基础设施存在的矛盾,保障城市化健康协调发展。

实施区域供水,是实施沿江开发和农村“五件实事”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沿江开发战略和农村“五件实事”工程。沿江开发需要完善的城市供水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农村改水的根本目标是解决饮水的问题,让广大农村群众喝上清洁的水。因此,*扬*地区各市、县(市)要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沿江开发战略实施和加快农村“五件实事”工程步伐的高度,提高认识,突破(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行政区域的限制,充分利用长江的宝贵水资源、岸线资源和有限的建设资金,大力发展区域供水,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实施区域供水,是统筹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发展的需要。供水基础设施是城乡的生命线工程,直接关系到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组织开展的苏锡常地区和*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为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和沿江开发提供完善的供水基础设施。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大多依靠小城镇和村办水厂供水,规模小、水源差、成本高,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水平低下,水质得不到保障,供水基础设施薄弱。实施区域供水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辐射作用,解决小城镇在发展中供水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当地的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饮用水。

实施区域供水,是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从新世纪开始,我省将进入全面实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阶段,新世纪的头五年,又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对生活要素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是生活质量要素的第一要求,也是小康社会最基本要求。总书记在去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指出,要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是实现人民过上小康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如果群众饮水的水质没有保障,就谈不上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长江优质水源,大力发展城乡区域供水,将清洁卫生的饮水送到千家万户,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饮水水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实施区域供水,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城市供水的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城乡共同协调发展,要求基础设施发展的适度超前,而*扬*地区目前地质环境、内河水源质量和乡镇供水设施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立足长江,发展区域供水是增加*扬*地区发展后劲、提升发展水平的根本措施。区域供水设施的实施,可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的束缚,避免原来供水设施布局不合理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可以有效解决协调发展中受有限资源制约的因素,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该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具有积极的牵引作用。

实施城乡区域供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既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关系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因此,*扬*地区各级建设部门要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增强实施区域供水规划的责任感、紧迫感,将造福人民的实事工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省政府批准的规划加快实施进度。

二、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加快区域供水实施进程

*扬*地区区域供水工程是为民造福的实事工程,当前,实施区域供水具备良好的条件:一是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态势,为实施区域供水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二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沿江开发战略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省政府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工程,为区域供水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发展创造了条件;四是国家鼓励基础设施多元化投入,为区域供水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五是前几年*扬*地区已经建成了一批以长江为水源的骨干供水设施,部分地区的区域供水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六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争取国债资金的支持。但是也应该看到,*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实施投资多、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扬*地区各级建设部门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科学的精神结合起来,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抓好*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实施工作。

⒈按照省政府批准的《规划》尽快制定区域供水实施计划。《*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编制经过先下而上、后上而下、几上几下,反复讨论和修改,充分听取了各市、县和各有关部门的意见,符合*扬*地区的实际。省政府已批准实施《规划》,现在的关键是抓好落实。各地要根据《规划》确定的方案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计划,研究资金筹措方案,加快实施进度。各地要服从于《规划》,细化实施计划,排出实施时序,进一步优化供水管网方案,统筹安排,加快推进区域供水设施建设。

⒉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快区域供水实施步伐。按《规划》,到××年估算总投资亿元,到年总投资达到亿元,到年总投资达到亿元,投资大,筹资任务很艰巨。各地应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包括外资和社会资本在内的各种资金,以合资、参股、控股以及等多种方式参与区域供水设施建设。要组建供水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法人实体,负责区域供水设施的筹资、建设和运营管理。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镇村两级的积极性,同步做好进村入户管线建设。考虑到目前国内银行银根紧缩、贷款利率上调等因素,我厅正在与省财政厅筹划将*扬*地区区域供水工程打包申请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⒊用足用好优惠政策,推进区域供水规划的实施。为加快*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实施步伐,省政府已决定将*扬*地区区域供水工程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并明确在征收的城市水处理专项费用中,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跨省辖市之间的区域供水设施建设进行补助。在苏锡常区域供水工作中,我厅与省物价局共同出台了《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扬*地区可参照执行,这个《办法》在价格形成机制上,实行有利于推进区域供水的水价政策;对区域供水中新建供水设施实行保本付息、略有盈余的价格政策;供水价格实行同网同价,对乡镇及以下用户实行优惠的水价政策,暂不征缴各种规费,主要目的是要让各地利用好这个价格空间。这样既有利于乡镇供水的经营,也有利于解决现阶段乡镇供水中管网改造和建设资金。同时,各地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国债资金的支持,去年,我厅配合省计委,已经将该区域内的一批供水工程上报国家计委,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各地要积极做好各项前期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入选。此外,*扬*五市也要制定有利于推进区域供水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加大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积极扶持区域供水设施的建设,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⒋结合农村“五件实事”工作,抓好进村入户管网的同步建设。各地在抓好《*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实施的同时,要结合省政府农村改水实事工程工作进度,抓好进村入户管线的建设。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确定的供水范围和内容,组织技术力量做好乡镇以下的管网规划、建设和改造,用好省、市农村改水资金,农村改水要结合区域供水组织实施。要发挥乡镇和广大受益群众、单位的积极性,加大资金筹措的力度,确保进村入户管网与区域供水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挥效益。在区域供水规划实施中,各市、县(市、区)要尽量减轻乡镇一级的负担,以便乡镇更好地集中财力抓好进村入户管线的建设。沿线乡镇政府要积极配合区域供水的实施,主动负责做好工程施工中青苗补偿、障碍清除等工作,帮助协调处理施工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⒌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供水设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一旦出了质量问题,就会影响群众的生活,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目前乡镇供水管网的漏失率普遍很高,少数乡镇高达,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也造成供水价格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乡镇一级自来水管理体制混乱,以往的施工过程中缺乏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欠佳,管网材质低劣。在实施过程中,各级建设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一是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抓紧做好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开工报告的审批等前期工作,纳入规划且已经审批的项目要加快建设步伐;二是项目实施中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投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监督制,认真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责任体系和质量终身负责制;三是要加强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指导组,加强乡镇管网建设现场管理和技术指导,确保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降低输水过程中不应有的损耗。通过建立完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向政府交优良工程,向社会交放心工程,向群众交满意工程。

⒍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区域供水的运行模式。区域供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各地要依靠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结合本地的特点和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区域供水建成后的运行模式。实施区域供水与原来城市供水经营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其供水范围延伸到了乡镇,苏锡常地区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适合本地情况的运营模式。江阴市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模式,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建设经营乡镇管网和增压站,由受益乡镇共同投资、自来水公司技术入股参与管理,共同经营,水价实行分级趸售价格,以维护各方的利益。常熟市实行区域供水的增压站及到各镇的管道建设主要由市自来水公司负责,采取“联网、联供、联营、联管”的运行管理方式,将水输送到各镇,总表计量按统一价格批发给乡镇,各镇再向用户售水。他们的运营模式各有特色,并都取得成效。各地要从有利于组织实施,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的原则去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运行模式,以促进区域供水的顺利实施。

三、团结协作,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区域供水实施工作的领导

*扬*地区区域供水的实施工作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扬*地区各级政府要按照省政府的部署,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规划的实施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规划的实施进度,为*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各级建设部门既是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又是城镇供水的主管部门,在*扬*地区实施区域供水规划的过程中,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主动与有关部门搞好合作,发挥主导作用,以保证规划实施任务按时完成。

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扬*地区有关市、县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建议*扬*五市建立规划实施的领导小组,决策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区域供水规划实施工作的矛盾和问题。*扬*地区各级建设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实施的组织工作,明确一名领导具体抓,层层建立责任制,完善市对县(市)、县(市)对乡镇的考核体系和制度,将规划实施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落实专人抓好工程质量、进度,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现场管理和指导,确保规划的按期完成。省建设厅将按照省政府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完成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并将检查情况及时报省政府,通报各市县政府,督促各地加快规划的实施步伐。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篇2

(二)发展目标。年。供水普及率达到98%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平方米;污水处理率45%以上;垃圾处理率70%以上,把全市小城镇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辐射能力明显、设施配套齐全、环境整洁优美、社会文明有序的农村区域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科学制定规划。

(一)科学编制小城镇规划。以《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全市所有建制镇、乡集镇、农场、林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都必须高标准完成总体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修编)工作。年年底前,要完成体系规划确定要保留的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各县(市、区)每年从公共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小城镇规划编制专项经费,保障各类规划的适时编制。

(二)加强小城镇规划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规划“四线”管理制度。集镇和村庄要认真执行一书一证制度。严格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建设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原则上不单独审批宅基地,已批未建的宅基地,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不符的要异地选址,按规划集中建设居住小区和农民新村。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在近期建设详细规划的指导下,优选设计方案,建出特色、建成亮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凡没有编制规划或没有报批的要立即停止一切建设活动。建立健全小城镇规划公示制度、稽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接受人大、政协、社会民众、新闻媒体的监督。

三、坚持产业兴镇。

(一)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产业发展思路。突出优势和特色,形成规模效应。大力发展化工、轻纺、建筑、建材、食品、医药等传统工业,加快发展旅游、餐饮、商贸、信息、中介服务、社会服务等三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

(二)加快产业聚集。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产业带。形成集群优势。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协调各小城镇之间的产业布局关系,鼓励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新上项目原则上均应进入工业小区,存量项目逐步转移至工业小区,严格控制工业小区以外建设新的工业项目。鼓励房地产企业到小城镇进行房地产开发,鼓励农民进镇购房。

(三)大力招商引资。各地要根据产业结构需要。其中投资公司可在5年内补足。农产品加工型企业,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允许分步到位,首期为20%其余部分两年内补足。

(四)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按照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自筹资金兴办生产性企业、鲜活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工商、税务部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加大扶持力度。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区域统筹、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配套建设。加快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和向邻近村庄延伸,提高供水质量和规划效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绿化工程要与建设项目同步实施,抓好绿地系统建设,适当建设街头休闲绿地和小型公园,搞好庭院绿化。科学制定污水、垃圾处理建设计划,鼓励污水处理回收利用,所有县(市)城关镇污水处理厂必须在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营;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站场建设,实现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加强交通、供电、通讯、燃气、消防、环卫、专业市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

(二)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创新小城镇建设投入的市场运作办法。要执行城市政策法规。城市建设维护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保留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出让和转让收入、户外广告拍卖收入等,应按规定用于城镇公用事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省对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的供水、排水、道路、环卫、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部令第126号、政发34号文件规定,进一步加大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力度,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积极推进特许经营制度,引导社会资金进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做好治脏、治乱、改水、改圈、建沼气、建道路等工作,开展对失地农民、兼业农民和种田农民不同居住方式的探索,引导农民迁村并点,适度集中建设住房,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民新村。

五、加强小城镇管理。

(一)强化建设项目安全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对农民自建房的安全质量指导,防止假冒伪劣建筑材料进入建筑市场,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和质量。对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二)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行“门前四包”庭院三包”责任制度。提高城镇居民文明意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加强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保护好历史名镇名村的原生性和真实性,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贯彻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推行节地节能节材环保新技术,要严格控制城市污染工业向小城镇和农村扩散,防止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向小城镇和农村转移。

(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按国家政策将小城镇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应保留其分红权,并允许转让或继承。按照自愿原则,逐步建立以农民和其所在企业共同负担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聚集,加快城镇化进程。

六、加强组织领导。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篇3

二、目标定位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示范性综合改革小城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力争在5年内,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适度超前、生态优美的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并发挥小城镇特色优势的体制机制和配套保障政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特色产业基础初步建立逐步健全;小城镇居民基本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滨江宜居商贸城市综合体基本建成的目标。

三、政策措施

(一)土地利用方面

1、优先保证镇建设用地指标供应。适当增加示范镇房地产开发用地计划指标,在符合规划、项目落实、节约集放情况下,县国土部门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按批次报批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和土地征收,在规模限制上适当予以放宽。

2、加强示范镇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村庄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鼓励镇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偿转让指标,转让资金全额返还镇。

3、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除宅基地外,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县国土资源局要开展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业务,通过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二)城镇建设方面

4、统筹镇区规划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示范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镇区主要出入口、主干道沿线、滨江景观带、商贸街区、广场等地段和节点地区,可结合详细规划开展城市设计。

5、支持房地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普通商品房市场和保障性住房,大力引导实力强,信誉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入镇进行成片综合开发,逐步开展旧镇区改造和新镇区开发,加强镇区个人建房管理,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一律停止个人建房零星批建,提升滨江宜居城镇建设。

6、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建设。充分利用铁路、和国道交通优势,加快推进渡口高速互通口等对外交通和镇规划区内道路路网的建设。

7、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凡列入镇规划的防洪排涝、公交车站、教育、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体育商场馆、公园以及污水、垃圾转运站等排水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列入县政府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审批,实行特事特办,重点项目倾斜政策。

8、加强水电供应管理。镇规划区内的供水管网纳入城区自来水厂管理,并加快供水管网的延伸。电力线路维护和管理按城区标准实施。

9、加强园林绿化工作。镇规划区内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10平方米以上,建成2.5公顷公园一个。镇区和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县林业部门要协助镇制定绿色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过程中重点抓好技术指导和提供苗木标准。

(三)财税方面

10、基础设施及环保项目享受税收优惠。对企业化的基础设施及环保项目的收税标准,有关部门要依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范围、条件和标准予以优惠,如企业化投资福利院或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相关的规费应予以免征,企业化投资环保项目的,可进行相应的补助。

11、拨补部分服务业项目缴纳的税款,主要为新入驻镇的大型商贸企业,金融保险企业。

12、其它新增税收奖励。

13、土地出让金收益金额通道。

(四)管理服务方面

14、开辟快捷通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导向,符合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项目,县直相关部门提供快捷审批通道,简化审批程序,特事行办缩短审批时限,为项目生成、落地、建设等提供优质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出成效。

15、加强项目协调指导。县政府建立定期项目会审会议制度,研究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对镇项目立项、审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县直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指派专人负责提供项目审查、咨询、指导等全面服务工作,县发改局负责组织推动和统筹协调,抓好重大项目的立项指导和实施,县建设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小城镇建设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并配合选定启动区,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县财政局负责加大对镇的财政扶持力度。

(五)农业、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16、加大对资农资金的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支农专项资金给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7、加大教育、卫生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教育专项经费和卫生专项经费。上述专项资金额度由镇提出安排分配方案,由县财政按有关规定统一安排。

18、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镇卫生院提升为乙类卫生院,并进行选址修建。职业中专(含中高)、梅埔中学、中心小学、渡口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等建设均应列入校安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由校安工程专项经费和镇政府共同筹措。

(六)筹融资方面

19、拓宽融资渠道。镇可探索组建政府主导的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统一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实行综合项目开发,滚动发展。通过BOT、BT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积极探索部分公用设施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拍卖公共设施、场所、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冠名权、有限期承担企业广告等形式,增加建设资金的来源。

20、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七)其它方面

21、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加强镇现有在编在岗人员的分配使用。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篇4

一是市政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城镇总体规划没有完全覆盖到需求范围,市政建设规划不能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市政建设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紧密。

二是市政规划执行力度不到位。有的政府投资工程为追求所谓政绩,缩短设计周期,易导致工程项目设计上的功能不全或其他缺陷和施工质量隐患,造成工程质量内在品质的降低,运行后出现大量质量问题。

三是市政公用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陈旧,城区市政管网覆盖范围小,服务承载能力不强。平房小区公厕、公共健身区等规划建设滞后,市民出行难、停车难、入厕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四是统筹协调管理水平不高。有的城镇还未建立起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统筹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涉及单位众多,建设标准不一,建设部门统筹协调难度大,监管职能不能完全履行。

二、对策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统筹考虑提升城镇功能现实需求,尽快修编新一版城镇总体规划和市政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真正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引领作用,补齐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建设“短板”。

二是要充分发挥规划部门职能作用。确保城镇市政建设公共设施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城镇建设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都要严格按照城镇规划实施,坚决查处各类乱修乱建行为,确保城镇规划的刚性约束。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国家节能减排和热电联产能源综合利用政策为导向,坚持长远规划和按计划分片实施、社会效益和供热企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稳步推动集中供热工程科学实施,加快城市化进程。

(二)总体目标

计划在3至5年内逐步完成城区集中供热管网的基本框架,并将天桥水镇、渭河示范区等纳入供热远景规划。2012年集中供热工程建设以草堂基地内一级管网和东西六号路、南北八号路、吕公路、涝滨路、东城路路段管网工程为重点,力争2013年采暖季正式供暖。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

组长:县长

副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副县长

成员:县经贸局、县公安局、县国土局、县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县水务局、县文体广电局、县物价局、县质监局、县安监局、县工商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县供电分局、县环保局、县搬迁办、渭河示范区管委会、甘亭镇、余下镇、草堂镇、庞光镇、秦渡镇、五竹镇、天桥镇、大唐第二热电厂主要领导。

集中供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办公室主任由何龙勤同志兼任,负责工程建设日常工作。

(二)职责分工

县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是城市集中供热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等工作。

其他成员单位及沿线各镇:负责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和工程建设运营期间本辖区内的政策宣传及施工协调等工作。

三、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内容

建设项目包括大唐第二热电厂厂区热网首站、城区一级热力管网、小区换热站以及二级热力管网等。其中,热网首站和一级热力管网由大唐第二热电厂投资建设、管理;小区换热站及二级热力管网由用户投资建设、管理(用户也可在自愿的前提下与供热企业协商,委托供热企业实施建设和管理)。

(二)实施主体

按照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杜绝民营企业独家垄断经营的原则,集中供热实行特许经营,政府确定大唐第二热电厂为集中供热热源厂,并为牵头单位,组建城区集中供热公司(以下简称供热企业),负责抓好供热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供热企业对规划的集中供热热网覆盖范围内提供的热源自行经营管理。(政府职能部门对建设项目热源形式报建审批程序进行严格把关)。

(三)计划安排

工程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完成热网首站建设及滨河新区、县城新区和草堂基地一级管网建设;第二阶段根据供热用户和市场需求情况,继续增加分支管网建设和部分小区换热站建设,并逐步将供热管道延伸至老城区。

1.热网首站:计划2012年10月开工建设,2013年6月竣工。

2.管网工程:县城新区、滨河新区、草堂基地的主管网、支管网(双幅管)工程计划2012年10月开工建设,2013年10月竣工。

3.设备安装调试和运营:2013年8月安装换热设备;11月份完成设备调试,并对整体供热设施进行试运行;11月15日前具备供热条件。

4.2014年6月前,将供热管道延至老城区,并对老城区住宅楼进行供热改造。

四、配套措施及相关技术要求

(一)今后所有新建及改、扩建住宅工程,在规划审批前,先由建设单位按照集中供热的方式与供热企业签订供热意向,小区内二级换热站及管网建设必须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二)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县环保、水务、国土等部门负责,在集中供热系统运行后,依法依规对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以内的自备热源设施、采暖锅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拆除。供热企业对原锅炉供热的室内外管网铺设情况进行统一调研论证,对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及时做好相关衔接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由供热企业统一设计并组织实施,费用由产权单位承担。

(三)县发改、建设等部门负责,积极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工作。相关镇负责,做好征地拆迁和群众思想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按照有关政策规定,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免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

(四)集中供热工程实施期间,大唐第二热电厂应及时与相关单位做好对接。相关部门要加快手续办理,及时提供地下管网资料,并协调解决管网沿线地面和地下、绿化区域内设施的拆迁或移植工作。同时,要在确保恢复原状的前提下免收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市政、园林、环卫、质监、安监、环保、消防等相关费用,并协调解决好电力、电信网络、市政、天然气等单位在管网交叉和工程开挖等方面的问题。

(五)县城集中供热管网需要穿越单位、村组、个体工商户或宅院时,相关单位或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阻挠。因穿越施工造成设施损坏的,建设单位应当按原标准予以修复。

(六)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供热企业应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积极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材料,确保工程质量达标,按期完工,使该工程切实达到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七)热力管网工程建设费用高,投资回收时间长,按照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供热企业与开发商或建设单位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协商,收取公网建设费。供热及服务性收费标准由县物价局核定收取。

(八)根据《市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为了确保集中供热系统一、二次管网的设计合理和系统匹配,实现供热实时监测系统与用户侧计量系统的可靠对接,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可自愿委托供热企业以总包方式承揽小区“换热站”、分户和总热量表的设计、供货、安装工程,费用由开发商或建设单位承担。

(九)供热企业必须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供热标准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十)供热企业应当与供热用户签订供热合同,并报县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备案。供热合同的内容应当包括供热时间、热负荷性质、供热参数、收费标准、缴费时限、供热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及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事项。

(十一)对于供热企业在项目方案设计中采取的节能和高新技术,供热企业可申报专项奖励和资金,政府相关部门予以配合。

五、职责要求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城镇化急剧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镇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承担着城市防洪、供水、排水、航运、水环境等功能,是城镇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镇建设中,对水利建设,特别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城镇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防洪标准偏低,洪灾损失越来越大

我国大部分的城镇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由于城镇现状防洪标准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镇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城区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随着城镇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从农村向城镇大量集中市,同量级的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要远比以前大,如鹿寨2005年的“6.19特大洪水”鹿寨洪峰水位为86.03米,洪灾损失为3.5亿元,而1974年“7.18特大洪水”鹿寨洪峰水位为86.98米,洪灾损失为0.28亿元。

(二)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洪水频率高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人为缩窄河道,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近年来,受利益驱使,一些地方大量种植速生桉,改变了生物多样化,植被雨水截渗能力差,城镇周围生态环境恶化,洪水发生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

鹿寨县对亭水文站水位1988年—2008年20年间,超过警戒水位81.7米的有11年,超过危险水位83.7米的有7年,超过超危险水位84.7米的有6年。对亭水文站水位达到危险水位83.7米的时候,鹿寨县城已经进水,这个机率相当于2年一遇洪水,由此可见县城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还是很高的。而在1998年¬——2008年10年间,超过危险水位83.7米的就有6年,这就是说县城发生洪涝灾害呈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的趋势,随着县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洪灾产生的水毁损失也必然会越来越大,县城防汛抢险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

(三)城镇水利缺乏专项规划,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镇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

二、城镇水利问题对策探讨

(一) 对城镇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镇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镇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城镇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镇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二) 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镇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镇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镇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镇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三) 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城镇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 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城镇;消防规划;编制;探讨

Key words: urban;fire protection planning;formulation;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X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179-01

1消防规划是城镇总体规划的专业细化

城镇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是:依托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城镇主要空间、城镇结构、功能划分等城镇宏观方面的问题。城镇消防规划在城镇总体规划基础上,基于城镇安全现状,依照城镇消防规划的相关规定编制深化的专业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作为城镇消防规划的框架体系,城镇总体规划为城镇专项规划提供指导,使编制成果更加科学、完善。

2消防规划的依据

在消防技术规范中对消防的主要技术指标做了具体的规定。对建筑的长度,高度等有具体的规定,而对于城镇总体的消防规定相对较少。城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简单地由建筑组成的,城镇消防也不是简单由建筑消防组成的。

3城镇消防规划方法

3.1 分析城镇消防现状现状是规划的基础,对现状分析至关重要。对现状分析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城镇新开发区、易燃易爆危险品区、高层建筑、旧区及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设施布局基本情况。

同时,在城镇这一大系统内进行消防规划,要重视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政府在城镇整个消防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了消防规划的全过程。由政府出面组织市职各部门机关出谋划策,协调各部门的步调;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规划设计部门为主,要求各个政府部门予以积极配合;实施监督过程中以消防监督部门为主;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使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及实施顺利进行。

3.2 坚持系统性原则城镇消防专项规划遵循消防工作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必须以系统性原则为指导,从城镇整体布局上出发,强调城镇各个因素有机协调。一方面,城镇消防专项规划必须在城镇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城镇消防专项规划作为专业规划,不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城镇总体规划,而应在原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布置相应的消防设施,建立起相互反馈机制。城镇总体规划应接受城镇消防规划的反馈,使消防专项规划成为城镇总体规划有效的支撑,使城镇总体规划与城镇消防专项规划衔接的更为合理、有效。

4消防规划文本编制内容

4.1 城镇消防安全布局城镇用地布局是城镇消防安全的基础,合理安排城镇主要用地,处理好各类用地之间的关系是决定消防工作的前提基础。在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处理好城镇几大类主要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的位置及相互的关系。

4.2 旧城区改造大多城镇的旧城区缺乏统一规划,居住人口密度较大,建筑质量相对较差,木质及易燃物质大量存在,因此,旧城区消防问题尤为突出。规划中应当提出:疏散旧城区人口,逐步改造,提高建筑耐火等级;旧城区工业企业依据规划逐步迁出;对旧城区居住和公共建筑,通过综合评价参照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保护、修缮、改造、拆迁、重建。

4.3 城镇重点消防安全地区根据城镇的现状特点和城镇总体规划布局,以及消防安全和防火规范的要求,在城镇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城镇各类用地进行消防分类,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划分为一级重点消防安全地区,二级重点消防安全地区和一般消防地区。

4.4 城镇消防重点保护单位按照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及省级消防部门确定的消防重点单位界定标准,确定了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人身重大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城镇消防重点保护单位。城镇消防重点保护单位应逐年根据建设情况来具体确定。

4.5 消防站点规划布局城镇公安消防站以辖区灭火为主要职责,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其他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统一指挥,协调作战。

4.6 消防车通道规划城镇消防通道与城镇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相协调,根据城镇的发展要求和规划用地布局情况,规划城镇消防车通道体系分为三级:区域消防通道、区间消防通道和区内消防通道。

4.7 消防给水规划消防水源应建立以城镇市政供水系统为主,辅以消防蓄水池,并利用江、河、湖、塘等自然水体,满足消防用水要求,规划自然水体的消防取水口和取水平台。

4.8 消防通信规划规划中对于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有线与无线通信系统及计算机系统进行了切合实际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规划建设新的消防指挥大楼,它是整个城镇消防系统的“神经中枢”,它的建设将为消防通信中心和消防办公自动化网络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4.9 消防供电规划城镇电网实现环型供电,提高城镇供电的可靠性,对市区输电进行改造,架空线路进行埋地处理,消除因线路和设备老化而造成火灾事故的发生,以及影响高层建筑登高救援;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电网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运行管理水;城镇的主干道、重要设施均应预先设置消防双电源。

4.10 城镇消防与抗震及地下空间的利用规划中充分考虑了抗震与城镇消防的关系,减轻地震灾害和连带灾害的发生。城镇消防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人防与地下空间的利用,在这些地方应按人防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保证救灾防灾能力和作用。

4.11城镇消防与森林保护森林保护与生态平衡是未来城镇的重要内容,森林的防火工作应纳入城镇消防规划的整体布局中。

4.12 社会消防体系建立市、区、街道、乡镇防火委员会,各企事业单位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在加强兵役消防队伍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地方、民间消防力量;加强消防基础知识的教育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S].

[3]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Z].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篇8

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

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

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居住人口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城镇化,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城镇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农民进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有浮躁心态,不能盲目攀比,赶进度。不能盲目铺摊子、大兴土木,造“空壳城市”。二是城镇发展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层次低,脏、乱、差问题普遍,生态环境脆弱。三是城镇体系、交通体系、水资源规划衔接不紧,先建设后规范现象严重,缺乏整体协调发展。四是城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经济支撑,对农村经济带动作用差、辐射力不强。五是城镇缺乏个性特色,设计趋同。建筑格局单调,韵味不浓,没有特色和吸引力。这些方面的问题集中一点就是方方面面体现出不和谐,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指导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树立生态的理念。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城镇

加快建设生态城镇,最根本的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立足旬阳自然禀赋,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建设以净化、绿化、美化、山水相依为标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以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经济生态化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生态产业;以“形、神”兼备,人文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城镇就是要建设与自然平衡、和谐的人居环境,对地处河源地区的山区县份来讲,首先应该是山水园林城镇,森林环抱、绿茵遍地、四季葱翠,噪声得到控制,气候自然调节,水土合理保持,生态环境和谐,景色美丽动人。城镇经济是无公害环保的产业体系,是花园式工厂、环保安全清洁生产技术,交通便捷,服务功能完备,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城市文化具有浓厚的风土人情,道德礼仪,法制观念,具有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城镇精神风貌。在这里,自然环境、城市与人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的精力更加充沛,身体更加健康,创造力更加旺盛,必然会大大促进经济繁荣、社会文明。

建设生态城镇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突出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主题,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人口、提升城镇品位、完善城镇功能、经营城镇资源、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小而精,秀而美,富有个性,既具有文化品位又有环保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城镇体系。培育一批天蓝、水清、山绿、景美、特色明鲜,引人入胜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的城镇;发展城镇中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环保的特色产业;孕育一种融传统健康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建设殷实、健康、文明的生态县城、集镇、新村、社区。

1、以加强城乡规划为先导建设生态城镇。规划是发展的前提,是城镇发展的定位器,城镇的生态化首先是规划的生态化。生态城镇规划就是把生态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构建生态县城、生态集镇、生态新村、生态社区、生态小区体系,对城镇布局、结构、建筑、色调、雕塑、小品等设施要用生态学来审视,使城镇平面、空间显现艺术性生态性。生态城市规划有一些基本的原则:(1)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2)恢复退化的土地;(3)平衡发展;(4)制止城市蔓延;(5)优化能源;(6)发展经济;(7)提供健康和安全;(8)鼓励共享;(9)促进社会公平;(10)尊重历史;(11)丰富文化景观;(12)修复生物圈。按照生态城市设计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原则来修编规划,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完善城镇体系规划。这个规划主要管城市和农村发展如何衔接,管城镇布局、新村的设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集镇、新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要贯彻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原则,实行集镇群的协同式发展模式。通过以交通体系为纽带和依托,变城乡经济分割、孤立、无序为统一、联系、有序的发展格局。二是高起点修编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必须体现完整性超前性,少走弯路。县城所有建筑物的配套协调,风格搭配、韵律和谐、生态环境要从总体上作出完整的规划设计。突出县城精神的设计与塑造,利用独特的山水地貌及组团功能形态,把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给山造势,给水补形,设计自然、宁静、幽朴的“太极城”特色艺术形象。对建筑的式样、色彩、高度要与周围山水建筑物相得益彰,这些问题都要在城镇规划设计中体现出来。搞好县城总体规划中的消防、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等专项规划,力争与县城总体规划同步。在建设中必须坚持按规划建城镇,一张蓝图管到底。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建设紧密衔接,分区定位,统筹规划。全面推行“两证一书”制度,各小区建设必须编制详规,一律不得先建后规划,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督管。三是编制新村建设规划。逐步健全全县新村规划体系。坚持“八位一体”,综合治理,科学规划新村建设。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房,搞好试点稳步推进。结合百强村建设、生态移民、迁移式扶贫、退耕还林等工程,分散、连片集中、点面结合,依坡就势,一面坡一条路进行整体布局,打破裁弯取直、挖山打岩的传统模式。

2、以完善城镇功能为基础建设生态城镇。水、电、路、防洪、环卫等配套设施要优先规划,规范红、黄、紫、蓝线,新开发的集镇、小区原则上基础设施先行建设,现有集镇要逐步配套。文化、广电、体育、教育、社区福利等公用设施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城镇功能。要完善社区、小区的配套功能,较大的住宅小区要设置必要的文体、卫生、保健等设施,增强休闲功能和人文内涵。要抓好城镇建设项目,储备、论证、推介、争取公益性市政设施项目,突出抓好县城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场项目。集镇建设重点抓好给排水、垃圾掩埋项目。当前制约集镇基础建设的难题就是资金短缺。要通过土地经营、社会集资、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盘活存量资产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3、以培育城镇特色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为内涵建设生态城镇。产业是城镇的血液,产业旺、城镇兴、人民富,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生态城镇就是发展生态产业,一是要突出农业产业化。各乡镇要找准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公司+中介组织(协会)+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结合农业园区建设,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县城服务的配套农业种养业,建立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扶持二、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三是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在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社会保障体制上都要为农民进城开绿灯,消除政策。

4、以加大城镇综合整治力度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城镇。我县地处河源地区,城镇大多依山傍水,要建设生态城镇,必须把城镇纳入山川秀美建设的大范畴来考虑,把城区和郊区环境治理同时兼顾。一方面,要养山护水治田建园,搞好城镇周围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大河道整治,兴竹养花,使城镇周围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另一方面要加大城镇区环境整治力度,使之“干净、畅通、绿化、明亮、整齐”。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抓重点,更要抓难点。下功夫治理城市脏、乱、差,抓好城市容貌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占道经营问题,切实保障城市道路干净、畅通、市政设施完好无损。加大对城市广告的管理力度,对主要街道、主要建筑的户外广告要精心设计,坚决杜绝违章建筑、零星插建的行为,坚决拆除影响市容景观和内容不文明的一切牌匾和标语,严厉打击在公共场所乱张贴、乱刻、乱堆放、乱吊挂等行为。要以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抓好道路养护和排水管网维护,消灭街道坑洼不平和污水乱流、垃圾杂物乱堆放的现象。以道路、公厕、垃圾收集点为重点,加强对垃圾的全程管理,确保城市街道卫生整治。第三,要着力抓好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作好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完善城市“绿线”制度,通过拆墙透绿,屋顶铺绿,植草皮,路街整治,推进绿化。建设绿地要从用地、布局、造型、色彩、朝向、标志物等方面,精心设计,出精品,不贪洋求大,与自然相协调。特别是在花草树木的品种选择上要因地制宜,有本地特色,关键在于形成个性,选择出县树、县花、县鸟。第四,要加强对城市建设工地的环境治理。结合整顿建筑市场秩序,狠抓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把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作为文明工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建筑垃圾清运管理,有效遏止沿河倾倒、堵路毁田、破坏环境的现象。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篇9

一、低碳城镇的概念及发展

气候变迁是近年来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议题,而为了减缓气候变迁所造成的灾害及影响,全世界已有共识在进行温室气体的减量、节约能源等相关国际上的合作及策略的研拟。1992 年全球共 155 个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各国互相承诺全球应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2007 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提出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文中发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是逐年上升的,并且认为温室效应“非常可能是由人为温室气体造成,同份报告亦指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当中,二氧化碳(CO2)所占总比例(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毁林、生物腐植质等)最高为 76%,接续是甲烷(CH4)占 14.3%,氧化亚氮(N2O)占 7.9%,其余温室气体占不到 3%;另外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如图 1(c)部分,又以能源供应、工业、交通三者为全球前三大宗的排放部门。因此,世界各国在面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议题中,又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视为是最主要的手段,而建构低碳城镇则成为世界各国朝向永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

综合我国几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低碳城镇提出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元素:(1)城镇的层级被认为是低碳经济主要执行角色。(2)强调减少碳排放量是最主要而且是终极目标(3)低碳城镇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及需转换思维的发展。参考国外低碳城镇发展案例,以及国外绿色城镇指标、气候变迁绩效指标等等,提出针对我国发展的低碳评估面向,其中包含“再生能源”、“节约能源”“绿色运输”“低碳建筑”“环境绿化”“资源循环”“低碳生活”及“低碳校园”,做为评估低碳城镇表现的评估指标体系,做为未来评估低碳城镇发展表现的参考依据。

二、世界各地区朝向低碳城镇发展的减碳策略

美国旧金山市于 2005 年公布“旧金山气候行动计划”,内容包含许多推动温室气体减量的管制措施,欲将温室气体减量到最低,尔后,旧金山市亦召集全球五十几个世界各大城镇市长,发起国际性城镇温室气体减量协定“城镇环境协定”,参与城镇有英国伦敦、法国里昂、美国奥克兰等大城镇,截至 2011 年 10 月 31 日为止全球共有 203 个城镇参与,各国大城镇藉此宣示以城镇行动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决心。而城镇环境协议的内容包含七大面向分别为能源、回收、都市设计、都市自然环境、交通、环境健康及水,各个面向各有不同的行动策略,每个面向有三个行动计划做为代表,总计有 21 个行动计划,其中在能源方面,希望发展并使用可再生能源,并且减少用电;而在回收方面,希望在 2040 年可以达到零废弃的状态,同时也应减少不能回收以及人均垃圾量;而在环境健康及水方面,注重安全的饮水及食品,并且减少空气污染及废水直接排放;在都市设计、都市自然环境及交通运输三方面可以结合讨论,其发展概念强调打造市民居住 500 米以内有大众运输可供搭乘亦有绿地可供休闲,并且透过提供友善的行人与自行车的都市空间,鼓励大众减少开车以步行及自行车方式抵达大众运输场站,是倾向朝 TOD 发展的都市规划设计。

三、发展低碳城镇现状

世界各地目前已经逐渐出现发展低碳城镇的足迹,在东南亚国协中,发展低碳城镇也是该区域的重要合作项目。2008 年 10 月在越南河内举办的东亚环境部长高峰会,将环境永续城镇的发展列为东亚环境合作的优先项目,由于东协组织内国家较多开发中国家,面临都市化快速造成的民生问题,因此发展永续的概念,被视为是刻不容缓的议题。而以泰国曼谷为例,其减少温室气体的计划目标为2012 年降低曼谷地区 15%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其行动所包含的五大面向为: 1)改善运输系统,(2)发展再生能源,(3)节约能源与建物美化,(4)废弃物与废水管理,(5)扩大绿地面积。而作者认为由此五大面向发展低碳城镇需要制度面及财务面的配合,推动低碳城镇需要一笔庞大的经费,政府必须预先编列预算,并且辅以公私合作的关系,以达到执行时的协调发展目前有许多在探讨低碳城镇的文献是由大陆学者所发表的,其背景是由于大陆目前经济成长快速,各个部门的排碳量皆面临发展经济又要顾及减碳的两难。

因此许多文献以上海为例,进行对于以上海发展低碳城镇所需拟订的目标、对策等等进行探讨。上海发展低碳城镇时,除了关注经济成长,更应该注重城镇发展的质量,文中主要以上海温室气体排放量统计中的前三名部门进行讨论,分别为为工业、交通、建筑,其中在工业方面作者认为应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污染的行业,并且努力将技术提升;在交通此一面向的策略作者将其分成区域、都市、小区三种不同的层级,在区域层级方面,希望透过合理的城镇、乡村分布,引导城镇的发展要素向城镇集中,避免无效率的蔓延,而城镇、不同等级的城镇及乡村有着横向网络可联结;在城镇的层级方面,注重城镇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并且集中发展,空出绿地及自然保育空间;小区的层级则强调打破传统的使用分区限制,鼓励混合使用、高密度发展以减少小汽车的使用比例,进而减少能源使用及二氧化碳减量的目的;在建筑方面,作者提及应在建筑物密集的城镇内家强绿化及美化空间,以达到城镇范围内的生态平衡。而在Chen and Zhu(2012)提及主要以上海为进行低碳城镇发展的重点在于,上海做为一个国际型的金融中心以及重要航运中心,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及商业活动,而依据统计上海的私家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于 2000 年为 1.777 亿吨,2009 年的私家车排碳量较 2000 年增加 3729 万吨,平均每年增长幅度为 35.6%,明显高于城镇中的其他民用交通运输工具的 16.2%。作者认为上海私家车拥有的比例是代表生活水平、购买力提高的象征,而归纳出民众喜爱开车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众交通运输特别是轨道运输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发展的速度,因此郊区化所产生的都市蔓延日益严重,因此作者提出紧密发展的概念,并且需要加速大众运输系统的兴建及服务的速度,将城镇空间进行重塑,以解决都市蔓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总结

世界上低碳城镇所发展的面向众多,针对各个部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策略亦显多样化,本研究归纳世界各地区及大城镇在建筑、都市设计及交通运输方面最主要强调的策略即透过紧密发展、混合土地使用,鼓励大众搭乘大众交通运输工具、建造友善的步行及自行车环境等等,目标是达减少汽机车使用的比例,进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此亦与大众运输导向发展(TOD)的理念及规划原则相符。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篇10

一、目标任务

打破XX区域城乡“二元”供水结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XX区域供水“同源、同网、同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属地实施”原则。落实各镇街工作职责,具体实施小水厂的整合工作,解决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中的难点、焦点问题。

2.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原则。变多头管理为集中管理,打破城乡“二元”供水结构,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

3.坚持“多元投入、广泛融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分级负责”的投融资机制,筹集资金,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4.坚持“技术革新、科学管理”原则。结合现有自来水厂技术革新、农村管网改造,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科学管理,降低运营成本,确保饮水安全。

5.坚持“广泛宣传、形成共识”原则。加大宣传力度,深入群众做好宣传发动和思想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共识,合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

三、工作举措

(一)统一领导,协同推进

区政府成立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为组长,两名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镇街及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区XX区域城乡供水一体化领导小组,统筹推进XX区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谈判组、审核组、资产处置组、联合执法组、施工保障组、信访维稳组。

1.办公室

由区住建局牵头,区水务局参加。具体负责城乡供水一体化日常工作,包括自来水厂的整合、托管以及供水设施规划建设等事宜。

2.谈判组

由自来水厂所在镇街牵头,区财政局、区水务局、区审计局、区住建局参加。负责与自来水厂进行前期沟通,对自来水厂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确定整合方式,商定相关程序;会同自来水厂确定评估公司,并根据评估结果商谈收购协议。

3.审核组

由区住建局牵头,区司法局、区审计局、区国资委、区征收办参加。负责对谈判组拟订的收购协议内容、补偿标准、资金拨付程序进行审核把关。

4.资产处置组

由属地镇街牵头,区住建局、区水务局、区财政局、区国资委参加。根据自来水厂收购协议拨付资金;负责收购后的自来水厂资产管理、处置。

5.联合执法组

由区水务局牵头,区卫健委、区城管局、区市监局、区应急管理局、市XX区生态环境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X分局、区税务局、属地镇街参加。负责水质安全、环境影响、违法建设、收费规范等方面的查处。

6.建设保障组

由区住建局牵头,区水务局、区城管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征收办、市XX区生态环境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X分局、属地镇街参加。负责供水设施规划、选址、审批、建设、改造、维护等过程的协调、支持、配合等工作。

7.信访维稳组

由区信访局牵头,区维稳办、XX公安分局、属地镇街参加。负责自来水厂整合以及供水施工过程中的来信来访,及时研判、化解矛盾,制定相关处置预案,确保整合过程中供水以及XX华衍水务公司正常施工不受影响。

(二)属地管理,彻底整合

XX区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的重点为XX现有自来水厂的整合,采用两种模式,即收购模式、趸售模式,实施的主体为各镇街。收购工作严格执行《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自来水厂收购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2018〕X号)文件,收购资金采取“分级承担”加“递减奖补”的办法,即属于我区的收购企业收购资金由区、镇街两级按5:5承担。各镇街在年度收购日到期前完成的,区政府按镇街应承担收购资金的100%给予奖励;延后3个月完成的奖励70%;延后3个月至6个月完成的奖励50%;超过6个月的,不奖励。

每成功收购一处自来水厂,区政府按该水厂用户数拨付工作经费给镇街,标准为10元/户。

对水质连续检测不合格,涉及重大饮水安全且不配合收购的,采取趸售模式。

(三)实事求是,分步实施

按照“成熟一处、处置一处”的原则,分步实施完成。

1.2020年12月底前,区住建局牵头与XX华衍水务达成小水厂托管协议,协助镇街做好条件成熟小水厂的托管工作;XX镇、XX镇、XX镇至少各完成1家小水厂收购工作。

2.2021年6月底前,区住建局督促XX华衍水务完成XX镇和XX镇北部区域主供水管网铺设工作;区水务局督促XX镇完成黑沙洲、天然洲水厂提标改造工作。XX镇、XX镇、XX镇至少各完成2家小水厂收购工作,XX镇、XX街道至少各完成1家小水厂收购工作。9月底前,对不配合整合的小水厂,相关部门须加大水质检测频次。对水质不达标或其它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情节严重的一律关停。12月底前,有任务的镇街完成剩余小水厂收购或趸售工作。

(四)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1、各镇街职责

(1)成立由行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负责镇街范围内的水厂整合。趸售或收购成功后的小水厂,具备托管条件的由XX华衍水务公司接管,不具备托管条件的由属地镇街负责管理,XX华衍水务公司提供技术和供水保障,具备条件时再由XX华衍水务公司全面接管。

(2)负责收购和相关工程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青苗等附属物补偿,乡村道路的破拆协调工作。

(3)负责辖区内水厂的并购谈判、用户数认定、资产清点核量、财务审计、财产登记造册、档案资料收集整理。

(4)负责整合前的安全供水工作。

2、各部门职责

(1)区住建局:负责指导协调各镇街和相关部门开展小水厂收购工作;负责与XX华衍水务对接协调。

(2)区水务局:负责争取上级农饮资金;加强对小水厂的行业监管,负责现有小水厂枯水期、丰水期出厂水、用户末梢水的水质检测,加大日常监管水质检测频率;配合各镇街整合水厂工作。

(3)区发改委:负责项目备案批复工作;负责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实施。

(4)区财政局(国资委):负责及时落实财政配套资金,向市财政申请拨付收购资金,加强资金监管,为工程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配合各镇街对小水厂收购国有资产评估、处置工作。

(5)区审计局:负责XX小水厂收购专项资金审计,确保资金有效发挥效益。

(6)区卫健委:负责根据第三方水质检测报告加强处罚管理力度,促进水厂水质达标提升。

(7)区市监局:依照职责对小水厂进行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8)区司法局:负责相关方案及水厂收购补偿协议等政府文案的合法性审查工作,并提供法律支持。

(9)区城管局:负责相关小水厂违法建设查处工作。

(10)区税务局:负责小水厂经营和整合过程中税收监管。

(11)区交通运输局:负责因工程施工开挖省、市、区道路协调工作,减免相关费用。

(12)区征收办:负责水厂收购及工程建设方面的房屋、地表附属物等征收工作,配合各镇街做好水厂整合工作。

(13)区应急管理局:负责水厂整合过程中生产安全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14)区信访局:做好水厂整合过程中信访维稳工作,及时化解矛盾。

(15)XX公安分局:负责对水厂整合及相关工程建设中非法行为打击力度。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篇11

而“多规合一”基于城镇空间布局的衔接与协调,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实现“一个城镇空间,一个空间规划”,合理布局城镇空间,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

1“多规”内涵及意义

“多规合一”改革正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是把多张蓝图变为一张蓝图,这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等资源,有效解决了“规出多门,各自为政,相互打架”等突出问题,更有利于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挖沟填沟,填沟挖沟”问题。

“多规合一”的涵义。 “多规”主要影响镇(乡)域范围村镇布局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空间规划和各部门的专项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主要为发改委编制的五年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区域土地利用为主导,突出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控制的规划;城镇空间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各部门专项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市政设施规划、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综合通讯发展规划、综合防灾规划及环卫规划等。

“多规合一”的意义。2014年 4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举行新闻会。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在“十三五”规划将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探索能够实现“多规合一”的方式方法,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并以此为基础,把一张蓝图干到底。

城镇规划“多规合一”并不是说把多个规划合并成一个规划,而是使多个规划整合互通,充分发挥系统性的作用。为全面推动城镇发展一体化,“多规合一”的重心还在于土地规划,核心是解决建设用地的供给来源与农村同步发展和农民顺利进城就业这对矛盾。目前我国城镇建设问题十分突出,所以在城镇建设中,通过“多规合一”规划方法,使城镇文化、经济、建筑、景观特色得到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城镇在各系统、各层面、各类型之间的关系。

2.推进县域“多规融合”管理模式

推进县域“多规融合”,关键要统一规划目标、规划期限、规划底图、统计口径、技术标准,增强规划融合后的统一性、权威性和长效性。

在总规的统一指导下,各部门要加强组织协同,省直有关部门要联合部署、联合推进、统一选点、集中探索,县市由政府牵头,一把手亲自抓。

重点区域规划。对已建区内存在一些未充分考虑发展要素的建设行为,在管理中应考虑在建设活动类型、建设强度等方面,采取退出或避让等管理措施;城市旧区改造应与城市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城市设计(风貌、天际线等)等相关内容,要根据已批复的区域内城市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对建设活动类型(房地产、工业、基础设施、公园绿地等)、建设强度(建设密度、容积率、建筑限高、地下开发)、建设风貌等内容进行监督,保障规划的执行力。

由于受政策要素、工程性限制条件、市远景发展用地等方面的约束,将建设活动类型、建设强度、建设时序作为管制的重点,农业发展开发用地主要属于此区域范畴。

行政辖属协调规划。地方规划管理部门在划分建设用地管制区时,往往是基于本辖区内的土地资源、地形条件与开发建设需要,较少考虑邻近城市辖区的管制区划分情况。针对于此,建议各行政辖区进行土地空间管制时,需征求邻近辖区政府部门的意见,并将其作为本辖区空间管制的依据,以实现区域协调管控,共谋发展。

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资源,则是在环保部门和林业部门的权力范畴之内。因此,在重要生态资源为主的禁建区周边,需考虑不同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建设用地分区划定时,应与多个管理部门协商,划定一定的缓冲地带,作为严格限建的区域。

缓冲地带与弹性用地区域协调。出于管理需要,某些政策设定的禁建区往往先行划出,而后才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与管制分区,便有可能出现禁建区周边存在适建区的情形。为避免以上情况,各管制分区之间需划定一定范围的缓冲地带,缓冲地带的具体宽度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拟定,并给予缓冲地带介于两区管制强度之间的管控政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有条件建设区,给土地利用提供了一定弹性,可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城市建设活动,而城镇规划管制分区中无对应的概念分区。 因此,为使两规在空间上有效衔接,可对城镇规划中的适建区进行细分,使城市建设用地区对应允许建设区,预留发展用地对应有条件建设区;将已建区与适建区合并为最大允许建设区, 并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对应一致,从而建立空间协调机制。

3.建“多规合一” 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从 “多规合一”现实状态来看,要解决规划的主要问题,在技术层面是非常重要,而技术面包含城镇化水平、规划范围、人口与用地规模、技术标准等。

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预测一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的预测,关系到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 因此, 在 “多规合一” 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在人口统计口径上达到一致, 统一采用公安局、 统计局、计生委等部门的调查统计数据;

统一规划区范围。在规划区范围应当统一,如功能区规划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涉及的范围一致,而综合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都应当与禁建、 限建、 适建范围也应当一致。

统一用地规模与标准。建设用地应当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量目标和保护耕地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的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满足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统一确定建设用地标准。

统一规划基础资料。对于同一层级的各项规划,应当采用相同范围、精度和格式的地形图、现状图,以及水文、地质、气象等规划基础资料。

城镇供水协会工作计划篇12

(一)深入贯彻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快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形成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完成《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修编工作,强化省域层面城乡规划的跨行政区协调,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争取2007年通过省政府审查并上报国务院审批。召开城市群发展会议,研究落实城市群发展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其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中的主体形态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认真做好省城市化办公室日常工作,加强对市县新型城市化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开展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二是全面推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到2007年底,力争全省所有县(市)基本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同步编制、同步报批、优先核准。开展县市域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编制试点。深入贯彻《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切实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城乡建设与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和谐发展。

三是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监管,确保规划落到实处。研究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局部调整规范程序和强化建设项目选址许可管理的规范意见,积极配合省政府法制办和省人大研究制定《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完善城市(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建立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四是中心镇培育和村庄规划建设并重,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制订中心镇培育的标准和政策意见,依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全省中心镇名单。加快中心镇的培育,进一步完善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发挥其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上联下带的节点作用。以县市域总体规划为依据,深化完善乡镇和村庄规划,深入开展“百家规划建筑设计单位下基层、千名规划建筑设计人员进农户”活动,到2007年底,力争基本完成全省中心镇规划修编和全省60%以上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

(二)巩固和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一是突出抓好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工作。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多种形式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全面落实住房建设规划,逐步形成以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二是深化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基本形成以廉租住房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专项过渡性用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到2007年底,全省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并逐步扩大到其它非低保家庭。全省经济适用住房新开工程继续保持一定规模,加大制度实施的创新力度,逐步探索经济适用住房的货币化和租赁方式。努力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保障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2007年力争全省归集住房公积金达到200亿元,发放政策性个人住房公积金款达到160亿元。

三是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继续加强市场监测和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进一步稳定住房价格。继续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缓解拆迁被动需求和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充分发挥房地产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监管体制和制度。

(三)加强城市功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建设。认真宣传贯彻《浙江省燃气管理条例》,在全省开展燃气市场整治活动,依法加强对燃气行业的管理。继续实施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各项政策,建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评价体系和服务标准规范,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突出问题。完成“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列入“811”计划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和镇乡生活垃圾中转处置项目全部建成运行。会同省财政等有关部门调研完成“十一五”期间全省镇乡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规划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设施规划。同时,以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为载体,推动城镇生态环境改善工作。加快推进区域性生态绿地建设,加强预留基础设施通道两侧的绿化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和城市湿地等各类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工作,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好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完善“数字城管”体制、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完成第一批试点城市验收工作,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按照《浙江省物业管理条例》的要求,延伸城市管理重心,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功能,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城市防灾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继续研究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在全省城管执法系统组织开展争创优秀城管执法队伍、争当优秀城管执法队员活动。

三是以农村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立城乡一体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体系。结合“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扩大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和镇乡污水治理为抓手,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放心水工程”,进一步扩大燃气、公交等城市基础设施农村人口受益面,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中转处理设施。同时,加强农房建设管理,研究制订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继续开展沿海地区农村住房防灾能力普查。

(四)着力加强建筑节能工作,进一步推动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建筑节能工作。进一步发挥省建筑节能工作协调小组的作用,加强全省建筑节能工作协调和管理,开展建筑节能专项检查。抓紧做好修改完善工作,争取尽早出台《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加快建筑节能标准编制工作,初步形成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工作,以公共建筑为重点,以政府办公建筑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既有建筑改造,开展65%建筑节能相关技术和政策研究,继续深入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全面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加快构建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的支撑体系,建立全省建筑节能交流平台。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

二是强化规划调控的突出作用。加强城乡规划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控制旧城区的开发强度,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率,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管理。根据《浙江省低丘缓坡地区城镇建设用地评价体系研究》制定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村镇建设集约利用土地。

三是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加强水质监测,保障供水安全。全面实行自来水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超计划加价收费政策,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机制。

(五)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快实现“建筑强省”历史性跨越。

一是继续推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筑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推进建筑业结构调整,继续发挥“建筑之乡”和建筑业、勘察设计业龙头企业的集聚和集群作用,保持我省建筑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开展。

二是继续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建筑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全面实施工程担保制度,积极构建全省统一的信用监管平台。积极引导建筑业骨干企业加强研发和科技攻关,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依托“民工学校”,加大建筑民工培训力度。

三是大力强化建筑安全质量监管。着力提升“钱江杯”等我省建筑业著名品牌,实现工程创优到企业品牌的跨越。继续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六)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