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市场调研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3 09:19:25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1

“在保持出口份额基本稳定的同时,将大力培育和扩大国内麻纺织产品的消费需求,拓宽并丰富内销市场的麻纺织产品领域及品种,增加麻纺家用、产业用的比重。调整进出口比例结构,由‘十一五’时期80%外销和20%内销,到‘十二五’实现50%外销和50%内销。这个比例结构恰当,有利于内外销市场协调发展。”中国麻纺协会会长许吉祥表示,今后麻纺协会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掌握后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观念的变化趋势,采用多种手段和媒介加大麻纺织消费文化的宣传,创造和培育“麻时尚”的消费文化氛围,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认识和喜爱麻纺织产品。并以实行“稳定低端市场、开拓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的品牌建设工作思路和“名牌大众化”的销售理念,实施麻纺织品牌战略,培育若干麻纺织品牌企业,加快提高麻纺织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带动产业升级。

面对原料紧缺问题,许吉祥表示“十二五”麻纺协会将加强麻纤维良种培育,建立优质原料基地。加强麻类作物良种培育研究,建立和完善种植规模与麻纺织加工业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在东北、新疆及云南等亚麻资源产区,建设亚麻良种繁育和作物种植产业化的亚麻原料基地;在湖南、四川及江西等苎麻资源产区,建设苎麻优质作物种植产业化的苎麻原料基地;在湖南、广西加强苎麻高细纤维品种、黄麻长(圆)果良种培育;在安徽、黑龙江、新疆、湖南进行汉(大)麻良种选育复壮、竹原纤维新品种和罗布麻人工种植等良种选育研究等;完善现有基地的各项配套设施,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检测中心和运输(销售)渠道。

与此同时,还将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资源整合。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终端产品为突破口,加快国有麻纺企业经济布局的调整,加大国有麻纺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力度,促进麻纺企业的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民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型企业和都市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能够提供工艺技术、设计创意和信息服务的企业采取支持政策;

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重点培育若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品牌影响力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麻纺织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在产业链比较完整、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鼓励建设产品技术研发中心与检测中心,发挥资源优势和整体优势,提升我国麻纺织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

科技创新实现高效竞争

“科技创新是推进麻纺‘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更是增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和提高生产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许吉祥指出,麻纺行业要多途径、多方式地争取政策技术、资金信贷支持,加大对麻纺落后设备的更新置换和对先进设备的引进研发,加强纺织机械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加强对高效节能的麻纺织工艺设备的联合开发,重点解决苎麻纺和黄麻纺技术设备严重落后的问题,缩短工艺流程,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劳动力成本。

其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促进科技进步,重点是攻关一批关键技术并促其产业化:麻类作物良种培育和种植技术;麻类作物种植收获成套设备技术:亚麻雨露有机麻技术:麻纤维生物脱胶清洁生产工艺;苎麻前纺加工技术和专用设备的研发:嵌入式纺纱技术在棉、麻纺行业的工艺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先进高效、低耗、环保的麻类纤维纺纱专用技术及装备;麻纤维染整工艺技术及特种助剂;麻类脱胶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

在促进麻纺产业链延伸,加大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方面,要提高麻纺产品附加值,提高麻纺服装、针织、民用、军用、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扩大内需市场,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麻类纤维新型脱胶技术,包括麻类纤维生物/物理脱胶工艺,麻类纤维短流程快速脱胶技术,苎麻“减量脱胶”工艺、技术及装备等;亚麻无氯脱胶及色纺纱清洁生产技术:高档苎麻纺织面料染整加工及废水处理技术;黄麻纤维精细化处理技术;麻类纤维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工艺和高档针织产品技术。

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加强产品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意中心建设;引进先进管理制度,培养优秀管理人才,提高麻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质量和资源管理水平,重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抓紧行业创新型和管理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抓住现阶段电子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机遇,增强麻纺织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为麻纺行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行业自强离不开政策扶持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2

“中国纺织品道琼斯指数,世界纺织品市场的风向标。全球纺织品交易的晴雨表”,这是柯桥指数的目标和定位。柯桥指数的“横空出世”,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柯桥指数立足于纺织行业发展前沿,关注纺织创新资讯,汇聚纺织贸易动态,阐述纺织发展前景,科学预测行业前景,警示产业风险,成为深层次解读纺织贸易发展的一份重要资讯参考。

绍兴县委副书记、县长孙云耀表示,柯桥纺织指数的采集工作是绍兴纺织产业发展、纺织市场繁荣的重要载体,也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经营的重要指南和社会消费的重要参考,今后要在轻纺市场提升发展和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科学编制,为行业发展服务

“目前,可以毫不讳言地说,中国・柯桥纺织指数是与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并驾齐驱的,与柯桥纺博会一样,是绍兴一张沉甸甸、叫得响亮的‘金名片’”。绍兴县委常委诸剑明自信地说。

柯桥指数在商务部、中国轻纺城以及相关研发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的高效运作,其意义日益彰显。厦门大学国民经济与核算研究所所长杨灿认为。柯桥指数有利于加快综合性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的建设,构筑功能更为完善的营销体系和贸易网络,从而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转变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方式,避免无序竞争,减少贸易摩擦,增强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纺织品市场对国际价格形成的影响力。

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周如生介绍,柯桥指数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立体化、系统化、综合化的指标。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指数的诞生,既是轻纺城市场发展的结果,也是商务部、浙江省政府、绍兴县政府推动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和提升的结果。柯桥指数涵盖了纺织品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外贸指数等方面,是一个科学完善的指数体系。在数据来源方面,集中采集轻纺城市场上千种代表商品的成交价格、成交量、成交金额等数据,采样范围依托中国轻纺城及绍兴当地多个面料批发市场、原料批发市场、大量纺织企业和贸易公司,样本库容纳了原纤、坯布、面料、家纺、服装辅料等5个大类、35个中类、288个小类,代表品种2000多个,而且单列出了“时尚面料”,突出了轻纺城市场时尚潮流的特征。

为更好地适应轻纺城市场发展变化,柯桥指数有序开展指数扩容升级,使指数反映的市场信息更全面,热点跟踪更到位。如联合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院专家课题组,对绍兴县规模以上企业进行调研考察,开展研发100纺织企业指数、面料创新指数等系列课题,使柯桥纺织指数更为全面、细致。柯桥指数至今,已价格指数144期,总景气指数35期,外贸景气指数和外贸价格指数35期。

不断成长的柯桥指数,逐渐成为反映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一面“镜子”,引领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特别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更是成为经济领域内权威机构解读轻纺产业发展方向的风向标。柯桥纺织指数编制办公室通过多次市场调查,撰写分析报告反映企业需求,配合外国专家把脉轻纺城市场纺织产业发展情况。这些分析报告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政策研究室等经济领域内权威机构的关注。如今,更多的权威机构通过指数走势变化来解读轻纺产业的发展方向,了解绍兴地区纺织企业转型升级进程。

柯桥指数,成为绍兴纺织企业家决策的“导航仪”。越隆控股副总经理王荣根要求公司管理、采购、销售等部门了解每一期的内容。王荣根说,“越隆这样上规模的生产型企业,对于行业发展的关注要大于对企业产品市场的关注,因此柯桥纺织景气指数的推出,使我们企业找到掌握行业宏观发展态势的工具,节约了时间,减轻了信息收集与整理成本,成为企业不用支付工资的生产经营‘参谋’”。

提高应用价值,增强“话语权”

三年前中国・柯桥纺织指数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品牌的开始。三年来,指数编制部门经过辛勤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已经取得良好的经验和成果,其正确性以及与市场的关联度得到证实。

柯桥指数立足轻纺城市场优势,并借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力量推动指数快速发展。根据自身特点,柯桥指数编制办与国家纺织信息中心合作,参与纺织品分类标准的市场调研活动,提升了纺织指数在业内的知名度。树立了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性。柯桥指数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工商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他们还与台湾逢甲大学开展统计成果交流,通过与不同统计体系之间的相互交流,考量了指数在更广阔范围的适用性。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徐国祥教授对“指数品牌价值”给出一个定义,是一种超越指数以外的价值,与品牌的知名度、认同度、美誉度、忠诚度等使用者对品牌的印象紧密相关,能给编制指数者和使用者带来效用的价值。因此,良好的指数品牌价值是编制者的无形资产。虽然柯桥纺织指数诞生才短短的三年,但柯桥纺织指数今后的功能和品牌价值潜力无限,目前已扬名海内外,并被众多的使用者所接受,已逐渐成为世界纺织品市场的风向标和世界纺织品交易的晴雨表。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博士生导师汪军认为,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冠以“中国”的帽子,对于周际大环境来讲,就代表了中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国际上认可,则该品牌又成功了一半。因此,面对纺织品品种繁多,且变化复杂的情况,特别需要科学细致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指数“好用”“管用”,得到更进一步推广应用。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3

把脉:纺机业的现状与问题

工信部权威定位纺机业―― “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撑”。至2008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纺织机械企业近千家,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占世界纺织机械市场的25%。

“课题组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在充分分析和研究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基本情况,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认清国际、国内纺织机械工业面临的形势基础上,明确了纺织机械工业调整和振兴方向,确定了发展的重点。”《意见》第一稿起草人、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刘家强在接受《中国纤检》采访时阐释了出台背景。

“纺织机械工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意见》指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整机制造和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为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列举了我国纺机业近年取得的三项重大成就:年产20万吨成套聚酯装置、日产200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的国产化应用,使我国在涤纶、聚酯装备制造领域居世界先进行列;自动络筒机生产实现了较大突破,国内市场占有率近三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我国成为世界四大自动络筒机生产国之一;剑杆织机、电脑横机、高速经编机等产品实现了产业化,非织造布机械在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上取得了积极成果。

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意见》对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劣势作了四点权威总结: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传统的棉、毛、麻、丝等纤维加工设备比重较大,差异化、节能降耗等新型、高端产品仍主要依靠进口,年进口额高达40亿美元,占国内纺织机械市场的近40%。二是专用件和配套件生产水平不高,整机产品稳定性较差,2008年辅助装置和零配件进口额4亿美元,占国内纺织机械部件市场的40%。三是“两化”融合水平较低,纺织机械设计制造集成化、模块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应用还不普遍,产品自动控制水平较低,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融合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为纺织机械行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调整:四原则“领航”

《意见》定调了本次结构调整的四大原则:一是将调整与升级相结合;二是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三是整机制造与专用件、配套件相结合;四是市场竞争与政策引导的结合。

“调整与升级应同步进行。纺机行业的调整是契机,升级是为了巩固调整的成果。”有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解读说,这就要求行业加大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的纺织机械装备,实现发展模式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重大转型。

纺机行业的调整、升级,单纯依靠引进消化和再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此,《意见》提出两者要紧密运用的原则。一方面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实现纺织机械设计制造核心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装备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将专用件和配套件提高到战略位置是《意见》的一大突破。一直以来,政府和行业都强调要增强整机制造的能力,然而随着一些进口关键零配件对利润的巨额吞噬,业内已逐渐认识到专用件和配套件的重要性。“以提高专用基础件、配套件可靠性为重点,加强专用件和配套件研发力度并尽快实现产业化,为提升纺织机械整机装备水平提供保障。”

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一向是一对矛盾,双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针对纺机行业出现的一些不良的市场竞争手段,为了保证行业的整体利益,《意见》要求政府应努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健全产品研发、标准制定、质量检测、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咨询等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行业企业也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完成:三年量化目标

《意见》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在2009―2011年三年要实现三大目标。

三大目标为: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无梭织机和主要针织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新突破,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60%提高到70%。2.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并推广应用国产产业用纺织机械,使其占全部纺织机械市场份额由目前10%提高到30%,节能减排型纺织机械产品的推广应用水平逐年提高。3.制造工艺水平明显提高。制造过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材料利用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85%,重点企业制造设备的数控化率由目前的10%~12%提高到15%~20%,主要专用件、配套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作为纺机行业的“掌门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会长高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信心完成工信部制定的“三年三大目标”。他提出,完成目标行业协会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提升技术水平;二是通过行业展会向市场推介宣传新型纺机产品;三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信息优势,加强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在技术进步方面,由于前几年棉纺、化纤成套设备国家专项的设立,目前成果逐一显现。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又建立了针织、印染、节能减排、器材专件等领域的专项攻关,正在全力实施中。“通过专项提高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以此带动行业的进步。”他透露,协会、大专院校、企业的三角“技术创新联盟”正在谋划当中,不久的将来,三方可以“共同投资,共同攻关,共享技术成果”。

而作为行业协会科技部门的负责人,刘家强表示,“三年调整和振兴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有许多新观念、新思路要我们学习理解,有许多新模式、新举措要我们来贯彻实施。”

狠抓:七大重点任务

《意见》提出,应着重加强在传统与新型纺机、节能减排、配件等方面产品的研发。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柔性化、机电一体化、模块化结构设计,开发具有差别化功能的化纤设备和具有在线检测、计算机网络诊断和自动控制功能的纺织装备,实现传统纺织机械装备升级换代。重点发展细络联、粗细联等棉纺设备,高速智能型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电脑横机等织造设备。”不仅仅传统纺机的技术水平要提高,新型纺织机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也要加快。“以成套装备的工程化应用为依托,加快新纤维、新材料、产业用纺织机械成套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设备制造和工程化服务能力。重点开发特种和高性能纤维的专用成套设备;大力开发并推广产业用特种织机、经编机、缝编机以及各种高性能的非织造布成套设备和后整理设备等。”

纺机的节能减排性能以及配件制造是《意见》的一大亮点。由于国家环保指标的日益严格以及国外“绿色壁垒”的存在,具有节能减排“概念”的纺织机械产品将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在纺织机械装备中推广应用具有高强、轻质性能的新材料和节能的机电产品,降低纺织机械装备能源消耗水平,为纺织工业整体节能降耗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发展新型印染设备、节能节水的麻纺和丝绸设备等。”同时要求提高纺织机械专用件和配套件的制造能力。具体部署为以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基础,加快纺织机械专用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性能纺纱配件、高速织造专用部件、针织用针等;加快纺织检测检验仪器的研发和生产;推广应用智能化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

“两化”融合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提高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意见》提出要提高机床数控化率,并推广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粉末冶金、塑料注塑等精密成型工艺,扩大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作为企业运行的载体,现行的产业组织结构也应调整。“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完善产品配套水平;支持中小企业精、深加工,形成以专用件和配套件为支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上下游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持以产品、技术和产业链为纽带,促进区域合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建立健全行业公共服务体系。整合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标准化委员会和各级检测中心等资源,建立行业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和新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服务;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和完善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部级、省级纺织机械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增强基础性试验、工程化试验和检测分析能力。“加快修订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建立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行业运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行业经济运行、国内外市场动态等信息,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意见》明确了政府对纺机企业政策支持的具体方式和项目。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4

张春贤在会见王天凯时指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地,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十分适合棉花生长,棉花产量高、品质好。纺织工业是新疆工业化的先导型产业和资源转换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新疆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增加财税收入、吸纳就业、支持农牧业及相关流通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张春贤说,近年来自治区依据自身优势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棉花品种,提高科技含量,提升改造棉纺业,延长和完善产业链,吸引了沿海纺织企业来疆投资,推动了产业发展。这次中纺联调研组来疆调研棉花种植和棉纺产业平稳发展有关问题,希望调研组对促进新疆棉花棉纺产业发展与自治区深入交流,提出宝贵意见和政策建议,共同努力推动新疆棉花及棉纺产业的稳定发展,有效保证棉农的收益,为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张春贤要求自治区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工作对接,认真研究吸纳中纺联调研组的意见和建议。

车俊在与王天凯会面时说,近年来兵团十分重视棉花产业结构调整,棉花生产面积及产量有所增长,棉花在兵团农业种植业中起着支撑性作用,纺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纱锭已占全疆半壁江山,为兵团农业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做出了贡献。今年以来兵团纺织业十分困难,生产和利润均出现下滑,全行业亏损制约了兵团经济增长,如果纺织业继续困难下去,对新疆稳定发展不利,也将影响东部沿海向新疆地区的纺织业转移。车俊说,国内外棉花巨额价差以及国内外市场低迷,是纺织企业陷入困难的主要原因。面对纺织行业困境,兵团需要在降低种棉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如采用滴灌技术、发展机采棉等方面加大投入,但也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否则发展棉花棉纺的风险很大。车俊希望中纺联继续加大对兵团棉纺织基地建设、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抓住兵团纺织业面临的关键时期,争取国家政策扶持,进一步巩固棉花棉纺在兵团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支柱地位。

齐心协力 加快体制改革

王天凯指出,新疆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近年来在中央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全疆建设“两城七园一中心”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的作用下,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棉纺织行业也获得长足发展。保护好、促进好棉花产业链的稳定健康发展,是对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也是中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建设纺织强国的基本保证。

王天凯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调整解决好当前的棉花政策与体制问题。为此,必须齐心协力、深入调研,真正统筹好工业与农业、国内与国外和纺织产业链上的利益关系,按照符合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符合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规则、符合于产业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推动现行棉花体制改革,促进新疆以及全国纺织行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他指出,当前新疆棉纺行业的大面积亏损,有受宏观经济环境、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更有当前棉花政策的影响,造成国内外巨大棉价差的原因。如果对当前棉花政策甚至体制不予及时调整,不仅影响到棉纺织的产业安全,最终必将影响到棉花产业的发展以及棉农的利益。

时事追踪

面对抛储纺企需理性

为满足纺织用棉需要,经国务院批准,自9月3日起,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交易市场”)投放部分储备棉,9月3日出库销售的储备棉为35708.002吨。

此次向市场投放的储备棉以2011年度临时收储的新疆棉为主,按照当前国内市场价格18500元/吨(标准级)为底价,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交易平台以竞价方式进行。

今年4月初,国家出台的2012年度棉花收储政策规定,收储价格提高到20400元/吨,比上年提高600元/吨。而此次抛储18500元/吨的底价,与当前现货价格的差距不大。但抛储首日成交率不足70%,说明众多纺织企业还处于观望之中,其主要原因在于纺织业尚未走出困境,按目前的抛储价格对用棉企业依然压力较大。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当前新棉尚未大量上市,市场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高等级棉较为短缺,此次投放将增加市场供应量。

据悉,此次投放储备棉的购买对象限定为纺织用棉企业,并按照最多购买1个月的纺棉用量的原则核定其最大购买数量,购买的储备棉限于自用,不得倒卖。参与此次储备棉竞卖交易的企业资格和竞买数量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审定,审定依据为纺织用棉企业纱产量。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和交易市场将经过审核符合竞买者资格的纺织用棉企业名单和各自竞买数量分别通过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网站( .cn)和中国棉花信息网( )的“2012年储备棉投放”专栏对外,接受公共监督。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公告

自2012年9月3日开始的储备棉投放,是国家本着保护农民利益、最大限度保证纺织企业用棉的一项措施。为确保本次储备棉投放有序合理进行,请有关棉纺企业注意以下几点:

1、按需购买,按配棉要求严把质量关(如重量、等级、含杂、回潮等),保证用棉企业利益。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5

2011年频繁出台的紧缩货币政策使纺织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纺织企业资金缺乏也间接反映到纺机产品的订单销售上。事实上,从去年4月开始,纺机企业接单明显减少,个别用户推迟提货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去年7月份以后,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尽管大多数纺机企业手里还握着不少上半年结转下来的产品订单,但是订单完成后能不能交付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为了避免不提货现象的频繁发生,纺机企业接单谨慎,尽可能去选择一些“优质订单”。

资金缺乏是当前纺织企业十分普遍的现象,而2011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又使得原本资金就不充裕的中小纺织企业雪上加霜。纺织企业贷来的钱一般都先拿去买棉花,那些已经下了订单的纺机设备只能往后推延,等有了资金再去提货。虽然纺织企业对自动化、高速化、智能化的设备存在客观需求,但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纺织企业手里缺乏资金,因此原本计划的投资项目也不得不暂时搁浅。

东海证券分析师表示,纺织机械作为纺织业配套产业,与纺织行业本身的发展可以说息息相关。自去年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人民币升值及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纺织产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纺机产业同样受累,增速大幅回落。从目前看,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支持纺织产业的发展,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西方发达国际经济陷入进一步衰退的形势下,国内纺织业经营状况出现根本性好转尚需时日。尽管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与信誉都不错,但毕竟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在行业经营环境欠佳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的影响。

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虽然可能会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但货币政策不会出现转型。因此业内人士认为,纺机企业应做好心理准备,真正的考验或许就在今年上半年。

洗牌或将不可避免

“从2011年的形势来看,棉纺机械形势不是很乐观,棉纺成套设备销售情况也不乐观。在纺机企业中生产中低档水平的产品企业生存面临危机,急需转型,但在新兴领域的开拓上仍有诸多不利因素。”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秘书长刘家强表示,从目前纺机行业遇到的瓶颈来看,首先关注点是在棉纺行业,棉纺行业前几年爆炸式增长,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用工问题、能耗问题、投资环境问题以及出口问题,棉纺行业不是很景气,棉纺装备的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销售下滑严重,企业订单普遍不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并且下降幅度较大。进入3月份以来,去年同期基本能够保持半年订单合同已经签订,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也很难保证。其次,从纺织机械中低端产品来看,中低端机械产品明显退出市场,销售情况更加严峻。以经营普通纺机产品为主的企业很多停工半年以上,甚至退出市场,纺机行业出现大洗牌。

面对新兴领域的装备,虽然具有市场潜力,但刘家强表示纺织机械市场的开拓也仍然存在不利因素,对高性能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产品开发上开发能力不足。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纺机行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零散,市场开拓能力比较滞后。另外,刘家强还提到,之前大家普遍把目光投放在销售情况较好的服装和家纺机械产品上,实际上,产业用纺织品的机械装备企业的量比较少,都有企业自身来承担科技改造和设计定制,由于量上的限制,对后道形成制约。危机背后仍存亮点

在理智面对纺机市场存在问题与洗牌现状的同时应当看到,我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然拥有优势,目前的困难形势应该也是暂时的。一旦调整结束,中国纺织业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诸多危机的背后,刘家强强调,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纺织机械行业目前仍然保有诸多发展潜力的亮点。

首先,高性能的纺织机械用户需求量旺盛,包括棉纺成套装备、织造机械,但由于用工问题、效率问题、能耗问题等原因,领头企业产品的水平比较先进,满足了纺织企业改造的需求,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化纤长丝领域今年的形势比较乐观,装备水平提升以后能够为产业链后道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化纤长丝原料和加工手段。其次,产业用纺织品后道市场增长点明显,带动了纺织机械的销售增长。在我国的纺机企业中,处于市场尖端的高水平企业运营良好,虽然产品价格较高,但走出了长期依赖低价竞争的弊端。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6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57-02

江门五邑作为广东省重要的纺织业板块之一,全市共有1 400多家纺织企业, 产值规模达到170亿元,产值约占广东省的30%, 是江门市的支柱产业。全市已经发展为广东省最大纺织化纤产业基地,包括新会的美达锦纶和广东彩艳、开平的涤纶、鹤山的美雅等较大型的纺织化纤生产及相关企业800多家,拥有锦帆牌锦纶丝等6个省名牌产品和3家纺织工业上市公司。 另外,作为承担建设国家火炬计划江门纺织化纤产业基地的新会区,纺织制造业拥有良好基础,素有“纺织城”美誉,是广东地区新崛起的又一纺织机械销售大市场。可是,从去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贸易受阻,特别是今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且,江门市纺织服装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做的大都是加工贸易的生意,江门市缺少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普遍不强。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江门市的纺织服装产业跟国内纺织服装行业一样,正在遭遇着“举步维艰”的窘境。据开平市经贸局一项调查统计,今年以来,开平市纺织服装企业已有40多家企业停产甚至关闭,占该市纺织企业的10%。而恩平市的纺织服装行业,一直以来是该市工业经济的主体行业,该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从纺纱、针织、机织、化纤、染整、制衣到纺织机械“一条龙”产业链的生产格局,其贡献和作用在该市三大工业产业中位列第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行业遇到了严重困难,尤其是美国爆发的金融海啸已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以出口为主的恩平服装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让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

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纺织服装行业受冲击较大,2008年8月1日和11月1日,中国连续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将纺织服装的退税分别从11%调整到13%、从13%调整到14%。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确定于4月1日起从14%~15%。在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通过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为代表的业界仍然不断通过调研等方式建言政府部门,表示随着金融危机加深,出口退税率小幅调整完全无法缓解企业的压力,因此需要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然而,由于目前出口萎缩主要受外需影响,因此中国单方面调整出口退税可能效果并不会很明显,同时从企业调查情况看,由于需求减少,企业被迫压价促销,出口退税调整只是令企业增加压价空间,也难以提高企业利润。那么,明显地,应对目前的金融海啸,江门市服装企业的根本出路是推进产业升级,增强技术创新的紧迫性,企业要按自己选择的路,形成自己的品牌,增强自己在竞争中的话语权。

江门市纺织服装行业在当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的运行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企业增长幅度下滑趋势明显。今年1―9月,该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长0.8%;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微增长0.2%。企业生产增长幅度下滑趋势明显,有的企业甚至负增长10%~40%,被迫压缩生产规模,停开部分生产线。二是纺织品出口继续增长,增幅比较平稳。据海关统计,今年1―8月,该市纺织品出口同比增长24.43%。调研组认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该市近年新增企业陆续投产,新增企业的出口增长较快,出口地区比较分散,市场分散抵消了单一市场萎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三是企业经营成本涨幅大,企业利润率低,大多数企业面临严重困难。调研组认为,自去年以来,受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国家降低出口退税政策和原材料涨价快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成本涨幅大,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幅缩水。美国金融风暴也已明显波及企业生产,预计在年底至明年初,该行业将面临一系列的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缓慢下降,增长势头减弱。调研组认为,今年以来,由于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该市行业投资速度明显减慢,有的项目建设缓慢,有所顾盼。

影响江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汇率变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人才和劳动力制约、税费负担过重等,其中国际金融风暴影响亦已显而易见,造成了纺织企业正常运转资金出现困难:一方面是国际买家受金融风暴影响,货款支付延后,使企业的货币回笼慢;另一方面是国家宏观调控,银行压缩企业贷款规模,该市一般的中小型纺织企业贷款更难,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在如此形势和走势之下,国内的纺织服装行业,包括满门的纺织服装产业如何走出困境呢?在中国(开平)第五届牛仔服装节高层论坛上,孙淮滨说,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是根本出路。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7

[中图分类号] F27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75-03

[作者简介] 李生校,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成长理论;

赵梁红,绍兴文理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理统计。(浙江 绍兴 312000)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而且存在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四种范围的竞争力。而集群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一个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的地位。

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上看清形势,把握发展方向。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矛盾日益突出,绍兴的纺织业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重大转型的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纺织产业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占了绍兴经济的“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出现了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绍兴纺织产业已取得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市场销量最大和设备最先进四项全国之最,成为绍兴的主导产业。纺织业的兴衰影响着绍兴经济的发展。

1.产业规模优势明显。近年来绍兴纺织业发展迅速,无论企业数还是产销量都取得显著成果。据绍兴市经贸委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6.2万家,从业人员64.2万人,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8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含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2060家,从业人员42.24万人,经营资金180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3.4%、51%和43.5%。全市纺织业完成的产值分别占全国的7.8%、全省的30.6%,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国的7.3%、全省的29.3%,自营出口分别占全国的5.3%、全省的25.4%。

2.块状经济特色显著。绍兴纺织产业已经形成由各区块特色纺织产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群体拥有三个纺织品专业生产基地: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市袜业产业集群和嵊州领带产业集群;若干个纺织品生产集聚地:如绍兴县杨汛桥经编、夏履无纺布、枫桥服装、诸暨贡缎、上虞劳保用品等。

3.产业链比较完整。纺织产业有化纤、棉纺、毛纺、麻纺、丝纺等多个门类,各门类又有纺丝(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业从化纤织起步,通过产业的横向拓展及前后道的纵向延伸,至今已形成了上游的PTA、聚酯、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为化纤纺织产业提供装备的纺织机械、绣花机及提供印染原料的染料产业也发展壮大,以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完善、配套协作的纺织产业链体系。

二、绍兴纺织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绍兴纺织业整体横向比较来看,发展形势不错,然而,近年来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也难以突破成长的“天花板”。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新形势下,绍兴纺织业面临的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也日益突出,这无疑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带来巨大的阻碍。

1.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低。绍兴的纺织业基本上是以生产链的形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与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主要集中于纺织成品的生产过程,处于产业价值链中的最底层。其他环节相对较弱,如化纤原料、纺织机械等主要依赖进口,时装设计、品牌运作能力又比较弱。这直接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及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使纺织产业的原有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2.集群的集体效率低。绍兴纺织产业多年来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得以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新品种的开发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集体效率仍然很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远大于合作。纺织企业对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逐渐下降,产品市场周期缩短。整个产业集群逐渐僵化、失去弹性、对外界动荡的反应变得迟钝,从而影响集群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3.忽视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绝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即使有先进设备,也不愿在人力资源上多花成本,更不愿意研发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的品质管理水平不高,严重存在“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状况。同时“急功近利”的经营心态,以及长期以量制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造成了绍兴纺织品牌的缺失。

4.专业市场地位下降。专业市场曾经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柯桥轻纺城、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形成了著名的绍兴“块状经济”。近年大量上规模的企业为避免被模仿以及恶性竞争而撤出专业市场,网上电子商务和各类综合商贸城的开展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客流,导致了专业市场的地位下降,甚至出现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或者是“半空壳市场”。

5.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绍兴市有镇(乡)以上的各种纺织行业协会17个。如绍兴县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纺织协会;诸暨市的袜业协会、衬衫协会;嵊州的领带协会、服装协会、针织服装协会,等等。从数量上较为可观,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如行业准入、价格自律、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等,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

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格局变化和调整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转移和各地区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当前,纺织产业向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绍兴作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发展纺织业是否还存在发展潜力值得分析研究。从绍兴目前产业发展的情况看,纺织业的优势是绍兴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认为绍兴发展纺织还有着巨大潜力和空间,可以继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产业加以引导扶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完整的产业链为纺织业发展构筑了纺织业发展平台基础,绍兴拥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等专业市场,不同的产业集群正通过分工明确的专业市场网络形成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链。企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具有相对优势。

2.市场网络信息优势。绍兴地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际、国内经济信息集中地,又是我国纺织服装信息中心,信息优势十分明显。同时,绍兴纺织发展时间较长,国内外客户网络群体完善,围绕专业市场已形成了销售网络,逐渐形成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3.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强。政府着重抓排污公共工程的投入,企业也重视环保设施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为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积累了丰富产业的发展经验,具有资金、人才和经营经验优势。绍兴纺织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绍兴纺织企业积累了巨大的产业资本,实体经济强大,有着很好的融资平台。从人才优势看,绍兴集聚了从生产工人到专家教授等各类人才,纺织业从业人员达6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1/7。绍兴纺织企业还通过科技入股、科研开发等形式,与200多家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5.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时,纺织纤维消费会出现较快增长。2002年,我国的人均GDP就超过1000美元,成衣率也大幅提高,目前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而且,纺织品新技术的运用、新材料的开发新领域的开拓都大大刺激了纺织品的消费需求。

6.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纺织业是绍兴的重大支柱产业,绍兴市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加快提升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全市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积极抢占全国纺织科技制高点。

绍兴纺织产业当前的任务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新、做优、做强,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传统价格、成本的比较优势消失以后,要扬弃“粗放型”发展模式,摆脱对“低端道路”和“低成本战略”的路径依赖,实现差别化发展,进一步向“高端道路”的转型和升级。

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措施

尽管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历史较长,产业链和相关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由于面临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设限影响,国内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深入分析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为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升级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引导十分关键。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当认清形势,继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在现有基础上,优先发展一批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鼓励并购重组,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引导他们向国际化、高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在产业中有一定影响的中小企业,引导他们加大技改;坚决淘汰与转移一批污染严重、能耗大、技术层次低的企业,逐步将产业集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如中西部)转移,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生产业,又称“制造服务者”(Producer Service),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服务,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要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

要加快发展与纺织有关的会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经纪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杭州等地相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会展经济。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打造纺织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政府要以全球纺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对象,以纺织博览会、对外招商会以及各类产业主题节会为载体,综合利用电视广告、新闻媒体等整合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大区域和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各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行为的监督与处理力度,为绍兴轻纺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企业品牌文化。

(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区域内部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中小纺织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性竞争。

增加对自主研发的投资,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前提条件。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投资同样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收购或者共建海外研发中心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快外部市场的建立和升级建设。通过提升市场集群化水平,创新市场功能,推进业态创新,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完善网上轻纺城,实现有形市场与数字化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以纺博会为突破口,提升轻纺城国际影响力,按照“交易模式公司化、运营方式国际化、交易主体全球化、交易时间全天化”的全新理念,全力把国际贸易区打造成以网上交易和跨洋交易为主的全球化纺织贸易大平台。

面对着从紧货币政策下的融资难题,要加快引导纺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开拓企业上市途径,引导企业循序渐进上市,重点支持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主板和中小板及未来创业板上市,增加上市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鼓励企业在进入新加坡等亚洲资本市场后,再逐渐进入欧美市场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创新管理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绍兴支柱产业的升级和快速发展。

通过政府协助集群内企业加大纺织服装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重点引进能够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与国际接轨的服装设计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贸人才以及高级样板师、工艺师、机械师,优化绍兴纺织服装人才结构,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升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行业协会任务首先在于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协调解决产能、市场和原料等方面的矛盾。其次,积极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间的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消除分歧,化解摩擦,扩大互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此外,协助国内纺织企业产业升级、开展与国际零售业合作及行业自律等。

五、小结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目前整个产业规模明显,块状经济特色显著,产业链比较完整。但由于面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转型。通过对绍兴纺织业的潜力分析,笔者认为政府要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企业需要加大投入,提升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外部专业市场、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时,正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真正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刘恒江,等.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

[4]Krugman.Development,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5.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8

调研地区概况

通过下表可见,河南两个地区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投资的拉动,如:南阳地区2007年与2006年的纺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93.9%、105.4%,而许昌2006年的投资也同比增长了37.6%,其二是生产的中低支纱比较适应国内市场,销售收入增长,其三是一些制造成本比山东和江苏低,竞争力有一定的优势。山东夏津基本上以2万锭左右的小企业为主,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就停产观望,以减少损失,导致所有指标都成下滑趋势;山东临清上半年销售形势很好,将所有库存全部销售。而江苏江阴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保资金周转,低价销售往年库存;另一方面该地区利润下降幅度较大,但企业通过努力基本上都能保持正常生产;湖塘地区统计的是规模以上企业,运营情况只能以稳定为主,但纺织所占的比例已下降。

通过本次对各地区的实际调研,我们也看到,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基本上是满负荷生产,几乎没有关车、停台等现象,亦无倒闭关门现象,产品的销售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或增加,但是利润却大幅下滑。据了解,小企业,或被称之草根经济的家庭作坊鉴于市场需求下降,有关门停产现象。据了解,其中的1/3仍在正常开台,1/3的虽已经关车仍在等待经济回暖,还有1/3的企业已经将设备卖掉。进入9月份后,企业形势严峻,产品价格下滑严重,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调研地区的主要特点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在目前世界经济危机、国外市场萎缩、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融资困难等各种不利因素集中体现的困难时期,这些棉纺织产业集中地区的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都采取积极的措施,尽最大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开拓产品市场,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以缓解各方面的压力,确保企业渡过难关,并寻找机会再发展。

山东省

主要调研了邹平、临清、夏津等地区,这些均是棉纺织行业重要的生产基地,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地之一,也是协会的棉纺织产业集群实验基地。三地区纱产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以棉纱生产为主,目前也都已初步形成了以棉花加工、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发展,优势得到互补。其棉制品以中档产品为主。

产品经营特点

以纺纱为基础,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临清市以三和集团为代表,从最初的纺纱产业发展到目前从纱线到坯布、色织布、蜡染布、印花浴巾为主的完整产业链,其年产蜡染布产量占到全球蜡染布市场的四分之一;邹平县以魏桥创业集团和宏城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均是从纺纱起步,目前都已发展成为产业链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纺织骨干企业,带动了当地相关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大技改力度,增强纺织企业市场竞争力。临清市今年1~10月份,共投入技改资金近8亿元,新上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努力提高产品档次,逐步实现产品结构由中低档产品为主向高、中、低档产品并重的转变,以增强纺织企业竞争力。邹平县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品档次不断提高,结构也更加合理,全县无结纱比重达90%以上、无梭布比重也达到了45%,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魏桥创业集团抓住机遇,淘汰90年代前后生产的设备,2006年新建的纺纱厂已达到万锭30人,有力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发挥产业链的优势,稳定生产,加强与客户沟通,留住订单。

在走访的企业中,运营情况较好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产业链优势。临清三和集团、邹平魏桥集团、宏城集团、豪盛纺织都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其产业链优势消化了部分不利因素,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生产稳定、销售正常。

此外,企业还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进一步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协调,企业宁可暂时赔钱、让利,也要占住市场、留住客户,这样一方面使企业的销售处于正常状态,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生产人员的稳定。他们说人才和订单是企业的本钱,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继而走出目前的困境。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减成本

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也是企业应对目前不利环境的一大措施。山东省魏桥创业集团纺织公司,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实现节能降耗降成本,以近乎苛刻的要求全方位地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充分利用棉花的可纺资源,以及产业链优势,做到了平均36支的吨纱耗棉量为1035公斤,并且仅今年前三季度,其集团万元产值能耗下降近10%;邹平东升纺织有限公司是民营的小企业,产品全部内销,由于在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方面实力不足,面对国内市场压力增大的情况,他们主要是通过从操作、工艺、管理等方面的提高。走成本优化的道路,以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努力渡过难关。

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开拓新市场

在目前出口市场萎缩、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有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利用其规模较小、灵活、多变的特点。避开与大型优势企业相同的产品竞争市场,积极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开拓新的纺织市场,努力使自己走出困境。据企业反映,差异化产品虽然有一定的研发投入,但是其市场竞争环境较为宽松,利润也比常规产品高出30%一40%左右,对企业在目前形势下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江苏省

主要调研了江阴、湖塘、南通海安等地区,这些地区是纺织行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如江阴纺织行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25,12%,而湖塘地区280亿的销售收入中,纺织企业占到了60%~70%,目前,江阴地区生产色纺纱的企业居多,湖塘地区40%的纺织企业生产色织布。

产品经营特点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所访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严

把质量关,注重企业信誉,再难也不能失去客户的信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纯棉高支产品销量影响很大,或无利润或亏损,这些地区发挥自己的特色进行差异化生产。而江阴地区生产的化纤色纺纱、南通地区生产的化纤混纺产品销路较好。如江阴天华纱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纯棉、混纺色纺纱由于产品质量稳定而受到市场好评。此外为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部分企业表示要增加品种开发和小批量生产。

针对产品的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步伐,企业通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技术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从走访的企业来看,江苏省近年来围绕产业升级,加快了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步伐,使企业技术结构有了明显提高,90%设备为90年代以后生产的FA系列装备。国内先进设备平均水平在57%,2000年以后生产的装备比重为50%以上。新型高效精梳机比重80%、自动络筒机比重75%、无梭织机比重8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江阴三房巷股份公司新投资2.6亿,安装了5万锭立达先进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万锭用工为30人;江阴天华纱业有限公司今年投资的10万锭生产线,由于有适销的色纺产品使公司销售收入净增3个亿,保证了企业的利润率。

创新路上,各显神通

江苏地区接受调查的20家企业在创新领域各有特色。有的致力于产品创新,如南通双弘股份有限公司的创新体制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职工的聪明才智,哪怕是一线工人一个最小的发明创造,哪怕仅仅是改良一个品种也会受到公司的重视和奖励,正是这种鼓励创新的精神,为企业注入了活力,推动企业产品不断发展。有的致力于技术创新,如江阴美纶纱业有限公司对环保回收矿泉水瓶加工粉碎后进行再生聚酯聚合纤维并采用色母粒染色,即做到环保回收再用资源又做到了染色不污染环境。有的视品牌建设,坚持质量第一标准,如江苏大生集团作为百年知名棉纺织企业已分别获得国家颁发的精梳纱、高支高密坯布“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江苏联发集团今年被国家纺织开发中心、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批准为“国家色织纺织品开发基地”,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和竞争能力。有的则重视节能创新等等。

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在抓好全方位管理的同时重视人文关怀和信息化管理,如南通双弘有限公司特别注重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素质建设,所招职工女工均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男工均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此外公司特别鼓励员工参加各类社会培训,企业内部也经常组织培训,丰富职工的知识,稳定职工队伍。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职工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更加信赖企业,面对当前的困难,职工纷纷表示愿意与公司共渡难关。而江苏联发集团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做得有声有色,目前他们使用的ERP信息管理系统是从车间管理到生产步骤再到包装销售的全程信息化可操作管理,每一批产品都能追踪到所有的工序及所有的经办人。从而从细节上把握了产品的品质,做到了优质管理。

河南省

主要走访了南阳、新野、许昌等地区。纺织工业是南阳的传统工业,而其管辖范围内的新野县的棉纺织业在全县丁业中的比重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许昌市的纺织业同样也是全市六大优势产业之一。

产业发展特点

所走访地区纺织行业地域性特点突出。纺织工业是南阳的传统支柱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现已基本形成棉纺产业为主,集化纺、绢纺、色织、丝绸、印染、服装等较为完整产业体系。拥有全国优质棉重要的生产基地,原棉产量占河南省的20%。通过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了中心城区、新野、邓州等纺织业优势地区,实现了大中小企业的优势互补。

相对南阳市来讲,许昌市的纺织业织造比重较大,2003年以来新增企业较多;同时鄢陵县也是中国最大的棉短绒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市场的40%。

中低端产品比重大,以内销为主

两地均以生产纯棉纱布为主,下游产业不发达。市场以内销为主,主要面向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沿海一带。但同时又各具特色,南阳除了棉纺业以外,还拥有丝绸纺织企业(以化纤长丝为主)。而许昌市棉起绒布也具特色。据2007年的数据(国家统计局)显示,河南省纺织业的外销比重仅为6%,远远低于江苏省的21%和山东省的18%。调整产品结构和自主研发力度加大

在目前市场需求不旺的形势下,为了保市场、保开台,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生产方式已占主导地位。企业改变了生产单一品种的生产线,不断的调整产品结构和增加自主研发投入。原来只生产纯棉纱的南阳纺织集团在2008年,也开始扩大了非棉纤维和功能性纤维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据介绍,南阳木兰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南阳色织厂)生产的厨房巾、桌布类的色织产品占全国产量的25%~30%,40%的产品自主设计,产品销往欧美、大洋州;纵横丝绸纺织有限公司(粘胶长丝产品占70%)新产品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而许昌裕丰纺织有限公司从原料到设备及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所生产的无三丝、质量稳定的高中支纱倍受客户的信赖。

让目标市场的定位决定其技术装备的水平。因河南地处中原地区,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市场是许多企业的服务对象,先进设备的比重低于山东、江苏两省,如许昌市有的企业无梭化率不到30%,从投资的性价比看是经济的,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河南一些新建企业的先进设备已经占主导,如新野纺织集团分厂2008年新建的10万锭无卷化率100%,精梳纱比重100%。而许昌裕丰进行技术改造后,现所有的设备自动化程度都很高,万锭用工只有50多人。

让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路

企业家们把“让利不让市场,生存是第一位”作为当前的经营理念,细分客户,实施不同的的营销战略。比如企业家们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为了保证职工就业,社会稳定,不等不靠,亲自跑市场,采取一系列的积极自救措施。用企业家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定要比别人多喘一口气,就是死也要最后一个死”,体现了企业家及领导班子做好纺织的的坚定信念。一些企业把品牌创新作为企业产品、竞争力、管理等方面综合的一种表示和象征,是企业形象的代名词。焦作海华纺织有限公司就为高支纱产品注册了第二个品牌“野狼”来表明他们要学习狼的嗅觉灵敏、勇猛顽强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为降低成本,企业纷纷在节能创新上下功夫,如对新建厂房的设计,打破常规纺织厂的设计,采用特殊的保温层,将节能的理念贯穿于设计中,冬季不用锅炉,年节约开支500多万元。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9

“中国・叠石桥家纺指数”是我国家用纺织品行业首次推出的行业指数,对家纺专业市场与家纺产业发展状态进行动态监测与科学测评,为宏观政策制定、产业技术进步、行业结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该指数已被正式纳入国家商务部“商品指数体系”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

在指数筹备阶段,研究团队通过对212家家纺企业、1585间市场门面房、2488个商铺的走访调查,整理生产品11个大类、636个小类,基本涵盖了家纺床上用品及家纺配套用品。2010年4月,中国・叠石桥家纺指数编制方案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 2010年7月第一期采集数据上线,经过近8个月的模拟试运行,市场对指数的指导作用反响良好。

“中国・叠石桥家纺指数”的编制,立足于中国家纺行业的发展和叠石桥地区家纺产业的发展实际,向社会传达准确的生产交易信息,建立起有效的价格、景气指数交流平台。家纺指数的,将有利于建立权威、科学的价格体系,确立我国家纺产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为企业在产品开发、产业投资等方面的理性选择提供参考数据,同时也更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提升中国家用纺织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议价能力。

中国・叠石桥家纺指数主要由三大模块构成: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和流量指数,准确的行业指数包含生产环节、贸易环节和流通环节,涵盖了家纺产业链的全过程,及时体现了上下游产业的市场环境变化。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10

[关键词]纺织产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而且存在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四种范围的竞争力。而集群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一个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的地位。

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上看清形势,把握发展方向。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矛盾日益突出,绍兴的纺织业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重大转型的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纺织产业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占了绍兴经济的“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出现了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绍兴纺织产业已取得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市场销量最大和设备最先进四项全国之最,成为绍兴的主导产业。纺织业的兴衰影响着绍兴经济的发展。

1.产业规模优势明显。近年来绍兴纺织业发展迅速,无论企业数还是产销量都取得显著成果。据绍兴市经贸委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6.2万家,从业人员64.2万人,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8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含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2060家,从业人员42.24万人,经营资金180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3.4%、51%和43.5%。全市纺织业完成的产值分别占全国的7.8%、全省的30.6%,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国的7.3%、全省的29.3%,自营出口分别占全国的5.3%、全省的25.4%。

2.块状经济特色显著。绍兴纺织产业已经形成由各区块特色纺织产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群体拥有三个纺织品专业生产基地: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市袜业产业集群和嵊州领带产业集群;若干个纺织品生产集聚地:如绍兴县杨汛桥经编、夏履无纺布、枫桥服装、诸暨贡缎、上虞劳保用品等。

3.产业链比较完整。纺织产业有化纤、棉纺、毛纺、麻纺、丝纺等多个门类,各门类又有纺丝(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业从化纤织起步,通过产业的横向拓展及前后道的纵向延伸,至今已形成了上游的PTA、聚酯、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为化纤纺织产业提供装备的纺织机械、绣花机及提供印染原料的染料产业也发展壮大,以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完善、配套协作的纺织产业链体系。

二、绍兴纺织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绍兴纺织业整体横向比较来看,发展形势不错,然而,近年来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也难以突破成长的“天花板”。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新形势下,绍兴纺织业面临的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也日益突出,这无疑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带来巨大的阻碍。

1.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低。绍兴的纺织业基本上是以生产链的形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与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主要集中于纺织成品的生产过程,处于产业价值链中的最底层。其他环节相对较弱,如化纤原料、纺织机械等主要依赖进口,时装设计、品牌运作能力又比较弱。这直接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及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使纺织产业的原有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2.集群的集体效率低。绍兴纺织产业多年来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得以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新品种的开发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集体效率仍然很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远大于合作。纺织企业对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逐渐下降,产品市场周期缩短。整个产业集群逐渐僵化、失去弹性、对外界动荡的反应变得迟钝,从而影响集群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3.忽视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绝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即使有先进设备,也不愿在人力资源上多花成本,更不愿意研发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的品质管理水平不高,严重存在“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状况。同时“急功近利”的经营心态,以及长期以量制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造成了绍兴纺织品牌的缺失。

4.专业市场地位下降。专业市场曾经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柯桥轻纺城、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形成了著名的绍兴“块状经济”。近年大量上规模的企业为避免被模仿以及恶性竞争而撤出专业市场,网上电子商务和各类综合商贸城的开展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客流,导致了专业市场的地位下降,甚至出现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或者是“半空壳市场”。

5.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绍兴市有镇(乡)以上的各种纺织行业协会17个。如绍兴县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纺织协会;诸暨市的袜业协会、衬衫协会;嵊州的领带协会、服装协会、针织服装协会,等等。从数量上较为可观,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如行业准入、价格自律、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等,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

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格局变化和调整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转移和各地区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当前,纺织产业向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绍兴作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发展纺织业是否还存在发展潜力值得分析研究。从绍兴目前产业发展的情况看,纺织业的优势是绍兴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认为绍兴发展纺织还有着巨大潜力和空间,可以继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产业加以引导扶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完整的产业链为纺织业发展构筑了纺织业发展平台基础,绍兴拥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等专业市场,不同的产业集群正通过分工明确的专业市场网络形成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链。企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具有相对优势。

2.市场网络信息优势。绍兴地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际、国内经济信息集中地,又是我国纺织服装信息中心,信息优势十分明显。同时,绍兴纺织发展时间较长,国内外客户网络群体完善,围绕专业市场已形成了销售网络,逐渐形成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3.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强。政府着重抓排污公共工程的投入,企业也重视环保设施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为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积累了丰富产业的发展经验,具有资金、人才和经营经验优势。绍兴纺织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绍兴纺织企业积累了巨大的产业资本,实体经济强大,有着很好的融资平台。从人才优势看,绍兴集聚了从生产工人到专家教授等各类人才,纺织业从业人员达6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1/7。绍兴纺织企业还通过科技入股、科研开发等形式,与200多家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5.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时,纺织纤维消费会出现较快增长。2002年,我国的人均GDP就超过1000美元,成衣率也大幅提高,目前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而且,纺织品新技术的运用、新材料的开发新领域的开拓都大大刺激了纺织品的消费需求。

6.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纺织业是绍兴的重大支柱产业,绍兴市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加快提升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全市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积极抢占全国纺织科技制高点。

绍兴纺织产业当前的任务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新、做优、做强,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传统价格、成本的比较优势消失以后,要扬弃“粗放型”发展模式,摆脱对“低端道路”和“低成本战略”的路径依赖,实现差别化发展,进一步向“高端道路”的转型和升级。

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措施

尽管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历史较长,产业链和相关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由于面临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设限影响,国内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深入分析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为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升级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引导十分关键。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当认清形势,继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在现有基础上,优先发展一批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鼓励并购重组,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引导他们向国际化、高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在产业中有一定影响的中小企业,引导他们加大技改;坚决淘汰与转移一批污染严重、能耗大、技术层次低的企业,逐步将产业集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如中西部)转移,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生产业,又称“制造服务者”(ProducerService),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服务,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要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

要加快发展与纺织有关的会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经纪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杭州等地相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会展经济。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打造纺织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政府要以全球纺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对象,以纺织博览会、对外招商会以及各类产业主题节会为载体,综合利用电视广告、新闻媒体等整合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大区域和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各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行为的监督与处理力度,为绍兴轻纺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企业品牌文化。

(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区域内部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中小纺织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性竞争。

增加对自主研发的投资,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前提条件。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投资同样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收购或者共建海外研发中心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快外部市场的建立和升级建设。通过提升市场集群化水平,创新市场功能,推进业态创新,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完善网上轻纺城,实现有形市场与数字化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以纺博会为突破口,提升轻纺城国际影响力,按照“交易模式公司化、运营方式国际化、交易主体全球化、交易时间全天化”的全新理念,全力把国际贸易区打造成以网上交易和跨洋交易为主的全球化纺织贸易大平台。

面对着从紧货币政策下的融资难题,要加快引导纺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开拓企业上市途径,引导企业循序渐进上市,重点支持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主板和中小板及未来创业板上市,增加上市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鼓励企业在进入新加坡等亚洲资本市场后,再逐渐进入欧美市场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创新管理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绍兴支柱产业的升级和快速发展。

通过政府协助集群内企业加大纺织服装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重点引进能够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与国际接轨的服装设计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贸人才以及高级样板师、工艺师、机械师,优化绍兴纺织服装人才结构,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升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11

西安正在对传统纺织产业搬迁改造并且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然而西安纺织产业在技术、结构、规模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完善产业链是核心,抓好产业集群建设是关键,“产业和产业化是一个由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社会多重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和过程……必须考虑到各种产业的类型和特征”。纺织产业具有市场广阔、技术阻碍小、投资量不大、收益成效速度快、积累资金多等特征,同时它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为此,西安市政府在升级改造纺织产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需求、供给、对外贸易、经济制度、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努力发挥好引领作用。企业主体要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引用高端科学技术助推产业升级,通过转型升级使纺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一、西安纺织产业存在的问题

1、缺少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完善的产业链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不同产业结构包含不同的产业链,各个产业之间以及不同产业的产业链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完整协调的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完善的产业链的基础上。纺织产业属于第二产业,隶属轻工业。上世纪90年代以前,纺织城依靠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织”出了西安纺织工业的发展与繁荣,西安市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相对合理、配套比较完整的国有纺织工业体系,西安纺织城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纺织城生产工艺的落后,纺织城产业的单一,使西安纺织产业群陷入整体性衰落,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下降。特别是一些处于产业链中后端,与最终产品市场更靠近的行业如印染、针复织、毛纺织等最早陷入困境,逐渐被淘汰出局。而民营经济又没有及时跟上,致使目前西安纺织行业产业链缩短,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配套能力不强,既削弱了棉纺织等优势行业的竞争力,又制约了全行业的发展。

2、西安纺织行业发展规模太小,产业集中度偏低

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特别是销售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企业市场集中度直接反映它的市场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贸易环境以及产品的需求量大大改变,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地提高,为此西安大多数棉纺企业主要是在如何提高产品档次、质量和附加值上下功夫。然而由于政策支持不够,运行资金短缺,西安纺织企业的纱锭、布机等机器设备数量较少,技术更新缓慢,市场拓展能力不强,并且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互补作用不够,集成发展能力较弱,难以与东部地区的纺织业相抗衡。

3、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国有企业困难进一步加重

所有制结构调整就是为激发最大的活力,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在巩固加强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改革体制并调整生产资料分配,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优化产业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企改制后,西安部分有实力的民营纺织企业被收购重组,保留了生产能力;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改制不彻底,一部分仍为国有独资公司,靠财政拨款运营,另一部分由原来的子公司继续经营,仍然没有摆脱国有性质或国企机制,发展动力不足,经营机制不活,竞争力不强,亏损严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同时存在一些历史包袱沉重、扭亏无望的企业,还没有实施政策性破产。

4、科研成果就地转化能力比较弱

西安市虽然纺织科研力量雄厚,又拥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大中型纺织企业,还有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办学特色的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北纺织工学院)提供科研支持、人才支持、智力支持。但是目前西安纺织行业没有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与机制,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科研成果和生产经营脱节,没有充分发挥出纺织科研教育资源和棉纺织企业基础较好的优势,致使其纺织产品特色不鲜明,品牌不响。

二、西安纺织产业发展对策

2009年陕西省纺织振兴规划提出,陕西纺织近三年要“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科技进步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全局相结合,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以规划为指导,根据本地的纺织产业状况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1、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产业优势是将本地或者区域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资本资源、市场资源等进行产业化、精准化的结果,以便为某一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比如集中价格低、质量高的原料、劳动力、技术,形成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商品市场;形成产业集群或完善的产业链,产生强有力的外部规模经济等。

西安纺织产业要长足发展必须以“立定资源、开展边贸、突显重点、深化特色”为原则,紧抓西部开发战略机遇,大力推进棉纺织、丝绸、服装及其他特色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陕西省的棉纺织业、纺织器材行业以及安康的丝绸业的优势地位;引进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和的特色毛制品;积极配合四川、广西、云南等地的茧丝绸加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棉纺织、服装业。同时,要发展民族艺术和民间工艺特色产业,利用西安悠久的多元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服装服饰、工艺装饰品、针绣工艺品等特色产业,促使产业多元化发展。

2、大力开展关键共性科学技术攻关,不断加强纺织产业技术升级改造

科学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实现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西安市要紧紧依靠纺织科技攻关并将其作为第一抓手,密切配合当地的科研院校,促使企业与当地科研院校深入合作,不断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争取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纺织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攻关并示范推广,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纺织产业基地的建设加大力度,逐步推动传统纺织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例如积极推广纳米技术在纺织业研究和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并组织各大小企业将成果展览研讨。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市级科技项目安排中要重点扶持纺织项目,组织开展纺织重大科技攻关招投标,增强纺织企业的实力,带动技术进步,促进纺织产业基地良性发展。

3、实施信息化工程,全面改进提升纺织产业

同志曾经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西安要以建设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为契机,以全国CAD应用示范地区为重点,组织实施“区域纺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速信息技术向纺织领域渗透。

第一,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及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纺织产业中的广泛应用,继续深化纺织CAD系统、素质物CAD系统、印花分色CAD系统、服装设计CAD系统,并使其广泛应用于服装造型设计、织布染色等程序中。不断支持“全球纺织网”、“网上轻纺城”等行业性、区域性电子商务系统平台建设,促进有形市场与虚拟市场联动协调发展。

第二,在纺织企业中培育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在全市纺织行业中积极培育全国CIMS应用工程示范企业、全国CAD应用示范企业、市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以及一批市级信息化示范企业,实施一批对全市信息化工作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省、市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项项目。

第三,积极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构筑先进制造业基地。搭建网络化制造平台软件系统并使其投入运行。

4、积极搭建纺织创新服务平台,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设创新型企业。既要通过广大企业的积极努力,也需要有政府及相关组织引导和支持,使政策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管理要素和公共服务要素向企业集聚。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基地,分别被陕西省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陕西省工业化纺织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创新能力优势。集聚、整合、开放共享西安纺织优势资源,打造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对加快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通过平台对全行业服务辐射,势必带动创新基础薄弱的区域加快发展,促进纺织传统行业的结构性转型。

5、实施品牌战略,加快西安纺织产业链

第一,紧紧抓住品牌运作这一主题,确立核心品牌和品牌的核心价值,推进品牌的国际合作,加强从OEM(贴牌加工)到ODM(国外的品牌由国内设计制造)、OBM(国内的品牌通过国际买手进人国际通路)建设。以高档面料为切入点,抓好新纤维、新面料的一条龙开发合作,完整地形成从纤维到纱线,从纱线到面料,从面料到成衣、成品的产业链,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为新产业链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科研、生产与外贸的联动。搭建产业链信息交流、新产品研发平台,加强交流互动,使新产品直接出口,形成协同开发、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第二,品牌和营销环节要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企业应拉长一般贸易中的国内增值链,从品牌开发、设计、推广、精加工以及打造全球供应链、开拓国际营销网络等方面,获取多层次、更丰厚的利润。因此,企业要通过培育自己品牌来提高品牌竞争力,一方面不断对自己产品创造新的价值元素,同时还要把传统产业与创意产业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要注重产业内,特别是产业外文化元素的引入和融合,追求产业链中创意组合的价值。

第三,企业在横向上要完善自己的产业覆盖面,在纵向上要进行产业上中下游的产品集成创新。此外,企业要向零售终端延伸,不仅要发展成为一个生产型企业,更要发展成为一个为消费者直接提品、提供服务、提供生活方式导向的服务型企业。

第四,在产品定位和产品生产阶段,企业要注重环保,在管理与营销层面,企业同样应贯彻绿色理念,要不断为企业自身、纺织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西安纺织产业要借西部大开发和重振纺织产业战略时机,以纺织企业搬迁和承接东部业转移企为契机,大力推进产业链的培育、整合和提升,拉长纺织产业链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高端绿色的发展创新主战略,形成纺织集群,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把西安的纺织产业建成产业转型多业并举的示范区。

(注: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类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JK0027)。)

【参考文献】

[1] 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曼丽: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吸引力[N].城市经济导报,2010-07-07.

[3] 陕西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Z].2009-06-01.

[4] 工业信息化部: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纺织产业转移和区域发展重点[Z].2010-07-02.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12

市场需求倒逼机械换代

“近几年来,使用国产纺机的企业比例明显比前几年增多,这证明我国纺织机械制造水平提升很快,并且与国际间的差距已经在逐渐缩小。”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这样说:“传统纺机设备的销售比重越来越小,而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以及大容量的纺机装备销量在大幅增长。”

纺机设备需求变化一方面反映出纺织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方向,同时也是目前纺织行业受困于人工成本,原料成本上涨的必然选择。未来5—10年,这种需求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目前,纺机产业已经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资本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的发展新阶段,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会呈现系列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按照先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绿色化和全球化的标准,纺机行业将需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产业化、新产品率的不断提高。强化管理以提高纺机产品装配的精度,以纺机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及集群产业链方式来适应市场的差异化需求,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减人增效对纺织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至关重要,是拉动纺机市场需求的支撑点。

国际上先进的棉纺企业,现今能把万锭用工降低至50人以下的,都已采用细纱机长车配集体落纱及细络联作为主要加工手段。因此,配集体落纱的细纱机长车正适合当前纺企减少用工、摆脱用工难、提高效率的需求,清梳联、细络联、粗细联、粗细络联则将是未来棉纺机械设备技术升级发展的方向。不仅棉纺设备需要提高自动化水平,纺织企业对其他纺机设备的需求也是如此。

如机电一体化的高速剑杆织机、智能型喷气织机、智能化针织圆纬机、电脑横机、高性能经编机、具有差别化功能的化纤成套设备、具有智能化在线检测与控制能力的高质、高效、环保的印染成套设备及产业用纺织品设备,都是当前企业急需的纺机设备。

各类纺织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不同,据纺机协会统计显示,化纤设备近两年国内市场持续旺销,特别是化纤长丝设备,订单已经排至2014年。从长远角度看,化纤设备仍有增长的空间。目前因棉花资源紧缺,企业在不断寻找和发展棉花的替代品,而能够替代棉花的除了开发天然纤维外,就只能依靠化学纤维。因此,随着化纤品种的不断扩充,化纤设备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满足差别化、功能化技术要求,模块化成套型的化纤设备市场潜力较大。

无边化市场里的技术升级

当今的市场是已无边界化的市场,为了提高纺织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纺机企业需要实行优化设计、精细制造、择优配套,行业内技术的相互借鉴移植,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前沿技术,提高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敏感度。

这就要求国内企业缩短与国外先进纺机产品的差距,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对不同厂家的同类设备进行性价比、质量等方面的比对,与用户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征询对纺机设备性能和功能的要求,为技术进步增加原创动力。

“在引导企业加快产业升级过程中,关键是技术装备的技术革新、升级换代。纺机企业必须在产业链、价值链中通过品牌、科技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王树田如是说。

目前,国产纺机设备在材料制造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通用设备在电控系统的耐用性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而进口设备在电子控制、精密设备方面具有优势。如各种纺纱变频器、自动络筒机等高端装备,稳定性和耐磨性,适应环境性均比较好。要寻找新思路提升半精纺行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用工紧缺的压力,研发节能降耗、效果显著的设备或装备,替代或改造落后设备,降低能耗。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加快从制造向创造的改变,开发具有差别化功能和在线检测、计算机网络诊断及自动化控制功能的纺织机械装备,实现传统纺机装备的升级换代。

深化结构调整 引领行业发展

纺机企业提供的纺机产品与配套服务已成为纺织机械行业不可或缺的力量。去年以来,众多纺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行业的组织结构遵循市场优胜劣汰规律进行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了产业链,完善了产品配套水平。

一批中小企业的精深加工形成了以专用件和配套件为支撑,专业分工社会化协作,上下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以产品、技术和产业链为纽带,促进区域合作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扩大。为主机配套和生产维修服务的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做到品种多样、规格齐全、质量上乘,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纺织机械是纺织工业的先导产业,其主要需求来自于产业链各行业的投资,未来纺机行业的增速缓慢回落将成为常态。而随着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趋势的更加明朗化,纺机市场将更加关注那些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节省用工,提升纺织产品质量的节能减排型机型。

同时,高端纺机市场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需求潜力。柔性、网络、绿色及智能制造将成为纺机行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方向。纺机研发应继续突出高速高效、节能减排、减少用工、数字智能等性能特色,以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减少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合理化配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