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走进社区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6 15:56:06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篇1

“创先争优”活动是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体现,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贯彻落实,南校区党总支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支部在接到上级文件指示精神后,及时召开支委成员会议,就支部实际情况如何开展此项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经研究,一是要通过组织党员教师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领会活动精神、抓住实质、全面筹划的目的;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扎实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党员教师的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出让学校全体老师摸得着、看得见、学得会的实际行动。

二、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2010年5月末,教学第二党支部、教学第三党支部在紧密围绕学院开展的“市百万市民艺术普及工程”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党员、积极分子,利用党团日活动期间,走进社区农村,大力宣传音乐学院南校区的办学理念和服务宗旨,发挥艺术教育的职能作用,体现艺术之美的无穷魅力,展示沈音南校区人的爱党爱民的博大情怀。在市区街道社区活动室里,南校区一线专业教师党员同志分别同社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们手把手,句对句,一对一的进行声乐、舞蹈、器乐、表演等学术交流和探讨。在整个艺术讲授和实践中,真正感受到基层社区同志们对艺术的需求和渴望,对我们沈音南校区的壮举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

2010年暑期,教学第二党支部、教学第三党支部、教学第四党支部带领部分南校区党员师生代表前往突击队进行师生联谊。在突击队里,南校区的教师代表为广大士兵表演了诸多精彩的节目,同士兵们互动,表达了我们的深切慰问之情,也充分展示了南校区人的拥军爱民的博大情怀。

2010年10月27日,支部所辖系部全体党员教师进行了一次“创先争优”活动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会上,各位党员老师积极发言,不仅进行了自我批评,同时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进行总结及展望。大家本着讲奉献、有原则,带领群众做工作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在前、走在前,思想统一,切实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2010年10月末,为把“创先争优”工作扎实推进,我院围绕“五好五带头”、“五个模范”的要求,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党员公开承诺活动。每位党员教师填写了《党员公开承诺书》,在警示自己的同时,又为其他教师作出榜样。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10-03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在“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的改革中首度增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共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升。[2]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研究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是遵循这些课改理念、充分利用地域人文资源而探索研究与开发的课程。

一、课题产生

骑楼是海南城镇建设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它与海口二中隔江相望,近在咫尺,不少学生就生活在其中或近邻,为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

2010年,笔者从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视角切入,逐步发展成为“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发前期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调研学情

学生虽对骑楼建筑司空见惯,但对海南骑楼的文化、艺术价值却知之甚少,对海南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多无动于衷。

(二)确立主题

充分利用探究海南骑楼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为课程载体,引领学生开展搜集与整理信息、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合作探讨和艺术再现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热爱社会,发展学生自主地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基本素养。

(三)编写教材

笔者在课题研发前期的调研中,对海口及海南其他地区的骑楼建筑街区景观及局部特色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和写生,并在试教中供学生观赏、参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师生共同搜集、整理出更多有关骑楼的新资料,创作出更多反映骑楼美的新作品。根据课程主题综合这些资源,笔者编写了供我校初中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此书中还收录了学生提供的大量有关骑楼的资料和艺术作品。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开展的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海南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保护现状等,并学习对于海南骑楼进行艺术再现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认识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社会活动经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体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与一般方法;通过对海南骑楼艺术特色的认识与再现,使学生巩固和发展美术表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海南骑楼,关注并参与社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形成课程共识。实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了解课程将从海南骑楼的“由来”、“特色”和“艺术再现”三个方向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2.建立活动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结合建立活动小组。其间,教师对小组成员结构的互补性、优化性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小组成员微调的建议供学生参考。活动小组自选组长,自择探究方向,自定成员分工,教师只做参谋。

3.制定活动计划。各小组根据自择的探究方向制定活动计划,将总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并制定各分任务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形式、时间、质量要求和人员分工方案。以此作为引领、督促、检查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依据,促进活动顺利进展。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重点指导的环节是:活动小组成员结构的优化,小组探究方向的优选,活动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小组成员活动分工的合理性等。这些指导作用的发挥,旨在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实施阶段

以活动小组自择的探究方向为基础,以《走进海南骑楼》校本教材为指南,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此教材是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南,不仅提供了海南骑楼的产生、发展、现状的基本资料、海南骑楼艺术再现的大量摄影、绘画示范作品,还设置了“实践与探究”栏目,以引导探究活动的深入发展。

2.搜集有关海南骑楼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查阅书籍、报刊和上网等了解海南骑楼的来龙去脉、建筑特色、艺术价值等,并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或文件材料。

3.走访海口骑楼街区老居民。海口骑楼老街区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许多久居海口骑楼街区的老者对于骑楼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很多宝贵的记忆、有趣的故事和深切的感受。走访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体现海南骑楼与居民生活关系的感性素材,增强了学生热爱海南骑楼的情感。

4.实地考察海口骑楼及其保护现状。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中山路、得胜沙、水巷口等海口市目前尚保留或修复得较好的骑楼典型街区,认识其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特别是街区景观所体现的海南地域风情,并通过摄影、速写等方法进行记录、抒发感受。同时,初步感悟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所在,并讨论以保护促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5.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风貌与特色。这是“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内容。校本课程教材中提供了表现骑楼街区及其局部的速写、素描、水彩画及油画等众多画作与摄影作品,并提示了相应的欣赏与创作技能,为学生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自主创作活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6.合作研讨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进程中,提倡并指导小组开展合作研讨,及时整理活动所获的资料、信息,巩固阶段活动成果,协力解决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推进活动深入发展。

在实施阶段,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小组活动进展状况,并及时进行具体指导。如走访调查,提醒学生注意态度诚恳、话语亲切、倾听耐心、记录认真等。又如,实地考察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再如,阶段小结,指导学生整合、固定成果,并确认或调整后续活动方向、任务,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

(三)总结阶段

“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如不计学生课外自主活动约需18学时。对于活动的总结主要侧重三个方面。

1.关于海南骑楼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海南骑楼是适应海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而创造的建筑形式,也是多元文化融合、交织而产生的文化遗存,热爱家乡、热爱海南就要热爱骑楼、保护骑楼,充分发挥骑楼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作用与价值。

2.汇集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学生作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创作了大量绘画、摄影、造型等反映骑楼风貌的艺术作品,也收集了大量反映骑楼历史文化、现状与保护的文字作品。总结阶段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再筛选,集中其中的精品进行欣赏、品评,从而促进学生拓展与深化对海南骑楼的认识。

3.总结、交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学生参与“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情感上、调查方法上、社会经历上、合作学习上、艺术表现技能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小组、班级等不同的总结、交流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收获,扩大成果。

四、研发成果

(一)学生收获

学生在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并且在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载体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海南骑楼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海南的真挚情感。

(二)成果分享

在学校艺术节上举办“走进海南骑楼”主题展览,展示师生的绘画、摄影、造型等表现海南骑楼的艺术作品,与全校师生分享活动成果,获得广泛好评与共鸣。

(三)出版教材

笔者编写的《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校本课程教材,2012年2月由《建筑与环境》杂志编辑部出版,2013年8月由香港的建筑与城市出版社再版;2013年5月海南电视台风范栏目报道了该教材出版信息。

(四)参赛获奖

1. 2012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校本课程参加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荣获特等奖。2013年2月27日《中国教师报》刊登了上述评奖信息。

2. 2013年10月“走进海南骑楼”参加海南省教育培训研究院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说课比赛,获二等奖。

(五)课题立项

2013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艺术再现”研究获得批准成为海口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市级课题(立项编号HKX12514036)。

总之,“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课程的实施时间尚短,因此,无论是在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设计、内容规划、实施组织、引导策略、评估取向上,还是在成果展现上,都有待积累更多的经验,进行更深度的研发,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中国教育报.2001-6-15(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3]郑振.海口市中山路近代店铺的整体风韵[J].南方建筑,1995,(5).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篇3

我市的广场文化活动自2000年起开始在市、区城乡范围蓬勃开展,5年来,广场文化活动领导小组一直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活动的根本指南,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充分利用广场活动这个大舞台推动群众文化。目前,我市的广场文化活动已经在全市城乡范围蓬勃开展的基础之上,逐步突出亮点,形成特色,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充足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真正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落到了实处,形成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体系,让文化广场成为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文化乐园。

(二)、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走品牌化路子

近年来,我市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由工、青、妇等九个群众社团为主逐步扩展到教育战线、香洲、斗门、金湾各区文化局和街道办、各专业及业余文艺团体、大中企业工会等,参与面越来越广,各单位结合自身特点,针对不同的群体,使广场文化活动体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

市总工会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坚持以服务职工为核心,突出工会特色,经过数年实践,形成了以总工会艺术团为骨干的活动主力军,也为我市文艺舞台增添了一支重要力量。“情系职工”系列慰问活动已经坚持了5年,走遍了全市各区、各镇,从单一的文艺演出发展为电影晚会、联欢晚会、广场舞会、卡拉OK演唱、基层文化艺术培训、趣味体育等多种形式,给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带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成为市总工会的核心品牌活动。慰问外来工、拥军文艺演出、配合“五一”、“十一”、春节举办的大型游园活动、灯会、沙滩赏灯会等活动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员工直接参与,极大地丰富了广大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市总工会还以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繁荣创作,不断推出优秀作品,___年获得全国“五一文化奖”、全省职工文艺汇演金奖一个、银奖两个。新创作的20余个节目获得市以上各项奖励11个,辅导基层参加市以上赛事获奖18个,为___赢得了荣誉。

团市委充分发挥青少年的特点和优势,以鲜明的教育主题贯穿活动,包括:节日主题、教育与成长主题、修养主题、服务主题、文娱主题等,组织了学习宣传小公民道德建设教育系列活动、进城务工青年文化节系列活动等有较大影响的活动。团市委还在市区八个街道办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社区青少年大家乐舞台,为广场文化开辟了新领域。___年新落成的市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也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增添了一个崭新的亮点,

市妇联力求创新,紧紧围绕发展与稳定这个大局,以妇女、儿童工作为核心,抓住“家”字做文章,开展了一系列家庭文化活动,如体现家庭特色的“家庭才艺大赛”、“七彩童年嘉年华”“六一”儿童节大型儿童团体操表演、“儿童环保签名”、争做合格“小公民”少儿书画比赛;举办“创造新生活”暨妇联三大主题活动家庭摄影大赛,评比“十大书香之家”、少儿“四棋”比赛;体现妇女特色的妇女健身操比赛、处级女干部合唱晚会、“快乐家园—妇女学校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广大妇女提供求知、求美、求乐的舞台,形成了独具妇联特色的广场文化精品项目。

[NextPage] 市文联的广场活动进一步拓宽形式,鼓励文艺家的创作热情,以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节目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品位,种类涉及粤剧折子戏、粤曲、相声、小品、歌舞、山歌(大罾歌)、书法等。___年创办的首届“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朗诵会以诗歌朗诵为主,穿插地方特色文艺节目的现场演出,雅俗共赏,充分展示___浪漫迷人的现代化海滨花园城市的魅力,为市民提供了一场高雅而别致的文化盛宴。其他活动如小品小戏大赛、“同贺升平”珠港澳穗四地粤曲名家演唱会、“贺新春曲艺欣赏晚会”、“珠澳欢舞迎新春“、书法家迎春挥毫活动等都富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市科协继续坚持突出宣传、普及科学生活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用艺术的形式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如科普小品“算命算到家”深受观众好评。科协的活动特别注意群众的参与性、娱乐性和受教育性,举办的城市科普舞台、形式多样的图片展览、咨询活动,通过文艺演出、科普小品、相声、科技知识问答、科普图片展览、编发社区科普读物等形式表现“让科技走进生活”、“科技以人为本”的主题。在形式上突破了歌、舞等单一的文艺形式,寓教于乐,普及面广,影响力大。市科协还加强了与街道办、社区和企业的沟通协调,将活动从城市广场深入到社区、农村、海岛,进一步拓宽了广场文化活动的途径。

市工商联在___年致力于开辟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新路子,挖掘潜力,将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与体育文化集于一体,广场活动水平大大提高。他们组织的“市工商联企业七一文艺汇演晚会”、“待到山花烂漫时”专场文艺晚会汇集了舞狮、舞龙、舞蹈、魔术、音乐等多种形式,受到领导、驻场评委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市工商联还加强了企业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力量,其会员企业粤裕丰钢铁公司的节目在省职工文艺调演中获得了银奖和铜奖。通过广场文化活动这个载体,树立企业形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一条有益的路子。

市残联充分发挥沟通职能,致力于提高我市残疾人广场文化活动的水平。通过文艺晚会、联欢活动广泛组织残疾人参加社会活动。残疾人的文艺表演感染力颇深,盲人、聋哑孩子、肢残人特殊而精彩的表演表达出人的尊严、生命的价值和意志的力量。残疾人克服生理的障碍,不掩饰自身的缺陷,走上文化广场的舞台把自己的内在心灵展示给观众,也是残疾人对文明社会的信任和参与,生动展现了特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有力促进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

市侨联突出“侨”的特色,将宣传、联络与服务融入广场活动之中,组织归侨侨眷、港澳侨界艺术团表演的具有异国风情的节目独具特色。

市教育局结合学校实际,突出素质教育主题,面向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群众,分别在文化广场、对外实行资源共享的校园、学校所在的社区组织文艺演出和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插花、演讲比赛、趣味英语等富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活动,每次活动除学校师生外还吸引了大批家长和群众,社会影响较大,为开展群众广场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___年广场文化活动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是企业艺术团的积极参与,市圆明新园艺术团、汉胜企业艺术团、青岛啤酒艺术团也充分发挥专业演出团体的优势,活跃在全市的广场、居民社区、工业区、军营和校园,成为广场文化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立足基层,深入社区,推动广场活动的纵深发展

几年来,我市轰轰烈烈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培养了一批文化人才,孕育了一种文化氛围,但广场文化活动,特别是文艺演出参与的人数毕竟有限,如何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广场文化活动要真正走进社区,不仅靠政府部门的引导,把活动深入到居民小区,还要有一批社区文化人才,更要有社区居民群体参与的热情。___年我市的广场文化活动在走进基层,深入社区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市群众艺术馆和吉大街道办创立的《唱红社区》以独特的形式成为我市广场文化活动的又一品牌。《唱红社区》以一个“唱红社区”为主题;走进十个社区;百首歌曲;千名歌手;参加活动的群众达到万名。活动的启动仪式在海湾花园举行,气氛之热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许多老人闻讯赶来参加合唱,没能上场的当场就哭了,小区的保安一边扶住用长条板凳固定住的聚光灯,一边跟着大家唱,台上台下同唱一首歌,欢乐和兴奋写在老人和孩子的脸上。“唱红社区”活动从___年4月开始,历时半年多时间,影响非常广泛。将广场文化活动重心下移,将触角延伸到社区,证明了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社区居民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社区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许多社区的居民由此自发组织艺术团,如海湾社区艺术团已有100多名团员,最大的团员78岁,最小的才4岁。担纲海湾艺术团的退休教师崔守兰还获得了___市___年文化年度人物奖。

香洲、斗门、金湾各区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___年,香洲区各镇、街道组织举办了480多场文艺演出、文化展示活动。以香洲广场(区府)、香洲文化广场、九洲城广场、湾仔回归广场、拱北口岸广场、扬名广场等为中心,辐射其他广场、公园、社区,香洲区涌现出千姿百态的文化广场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广场活动。目前,香洲辖区内共有大小文化广场及文体活动空地51个,其中具有一定规模、影响较大的文化广场8个。位于柠溪的香洲文化广场获得___年广东省第二届“十佳文化广场”称号,这是目前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化广场。

[NextPage] 金湾区在“文企联姻、文社联姻”方面作了进一步探索,在___年举办的220场广场活动中,有不少热心公益、重视文化的企业鼎力相助,如广东移动___分公司积极参与的周末电影专场、迎大学新生入学的文艺晚会,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四下乡”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广场文化活动为企业提供载体,树立形象,充分调动社会和企业办文化的积极性,实施“文企联姻、文社联姻”,既解决了发展文化事业所需的资金,又帮助企业进行了形象宣传,达到了政府和企业“双赢”的目的。

斗门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间艺术形式多种多样。___年斗门举办的广场文化活动达647场之多,着重在传承和发展斗门传统地方特色文化,开展斗门民间艺术活动,打造富有斗门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其中乾务飘色、八音艺术巡游、灯笼水乡民俗文化活动、醒狮表演大赛、龙舟赛等活动充分显示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中央电视台、港澳等众多媒体对斗门的民俗文化活动都进行了报道。此外,斗门显利乐坛和霞山乐坛等20多个曲艺社的粤曲演唱会也颇具特色。另一方面,斗门区把文化活动向镇村下移,坚持文艺下乡,活跃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斗门区粤剧团结合“禁毒”宣传、廉政建设、普法宣传等专题组织的节目寓教于乐,深受群众欢迎,有些农民干完农活,连脚上的泥巴也来不及洗便到现场观看演出,十分感人。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我市的广场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城区范围,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相对滞后,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扶持和引导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继续实施鼓励专业、业余艺术团体送戏到基层、送文化活动下乡的激励机制,使广场文化活动深入基层农村。

2、随着市民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节目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必须进一步提高广场文化活动的艺术创作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社会专业和业余文艺人才的积极性和作用,营造社区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创作出有特色、有新意,贴近社区文化、贴近基层群众生活的好节目。

3、针对广场文化活动经费紧张,场地有限、设备不足等问题,要走社会办文化的路子,充分调动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拓宽社会参与面,将广场文化活动与企业宣传结合起来,将文艺创作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让广场文化活动真正朝着社会化、大众化和艺术化的方面发展。

三、___年工作安排

1、在市委宣传部、广场文化综合协调领导小组领导下,市文化局、各区委宣传部、文化局要明确工作职能,各人民团体、教育局、市群艺馆等共同参与,做好广场文化活动的统筹、规划、管理、协调及实施,继续抓好各项具体工作。

2、在活动内容方面,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群众文化和宣传思想工作,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宣传“聚集高素质人才,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品位城市,再造一个新___”战略。

3、在活动形式方面,在文艺演出的基础上,可与当地区、镇、企业、街道、社区、学校、部队等单位合作,采取合唱、舞会、诗歌朗诵、演讲、电影放映、展览、文体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广场文化活动形成让群众走出来,灯光亮起来,歌曲唱起来,舞蹈跳起来的繁荣景象。

4、2012年大事、盛事不断,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要求各活动单位认真组织策划好全年的活动计划,具体是: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篇4

石 建 军

一、2019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

 2019年上半年,在安次区委宣传部、区文广和旅游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民政局的监督管理下;在市硬笔书法协会的关怀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协会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工作统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工作导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会员;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一致,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使协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一)工作导向更加明确。坚持正确工作导向,使艺术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基层。”为工作导向推进区硬笔书协各项事业及活动的开展。

(二)2019年1月至今开展各项工作及活动情况。一是2019年1月18日书法进校园走进景村小学;二是1月23日由区硬笔书协参与承办的“安次区宪法进校园中小学硬笔书法大汇展”成功举办;三是安次区硬协及各“会员之家”春节前夕开展2019“书春送福”活动共计27场次;四是1月27日区硬协“书春送福”走进马勺榴村为村民朋友们书写春联;四是1月28日区硬协“书春送福”慰问廊坊市消防特勤中队官兵及指战员;五是2019安次区硬协举办新春年会暨表彰大会;六是3月2日区硬协走进攀诺教育培训学校;七是3月9日安次区主席(“会员之家”负责人)会议成功召开,进一步明确2019区硬协工作导向;八是市硬协、霸州市硬协到我区考察调研书画等级考试工作;九是3月15日市硬协王瑞峰名誉主席、杨哲江主席、刘建英总顾问莅临我区就“会员之家”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十是3月24日安次区硬协开展“会员之家”建设摸底到西储“会员之家”进行调研;十一是4月28日安次硬协“翰墨书香”今校园走进淘河小学;十二是5月2日区硬协与崇砚斋书画院联谊笔会举办;十三是5月19日区硬协与新悦书画院联谊笔会举办;十四是河北艺术——青年书法家宗景泽刊发,专题宣传报道区硬协宗景泽副主席、秘书长;十五是6月6日安次区硬协、永清县硬协联谊活动走进曹家务中心校成功举办;十六是冀津两地安次区、武清区书画家联谊活动在东沽港小学成功举办。

(三)继续抓好和夯实“会员之家”建设。今年继续着力抓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巩固提高。对已经建立起的“会员之家”,加强指导,促其做到不但要把家“建”起来,还要“转”起来,“动”起来,“强”起来。二是更好的加强市硬协对区硬协业务指导。

二、2019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总的工作指导思想是: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工作统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文艺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伟大时代精神为宗旨,以“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践行“大书法”,繁荣发展书画艺术事业为己任,坚定正确前进方向,坚持服务发展大局,更加注重活跃基层,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团结一致,尽职尽责,奋发有为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我区硬笔书法和书画艺术事业的新局面。

(一)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习是进步的源泉,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之母。建设学习型政党、建成学习型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也是我们社团组织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二)加强组织建设和会员工作。组织建设和会员工作,是协会全部工作的基础,必须常抓不懈。组织建设:一是区硬笔书协同各“会员之家”要继续做好“巩固提高”工作。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解决好有人干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问题。要做到组织健全、制度完备、工作经常、活动到位。要继续推进“三化”(组织建设网络化、活动开展经常化、协会管理规范化)建设。二是继续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延伸新建”工作。凡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都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建立“会员之家”。区硬笔书协重点抓好组织建设工作。各“会员之家”要重点放在各村(街)和各大企事业单位及各级各类学校上,争取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有新的突破。计划于11月中为景钰传媒等5家集中颁授牌为“会员之家”。

会员发展和管理:要按照市硬笔书协、区硬笔书协制定的《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规范》,认真积极地做好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一是各“会员之家”要继续做好市、区硬笔书协会员的推荐、申报工作。二是继续通过展览、竞赛、笔会等方式发现人才,不断扩大充实会员队伍。三是在发展市、区硬笔书协会员的同时,积极做好国家和省硬笔书协会员的推荐、申报工作。四是继续做好会员档案管理等项工作。

会员活动:会员是协会的基础和主体,开展会员活动,为会员服务是各级硬笔书协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要按照市硬笔书协《关于建立“会员之家”的指导意见》,认真做好建立 “会员之家”的工作。2019年下半年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建立更多更好的“会员之家”,通过建立“会员之家”,切实把会员活动开展起来,坚持下去,抓出成效。

(三)加强信息宣传。进一步充分利用好市硬笔书协《书画佳缘》网站、《书画佳缘》报和市硬笔书协公众微信号来提高和宣传我会各项活动,推动我会2019年下半年各项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四)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小学书法教育仍是我们重中之重的工作,要继续落实好《廊坊市中小学书法教育规划(2016-2020年)》。这项工作,下半年争取在全区普遍推开,有新的突破。

(五)精心组织好“六进”活动。下半年继续认真贯彻实践市硬笔书协开展好书画艺术“六进”活动。“六进”活动,是新形势下协会工作的突出抓手和成功经验,明年要继续精心组织,大力推进,不仅区硬笔书协要组织搞好“六进”活动,各“会员之家”也要组织开展好“六进”活动。通过书画艺术“六进”活动,把艺术为民,服务基层落到实处。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篇5

为庆祝建党90周年,激励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北苑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红为党员们及要求进步的入党积极分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党课学习以观看爱国电影和座谈讨论的形式为主,号召党员要加强学习,从保持先进性学习上下功夫,提高自身素质;要发挥自身特长,关心帮助困难党员,在社区能够有所作为。通过党课宣讲,社区党员们进一步增进了爱党之情、恪尽兴党之责,引导激励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北苑社区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以“纪念建党90周年,重温入党誓词”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在宣誓仪式上,全体党员面向鲜艳的党旗,在总支书记陈红的带领下,大家举起右手,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通过宣誓活动,党员们一致认为,在创先争优活动之际,重温入党誓词,意义重大。他们还表示,将以这次重温入党誓词为契机,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小事做起,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努力拼搏,更加自觉地用行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为党旗增添光彩。

二、表彰先进,宣扬先锋模范事迹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北苑社区召开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表彰社区的“优秀共产党员”。对-20__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表现突出的14名党员进行了表彰奖励。获表彰的党员们纷纷表示:将继续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取多为社区群众办好事、实事,把各自的工作提上一个更新的台阶。

三、红色经典,歌颂幸福美好的生活

为庆祝建党90周年,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充分展示党建成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激励社区广大党员干部及居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创先争优,带领广大社区群众建设文明和谐社区,20__年5月23日下午我北苑社区邀请兄弟单位观李社区星光艺术团在北苑社区b区小广场为居民献上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伴随着熟悉动听的乐曲,来自星光艺术团的演员们表演了歌舞《阳光灿烂》、《为了谁》;琴书快板《创先争优就是好》、《夸咱社区新面貌》、《我们是党的好儿女》;还有星光艺术团老年模特队表演的《今年又是大丰收》等文艺节目,赢得现场观众一阵阵热烈掌声。

节目寓教于乐,向居民们宣传了创建文明城市、共建平安和谐家园的知识,号召广大居民争做文明市民,争创文明社区。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篇6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根据区委文明办的工作要求,现就我局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

利用春节、元宵节时机,开展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美德少年走访、慰问、座谈等活动,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深化结对帮扶工作,开展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帮扶对象慰问等活动,局领导带队走访慰问了浮桥街道浮桥社区结对帮扶的未成年人徐景丽,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让他们过一个舒心、温暖的传统节日。开展向离退休干部、职工节日慰问或团拜活动,我局主要领导组织干部走访慰问了本单位退休干部,并送去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在走访慰问中,局领导与老干部们亲切交谈,向老干部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并且详细的了解每一位老干部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对老干部们多年来为我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二、开展节日志愿服务,让和谐融入群众生活。

积极组织开展邻里守望,情暖鲤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区宣传系统组织到鲤城区福利院的党员自愿服务活动,使广大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感受社会的和谐与温暖。

三、开展节日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传统文化生活。

组织民俗展示、体育健身、歌舞表演、花会灯会、联欢联谊等活动,开展鲤城区2017年非遗摄影展,此次摄影展由鲤城区文体旅游新闻局主办,鲤城区文化馆承办,鲤城区摄影家协会协办。展览从春节持续至元宵。共展出64幅非遗摄影作品,分为大师作品、古城生态、非遗现状三部分,是从鲤城区摄影家、文化工作者摄影采风创作的五千余幅图片中遴选而出,让参观者通过这六十多幅画面欣赏古城的非遗的魅力。开展以鲤创新元三羊和谐贺新春为主题的系列文化创意活动,为市民群众带来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新年假期。(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我市将举办元宵民俗灯展活动,鲤城区设2个展示区分别是中山路和新门街西段,花灯布展题材突出鸡年,主要悬挂传统工艺花灯、少儿手工创意挂灯。

【2】社区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总结

为响应省市、文明办开展四走进.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通知要求,我们社区迅速行动,制定活动方案,广泛组织发动,在全社区范围内积极开展四走进(走进关爱、走进知识、走进艺术、走进自然)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送出关爱、品读家乡、体验文化、提升素质,引导广大居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春节,进一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文明建设,在全社区城乡营造欢乐祥和、文明健康的节日氛围,营造良好的节日社会环境。 为此,我们象山社区把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文化活动与社区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了以扫尘迎新,美在家庭,美在社区为主题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与居民、商户共同开展扫尘活动,以寄托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在此次志愿者活动中,春联福字---这些极具中国传统节日元素的物品除了在社区公共场所张贴悬挂外,也将由经由志愿者的手传送到社区千家万户,表达志愿者们对广大市民的深切祝福。特别是志愿者还将深入到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家中为其开展扫尘、送春联、送年货服务,让大家都能够感受到新春的暖意。同时,社区还为社区的孤寡、空巢和残疾人结成四个帮扶对子活动。帮扶人在职党员刘佳军、郭公义等为残疾人邱艳梅母子和曲海彬送米、面油猪肉等节日慰问品;为孤寡老人李桂杰送去500元现金,并邀请拥有相关特长的教育志愿者时振明为辖区的中小学生举办了假期快乐读书伴我行活动受到了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时老师还为学生们开展了如何写好春联,强调注重在春联内容上创新,除了一些传统的祝福话语外,要突出美在家庭、美在社区、与爱心同在、与责任通行等多种当代的新式春联书写方式,建议学生们把自己书写的春联送到居民住户的手中。

象山社区通过组织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注重实效的载体活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集中组织开展好四走进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系列活动,使广大居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春节。

【3】社区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总结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围绕温暖、祥和、欢乐、喜庆的节日主题,兰州市文明办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现将开展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心策划,丰富春节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为了开展好本次活动,兰州市下发了《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20xx年元旦、春节期间文化活动方案的通知》(兰政办发〔20xx〕9号),市文明委制定了《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的的通知》(兰文明委〔20xx〕1号),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为主题,以舞台艺术、书画艺术为表现形式,以举办晚会、书画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为内容,紧贴群众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让广大群众过上一个美好幸福的春节。

二、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市属新闻媒体对春节期间的活动安排和节庆文化活动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各县区、各部门依托社区文体队伍,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宣传标语,积极开展春节文化宣传,弘扬春节民俗传统,倡导文明过节、勤俭过节。各学校也利用开学典礼等时机开展了春节传统习俗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春节文化内涵宣传,增进了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全民参与,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春节期间,全市各县区、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迎庆新春主题文化活动,在各大小广场开展了迎新春大拜年文艺演出、威风锣鼓表演、舞龙耍师活动、广场电影晚会、焰火晚会、灯会等活动。充分展示了民间艺术和群众文化的水平,为市民搭建了一个节日联欢的舞台,让居民群众感受了春节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在春节期间举办了兰州市第八届春节文化庙会,文化庙会由100多场次各类文艺演出及社火表演、秦腔、武术、杂技、灯谜有奖竞猜、少儿游艺等内容组成。本届文化庙会将弘扬民族民间的优秀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享有,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花了香河、健康文明、和谐和睦得人节日氛围,使广大市民在喜庆、热烈的气氛中欢度节日,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2月6日城关区举行了春节灯饰亮化工程开灯仪式,据悉累计150万人次观看灯展。2月28日城关区20xx年元宵节音乐焰火晚会在水车博览园举行,省、市、区领导和各界群众代表一起观看了焰火晚会。西固区2月份号召全区广大干部和市民开展祭祖尽孝、关爱老人、邻里互拜、我爱我家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并在春节期间向全区发放主题明信片2000份,发送手机短信10000条,同时制作大型公益广告牌6快,拍摄专题片2部,向全区进行了宣传。安宁区组织春节民俗文化活动和谐之春社区文艺汇演,同时举办大型谜语精彩活动。七里河区在西湖公园举办了秦腔和兰州鼓子系列展演活动,广大爱好者积极参与,展现了浓厚的文化艺术。

四、丰富载体,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

春节前夕,为进一步满足村(居)民增长知识、崇尚文明的需求,市、县(区)两级宣传文化部门牵头,在全市部分乡镇和社区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及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为城乡群众送去了科技、文化、健康知识和致富信息,开展了免费健康检查、法律宣传和真假药品识别、咨询活动。红古区在三下乡活动中共书写赠送春联1万余幅,咨询、义诊3000多人次,发放科普法律法规、医务及卫生、计生等有关宣传资料5万多份,为群众赠送图书3500余册。永登县组织文化下乡在中川镇西槽村进行了演出和送春联活动,到场观众3000多人,送春联和字画约1000多幅。永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高高跷、皮影戏、木偶戏和铁芯子参加了兰州市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得到了市民的好评。皋兰县组织了国学3000条灯谜竞猜活动,榆中县开展了春节社火调演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在春节期间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的群众累计近200万人次。

五、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春节期间,市文明办制定了《关于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兰文明办〔20xx〕3号),组织全市各县区文明办、各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以扶老助残、社会治安、文化服务、环境卫生为重点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各社区结合实际,组织志愿者为残疾困难户、贫困户及敬老院、福利院提供帮助、进行慰问;参加社区治安巡逻、禁赌禁毒和防范违法犯罪行为等工作,完善群防群治网络,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春节扫尘习俗,组织居民整治卫生死角,维护社区公共环境;组织民间艺人义务开展旱船、秧歌等表演,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篇7

近年来,福永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大力实施“文化强街道”战略,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群众文化和精品文化相结合、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共提高,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城市公共文明明显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因此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的普及,提高文化管理水平,可以更好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普及的重要性

回顾历史,我们国家建国六十多年来,一系列重大事件和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群众文化也是如此。基层群众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显得越加重要,其不但丰富着我国主体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影响下,其发挥着丰富群众生活、思维及增强人民幸福感的作用。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是关系基层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工程,是文化工作者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之一,也是文化部门及工作者的长期而基本的责任。

对群众文化应当加强管理与优化,提高宣传力度,普及先进科学的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工作者应大力开展科普教育,传播健康积极的基层文化生活知识,引导广大群众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

2.构建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的基本要件

2.1 打造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百花齐放

近年来,宝安先后出台《关于全面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进和谐幸福宝安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基层文化建设健全了机制。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街道一文化艺术中心一体育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建成10多个流动图书馆、街道共有公共文化设施70多个、体育设施100多个。以“阳光、辛勤、感恩”主题,广泛开展“送戏下乡”、“电影进社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达300多场次。在街道主动服务下,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面貌:公园文化、广场文化、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蓬勃发展;街道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如福永杂技、福永醒狮、福永街舞等。

2.2 助推基层文化发展,文艺精品硕果显著

近年来,街道注重从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发展亮点、打造精品,逐步探索出富有福永特色的文艺精品产出模式,即“小团队、小投入、小制作、夺大奖”。街道、民营演艺团体联动,出人员,街道采购产品和服务,市、区予以指导、协调与帮助,并采取政策倾斜和经费奖励,激励精品生产。街道积极组织创作,打造了一批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如福永万福民工街舞队获得2011年央视春晚我最喜爱的节目特别类节目一等奖、CCTV第五届全国电视舞蹈比赛金奖、全国群星金奖等,社会反响巨大;福永杂技艺术团荣获部级奖30多项、国际金奖3项,创吉尼斯世界纪录2项,成为深圳市一张靓丽的艺术名片;福永醒狮队多次获得全国和广东省醒狮武术大赛金奖,2009年随出访比利,参加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2010年、2012年在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南狮公开赛上福永醒狮都荣冠军。

2.3 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文化产业之花绽放福永

街道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和人文历史优势,坚持文化与产业“双轮推进”,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的融合,每年安排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按照“扶持一批、引进一批、集聚一批、开发一批”的思路,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凤凰古村保护性开发,凤凰古村是宝安乃至深圳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保护好凤凰古村是保护深圳历史文化底蕴、保护祖传家业和根基、保护人文自然资源。“浪尖小镇”项目,通过旅游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探索“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品牌”等创新模式。宝安台湾美食街落户凤凰村对带动福永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构建街道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及趋势

3.1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

一是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街道群众文化艺术馆建设(含群文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完成选址、杂技曲艺大厦投入使用、完成社区文化活动室等一批文化设施的建设,使文化设施具备举办一流文艺活动和体育赛事的能力,能与街道未来发展功能定位相适应,与较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成为我街道的标志性建筑,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推手。街道通过加快社区文体设施建设,努力做好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和器材的完善工作,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使每个社区从中心点辐射一公里内都有文化体育场地、场馆、活动舞台、阵地,使主旋律的文化宣传覆盖整个区域,每10分钟就能到达一个文体活动场所。二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将街道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按照人口密度或区域面积布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确保足够的文化设施用地。加强大型居民小区,工业区的图书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实现每个社区拥有1个小型以上图书馆,每3万人拥有一个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点,每个规模以上企业拥有一个文化活动室的目标。每个社区都有一个传统的群众广泛参与的文体活动项目,并使之成为社区的文化品牌和群众活动凝聚点,并努力创造条件使其传承下去。

3.2 文艺精品创作培育得到提升

坚持街道投入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加大对文艺精品生产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文化艺术专项资金,统一规范街道投入的使用及管理办法,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率,采取项目资助、创作签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对本土文艺精品、专业人员和文艺团体的保障扶持与宣传推介,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的保障、扶持和激励制度。二是积极扶持民营演艺团体,探索形成文艺精品创作的模式。在总结福永杂技团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引进民营演艺团体走街道扶持、企业管理、市场运作的发展道路,形成“一团一特色、团团出精品”的格局;吸引更多优秀文艺工作者参与文艺创作,培养更多本土文化精英,推动文艺团体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并大力扶持民营演艺团体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以团队促精品生产,以精品促团队成长,建立起引导有力、激励有效、宽松活跃、健康有序、不同主体踊跃参与文艺精品创作的良好机制。新引进的深圳市楚风艺术团目前正在排练创作,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能为福永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节目。三是精心培育文艺精品,推动福永文艺精品走向全国。巩固和发挥街道初步积累的文艺精品创作优势,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民众,以深圳改革开放30年和现代化建设为题材,开展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创作,精心扶持生产一批反映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品力作。在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各个艺术领域,不断提升原有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推出一批既有福永特色,又有全国影响的高水准文艺精品,形成福永文艺品牌。

3.3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

福永80多万总人口中,95%以上是外来劳务工。针对工业区和劳务工租住区域缺乏文体设施,企业和社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较少的状况,不仅要按照市、区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广泛开展送文化下基层、电影进社区、美术书法摄影展、文化讲座、节庆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展演等面向百姓、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且要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组织流动展览馆、流动图书馆、流动舞台等到社区、外来工集聚厂区开展流动系列服务。针对95%的劳务工,把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丰富外来劳务工文化生活,提升外来劳务工文化素质上。一是扶持参与热情高、文化基础好的企业开展富有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二是把送文化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与有实力的文化服务公司合作,组织人员对企业文化需求进行调查,按企业和员工实际需求定制文化节目,达到既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又提升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的效果;三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在向企业送文化的同时,培训企业文化骨干,建立企业文艺团队,在员工中普及文化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3.4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发展文化

明确街道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根本职责,发挥公共财政在公共文化事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保障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和重点公益性文化项目的投入;探索公益性文化社会办、经营性文化市场化的文化发展新路子,进一步推动公益性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积极推动文化行业协会、文化中介组织体系建设,大力扶持民间文化团体,促进福永民间文化团体蓬勃发展;积极采购文艺院团的优秀节目到社区、企业展演。每年采购优秀节目下基层不少于20场次。

3.5 开展文化人才培育

牢牢确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特区一体化要求,研究出台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规划;遵循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形成更开放的文化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学习培训基地,加大本土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街道文化人才较为缺乏的状况;根据街道基层文化人才分布特点,除了加强“编制内”人才的培养外,重点是发现和培养“编制外”人才,建立编制内外人才的联动培养机制和“编制外”人才网络,发挥“编制外”人才在福永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二是积极引进优秀文化人才。根据街道基层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健全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认定标准,改革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在住房、户籍、职称、分配等方面给予优秀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倾斜,以高薪聘用、重新建档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文艺创作、文化经营、文化技术人才,特别是懂得市场运作、文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文化人才结构,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4.结束语

总之,基层群众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础部分,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发挥了丰富群众生活及活跃群众思维的巨大作用。提高群众文化建设及普及,不仅对展示地区形象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进步的基础。作为地方文化工作者,只有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结合,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和建设才能保持更加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篇8

基金项目:该项目为陕西省教育厅2016年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6JK1245);2017年陕西省重大理论c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C059)。

抗战胜利后,随着中共核心逐渐撤离延安北上,原来在延安的各种艺术机构、艺术团体、教育机构也随之北上进入华北解放区,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进行重组,当年集中在延安的众多木刻家、美术家也相继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从表面上看,这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木刻创作力量的解散,但实际上他们抵达不同解放区后,木刻创作与美术教学活动仍在继续,虽在机构上、形式上、性质上有所转型,但其创作活动并未中断。从今天的史料来综合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延安木刻”团体北上分散在其他解放区以后并没有消失、消亡,相反却在各自的阵地上繁荣生长。所以本文的观点明确否定了木刻创作团体撤离延安后“延安木刻”随之结束之说,而是分散转型后的重生,是以另一种形态来呈现的“新生”,这种新生命力才是1949年建国后美术得以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确切地讲,延安木刻的时代虽已远去不复,但理论家们原本用来界定这段美术创作特定的历史称谓(延安木刻)却早已超越它的本意,成为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新兴木刻的延续与延安文艺新阵地

在中国的版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版画(prtin)仅是作为书籍插图、宗教经卷插图、民间年画等样式出现并延续着,其题材在内涵方面无出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鬼神传说等,最显著的特征为强调美术作品的实用功能,其创作途径也无外乎对原图(绘画作品)进行粉本翻刻和复制。也就是说中国的版画艺术创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其发展方向是单一的,创作手法也是单一的,[1]以至于随着新的印刷技术的普及几近消亡。对于这一点,明代中后期至清末民国的中国版画发展全过程就是最好的证明。但这一困境随着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兴起则宣告结束,从此中国版画艺术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而也迅速由传统的复制版画转向创作版画。

1931年6月,脱胎于“左翼美术家联盟”的“一八艺社”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名为《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的美术作品展,其中展示了胡一川和汪占非所刻的几种木刻版画作品,这也许是近代美术史上出现最早的木刻作品。虽然此次展览中所呈现的美术作品仍显稚嫩,但得到了鲁迅先生的赞许,他们的作品大多直面现实生活,把木刻作为一种“战斗的武器”。[2]不久以后,鲁迅先生便邀请了好友内山完造之弟内山嘉吉(日本籍)在上海讲解木刻版画的制作及木刻技法,与此同时鲁迅先生还不遗余力地将西方版画作品、作者、书籍介绍到中国来,以帮助美术青年进一步了解和研习木刻版画。[3]鲁迅的这一行为,在今天被称为“木刻讲习所”,从此创作型木刻版画便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并逐渐繁荣茂盛。

随着“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开始,这些团体中部分人被迫解散原本的组织,辗转各处。“七七事变”后,大多数木刻家因故不得不转移到中共领导的解放区来,新兴木刻的力量和团体在后方重组。随着部分木刻家们落户延安,并开展木刻运动,“延安木刻”这一特别的美术创作也就拉开序幕。从这个层面来看,后来的延安木刻无疑是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历史延续,因为他们所掌握的木刻技法、创作理念基本都来自于上海并得益于鲁迅先生。

木刻版画在延安的兴起与发展

1936年冬,艺术青年温涛辗转到达延安并在延安参与文艺工作。1937年,另一艺术青年胡一川到达延安,同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会”成立。胡是发起人之一,并担任“木刻绘画研究组”的指导工作。[4]在此期间木刻创作正式在延安展开,此后陆续有大量的进步青年,特别是具有美术才能的进步青年先后涌入延安,投身到革命与美术的事业中来。

1938年,延安鲁艺成立并招收学生,至此木刻在延安鲁艺开始成为学习的科目。此后,江丰、沃查等人调入鲁艺工作,并出版了《前线画报》,这一刊物的出版发行极大地刺激和鼓励了美术青年的学习创作热情。江丰、胡一川、沃查、张望、力群等一大批曾经为左翼木刻家成员的美术青年相继都集中到了延安鲁艺的美术系来,他们或成为教师或为其他工作人员,但共同的事业就是进行革命和美术创作,特别是木刻创作。在鲁艺迁离延安的这些年里先后培养出了古元、颜涵、罗工柳、牛文、刘旷等一大批从事木刻的青年美术家,从此木刻队伍在延安不断壮大和发展,而这批人正是将延安木刻运动推向高潮的中坚力量。

木刻艺术在延安之所以能够兴起并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主观因素是大批来自白区的进步青年接受革命美术的思想观点并予以实践,其发起人多数曾在解放区外参与过“左翼美术社团”或其他美术创作社团,继承了木刻创作的传统。客观因素则由于战时的时局,其他美术创作所需的相关物资、材料等显然不具备,没有用来从事美术创作的普遍条件,而木刻创作所需要的工具与材料在延安则较为容易生产制造,这种情况下美术家们以木刻来进行创作就成为必然选择。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急匆忙,顷刻能办。”[5]由此可见,木刻创作较之于中国画、西方油画等美术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优势尽显无余。

木刻从延安走向全国

延安木刻的结束是与解放战争几乎同步的,确切地讲是以延安为中心并以鲁艺为依托的解放区木刻团队向外分流,并非是木刻创作活动本身的结束,从这个意义出发也可以说是延安木刻从延安走向全国。所谓延安木刻的结束只是一个历史时段的终结,是一个狭隘的定义而已,而木刻运动本身则是将艺术创作的种子撒向全国。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上下贯彻执行“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8月21日,以陈荒煤为领队,成员有葛洛、赵起扬、胡征等文艺工作者、木刻家及鲁艺师生被派往山西太原地区,[6]开辟新的解放区,由此延安木刻团体也拉开了走出延安走向全国的序幕。

1945年9月2日,以舒群、田方军为领队的一行40余人由延安出发前往东北解放区。同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延安大学各学院以及鲁艺迁离延安,迁往东北解放区继续办学,中央的这一决策o疑是为走向胜利,取得全面胜利而作出的准备。这一行为从根源上改变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文艺教育方略,从此“延安”这个文艺名片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新的历史阶段已然到来。被迁离延安的教育机构、文艺团体以及鲁艺师生在走出延安后,其艺术创作并未随之结束而是“遍地开花”。[7]对于这一点,从迁离延安并分派去其他解放区的文艺团体的工作实践,以及取得的成绩便能有效证明。

1946年春,延大、鲁艺迁往东北后,改称东北大学继续办学,鲁艺随之并入该校,新成立的东北鲁艺相继恢复教学工作,重新开始艺术创作,并以“东北画报社”为依托开展工作。这支文艺战线上精英队伍的到来,为东北解放区注入了新的血液。一时间东北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据统计,仅三年时间《东北画报》就实现了两百万份的销售额,成为解放区发行画报中印刷数量最多、印刷规模最大的单位。[8]期间又组织编印发行了《木刻选集》,在国内首次系统地介绍了延安木刻艺术的整体面貌,此后又相继出版延安木刻家的个人专辑。一方面有力宣传了中共的革命工作精神,另一方面极大丰富了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内容和文艺工作经验。

随着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自延安时期以来形成的革命文艺战线、革命文艺经验进一步由老解放区推广至新的解放区,从农村逐步走向城市并开展新的工作。在这一进程中延安木刻所带来的文艺经验无疑是有效的,虽然它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有强烈的战斗意识,所表现的内容无一例外的是苦难和最底层的人民及其生活,但它却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或人为、或自发地开创了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方向并成为践行这一艺术创作观点的先驱者。

1949年2月,原国立北平艺专由中共临时文管会接管,艺专的师生在北平大礼堂内首次看到了较为全面的解放区木刻作品。无疑,此次展览是成功的并且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当时徐悲鸿先生曾感慨地说:“我敢断言,新中国的艺术,必将以解放区为起点。”[9]由此可见,延安木刻在长达10余年的创作实践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不能被片面化认知的。

结论

从上述内容得知,延安木刻家和鲁艺的师生在离开延安北上后并不是单一分散,而是分散后的重组,这种重组显然是新时期的需要,也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决策。他们在北上重组后,其艺术创作、木刻创作、美术教育并没有停止和消亡,而是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发展趋势。同时,鲁艺也不仅仅依靠延安时期的固有模式发展,而是以延安鲁艺为基础衍生出了几所优秀艺术院校。延安木刻家们更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将木刻创作团队向更为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推进,在人才培养上、师资建立上均有突破。这不仅有利于木刻艺术的创作,更重要的是为日后版画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所以,当我们从这个层面进行梳理后再去看待“延安木刻”,就没有理由认为它是随着中共撤离延安而结束的一个繁荣的木刻艺术创作时段,以延安为核心的创作时段仅仅只是这个艺术学科取得长足发展前的重要积累阶段。走出延安后的繁荣发展、系统化的艺术探索、学院模式的艺术实践,才是延安木刻十余年来所结下的真正果实。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另参见,许广平:《鲁迅与中国木刻运动》,载《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第144-151页。

[2]许幸之:《左翼美术家联盟成立前后》,载《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第122页。

[3]曹白:《鲁迅先生和中国新兴木刻》,载《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第160-161页。

[4]李桦、黄新波、刘建庵、瘳冰兄、温涛:《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的总检讨》,载《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5]鲁迅:《新俄画选》小引,载《鲁迅美术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6]艾克恩:《延安文艺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第619-620页。

[7]辽宁延安文艺学会编:《鲁艺在东北》辽海出版社,2000,第5-7页。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篇9

Abstract: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practical project and the analysis of way of designing community cultural buildings, this article tries to summarize the designing features of community culture buildings at pres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redefinition of style and function, technical performance, the expression of“unrestricted”building, the realization of leisure and the increase of communication space. Meanwhile, also reveals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minim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The point that the designing of community cultural buildings should cater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s also emphasized.

Keywords:community culture buildings; the technical performance; the expression of“unrestricted” building;communication space;minimization; speci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2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143-03

1引言

文化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公众性,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富足的生活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上的愉悦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各种文化活动的热衷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城市的文化色彩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文化建筑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对城市的空间环境产生新的重大的影响,文化建筑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文化建筑应定位于对居民开放的服务性质建筑,其发展也会带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它不但丰富了城市的市民生活,而且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改变城市形象,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吸引投资和增加凝聚力。

2项目概况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一条湘江将长沙城隔成“西文东市”两番不同的特色。而作为长沙的西大门,岳麓区已发展成科教大区和长沙的文化名片。岳麓区高等院校云集,科研院所遍布,人文历史悠久。

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园以岳麓区政府为主,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省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岳麓区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和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资源,创新“区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个富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2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音乐、舞蹈、播音、体育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2。项目交通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3“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证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 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 规律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4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体会朦胧的美感。

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图4)

5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历史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6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科学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篇10

地域文化是指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各区域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切文化遗产的总称。由于我国社会群体所处的地域环境以及生存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种情况下,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特征,从而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形成。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作为一种传播载体,承载着地域人文精神。因此,加大力度对地域文化在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促进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现代化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域文化与民间艺术品牌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中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包括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民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内容。它的形成与特定的地域环境关系紧密,因而区别于其他地域,独具特色。一直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俗话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孕育出多样化的地域文化。它的表现形式更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间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区分于学院派艺术、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等艺术门类而言的。

广义上的民间艺术是指劳动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生产实用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多元艺术,包括了工艺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而狭义上的民间艺术主要指民间造型艺术,其中包括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等表现形式。民间艺术的传承正在由于经济效益下降和老一辈民间艺人逐渐减少等原因而日益艰难。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民间艺术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被发掘、包装,逐步走进大众的视线。民间艺术品品牌逐渐增多,但市场中的民间艺术品良莠不齐,存在着多方面的间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民间艺术品牌显然需要更加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更多的文化内涵来支撑。

2 地域文化在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2.1 对地域文化中的多元化题材元素进行充分挖掘

就宏观层面来看,地域文化中的题材元素大多来源于地域事业视野下的文化元素中,其中,文化表层元素具有明显的具象性、形态性和物质性,将本土历史文化以及地域特征进行了充分的展现,社会群体在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域文化,从而感知民间艺术。相比较而言,不同地区在题材元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北京四合院、山西五台山佛塔以及西安兵马俑为例,各地区的题材元素都具有明显的代表性。与此同时,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民俗习惯也存在一定车衣,比如晋中居民辟邪石狮浮雕以及陕西神木民间木版年画等,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化深层元素具有一定的阴性、抽象性和精神性,在体现地方精神的同时,充分展现出地域文化价值观,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将地域文化进行展现,或厚重率直,或慷慨激昂,将地域大美的气度和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丰富多彩的题材元素为民间艺术品牌设计提供创作的源泉,设计者通过对这些题材元素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其内在精华,挖掘其内在深刻意境,实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促进多元化题材元素的灵活运用,融合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从而切实提高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视觉效果。

2.2 提取地域文化中的图案素材,提高民间艺术品牌设计魅力

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且独具特色,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地域的独特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特定传统文化、民俗以及习惯等文明表现。就地域文化的总体情况来看,不同自然条件下所孕育的地域文化,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并且通过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以及表现形式进行展现,其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与能量。地域文化在数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元素和主题素材,这就为民间艺术品牌设计提供了优秀且丰富的创作资源,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现代化发展。

以年画和剪纸为例,其通过诙谐地造型和鲜活的色彩形式来对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以及故事画面等进行展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提高社会群体关注度的同时,发人深思。那么在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以地域文化中图案素材作为创作源泉,合理运用图案以及符号等元素,在进行提炼、加工和重组后,促使其转化为多种设计元素,切实提高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总体效果,提高民间艺术的吸引力和社会关注度。

3 地域文化应用于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中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世世代代的劳动与生活中不断总结、创新、发展而来的生活的艺术。它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文化底蕴、情感气质、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状态。它纯真质朴、生动丰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元天然的艺术宝库。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民间艺术品牌产品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内容越来越淡。当民间艺术作品失去了地域文化内涵,艺术表现也失去了原味,就只能沦落成轻薄的装饰品了。这样的产品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只有加强品牌文化内涵才能塑造出有顽强生命力的品牌。民间艺术品牌设计要和当地地域文化相结合,将地域传统文化渗透到品牌文化中。宣传地域文化,让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民间艺术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进而可以由内而外地欣赏并接受民间艺术作品。同时,通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文化的塑造,不断彰显品牌的文化个性,形成差异化的品牌特色。

民间艺术所蕴含的地域人文精神本身就是值得我们竭力守护的。因而,当民间艺术品牌面对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会,其发展之路更要走得清醒,时刻警惕背离人文精神价值核心的危险,避免出现舍本求末。

结束语

就宏观层面来看,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条件等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中具有战略性的现实意义。就当前我国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总体情况来看,其中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资料较少,此种情况下,地域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仍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在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应当立足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研究对象地域文化特征相符合的研究,并确保所设计的民间艺术品牌与时展相结合,进而从整体上实现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与民间艺术品牌推广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巴智超.楚文化装饰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2(8).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篇11

作为拆迁安置小区,我们以这次成立党总支和居委会为契机,加快推进社区城市化进程,按照城市社区的要求,完善配套设施,开展环境整治,提升社区文化内涵,加强社区党建,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力争建设成为环境一流、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和谐社区和五星级红旗社区。我们要求党员和社区群众要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加快推进社区建设添砖加瓦。为此,坚持“积极推进、量力而行、完善功能、树立形象”的原则,在社区开展了“党员为党旗添光彩”“党员示范岗”和基层党组织“四强四优”争先创优活动,努力打造一支率先垂范,各个方面能起带头作用的党员队伍。

二、积极组织参加街道首届社区邻里节,为繁荣社区文化奠定群众基础

为了扩大社区文化的覆盖面,营造“社区文化,人人参与”的氛围,夏港街道举办首届社区邻里文化节。于2014年月日,来自夏港街道各社区的居民汇聚我们普惠苑社区,载歌载舞,讴歌邻里情、共唱和谐曲,由此拉开了夏港街道首届社区邻里节的序幕。

首届社区邻里节为期一周时间,围绕邻里乐、邻里情、邻里帮、邻里学、邻里和、邻里颂开展“十个一”活动,即举办“共享邻里情,同谱和谐曲”文艺晚会、家庭趣味运动会、“迎端午、献孝心”包粽子活动、同唱“快乐社工歌”活动、“邻里公约手拉手”广场宣教与签名活动、“叩开居民家门”走访慰问活动、公德礼仪培训讲座、广场象棋赛、幸福家园摄影展、书画展等,进一步倡导邻里之间互知、互敬、互帮、互信、互促,营造友爱互助、和谐相处的氛围。我们普惠苑社区作为东道主社区,一共选送了个节目参加了这个文化节,通过参加社区邻里文化节,锻炼了社区文艺骨干队伍,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注重群众业余文体团队建设,为繁荣社区文化搭建拓展平台

普惠苑社区发展至今已有六年时间了,社区的居民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农民意识,需要城市文化替代和改进过去的乡村文化。为了提高居民素质,我们社区成立了冰心业余文化艺术团。在软件建设上,冰心业余艺术团广泛吸纳了能“自愿参与,乐于奉献”的社区文艺爱好者名,个个都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具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和表演基础。在硬件建设上,艺术团建起了自己的舞台、购买了自己的音响设备等。艺术团定期开展文化艺术表演活动,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们还建有锣鼓队、腰鼓队、歌舞队、篮球队、门球队、乒乓球队、象围棋队个,他们活跃在社区、闹市,引领社区文体的生动开展。社居委的活跃在社区,每逢村里有人家结婚、祝寿、企业开张、村里庆典活动、传统节日都到场表演,增添了喜庆热烈的气氛,深受居民的欢迎。

四、推进文化阵地建设,为繁荣社区文化编织活动网络

在文化阵地建设上,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高”方针。一高起点规划。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设计公司和先进理念,认真听取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意见,多次比选、完善规划设计。对重点工程的设计,坚持公开招投标,竞争择优确定。二高标准建设。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要求、严格把关,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各项工程。三高效能管理。按照城区的管理标准,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管理等,按照部门职责,明确分工,提出具体要求,制定具体措施,使城镇管理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四高水平经营。树立“经营城市、经营社区”的理念,用市场化的手段推进建设。截至目前,我们共投资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全街道标准最高、功能齐全的文化场馆。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社区图书室已经全部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人、财、物优势,辖区家文明单位的图书室、体育设施向群众免费开放,实现了文明单位资源与社会共享。目前,平均每天余群众,在各类社区文化场所进行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篇12

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以往其经济基础是以祖群、宗族的供给为基础,且形式较为单一,农业生产成为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开展所需的经费开支是在这些收入中进行统一调配使用,同时祖群内部也会缴纳部分份子钱作为本宗族活动开展的经费。传统的经济结构下的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开展所需的经费支出较为稳定,不受外部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是现代经济的转型,使传统经济结构断裂,分田到户的政策在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依靠祖田、祖山收入维持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运行的基础,传统经济结构下所维持的祖群、宗族统一性、一致性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家庭为单元的个体经济形态,这使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开展受到了极大限制。

1.2川东地区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

青壮年是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正常开展的保障。川东民间群众世代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生活,孕育了当地浓郁的民间传统艺术文化,青壮年继承与发展父辈留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必然。但是,外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的多元化打破了川东民间的稳态,群众这种兼容并包与渴望走出川东的迫切心情迎合了这一发展,于是人们开始走出世代耕种的土地,走向大城市,并在这里开拓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种劳动力的流动迁徙,致使当地开展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人”的因素缺失,由于一些老的民间艺人相继离世,这些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得不到继承传播,最终慢慢走向消亡。所以说农村青壮年人口的迁徙致使了当地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传承产生了断层,最终致使其传承传播途径阻断,最后慢慢消失。

2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传承路径

2.1打造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发展圈

多元文化的冲击对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正面面对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并接受这一状态,而不是极力排斥。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如何适应当前文化多元化趋势成为重要的问题源。这里我们设想建构适应当地发展的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发展圈,综合利用当地文化多元化的特点,以此促进艺术文化发展,如:可将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图像化,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广泛的宣传、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川东文化,并吸引他们到当地感受其文化的浓郁。

2.2形成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多元发展态势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提高,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表现出的文化一元结构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在弘扬其健身文化、娱乐文化同时,需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多元发展模式。首先,可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社会调适性,通过民间传统艺术参与,处理好居民间的矛盾纷争,稳定社会关系;其次,可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社会交往性,将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开展看成是居民进行的一种文化信息交流、共享过程;第三,可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文化存储性,综合运用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存储性,实现民间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与保护。

2.3促进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经济增长态势

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川东群众的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他们也希望通过在外面的努力工作,使家庭更加殷实,生活更加充实,当地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鉴于此,我们设想建立以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产业为载体的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方式以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演艺产业部门、以弘扬川东龙舞艺术形态项目,并使其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标志;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龙舞艺术工艺品产业部门,以工艺品出售带动当地文化产品的发展;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龙舞艺术技艺传授产业部门,形成以教育、技艺传授为一体的技艺传授体系;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传统龙舞旅游产业部门,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川东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研究认为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发展困境主要有:当前社会的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川东地区经济基础的断裂、川东地区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