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创意合集12篇

时间:2023-11-29 10:53:36

艺术与文化创意

艺术与文化创意篇1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4)04-0166-06

收稿日期:2012-06-23

作者简介:孙浩章,男,陕西西安市人,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吉晓民,男,陕西乾县人,工学博士,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偶型艺术是一种以拟人型为主的艺术形象制品的总称,历史上也被称为“人偶”或“偶人”。现代偶型艺术制品在以人为表现对象的同时,增加了动物形象的表现并扩展了应用空间,如玩偶、偶饰品、偶动画等都包括人和动物的形象。因此,广义上的偶型艺术则包括拟人化事物形象的作品或产品,如吉祥物、立体广告等。在中外文明历史与文化创造活动中偶型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偶型的创意及其艺术形象制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并被世界各国所重视,这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偶型是历史长期积淀和文化不断创造的产物,对于“偶”的原始动机、演化进程、文化解读等在不同国家和区域不尽相同。诸如关于偶究竟是“巫”的蛊惑之具、“葬”的冥器之俑、“善”的吉祥之物等都存在着相左的观点。这些关于偶型艺术发生、演化与发展的不同观点和文化理念等,都影响着偶型艺术品的价值取向、创意设计及其发展空间。事实上,国外偶型艺术品的发展是以偶型表现对象的丰富、应用功能的转变、品牌观念的浸润和产业化目标引领等为基础的,尤其是日本及欧洲等国家人们对“偶”的心理认同度高而促进了偶型艺术品的价值拓展。对偶型艺术的文化解读将直接影响着偶型艺术的价值创造与发展。因此,客观解读偶型艺术、明确偶型文化认知,了解并适应偶型艺术文化价值的转变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偶”和“偶像”与“偶”和“俑”

偶型以其具体的视觉形态作为神祗替身或人的象征,因其历史悠久、文化意义深刻而被多视角认知与解读。这种解读包括艺术、民俗、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分析与考察,故而成为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复杂话题,同时也成为影响偶型艺术品发展的突出问题。

1.“偶”与“偶像”的文化隐喻

偶型艺术品繁荣发展的现象说明,注重对于“偶”的寓意发掘并利用是偶型艺术品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看,偶型作为人(巫、神、动物)的象征之物,所表示的你、我、他(它)等对象可能是明确的,但其好坏、善恶、爱恨的文化隐喻却是深奥或不确定的。作为玩具的人形偶型和动物偶型风靡世界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就是充分利用了人或动物的善良、友爱、和善和美好的人文精神隐喻,它们试图为心灵孤单或精神寂寞的人们,尤其是儿童提供伴侣、排解忧郁。正如VOLKS公司为人偶型作出的文化解读和市场诉求:“人偶虽是无心的孩子,但却是灵魂的载体;让人偶隐藏着的真实的自己,伴随你一起成长;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被主人所爱,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这种全新文化观念引领下的偶型艺术品受到青睐,逐渐成为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形成了收藏之风。

显然,现实中的玩具偶型所体现出的友善与爱的概念是对偶型即是巫术邪恶报复认知的否定。具体来讲,玩具偶型所承载的是对人的关心与陪伴,是爱与爱护的指代,不涉及类似巫术中阴暗、背叛、邪恶的成分,因而人们对玩具偶型的认知就习惯性地归类于光明向善、可以信赖、积极健康的文化指向。当这种文化指向趋于一致时,偶型就自然成为爱与关怀的象征。而当绝大多数人对偶型的认知或者直观感受是善良与积极时,偶型被巫术借用于报复的形象特征就自然被忽视和淡化。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讲,现实中的偶型所体现出的爱、友善与责任的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颠覆了偶型的巫术报复认知,而且这种更加积极健康的认知在当下崇尚关爱的社会意识形态下更易于被放大,甚至成为被崇拜的对象。此时,偶型作为一种文化形象进而成为某种意识形态的符号化象征或指代,用于表现“我所支持”、“我所向往追求”等意义。这种思维现象的普遍存在被广泛认同且共通表述,固定地以一语代之,称为“偶像”。对于大众来说,偶像是对个体或集体所崇拜、尊敬、喜爱的伟人、英雄或美好人物的代词。如《辞源》引用《太平御览》卷396《偶像》“削木象黄帝”,就是偶型与偶像文化的集中体现。

已知考古报告断定的人类最原始的雕塑作品,如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奥瑞纳文化阶段的女性雕塑,在奥地利的威冷道夫、意大利的巴尔兹和罗西、捷克的维斯托尼斯以及西班牙、法兰西、俄罗斯,甚至北美阿拉斯加的普努克岛发现的各种类似裸妇雕塑,还包括我国辽宁省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属于5000年前的人像陶塑残片中形体清晰可辨的孕妇裸像等,都是鲜活生动地象征着生命繁衍的偶像。从其表现丰盈乳胸和肥硕臀腹等女性特征的夸张的造型手法可见,她们是原始人对女性形体及生育现象最直观与生动的刻画,是一种遍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生殖崇拜的表现。因此,作为偶像替身的偶型艺术品,无论从社会学、文化学还是民俗学等方面来认识,其鲜明的伴侣隐喻、情感寄托、崇拜意识等文化意义都需要人们予以表现与张扬。

2.“偶”同“俑”的文化内含

对于偶型文化的不同解读,可能是我国偶型艺术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偶型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最大区别就是把“偶”与“俑”相等同而成了丧葬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历史上对“偶”的解释在文献典籍中屡见不鲜,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注“《礼记・檀弓下》之‘谓为俑者不仁”’有:“俑,偶人也”。由此而始,世代承袭,偶型就被解读为“古代坟墓中陪葬用的俑人”。虽然墓葬考古中发现的诸多泥人、陶人、木人等作为陪葬的冥器――“俑”――与偶型艺术品的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相似而被相互解释,但是“偶”同“俑”的内涵还是不同的。

其一,从语源上看,“偶”与“俑”存在着显著的区别。(1)“偶”(Doll),古同“禺”而象形为猴,亦指传说中的神与偶像。现代释义为,是对人形(或拟人事物)外观的玩具偶型的统称,指具有商业价值的卡通艺术形象制品。(2)“俑”(Tomb figure),指古代用来陪葬的陶瓷、泥土、木质材料等做成的拟人形像,是殡葬文化与祭奠仪式的产物。

其二,从语义上看,“偶”与“俑”存在着“吉”与“不吉”的巨大文化差异。(1)偶有“吉祥”内涵,属于褒义词。如《说文》中有“偶,相人也”之说;《史记・殷本纪》也记载帝武乙“为偶人,谓之天神”。显而易见,“偶”具有指数成双、喻人婚配、象征完美等吉祥文化内涵,语言中常有如“妙选良偶”、“心中偶像”等词;在闽南和台湾地区的口语中,“偶”就是“我”的意思。(2)“俑”的惟一解读就是“古时陪葬用的偶人”。即是说,只有人土作为陪葬的拟人形才能称作“俑”。如“始作俑者”一词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说明了“俑”的文化指向具有贬义性。

其三,既然只有作为陪葬的人形才可以称之为“俑”,那么许多人形偶型作为生活饰品而没有被葬于墓穴,就只能称为“偶”。如作为神像膜拜的佛祖、观音等,演绎戏剧故事和人物的木偶,装饰空间环境的石偶、用于食品装饰的面偶与糖人等,绝不会被称作“俑”。事实上,在人们的语言环境中“偶”与“俑”两字的区别也是泾渭分明的。如果有人把“兵马俑”、“武士俑”、“说唱俑”等改说为“偶”,将难以获得人们的认同。显然,“偶”被混淆于“俑”所产生的某种心理不安、不祥兆头,与人们对丧葬的忌讳、恐惧感等,是长期以来影响偶型艺术健康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偶型艺术文化意涵的嬗变

1.神的象征转变为人的表现

偶型的原始动机之一是作为神的象征。瑰丽伟岸的佛道造像艺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封建社会对佛道文化的崇尚极大地促进了偶型艺术与技术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技艺高超、专门从事佛道造像的嫡传世家和师宗流派。各类道台法场中供奉着技艺水平与艺术价值极高的被认为是神的化身的偶型艺术品,为世人顶礼膜拜、供奉传承。对于神的敬仰和崇拜思想似乎控制了人的思维,限制了审美创造力之于偶型艺术的延展。高深的技艺似乎仅限于神、佛或似于神佛化的偶像崇拜。先人们在偶型艺术方面所积累的伟大成就被高置于庙堂之上,精粹艺术与市井生活的疏离决定了偶型艺术市场与对象的有限性,也制约了偶型艺术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可能,曾经灿烂的偶型艺术的命运取决于佛道文化的兴衰。

日本早期的偶型(即偶人)主要作为神的替身而用于祭祀和占卜,制作工艺简单。而到17世纪以后,随着制作技术逐渐成熟,日本偶人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内涵和民俗化特征,偶型由此成为与人密切相伴的生活艺术品,形成了三大种类:保留着原始偶人的文化功能而用于祭祀和算命活动的占卜偶人;脱离了祭祀活动而可以为儿童把玩的玩具偶人;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做工精细而具有审美趣味的鉴赏偶人。他们有的以城市命名(如御所偶人、大阪偶人、奈良偶人和京都偶人等),有的以人名或节日命名(如市松偶人、武士偶人、博多偶人、艺伎偶人、女孩节偶人、男孩节偶人等)。偶型艺术在日本受到人们的喜爱而成为文化产业的现实表明:由神的象征转变为承载历史人物故事的艺术品,尤其对普通人物的象征与表现是偶型艺术品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衍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偶型艺术并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载体或收藏爱好者的藏品,其文化价值与功能方面的延展还包括偶型动漫的衍生产品、食品与商品出售时附赠的礼品、儿童和青少年的玩具、科教工具和时尚产品等。偶型艺术品融入了时尚生活,表现着人的情感、意趣和期盼、祝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通俗共享的文化价值取向。

2.蛊惑之用转变为娱乐之具

最具蛊惑性的偶型艺术品当以“巫毒娃娃”为典型代表。在古老的非洲,巫毒原本是关于神灵洛阿(Loa)的传说。当巫毒发展成为一种包罗万象的迷信、繁冗复杂的巫术仪式之后,就随之诞生了集善恶于一身的蛊惑偶型――巫毒人形。这种巫毒人偶型既用于招揽恶灵、诅咒恐吓、仇恨报复等迷信性质的巫术活动,又用于企盼爱情、渴望幸运、追求成功、保护健康和祛邪避灾等宗教式的祈祷过程。随着巫毒这种非洲原始信仰传播至美国等西方国家,它在市场与商机影响下文化价值发生了转变,神秘的蛊惑被赋予了娱乐精神,巫毒人偶型逐渐由巫术师手中的蛊惑道具演化为大众化游戏性质的玩具偶型,被呢称为“巫毒娃娃”。同时,偶型艺术的文化价值也在这种玩具偶型中得到了衍生。例如,黑色用来诅咒,白色表示和平及解除符咒,红色代表战胜敌人,粉红色象征爱情,绿色祈求财富,蓝色代表避邪和成功,黄色昭示让敌人走开,紫色帮人免灾,等等。这些“巫毒娃娃”通常还要与相应的咒语、物件等结合使用,才能够承载更多的主观愿望并增强使用者的意志力。“巫毒娃娃”简洁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表现、深刻的亲和力等为人们所接受喜爱,而颇具仪式感的“整蛊游戏”则演化成了一种特定的审美活动。这种文化蕴涵转变下的偶型艺术,使古老的蛊惑之物逐渐成为公众活动的载体,并不断增强着游戏娱乐性质,更具有了广泛的文化基础。

因此,偶型不仅是巫术师手中的施法道具,也可以是任何人都能拥有的玩具。不仅小规格的偶型艺术品作为玩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大规格偶型也在世界各地的集体祭祀、礼仪等活动中承袭与延续,如意大利每年一度的维亚雷吉欧(Viareggio)嘉年华活动的盛大游行,就是对“巨型人偶型”创意设计与制作水平的展示、竞赛与评奖活动;而西班牙法雅节(Las Fallas)焚烧的法雅人偶型的活动,则显然是由原始蛊惑、驱除恶灵仪式演变而成的一种现代游戏活动。

3.民俗概念转变为品牌范畴

如上所述,区别于俑的我国传统偶型艺术是以人作为表现的主体内容,并用各种材料制作成型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样式,诸如泥人、石人、木人、布人、面人、糖人等都是偶型的具体形态。这些偶型的应用指向多种多样,有的被用于生活环境装饰(室内外空间砖、木、石雕刻的人与动物形象),有的被用于生活用品装饰(儿童衣、帽、鞋装饰的布堆、布艺等人与动物形象),有的被作为食品装饰(面人、糖人及相关的动物形象),有的则成为演绎故事情节的表演形象(木偶戏、手偶戏、影戏等)。这些传统偶型艺术均张扬着强烈的吉祥文化精神,体现着最朴素的生活意义和最原真的文化价值。然而,“民间手工”的价值界定,“民俗概念”的文化解读,加之其“刀耕火种”的加工手段与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以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限定了这些丰盈多彩的偶型艺术资源的利用与发展,使绝大多数的利用仍仅限于民俗范畴。

反观发达的欧美市场,偶型艺术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文化意义,并从“神像”还原于“人貌”的游戏娱乐性,这既是玩偶产品出现与应用的坚实基础,也是偶型艺术由民俗之物转换为市场品牌和产品形象的重要契机。20世纪中期在美国诞生的芭比娃娃,是偶型艺术品成为市场品牌而走进千家万户的典型。现已五十多“岁”的芭比娃娃依然畅销世界一百五十多个国家,销量总值超过十多亿美元,远远超越了玩具的定义而成为一个不朽的文化符号。

走出民俗概念的偶型艺术品步人快速与良性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动物偶型的精细手工制作与工业化生产的结合、小巧玩具与巨大偶型并存,既强化了偶型艺术的表现力,又拓宽了偶型艺术品的应用领域。不仅个性化的偶型玩具产品市场巨大,而且服务于品牌形象的偶型、POP情景偶型、立体广告偶型等形式的偶型艺术也得到长足发展,如迪斯尼系列的米老鼠创造了神奇的品牌形象,世博会的吉祥物向人们展现着全新的艺术概念,欧洲杯的“巨型球员”,麦当劳的“麦当劳叔叔”,米其林的“轮胎人”及诸多的品牌代言偶型等,都是对偶型艺术独立品格的认同与升华。

三、偶型艺术的文化创造

1.科技介入于产业化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偶型早期都是以泥、纸、蜡、布、稻草等材料为主的简单手工艺制品。从17世纪开始,有许多人不断地研究“自动偶人”的设计与制作问题。1934年,波兰的超现实艺术家汉斯・贝勒门(Hans Baylor man,1902-)尝试制作以球体装置为关节的人形偶型获得成功,以此为基础诞生于德国的球体关节人形偶型BJD(Ball-jointed doll),实现了手工艺偶型向工业制造的技术转变。日本较早地从欧洲学习并掌握了球形关节偶型的制作原理,从1998年起进一步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和价格较低廉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材料,改变了人形偶型手工艺制作价格高昂问题。VOLKS公司的sD(SuperDollfie)球体关节偶型被广泛应用。韩国紧随其后,自2003年以来也出现了许多制作球体关节偶型的厂家。美国玩具制造商TY公司运用SD技术将现任总统奥巴马夫妇做成了自动偶型。球体关节偶型还频繁地出现于许多影视作品当中,为传统的偶型动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如日本动画影片《攻壳机动队》、韩国恐怖片《人形师》等都是以球体关节偶型作为演绎故事的主角。

在商品市场化的今天,BJD或是SD球体关节偶型的吸引力绝不仅仅是令人着迷的外表和活动自如的身体,而是偶型作为被人创造出来的“另一个自我”的客观存在,作为心理寄托和情感载体的原始功能在球体关节与弹性树脂材料的包裹下获得了延伸。很多收藏者称自己的偶型为“孩子”,给偶型做服装、道具和布景,拍摄照片在网上交流,或在聚会上展出,并希望这些偶型如另一个隐藏着的真实的自己相伴成长。由此可见,偶型在科技介入于产业化发展的当下,在人们的心理和意识中已不再是简单的闲暇娱乐工具,而是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情感交流的载体。

偶型艺术品不断精致化并形成固定玩家市场,发展出特定的文化理念,是材料革命、技术进步与产业化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从巫毒娃娃、芭比娃娃到茜莉亚宝宝,从凯蒂猫、布里克小熊到大嘴猴或是球体关节偶型,都是庞大的创意团队不断进行完善偶型形象、改进偶型着装、丰富偶型道具的共同作业,是一个上下游产品共济互赢的巨大文化产业链。

2.文化扩充于市场化运营

偶型艺术品迅速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与市场化运营的成果,也是偶型文化解读在抛弃概念消极内涵、增强积极内容基础上文化创造的成功。拥有着芭比娃娃的美泰公司不断拓展芭比娃娃的经营理念与文化价值,力图将小女孩的成长梦想转化为成熟女性奢侈消费的现实。副总裁理查德・迪克森声称:“要把芭比打造成跨越各个年龄层生活方式的品牌,永远不会让消费者觉得她无聊或是没有创意”;“芭比娃娃是一种生活方式。妈妈可以带着女儿一起来这里修指甲,小姑娘们能在这里学会照料自己。”偶型营销者们秉承这样的理念成就了芭比先于其他品牌的经营神话。在市场化运营环境下,他们不断扩充偶型外延,丰富偶型文化,利用品牌优势创造客户需求,实现多层次的产品开发,注重设计紧跟时代步伐,使原本简单的芭比偶型同时占据儿童玩具与收藏市场,既拥有着丰富的各种产品延伸,又时刻满足着时代审美需求,总能令人耳目一新。在已建成的芭比中心,消费者可以和众多芭比们合影留念,设计心中的芭比服饰,参加芭比时装秀,选购最新款式的芭比服饰与品牌文具,更能在芭比主题餐厅一边品味芭比风格的黑白马赛克地板、粉嫩沙发卡座,一边享受芭比气质的冰品、饮料。在这样一个以偶型为核心的主题体验区内,消费者步人其中,如同跳人童年洋娃娃的记忆,真实感受着时尚新潮带来的“芭比快乐”。

作为时尚代表的芭比偶型,以互动、参与、体验为主题,以扩展目标人群与消费市场为动机,不断深化偶型的延展,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利用潜移默化的文化扩充实现了生机无限的市场化运营。

3.创意呈现于个性化拓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带来了偶型艺术个性化发展契机。在偶型艺术的创作中,设计者的自我主张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被集中地表现为差异化的形象展示。许多新奇独特的偶型形象逐渐为人们所追求和认知,有学者称之为创意类偶型。创意类偶型一般通过在设计中融入独特的艺术形象、文化内核和有趣的背景故事来提升偶型的创意附加值,突出偶型设计中的另类想法和艺术文化,展现自由、开放的精神。这类拥有着良好前景和广阔市场的创意偶型在业界也被称为“设计师玩偶”(Designer Toys),这是从搪胶玩偶发展过来的。受流行文化的影响,设计师玩偶远离了传统以幼稚、功能为主导的方向,转而向增值与潮流方向靠拢,目标客户锁定追求个性的新潮人士。以“大头小孩”作品著称的日本现代艺术家奈良美智在2008年推出了深受喜爱的“梦游娃娃”,其市场一路飙升成为创意收藏界内的经典。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意类偶型品牌TOY2R,是香港设计师蔡汉成(Raymond Choy)由自己的爱好及成长经历开发而来的,其QEE系列偶型以个性化的成人形象挺进偶型艺术市场,并吸引了索尼、星巴克、阿迪达斯等知名品牌的跨界合作。上海田子坊的“喜豆豆”和“福豆豆”瓷娃寓意“喜到福到”,形象区别于欧美、日本的人偶,被“传说”为中国5000年东方文明最美好祝福的化身,并被赋予了“只要彼此信任,靠着亲情和友爱,就可能帮助大家实现共同的梦想”的精神信念。顾客可以在白色瓷娃娃身上反复创作、任意图画并购买回家,也可留下联系方式与作品合影,待他人选购。这种具有现代气息的创意类偶型在符合消费者展示个性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其自我认知的精神旨趣。

对于偶型艺术而言,个性化既体现于现代偶型注重个性特征的外表,也体现于大众在审美趣味上对个性张扬、品位独特偶型的追求。作为现代时尚的创意类偶型,在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绝不亚于芭比、泰迪等收藏观赏偶型或注重操作把玩的球体关节偶型。具有文化内涵与文化背景的偶型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并传达着多重的文化思潮与设计理念。受现代社会文化影响,消费者能够体会到偶型所代表的文化思潮的深层内涵,产生共鸣并追随其后,所消费的不仅是偶型的独特外形,更有符合个人性格与主观意念的思想价值。设计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生活、人性、社会的不同看法去创作,在符合大众精神需求、以个性化为品牌、以创意吸引消费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偶型艺术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拓展。

艺术与文化创意篇2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相继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经过由上而下的推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一样,其发展遭遇到了各种问题。结合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高校设计艺术教育改革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学科建设定位不明确。学科建设定位决定人才培养方向,而艺术专业院校难以脱离传统的以纯艺术为主的定位模式,设计艺术学科建设的思路不明确,学科之间没有明确的界定,课程分类比较模糊,课程设置、选择教材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就综合类院校来说,主要强调重点学科的建设定位,很少考虑设计艺术学科定位的特殊性,大量开设其他学科的理论课程,专业培养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模糊不清,不能形成设计艺术学科的创意性特色。第二,设计艺术教育尚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与现实专业实践脱节。虽然课程设置的本意是以理论入门,以操作为实践训练,但是由于在课程安排上常常重点传授学科前沿的宏观理论知识,以至于学生在重视书本知识积累以面对期末测评的同时,忽视了动手操作和独特创新的过程。第三,设计艺术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文化创意人才培育发展缓慢。对于高校而言,设置的设计艺术教育课程往往都是较为传统的课程,例如理论层面的国内外设计艺术史论、概论等课程,而设置相对较少的是文化创意产业这种新兴的专业课程。由于创意产业这一类型的专业都是新兴专业,本身学科设置的归属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在引进该专业教师队伍的过程中,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不吻合导致高学历师资力量的流失,最终未能形成具有专业的创新产业系统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一方面能够为我国各项事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创新型人才,而他们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也是我国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从国家、社会、个人的需要出发,对高校设计艺术教育模式进行研究,符合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之间的关系

分析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究。第一,设计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构思的源头和基础,从学理背景角度来说,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培养了人才,并且向文化创意产业输送智力与人才,在高校开设各种设计艺术教育课程抑或是开展大型艺术活动,可促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参与感。文化创意产业中对艺术创意的思想诠释,都是具有开拓性和探索精神的,高校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还参与到产品开发及服务创新、传播、应用等方面。第二,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应该是一种有序的相互协作的关系。高校鼓励学生参与设计艺术教育的课程,首先优化自身课程设置的实际问题,鼓励大学生汇聚具有“头脑风暴”的有志之士,开展各种创意工作室、创意产业社团等活动,将这些团体作为创新产业基地,辐射整个高校,从而激发更多的人关注设计艺术教育,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学生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和学习,打造一个以高校基地园为中心的高校创意平台,通过高校与其他企业合作,为科研带来新的技术、新的思想及资金,信息共享,结合企业所调查的需求数据,发掘新的创意产业,这也是高校设计艺术教育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显著作用所在。第三,当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时,会对高校设计艺术教育起作用。欧美、亚洲地区的很多国家都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无论是在教育经费上,还是师资力量上,都增加了许多关于设计艺术教育的投入,这使其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文化强国的战略也初有成效。因此,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是互相作用的。

三、国外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英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始者,其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2008年2月,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会同商业企业与管理改革部、创新技能部共同的《创意英国:新经济新人才》(CreativeBritain,NewTalentsfortheNewEconomy)报告提出从儿童教育抓起,尽早发现并激发个人的创意才能。报告分别对青少年、成人创意培养提出诸多具体对策,旨在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催生一流的创意企业。该报告以关注人才培养为中心,成为英国政府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基调。澳大利亚作为欧美影视产业、游戏设计产业海外制作的重要基地之一,早就将设计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纳入大学的教育体系中。而在亚洲地区,日本和韩国也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高校课程设置中非常重视设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以游戏设计产业为例,在美国的高校中,设立有游戏设计专业的大学达到550所,日本设立游戏开发、设计等专业的高校达到200所,韩国有285所。这些国家都非常注重以文化创意产业导向为主的人才链的构建,重点在于培养一个凝聚创意核心的群体,培养艺术领域研发设计的高端人才。就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内外城市来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能够聚集起一大批有创意、有技术、有拼搏精神的创新高素质人才。就国外而言,如纽约、巴黎、米兰等城市,就国内而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都相当快。也正是因为这些地区的高校较多,使得高素质人才汇聚一堂。

四、探寻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路径

由于传统文化产业已经到达一个发展瓶颈,因此,以新兴产业为首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各国瞄准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经济文化的制高点,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设计艺术教育须寻求一条能够真正使学生全方面得到学习和发展的路径。首先,注重学生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提倡原创精神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口号,原来的高校设计艺术教育模式常常忽视人文素质的培育,而当人文素质培育被忽视,就容易导致教育成果与原先设立的教育目标内容相反。学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开设,跨越学校与学校界限,展开交流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硬件条件支持,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人文学习环境。其次,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不仅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连接艺术创作的本质,更要重视与文化产业市场的紧密联系。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的发展方向也会受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创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市场的倾向,都是相互联系的。总的来说,设计艺术教育有其多个维度的发展和作用,在培育的过程中应注重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全面发展,让设计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结语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因此,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发展现状,指出我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中的问题和改革方法,探索二者间相互协调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不仅能够为我国文化产业提供人才资源与创新动力,也能够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培养设计艺术教育创新人才,能够为我国文化产业提供核心创意,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文化核心竞争力,使我们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徐耀东,邵晓峰.创意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130-133.

[2]俞鹰.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52-57.

[3]束霞平.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90-95.

[4]胡曦.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的高校艺术教育研究[J].金融商务,2014(03).

[5]宋晓凰.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现代交际,2015(9).

艺术与文化创意篇3

1区域文化的特征

1.1亲民性

立足于百姓需求,满足人们需要的实用和审美功能。这里的亲民,不仅仅指一味贴近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区域功能的引导,使人们能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从而促使人类社会达到更和谐、安全的状态。

1.2自然性

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区域文化,离不开与大自然间的亲密接触,与大自然的互动使人们知道自然的慰藉功能。如今,停留在基本生存层面的需求时代已经过去,当代人类应该考虑,如何利用智慧和艺术设计,让区域功能的审美与和谐性为人类谋求更大的福利。

1.3实用性

是区域文化中最基础,又最重要的特征,人们在不同的生活需求下都会追求实用的需求。但在以满足生存功能为前提的条件下,如何让人们能体会到生活的幸福感,才是艺术设计融入区域文创的最大意义。艺术设计与区域文化的结合,即是需要将区域文化的特征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展示出来的过程。这一过程两者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2艺术设计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2.1增添人文关怀

艺术设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需要满足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日常生活中,它还需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宽泛,需要具有功能性的产物居多,因此更应注意核心理念的把控。当代我们看到的文创到底为什么要体现以人为本,它的具体理念是如何体现的?首先我们要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源于西方国家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的初衷是表达一切万物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凡是人的需求都要放在第一位。“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一观点是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提出的,这样的观点在人的生活中不断的得到验证,从远古时代就有了这样的生存逻辑,所以我们能看到在建筑、医疗、教育等方面都印证着这一理论,与此同时,我们见证了中西方关于生存理念文化的不断交融,最终造就我们看到的文创产业发展的宏观景象。

2.2审美日常化

艺术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它使人们意识到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将艺术设计融入区域文创,也必将改善人们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要求。例如,人在购物时,不再单方面关注物品的实用,而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物品的审美功能,如造型、材质、质感等。

2.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艺术设计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可以促进人再创造的能力。追溯人类发展文明史,最初人类只是居住在森林和草丛之中,这一时期,人类基本是居住在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当人从树上到地面并开始直立行走之后,为了躲避猛兽与森林大火、电闪雷鸣等危害而住进了山洞里,在劳作中开始慢慢学会建筑巢穴,当人类学会自己挖洞穴,用草木搭建棚屋后,也就标志着人开始与自然分开。整体分析,这段时期建筑所用材料取于自然,没有改变自然的形态,所以人与自然关系比较亲近,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充满尊重与敬畏的。

3时代背景下的文创产业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对区域文创产业的发展是大力支持的,大环境下的政策倾斜,益于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在各个平台对人才进行大力的扶持,尤其是最近几年火热的“双创”一度成为亮点。在未来,市场需要这样的热土来培养更多的人才。不仅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很多创新主体如雨后春笋迸发,这些主体不仅仅独占鳌头,而且懂得汇聚和聚集,形成一大片区域中心,通过强强联合,打造区域文创的更大天地。调查发现,我国的区域文创发展并不均衡,很多地方是通过以大带小,组合的方式来打造。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有领军意识的企业和产业。通过这些有领导意识、先强起来的文创产业,带动相对发展中的企业和产业,或现阶段综合实力较弱的企业和产业。在“一带一路”政策方针的引领下,将艺术设计和区域文创产业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市场接受,容纳度高的产业模块。继续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4艺术设计与区域文创的结合方式

4.1亲近自然,融为一体

艺术与文化创意篇4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1.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1)相辅相成。首先,随着艺术的发展与完善,艺术一方面属于创意活动,另一方面,则是被创作的对象,艺术品与艺术活动两者的核心是艺术的创造。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则是艺术,通过启迪与引导等方式传授艺术知识、技能与精神,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艺术智慧,更能够挖掘人们的艺术潜能,成为培养人们艺术技能与创意的重要教育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中,艺术教育向其输送大量优秀人才,为其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成为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与基础。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它改变了市场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它冲击着传统艺术,使传统的艺术形态发生重大改变,推动各种艺术形式与品种的出现,并且丰富与创新发展艺术内涵。

最后,在文化创业产业中,艺术具有新的发展形态。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艺术教育中衍生出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使得艺术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总而言之,从理论发展背景与人才基础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教育同根同源,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2)人才资源的供应。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一方面为艺术课程提供更为丰富的作品形式,另一方面,则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感知作为艺术的重要基础,文化创意本身便是对感知能力进行实践的活动,对不具有感知的能力艺术作品来说,其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艺术作品应当从感知方面,超越现实与打破常规,才能够创造出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应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担,加强对学生感知能力与艺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进行艺术欣赏与创作的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推动艺术教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教育两者相互促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完善,人们提高了对文化创意性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正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改变原有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增强人的创造能力。艺术类专业逐渐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据相关调查研究统计数据显示,大量高校开办动漫专业,招生规模逐渐加大,动漫艺术教育将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2.将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对接的措施

(1)艺术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相对接。高校应准确地定位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前景,根据文化创意产业最前沿的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培养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形势,培养出能够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2)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相对接。由于我国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创意市场发展需求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导致我国的艺术教育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的状况,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文化创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应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艺术教育中出现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设置出现空泛与集中等问题。

(3)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市场对接。艺术类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创新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主要受到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实际活动相脱节现象的影响。艺术活动一方面需要考验学生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则需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设计与构建艺术专业课程过程中,需要高校人员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属于时代特征鲜明的文化产业,成为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的最前沿的发展领域。因此,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将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与教育活动目标模式及方法等进行对接,将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可以推动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

艺术与文化创意篇5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国家统计局和2006年8月5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范围或创意工业概念都做出了界定。相关资料可根据需要进行有效检索并查阅,在此不再赘述。我国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是台湾。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应做出如下概括:依靠个人的知识、技能、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依据学理和我国实际,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应是:文化产业、设计产业、体验产业、旅游业的总和。

苏式艺术设计指图形、符号、文字、色彩等构成元素融和本土文化而具有浓郁的苏州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通过各种设计技法和不同设计视角展现苏州的自然地貌、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经济建设和城市变迁。能把握苏城的时代脉络,体现当地人的精神需求和传递当下的审美观念的此类设计主要包含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包装设计、招贴设计、广告设计等。

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密切。从艺术设计角度理解,“文化”是艺术设计的精神载体,“创意”是艺术设计的形式需求,而“产业”则是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艺术设计对于产品走向市场、创造产品附加值及文化建设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生产领域,是艺术设计文化和商品生产的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为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为艺术设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轨迹

自2000年开始,苏州市创意产业普遍形成了政府政策扶持、建设硬件设施、提供配套服务吸引企业投资,企业积极主动投资创意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不约而同地建设了自己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时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公布的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苏州的发展概况为:企业数量有14733个,就业人数有253211人,资产总额为3560.40亿元,营业收入为936.90亿元。根据“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网”2011年10月份公布的苏州市文化产业资源库项目统计出的数据为:已建成项目有22个,建设中的项目有53个,规划建设项目有19个。其中苏州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有胥江一号文化创意园和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两项。

苏州文化产业在于发展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数位内容和动漫业、会展广告业等六项新兴产业,并以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与动漫游戏产业为核心产业。目前苏州市内的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区有四十多个创意产业园,主要分布在工业园区、新区、吴中区、平江区、太仓与昆山。各区域有着不同的创意定位,其中吴中区和平江区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产业,其余则多为动漫、创意或工业设计等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并且动漫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1年11月26日,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揭牌成立。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是由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社会组织、文化创意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市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的社会法人组织,它是政府同文化创意产业界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联合会将以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组织形式,更广泛地凝聚创意人才、推动项目建设、形成规模效应,不断提高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苏州市文化产业的整体经营和服务水平,促进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苏式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视觉形象塑造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品牌策略、形象定位和设计策略三个方面。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苏式艺术设计元素可从苏州当地文化特色中延伸,了解相关设计作品的背景、形态、特色等,以整合性的思路拟定品牌策略。在设计执行时需要有鲜明的色彩意象和设计风格的定位。在后期制作选材或者形象定位时同时考虑实用与审美及市场推广的价值。

艺术设计类别庞杂,有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包装设计、招贴设计、广告设计等。鉴于文章篇幅限制,在阐述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苏式艺术设计时以广告设计中的海报设计为例进行扼要说明。海报一般可分为商业海报、文化海报、公益海报、政治海报等,《苏州印象》海报属于文化海报范畴,文化海报和其他类型的海报一样都是图形、符号、文字、色彩等元素的分解与重组,不同之处它以传播特定城市文化为核心。

在借鉴国内主题海报设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苏州丰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雄厚的商业经济条件等为《苏州印象》海报设计展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主题海报设计展,举办伊始便吸引了国内外设计者的广泛响应,目的是用海报设计形式宣传苏州的城市形象。《苏州印象》海报设计是融和苏州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典范,对宣传苏州、引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等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视觉元素的运用和创意方面着重表现江南水乡、风景园林、名胜古迹、古镇民居、工艺美术、现代都市等苏州特色文化。在表现技法上除了海报设计应当遵循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和图形设计的单体元素、多重元素、类似联想、元素替代和正负形的基本方式外,还将国画创作的传统技法及数码特效的现代美感或独立呈现,或交融阐释。曲、静、空的意境,淡、儒、素的雅境,自然与人类、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统一等将苏州的城市文化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苏州印象》的主题形式随着城市的变迁得到不断地拓展,《苏州印象》已成为一种诠释非物质文化的物质文化载体。

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苏式艺术设计的创新之路

苏州市建设“文化强市”共有六大举措,分别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代传播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文化特色品牌提升、文化对外交流等六大工程。艺术设计的宣传形式无疑在六大工程实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适应当代全球城市竞争的重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苏州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是优化苏州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苏州发展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国际化提升的重要历史时期,应当从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有苏州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构建优良的政策环境,深化苏州文化体制改革,加强苏州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宣传、包装等工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产业化程度、组织化程度、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程度;提高文化企业的产业集群能力。充分开发、利用、保护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和苏式艺术设计行业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培养和储备创新人才。真正让世界了解苏州,让苏州走向世界。

五、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共同发展,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并强调培养艺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氛围,为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苏式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壮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世忠.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J].黑龙江史志,2008(11).

艺术与文化创意篇6

随著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已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正因如此,才为表演艺术的跨界研究与实践带来了可能,对其而言,这不仅是素材上、样式上的丰富,更是视野与思维的拓宽,在方法论上具有深刻的意义。那么,对于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胸,平等相待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学者刘梦溪就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说到:“就像一个人不能离群索居一样,一个国家也不可能逸世独存于当代世界。而文明的融合,首先需要文化沟通。文化沟通不仅是文明人的礼仪,而且是文明人的智慧和生存方式。”①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具备文明人的智慧与生存方式是内在要求,那么对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所应采取的模式更应该积极探求。我认为“双边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双边对话’为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促使人们从动态开放的视点考察不同文艺形态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共同的文化建构。”②对于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和国际化要求,这一对话模式正能内化其美学涵养、跨学科智慧与多元文化特质。

二、越域新创、跨界整合的关键

当艺术工作者在既定的模式中研究、表演、教学、创作一段时间后,必然形成惯有的思维定势,加之不同领域"界"的划定,越愈使人们的视域变得狭窄而单一,导致创新乏力,固步自封。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培养跨界思维,这可以说是越域新创的关键所在。

“跨界思维”:跨界思维的实质―“融”的整合:知识层面的跨界、情感层面的跨界、智慧层面的跨界。“知识层面上的跨界是由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等要素构成的,是思维结构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层次。不同领域的知识、信息等的相互激发、碰撞是思维活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跨界思维孕育的土壤。知识层越深厚、越丰富,其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就越可能提高。从情感层面上看,跨界是思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属于调控层次。将各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既有渊博的学识,又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将会使创作者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而从智慧层面上分析,跨界又是把哲学和技术相结合,把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并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进行开拓和创新的更深层次。”③

三、艺术发展的可能趋向

对于这一命题的思考由来已久,随著自身舞蹈教学、研究、创作的不断深入而日益迫切,因为它带有一种命运似的特征,很想去“了知”、“领悟”,以此印证现在的“所作所为”是正确而又有意义的,所以我也就“日思夜想”了。概而论之:

1.艺术发展的超自然趋向。“即以科技媒介为手段,对自然化生存状态的介入,进行物理转换、生化变异、人工生命仿真、数字虚拟、虚设艺术、新媒体地景艺术研究和改造。”④

2.艺术发展的潜默化趋向。“即对人工化、技术化心理的反弹,倾向自然原动力、生命思考、时间观、物化、自然心境这些永恒话题的研究。”⑤

事物的发展或许总是伴随著正反两方面的相互对抗与交融而螺旋式前进,希冀艺术研究者与实践者将两种发展趋向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继续感化大众。

四、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

艺术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因此,艺术创意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上的重要内容。在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我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落实尤为重要:“(1)培养人才,训练创意思维,提高审美素养;(2)积聚人才,形成创意产业的人才高地与产业高地;(3)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创意学理论研究、创意产业政策研究、相关教材建设;(4)利用高校资源,直接参与市场。”⑥以上种种都离不开艺术类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从技能型传授转变为智能型培育、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跨界式探究、从重模仿继承转变为重传承创新、从产-学-研隔裂模式转变为产-学-研对接模式。

注释:

①②贾磊磊.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分别为第73,376页

艺术与文化创意篇7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26-01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文化

随著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已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正因如此,才为表演艺术的跨界研究与实践带来了可能,对其而言,这不仅是素材上、样式上的丰富,更是视野与思维的拓宽,在方法论上具有深刻的意义。那么,对于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胸,平等相待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学者刘梦溪就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说到:“就像一个人不能离群索居一样,一个国家也不可能逸世独存于当代世界。而文明的融合,首先需要文化沟通。文化沟通不仅是文明人的礼仪,而且是文明人的智慧和生存方式。”①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具备文明人的智慧与生存方式是内在要求,那么对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所应采取的模式更应该积极探求。我认为“双边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双边对话’为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促使人们从动态开放的视点考察不同文艺形态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共同的文化建构。”②对于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和国际化要求,这一对话模式正能内化其美学涵养、跨学科智慧与多元文化特质。

二、越域新创、跨界整合的关键

当艺术工作者在既定的模式中研究、表演、教学、创作一段时间后,必然形成惯有的思维定势,加之不同领域"界"的划定,越愈使人们的视域变得狭窄而单一,导致创新乏力,固步自封。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培养跨界思维,这可以说是越域新创的关键所在。

“跨界思维”:跨界思维的实质―“融”的整合:知识层面的跨界、情感层面的跨界、智慧层面的跨界。“知识层面上的跨界是由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等要素构成的,是思维结构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层次。不同领域的知识、信息等的相互激发、碰撞是思维活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跨界思维孕育的土壤。知识层越深厚、越丰富,其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就越可能提高。从情感层面上看,跨界是思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属于调控层次。将各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既有渊博的学识,又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将会使创作者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而从智慧层面上分析,跨界又是把哲学和技术相结合,把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并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进行开拓和创新的更深层次。”③

三、艺术发展的可能趋向

对于这一命题的思考由来已久,随著自身舞蹈教学、研究、创作的不断深入而日益迫切,因为它带有一种命运似的特征,很想去“了知”、“领悟”,以此印证现在的“所作所为”是正确而又有意义的,所以我也就“日思夜想”了。概而论之:

1.艺术发展的超自然趋向。“即以科技媒介为手段,对自然化生存状态的介入,进行物理转换、生化变异、人工生命仿真、数字虚拟、虚设艺术、新媒体地景艺术研究和改造。”④

2.艺术发展的潜默化趋向。“即对人工化、技术化心理的反弹,倾向自然原动力、生命思考、时间观、物化、自然心境这些永恒话题的研究。”⑤

事物的发展或许总是伴随著正反两方面的相互对抗与交融而螺旋式前进,希冀艺术研究者与实践者将两种发展趋向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继续感化大众。

四、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

艺术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因此,艺术创意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上的重要内容。在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我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落实尤为重要:“(1)培养人才,训练创意思维,提高审美素养;(2)积聚人才,形成创意产业的人才高地与产业高地;(3)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创意学理论研究、创意产业政策研究、相关教材建设;(4)利用高校资源,直接参与市场。”⑥以上种种都离不开艺术类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从技能型传授转变为智能型培育、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跨界式探究、从重模仿继承转变为重传承创新、从产-学-研隔裂模式转变为产-学-研对接模式。

注释:

①②贾磊磊.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分别为第73,376页

③魏广龙,庞琳.跨界与创新[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4.

④⑤张海涛.未来艺术档案(绪言)[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⑥项仲平,邵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52-161.

艺术与文化创意篇8

Apple:说到底,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还是人,苏州是一座让人能够无限联想的城市。因为从古到今,关于苏州的美好故事都是与人相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这块土地产生了属于苏州的独特生活方式与艺术人文。为了让这座城市更加地美好,我们希望把这种正面的美学能量可以超越地域差异,时空限制传播出去,你所不知道的另一个苏州,也许就在这里。让我们来谈谈艺术吧。

我们从李公堤一期的餐饮集中区一直到二期,三期的休闲旅游,最后到四期的创意文化街区,明显感觉到除了建筑的外形的变化以外,其中分布的商家也是有了很大的区别,在四期这里,更多的是艺术与设计的空间。整个街区更有活力与国际范儿。跟苏州古城的文化街区似乎有着鲜明的对比。

薛文岗:苏州本身就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李公堤的由来也是有历史背景的,因此从第一期开始就把苏州的元素融入在里面,让大家在新城区也能体验到苏州的文化。但是从第三期开始我们就打算把更多的文创内容放进来,我们觉得一个好的商业项目应该是文、旅、商的有机融合。

Apple:在李公堤三期有美术馆,博物馆及很多的艺术家工作室,圆融艺术中在李公堤也有一个展厅,当初成立圆融艺术中心是为了将更多的文化艺术资源引入到商业里面吗?

薛文岗:我们是一个整体的商业开发与营运服务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不再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要求,我们希望能够提供更广的综合性的消费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能够尽到一些社会责任。搭建更多的文化艺术资源来提供给广大的市民。为了将文化与旅游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成立这个圆融艺术中心。一方面是为了给商业地产输送文化艺术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这个艺术中心现在有两个展厅,一个是圆融星座的办公楼大堂,一个就是在李公堤,但是除了这两个常设的展厅以外,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非常设的展览,大部分都在公共区域,像时代广场的天幕等。

Apple:我知道圆融艺术中心的两个展厅对于艺术展览的定位也是不同的,星座的展厅主要以传统艺术为主,李公堤的展厅主要以现当代艺术为主,在这个展厅里面为苏州本地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让广大的市民也了解到了苏州在地的艺术家们对于当代艺术的实践与表现,观察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社会发展之g的关系,其中也做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展览,例如已经做了三次巡展的物派当代艺术展。朱亮你是其中的一个参展艺术家,你觉得圆融艺术中心提供的这样一个平台对于你们艺术家的创作来说是一种推动吗?

朱亮:我很高兴会有这样的平台出现,苏州的艺术生态一直是很传统的,展览基本上都是水墨,平面架上。年轻的70后80后的这批艺术家都是默默地在做自己的创作,走自己的艺术道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但是物派这个展览激发了艺术家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像我们现在所在的展览场地,《图像的边界》。图像不单单是一张画,它可能有各方面的信息,如果我们把这个界线打破以后,所以一切的东西都可以融入到图像里面。这个展览从开幕第一天开始,业内也觉得非常的有趣,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展览,特别是在李公堤这个国际文化大融合的地方。更有意义。

艺术与文化创意篇9

0前言

艺术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其审美是由设计者决定的,为消费者服务的。因此,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打造的项目以独特的艺术工艺为主。它包含的艺术种类多样,但是对于独特的益阳工艺美术,更需要通过艺术设计向人们展现益阳的湖湘文化。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就像一块璞玉,只有经过艺术设计的雕刻后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1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1.1促进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发展

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加强益阳工艺形式美感,可以更好地被大众接受,能促进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发展。益阳竹林矗立、风景秀丽、湖水聚集,湖湘文化特色突出。在古代,益阳对于工艺的要求就非常高,有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包括书院文化、梅山文化、湖湘文化、竹文化。益阳人会读书、爱读书正是源于其浓郁的书院文化。书院文化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提倡学以致用。益阳地区有自己独有的——梅山教。形成了特有的梅山文化,它让益阳人变得重视英雄气概,倡导资源共享。梅山文化也正是原始的共产主义。益阳有鱼米之乡——南洞庭,人们傍湖而居,形成了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是农耕文化的另一面,人们在农作的时候都会唱上几首号子。另外,最具代表性的是益阳的竹文化。益阳的竹林占地面积较广,所以益阳当地人将竹子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独特的益阳文化得到了众人的欣赏与认可,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将独特的益阳文化融入包装设计、工艺品设计、装饰设计中,让益阳文化符合大众的审美、时代的诉求。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弘扬地方的文化特色,令其被众人熟知,还能促进当地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1.2有利于对湖湘文化的宣传

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将益阳独特的湖湘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加强对湖湘文化的宣传。湖湘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影响。湖南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省,有浩渺的洞庭湖,还有湘江这条湖南最大的河流。在古代,湖南就被称为“湖湘”,湖湘文化就此产生。自古以来,湖南就是炮火连天的地区,战火的历史铸就了湖南人坚毅的性格和彪悍的民风,湖湘文化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湖湘地区的历史内涵非常厚重,在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期间,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来过湖南地区探讨学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文化多元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能将独特的湖湘文化通过实际形式表现出来,将湖湘文化随着产品传播到五湖四海,湖湘文化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必然能在当今时代续写新的篇章。

1.3加强益阳地区经济发展

益阳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本土文化有直接的联系,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并进行创新、融合,给当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益阳地区经济水平的大力发展。文化益阳正在崛起,“十二五”期间,益阳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加强了文化产业的改革创新,通过艺术设计对接益阳文化创新,加强益阳文化与当代技术的融合,通过高新技术对益阳独特的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经济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文化创新。建设文化益阳,通过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对益阳文化进行创新,使益阳文化特色与时俱进,有利于促进益阳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2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实践应用

2.1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艺术设计人才

为了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益阳地区需要加强“政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想要发展文化益阳,就必须加强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加强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需要从校企合作入手,当地学院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可以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校企联合可以为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提供实践场地以及实践设备。企业可以从学校挑选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加强企业创新发展,并且通过校企联合发展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进程。所以,益阳应该加强“政校企”联合,三方联动实现共赢目标。

2.2建设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

想要实现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需要提供对接环境,建设创意园可以加强益阳地区“政校企”联合,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进程。2013年,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君临上海湾项目正式启动,该创意园吸纳了许多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人才,对创意园周边院校和企业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创意园将成为振兴湖湘文化的产业。所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的建设能够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地区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建立一些小型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促进周边发展,培养艺术型专业人才。这样一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对周边的建设进行反哺,并且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可以培养出实践型设计人才。这些人才可以加强益阳美术工艺的建设,帮助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实现艺术设计对接。

2.3完善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

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还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制度建设、教学理念和设计走向等方面还不够系统、完善,要想实现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必须完善创意设计体系。加强益阳地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引进全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增加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加强“政校企”联合,促进益阳地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为艺术设计创新提供动力,促进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从而完善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

3结语

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加强益阳地区“政校企”联合,建设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培养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加强艺术设计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提供动力,加快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建设,才能达到促进益阳地区的社会发展的目标。

艺术与文化创意篇10

0前言

艺术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其审美是由设计者决定的,为消费者服务的。因此,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打造的项目以独特的艺术工艺为主。它包含的艺术种类多样,但是对于独特的益阳工艺美术,更需要通过艺术设计向人们展现益阳的湖湘文化。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就像一块璞玉,只有经过艺术设计的雕刻后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1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1.1促进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发展

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加强益阳工艺形式美感,可以更好地被大众接受,能促进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发展。益阳竹林矗立、风景秀丽、湖水聚集,湖湘文化特色突出。在古代,益阳对于工艺的要求就非常高,有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包括书院文化、梅山文化、湖湘文化、竹文化。益阳人会读书、爱读书正是源于其浓郁的书院文化。书院文化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提倡学以致用。益阳地区有自己独有的宗教信仰——梅山教。宗教信仰形成了特有的梅山文化,它让益阳人变得重视英雄气概,倡导资源共享。梅山文化也正是原始的共产主义。益阳有鱼米之乡——南洞庭,人们傍湖而居,形成了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是农耕文化的另一面,人们在农作的时候都会唱上几首号子。另外,最具代表性的是益阳的竹文化。益阳的竹林占地面积较广,所以益阳当地人将竹子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独特的益阳文化得到了众人的欣赏与认可,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将独特的益阳文化融入包装设计、工艺品设计、装饰设计中,让益阳文化符合大众的审美、时代的诉求。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弘扬地方的文化特色,令其被众人熟知,还能促进当地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1.2有利于对湖湘文化的宣传

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将益阳独特的湖湘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加强对湖湘文化的宣传。湖湘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影响。湖南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省,有浩渺的洞庭湖,还有湘江这条湖南最大的河流。在古代,湖南就被称为“湖湘”,湖湘文化就此产生。自古以来,湖南就是炮火连天的地区,战火的历史铸就了湖南人坚毅的性格和彪悍的民风,湖湘文化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湖湘地区的历史内涵非常厚重,在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期间,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来过湖南地区探讨学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文化多元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能将独特的湖湘文化通过实际形式表现出来,将湖湘文化随着产品传播到五湖四海,湖湘文化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必然能在当今时代续写新的篇章。

1.3加强益阳地区经济发展

益阳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本土文化有直接的联系,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并进行创新、融合,给当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益阳地区经济水平的大力发展。文化益阳正在崛起,“十二五”期间,益阳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加强了文化产业的改革创新,通过艺术设计对接益阳文化创新,加强益阳文化与当代技术的融合,通过高新技术对益阳独特的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经济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文化创新。建设文化益阳,通过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对益阳文化进行创新,使益阳文化特色与时俱进,有利于促进益阳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2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实践应用

2.1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艺术设计人才

为了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益阳地区需要加强“政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想要发展文化益阳,就必须加强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加强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需要从校企合作入手,当地学院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可以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校企联合可以为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提供实践场地以及实践设备。企业可以从学校挑选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加强企业创新发展,并且通过校企联合发展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进程。所以,益阳应该加强“政校企”联合,三方联动实现共赢目标。

2.2建设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

想要实现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需要提供对接环境,建设创意园可以加强益阳地区“政校企”联合,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进程。2013年,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君临上海湾项目正式启动,该创意园吸纳了许多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人才,对创意园周边院校和企业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创意园将成为振兴湖湘文化的产业。所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的建设能够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地区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建立一些小型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促进周边发展,培养艺术型专业人才。这样一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对周边的建设进行反哺,并且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可以培养出实践型设计人才。这些人才可以加强益阳美术工艺的建设,帮助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实现艺术设计对接。

2.3完善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

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还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制度建设、教学理念和设计走向等方面还不够系统、完善,要想实现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必须完善创意设计体系。加强益阳地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引进全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增加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加强“政校企”联合,促进益阳地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为艺术设计创新提供动力,促进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从而完善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

3结语

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加强益阳地区“政校企”联合,建设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培养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加强艺术设计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提供动力,加快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建设,才能达到促进益阳地区的社会发展的目标。

艺术与文化创意篇11

1.工艺的创新由于钧瓷艺术独特的釉料与创作特点,其在工艺方面的创新是相对较少的。钧瓷艺术的烧制讲求“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其在烧制后的窑变效果是其钧瓷无双的决定性因素。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钧瓷烧制工艺的创新在多个层面均有体现。首先,在烧窑的材料上由最初的柴烧到煤烧,从炭烧到气烧,虽然这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但不同的燃料所带来的烧制效果也是不同的。其次,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发展,人们逐渐也把创新的目光放在了釉料上,利用现代化学的研究成果给钧瓷釉料带来新的内容。

2.造型的创新在创作观念变化的影响下,钧瓷艺术的造型创新成为其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钧瓷的造型能够最为直观地传达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和文化背景。从唐代的雄浑到宋代的典雅、元代的粗犷到明清的秀丽,进入现代以后的钧瓷造型在融合历代造型的经典内容的基础上,逐渐融入现代陶艺创作理念,进而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在造型设计的类别上也有了极大的丰富,其中有日常器皿的类型也有陈设观赏的类型,既有传统类的造型类别,又有异型化、概念化的造型类型。这是钧瓷造型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的成果,也给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钧瓷艺术。

3.题材的创新钧瓷艺术的创作题材,与时代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这一领域直接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有被动的原因也有钧瓷本身主动发展的内容,发展为今天钧瓷艺术题材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在钧瓷产生的早期,其题材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要素,这是钧瓷艺术本身的传统文化内涵,并一直保留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念的融合,现代社会文化中的题材逐渐进入钧瓷艺术的创作中,从而丰富了钧瓷创作的内容,造就了今日钧瓷艺术的多姿多彩。

4.钧瓷文化的创新钧瓷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原本只是观赏、摆放的器物,除却表现当时社会的文化属性以外,也是人们精神寄托的一种载体。但在当代社会,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再仅仅包含其本身所具有的内涵,而是更具有延伸的诸多文化内容。钧瓷不仅是一种艺术形态与造型形式了,而且成为极具发展与影响力的文化聚合体。其创新不单纯集中在器物本身,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现实拓展。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钧瓷艺术,具有了在诸多领域展现魅力的能力。钧瓷的创作及其作品也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创作活动,而成为了一种精神能量,具有了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的条件。钧瓷艺术的创新不可一概而论,在明晰了钧瓷艺术的创新内容后,我们可以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有针对性地思考钧瓷艺术创新的方法。从中找出最为合适与恰当的方法,最有效益地提升钧瓷艺术的价值。文化创意产业对各艺术门类的促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同的文化艺术门类,也有自身的特定条件与特点,只有最符合钧瓷艺术特点的产业条件才是最恰当的。

二、文化创意视域下钧瓷艺术创新的方法

面对着当今发展迅速的社会环境,钧瓷艺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局面,也有了新的要求。选择以文化创意的条件作为钧瓷艺术创新的方法来源,就是要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在运作模式与创新机制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展现钧瓷艺术所具有文化内涵的魅力,来促进钧瓷艺术在新时期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形式的结合,我们首先需要处理好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创新与传承的平衡。以钧瓷艺术的传统内涵为基础,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独有的创意运作方式来进行钧瓷艺术的创新。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取精华去糟粕的过程,而是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改造更新、运用新内涵追赶时代精神的过程。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条件的分析以及对钧瓷艺术创新内容的梳理,我们尝试性地思考了钧瓷艺术的创新方法,具体总结如下。

(一)从时代性的视角思考钧瓷造型的创新从运作方式上讲,文化创意产业有效发掘各种文化资源的特色,然后借助现有先进技术作为表现手段,实现最终的产业经营与发展。得益于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下考虑钧瓷艺术的创新,能够更好地把握钧瓷艺术与当今时代的关系,突出钧瓷艺术的时代性。时代性视角下,钧瓷艺术创新并非是单纯使其成为一种畅销的商品,当今社会物质消费的极大丰富,使人们对于文化艺术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消费欲望。在这样的条件下,钧瓷艺术的创新更应该突出文化内涵,既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又作为当代文化传播的载体,这也是钧瓷艺术新价值的体现。

艺术与文化创意篇12

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后工业化社会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创造价值的巨大能力引起了全球经济对文化生产力的无限关注。创意产业既为城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动力,也给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功能转型创造了契机。它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是新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

1 艺术创意产业的概念阐述

1.1 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理论的先驱是美籍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早在1912年他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

英国布莱尔政府首先提出“创意产业”,强调创意和文化积累对拉动经济的巨大作用。中国学者厉无畏在《创意产业导论》中认为,“创意产业内涵的关键是强调创意和创新,从广义上讲,凡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通常我们把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相关产业称为创意产业”。

经济学家也对创意产业进行研究,认为创意产业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领域,开阔了文化的、艺术的或娱乐的产品和服务。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E.凯夫斯在《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中从文化经济学角度对创意产业进行定义:“创意产业是那些提供具有广义文化的、艺术或仅仅是娱乐附加值相联系的商品与服务的产业。”

1.2 艺术创意产业释义

艺术创意产业的定义强调创意和艺术在艺术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创意产业是“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3] 艺术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子范畴,是创意产业中以艺术内容为主要产品和服务的部分。

艺术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游戏与网络游戏、以及动漫、FLASH、短信、手机视频等无不强烈地依凭新的创意,新的设计。艺术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经济和技术融合的产物,更强调艺术产品以智力投入、创意的形式融入生产过程之中,获得超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化形态的体验附加值、审美附加值、知识附加值、科技附加值等文化附加值。

2 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艺术创意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之一,而不仅仅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解决城市产业转轨、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提供就业岗位以及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2.1 艺术创意产业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近几年来,长沙文化界通过大胆改革与创新,以组建产业集团为契机,基本形成了大型文化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跟进的格局。以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和三辰卡通集团等为龙头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对全市文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

2011年,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0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0.8%,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2%。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要求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要在“十二五”期间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速,到2015年增加值占GDP比重6%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以上。第一季度,工业经济中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较快,文化产业与电子商务,餐饮、服装设计、装潢设计、工艺美术品制造、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高度相关,相互融合,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化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由此可见,艺术创意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会进一步提升。

2.2 艺术创意产业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近几年来,艺术创意产业各环节全面发展。湖南电视、出版、动漫等产业持续发展,不仅是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而且成为推动湖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新的增长点。

湖南广电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飞速发展,经营收入继续保持在所有省级广电中位居第一。湖南出版逐步壮大,湖南投资控股集团居全国出版集团第二位,中南传媒跻身中国最大企业集团500强。我省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46.55亿元,排名全国第三。目前全省收入过亿元企业达110个,利润过千万元的企业达235个,上市文化企业达4家,电广传媒、出版集团、中南传媒、拓维信息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湖南日报进入全国省级党报第一方阵。

在艺术创意产业园方面的发展方兴未艾。位于岳麓山大学城核心地段的锦绣潇湘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湖南首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区,该创意园致力于打造成省内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展示和交易的平台。长沙市另一座现代化创意园雨花创意产业园不断壮大,已有近200家文化公司入园,年产值3亿元。

3 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探索

近年来,湖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在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深刻反思湖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出路,对于促进湖南艺术创意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湖南艺术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湖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总量过低,多种原因制约了消费需求的释放。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有些滞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艺术创意产业性质认识不到位。时至今日,艺术、创意作为产业还未扎根,在一些相关管理部门及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头脑中,没有形成艺术创意产业的观念,过于强调艺术的事业属性,忽视了艺术的产业属性。

第二,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科技含量不足,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国内外有影响的创意产业都在不断通过其产品及服务的科技含量来开发、转变和引导市场消费热点,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与国外相比,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的科技投入、产品的科技含量还很低,从而大大降低了产业自身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艺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就政府层面而言,缺乏对本地创意产业整体发展的合理规划和政策环境设计,而且法律保障力度不强。政府关注的角度大多数局限于“硬件”方面,但是关于那些能够对创意产业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耗时长、见效慢的“软件”方面的建设,如人文环境、人才培养、教育观念转变、品牌塑造等等,任重而道远。此外,艺术创意产业高潮的兴起与理论研究的落后形成落差,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落后于发展现实需要的状况日益突出。

3.2 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湖南艺术创意产业探索

经济增长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创意产业产生影响,并确立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城市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等都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加速转变,尤其是无形文化产品的消费支出在整个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呈稳步上升的态势,进而对消费型创意产品产生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产品生产过程不断追求创新和产品异质化竞争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注入一种带有地域色彩和历史追溯性的文化内涵,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使产品获得难以模仿的垄断竞争优势。[6]

湖南作为引领现代消费潮流的先驱,是消费比较活跃的地域,无疑为艺术创意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极佳的市场条件,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步实现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过程,又会给创建城市的个性化品牌与促进湖南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基础与动力。

首先,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湖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化艺术创意产业布局。鲜明的湖南地域特色和不错的产业基础给湖南的艺术创意产业构建了一个极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在湖南推进艺术和科技的结合, 促进艺术创意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并且可以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培育网络文化、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载体,大力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框架媒体、手机电视、手机购物、手机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业态,建设艺术创意产业技术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从而推动产业、资金、技术向艺术创意产业园区集聚。

其次,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保障,以人才为支撑,积极引导民资、引进外资兴办创意产业。与单纯依赖技术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同,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还取决于创意阶层和富有创造力的杰出人才的积累规模。在艺术创意产业发展中人才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甚至成为区域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成为创新源。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和完善创意人才培养、招揽、引进和使用机制,为艺术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同时,加大艺术创意产业的招商力度,引导和鼓励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进入文化领域,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文化单位的合作;并及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技术、人才、市场、资源、资金等状况,科学引导投资方向,最终促进湖南艺术创意产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4 结语

经济增长一直被视为要素投入的函数,知识经济时代,能够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投入要素已经从资源转变为知识,即人类的创新思维。虽然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时间远短于其他产业,但是其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却不容小视。

中共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强省”战略思想指导,在这种形势下无疑给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后盾力量。因此,我们应该从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的现状入手,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注重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支持保护艺术创意产业经济的发展,使其朝着具有活力、具有竞争力、具有湖湘文化底蕴的特色产业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 [美]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 [M].孙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社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