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7 15:00:15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1

高新技术企业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力军,因而国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这类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所得税、房产税、土地税等税费的优惠。地方政府还会给予他们一定的资金补贴。这些政策可以有效地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等研发活动的积极性。然而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内外部审计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本文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工作现状进行讨论。

一、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现状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能够获得国家诱人的扶植政策,因此许多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其中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包括虚假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过程中,审计工作到底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

(一)技术领域难认定

审计人员很难认定企业申报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因为审计人员不可能样样精通。他们只是财务方面的专家,对于技术领域他们就是外行了。让在技术领域外行的人去认定技术领域,明显属于强人所难。再加上受利益的驱使,高新技术申报辅导机构常常帮助企业对申报材料中涉及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进行过度包装。这种行为让人怀疑这类辅导机构提出的专业意见的可靠性,无形当中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收入难认定

大部分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内部账务设置不规范。有的企业没有设置明细账,有的企业虽然有明细账,但与其申报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匹配。而且,销售发票开具也不够规范。例如企业在开具自己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发票时填写的名称往往与其申报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收入表中PS 项目名称不统一。企业提供的辅助台账,也无法与PS项目收入一一对应。这些不规范因素都加大了审计人员判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是否匹配的难度。最终导致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收入确认的难度。

(三)研究开发费用核算方法不统一

企业在核算研究开发费用的过程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客观化。而审计人员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确定企业的高新技术是处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同样审计人员也很难确定企业资本化标准及研发费用资本化后摊销期限。

(四)研究开发费用审计不深入

许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在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在研发活动方面同样缺乏规范性。首先缺乏对研发的内控制度或内控制度不完善。其次,相关记录不完整。最后,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对研发活动的了解也不够专业、不够深入。企业财务人员仅仅核算研发活动的数据,投入的比例是否符合规定。审计人员对研发活动的审计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例如形式上是否规范。对于数据背后的内容如费用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人员往往浅尝辄止。

二、风险控制措施及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给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接下来本文就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当中的风险控制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审计工作要做好,企业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视。只有企业的高层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正确认识到内部审计的职能,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各类保障,才能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有效地防范市场经济下的资金风险。

(二)提高企业审计部门人员的职业素质

审计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很高。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求审计人员能遇事冷静,能有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因此,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成效,企业应该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能力考核,确保他们能够胜任这些工作。同时企业为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对审计人员提供保障。例如保证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适当提高福利待遇,工作优秀者给予升迁考虑,改善工作硬件设施等。

(三)引进先进的审计辅助技术和先进的理论方法

电算化和网络化是时展的趋势。电脑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在审计工作当中,如果使用电脑、互联网等技术辅助审计工作,这将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确定性。因此,企业应大力开发电脑、互联网与审计工作的完美结合。同时,审计人员也应根据这一新的形势,进行一些改变。例如在思想上,适当地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学习先进的审计理论。在行动中,扩大实际审计的规模,充分利用得出的审计结果,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建设性的宝贵意见。

(四)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审计人员不应固守成规,应不断拓宽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方法。例如在审计人员人工费时,不关要看工资单,还要与相关人员座谈、查阅他们的履历表以此来确认他们是否是研发人员。在审计人员参与研发活动的时间时,可以检查他们的研发活动记录表。通过这种方式来核实研发活动时间。在审计研发材料时,审计人员除不是只有核实领料单一种方式。审计人员还可以采取其他更为有效地方式。审计人员可以先了解某研发领用材料可用于哪些产品的生产,然后了解该企业这种产品的产量,对比其理论单耗与实际单耗是否一致来核实账面领用数量的真实性。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2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导向审计;高新技术;企业审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账项基础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的需求,由此,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风险导向审计包括以风险防范和风险评估为基础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以及采用控制测试,从源头和宏观层面对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加以识别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一、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理论发展

审计模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详细审阅财务报表和凭证,核实账表关系的账项基础审计;二是根据内部控制评价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制度基础审计;三是根据全面的风险评估制定审计策略,使用分析程序作为辅助,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的风险导向审计。1933年,美国做出审计人员有举证的法律责任的规定,颁布了《证券法》,法律风险的日益增高催生了风险导向型审计的诞生。蒙哥马利审计学(第八版)在1957年首次将风险引入审计程序的设计过程,这是审计风险与方法研究的融合。上世纪60年代之后,资本市场的审计失败案例不断增加,公司管理层发生舞弊的案件层出不穷,风险导向审计更多地开始强调对风险的分析。

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描述最早是在1981年的美国第39号审计准则中涉及的。在1983年,美国注协最早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认为审计风险是由检查、控制、固有风险构成的。2001年,Wallage和Elilifen以毕马威的一个商业银行客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项目小组的审计人员组成、项目管理情况、审计风险评估过程、审计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得出了现阶段风险评估时会更注重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和风险,审计过程更多地考虑行业化、专业化的结论。2002年,审计风险委员会成立,开会讨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2001年10月,国际审计准则出新,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做出更加深入的风险评估,将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放在一起,称之为重大错报风险。

我国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在21世纪前后才开展。1994—1999年颁布的35项以及2012年修订的多项准则中都有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要求。我国2006年了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新的审计准则,这是一个技术方法的重大创新。安晓蓉(2010)指出,风险审计的指导思想是强调经营战略的战略观。风险导向审计与前两个阶段的审计模式的区别在于,需要更多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来判断、降低重大错报风险;需要对被审计的企业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来确定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的等级;审计策略的制定、审计程序的实施都是以风险水平的评价结果为基础的。郑子远(2011)指出,经营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通过风险分析来确定审计重点,会改善原有的审计模式只评估内控而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的缺陷。

杨欣、田蓉(2011)根据实习经验和研究分析得出,风险导向审计的施行存在很多不足:审计项目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水平不够高,对于风险审计的相关方法缺乏了解应用;被审计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整;事务所缺乏相关行业或公司的数据资料统计信息;审计法规不完善导致风险审计缺乏应用指导;审计工作的辅助软件不能将风险评估的相关因素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电子版的制式底稿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审计工作,增加了人工导入数据的繁琐操作,降低了审计效率等。

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工作人员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被审单位的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审计程序。罗星(2013)研究了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相关的问题,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风评方法多种多样,审计程序需要审计人员主观的根据风评结果进行设计,重大错报的评判需要注册会计师有一些经验判断的因素,这些都要求,审计人员要有一定的职业谨慎性才能够很好地实现。施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被审计的企业具备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敏(2014)在研究中指出,风险导向审计应该以分析模型为基础,对企业日常的经营进行分析和评估。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明确一个清晰的思路,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都应该有一些限定水平,对于公司层面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辨别,定时对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检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二、审计风险模型相关研究

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出了有关审计证据的三方印证理论、经营风险的计量程序等观点。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风险评估很容易被形式化,忽略报表、认定层次的影响,从而导致审计过程的不连贯,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试程序,难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陈雪梅、石勇(2010)利用层次分析、德尔菲、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将风险元素拆分成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方案层3个层次,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风险量化评价。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提出之后,部分事务所不能完全执行2006版准则中规定的相关内容,依旧按照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风险类别进行认定。郭巧玲(2011)研究了事务所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相关问题,总结出了注会在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的实际操作中面临的操作问题:综合评价重大错报风险需要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操作难度加大;重大错报风险(单个因素)比控制和固有风险(两个因素)评价的结果可比性降低,注会的职业素质高低不一,评价结果客观性降低。

随着风险评估的方法不断发展,数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也被运用到风险量化评价的领域之中,提升了评估的科学性。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的评价结果较分析性审核法、风险因素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更为公允、精确。王风华、梁星(2012)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区分,再进一步判断因素的权重,划分不同的重要性等级,解决了审计风险的模糊性问题。米宁(2014)在研究中总结出,风险导向审计有内容的广泛性、风险性、建设性、客观性、独立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等特点。作者总结了关于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其中,定性的评估方法包括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德尔菲(专家意见)法、故障树分析法(FTA)、内部控制评价法;定量的分析方法包括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数据包络分析(DEA)、神经网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董丽虹(2014)指出,根据目标对风险进行识别,梳理风险点、类型、环节等,利用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将标准差作为测量指标的方法可以使风险评估的结果更为可靠。作者以概率作为出发点,对于风险因素的权重进行重新评估,同时根据审计经验进行修正,得出更为贴切的评估结果。

三、高新技术审计相关研究

高新企业对我国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的扶持会推动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研发更多的附加值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这良好的社会背景下,财政部发现,高新认定的虚假情况也时有发生。徐勇慧(2010)对收入的专项审计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将改造的传统项目工艺生产的产品归类于高新技术产品,计入高新收入;某些企业对于有混合销售(高新与非高新产品搭配销售)行为,在进行高新收入核算的时候没有扣除非高新产品的收入额。戴立波(2013)在研究高新企业的审计情况的文章中指出,高新收入的技术领域认定比较困难,企业的收入账户未按照申报要求设置明确的明细账,研发项目的费用核算存在很大的人为操作的空间和可能性,对于研发费用的审计不够深入具体等情况。

杨建安(2011)指出,2009年审计署对高新企业税收的抽查结果令人吃惊,116家被抽查的企业有85家不符合要求。有些高新企业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研发,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费用的比例没有符合《办法》的规定,从而造成申请失败或者复核失败。《办法》对于企业侥幸通过认定、逃避缴税的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陈素珍(2012)对高新企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研发项目成果有先进性、无形资产比例较大、市场风险大、同业竞争比较激烈、经费审计流程比较复杂等结论。韩丽娜(2013)总结出,针对高新企业的审计,我们应该有应对措施:审计时要关注宏观政策的侧重点、相关行业情况,确定产品是否符合高新产品的规定和要求;获取投资活动相关的信息,查阅研发项目有关的仪器设备的折旧是否正确地归入研发费用科目;获取研发人员的分布信息,判断研发人员的工资归集情况是否正确,判断外部单位接受委托开发的研发项目相关的费用是否剔除;获取相关批复、记录、资格性文件,以审核研发项目的步骤完整;借助专业人员的意见,核定知识产权的核心程度,规避风险。熊玉婷(2014)研究了在风险投资项目中,高新企业的管理层舞弊的相关问题,概括了舞弊的相关理论、风险投资项目的相关审计方法。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产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生命周期比较短;企业所处的产业竞争都比较激烈、风险比较大。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内容相对比较复杂,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存货的保值能力较弱。

乔文畅(2015)对研发项目核算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分析,对研发费用的高效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见:相关企业要以良好的内部管理制度作为支撑,财务部门和研发部门要进行联合性的管理,对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控,及早发现与预算的差异,及时进行调整。

四、结语

目前,国内外对于风险审计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全面,理论知识较多。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审计相关内容涉猎较少,尤其是在风险模型量化所选择的方法上。国内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也没有创新性的突破。在传统审计策略的基础上,如何建立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评估模型,制定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的审计策略以提高审计效率,这将成为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安晓蓉:浅谈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3).

[2]陈雪梅、石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审计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财会通讯,2010(1).

[3]戴立波: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的现状分析及风险应对[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8).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3

一、前言

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明确指出,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持续进行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因此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优惠,减轻企业负担。不过从目前来看,在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现状

在我国,由于政府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享受许多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与其他企业相比,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负担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都开始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也使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审计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技术领域认定难

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审计人员而言,想要对企业申报的高新技术产品或者服务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进行认定,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审计人员的专业属于财务管理,只是财务方面的专家,在技术领域属于外行人员,要实现对于技术领域的认定,明显是一种强人所难的行为。同时,在利益的趋势下,一些高新技术申报辅助机构往往会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处理,对其中涉及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进行进一步的包装,使得辅助机构提出的专业意见缺乏可靠性和真实性,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审计工作面临的风险。

(二)企业收入认定难

事实上,许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并没有对收入设置明细账,或者明细账的设置与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申报名称不匹配,开具的销售发票缺乏规范性,给收入的认定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例如,在开具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发票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填写,导致发票中的项目名称与所申报的产品或服务收入表中PS项目的名称不一致,所提供的辅助台账也无法与PS项目收入一一对应。这些不规范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收入认定变得十分困难。

(三)研发费用审计不深

当前,许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在管理层面上缺乏规范性,在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方面同样缺乏规范性。企业不仅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记录,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对于研发活动同样缺乏专业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仅仅是针对研发活动的数据进行核算,而没有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审计人员对于研发活动的审计同样停留在表面,对于各类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重视不足,往往都是浅尝辄止。

三、高新技术企业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上述问题的存在,给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对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一)充分重视审计工作

要想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企业的重视是非常关键的。只有企业的领导人员充分重视起来,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将其作为一项常态机制,在企业内部创设良好的审计氛围,为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提供相应的保障;只有审计人员充分重视起来,对自身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树立起相应的责任意识,才能够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类资金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同时,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在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之后,才能主动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确保内部审计的有效展开,保证审计的效果。

(二)强化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审计工作的成效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促进其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做到遇事不乱,冷静面对困难和问题,对工作认真负责,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企业而言,应该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快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和业务能力考核,确保其能够胜任审计工作。同时,企业可以适当提高审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调动其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例如,对于表现优秀的审计人员,可以为其提供升迁机会,或者帮助其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薪资待遇等。

(三)优化审计技术与理论方法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理论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对审计工作进行辅助,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更应该立足时展背景,进行相应的革新。例如,在思想层面上,应该对传统的审计观念进行转变,积极学习先进的审计理论知识;在行动上,应该进一步扩大审计规模,利用审计结果,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发展建议,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审计人员应该积极学习新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策略,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审计模式进行改进,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对员工人工费进行审计时,不仅需要查看其工资单,还需要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其履历表进行查阅,以确定其是否属于研发人员;在对员工参与研发活动的时间进行审计时,可以对其研发活动记录表进行查询,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研发活动时间进行明确,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对各类研发材料进行审计时,不仅可以对领料单进行核实,还可以事先了解某一种研发材料能够应用于哪些产品的生产,然后了解该产品的产量,对材料的理论单耗与实际单耗进行对比,从其一致性分析账目领用数量的真实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种政策的支持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其审计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因此,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充分重视审计工作,针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处理,实现对于风险的有效控制,推动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衡淼淼.浅谈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工作现状[J].财经界(学术版),2014,(21):251.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4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确认存在一定难度。

首先,大部分申报企业收入核算不够明细,未专门设置高新技术系统集成产品收入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无法准确划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不少企业将部分产品的销售收入划分为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而如何判断该部分申报的产品(服务)能够归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也是个难题。

其次,产品(服务)收入可能存在交叉,不易划分,申报企业可能一项产品混用多种专有技术,那么该项产品销售收入有多大比例能够划分为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也非常困难。

降低审计风险的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存在上述较多的审计风险点,要降低和规避其中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以风险导向理念实施专项审计。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申报企业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支出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存在舞弊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研究开发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了解申报企业及其环境。

专项审计指引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结合申报企业的行业特征、产品(服务)的技术变化等情况,判断申报的研发项目或产品(服务)是否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相符;了解研究开发人员的组成,以分析研究开发费用中有关人员人工与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分类是否正确;了解投资活动,以分析有关测试仪器与设备、相关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否应当列入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恰当评估申报明细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5

(一) 业务性质的要求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认定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要求中介机构对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出具专项审计报告。因此,该业务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鉴证业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工作应当遵循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认定办法》、《工作指引》等相关规定。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601号――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和《认定办法》、《工作指引》等相关规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是按照有关规定如实编制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以及有关编制说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业务时,应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复核和评价审计证据及由此得出的审计结论,作为发表审计意见、出具专项审计报告的依据。这需要我们在审核过程中,取得研究开发活动的项目立项书,并对研究开发费用发生的动因“研究开发活动”作必要的判断。

(二) 企业通常存在的情况

从目前很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实践来看,很多企业对“研究开发活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存在的几点误区:一,把承接或受托的业务作为研究活动;二,把对外提品或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的提供过程,认定为研究开发活动,进而把发生的本来应该归属于成本的费用,却归集到了研究开发费用。因此,如果不对开发项目按《工作指引》的要求,作必要地判断,就会存在很大的执业风险。

所以,被审计单位研究开发费用明细表是否公允反映其研究开发费用情况,审计的第一步应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来判断其从事的活动是否属于研究开发活动,其账面列支的费用是否可以归集到研究开发费用。第二步,审核其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计量、确认、记录和列报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目前,我们的实践中往往对第一步缺乏很好的认识,甚至根本没有执行。

《工作指引》给我们判断研究开发活动提供了以下三种方法:

(1)行业标准判断法。若国家有关部门、全国(世界)性行业协会等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提供了测定科技“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技术参数(标准),则优先按此参数(标准)来判断企业所进行项目是否为研究开发活动。

(2)专家判断法。如果企业所在行业中没有公认的研发活动测度标准,则通过专家进行判断。专家判断的原则是:新知识的产生、创造性的运用以及技术的实质改进不应是较小的或常规的升级,应当是该技术领域内公认或认可的真正的、有价值的进步。

(3)目标或结果判定法(辅助标准)。检查研发活动(项目)的立项及预算报告,重点了解进行研发活动的目的(创新性)、计划投入资源(预算);研发活动是否形成了最终成果或中间性成果,如专利等知识产权或其他形式的科技成果。

在采用行业标准判断法和专家判断法不易判断企业是否发生了研发活动时,以本方法作为辅助。

对于第(1)种方法,对注册会计师来说觉得比较抽象,高新技术企业涉及的领域较多,而且注册会计师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不容易操作。即使企业能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往往也不能作出判断;

对于第(2)种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不能作出合理判断的时候,须咨询专家的意见;这和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

对于第(3)种方法,是简洁、可靠的方法,但实践中,企业的研究项目不一定取得知识产权或其他形式的科技成果,如,研究开发活动可能失败,就不能表现为成果。

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工作指引》给我们提供的三种方法,寻求其他思维模式来判断研究开发活动的真实性。笔者认为研究开发活动投入产出逻辑图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判断模式。

从研究开发活动投入产出逻辑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新技术产业化一般需要3个阶段: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和工业化生产阶段,这3个阶段依次连接,环环相扣,有时也难以区分。第一个阶段是研发活动到技术成果,我们称为基础研究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技术成果到产品或服用的应用转化阶段,我们称为转化应用研究。因此,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基本上发生在以上两个阶段,同时也有可能发生在对外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但是这些费用是否符合《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的要求,是否符合政策精神鼓励的开发费用,我们需要进行认真分析。

第一、要正确理解研究开发活动的含义。

《认定办法》规定,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

《工作指引》对研究开发活动的解释: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不应是较小的或常规的升级,而应是至少对本地区(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行业具有显著改进的、有价值的进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而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活动,包括采用新的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不能算作重大改进,因而不属于研究开发活动。

按照以上定义和解释我们可以看出:

(一)研究开发活动内包括科学研究活动与技术开发活动两大部分。科学研究活动是指为获得科学技术的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探索技术的重大改进而从事的有计划的调查、分析和实验活动。一般情况下,科学研究活动成功的话就取得技术成果,表现为著作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等成果。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工作指引》中方法(3)来进行判断,可以认为是研究开发活动,期间发生的研究费用符合高新认定的要求,归集为研究开发费用是没有疑问的。如果研究失败,发生的费用是否符合高新认定的要求,可以归集为研究开发费用呢?笔者认为,研究开发活动本来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企业其他条件符合的情况下,也是符合高新认定的要求,可以归集为研究开发费用。

技术开发活动是指为了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质量可靠、成本可行、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材料、装置、工艺和服务的系统性活动。

(二)研究开发活动所取得的成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定义中所说的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是指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取得了有价值的进步,对本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推动作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就需要运用方法(1)、方法(3)或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来判断其研究开发项目的性质。

(三)不包括企业从事的常规性升级或对某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如直接采用新的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对于注册会计师来判断企业从事的活动是否是常规性升级或对某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难度就比较大。如果所从事的项目是常规性升级或对某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则发生的费用就不符合《指引》的要求,不能归集到研究开发项目。例如,某公司承接一个项目,公司为完成这个项目,成立了研发小组,并立项研发,最终完成任务,但主要是应用原来的技术成果,并没有对技术作出实质性提高,也没有产生其他的技术成果。研发小组发生的一系列费用,笔者认为这些费用就不能归集为研究开发项目,只能归入承接业务发生的成本费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能需要运用方法(1)、方法(3)或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来判断其研究开发项目的性质。

第二、鼓励企业持续不断地创新。

《管理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不是终身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颁发证书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三年。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期满前三个月内企业应提出复审申请,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到期自动失效。通过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之日起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满后,企业再次提出认定申请的,按初次申请办理。

我们可以知道,高新政策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导向,是在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上,鼓励的是在技术或成果上有持续不断地创新的企业,而不鼓励“吃老本”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6

1企业内部审计技术相关概念解析

会计信息化审计主要是指通过网络、信息通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在组织实施审计业务、开展审计业务管理的监督、评估以及咨询的全过程。依据国际企业内部审计师协会所的《全球技术审计指南》,审计信息化主要包含了信息技术控制、信息技术审计以及信息技术漏洞管理等内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相对来说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相对来说,计算机审计技术是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技术支撑。所谓计算机审计技术是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传统审计学、管理科学、系统论、数理统计等多学科融合产生的新的审计技术科学。它是以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和底层数据库为工作平台,在确保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安全性的基础上,对采集的审计数据进行统计、转换、分析后形成审计中间表,通过实用查询、数据挖掘等多种信息技术搭建审计模型,进而对审计数据进行合规性检查、安全审计和趋势分析,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技术方法。

2企业内部审计技术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2.1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优势

企业内部审计基于审计对象信息化的现实,审计信息化已然成为必然选择,整体来说,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强化了审计人员之间的协作优势,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化审计使审计具有连续性优势,突破了原由时空限制,此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提高了对审计资源的利用程度,提高了精确性。由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革新应用,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流程,拓展了审计的范围,实现了网络现场审计,也能够实现网上实时审计。

2.2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改进的困境

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应用上存在着两个层面的突出问题:第一,应用基础以及应用效率问题。当前,虽然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已经意识到了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改进的重要性,并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企业自我审计各项革新。但是整体来说,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很多企业自身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会严重受到经营发展等因素的极大影响,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应用条件不足,这是信息化程度的客观问题。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力素养问题,缺乏专业的高端人才,限制了企业审计特别是财务价值识别和应用程度。即便是进行了信息化技术的改进,使用了相应的审计软件,但是实际的工作形同虚设,应用效率过低,内部审计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第二,应用风险问题。技术革新本身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也是如此,我们既要看到它与传统审计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其应用过程同样也潜在着审计风险问题。比如信息化系统技术缺陷,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极容易造成企业核心数据的泄露、篡改甚至是不可恢复的严重后果。信息化系统软件安全可靠性成为影响国内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信息化系统审计作业管理控制、核查、审计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计算机违法犯罪行为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审计风险问题。此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缺失也是造成应用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创新应用

3.1应用数据处理技术,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先进技术的应用,对于审计工作而言,最为明显的效用主要体现在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方面。为此,我们可以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引入数据处理技术,以此来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其作用发挥步骤包括,进行被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工作,然后将采集数据的分析和理解转换为审计软件所需要的数据形式,进行数据处理,最后通过相关审计系统软件方法分析进而发现审计线索,实现对审计数据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就其功能而言,具体来说包含审计数据的采集技术、审计数据的清理技术、审计数据的转换技术以及诸如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数据库、联机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的数据分析技术等四项技术方法,并且具体到每一个方面,也有很多步骤和技术方法等能力要求,比如数据采集技术上首先要明确数据库的类型和操作系统环境,然后通过数据库制定,将数据搬到审计工作区,通过网络型数据库的数据获取方法进行格式的转化。

3.2应用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保障审计工作数据安全

虽然在现代化技术的作用下,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基本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但受计算机网络技术自身特点的影响,也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面临一定的网络安全风险。为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秩序的有效实施,我们需要借助信息系统审计技术的应用,来防止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确保审计工作数据安全性、准确性、完整性。对此,我们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工作改进。第一,信息系统审计安全控制。要对审计数据等重要系统文件进行必要的权限管理,特别是网络权限管理的及时更新和密码维护;在此基础上,确保审计数据的质量,是够存在恶意篡改等,严格审计安全控制流程和操作规范。第二,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的测试方法。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如下两种,其一,追踪法(Tracing),是对程序逻辑关系以及代码执行和程序执行状态的审计分析技术。其二,测试数据法。其中测试数据法是最常用的审计方法,也是系统进行内部管理常用方法之一。具体操作首先是设计测试用数据,然后把数据输入到系统中去,对比系统处理结果与预先结果。测试数据法细分可以分为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采用测试数据法的安全审计范围较为广泛,比如程序控制点审计、对数据的有效无效检查、对系统记录合计等的审计核查等等。

4结束语

本文重点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也就是技术层面探讨了内部审计的工作创新。对此,我们既要看到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不同,真正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境。既要从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出发,又要从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出发,重视企业审计人才的发展,特别是管理审计高端人才的引、用、留。最大程度地加快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提升对于大数据技术等的应用使用能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长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7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01-02

一、引言

在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下,寻找核心技术优势成为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回顾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处于产业链中的中小游,对上游依赖强,缺乏自主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量大,知识产权少,技术创新投入动力不够,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控制失衡,转化成功率低,循环导致组织领导积极性不强,忧患意识薄弱。长期以其发展模式,创新与增值得不到发展,则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经济浪潮中被吞并。中小企业其发展与增值成为拉动我国经济不可小觑的力量,以受托经济责任观为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各企业引入技术创新审计评价并有效地管理技术创新活动,在技术创新管理有不足的地方提出改善建议,促进技术创新取得成功。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的研究文献

技术创新审计属于管理审计范畴,从1996年Vittorio等人首次提出技术创新审计概念是指企业通过与第三方利用审计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审视,找出创新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找出影响其技术创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1]。之后,学术界开始对企业技术创新审计一系列研究。

第一,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Burgelman通过对五种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提出资源可获性、信息可获性、技术环境可获性,组织文化可获性以及战略管理能力可获性为审计所必须要素[2]。卜琳华等分析了企业技术管理特征,从而为技术创新审计的模型建立提供基础[3]。随后,马宁等指出四种创新能力,即R& D 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影响技术、设计制造管理和商业化的全过程的因子[4]。

第二,随后,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模型开始成为主流。Vittorio 等人提出企业创新过程审计模型,该模型将创新过程分为核心过程和周边系统[1]。陈劲等不仅运用Vittorio审计模型,对6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创新成长―达均衡―再成长等创新管理模式,而且应用技术创新高标准定位研究方法,从五方面进行审计实践,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技术创新审计的SPRE 审计模型,从创新战略、新流程、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等四个维度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审计评价[5~6]。2007年,张炜总结四类技术创新审计模型,开始构建了中小创新型企业操作性定义为实证检验创新型企业标准提供了理论基础[7]。廖雅等从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分析,结合系统工程法,融入利益相关者概念建立技术创新审计的概念模型[8]。从此,技术创新审计开始融入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影响因子,不再单纯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定向。

第三,学术界已将技术创新审计研究面进行了扩展,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融入多层视角,以期在实践上能够行之有效地指导技术创新审计,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陈劲等基于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提出影响中小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因子[9];如黄益等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再融入价值链相关理论,分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九大审计要素,初步构建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模型框架[10]。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发展与建设的建议

综上所述,根据国内外研究分析总结出,中小企业只有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竞争优势,通过审计方法,可以合理监管,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才能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审计,可以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国内外研究一般以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审计衡量尺度,提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模型,现阶段的审计模型视角逐步扩大,以期能丰富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研究理论。但是,鉴于技术创新具有不可逆转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且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失衡,技术创新实现增值周期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实现审计监管还处于萌芽期。该系列研究缺乏系统全面地评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流程,指导性不足,构建的技术创新审计框架实证应用不显著,望在以后研究过程中,结合实证,完善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小技术创新审计模型。

参考文献:

[1] Vittorio Chiesa,Paul Coughlan,Chris A Voss.Development of a technical innovation audit[J].Innovation management,1996,(13):105-136.

[2] Burgelman R.A,Kosnik T.J,Vanden Poel M.Toward an capabilities audit framework[J].Innovation management,1988,(13):31-44.

[3] 卜琳华,孟庆伟.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特征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0,(6):83-89.

[4] 马宁,官建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内容及审计基准[J].中国软科学,2000,(5):80-85.

[5] 陈劲,耿雪松.基于审计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J].管理工程学报,1999,(3):l-4.

[6] 陈劲,余芳珍.技术创新SPRE 审计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5):9-14.

[7] 张炜.基于技术创新审计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构建[J].科学学研究,2007,(25):465-468.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8

关键词 高新技术 财务复审 对策

一、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存在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复审规定

通过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之日起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满后,企业再次提出认定申请的,按初次申请办理。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期满前三个月内企业应提出复审申请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到期自动失效。高新技术企业复审须提交近三个会计年度开展研究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的报告,并提供中介机构出具的近三个会计年度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报告。由此可知,企业想要永久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必须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的要求规范企业财务核算。

(二)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情况来看,审查专家组对研发费用的比例的合理性和配比情况较为关注,对很多企业提出以下问题:第一,研发费用中人员人工支出占当年支付给职工的支付比例,与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相差较大;第二,研发费用中各明细占研发费用总额比例过低或高,较为异常。

二、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的对策

(一)重视并深入分析复审问题

能否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关键是被审企业如何做好复审答复报告和如何进行复审答辩;被审企业在收到高新技术企业复审问题后,必须重视问题,组织相关部门人员成立复审答辩小组,对复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从复审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存在上述提到的第一个问题“研发人员工资比例与人数比例不配比”,主要是因为计入研发人员工资取数来源于财务研发费用专项核算,当年支付给职工的支出取数来源于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很多企业在做研发费用专项核算表时与现金流量表未统一核算口径,导致两个表核算的内容出现漏项或多项的情况,例如研发费用专项核算表核算的近三年的研发人员工资只计入了研发人员的工资,研发人员奖金、公积金、社保及其他补贴没有计入;但是现金流量表核算的当年支付给职工的支出包括所有奖金、公积金、社保及其他补贴。

上述提到的第二个问题“研发费用中各明细占研发费用总额比例过低或高,较为异常”,主要是因为企业没有做好研发费用的规划。

(二)真实、合理做好研发费用各明细支出比例的规划

从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情景来看,研发费用各明细支出都有一定合理区间,超出或低于这些比例,会引起评审专家组重点观注。例如研发人员人数占总人数80%这个比例就是异常,因为法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数占10%以上就是合理了,该企业研发人员占80%,而销售人员、实施人员、职能部门等人员仅为20%,对一般企业来说较为异常。因此财务在进行研发费用核算之前,应该首先了解和确定各研发费用明细比例的合理区间。下面,我们看一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规范中,与比例有关的规定:

1、科技人数规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2、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规定。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3、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4、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另外,根据复审经给来看,研发费用各明细有以下合理区间:(1)“研发费用―直接投入”,不要超过研发费用比例的60%;(2)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不超过公司当年总折旧的25%;(3)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如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10%,另有规定的除外。以上各科目费用占比企业实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建议不要偏离太大,否则容易被视为异常,会引起评审专家的注意,从而增大了抽查或专家答辩的可能性。

(三)规范各研发费用核算内容

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研发费用核算时,应当按照以下划分标准严格归集、分项核算,做到核算口径一致。

1、人工费

在界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时,首先必须明确研发人员的构成主体,其中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辅助人员以及在本企业累计工作183天以上的前三种兼职或临时聘用人员。其所发生的人工费主要指从事研发活动的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薪酬。其中包括研发人员的基本工资、资金、津贴、各种补贴、年终嘉奖、加班工资以及其他与人工费用相关的支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人工费不包括发放给研发人员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等职工薪酬;对辅助人员发生的费用应该按照不同研究项目使用辅助人员的时间,采用合理的比例进行分摊,例如各研究项目可按照工时分摊辅助人员的工资薪酬。

2、直接研发费

直接研发费用是指直接应用于研发项目的各种购置费、检验费等,其构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研发过程中直接消耗的各种材料、燃料、动力等费用;另一类则是试验研发成果而发生的各中调试费、检验费等。

3、间接研发费

间接研发费是指为进行研发而购入的机器设备和无形资产以及各种长期待摊费用的折旧与摊销费用。此类费用主要包括用于研发项目的各种仪器、设备、固定资产、专业技术以及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修理发生的相关费用的推销。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发生的租赁费不做为间接研发费用进行账务处理,而将该部分间接费用做为直接研发费用处理。

4、设计费用

设计费用是指企业从外部购入的,为完成企业新构思或新产品研发的新工序、新技术等方面的设计费用。

5、装备调试费

装备调试费主要包括工装准备费用,但对于发生的常规性大规模、商业化、批量化的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费用不能计入装备调试费用内核算。

6、委托外部研发费

委托外部研发费用是指企业出资委托中国境内的其他企业或专业机构进行研发新项目,其取得的成果归委托企业所有,所研发的项目也与企业经营业务有紧密联系。

7、其他费用

高新技术企业发生的办公费、通讯费、高新技术研发保险费等计入研发费用中的其他费用项目中,但此项费用不得超过研发费用总额的10%。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认证、评审、验收以及评估、注册研发成果所发生的费用也可以计入研发费用的其他费用项目里。

三、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做好财务核算日常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证或复审是否通过,需要公司各部门密切合作,各部门工作人员要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加强沟通,将工作中模糊的工作理念摒弃掉,使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流程更加透明化、合理化,以支撑企业财务核算。

(一)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1、资质管理部门职责

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复审,策划研发项目,预测高新各项指标数并审核及预警,填报报表及进行网上申报。

2、财务部职责

建立并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专账账套,实时监控研发费用各科目是否超过目标值,确定高新技术服务收入,提供专项审计所需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

3、人事部职责

每月更新企业花名册及科技人员花名册, 填报研发人员工资明细表,提供企业员工执业资格清单及社保部门出具的近一年参保证明。

4、业务部门职责

策划研发项目,配合提供著作权或专利申请所需信息及对已结题的研发项目编制相关资料。

(二)规范高新技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流程

各企业根据的实际情况,应该规范高新技术企业日常管理流程(见下图),以支撑财务对研发费用的核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束

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提升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为企业带来较多的税收优惠,因此维护好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企业想要永久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必须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的要求规范企业财务核算,这要求各部门同力合作,尤其是财务部门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核算工作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9

一、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科技、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协调、解决认定工作及相关政策落实中的重大问题。要严格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有关规定,共同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初审工作。

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申报推荐工作程序。

企业网上申报后,及时将书面申报材料分别报所在县市区科技局、财政局;县市区科技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辖区内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材料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进行核实,形成统一意见后,在规定时间内联合行文分别报送市科技局和市财政局审核。县市区科技、财政部门上报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时,同时报送“推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汇总表”、“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申报材料审查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企业情况表”。

三、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提报研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证明材料。

企业提交申报材料,应同时提交研发费用明细账页复印件并加盖公章。企业提报的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研究开发费用证明材料中金额,应与企业研发费用明细账及记账凭证、原始单证等会计核算资料相一致。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亦应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账及原始凭证等相关会计核算资料归集口径、金额一致。无研发费用明细账或企业申报材料金额与会计核算有关资料不一致的,不予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四、进一步加强中介机构管理。

出具专项审计报告的中介机构必须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规定的条件,并能够切实履行规定职责。申报企业原则上要从省财政、税务部门推荐的名单中选用认定鉴证机构,选用推荐名单之外的中介机构,必须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规定的条件并能够切实履行规定职责。

中介机构要严格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有关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作出客观实际的审计报告。财政部门对中介机构出具的材料进行核实。如中介机构出具材料与企业提交的研发费用明细账出现差异,该中介机构应作出专项说明。

市高新技术企业推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聘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对中介机构资质和运营情况进行检查。如果中介机构在出具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报告中,存在帮助企业弄虚作假等行为,一经查实,取消其参与认定工作资格,在网上予以公告,并向其业务主管部门进行通报,提请主管机关进行处理。企业如因其选择的中介机构违规造成企业认定无效或其他损失的,由企业自行承担责任。

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以及已经获得资格的企业,不定期进行抽查和复核。发现问题的,取消其申报和复审资格,同时建议上级部门取消为其服务的中介机构从事此业务的资格,并向其业务主管部门反映该事务所执业质量问题。

五、对市级初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公示制度。

经市科技、财政部门初审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网上公示5个工作日,没有异议的,报送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10

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问卷调查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可用性,本研究所选择的问卷对象是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人员和政府审计人员。问卷的设计结合了结构式命题与半结构式命题两种方式,即部分命题需要调查对象选择相应选项作答,部分命题需要调查对象自由作答。问卷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纸质材料发放到调查对象手中,整个发放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将问卷发放给少数权威注册会计师和政府审计人员,让他们对问卷设计和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第二部分:将专家的意见进行汇总,据此有针对性的修改问卷,以确保问卷主题突出、简洁明了。第三阶段,将修改后的问卷正式发放。截至2014年2月10日,累计发放调查问卷25份,收回问卷25份。在回收的问卷中,“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所占的比重为8%,国内“百强”会计师事务所的问卷比例为52%,国内一般会计师事务所的问卷比例为24%,政府审计部门问卷比例为160%,与预期的设想的回收效果相符。

在问卷调查中,84%的调查对象对绩效审计的界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60%的被调查者认为绩效审计存在质量不足的问题,问题主要由国家制度和相关法规的不完善、指标体系本身存在欠缺或运用不当等引起,以发放式命题的方式得出了宏观上完善法制建设和审计过程中企业信息透明度,加强对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相关保护;微观上合理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加强绩效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建立总结反馈机制,加强和改善审计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项目R&D学习互动机制等有效建议。同时,此次调查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方面在总体指标中的权重进行了相关统计,并以半封闭式命题的方式对此三方面指标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评估,按照九级评分法为所提供的60个初始指标分别打分,为下面的指标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笔者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的收集,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由于因子分析的结果太大,故在这里本研究不得已予以简化,仅将检测结果列示如下,最终选择以下变量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绩效审计模型。接下来,为了确定各个指标在总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本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测试,并构建了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模型,由于计算方法此模型中,各个指标按照九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分数由高到低分别代表:非常好、很好、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很差、非常差。并以此分数对企业进行准确评价,为企业今后改进方向作出指导。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11

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在企业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中,税务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风险。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合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合理防范管理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

一、高新技术企业概念和税务风险防范管理影响因素

1.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经过国家审核认证的,在我国境内持续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与高新科技发展研究一年以上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且以这些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为生产依据进行长期经营的经济实体。

2.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管理的主要因素

(1)科研人员在企业的比例问题

在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判定政策中,包括科研人员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这一项,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高新技术企业的判定取决于科研人员在全体员工中所占的比例,企业财务对科研人员所占比例的不正确评估,会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定出现问题。如果税务人员对企业科研人员比例核定有所出入,则会导致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有影响,进而影响其税务的处理。

(2)研发经费归属问题

企业会计人员有时会将研发经费归属至管理费用或者其它费用里面,导致企业研发经费在管理费用中的比例有所偏差。而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申报,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核是以研发费用所占的份额为依据的,以此评定税务减免的份额。因而企业的税务处理要能合理的评定研发经费的比例,明确研发经费的归属问题,正确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规避税务风险。

(3)确认收入的使用额度问题

目前,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上的不健全性,导致了国家有关税收的政策与有关收入确认的政策有所出入,收入确认上没有明确的界限,税收额度也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收入在研发费用中的使用额度,将直接影响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减免。所以说,只有对收入的使用问题进行明确的确认,才能保证税务风险防范管理的有效性。

当然,以上只是导致高新技术企业面对税务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了税务风险的产生,比如说,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始于科学创业活动,这些科技创业活动大是由高新科技人员发起和组织的,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对金融税收也知之甚少造成税务风险;再或者说由于上市公司规模较大以及财务等相关信息的公开性,主管部门在高新认定中,都会对研发费用的审查会更加严格,相比于一般高新企业来说,这部分企业就面对更大的税务风险。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都会造成税务风险的发生。

二、合理防范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问题

1.加强企业内部自查和审计

企业要做好税收风险防范管理的内部督察,做好税务审计、税务自查和财务审计等工作,为企业合理纳税提供保障,防范税务风险。在日常工作中,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部门要及时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定期对与税务有关的内容进行自查和审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查明原因并纠正。针对企业的高新技术申报问题,企业可以聘请专门的财务顾问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监督,保障内部审计的顺利实施。针对专题复核复审报告,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专项审计的方式,也可以聘请专业的税务机构对税务审计工作进行指导。

2.强化企业有关部门的后续管理

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要组织成立专门的部门,该部门的职责就是跟定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政策,从而为企业的税务申报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企划部门要落实和跟踪研发活动以及研发费用,在提交审查资料前期,要对往期的备案信息进行详细的对比。当然备案信息是不可以随意调整的,假如出现必须要对备案信息进行调整的情况,也应该在未备案时期进行调整,确保审核提交的数据资料和往年备案的数据资料一致。

其次,企划部门要针对所提交的资料,比如研发成果报告、协议、研发费用合同以及鉴定意见书等,需要设立专门的台帐进行保管和归档。而且如果企划部门在工作中出现困难,应当及时向公司汇报和领导进行沟通,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出现税务风险问题。

3.提升企业税务人员的工作素质

企业应当重视建立能力强、有责任心的税务管理队伍,注重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仅是保证企业财务部门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企业资金链合理运转的重要依据,所以,企业应当注重财务部门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核算的准确性,为企业各种数据的申报提供精确的数据。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定期组织税务人员的再教育,提升税务人员在报税、审核方面的专业水准。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和研发、销售部门沟通,及时了解研发人员的数目、研发经费的使用状况、以及销售收入的使用状况,总收入的计算和划分等,保证税务人员在报税时不出现误差。

三、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具备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应当建立税务风险防范体系,及时防范企业中存在的税务风险,并且做到风险来临时早发现、早解决。认识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加强企业内部自查和审计,强化企业有关部门的后续管理,提升企业税务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的措施。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管理的能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12

一、新三板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新三板是我国近十年发展起来的重要资本市场,是挂牌企业数量最多的一个资本市场。截止2020年4月30日,新三板挂牌8626家企业,其中创新层658家,基础层7968家,总股本5472.89亿股。中小型高新技术在新三板挂牌融资,拓宽了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直接融资平台。

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作用

(一)提升企业品牌宣传效应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投资者可以在股转统系查询挂牌企业信息,宣传了企业品牌,提高了企业社会知名度,让社会投资者更多了解企业,强化了客户和潜在客户对企业的认识,表明企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企业具有非常高的成长性,提升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对企业拓展市场具有明显的宣传效应。

(二)提升企业价值发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企业和股东的股票可以在全国股转系统进行报价交易转让,实现非限售股份在交易系统内以较高的价格进行流通,增强了企业股票的流动性,企业的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被社会投资者认可,从而充分体现创业者团队及个人的价值,企业非限售股股东可以将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出售套现,实现了财富的增值,为企业股东带来较为丰厚的回报。

(三)提升企业综合融资能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有助于解决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借助新三板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帮助企业改善资本结构,使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依据企业战略布局的需求向投资者定向增发股票,引入合格投资者,进行股权融资,这一块资金不需要支付利息,是企业的股本,进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资金成本,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之前,首先要找准企业市场定位,把脉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在国家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的位置,让企业发展布局战略清晰化。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过程中,企业要接受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协助,将企业产权关系明晰化,纳税行为规范化,创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完善企业的治理层架构。在新三板挂牌后,券商会常年对企业进行业务督导,企业发生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在全国股转系统进行披露,会计师事务所会对企业半年或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督促企业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架构明晰,权责合理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规范企业治理能力,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挂牌新三板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研发项目资金管理风险较大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后,企业处于企业生命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呈现蓬勃发展良好态势,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引领市场前沿,技术创新快,科技含量高等特点。企业研发新产品项目是个较漫长的过程,从研发新产品市场可行性调研,到报批立项,从高新科研人才的引进,原材料、研发设备的源源不断的投入,整个研发项目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和保障,甚至出现资金长期被新产品研发项目占用的情况。对于部分新产品研发项目的投入会有研发失败的风险,一旦研发新产品项目没有成功,那么企业就会承担较高的资金损失压力,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从而会造成企业日常经营性资金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对企业生存发展造成危胁。

(二)企业筹资策略不完善实际控制人及其家族的资金投入是不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设立阶段股本资金的主要来源,这部分资金有限。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体系没有权威机构进行评估,企业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导致企业融资能力有限,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资金流的连续性,随时有流动资金可用,中小型高新企业经常采用借新债还旧债方式进行债务偿还,为了获得一笔新的银行贷款,甚至到民间借贷市场借上一笔15天期的高息过桥资金,用过桥资金把到期贷款还上,过桥资金的利息费用较高,随着借新债和还旧债的次数逐增多,融资越发困难,筹资的风险和难度在不断加大。

(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不完善合规性审核是内部控制问题最为关键的一项,尤其是财务内部控制问题,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准备挂牌新三板之前,会由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牵头,对企业整体业务进行合规性审核,查找企业的不足之处。1.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流程控制不完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之后,会按照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要求,多方面对财务制度进行流程优化设计,对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疏理、重构,但财务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仍然存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联系不紧密,进而造成企业管理上出现漏洞。一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资金审批流程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企业资金使用决策仍是由实际控制人一个人决定、自己说了算,“一只笔”的问题仍然存在,财务人员盲从于实际控制人。过于简化的审批流程会带来舞弊的风险,给企业的资金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财务内控制度流于形式。2.财务内部控制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不相容财务职务岗位设计,坚持财务部门定期轮岗制度,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要从企业顶层设计,确保实现财务管理全过程的控制,目前财务内部控制运行制度不健全,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仍然普遍存在,企业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稽核部门,没有建立明晰执行监督管理机制,财务内部控制运行监督机制不健全。3.审计稽核监督机制不完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运行是否有效性,除财务岗位定期轮换外,内部审计稽核等职能部门的组建要得到管理层重视。出于成本的考量,目前,不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没有成立审计稽核部门,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审计稽核部门,但审计稽核部门工作覆盖面不广、审计广度、深度不够,审计稽核部门工作体系建设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审计稽核部门的监督功能,不利于改进完善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四、完善挂牌新三板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为进一步提升挂牌新三板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解决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管理层应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减少企业在全国股转系统披露半年报、年报财务信息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建立完备企业研发项目资金管理风险规避机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本身具有较强的风险性,研发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完善的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研发资金使用办法,统筹研发经费管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严把研发项目预算、决算,资金划拨和支出审批,对研发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管理,逐级审核、审批,力求节约使用,确保研发经费申请、使用畅通,为研发新产品项目保驾护航。对市场不明朗的新产品研发项目,减少资金预算投入,确保研发资金高效使用,同时为研发项目购买商险保险,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二)完善融资战略和提升融资效率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并非一项独立的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一环,它是支撑企业战略管理、驱动投资增长所需财务资源的保障机体。企业融资方式应多样化,强化融资风险管理机制。随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半年、年报财务数据在全国股转系统定期披露,企业的发展成果会在全国股转平台得到展示,会受到更多合格投资者和银行界的青睐,融资渠道多样化,融资方式选择多样性,间接降低了融资成本。

(三)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首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行为准绳,财务报表及附注要真实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应从规范会计原始凭证做起,拒绝做假账,确保财务报表和账目准确、完整、真实。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应单独设置研发费用明细辅助账,对研发费用支出进行详细核算和归集。其次,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股东会、监事会,加强督促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尊重财务部门独立会计核算,遵守会计法规,不得授意财务人员篡改财务资料,给财务部门核算施加压力,优化审批控制流程,杜绝“一字笔“现象。最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要加强内部审计稽核部门建设,对会计核算进行严格稽核审计,提出书面整改意见,财务部门要依据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及时自查自纠,需要追溯调整的事项,要和审计部门沟通确认后及时调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