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工作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2-12-01 18:19:52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篇1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抓好人才源头队伍建设,以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为导向,以提升综合能力为重点,以实现青年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创造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培养造就一支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为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储备。

二、工作目标

1、通过能力提升计划,形成鼓励青年人才成才发展的良性工作机制,推进人才工作健康发展;

2、通过能力提升计划,形成青年人才培养梯队,建立人才发展的蓄水池;

3、通过能力提升计划,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能担当起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重任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

三、提升对象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2、在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积极进取、勤勉敬业,具有培养潜力;3、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部分学历或职称未达到以上条件,但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专长、工作成绩比较突出,经单位党委(组)推荐上报的;4、年龄在35周岁以下,行政级别在副处级以下(不含副处级)。

四、具体措施

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工作协调办负责青年人才能力提升计划的全面实施工作。

1、广拓才源。拓展广泛吸纳青年人才的途径和渠道,是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要完善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通过组织“一日游”、优秀大学生暑期实践、毕业见习、课题研究等,既提升青年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又拓宽选才渠道。要继续坚持公开招录的方式,补充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招录青年人才到街镇村级机构或社区工作站工作,做好人才储备。

2、基层实践。组织青年人才到基层实践是为青年干部补上“社情民意”课的有效手段。要继续做好新招录公务员到部队军训工作,组织新招录公务员到街镇村级机构或社区工作站等基层锻炼基地进行实践,在基层实践中要完成“八个一”工作任务,即深入基层记录一本民情笔记、刻苦学习熟悉一批政策文件、奉献爱心联系一户贫困家庭、联系群众广交一批农民朋友、加强实践参与一件实事工作、认真研究完成一个调研报告、勤于思考提出一个合理建议、结合实践完成一项工作案例。此外,各有关单位也要安排新招录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基层岗位实践,以增强青年人才的群众观念、吃苦精神和务实作风。

3、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是丰富青年人才工作经验与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区委组织部根据青年人才的实际发展需求,每年定期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选派青年干部到环境较艰苦、矛盾较集中、责任较重大的地方和岗位挂职锻炼,并做好跟踪考核;各单位也要制定相应的青年人才岗位锻炼计划,有目的地安排青年人才轮岗锻炼,在项目建设、实事竞赛中提升青年人才的多岗位的工作能力,促使他们尽快成长。

4、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促使青年人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有效方式。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和各单位要通过课题研究、献计献策活动,组织青年人才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调研,破解难题,明确对策,形成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供领导决策参考。通过课题研究,提高青年人才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5、学习培训。学习培训是提升青年人才能力素质的基础。一是组织各类在职培训,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和各单位提供各种在职培训机会,包括选派优秀青年人才参加市青干班、组织本区青干班、中青班等;二是鼓励青年人才学历提升,并提供资助。具体条件为:(1)各方面表现突出,年度考核在称职以上,经单位同意报考研究生;(2)报考专业与本职岗位专业对口;(3)通过国家统一的研究生考试,被高校或研究机构正式录取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4)业余时间。满足以上条件,其读研期间的学费可以全部报销。经费报销途径为:(1)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由区人才发展资金给予列支报销;(2)非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或具有其他收入渠道单位及街镇由各单位列支报销。

6、师徒结对。师徒结对带教活动是提升青年人才能力的有效途径。要组织各单位领导、中层骨干、高级专家与青年人才“师徒结对”,在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引导,工作上点拨,通过“传帮带”,让青年人才吸取带教老师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尽快成才,健康发展。

7、搭建平台。平台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要进一步完善区青年人才协会运行机制,各单位要成立青年人才协会分会或青年人才联谊小组,搭建青年人才交流沟通的平台、建设学习提升的阵地、成为联情联谊联志的纽带。青年人才协会或联谊小组要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演讲比赛、名师讲座、文体活动等,从而团结、凝聚、提升全区青年人才。

8、竞争上岗。组织竞争上岗,是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机制,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措施。要进一步完善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和任期制,凡出现科级岗位空缺,一律竞争上岗,让优秀青年在竞争中成长,在竞争中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

五、工作要求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篇2

第一,“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有机融入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青年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始终将工作放在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设计、去把握、去推进。充分利用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司(局)际协调会议机制,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列为“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子项目,将“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列为国家一级竞赛,争取到了青年专场职业技能鉴定、青年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等优惠政策,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直接抓好400家重点联系企业,通过命名全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培训或鉴定基地、深入企业调研指导等途径,将工作纳入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格局。发挥大钢、汽车、开发区等行业团组织和青年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业内经验交流、工作研讨等活动,既推动了青工战线团的建设,又扩大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覆盖面。各级团组织还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形势,大力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青年技能人才,积极参与新职业、新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不断完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措施。我们在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针对青年特点,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强化培养措施。各地各企业团组织普遍把技能培训作为工作基础环节来抓,对青年技术工人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其中“双证”培训、“学分制”培训、校企合作培训、青工网上技校培训等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按照“层级推进、相互衔接、规范运作”的要求,层层抓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发挥了大赛在评价、认证技能人才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为优秀青年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了舞台。广泛开展主要面向青年的职业技能鉴定活动,突破了比例、资历、年龄、身份等限制,畅通了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将促进青年技能人才合理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组织青年高技能人才带徒传技,推荐青年技能人才走上重要工作岗位,开展同业技术交流,为青年技能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初步构建青年技能人才工作服务体系。构建服务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是做好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各地各企业团组织着眼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创新,初步建立了推动工作的服务体系。一是培育了工作项目。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每个环节都培育了相应的工作项目,比如,在技能培训方面,有青工技能培训“学分制”;在技能竞赛方面,有“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在技能鉴定方面,有“青年职业技能鉴定周”等活动;在典型培养方面,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评选活动等。各个项目既独立存在,又服务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工作态势。二是完善了评价机制。注重对青年技能人才进行较为全面、综合的评价,实现了团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有的企业团组织联合人力资源等部门,开发了一些企业急需的职业和工种标准,有力地服务了国家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三是强化了活动阵地。在沈阳建立了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示范基地在青年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各地各企业积极加强活动阵地建设,统筹利用好团内培训阵地、企业培训阵地和社会培训阵地,为青年职工学习技能、成长发展提供了阵地依托。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实施三年来取得的可喜成绩,凝结着各级团组织、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方面同志们、朋友们的辛勤劳动。借此机会,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为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进一步做好企业共青团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要有新高度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形势下,深入做好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对其地位作用的认识有新的深化和提高。

第一,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大家知道,当前,我国已进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需要我们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战场。在决定企业发展及其竞争优势的各种要素中,人才资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尽管近些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相比,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素质水平亟待提高。作为企业价值重要组成部分的技能型劳动者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短缺会严重阻碍理论设计向实际产品的转化,严重影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能力。同时,我们要看到,在当前我国“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交织的关键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产生的最主要根源就在于贫富差距过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穷人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早晚要出问题。劳动者个体作为真正的经济动力之源,如果其生活质量能获得较大改善,能够拥有一个可以预期的良好发展前景,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一定会增加和谐因素,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青年职工是企业职工的主体,不仅身处企业生产前沿,还承受着不断增加的发展压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共青团组织正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参与经济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决策、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帮助青年技术工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有效提升青年职工的效率价值,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可以帮助青年职工提高经济收入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二,要着眼于青年职工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资本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等方面的深刻调整,企业治理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竞争方式的深刻转变,都对企业的工种结构、岗位要求、人才标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包括青年技能人才在内的广大企业青年的成长需求和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在价值取向上,青年职工在希望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目标的实现,更加希望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在群体结构上,随着企业内部青年职工的日益分化和青年劳动力进城入企务工,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青年职工分层明显,在发展预期、具体需求等方面的群体差异性显著增强;在活动选择上,青年职工更愿意选择符合其自身兴趣爱好、能够为他们提供服务或使他们有所收获的组织和活动,在工作之余,他们还往往根据兴趣、需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想方设法提高自身职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在交往方式上,青年职工喜欢用网络、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增多。这一切都给新形势下企业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支柱性项目,它的实施有助于帮助青年职工提升技能素质和水平,更好地适应工种和岗位要求,满足自身渴望发展、渴求成功的愿望,从而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智慧和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有助于帮助青年职工增强自信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形成良好的评价,形成一种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有助于在青年职工中消除分化和隔阂,形成主流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青年、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要着眼于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社会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但社会越是分化,越是需要整合。总书记曾指出:“要有效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各种力量良性互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关系以及当今我国社会的政治伦理观产生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能够“牵一发动全身”、具有决定意义的关系是党群关系。可以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格局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课题。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保持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对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在党和群众之间,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和党之间,没有自己的利益。充分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作用,把青年紧紧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党作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共青团的应尽责任和价值基础。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共青团的组织设置、动员方式、服务手段、运行机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比如说,一些企业团组织的组织设置模式不能有效地联系、覆盖青年,一些企业团组织的动员方式难以牵动青年的利益期望,一些企业团组织难以有效地提供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和青年特点的工作产品和服务等等。如何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获得青年的广泛认可、拥护和支持,提高青年职工对企业团组织的客观依存度和心理认同度,是企业共青团面临的严峻考验。“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充分考虑了新时期党团关系、团青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是企业共青团组织实现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三年来的实践表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的一个工作产品,因其“量化、通用、受益面广”的优势,有效地突破了传统工作产品在青年中的“市场营销”瓶颈,有力地促进了青年的参与和对青年的服务,促进了团组织与青年的密切联系和良性互动,促进了团的自身建设和职能作用发挥,在一些企业扭转了团组织边缘化的趋势,为企业团组织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

二、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规律的把握要有新水平

大家知道,规律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只有把握规律、抓住本质,把“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本质基因”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本质基因”有机结合,才能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回顾总结多年来共青团工作特别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三年来的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把握。

第一,加强领导是重要前提。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是否重视,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如何,在工作布局中把它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投入了多少资源,形成了什么导向,对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及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实施以来,在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和企业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青年职工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可以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工作实践再次表明,在大体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不同的主体,其认识程度和实践结果是不同的,这也是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工作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任何时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如此,我们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但也有个别单位当面讲认识很深刻、很到位,回去以后要么不讲不干,要么敷衍了事地提一下。反过来,有了荣誉、称号等则当仁不让,能要多少就要多少,恨不得他一家包了圆。我们是一个组织,作出一个决策是很慎重的。我以前讲过,是否推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我们研究、论证了两年,在得出它具有“量化、通用、受益面广”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青年职工的参与率和受益面,有效促进团青互动等结论后才下的决心。而实践证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我们不搞强迫命令,但对某些不良习气和作风是深恶痛绝和坚决反对的。同时,在认识还可以的情况下,还有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执行力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在未来十年内,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执行》一书的作者拉里·博西迪泽指出:“不能执行的领导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合格的。”我认为,执行力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思想是否重视、认识是否到位的问题。所以,我希望包括在座诸位在内的做得好的绝大多数单位和同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暂时做得不够理想的单位能够加强领导、尽快整改。总之,希望青工战线广大团干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把“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支柱性项目,始终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把这一对国家有利、对企业有利、对青年有利、对共青团有利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第二,广泛参与是重要基础。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离不开广大青年职工的积极参与。当代青年职工有着强烈的参与诉求和发展愿望,是企业共青团的行为主体。他们既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成果的享有者,也是工作实践的推动者。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需要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的参与和支持,更需要充分尊重企业青年的主体地位,发挥青年职工的能动作用,而不能仅仅依靠“单向度”的行政手段,单一地借助外部效应或引入外生变量。因此,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氛围,激发青年职工的主体意识,引导青年职工积极参与,集中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使之与企业党政支持、社会力量帮扶相互促进,从而使“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成为尊重、集聚青年职工智慧和愿望的“市场选择”,形成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良性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青年职工普遍参与之日,就是我们的工作取得成功之时。

第三,政策支持是重要条件。政策,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生命线。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政策的受惠群体就是我们工作的利益依托和群众基础。政策的受益面越大,我们工作的群众基础就越广泛、越坚实。换句话讲,没有国家良好的宏观政策,没有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绝不会有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在这方面,各地区、各企业团组织积极争取劳动保障部门支持,做了大量工作,优化了青年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当前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宏观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通过积极努力,争取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形成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同时,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在政策宣传咨询、协调落实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使“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和青年职工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为工作开展提供相适应、可持续的政策保障。

第四,完善机制是重要保障。机制建设,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保障环节。着眼于工作的持续发展,在组织领导、动态管理、评价考核、激励约束等方面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意义重大。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发挥机制的保障功能和作用,首先要增强机制建设的系统性,加强机制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各个机制在空间上并存,在功能上互补。其次,要突出机制建设的针对性,针对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最后,要力求机制建设的实效性,建立结构合理、作用明显的机制群,推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想我们能否通过深入研究,建立起一种以“正反馈”机制为核心的系统动力学模式,激发各种工作要素的活力,使工作成为一个能动和谐、自主调节、自我发展的自组织系统,能够能动地离开原有状态,走向新的状态。在这方面,青年文明号活动就已经形成了类似机制,可以为我们的思考和研究提供借鉴。

三、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深化推进的措施要有新发展

在过去三年的工作实践中,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工作,形成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下一步,要把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做法坚持下去,同时,鼓励各地各企业团组织大胆创新,努力开创新的工作局面。下面,我再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在坚持统筹兼顾上下功夫。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具体体现。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做到统筹兼顾。一是要在工作目标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规模和结构的关系。既要努力扩大培养规模,提高规模效益,让更多的青年职工参与进来,使更多的青年技术工人受益;同时,又要注重优化工作的供给结构和产出结构,一方面为青年职工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使青年技能人才队伍的类型结构、等级结构、能力结构、人文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优化,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实现较好的结构效益。二是要在工作领域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巩固和拓展的关系。既要抓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在国有企业的深化和拓展,又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向非公有制企业,实现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在各类企业中的协调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和作用,通过联合举办技能竞赛、进行职业鉴定等途径,推动工作向现代服务业和新兴行业拓展。三是要在工作对象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既要帮助青年职工培育与产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素质,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又要加强青年农民工的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形成与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既要抓好“蓝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又要在“灰领”、“白领”等职业领域探索工作路径和经验。既要遵循“累积效应”规律,注重加强普通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更要注重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各类人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四是要在工作阵地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所有和所用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团内教育培训阵地,又要积极整合资源,依托企业职工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建立一批青年技能实训基地和鉴定站(所),实现工作阵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既要依托传统职业教育网络,又要积极应用各种先进手段,依托网上青年技能培训学校等虚拟阵地,开展远程培训等工作。既要建好、用好、管好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服务,又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在其他区域探索建立新的示范基地,逐步实现示范基地在全国的合理布局。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4-0069-02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多年来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素质教育的经验总结和深入发展,是“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大学生内在潜力的一项高效能的素质教育举措。

1 新时期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大学生有计划、有导向地参与素质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青年大学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为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1.2 共青团的创新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广、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以及网络应用的普及造成了大学生的流动性大,选择性强等问题,这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还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高校共青团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应继续发挥其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正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具体措施。

1.3 青年成长成才的要求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当今的大学生已不再是往日的“天之骄子”,而是就业大潮中的一滴水,一粒沙。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必须完成的任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全面实施,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

2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特点

1)全员化。该计划服务对象是全员的,面向所有高校全体在校大学生,只要学生乐于参与,就会为大学生提供多级联动的素质平台。

2)全程化。该计划覆盖每一个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环节,从入学直至毕业。配套的素质拓展证书详细记录了每个学生参与素质活动的全过程。

3)系统化。该计划系统地指导每一位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它具有完整的体系,整合社会的资源,建立从校内到校外、从个体到集体广泛参与的良性机制。同时该计划各个环节和阶段之间存在着很强的逻辑关系,是一个完善的、均衡的、相互关联的科学教育体系。

4)人性化。该计划“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它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对未来职业的需要进行设计,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指导,让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可以有的放矢。它的最大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充分的发展空间,发展人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能力发展。

3 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核心环节

“大学生素质质拓展计划”的开展,包括成才指导、拓展训练、评价体系和社会认同4个部分。

1)成才指导。该计划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全程地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并就学生完善素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

2)评价体系。该计划有专门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量化评价体系,客观记录学生素质培训和实践情况,这一体系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热情,也能实现社会、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结果的考评。

3)拓展训练。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第二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

4)社会认同。争取劳动、人事等部门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政策支持,完善大学生就业准入机制,畅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推动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及其评价体系的认同。以适当方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计划的实施。

4“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新发展

“大学生素质拓展规划”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顺应时代需要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把高校共青团工作无论从内容到体制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1 开拓共青团工作新思路

面对“80后”、“90后”个性张扬、求新求异的一代,所以这个时代对共青团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什么样的时代,就要有什么样的共青团;有什么样的共青团,就能造就什么样的青年”。“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恰恰抓住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的需求,开拓了高校共青团工作思路新的发展。它内容、形式方面都与时俱进,全程化得为学生创造利于其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使团组织真正成为青年之家,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提高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愿意积极投身到团的活动当中。

4.2 丰富共青团工作新内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它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6个方面。这6个项目赋予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心内涵。

4.3 深化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职能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内容范畴建设项目化、具体化、明确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久以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中心主要是辅助党政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共青团的工作内容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导致高校共青团工作职能不突出,形象不鲜明,影响着共青团作用的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推行将高校团组织推到了素质教育的第一线,创新了高校团组织工作的职能与内容,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自身作用和地位得到了确认和保障。

4.4 规范共青团工作的内容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使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内容更加制度化、有形化。以前的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没有严格的记录和认证载体,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非常地随机。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改变了这种状态,它有素质拓展的专题汇报制度,同时定期公布即将开展活动,按照需要有计划安排各项活动,并有专业的指导教师来指导,使得每个学生真正从素质拓展中受益,也使得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有了制度化的保证,有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篇4

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意见

关于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的活动意见为全面提高我矿青工队伍整体素质,深化集团公司“三创一争”主题活动,促进青工岗位学习、岗位成才、岗位奉献,为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根据上级团组织《关于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意见》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委、集团公司《关于开展职工技能大赛活动的意见》文件精神,经矿团委研究,报矿党委同意,在全矿青工中广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具体意见如下: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教育优势,以企业改革发展为中心,以“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为统揽,以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青年人才为目标,以提高青年技术工人的职业道德修养、就业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为重点,以组织青工技能培训、开展技能竞赛为主要途径,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技能过硬、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青年技能人才队伍,为我矿实现五年二十亿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二、活动的目的意义青年是企业振兴、发展的生力军与突击队。目前我矿35岁以下青工达5200余人,广大青工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他们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大力提高广大青工的业务技术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复合型的青年技术人才,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强化内部管理、促进安全生产,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广大青工中开展拜师学技、技能比武、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是共青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服务企业改革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具体体现。它着眼于青工素质的提高,服务于企业中心工作,服务于青年根本利益,目的在于引导广大青工秉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贡献”的创业理念,立足本职岗位,提高职业技能,争创一流业绩,努力成为企业合格的劳动者和优秀岗位人才,推动企业发展进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职工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使团的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实现共青团的作用与企业行为的有机统一。三、基本目标今后五年的目标是,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使80以上参加计划的青年技术工人(35周岁以下)的技能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一个技术等级,培养青年中级工1000名,青年高级工500名,青年技师100名,青年高级技师50名(简称“1515工程”)。四、主要措施(一)组织青工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技能培训是加强青年技术工人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各单位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分阶段、分层次、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和内容,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效率,使青年技术工人不仅能够学到本岗位的知识,能够掌握灵活解决生产技术、工艺方面实际问题以及进行发明创新的实际本领,而且能够提高青年技术工人的职业道德修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增强岗位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弘扬高度职业文明,为青年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二)开展青工拜师学技活动。要积极帮助青工落实“一带一”、“一带二”师徒关系,特别是刚刚分配参加工作的团员青年,要通过召开“拜师大会”,举行拜师仪式,签订师徒合同,具体确定“学技”、“授艺”的方法和内容,通过制订学习计划、发放辅导材料等形式,使其尽快地掌握操作技能,更好地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三)开展青工技能比武活动。结合职工岗位技能大赛活动有关内容,将5月份定为“青工技能活动月”,通过技能比拼、青工技能擂台赛、青工理论知识竞赛等技术比武活动,深入实施一人多岗、一人多技的“青工素质工程”,切实提高青工岗位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四)继续做好青工“五小”创新竞赛活动。各级团组织要继续抓好本单位青工“五小”创新成果申报工作,坚持每月定期向矿团委申报制度;各单位每月申报“五小”创新项目至少1项,20xx年度青工“五小”创新成果要于9月30日前报送完成。适时举办青工创新成果展示会、创新成果会,命名表彰等多种形式,大力挖掘青年人力资源,引导青工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做贡献。各单位上报《项目申报书》时,须填写清楚单位、专业及项目负责人姓名,将《项目申报书》一式两份,连同电子版原件一并报送矿团委。对青工申报“五小”创新成果获奖人员,集团公司将按不同奖项给予奖励,并评选出优秀组织奖(单位)若干。根据集团公司有关文件规定,在集团公司职工技能大赛活动中,对获得20xx-20xx年度“五小”创新项目的参赛个人,每有一个项目,在个人技能大赛总成绩上加2分,最多加 6分。五、评比表彰矿团委将联合有关生产技术部门共同评选出青工“五小”创新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由矿党委、矿行政联合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奖励标准按**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奖励费用从矿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基金和矿优秀管理成果奖励基金列支。六、活动要求(一)提高认识,扩大宣传。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是共青团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住企业发展这个根本,围绕企业中心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一个切入点,是服务企业改革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培养企业发展后备军和生力军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培养大批青年岗位能手作为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要大力宣传技术工人也是企业重要人才、也是重要生产力的新观念,不断激发广大青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人人争当能手,个个立志成才的生动局面。(二)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是一项长期工作,各单位要制定计划,统筹安排,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活动方案和实施办法,使活动更具操作性,确保活动收到实效。要注意发现选树活动典型,坚持由点到面,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顺利实施,我矿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各专业副总及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部、生产技术部、机电运营部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活动办公室,团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各单位要形成由单位党政负责人牵头,技术负责人具体抓,团支部协调实施的基本运行规则。各单位要把这项活动纳入区队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各个方面为团组织提供必要的支持。各级团组织要把这项活动做为今年主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通过这项活动逐步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团的工作运行机制,推动我矿团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篇5

近年来全市各级团组织在各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市工作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创新载体抓手,实施项目带动,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促进富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探索了具有时代特征、富阳特色、青年特点的团工作新路子,尤其是打造了“青年创业创新行动”、“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志愿者行动”、“团建双基工程”等一系列有创新、有特色、有成果的工作品牌。对此,市委是满意的,也是充分肯定的。

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推进战术突破,加快“转危为机、实现再造”的关键时期,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定信念、牢记使命,敢当重任、引领创业,积极投身富阳新一轮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之中,施展理想抱负,实现人生价值。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以人为本,抓人促事,团省委在我市开展的“村村都有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试点工作,正是引导凝聚青年、培养发展青年、打造人才队伍的一项有力举措。因此,各级党团组织一定要按照团省委工作要求、全市工作部署,合力开展好这项工作。

下面,我代表市委就做好“村村都有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工作提三点要求。

一、要把“好青年”作为社会新导向,凝聚广大农村青年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加速转型的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农村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态,由此产生了基层团组织活力不够、资源不多、吸引力不强等等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善于用新的手段和载体组织青年、动员青年、服务青年,就会使团的建设落后于时代、落后于青年,甚至影响团的建设根基。

作为团结、教育、引导青年的共青团组织,要紧紧抓住“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试点工作这一有利契机,抢抓机遇、争先领先、勇挑重担,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服务农村青年成长成才,不断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要严格按照团省委“村村都有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做到早谋划、深研究、快落实。一方面要做好“村村都有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要在今天会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协调解决相关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好青年”的宣传力度,除了要做好活动内容的宣传,做到广而告之,更要注重提升“好青年”的个人影响力,让他们在村里面红起来,使“好青年”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导向、一张个人金名片,充分发挥“好青年”在教育、引导和凝聚农村青年中的独特作用。事实表明,当前历史条件下,抓典型宣传,仍然是推进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和手段,典型示范教育在引导青年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共青团组织要以本次试点工作为抓手,挖掘、树立、培养一批农村青年身边可学、可比、可亲的榜样,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青年树立起“到农村去创业”的理念;要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引导更多的优秀农村青年参与到“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中来,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青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二、要把“好青年”打造成为工作新载体,激发农村工作活力

农村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活跃和夯实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团省委推出的“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更是直接把目光投向了基层农村,把更大的工作主动权交给了村级组织。

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作为农村基层工作的组织单位,要健全机制、完善服务,要以“好青年”为工作新载体,坚持党建带团建,在创新基层工作模式、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团结凝聚基层青年等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要明确龙头意识,发挥牵头作用。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要发挥党组织在“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中的核心作用,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协调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规范程序、加强指导、强化监督、完善措施,确保“村村都有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稳步推进。

二是要强化基层作用,激发农村活力。面对农村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要把开展“好青年”试点工作作为激发农村活力的一次新的探索,要放手把工作的主动权交给村级党团组织,把权力赋予基层群众;要在稳步推进“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为龙头、基层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农村工作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村级党团组织的工作执行力、活动影响力和组织凝聚力。

三是要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为载体,增强与农村青年的思想沟通,紧密契合农村青年求富、求发展的最大渴求,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多为农村青年成长解决实际问题,创造良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环境;对“好青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扶持和发展,要通过推优入党、推才上岗、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使“好青年”发展成为活跃农村工作、夯实基层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力量。

三、要把“好青年”推广成为培养新模式,打造优秀青年农民

本次试点工作能否取得圆满成功,能否实现“村村都有好青年,人人都是好青年”的终极目标,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能否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农村青年特点、又适应时展需要的青年农民培养的新路子。

关于对“好青年”的培养发展,在工作方案中对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这点做得很好。这里,我再强调三点。

第一,要加强 思想政治引导。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比如当下农村青年中流行的“不入党不入团,不当先进不结怨”的信条,这显然和优秀青年农民的要求不符。要以“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为抓手,通过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农村青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好青年”要优先发展成为党(团)员;对综合素质较高、群众基础好的“好青年”可视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使其成为农村青年中的模范先锋。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094-03

近两年,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培养、引进、使用等三个方面着力培养和打造一支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发挥高校在海峡西岸建设中的人才高地作用,为海峡西岸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和措施

1 贯彻《纲要》精神,把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福建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闽政[2009]25号),向全省各高校印发《关于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的意见》(闽教人[2010]28号)和《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的通知》(闽教人[2010]42号),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管理,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尤其是提升教师的学术道德以及学术规范水平;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并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通过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树立教师职业道德情感、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等,进一步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启动师德建设工程,实施六项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例如:优秀青年专任教师担任班导师制度等,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局面。

2 树立全面人才观,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培养校本教师齐抓共管。(1)引进急需。各高校修订完善《人才引进暂行规定》,在重点引进领域、引进对象、条件、待遇、配套支持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依托国家和福建省各类中青年骨干人才项目,实施“拔尖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学术骨干引进与培养计划”,重点引进了一批在本学科领域崭露头角、极具发展潜力的年轻学术骨干。通过引进紧缺急需青年高层次人才,直接带动学校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2)加强内育。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重视校内中青年人才的培养,重视学术梯队建设。依托国家有关部门及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有关人才项目,设立青年教师培训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专项经费、青年基金、育苗基金、科研启动经费等专项经费,通过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学位提升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外派访学计划”、“国际学术交流计划”等,为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创设发展平台,壮大了学校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完善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骨干教师、新教师培养等三个层面的人才培养体系。(3)助推成长。一是加强新教师参加福建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参加学校和院系组织的岗前相关培训,帮助高校新任教师尽快转换角色、摆正位置,为尽快适应高校教学工作做好各项准备。二是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尤其是助教配备思想作风正派、治学严谨、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进行指导和培养,发挥导师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关和科研关。三是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各高校通过成立教学督导组和专家组,加强青年教师听课工作;鼓励青年教师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访学研修等方式更新、拓宽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开展青年教师英语、计算机、多媒体应用、试卷的编制与分析等教育教学能力的技能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水平。四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本学科和行业特点,提倡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夯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鼓励应用型专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分批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实践累计时间至少半年。通过专业实践,加强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以促进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国家认可的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专业(行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 发挥团队协作力量,为青年教师成长创设发展平台。(1)以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以交叉学科为纽带,围绕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完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和科研特聘岗的激励机制,通过“选拔-培养-晋升-再培养一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模式,加大学术团队与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2)通过省级和校级教学团队建设,吸收青年教师参与,不断优化团队梯次结构,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加强梯队建设,共同开展教学研讨、经验交流和教学资源开发,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积极创造条件,营造青年教师成才、稳定和发展的良好氛围。(1)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加强岗位聘任的顶层设计,实行关键岗位聘任制度,建立起以竞争、激励、流动为核心和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用人制度;建立有效的服务保障机制,对引进人才开设绿色通道,对他们的发展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主动为他们提供家庭安置、子女就学、家属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让引进的优秀人才尽快投入工作。(2)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既重视培养、引进和用好教学、科研方面人才,也重视培养、引进、用好管理、经营、后勤等方面的人才。在人才问题上,提倡“水涨船高”,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3)学校为教师脱颖而出积极创造条件,评选青年学术后备人才;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如提高学术津贴、资助出席学术会议、资助发表论著;举办教学质量月活动,评选青年优秀教师、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4)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多出成果,设立奖教金,奖励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遴选校级“教学名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福建省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各方面取得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着深层次问题,例如,青年优秀拔尖人才总量偏少,学科分布失衡。青年教师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现象。青年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偏低,体制机制有待创新,队伍建设经费仍显不足。青年教师的团队效应不明显、竞争力不足,学术群体的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建设任重道远。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受高校性质及地缘因素限制;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相关的配套措施不足;青年教师访学进修愿望不够强等因素。

三、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思路与主要举措

1 统一认识,科学谋划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培养、用好青年教师作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部门都要关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主动推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战略。把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把服务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中青年人才成长规律,统筹抓好高校现有中青年骨干教师与引进人才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现有中青年骨干人才,同时大胆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建设一支具有不同素质能力的、满足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要求的中青年教师队伍。

2 扎实推进重点人才项目建设,造就高水平青年骨干队伍。依托国家及福建省重大人才工程,围绕人才引进、提升、培育、扶持等内容,实施以人才强校为宗旨的“拔尖人才培育与引进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百名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扶持计划”、“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等人才建设项目。在优势学科领域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富有创新能力、能组织带领一批人协同攻关的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加强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依托各教学、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梯队建设,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形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强化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中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水平。

3 提升队伍国际化水平,增强青年骨干人才国际竞争力。组织实施“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计划”,统筹处理好国内与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开发的关系,把提高现有中青年教师队伍国际化素质作为推进人才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加强与境外高校、科研和培训机构合作,以教育培训的国际化推动人才国际化。充分利用国家公派、校际交流、单位公派、富闽基金等多种渠道和友好合作院校、校友网络、合作项目等多种资源,选派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到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访学进修或进行科技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拓宽人才国际视野,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学术竞争意识和国际交流能力,促进中青年骨干人才融入国际竞争。

4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从管理层面上增强服务意识,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健全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和保障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重视发挥各用人单位在培养、引进、稳定人才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动员各方力量协调一致做好人才工作。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加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政策、鼓励人才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更加开放的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人才的管理、服务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等运行机制,把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努力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把中青年骨干教师吸引和聚集到学校事业中来。

5 加大经费投入,建立队伍建设经费动态增长机制。优先保证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提高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经费在人才队伍建设总经费中的比重,确保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的落实并逐年增加。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福建省有关人才建设项目的经费支持,在重大项目建设中,优先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多渠道筹措经费,重视校友资源,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1 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培养项目”。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青年教师是教学科研的生力军和教学骨干的后备军,代表着高校未来发展的希望,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现代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亦即取决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从青年教师的来源来看,高校新进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不具备师范生背景,他们虽然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大多数是一毕业就走上高校教学岗位,没有系统学习过教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严格的教学技能培训。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了新教师岗前培训与在职继续教育制度,但这类培训重教育教学理论而轻具体学科的教学法,培训内容较笼统,尤其是忽视了新任教师实际需要;另外,相关培训课程多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新教师负担繁重,因而其培训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教育部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培养项目”,建立对青年教师教学的跟踪培养机制,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2 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人才待遇与服务水平。加大地方高校青年人才资金投入,用于支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阿时尽快帮助解决高校新区建设所欠下的债务,以使高校能够有更多经费投入于领军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中。

3 进一步改革职称评审制度。现行的职称评聘政策不太适应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为“海峡西岸”建设服务,就要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建议这类人才在高校保留原有的职称并自行聘任,享受相应的待遇,而不必要求他们转评。

4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目标管理。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泛数字化”的考核评价办法不恰当,是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根本原因所在。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从教师的自身还是从工作的性质来看都是如此,因而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也不能采取僵化、刚性的量化评价方式。教师劳动在空间上的拓展性和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决定了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也应采取灵活的方式,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注重目标管理,淡化刚性的过程管理则是一种受欢迎的管理方式。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篇7

共青团xx省委始终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历来重视青年人才工作。我们注重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努力服务全省工作大局,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扎实有效地做好青年人才工作。

第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青年成才之路。坚持不懈开展理论读书班、理论学习社团、业余党(团)校、新世纪读书计划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以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用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规划青年成才之路。把促进发展作为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引导青年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安徽的加快发展联系起来,为省委、省政府在不同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实施农村青年致富奔小康工程,培养了一批农村青年“四个带头人”;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青工创新创效,造就了一批青年兴业领头人;服务科教兴皖战略,开展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大学生“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培养了青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展示了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的风采。

第三,发挥实践育人优势,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刻苦磨练铺就青年成才之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年志愿服务,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安徽基层计划,引导青年志愿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进行奉献。大力实施青年创业行动,评选表彰在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引导青年在重点工程、生产一线、科技攻关、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建功立业、岗位成才。

第四,落实以人为本要求,用切实有效的服务拓宽青年成才之路。广泛开展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教育青年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的观念,帮助青年打下坚实的知识根底。主动参与和管理青少年事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发挥青法协和未保委志愿者关爱团作用,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通过努力,全省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通过青年“五四”奖章、江淮十大杰出青年、青年科技创新奖等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奖励了数千名各类优秀青年,促进了大批青年人才不断涌现。二是以协会和社团为依托,团结凝聚了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上百万人。三是通过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了青年劳动者的素质。十一次团代会以来,全省接受团组织职业培训的达2万多人次,提供中介服务3万人次,工岗快递6600多人次。四是通过希望工程、共青团爱心助学行动等载体,为广大青少年学习成长提供帮助。去年一年,全省就筹集爱心助学资金1100余万元,帮助3.2万名学生继续学业。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青年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需要青年人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和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辈出,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是实现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实施“861”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到2007年,将有数百个大中型项目、上万亿元的投资,这为青年人才就业创业、脱颖而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从个体角度看,青年渴望早日成才。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处在学习知识、走向社会、寻求发展的起步阶段,成长成才是当代青年的根本需求。科学的人才观在全社会逐步树立,市场配置人才的格局逐步形成,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因素逐渐破除,这一切,解除了束缚青年成长成才的桎梏,激发起青年奋发成才的愿望,调动了青年想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积极性,青年渴望早成才、快成才、成好才。

从团的实际看,必须履行应尽职责。做好青年人才工作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职责,是党政所需、青年所求、共青团可为的最佳结合点,是开创共青团事业新局面的重要生长点。要树立“个体优秀,团体冠军”的理念,竭诚服务青年,为青年的学习、生活、创业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引导一代有志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投身“861”行动计划,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

年初,团省委把实施青年人才计划作为今年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见事早、考虑深、谋划精、抓得准。这项工作对于指导和带领全省各级团组织,落实人才强省战略,更好地服务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国、全省、全团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人才强省战略,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青年人才计划为抓手,紧紧抓住培养、凝聚、举荐、配置四个关键环节,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队伍,引导各类青年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第一,要大力培养青年人才。要发挥团组织的优势,为广大青年学习、交流、创业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创造机会。要和省委实施的“新技师培养计划”相对接,大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通过读书学习、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同业交流等形式,提高青工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岗位成才。不断深化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组织农村青年进高校学技术,动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到农村搞培训,大力培养农村青年“四个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为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和回乡创业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维权等服务,努力促进青年农民“移民”进城、转岗就业。要有计划地为青年人才进行职业导航、技能导航、成就导航等职业生涯设计,帮助他们制定人生发展规划,用这种平台为青年人才服务,为青年培养工作服务。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篇8

第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用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规划青年成才之路。把促进发展作为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引导青年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安徽的加快发展联系起来,为省委、省政府在不同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实施农村青年致富奔小康工程,培养了一批农村青年“四个带头人”;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青工创新创效,造就了一批青年兴业领头人;服务科教兴皖战略,开展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大学生“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培养了青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展示了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的风采。

第三,发挥实践育人优势,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刻苦磨练铺就青年成才之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年志愿服务,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安徽基层计划,引导青年志愿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进行奉献。大力实施青年创业行动,评选表彰在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引导青年在重点工程、生产一线、科技攻关、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建功立业、岗位成才。

第四,落实以人为本要求,用切实有效的服务拓宽青年成才之路。广泛开展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教育青年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的观念,帮助青年打下坚实的知识根底。主动参与和管理青少年事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发挥青法协和未保委志愿者关爱团作用,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通过努力,全省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通过青年“五四”奖章、江淮十大杰出青年、青年科技创新奖等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奖励了数千名各类优秀青年,促进了大批青年人才不断涌现。二是以协会和社团为依托,团结凝聚了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上百万人。三是通过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了青年劳动者的素质。十一次团代会以来,全省接受团组织职业培训的达2万多人次,提供中介服务3万人次,工岗快递6600多人次。四是通过希望工程、共青团爱心助学行动等载体,为广大青少年学习成长提供帮助。去年一年,全省就筹集爱心助学资金1100余万元,帮助3.2万名学生继续学业。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青年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需要青年人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和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辈出,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是实现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实施“861”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到20__年,将有数百个大中型项目、上万亿元的投资,这为青年人才就业创业、脱颖而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从个体角度看,青年渴望早日成才。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处在学习知识、走向社会、寻求发展的起步阶段,成长成才是当代青年的根本需求。科学的人才观在全社会逐步树立,市场配置人才的格局逐步形成,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因素逐渐破除,这一切,解除了束缚青年成长成才的桎梏,激发起青年奋发成才的愿望,调动了青年想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积极性,青年渴望早成才、快成才、成好才。

从团的实际看,必须履行应尽职责。做好青年人才工作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职责,是党政所需、青年所求、共青团可为的最佳结合点,是开创共青团事业新局面的重要生长点。要树立“个体优秀,团体冠军”的理念,竭诚服务青年,为青年的学习、生活、创业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引导一代有志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投身“861”行动计划,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

年初,团省委把实施青年人才计划作为今年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见事早、考虑深、谋划精、抓得准。这项工作对于指导和带领全省各级团组织,落实人才强省战略,更好地服务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国、全省、全团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人才强省战略,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青年人才计划为抓手,紧紧抓住培养、凝聚、举荐、配置四个关键环节,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队伍,引导各类青年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第一,要大力培养青年人才。要发挥团组织的优势,为广大青年学习、交流、创业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创造机会。要和省委实施的“新技师培养计划”相对接,大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通过读书学习、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同业交 流等形式,提高青工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岗位成才。不断深化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组织农村青年进高校学技术,动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到农村搞培训,大力培养农村青年“四个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为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和回乡创业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维权等服务,努力促进青年农民“移民”进城、转岗就业。要有计划地为青年人才进行职业导航、技能导航、成就导航等职业生涯设计,帮助他们制定人生发展规划,用这种平台为青年人才服务,为青年培养工作服务。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篇9

(一)政策出台背景

利用自然与人力资源的优势,从2000年起,非洲国家不断扩大贸易投资,经济取得了稳步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估计,非洲的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5.4%,这一势头将持续到2016年。非洲国家希望通过中小型企业大力发展工业,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是,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数据显示,非洲的青年失业人数约达750万,几乎占整个地区青年人口(2000万)的三分之一[2]。鉴于非洲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与非洲青年高失业率的强烈反差,日本适时调整对非洲高等教育的援助政策。2013年,第五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日本对非洲的援助从侧重基础教育变为加强高等教育,主要体现在非洲青年商业教育计划(African Business Education Initiative for the Youth)这一政策之中。该计划推出一项全新的奖学金计划,提出在2014-2019年为1000名具有学士学位水平的非洲青年提供来日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并安排其在日本企业实习。对非洲青年的商业教育计划是日本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项目,通过为非洲青年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具有发展潜力的非洲青年。

(二)政策目标和管理机构

通过该计划,日本将建立一个高校、企业与非洲人力资源相联系的网络,发展非洲青年的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促进优秀非洲青年对日本社会的了解和认识,熟悉日本企业制度,开发非洲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此外,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日本企业参与和推动非洲工业发展,在非洲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取得更多话语权。

为实现预期目标,在日本高校的配合下,日本政府设立了筹划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日本国际合作机构(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JICA)。筹划指导委员会设立在与日本有密切经济联系的非洲国家,代表日本政府批准参与非洲青年商业教育计划的候选人,参与选择申请者的部分程序;咨询委员会监督计划的进展;日本国际合作机构对整个计划进行统筹和安排,督导委员会运行,选择并实施程序,负责非洲青年到公司参观和实习;日本高校教授硕士课程,在这个计划中主要承担对申请者的筛选工作,包括第一次数学和英语笔试、最后的面试、教育和指导候选人。

(三)政策的实施

1.参与对象的遴选

非洲青年商业教育计划主要吸纳并培养三类人才:民间人才(在民间机构进行经济活动的年轻人才),政府人才(在政府部门从事产业政策制定的行政管理人才),教育人才(在非洲高等教育及培训机构中从事未来产业人才培养的教育人才)。参与对象须符合以下条件:54名非洲国家公民(第一批主要招收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南非的应征者);22~39周岁;已获得学士学位;教育人才和政府人才须有半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得到所属部门的许可;英语能力强(雅思考试成绩5.5以上者优先);清楚地了解计划的目标,决心为本国工业发展作出贡献,毕业后能加强本国和日本之间的联系;目前未申请其他机构提供的奖学金项目;健康状况良好;非军人。[3]

2.计划实施安排

非洲青年商业教育计划分4批实施:第1批来自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南非的159名青年(其中,有44人由日本23个企业推荐)[4],已于2014年到达日本;第2批从54个非洲国家选拔出350名青年,于2015年9月到达日本;第3批共300名青年,2016年到达日本;第4批共100名青年,将于2017年到达日本[5]。他们最多可在日本学习三年:前6个月主要通过参加讲座、接受教授的指导进行预科学习,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若考试失败,则被遣送回国。考试通过者将学习两年的研究生课程,毕业后可在日本企业进行半年的实习。[6]

3.申请的程序

申请者需提供申请书、本科毕业证书、学术成绩单、身份证复印件和照片、推荐信。日本对申请者进行筛选,经过4轮严格的筛选后才能确定名单和资格。第1轮为数学和英语的书面考试,旨在评估申请者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第2轮为指导委员会面试,审核申请者对本项目的理解,并对申请者进行优先排序,决定申请者参加第3轮的优先顺序,对项目目标不理解的申请者将会被取消资格。第3轮由日本高校筛选,参照第一轮书面英语和数学的考试成绩,对申请者所选的大学和专业进行匹配。经过筛选和匹配,确定多于大学招收人数2~3倍的侯选人。第4轮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面试,确定最后的候选人。通过4轮筛选的申请者将获得督导委员会的正式批准,作为正式派遣学生向日本国际合作机构提交正式的手续。[7]

(四)日方所提供的费用和实习安排

日方对留学生的资助项目多、资助力度大,各资助项目的资助金额都有明确规定。由于日本为参与非洲青年商业教育计划的人员提供了包括学费、生活费、机票等在内的所有费用(详见表1),故实习期间,日方不再为该计划人员支付报酬。

工程、农业、经济和工商管理是这个计划的重点领域。所有参与者在暑假或研究生课程结束以后,必须参加日本公司的实习,原则上对实习者没有奖励或补偿。被私营部门推荐的参与者在毕业以后不能直接回到原公司,应该服从实习安排。

二、日本对非洲青年商业教育政策的特点

(一)政府指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

日本政府在第五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中强调,要关注非洲高等教育的发展。紧随其后,日本政府出台了非洲青年商业教育计划。非洲青年商业教育计划在政府及筹划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会、日本高校和日本国际合作机构的密切配合下开展。日本政府分析了非洲发展的现状,权衡现实利弊,有意识地引导非洲优秀青年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制度,制定了以开发非洲人力资源为直接目的,以争取日本在非洲取得高等教育话语权、赢得国际社会认同为战略目标的政策。

日本高校和筹划指导委员会参与对非洲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拔,符合要求的候选人在严格的入学考试之后,可以学习研究生课程。日本国际合作机构在统筹整个项目的同时负责学生实习。计划实施的各个环节由日本咨询委员会监控,防止人才选拔的不公正和经费利用的不合理。

(二)高校积极参与选拔优秀人才

日本高校在非洲青年商业教育计划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选拔人才的环节,日本高校严格把关,除了对第一轮数学和英语成绩进行评定以外,还要通过面试环节,为申请人匹配合适的学校和专业,使来到日本深造的非洲青年定位更加准确、选择的专业和学习的知识更加明确,而不是凭自己的意愿选择大学和专业。高校积极参与优秀人才的选拔,可以保证来日留学生的质量,有利于大学自身的交流和发展。同时,高校面向非洲留学生设置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工程、农业、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非洲非常缺乏这些领域的人才和技术。除了大科目之外,下设的科目也非常详细,例如,在工程大科目下有制造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和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地质和矿业工程等。详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非洲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三)资格要求全面,选拔程序严格

非洲青年商业教育计划的申请比较严格。参与对象主要包括私人企业员工、政府工作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愿意宣扬日本社会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的优秀人才,并且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更多非洲人。同时,对申请者的国籍、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英语水平、对该项目的理解等方面的资质也有明确的规定。

该计划的申请者要经过4轮严格选拔,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接受日本奖学金的非洲青年都是优秀人才,确保非洲青年商业教育计划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全面的资格要求和严格的选拔机制保证这个项目的质量,也保证日本政府的投资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学有所成的优秀非洲青年回到本国,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能创造出品牌效应,吸引更多自费留学生到日本深造。

三、日本非洲青年商业教育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十分重视与非洲国家的友好交流和合作关系,中非已经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多领域、多形式的教育合作关系[9]。中国对非洲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从政策方面讲,来华留学生的政策、法规并不完善,中国迄今没有负责发展援助事务的专门机构,涉及对外援助工作的部门之间出现职能交叉甚至工作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10];从高校方面来说,没有充分挖掘其在科研和长期发展中对中非所起的重要作用,国内高校也没有充分发挥中非合作的企业在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中的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作用[11];从非洲来华留学生的层次讲,由于对来华留学生的选拔并不严格,来华留学的非洲青年并不是最优秀的。

借鉴日本对非洲青年的商业教育政策,我们一定要吸取经验,抓住机遇,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社会的教育话语权、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通过促进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教育软实力。

(一)政府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完善来华留学生政策

针对非洲青年商业教育计划,日本政府出台了比较完善的奖学金政策,从战略分析、人才筛选,再到学生实习,以及整个过程的监督都有条不紊,这些都得益于政府制定完善的政策,组建相应的机构,明确不同机构的职责。对于我国来说,政府应充分认识非洲高层次青年教育培养的重要作用。选拔并培养非洲高层次青年,有利于我国与非洲的交流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扩大在国际社会的教育话语权;有利于非洲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科研创新。

我国政府首先应制定和完善吸引留学生来华的政策,并且组建相关机构,明确不同机构在对外交流中的职责和功能,保证留学生的选拔和实习工作顺利开展。其次,政府应当鼓励高校参与留学生的选拔工作。发挥不同高校的学科优势,针对非洲国家急需的人才,如工程、农业、商业等方面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最后,要选好重点国家,有侧重地培养人才,同时,要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非洲国家发展所急需的领域,以及我国具有优势、特色明显的领域,对学成回到非洲的留学生要加强沟通联系,使其为我国教育的良好形象形成品牌效应作贡献。

(二)高校积极参与人才选拔,打造高质量特色项目

日本高校在非洲青年商业教育计划中积极参与选拔人才,这是为本国、本校发展负责的表现,选拔优秀人才不仅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还能够起到宣传日本高等教育水平的作用。

高等院校作为中非教育交流的承载者和执行者,有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我国高校应该参与选拔优秀的非洲青年学生,保证招收学生的质量;了解来华留学生的发展方向,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优势和来华的非洲留学生的专长,以中国在非洲的企业或是非洲国家的企业为着眼点,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吸引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都参与其中,培养出非洲所急需的人才,提升高校的吸引力。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篇10

到西部去

2003年,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我国西部的191个服务县

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和非典疫情,使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成为当务之急。2003年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十周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及研究生支教团等工作深入实施,为更大规模选派青年志愿者奔赴西部基层在工作机制、政策保障、社会导向等方面积累了经验。

2003年5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工作。会议指出,要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积极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建功立业。

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支持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6月5日,团中央、教育部联合成立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领导小组,由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教育部部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全国项目管理办公室,由团中央书记处分管书记担任主任。全国项目办下设综合组、招募组、宣传组、保障组等6个工作组,由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

“各项准备工作进展得飞快!”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有关负责同志回忆说,“团中央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投入了很大力量,机关各个部门全面联动,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各项工作都已经准备就绪了。”

随后,面向全国的招募工作紧锣密鼓、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当年7月,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我国西部的191个服务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才智。

扎根西部

“青年人就应该选择最需要的地方、最需要的事业”;“以年轻的名义,以志愿者的身份,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志愿西部,无悔青春!”――这是清华大学一位研究生志愿者的真情吐露。

经过10年发展,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志愿精神大行其道,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不可阻挡的潮流。

10年来,参加西部计划的15万名大学毕业生先后来到中西部26个省(区、市)500多个贫困县的乡镇一级,从事11个专项行动的志愿服务。这期间,“奉献西部、扎根西部”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2003年以来参加西部计划全国项目扎根中西部基层的志愿者共计万余人,近6000人选择民族地区,2600人自愿留新疆和兵团工作,1056人留藏工作。

周毅,支援四川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为加快同心村经济发展,主动担任村组公路建设总指挥,亲自规划,工作在公路建设第一线,克服重重困难,带领群众修建、改建村级公路16公里。工作之余,他走访贫困户、五保户、军属,70%的时间与村民在一起,被广大村民亲切称为“老百姓的贴心人”。

孙丽倩,支援新疆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支教于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寄宿制中学。现为阿勒泰市富蕴县二中“特岗教师”、“新疆麦田分社”总负责人。支教以来,她在阿勒泰地区实地走访学生146人,资助贫困中小学生74人,为贫困孩子发放资助款126450元;在阿勒泰地区的教学点建立“麦田图书馆”11间,募集图书126000余册。

许昊,2009年从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在服务期间,许昊担任了职业技术学院的专职教师,将电子化教学手段和课外调查、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入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许昊的带领下,在藏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开展了丰富的志愿活动。2009年底,他们为萨嘎县等4个部级贫困县的贫困中小学生争取到了20吨冬衣和教学用品的援助。

去年,党中央书记处提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加大向民族地区派遣志愿者力度”的指示精神,团中央将在新疆和兵团的实施规模扩大到4000人左右,在的实施规模扩大到400人左右。

今后,将有更多志愿者被派往西部民族地区。

服务接力代代传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西部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也为深化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西部计划实施以来,10年间组织运作日益成熟,为西部输送的大学生也逐年递增。

从实施规模来看,由2003年的6000人发展到2011年的17600人,近10万名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中西部22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100多个县服务,加上辽宁、河北、江苏、贵州等23个省(区、市)实施的地方项目派遣的5万名左右志愿者,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总规模超过15万人。

从服务领域来看,相继实施了支医、支教、支农、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志愿服务行动、西部农村文化建设志愿服务行动、西部基层检察院志愿服务行动、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西部基层人民法院志愿服务行动、开发性金融志愿服务行动、西部农村平安建设志愿服务行动。

项目实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西部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也为深化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2005年7月12日,总书记就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出重要指示。2011年5月10日,总书记给中国青年志愿者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回信,肯定了研究生支教扶贫的工作成效,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要求将支教扶贫的接力棒一届一届传下去,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努力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

总理也先后两次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部计划志愿者和2005届毕业生以及浙江林学院16名西部计划抗震救灾志愿者联名信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广大青年大学生在西部计划志愿服务中的健康成长和奉献精神。

201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同志在新华社《研究生赴西部支教扶贫成效、问题及对策》一文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组织实施西部支教扶贫工作,是团工作的创新之举,是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年轻人的有效途径。另外,西部计划还被列入中央财政绩效考核项目,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部际协调机制。2011年,西部计划被列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子项目。

西部计划作为新时期下共青团品牌工作,加强了基层团组织力量,促进了基层团建,为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作出了积极努力。按照“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工作目标,通过持续不间断实施西部计划,为各级团组织尤其是高校、服务县团组织引导青年、履行职责提供了有力抓手,拓展了工作空间,成为新形势下引导青年、教育青年的有效载体。

一年的奉献,收获一生的财富

――访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郭美荐

《中华儿女》:今年5月4日建团90周年纪念活动中,赴西部支教的优秀志愿者朗坤代表全体青年发言,可以看出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等引导大学生服务西部的项目对于培育青年人有重大意义,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西部计划开展的总体情况? 

郭美荐:从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已经有15万名青年大学生参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分别在西部基层和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基础教育、农业科技、医疗卫生、基层社会管理、基层青年工作、服务新疆、服务等7个专项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有1/4以上的青年大学生通过参与基础教育专项开展支教,有万余人服务期满后选择扎根西部基层。2010年,西部计划还被列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子项目。

《中华儿女》:西部计划取得了什么成效?

郭美荐: 西部计划是一项服务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自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各项工作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西部计划紧密围绕国家党政大局,以志愿服务的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自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已有9万余人次在内蒙古、广西、贵州、、青海、新疆等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有效促进了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了民族团结。同时,促进了人才资源在东西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效推动西部基层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西部计划作为国家首个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项目,探索了青年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党对青年知识分子的一贯要求并积极顺应当前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时代要求,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深刻把握当代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情感逻辑,搭建了培养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的新平台。

三是西部计划突出了志愿服务特性,在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建立了以全国、省级、县级和高校项目办为主体的组织实施架构,探索了包括宣传动员、招募选拔、培训派遣、管理服务、就业服务、考核激励等实施环节在内的一整套项目运行机制,在志愿者信息管理、安全健康管理、突发事件处置、考核评估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和规范措施,有效推动了青年志愿者事业的持续发展。

四是西部计划作为新时期下共青团品牌工作,加强了基层团组织力量,促进了基层团建,为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作出了积极努力。西部计划实施十年,已经成为团组织的品牌活动,特别是2009年开始实施的基层青年工作专项行动以来,直接向中西部2100多个县级团委各选派1名西部计划志愿者,3年累计派出了6000余人,直接支持了基层,为基层团组织履行根本职责提供了支撑,使团的重点工作形成了有效的社会功能。

《中华儿女》:入选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会接受哪些培训?

郭美荐: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期限一般为1―3年,为了促进志愿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服务西部,更好地成长成才,我们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西部计划政策、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当地乡风民俗、安全健康管理等方面对志愿者上开展预备培训和集中培训。一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重点向志愿者开展国情教育以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等方面教育。二是组织志愿者学习共青团工作文献和西部计划相关政策解读等文件材料,开展心理健康、安全健康、服务纪律、保险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三是团队训练。四是共青团业务、基层工作等方面的培训。

《中华儿女》:大学生到西部能得到怎样的锻炼和成长?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篇11

中图分类号:C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为进一步全面提高青年员工的职业素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集体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我们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青工”为主题,在集体企业广泛开展了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下面将有关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探讨。

一、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开展青年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一步明确了集体企业对青年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青年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思想动态,在集体企业与青年之间构建起一座互动的沟通平台,提高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有利地推动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

集体企业开展青年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充分地引入了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管理制度、企业形象等文化要素,为职工描绘了一幅绚丽的流域开发蓝图,长期指导着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也丰富了集体企业文化内涵的青年要素。

集体企业开展青年职业生涯设计充分地利用创新创效活动载体,为青年职工提供了更多培训、锻炼和实践机会,进一步提高了青年职工专业技能和工作水平,调动了青年职工的创新热情,为集体企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开拓了集体企业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和团青工作新路子。

二、有效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而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推行,前期的宣传和引导非常重要。开展青年职业生涯设计活动,我们充分利用了公司内部报刊、杂志、广播、网站等媒体进行有力地宣传,引导青年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使集体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到青年职工的需求,营造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

我们坚持竭诚服务青年的宗旨,对青年职工成功规划职业生涯提供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指导,帮助青年根据实际调整和修正职业目标,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降低了青年职工职业发展的个体成本,铺设了青年在集体企业改革发展中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

我们通过开展青年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充分掌握了青年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推优”等主题活动,持续跟踪青年个人成长,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使青年职业生涯发展保持预期的轨迹,帮助优秀青年脱颖而出。

三、把握活动节奏,有序推进活动开展

青年职业生涯设计是集体企业全面提高青年职工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一个持续推进的长期过程。

依据青年职工职业定向测试的结果,根据集体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结合职工个人设想,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确定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重点对象,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档案。

帮助设计对象结合职业定向与岗位设置,以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环境为条件,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轨迹设计,制订相应保障措施和实施计划。

在设定了职业轨迹后,根据集体企业职工职业生涯管理要求,积极主动地帮助广大青年职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沟通交流和协调工作,有效地处理了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冲突。

对于设计对象在每一个项目、每一固定时段的工作业绩,要求主管部门做出客观的评定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当一个阶段的目标达到后,再重新确立新的发展目标。

四、强化组织领导,提升活动实效

根据集体企业相关工作要求,我们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同时,为了配合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还制定和完善了系列规章制度。一是人才规划制度。通过对集体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现状的调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集体企业人才需求阶段和具体标准。二是激励约束制度。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创新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计划地提供新项目、新课题,为青年职工创造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三是岗位管理制度。通过岗位竞聘、挂职锻炼、轮岗交流、职称晋升、技能比武等多种途径,畅通青年职工成长通道。四是考核评价制度。通过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绩效考核、年度考核,对职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价,及时纠正青年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偏差。五是教育培训制度。通过组织“导师带徒”、“劳动竞赛”等培训活动,充分整合企业内外部培训资源,为广大青年职工提供了更多培训锻炼的机会。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篇12

作为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在部级人才发展规划中还是第一次。这些工程也是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其设计充分考虑了人才发展的全局,既突出人才发展的战略重点,又统筹人才发展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培养国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体系。12项重大人才工程涵盖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涉及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内容覆盖培养、吸引、使用等各个环节。财政部为12项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共核批了1000多亿元的新增经费。目前,各部门正把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与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结合起来,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龙头,引领和带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

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示范引领下,各地各部门也组织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或项目。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家36个部委系统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150项,已启动83项;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449项,已启动307项;各市(地、州、盟)计划实施人才工程3570项,已启动2388项……各级各类人才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由科技部牵头,主要是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科学家工作室,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建设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及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批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并不仅仅关注科研院所和大学里的科研人员,而是把企业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也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企业研发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较少,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例如在电信行业,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只有0.3%,这对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一大瓶颈,应促进创新型人才向企业积聚。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有关学者研究分析16世纪以来1200多位世界杰出自然科学家,以及19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后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45岁,峰值是37岁。这表明,谁拥有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英才,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当前,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把培育、争夺青年英才作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战略之举。目前我国两院院士中50岁以下的仅占2.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5岁。今后5年,我国将迎来高层次人才退休高峰。解决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问题,刻不容缓。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我国未来人才竞争力,包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未来管理英才培养计划”3个子计划。

为保障计划的实施,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成立由中组部牵头,、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参与的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部际协调小组,负责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实施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建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经费保障机制;由各子计划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计划实施所需政策,细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经费管理等有关规定。

在地方,吉林省委组织部、团省委2011年11月1日联合召开新闻会,宣布正式启动实施“吉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由团省委牵头实施,利用3年时间,培养一大批行业领军、社会影响广泛的创新型、创业型和技能型青年人才,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服务能力强的青年志愿者骨干队伍,吸引一批业绩突出、富有创新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初步形成各类青年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具体包括5个子计划。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由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着眼于提高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国际竞争力,以培养开发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统筹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坚持知识更新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研修相结合、整合优化现有培训资源与开发利用新资源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体系。该项工程包含企业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3个专项培养计划。

为保障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各专项培养计划要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不同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高水平教育培训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培训创新,注重调查了解不同培养对象的培训需要,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创新设计培训内容,突出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相关的专题性深度培训,满足差异化培训需求。强化岗位锻炼,积极推进培养对象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工作交流。落实经费保障,国家财政设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领军人才以外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所需经费,由企业和培训对象个人分别承担。要加强组织领导,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商联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工作。

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由教育部等部门牵头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旨在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每年重点培训1.1万名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5000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1500名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以及2500名学校优秀校长,力争在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该项工程所有项目已于2011年全面启动,包括“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等。工程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督促检查、动态调整的方式,按年度组织实施。

为保障工程实施工,将实行教育人才优先发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人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鼓励青年英才脱颖而出、促进培养造就教育家、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支持民办学校人才发展等政策措施。工程所需经费由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支持,每年共计9.4亿元。民办教育教师的培训经费可采取举办者自筹和政府适当补助相结合的方式。

文化名家工程

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由会同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印发,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该工程着眼于对成就突出的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和资助,着力为他们创新创业创优提供良好条件,积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名家的遴选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到2020年完成工程目标,届时由国家资助的文化名家将达到2000名。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还特别注意到与已经在宣传文化系统实施了8年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的衔接,提出“在同等条件下,获得过本领域公认的国内外重大奖项的,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国家其他重大工程的,在推荐中可优先考虑”。

该工程明确了对文化名家的资助扶持办法。一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创作研究;二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三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学习调研、考察采风;四是鼓励支持文化名家发挥智库作用;五是宣传推介文化名家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

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虽然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在2009年已达778万人,但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严重不足。为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卫生部牵头启动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根据该项计划方案,各级政府要在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工作,紧密配合;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统筹配置区域内的卫生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行业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要以全科医师培训为重点,实行短期人才培训与长期人才培养相结合;把医学杰出骨干人才引进与培养,同医药卫生重大科研计划实施以及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相结合,应注重德才兼备,强化其创新发展、学术引领、攻克难关,带动团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推动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全科医师制度。要把能力提高作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核心,加强基层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方案明确,要探索建立医学杰出骨干人才荣誉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团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步实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临床医师执业的必备条件;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师在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全科医师,积极开展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目前,“”已引进165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根据海外各类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拓展为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创新人才短期项目、创业人才项目、青年“”项目、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外国专家“”项目、人文社科项目7个子项目,基本形成了覆盖各领域、各年龄段的引才体系。“”的实施带动了全国各地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全力推进,各地纷纷推进各具特色的引才工程,形成了引进海外人才的新一轮热潮。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该项工程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旨在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该项工程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动态调整的方式组织实施。2011年,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启动工程实施工作;2011-2015年,逐步落实各项工作,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活动,推动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2016-2020年,全面开展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中期检查评估,适时调整重点方向,力争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2020年,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

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将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12个重点领域,采取年度项目计划管理的方式,全面开展4项人才培养培训项目。

加强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的衔接;加强对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拓宽和完善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进入“工程”的通道;将重点推进金融会计、社会工作、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业设计制造、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做到队伍建设和制度改革相结合。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为重点,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引领、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将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3个子项目。

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要为计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要发挥各部门优势,发挥各级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作用,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建立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和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带动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加大投入,为实施计划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实际,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等工作提供依据。加快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修订和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开发。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加快开发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培训技术和特色教材。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制度。定期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预测信息。建立完善分层次的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由农业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目标是到2020年,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农业杰出科研人才,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万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实施,将坚持服务发展、引领示范、突出重点的原则。在专业领域方面,突出培养造就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紧缺的生物育种、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效栽培养殖集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突出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科研人才,具有较高成果转化能力的农技推广人才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生产经营一线人才。

该计划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经费的主导作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扶持培养子项,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保障;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培养、农村生产能手培养、农村经纪人培养等4个子项,由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结合已有项目并纳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中组部牵头、人社部等9个部委参加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将以提升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计划地为这些地区输送和培养科教文卫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计划实施分为教师、医务工作者、科技人员、文化工作者、社会工作者5个专项,各专项实行行业主导、地方落实。利用各级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把计划实施与扶贫开发、经济开发、科技开发结合起来。以满足“三区”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选派和培养工作,促进长期工作与短期服务、个别选派与团队选派、内部调配与外部支援等相结合。

该计划以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覆盖的县和省级贫困县及新疆兵团困难团场为基本单元,针对、新疆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实际,各专项可制订专门计划,实行相对特殊的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参与选派和培养的人员主要是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水平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工作等公共服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以就近就便、本省调配的形式为主,调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支持省内受援地。对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相对薄弱的省区,可依托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组织跨省支持;选派人员以全日制工作形式为受援地提供的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短期服务应设立必要的项目,并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为“三区”培养人才要依托行业培训资源,安排到省会城市、中心城市有关单位参加脱产培训或岗位锻炼;将在“三区”领导创办社会事业的重点人才纳入培养范围,并给予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简化登记程序等优惠扶持政策。

为保障计划实施,对选派到“三区”的人员,符合条件的将在职务安排、职称晋升、计算基层工作经历、研究生考试等方面,执行现有优惠政策。各专项牵头部门可根据行业人才特点,制定完善引导政策。对业绩突出、基层欢迎的优秀人员以及落实计划成绩突出的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并享受相应政策。中央和各级财政为实施各专项提供经费支持。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将通过发放工作生活补贴、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每年组织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任职、服务和自主创业。选拔重点是30岁以下的应届毕业和毕业1~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

根据《方案》,到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大学生村官名额达到30万名,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选聘计划,逐步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选聘方式将坚持学生党员优先、优秀学生干部优先、回原籍任职的优先。引导优秀大学生村官留村担任村干部,注重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逐步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