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时政热点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8 14:54:08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篇1

一、引言

政治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时政热点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课本补充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把握当下前沿政治思想和发展动态,迅速捕捉当今国际国内的焦点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时政热点和高中政治课本教育有机结合,可以在丰富教学内容和课本资源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时事热点与政治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分析

(一)注重信息搜集,灵活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政治教师对于时事热点的教学,首先应该在教学资源上做好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比如在讲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章节时,可以有效利用当前国际油价的情况来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手段。比如最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通过控制石油价格,意图打压俄罗斯的经济,因为俄罗斯历来是能源出口大国,油价的下跌必然会对俄罗斯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引入这一时政热点,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等一系列相关政治理论知识。时事热点的教学是一项经久不衰的工作,每天国内外都会发生很多重大时政事件,教师在搜集素材的同时要兼顾一些知识点的考查,双管齐下,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多思多想多做

新教育理念发展多年,逐渐深入人心。高中政治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政治教师可以每天在晚自习前的30分钟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让学生自主搜集和关注热c事件,然后让每位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新闻信息整理好,并在各条信息旁边标注上涉及到的政治理论。这样坚持下来,引导学生多看多思多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利用黑板报形式,公布每周最热门的时政热点

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天由组长把政治教师强调的热点时事整理到黑板报上,供全班学生学习和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黑板新闻评选,让学生就黑板上的时事热点话题进行解读分析。教师可以将评选结果计入到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中去,并且作为学生评选“三好学生”的参考内容之一。总之,政治教师要让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时事政治,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自觉收集、归档、分享、评选各种时事信息。

三、结语

时政热点与政治教学相结合,对于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能够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弥补课本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的不足,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高中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时政热点的优势,紧紧抓住主流思想,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多角度、宽领域地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活学活用,为迎接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建明.找准课堂探究设计基点 带领学生轻松走入课堂――《生活与哲学》课堂探究设计基点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04):14-15.

[2]鲁新民.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高中新课程“生活逻辑”探究综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11):24-26.

[3]杨泽章,李道志.研讨式教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1):107-109.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篇2

[摘要]相较于其他群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非常高。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应当适当引入一些合适的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的实效性与教学效率。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重要性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在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

关键词 ]大学思想政治;社会热点;融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因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中各类冲突与矛盾问题层出不穷。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通过网络,社会热点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社会大众中,人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也就越来越高,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大学生群体对各种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普通大众。通过针对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可以认知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而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而言,透过社会热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课堂中,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一、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重要性

(一)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实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思想政治所追求的教学目标。要想顺利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具有多个方面的途径,然而其都必须要针对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将大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入思想政治课堂中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来说,大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一般都是贴近实际、贴近现实以及贴近生活的内容,而这些社会热点所彰显的社会现象与引发学生的思考,都在无形中契合了大学生的关注焦点[2]。大学生群体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通常都会遇到各种社会热点,往往需要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只注重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群体所重视的思想问题,无法直面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思想,往往就会使得学生产生厌恶感,导致课堂流于表面形式。将社会热点引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思想政治课堂才更具说服力、针对性以及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更高,也才能够充分彰显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二)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性一直以来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良好的实践体验通常包含两种途径:其一,走出校园,直接参与各种实践;其二,通过课堂情境设置,使得学生能够在对应的情境中模拟实践。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学思想政治课堂要想实现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通过课堂实践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而将社会热点引入到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将其转化成一种社会情绪或者某种社会心理后,学生就能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参与进来,其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能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意识[3]。然后,思想政治教师在将学生的这些积极性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针对其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讨论与体验,教师在进行适当的点拨,思想政治课堂的实践性必然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措施与建议

(一)精选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的选择是思想政治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要严格遵循以下几个标准:首先,针对性,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要和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有效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典型性,只有当社会热点问题具备普遍的意义,具有极为明显代表性,大学生针对社会热点进行剖析以后,才能够与思想政治的相关理论进行联系,也才能够从这些社会热点当中得出有关的结论。再者,及时性,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让学生与社会大众同步参与到社会热点的分析、讨论,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热点中产生共鸣,如此才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所以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是近期的,具有及时性特点。最后,焦点性,社会热点的选择不仅要是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应当是与社会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而这些问题同时也是政府与党需要解决的焦点。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的社会热点应当充分彰显焦点性,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为全面的接触社会、认知社会、了解社会。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思想政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通过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当站在客观的层面来针对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将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整合,以此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关社会热点的讨论会与讲座,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热点背后的思想,切实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为学生构建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及时更新一些社会热点内容,并构建对应的讨论板块,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个板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如此,不但能够方便学生及时掌握社会热点,为思想政治课程做好准备,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讨论,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利用社会热点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正如上文所述,实践性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而将社会热点作为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这个特征,能够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比如,利用当前“空巢老人”这个社会热点事件,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慰问空巢老人的义务活动,使得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4]。

三、结语

社会热点不仅是社会形势在当前的彰显,同时也属于未来社会发展形势的昭示。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能够让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发展形式,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能够与社会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大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秀杰.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事政治教育的整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91-92.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错综复杂的矛盾,新旧体制的摩擦,不同思想观念的冲撞,利益格局的失衡,往往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所谓社会热点,是特定时期内备受人们关注、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问题,它可以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突发性个体或通过不同途径广泛传播后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大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而大学生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尤其高。但由于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于事物的认识、判断、分析能力还有所欠缺,再加上部分媒体的误导,致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影响着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与理解,影响着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与理解,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必要性

1.1 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是紧密相关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看,社会热点问题几乎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所有教学内容。每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找到它的理论根源。例如:每年的社会热点“两会”,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关;是紧扣“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反腐败问题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相联系;等等。但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学生在中学时期由于高考的原因,死记硬背了大部分理论,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理论与实际脱离,照本宣科地一味强调正面教育,对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难以提供有力的说明,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解决大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困惑。久而久之,大学生们就会觉得课堂上讲的内容与现实完全是两码事,觉得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毫无用处。这样的纯粹理论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因此,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1.2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其主要教学目标并不是对大学生填鸭式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条文,而是要培养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实践领域不断扩大,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断增多,他们现在已不仅仅满足课本上有限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加关注课本之外的现实世界。但是,由于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对现实世界存在模糊或错误的认识,缺少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思维方法,囿于实践中观察条件的制约和分析问题思辨程度的限制,因而有时他们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时候欠缺科学和不全面,再加上某些传媒的误导,致使不少学生陷入欲求甚解而不得的盲目和苦恼中。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帮助大学生培养意识、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2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篇4

 

 

 

摘要: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知识图谱(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1994-2015年收录的365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相关论文数据进行转换、分析和制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呈现如下特点:从内容上看,逐渐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思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等聚类的研究热点;从时间上看,以2007、2013年为节点将研究划分为萌发期、爆发期和涌现期三个阶段;从类型上看,逐渐形成了以“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关键词命名的渐增型热点和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关键词命名的稳增型热点。深入分析研究内容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将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内涵阐释、拓宽研究视域、丰富话语战略实现路径、优化元研究方式。

 

关键词:话语体系;话语权;热点;前沿趋势;知识图谱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61-06

 

 

 

 

 

 

 

话语问题的研究始于文学或语言学中的意识形态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因此,客观、全面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科学计量分析和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客观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不仅为研究提供了客观、直观的研究成果,而且也为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前沿问题提供参考。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开发,它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PFNET)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算,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1]这是“一款具有关键词分析、作者被引分析、文献被引分析等功能的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现实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适用于寻找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紧张和当前的研究热点、前沿及对应的知识基础。”[2]关键词不仅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论文的精华,是作者对文章主旨的凝练和概括,能够敏锐、客观、有效地反映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3]词频跳变算法为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分析提供了可能,“该算法主要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那些频次变化率高、词频增长速度快的‘突显词’(burst term)从大量的题录的常用词中监测出来,用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仅是词频的高低,来分析科学的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4]。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题进行检索,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绘制出关键词贡献知识图谱,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该研究提供可靠地数据支持,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条件:篇名(模糊)=思想政治话语/意识形态话语/核心价值话语/德育话语,时间=不限-2015年”为检索式,并且经过学科类别进行精炼和筛选,得到有效的文献365篇。其中,时间起始设置为不限,但检索后发现研究1994年为起始;有效数据的筛选首先通过二次检索的专业选项进行过滤,再通过查看文献的内容,去除编者按、新闻报道、会议通知、重复文献等而后得出有效文献。检索结果以Refworks格式导出、命名、保存。经由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初步进行数据拆分为逐个文献保存后,得到分析数据365个。在CiteSpace软件中建立新项目,设置阈值如下:时间跨度为1994-2015年,时间分区是2年,术语选择为突显术语,节点类型选择为关键词,选择标准设置为Top30,生成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得到了317个关键词网络节点、611条关键词间连线(图1)。

由图1可以看出,1994-2015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共形成了53个主要聚类,且形成了以“合法性”(《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2009)、“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叹息》,2010)、“鲁迅精神”(《三次鲁迅诞辰纪念活动与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型》,2005)等7个聚类,这7个聚类有形成了以“意识形态”为强热点的聚类集合(图1右侧)。通过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序可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关键词以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话语霸权等为主,不仅出现频次高,且形成了较高的中心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分布

研究热点是某一时期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文献共同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5]“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可以代表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6]CiteSpace软件把研究领域概念化成研究热点和知识基础间的映射函数,在这个映射函数中包括三个核心概念:突变性探测、中间中心性和异质网络,可用于识别研究热点的本质,标注研究领域,及时识别新趋势和突变。基于此,我们从内容、时间、类型三个维度上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分布。

 

1.内容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

通过CiteSpace软件自动抽取产生的聚类标识可以选择具体化、具有实义的名词性短语,经由对数似然率运行,形成了的图谱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以“关键词(Keyword)”为网络节点,运行生成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每个圆形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的大小是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叠加而表现的,表明其为研究的热点程度。据表1可知,结合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介中心性和初始年份,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影响力较高的关键词,结合软件自动生成的报告,我们发现每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前30位的成果共形成了311个节点,53个主要聚类,其中有7个聚类较为突出,并直接指明了该领域内影响力较高的关键词依次是: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识形态话语、话语霸权、主流意识形态。这些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就反应了学者们所关注的重心和研究倾向,亦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问题。

综合考察图谱中的关键词节点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以国家意识形态和话语权问题为主,表明话语权问题是话语研究的核心;而研究趋向仍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功能为主流,却也出现了一些转向——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转变,即李宪伦等人尝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的思路,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为关注话语问题。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成为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

2.时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

根据CiteSpace软件进行突变性探测,进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突发起始时间和突发强度,进而判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发展脉络。首先将数据的阀值c(最低被引次数)、cc(共被引次数)、ccv(共引系数)分别设置为(1,1,30)、(2,2,30)、(2,2,30)进行运算,得到135个关键词节点,254条关键词连线,网络密度(density)为0.0281。为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时间分布,对突发性参数进行调整,发现了该研究的前30个关键词中出现了一个最强烈的引文脉冲(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聚类#1“思想政治教育”,该聚类初始文献产生与1994年,引文最强烈期在2007-2013年,引文强度为6.7453。

通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2007年和2013年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年发文量的拐点,据此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分为1994-2006年、2007-2013年、2014年至今三个时间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4-2006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成果初始阶段。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着“意识形态话语”、“政治意识形态”、“话语霸权”、“话语权”等标签词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数似然率算法(LLR)标签词检验发现话语策略、话语权、话语霸权、(国家)意识形态(变革)、话语、话语体系等中介中心性较高的节点名称。可见,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主要和意识形态变革、国家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与话语权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但是从突现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仍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研究领域多于文学与意识形态话语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少、相关性不强、研究范围不广泛,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程度不高,话语问题仍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准备阶段。而意识形态话语问题的研究仍在文学领域研究较多。

第二阶段是2007-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德育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国家话语权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常规属性的研究。从可视化图中的数据显示,在这7年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形成了39个聚类,较为突出的聚类有4个,且中心性较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中心线强度分别为0.55和0.35,形成的主要聚类相互关联和交织,形成了较为集中的趋势,同时周边有众多小聚类,为主要聚类的补充和丰富。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了主要方向,已成为初具学科特色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不断拓展。从突发性检测结果(表3)发现,话语研究虽然较为分散,但经过2007-2011年的凝练,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四个突显主题,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进入蛰伏期。而从作者信息聚类分析,这一阶段形成了以李宪伦为主、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构建探研”产出研究成果23篇,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成果,夯实了研究基础。理性反思和分析研究成果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视角从不明确逐渐走向清晰,研究方向从较为分散走向多样,研究主题从多样走向统一。这一阶段的研究初具规模,虽未能形成较为稳定的范式,却对核心概念、研究方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至今,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热点较为突出,“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中介中心性较高,并且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建设”为主的9个聚类。从中介中心性、聚类数量聚类间的交互程度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通过表4,我们检验这一结论,“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等关键词在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上较为突出,超过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权)、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权)已成为研究热点。同时,这一平稳发展预示着“涌现期”的到来。

3.研究类型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趋向

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介中心性、突现率以及时间分布等综合考察,可以列出四类具有代表性的热点,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而根据高频次关键词的引文历史(Citation history)分析功能生成的热点的被引历史路线图(图4)的比较来看,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渐增型热点,包括话语权(图4-1)和意识形态(图4-2)。从节点“话语权”的共现文献来看,共出现了68篇文献,内容主要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等内容。“话语权”具有话语权利或话语权力两种意蕴。作为政治权利来说,话语权是指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即个人与社会组织争取话语权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的言语能够被认可和听从,更多地是为了争取自身的地位与权益。作为一种观点和理论的影响力来讲,话语权则是指这种观点和理论所能影响和左右他人思想、被他人所认可并遵行的能力。[8]而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西方在话语权争夺的核心问题。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策划者们通过显性、隐性的方式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主张、生活方式,形成了强大的话语攻势,运用话语权来影响彼此的意识形态。现代意义的“话语权”不仅仅是说话和发言的资格,而主要是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因此,话语权的研究也就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主要趋势,更说明了“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趋势。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革本质上,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效能,即有效掌控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权。[9]

第二类是稳增型热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图4-3)和“马克思主义”(图4-4)。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较为新颖的方向,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7]的提出而日渐发展的,从时空分布来看,仍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作为学科建设方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关键词核心节点,引文历史路线是按照一定的水平上下波动,且出现了上涨的趋势。其中,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节点的引文文献突破了81次。一方面,作为现代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国际性日渐突显,不得不构建与世界交流的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依赖于话语信息传递过程中,遵从话语主体的实际需要,与特定语境相契合,谋求话语双方“共识域”的扩大和融合。[10]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余年的发展,需要拓展学科发展的理论槽,需要在国际比较中突显中国话语的影响力,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2008年首次出现,凸显率(Burst)为0.05。虽然突现率较低,却是颇具潜力的研究方向,在2014-2015年中就出现了40次,而通过引文历史路径看,其研究稳健型增长,而且近两年的被引情况看,同比其他研究方向则表现出了迅猛地发展趋势。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话语研究在话语研究中将是前沿问题,这也印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纵深发展和拓深学术槽的迫切需要。

三、结论与反思

运用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和可视化图谱的分析表明: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霸权、话语权、话语体系等主题展开,但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和意识形态话语问题两个方向展开。从时间上看,以2007、2013年为时间节点,将话语研究分为“萌生期”、“蛰伏期”和“涌现期”三个阶段,尤其是2011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一个波峰。从类型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热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渐增型热点,如以“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关键词命名的成果增速较快;另一类是稳增型热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关键词命名的成果增速稳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稳定的研究热点,揭示了话语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深度审查和理性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图谱、数据和内容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中亟待突破的问题包括: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视野局限,视角内容单一、不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聚类分布和边缘文献的小聚类较少,话语研究的边缘方向发展较少,说明其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党和国家意志及政策导向特征较为明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尚未形成多学科交叉探索话语问题的局面。由于话语研究视野的限制,话语的权威性较强,故而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将是研究的努力方向。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战略的实现路径研究不够开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就是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了教育、心理、传播、哲学、伦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话语本身的内涵也不仅仅是指语言符合,更多地强调解决实践中的传播载体,学科交流、国际交流中的特定表达方式。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多是基于主观判断进行的,缺乏对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路径的探索,更缺乏对话语研究的研究和评价。因此,话语战略实现路径研究应该具有国际视野、时代眼光和中国情怀,更应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碰撞,使话语研究既保持高势位,又要有亲和力。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系统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要素结构和生成过程的探索,不仅需要探索话语意图的生成与传播的规律,而且应充分了解话语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现实状况和真实需求,还要掌握话语传播的技术和渠道,运用教育对象乐于接受、易于认同的传播方式进行话语传播。此外,加强对话语体系的测评,客观全面地评价话语体系,及时掌握话语研究、传播和环境的的状况,提升理论支撑传播、传播深化理论的内生动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3]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9.

 

[2]丁长康,钟勇为. 我国近十年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3):89-93.

 

[4]侯剑华,胡志刚.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3(4):99-103.

 

[5]肖国芳,彭术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趋势与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15(9):78-82.

 

[6]陈仕吉.科学研究前沿探测方法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9):28-33.

 

[7]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文本话语体系构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8]白立新.略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内涵与本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107.

 

[9]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45-51.

 

[10]向绪伟,谭琪红.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40.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篇5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学生对于时事政治都有较浓的兴趣。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比较间接、抽象;而时事政治资源的内容比较直接、具体,是鲜活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的中学生来说,接受时事政治资源相对容易。发生的国内外时事政治身边出现的鲜活事例是上好思想政治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宝贵素材。时事政治形势具有很强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把时事政治政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视野之内,使之真正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引用时事政治政治,析理论理,事理交融,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分析能力,提高思想觉悟,既增强说服力,又活跃课堂气氛,不但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报纸、电视,了解国家大事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形式、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培养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喜爱之情,唤起他们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这样,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强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当代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强烈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关心时事政治,参与社会生活,因而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抽象理论知识。时事政治材料与教材理论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时事政治材料体现着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寓于时事政治材料之中。要理解基本理论,就必须从具体材料出发,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同时将时事政治材料引进课堂,化解了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善于把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弊病。

实例分析:

新闻背景:2012年,一个又一个“最美”震撼着我们。“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90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文明的春雨滋润每一片空间,愿道德的和风吹遍每颗心灵。利用这些“最美的人”的先进事迹涤荡学生心灵,同时也可以运用《文化生活》中的“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例分析;结合《生活与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这样的事例既形象又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把时事政治新闻等有关内容引入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拓宽学生的事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致用。

优化整合时事政治资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中日“”争端、中菲“南海问题”,我国依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变化,是由历史、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从本质上看,国家利益是决定性因素。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认识抽象概念,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政治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时事政治课程资源的特点,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时事政治资源的过程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时代的发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时地引用典型生动或意义深远、振奋人心的时事政治材料,创设一个与时事政治相关的教学情境。

如:“神九”飞天会“天宫”载人航天启新程、香港回归十五年紫荆花开更鲜艳等。

2.运用时事政治资源的时效性,发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政治教材阐述部分内容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时事政治热点资源,挖掘鲜活的时事政治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例如,当前的欧债危机、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的经济政策等时事政治,可以很有效地融入高一的《经济生活》教学中,这样,利用时事政治资源的时效性,使学生既能用教材知识阐释时事政治热点,又能依托具体的时事政治热点,理解教材抽象的原理,既能发展教材中相对滞后的内容,使教材内容鲜活起来,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运用时事政治资源的生活性,以热点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体,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二次创作”,将思想政治课内容与时事政治教育联系起来,引领学生由对自身的关注,拓展到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时事政治教育紧贴时代的脉搏,突出国内国际重大的热点问题,其内容正是每天发生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事例,是成长中的高中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感兴趣的诸如美国总统竞选、残酷的中东局势、日本政局变幻等时事政治热点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是贯彻落实“回归生活”原则和要求的重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今天学生对什么时事政治和社会问题最感兴趣”,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篇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意愿表达、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这些观点因某种机缘巧合,可能形成网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现实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大学生是网民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热点问题,构建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网络是大学生抒感、表达意见的平台,是高校管理者观察大学生思想状况韵极佳窗口。通过分析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可以更直观准确地洞悉其内心世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网络热点问题往往反映了某一时期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热点问题,对于紧贴时政热点进行国情社情教育极有好处。

(二)负面影响网络意见表达的快捷、低成本和隐匿性,使网络热点问题的形成扩散极为迅速。大学生对于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弱,容易对这些负面言论进行围观、跟风,从而在认识上容易产生偏差。

二、建立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联动机制

(一)建立网络热点问题预警机制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热点问题的同步性,首先必须建立集信息收集、研判和传递于一体的网络热点问题预警机制。这就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网络热点预警队伍。可以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辅导员、普通教师中抽调相关人员,兼职担任网络热点预警工作,分工合作,为高校主动应对网络热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线索。

重点网站、校园BBS、网络社群(Q群、微群)、各类贴吧是大学生发表言论的主要场所,需要加以重点关注,及时掌握信息。特别是微博,由于其实时性、现场性以及快捷性,已经大大超越传统网络媒介,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一件芝麻小事可能由于大量关注而迅速升级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掌握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后,怎样才能进行正确的研判?这就要求负责信息研判的人员,一定要熟悉网络热点问题形成的规律。了解了规律,研判网络热点后,必须通过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责任人,保证迅速介入,引导事态发展。

(二)开展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待网络热点问题具有突出的优势。由于网络意见表达的隐匿性,网民可以自由大胆地表达观点,对于网络沟通方式也较易产生心理认同。因此教育者以网民身份与普通网民针对网络热点进行沟通互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其中,不易为网民直接感知,避免产生反感情绪,容易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要使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更出色,同样需要一支熟悉网络规则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必须能熟练运用网络语言,一方面通过微博、网络论坛、新闻评论等载体,巧妙介入热点话题讨论,渗透主流价值观,引导话题方向,使受众受到诱导和感染;另一方面主动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关注,促进符合教育者需要的网络热点的形成,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材。要充分调动学生网民的力量开展隐性教育,积极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指导和依靠他们去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这支队伍需要与网络热点预警队伍密切配合,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及时引导有效关注,才能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攻势。

(三)建设大学网络精神家园除了隐性渠道外,通过显性渠道进行正面教育灌输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唱响网上主旋律,建设高校网络精神家园,为大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热点问题交流场所。

首先要紧紧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弘扬时代主旋律,报道国家、社会和校园发牛的热点问题,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紧密关注大学生现实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指导服务结合起来。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课程学习、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等为重点切入点,提供信息,设置讨论,吸引大学生充分参与,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

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建立网络精神家园的重要性,一时间“红色网站”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但“红色网站”往往存在着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气氛冷淡的问题,网站“曲高和寡”,疏于管理,乏人问津。要使“红色网站”真正在大学生心中热起来,必须固定专人,投入专项进行重点建设。要大胆向大型rJ户网站学习,在“新、活”上狠下功夫。无论是动画、音效、色彩、栏目设置还是排版布局都要进行周密设计,增强生机和活力。不能满足于“红色内容”的简单堆砌,要对素材进行精心筛选,鼓励学生对网站建设献计献策,充分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才能提高网站吸引力。要精心设立论坛,邀请专家、领导、家长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共同探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四)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热点探讨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建立网络热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同样不能忽视思政课的力量。首先要建立思政课教师的协同机制,定期召开碰头会,分析网络热点问题,探讨观察热点问题的角度。其次要将网络热点问题巧妙贯穿于课堂,结合书本知识,设置讨论话题。鼓励学生或是从个人道德修养角度,或是从社会道德水准角度,又或是从借鉴某些国家道德建设经验角度,进行广泛深入地交流、辩论和探讨,从思想碰撞中领悟其中深意。教师还可以针对网民在各种网络热点问题上的态度,进行适时的教育和引导,如教育学生负责任表态、慎独等。

总之,从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时开始,网络热点问题就持续不断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尽早建立网络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篇7

如今,任何一个热点事件都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大街小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和范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为社会热点问题打开了一盏“聚光灯”,让其充分暴露在社会舆论之下。当代高中生对于世界的了解欲望以及感知能力越来越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应用社会热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高中所有学科当中最具有时代性的学科,需要引入社会热点来解决教材内容滞后性的问题,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的多元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高中生关注社会热点,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再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比较枯燥,需要借助鲜活生动、真实具体的社会热点案例来丰富教学资源,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增加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建议

2.1 利用社会热点的“兴奋点”,激情导入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都是具有令人“兴奋”的地方,而一堂优质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常常需要一个精彩的导入,那么,利用图片、视频或者陈述的方式进行社会热点的导入一般能够起到很好的“吸睛”效果,迅速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让教学更加冲击力和思考意义。例如在关于“政治生活――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教学中,可以选用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近年来出访其他国家的照片以及路线图,引到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再如在关于“经济生活――股票、债券和保险”教学中,可以选用前段时间股票暴跌的案例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对科学理财展开思考。

2.2 利用社会热点的“思辨点”,探究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有效的思考和辩论,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吃透知识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中所存在的“思辨点”,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例如2015年吵得沸沸扬扬的“天价虾”事件。这个事件涉及到高中政治公司的经营、消费者权益、政府职能与责任等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案例需要灵活运用此事件来引导学生展开辩证分析。通过相关视频资料会发现“天价虾”的经营者在菜单标价时涉嫌欺诈,利用他人误解来获取非法利益,违背了诚信经营的原则,同时还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当地政府部门的职能与职责是否履行到位,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有助于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问题,提高自己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利用社会热点的“动情点”,升华情感

动情点是指最能够激起学生情感波动的地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提升学生情感,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并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许多社会行为展开正确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养成健全的人格。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能够起到很好“煽情”作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引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能够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例如在“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生活出现的诟病,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师可以引用“游客踩着萧山消防英雄铜像拍照”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骑在烈士头上拍照不仅仅是无知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体现在当代民族文化的缺失以及不良文化对人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同时社会高度的舆论谴责,也反映出民众对社会文化环境的担忧。通过分析这个事件,学生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文化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对人们行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如果我们长期处在一个消极的文化环境中,自身的价值观就会扭曲,这类事件再次敲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警钟。通过引用此事件,在“义愤填膺”的讨论中学生再次坚定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信念,促进了自身情感的升华,有效地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 结语

关于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巧妙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围绕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角色扮演,将社会热点问题和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都不失为好的办法。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71-02

目前我们国家处于社会体制变革时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出现矛盾和冲突,出现了不少社会热点,并通过网络等传媒平台对大学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一、社会热点的理论解读――概念、类型、原因以及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是指在一段时间与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一社会现象、新闻人物或事件等问题。[1]

社会热点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现象,十分复杂,可以按照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类型分类:①从规模范围来看,分为宏观热点和微观热点,宏观热点如“股票热”、“买房热”、“旅游热”等社会生活重大问题的热点;微观热点则限于局部地区、局部年龄段或局部行业,如“追星热”、“种植菌类热”等。②从变现形式来看,分为舆论热点和行为热点。国家政策法规、治安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都容易成为舆论热点;而一些行为上的跟风容易造成行为热点,如“考证热”、“考研热”等。③从形成因素来看,有政策引导的热点,如“文凭热”、“考公务员热”;也有自发形成的热点,如“游戏热”、“服饰热”。

社会热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新问题、新情况交织复杂;②利益群体与利益关系的多样与冲突;③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思想的碰撞;④我国社会民主程度提高和自主意识的增强。社会民意通道的拓展,从社会心理层面加快了大量社会热点的产生。[2]

作为一种复杂社会现象的社会热点,有着多样的特征:①反应国情的现实性;②带有目的的利益性;③过程长短的时间性;④目标转移的可变性。[3]

二、社会热点的教育意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系

身为“80、90后”的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高度敏感,这势必对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较大的影响。正确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系,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1)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凝聚和导向作用。凝聚作用体现在重大热点事件或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的凝心聚力。如“5.12”汶川大地震后,不少大学生连夜排队献血,甚至不少大学生赶赴救灾前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有,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些重大热点事件中,都看到当代大学生事先士卒、勇于奉献、乐观向上的年轻风采。而这些热点过去后,利用正面的热点事件中提炼总结出来的精神做好教育导向,丰富了高教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内容和素材。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心手相连、共建家园”抗震救灾主题教育活动、“世博精神在我身边”主题交流会,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在应对、处理热点事件中的甄别和分辨能力。[4]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增强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方能不易受到不良社会热点的影响和腐蚀。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社会热点教育的重要性

(1)社会热点教育属于形势政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加强社会热点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问题,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5]

(2)通过社会热点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自身行为的社会化,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

(3)通过社会热点教育,有助于把大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事件联系起来,有效地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从而纠正了以前某些教育中存在的大而空的弊端。

三、社会热点的教育路径――利用社会热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途径与方法建设

1.建设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1)课堂机制。结合社会热点,进行课堂专业理论授课。如笔者在讲授《伦理与生活艺术》课程时,结合“微博救挂卖儿童”、“旭日阳刚组合停唱《春天里》”以及“姚晨与凌潇肃离婚”等社会热点,讲解了有关社会伦理、职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理论知识,收到良好反应。

(2)讲座机制。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或者政府、企业人员,围绕最近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讲座交流,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热点的来龙去脉,理清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匡清处理问题的态度立场。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就邀请了参加“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老师、心理博士张怡筠、著名主持人袁岳等来讲座交流,丰富了大学生文化,陶冶了情操。

(3)社团机制。利用社团这个平台,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教育。如一些发明创造团队定期组织活动,激发热情、激活思路,培养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的精神,这也与“创新热点”异曲同工。

(4)实践机制。实践有大实践与小实践。大实践主要是指走出课堂、社会考察调研等;小实践则主要是指课堂讨论和观看影视资料等。[6]就笔者实践调研来看,目前小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论实践的魅力。如在爱国教育时播放国庆庆典等视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此外,笔者也曾三次带领暑期实践团队赴江西、新疆和安徽从事社会考察和调研,使大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变革,亲身感受社会热点,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情报机制。舆情是公众对国家各种公共事务或其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及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个性事件所持的意见、观点,以及从他们言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愿望的总和。构建大学生情报机制,是高效创新政治教育手段、服务大学生成才的具体表现。[7]

2.拓展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创新思政教育平台化

(1)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课程内容体系教授相协调、实现理论课教师与思政辅导员相协调、实现热点理论教育与热点实践学习相协调。[8]正是这三种协调有机互动,成为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第一条有效途径。

(2)构建社会热点网络教育教学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研究型学习活动为补充,以课程网站作为教育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热点教育极具渗透力、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在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及时消除该问题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时效性。[9]这也成为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第二条有效途径。

3.探索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思政教育具体化

(1)案例教学法。利用一些案例,把一些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引导大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处理,克服传统思政教育吸引力不足、缺乏实践性的缺点。

(2)形势政策课教育法。利用形势政策课,及时向大学生传递国内外的焦点、热点以及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启迪他们的思考,得到学生积极反馈。

(3)问题研究法。通过布置一些社会调研题目,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和基层,走进群众,亲身体会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思政教育提供新视野、新材料,实现教学相长。[10]

总之,要充分利用社会热点的丰富内涵、多样形式、多种特征,来积极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有效方法,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互动性、实效性、发展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李贵奇.关于社会热点报道的思考[J].记者摇篮,2007,(8).

[2]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3]杨明亨.驾驭社会热点的素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学报,2000,(7).

[4]曹国华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热点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J].教育学术月刊,2010,(3).

[5]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2)上.

[6]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7]葛晨光.做好大学生舆情引导的意义及高校学生工作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篇9

文化思潮是指某一个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下社会文化的思想潮流现状,是一种较大规模的观念形态的文化运动,是特定社会的各种矛盾尖锐化、复杂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通常由知识分子群体或精英发端并推向社会一定层面。由改革开放为动力而推动的我国社会转型是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这种转型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出现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异彩纷呈,相互激荡的局面。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或精英的集中地,是思想最为活跃的地带,也是各种文化思潮传播及影响最大的地方。文化思潮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在大学校园则以其特有的形式体现出来,既活跃了学校的文化学术氛围,同时也对学生和教师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时期各种文化思潮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会发生冲突、产生对撞。本文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视角来认识和分析当代文化思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应对当代文化思潮中的基本态度的变化,说明在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文化思潮的冲突与对立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文化思潮在中华大地激流涌动,以各种形式在大学校园中传播。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90年代后则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以及“后现代主义”;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的局面。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视角看,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不得不在与各种文化思潮的对撞中接受新的审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受到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及全球化的强大冲击,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论”的论调101也不绝于耳。各种文化思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关于世界、社会、历史及人生观方面的观点差异决定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和对撞。 (一)非理性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冲突 非理性主义思潮源起于欧洲19世纪中期,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和工业化矛盾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以“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形式在高校引起一股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非理性主义极端夸大非理性的决定作用,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基本不同甚至对立的。如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认为“人们所面对的世界是没有解决的矛盾的错综纠结,它所走过的历史,也是杂乱无章的一片混乱。一切都是盲目的,只受偶然性的支配。人的理智无法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历史的规律,无力给他周围的这种混乱带来理性的秩序,只能按照它本来的样子去接受它”。[1]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认为人的本能、情绪、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的本能即生命冲动和望,是一种最真实的存在,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创造源或原动力;情绪和直觉可以作为把握世界和判断真理的标准。在个人价值与社会、集体关系的认识上,认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不应该为什么权威、整体和更高的东西牺牲自己的利益。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社会是个人的结合,离开了个人就无所谓社会,反对为社会而限制个人,反对为整体牺牲个人。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发生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 (二)后现代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起源于战后的西方社会,其实质在于否定传统,否定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在文化内容上,主要以仇恨、暴力和无政府主义为主要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是大众化、商品化的表达,呈现出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精神特征,以感官快乐为人生目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种文化现象在我国文艺及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在大学生中风靡开来,在精神结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90年代初的“王朔热”,其作品所体现的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小说名称“玩的就是心跳”成为时代流行语;后现代诗歌、后现代系列影视剧“都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和历史观念作了调侃式的嘲讽。正是这种调侃既满足了大学生的政治无意识,又带来了一种挣脱了语言规范而获得解放的,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狂欢”,是大学生宣泄情绪的“窗口”。[2]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政治意识逐渐淡薄,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三)文化保守主义与历史唯物论的冲突 保守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对立而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20世纪以来,保守主义经过修饰,从以前的维护封建主义转到了维护资本主义,“二战”后成为同自由主义并列的资本主义两大主流意识形态之一。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它于20世纪90年代悄然来到中国,形成了文化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保守的自由主义等不同派别。文化保守主义以复兴传统文化为旗帜,掀起了“儒学热”、“新儒学热”和“国学热”,90年代以来,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口号下,海内外“国学热”骤然兴起,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历史课题面前,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表现出过分的钟爱,不少学者打出了“复兴儒学”和“大陆新儒家”的旗帜,宣称21世纪是儒学的世纪,认为儒学可以拯救世界。一股阅读、研究儒家经典的热潮首先出现,对佛经、易经、禅宗的研究在大学校园受到青睐。以文化观念解读历史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诉求,因此所谓文化史观、道德史观逐渐成为思想的主流,对唯物史观造成巨大的冲击。#p#分页标题#e# (四)对革命历史观的否定 后现代主义在历史学的体现以“告别革命”为招牌,否定和反对一切中国革命,导致思潮,其现实的理论形态并不是否定以往所有历史,而是从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出发,否定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的历史。这种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是一种违反历史事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义思潮。以这种历史观为基础出现的书籍、影视作品等大量涌入文化市场,成为畅销产品,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心理文化结构和世界观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它容易使青年学生缺失基本的是非观,滑向历史的虚无主义。又如,在后现代史学家看来,历史只不过是“那些稍纵即逝”没有内在联系的“事件”的堆积,通过“解构”宏大叙事,“碎化”历史,否定历史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否定社会历史的主体,近一两年流行的小说《明朝那些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历史的另类解读,使传统的革命史观点受到极大冲击。 (五)多元文化思潮对一元文化的冲击 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文化思潮的多样化局面逐渐在90年代后期呈现出来。各种观点粉墨登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中国加入WTO后的开放的进一步纵深扩展,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80后、90后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使他们以各种简单、“快餐”的方式被各种文化包围着,既有在学校开设有西方哲学、文学、政治、经济等社会思潮的课程的系统学习,又有欧美影视大片的视觉冲击,再加上国内文化娱乐的市场化取向和通俗化、大众化诉求,使文化思潮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意识形态淡化、文化决定论等以各种形式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和态度,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的观点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共产主义的信仰已逐渐淡出大学生的视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半信半疑”。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已由我们党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向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变迁和转移,艰苦朴素的精神走向拜金主义。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各种文化思潮的对立和冲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改革开放30年间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主要表现是,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思潮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则缺少热情。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相当多的学生对它不感兴趣,甚至持怀疑态度”。[3] 上世纪80年代始,理论界就一直不断地出现各种研究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文章,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也作了很多努力去探索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新世纪后,新生代80后、90后开始进入大学,他们一出生就面对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互联网成为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他们是在一个观念解放远远超过60后、70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中成长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遇到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依然面对的是如何增加吸引力和有效性的问题,其难度比改革开放之初要大得多。为什么大学生对各种文化思潮充满了好奇和积极学习、主动吸纳的心态,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抱有完全相反的心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的思考或反思。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当代文化思潮的关系演变经历了由批判到吸收的过程。改革开放前,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我们对西方文化思想采取了完全批判的态度,冠之以资产阶级反动思想;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待西方文化思潮的基本原则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文化立场是一致的,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认真研究西方文化,既不全盘照搬也不一概排斥,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思想文化成果的一贯态度。面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完全排斥文化思潮的观点,对其不理不睬,依然我行我素,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我们应采取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态度,既要看到各种文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各种文化思潮出现和发展的合理的一面。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各种文化思潮要形成一种互动关系。积极引入和介绍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科学分析和批判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各种文化思潮之所以引起大学生的阅读热情、了解热情及关注热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对新的思想观点充满好奇;在中学学习期间,由于应试教育的禁锢,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课外书籍,思维的成熟度不够,比较深奥的观点也难于理解,进入大学后便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阅读中西名著,了解中西文化成为大学校园的文化热点;大学里也开设了各种人文知识课程,满足学生的人文知识学习热情,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现象。第二,从传播形式看,各种文化思潮以各种现代传播的形式出现,甚至有些欧美影视大片就直接体现与文化思潮一致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以非常直观的、现实的印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情,进而又引起对各种书籍的热情。与此现象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科书内容有些和中学课本内容重复,基本知识点都在中学阶段学习过;教科书设计也缺乏新意,没有任何图片,没有任何案例,全是理论条目,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形式上,课堂教学为主要讲授形式,有些老师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无法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政治化的、理想化的、抽象化的理论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目的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是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崇高的政治理想,道德上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人格,而现实生活的实际景象和各种现实问题,使学生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失去了现实依据,使各种理论观点流于形式;在媒体及舆论宣传上,远远无法和各种文化思潮的传播形式相比。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所受到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也就成为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认为,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利用多元的文化思潮互动提升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和介绍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面对各种文化现象,我们要积极主动在课堂中进行介绍和说明。从文化生成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文化思潮,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不能一概否定。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文化思潮,都有其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使是非理性主义思潮,虽然其本质是宣扬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但其理论体系却是依据严格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因此不能视而不见。就理论知识体系来说,不同文化思潮是有其自身的内容体系的。就文化演变规律来说,文化思潮也必然经历引入、传播到形成某种文化热的局面,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冷却下来,但是,由于文化思想的传承性和发展性,依然会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比如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尼采热”,如今虽然这一思潮已退却,但由此引发的国内学者周国平的哲学散文集依然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也许没有几个学生能读懂和理解,但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理念已成为80后、90后大学生的多数选择;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也使得大学生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开始反思,而不是盲从和接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哲学或是思想的深奥,不是不喜欢政治或想逃避现实,不是不喜欢理想或是远离崇高。因此,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时期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文化思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互动互补的,文化思潮中的一些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例,我们在讲授意识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时,可以讲授佛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以扩大知识面;在认识论中,以前我们更多强调理性因素对认识的作用,而今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已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比如,后现代主义从其本质上说是反传统的,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促使我们反思近代以来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反思现代化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态问题,其合理性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另外,对于文化保守主义,虽然过分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由其带来的“国学热”、“儒学热”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对于纠正过去我们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实土壤。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下文化思潮的热点,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观点,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容为主的同时,应主动向学生介绍一些中西方文化典籍,使学生在比较中丰富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回避或批判各种文化思潮。 其次,科学分析和批判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在引进和介绍各种文化思潮时,要进行分析和批判,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深化的一种教学探索。我们不能盲目引进和介绍,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区别分析。比如,对于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复古主义,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分析和批判,一方面要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同时又要注意当今的某些打着“国学”热的旗号而推行文化复古主义的庸俗表现,是一种文化的倒退;对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历史假设论”、“否定革命论”,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和批判,其实质是通过否定革命论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通过历史假设性来为中国走资本主义呐喊,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影视剧中的“皇帝热”,历史小说中的“那些事”、“那玩意”,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既可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功效,又在这种分析和批判中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元文化思潮背景下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巨大的,既有社会经济、政治的进步,更有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回顾30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中国培养新时期有理想、有道德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我国高校在建国后就一直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开放后,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在主要课程设置、基本内容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和改革,但其基本教育目的和基本理论原则是没有改变的,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与各种文化思潮的不断交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得以扩充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和升华,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得以改变和创新,大学生的社会政治理想得以丰富和充实。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 新世纪,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在校园文化领域,出现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汇与激荡,由一元论思想转向多元论形态的局面,从文化层面看,这是一种转型社会、开放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视角来看,则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多元文化思潮的关系,为此,需要我们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同时,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高度。 现时代,我国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各种挑战,文化软实力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的道路依然艰巨,青年一代的文化选择决定着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5]从培养接班人的高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把大学生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的历史使命。#p#分页标题#e#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思想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应当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也不排除有的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扭曲,社会责任意识缺乏、道德信念缺失等,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优势,要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指导下去把握、评析、调控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走向,使其变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念体系相一致。所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文化思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担负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篇10

引 言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大学生成为网络参政议政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借助现代虚拟开放、便捷低成本的互联网手段,了解更多、更全面的政治信息,利用网络平台抒发自身对政治事件的见解和看法,发挥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力。因此,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参政议政情况,分析其现状及其影响,并对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调查情况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省保定市8所高校,其中省属重点本科2所,省属一般本科3所,教育部直属院校1所,高等专科院校2所。本次调查在8所高校范围内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59份,有效问卷639份,有效回收率为91.3%。在回收的问卷中,调查对象为男生的占51.2%,女生占48.8%。男女比例、学历比例分布较合理,数据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个别访问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方式获得有效数据和资料。采用SPSSI7.0进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频度、交叉表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是大学生以虚拟的网民身份,通过网络这一载体“知晓天下事”。便捷、低成本的网络手段在相当程度上刺激着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欲望,并且渴望自身能在其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也是一把双刃剑,积极面与消极面并存,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矛盾。

1、参与热情高与参与深度低的矛盾

本次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热情度高。通过问卷显示,问及“是否有参与网络参政议政”时,经常参与的占65%,偶尔参与的占30%,不参与的只占5%。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和敏感度都很高,政治参与意识强。通过SPSSI7.0软件进行分析,我们还发现,所在大学、所属专业、政治面貌与政治参与热情度都存在比较显著的关系。其中本科院校的学生比专科院校的学生对网络参政议政更加关注和敏感;与其他专业类型相比较,文科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网络参政议政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相对较高;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政治面貌,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热情度。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都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

虽然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热情度高,但是,在深度上,大学生重点关注网络上最热门的事件、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如“事件”、“新交通法规”等,而对其他政治信息关注较少,而且仅停留在“关注”而非“参与”的阶段,在网络参政议政上显得较为被动。65%的大学生参与网络参政议政,说明大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作深入的了解及密切的关注,对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的深入度低。大学生对于网络上提供的社会热点信息的关注焦点集中、深入度欠缺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对信息涉猎的表面化问题,缺乏对政治问题、社会信息跟踪了解的动力。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在“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下,多数新闻报导呈现泛娱乐化的态势,缺乏深入的、学术化的报道,大学生难以对社会热点事件作更深层的了解。[1]其次,“快餐文化”、繁忙的课业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对多数热点问题的了解都仅停留在表面,深入度低。

2、参与理性不足与教育引导缺失的矛盾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过程中表达的理性状况不容乐观。19.9%的大学生认为“总体良好,较为理性”,44.3%的大学生认为“大体上是理性的,偶尔会有些偏激”,15.8%的大学生认为“经常因个人情绪左右对事件的看法”,2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政治参与过少,理性太差”。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理性不足,轻信网络政治言论,不能加以辨别。

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过程中表达理性不足与大学教育引导的缺失存在很大关系。调查显示,当问及大学生“是否参加过关于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指导讲座或者接受过老师们关于网络参政议政的指导”时,8.6%的大学生选择“定期有”,29.1%的大学生选择“偶尔有”,60.9%的大学生选择“从未有过”,说明大学校园有关网络参政议政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了大学生参与理性的不足。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网络参政议政知识、意识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参与观,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政治理论知识内化,升华为自觉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塑造健康的政治参与型人格。[2]

3、参与渠道广与官方参与途径少的矛盾

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渠道多样化,包括官方途径、非官方途径。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发现,在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途径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方式是通过微博(69.6%)、人人网(65.6%)、论坛/BBS(52.6%)来关注、转发、评论时下热点政治新闻。尤其是微博,凭借其自身的开放性、平等性、草根性、传播便捷性等特点,成为手机用户、电脑用户实现网络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而通过政府网站参与网络参政议政的不足30%,不难发现,现今大学生更多的是通过非官方平台,以娱乐化的性质参与到网络参政议政活动中。因为官方提供的参与渠道少,参与限制多。因此,关于官方的、正式的网络参政议政活动,大学生的参与度会较低。

此外,微博、人人网、论坛/BBS、贴吧等载体的信息传播局限于大学生自身生活领域或者和自身密切相关的领域,形成网络上的“熟人社会”,易引感共鸣,发表的言论能够迅速得到反馈[3]。而在官方论坛、政府网站参与网络政治很难得到政府的迅速回应,涉及领域与大学生自身生活关系也不大。所以,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参与渠道广与官方参与平台少、娱乐性质大,两者存在很大的矛盾。

二、对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建议和措施

随着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行为的不断发展,政府、高等院校、大学生自身、新闻媒体等各个方面将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高等院校、大学生个人、新闻媒体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在网络参政议政过程中表达的理性程度。

(一)大学生加强自我修炼,加深参与深度。

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是大学生借助网络媒介,用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意愿。它主要通过政治信息的网上、网上选举、网上评论、网上讨论、网上、网上利益表达、网上民意调查等方式,参与并试图影响政治过程,以达到维护和实现某种政治利益的政治行为[4]。作为网络参政议政群体的成员,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炼,加强自身的鉴别能力,深入的了解及密切的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防被非法舆论份子左右,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水平和政治参与深度。

再者,新闻媒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学术化的报道,确保大学生能对社会热点事件作更深层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解决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信息涉猎表面化的问题。

(二)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

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过程中理性不足,这与大学生教育引导缺失存在很大联系,因此,必须发挥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利用“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提升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能力与素养。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知识精英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舆论引导优势,树立“网络舆论领袖”的形象,把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引向健康、良性的轨道[5]。

同时,重视高等院校政工干部和教师的模范作用。俗话说:言传不及身教。前文对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存在问题的分析,有些矛盾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而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高校政工干部和教师也不能避免。这些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更容易成为其行为的影响者。因此,高校政工干部、教师要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树立良好的榜样,提高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理性程度。

(三)拓宽官方参与渠道。

拓宽官方参与渠道,首先要加强政府的网络立法。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网络发展的要求,亟需制定符合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法律规则体系,才能更好的促进网络参政议政的发展。拓宽官方的参与途径,加大政府的介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社会公益网站的建设,这样大学生的言论才能被官方知悉,发挥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作用。

其次是加强政府的网络监管。政府需加强网络监管,倡导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言论自由。政府加强对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管理,在问题出现的时候,第一时间对虚假信息进行处理,对主流网站进行引导。对于网络的热点政治话题、社会热点信息,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对大学生给予解答。鉴于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渠道的转变,政府应改变传统方式,通过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媒介(微博等)公开官方信息。政府在加强网络监管的同时,要对大学生的政治利益诉求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及时的信息反馈,同时也不应过分干涉言论自由,保证大学生的政治诉求得到充分的表达。

最后,加强网络信息与网络平台分类技术的应用,培育支持公益性的网络参政议政平台,拓宽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渠道,保证大学生的利益诉求能到达政府,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效能。

参考文献

[1]祝阳,伊术通.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以北京5所高校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2(5).

[2]沈卫,吴芳.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江苏高校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9-01

在高中课程中,政治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点,还要求学生将课本的内容和时事政治相互结合,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老师通过时事政治的渗透和讲解,培养了学生用政治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热点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时事政治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区别与联系

时事政治和高中思想政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思想政治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区别

1.从内涵上看

时事政治是指以国内一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方针、政策为主,以一年内国外发生的一些与我国相关的重大事件为辅的政治热点。高中思想政治课以邓小平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

2.从教育目的上看

时事政治着重在于培养学生正确了解国情理性分析形势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从影响上看

时事政治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高中思想政治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质。

(二)联系

时事政治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减少其枯燥性,反过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时事政治的分析加强了理论基础的支持,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时事政治与高中思想政治结合的必要性

(一)延伸高中政治教材充分备战高考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每天都会出现新的问题,老师在教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教材,应该注重热点时事政治和政治教材的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从近几年的高考内容上看,越来越多的重视思想政治学习与社会时效热点的结合,重视通过教材的基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政治学习中有意识的去关注社会热点,老师也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学科迁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高考的战场上将自己的能力最大发挥,取得骄人的成绩。

(二)利于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现在很多的政治教学课堂还比较陈旧落后,老师一味的去灌输知识,忽略学生的吸收知识能力和对课堂的感受,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师生缺少互动,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无法充分教学。如果将时事政治和思想政治课结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活跃度,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上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师生在互动交流中可以增进感情,实现共同进步。

(三)促进政治教师能力提升提高教学水平

时事政治和思想政治的结合这就要求老师也要加强对时事政治的理解和把握,在引入时事政治的过程中要找到所涉及的时事政治与所讲授的内容之间的联系,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客观、准确的看待某时事政治问题。老师经常完成牵引的任务,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三、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计时事政治板报

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利用班级黑板进行时事政治板报设计。涉及的内容包括近期国内外大型事件,比如联合国环境署第一届亚太区域环境会议的召开、中国银行在2015年5月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国红十字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把握时事政治的内容,并在抄写板报的时候形成自己对时事政治的观点,还可以之后联系政治教材进行全面的结合分析。与此类似的还可以举办时事政治的辩论赛,对某一政治热点展开讨论,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时事新闻

在课堂中加入时事政治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人文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在进行时事政治的教学中,首先要引入国内外的热点事件,然后引入课堂内容,比如在国家下调存贷款利率的时事政治上可以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职能特征。由此,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同时也补充了教材。

(三)用时事政治联结政治教学的多个领域

往往一个时事政治热点里面蕴含的政治知识不是单一的,对于一个时事政治,可以利用政治知识进行多方面分析。比如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召开,会议上的内容在分析上可以涉及高中政治的四个模块。老师在政治教学中需要根据政治内容对时事政治进行分类整理,帮助学生学好高中政治,将学生的思维拓展到书本以外。

时事政治的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老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利用教材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无形中也会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拥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高中生,是每一名高中政治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篇12

政治课程是学生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重要渠道,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作用,时事政治就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环境,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刚刚发生的政治活动,由政党、社会集团制定的方针政策与社会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指引着社会经济的动向。时事政治的热点问题是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时事政治的剖析,可以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鲜活的事例,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中将政治课程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可以将政治课程的时代性体现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让课堂活跃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政治课程的特点

(一)政治课程体系要求

时事政治的教育是政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在加强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如提前找一些时事政治的材料等,。在教学中将政治课程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可以将政治课程的时代性体现出来,此外,国务院在发表的文件中指出,在学校要开展基本的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用浅显的语言,开展教学。在政治教学中结合时事政治热点问题,可使学生加深对政治的理解,使学生在以后发生的政治事件中能够进行独立的分析与思考,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

(二)政治课程理论课教学要求

时事政治是政治课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很大联系。如今在高校的政治课程学习中,课程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变动性,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变动自然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对课堂的氛围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并将这种思想的影响传达给老师。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向同学们介绍探讨一些近来在国家在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并在课堂中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评析,深入解读,以加强学生对政治课程的认识,加深对政治的理解,使学生在以后发生的政治事件中能够进行独立的分析与思考,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

而政治课程的时代性也对我们在政治教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今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展迅猛的世界,信息传播迅速,几乎所有人都能很容易接收政治上发展的大事件,而作为学生,在即将步入社会的时期,对待时事政治的热点问题很敏感,对于社会问题很关注。因此,贴近生活,将社会热点问题带入政治课程中,将热点问题带入学生政治学习中,以切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增强时效性,可以增强学生思想教育学习的实效性,作为青年的杰出群体,大学生有责任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引导社会潮流的责任。当前国际社会在不断变革,在动荡的环境下,相对固定的政治教材内容会造成信息滞后,因此,政治学习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而教师如果能将社会热点问题带入教学中,会弥补教学中的信息滞后问题,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将政治学习与实时政治有机结合

(一)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作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教师要对政治教育体系有整体的认识,明确教学要求与方向,并且,作为教师,不仅要对本学科有相当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对其他学科也要有相关的涉及,因为政治教育是针对于社会的,它涉及人类的行为、心理、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教师要对相关的社会问题和法学知识有相关了解。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也需要时刻关注新闻,了解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积累相关材料,并尽量整理成教学材料,以便学生了解时事政治,提高教学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时事政治热点的收集,要有针对性,并且尽量与教学相联系,因为时事政治事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要针对理论课程将相关问题展开,避免把无关的内容掺在教学中,既浪费教学时间,又混淆了教学目的,造成不必要的困惑,背离教学要求。另外,政治素材要有典型性,实时政治热点问题要兼顾历史性也要有典型性,它既要体现某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另外,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注意把学生普遍关注的事件提取出来,作为教学的素材,集中解答学生的疑惑,但要注意,不能脱离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政治学习氛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