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要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8 14:54:23

辅导员工作要点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1

一、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工作特点

1.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我们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不同于科学研究人员、经济管理人员,他不直接作用于劳动产品,而是作用于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的身上,通过研究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来转变他的观点、立场、行为,从而使其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其学到要学的、有用的知识,带走做好人、会做事、做大学问的道理和方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健康的、有积极能动作用的人。

2.工作内容的复杂性

从目前我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来看,辅导员工作内容极其广泛,它涉及到管理、教育、教学、科研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每一个工作内容都是相当复杂的,它要求辅导员要具备相当广泛的知识,要涉猎科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因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更不用说一个学校。所以说辅导员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些内心世界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的。辅导员要想对自己的工作客体进行有效的引导,就必须在经过长期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再经过自己大脑的分析,把握不同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找到针对具体个别学生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单针对一个教育问题而言,辅导员就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就需要有一个问题死灰复燃、反复出现长期做战的心理准备,如果再将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做好,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所有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脑力劳动的体力劳动全面结合的工作。

3.工作时间的无界性

从一般意义来讲,辅导员工作是研究学生思维的变化过程和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它需要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中间,掌握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把握学生活动规律,在规律中找到个别问题,然后对个别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找到帮助学生提高的切入点。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提高并不能一蹴而就,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量的变化是极其不易觉察得到的,是反复不定的,那么质变有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

从我校具体情况来讲,辅导员工作内容包罗万象,什么事都要干,什么部门都有权利来“指手划脚”,有时辅导员既要做“红脸”,又要做“白脸”。所以辅导员的工作不像普通的教员,他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辅导员的形象就像一块移动的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需要就在什么时间往什么地点搬。

目前,我校的辅导员数量相对的少,这无形中又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增长了辅导员工作的时间。

4.工作价值的无限性

辅导员工作成果不能像工人一件件去数产品,也不能像教员一节课、一节课的量化工作,辅导员的劳动价值不能用尺子去衡量。

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不可能胜利。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真正的优势”。所以在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它的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

政治价值表现在:首先她是高校与社会稳定的基础;其次她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

社会价值表现在:一是她改变了个别学生的思想、行为,甚至使其受益终生;二是使广大学生树立了严格的纪律意识,培养了各种良好的道德修养。

所有辅导员工作价值体现在它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在她的工作过程中的光荣而伟大,神圣与崇高。

二、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素质要求

要作好一个辅导员工作必须加强自己素质修养,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1.政治要求

在政治上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和较高的政策水平,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在工作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且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要能够了解、把握国内、外的政治形势,熟悉国家政策、学校的中心工作。

2.作风要求

在作风方面要达到“严、实、精”三个字。“严”就是对自己要严,对工作要严,“养不教,父子过,教不严,师之惰”,对学生工作的每件事不能马虎,不能松懈,办事效率要快,不拖拉。“实”就是工作要实实在在,表里如一,不说假话,不居功自傲,不盲从,按客观规律办事;上课、开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做到;做人要诚实守信,不失言。“精”就是对工作要精益求精,不应付。

3.业务要求

在业务上要有主动学习的精神,要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熟悉学生的管理规程、教学规程,熟悉学校政策、国家政策;要掌握处理学生事务的各种环节;要掌握帮助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手段。

4.修养要求

作一名成功的辅导员必须作一个正直、胸怀坦荡、有奉献精神的人。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31-02

随着学生的思想意识能力的成熟与完善,学生在成长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与困扰,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使学生感到迷茫、困惑。对此身为高校的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过度的思想负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影响。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自身成长规律以及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地开展相关工作,为学生解决各种思想问题与心理诉求,进而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完善学生现有的思想健康档案,细化辅导员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内容

(一)系统探究,发现特征

辅导员要对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与特征进行系统的探究分析,通^各种思想测试手段构建学生思想档案。辅导员的思想工作的主要特征就是对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进行了解分析,提升对细节的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活动变化、发展的了解,在细节入手全面开展工作。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具体思想发展特点进行分析观察,了解学生的性格成长特征,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寻根探源,进而基于学生的具体思想状况,制定系统的思想测试方案,对学生的具体思想状况进行科学的了解,加强其思想引导工作的针对性。

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基于具体的思想测试信息与学生进行沟通交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引导,缓解学生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之下对学生进行引导,了解学生思想中的共性特征,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思想成长过程进行跟踪分析,进而全面促进学生思想的成长,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的内在效能。

(二)加强观察,引导调整

教师的引导只是一种辅导模式,要想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健康就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及时的调整。对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及思想健康档案的状况进行跟踪分析,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基于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进行引导,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思想观念,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积极调整,进而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为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

教师要明确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持续发展的,其心理变化趋势是较为波动的,对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思想成长档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通过其性格特征、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思维模式等因素科学判断学生的思想发展,进而及时引导,消除学生各种消极的、不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多元化的思想交流模式,完善思想引导模式

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相对较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辅导员要充分地利用此种优势,科学开展教学工作。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引导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学生的整体健康成长。思想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情商教育,对此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提升对情商与智商的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忍耐力以及责任感的引导,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在开展思想引导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挫折锻炼的重视和对学生团队引导工作的重视。例如,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比赛活动的设置,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可以秉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开展生活与学习,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二、基于学生思想发展特征,明确自身职责

(一)辅导员要基于专业的心理辅导为主要理论支持,通过自身的态度情感融入学生内心,进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引导有着直接的责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事实上辅导员并不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学人员,其缺乏专业性,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对此辅导员要基于学生的具体思想状况,明确其工作内容,自主进行相关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进而了解并且实践一些思想教育方式与技巧,这样才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想,提升其整体的教学效果。

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决定着辅导员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其职业能力,通过自己科学的工作模式、积极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不断地融入学生之中,通过“朋辈”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而了解学生的真正状况与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增强辅导员自身的思想素质,理性开展学生思想指导工作

辅导员要提升自身工作的科学性以及理性化特征,要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通过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的优化,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渗透。辅导员要做好榜样带头作用,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升思想动态引导工作的整体质量。对此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的思想工作过程中,要总结经验、归纳思想,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教学模式,进而为学生的发展明确方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科学观念。辅导员要利用自身的人生经验对学生进行实践引导,要基于基本的教学理念,科学理性地开展各种具有思想动态引导的教学活动,进而培育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对个体差异的重视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升对个体差异的重视。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引导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具体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分析,基于思想教育的角度开展,通过标本兼治的方式全面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同时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思想波动进行了解,注意语气表达,探究合作话题,引导学生摆脱各种不良情绪,进而使其健康成长。

其次,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中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甚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动态引导的过程中,要明确不同的成长背景之下的学生对于相同的事物会有着不同的接受能力。对此辅导员要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最后,辅导员在开展相关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学模式,要对学生的具体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探究,对学生具体的思想状态特征进行了解,进而明确学生的思想发展动向,通过各种积极的、具有正能量的理念灌输,提升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恒心以及毅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探究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要明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面对各种问题与困难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完善与调节,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作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系统的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特征,基于此基础开展相关思想教育工作,在工作开展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保障其工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科学的模式与手段,全面有效地基于学生思想动态为导向开展辅导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其整体思政工作的有效性,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3

高校作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素质的主要人才教育机构,承担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其中高校辅导员工作是首当其要的,因为它承担着全心全意地培养高校知识分子的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责任,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它自身的特点,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全心全意地关注高校学生的发展趋势,积极合理地作出相应解决问题的策略,把高校学生的工作做得合情合理,使每个高校都能够成为美丽而和谐的校园。正如有关文件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1]

一、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辅导员自身素质差异较大

现在的高校辅导员基本上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由于他们自身接受教育的层次、背景、性格等存在着十分巨大的差别,这就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做起来会显得纷繁复杂,而且显得缺乏效率。如何把优点发挥得充分得体,把缺点和不足尽量削弱和淡化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如果我们高校辅导员能够转化自己的工作角色,那么高校辅导员工作就能较好的发挥作用,帮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的高校辅导员不能顺利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和把握自己的历史使命,那么要想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就无法实现,即使能实现,也将是半壁残垣,这不是我们所想要的结果。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总原则是既要运用原则性,又要掌握灵活性,使二者达到充分的结合,把高校辅导员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正如“高校辅导员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向,能否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以正确的政治洞察能力引导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2]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机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锻炼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把自身的不足和缺陷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起来,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2、辅导员配置结构不合理

高校辅导员处在高校教学工作的最基层,他们是连接学生和学校最主要的强梁,如果没有高校辅导员的配置,那么学生和学校就会出现断裂。现实的学校实践活动证明,没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可以像辅导员工作这样更好地联系学生和学校,于此同时辅导员还承担着向学校回馈高校学生的总体信息。既然高校辅导员在整个高校教学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辅导员配置应该要相对合理,但是,现实的高校辅导员的配置结构很不合理,这种表现在辅导员工作方面的不合理性都会影响新世纪新阶段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效力。考虑到整个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效应,高校应该努力在辅导员配置结构上用功,因为只有在制度上确立辅导员的配置,现实中高校辅导员运转才能有所依靠,才敢进行积极有益的改革,让辅导员工作机制发挥得更好,更高效。

3、辅导员工作性质定位不科学

辅导员工作究竟定位于教学工作还是行政管理工作一直以来是比较模糊的,工作性质定位的模糊性使得高校辅导员工作出现了教学与行政管理的冲突性,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从事着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显得不是很相称,使得辅导员工作教学性比较突出,对学生的辅导工作就显得薄弱;另一方面,好多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很少涉及教学工作,这样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就得不到相应的提升,使得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出现裂痕。只有我们高校结构把辅导员工作性质搞清楚了,我们的辅导员工作才能更好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让高校辅导员真正地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这样才能发挥我们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作用。现在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落实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把辅导员工作落实到实处,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老师和学校着想,真真实实地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可以说,辅导员工作性质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新世纪新阶段整个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成败和中国高校教育工作的生死存亡。

二、解决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理论支撑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盲目的,正如列宁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要想从事的社会活动有合理的目的和明确的方向,我们就需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理论基础,为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导向。作为管理学生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更应该掌握科学理论指导辅导员工作,没有理论支撑的辅导员工作显得带有盲目色彩,主要要求我们高校辅导员掌握现阶段的理论思想来辅佐我们高校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做得合情合理。新世纪新阶段,高校辅导员就应该利用自己在管理工作中的空隙加强理论工作的学习和研究,把自己的大脑武装起来,没有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要想在辅导员工作上做出伟大的贡献就显得十分艰难。现代的人才要具备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素质,对辅导员来说,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跨多学科和多领域的工作,要想真真实实地在辅导员领域做出出色的工作就应该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与辅导员工作息息相关的理论,为建设优秀的辅导员团队的整体素质,高校应该设置相应的辅导员培训结构,通过各方面的加强使得我们高校辅导员利用优势,克服缺陷,使自己能够更好的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总之,高校辅导员应该做到:“辅导员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热情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并努力创造便利条件”。[4]只有通过不断地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和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这样既能促进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全面发展,又能使我们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2、积极有效地设置辅导员工作结构

根据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工作结构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我们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管理辅导员工作,把学校特色、学生特点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培养出一支高效合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为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做好基础性的铺垫。针对目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的情况,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相应地增加高校辅导员的数量,让每个辅导员辅导比较适合的学生,主要是要根据学校性质、学科要求等要求配置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的辅导员,把辅导员的自身优势和学生的实际要求结合起来,建设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这也是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的难点和突出点。高校是否应该把青年辅导员和中老年辅导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青年辅导员的工作激情和中老年辅导员的社会阅历来把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成高效的辅导团队,这也应该是现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只有把现有的辅导员资源进行重新的组合和配置,高校辅导员工作才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只有高校积极调节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机构的运转机制,加强现有的辅导员工作的整合能力和辅导员自身的优势,把辅导员理论工作的原则性和实际活动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建设一支“与时俱进、与实俱进、与世俱进”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为辅导员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科学有效地定位辅导员工作性质

现在我们对辅导员工作性质有着比较大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辅导员工作是纯粹的教学工作,这种对辅导员工作定位的看法注重辅导员的教学性特点,没有体现出辅导工作的管理性特点,不利于辅导员实际工作的实施和辅导能力的提升;第二种观点认为辅导员工作是纯粹性的管理工作,这种观点只看到了辅导员工作的管理性特点,没有体现出辅导员工作的教学性特点,这样会导致辅导员的行政管理能力特别突出,一旦碰到教学理论性的问题就显得漏洞百出;第三种观点认为辅导员工作是教学性与管理性相结合的工作,这种观点定位比较合理而且能够得到大多数辅导员工作研究者的认同和欣赏,但是究竟怎么样把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就是辅导员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笔者认为,把辅导员工作性质定位如下显得更加合理一些:辅导员工作就是以管理性工作为主,以教学性工作为辅,是管理性工作和教学性工作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就现在的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现状和潜在的发展问题应该成为每个高校进行改革创新的基础点,因为学生是学校的核心,辅导员是连接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学校的工作又要依靠于辅导员工作的回馈和要求,为此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希望通过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设一支科学合理高效的辅导员工作队伍。

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关系着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历史重任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责,正如杨振斌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高校辅导员工作只有经过求实、创新的改革道路,并结合时展的客观要求,把自身建设成一支综合能力过强、辅导工作技巧过硬的团队,那么将来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做起来就会如鱼得水,那样高校辅导员工作就会显得强劲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BB

[2]马洪亮,徐锐.高校辅导员工作执行力的结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1,5:85.

[3]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311.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4

(一)传统的观念制约了辅导员角色的科学定位,导致辅导员队伍职责不够明确,事务性工作繁多。

我国高校辅导员最初定位于思想政治工作,早期要求“又红又专”,对思想觉悟的要求较高。随着高校“以生为本”办学理念的确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正逐渐由行政化向服务型转变,认为辅导员是行政工作者的传统观念不仅不能适应社会转型和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且制约了人们对辅导员角色的科学定位,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前者应该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却发现,高校辅导员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得到凸显,反而有弱化的倾向。辅导员每一天都是陷入毫无止境的事务性工作当中,试问哪还有时间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更谈不上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追踪,完全偏离了辅导员工作的重点。

(二)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辅导员待遇偏低,个人发展空间有限。

有的高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把辅导员队伍边缘化。不少辅导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工作不被认同,缺少相关的选拔,激励和以及管理的有效机制,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评价,考核等诸多环节中无章可循。正是因为辅导员待遇低,政绩难以体现,没有成就感,大多数的辅导员仅仅是把自己的岗位当成另谋他就的权宜之计,辅导员严重流失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司空见惯的现象了。

(三)发展后劲不足,专业化,职业化道路困难重重。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该对大学生的各个生活领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但是有两个问题成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的重大障碍:一是许多高校都存在“近亲繁殖”的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大量的本科生毕业留校当辅导员,再加上后天外出培训提升的机会少,禁锢了理念的更新,限制了视野的开拓;二是自身职业化意识淡薄,多数辅导员感觉发展空间狭小,职业寿命短,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临时”或“短期”的工作。现在有些高校 “1+3”模式,即选择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先做1年辅导员,然后再保送其读研究生。虽然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短暂的缓解辅导员缺失,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方式大大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当前,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对于进一步做好学生工作和促进学校稳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新形势下高校需要不断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新途径,新举措。

(一)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高校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明确辅导员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明确职责。辅导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课外活动中,而非一般教学行为的服务者;辅导员承当重要的服务性工作,但非学生各方面服务工作的“协调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高校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把辅导员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理顺辅导员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保证辅导员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效果。

(二)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激励和发展机制,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稳定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高校在加强对辅导员严格管理的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在制定分配政策,发放工作酬金和奖金时,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保证各项待遇和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相同,并在某些方面作适当的倾斜。

(三)致力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目前,建立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正逐渐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认同。高校要全面,准确地认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或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的培养辅导员梯队,造就不同特色的管理专家,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能吸引高素质人才职业之一;要通过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尤其是在辅导员发展空间上关心辅导员,使辅导员能乐意、安心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广东工业大学辅导员)

参考文献:

[1]谭译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7(9).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5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改变原有的工作思维,基于国际视域进行角色定位,以适应时展对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

一、国外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其特点

1.国外辅导员发展历史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较早地在高校推行辅导员制度,如美国辅导员制度已经有一百多年。国外早期的辅导员主要将工作对象定位在校园,为高校学生提供专业性辅导。后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家庭、社区等对辅导员的需求加剧,辅导员工作从高校逐渐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延伸,工作的范畴也越来越丰富,形成较为系统的辅导员机制。

2.国外辅导员角色定位特点

纵观国际辅导员发展的现状与特点,我们发现国外辅导员角色定位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专业化特点。国外辅导员队伍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一般都是专职辅导员。辅导员利用自身精湛的专业知识,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专业研究。国外辅导员专业化特点,使辅导员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

(2)社会化特点。辅导员的社会化是指辅导员不仅仅是由高校辅导员担任,也鼓励、允许社会辅导员参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如社区、社会公益部门等。辅导员社会化特点不仅有效利用了教育资源,而且也使高校学生辅导工作保持持久的活力,满足高校学生多元化辅导需求。

(3)多元化特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多元化是指辅导员服务内容的丰富性。随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的拓展,学生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面临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多。辅导员多元化使得辅导员工作从单一的学习辅导、心理辅导等服务内容发展起来,服务内涵越来越丰富。

二、基于际视域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只有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使高校辅导员找到发展方向,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提供辅导服务。

1.改变模糊角色定位,推动辅导员职业化

从国际辅导员角色定位来看,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大趋势。高校辅导员必须改变目前这种角色定位模糊的现状,从“事务员”向职业化辅导员定位。目前不少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的定位模糊,辅导员工作没有明确的范畴,似乎高校每一项事务都与辅导员有关,好像都在辅导员的工作范围。

事务性定位使得高校辅导员淡化辅导员的专业化工作,疲于应对高校繁忙的事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理论深度。高校辅导员要成为高校专职职业之一,有明确的职业资格、工作内容、工作时间、考评机制等,这样才能强化辅导员的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归属感,发挥辅导员应有的价值。

2.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实现辅导员社会化

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准,很大程度上与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有关。由于高校辅导员缺乏职业定位,辅导员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相比,地位较低。这就使得辅导员队伍弱化,很少有人愿意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高校辅导员往往是兼职,或者是由非辅导员专职人担任。

这一现状需要高校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通过辅导员社会化角色定位,为高校辅导员注入新鲜活力。高校可以尝试引进校外辅导员机制,与社区、社会教育机构加强合作,根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以及学生辅导需求,引入社会辅导员资源,按需设置辅导员,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精确性。

3.立足思想政治领域,推进辅导机制立体化

纵观国际辅导员角色定位,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多元趋势越来越强,这就需要高校改变传统定位思维,立足于思想政治领域,构建立体化辅导员辅导机制,以顺应时展要求。

首先,立足思想政治领域不放松。高校培养的高端人才,要发挥高端人才资源优势,必须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生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党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这是高校辅导员的最核心的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路人。

其次,构建立体化辅导员机制。国际化视域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应该是动态的,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辅导服务需求。目前辅导员除了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路人,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师,人生规划、职业发展的引导者,班级思想工作的促进者,党团工作的推动者等。

总之,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发展,基于职业发展的高度进行角色定位,同时探索辅导员社会化发展的路径,提升角色定位精确化程度,立足于学生思想政治领域,构建立体化的辅导员服务机制,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催化剂。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6

关键词:“80后”辅导员;思想行为特点;研究

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如心理辅导员、班级辅导员、技术辅导员等或专指高校辅导员。辅导员制度是目前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本文中的辅导员专指高校辅导员。

一、“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剖析

在各大高校,“80后”辅导员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关注“80后”辅导员的成长,研究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不但可以发现他们的行为偏差,更重要的是可以寻找到纠正他们的行为偏差的有效途径,避免让其不良的思想行为影响到学生,从而终止由此而产生的恶性循环。经了解研究发现,“80后”辅导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思想行为特点:

(一)自我意识较强。

“80后”辅导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四二一”模式的家庭里,一直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关心和呵护,更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80后”辅导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为“80后”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普遍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让他们拥有物质和教育等多方面的优势,使他们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人格,自我意识非常鲜明。

(二)职业定位模糊。

社会就业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职业价值定位对于“80后”辅导员来说,显得极其重要。职业价值定位是自我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有效统一的价值取向,自我价值定位即确定自己在什么位置、我喜欢做什么及我能做什么。社会价值取向是个人在社会群体中扮演什么角色及其应该从事什么职业。很多“80后”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往往定位不准确,认为辅导员选拔任用条件相对较低,就不管自己的专业是什么,只要能聘用自己就签约,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或不适合这份工作,以致于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显示出不稳定的现象,人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三)工作激情匮乏。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可见,高校辅导员主要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管理与组织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几乎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全部,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身份不断弱化,不知不觉陷入“辅导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随时召之随时来”和“最后的被迫选择”的偏见。同时,繁杂的工作使得辅导员做得多、思考得少,学校又很少组织辅导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从而导致一些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科研成果甚少,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的工作成果只是带过几届学生而已,社会认可度不高,辅导员在事业上难有成就感,也得不到公平的认可,从而导致辅导员的工作激情严重匮乏。

(四)职业倦怠明显。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由于各种原因,许多“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明显,主要表现为缺乏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极度疲劳,觉得工作是一种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学校的管理较多牢骚,往往会过分关注自己的福利和待遇。

二、“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成因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研究“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探索,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健康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研究,“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导员工作负荷过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出现了教学资源和管理资源的紧缺。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专职辅导员要按1 :200的比例配备。但是,目前高校专职辅导员所带的学生远远超过这一比例,甚至达到1 :400以上的比例,再加上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岗位的职责界定不明,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工作千头万绪,致使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工作负荷相当沉重。

(二)辅导员得不到公平的认可。

辅导员工作得不到公平的认可是不争的事实,记得在辅导员相关业务的一次培训讨论中,各位同行诉说着自己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高校的阿丙说自己亲耳听到本校的某专任教师如是说――“奇怪,连辅导员都可以嫁得这么好!个个都开汽车上班?”阿丙无语,自己是一名辅导员,也从事辅导员工作多年,有关议论辅导员的冷言冷语早已习以为常,但让她不解的是:一位高校专任教师竟然会口出此言。难道辅导员就不是人?难道辅导员就应该活的比别人差?难道辅导员就不应该拥有自己的幸福......

在实际的工作中, 辅导员在工作投入方面是高强度和高要求,产出方面是低回报和低发展,得不到大家公平的认可,更得不到大家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从而导致很多辅导员的职业动机和工作热情下降,职业倦怠等问题也由此而生。

(三)辅导员谋不到应有的出路。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和科研,再加上部分学校的领导对辅导员不够重视,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界定不明,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对辅导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致使很多辅导员得不到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另外,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大多用在学生管理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和科研,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几乎空白,在职称评定中辅导员处于严重弱势的地位。在行政道路上,一方面是高层职位比较短缺,另一方面是辅导员得不到公平的认可,严重阻碍了辅导员的上升空间,从而导致很多的辅导员都觉得前途渺茫,担心自己的出路,进而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很多辅导员的换岗意愿强烈。

参考文献:

[1]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2003(6)。

[2]陈永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 (4)。

[3]陈钦华,张晶.李小红:由《一份辅导员的来信》引发的思考――关注高校辅导员自身状况[J],卫生职业教育,2007(19)。

[4]罗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2007(6)。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7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高校辅导员制度产生于1953年的清华大学,至今已有60年。辅导员制度自产生以来,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初衷来看,当时我们国家的建设已经从政治建设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的学校内部许多的工作都是有学生干部来承担的。高校的工作量十分庞杂和巨大,学生干部单单承担学校的行政工作就已经不堪重负。为了让学生干部从大量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辅导员工作中一直遇到的问题是事务工作过多,影响他们做好思想工作,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统一组织全校各方面的力量,合理分工,各部门都支持辅导员作好思想政治工作。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学校成立了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学生工作,这一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每个系开始抽调辅导员来承担相应的工作,至此,辅导员制度正式确立。我们仅仅从当时的政治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就能看出,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包括: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学生骨干培养和团支部与班集体建设、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好“个别人”的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的事务性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工作水平,等等。

60年间,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1961年:这个时期辅导员制度处于萌芽与创立阶段。由于建国后,我国的主要建设集中于国家建设和政治建设方面,政治是所有社会活动的核心,政治教育更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点。为了更为深入的将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间,仅仅靠专业老师的教育机制是无法完成的,政治辅导员制度便开始萌芽,经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申请,于1952年进行试点,1953年正式确立实行。在清华北大的带动下,各大高校开始广泛推广政治辅导员制度,并不断扩大辅导员的职能,只到1961年,中央下达正式文件要求全国各高校实行辅导员制度,标志着辅导员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确立与执行;第二个阶段是1966年~1976年,十年对高校的破坏是全面性的,这其中自然包括辅导员制度。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的利用,让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声誉和形象遭到严重破坏;第三个阶段是1976年~2004年,高校辅导员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制度建设方面越来越成熟。从197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文件恢复了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开始,政治教育开始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转变,直到进入90年代中期,高校辅导员的职能开始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职能内容突破了政治的范畴,心理、政工、规划、帮困等等行政发展职能开始加入到高校辅导员制度当中,这个时期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变化说明了高校职能的变化,高校更加官僚化和行政化。2004年更是出台了文件,正式拓展了辅导员的职能;第四个阶段是从2004年至今,辅导员在高校教学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逐渐模糊了自身的身份和职能,辅导员在2006年被正式确立为“双重身份”,既是教学的,又是行政的,同时他既不属于教学也不属于行政。辅导员制度实际上处于一种“搁浅”状态,辅导员制度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时期,急需要我们对高校辅导员在当代教育环境下的改革做出调整。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与结构

从政治辅导员到思想政治辅导员到以思想政治辅导为主,兼顾多种辅导的辅导员,再到如今的“保姆型”辅导员,高校辅导员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工作内容一年比一年多,工作地位却一年比一年下降。当今的高校制度环境下,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取决于高校的层级与高校的教学与行政幅度。作为高校行政与教学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高校辅导员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连接两个网络的重要环节。高校辅导员的上面是一张学校铺设的网络,而下面则是面对学生网络,涉及到的工作内容之广、种类之复杂堪称各个发展阶段之最。由此,我们首先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划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校方面的工作,第二个方面为学生方面的工作。如果细分的化,一个辅导员所面临的工作可以用幂律来表示,可见其内容的庞大,我们按照学校行政管理的内容划分来简单归纳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高校辅导员起码就有以几个方面的工作:安全工作、档案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工作、行政工作、财务工作、后勤工作、图书工作、课程工作等等。如果从学生的网络角度说,辅导员的工作将会更多,比如学生的生活问题、心理问题、情感问题、工作问题、学习问题,等等。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从微观上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从实际工作中出发,我们看待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中思政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重点,这似乎从1953年以来就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方面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产生困惑最多的,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认真落实好这项工作职能,不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解惑中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重点工作,那么班级管理就可以称之为常态工作了。班级管理被定位为除了学生自身需要管理好的事务以外需要辅导员把握的工作,大致包括班级队伍管理、党团管理、信息管理、日常规范以及其他事务管理几项重点内容。咨询服务工作主要是指辅导员所要肩负起到帮助引导学生工作的职能,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生涯辅导。通过三个方面的辅导内容来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辅导服务范围,真正的做到给学生的全方面“保姆式”辅导。

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难分析出其工作的结构,从理论意义上来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结构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如图1),工作重心是思想政治工作,班级管理与咨询服务则等同在两侧,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次重点。然而,在当前的实际工作当中,班级管理是高校辅导员通常的工作重点,而咨询服务作为次重点,思想教育次之。尽管本文没有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这一结果,但是从经验性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难,这其中深刻地说明了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如图2)。

三、高校辅导员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辅导员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作用,当前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是我们重构高校辅导员价值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只有掌握了上述内容的真实情况,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解决相关的问题。通过访谈与经验分析,我们的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不论是在与学校间的关系上还是在与学生间的关系上都处于一个十分不起眼、不被重视的地位,然而却承担了与这种地位极不相符的作用,这既是现实情况的真实反映,又是当前高校辅导员制度存在的根本困境。首先,我们从地位的情况说起。高校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低,从行政层级上来说,高校辅导员是最低级,全校所有的行政系统都可以通过学工处将任务和工作下达给辅导员,并有辅导员完成,从学术角度上说,各个学院的老师和行政职务的官员大多数都具备高学历,而从事辅导员行业的工作人员一般学历较低。从待遇的角度上看,绝大多数辅导员因为没有正式编制,并不是真正的学校员工,故其待遇低。综合三个方面来说,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很低。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群体自成一派,在面对年龄相仿的辅导员时并不将其放在眼里,因为辅导员仅仅在平时成绩上能够约束一下学生,其他并无厉害冲突。所以在学生的眼里,崇拜的是老师,理解的是自己,看不起的是辅导员,故辅导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地位低。高校辅导员因为没有待遇保障,因为没有学校保护,因为没有高等学历,导致了高校辅导员的地位比较“低”。然而,高校辅导员却在实际的教学与行政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从学校行政的角度上来说,凡是涉及到要在学生中推动的工作,一般都由辅导员这个节点处理,并作为一线直接推动者的身份出现。事无巨细、种类繁多,专职辅导员承担了艰巨的任务,非任劳任怨之人不能干。高校辅导员首先就要掌握一般的行政管理技能,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公文写作技巧,文字综合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思想政治素质、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多项职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来说,辅导员更是以保姆的身份出现,不断的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解决学生在学校事务方面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解决学生在入学或者毕业期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既能够当医生又能够当学生;既能够当老师又能够当护士;既能够当修理工又能够当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十分高。

高校辅导员的高能力要求与所处的低地位不成比例,高校辅导员的高标准与所享受的低待遇不成比例,高校辅导员的高轻度与所享受的关怀不成比例。以上三组矛盾造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体系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与隐患,高校辅导员长期面临着流动性高、人员素质低、工作能力差的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力高校学习和行政工作的正常开展,已经严重阻碍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是我们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同时也体现出了对高校辅导员重新评估、对高校辅导员价值体系重新构建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四、高校辅导员价值的体系与重构

面对高校辅导员当前存在的问题,改革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路径,同时合理评估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给与多重保护和关怀,给与重视与帮扶,让高校辅导员有归属感,让高校辅导员能够安心工作。首先,就是要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存在价值。一是从工作方面考虑,高校日常工作离不开辅导员一级的工作人员;二是从学生教育方面,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离不开辅导员的帮助与教育;三是从高校长远教育机制建设的角度,辅导员穿针引线的作用不能忽视。所以,高校辅导员在这三个层面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次,重新评估高校辅导员的现行制度,如果说建国之初,我们可以利用从各系抽调人员以及与学生干部的配合来解决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纽带问题,那么当前依然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改革,既由一部分年轻的行政人员兼任某个班级的辅导员工作。或者正是将专职辅导员纳入到学校编制系统,并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地位,明确考核和晋升的办法,以公务员制度为例建立新的高校辅导员制度。

最后,高校辅导员体系的重构需要打破当前高校的官僚化和行政化定位,只有一个民主的、学术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和形成更为优秀的辅导员制度,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土壤,再好的制度建设也会在原有弊端的层层阻隔下最终流于失败。

高校辅导员制度早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机制,是高等院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管理层级。高度重视辅导员的个人素质,通过将职能与地位的完整匹配来赋予辅导员足够的职业期许,建立一个职位与地位相匹配、工作强度与工资待遇相匹配、工作岗位与工作能力相匹配的合理高校的辅导员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辅导员系统内存在矛盾与问题,为高等院校未来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8

一、关于 “辅导员技能”的思考

“辅导员技能”是相对比较时髦的一个概念,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习惯使用“辅导员能力”这一概念。现在之所以慢慢开始用“辅导员技能”这一概念,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呼应,那就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需要具备教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会计师、急救师、法律顾问、管理学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领导者等所有这些职业人的技能,也意味着辅导员必须是全能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哪些是辅导员这项职业应有的职责和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这样也才更能够突显出哪些技能确实是辅导员特有的,不是其他职业可以替代的,也就是要说明“辅导员工作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是有特殊技能要求的,不是谁都能够做得来的”。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发展的困惑

(一)辅导员工作能否成为终身职业。在人才的质量上,辅导员和各专业教师一样都属于高素质人才。但在发展方向上,辅导员越老越“空”,不断被年轻力壮的辅导员所取代,科研上也可能因为事务性工作较多而无暇顾及。因此,辅导员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上,很少将这份工作看成终身职业,存在“过客”现象和“过客”心理。

(二)辅导员的发展追求是“专才”还是“通才”。辅导员在学生时代所积累的德育知识单薄,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自己所学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甚至很多辅导员在大学时代没有系统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因此,他们思政教育工作的技巧和方法还不是很成熟,而辅导员工作确实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

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目前高校开展辅导员专业培训还是比较少,岗前培训几乎没有,由学生直接转为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训练。

(三)辅导员工作中如何突显职业技能?

1、辅导员承担大部分的学生管理工作,从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到日常管理等,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由辅导员去管。有的高校规定辅导员每天必须和若干名学生谈话,写工作日记,24小时开机等,如果遇突发事件,必须第一时间赶到处理。辅导员长期处于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无暇自我学习和提高,理论水平低,形成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与辅导员职责泛化的矛盾。

2、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意味着辅导员能够通过不断的业务钻研、理论研究成为具有特殊技能的专家。但目前对辅导员技能研究的并不多,也不够深入,对辅导员技能的分层分类也很不明确,例如哪些是辅导员的核心技能、辅助技能等没有确切的说法。所以,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发展中,从岗位要求、人才培养和高校发展着手,试探辅导员职业技能分类及职业标准的设立,并在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培训、考核,是促进高校辅导员发展的新课题。

三、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一)工作分类突显职业技能。辅导员技能肯定要通过特定的工作内容体现出来,至于哪些工作最能够集中体现出辅导员的核心技能,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不断检验和总结。从基础知识、写作能力、自我总结与计划、主题班会、学生紧急事件应对与处理、谈心谈话等具体工作着手,通过各种琐碎知识的积累、相关理论政策的把握、运用网络新载体学习和突显职业技能。

(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高校辅导员涉及的学科专业有很多,有教育类、法学类、思想政治类、心理学类、管理类等等。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素质重构,其中辅导员的培训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立足辅导员工作实际,通过理论学习、观摩学习、实践锻炼等形式全面培养和锻炼辅导员职业技能。让辅导员在工作期间都有机会接受半脱产或脱产或不脱产的思想政治培训,可以坚持业余培训、岗前培训、骨干培训和周末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训练是结合辅导员队伍多重身份实际情况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思政工作队伍能力的新举措。系统制订形式多样而有实效的培养计划,将辅导员培养与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例如,每年对辅导员进行工作轮训,召开学生思想工作研讨会,编辑出版学生工作论文集,举办“辅导员沙龙”活动,在网络上开设辅导员社区等。

辅导员职业技能的考核,坚持公开与开放、反馈与提升、定期化与制度化、可靠性与正确性、可行性与实用性的原则。辅导员工作业绩的考核与工作行为的考核,主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特点,将辅导员工作规程中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进行分解,按照基础工作、重点工作、创新工作等方面考核。基础工作是辅导员的基本功,也是考核的重点,通过各种量化指标,根据内容的权重,赋予不同的分值。重点工作,是指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重点加强和推进的工作。每个学期学院工作重点不同,学生工作必须围绕着学院的工作重点展开。创新工作,是指具有开拓性的工作。通过创新工作考核鼓励辅导员不断进取,在提高工作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

小结:辅导员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规划成自己的职业、事业、学问、生活,用自己的兴趣和责任区经营它。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一、国内外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

1、国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基本特点

(1)完善的准入、晋升制度

国外学生事务工作者(以美国为例)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和行政管理能力,从事初级岗位的人员通常需要具备相应的硕士学位;若要取得中级层次的岗位,还要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与之相对应的的每个州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或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点,为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培养专门人才。同时,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可以成为终身岗位,可聘为副教授、教授。

(2)专业化、职业化突出

国外辅导员表现出高专业化和高职业化的特征,相关学生事务管理者,除了具有相关的学位外,还必须通过辅导员职业协会的职业考试。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方向,从业者必须具有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实践等方面的硕士或博士学位,高级管理人员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学生事务管理经验和实践经验。

(3)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制度完善

美国的法律法规在世界上是最完善和健全的。同样,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除了有相对比较完备的法律的制约外,还有非常完善的行业规范的影响,许多工作只要按照现成的程序、步骤和规范去操作即可。如:《学生人事宣言》、《学生事务观》、《学生手册》、《学生组织手册》等等。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事务和规定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所有的学生权利、学生办事流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可见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相对完善。

2、国内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特点

(1)政治色彩浓厚,思想工作为主

1952年起,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主要工作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体实施者则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就要求较强的政治素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过渡性职业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将辅导员的发展主要有党政管理干部和业务教师两个方向。也就是说,辅导员的出路要么放弃所学专业,专心于学校党务或行政事务管理;要么离开所辅导的学生,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这种制度造成辅导员定位为一种过渡性角色,缺乏职业归属感,造成队伍不稳定。

(3)专业背景多样,工作内容繁重

在我国,进入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背景要求不高,除了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方面以外,也有非对口专业的人才进入,如:机械类、艺术类、甚至于有兽医类。专业背景多样间接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多样化,“什么事都可干,什么事都要干”这是高校辅导员目前工作的主要情况,高校辅导员有如下形象比喻:“保姆”、“侦察员”、“灭火队员”、“管理员”、“服务员”、“传声筒”、“大班主任”、“办事员”……,可见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要承担许多非本职工作。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国内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对比发现,国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相当成熟,我国目前高校辅导员从人员构成、专业化、职业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经过课题组成员对贵州地区高校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调研情况,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队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辅导员人数较少,且人员构成欠妥

通过在贵州地区高职院校的调研统计,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数相对不足,没有按规定的比例(1:200)配置,整体构成存在三多三少,即刚毕业的大学生多有经验的年长的少,女性辅导员多男性辅导员少,兼职辅导员多专职辅导员少。此情况导致工作不能深入细致。没有辅导员数量上的保证,必将影响辅导员工作的质量,甚至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2、繁重的事务性工作阻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高上,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过多,如:各种检查评比、奖勤贷补等工作,造成做学生思想工作、谈话的时间相对减少,各种工作的开展却缺少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的关心,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学生成才。

3、工作与待遇的反差影响着辅导员积极性的发挥

高职院校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在职称和科研方面的成就,收入相对较高。而辅导员因工作性质和相关制度的约束,没有任何科研项目,也不能从事第二职业,收入相对较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繁重、工作强度和压力较大,而待遇相对偏低,造成辅导员心理失衡,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积极性的发挥。待遇、收入和职称方面的问题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大障碍。

4、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不高

由于事务性工作过多,辅导员将不自觉地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面对大学生对新知识、新科技强烈的学习愿望,由于自身对新知识、新科技学习的不够,缺乏有力的引导,使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影响力、说服力、凝聚力受到削弱。

5、职责和制度的不完善,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当前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评价导向在于“无事就是功,有事全否定”,形成了只要学生不出乱子,就是做好了工作;反之出了乱子,即使你辛辛苦苦,很有创新也是白干的局面。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一直沿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即抓干部和关注犯过错误的学生,对于中间大多数同学辅导员辅导的机会很少,此职责和制度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三、如何在高职院校建设一支稳定、专业的辅导员队伍

2005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可见,辅导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新形势下建设一支稳定、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十分必要:

1、完善制度、法规,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良性发展

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的、稳定的辅导员队伍要以完善的制度和法规为保障。首先,要建立相应的辅导员队伍选拔、任用、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制度,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章可循。其次,在保持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人员分流,通过辅导员的人才合理流动达到辅导员队伍人员的整体优化。同时,通过必要的政策扶持,包括:培训、进修、外出调研、岗位补贴、晋职晋升、住房分配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实施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推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

高职院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的繁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明确辅导员和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思想引导、发展辅导、生活指导和组织管理方面的作用,使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断清晰,辅导员的工作不断规范化、职业化。

3、以专业化和职业化为契机,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

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辅导员的建设,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专业化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一是在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开办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辅导员专业,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二是加强辅导员工作人员专业化理论和实践的培养,掌握辅导员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树立专业意识,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三是对现在的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通过必要的认证来在到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求。

不断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一是从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二是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使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职业,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三是应规范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方向,完善辅导员职业标准,定期对辅导员进行的考核和淘汰。

4、加强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加快学生工作学科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社会逐步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化的不断渗入,使高校辅导员面临着诸多挑战,辅导员只有成为高级专业的队伍,才能成功应对这些挑战。为此,鼓励辅导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加快学生工作学科建设变得十分必要。在国内高校设立学生工作专业,系统、严格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是培养专业化辅导员的有效途径,同时,在高校建立相应的学科点,鼓励辅导员对辅导员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展开科学研究,以促进辅导员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就要切实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总之,建设一支稳定、专业的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王罗清.《高进优出严格管理――关于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0,(2).

[3]韩静.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10

1.1 辅导员队伍的来源多样化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构成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一部分是学校的行政人员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之前在各个机关部门工作,没有接触过具体的学生工作。另一部分是招聘的博士家属等被安排到学院当辅导员老师。这些辅导员教师对学生工作认识不是很全面,在从事辅导员工作后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工作中感觉到累心烦心。同时由于部分辅导员在从事这份工作之前都没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在出现问题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不准确,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欠妥的地方,易出现偏差或激化矛盾,影响师生关系和学校的安全稳定。

1.2 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清,职责不明

一直以来,对于高校辅导员有一种观念,就是辅导员是学生的“全职保姆”、“事务员”,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各个职能部门都习惯性的要求辅导员去做,本来辅导员就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学习纪律管理、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掌握、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学生之间矛盾的化解等。而这些具体繁杂的工作,容易导致工作的程式化,再加上各个部门安排的工作,容易出现工作不踏实、毛躁,态度不好等问题,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制约辅导员工作职能的发挥,使辅导员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动力。

1.3 辅导员工作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

有一种观点,认为年轻人容易与学生沟通,招聘辅导员一般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年龄大了就该转作其他工作,认为辅导员吃的是青春饭。还有人认为学生辅导员没有真才实学,动动嘴皮子就行了。一些高校对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用人不规范,同时又受到学校改革的影响,人事编制的压缩,致使学校辅导员人数偏少,一线人手不足等情况时常存在。还有一个造成人员流动性大的原因是辅导员岗位缺乏发展空间,在待遇、职位提高、职称评定方面没有优势。一般都是对学生辅导员队伍使用多,培训少,平日都忙着应付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在学习、科研方面的机会不多,特别是进修学习、培训考察等提升自己知识水平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2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的措施

2.1 加强辅导员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地位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才的引路人,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感情来指导学生。辅导员工作的特点是用理论加实践在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既要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又要能够掌握科学的教育管理方式。学生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稳定,从学校发展角度出发,要重视辅导员工作,通过对辅导员队伍的定期培训来提升辅导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来促进辅导员对此项工作的职业认知和正确的定位。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和加强培训,也可以提高辅导员对工作的认同感、成就感,培训工作应该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在辅导员参加工作之前,通过岗前见习、在岗体验、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的认识,推进辅导员工作素养的养成。在参加辅导员工作之后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定期组织培训和研讨,在专业知识的熏陶下提升辅导员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力争在短期内培养出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优、品行高的辅导员工作队伍。

2.2 制定相应措施提高辅导员工作队伍的准入门槛,优化队伍结构

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应按照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干、作风正派、纪律严明的要求来进行,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从品学兼优的教师和党政干部中培养和使用。在进行辅导员基层配备时,也要注重多层次、重成效的结合,充分考虑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和新上任的辅导员、理论研究型辅导员和经验积累型辅导员的互补结合,形成互帮互衬、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也应注重专门人才的引进,现在岗的大部分辅导员都不是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要加强辅导员工作队伍在这些专业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另一方面在引进新的辅导员时侧重专业知识,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补充新鲜血液,推进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积极健康发展。

2.3 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队伍的考评激励机制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平日应付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长时间如此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建立起符合学校实际和适合辅导员工作特点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是科学性、高效能管理这支队伍的重要部分。高校应深入研究,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重点来制定考评体系,将基础工作的考核和工作业绩的考核结合在一起,扩大考评效能,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对优秀的辅导员给予物资奖励,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 解决辅导员工作队伍的顾虑,稳定工作队伍

目前各大高校都存在辅导员工作队伍变动频繁的情况,建设一直相对稳定的辅导员工作队伍,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的发展和稳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在情感方面予以关注,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使辅导员在工作中体力和精神压力都能得到必要的释放。如要经常关心辅导员的生活,工作之余开展娱乐活动、谈心活动等。同时也要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待遇和精神待遇,在干部任用和职称晋级等方面向辅导员倾斜。也要给辅导员教师提供些理论研究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做调查,重研究,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高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将其取得的成绩纳入到考评激励机制中,这样也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方式方法的创新。只有在事业上给予发展空间,感情上给予关心帮助,待遇上给予扶持激励,才能稳定这支队伍,发挥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

辅导员工作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稳定,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增加工作的实效性,逐步把这支队伍培养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队伍,开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何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员工作[J].科技信息,2010(34).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91-01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虽有辅导员考核体系,但普遍存在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必要性

(一)绩效考核有利于构建专家化辅导员队伍。随着中发【2004】16号文件以及教社政【2005】2号配套文件的出台,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提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一支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特征:稳定和专业。

在对辅导员的绩效考核中,各类考核指标明确且具备较为明确的量化指标,通过考核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价。考核有助于辅导员明确岗位职责,认真研究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成长为合格的辅导员专家。同时,绩效考核解决了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使优秀的辅导员受到优用和重用,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就必然形成。因此,绩效考核将有利于构建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

(二)绩效考核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梯度建设。由于辅导员工作具备头绪多、耗时长等特点,因此在很多高校,辅导员工作缺乏积极性,流失情况严重。运用绩效考核的方式,建立辅导员职业标准,使辅导员对其职业产生认同感,将其职业作为终身事业来发展,自觉让自己成为辅导员队伍中的“元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稳定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队伍的梯度建设。

(三)辅导员绩效考核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建设。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也是重要人群之一,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有效梳理工作要点和工作重难点,可以有利于形成本校学生工作体系。

二、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现状分析

(一)考核评价的关键指标不突出。追求全面,把所有问题全部覆盖,是现行辅导员考核体系中的通病,也就意味着考核失去了意义,缺乏了突出的重点,没有了针对性和方向性,这样的考核体系是没有指导意义的。

(二)考核评价中量化考核有难度。由于辅导员工作主要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等,这些工作都很琐碎,也很单一,在考核上,无法对过程进行一一考核。

(三)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的年度考核,基本都不反馈,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辅导员就不知道现在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不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辅导员的工作将毫无创新、安于现状,这样就会造成辅导员岗位变成跳板的现状。

三、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构建探索

(一)建立绩效考核体系,需明确考核主体。高校学生工作所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较多,工作程序化。由于是育人工作,辅导员的绩效有着隐性化和延迟化的特点,因此学校职能部门尧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确定全面的考核主体,应包括上级评价、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和自我评价四部分,这样的考核才能更加合理。

(二)建立绩效考核体系,需明确指标体系。借鉴目前在政府和企业广泛应用的KPI绩效考核法,明确关键指标和权重,按照关键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来选取相应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相关文件,提取辅导员工作主要职责,并将主要职责进行分解,建立一级指标:工作维度、自身建设维度。在工作维度下建立四个指标:管理工作、教育工作、服务工作、上级交办的工作;同时在自身建设维度下建立四个指标: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指标体系建成后,赋予相应的权数。

(三)建立绩效考核体系,需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其具有指导意义,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好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保证绩效考核体系的结果可以反馈给被考核人,并指导其今后的工作。

由于各高校的情况不同,工作模式各有差异,队伍建设水平不一,因此,构建辅导员考核体系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进行调整,这样才能避免“水土不服”,使得辅导员绩效考核取得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闫海军,陈冰.浅析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实施的必要性[J].才智,2014(5).

[2]施进华,姚冠新.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3(1).

辅导员工作要点篇12

目前,我院对辅导员的考核是参照行政管理部门对员工的要求进行的,着重工作态度和整体综合表现,并没有细化到辅导员工作的相关环节,针对性并不太强。根据在辅导员一线工作的实际经验,本人认为当前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考核内容体系的构建

目前,在辅导员考核内容上,我院参照对行政管理人员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难以体现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与特点,例如,过于重视对辅导员工作态度、岗位出勤的考核,而对辅导员工作实绩却不甚重视,未能把握以绩效为中心的原则,达不到合理评价辅导员工作的目的。

2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关系的处理

近年来,我院在辅导员考核中普遍采用定量考核的办法,定量考核有一定的优点,但却出现了纠枉过正的情况,将考核内容一概定量化。但在实际操作中,辅导员的德、能较难量化。一个人品德的好坏、能力的高低是难以用参加多少次政治学习、组织多少次班会加以评定的。所以,过分的不合理量化只会带来考核的片面性。为此,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关系的处理,是辅导员考核工作的又一个难点[2]。

二我院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与现状

第一,辅导员工作琐碎,无固定的工作量考核。它既没有任课教师的具体教学任务,也没有科研教师的具体科研开发项目。它主要围绕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缺乏统一的衡量指标。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劳累,身心疲惫”,这是长期以来,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形象写照,当前辅导员仍没有实现从“事务性管理者”向“人生导师”的成功转型。而且,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据统计现在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占了整个工作时间的70%,辅导员工作的“教育性”,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其结果是辅导员身心疲惫,没有绩效[3]。辅导员工作和队伍的现状,需要我们去构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辅导员工作,打造一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队伍。更需要实施绩效管理,实现我们的工作目标。

第二,辅导员工作过程趋于隐性,岗位不被人了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往往由许许多多琐碎的工作组成,工作地点遍布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工作时间常常是课余休息时间,工作过程趋于隐性,因此常常不被人了解。甚至部分人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就像“保姆”一样,干的都是些围绕学生的琐事。

第三,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大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陷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当中,只要跟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辅导员去管,被迫成了“保姆”、“警察”、“消防员”、“勤杂工”、“万金油”。而对其原本的工作重心———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谈不上主动地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导致辅导员队伍总体上理论水平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不明显。

三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突破点

1改进测评标准

辅导员工作的重心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有些日常的管理工作辅导员要参与,但是不宜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量化考评。比如,辅导员检查学生到课情况次数、辅导员检查学生就寝的次数等。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青年学生,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必须不断面临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如果采用以上绝对化的评分方法,易导致辅导员满足于完成上述工作,不利于辅导员开拓工作新局面。

对辅导员工作测评的中心和重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为辅导员的工作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2)指导学生党团活动的情况;(3)指导学生专业学习的情况;(4)指导学生人际交往的情况;(5)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6)各类奖助学金开展的情况;(7)特殊群体、个体的辅导;(8)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的开展情况。二为辅导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情况,主要包括:(1)辅导员的业务能力;(2)辅导员的学习情况;(3)辅导员参与调查研究的情况;(4)辅导员科研成果等[4]。

2明确测评主体

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和学校职能部门、院系领导和老师、学生、兄弟系辅导员都有广泛地接触。他们都可以成为辅导员考评的主体。辅导员测评主体应该是基于辅导员自身包括其他相关对象的综合主体。根据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工作开展情况,各主体测评结果的权重可拟定为学生测评结果占10%;系领导占30%;学工部占30%;辅导员自评占30%。

3改进测评形式

(1)学生测评应体现不同学生群体意见。学生测评有利于学生大胆反映意见和建议。但是也容易出现乘机报复的心态。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社会阅历、价值观等的差异,辅导员兢兢业业的工作不一定能得到每个学生的认同,所以学生对辅导员的评分往往既有合理的内容,但也有偏颇之处。我们建议从不同学生群体中选择代表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考评,比如学生测评人群的确定应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贫困生以及普通同学。这样,一方面,可以反映不同学生群体对辅导员的评价,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打击、报复等情况的发生。但是,需要辅导员正确对待学生的评价。面对学生的低分要善于反省自己的工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5]。

(2)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辅导员工作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其工作业绩评价涉及到多种因素,其综合评价结论具有模糊性。例如,热爱、关心、帮助学生等方面的评价,往往不能用一个具体的数值点来表现,只能用相应的优劣等级来表示。所以常规的统计方法对此难以处理,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却能够较好地处理多因素、模糊性及主观判断等问题。因此,定性评价是综合评价辅导员工作业绩的重要方法。但对于一些可以用数据来明确的工作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如学生申请入党的申请情况、学生日常行为违纪情况、学生获得各类奖励的比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情况等。

(3)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主要考核阶段性工作、重点工作、临时工作及基础性工作。平时考核也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集中评价主要是在学期末、年末,通过对照考评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评价。最后,将集中评价结果与平时考核的记录按一定的权重折合,形成最终考评结论[6]。

四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步骤

第一,建立辅导员工作考核与评价领导小组,组织召开辅导员述职报告会,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担任辅导员工作评估领导小组组长。

第二,各系辅导员根据自己的年度工作总结,集中进行述职汇报。述职内容包括(1)常规工作以及一年来突出的工作和特色;(2)对特殊群体或个人的教育管理工作及成效;(3)本人学生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手段;(4)心得体会及科研成果等。

第三,系领导根据考核结果,结合学生评分、自评分、系部评分、学工部评分,按1:3:3:3的比记出总分,系部对辅导员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考评意见,报至学工部。

第四,下点检查。学院成立辅导员考核监督小组到各系了解系领导、学生对辅导员的反映,并了解各系对辅导员考核的开展情况,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学工部及时做好评估工作的总结和表彰。(1)认真总结,概括出学生工作的成绩与不足;(2)吸取经验教训,为新学年的学生工作指明方向;(3)对评估情况进行排名,树立先进典型,形成良性竞争氛围,最终评出年度综合优秀和各专项优秀[7]。

五考核结果与运用

第一,辅导员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得分大于或等于90分者为优秀;70~89分者为称职;60~69为基本称职;低于60分者为不称职。

第二,在工作中,组织纪律性差,长期(二周以上)无正当理由不在岗,不能履行岗位职责或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工作任务;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上报或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不良影响、所带班级出现较大责任事故,并负有一定责任的,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第三,考核结果要与本人见面,并存入档案,辅导员本人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申请复议;复议后仍有异议,本人可写出书面意见,一并存入档案。

第四,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职务晋升、评选先进、津贴发放等的依据。优秀者按120%的标准核发辅导员津贴;称职者按100%发放;基本称职发90%;不称职扣发50%的工作津贴;并要求其制定措施,限期改正;连续两年不称职者,调离专职学生工作辅导员岗位,按学院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处理。考核领导小组对参评辅导员排出名次,确定前10%为院级优秀辅导员拟评人选,在全院公示三天,无异议者授予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并推荐参加上级评优。

总之,2006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第24号文件另的颁布,对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辅导员的考核和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对辅导员更好的管理,因此,一套完整、科学、切实的考核与评估体系可以较全面的反映出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从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程晓军.高校学生辅导员考核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7(12).

[2]王大壮.新形势下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2).

[3]李院莉,武莉娜.构建大学和谐的师生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7).

[4]陈瑞三,胡立男.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