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学导论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8 14:54:29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篇1

论文摘要】在阐述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必要性的过程中,简要分析网络舆论战与不同学科的内在关系,阐明了网络舆论战研究的众多适用学科,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发布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军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军实际,服务于我军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军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军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1.2多学科视野是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其基本内涵来讲,网络舆论战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网络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渗透,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心理、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有效控制舆论态势、影响民意归属的一种政治作战样式,其本质在于争夺、控制网络舆论传播权。作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威力的作战样式之一,网络舆论战决非单一学科所能支撑,而是受到多种技术手段与学科理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网络舆论战赖以存在的计算机网络来看,需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学科的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成、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以通信系统为背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交换及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科。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没有以此为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等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就不可能快捷高效地在全球互联互通,网络舆论战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与实施也只能是幻想。

其次,从网络舆论战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来看,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支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门类及其所属学科,都可以而且必须为网络舆论战研究发挥支撑作用。按学科目录顺序来讲,哲学及其宗教学、伦理学等,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基本的方法论指导,从而成为网络舆论战的理论基础;法学及其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是网络舆论战的最基本武器,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有关法律问题的法学理论支撑和法律实践指导;政治与舆论、政治学与舆论战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关系,政治学是网络舆论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社会学作为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网络舆论战具有天然的联系;网络舆论战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网络心理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揭示其战法与规律;新闻传播学是与网络舆论战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作为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军事学及其从属学科是指导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纲领性学科;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的网络舆论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管理学及其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此外,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也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几点建议

有效整合军地民多方战资源,合理集成不同学科力量,尽快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切实打牢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学科基础,已成为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必然选择。

2.1明确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网络舆论战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没可供选择与借鉴的成熟方案。为确保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建设方案、实施原则与基本方法。

具体来讲,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列主义军事辩证法为基础,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事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军队信息化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新时期我军的战略任务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服务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以提高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深入快速发展为目的,为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奠定扎实厚重的学科基础和可靠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2.2按照网络舆论战的内在逻辑组建基础学科群: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性,按照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技术支撑,涵盖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法学(主要是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军事学及其分支学科、管理学及信息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群。

进一步讲,是要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军事学为统领,以军队政治工作学为渊源,以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工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为技术支撑,以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为补充的综合学科体系,使我国网络舆论战建立在牢固而厚重的学科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功能,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向纵深发展。

3推进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3.1整体谋划,分类实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涉及众多领域与学科及多种资源,需要一个权威高效的专门机构统一谋划、统一调度。为此,应由国务院相关部门与军队相关机构共同组建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办公室,遴选权威专家组成筹委会,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整体建设草案;由办公室与筹委会根据整体建设草案和不同学科建设要求及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在不同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中遴选政治素质过硬、学科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建各学科专业筹委会,研究制定本学科建设草案;由筹委会对各学科建设草案进行汇总与整合,报呈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建设方案;由各学科专业筹委会按照建设方案所规定的任务与时间节点,在本学科内进行分类实施、分进合击,共同完成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然后,撤销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筹委会与各学科专业筹委会转变成研究学会及其分会,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组织、协调者。

3.2军地结合,优势互补。网络舆论战虽属于军事领域,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来却分布于军地众多院校与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水准、人才储备、研究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很多地方院校与科研机构拥有军队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而且必须大力分担建设任务。另外,网络舆论战作为配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斗争的重要工具,虽有鲜明的军事特色,应该也必须由军方所主导,但其平民化、全民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任何组织与个体在任何时间与地域都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其中。应充分挖掘地方学科资源及民间专业力量,军地双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

3.3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轻重缓急和不同学科的现实状况制定出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再分门别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对现有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果。起步阶段尤其不能贪大求全,最忌急躁冒进,应选择网络舆论战研究急需、国内建设水平高的学科率先实施。对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网络舆论战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学科,应通过内联外引、优化配置和加大投入等方式,增强其发展动力,使其逐步达到应有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彭鹏.浅析网络媒体在舆论战中的运用[J].军事记者,2005(8).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篇2

关键词:网络舆论战 学科视野 基础学科群 构建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发布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军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军实际,服务于我军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军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军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1.2多学科视野是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其基本内涵来讲,网络舆论战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网络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渗透,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心理、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有效控制舆论态势、影响民意归属的一种政治作战样式,其本质在于争夺、控制网络舆论传播权。作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威力的作战样式之一,网络舆论战决非单一学科所能支撑,而是受到多种技术手段与学科理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网络舆论战赖以存在的计算机网络来看,需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学科的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成、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以通信系统为背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交换及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科。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没有以此为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等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就不可能快捷高效地在全球互联互通,网络舆论战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与实施也只能是幻想。 

其次,从网络舆论战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来看,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支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门类及其所属学科,都可以而且必须为网络舆论战研究发挥支撑作用。按学科目录顺序来讲,哲学及其宗教学、伦理学等,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基本的方法论指导,从而成为网络舆论战的理论基础;法学及其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是网络舆论战的最基本武器,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有关法律问题的法学理

[1] [2] [3] 

论支撑和法律实践指导;政治与舆论、政治学与舆论战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关系,政治学是网络舆论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社会学作为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网络舆论战具有天然的联系;网络舆论战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网络心理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揭示其战法与规律;新闻传播学是与网络舆论战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作为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军事学及其从属学科是指导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纲领性学科;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的网络舆论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管理学及其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此外,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也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几点建议 

有效整合军地民多方战资源,合理集成不同学科力量,尽快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切实打牢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学科基础,已成为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必然选择。

.明确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网络舆论战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没可供选择与借鉴的成熟方案。为确保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建设方案、实施原则与基本方法。 

具体来讲,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列主义军事辩证法为基础,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事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军队信息化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新时期我军的战略任务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服务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以提高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深入快速发展为目的,为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奠定扎实厚重的学科基础和可靠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按照网络舆论战的内在逻辑组建基础学科群: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性,按照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技术支撑,涵盖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法学(主要是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军事学及其分支学科、管理学及信息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群。 

进一步讲,是要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军事学为统领,以军队政治工作学为渊源,以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工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为技术支撑,以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为补充的综合学科体系,使我国网络舆论战建立在牢固而厚重的学科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功能,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向纵深发展。 

推进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篇3

如果以1991年4月5日创刊的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厦文摘》第4期首发留学生马奇的小说《奋斗与平等》算起,网络文学已走过二十余年的旅程。与之相比,网络文学研究的速度显然慢于网络文学创作。最早的网络文学研究专著是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严峰和卜卫合著的《生活在网络中》,最早的网络文学研究学术论文是1998年《粤海风》杂志第5期发表的《后现代文学的斑马线――从一部网络小说谈起》。

目前网络文学学术界有两个领军人物:中南大学的欧阳友权、厦门大学的黄鸣奋。中南大学文学院网络文学研究团队以欧阳友权教授为主要倡导者,早在1999年便率先在学术界开展汉语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方面的研究,并依托所在高校,建立了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进而成立著名的网络文学研究所。而黄鸣奋教授则注重网络科学技术,在网络科学技术的依托下对网络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就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做了积极展望,做出了积极贡献,由此申报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专门课题,在学界影响力大。除上述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果的团体和个人外,还有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积极研究,并出版了相关理论著作:如东北师大金振邦的《新媒体视野中的网络文学》、学者马季的《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十年史》、山东师大周志雄的《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杭州师大刘克敌的《网络文学新论》等。此外,专门研究网络文学的学术论文也层出不穷。截至2013年12月22日,在“知网空间”上搜索以“网络文学”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共搜索论文893篇,其中核心期刊225篇。学术界的研究热潮也影响到在校学生,不少学子把网络文学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的选题。目前,在“知网空间”里已能查到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106篇。

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不仅吸引了普通民众,也吸引了高校学者。这种吸引多少带有无奈。网络文学的无序化、粗俗化成为众人皆知的不良倾向,文学研究者必须扩大视野,树立对网络文学的引导和规约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研究虽日渐兴盛,但众多研究专著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宏观泛化的讨论、对代表作家作品挖掘的有限性、批评理论嫁接法、文学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等同等,这些问题反映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深度欠缺,重视理论和技术性概念的解读,与研究者的学院派研究背景有关。基于上述种种,本文展开如下反思探讨。

一、研究路径偏执、忽视网络文学多样性

部分研究者撇开传播方式的不同,单去分析文本文字语言的特点,忽视现代传媒的独特性,对多媒体文本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或者从计算机技术层面的分析多过理性的艺术阐释,忽视了美学、文学审美层面,网络文学被肢解为自然科学的技术成品,不再是人文性的审美艺术对象。研究论文通篇充斥的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对网络文学的学理建构毫无益处。

二、细读文本才是批评的王道

就现阶段而言,做好网络文学研究,最重要的一步是解读好具体的文本。“文学批评,作为思想和文化的活动,必须直接面对作品,即解读作品是批评的第一步,作家作品具有第一性地位。解读作品永远是批评的神圣法则。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感悟、欣赏、思想的过程,也是与作家作品交流的过程,更是面对读者的批评――文学批评的主导功能,能够给予作品真正的价值定位,使读者心中有所依靠”。就中国古代文论的建设道路来看,它们在文学评论过程中,很少用抽象性、纯理论性的文字说明,而是将理论批评熔铸在实际的批评活动中,以此指导文学创作活动,并不断总结文学创作经验,最终实现纠正不良文风的创作目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注重作家作品分析的创作传统应该被网络文学研究继承。如果当代网络文学研究者不注重文本细读,必然导致研究成果呈现浮泛化、雷同化的发展趋向,无法与网络文学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篇4

2医科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系

针对医科院校网络文化的现状,笔者提出了医科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对网络文化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更新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观念.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成人”,其次才是“成才”.

2.工作内容:拓宽网络文化的信息传输渠道,打造主流宣传网站,形成良好的网络宣传阵地环境.

3.工作形式: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一元式走向多元式.

4.工作方法:将传统面授、融合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网络教学三种方法交叉使用,坚持网上思想文化教育与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相结合.

5.具体措施:

①建立集大学生教育、学习、生活、娱乐及思想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教育网站、思想教育网站、理论网站、新闻网等.其中新闻网是高校新闻宣传和思想教育的主力,在师生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加强新闻网的建设是抓好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网站的思想教育功能,并对校园网络论坛及涉校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②开展各种网络技能比赛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开展网络知识竞赛、个人网页的交流和评比、网络文学征集等有益的活动.在鼓励大学生参与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网络素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应逐步建设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栏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建设,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我们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两课”、心理学和网络科学技术等课程中;还可以举办专家讲座,开展以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加强正面宣传,主导网络舆论,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互动性网络平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BBS”、“校长信箱”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交流学习、交流技术、交流情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的看法,学校管理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出工作的不足,同时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思想.

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通过课堂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网上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在虚拟空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大学生只有提高了道德选择和观念批判层次的信息分辨能力,具备了道德习惯和理想信念层次的道德自律意识,明确了网络生活中合法与违法的行为界限,才能自觉地抵制有害信息,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维护网络,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实现自身的成长.增加“网风”与“网德”教育,通过团课、专题讲座、校园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网络伦理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还可以通过开设涵盖网络行为的校园规章、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内容的《网络伦理与道德》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④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文化教育工作队伍,提高网络文化教育开发者、传播者和管理者的水平.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的专职队伍对信息庞大、内容虚拟、传播自由的高校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的监控与引导,是很难有效遏制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优势的.因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专职的网络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主要由学校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的管理部门,如党委宣传部等机构设置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二是指定兼职网管干部.可由每个部门/学院指派专人负责网管工作,以此为基础建立学校统一领导的兼职网管干部队伍;三是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选聘部分有网络评论工作经验、素质较高的师生担任网络评论员,参与学校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四是校园BBS版主队伍建设.抓好这几支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学校需要有专门的经费投入,推动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⑤建立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控制机制.建立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指定有关职能部门及时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在信息时代,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处理,“疏”比“堵”更有效.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舆论引导方案,及时利用校园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事情的真相,利用网络传播快的特点抢占舆论主动权,对于随后出现的误解和谣言要及时解释并澄清,还应该主动与社会媒体联系,通过正确的信息传递,避免造成社会的误解,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篇5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认为它是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独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参考,“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1]近年来,虽然有了更多关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内容既涉及微观的选题、摘要、主题句、语言和格式问题,又涉及宏观的现状分析、论文指导体系和评估机制问题。[2][3][4][5][6]然而,却鲜有学者论及网络资源的利用。这不仅与我国高校丰富的中英文电子图书资源和全球几千亿之巨的中英文网页资源明显不协调,[7][8]而且与很多本科学生的实际上网情况和毕业论文对网络资源的严重滥用很不协调。因此,如何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预防网络抄袭、合理有效地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环境和日益丰富的网络资源,是适应信息时展、进一步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探讨如何利用丰富的中英文网络资源,发挥个人网络信息能力,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网络策略,在方便教师论文指导和管理的同时,也方便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减少论文写作的工作量,降低论文写作的难度,进而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一、络写作策略的基本原则

结合学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网络写作策略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资金节约原则。尽量免除不必要的经济压力,充分利用现有的个人电脑、联网手机或者公共电脑的软硬件设施,同时发挥个人的网络和现实人际关系,有效获取所需资源。(2)时间和空间灵活利用原则。网络写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就可以写作的构想。(3)语言文化的敏感原则。首先,由于大多数电脑或者手机设备的系统都使用中文软件,因此为了在搜索英文信息时不受中文信息的干扰,需要把网页浏览器的语言环境进行调整,并且把国外搜索引擎的偏好和指令语言都改为英语。其次,英语论文与中文论文有较大的区别,在写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汉语语言文化的负迁移。(4)遵守国家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虽然毕业论文的长度、语言、结构、格式和内容都是对本科学生严肃的挑战,但英美国家长期的学术传统和相应网络资源的丰富已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很多问题。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对自己的信息需求保持敏感,遵守信息素质原则,在实际行动中贯彻信息获取、评价、整理和合理利用的基本步骤,挖掘并发挥网络资源优势,自主解决论文写作中的诸多问题。

二、毕业论文的网络写作策略

根据网络、网络资源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特征,网络写作策略的成分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网络和毕业论文的相关知识、信息处理、写作模板和样本、语言工具、通讯工具、论文修改工具和反抄袭检查。

网络写作的硬件环境由能够进行上网服务的手机和电脑构成。公共网吧和学校的计算机实验中心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如果办理个人手机或者电脑上网业务,就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确认自己的手机或者电脑具备所需要的无线或者有线硬件配置;而且,无线服务的覆盖范围要能够满足自己的个人需要。总的来说,近几年的手提电脑和2009年上市的手机终端通常都支持高速无线上网服务。

网络写作的软件环境包括浏览器软件、文档阅读和编辑软件、文档转换软件,以及文档存储服务几个方面。很多电脑上网浏览软件(如Internet Explorer,Google Chrome)都有相应的手机版浏览软件,但更常用的手机浏览器却是Opera,UCWEB和GO。在通过设置正确的上网方式后,手机和电脑就能利用浏览器使用大多数共同资源了。网络上有较多优秀的在线free word processors,不需要在电脑或者手机上安装。使用方便而功能又几乎能与Microsoft Word媲美的当属Google Documents。用户通过联网手机或者电脑在获得免费Gmail账户后即可进入自己的文档空间,创建文件并进行编辑和储存,安全性能较高。其它所涉及的软件主要依据资料的文档类型而定,但通常是.doc,.ppt,.xls文件,这些都能上传到Google Docs打开或编辑;对于.caj,.kdh,.pdf,.省略、搜搜问问)、电子商务(如淘宝网店)、电子图书馆、个人社会关系获取或者传递所需的电子资源。把握所需信息必须了解的程度,适可而止,同时也要明确不同信息的所需类型(网络工具书、普通网络文本、网络图书、电子学术期刊、图片资料、视频资料、音频资料、软件、数据库等),以便于利用搜索引擎的不同功能或者专门搜索引擎进行比较准确的查找,或者便于确定在广域网还是学校电子图书馆查找。信息的评价是指通过阅读所获信息、比较同类资源、查询作者背景、查看网站域名和信息组织方式等,筛选获得的信息。通常,如果信息者没有学术或者高校工作背景,可以查看网站是否属于.edu,.gov.省略网域来作出初步评估。信息的整理是指通过summarizing,synthesizing,paraphrasing,quoting,highlighting和commenting等方式进行处理,利用众多的免费在线软件服务,对过滤后的信息作用进行评价和标识,并通过超链接等方式把它们整合到自己的写作计划中。信息的使用是指合理合法地使用资源,尊重信息者的使用协议,遵循APA,MLA或者CMS等文献使用的学术道德规范。

络写作过程中还有一些标准模板和自动程序可以使用;常用的有论文写作模板和文献引用的自动生成程序。很多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有MLA,APA或者CMS格式的论文写作模板(template)可以下载,写作者只需要在相应版块写入相应内容即可。但选用的时候要注意模板所对应的论文格式印刷版本,以避免信息陈旧问题。而论文文献格式的自动生成程序(bibliography generator)则可以帮助解决复杂的引用规范问题。使得文内引用(in-text citation)、脚注和尾注(footnote and endnote),以及文后的书目制作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在众多的相关程序中,综合性和信度都比较高的是Son of Citation Machine;它包括了主要文献格式和主要文献类型的引用格式,也及时更新了文献格式的版本,是网络写作的可靠资源之一。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主要是和指导老师的充分交流,和同学的必要交流,以及和虚拟社区相关人士的有限交流。与指导老师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论文整体质量和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的电子邮件或者实时通讯软件(communication software)实现;和同学交流主要是为了获取或者交流信息,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的电子邮件或者实时通讯软件实现;和虚拟社区相关人士的交流主要是为了在保证信息安全的情况下获取所需信息,主要通过社区群组(groups,communities,forums)和电子邮件来实现。

利用网络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网络抄袭行为,包括表层网络抄袭、深层网络抄袭和网络兜售的论文。表层网络抄袭是指抄袭不需要提交用户信息就可以检索到的网页资源,付费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不在此列。除了把学生论文的可疑部分或者关键部分的关键词放到通用搜索引擎中搜索以外,还可以使用在线的文献抄袭检测系统(plagiarism checker/detector/scanner)发现这种行为,譬如EVE2和Viper Anti-plagiarism Scanner。深层网络抄袭主要是指抄袭数据库资源。检测这种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策略:一是关键词搜索:先把论文的可疑部分或者关键部分通过国内外数据库专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在检测到抄袭行为的情况下,如果可能,还可以把相应的论文下载到本地计算机,通过文件对比软件(file comparison software)确定抄袭的比率(如弗吉尼亚大学的免费软件WCopyfind);二是购买以数据库为主的反抄袭服务,如CheckForPlagiarism和CNKI英文检测系统。由于学生提交的稿件都是电子文档,指导老师可以较早地把学生的论文上传到在线检测系统,及时阻止网络抄袭行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内的论文作坊也不计其数,英语专业本科论文价格也依据性质的不同而价格各异。通常,他们数据库中的论文价格在300元人民币左右,而“原创性”的论文则需要1000元以上。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在本地计算机或者手机上查看文档属性或者高级属性就可以发现问题。如果结合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包括对选题、提纲、原始资料及论文稿件版本的审查),论文作弊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通过查看电子文档属性、对比不同的电子文档版本、跟踪学生的论文修改情况,只是简单地点几个键,买方和卖方就会面临很大的信用风险。这些措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规避不诚实行为。

三、结语

手机或者电脑网络积聚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发达的通讯功能;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网络写作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条件。论文过程所涉及的选题、提纲撰写、资料收集、稿件写作、问题咨询、指导和管理等环节都可以通过网络软硬件资源来完成。相对于传统的论文写作方法,网络写作策略具有诸多的独特作用。它首先赋予了论文写作更灵活的时间和地点,比较适合当前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的英语教师及四处奔波的大四学生。其次,网络写作策略延伸了论文指导老师的内涵,网络上千千万万的信息提供者都或多或少充当了这个角色,大大减轻了师生双方的压力。再次,老师可以从以往语言或者格式等繁琐问题中抽身出来,更多地从写作过程的简便性、结构的合理性、内容的思想性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建议,帮助学生自主解决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诸多问题。最后,网络写作策略还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阻止泛滥的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学术诚信。

但在网络写作策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的两个常见问题是:(1)由于资金等因素影响,有的优秀网络资源可能不稳定,间歇或者长期不可获取;(2)由于信息太多或者太少而茫然不知所措。对于前者,需要保持比较灵活的资源使用态度,善于寻找替代资源。而资源太多时则要增加限制条件,利用高级搜索功能缩小范围;在资源缺乏时则要减少限制条件或者更改搜索关键词,寻找另外的解决办法。总之,日益丰富的信息存在于不可见的网络上,只要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就可以把毕业论文的网络写作策略发挥好,从而有效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穆凤英.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27(4):138-142.

[3]孙文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4,101(3):59-64.

[4]颜静兰,倪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J].外国语言文学,2005,86(4):259-263.

[5]王崇义.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提升学生素质[J].外语教学,2004,25(6):73-76.

[6]陈,薛荣.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05:204-205.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价值塑造;网络思政

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网络工具的普及应用,网民数量特别是青年网民数量急剧攀升。大学生受自身辨别力的限制,不能对网络信息和网络快餐文化形成充分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容易形成错误舆论认识,甚至产生网络舆论危机。高校网络评论员主要承担开展网络宣传、及时批驳网络不实言论、做好在线舆论引导、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四项职责,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剂”。通过建设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时强化正面宣传,批驳不实言论,引导网络舆论,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充分认识高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是顺应时代的客观要求

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网络作为当代大学生活跃的第四课堂,具有多元链接、模糊身份地位等特性。在网络空间中传播主体和客体的界限逐渐消解,一些非主流社会思潮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网络生活,以特定的可视化符号或文字影响学生的所思所想。构建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把主流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广大青年中传播,是互联网时代风险防控的需要,也是召唤国家认同的需要。

(二)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是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一些现实事件经网络发酵、无限扩大以及高速传播,使其具有较大的感染性和号召力,虚拟的网络空间成为造谣、传谣、辟谣的有力场所,影响着学校的安全与稳定。与此同时,学生也热衷于在各类网络平台上与记录自己的思想动态和日常生活点滴,这就使得大学生评论员队伍从来源和特性上决定了其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性。一方面,大学生网络评论员来源于学生群体,能较好地融入学生聚集的线上线下平台之中,自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传播、舆论监控以及正面引导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大学生网络评论员能更好地与时俱进,接收和内化时代性网络语言,以青年群体视角去理解广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对网络舆论的危机防范较为有利。

(三)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是大学生价值塑造的内在需要

高校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殿堂,学生现实的功利性与对未来的超越性相冲突,学生的个人诉求逐渐融入社会发展。在此转变过程中,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纷争的独立甄别与判断能力较弱,导致各类网络行为呈现出多元无序的状态。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曾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组建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大学生网络评论员第一时间占领学生言论引导的制高点,用正确的价值理念引导主流思想舆论的形成,帮助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塑造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

二、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的瓶颈

(一)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组建不够科学

目前,受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呈现出组建不够科学的现象。一是在人员选拔上,许多高校倾向于通过辅导员推荐或笔试的形式选拔学生网络评论员。而笔试往往侧重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容易忽略学生的网络应对技巧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入选者是否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敏感性以及较高的业务操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考量,容易造成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二是在队伍构成上,根据针对安徽省部分高校的调查问卷结果,27.6%的高校未建立专门的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舆论监管职责由学校的宣传部门承担;57.3%的高校仅仅建立了高校网络学生评论员队伍,往往由学校的某一部门分管;15.1%的高校建立了由学生为主导,专业教师指导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与学校相关部门共同承担网络评论职责。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构成不合理,知识结构不科学,无法开展针对性的实时网络舆论监管与互动,难以准确研判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职责不够明确

当前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主要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或党委学生工作部具体指导,依赖部分遴选的学生群体开展具体工作。稳定是高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工作除涉及党委宣传部与党委学生工作部外,保卫处、团委、心理中心等部门作为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均应纳入高校网络评论员的工作职责涉及范围。但由于各部门管理缺乏统一领导,职能相互交叉,导致日常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出现问题时容易互相推诿,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难以真正发挥实效。此外,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制度普遍缺乏,致使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职责不清,工作随意性较大,难以形成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应对模式。网络评论员学生队伍的流动更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网络评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

(三)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公信力不够强

网络舆论空间的虚拟性、舆论主体的匿名性、舆论形成的快捷性、舆论信息的多样性以及舆论传播的高速性,促使网络舆论复杂多变,不好控制。在网络舆论中,培养有公信力的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引导和控制十分必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口口相传,经验传授”成为常见的熟悉业务的方式,致使网络评论员队伍整体理论素养较弱,对网络环境的整体把握不精准,对网络舆论的认识不够。网络评论员队伍自身素质不高导致公信力较弱,阻碍了网络评论工作的高效开展。与此同时,高校在网络舆论的应对与处理上往往重监管轻疏导,重堵塞轻沟通,在学生群体中难以引起思想共鸣。在涉及对高校有负面影响的网络言论时,往往倾向于采取“堵塞”与“封锁”的处理方式。[5]38这些举措看似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有一定的平复功能,但于无形中使负面言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双向沟通,容易加剧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使学生产生对学校的逆反情绪。学生内心的不信服也是导致高校网络评论员公信力缺乏的关键因素。

三、构建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对策

(一)优化组织结构,促进专业化发展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依赖于专业化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问题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概念是即景性的,领导不是事先被指定或决定的,而是在问题出现时临时挑选的。在高校网络舆论管理中,将“即景性的领导理论”加以运用,用精细化的管理打造专业化的网络评论员队伍。首先,在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组成上,以学生意见领袖为主导,与有影响力的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形成合力,建立“学校学生网络评论员—学院学生网络评论员—年级学生网络评论员—班级学生网络评论员”四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网络评论员专项系统培训。其次,在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组成上,将评论的内容根据实际功能进行划分,建立学业指导、班团建设、心灵沟通、社团风采、价值塑造、就业导航等网络评论小组,培养网络评论员小组意见领袖。再次,在大学生网络评论员机构设置上,建立网络文化工作室,将网络评论员工作纳入其中,设置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特约评论员、网络引导志愿者等专职岗位,主动出击,正面引导,以理服人。此外,以网络舆论问题为导向,以机构网络评论员为主导,招募临时网络评论员,动态增添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评论员。例如,在学业指导上,选取年度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代表作为临时网络评论员,撰写网络评论员文章,阶段性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

(二)健全管理机制,形成规范化保障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制养优、以评促优、以优带优”的制度化建设有利于激发网络评论员的积极性,固化网络评论员之间的优质传承。首先是以制养优,建立和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网络安全管理、舆论危机管理等制度,以明确的职责促使各级网络评论员各司其职,通过优良的制度促进高校学生网络评论员的培养、管理与认证。其次是以评促优。在学生网络评论员的考核上,抛弃传统的单一考核或量化考核方式,将网络评论员的评论行为纳入学生实践能力认定,将网络评论员网络舆论研讨项目纳入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将网络评论员年度影响力等级评定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与此同时,在量化的基准上将有影响力的优质网络评论作为酬金发放的根本依据,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同步推进,促进网络评论员创优争优。再次是以优带优,形成高校学生网络评论员联动机制。网络评论员队伍传承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稳定。在以制度化模式加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实体网络文化工作室,定期开展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专业化培训,阶段性进行网络舆论研讨,开展网络评论与思政研究,固化网络文化成果,全面提升网络评论员的网络舆论引导力、研发力与辐射力。

(三)规范网络管理,提升信息化技能

网络是“术”,它是技术,是一种工具;网络是“道”,它是思维,是聚合的意识。熟练掌握各类网络工具是高校网络评论员开展育人工作的前提。在网络归口管理上,按照国家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动态登记、备案校园各类网络平台,严格实施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切实做到“平台有归属,管理有责任”。按照IP地址合理分配网络评论员的工作范围,区域性监测网络行为。在网络平台监管上,在网络评论员队伍内部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不断完善基础维护,建立校园网安全防御、信息过滤、监测跟踪、路径控制等系统,跟踪学生行为,捕捉学生兴趣,为高校网络评论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在网络工具使用上,大学生网络评论员应与校内团学组织紧密联合,实现“一条龙集成服务”,建立“onlinetooffice”学生事务在线办公平台,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导向型的评论转载与创新型创作评论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声文图”功能,提高网络评论的吸引力,研判网上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网络信息服务上,大学生网络评论员要充分融入网络用户群体,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在网络话语系统中融入马克思主义话语系统、传统文化话语系统、老百姓话语系统,促使网络语言更加多元生动,网络评论更具有深度和力度。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上,要依托大学生推送具有学校底蕴的网络文化产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凝聚、吸引与育人功能,为大学生网络评论员的作用发挥拓展空间。

(四)创造多元环境,营造互动型氛围

网络评论员队伍是网络育人阵地的主导者,只有不断提升网络评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充分运用网络舆论网状式非线互特点,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价值塑造功能。首先要加强服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建设初期,应秉承“服务育人”的理念,以事务为主,融学业性、文化为一体,坚持将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条目掌上化,在第一时间信息,赢得学生的广泛关注。其次要主动出击,设置议题拓人脉。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功能,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的判断。大学生网络评论员应结合校内外的各类热点,结合不同的时间点,关注网络舆论中朋辈感兴趣的话题,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从幸福观、诚信观、恋爱观、学业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话题入手,了解他们对人生价值导向的看法,并通过积极的网络互动引导理性的价值形成。再次是转变方式,多元表达集人心。在大学生创新型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特质膨胀的时代,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要主导话语权,就要突破传统的文字论述,针对不同的评论内容,采用事例表(如价值观教育)、系列图(如感恩教育)、中外声音对比(如国内外大事件)、趣味表达(如以漫画形式论“国家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等视听结合的方式,以全新的视角、生动形象的表达使价值引领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7-21].

[2]张九海,喻洁.高校网络评论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3]张颖.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5).

[4]张芳.浅论新疆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及工作机制[J].教育传播,2013(12).

[5]姚鹏.加强高校BBS引导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红色马甲”,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J].文教资料,2007(2).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111-03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更是党的十对全体国民提出的重要课题。在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认同度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师生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内容得以表达和实现的条件与载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因素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自强意识、创业意识、成长意识的形成,也给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各种形式和内容,把符合时代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先进科技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渠道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师生共进”的和谐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化,促进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文化的交融与繁衍日益广泛,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政治性特征隐性存在于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活动中。受西方不良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一些片面追求个体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的世俗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潜性教育作用和渗透作用,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精神已是当务之急。把高校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增强大学生对高校网络文化的认同度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高度自主的创造性。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创建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形式,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不断提升青年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创建、参与中的互动、开放、平等又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校园网络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在参与、互动、创建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借助高校网络文化形态进行传导和散播。这就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高校网络文化的视野中加以思考,以校园网络文化为载体和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建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关涉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对社会文化“热点”和学生思想“兴奋点”的内容要深度挖掘、深入解读。在理论课课堂上围绕“热点”问题,选准时机,找准事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深入挖掘其教育内涵,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引导教育。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度开放的社会性为大学生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载体移动方便,信息来源高度开放,交流共时互动,传播跨越时空和身份界限”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它还“打破了校园疆界,破除了地狱鸿沟”。为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架构了桥梁。此外,校园网的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食粮。但同时又易引起学生对信息资源内容的误解,对信息处理的错误观念,导致信息污染、信息过载的现象,这又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文化选择功能,“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各种环境影响进行选择和调节,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影响,甚至转移环境影响的某些因素,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轨道,从而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情景”。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维护主流文化,批判异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

3 高校网络文化复杂的价值多元性挑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网络社会是一个充斥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尖锐矛盾和冲突的纷繁芜杂的多元世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对现实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会网络文化的共同反映。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带来了内容的多元化,加之新兴社会文化传播方式以更为自由的传播途径,无孔不入,使各种社会舆论信息良莠不齐,这些状况冲击并消解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少数学生社会道德生活呈现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维护和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困难和障碍。面对如此复杂形势,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文化整合功能。要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性,积极提升国家文化的凝聚力,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有效地传送给受教育者,内化为他们的政治认同与自觉追求,并始终引领各种文化思潮有序发展和谐共存。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对校园网络文化呈现出的多层面、多渠道的不同声音分门别类,有效识别,唱响主旋律,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新阵地。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

高校网络推动了大学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大变革。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联合与发展,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愈加强烈。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得部分大学生完全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从虚拟空间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满足。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无助,缓解了他们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但同时,网络中的污浊和混沌也在腐蚀着他们的意志和心灵,迷惑他们的行为选择。高校网络文化的这种特性对大学生性情的培养、行为的规范增加了难度,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同时,把高校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研究,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教师与学生作为建设主体,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网络渠道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因此,依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鲜明的育人导向功能,探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如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准确概括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网络文化的特殊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围绕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先进理念,对高校网络文化功能的研究应以育人为主旋律,构建智育、德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体”的研究模式。

1 智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技能的锻炼开发大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研究,积极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的高校校园教育网络,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愿科研、自专学术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智育功能。

2 德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艺术,遵循思想道德形成规律。将学生内在需求和时展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解决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着眼于时展语境,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新途径,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美育,是指以美育人,使大学生在美的创造和鉴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渐实现心理更加健全、人格更趋完美、个性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大美育”观为指导,高校网络文化内容要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例如,网络文化内容按照美的内涵分设“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专栏。“内在美”专栏可通过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等优秀作品的正能量的发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在美”专栏可设置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内容,打造青年学生喜爱的时尚、健康主流,在传递富于美感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对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加以正确引导。

4 行育,主要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加强高校网络的行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网络建设要抓好网络舆情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关注校园网、博客群、网络社区、BBS论坛等网络空间,真正参与相关内容的建设与交流,建设公平、公正、和谐、友好的网络舆情队伍,营造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主流舆论。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积极主动研发网络产品,如师生共创微电影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利用大学生喜欢的个性化沟通平台,如博客,对大学生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5 教育,指大学文化育人既要通过显性教育方式。如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具体形式来实现,又要通过隐性教育,即大学的学风、教风、校风所营造的文化环境和“润物细无声”的隐性途径来实现。这就要求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还要注重在高校网络文化中营造和谐、唯美的校园文化,注重寓教于“境”。如将学校的校史、优良传统记载于网络文化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独特气质和校园气派,自觉地融人到校园情境中。此外,校园网络文化还应匹配相关课程教育的教育资源,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相关人物的介绍、评论。通过榜样人物实例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根植于社会,容易受到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受到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碰撞,更易呈现思想纷呈的局面。因此,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原则,以培养德育、智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效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学校开辟了高校校园网络并将其作为“第三课堂”与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并驾齐驱。网络课堂具有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开展工作的育人优势。因此,优质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协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912-02

Architecture of Network-based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GE Fang-zhe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 Undergraduate thesis is the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of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issues and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ir basic knowledge, basic theories, is also the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n the quality of four-yea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refore, thesi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 we propose architecture of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based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GSM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design concept is feasible.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B/S struc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database; architecture

毕业论文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和进行科研训练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本科生四年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1-2]。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或设计,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及数量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论文管理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论文管理工作还是处于人工管理阶段,难以兼顾公平与效率。同时高校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及收藏价值,但学生论文数量多、纸制论文或光盘刻录的论文不易保存,并且增加了对往届论文检索的难度。为方便毕业论文的管理和查询,提高毕业论文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节省管理资金,我们设计了基于Internet和GSM网络的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1 毕业论文管理的过程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是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使毕业论文各环节中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从而确保学生按时地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基于此,高校基本都建立了“选题开题中期管理评审”的毕业论文过程体系[3],确保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1) 选题。选题是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第一步,毕业论文选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一般是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论文选题表,提出选题,然后,开展学生选题。

2) 开题。每位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后,要充分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自己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实验方案等基础性工作,为正式开始论文工作做准备。

3) 中期管理。在毕业论文中期,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工作进程和论文质量进行认真指导、监督、检查,与学生交流,并帮助他们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通过中期管理,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责任心,使学生顺利推进毕业论文。

4) 评审。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组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答辩情况、评分情况以及论文的归档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从而确保整个毕业论文的质量。

2 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需求分析

本平台设计需求是利用高校完备的校园网络系统,设备档次高、配套设施齐全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管理中开放、交互、共享、协作的特征及网络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4]。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要应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及管理模式,符合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基本过程[5]。因此,本文基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理论和软件理论构建毕业论文管理平台。

本平台采用B/S结构,帮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课题以及课题介绍,供学生选题,之后,系统就自动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链接。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要求可以直接发送到学生的电子邮箱内,同时通过GSM网络,发短信息到学生手机,达到及时通知学生的目的。学生也可以直接从指导教师的公告栏上获得导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要求。学生可以在BBS上咨询某指导教师,平台会自动将咨询内容发送指导教师的电子邮箱内,同时平台可以通过GSM网络,发短信息到指导教师手机,达到及时通知指导教师的目的。平台可以帮助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电子函件建立联系与帮助,以及通过电子函递名单、BBS专题组建立公共联系、讨论和互助。

3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架构

3.1 网络系统架构

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创性地将新兴的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终端引入校园管理,在学生、教师和学校间架起一座空中桥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有快捷、方便的特点。毕业论文管理平台为学校毕业论文管理提供可监督、管理的环境。

本平台的网络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服务器、连接服务器与GSM的短信中心接口、校园网等几个重要的部分。

3.2 软件系统架构

软件主体框架由“在线审核”、“信息资源库”、“论文交流”三部分构成,具备网络化管理、资源共享、学习支持及过程管理监控等基本功能。

1) 在线审核

在线审核依据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流程设计,支持毕业论文各主要环节的申报及审核管理。在线审核包括:指导教师资格审核、课题审核、答辩小组审核、成绩审核等模块。

指导教师资格审核模块: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学历、职称、教学经历等资格条件进行审核,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论文指导总量进行控制,防止指导超篇。

课题审核模块:对学生或指导教师申报的论文初步选题进行审核。选题审核通过后,学生方可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和写作环节。对没通过审核的选题,学生或指导教师可根据系统提示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或重新申报。

答辩小组审核模块:对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指导委员会、答辩小组的成员构成及其资格条件进行审核。

成绩审核模块: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进行初评、由小组指导教师复评、由院校复审。复审后的成绩数据可导入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不需要手工录入成绩。

2) 信息资源库

建立信息资源库,有效开展管理支持服务和教学支持服务。信息资源库应包括:教师资源库、学生信息库、毕业论文素材库等。

教师资源库:教师资源库包括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库、答辩教师库。指导教师信息数据,学生和管理人员可登录查询,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论文指导教师。

学生信息库:学生信息库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特长等信息,有助于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指导有目的性、方向性。

毕业论文素材库:建立毕业论文素材库目的在于为指导教师和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教学全过程的支持服务。毕业论文素材库应包括:毕业论文管理文件、优秀论文、参考资料等,可以考虑按学科、专业以及课题方向来分类建设。

3) 论文交流

论文交流是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关键部分。设计的目的就是使论文的管理方便、快捷,对论文的质量管理提供帮助。论文交流应包括:师生个人专区和专业公共论坛。

师生专区:是师生间开展个别交流互动、个性化论文指导的平台。学生可在该区提交毕业论文提纲、初稿、修改稿,指导教师及时将指导意见或修改稿反馈给学生。学生可查看指导教师修改意见,并通过历次指导纪录,领会指导教师的思路,使毕业论文的指导、修改过程具有连贯性。在这个过程中,短信中心接口及时地通知教师和学生,使他们之间交互时间尽可能的短。管理人员可跟踪学生论文进程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系统自动形成记录文档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

专业公共论坛: 是学生间的互助协作学习、信息交流的平台,以BBS的形式设计。在交流过程中,短信中心接口仍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服务。

4 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技术

本平台以SQL Server2000 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浏览器、Web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主要采用动态网页技术,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过ODBC(开放式数据库互联技术),利用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访问。系统通过与数据库连接,实现数据库的相关操作。

5 结束语

基于Internet和GSM网络的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一个开放的、可监督的教学管理方式,对本科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有较大意义。目前已完成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总体框架的搭建,部分在线审核模块及信息资源库已正式启用。我们将不断完善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建设, 逐步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实现毕业论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网络化。

参考文献:

[1] 史增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49-52.

[2] 赵旦峰,李刚.论科学选题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09-110.

[3] 黄英金.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5(9):57-59.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篇9

中图法分类号:G250

农业信息资源指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技术资源的信息化。农业信息来源除了网络电子期刊、文献数据库系统、专业搜索引擎等资源外,农业学术信息资源还存在于以下五方面的网络环境中。

1 学科信息门户网站

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 InformationGateway,简称SIG)致力于将特定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工具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

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PINAKES,是链接各类门户网站的门户,通过它的门户列表可以找到国外一些比较常用的学科门户网站。

国内代表性的学科信息门户:a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 Fs)的“重点学科导航库”中的农学类;b 中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中有关农业类有生命科学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环境学科信门户等。

2 图书馆的网络导航体系

国内外著名大学图书馆是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研究的前沿,是十分可靠的参考信息的发源与集散地。

清华大学图书馆。它有数据库导航和电子期刊导航,以及学术信息资源门户。各种导航系统可以进行单独检索。也可以进行整合跨库检索,即用同一检索式在多库中同时检索。目前最多允许同时选择20个库进行整合检索。

北京大学图书馆,它的学科导航有中文数据库和西文数据库,农业学科包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大类,能检索到中西文农业资料。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它的网络资源导航包括免费学术资源、免费获取期刊、中国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等,大都是农业类的相关资源。

3 农业类学术机构网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包括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蜜蜂研究所、饲料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等。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它由CALIS农学中心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承建、二十余所高校图书馆参与的共建共享项目,收录了参建单位的学位论文文摘数据。是全国农业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4 农业学科专业论坛

中国农业论坛,分为网站事务、农业商务、我要秀秀、行业社区、休闲区和友情论坛几大版块。主要针对中国农业。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还有纺织用纤维等。

中国农资人论坛,分为农药论坛、植保论坛、化肥论坛、种子论坛,还有病虫草图、农药登记与管理、农资外贸、农资市场与信息、农资展会等内容。

此外,各重点农业大学的论坛。如中国农业大学论坛、华南农业大学论坛、华中农业大学论坛、东北农业大学论坛、四川农业大学论坛、南京农业大学论坛等。

5 农业专家个人主页或博客

中国农业专家――金农网,它的农业专家系统可应用于农业的各个领域,如作物栽培、植物保护、配方施肥、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市场销售管理等方面。

PAIDE系列经济型农业专家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专家系统,它包括蔬菜生产、果树管理、花卉栽培、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27种不同类型的实用经济型农业专家系统。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82-02

当今,网络已经强势占领了高校信息传播的主阵地。高校青年已成为网络生活中的活跃群体。微博、BBS、博客、QQ群、QQ说说、论坛等都是他们网络生活的主要领域。高校青年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关注自己关心的人或事,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信念,并对与自身利益有关系的各种公共事务抒发所持有的意愿。而这种表达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就叫网络舆情。笔者对徐州某高校理工科学院11级青年学子133人做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调查119份,回收率达89.47%;并对10级某青年学子QQ群进行了深度关注;对其中20个学子的微博、QQ说说进行了关注,与20个青年学子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以上调研分析来关注高校青年网络舆情问题,这是在网络强势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要求。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对高校青年网络舆情有一定的预判能力,并能正确引导青年进行网络舆情行为。

1 高校青年进行网络舆情的条件

1.1 高校青年网民数量多是网络舆情产生的前提条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人数在2011年底已经突破5亿,达到5.13亿人,与2011上半年相比增加了2800万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38.3%。

在笔者调查的徐州某应用型高校理工科学院11级青年学子133人中,97%的青年学子能通过电脑、手机等工具接触到网络,其中53%习惯用使用笔记本或者电脑,44%的青年习惯用使用手机上网,51%的青年学子既用电脑又用手机关注信息。由此可见,他们使用网络也呈现出了高频率,数量多等特点,这样就为青年学子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前提条件。

1.2 高校青年网络表达途径形式多样,成为网络舆情的动力条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目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自媒体”概念是由硅谷著名的IT专栏作家—— 丹·吉尔默在2002年提出的,主要指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媒体信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就使得信息发表与表达观点与意愿变得更加快捷。通过对徐州某高校理工科学院青年学子的调查发现,他们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与诉求,主要是通过微信、博客、播客、微博、QQ说说、QQ群、MSN、飞信群、BBS论坛、网络论坛等,如此众多的网络表达途径,不断扩大了和增强了青年学子网络表达的影响,也推进了青年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使网络舆情有了强大的动力源。

2 高校青年进行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青年借助网络高技术与高性能的特点,使自己的观点快速地在网络中得到发表,也使自身成为网络的活跃群体。高校青年进行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网络舆情与传统的媒体舆情不同,使得高校青年进行网络舆情具有了以下特征。

2.1 高校青年进行网络舆情的话题具有多元性

高校青年关注社会热点、突发事件、国家安全问题等社会舆论关注的问题之外,还对本校内部事件,考试学术、校园文化、突发事件青年学子关注的重点。据统计:《徐州某高校校园绿地种收麦子》这一件事贴,一天的关注量是852人次,《徐州某高校宿舍区现求爱门》事件贴,一天被学子关注转载数为582人次;在被调查的133人中,有10%的青年学子会关注与专业有关的论坛;有6%的青年学子关注军事论坛;有76%的学子关注人人网、新浪微博、天涯等;有5%的学子关注英语论坛。

2.2 高校青年进行网络舆情时容易产生青年网络舆情领袖

高校青年本身是思想活跃的群体,并且他们对事物有很强的敏感性,在心理特征与生活观念、学习目标上相互会产生影响。此外,他们能够有条件的接触到网络,这就使他们能在关注的问题出现时,以最快的速度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以及使其产生舆论并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在徐州某高校理工科学院10级某QQ学子群中,该群有10级青年学子397人,占10级全体青年学子的74.48%;在2012年3月~8月,进行了两次网络舆情调查,这两次关注的事件分别为:徐州某高校校园绿化地种收麦子与江苏启东水污染事件,第一件事件的发起讨论者是将该校园麦子收获事件图照片放在网上并加以说明,引发青年学子广泛转载,也引得苏北以及南京等高校的青年关注并讨论;第二个事件是该校某青年亲身在启东市政府门口蹲点3天,然后将事件的现场与进程详细的情况在QQ群里、微博里发表引起青年的关注,参与评论人数为151人次,参与评论人数为105人次。

调查显示,该QQ群中有21.3%的青年学子是喜欢参与其中讨论的,自己发表观点的青年学子仅为3.7%,浏览群信息获得大量消息的青年学子占64.3%;这也说明真正制造与推动高校青年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的是少数学子,也就产生了青年网络舆情的领袖。一般是在QQ群、BBS、微博上活跃且与话题有紧密关系的参与者,一部分的人不一定是参与者,但是会参与讨论与关注,一部分的人是为了浏览信息并获取消息而关注事件。

2.3 高校青年网络舆情的载体呈现出多样性

高校青年网络舆情的载体是联系主体(高校青年)与客体(事件)的桥梁,笔者所调查的徐州某应用型高校没有自己的BBS论坛,借助的主要是新媒体如博客、微博、QQ群、说说等发表观点,但是作为高校青年这个特殊群体,还是BBS使用人数最多,信息承载量大、交流互动方便,应该是成为校园舆论传播的主要途径。调查中有92%的学子认为应该有属于他们青年自己的BBS论坛主页在该校的主网站上。虽然该校没有BBS论坛,但是他们会去关注其他高校的活跃BBS,如“猫扑”、“百度李毅吧”、“水木清华”等,因为这些论坛,看帖与回帖方便,互动速度快。

3 高校青年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高校青年网络舆情事件形式多样,这就要求高校要关注青年网络舆情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内容,把握校园网络舆情的状况,将青年的网络舆情朝着良好的方向引导,并利用青年网络舆论领袖的影响和感染其他的青年,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

3.1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组

日常办公机构中要配置专门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为高校网络舆情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与此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起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对高校青年的参与网络行为进行有效规范。要加强对青年网络舆情事件的特征、原因、对策等的研究,形成指导实践工作的第一手数据,并开展高校青年网络舆情实例研究,提升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网络舆情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对青年学子网络舆情的教育工作。

3.2 重视高校网络舆情教育研究中心的工作内容

在高校思政教育方面,应设置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中心,重视校园信息的开放,校园新闻网、校园BBS论坛的建设,重视各类青年学子关注的网络文化的的网站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占领高校舆论阵地,营造有利于高校发展的主流论坛,带动高校多层次高质量的校园文化阵地建设。高校网络舆情教育中心,与此同时,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的培养,重点培养辅导员、学子科长、团委书记等一线学子管理工作者,并认真听取学子中对舆论的不同声音与教育活动的反馈信息。

3.3 关注高校青年网络舆情中的舆情领袖

高校青年舆论领袖在高校青年网络舆情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而且由于青年主体自身的特殊性,高校青年舆论领袖作用更加重要。从积极方面看,他们的发言促使更多的青年对特点问题了解,如果引导得当,一个正面的舆论领袖可以改变讨论版的风气,引导更多的青年朝着健康思想方向发展;从消极方面看,如果舆论领袖具有极端不理智思想,向青年传达负面影响,则不利于校园稳定与青年学子的心态稳定。青年学子具有一定的激情但思想还不够成熟理智,一旦对高校某些事情产生不满,再加之网络舆情领袖的宣扬自身的观点,更容易造成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导致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

3.4 通过预判,提高高校青年网络舆情监控

根据资料显示,网络热议问题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6.8天,75%的重大新闻事件在报道后的第2~4天网络关注度最大。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去关注青年网络舆情事件是需要有一定的预判能力。诱发性的网络舆情事件可以是大的社会动态,也可以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或者突发事件。当青年学子遇到诱发性事件后,就会根据自己身的知识结构,以及头脑中的固有成见加以催化,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网络上发表各种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加强对高校青年网络舆情事件的判断能力,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提高的素质。高校青年网络舆情关注事件可以有以下四种属性:(1)容易介入的公开事件;(2)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3)事件与社会常态价值观相悖;事件与师生个体有关;在对徐州某高校理工科学院调查中发现,高校中事件为学子熟悉的事件,公开符合法则又能得到学子的直接认知评论的事件被公开传播性较大。 对于高校舆情的预判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学会关注网络舆情的生成,网络舆情领导小组与管理部门,要密切跟踪与关注青年网络舆情的动态,及时搜集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舆情的内容,分析网络舆情的性质,判断舆情的影响,科学应对。并在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中,驱动青年学子网上网下多方引导,消解释放青年舆论压力与情绪。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还需要从队伍建设上着手,培养高校里有素质、有能力的新闻发言人,舆论领袖、网络评论员,网络信息联络员等;一方面,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代表校方的网络意愿,引导高校青年的网络舆情;另一方面可以积极主动去寻找、发现青年网络舆情事件中影响他人的意见与声音个体,对其进行关注引导。对青年学子中的学子干部进行舆论引导与培训,让他们在各类舆论中占据强化主流言论,对舆论产生正确的导向是一条有效途径。高校青年网络舆情引导是一个需要关注成因、发展、疏导、应对的系统机制,作为思政工作者要重视青年网络舆情,才能更好的促进校园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P13.

[2]汤立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3).

[3]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

[4]徐建军.大学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12.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篇11

此文为沈阳市教科工委课题研究成果。

G206;G647

近年来,3G、4G 移动网络技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让社会舆论迅速向校园渗透,这给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制定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传播公众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问题时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观点、意见、态度和情绪等。高校网络舆情不但具备一般网络舆情的规律,还因其发源于知识性和开放性较强、人群聚集性较密的高校,又有其独特性。密切切分析和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并积极合理引导,对建设和谐与稳定的校园环境,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等,大有裨益。

(一)维护高校校园稳定和谐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如不能正确引导,小则会引起恐慌、骚动,大则会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高校也同样如此。众所周知,高校人才密集、知识爆炸、思想多元、言论自由、交流频繁。大学生因生活学习环境单纯、自身经验不足、阅历浅等因素,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动摇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网络舆情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想文化载体。积极的网络舆情可以鼓舞人心,消极的网络舆情则会起到煽动、激发矛盾的作用。同理,高校的网络舆情,若能积极引导、及时应对,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言论、评价等,则能鼓舞和启迪广大师生、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完善高校制度建设,促进高校内涵建设。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j舆情应对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内形成、演变和扩散,并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意见和态度,成为大学生对热点、焦点问题发表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成为高校民意的集中体现。大学生们社会信息的获取,大多数是来源于新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必须主动应对、高效引导,建立并完善全方位的高校网络舆情快速应对机制。

(一) 转变网络舆情管理理念,占领与利用新媒体阵地。现代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QQ 和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来了解社会、表达诉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关注这些新媒体所提供的平台,转变舆情管理理念,在掌握学生心理、生理、学业成长过程与特点的基础上,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悄悄地观察和接近他们,利用新媒体适时开展渗透式教育,让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导向。

(二)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机构,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要想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并对其进行高效的研判和引导,就必须健全高校各项管理机制。

1.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机构

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络舆情处置由宣传部、学工部、保卫处、校团委等分头负责,人员分散,责任主体不明确,专业化程度和信息共享程度低笔者认为,可以由某个部门牵头,成立一个专门机构,配备具备专业技能的网络评论员、网络信息员、网络监管员等,专门从事网络舆情研究、监控和管理工作。

2.建立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指的是从舆情危机征兆的出现,网络监管员等相关人员为防止破坏性影响、破坏的发生而采取的有效防控行为。建立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应首先明确危机研判标准和不同等级的预警方案; 其次,要密切注意舆情危机的发展动态,做好危机处置的准备,明确责任人和处置步骤; 最后,要有向上级部门反馈信息的渠道,明确上报的标准、程序、时间等。

3.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网络监管员要根据预警方案,将危机定性。舆情危机产生后,舆情处置小组要深入剖析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发展态势,找到解决危机的初步工作思路。要根据舆情危机的级别,启动相应的预警方案,各司其职,完成处置。要及时跟踪舆情处置后的网络动态,通过各种校园媒体或新闻会等向学生和社会反馈处置进展。

(三)培养校园网络舆论领袖,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

所谓“舆论领袖”就是经常在网上发表个人意见和评论,并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人。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校园“舆论领袖”,高校网络监管员可以在高校中挑选成熟理性、德行兼备、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的学生干部、党员、青年骨干教师等来当校园“舆论领袖”,在大家所熟悉的校园网络上,逐渐培养他们的人气。从而促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校园“舆论领袖”,正确引导校园舆论导向,正确引导舆论。

(四)尊重和维护学生主体权利,疏通学生利益表达渠道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虽然网络舆情发展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利益,给学生足够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保护权益、言论自由的文化氛围。

(五)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新媒体下和谐校园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17-001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熟练的实用技术,笔者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就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了以下探讨。

一、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网络课程比起理论课程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学生对一些高深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重点不明显,与网络发展的现状有较大的偏离,理论介绍和网络的实际使用出现脱节现象,部分教师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误区。

2.教学模式不科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综合的学科,不仅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还需要理论和应用的结合,以及课堂和特殊实验环境的结合。目前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网络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3.实验教学较薄弱

计算机网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实践性尤其重要,但是目前各中职学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如网络综合布线室及局域网搭建等专业实验室仍需建立健全。

二、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系统科学理论是现代自然科学、现代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发展的综合结果,同时又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探讨科技领域普遍性问题的科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该理论不断地发展创新,尤其是代表其最初基本思想的“三论”——系统论、信息论以及控制论,影响非常广泛,在教育领域应用极多,给教育界带来新的思维启示。因此笔者在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策略如下。

1.基于系统论的宏观指导,优化教学模式

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促使我们从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来考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象,运用系统论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使得教学问题可以得到优化处理。传统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点的讲授贯穿课堂的始终,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1创新讲解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讲解一些抽象复杂的概念理论时,可以多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或例子。同时,在文字中结合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立体地呈现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亲自操练设备仪器,在实践中体会、领悟,真正掌握知识,把理论知识真正投入实践操作中。

1.2改进实践教学模式。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特点,使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较好,如在教授局域网的创建时,可以让学生以网吧式局域网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搭建一个可以进行连网游戏的游戏平台,把学生对游戏的喜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完成任务、实践理论知识的动力。

2.基于信息论的启发借鉴,改革教学内容

教育信息论就是研究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的传递、交换、反馈和使用规律的理论。计算机网络是一门信息量极其丰富而又极其多样抽象的学科,例如数据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广域网技术等,这对于刚从初中升上来的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挑战。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时要对一些抽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删减,例如,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扩充事实标准。

3.基于控制论的研究探析,构建实践教学

控制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为核心控制目标,以教育信息传递为主要传输形式的系统,是以研究教育系统中运用信息反馈来控制和调节系统的行为,有利于更好地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1健全实验教学平台,创设网络实践课程。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设备,配备网络实验教学设备和软件,比如路由器、服务器、交换机、分流器、工作站、网络管理软件、系统操作软件等教学硬件设备及配备软件,使得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可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验探索的兴趣。

3.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方法。一方面,中职学校应该在原有实践课的基础上,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完善与实践配套的教学内容,深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点。另一方面,中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进行角色转换,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在任务安排时,可以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建立合作型学习小组,倡导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努力抓好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改革工作,使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操作的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志国.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