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0 14:49:32

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

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篇1

电视台总编室的主要职能是什么?这个问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1991年中央电视台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省级电视台总编室主任会议,就非常明确地提出:“总编室要成为宣传的龙头、领导的参谋、管理的枢纽。”这就是说,总编室的主要工作就是宣传管理。

一般情况下,县级电视台由于人员少,人才缺,资金紧,工作任务也较为简单,大都只有新闻、专题和电视剧等节目,设置有总编室、新闻部、外宣部等采编部门。在采编部门中,新闻、外宣等部门直接承担了自办栏目的采制任务,而总编室则一般不承担自办栏目的采制任务,而主要承担了文艺节目(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引进、审查,节目编排,节目交流,制定编排全日播出计划,节目预告及包装,形象宣传,磁带库管理等一些职能。这是总编室管理宣传工作的一些传统职能。

在频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电视台综合协调部门的总编室,必须更加注重广电媒体宣传规律的研究,加大组织规划和研发节目形态的力度,它在广电媒体发展中的责任意识、角色意识,对广电事业的深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认为,县级电视台总编室要做到角色定位准确,责任意识到位,在做好文艺节目(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引进、审查,节目编排,制定编排全日播出计划等传统职能的基础上,重点要强化在宣传工作方面的总揽、协调这两个功能。

1 要精于总揽

总揽,就是当好台领导助手,当好宣传工作的组织者和设计师。县级电视台一般是当地党委政府唯一的宣传喉舌,在宣传的职责方面,它具有唯一性,但在频道竞争中,县级电视台由于起点低,受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又表现出缺乏凝聚力和竞争性,它是一个弱者。因此,如何强化唯一性,提升凝聚力,使之显现竞争性,就是总编室肩负的职责。总编室要给频道内容定位,要给重大宣传定位,要在各项宣传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中发挥龙头作用,使广播电视的宣传体现前瞻性、系统性,做到思路活跃、层次清晰。具体来说,首先要开拓新思路,吸收新元素,以更高的起点和更广阔是视野,做好台重大宣传的具体安排,包括重大宣传的电视新闻版面安排、稿件体裁的计划。其次,要在宣传总体策划上下功夫。第三,要夯实基础,切实加强和完善节目管理。引进节目要善于换位思考,要和总体宣传策划实现无缝衔接,要研究受众心理,增强竞争受众的意识,在审片中要注重资源的政治质量和荧屏效果,保证频道的顺畅播出,实现总体策划思路。第四,要为频道包装方面定好基调,谋求出新求变,出奇制胜。这方面,包括了各个节目的片头片花、节目预告、公益宣传以及本台的自身宣传等工作,要与时俱进让频道以更加亮丽的色彩去吸引受众的眼球。

2 要善于协调

随着电视这个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不少电视台对包括宣传管理在内的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已越来越充分,宣传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新形势下的电视台,要求各部门要更加明确自身职责,不推诿、不越权,在频道竞争中发出自己的光和热。那么,如何将这些光和热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让频道光芒四射、光彩夺目?总编室是台领导的助手,是宣传工作方面的龙头,这就需要总编室协调好全台宣传各部门的工作,充分发挥电视台的喉舌功能,提高宣传工作的效果。

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篇2

一、背景描述

(一)单位基本情况

XX电视台是一家省级事业单位,集电视、报纸、网络、新媒体、艺术团等业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传媒机构,以财政拨款和广告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隶属于XX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她是省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经过40多年发展,电视台目前拥有15个电视频道(10个免费频道、3个付费频道、1个移动频道、1个境外频道),1份综合类都市新闻日报,1个官方网站,2个文艺机构。目前,XX电视台属于经济衰退时期。

(二)单位现状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规模、资金等因素,XX电视台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行业间的竞争逐渐加剧,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电视台生存、发展的空间越发狭窄,广告收入呈断崖式下滑,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XX电视台也一直提倡财务人员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但由于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局限性,发展比较缓慢,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也仅仅停留在制度的建设上。对于税务的管理筹划较为欠缺,缺乏事前的规划和决策、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业绩评价。纳税筹划也限于其概念、原则等基本问题的探讨,总体的理论性、系统性不强,表现为主要还是针对税法的具体条文进行的,短期效应比较明显,较少有系统的前期策划、流程再造、实践分析、制度补充与完善。

(三)增值税纳税管理筹划的主要原因

XX电视台是一个以广告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事业单位,营改增后,主要税种也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而税款是台里的一项大额支出。因此,针对影视行业的特点以及台里的实际情况对增值税做纳税管理筹划,梳理和建立业务和账务处理的新流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纳税风险,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综合竞争实力成为管理会计人员的重要任务。另外,国家实施的“营改增”改革,不仅是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促进结构调整、企事业单位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抓住这次财税改革的历史机遇,深刻把握政策精髓,最大限度地获取税制转换效益,合理分享改革红利,也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课题。

二、总体设计

(一)总体思路

增值税纳税筹划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方案,涉及的内容和方面比较多,总体思路如下:1.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启动各项准备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和本职工作情况,合理分工,周密安排,力争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位,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要求负责人列出详细工作计划,及时沟通解决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质保量按时完成。2.进行调研,做好内、外部沟通协调,分析现有增值税业务类型,与主要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和座谈,了解增值税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强调和注意的环节,取得增值税发票的类型和要求,设计增值税业务新流程,制定完善的会计核算办法等。3.加强增值税培训管理工作,重点是组织会计人员、各部室(频道)报账员对新设计的增值税业务流程及会计核算办法学习和培训;初步试运行相关系统,不断进行完善。4.正式实施,重点是密切跟踪分析增值税缴纳和会计核算情况,及时总结相关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调整解决。

(二)增值税纳税管理筹划的内容

1.进行调研,了解XX电视台增值税业务的类型和特点,查找其中可能存在的纳税风险点。2.根据电视台业务特点和要求,合理选择上下游伙伴,尽可能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3.创新业务管理,多进行业务外包,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4.加强合同的管理,明细合同条款,从业务的前端合理地控制风险。5.重新梳理工作流程,确保核算业务流畅和准确。6.每季度进行增值税的分析和总结。

三、方案实施

(一)前期调研

为扎实推进XX电视台增值税纳税管理筹划工作,项目成员分别到税源丰富的六个改制频道座谈调研,并组织技术部、办公室、安保部及物业部等税源丰富的职能部室进行了专题座谈。通过密集调研,及时、全面、细致地向业务一线传达了增值税最新政策精神,说明了税制转换和全面营改增对全台、对各频道(部室)相关业务的深刻影响,普及了增值税纳税相关知识,提出了税源管理的重点业务,同时详细了解了改制频道的广告经营及节目生产现状,充分听取了业务一线部门对该项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为增值税纳税管理筹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适当调整经营策略

合理选择上下游合作伙伴各部室(频道)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在总结分析增值税对自身税负变化影响的基础上,采取合理化分工方式,细化优化业务流程,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在选择上下游合作伙伴时,要考虑营改增变化,适当调整竞价策略、营销方式等,优先考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最大限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三)创新业务管理方式

实施业务外包和筹划前移由于增值税链条式层层抵扣的特性,特别适合业务外包,通过相关业务外包给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其他单位,可以最大限度地取得增值税进项税发票,既可降低我台综合税负,同时又可降低其他一些节目自制成本;而财务核算时按照价税分离原则处理,税款另行核算,不占用部室(频道)预算。要取得这样的结果,就必须思路前移,做好事前筹划,在业务洽谈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慎重选择有资格的供应商,做好合同管理等,这对各部门业务人员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合同的管理

合同管理是各项经济业务的源头和法律依据,是企业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合同条款的具体内容(如:发票开票时间、发票内容、金额、税率、付款方式、取得的票据、违约金等)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税负承担及税款交纳。签订合同合同时需注意以下事项:第一,签订合同时要考虑服务提供方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提供的结算票据是增值税专用发票还是增值税普通发票,增值税率是多少,能否抵扣增值税?第二,营改增以后,需要在合同价款中注明是否包含增值税;第三,明确提供发票类型、税率的要求,在合同中明确供应商(承包商)提供发票的类型和适用税率。第四,明确提供发票的时间要求,如先款还是先票的问题都需要合同中有明确的界定。第五,应当考虑将取得增值税发票作为一项合同义务列入合同的相关条款。第六,在合同条款中应特别加入虚开条款。第七,合同应约定应派专人或使用挂号信件或特快专递等方式在发票开具后及时送达对方。

(五)对增值税业务核算工作流程进行重新梳理

根据项目工作要求,项目成员对涉及增值税业务的工作流程,进行了系统设计,重新梳理确定了业务操作流程,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为电视台增值税纳税筹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了可靠的业务操作平台。

(六)季度进项分析,增强税收筹划

每季度对全台取得的进项税额分部室、频道作比对分析,并分项目统计,依据重点项目支出,完善管理办法和制度,着力防控重点支出风险,在合法合规范围内对税收进行筹划。季度进项分析包括各部室频道进项税认证总额、支出项目分类计算、与去年同期对比等统计分析。通过季度分析,能找到重点支出项目和重点部室频道的进项税额情况,并据此及时掌握我台业务支出变动,对支出项目做到重点支出重点管理,做好税收管理筹划,确保可抵扣税源不流失。

(七)对增值税专项知识做好扎实学习与培训

为了更好地把握政策精髓,项目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进行专项业务培训和学习,及时提高了工作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增值税纳税管理筹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理论基础。一是积极参加现行增值税业务的专项培训。二是积极参加央视会计制度及营改增业务培训。特邀中央电视台财务部专家为我台财务人员讲解《广电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央视“营改增”试点工作情况。三是积极参加XX市国税局举办的“营改增”业务培训。四是积极参加广电局举办的业务专项培训。五是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熟悉掌握最新政策。六是积极参加对全台财务人员和报账员的专项业务操作培训。

四、取得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

经过增值税纳税管理筹划,以及国家营改增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可抵扣范围不断地扩大,项目成员积极跟进政策更新和项目运行情况,随时发现、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使项目运行日趋完善。从2013年8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XX电视台累计抵扣进项税1.43亿元,税负平均降低30%左右。总体上分析,实施增值税纳税管理筹划,整体节税效果显著,为我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税制转换效益,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但各部室(频道)基础不同,还存在个体差异,税负有升有降。增值税纳税管理筹划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单位税务管理工作单一、片面、被动和滞后的问题,对增值税的管理更加系统,从源头上控制有可能带来的风险,避免可抵扣税款的流失,从流程和制度上合理地保证纳税管理筹划的落实效果,从培训上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增值税管理工作。增值税纳税管理筹划对单位制定和落实战略目标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决策支持,改善了业务处理的流程,有效地防范了风险。同时,对单位决策提供了更加科学、具体、有效的管理措施和依据,提高了电视台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会计人员的转变。

(二)存在的问题

增值税能够为我台带来税收红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广告收入确认额将有所减少。收入将由原来按实际收款全额确认核算,转变为按实际收款全额扣除税款后的余额进行确认核算,账面反映出来的广告收入确认金额较以往将有所减少。第二,支出预算编制难度加大。单位缴纳营业税时,我台“税金”支出预算金额明确,即按照收入预算的8.65%计算确定;单位缴纳增值税后,增值税销项税额及其附加税金可以按收入的9.65%计算确定,但由于进项税额取得的不确定性,导致“税金”支出预算金额成为变动预算,给支出预算的编制带来很大的影响和难度。总之,增值税纳税管理筹划势必将对电视台的财务管理工作和相关业务流程带来重大变化,对电视事业、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这一重大税制改革的背景下,结合电视事业发展的实际,近年来电视广告创收持续下滑的不利形势,从内部管理入手,着力把握全面营改增的良好契机,主动适应税制弯化,深挖减税降支潜力,抓好用好税制改革红利,是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财税37号.《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2013.

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

项目管理;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软件开发

0前言

大型流域的水电开发建设往往以梯级滚动方式进行。从单个工程来看,其勘测设计、施工建设与运行维护期常达上百年,在时间维度上需从工程全生命周期角度对分散在各个阶段和各参与单位的信息进行有效集中管理;而从整个流域来看,在同一时刻存在不同开发建设阶段的工程,在空间维度上也需要从全流域协同角度对分散在各个工程不同阶段的信息进行有效集中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信息管理水平提升,水电工程数字化已成为中国水电科技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催生了数字电站、数字水电工程、数字流域等新兴概念[1]。所谓数字流域,以数字可视化集成平台为基础,通过工程三维地理信息、地质地震、水文气象等建设环境数字化,精细化三维枢纽、机电工程模型数字化,工程建造、安装过程仿真数字化,以及工程施工过程的主要信息采集与管控的数字化,将流域范围所有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主要设计、建设、采购、安装等信息以模型为核心进行综合集成,实现以工程计量数字化为核心的工程投资精细化管控,以质量信息数字化为核心的工程施工质量的精细化管控;以进度跟踪、仿真和优化为核心的工程施工进度管控和施工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提升流域水电开发建设管理与决策水平、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降低流域开发综合成本的目的。当前国内外关于数字流域的研究与实施刚刚起步,是水电行业研究热点。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率先启动数字雅砻江平台的规划研究,目前已处于建设实施阶段;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正开展大渡河流域数字化项目“智慧大渡河”规划研究;澜沧江等流域开发建设者也在筹划数字流域相关工作。笔者所在团队承担了雅砻江流域数字化平台建设I标(三维可视化信息集成展示与会商平台)项目,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研发管理,实现国内首个数字流域示范,对提升数字工程核心竞争力、提升雅砻江流域开发建设的管理与决策效率、提升中国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1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简介

1.1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技术架构

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在专业数据管理和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对空间管理对象及其数据进行统一的编码和配置管理,实现平台中模型、空间对象与专业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相互关联,同时融合应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数据资源在三维环境下的集成和使用。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采用四层架构,包含数据层、组件服务层、应用层和用户层。其中数据层分为本地数据库和数据中心数据库:本地数据库主要包含平台所需的基础地理数据、三维模型数据和各个业务系统的主题数据;数据中心数据库来源于流域开发公司数据中心采集与整编的各个业务子系统数据。

1.2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技术难点

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需要基于成熟稳定的图形平台,以及GIS与BIM的无缝融合技术体系,通过场景维护、参数驱动演示、多终端应用、多模式交互实现对流域开发涉及的空间对象与管理信息进行集成展示、分析应用。平台的技术开发主要有以下难点:

(1)流域TB级海量数据的并行计算与实时绘制。平台需要承载的数据有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工程三维模型数据、实时监控数据、业务结构化数据、流域开发与工程建设过程中来源于各参建单位与机构的图纸、报告、音频、视频、图像、报表等信息。数据种类多量大,数据有序有效管理以及直观展示,对平台的承载能力、场景管理能力及动态绘制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GIS与BIM无缝融合。平台涉及流域上千公里范围内高精度地形及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各工程BIM数据的有效集成与可视化展示。GIS与BIM无缝融合的技术是解决不同尺度模型展示的关键技术点,当前国内外还未有成熟技术解决方案。

(3)高山峡谷地区地形地质、地下厂房与机电系统的动态可视化表现。水电工程通常地处高山峡谷地区,其模型数据特点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在重点工程部位呈现高密度集中的特点,种类包含地形、地质、动态施工模型、地面建筑物、地下厂房系统等,部分模型精度需要满足工程测量管理要求,与数字城市、交通等行业采用概化模型有着本质区别。目前为止国内外市场上未见有成熟的水电行业的GIS应用平台以及成功的应用案例,也无相关行业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

(4)底层定制接口与特效支持。水电工程的场景复杂性要求图形平台能表现天气变换、景观植被、水流、机械施工、虚拟仪表、动态贴图、工程管理指标对比分析等需求。从宏观概况到微观特效,从概化表达到精确测量,对平台的可视化表达效果有极高的要求。

(5)多终端与集群大屏应用。要求平台支持iOS、android移动终端,以及离在线应用,并支持集群式大屏拼接,以适应数字化平台可能的多平台终端以及大屏会商需求。

(6)面向数据中心建设的信息集成与展现。平台采用的框架结构,要求对数据模型、数据标准、数据共享、工程建设数据管理等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需具备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以与数据中心核心技术路线一致。

2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开发管理特点

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开发管理的基本目的是,让项目在整个平台软件生命周期中(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维护的所有过程中)都能在项目管理者的可监控之下进行,以满足预订的成本、按照预订的日程且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平台软件并交付给客户[2]。大型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和特点[3]:欠缺项目范围管理、疏于项目团队的管理和项目风险的管理比较落后。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开发管理除了上述大型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技术风险管控复杂。如上节所示,作为开创性的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需要重点攻关解决的技术难点众多。在技术攻关过程的技术风险管控尤其复杂。

(2)干系方多,需求确认难。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其用户涉及流域开发管理各总部部门、各工程项目管理局及电厂、各工程参建单位、各信息系统实施单位等机构人员,包含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此众多的干系方,各自的应用需要与意见不一致,将用户的全部意见收集起来进行分析以确认需求困难。

(3)源系统多,协同难度大。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其数据来源于各业务系统及生产管理活动中,内容涉及流域建设全生命周期、不同参建单位,类型包含实时数据和非实时数据、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数据集成协同难度大;平台涉及的工程信息产生于流域建设、运营过程业务,信息之间涉及复杂的逻辑关系,需要对流域规划、工程建设、电力生产、梯级调度、水保环保、征地移民等流域全生命周期、各专业领域的业务内容和流程有全局考虑和深入认识,协同组织难度大。

3数字雅砻江三维可视化集成平台研发项目管理实践

雅砻江流域三维可视化信息集成展示与会商平台(简称:数字雅砻江三维可视化集成平台)是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规划的雅砻江流域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应用的示范项目。该平台是基于流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建筑信息模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全流域真实管理和决策环境并集成表达决策所需的各种数据及分析结果,监控流域环境要素和人工过程的变化,实现流域水电开发的可视化管理,目的是为雅砻江公司实施流域开发管理提供辅助工具和决策支持服务。在数字雅砻江三维可视化集成平台研发项目管理工程中逐步研究并实践,确保了数字雅砻江三维可视化集成平台研发项目顺利开展,实现了国内首个数字流域示范。

3.1技术风险管理

针对数字雅砻江三维可视化集成平台需要重点攻关解决的众多技术难点,为有效管控技术风险,通过项目启动前进行三维可视化基础平台选型、开发过程中跟踪管控技术研发的方式进行有效管理。经过多年来水电工程数字流域和水电工程三维模型数据融合的研究,结合雅砻江流域真实基础地理信息和工程信息模型数据进行了大量验证,结合本项目对可视化平台的需求,按照实践指导选型的原则,对国内外行业内多家主流三维可视化基础平台进行验证与考察。从三维平台在GIS与BIM混合模型可视化表现效果、底层开发能力、二三维一体化技术架构体系,以及技术支持、接口开放、底层按需开发、云端一体化移动平台等多方面综合分析,选择超图公司SuperMapGIS作为雅砻江流域三维可视化基础平台。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跟踪管控技术研发,有效管控技术风险。以GIS与BIM融合技术为例,采用项目实际基础地理信息和示范工程三维数字移交模型,在项目前期即进行GIS与BIM融合技术验证,并根据技术验证结果反馈超图基础平台底层研发人员,快速响应技术开发需求,顺利实现BIM数据接入GIS平台。

3.2需求管理

针对数字雅砻江三维可视化集成平台干系方多,需求确认难的情况,通过项目启动前对标书需求深入理解、项目启动后与雅砻江公司总部主管部门交流需求、再至二级单位(如锦屏电厂、两河口管理局等)进行需求调研、汇总编写需求分析文档并请雅砻江公司总部主管部门和相关二级单位共同进行评审,以此确认开发工作需求基线。在此基础上,对需求变更进行控制,确定需求变更控制过程,进行需求变更影响分析,评估每项选择的需求变更,以确定它对项目计划安排和其它需求的影响。在需求交流和调研过程中,做好交流记录和需求分析文档确认,做到需求来源和需求变更有据可依。

3.3沟通管理

针对数字雅砻江三维可视化集成平台源系统多、协同难度大的情况,在项目启动前梳理项目涉及到的各管理信息系统和涉及的各组织机构,结合项目研发进度计划形成项目进展线,有效的对项目各阶段的沟通内容进行梳理,如图3所示;在项目建设进行过程中,按照项目进展线的计划,与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两河口大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电站电力二次系统、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大坝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水调自动化系统、流域梯级水库风险调度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流域征地移民信息管理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流域环保水保信息管理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以及流域公共安全信息管理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实施方交流数据情况,确认数字雅砻江三维可视化集成平台表现的专业数据来源,并通过高效的沟通实现数据接口的内容和方式确认。

3.4研发管理

结合项目实施的特点,在数字雅砻江三维可视化集成平台项目实施中引入敏捷开发模式,提高产品研发和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研发过程的进度和质量管理。敏捷开发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敏捷开发管理应用的主要流程为:在项目(产品)启动阶段,应制定总体计划并明确里程碑节点,并作为整个敏捷开发的总控阶段;根据产品化思路,将类似项目纳入到同一个产品线进行开发,一个产品线有且只有一个敏捷开发团队;项目经理作为产品和用户之间的唯一接口人,负责收集用户需求和迭布版本的现场部署;不同项目收集的需求进入到统一的产品backlog,由产品经理(PO)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优先级;在一个迭代周期内,PO接收到的新的需求放入backlog但不影响团队正常的迭代工作,项目经理接收到的用户需求变更后以月为单位反馈给产品负责人,新需求可纳入下一个迭代周期;迭代版本后,对《需求规格说明书》和《总体设计报告》进行更新。

4结论

在数字流域已成为水电行业研究热点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特点分析和开发管理特点探讨,并依托数字雅砻江三维可视化集成平台展开研发项目管理实践,从技术风险管理、需求管理、沟通管理和研发管理等几方面探讨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建设项目管理,确保了数字雅砻江三维可视化集成平台研发项目顺利开展,促进了数字工程核心竞争力、雅砻江流域开发建设的管理与决策效率的提升。本文研究的大型数字流域可视化集成平台建设项目管理,解决了数字工程和数字流域项目高效建设的管理难题,将推动中国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钟桂良 邱向东 尹习双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篇4

作者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随机挑选了165家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采取网络调研同时结合走访和电话调研的方法调查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岗位,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有网店运营推广类岗位、客户服务类岗位、美工设计类岗位三种工作岗位。

2.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前期的企业调研得出了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高职学生所从事的三个主要工作岗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每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网店运营推广类岗位主要有五个典型工作任务:文案编辑、市场推广、活动策划、产品编辑、数据分析,客户服务类岗位主要有售前、售中、售后三个典型工作任务,美工设计类岗位有网页设计、图片设计、商品摄影三个典型工作任务。

3.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一项任务必定需要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技能的分析得出了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①网店运营推广类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知识:A.熟悉网上商店运作流程;熟练掌握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规范和流程;B.熟悉互联网营销模式;C.熟练掌握Office操作,略懂网页代码编辑工具;D.具备文案策划、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E.熟悉电子商务流程,熟悉网上购物和销售、推广、优化、维护、更新技能知识;F.熟悉淘宝SEO、直通车、钻展广告、淘宝客、超级卖霸、聚划算等淘宝推广方式;G.熟练掌握各种站外推广手段,例如微博、论坛、SNS等。能力:具备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和视角独到的文案创作能力,较强的编辑整合能力;B.能够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C.具备一定的营销策划和执行能力,对市场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D.有数据分析能力。素质:A.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出色的沟通能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理解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C.有耐心恒心,有强烈的意志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理念,善于沟通。

②客户服务类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知识:A.深刻了解电子商务行业,具备较好的互联网知识基础,打字速度70字/分以上;B.熟练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中网店的操作流程。能力:A.普通语标准,沟通能力强,亲和力强;B.具备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素质:A.有责任心,能自我激励,并能在高压工作环境下工作,敢于挑战自我;B.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③美工设计类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知识:A.熟练使用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IRE-WORK、Illustrator等美工软件;B.会代码装修,熟练掌握Web标准;C.掌握数码摄影技术,熟悉微距摄影、产品摄影;D.熟悉淘宝集市和天猫的店铺装修、海报制作、图片大小、风格;E.熟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后台操作;F.熟悉平面设计与淘宝店铺装修设计。能力:A.具有活动内容的文字策划功底;B.视觉表现有自己的观点,视野开阔,心态开放,时刻保持学习态度;C.有良好的审美品位和创意,色彩和构图感强;D.具有店铺美工设计能力和平面设计能力。素质:A.能够承受一定工作强度,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B.做事认真,细心负责,诚实可靠,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

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篇5

1发展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面临的问题

(1)系统间数据的顺利交换和信息共享困难。当前,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调度自动化各系统之间及与上下各级调度系统之间信息流通的频率和速度正以几何级数增长,但是自动化系统的异构性阻碍了信息流通的顺利进行。应用程序往往运行于不同厂家开发的平台,其相应的数据格式也是私有的非标准格式,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信息命名规范,各厂家开发出来的调度自动化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网络模型和数据结构,系统之间很难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

(2)调度自动化系统资源利用率低,难以实现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集约化管理。由于各应用系统开发时,均需要建立各自的网络模型,重复配置网络拓扑、状态估计等应用功能,并直接从EMS系统的实时数据库中获得实时数据,造成网络拓扑、状态估计等通用应用功能不断重复建设,整个系统的集成度较差,并造成系统日常维护的工作量很大,难以适应现代化电网集约化管理发展的要求。

(3)信息接口的多样性和直接交互访问,严重影响系统自身的安全性。随着电网的发展,调通中心开发的应用系统或功能、系统或应用之间的专用接口多和复杂,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由于各系统位于不同的安全区域,系统之间存在直接交互的专用接口,这种信息接口的“交叉穿越”不同安全区域,严重影响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自身安全性。

(4)系统或应用的升级扩充费时费力,有效资源得不到可靠保护。当对系统功能进行扩展时,如果采用第三方软件,由于接口专用而重复建设一些配套软件,浪费了用户的资金和时间。当进行系统后期功能的建设时,由于第三方软件的接口问题,往往只能选择原来厂家的应用软件,不能选择最好的应用软件。同时对老系统更新升级时,由于运行平台的不兼容,系统原来的一些运行稳定可靠的软件不能再利用,系统长期积累的数据资料和二次开发的工作不能再保留。

2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需求

调度自动化系统间信息共享和交流频繁,需要建立高效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

随着电网技术的发展,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涵盖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大多数计算机系统,如:数据采集和监视(SCADA)、能量管理(EMS)、电网高级应用软件(PAS)、调度员培训(DTS)、电能计量(TMR)、电网在线安全稳定控制、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管理、雷电监测、调度信息管理(DMIS)等系统多方面的应用需求,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还将涵盖电力系统实时动态监测(WAMSP)、电网运行环境监测等系统。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完善,还要求调度自动化系统具备与生产信息系统(MIS)互动的功能。例如:可以生成并传输生产数据(设备跳闸故障统计)、报表(负荷预测)及电网方式变化(正常倒闸操作)等记录,缩短调度员在日常记录和报表上花费的大量时间,极大缓解调度员工作压力,有利集中人力物力于电网的运行与控制。

这些系统或应用之间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需求迫切,以及不断扩展新应用的要求等,使得调度自动化各系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共享和交流越来越频繁,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调度自动化系统所需的高效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为调度自动化各系统提供一个数据交互平台,使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更加规范化和安全化。

(2)满足调度生产管理和流程控制的要求,对调度自动化应用进行区域划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电力生产和电网控制的控制类应用及相关的辅助控制应用;

2)电力市场运行和发电/输电等计划类应用及相关的辅助校核应用;

3)规划研究和模拟培训的研究类应用;

4)调度业务管理等管理类应用,需要对应用区域进行重新划分。

(3)增加及重新组合传统的调度自动化应用功能群,通用功能需进一步整合优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为电网的安全、优质和经济服务的各种应用功能,同时调度自动化原有应用功能随着电力市场、发电考核和调度智能化等工作的开展,应作出适当的功能调整和重新组合,更好地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电网商业化运营和电力调度技术发展的需求。同时,整合通用应用功能,消除同一种功能在不同系统中的重复配置,使得所有应用能够基于同一网络模型/参数,所有数据来自于唯一数据库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调度自动化系统资源,减少日常维护工作量,适应调度智能化的发展要求。

(4)为电力调度提供更多的自动化技术手段和智能化工作环境

由于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往往隐藏在表面信息中,有经验的调度员根据表面信息来判断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和危险发展程度。如果能为电力调度人员提供更多智能化手段来辅助调度员的决策,将降低调度人员的工作强度,以能集中精力关注电网的重要信息。建立为电力调度提供辅助决策手段的应用系统,利用调度自动化应用软件的先进功能、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原理,使调度实现由经验型向分析型和智能型的转变,是智能电网发展重要方向。

3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整体建设探讨

3.1调度自动化系统总体方案

(1)构筑统一的系统平台

构筑符合IEC61970标准的统一系统平台,所有调度自动化系统和应用均采用“一体化”的设计,逐步实现应用功能的“即插即用”。IEC61970标准颁布后,为电力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定义了公共信息模型(Common information model,CIM),提供了一种用对象类和属性及彼此关联关系来表示电力系统资源的标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和整合。

目前,部分地区开始建立统一数据信息平台,实现了各自动化系统实时数据、生产管理数据的整合。随着新标准的推广、信息命名规范化等标准化工作的完善,建立统一系统平台将得以实现。统一系统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数据顺利交换,使调度信息的广泛共享成为可能;可以实现应用功能的扩展和“即插即用”,避免不断地建设独立系统的现象,有效地保护现有系统的有效资源;可以使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更加高效化、规范化和安全化。

(2)建立2个数据中心(平台)

遵循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要求,分别对电网监控和电力交易应用的安全I、II区和电力调度生产管理的安全III区建设数据平台,形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统一数据的内平台和外平台结构,形成安全I、II区数据内平台和安全III区数据外平台2大数据中心。由数据平台统一向调度中心以外的电力企业系统提供调度数据。

调度数据中心的形成,有望避免系统之间的关联复杂、数据存储分散、信息缺乏有机联系的局面,解决数据的冗余和不一致性问题。同时由数据平台统一实现数据的交换和对外,消除了系统之间存在直接交互的专用接口,避免了信息接口的“交叉穿越”不同安全区域,提高了系统的安全保障。此外,利用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和展现技术获取更多电网调度管理信息,提高了调度信息的利用率,准确地显示电力系统的真实运行状态,为电力调度人员提供更多的智能化手段来辅助调度员的决策。

(3)重新整合和优化应用功能

由于传统功能(或功能模块)的组合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电网调度和运营的需求,同时新的应用功能不断投入,急需对应用功能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通过消除同一种应用功能的重复配

置、单项功能被高级综合功能所取代,使所有应用能够基于同一网络模型/参数。同时,可自由调用各项应用,按照“任务”目标的不同组合成不同的“功能群”。某一功能群包含的功能可能跨区或利用多个软件实现。

(4)形成3个应用区域

为满足安全分区的要求和适应生产流程的特点,可按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分区原则,划分为3个应用区域:以监视控制的应用I区;以市场计划的应用II区;以规划研究和管理的应用III区。3个应用区域均配置完全相同的应用支撑环境,区域之间采用有效数据同步与镜像机制来交换数据。

通过I区与II区、II区与III区之间的有效数据同步与镜像机制,保证3个应用区域间的数据一致性,保证应用功能能够按需部署与有效整合。

3.2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技术要求

(1)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统一系统平台)

统一系统平台是整个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为所有应用系统或功能模块提供统一的运行管理、数据访问、系统通信、图形界面、权限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应遵循IEC 61970等国际标准,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便于应用功能的扩展和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见表1。

(2)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内、外数据中心(平台)

内数据平台中存储的数据包括:安全I、II区中各应用系统的模型、参数、拓扑、图形、计划数据、计算结果、运行/交易数据,以及历史采样数据、定值数据、过程数据、告警记录等,同时还包括少量安全III区的信息(如:设备参数、气象信息、计划值等)。

外数据平台中存储的数据包括:内平台的所有数据、安全III区应用系统的有关信息、多种统

计分析数据等。利用数据镜像和复制功能将内平台数据传输到外平台。利用外数据平台建立调度数据仓库。采用ETL工具进行数据加载和整合,形成数据集市,从而形成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基础。

(3)功能群的整合优化要求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功能可以固定组成以下多个功能群:实时监视控制、在线辅助决策、市场与计划、运行评价管理、研究分析和业务管理等。也可以根据“任务”目标灵活地组合成所需的功能群。

(4)针对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框架形成3个应用区域

1)应用I区应用主要支持实时监视控制、在线辅助决策功能模块和运行评价管理功能模块的

相关部分。

2)应用II区应用以数据内平台为核心,主要支持市场与计划、研究分析以及在线辅助决策功

能模块,数据中心,WEB系统等安全II区应用。这个区的数据中心直接为电力市场等提供服务。本应用区的功能以及数据可以直接在安全I区调用,与安全I区应用形成统一体,实现安全II区的数据和应用集成,对调度生产运行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3)应用III区应用以数据外平台为核心,功能包含监视控制、市场计划应用区有关功能的安全III区镜像,以及数据中心、WEB系统等安全III区应用。主要功能为监视控制、市场计划应用区功能的研究。本区要求能实现与DMIS形成一体化,实现数据和应用集成,对调度管理业务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4结语

整体设计方案的基本前提是标准和规范的统一。随着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也是动态变化的,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仍需要不断地积极跟踪发展方向,以便及时进行完善和修正。

参考文献

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篇6

2013年随着全国有线数字电视整转工作的快速推进,河南省有线电视数字整转工作在省集团公司完成18个地市的网络整合之后,也进入了实施阶段。结合全国各地数字电视整转的模式及效果,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公司决定实施数字电视双向整体转换。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驻马店分公司为了保证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顺利推进及网络实现双向业务开通的要求,我们结合本地网络实际情况,首先启动双向网络改造工作,双向网络改造工作事关全局,即是数字电视单向整转的有力保障,同时又是双向业务开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重点就分公司双向网络改造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一些经验总结。

1 网络改造前网络状况

驻马店分公司有线网络作为一个地市级有线电视网络,主要覆盖驻马店市主城区,覆盖住户近12万户,模拟有线电视用户8万户左右。网络改造前分公司只有一个总前端机房,传输60套模拟电视节目,系统带宽为750MHz;光传输系统为1310nm光传输系统,光链路呈星型分布,网络中光分路器种类较多,有4分路、6分路、8分路、10分路,网络共计光站近400个,且每个光站覆盖用户数并不均匀,少则100户,多则500多户,其中老城区单个光站覆盖用户较多。电缆干线放大器级联一般在2-3级,个别还有5-6级;电缆分配网水平线部分(电缆支干线)有各单元串接结构和集中分配结构,单元间信号不均衡情况较多,接头多没有进行防雨处理;电缆分配网垂直线部分(单元内入户分配网)多为串接结构,由于模拟信号造成用户偷接情况多发,网络结构破坏严重。就现行网络情况,无法保证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更谈不上开通双向业务。因此我们把网络改造工作先行一步展开,整体转换工作跟随在网改工作后面有序推进。

2 数字电视系统双向网络改造规划设计原则

(1)按照集团公司统一规划,驻马店分公司规划建设一个数字总前端机房,负责接收省干环网传输的集团公司节目平台数字电视节目包,同时增建三个分前端机房,各前端覆盖区域用户在2-3万户。单向数字电视系统建设采用1550nm光传输系统构建一级光传输环网系统联通四个前端机房,各机房设光切换开关,保证一级光传输环网具有自愈功能。二级光传输系统采用1550nm光传输系统,每个机房配置一台16路高密EDFA作为传输光源。双向系统建设联接各前端的IP城域网,双向接入系统采用EPON+EOC技术实现双向点播及数据业务接入。双向数据光网络与单向下行光网络各自独立运行,在光站和ONU部分融合,电缆部分采用EOC技术实现双向数据传输。(2)二级光网络部分设计:单、双向二级光传输系统结构均采用4分路--8分路结构,4分路置于前端机房,8分路置于园区光交接箱。光交接箱一般采用两级光交接箱,一级光交接箱(主干光缆节点)和二级光交接箱(园区接入)。光站下取消放大器,直接覆盖用户,且保证单光站覆盖住户70-100户。原有单向1310nm系统考虑用于覆盖城中村及周边乡镇。(3)光站以下电缆分配网络水平线部分统一采用集中分配结构,对原有电缆干线网络进行结构调整,保证进入楼宇各单元信号均衡;电缆分配网垂直线部分采用集中分配结构进行调整,将原有串接结构调整为集中分配结构,确保入户信号均衡。电缆部分改造调整原则上尽量利旧。

3 规划设计立项

我们高度重视规划设计工作,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工程施工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按照集团公司的规划设计原则,我们对双向网改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进行了有序安排。我们首先组织设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重点要求每位设计人员充分掌握双向网络改造的规划设计原则、网络技术要求、拟采用设备的技术特点,要有清晰的设计思路;其次强调现场勘察的重要性,结合现有网络结构特点确定光站位置,在保证网络结构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电缆网络利旧,确保每一个光站的位置要有利于下一步的电缆网络的调整。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重点抓设计质量、设计进度两方面。为确保设计进度:我们将网改设计工作任务明确到具体责任人,对设计人员按照片区下达设计工作任务,核定每周需要完成的设计工作量,每日跟踪,每周汇报,确保设计任务按期完成。为确保设计质量:1)注重现场勘察,由于双向网改是在现有运行的网络上进行增补调整,因此要求设计人员既要了解现有网络情况,又要对网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设计人员每一个小区和楼宇都要跑到,详细了解原有线路的布局,现场进行研讨,形成设计思路,片区设计人员依据现场形成的设计思路进行具体设计和制定预算,形成初步立项报告。2)执行图纸会审制度,每周定时由网络建设部主导组织进行设计图纸会审,参加人员有:全体设计人员、工程项目经理、运维部线网维护中心主任。首先由设计人员对其负责项目的设计进行详细阐述,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工程概况、设计思路、设计图纸讲解、工程预算编制情况等,然后针对设计人员的阐述,组织参会人员讨论,提出问题由设计人员解答,对需要优化和修正的地方,现场提出修订意见,并最终形成项目设计方案。我们认为通过执行图纸会审,不仅使设计工作与工程施工进行了有效衔接,而且能够很好地帮助设计人员总结经验,吸取好的积极的经验,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思路,对队伍建设有很大帮助。

4 工程实施

4.1 双向网改的工程施工工作

(1)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明确项目经理的工作职责,突出项目经理的重要作用。项目经理与结算员、资产管理员结合,对项目材料准备情况、工程施工进度、工程验收结算等环节进行密切跟踪、协调;项目经理要随工监工,并注重与运维部门结合,力求双向网改的实效性;项目经理要加强对施工方的管理,负责组织施工方研究设计图纸,掌握设计意图,并带领施工方进行施工现场勘察,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形成工程施工方案;工程项目经理在工程协调工作中的要扮演重要角色,要求工程项目经理负责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协调工作,一旦在施工中出现问题,项目经理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积极协调,确保工程顺利实施。(2)注重周例会。每周例会,工程项目经理、材料及结算人员、设计人员都要对所辖工作进行汇报,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会上提出研讨,并形成解决办法,保证工程顺利进展。

4.2 工程组织实施

明确工程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第一个阶段为二级光网络建设。单向下行网络建设,在进行光网络建设时,利用6立机架式22dbEDFA作为新建光网络光源,传输原有60套模拟信号(我们称为A平台信号)进行网络测试,光网络测试完毕后,进行新建光站的A平台信号开通;双向光网络建设与单向下行光网络建设同步进行,前端EPON系统OLT与光网络局端设备ONU进行系统对接调试。第二阶段为二级光网络新建光站与现有运营电缆网络信号割接,同时对电缆分配网水平线部分进行集中分配结构调整。此阶段要求对现有运行电缆网络结构进行充分研判,形成准确、快速的施工方案,缩短信号中断时间;要求对电缆分配网水平线部分进行整理,更换不符合要求的分配器,更换电缆接头,对老旧电缆进行更换;测试信号电平,评判调试结果。电缆分配网垂直线部分由于工程量大,耗时较长,待后期进行整理调整(后来通过数字电视整转,由于入楼宇单元信号电平提高,垂直线部分对单向整转影响不大)。第三阶段为整转现场的信号切割。新建一级光传输环网(含各前端16路高密EDFA)上传输的是全数字电视信号(我们称为C平台信号),通过对前端光源的调整,达到对新光站由A平台信号向C平台信号切割。此阶段主要为对新光站进行C平台信号电平调整,对双向系统进行调试(双向系统只有在传输C平台信号时才能进行调测)。第四个阶段为电缆分配网垂直线部分调整。此阶段主要是在数字电视整转后,对楼宇内的分配网结构进行调整,主要保证双向业务的开通。此阶段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分支分配器进行更换,对不符合要求的线缆接头进行更换,必要时更换入户电缆。

4.3 工程实施过程中几点注意

(1)施工环境复杂,注重施工安全。双向网络改造工程是在运行中的网络中进行优化、调整,施工多在老旧线路上组织实施,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隐患较多,供电、通信电缆交织,极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因此施工前要仔细勘察施工现场,确定安全施工方案,切忌盲目、无序施工;同时要求施工方组织安全生产教育,对施工人员配备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安全施工。(2)进行信号割接时,要严格执行割接施工方案,尽量缩短信号中断时间,减少用户投诉。(3)施工方施工时按照要求注意做好线路标识,由于二级光网络建设敷设线路较多,做好线路标识,有利于工程验收和后期网络维护。(4)要求施工方要注意及时完成技术资料备案。由于二级光网络建设具有涉及区域大、工程量大、工期长、材料种类多等特点,因此及时完成技术资料备案对工程验收、结算及后期网络运行意义重大,必须高度重视。

4.4 工程完成情况及指标测试情况

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篇7

我国在数字电视领域可讲是起步不晚、起点不低,一开始便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一段时期曾经占据世界的最前沿,是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数字电视收/发系统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地面数字电视在我国几度沉浮,始终没能迎来大红大紫的爆发。本次国家六部委联合《关于普及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的实施意见》,几年来不温不火的地面数字电视又一次迎来了爆发的契机。

地面数字电视到底是什么

地面数字电视是数字电视技术的一种,即通过接受电视塔发出的地面数字电视信号,收看电视节目。对于电视机方面,需要具备地面数字电视信号接收能力,如果是老式模拟电视,也可以通过专用的机顶盒接受,然后转换成模拟信号连接到电视机上。按照信息产业部SJ/T11324-2006《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术语》的定义,地面数字电视是指“用地面广播传播方式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的地一种电视系统。”这里说的“地面”和我们一般的理解不一样, “地面数字电视”和我们脚底下的这个“地面”没有任何关系。“地面数字电视”的电视信号是通过电视塔向空中广播,再由用户以天线的方式接收下来的。

要深入了解什么是地面数字电视,需要先知道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的区别是什么。简单的说,模拟电视节目从模拟电视节目图象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在模拟体制下完成的。而模拟电视机的接收复原,则也几乎是全部在模拟体制下完成。数字电视节目的音频、视频和数据信号从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调制等均采用数字技术,而数字电视机接收和处理这种节目也是采用数字技术的。

数字电视可以通过卫星、地面广播、有线电视系统、宽带这四种途径传输。卫星电视对于一些发烧友来说不算新鲜东西,而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就比较神秘了。实际上卫星电视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部接收机盒一个天线(俗称“锅”),然后将搜星参数调整好,就可以正常观看了。调节方法需要参照一些相应的攻略说明。使用卫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是却受着相应的限制。比如不同的卫星覆盖区域有限,并非住在什么地方或者什么方向的朋友都能够正常使用,而且中国个人使用卫星电视是一种违法行为,所以并不普及。

数字地面广播在中国较多采用的是地面广播传输标准,类似早年的无线电视,简单说是由电视台的电视塔发射信号,然后覆盖一定的城市范围。就例如许多地区所使用的移动电视都是通过这种传输标准接收的。国标强制实行了这种标准,并将其逐步改造升级,也就成为了现在中国信息产业部所公布的地面数字广播的一个标准——DMB-T/H,是清华同方推进的DMB-T与上海交大的ADTB-T融合方案。

有线和IPTV对于经常看电视和上网的用户更容易理解,而推动的厂商主要是电信部门而非广电,从电视广播的特性来看,目前的XDSL并不适合一点对多点传输,等到光纤到户成为现实的时候更具潜力。

地面数字电视优点明显

地面数字电视接受需要的设备主要是机顶盒。机顶盒的基本功能是接收数字电视节目,调谐模块接收射频信号并下变频为中频信号,然后进行转换变为数字信号,再送入QAM解调模块进行解调,输出MPEG传输流串行或并行数据。解复用模块接收MPEG传输流,从中抽出一个节目的PES数据,包括视频PES和音频PES。视频PES送入视频解码模块,取出MPEG视频数据,并对MEPG视频数据进行解码,然后输出到PAL/NTSC编码器,编码成模拟电视信号,再经视频输出电路输出。音频PES送入音频解码模块,取出MPEG音频数据,并对MPEG音频数据进行解码,输出PCM音频数据到PCM解码器,PCM解码器输出立体声模拟音频信号,经音频输出电路输出。

地面数字电视的优点很多,比如:高信息容量,为HDTV节目提供大于24Mb/s的单信道码率;高度灵活的操作模式,通过选择不同的调制方式和地址信息,系统能够支持固定、便携、步行或高速移动接收;高度灵活的频率规划和覆盖区域,使用单频网和同频道覆盖扩展器/缝隙填充器的概念,通过选择不同保护间隔的工作模式可构建16公里和36公里覆盖范围的单频网;支持不同的应用, HDTV、SDTV、数据广播、互联网、消息传送等;支持多个传送/网路协议,例如 MPEG2 和 IP 协议集。易于与其他的广播和通信系统连接;在OFDM 调制系统(TDS-OFDM)中实现了先进的信道编码和时域信道估计/同步方案,降低了系统 C/N 门限,以便降低发射功率,从而减少对现有模拟电视节目的干扰;支持便携终端低功耗模式;支持多种工作模式,传输速率可选范围5.414~32.486 Mbps;调制方式可选QPSK、16QAM、64QAM;保护间隔可选55.6ms、125ms;内码码率可选0.4、0.6、0.8。

地面数字电视国标的源起

1996 年,国家成立高清电视组,这是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的初次启动。 1998 年,在跟踪和研究国外相应技术前提下,形成中国自己相应的技术,完成整个高清地面数字样机。在当时,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做出一套地面传输系统样机。我国于 1999 年成功自行开发研制出不同制式的 HDTV 试验播放系统,并承担了国庆五十周年庆典中进行高清晰度电视的转播试验,取得了成功。“十五”以来,国家设立数字电视产业化重大专项,将技术标准作为其中的核心内容,并成立了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经贸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广播电视总局、质检总局共同组成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有关工作。 1999 年,国家发改委设立了数字电视研发与产业化专项,地面数字电视相关研究转入标准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专项资金除部分给总体组用作研发经费,还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建立了 3 个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试验城市。每个试验城市都获得一笔经费用于购买广播设备和总体组的样机。

2001 年,数字电视国家领导小组委托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方案,并对收集到的 5 个标准方案进行测试。它们分别是清华的 DMB-T 方案,数字电视总体组的单载波 VSB 方案和多载波 COFDM 方案,以及广科院的 QAM 方案和电子科技大学的 OFDM 方案。 2002 年 4 月,根据当时的测试结果,全国广电标委会组织的测试组和监理组认为:被测设备的整体性能与制定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要求尚有相当的差距。有必要在国家数字电视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国内产学研和使用部门联合研究开发真正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及其设备。在检索大量文献和研究相关国内外专利的基础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于 2002 年 8-9 月对上述 5 个方案的 40 多项专利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知识产权评估,并于 2002 年 9 月 30 日 形成了《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方案专利评估报告》,报告给出了对 5 个方案的总体评价。 2003 年年初,国家数字电视领导小组决定委托中国工程院对清华 DMB-T 和上海交大 ADTB 这两个方案进行性能评估。中国工程院以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陆建勋院士为评估组组长,组成了一个由 40 人组成的专家评估团,广电总局科技委高级顾问章之俭总工为测试组组长,童志鹏院士为监理组组长。

2003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设立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研发项目,由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任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播科学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 11 家单位参加。该项目成立数字电视地面传输国家标准特别工作组,在清华 DMB-T 、上海交大 ADTB-T 、广科院 TIMI 三个标准方案的基础上共同研发多载波和单载波融合方案。

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和艰苦测试, 2006 年 8 月 18 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标准成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同年 8 月 30 日 国家标准委员会在第 95 号公告中正式该标准,标准编号 GB20600-2006 ,也就是我们简称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 该标准 吸取了交大方案 (ADTB-T) 和清华方案 (DMB-T) 的技术优势,在带宽、传输码率、定时时钟、系统信息和帧结构等大多数格式上完全一致,定于 2007 年 8 月 1 日正式实施。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

2007年8月1日正式实施

2006年8月16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06年第8号(总第95号)中国国家标准批准公告”中《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标准,于2006年8月18日正式批准成为强制性国家标准,2007年8月1日起实施。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是国家广播电视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和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以及辅助系统,协同为受众提供全面的覆盖,是我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中的重要部分。该标准是由国家组织的数字电视特别工作组负责起草,由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测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该标准支持高清晰度电视、标准清晰度电视和多媒体数据广播等多种业务,满足大范围固定覆盖和移动接收需要。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认为,这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项新的重要成果。实现了关键技术创新,形成了多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突破性地取得了此前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方案中的单、多载波调制技术的融合。由于上海高清数字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把发射端的知识产权无偿转让给了国家,在专门的负责机构—国家工程中心成立之前,这一知识产权由中国工程院所有,并且向外承诺,两年之内不会向企业收费。

“两年不收费意味着将对国内企业免费,因为两年之后也很难收到钱了。”业内人士这样认为。

虽然发射端的知识产权归对应企业所有,上海高清总裁夏平建表示,这并不意味着芯片完全由这两家垄断,实际上很多企业都可以按照标准来研发和生产,只是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技术成熟度还远远不能跟现有产品相比。

据透露,由于国家对这一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如果国外企业也要做相关产品,那么它必须在中国流片(开发芯片新品时,由于设计的正确适用性难以把握,因此先要制出少量芯片进行测试,称之为流片),或者与国内芯片厂家分成。至此,这一中国通过自主创新推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终于最终成形,颁布后的标准将主要应用于大面积覆盖以及移动电视等方面,其中的移动电视主要包括城市楼宇、公车电视,而不包括手机电视。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的出台从2001年国家数字电视专项工作会议针对国内提出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方案进行征集开始,经历了长达5年的研究、测试和讨论,如果从1994年,国家科委启动高清晰度电视项目开始算,那这一过程足足有12年的时间。

从1999年开始,国家发改委牵头,与科技部、信产部、广电总局和质检总局一起,五个部委联合成立了数字电视领导小组。这一领导小组确定了两个任务,分别是建立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以及实现核心技术和元器件的国产化,随着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的出台,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量产,这两大任务已经完成。

不过由于上海交大主导的单载波方案ADTB-T和清华大学主导的多载波方案DMB-T一直在标准上存在激烈竞争。从2003年开始,发改委牵头成立了工程院联合工作组,对这一标准进行研究和测试,并且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做组长,至此,两大标准的“融合方案”开始酝酿。在这一过程中,一直负责广电标准的广电标委会组织了多次测试和研讨,从2006年开始,广电标委会把标准在内部网上进行了两次公示,公开征求意见。从6月到现在,经过多次完善以及相应的审批程序,制定长达5年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最终出台。

标准颁布以后,首要任务是在现有地面模拟电视广播的基础上,整体转换成数字电视广播:一方面是模拟电视在播出,另一方面数字化也在同播,最终逐步实现由模拟到数字化播出的整体转换。另外,在有条件的城市地区,开展移动车载数字电视广播业务。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只是信道传输标准,同时,还会抓紧信源、接口等其他数字电视标准的制定工作,以利于真正开展地面无线电视服务。

17个配套标准来配合地面数字电视的普及和推广

鉴于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只是整个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的基础标准。为了实施、应用和普及地面数字电视广播,首先要求制定和完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相应的配套标准。在广电提出并着手制定了17个配套标准体系中,2008年已经有9项标准作为行标颁布实施。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系统实施指南》,主要规定建立符合GB20600-2006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工作模式、组网模式选择以及工程实施等考虑的问题;《VHF/UHF频段地面数字电视广播频率规划准则》,标准主要在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过程中,明确了规划所需要运用各种参数,适用于我国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并且可以作为频率规划一个技术依据,来指导全国地面数字电视规划工作;《数字电视广播电子节目指南规范》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号覆盖客观评估和测量方法》,这个标准主要适用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固定接收信号覆盖质量评估,可以作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设计和网络覆盖效果验收的技术依据;《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这个标准主要用来规定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指标和测量方式,它用于不同登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并可以作为发射机生产、调试、测量、入网验收等技术依据;《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流复用和接口技术规范》。这个规范对地面数字电视输入的数据进行了详细严格的定义;《地面数字电视激励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这个标准主要定义了功能方面的要求,符合单频网传输的支持模式,单频网的功能和多频网的功能,最后在标准中还给出一个接口的要求;《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适配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单频网适配器的输入输出接口定义,还有秒帧和秒帧初始包定义;《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这个标准适用于广播电视行业数字电视广播业务。

目前已经建立了前端节目集成平台和地球站卫星上行系统。其中,地面数字电视节目集成系统主要完成前端节目的素材采集、编辑制作、节目播出和节目集成平台,包括:素材采集(转播车、演播室、ENG和记者站的节目收集)、编辑制作(收录、对编、非编和节目包装)、播出(硬盘播出和录像机播出)、集成(编码、复用和EPG)。地球站卫星上行系统中,主要是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节目TS流采用卫星数字电视广播标准由卫星分配到各地地面数字电视系统节目集成平台。中央电视台高清晰度电视节目通过沙河地球站采用卫星方式向全国传输。同时也已经建设了一个中央监测平台和37个城市地面数字电视监测网。

频率规划

是地面数字电视建设的重中之重

广播电视频率规划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的广播电视频率资源开展广播电视覆盖。我国处在模数过渡时期,地面数字电视的频率规划需要在地面模拟电视规划和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开展,受到制约因素较多,主要涉及:覆盖要求、频段选择、组网方式、台址选择、台站优先级确定、天线方向图、干扰避让以及兼容性等。广电总局在深入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频率规划原则,并依此制定了全国省、地级城市频率规划方案。为每个城市找到两个频段用于地面数字电视的覆盖,为300个地级市找到一个频段。

1、覆盖是频率规划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体制下,除中央和省之外,允许市、县都可办广播电台、电视台。根据节目覆盖的不同要求,开展地面电视频率规划。在目前模数过渡阶段,地面数字电视至少要保持和模拟电视相同覆盖。

2、广播电视频段一般包括VHF和UHF,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世界各国选择不同频段开展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和广播。考虑到VHF频段相对拥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开展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时优先考虑采用UHF频段。

3、模拟电视时代,电视广播组网方式单一,只能采用传统的多频网(MFN)方式。数字电视时代引入了单频网(SFN)技术,因此,对于不同的规划区域,可考虑采用MFN,SFN或MFN和SFN的混合组网方式。考虑到SFN组网方式在提高频谱使用效率的同时能改善覆盖效果,在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过程中,SFN一般成为首选组方式。

4、为充分利用现有模拟台站资源,在开展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过程中,应首先考虑采用现有模拟台站和发射天线。如果现有台址满足不了覆盖要求,考虑建设新的数字台站。

5、地面广播电视台站分为:现状台、规划台、大功率台站和小功率台站。我国可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确定小功率台站的功率等级。一般而言,现状台优先级高于规划台,大功率台站优先级高于小功率台站。

6、根据场型的不同,天线可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我国模拟广播电视几乎全部采用全向天线进行覆盖;在开展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时,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同的覆盖要求,可分别采用全向天线或定向天线。特别是在构建SFN时,可通过合理设计各发射点天线的方向图,使整个SFN覆盖效果最佳。

7、规划地面数字频率时应避免对现行模拟现状台的覆盖产生不可接受的干扰。理论上分析,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新增任何发射机,都会对现行的地面模拟电视覆盖网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为此,应该采取相应的避让措施。例如:在我国,对于频谱实在拥挤的发达地区可根据台站优先级适当调整已分配的频率资源,并作好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工作。

8、在地面电视广播专用频段范围内及相邻频段,还分布着一些其它非广播电视的无线电业务,在进行地面电视频率规划时必须考虑与这些业务的兼容问题。

广电总局领导谈及地面数字电视建设时强调了六个原则,一是全国统一技术平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管理,保证地面数字电视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步推进,分阶段逐步实施;三是在过渡时期主要用于和现有模拟频道节目同播,在标准清晰度电视“模数同播”时,在有条件地区播出高清晰度电视,;四是业务定位为公共服务,不加密,不允许收费;五是在地面数字电视应用推广初期,应保证现有模拟电视的有效覆盖,保障人民群众的收视权益;六是充分利用现有台站,中央与地方共同建设。坚持经济效能的原则,最大限度发挥现有无线台站资源,努力以较短时间、较低成本实现模拟向数字的平稳过渡。

所谓“四个统一”,国家广电总局规划院院长姜文波曾做出详细解释:统一技术平台,无线覆盖是跨区域,需要多方协调;一个电视频道传输可中央和地方多套节目;可组建单频网,不断地扩大和优化覆盖网。(今年要开展大范围的单频网覆盖示范网建设。统一规划,包括频率规划和节目规划。频率资源国家统一协调管理,启用或变更电视频道必须向广电总局报批,特殊情况还要和军方协调、无委核准;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的节目内容,按照广播电视媒体管理要求,也必须向广电总局报批。统一建设,已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投资,国家资金下达到无线局统一管理使用,专款专用。统一运行管理,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协调中央和地方节目播出、地方和地方覆盖干扰协调等问题,地面数字电视的运营国家统一管理,具体管理办法应该由总局、无线局和地方协商制订。

2008成为“地面数字元年”

2007年2月20日,广电总局《进一步规范地面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试验的通知》。通知说,广电总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组织推进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准备工作,加强对全国应用国标的指导,与国家发改委、信产部等相关部门协调推进标准的产业化进程和有关配套工作。强调在上述工作完成之前,暂不具备大规模试验地面数字电视的条件。明确移动数字电视试点的重点是现有非国际系统的转换工作,在技术准备完成之前,暂停审批新的试点,未经总局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进行地面数字电视技术试验和非法使用电视频道,经批准进行地面数字电视试验的单位不得使用未经总局入网认定的地面数字电视无线发射、传输和接收设备。

2007年3月,广电开展北京地面数字电视试验,年底基本完成。2007年10月12日,深圳市举行了地面数字电视播出启动仪式,正式试播国家标准地面数字电视,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执行该国家标准的城市,也标志着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正式进行推广阶段。2007年12月,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模式建议,并确定了7种应用模式。

2008年对于地面数字电视产业来说,是破茧而出的一年。在CCBN2008展会(2008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上,清华凌讯和上海高清高调推出了国内首款地面数字电视融合芯片。业内人士表示,地面数字电视融合芯片为我国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及地面数字电视产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发展机遇。不仅如此,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带动了移动高清产业的发展,预示着以移动为特点的后数字电视市场正在悄然兴起。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整体规划,2008年6月,我国共有8个城市(包括北京、天津、青岛、济南、上海、沈阳六个奥运城市,加上广州和深圳两地)开播了地面数字电视,转播CCTV高清频道。2008年底完成了包括奥运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城市等37个省市地区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开展“标清模数同步”和“高清数字电视业务”。这也引发了高清电视终端的巨大需求。相应的,高清电视终端必定要安装相关芯片,高清数字电视对融合芯片的需求量将会大增。基于此,2008年也被业界定义为“地面数字电视元年”。我国的地面数字标准正式实施以后,高清晰度电视、车载移动、楼宇街头电视的出现使得地面数字电视也成为新媒体。

2009年,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部分地级市共100多个城市开通了地面数字电视,全国共计271个城市完成地面数字电视信号覆盖。在频道建设方面,各个省会城市已经通过地面数字电视传输免费高清节目,此外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当地标清频道,共能传输6套免费标清节目。

运营决定地面数字电视发展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地面数字电视也成为了改善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手段。用户可以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免费收看到多套高质量的标清和高清节目。在组网建设方面,广电总局继续完成所有地级城市地面数字电视的覆盖任务。广电总局计划到2015年,基本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全国县级以上城市。

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篇8

1.2生命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科学、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3个领域。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共10个学类。其中,基础医学包括形态及生理医学、生化及药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及检验医学、药学及中医药学4个学类;临床医学包括内科系医学(一)、内科系医学(二)、外科系医学(一)、外科系医学(二)、社会医学及工程医学6大学类。农业科学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和农产资源科学两个学类。生物科学包括生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及长期生态学两个学类。

1.3人文及社会科学台湾科技年鉴中人文及社会科学门类,包括人文科学的台湾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律学、政治学、区域研究与地理、经济学、财务金融会计及管理学等学类。

1.4科学教育在台湾科技年鉴中,在自然科学章、工程及应用科学章、生命科学章及人文及社会科学章之后,专门单列了一个与之平行的科学教育章。据此,笔者认为,该年鉴把“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科学门类,其所述科学教育的范畴,包括数学教育、科学(自然科学)教育、资讯科学教育、应用科学教育、医学教育、多元族群的科学教育、科普教育与传播学类等。

2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

目前,台湾开展科学技术工作的原则是整体规划、分工执行。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包括推动机构、执行机构及评估体系3个部分。

2.1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台湾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就是科技行政机构,包括“科技部”、“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及其它相关“部会署”。(1)“科技部”(原“国科会”)。1959年,台湾成立“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长科会)。1967年,台湾“总统府”的“国家安全会议”下增设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科导会),并将长科会扩充改组为“国家科学委员会”。1969年,将“国家科学委员会”再改组为“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科会”)。“国科会”委员由“行政院”选聘的“行政院政务委员”、研究机构首长、“中央”相关机构首长及专家学者担任。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策略、方案及中长期计划,规划推动基础研究与先进性应用研究,改善整体研究环境,培育延揽科技人才,奖助研究人员,并协调、联系、审议及管制考核各“部会署”重要科技计划。1978年起,它主办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作。台湾科技发展政策、科技资源整合与分配原则、重大科技计划以及重要科技法规,由“国科会”会议作出决议,报请“行政院”核定。为提升行政机关效率,以精简、弹性、效能3大原则对“行政院”进行组织再造。2010年1月12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行政院”组织改造法案》,确定未来“政府”组织架构中的“国科会”改制为“科技部”。2014年1月7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科技部”组织法》。同年3月3日,台湾“科技部”正式成立[4]。相较于原“国科会”,“科技部”的职能有一定调整,主要包括研究制订科技研究发展政策、推动基础科技及应用科技研究、推动重大科技研发计划、支持学术研究、发展科学工业园区、规划核能安全政策及管制、管理“国家”科技发展基金等。(2)“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原“行政院”科技顾问组)。1976年,台湾成立“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由“经济部”、“国科会”等单位首长担任成员,作为跨“部会署”的应用科技整合、推动及联系协调机构。1979年,台湾“行政院”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成立“行政院”科技顾问组,聘请外籍著名科学家作为科技顾问,定期检视和评估政策并提出建言。随后,各相关“部会署”陆续设立科技顾问室作为部门推动科技发展的窗口。1989年,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被裁撤,其审议应用技术发展政策和联系协调各“部会署”的功能并入科技顾问组。1998年,增聘岛内著名科学家为科技顾问,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为首席科技顾问。2012年,科技顾问组改制为科技会报办公室,成为“行政院”正式常设性任务编组。(3)其它相关“部会署”。台湾当局的“经济部”、“教育部”、“交通部”、“内政部”、“国防部”、“劳动部”、“农委会”、“卫生署”(“卫生福利部”)、“环保署”、“原子能委员会”及“公共工程委员会”等“部会署”,也分别通过编列和执行科技预算,引导和落实当局的科技政策,参与推动科技发展。

2.2科技发展执行机构台湾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研究和先导性科技应用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与各大学院校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和其它财团法人研究机构执行。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研发,主要由公营、私营企业执行。(1)基础研究机构。中研院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是目前台湾地区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直接隶属于“总统府”[5]。1928年,中研院在南京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大部分改组为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少部分在台湾地区重建并保留原称。中研院的任务是开展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目前,中研院下设研究机构包括:①数理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资讯科学、统计科学、原子与分子科学、天文及天文物理、应用科学、环境变迁、资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②生命科学方面的植物暨微生物学、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生物医学、农业生物科技、基因体、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③人文社科方面的历史语言、民族学、近代史、经济、欧美、中国文哲、台湾史、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律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所。3类研究所(研究中心)共31个。台湾各公、私立大学院校,也承担着基础研究任务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2)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任务的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主要有隶属于各“部会署”的半官方性质机构,包括:①“经济部”的工研院、资讯工业策进会、中技社、中国生产力中心、“中华民国”纺织业拓展会、中卫发展中心、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石材暨资源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全国认证基金会、印刷工业技术研究中心、自行车暨健康科技工业研究发展中心、自强工业科学基金会、车辆研究测试中心、金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商业研究院、专利检索中心、船舶暨海洋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台湾大电力研究试验中心、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台湾电子检验中心、台湾机电工程服务社、鞋类暨运动休闲科技研发中心及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②“科技部”的“国家”实验研究院(简称“国研院”)、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徐有庠先生纪念基金会、台湾科技发展基金会,农委会的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台湾香蕉研究所、台湾渔业及海洋技术顾问社及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③“卫生部福利部”的“国家”卫生研究院、医药品查验中心;④“交通部”的中华顾问工程司、台湾网路资讯中心;⑤“内政部”的“中央”营建技术顾问研究社、台湾建筑中心;⑥“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的电信技术中心。还有非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其它研发机构,包括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中华经济研究院、亚太科学技术协会、亚太粮食肥料技术中心、亚洲与农村发展中心、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台大严庆铃工业研究中心、台北病理中心、台湾区橡胶工业研究试验中心、台湾经济研究院及台湾营建研究院等。一些研究机构编列于政府部门内部,如“国防部”的中山科学研究院、“内政部”的建筑研究所、“教育部”的中国医药研究所、“经济部”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的气象科技研究中心、运输研究所及其港湾技术研究中心及“环境保护署”的环境监测所等。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其任务是以先进的工业技术推动台湾工业发展[6]。目前,该院设有南分院、产业学院、电子与光电研究所、资讯与通讯研究所、机械与系统研究所、材料与化工研究所、绿能与环境研究所、生医与医材研究所、影像显示科技中心、云端运算行动应用科技中心、服务系统科技中心、创意中心、纳米(纳米)科技研发中心、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量测技术发展中心、知识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及巨能资讯科技中心等18个研究机构。2003年,原6个“部级”实验研究中心整合成立“国研院”,随后有5个中心加入,现其下设有晶片系统设计中心、仪器科技研究中心、灾害防救科技中心、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太空中心、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及台风洪水研究中心等11个实验研究中心[7]。该院的主要任务是建构研发平台、支援学术研究、推动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营造满足社会与产业未来需求的科技研发环境。(3)科学工业园区。台湾现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3个科学工业区园区,它们分别由隶属于“科技部”的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简称“竹科”)成立于1980年12月,包括新竹、竹南、龙潭、铜锣、宜兰及新竹生医等6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3420000m2[8]。其目标是引进高级技术工业和科技人才,激励工业技术研发创新,促进高级技术工业发展。科管局的职责是为园区内厂商建设优质基础设施、提供单一窗口服务、创新研发机制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竹科以半导体产业为主,拥有晶圆代工、设计、光罩、封装及测试等完整的垂直分工体系,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产品,被誉为“台湾硅谷”。它不仅设立南部和中部科学园区,构建了台湾完整的西部高科技走廊,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习的典范。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南科”)成立于1995年5月,包括台南园区和高雄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130000m2。南科以光电产业为主,担负着发展台湾科技产业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使命[9]。2003年7月,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中科”)开始开发建设,目前包括台中园区、后里园区、虎尾园区、二林园区及高等研究园区5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550000m2。中科以光电、集成电路和精密仪器产业为主,其目标是鼓励研究发展和制造高科技工业产品,提升科技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台湾中部地区产业升级,形成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9]。(4)创新育成中心。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或称育成中心)是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和辅导公民营机构,以培育中小企业、鼓励个人创新创业、促进台湾产业升级为目的而设立的,相当于中国大陆“科技企业孵化器”[10]。其最主要功能是技术指导,服务对象是高科技中小企业[11]。因此,笔者认为,台湾创新育成中心也是台湾科学技术体系的一部分。1993年,“国科会”研究计划提出创新育成的概念[12]。1993年12月,台湾中小企业协会邀集“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联合辅导基金会、7家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台湾第一家中小企业专业投资与辅导机构———台湾育成中小企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1996年4月8日,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运用委员会出台《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要点》。同年7月,台湾工研院设立台湾第一家创新育成中心[11]。根据创办主体不同,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可分为学校型、政府型、财团法人型及民间型4类,大部分创新育成中心为学校型,即由大专院校设立。截至2011年8月,台湾共有131个创新育成中心,其中,获“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资助的有99个,中小企业处直营育成中心4个(南港软件育成中心、南港生技育成中心、南科创新育成中心及高雄软件创新育成中心)[13]。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在当局政策引导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学校资源,协助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辅导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它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地区产业发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简言之,“产官学一体,创造三赢”是育成中心的终极目标。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最主要的服务内容是技术指导,其次是空间和设备(如办公室、会议室、展示空间、办公自动化设备、实验用机器设备、电脑等)的出租,再次是经营管理和宣传方面的指导,包括法律、税务等的咨询服务,有些育成中心还提供融资协助[11]。自1997年以来,台湾创新育成中心累计培育5024家中小企业,累计育成1920家新创企业[12]。种种绩效显示,台湾创新育成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科技评估体系台湾构建并长期坚持科技计划审查、执行管制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三联体系,该体系成为台湾科技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保证了台湾科技计划的立项、执行及成果质量。科技计划审查的工作重点在于研拟重点方案,包括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执行管制的工作重点在于计划方案的执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是将执行成果与检讨意见进行反馈,以便于计划修订[14]。

3台湾科技法律政策体系

1999年1月20日,台湾当局以“总统”名义公布施行经“立法院”审议通过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作为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大法和基本方针,是公、私营部门科技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台湾科技基本法规定,根据“国家”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和区域均衡发展,“行政院”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汇集各界专家学者对台湾科技发展策略的建言,形成大会共识并据此共识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主要由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白皮书体现)。科技政策的整体规划方向,每两年调整一次,由科技大会和科技白皮书交叉滚动负责。最近一次科技大会是2012年12月召开的第九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最新一个科技发展计划是2013年10月“行政院”审议通过的台湾科技发展计划(2013-2016),最新版科技白皮书是2010年12月“行政院”核定的台湾科技白皮书(2011-2014)。台湾科技法律与政策,具体落实和体现在各项科技发展计划上。台湾科技发展计划分为“行政院”核定并推动的科技计划和各“部会署”制定实施的科技计划。作为台湾制订科技政策与推动科技研究发展的依据,最新版台湾科技发展计划提出了2013-2016年台湾科技发展的7大目标及其主要推动策略,如下所示:(1)提升台湾学研地位。精进学术评鉴制度,构建学术型探索未知及问题解决机制,制定产学合作及利益冲突解决规范。(2)规范台湾智财(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产业智财布局保护网络与新一代新兴产业的智财布局,构建研发成果转化机制,营造智财基础环境。(3)推动台湾永续发展。整合科学评估资讯,增强科研能力,建立决策评估机制,解决土地利用争议,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推动绿色经济转型。(4)衔接上游学研与下游产业。推动宏图方案、萌芽计划的实施与“国家”天使基金的投入等,分别填补研究发现技术新事业发展的缺口。(5)推动自上而下的科技计划。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总体规划与议题征求做法,强化“国家”型科技计划管理,调整指导小组成员,强化机动意见投入机制,拟定“国家”型科技计划退场原则与程序,强化绩效评估机制,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议题形成机制与上中下游连接。(6)提升台湾科技产业创新能力。科技预算分配合理化,采取产官联盟出题、学研解题的合作方式,引进国际顶尖创司,利用台湾与中国大陆及日本的关系优势。(7)科技人才危机。促进教育体系多样化,引入市场机制,发展专业训练与人力附加值高的培训产业,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台湾“行政院”推动“经济动能推升方案”、“黄金十年‘国家’愿景计划”及“‘国家’建设计划”实施,上述方案与计划都包含科技发展事项。此外,台湾“行政院”还核定由各“部会署”拟订,具有重大性、关键性或跨“部会署”的科技发展计划,如“强化工业基础技术方案”、“台湾生技起飞行动方案”等。为应对重大经济社会及民生问题,提升台湾的全球竞争优势,台湾当局从1998年开始,以第一优先的方式,推动一个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型科技计划”实施。该计划由“国科会”(现“科技部”)主导,各“部会署”参与,整合上、中、下游及官产学研各界资源。在该计划中,最早实施的项目是电信(后改为网络通讯)和农业生技,1999年新增防灾,2000年新增生技制药,2001年起陆续新增数位典藏、基因体医学、晶片系统、纳米及数位学习。经过终止、合并及新增,该计划最终调整为9项,分为3类:①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台湾创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经济类(包括网络通讯、晶片系统、纳米);②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即与人民健康相关的前瞻分子生物技术的生技类(包括农业生技、生技制药、基因体医学);③与居家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民生类(包括防灾、数位典藏、数位学习)。2011年,台湾当局实施了网络通讯、生技医药、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智慧电子、纳米、能源等6个项目。各“部会署”根据自身的法定职能,拟订科技发展策略和行动方案,规划和推动本部门科技发展。2011年,各“部会署”共实施了175项科技计划,包括:①“国科会”的“太空科技发展计划”、“晶片设计实作计划”、“高科技设备前瞻技术发展计划”等23项(不含6项“国家”型计划);②“经济部”的能源效率提升及节能技术服务领域计划、智慧电动车产业推动计划、数位内容产业发展推动计划等114项;③农委会的渔业科技发展纲要计划、重大人畜共通传染病之防疫策略研究及推广等15项;④“卫生署”的医卫科技政策研究计划、卓越临床试验与研究计划等16项;⑤“教育部”的强化台湾特色之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基础应用人才培育计划、大专校院产学合作绩效激励方案纲要计划等12项;⑥“交通部”的智慧化海空运发展计划、气象领域气象科技研究发展中程纲要计划等10项计划。

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篇9

1、抓思路,明确努力方向。2、抓改革,促进发展步伐。

五年工作中,我积极吸取先进经验,大胆探索,指导和帮助分管部门不断地推行内部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各项社会事业在不断改革中实现了快速发展。一是在教育系统实施农科教“三结合”、教学教研、办学体制、校务管理等项改革,尤其是人事聘任制度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在卫生系统实施医疗机构、医药制度和监督体制三大改革,完成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病人选择医生、住院费用一日清单、人事分配及卫生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改革任务,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三是在广电系统实施内部机制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了广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我还抓了文化企业经营体制等项改革,使现有企业转变观念,灵活经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3、抓调研,提高决策水平。

近几年,我重点就一些主要问题,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科学指导工作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研究解决广播电视发展问题。我和广电部门的同志赴外县学习经验,听取群众意见,深入分析探讨,确立了新闻立台、人才兴台、广告强台的思想。自01年以来,新建了一栋现代化广播电视大楼,更新了编采设备,引进了高素质新闻人才,完成了城区主干道光缆改造,城区群众已收看到35套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广电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二是研究乡镇卫生院的发展问题。针对乡镇卫生院发展举步维艰的问题,我与卫生部门的干部一起研究,科学提出了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几项措施和意见,在全县推行了卫生院体制改革,使一部分卫生院已实现了扭亏增盈。同时,自己还对设施农业发展、教师工资发放、农村科技服务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的建议,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和采纳。

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篇10

严格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省依法治省办、省依法行政办2009年工作要点,制订印发了全省广电系统2009年依法行政、“五五”普法、法律法规服务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全年目标任务,并全面反映在**副局长在全省广播影视工作会议的讲话和全处2009年目标责任书中。

二、认真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各项工作任务

(一)贯彻落实省级行政执法部门规范自由裁量权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实施了全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制定了初步实施方案。

(二)按照省政府法制办要求,认真开展了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检查总结工作,上报了总结报告和统计报表。

(三)按照总局法规司要求,认真开展了全省广电系统行政执法情况调研摸底工作,上报了调研工作报告。

(四)按照省委宣传部要求,认真开展了全局关于文化立法调研工作任务,历时近一个月,圆满完成了调研提纲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上报了调研报告。

(五)按照学习实践活动整改工作要求,牵头局社管处等有关单位制订了贯彻《**省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配套办法、《**省公共视听载体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已反复讨论修改,基本成型,准备提交有关会议讨论决定。

三、认真贯彻实施“五五”普法各项工作任务

(一)按照“五年有规划、年度有计划、重点有策划”的总体要求,制订印发了全省广电系统2009年“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明确了今年的工作重点。从2006年开始,我局四年年年如此。

(二)按照学习实践活动整改工作要求,广泛调研,认真制定了《**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制度》,已基本成型,提交局有关会议讨论决定。

(三)按照国家总局法规司要求,先后向全省广电系统印发了3个文件。

一是广泛推广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学法用法实用软件。

二是在全省广播影视系统公务员中开展学法用法征文活动。

三是在全省广电系统开展了“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积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主题宣传活动。

(四)总结“五五”普法工作实践,调研制订了《**省广电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工作制度(初稿)》,推动普法联系点工作常态化、正常化、规范化。

(五)积极协调配合局机关党委完成了全局“法律进机关”活动有关工作。

四、认真贯彻落实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各项工作任务

(一)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统一安排部署,我省作为西部唯一省份,组织参加了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付酬情况测算工作。省广电总台(电台、电视台)、天水广播电视台(电台、电视台)、泾川县广播电视台作为全国28个样板台统一参加付酬测算工作。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而且任务新,都是第一次接触。但是在总局的督导检查下,在省局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各台精心布置,扎实准备,认真培训,集中抽调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开展测算工作,现已基本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正在向总局上报测算数据材料。这项工作为《付酬办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全省广播影视版权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省局为省、市、县三个样板台争取专项补贴资金共计13万元。

(二)专门召开有关座谈会,分别完成了国家广电总局《加强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讨论修订工作,上报了修订意见。完成了省政府法制办关于《**省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纲要》文件修订工作,上报了讨论修订意见。

(三)按照总局法规司的要求,配合总局《经济下行期广播影视法制研究》课题组完成了在我省的课题调研任务,及时认真提交了调研报告和有关调研材料。

五、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局领导布置的专项工作任务

(一)完成了5个会议文件讲话的起草撰稿任务:一是全国广播影视法制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二是全省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副局长讲话材料;三是兰州仲裁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四是国家广电总局付酬测算工作督导检查汇报会材料;五是《经济下行期的广播影视法制研究》座谈会汇报材料。

(二)完成了总局法规司、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法制办、省依法治省办等部门下达的法律法规文件修订回复稿12件。其中,代表件:《广告法》修订件,《国防动员法》修订件,《残废人优惠扶助办法》修订件等。

近年来,广播影视法制建设工作任务繁重而又艰巨,国家广电总局、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对这项工作越来越重视,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工作要求越来越细致。因此,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干好这项工作,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局党组的工作部署,深刻领会局领导的工作意图。现阶段,我局法制工作要按照局领导的指示,坚持“走正道、创新路、出品牌”,不能一味“走旧路、吃老本、唱老调”。我们理解就是要“求新、求变、求实”,推动广播影视法制工作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力争将广播影视法制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切实推动全局法制建设工作、全省广电系统依法行政、“五五”普法、法律服务和政策保障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下半年工作建议和意见

一是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工作为契机,推进制度建设上水平、上台阶。争取下半年印发《**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制度》,推动全局学法用法工作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同时,尽快牵头印发《**省公共视听载体登记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推动《**省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的深入贯彻实施;另外,还要积极争取其他制度的出台。

二是以机构改革工作为契机,推进法制队伍建设工作上水平、上台阶。通过重新定编、定员、定职,丰富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配齐配好配强工作队伍,通过省级机构改革带动全省广电系统法制队伍建设工作再上水平、再上台阶,不辜负局党组的重托和期望。

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篇11

所谓电视新闻策划是指策划人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电视纪实特性,以事实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根据可能实现的目标和效果,制定相关报道策略,规划、设计报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以求最佳采访报道效果的运筹与谋划。

新闻报道是一种能动性的活动,对新闻报道的策划行为,并非否定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用事实说话是电视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策划和组织报道的意义在于报道者根据媒介的新闻传播宗旨与原则,对报道内容和形式加以选择,并通过对新闻报道资源的最佳配置,使新闻传播获得报道者所期望的效果。

一、电视新闻策划有利于丰富采编内容和提高节目质量

采编电视新闻节目,有没有策划是大不一样的。经过策划的节目,因为选题有新意、角度新颖、信息量大,思想内涵深,包装比较完美,节奏感强,震撼力大。而缺乏策划的新闻节目往往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同时,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策划一般应把握题材重大、结合热点、力求独特、讲求时效的特点。琐碎的小事以及日常动态性的消息如果都去进行策划,既浪费了时间,观众也不会买账。而立足于对重大题材的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和审视,让观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对大家生活的影响,以及新闻背后的故事等,将受众欲知而未知的事情告诉他们,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在提高报道质量的同时,可以收到较好的报道效果。2007年,我台根据县委要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宣传的要求,策划了有关招商引资工作的连续性报道《招商引资大提速》。为了让报道做出新意、做出特色,经过讨论,决定每期确立一个主题,既采访了落户的招商引资企业,也采访了普通群众。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报道方法,很好地宣传了全县的招商引资工作,既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二、电视新闻策划有利于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进行新闻策划时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如果一个新闻报道播发后既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尽管新闻工作者吃了不少苦,动了不少脑筋,报道很有艺术性,但这样的策划也是失败的。相反,一个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给人们带来新的信息,这样的新闻策划就是成功的。电视台在策划节目时应本着有利于促进电视新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则,对即将组织实施的报道有个超前的估计,精心设计采访报道的各个环节,包括时机把握、力量调配、主题确定、角度选择、细节安排等多项内容作统筹的考虑和安排。2007年4月份,获悉我县云乐乡张村几户农民正在对自家的竹林进行丰产增效改造,改造后的竹林出笋量及毛竹产量都有较大增长,效益非常可观。根据这一新闻源,我们策划制作一个专题节目。在采访前,我们精心策划了各个环节,找好切入点,从其中一户姓华的农民对竹林的改造这一具体事例入手,吸引了观众,进而详细地讲解了竹林进行丰产增效改造的措施和方法,而后又通过和没改造的竹林进行对比,说明了对竹林进行丰产增效改造是竹农增收致富的一个好方法。节目播发后,广大林农来信踊跃,热切地向我们详细询问有关的竹林丰产增效改造的知识,一时间在我县掀起了对竹林进行丰产增效改造的热潮,这次新闻报道可以说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电视新闻策划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电视台调研工作计划篇12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竞争的时代,各大企业都在整合人力资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企业成功的重要环节在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益,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绩效管理是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广播电视台而言,广播电视台的管理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运用,各广播电视台不仅是在竞争收视率,更重要的是在竞争人力资源,而优秀的绩效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的人才资源,合理调度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进而提升广播电视台的竞争力。

二、绩效管理的理论阐述

(一)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就是针对绩效的正式管理活动,它以企业的计划目标为指导基础,涉及企业人员的行为、薪酬、岗位等的综合管理活动。绩效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施自己的绩效管理,帮助企业员工进步,完成企业组织的计划。绩效管理通常具有以下的特征:绩效管理的根本结果应该辅助企业工作计划完成;绩效管理作为动态的持续的活动,注重在活动管理行径中的持续沟通;绩效管理作为一个综合的循环活动,涉及计划、实施、考核和反馈等,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注重活动的经过。

(二)绩效管理的步骤

绩效管理的活动步骤一般涉及以下环节:考核的有关规划、考核作业的实施、评测、收到反映信息。

有关规划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可实施的规划,规划是整个绩效管理的开端。

作业实施与控制是绩效管理的中间行为环节,根据规划进行实时控制,保证有关规划的开展。

绩效评估就是根据企业人员的活动结果评价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评价人员的行为表现。

反馈和激励就是根据上一个环节的绩效评估结果实施奖惩,利用绩效结果进行反馈,帮助企业人员实施自身的改进提升计划,进而帮助企业成长。

三、广播电视台绩效管理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指标不合理

目前广播电视台总部的下放考核指标都是从顶层设计出来,顶层架构中明确考核指标设定确实必要,但是组织的各个层次和整个工作链上的具体相关的指标设定应该遵循具体工作的特点,必须有统一的指标设定的流程,没有科学性的指标就不能在整个广播电视台的基本活动之中得到广播电视台员工相应的支持。这一点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变。

(二)考核主体单一

评测主体单一,广播电视台评测体系中的评测者一般是评测对象的主管上级,这样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会降低考核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同时也使得人情考核现象频出,不能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严格考核,降低了绩效管理的有效性。而且管理中老好人的现象也存在,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考核程度和结果基本一致,丧失了考核信息的可取性。

(三)未建立绩效沟通机制

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通常是硬性规定相关工作内容,对于绩效指标的制定、考核方法、考核结果利用等相关内容同员工沟通不到位,没有一个完善流畅的绩效沟通机制,使得一些员工对绩效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甚至是抵触心理。同时,在考核结束之后,没有就考核结果及时与员工交流,不能有效促进员工的成长。而且,相关的申诉渠道不畅,员工在发现一定的问题之后,不能及时反映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评价结果没有被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台员工认为现有考核制度实施的效果一般,虽然事后会有相关的反馈和成长建议,但是没有操作性,只是一些口头上的帮助建议,没有从工作角度进行规划安排,没有与个人发展的计划、相关培训、广播电视台业务流程的改进等挂钩。

四、广播电视台绩效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战略指标的制定要全员参与

广播电视台的绩效指标在制定的时候基本来源于指派,没有让每一名员工实际参与进来。这样制定出来的指标的适应性、可衡量性比较差,广播电视台战略指标的制定需要一线员工的参与才能真正地反映真实的情况,经过全体员工的参与并且反复沟通才能形成有效且符合员工实际需求的指标。

(二)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相配合

广播电视台的基本员工最关心的是个人薪酬,而绩效管理最为明显的结果就反映在薪酬之中,因此有效的绩效管理应该与薪酬管理相结合,并且明确其中的联系,从而对个人薪酬和绩效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根据广播电视台的实际情况,对人员的薪酬进行分类划分,根据对管理、业务、技术和内勤人员的分类和职级评定,来进行相关的岗位分析和等级划分,依据不同类型、职位,采取各个不同的薪酬方式。

(三)绩效沟通的改进

广播电视台要清楚地知道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核而工作,而是凭借绩效管理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首先,在沟通渠道上要设置合理的路径。综合绩效面谈、邮件网络沟通、留言日记等方式,拓宽现有的沟通渠道,从而让更多的人反映个人的问题和意见。

其次,通过有效的沟通,将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与员工沟通,让他们了解清楚现行的绩效管理制度,降低他们的抵触情绪。

最后,绩效管理的沟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构建起融洽和谐的沟通氛围;在进行过程中要坚持平等和双向沟通。

(四)加强绩效管理的利用

广播电视台要利用好绩效管理的结果,针对员工自身的不足,要进行相关培训,形成固定的培训制度。广播电视台的人员管理单位要协调员工的培训需求和广播电视台的相关资源,研究规划广播电视台的培训方案以及办法等,最后再依据实际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估反馈和调整完善,形成与广播电视台绩效管理相协调的培训制度。培训形式应该多种多样。第一,工作轮换制度。由一个工作岗位到另一个新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强化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第二,外送培养。对于部门管理、优秀人员不定期地将他们送去相关培训班或送到高校参加学习。第三,进行素质拓展。对大部分员工分批次进行野外拓展,锻炼员工的韧性,增强团队精神。

由此可见,以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为名的人力资源系统体系模型的研究与实施,将在未来满足新传播环境下广播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需求,未来人力资源的优化协同管理与优化势必要变得比过去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为山东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杨琳.中国广播电视部门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