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0 14:51:15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篇1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对“提质增效”主题创争活动的认识与思考

开展以“提质增效”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应遵循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规律,在工作中进行实践总结,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在融入中心、发挥作用、创造价值、提升水平四个方面的认识。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应发挥其独有优势,“融入中心抓党建,进入管理起作用”,因势利导,融入中心,以服从、服务党的工作大局为首要目标,将其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与竞争优势。

企业党建工作要找准融入中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发挥其融入中心工作的“灯塔”与“桥梁”作用。“灯塔”,作为党建工作融入中心的切入点,决定了发展正确与否;“桥梁”,作为关键连接点和途径,引导着正确的工作方向。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找准融入中心的“灯塔”与“桥梁”,就会事半功倍,发挥巨大作用,推动企业的凝聚力,增强向心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企业党委应深入调研所属党建、生产经营、发展建设等部门工作,将“提质增效”作为党建工作的中心内容,组织制定相应的《提质增效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在企业年度工作会及党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行全面动员,着力破除传统陈旧、带有负能量的思维方式,使每一级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职工真正树立起“发展是第一要务、盈利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建立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关于对“提质增效”主题创争活动的动员与部署

企业各级党组织应肩负起组织领导的政治责任,确保把“提质增效”主题创争活动组织好、推动好、落实好,实现“全力打造企业执行力,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管理改革创新,全力打赢降本增效、控亏增盈攻坚战,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中心工作的保障能力”的目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深入的宣传教育和广泛的思想发动,主要是解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头脑”问题,最终达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协同步调”的目的。一是让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认识到开展“提质增效”主题创争活动是准确把握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总体方针的有为之举。我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地位,中央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多次重申并加以明确。特别是2013年2月28日,中央中央印发的《关于中央企业党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意见》,提出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断,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党委发挥保证监督作用的重点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党委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体制机制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基本定位和选人用人的主要职责。二是让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认识到开展“提质增效”主题创争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的现实要求。党的十报告指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对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开展“提质增效”主题创争活动,体现了企业党委在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中的地位和作为,“提质”转作风,“增效”显成果。三是让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认识到开展“提质增效”主题创争活动是集团公司坚持市场化、开放型改革的客观需要。坚持”市场化、开放型”改革是国有企业应对形势求生存、解放思想促转型、创新机制争效益、抢抓机遇谋发展的迫切要求。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只有盈利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取得更大效益。因此,必须在“提质增效”主题创争活动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深化资产经营目标管理,激发“企业命运利益共同体”的共鸣感,构建“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比贡献”的浓厚氛围,牢固树立企业全员“困中求生,不进则退,主动出击,不争则丢”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提高开展“提质增效”主题创争活动的自觉性,通过企业文化影响和激励机制,让每一位党员干部发自内心地建立主人翁责任感,产生“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正能量;把企业承担的市场压力、经营风险和目标任务以部门、车间、班组为单位,从上而下,进行解剖细化,将之融入党建工作中,力求做到“市场在我眼中、效益在我心中、成本在我手中”,切实让“提质增效”成为企业全员的自觉行动。

三、关于对“提质增效”主题创争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国有企业采取积极的经营政策,对企业经营任务按照预测的上限确定目标,各项费用指标和能耗指标按照测算的下限进行控制,千方百计争取多发电、多产煤、多出产品,积极扩大市场,努力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确保实现年度经营目标。为确保实现预期目标,企业党委应精心策划、组织开展“提质增效”创先争优活动,坚持立足基层抓支部、立足岗位抓典型、立足长远抓机制,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促进创争活动由“说”向“做”转变、由“先进”向“一般”辐射、由“上层”向“基层”传导、由“党员”向“全员”拓展,并通过督导检查、示范点选树、基层党委书记例会和《“提质增效”创争简报》等形式,持续传达企业党委推行创争活动的意志和决心,交流创争经验,推动活动开展。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篇2

由于自2011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形式倍受考验与挑战,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钢铁行业)出现了30多年首次且大面积的亏损的局面。为此,个别企业为扭转不利局势,实行内部挖潜改革,进行了“减员增效”类型的人事制度举措,将精简下的人员实行待岗、内退等待遇;人员缩减了五分之一。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已形成一个体系,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全球经济滑入低谷,受此影响下,我国经济形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内经济增长减缓,且持续低迷,特别是在钢铁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在此情况下,企业为扭转不利局面,从企业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即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科技进步、挖潜人力资源,改变传统体制。所以减员增效作为企业增强活力,提高效益的改革措施,被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管理者采纳、接受,也成为了深化人力资源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效率的前提。

一、减员能否增加效益

所谓减员增效,就是要减少目前在岗人员数量,以求增加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尽可能用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生产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产品。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追求利益为中心,企业用工数量与生产规模一致,才能达到人与物的最佳结合。所以说一个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高就意味着该企业人均产出率高、运行效率高且运行成本低,就会产生效益,在同行业竞争中将具备明显优势。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改革对象,采取相关的措施,从精简机构、精减人员到付诸实施,达到增效的目的。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在企业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又因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影响,机构臃肿、各种资源配置落后、不合理,吃“大锅饭”的思想在职工中普遍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激发职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提高。而现在,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中将进行激烈的竞争,而在竞争中遵循的是胜者生存、劣者淘汰的市场规律。所以在减员增效的实际操作中,一般来说减掉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素质低下、不能适应工作者,或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低下者,或长期存有“吃东家、住西家”思想的不安现状者、在工作中起反作用的人员。把这部分人员精减下来,将势必有利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职工的工作激情,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使员工队伍结构趋于合理,使企业人工总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所以说,减员增效的举措应当是减掉冗员、减掉“害群之马”、减掉包袱,企业方能轻装上阵,企业效益才可能提高,这样的减员才能增加效益。

二、深化人力资源配置工作的内容

1.企业管理者应当从思想上统一认识。减员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减员增效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减员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取精简下来人员的工资效益,而是要在企业实施劳动力资源的科学配置,提高用工效率,增强企业活力,使员工增加工作热情,改变员工旧的工作习惯、思想,激起员工的拼搏进取的思想、教育职工达到与时俱进的思想。

2.明确减员目的,保证留优汰劣。在减员工作中明确减员目的,是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是以公平公开为前提,让认真工作、积极负责、有贡献的人员留下来,把消极怠工、“撞钟、混天”式的人员减下去。就是说勿要减掉了劳动生产率高于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员工,勿要减掉了劳动生产率高于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员工。若是在企业中无法以劳动生产率衡量的企业员工中,勿要减掉了对企业贡献大的员工。

3.要考虑全面,避免负面效应。在减员工作进行后企业员工总人数将会随之减少,但由于减员后因为种种原因又有所增员,而所增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又更加低下、或平均于减员前的员工,将会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这将会使企业的发展经营出现倒退,使产出降低、效益降低、竞争力降低,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企业减掉了人才、减掉了精英,减掉了不应该减掉的人,或者说是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全面而“下药过猛”造成的负面效应,这是特别应该引以为注意的。

三、减员增效的战略(长远)思考

作为企业,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他们的初衷都不希望本企业有下岗人员、待岗人员,但是在市场经济规律下,企业在市场中竞争,而市场如战场,商业战场上的竞争是无情的,残酷的,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反向思考,提高到“以人为本,不减员也能增效”的思想认识,形成战略思考。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之一。在企业里,人比资金更重要,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最重要的资源。管理者应当为自己保留“不减员也能增效”的选择权、“不减员也能增效”的思想意识。这种选择权、思想认识是一种对管理层提出更富有挑战性的务实的选择,是对管理层管理水平的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创新的选择,更是一种长远的、战略思考的选择。具体三点。

1.综合提高员工素质。综合提高员工素质,能够最大化发挥员工的潜能、智慧,从而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促使员工做出最大的贡献,企业也因此生效;以此同时,社会的整体效益也会提高。企业因为员工素质的提高而进步,社会因为企业的进步而发展,员工也因此成为受益者,这符合员工、企业、社会的共同利益,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2.综合提高员工素质的具体内容。就是着重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重点是技能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视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修养的企业,是一个健康向上的企业,是有竞争力、有发展力、有巨大潜力的企业,是能留住人才、有朝气、有活力、有凝聚力的企业,反之,这个企业则是人才流失、竞争力下降、人心唤散、凝聚力下降的企业,会在经济市场激烈竞争中将不战而败。

3.狠抓教育、培训和人才管理,科学配置各项资源。企业管理者还应认真展开这样的思考:企业里的员工很多,其中人才是否很多?是人才少了?还是没有用好人才呢?是否有如“涧底松,此求彼有两不知”的情形呢?所以说,在市场经济建设日益发达、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管理者应当坚持不懈地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培训和人才管理,提高科学配置各项资源,作为科学管理企业、造福企业、造福社会的长远事业来抓,才符合当前形势下现代企业所具备的特征。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篇3

“评选全国纺织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一个证书、一块奖牌、一项政绩那么简单,要通过此项工作提升企业乃至于整个行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企业的管理者要从更高层面来理解质量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在会上强调。

QC创造了2.29亿元经济效益

据记者了解,2010年在全行业面临不少困境的情况下,不少企业仍然坚持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今年共有64家企业被各地区推荐到行业协会,同比增幅为18.52%。在上报的棉、麻、毛、丝、化纤等12类纺织企业中,有棉纺企业21家,毛纺企业5家,麻纺企业2家,丝绸企业5家,化纤企业11家,产业用企业4家,印染企业4家,色织企业2家,家纺企业2家,服装企业2家,纺织机械企业6家。

“今年参评企业在QC小组活动方面投入的经费合计达到1039万元,同比增加近420万元,增幅达到67.85%。投入资金的大幅度增加,充分说明企业领导者对QC小组活动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升。”杨东辉指出,随着企业投入的增加,今年QC小组的注册个数、取得成果的小组个数、参加小组活动人数、小组活动创造可计算的经济价值等指标比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小组注册个数为1901个,同比增加302个,增幅为18.88%。取得成果的小组个数为1532个,同比增加119个,增幅为8.42%。参加小组活的人数为2.82万人,同比增加0.12万人,增幅为4.45%。小组活动创造可计算的经济价值为2.29亿元,同比增加0.23亿元,增幅为11.16%。

“地区差异大以及国企参评占比小是本次评比的一大特点。”山东某参会代表告诉《中国纤检》记者。

记者了解到,今年有18个省区市参评,参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参评省份仍然较少。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又以浙江和山东两省最为突出。其中,浙江省参评企业为17家,占到参评企业总数的26.56%。参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1家、私营企业1家、股份有限公司4家、有限责任公司4家、中外合资企业4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家。山东省参评企业为13家,占到参评企业总数的20.31%。其他省份参评企业相对较少,多则四五家,少则一两家。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很小。参评企业中国有企业只有12家、有限责任公司19家、股份有限公司22家、私营企业2家、中外合资企业5家、港澳台投资企业3家。国有企业仅占18.75%,而有限责任公司占29.68%,股份有限公司达34.37%。

质量建设要处理“五个关系”

杨东辉会长在总结时提出,质量建设工作要正确处理五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提升质量VS品牌建设。“拥有知名的品牌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前提是企业拥有质量过硬的产品。”他指出,加强质量管理是提升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质量是产品的基石,质量优异的产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形成和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应当真正认识到,在质量提升中铸造成功品牌,是加强品牌建设必然和正确的选择,也是加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

第二,提升质量VS降低成本。“在处理提升质量与降低成本两者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考虑质量,否则将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他认为,扩大生产规模、适度降低成本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降低成本不能以降低产品质量和损害消费者利益为条件,“杀鸡取卵”的方式要坚决制止,不论企业发展到何等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处于何种领先位置,在处理质量与成本的关系时,必须坚持质量第一。

第三,提升质量VS发展速度、扩大规模。杨东辉指出,在社会化、工业化的生产条件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就越发显得突出。如果质量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不是一两件,而是成批量的,这将给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不能颠倒质量、效率、规模的发展顺序,不能放松对产品质量的监测,更不能以提升效率和扩大规模作为牺牲产品质量的借口。“质量管理方法的提升速度要与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提升的速度相匹配,否则就要出现管理失控。因此企业要遵循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原则,要做到‘先好后快再大’。盲目地扩张,必将隐患重重。”

第四,提升质量VS提高员工素质。“企业的发展是依靠员工的成长以及工作团队素质的提高做支撑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时员工的素质也要不断提升,员工素质要与企业发展相匹配。企业发展要以优质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培养人才也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企业领导要舍得在这方面多投入,要像重视经济效益一样重视员工队伍的建设。”他说。

第五,提升质量VS履行社会责任。总理在今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温总理深刻阐述了企业家的品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产品质量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舵手,应该按照SA8000社会责任和ISO26000企业社会责任等标准,承担起质量责任主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体现。

创新:质量管理的基本思路

纺织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行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可以说我国的纺织行业为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穿衣的保障。但是时至今日“生产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仍然是我国纺织行业的现状。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唯有不断地创新。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篇4

中图分类号: TU201.2 文献标识码: A

一、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1.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产品质量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是企业经营循环中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这里的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在使用时能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企业有无市场,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连接企业和用户消费者的纽带和桥梁,是企业为社会所接纳的必由之路。因此,企业必须“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狠抓产品质量,把质量摆在第一位。我国国内的一些生产优质品牌的企业,之所以能蜚声国内外,在外界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产品畅销不衰,效益不断增长,企业不断发展,它们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

例如:目前被确认为全国首批质量免检产品——“大庆牌”尿素,就是其中的代表,大庆石化公司化肥厂生产的“大庆牌”尿素,自投产以来,在生产中严把质量关,连续二十五年达到100%,在化肥市场站稳脚跟,赢得用户,拓宽了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与此相反,有的企业由于不重视产品质量,放松质量管理,片面追求数量和利润,在生产中不能严格按质量标准生产,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用户,不顾信誉等,结果产品被挤出市场,企业的名声扫地。例如:九九年一月四日,綦江彩虹桥垮蹋事件,这个“豆腐渣”工程造成四十人死亡,十四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六百余万元。质量事故不仅造成经济损失,并且严重地损害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2. 产品质量也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站稳国内市场的前提

人们常说产品质量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敲门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以日本精工集团为例,瑞士钟表可谓世界著名,是老牌的钟表王国,而瑞士钟表的霸主地位随着日本“精工”的迅速崛起开始动摇。五十年代后期,“精工”已发展成为大型企业——精工集团。六十年代初,精工退出“马贝尔,手表在国内钟表精确度竞赛中连夺三年锦标,成为日本最畅销的钟表之一。精工集团的战略决策就是向高、精、尖发展,以求优取胜。一九年的东京奥运会精工从石英951 二型表结束了瑞士“欧米茄”表连续17次独占奥运计时权的记录,在奥运会上大展风彩,赢来各方赞誉,成为日本产品的代表。高质量的产品,独一无二的技术使得精工集团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发展,最终成为钟表行业的巨人,由此可见,要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加竞争过硬的产品质量是前提和保证。

3. 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我们看到产品质量确实对企业相当重要,但企业更重要的另一面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存亡。这里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之间的关系。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实的职能。因此,就实质而言,企业都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赚权利润为目的的。经济效益好,有了资金,就能购置新设备,采用高新的检测手段,改善工作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好,我们就有经费来研究,开发新产品,改进产品的设计、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反之,经济效益不好,没有足够的资金运转,决策者往往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甚至只有顺其自然了。可见经济效益的好坏影响着产品质量,关系着企业的存亡。产品质量越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就越高,即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是成正比的,有了可靠的产品质量,满足用户的需求,产品才有经济效益,否则就无经济效益可言。产品质量是经济效益的基础和核心,经济效益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和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和竞争的加剧,大型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各展风彩,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呢? 我认为:只有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两手抓,提高产品质量,增创经济效益才能使企业走向繁荣。

二、怎样才能做到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1. 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注意调查研究,加强产品经济分析,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创效益。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用户对产品适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了解、掌握市场和用户对产品的适用性的需求和期望,是企业从事经营生产活动的前提,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收集用户信息,为开发设计提供依据;掌握市场动态,为质量决策提供信息;把握市场竞争形势,为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提供情报;研究市场环境,为开拓和占领市场指明方向。因此,把调查研究市场作为产品开发一系列质量活动的起点,是保证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

产品设计不仅应该满足一定的技术要求,而且在经济上还必须合理,考虑经济性,讲求经济效果。提高设计质量,降低成本是增加产品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管理,节能降耗,保质量,增效益

经过检验,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正式投产后,生产管理如何决定着能否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对做好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企业以人为本,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因素进行严格控制,对保证产品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在生产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加强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员工对产品质量的认识,增强员工的经济效益意识,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折不扣的完成工艺才能确保加工质量。

②对产品的原材料严格的控制管理。毛坯不能有缺陷,有缺陷的毛坯绝对不能上机床,毛坯给加工留的余量要适当,做到既能满足加工要求,又不会造成原材料浪费,达到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③加强对产品工件的管理。在加工过程中,各序的工件必须有它固定的存放位置,各就其位,井然有序,便于下序的工作及管理。对于不合格品也应分情况处理,对确实不能修复,无法挽回必须报废的废品,应立即与其它产品隔离开来,送入废品库;对于需返修、返工或可回用的产品也要另外存放,便于组织返修或采取补救措施。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篇5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国有企业进一步推进经营管理改革,旨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建立创新优势。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企业高质量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因此积极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新时期的一项关键任务。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企业需要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大力开展优化和改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团队整体业务素质,才能在高质量发展时期实现突破创新。

1高质量发展的提出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其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落实到国有企业当中,高质量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着紧密的关联,企业只有保持创新活力,从深层次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行业竞争力,才能达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行业内形成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优化的重要性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至关重要。财务管理优化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所在,对企业积累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第一,财务管理优化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高质量发展强调各项工作在现有水平上的提升。落实到财务领域,就需要国有企业认真审视成本、预算、内控等方面的工作质量,明确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并制定科学的管理举措,带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上升到更高水平。特别是财务工作,在企业运营中占据核心位置,充分的资金流、合理的资产负债比例、有效的收益增长,这些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优化财务管理,确保各项财务指标的稳健,防止财务风险和漏洞,才能避免企业资金链断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递增[2]。第二,财务管理优化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所在。高质量发展强调经济的活力,国有企业是由国家出资经营的企业,企业的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企业资产也需保持增值的活力,才能使国有资产处于良性运转。所以领导决策层应当加强对于国有资产及企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注,从财务管理角度开展系统的企业资产评估,明确国有资产在企业运营中所处的状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国有资产进行维护,以利于资产保值增值,在企业创新发展中发挥应有的效能。第三,财务管理优化是企业积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推动经营管理创新,旨在提升核心竞争力,而财务管理的发展涉及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管理人才等多个方面,高质量需要企业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财务管理的需求,并从企业现有的制度、流程出发,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通过设计更加科学的管理举措,吸引专业人才加入,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所以财务管理的优化实际上也在带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使企业形成更为严谨的管理氛围,全员上下共同参与到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工作中来,帮助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

3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竞争,国有企业应当认真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各项风险因素,进而为财务管理优化提供指引,使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第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信息时代企业的管理思维应当与时俱进,与市场环境相适应,以便应对严峻的竞争挑战,规避风险因素。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缺乏风险意识,而在转型和改革进程中,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市场拓展,因而对财务管理优化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财务工作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不利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国有企业应收账款规模较大,资金回收期长,资金链风险较高;采购缺少计划性,重复采购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见企业尚未建立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问题的处理较为被动。第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是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也是落实岗位责任的参照。目前国有企业虽然建立起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在工作流程、责任约束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例如,预算执行流于形式,或是实际支出远超预算标准时,企业并未及时追究责任人。再如内部控制审批流程的落实中,相关责任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牵制约束机制,企业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制度上的不完善也给国有企业带来财务运营风险,尤其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企业各方面的投资经营活动容易受到风险因素影响,使运营产生波动,一旦出现问题将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3]。第三,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运营中所产生的财务数据较多,财务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尽管企业已经引入财务管理软件,用于记录财务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但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财务人员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不够深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且信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财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安全管理作为保障,当前黑客攻击、数据窃取等问题都给国有企业财务运营带来了威胁。第四,资产管理不到位。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投入资金建设起来的,在国家重点领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但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过程中,所购置的资产存在减值过快或是流失的问题。财务部门在以往的工作中,主要是对资产的账面价值给予核定,依据相应的资产减值标准,确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但实际上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与资产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使用管理不严格有着紧密的关联,闲置资产容易被损毁,资产流失严重,因而影响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五,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信息时代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到电算化,再到财务信息的分析研究,为领导层决策提供支持,这些都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信息素养方面,相对于单纯将财务信息录入系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更加强调财务人员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例如,及时根据财务信息做好风险预警,协助企业设计更加适合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而现有管理人员在前瞻意识、专业能力、信息素养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4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优化的策略

针对当前工作中的问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应当及时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深化财务信息化建设,规范资产管理,组建专业人才队伍,从多方面促进财务管理优化。第一,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高质量发展时期,国有企业需要从管理理念的创新开始,明确新时期前进的方向,为积累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企业领导应当积极开展全员宣传工作,向各级员工讲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领员工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共同参与到财务管理优化的工作中来,从本部门出发,协助财务部门开展制度建设,落实岗位职责,切实降低财务运营风险,使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具备强有力的支撑。财务部门更要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综合各项财务指标,实现前瞻性管理。第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落实的依据,缺少严格的制度作为支撑,各项工作就会流于形式,执行的效能大打折扣。国有企业适应了长期的安逸状态,在新时期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不符合实际的制度,完善内控体系,扎实财务管理基础。企业应严格控制各项成本支出,建立预算分析报告制度,预算制定需经预算小组共同商定,执行过程中与各个部门有效对接,定期考核各部门预算执行结果,并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国有企业应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强化各级监督的落实。第三,深化财务信息化建设。目前各行各业已广泛实施财务信息化管理,对大型国有企业而言,信息化不仅仅是使用财务管理软件,将各项财务信息录入系统,建立电子凭证,按时制作财务报表,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层次分析,为企业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包括资金流向、成本收益、资产负债、应收账款等信息,都是企业开展下一阶段投资运营必须参考的依据,财务人员应定期编制分析报告。另外企业应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做好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维护,定期更新防护软件,划分登录权限,保证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稳定性。第四,强化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随着技术升级换代,国有企业应对资产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积极推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财务部门应与资产部门共同开展核查工作,对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及时发现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的问题,分析资产减值过快的原因,并制定资产维护管理举措,安排专人负责定期维护、保养、维修,使资产有效发挥使用价值。对闲置资产和不良资产,国有企业应进行资产处理,避免占用库存空间。第五,组建专业人才队伍。随着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对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作为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善于应用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注入全新的动能。可见财务管理工作更需要复合型人才的支持,国有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人才选拔和聘任制度,吸纳具备专业基础、适应信息时代管理要求的人才,加入到新时期的改革潮流,由专业人才为企业各项财务制度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财务报表分析提供支持,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上升[4]。

5结语

信息时代国有企业正在面临全新的竞争和挑战,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必须全面审视当前工作中的问题,明确财务管理优化的意义,进而带动全员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积累高素质人才,从而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燕.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探讨[J].财会学习,2019(9).

[2]方武.新时代财务管理工作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J].中国总会计师,2018(12).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篇6

中图分类号:tv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5-0107-01

(正文)

目前,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的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石油石化、交通运输、电信、电力、军工、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企业处于支配地位。同时,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有企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从2002年初的8.34万亿上升至34.27万亿。资产总额同比增速连年增长,2008年最高达到18.4%。2013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上升至95家,其中民营企业仅有7家,几乎都是国企。

不可否认,部分国有企业有着较高的管理水平,其良好经济效益的取得是必然的、合理的。而一些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其光鲜成绩的背后,靠的却是行业的保护和垄断,靠的是其优先占有的各种资源,垄断和保护带来的高额利润,掩盖了其管理上的种种问题,其实它们和大部分国企一样,普遍存在管理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不高、经济运行质量差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资产负债率高,盈利能力不强。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生产经营靠大量的银行贷款或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贷款维持,负担较重的贷款利息,企业的经营成果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财务费用。

二、期间费用较高。企业的管理人员较多,如某国企现有职工1700余人,一线生产工人仅400余人,其余为管理及辅助人员。该企业仅负责生产,产品的研发和销售由其所在集团公司的技术中心和销售公司负责,直接从事生产的一线工人明显较少。同时管理粗放,办公、车辆、接待等费用支出高,使得企业的期间费用较高。

特别是在公车的使用管理上,一是超范围配备,二是超标准配备。每一辆公车,其购买时的购置费,使用中的燃油费、过路费、维修保养费,驾驶员的工资奖金等费用,累计起来是相当高的。不算购置费,养一辆车的费用(含驾驶员工资奖金)至少在十万元以上。

三、产品质量不高,造成售后服务的“三包”期内为用户进行的产品维修、更换费用高。如某国企的年销售额约三亿元左右,但每年花在“三包”服务上的费用就达三百多万元。

四、人的积极因素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但分配和激励机制仍不健全,分配机制尚未做到充分的公平合理,吃大锅饭的现象依然在一些部门存在。

五、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化的要求,缺乏快速反应的能力。部门设置过多,管理流程长,造成协调困难,人浮于事,相互推委、扯皮,工作效率低。

六、采购成本高。企业的外购原材料、外购元器件等,在生产成本里占有较大的比重,国有企业对其控制相当薄弱,因此采购部门也因为有“油水”而成为企业里的热门部门。

七、生产效率低,原材料、水电气消耗大。如在管理较好的企业,一个熟练工人一般可操作两台数控机床,而大部分国企仍然是一个工人一台机床。在原材料的使用上缺乏节约意识,大手大脚,大量的边角余料都当废品处理,没有充分合理利用。由于工作效率低,经常加班加点,水电消耗量大。

这些问题长期发展下去,将导致这些国有企业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入不敷出,最终亏损倒闭。因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国有资产的持续保质增值,是国有企业现实的问题。

而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降本增效仍不失为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企业的生产、销售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挖掘企业潜力,降低成本费用的支出,就可达到提高收益的目的,这正是降本的意义所在。

那么,如何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一名国企的管理人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组织结构的优化。减少管理层次、环节及管理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量,合并业务,按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对职能科室进行精简合并,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配备管理人员,改变人浮

事的局面,减少非生产性人员,达到降低期间费用,减少成本支出的目的。

二、建立和完善成本管理制度。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制造费用等每一项费用细化到单位产品成本中,对原材料等各种物资的消耗用品,要实行定额管理,节约奖励,超支处罚,使产品成本处于可控状态,并与职工的收入挂钩。

三、优化产品设计,推行科技降本。产品成本的60%~70%在设计时就已决定,很多国企的设计人员对设计成本的认识不足,设计以稳妥、可靠性高为原则,设计余量较大,配套元器件的选用标准较高,较少考虑控制设计成本。设计出的产品虽然技术上可靠,但经济上不尽合理。而后期生产过程中要进行成本控制就比较困难。因此,在设计阶段就要进行产品的优化设计,应用价值工程等手段,设计出既能满足用户功能要求,又使成本可控的产品,实现科技降本。同时,要鼓励设计人员对现有产品进行设计改进,对能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重大的设计改进,给予适当奖励。

四、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三包”损失。质保期内的售后服务,虽然在产品价格中已考虑了一定的费用,但如果产品质量差,企业就要额外多投入费用,相反,产品质量好则减少了这部分支出,节约的都归企业所有。同时,产品质量高,可以赢得更多的用户,直接增加销售量,降低销售成本。

对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实行质量问责制,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五、加强采购管理,建立招投标等制度。对大宗原材料、配套元器件的采购,要采用招投标,比质比价等方式进行采购,引入竞争机制,货比三家、择优选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堵塞漏洞,还可加强监管,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六、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内部分配制度,将工作成果与个人收入挂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体现能者多劳,奖勤罚懒。

七、确实执行国家公务用车管理规定,推行公车改革。公车超范围、超标准配备且数量较多,通过改革,节约下来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

八、树立全员降本增效意识。降本增效是每一位员工的事情,需要每一位员工的积极参与。提高员工的节约意识,从工作中的点滴做起,如节约办公用品,双面使用纸张,节约用水,随手关灯等。

只有降低成本,提高了盈利能力,才能积累资金,减少负债,从而降低资产负债率,使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篇7

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是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新举措,适应了国企改革发展稳定的客观要求,符合了国企领导班子的实际需要,反映了员工群众对国企领导班子的殷切期望。在国有企业领导班子中提高政治素质,不仅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这一点在实践中必须成为企业领导班子的共识。加强学习是领导班子增强政治意识的手段。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和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把理论学习作为政治责任,深入有效的开展。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专家辅导和研读书籍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深入调研相结合,不断用理论指导实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三年来,锦州采油厂在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的基础上,共集中培训各级干部920人次,累计1.8万余个学时。连续两年组织基层支部书记脱产培训,使基层党务工作者系统地掌握了党支部工作常识,对基层党务工作的重要性加深了认识,对基层党务工作的方式方法更为熟练,有效发挥了基层党支部的作用。通过组织各种学习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的个人综合素质,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把握全局的能力。

二、增强责任意识,强化经营业绩,提高高效经营管理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是领导班子强化经营业绩的先决条件。班子强则企业兴,企业兴则国家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下,国企改革开始不断向纵深推进。每个国企领导班子都决定着所领军企业的命运,这是每个领导班子必须深刻领会的历史责任。选好配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把责任意识强、有出色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取得较好经营业绩的同志提任为“一把手”,是从组织上强化“四好”创建活动的成效,实现以正确的用人导向促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每名领导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以后,都要把所担任的职务当成一种责任,责任既是良好精神状态的体现,责任也是对每位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和考验,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品格。增强责任意识就是要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就是要讲责任、明责任、尽责任,就是要做到有责有为、无为问责、乱为追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领导干部队伍健康向上,使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扎实工作。

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是领导班子增强责任意识必然结果。衡量一个领导班子建设的成效,经营业绩是关键。企业领导干部在思考问题、筹划工作、制定措施时,必须把企业发展意识贯穿到一切工作当中,突出发展主题,紧扣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几年来,锦州采油厂以提高规模效益为目标,强化科学管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坚持量化、细化、优化的原则,先后开展了“基础管理创新、增储降本创效”、“管理增效年”等活动,使企业管理步入了科学、规范的轨道。通过加强经营管理,深入开展成本分析活动,生产经营决策更加科学,单井效益评价系统连续两年荣获股份公司管理创新一等奖。加强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内部经营承包政策,加强资产全过程管理,设备管理被评为股份公司“先进单位”。深入实施“热能优化”、“延长检泵周期”等“十大系统工程”,企业管理更加高效、规范。各项成本连续多年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通过多策并举扩大规模效益,圆满完成了各项生产经营业绩指标,并将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员工,员工年平均收入较6年前翻了一番。在新形势下,要求国企领导班子必须懂经营、会管理。要必须具有高超的经营管理能力,不断地追求卓越,用自己的经营才智和管理艺术,有效地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有效地组织协调管理,有效地引导动员员工,有效地组织开发创新,不断提高企业领导理论联系实际的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驾驭企业管理的能力,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在竞争中胜出。

三、增强服务意识,塑造良好形象,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是领导班子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密切联系员工群众,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国企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领导班子服务意识的体现。要时刻把员工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对员工群众有真情实感,在解决员工困苦、化解员工忧怨方面有实实在在的作为。几年来,锦州采油厂以打造温馨家园为核心,努力加强和谐企业建设。扎实开展以“听民声、察民情、纳民意、暖民心”为内容的“四民工程”。通过领导信箱、员工热线、《一线通》小报、“走百座井站、访千名员工”大调研等多种方式,搭建起企业与员工沟通、交流的平台,先后解决了公园护栏较低等很多实际问题,深受广大员工的赞誉。不断加大矿区环境建设投入,以“绿化、美化、亮化”为目标,种植花草、铺设停车场、兴建文化广场和儿童乐园,建成了辽河油田第一个草坪足球场和具有省级水平的世纪轮滑广场,建成了辽河油田独立矿区中规模最大的图书城,使员工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现代。以“不让我们的员工看不起病、不让我们的孩子上不起学”为原则,以扶贫帮困工作站为载体,大力实施“温暖工程”,员工对企业归属感不断增强。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篇8

关键词:工业;制造;效益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134-02

近年,西安工业经济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创新实力增强、劳动生产效率提升、治污减排成绩显著,但工业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增加值率下滑、研发投入强度回落、高端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滞后、工业节能空间压缩等诸多新难题。《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台,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总体要求,对西安工业向提质增效集约式发展转变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西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情况

(一)总量增长,规模扩张

西安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2015年工业增加值1 376.72亿元,比2010年954.38亿元增长44.3%,比2005年420亿元增长2.3倍,比2000年218.44亿元增长5.3倍。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23.7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8倍,西安工业增加值的增幅显著高于全国水平。

(二)比例调整,结构优化

西安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业结构重化特征日益明显,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2000年48.8%∶51.2%演变为2015年20%∶80%。西安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装备制造业基础支撑作用显著,高新技术制造业活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西安规上装备制造业2015年增加值584.79亿元,比2000年增长8倍,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占比42.5%;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65.89亿元,比2010年增长72.8%,年均增长11.6%,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26.6%。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80.83亿元,较上年增长22.7%,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占比39%。

(三)投入增加,创新增强

西安工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技术创新实力增强,规上工业企业2015年研发经费内部支出92.48亿元,比2000年增长5.1倍;开展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由2011年166家增至316家,增长90.4%。伴随投入不断增加,研发成果显著,西安规上工业企业2015年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由2011年的2 774项、1 095项和1 547项,大幅提升至4 292项、1732项和4 877项。

(四)利润增长,效率提升

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动下,西安工业科技水平与产品附加值水平提升,企业利润持续增长。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 374.11亿元、利润206.88亿元、利税341.4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9.4倍、11.8倍、8.4倍。规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向好,2000-2015年企业资产负债率由65%降至57.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每年1次加快至每年1.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由4.2%提高至4.8%,全员劳动生产率由年人均2.95万元增至每人26.82万元。

二、西安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质量与效益问题

(一)研发强度起伏明显,创新活跃度不足

近年来,西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虽持续增长,但经费投入强度起伏波动明显,研发覆盖率总体水平还偏低。2011-2015年,西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1.85%、2.09%、1.90%、1.96%、2.20%,虽高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但还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目前2.5%-4%的水平。2015年,西安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27.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与沿海发达地区30%-40%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产品档次不高,工业增加值率下滑

2015年,西安规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仅227家,仅占规上工业企业的19.7%,大中型企业和行业领军型企业发展不足,导致工业知名品牌数量与东部发达城市差距较大。工业产品市场定价能力较弱,2000-2015年间,西安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涨幅显著高于产品出厂价格涨幅,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低于成本增幅,致使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呈下降走势,由31.1%降至26.7%。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率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日本超过45%,《中国制造2025》指出未来十年我国重化工业和加工贸易比重降低,制造业将逐步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增加值率规划2020年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2025年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按照这一目标西安还需尽快扭转工业增加值率下滑态势。

(三)能耗总量偏大,工业节能空间压缩

西安工业节能减排近年逐步取得成效,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结构导致资源能源消耗量依然巨大,工业能耗仍居各行业之首,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三成以上。2015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量中占比74.6%,每万元增加值能耗量1.469吨标准煤,是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的4.3倍。由于技术节能潜力不断挖掘,主要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存量节能管理空间已十分有限,而《中国制造2025》提出2025年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十二五”末比,2020年和2025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18%和34%、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2%和40%、用水量分别降低23%和41%,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73%和79%。

(四)结构不合理,高端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滞后

西安工业国有经济一直占据主导,非公经济虽稳步发展,但总量和比重依然偏低。2010年以来,西安规上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经济效益指标均呈持续下滑走势。西安重工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近年发展较快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规模相对偏小、集中度也不高,此外,生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停留在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低端服务领域,阻碍工业经济向服务化方向转变。

三、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思考

《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业综合集成水平,为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也为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益指明了方向。

(一)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提升工业经济质量与效益的核心位置

西安工业化已步入中后期阶段,以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难以为继,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益,必须坚持走创新驱动之路。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西安工业发展在向创新驱动转变过程中要突出两方面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通过体系建设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解决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回落和创新活跃度不足的问题,尽快将西安的工业创新水平推升至新层次。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健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在具有优势的国防军工科研领域大力推进民技术应用,在大中型工业企业间推进联合科技开发和成果共享机制,解决西安工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用率水平不高的问题。

(二)两化融合,以推进智能化作为提升工业经济质量与效益的主要抓手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是打造工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条件,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步入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全面综合集成,以数字化、网络化应用为特点的新阶段。西安大部分工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仍处于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不同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的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按照《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2020和2025年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72%和8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50%和64%的要求,西安应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把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工业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培育新型的工业生产方式。以工业智能化为抓手,全面提升工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将显著增加工业经济运行的附加值,扭转西安工业增加值率下滑的势头,改善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益。

(三)优化结构,以优势产业突破发展作为提升工业经济质量与效益的工作重点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篇9

一、引言

人力资本投资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是指为提高人的能力而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针对企业而言,实施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为企业本身,投资对象为人,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员工,主要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劳动生产能力。针对国内市场而言,国际经济整体复苏,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国家经济逐渐从房地产业向实体经济靠拢,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带动创新和技术的发展,真正实现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融合,把科技、人才兴国的战略方针落到实处。但是,国内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型增长,对资源消耗极大,企业利润微薄,高端市场和核心技术都受制于人,所以国内企业必须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全面升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发展。实现国内企业改革与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才,因而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企业只有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尽快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提高员工劳动生产效率

人是生产资料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本是生产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首先,提高员工劳动生产效率可以实现企业边际效益的提高,即在相同生产资料的情况下,企业的总利润得到增加。然后,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可以减少企业产生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和消耗,提高生产设备的使用效率。最后,高端人才能够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本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企业开始出现用工荒,所以人力资本被纳入到企业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中。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本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和管理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其他生产资料的投入,让企业获得额外的经济效益,所以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促进企业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企业经济增长的意见和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国内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开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率。

1.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

当前,国内部分企业过度强调对物资投资的重要性,对人力资本投资缺乏正确认识,普遍存在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情况。所以,企业管理者要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深刻体会到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协调好物资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企业管理和员工思想教育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实现人力资本投资持续稳定的进行。

2.加强员工培训

针对国内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占比低,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加强员工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这两方面。通过职业道德、岗位职责、行为规范、岗位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来给员工注入新的思想动力,提高他们的精神素养和工作技能。在员工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要求的准备把握,明确培训标准,并且在培训途中建立合适的考核方法,将员工培训的成果和员工的晋升、加薪相挂钩,实现对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一方面让员工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潜力和不足之处,做到后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3.企业人才招聘

当企业内部人才紧缺时,通过外部招聘无疑是实现填补空缺岗位最直接的方法,相对于企业内部培训见效慢的情况而言,人才招聘往往更具时效性,一旦企业岗位空缺,即可通过人才市场、网站等对外招聘信息,然后企业只需要根据特定的岗位要求寻找相匹配的人才。但是,在企业实施招聘过程中,不容易实现对求职人员情况的准备把握,最终导致人才选拔不当,或者就职人员工作不适应等情况。所以,企业要加强对人才招聘方面的投资,不仅要实现招聘工作同企业的发展计划和岗位要求相符合,而且要能对人才市场的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尽量减少招聘工作中的各项成本。另外,企业间的人才竞争首先是招聘人员素质间的竞争,招聘人员代表了企业的形象,而且是与人才的第一接触者,企业条件再好,招聘人员素质不佳、态度不好,也会影响企业在人才心中的形象,削弱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所以企业要选拔素质高、形象好的人员担任招聘工作,并且严重按照规章制度实施招聘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代表了全体员工的心声,如果将人才看作企业的优势资源,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其实是企业自身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想要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就得从企业文化入手。比如,企业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企业文化时,就必须有对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来支持;企业以“以人为本”为企业文化时,各项工作就要围绕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主动性来进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并不是做给外人看的,而是代表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推行文化管理理念,特别是要落实于员工的价值观念,只有当员工真正认同企业文化时,才能激发员工内心的约束力和主观能动性,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干劲,留住人才,凝聚人心。

参考文献

[1]潘景余.基于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耦合系统的分析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4):206-208.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篇10

总的来说人力资源也就是能够发挥一定生产力作用的,并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团体,人力资源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资源但是又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各种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有弹性的,也最具有活力的重要部分,具有较多的特点,比如:基础性、通用性以及重复性,此外人力资源还具有时代性、能动性以及连续性等其他特点。同时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性,又可以将人力资源分为模块,例如: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培训开发与实施、绩效考核和实施以及薪酬福利、员工关系管理等部分,人力资源的每一个模块都具各自的作用和优势,就企业而言,人力资源能够影响到企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长足发展[1]。

(2)经济增长概述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指的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是某一个地区,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以及服务都在持续上涨,而这些产品的上涨也就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在逐渐的扩大,从而反映出一个国家或者是某一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目前在我国主要是利用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民生产总值来测量经济的增长,而度量经济增长不仅要测量增长的总量,以及经济增长总量的增长率,还应该计算人均的占有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的计算经济增长总值,还应该算一下人均占有率,这才能够体现出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制约着经济增长的因素也是比较多的,例如资源的约束,这不仅包括了自然条件同时还包括了劳动力素质等;还有技术方面的约束和体制的约束等,这些因素或大或小的影响了经济的增长。而国家为了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也颁布了一些政策,比如调整利率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这些政策的颁布都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3)人力资源因素与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

经济增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因素的组合以及利用的方式不同都影响着经济增长,甚至产生经济增长差异,其中具有较大影响作用的就是人力资源因素,人力资源的功能就是促进劳动者提高生产效率,一旦劳动者生产效率有所提高,那么将会带来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有效劳动的进一步增加,从而也就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而人力资源的投入能够有效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促使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收益得到提高,也能够减少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的递减,以此来提高资本边际收益率,从而带动经济的迅速增长。对于企业而言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作为企业运行的根本———人力资源,也就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企业拥有高技能的优秀工作人员,那么就能够让企业在企业竞争之间立于不败之地,以此谋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经济增长差异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2]。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源开发是技术得以进步的保障,人力资源开发是从产业结构变化的深层基础,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流动对于企业经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2造成企业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因素

企业经济增长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造成企业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那么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积极的认识到造成企业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原因,然后在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企业经济的增长拉动了我国总体经济的增长。第一,自然条件因素。地理位置虽然不能够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但是地理位置能够通过影响文化,以及人口等多方面因素来影响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对外开放,在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上有着一定的优势,那么这也就给当地的中小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由于经济实力的支撑该地的经济文化相比于我国西部地区有着较大优势,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因素影响了企业经济的增长,导致企业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第二,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每个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都是不同的,而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也就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在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并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或者有的企业借助于发展较好企业的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并没有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也就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第三,资本投入因素。企业得以发展需要物力、人力以及财力的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企业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都会有着不同的作用,我国是劳动密集型国家,拥有着较多的人力资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想要得到发展必须要积极的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的培养出高新技术人才,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3缩小我国企业经济增长差异的人力资源政策

第一,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积极的优化教育投资结构。人力资源因素是影响我国企业经济存在差异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存在差异的关键,那么这就要积极的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并且促进经济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全面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总体质量。教育作为人力资源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而劳动生产力的高低与劳动者的文化程度高度有着正相关关系,也是形成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就必须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第二,完善教育体系。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差异较大,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源因素的影响,也就是教育体系所造成的,那么为了缩小企业经济的差异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积极的完善教育体系,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并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第三,企业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不仅仅是国家应该给予企业培养优质的人才,企业也应该积极的展开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以此来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认识,促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从而保证经济的增长。第四,给予企业员工一定的福利政策。员工为企业的长足发展贡献自己的能力,那么企业相应的也应该给予员工一定的福利,比如对于年轻的员工可以予以奖金的鼓励,并且可以安排他们进修,提高其综合素质,而对于年龄中等的员工在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之外,还可以给他们一个假期,让其放松,对于年龄较大点的员工可以考虑给他们升职加薪,保证他们的退休福利。让企业员工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篇11

一、目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下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效益的提高成为国有企业工作的重点,使得很多国有企业在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很多政工干部在企业内部的地位日益低下,工作待遇方面得不到提高,使得政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思想意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影响了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尤其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和思想交流的日益频繁,国有企业员工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企业上下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放松。

(二)国有企业员工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近年来在国有企业内部,能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员工越来越少,这就很难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这是因为,部分国有企业员工由“主动学习”向“被动学习”的转变,使得员工在参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断下降,这时政工干部队伍“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也就很难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政工干部在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主动性,有时主要是等着上级的安排和指示,“等、靠、要”的工作倾向比较严重,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缺乏改进和创新,经常出现思想政治工作浮于表面、得不到有效落实、员工缺乏学习兴趣、难以获取工作成果等问题,很难在国有企业内部实现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目标。

(四)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

随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政工干部应当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然而这恰恰是一些国有企业忽视的内容。如果国有企业的政工干部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培训,实现教育方法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将很难适应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需要。

二、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竞争形势的不断变化,各级领导和政工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提高效益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打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用论”、“淡化论”等思想,对职工干部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为国有企业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二)增强政工干部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

在新形势下,随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增强政工干部以及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这是国有企业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首先,要让政工干部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国有企业顺利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提高所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而不断提高政工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要让企业员工充分意识到良好的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能够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便于迎接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需要和挑战,实现更好的发展,增强员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国有企业政工干部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进行有效结合,帮助企业内部的困难职工解决更多实际问题,让困难群众及时感受到党和企业的支持与关心;其次,政工干部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帮助。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实现企业与员工的良性互动。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无形中会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国有企业也不例外。所以,国有企业要充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内刊、网站、文化标语牌、板报等教育资源,加大思想政治宣传与教育的力度,让员工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各项变革和重大决策。此外,在新形势,企业为了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善,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国有企业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五)创建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政工队伍

首先,在国有企业内部,要增强对政工干部队伍的重视程度,为职工干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训环境,不仅增强政工干部在思想政治方面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让政工干部及时学习国家的最新路线、方针与政策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其次,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对传统的用人机制进行创新,及时把懂经营、会管理、能力强、素质高、作风正的年轻职工纳入到企业的政工队伍当中,为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三、结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职能和作用,针对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地加强策略和改进措施,才能全面提高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进一步适应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各项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基,王首道.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研究的几个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

[2] 唐启刚.浅析如何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河南建材,2009,(05)

[3] 汪庆斌.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1,(02)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篇12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160

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是广大管理者以及企业员工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来共同参与绩效工作内容的持续循环过程,在国有企业的人才管理环节中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注重增强管理的可操作性、精准化、实效性,将其应用到国企绩效管理当中能够进一步强化绩效管理的作用,提高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为企业经济运营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1 健全完善职能职责

国有企业在员工管理环节设置了职位说明书,并且为国企的每一位员工进行了明确定位,也设置相应的绩效考核标准,成为国企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为了推动精细化管理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有效满足国企改革改制的实际需求,需要对职位说明书进行有效的健全和完善,真正落实精细化管理目标,对岗位目录和分类进行调整和修订,同时对于相关部门的岗位进行更新和调整,使得各项绩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要继续推进定员定编工作,并加强对工作岗位的分析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部门的职能和职责,指导各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对职能职责进行细化管理,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增强职位说明书的完善度。为了有效明确各方职能和职责,国有企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实现自上而下的有效管理,并且设置相关的分管领导和执行人,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绩效管理责任体系,确保在实施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大家目标一致,责任明晰,形成精细化的绩效管理模式,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发挥精细化管理效用。

2 设计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指标是国企绩效管理工作当中的重点,那么在推进精细化绩效管理的工作进程中,必须科学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明确绩效管理工作的重点,并对绩效考核的指标进行科学管理,增强其量化和细化水平。国有企业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员工群体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有效了解不同层次员工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运用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思想和工作手段来确保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国企的绩效管理需要实现全员绩效考核,而在考核的过程中设置的考核指标必须具备综合性的特点,从国有企业、职能部门以及岗位这三个层面出发,增强绩效考核指标的系统性和完善性。第一,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需要将重点放在关键业务以及经营指标的实现方面,这样不仅符合国有企业的发展需求,也和被考核群体的层次发展相符合;第二,中层以下的员工在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方面需要侧重于三个方面,分别是工作的业绩、态度以及能力。通过这样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绩效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而且能够让广大员工一目了然地了解自身工作责任,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投入更大的热情,真正发挥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效果。

3 注重绩效业务培训

要想真正实现国企绩效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绩效业务的培训工作,彻底改变落后的绩效管理意识,将精细化的管理作为重要管理理念,并将其渗透工作的各个环节,将精细化管理变成一种常态和自觉行为,这样才能够为绩效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突破,有效提升绩效业务工作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国企效管理的精细化建设水平,国有企业需要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推动国企的战略性发展以及满足企业运营发展需求层面,并且重视将员工的业绩和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捆绑起来,有效推进精细化的绩效管理新模式。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定期组织绩效业务培训活动,增强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努力构建一批高素质的绩效管理工作队伍。在绩效业务培训工作中,培训人员要注重向绩效管理人员传达企业最新的绩效管理要求,对这些要求以及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正确的解读,并在培训结束后结合培训课程内容组织考核,引导绩效管理人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为绩效管理工作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其能够真正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并树立精细化和科学化的绩效管理意识,全面锻炼和增强自身的绩效管理业务素质。

4 增强绩效沟通反馈

国有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理念,这是充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在涉及广大员工核心利益的绩效管理工作环节更加需要注重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绩效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并根据员工发展需求以及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来构建以人文为本的绩效管理模式,坚持以员工为中心,真正将广大员工放置于绩效管理的核心地位,并且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体现出对员工的重视、尊重、培养以及发展。根据以上要求,国有企业在实施绩效考评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员工的长足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将以员工为核心的理念落实到绩效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的改进和创新方面,有效倡导和落实绩效沟通和反馈工作,努力拉近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广大员工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够利用不同形式或者途径来指导员工的各项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增强绩效沟通反馈工作能够让广大员工将自己的绩效改革意见和建议提出来,并对其中的合理部分进行采纳,这不仅能够加快员工的职业发展,也能够大大提高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5 有效利用考核结果

国有企业传统的绩效管理工作不注重对考核结果的合理应用,单纯地将其作为员工工资核算的标准,难以真正发挥出考核结果对于员工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在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精细化绩效管理的进程中,国有企业必须增强对考核结果的重视程度,并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应用,完善和修订员工绩效考核的管理办法,除了对公司内容进行有效调整以外,还需要设计增加以及应用以下几个主要管理模块:第一,岗位晋升和调整。岗位晋升关系到员工的职业发展,也是员工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能够极大地增强考核结果对员工的激励作用;第二,奖优评先。这一方面的工作能够为广大员工树立先进典型,起到良好的榜样和表率作用,对其他员工起到激励作用;第三,培训开发。对于绩效考核优秀的员工要给予培训以及学习深造的机会,使其能够逐步规范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来更好地服务于国有企业的发展。这些手段都体现出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合理应用,也是精细化管理在绩效管理中应用的重要举措,能够将精神和物质手段结合起来,最大化地发挥出考核结果对于广大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