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3 11:05:17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篇1

高速精密的加工技术的运用领域中,最为典型的行业要数航空航天领域和汽车领域。作为高技术含量的机械工程技术的技术之一,高速精密加工技术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精度的加工和表面质量的特点,同时,生产成本也较低。为了有效提高加工速度和降低零件表面的粗糙程度,这就要求宏观尺度或者部分微细零件加工中要运用高速精密加工技术,增强各部件配合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同时还有延长机械使用寿命和降低实现机械能耗与运行费用的特点。近年来,受到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影响,应运而生了传动技术的智能化、集成化特点。具体来说,智能化集成化传动技术是指“在机械生产过程中,将传统的动力传动技术与网络、信息、数字、总线等先进技术进行融合,实现传动件在线实时监测、实时控制、自我诊断和修复以及多种元件与功能的集成技术。”而智能化、集成化的传动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实现产品性能的提高,简化机械系统,还可以实现系统柔性的提高,提升传动效率。此外,在机械工程传动技术的运用方面,智能化、集成化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以实现在线的监测工作,以及自我诊断和修复的功能;二是可以通过该技术进行在线远程实时操控;三是集成多种元器件和功能;四是即插即用方便快捷的特点。

1.2数字化的工厂技术

数字化工厂技术在近年来,随着机械领域的发展而发展,并且正不断成为一种高新的机械工程技术。实际情况下,通过对数字化技术,尤其是在网络技术的利用上,数字化工厂正逐步完善。这样有利于对工厂所有数据的随时调用,包括内不数据以及外部的数据更方便快捷的获取。还能对计人员以及制造人员智慧与知识进行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产品的设计、生产和管理、销售等方面的现代化。数字化工厂技术具有集成化、透明化和智慧化的特征,这种方式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运用,甚至于很多发达国家通过这种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在全球化的驱使下,全球协同设计和制造的工程都对此表示支持,对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强。

2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情况

如今,机械领域正面临着深度调整和增长模式变化的巨大压力,新型的节能环保技术已然成为机械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不断地促进机械产品不断向绿色化迈进。同时,不断融合各个学科致使他们产生交叉的现象。这将会为技术系统的变革带来不小的突破,也许还会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产生,智能化和绿色化逐渐成为机械工业的走向,同时它的服务化也随之发展。此外,随着我国的科研、制造和设计体的系越来越完善,我国的机械工程技术水平也同步提高。通过引进、和吸收的方法,不断增强和实现自我完善等功能。具体来看,目前的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在不断提升的机械设备组合其功能也在不断加强,这就促使机械设备的产率功效获得大幅度提升。而机械设备在在线检测和适应功能等方面的增强,也导致机械设备可以在工作运行的前提下,实现自我检测、调整和适应的效果。为了进一步保障机械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上提到的在不停机的情况继续运行功能的实现,更有利于生产效率的保证,还能促进设备在防护和检修方面其工作水平的提高,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篇2

一、机械加工精度

1、机械加工精度的含义及内容

加工精度是指零件经过加工后的尺寸、几何形状以及各表面相互位置等参数的实际值与理想值相符合的程度,而它们之间的偏离程度则称为加工误差。加工精度在数值上通过加工误差的大小来表示。零件的几何参数包括几何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三个方面,故加工精度包括:(1)尺寸精度。尺寸精度用来限制加工表面与其基准间尺寸误差不超过一定的范围。(2)几何形状精度。几何形状精度用来限制加工表面宏观几何形状误差,如圆度、圆柱度、平面度、直线度等。(3)相互位置精度。相互位置精度用来限制加工表面与其基准间的相互位置误差,如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位置度零件各差来表示的要求和允许用专门的符明。

在相同中的各种因对准确和完足产品的工加工方法,的生产条件下所加工出来的一批零件,由于加工素的影响,其尺寸、形状和表面相互位置不会绝全一致,总是存在一定的加工误差。同时,从满作要求的公差范围的前提下,要采取合理的经济以提高机械加工的生产率和经济性。

2、影响加工精度的原始误差

机械加工中,多方面的因素都对工艺系统产生影响,从而造成各种各样的原始误差。这些原始误差,一部分与工艺系统本身的结构状态有关,一部分与切削过程有关。按照这些误差的性质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包括加工方法的原理误差,机床的几何误差、调整误差,刀具和夹具的制造误差,工件的装夹误差以及工艺系统磨损所引起的误差。(2)工艺系统受力变形所引起的误差。(3)工艺系统热变形所引起的误差。(4)工件的残余应力引起的误差。

3、机械加工误差的分类

(1)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从误差是否被人们掌握来分,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凡是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均已被掌握的,则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又分为常值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常值系统误差的数值是不变的。如机床、夹具、刀具和量具的制造误差都是常值误差。变值系统误差是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按一定规律变化,可按线性变化,也可按非线性变化。如刀具在正常磨损时,其磨损值与时间成线性正比关系,它是线性变值系统误差;而刀具受热伸长,其伸长量和时间就是非线性变值系统误差。凡是没有被掌握误差规律的,则为随机误差。

(2)静态误差、切削状态误差与动态误差。从误差是否与切削状态有关来分,可分为静态误差与切削状态误差。工艺系统在不切削状态下所出现的误差,通常称为静态误差,如机床的几何精度和传动精度等。工艺系统在切削状态下所出现的误差,通常称为切削状态误差,如机房;在切削时的受力变形和受热变形等。工艺系统在有振动的状态下所出现的误差,称为动态误差。

二、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

1、加工原理误差

加工原理误差是由于采用了近似的成形运动或近似的刀刃轮廓进行加工所产生的误差。通常,为了获得规定的加工表面,刀具和工件之间必须实现准确的成形运动,机械加工中称为加工原理。理论上应采用理想的加工原理和完全准确的成形运动以获得精确的零件表面。但在实践中,完全精确的加工原理常常很难实现,有时加工效率很低;有时会使机床或刀具的结构极为复杂,制造困难;有时由于结构环节多,造成机床传动中的误差增加,或使机床刚度和制造精度很难保证。因此,采用近似的加工原理以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是保证加工质量和提高生产率以及经济性的有效工艺措施。

例如,齿轮滚齿加工用的滚刀有两种原理误差,一是近似造型原理误差,即由于制造上的困难,采用阿基米德基本蜗杆或法向直廓基本蜗杆代替渐开线基本蜗杆;二是由于滚刀刀刃数有限,所切出的齿形实际上是一条折线而不是光滑的渐开线,但由此造成的齿形误差远比由滚刀制造和刃磨误差引起的齿形误差小得多,故忽略不计。又如模数铣刀成形铣削齿轮,模数相同而齿数不同的齿轮,齿形参数是不同的。理论上,同一模数,不同齿数的齿轮就要用相应的一把齿形刀具加工。实际上,为精简刀具数量,常用一把模数铣刀加工某一齿数范围的齿轮,也采用了近似刀刃轮廓。

2、机床的几何误差

(1)主轴回转运动误差的概念。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对工件的加工精度有直接影响。所谓主轴的回转精度是指主轴的实际回转轴线相对其平均回转轴线的漂移。

瞬时速度为零。实际上,由于主轴部件在加工、装配过程中的各种误差和回转时的受力、受热等因素,使主轴在每一瞬时回转轴心线的空间位置处于变动状态,造成轴线漂移,也就是存在着回转误差。超级秘书网

主轴的回转误差可分为三种基本情况:轴向窜动——瞬时回转轴线沿平均回转轴线方向的轴向运动,如图l(a)所示。径向跳动——瞬时回转轴线始终平行于平均回转轴线方向的径向运动,如图l(b)所示。角度摆动——瞬时回转轴线与平均回转轴线成一倾斜角度,交点位置固定不变的。

(a)轴向窜动;(b)径向跳动;(c)角度摆动动,如图1(c)所示。角度摆动主要影响工件的形状精度,车外圆时,会产生锥形;镗孔时,将使孔呈椭圆形。实际上,主轴工作时,其回转运动误差常常是以上三种基本形式的合成运动造成的。

(2)主轴回转运动误差的影响因素。影响主轴回转精度的主要因素是主轴轴颈的误差、轴承的误差、轴承的间隙、与轴承配合零件的误差及主轴系统的径向不等刚度和热变形等。主轴采用滑动轴承时,主轴轴颈和轴承孔的圆度误差和波度对主轴回转精度有直接影响,但对不同类型的机床其影响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篇3

1.1数控机床应用水平低

自我国制造业正式引进数控加工技术以来,制造业的生产水平获得明显提升。虽然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有基本的数控机床操作规范与维护措施,不过机床本身的精度损失是无法避免的。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产质量,落实好机床维护保养工作十分重要。此外,由于许多工程并未明确每台设备的加工精度与加工任务,没有合理区分粗加工设备与细加工设备,设备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安排,不但影响到数控机床的使用寿命,还会大大降低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

1.2操刀频率与设置不合理

在开展大规模生产活动时,合理选择换到方式能有效缩短换刀的辅助时间,避免机床严重磨损,从而减少机床维护成本,提高机床生产的经济效益。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工厂的换到频率均存在不合理现象,同时,夹具选择、走刀线路、刀具排列位置以及刀具树勇顺序都没有具体细化,设计方案明显存在漏洞,如此一来,机床运行的工作效率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1.3编程程序不符规范

数控机床的运行模式主要取决于计算机的编程程序,计算机编程主要负责控制机床工作步骤。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编程程序在数控机床加工中获得广泛应用,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计算机编程目前仍未达到最理想化的运用程度。现有计算机编程十分复杂,给系统的调试与操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也正因如此,数控机床机械技术加工效率始终无法得到提升。

2提高数控机床机械技术加工效率的根本途径

2.1人员管理方面

2.1.1提高操作人员业务水平

在数控机床加工环节中,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决定数控机床的工作效率。作为数控机床软件的操控着,其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均将对数控机床的加工效率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提高数控机床一线操作人员业务水平很有必要。

2.1.2规范数控机床操作流程

相较于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的操作流程更为复杂,操作工艺也更加丰富多样化。为确保加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提前制定好科学、规范的数控机床操作流程很有必要。因此,加工企业有必要在实际工作中,制定规范数控机床的操作流程,要求全体操作人员在工作期间,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各项操作。

2.1.3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改良

数控机床的稳定运行离不开科学管理,只有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出数控机床的功能与优势,为生产加工活动做贡献。所以,在工作期间,有必要定期对数控机床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与改良,根据生产加工活动的具体需求以及数控机床的规格、类型、加工工艺等方面,制定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以确保在不同生产加工活动中,不同类型的数控机床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只有实现管理模式的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提高数控机床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进一步促进机械技术加工效率的不断提高。

2.2技术设备方面

实际上,加强对数控机床机械技术设备方面的研究,从技术层面着手是提高数控机床机械技术加工效率的根本途径。在对数控机床技术设备方面进行研究时,务必要结合数控机床的工作特点,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在考虑到可操作性的同时,加强成本管理,以确企业的整体效益。

2.2.1恒定电网供电水平

数控机床集互联网技术与机床技术于一体,因此对电网供电系统有着极高的要求。以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数据机床为例,在电网供电极度不稳定的情况下,该装置内部的欠压保护装置报警系统根本无法发挥出正常作用。从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的层面来看,结合运行中数控机床的在自身特性,于电网系统中设置交流稳压器是解决该问题的唯一途径。交流稳压器的设置,能够有效避免在高峰或低谷时段供电不稳定现象,从而为数控机床的高效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2.2.2正确选择合适设备

在数控机床运行期间,操作人员应重视数据机床设备的选型,特别是有关数控系统方面的选型,设备选型是否合理将直接决定数控机床的相关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选择相关设备的型号时,务必要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生产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充分考量。此外,为提高数控机床与各相关设备工作的协调性,企业在选购数控机床以及相关设备时,应尽量选择同一厂家的产品。同一厂家出产的产品有利于工艺之间的链接,且为后期维修保养工作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控机床机械技术加工效率低的问题。

2.2.3落实机床维护管理工作

数控机床的管理与维护是确保数控机床得以正常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延长数控机床使用寿命的关键。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可定期对机床进行维护与管理,通过机床等方式,对数控机床进行维护与保养。另外,部分数控机床运行环境较为特殊,为确保数控机床的应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务必对机床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保养。同时,不同型号的数控机床保养维护方式也不一样,油的类型与使用方式切不可混淆。只有认真落实好机床维护保养工作,才能有效提高数控机床机械技术加工效率。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篇4

当下,数控技术在机床生产上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机床设备为机械生产提供数量庞当、种类繁多零部件,进行零件加工时,由于不同批次、不同厂家的需求不同,零件的规格也存在细微差异,此时就需要通过手工调整编程数据,实现相关参数的规范化。数控技术可以对生产环节中的不同工序进行整体性或局部性的调整和监控,还能针对实际情况对工序中的参数进行修改,从而完成即时性的跟踪控制。简而言之,数控技术就是以计算机的精密指挥取代操作人员的经验性指导,实现控制装置的自动化操作,并有效提高机床设备的控制与执行能力。通过将零件规格与操作误差数据化,合理调节相关设备的启闭时间与运转周期,实现机床加工精度的提升,进而满足机械生产工艺复杂化的具体要求。

(二)数控技术应用于汽车

汽车操纵灵敏性、机械动力性及速度、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都要靠精密的内部零件来实现。在汽车购买量不断增大的今天,数控技术在提高生产线效率,保证零件生产速度与质量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除复杂零件的生产环节,在进行底盘装配和发动机安装时,自动化生产线同样可以节约大量安装人力,并有效提供操作的精准性,避免误差和瑕疵的产生。此外,数控系统通过整合大量模拟数据,还可以实现对不同款型、功能汽车的柔性控制与柔性生产线归纳。柔性生产线能根据市场需求完成对高、中、低档车型的不同调试,并进行新品的开发工作,以此减小品牌更新换代过快对生产线造成的压力。与此同时,柔性生产线还可通过控制系统与不同操作系统、监控反馈系统的不同组合实现产品的更新,并通过汽车生产线与柔性生产的有机结合,实现生产质量与效能的提高与品牌的创新。

(三)数控技术应用于煤炭开采

煤炭的发掘和开采工作存在较大危险性,对施工质量、施工设备、施工人员也有较高要求,是以在进行相关操作前,必须探明具体矿藏情况、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及相关内容。数控技术能实现套料选择方案的最优,在扩大开采规模、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完成对挖掘的深度、角度、方向等进行精确控制,从最大程度上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避免坍塌事故的发生。

(四)数控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以造纸业为例

在完成原木的采购工序后,需要对木材进行去皮、正圆、切割、粉碎、熬浆、造纸、晒干等一系列环节的处理。然而,流程中产生的废气、机械操纵的失误都可能对施工人员带来安全隐患。此时,数控技术先通过限制正圆环节中的程序参数实现原木规格的统一化,降低后续环节的操作难度,再通过数控切割等技术实现后续环节的相对封闭化,减少相应环节中的人力投入,从而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生产效能的提升。数控技术在食品生产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通过无菌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完成对食品造型、材料配比、加工时间等各项指标的数据化规定。此外,还可通电子监控系统与自动报警装置及时发现、纠正制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工资在劳动力导向型为主的工业生产的生产开支中占了很大比重,这造成了利益空间的压缩,不利于生产扩大化和高速化,而数控技术的应用则是通过机械生产取代手工操作的方式,完成了人力的节约化与生产的高质高效化。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篇5

2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机床设备中的作用

2.1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作用

伴随着现代工业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机械加工技术和工艺不断进步,从而推动了机械加工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机械加工控制系统的更新升级。由于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出现了数控技术机械设备机壳的毛坯制造。数控气割技术的使用轻易地解决了单间下料等诸多问题,数控气割技术通过保持压缩接触面积的均匀,很好地满足了密封功能的要求。这些使得产品内外环凸凹曲面的加工精度得到提高,实现了毛坯料到成品过程的持续加工。因数控镗铣床编程加工已与机械设备有机结合起来,首先通过预先编程的齿形子程序,然后进行机械加工和结合角度偏置,这能使产品满足生产要求并进行无差异化生产,更好地满足各种精度要求,极大地提高了机械设备加工效率,还能实现生产计算机控制一体化。

2.2数控技术在机床设备中的作用

机床设备是机械加工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机床设备的控制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为满足现代机械加工业的发展需求,拥有控制系统的机床设备是现代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数控技术是现代机床设备的灵魂和核心。通过在机床上使用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对机床的加工过程进行控制,不仅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要求,还极大地提高了机床的使用效率与生产效率。它用数字化的代码来表示加工零件的工艺和几何信息,也就是运用计算机编程将刀具与工件间的相对位移以及进给速度编排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上,由计算机发出控制指令使机床按控制要求运行。无需对机床进行人工参与与调整,只需向计算机控制系统编入新的加工程序,就能改变加工零件,这是数控机床的最大特点。

3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机床中的发展趋势

3.1数控技术的性能发展趋势

现如今,我国的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控技术的作用已不容置疑,它不仅推动了机械加工行业的持可续发展,还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数控机床的性能正朝着高速高精高效化、柔性化、实时智能化发展。高速高精高效化:随着高速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的运用以及机床性能的改善,明显提高了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柔性化:主要表现在数控技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较好的可操作性。模块化的设计,能满足生产流程的不同需求。实时智能化:利用实时系统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实现人类智能行为的模拟,使高科技手段有效运用。

3.2数控技术的功能发展趋势

为解决数控技术发展中面临的多种技术与非技术问题,数控技术在功能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用户界面图形化、科学计算可视化、插补和补偿方式多样化以及内装高性能PLC。用户界面图形化:用户界面是使用者和数控系统的对话连接。能够根据客户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要求,加大对客户界面的开发。用户界面图形化能够实现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等功能。科学计算可视化:能够高效处理和解释数据,直接使用可视信息如动画、图像等。用于CAD/CAM,如参数自动设定、自动编程、刀具管理数据的动态处理等。插补和补偿方式多样化:有2D+2螺旋插补、NURBS插补(非均匀有理B样条插补)、极坐标插补等多种插补方式。补偿方式有极坐标插补、螺距和测量系统误差补偿、象限误差补偿、以及相反点计算的刀具半径补偿等。内装高性能PLC:可用高级语言编程或梯形图,提供在线调试和在线帮助功能。用户在车床铣床的标准PLC用户程序基础上修改自己需要的程序,能够建立自己的应用程序。

4数控机床的主要增效途径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数控机床生产设备加工切削参数不太合理、与数控机床相关的知识库和工艺数据库缺乏、在自动化的制造中缺乏先进的管理系统。这些问题增加了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的准备时间、等待时间和故障调试时间,从而降低了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通过对国内数控机床的现状了解,提出了提高数控机床效率的有效途径。

4.1提高数控机床的自动化程度在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通过柔性生产线,以及柔性制造单元等数控加工技术,逐步提高数控技术的自动化程度。这样可以减少数控机床加工中的准备时间、等待时间和故障调试时间,从而缩减了加工所需要的总时间。由此,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加工零件的连续性以及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了数控机床的生产总效率。

4.2逐步优化加工过程通过机械加工生产过程的持续优化实现数控机床的加工,努力改进现有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刀具的自动配送、机械设备的管理以及机械零件的制造执行系统等,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数控技术水平,逐步优化加工过程。这能有效提高数控机床设备的完整性和开动率,使数控机床得到高效管理和有序运用。

4.3优化加工工艺以及加工设计保证加工零部件的质量以及缩减机械加工的时间,是提高数控机床的加工效率,实现优化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的基础。通过使用较为先进的刀具或者性能高的数控机床设备能够完成数控加工机床的模拟仿真秀。运用先进的技术努力优化数控机床加工工艺和加工设计,实现优化控制系统装置。通过提高数控机床的切削效率和主轴的加工效率,能够保证数控机床的加工性能。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合理化;机械设计

1机械制造工艺流程

从整体角度来对机械制造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1制造程序

这一步骤主要是将原材料直接制作成半成品,处理重点是对原材料的材质及材料的利用率进行规划。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就一定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只有提升机械制造工艺原材料的利用方式,才能真正降低生产成本。

1.2零件定位

在零件定位中,可以运用多种定位方式,而技术人员采用何种定位方式也会直接影响零件的质量。为了提升零件质量,技术人员要结合定位方式与零件的加工需求,按照标准开展零部件的加工工作,这也是增加机械制造企业产品销量的主要手段。

1.3技术程序

这一步骤是将制造工序中已经获得的半成品直接加工成符合客户要求的成品,技术程序的加工要求更精细,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更高。

1.4加工精度控制

技术人员在对零部件进行粗加工后,还要对半成品状态下的零部件进行细加工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加工的精度要求在于零部件的形状、尺寸及表面质量等因素,为了真正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技术人员需要利用误差控制措施进行合理选择,进而提升产品的精度。

1.5装夹

对零部件进行装夹是将零件直接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上,在零件的装夹操作中,技术人员要保证零件固定位置的准确性,在确定好位置后,技术人员还要利用相关设计对零件进行深层次的固定工作。

2机械制造设计工艺的基本原则

2.1综合性

从本质层面来说,合理化的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属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二者本身所属类别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也就产生了工作中的误差。基于此,技术人员要将综合性作为整个机械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总结传统机械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将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制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升机械设计的整体质量。

2.2整体性

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要先对机械设计的方案进行制定。在制定机械设计方案时,技术人员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从机械制造工艺的整体入手,在确保各个部件合理的基础上,制定多个机械设计方案,从这些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作为机械制造的最终设计方案。

3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措施

3.1提高设计标准化

制造工艺的核心是机械设计标准化,也就是在相对统一的设计标准中,保证技术人员设计的机械零件结构、规格达到高度统一,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机械制造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机械零部件的质量,这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技术人员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一定要充分重视机械零部件的质量,按照国家标准实现标准化设计,以提升机械零部件产品的设计水平和使用性能,只有提升机械生产企业与机械产品的竞争力,才能真正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3.2运用绿色制造工艺

技术人员在进行机械设计时,要不断尝试引入新的设计理念,改进传统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真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机械设计与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机械制造企业运行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只有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在保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的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人员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绿色材料的使用方面,从原材料及生产工艺两方面入手,共同保证机械制造与设计的系统化发展。

3.3提升加工精度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客观差异是一定存在的,技术人员应尽量减少客观差异,以提高机械产品的精准度为准则,分析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确定机械制造中存在的潜在因素,以降低差异,提高防范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工精度。提高机械产品的加工精度关键在于对夹具进行调整,技术人员应采用先进的测量工具降低误差值,确定误差产生的原因。目前,机械零件产品出现加工误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机械内部应力、热变形及系统应力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内部应力和热变形两大因素。提高加工精度的流程如图2所示。

4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关键在于要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设计进行分析,对机械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分析,这两方面的分析都与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合理化要求有关,因此,技术人员为了保证机械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机械制造工艺的实际需求,系统性地分析各制造工序的注意事项,改进设计方法,根据工艺水平合理选择机械技术,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更好地促进机械制造工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丰.机械制造工艺课考核方式的探索[C]//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2013.

[2]说明[C]//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2008.

[3]胡迎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探索[C]//2014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4]关于印发2008年《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有奖征文获奖论文名单及证书的通知[C]//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2008.

[5]倪森寿.《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设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C]//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06.

[6]张志恒.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C]//2007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星火机床杯》工艺创新发展绿色制造节约型工艺有奖征文科技论文集,2007.

[7]叶文华,马万太.双语CAPP中机械制造工艺语言机器翻译研究[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3.

[8]王文,陈云升.一种新型车床回转夹具[C]//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1.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前言: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机械加工领域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实践能力,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械产品工艺编制和自动化机械加工设备维护能力,能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专业社会需求调研分析

1.1市场需求分析

才市场需求信息分析显示,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的行业。国家制订的近十年工业发展目标明确指出,要在十年内实现企业普遍采用CAD/CAM技术。在本领域内需要培养适应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向高科技、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发展需要,掌握机械设计制造传统工艺、现代先进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及企业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能够熟练应用机械CAD/CAM技术,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2专业设置的社会背景及行业背景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随着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大公司都把高新技术注入机械产品的开发中,作为竞争取胜的重要手段。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部。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国防实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提出,中国制造业发展可实行三大战略:第一步,力争2015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国,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第二步,2030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三步,2050年在制造业的带动下,服务业高度发达,研发设计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适应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发展需要、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类产品的生产、质量检验、计划管理、调试维修和销售服务及机械产品设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本专业培养面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一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的操作、运行、保养、设备的技术改造和维修、安装调试,先进的设备加工,先进工艺、管理与操作的基本能力,掌握运用综合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

2.2人才培养模式及指导思想

改革机械专业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1的前提下,前两年以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为主,第三年安排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最终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强化技能培训。根据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关系以及扩大专业服务面向,加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从具体国情出发,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创新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推行“项目教学”,和校企结合模式,力求实现教学与岗位就业零对接。

3. 职业岗位群及人才培养规格

改革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面向生产一线的机加工工艺员、机加工工装员、生产现场工艺管理、可编程器件设计与调试、质量检测管理、机械产品测试、机电设备维护、机电产品认证、技术支持、产品销售、技术文员和物料采购。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为机加工工艺员、机加工工装员、生产现场工 艺管理、可编程器件设计与调试和质量检测管理,它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独立承担或作为团队成员承担模具、汽车类机械产品中的零部件工艺开发任务;并进行工艺方案分析,并根据技术经济指标要求确定工艺技术方案;编制包含上述工艺设计资料的技术文件;整理技术文档资料,最终完成工艺方案;根据加工零件进行工装分析;认识加工零件拟采用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文件;掌握装夹方式选用原则;定位元件选择方式;确定出夹紧装置;根据强度优选夹具体;选好对刀引导元件;最后配选出夹具零件;最终完成夹具的制造与加工零件的工装和组织产品的生产、外协加工、组装和品质管理;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组织安排生产人员;能对生产中的出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对客户的退库品、返修品进行检测、记录并办理入库,进行维修;机械零件生产过程的工艺设计和工艺文件制定,生产工程工艺问题的解决。而人才培养规格则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从业人员。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装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快与国际制造业接轨,企业正在迅速走向现代化进程。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发展机械制造业,培养机械制造型人才,对于企业的开发,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和期望。①机械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装备,它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机械工程教育模式必须与快速发展的机械工程技术相适应。从事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力推行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包含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概论与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原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②③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也是一门重在实践的课程,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仅凭根据教材进行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远远达不到教学效果,学生不能真正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途,更谈不上如何应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金工实习、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及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2 改革内容与举措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上述特点,为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

2.1 加强金工实习教学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工程材料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实践基础课,是机类与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④机械金工实习包括车工,铣工,特殊加工(线切割,激光加工),钳工,砂型铸造等实践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按照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金工实习在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在后,由于没有针对性地建立两者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是孤立、片面的进行,无法真正达到金工实习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前,在进行金工实习时,安排专业教师详细讲述金工实习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金工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指定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辅导和答疑,深化实习内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工实习并不是孤立的,提高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将来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优化改革课堂教学体系

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考虑到该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本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在保持原有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以大量的图片、三维动画与实际加工影像等,丰富形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3 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

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包括: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工艺系统静刚度测定、机床主轴箱拆装实验等,多半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⑤通常是由专门的实验员教师进行题目的下达、内容的指导和成绩的评定,实验员教师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深度,专业课教师不能真正掌握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同时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原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但没有设计性实验相辅助,就会欠缺了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以下改革:(1)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如刀具角度测量等)进行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结合课堂的讲解情况与实验员教师进行内容的协调与安排,由实验员教师提前下达任务,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后讲解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给出必要的理论支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2)增设创新性实验环节,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和实验室现有设备设计实验,由学生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改革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是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⑥通过这两个实践环节,将学生们的课堂理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进一步验证,可更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生产,将对零件、刀具、夹具、机床等装备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物的转换,借助课程设计中进行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巩固和加深。

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进行题目选编、时间进度改革、典型零件和夹具的建模与仿真等多项内容改革,⑦并将课程设计融合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中,提前下达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熟悉设计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3 总结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涉及到教师的创新素质、学校的创新环境,还和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有关,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为配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检验改革成效,以笔者指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2011级本科生十个班级为试点班级,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X2013224)的研究成果;本文系“2013年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资源库”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刘秀莲.培养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学,2013(16):30-31.

② 王素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③ 张树森.机械制造工程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④ 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篇9

一、引言:

现代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便是机械制造,在我国机械制造工程自然是重中之重,为了将其发展成熟,完成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绿色制造技术势在必行。本文将研究绿色制造技术以及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优缺点。在笔者研究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绿色制造技术确实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相关概念的基本定义

在详细介绍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其中基本术语的简单定义。

(一)绿色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Gree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是以绿色理念为指导,综合运用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生产等为一体的科学技术。

(二)机械制造。机械制造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

三、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现状

众人都知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这是每一个新兴事物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为了研究绿色制造技术,使其更好地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笔者研究了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现状。

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应用中出现了很多与可持续性相违背的问题,然而绿色制造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产生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在我国机械制造业中,正是由于加入了绿色制造技术才降低了劳动疲劳,加到了产品附加价值,并且降低能源和材料的小号。因此,绿色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是必须得以继续发展和实行下去的,为了保证绿色制造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绿色制造技术的优缺点和完善必要性。

四、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优势

为了研究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优势以及该行业发展的优势,笔者进一步了解了绿色制造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一系列关系,根据前人的资料数据显示,绿色制造技术具有如下发展优势。

(一)精密成型技术。为了有效解决绿色制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矛盾,有必要先了解绿色制造技术的制造优势,根据优势进行发展和壮大,使其能够更好的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和发展。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都是需要一定的精密技术,并且要耗费材料,正是绿色制造技术的应运而生,使得精密成型技术发展成熟,可以成功的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当中,使得机械制造过程更加顺利,大大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小号,真正做到全面利用,无害发展,这才是绿色制造技术的根本目的。

(二)干式加工技术。目前干式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就是机械加工行业,而干式加工技术的不成熟导致很多事情无法按照正常的加工工序完成。在有了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逐渐成熟之后,干式加工技术也得以进一步的提升,现在利用矸石加工接近零件形状的直接加工都属于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都是在绿色制造技术的辅助下完成的。可以说,目前的干式加工简化了制造工艺,并且为废液排除和回收带来了方便可靠地方法。绿色制造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加工工艺,目前已经获得了法律准许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高度注意和研究。在针对机械制造过程的探讨中,绿色制造技术的优势很多,而这里提供的新型加工工艺则是最为主要的一点。

五、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局限

笔者在收集齐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之后整理了一些现存的漏洞和不足并加以分析。现在,则主要针对现存的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缺陷进行探析,做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完善方法和提议,以期达到完善绿色制造技术,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状况的目的。

(一)机械加工过程对环境污染大。现代机械加工企业大多数仍处于传统加工方法,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使得绿色制造技术无法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很好的利用。机械加工过程对环境污染大,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对绿色制造技术的加工和完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以解决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我国机械零件成形的传统方法依赖性比较大。根据国家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基于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有必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局限。铸造融化设备、锻造加热设备等机械加工过程都容易产生二氧化碳形成酸雨。

(二)产品的回收利用率低。我国机械制造工业长期以来都是沿袭旧的固有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产品的回收利用率低,虽然加入了绿色制造技术,但是该技术在国内仍属于待发展阶段,其审批、追踪和现行制度都没有完善,于是,在产品的回收利用上面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的开式循环是提升绿色制造技术的必然程序。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机械制造工业,其生产过程中的废旧机床处理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产品的回收利用率低,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环节。在机械执行方面依然存在这些缺陷,现在都已经被摆上了重点研究议程。在本文,笔者会根据前人的论述文献进行探讨研究,整理出现有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方案。

(三)中小企业缺乏环保意识。在国内一些企业之中,尤其是中小企业,特别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这导致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工业中的发展举步维艰,发展速度大大减小。为了减少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限制,有必要通过立法宣传,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工业中的应用。

五、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提升

近几年来,为了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国内大部分的机械企业都开始设立了自己的机械管理部门。绿色制造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并不成熟。本文是针对绿色制造技术开展的机械制造应用研究,笔者在前文中整理出了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现状、优势和局限。在这里将会提出一些应用研究后得出的建议和反思,希望能够借此提升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一)建立并遵守环保体系。要培养一批专门从事机械制造与管理的人才或许很难,可是培养人才的环保意识并不难,要想提升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必须先培养环保意识。建立并遵守环保体系是目前为了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必须率先执行的。然而由于受种种原因的限制,使得机械管理部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麻烦,导致环保体系并不那么容易建立。在部门人员流动方向极其不稳定的时期,如果能够利用建立并遵守环保体系的方针进行挑选和培养机械制造人才,则可以达到一举数得的好处。在各中小企业中也要适当的宣传和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对社会效益的有利因素。与其一味的限制、管理、局限,不如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这样才能够在我国更好的发展和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二)注重绿色设计。为了提高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可以实施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的整体个性,为保证加工过程的绿色无污染,可以采用安全法的绿色纯手工加工方法,注重绿色设计,在机械加工中大范围融入新兴的工艺制造手段,既不妨碍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也不威胁社会环境,并且还能够在绿色制造工艺的辅助下,提高加工效率。这种能够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的绿色设计就是推动绿色设计工艺和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方针。

(三)积极推广干切削加工方法。现状已知绿色制作技术在机械制造业应用多年,为了能够提高绿色制造工艺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效率,有效节约资源,可以采用积极推广干切削加工的方法,可以保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切削和磨削的加工方法都是常规的加工方法,在机械制造中必不可少,然而为了不影响环境,节约资源,如果采用绿色制造技术的干切削加工能够直接影响机械制造业,提升了未来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六、结论:

国家对于机械制造工业的相关事宜一向是置于首位的,而对于绿色制造技术的关注度也是居高不下。本文针对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探析,研究整理出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优势和局限,并提出了最具安全的提议和规制完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对于今后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的完善及相关问题都能够作出一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篇10

机械设备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科技环境下,我国的各种机械设备在线检测技术虽然进步很大,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故障问题和缺陷,许多高科技的技术和模式有待提高,相关的技术人员一定要根据科技方面的经验,对设备常见的故障来源、故障症状等问题进行合理和高效的分析和判断,加入模糊理论的研究过程,充分计算并探究出诊断思路。

1 了解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概念,加强模糊理论的应用和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节能减排、提高家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机制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话题。因此,对机械设备进行有效的故障诊断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的科技人员一定要了解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概念,加强模糊理论的应用和研究,通过实质的实验训练,把专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加强开发的实质性和可靠性,加强对设备机械电路以及家用电器的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故障诊断,保证检修工作的正常和高效率的运行。在机械设备进行故障分析和诊断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人员要注重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比如在检查器械时可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关键到次要,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检查,做到有秩序的进行工作,提高检查质量,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关键部位的检查更新,更不会造成技术上的失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管理人员要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操控的技术宣传和管理经验的教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检查时不能偷工减料,要本分负责,一旦检查出任何器械设备存在质量问题,要及时向有关负责人报告和提案,让高技术的专业人才进行器械和设备的更换和维修,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机械设备故障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频谱分析诊断法;第二,状态模型辨识诊断法;第三,随机模型参数估计诊断法;第四,灰色模型关联分析诊断法;第五,统计诊断法;第六,模糊诊断法;第七,专家系统诊断法;第八,人工神经网络。在新时代的机械设备研究体制理念的要求下,相关科技人T要努力让机械设备故障问题变得更实际化,让复杂的理论知识直观化、生活化。对于模糊理论,我们主要探讨第六种诊断方法,即模糊诊断法。它是由于模糊性引起的机械设备故障分析过程中出现不确定性因素和关系,导致许多模糊统计诊断矩阵失控,科学家不能通过逻辑性的思维进行判断和评判,而基于模糊理论的诊断方法,能通过Bayes、E.Shortliffe、Buchanan的确定性理论等著名理论,对机械设备进行一系列的诊断和分析,加强机械设备故障的分析和运用模式,展开研究和开发。

2 解析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作用,完善模糊理论的结构和模式

众所周知,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工作高效运行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而任何运行机制都离不开严谨的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从事模糊理论科技人员和进行机械设备勘测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注重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理念,从细节入手,加强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提高运行机制和工作效率。在设备检查工作运行的过程中,总负责人要多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人才,注重机械设备故障分析系统的人才培养战略,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整体工作水平,形成优良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操控的技术宣传和管理经验的教学,工作人员要注重一些方法和流程策略,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不断丰富在线监测技术和状态维修的工作方法,注重检修工作和设备使用安全计划,才能保证机械设备故障分析的在线监测技术和状态维修工作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进行。

机械设备监测行业是一个拥有传统科技和悠远历史的技术行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家家户户所用的电器,生产、传输、以及供给都离不开机械设备故障分析的在线监测工作和机制。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和相关技术者一定要保证电器设备的管理和检修,不断优化在线监测技术和状态维修的模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管理人员要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操控的技术宣传和管理经验的教学,让所有员工都大致了解内部的机械设备故障分析系统的运行结构和在线监测技术管理模式,提高安全意识和设备管理能力,综合提高和发展。由于机械设备的故障分析过程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因此工作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应对紧急情况,在遇到危险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能“临危不乱”,融入模糊理念技术的理念和开发内容,保证机械设备的管理和检修,注重电器设备故障分析的方法和技巧,高度集中思想,找到有效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制定解决措施,完善运行机制,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 探究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优化模糊理论的措施和开发

3.1 充分调动模糊理论的技术手段――构造多元化的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体系

在实际的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分析过程中,相关的操作人员和技术专家应当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有效的结合当代的科技力量,充分调动模糊理论的技术手段,构造多元化的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体系发挥出设备的优势和潜力,注重检修工作和设备使用方法技巧,加强对机械设备技术的开发和故障诊断,保证检修工作的正常和高效率的运行,不断改善和优化设备开发公司的工作制度和监测技术模式,确保工作的安全和质量。传统的机械设备故障分析效率低下,以及拖动设备、生产率、故障分析效率、制动效能过低,许多监测设备存在设备陈旧、机器破碎等问题和现象,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和管理,工业系统和生产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计划和管理发挥不了真实的作用。因此管理者和工作者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和缺陷,并向上级汇报情况,以便更新和完善监测设备,保证机械设备故障分析的高效率进行。由于机械设备控制系统比较复杂,运行和检测起来存在许多机理,因此设备检查工作也比较繁琐和困难,检查工作人员要不断训练自己良好的记忆力,反复思考,对于流程层、间隔层、管理层、站空层等运行传感器要时常进行设备的管理和检查,感应出设备的使用状态,方便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和检修,必要的时候做好检查笔记,对检查过的电气器械设备做好记录,比如存在什么问题,模糊理论下还存在什么缺陷,需要什么改进的地方等,都需要做好详细的记录,以方便向科技人员报告检查结果,保证检查工作的质量。

另一方面,总负责人要多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人才,注重机械设备故障分析机构的人才培养战略,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整体工作水平,形成优良的团队合作意识,为石化、气化、化工、煤炭、工用建材等不同机械设备领域提供高质量的保障服务,加大设备监测力度。模糊理论下的机械设备诊断的高效运行需要全体内部工作人员协调一致,加强管理,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理念,做到科学管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注重电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理念,从细节入手,加强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和诊断技术,提高运行机制和工作效率,让企业故障分析控制系统正确和高效的运行,有质量的发展。管理故障分析监测设备的工作人员要有合理的工作意识,以日常检查和维护更新机械设备为主要工作任务,把所有设备检查作为核心内容,加强防范,及时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办法解决,切实可行的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故障分析的工作能正常运行以及设备系统的完善性,加大模糊理论的利用成果。

3.2 有效加入模糊理论的科技模式――加强科技化的机械设备故障诊断过程

机械设备故障探究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注重远程诊断中心技术,因为诊断中心是整个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在线监测和维修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主数据的服务器、数据传播管理层、Web服务器等设备相结合,在整个机械设备故障分析系统运行过程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械设备的工作人员要有合理的工作意识,以日常检查和维护更新设备为主要工作任务,把企业的设备检查作为核心内容,加强防范,及时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办法解决,切实可行的提高工作效率。检测技术人员需要结合当代的最新科技力量,注重检修工作和设备使用安全计划,有效融合模糊理论的运行规律,才能保证机械设备的在线监测技术和状态维修工作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进行。在工作时,技术人员要按照流程图严密的进行设备故障分析,在进行故障分析时不仅要掌握工作流程,还要不断完善设备工作系统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保证故障分析等高新技术的运行模式,优化在线监测技术方法,强化机械设备维修进程,最终将机械设备故障分析的相关数据严密的展现出来。

在模糊理论下对机械设备进行工作时,需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监测设备的使用状态,以防出现工作漏洞,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要做好企业整体的管理运行机制,制定完整的工作计划和运行方案,以便工作人员各行其职,在浏览相关Web网站时,可以结合Active X技术来实现信息的处理和采集,对设备进行远程的调控和管理,并深入分析,保证设备状态、分析工具、知识库都能高效运作。而且,机械设备的状态维修组要注重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状态监测、实地考察、远程诊断等工作程序的有序执行,工作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当代设备故障分析的现存问题,有效规划工作问题的管理方案,掌握原则性问题,找到适合的解决途径,对总部收集到的可靠数据和有效信息都要进行核对和检查,并且对相应设备电流、电压、传输介质的耗损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处理,避免出现工作漏洞。

3.3 全面了解模糊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实质化的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来源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也在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设备机械故障分析企业的工作人员要注重设备管理和故障监测技术的实施理念,完善设备使用方法,并按照严格的标准对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和完善,将数据制作成相对应的表格、图像等,以便诊断工作能有效和长期的进行。机械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和状态维修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VPN等高新技术的工作结构对诸多电器设备进行监测,以保证工作正常和可靠的运行,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应对紧急情况,再遇到危险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能临危不乱,高度集中思想,找到有效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制定解决措施,完善运行机制,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设备管理者要不断强化电气设备的更新技术,保证故障分析运行机制,在检查各种器械和设施工作质量的过程中,要认真负责,耐心细心,不放过和疏漏任何一个细小的细节,因为模糊理论强调,一旦错过一个小步骤,都有可能造成整体性的失误,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所以引导者要加强人员的调控机制,合理分工和调配,让每个人都认真负责,各任其职。此外,在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设备故障诊断时,可以分析好机组的运行控制系统,加强对于设备的控制了解。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使用“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等编程软件对机械设备的诊断过程加密和维护,提高企业的安全度和可靠度。

此外,机械设备研究管理企业要知道,系统的节能科技是我国各大商家共同关注和建立的节约型企业,人们的生活水平、科技产品的创造、循环经济的发展等都离不开模糊理论下的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监测技术和状态维修工作,设备管理操控人员需要具备高要求的科学素质和管理能力,才能做好管理和调控工作,有效的对设备监控系统进行管理,加强机械设备的安全监督机制和工作内容,保证运行机制能顺畅且高效。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在工作时要注意及时记录工作信息,留下数据,以便机械设备监测技术能顺利进行。设备故障分析企业的领导者要知道,想要构建高效性模糊理论机械设备故障分析系统,最重要的是企业的团结性。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处事是非常重要的,能影响人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避免错误信息,找到有效的方法,而人的行为意识和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引导者要团结内部工作人员,经常组织心理教育活动,加强内部人员的工作心理沟通和交流,对机械设备的故障分析工作的运行流程和设备工作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教育,组织教育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做好双重保障,万无一失,做好笔记,方便备份和传输,并及r查阅和浏览,对机械设备的故障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处理,才能构造多元化,科技化,实质化的机械设备故障分析监测运行系统,全面发展,高效运行。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就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诸多工业生产中,相关的技术人员一定要不断加强生活化的机械设备故障分析内容,有效的结合当代的科技力量,融入模糊理论的研究特点,不断适应机械设备的故障分析技巧和优缺点,做一些实质性的分析和探究,加强工业的开发和实施力度,进一步完善机械设备的故障管理和分析过程。

参考文献

[1]王若天.基于模糊诊断的电机轴承故障研究[J].四川兵工学报,2015(9):26-39.

[2]田丽娜.浅谈桥梁结构可靠性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23):78-89.

[3]夏雪刚.大型机械设备故障的优化挖掘监测模型仿真[J].制造业自动化,2016(1):85-92.

[4]高景新.浅析水泥机械设备故障和诊断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9):56-62.

[5]李仲录.机械设备故障的诊断及维修技术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5):59-62.

[6]王汉功.基于神经网络的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J].振动工程学报,2014(12):89-95.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篇11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是符合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势,所以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实现自动化技术的推广是当前的发展趋势,在机械工程生产的过程中采用自动化技术能够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原材料的流动速度。通过自动化技术来改善传统生产模式,以促进机械自动化生产的大力发展,还能够促进整个机械制造的连续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的自动化技术正在全面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正在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还仍然需要不断的改善技术,以提高自动化生产技艺,本文就相关的机械工程自动化生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应对社会自动化趋势发展。文中通过对机械自动化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执行自动化生产技术同仁具有借鉴作用。

1.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研究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经济也在快速的增长,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的问题,从我国的机械化发展现状来看,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在生产和管理方面。首先我国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在机械制造的上所产生的效率非常低,而且管理阶层管理素质不够,造成了企业的发展缓慢,其主要表现在当前的管理人才具有充分的理论性,但是其实用的技术水平则显得不足。其次是我国的机械自动化生产工程技艺不精细,造成了生产效率低下,因此现在国家在发展机械自动化的层面上主要是对复合加工技术进行技术的探讨和运用,为我国的自动化技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最后在设计上存在着缺陷,由于我国的自动化生产仍然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所以在很多的设计上都是进行生搬硬套,不存在着技术的创新,而且在进行设计时,还会出现科技成果不能够有效的转换,造成了设计水平不到位,影响企业机械自动化生产。

2.我国自动化生产存在的问题概述

2.1 人才匮乏急需改善

人力资源对于每个企业和单位是最基本的资源,因此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我国在进行机械自动化生产上出现的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使得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相对落后,而且相应的自动化技术人才在应用范围上所涵盖的范围不够。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具体情况,使得我们所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的理论知识很充分,但是其实际的操作能力却不够,所以对于人才匮乏的现状,应该从教育做起对其进行技术和理论的双向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人才格局的改观。

2.2 企业创新不够传统理念深厚

对于企业的发展,采用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科技发展的需求,从自动化发展来看,创新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再到当前国内机械制造自动化基本情况的认识,采取先进的理念,从管理和经营模式上下功夫,以实现整个技术的革新,我国现在所采用的自动化技术更多的是数控系统的一种传统封闭式体系,因此只有通过技术的创新,管理的改革,才能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生产的飞越。

2.3 我国自动化研究投入不足

由于自动化生产技术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而且在运用上存在着局限性,所以国家对此种技术的投入力度不够,对于自动化技术的科研和相应的管理策略存在着疑惑,但是为了加强企业的自动化发展,改善生产落后的面貌就需要对其进行政策和资金的投入,从政策上加强鼓励,从经济上激发动力,以此来促进我国机械生产的自动化发展。

3.解决自动化技术问题措施探究

3.1 注重高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发展

通过自动化的道路发展来促进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按照相应的机械自动化方向来实施教学提升,将人才发展放在第一位,培养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人才,从基础教育做起,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学校培养自动化科技人才,不论是才技术理论还是从实践上都应该对其进行加强。从发展的角度为我国企业输送合理的人才,通过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势必能够获得良好的成功,为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3.2 认准自动化发展方面加强思想建设

从思想意识的角度来加强我国自动化建设脚步,认准自动化发展促进国家富强,因为自动化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升的转变,从传统到创新的形势发展,因此在发展自动化的过程中要认准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坚定信念始终以自动化发展道路作为兴邦强国的渠道。

3.3 合理运用机械自动化技术分析

根据目前我国的机械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仍然是处在了自动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正在全面的发展科技信息技术,对于自动化技术的使用显得非常合理,在使用过程中要考虑到发展的需求,以及自动化工艺的成熟度,以此来加强对整体自动化技术的管理。对于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要从现实出发,考虑其使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对机械工程设备,工艺操作的程序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此来实现自动化的合理执行,否则一旦使用不当那么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4.总结语

机械自动化生产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因此在加强自动化生产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根本出发来加强整个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实施,以不断提升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制造作为其技术发展的目标,将我国的机械工程的自动化生产推向一个新的世界高度。

参考文献:

[1]孙建亮,吕顽凯.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信息系统工程,2013,(5):131-132.

[2]马玉典.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机械加工技术论文篇12

作者简介:侯英岢(1979-),男,山东聊城人,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讲师;赵大旭(1974-),男,河南南阳人,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讲师。(浙江 临安 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浙江农林大学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C12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68-02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机械制造常用的加工方法及其机床、零件制造工艺及其夹具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有助于提高机械类学生的全面专业素质,对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过硬技术水平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领域的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操控越来越智能化。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

首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该课程由“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精炼整合而成,知识点多,内容庞杂,课程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教学存在较大难度。

其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都是机械制造中应用的成熟技术知识,实践性很强。由于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存在较大难度,这往往导致课程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另外,随着机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和设备在工程应用中越来越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越来越多,使传统“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与现实应用脱钩越来越严重,这进一步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1]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课程中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比重和关系是该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仅限于金属切削原理、各类切削机床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学等知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的加工工艺及成形方法、新的加工机床等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涉及的机械制造技术已发展成为集材料科学、机械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现行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与当今机械制造工程实际严重不符,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

目前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是在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工制造技术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方法(车、磨、钻、铣、刨等方法)和特种制造方法。随着工业领域内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也大大丰富。加工材料从金属到各种非金属和复合材料,加工方法从传统的冷热加工到应用声、光、电的特种加工,设备控制从普通的机电控制到数字程序的控制,加工系统从单机版数控加工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展。[2]为紧跟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需进一步改革。教材仍以“零件工艺分析—材料选择—毛坯成形方法—零件加工方法—生产管理”为主线,但教材内容应适当加入当前先进的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三束加工技术。[3,4]虽然机械类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后还会学习“先进制造技术”课程(选修或考查课的形式),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加入部分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内容,会使课程更贴近工程实际。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对教材中过于单纯的理论阐述应予以适当的删减,如金属切削方面的部分理论;对工艺技术基础方面的理论内容应予以加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案的分析与选择,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

工程实践训练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结合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现状,工程实践应建立以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和创新类为基本框架的教学体系。实验类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整体化工程能力。实习类实践教学是通过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进行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设计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外兴趣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内容,课程设计主要强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毕业设计方面应加强学生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创新类的实践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解决工程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以上四类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与交叉,构建了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5]

三、“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看,若其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灌输、填鸭”教学模式,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该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课程内容包括较多的抽象理论、概念,而学生恰恰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探索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和加工工艺变得生动、形象。除常见的如“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外,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对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

1.注重绪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兴趣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应如此。绪论是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在绪论教学中,首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产品,如电脑机箱外壳、食堂餐盘等,和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产品,如汽车上的一些零件等,向学生提出一些诸如这些产品的材料、加工成形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列举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工程实例来说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制造科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道理,使课程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分析该课程对培养机械类学生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懂得学好、掌握该门课程知识的重要性。[6]

2.注重综合应用的教学

工程技术领域的理论知识最终是要应用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由多门课程整合而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将“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综合化,使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安排一些基础理论应用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探索“机械制造基础”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使学生专注于综合知识的学习及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7]

3.设置问题,课内外分组讨论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机械制造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去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点评,引出正确结果。这种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另外,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外作业形式,首先为学生设置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分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设想共同讨论问题,交流心得,最后以组为单位提交问题解决方案。

四、“工程意识”培养方法探讨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除强化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外,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理论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包含较多的偏重于应用的知识,如果生硬地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接受。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教授给学生。如对于圆柱销的定位问题,课本上明确提出“长圆柱销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和一个转动自由度、而短圆柱销只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但是单从几何和力学角度分析,两种圆柱销的定位效果是一样的。如果生硬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们都很难接受。这时就应该根据工程实际,赋予定位销和工件一定的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如果用短圆柱销限制工件的转动自由度,由于其所受的切削力、夹紧力等,势必会造成定位元件和工件的破坏,而且定位精度也难以保证。[8]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圆柱销定位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从工程角度思考问题。

2.理论知识联系生活经验

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与大家熟知的日常生活实例作类比,不仅使知识更易被接受,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讲解不同平面加工方法得到的加工纹理形状时,把刨削加工的平面纹理比作犁地犁过的痕迹,而把端铣方式加工的平面纹理形象地比作拿大扫帚扫地的痕迹。又如粉末冶金的压制和烧结类似于砖瓦加工时做砖坯和烧制的过程。

五、结束语

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机械制造基础”作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机械类、近机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工程意识培养的角度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符合机械制造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苏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

[2]张燕梁.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2,(13).

[3]于加洋.谈《机械制造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1999,(5).

[4]关铁鹰,孙继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0,(11).

[5]张爱梅.新时期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