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分析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3 11:05:24

离职分析报告

离职分析报告篇1

传统常规算法的弊端

一般来说,员工流失率指某一时期企业员工流失的百分比,通常指员工流失人数占同期员工平均人数的比例,采取的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员工流失率=报告期企业员工流失人数÷同期企业员工平均人数×100%

关于报告期的选择,通常可以按照月度、季度和年度来分别统计(月度一般是最小的统计周期),而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如何计算报告期平均人数的问题。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当月的平均人数以月初和月末人数的平均值为准,年度员工平均人数为同年连续12个月的各月员工平均人数之和除以12,但是这样计算年均人数,可能就会出现计算出的员工流失率大于100%的情况。比如A公司2011年度员工的流动情况如表1所示,按这种算法,A公司的年度员工流失率为176%。

员工流失率超过100%,这个结果让人难以理解,难道公司的人都走光了?这显然不合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本身的问题。该方法将分母定义为报告期员工平均人数,如果有新加入公司的员工当月入职、并当月辞职的情况,那么,新员工辞职会体现在该公式的分子(报告期企业员工流失人数)里,却没能体现在分母里,从而导致员工离职人数有可能大于同期企业员工平均人数,造成员工流失率超过100% 。

表1A公司2011年度各月期初人数、离职人数、录用人数和期末人数

一种修订的合理算法

正因如此,这种常规的统计方法必须修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将员工流失率分母定义为报告期累计在册人数。所谓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报告期曾经在册的员工总数,等于报告期期初员工数量加上报告期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报告期期末员工数量与报告期流失人员数量之和。于是,员工流失率计算公式变为:

报告期员工流失率=报告期员工流失人数÷(报告期初员工人数+报告期员工录取总人数)×100%

=报告期员工流失人数÷(报告期末员工人数+报告期员工流失总人数)×100%

显然,因为修正后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同期流失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同期流失人数,因此,员工流失率必然小于100%,这样的计算方法更为合理,也更加容易理解,所以逐渐得到推广,并为众多专业的第三方咨询调查公司使用。

按照修正后的计算方式,上例中A企业2011年度的各月度员工流失率和全年总的员工流失率如表2所示。

表2修正后的A公司2011年度各月员工流失率和年度员工流失率

员工年流失率不等于各月平均流失率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按照修正之前的公式还是修正后的公式,企业员工年流失率都不等于同年各月的员工月平均流失率,而且前者大于后者,但有很多人在统计时经常用企业全年各月的月平均流失率来替代年流失率。这种做法很不科学,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解释不通:

首先,从流失率的本义看,流失率所代表的是每百名员工中有多少人流失,如果以各月的流失率平均值来表示,则无法显示流失率所代表的意义。以A公司为例,根据修正后的计算公式,用各月流失率平均值11.45%代表该公司全年的流失率,以该公司全年实际累计在册人数126计算,其全年流失的员工总数只有14.427(126×11.45%)个,而我们知道该公司当年的实际流失人数达76人,显然,使用14.45%作为A公司员工年流失率有失偏颇。即使按照修正之前的公式,该公司全年的月度平均流失率为17.33%,其全年员工平均人数为43.17人,这样,该公司当年流失的员工总数只有7.48(43.2×17.33%)人,也远小于当年实际流失的员工总数76人。

其次,若以各月流失率平均值计算年流失率将使得年流失率的大小受员工流失的具体时间的影响。还以A公司为例,若将该公司7月份的流失人数和8月份的流失人数互换,即7月份流失35人,8月份流失0人,但各月入职的人数不变,则按以上方法计算可以得出7月和8月的员工流失率分别为76.1%和0,公司全年员工流失率则相应变为12.58%,与前面算出来的14.45%不同。我们知道,员工流失率反映的是某一时期企业的人员流失情况,它应该是人员流失的静态反映,应该和员工是否流失有关,而与流失的具体时间无关。

所以,不可以用企业全年各月的月平均流失率来替代其员工年平均流失率,否则,将导致数据的严重失真。

细化的员工流失率才更有效

主动流失率和被动流失率

前面所述员工流失率只能从总体上反映员工流失的规模和基本状况,不能反映出员工流失的具体原因。而从员工流失的原因上讲,一般分为主动流失和被动流失两种:前者指员工个人选择性的主动离职行为,这里又包括两种情况――由于组织对员工的吸引力下降导致的员工主动离职和因为员工健康和家庭等个人因素导致的员工主动离职;后者则指员工遭公司解雇、退休、遣散或死亡等,两者对企业的意义不一样。企业一般更为关心员工主动流失率,然后才是因为员工不合格遭公司解雇的被动流失,前者表明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下降,后者则表明企业招聘的有效性下降,员工因表现不好导致公司将其解雇或辞退。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主动流失率=报告期员工主动流失人数÷报告期员工累计在册人数×100%

被动流失率=报告期员工被动流失人数÷报告期员工累计在册人数×100%

员工流失率=主动流失率+被动流失率

特定员工留存率和流失率

员工总体流失率和区分主被动离职的统计分析都为企业管理改善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但企业管理还需要更为详尽的分析数据,否则这些总体数据有可能在实际使用时会产生误导。比如,假定某公司有100人,该公司一年的员工流失率为2%,根据员工流失率计算公式预测第二年将有2人可能会离开公司,这意味着公司可能会出现2个职位空缺。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2%的员工流失率是由公司一小部分人员的频繁流失造成的,比如说程序员这一岗位一年中有2人离开公司。虽然流失率仍然是2%,但实际的职位空缺却只有1个。因此,在分析员工流失率时,除从公司角度计算总的员工流失率外,还应该跟踪调查特定类别员工的流失率,这样的统计对企业更有指导意义。此时,可以采用以下两个员工流失率指标:

某类别员工流失率=某时期内某类别员工流失人数÷同期期初该类别员工总数×100%

某类别员工留存率=某时期内某类别员工在职人数÷同期期初该类别员工总数×100%

其中,员工留存率=1-员工流失率

例如,2007年1月某公司新招聘了800名技术人员,如果在上半年的6个月里其中有80名技术人员流失,则上半年该批员工的流失率为10%,如果下半年又流出了40人,那么下半年该批次员工的流失率为5%,这批员工全年流失率为15%(120÷800×100%)。

通过这样的统计就能真切地反映某批次员工的流失情况,甚至可以寻找到随着员工在公司任期变化的流失规律,以更好地应对员工流失。当然,还可以根据员工流失的原因分为某类别员工主动流失率和被动流失率进行统计。

具体说来,这里的员工类别可以按部门类型、工作性质、员工特征、岗位层次、员工在本公司的工作期限、员工职业发展阶段等进行分类计算。比如,从员工特征看,可分为关键员工流失率和普通员工流失率;从岗位层次看,可分为高层流失率、中层流失率和基层流失率;从工作性质划分,会有管理人员流失率、技术人员流失率、市场人员流失率等;从用工类型划分,会有合同工流失率,临时工流失率,试用期员工流失率,正式员工流失率;从流失前员工在本公司的工作期限看,可分为1年期员工流失率、2年期员工流失率,等等。

比如,以B公司技术中心为例,其员工任期流失率统计如表3所示:

表3B公司技术中心员工流失率统计

试用期是员工和企业互相深入了解的阶段,双方都可以炒对方鱿鱼。根据表3可知,B公司试用期内员工流失率为3%,可以判断其招聘工作有效性比较高,员工政策在市场上比较有吸引力。过了试用期但任期不到1年的新员工和工作3―5年的老员工离职率比较高,如果能结合相关调查,比如,离职面谈,可能会发现,前者和新员工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以及对组织新环境的不适应等有关,这一点告诉公司应该关注新员工的心理需要,多和其交流,尽早在公司和新员工之间建立起稳固的心理契约。而工作3―5年的员工掌握了一定技能,积累了一定经验,是企业的骨干力量,也正是处于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黄金时期。此时,企业需要在探寻这些员工离职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薪酬福利政策和长期的职业规划,留住他们。

总体来看,全体员工总的主动流失率和关键员工主动流失率这两个指标最为重要。对主动流失率的关注可以让企业找到员工离职的原因,以求进一步改善。而关键员工(尤其是工作3―5年的关键员工)的主动流失率则更为重要,他们掌握关键技能,也往往是市场稀缺人才,离职后企业的替换成本高,寻才周期长,其流失往往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控制。

员工流失率多高才算合理

一个适当水平的员工流失率既可以使企业保持新陈代谢,也不至于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至于员工流失率多高比较合理,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一般来说,企业总的年度自然流失率在15%左右比较正常,具体随行业、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市场人才供求状况,乃至时展趋势等而变化。通常来说,那些发展形势好,待遇较高的行业和企业,员工流失率相对较低,其他行业则相对较高。以正略钧策咨询公司的《2010年中国员工离职与招聘调研报告》为例,2009年各行业的平均年度离职率为18.6%,制造业最高,达23.4%,其中制造业的主动流失率为16.9%,被动流失率为6.6%。紧随其后的是传媒、消费品和零售批发行业,而金融业因多数企业由于拥有优越的福利政策、完善的薪酬体系、良好的办公环境,其员工年度离职率仅为13.4%。

另外,大企业往往因实力雄厚,发展前景良好,而增强了对员工的吸引力,从而降低了员工流失率,小企业则因实力较弱,薪水较低,培训体系不完善和成长空间有限而难以留住员工,导致员工流失率较高。正略钧策的报告显示,企业规模和离职率显著负相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员工离职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企业规模越大,保留员工长期工作的能力越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员工人数大于1万人的企业群体,其

总离职率只有1.3%,远远低于其他规模的企业,说明1万人以

上的企业经营更加稳定,员工归属感更强。另一方面,规模有限的小型企业在保留人才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根据该报告,以工程建设行业为例,规模小于100人的企业员工总离职达到30.6%,平均3年多时间,企业员工就能更新一遍,充分表明小规模的工程建设企业人员稳定性较差,并由此造成员工管理难度增加,业务发展能力受限,和大企业的竞争差距较为明显。

还有,在企业成长期,员工流失率一般比较大,而在成熟期,则相对较小。同时,随着“80后”、“90后”纷纷进入职场,由于这一代人自身崇尚自由等特点,导致企业员工流失率整体水平升高。

还需一提的是,单独看某个企业的员工流失率是没有含义的,而应当将其与有关社会机构公布的同类企业员工流失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必须注意的是,流失率比较分析,要尽可能在同一行业、职业、地区及同一时期内进行,要保证各类流失率指标在时间、空间、条件、范围和标志上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否则会严重影响分析报告的信度和效度。当然,也可以对企业不同时期的员工流失率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

员工流失调查应关注哪些内容

为了掌握企业员工流失率的变动趋势,找出影响企业员工流失率的主要原因,采取必要措施稳定并降低员工流失率,需要定期采集相关统计数据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编制员工流动率定期调查表。

一是企业工作条件和环境方面的因素,比如工资福利待遇、工作场所环境条件、工作时间、轮班制度、直接主管的人格和能力、同事的情况、工作的安全性、工作的意义、技能要求及运用、职业生涯发展机会、人事政策制度等。

二是员工及家庭生活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闲暇时间、带薪假期、子女教育、住房、上下班交通、照顾子女、健康设施、配偶调动、结婚离婚、家庭成员生病或死亡、自己生病、自己受伤等。

三是员工个人发展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新岗位或更好的发展机会,回到学校深造,转到同类行业或企业,自己决定创业等。

离职分析报告篇2

辞职报告也称为辞职申请书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申请书辞职申请就是辞职报告。甚至有些人把申请和报告并在一起。

一、写辞职报告注意事项

首先要考虑有没有申请的必要。辞职报告是辞掉工作的一种报告,报告人一定要事先考虑成熟后再作决定,不可仓促了事,事后后悔不已,造成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

辞职报告要将报告的事项和理由写清楚,使对方能透彻了解你的要求和具体情况。

辞职报告语言要准确,文字要朴实。

辞职报告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报告。

理由要充分、可信。写辞职书,一定要充分考虑辞职的理由是否充分、可信。因为只有理由充分、可信,才能得到批准。但陈述理由的文字应扼要,不必展开。

措辞要委婉、恳切。用委婉、恳切的言词来表明辞职的诚意。

二、辞职报告的基本格式与写法

(一)标题

在辞职报告第一行正中写上报告的名称。一般辞职报告由事由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即以“辞职报告”为标题。标题要醒目,字体稍大。

(二)称呼

要求在标题下一行顶格处写出接受辞职报告的单位组织或领导人的名称或姓名称呼,并在称呼后加冒号。

(三)正文

正文是报告的主要部分,正文内容一般包括三部分。

首先要提出报告请辞的内容,开门见山让人一看便知。

其次申述提出报告的具体理由。该项内容要求将自己有关辞职的详细情况一一列举出来,但要注意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条分缕析使人一看便知。

最后要提出自己提出辞职报告的决心和个人的具体要求,希望领导解决的问题等。

(四)结尾

结尾要求写上表示敬意的话。

(五)落款

辞职报告的落款要求写上辞职人的姓名及提出辞职申请的具体日期。

辞职报告样本

辞职申请(页面居中且用黑体最好)

某某领导:

您好!

本人自进入公司以来,受到公司全方面的照顾,不仅强化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也结交了许多领导和同事。感谢公司一年来对本人的厚爱,让本人从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无工作经验的人变成了一个熟悉工作流程的经验者。

但因为本人个人原因,不得不提交此份申请。本人自觉能力有限,想继续通过求学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知识层面,因此,向公司提交辞职申请报告。

在此之际,祝公司越办越强,越来越强大。

此致!

离职分析报告篇3

很多公司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资金参与一次或多次由专业咨询公司开展的行业薪酬福利调查,通过获取薪酬福利报告来了解市场上的最新薪酬趋势与行业公司的薪酬管理实践讯息,作为公司每个年度开展薪酬管理工作的基础,薪酬报告的具体作用可以体现在,可以帮助公司有效控制和优化薪酬成本。在确定公司薪酬水平的时候,企业会受到外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双重压力,工资水平过低,会失去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和对内部员工的激励作用,进而造成人才短缺而失去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整体薪酬水平过高会给公司造成过重的运营成本负担,薪酬水平过低会导致失去对市场人才的吸引,以及不利于内部员工的保留。

薪酬调查报告首先可以帮助公司了解同行业的薪酬水平,检查公司的薪酬水平在行业里是否具有竞争性;其次可以帮助公司在做新年度薪酬预算计划时,确定新的薪酬增长幅度,帮助其对人力成本进行有效预算,再次帮助公司完善薪酬结构设计,制定合理的薪酬调整和分配方案,使有限的薪酬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外还可以帮助解决和改善公司的薪酬内部公平性和外部市场竞争性的问题。

薪酬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从当前市场上主要提供薪酬数据服务咨询公司的薪酬报告来看,大多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形式。

在宏观信息方面:包括经济概述、行业薪酬趋势、组织效能分析、薪酬管理政策、薪酬增长率、调研群体信息等。从宏观经济到公司组织运营,结合市场动态和行业人力资源的热点话题、从各视角分析行业内的薪酬现状与趋势,以及各项经济指标对薪酬的影响。在调研群体信息中,对参与调研公司的当年营业收入、在职员工人数、企业性质进行统计,让企业更好的了解行业调研群体样本环境的构成,并以此判定公司在调研公司群体中的薪酬定位,确认调研群体的数据样本是否和公司自身具有参考性。薪酬福利调研的核心就是薪酬的对比,不同的公司数据样本环境对最终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选择正确的对比环境才会有准确的薪酬可比性。

微观数据方面:包括薪酬定位分析,薪酬回归分析、市场薪酬结构分析、职位薪酬数据分析、职位薪酬偏离度分析等,通过细分职能和职位进行市场薪酬数据参考,了解公司薪酬现状,为公司调薪提供市场依据。对于薪酬调查报告数据的应用功能,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参考。

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制定公司的薪酬策略和行业薪酬定位。

结合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所处的发展阶段、薪酬支付能力、公司文化特点等,确定公司在同行业中的薪酬水平。公司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薪酬策略和参考不同的薪酬口径。在同一个公司组织内,也可能存在多种薪酬策略。不同的业务单元可能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因此,应对不同的业务单元或职能部门制定不同的薪酬策略,如薪酬领先型策略、跟随性策略和混合型策略。根据公司的薪酬策略,确定职位的薪酬水平,一般以薪酬调查报告中的年度实际现金收入或年度总薪酬作为薪酬水平定位口径。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薪酬策略不同,对标市场的薪酬分位值也不同。例如:有的公司倾向于一般员工对标市场较低分位以控制人工成本,中高层管理者与核心人才对标市场中位值或较高分位,用以吸引保留优秀人才。也有的公司愿意整体对标市场中高位值,以保持人才的整体竞争力。

确定公司薪酬给付结构

薪酬结构是指总体薪酬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关系,包含职位的基本工资、各项补贴、变动奖金、中长期激励、各项福利等。通过薪酬调查报告可以了解市场上现行的薪酬结构,以及行业中普遍的薪酬给付理念。结合公司自身的薪酬策略来设定不同职位的薪酬固浮比例,起到薪酬激励的作用。合理的薪酬结构可以有利组织经营的成功,和确保公司员工获得公平的待遇。

参考薪酬偏离度分析,保证薪酬内部公平和外部的有效竞争

薪酬偏离度分析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员工的实际薪酬和其职位等级对应的薪酬回归值进行对比,了解公司对该职位员工的薪酬给付是否合理,内部偏离度反应内部薪酬给付的相对公平性,外部偏离度反应职位在市场上薪酬给付的竞争力,进而梳理公司的职位价值体系,即使同一等级的员工,由于个人能力或职位价值的不同,会体现出薪酬差异性,所以偏离度会存在大小,正负的差异,由此反映出各职位间的价值差异。职位偏离度的大小与职位的薪酬何其所在等级密切相关,公司对于偏离度绝对值较大的职位应该重视和适当进行调整优化。

职位薪酬水平分析

薪酬调查报告中,职位薪酬水平分析是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将公司各部门中不同基准职位的薪酬福利数据进行详细的展示,每个职位都会包含调研样本量、平均年龄、平均工作经验年限、学历信息,以及相关职位职责描述等,可以为公司进行招聘和内部人员培养计划时,为衡量候选人及在岗人员提供了有效的职位资格行业信息参考依据。

从薪酬数据实践的角度看,行业的薪酬给付情况难以包括全部的薪酬形式,薪酬福利项目有过多的细节,为了便于统计,咨询公司普遍将薪酬调研报告的薪酬福利项目定义为统一的薪酬口径来进行参考,例如年度基本现金收入、年度固定现金收入、年度现金总收入和年度总薪酬。不同薪酬主口径包含的一进步各相关的薪酬细项,以分位值的形式展现不同职位在市场中的薪酬福利水平以及给付额度,公司可以根据在职位对照组中的定位、职位对企业贡献度的大小、市场中相同职位人才的供求关系制定不同的薪酬福利参考分位值。并着重考量市场中其他公司普遍提供的各种职位津贴、福利项目的水平为多少。结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补充、优化薪酬福利细项的设置情况。

离职分析报告篇4

调查分析显示,由于目前企业发展迅速,造成求职机遇和人才流动的频繁。这也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去遴选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位。智联招聘职业顾问郝健说,现在是产生机遇的时代,每个人谋求自身价值和发展的空间也大大增加,“奔前程”而且奔个好前程是个人的头等大事。因此,既然社会能够提供出更多的发展机会,自然人才流动会相应增加。但是,这种流动也需要合理性,例如“扎堆”式的集中向某些热门行业或职业拥挤或者大量的跨行业跳槽,则都是不正常的离职流动。另外,现今竞争激烈,人才面临的各种压力都非常大,也的确会有人出现“不能承受之重”的情况。而“对薪资福利的不满”产生的离职始终都是员工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离职高发期的两大时段

企业的发展都是长远的建设和规划,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同样是需要时间的。而从此次离职率的调查显示,工作2-3年后的员工人群是离职的第一个高发阶段,而比较新的动向是在工作7年后的员工人群呈现出第二个易离职的高发时段。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规划的时候,需要格外关注。调查结果显示,工作2-3年的员工离职率最高,达到了33%,而工作年限超过5年则呈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在工作7年以上的员工离职率达到了16%,特别是在制造业员工离职率则超过了20%,呈明显增长的态势。

本科生离职率偏高,工资是“诱因”

离职分析报告篇5

中图分类号:R51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02―0009―03

甲型HINl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2009年4月,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相继发现并开始流行,2009年6月wHO宣布甲型HINl流感大流行,这也是40年中的一次大流行。5月11日,中国内地四川省报告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2009年6月16日,南京市报告首例输入性甲型HINl流感,之后甲型HINl流感疫情在南京流行了10个月。玄武区2009年6月26日报告首例病人,2010年3月10日报告末例病人,本文对玄武区2009年6月26日―2010年3月10日甲型H1N1流感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甲型HINl流感信息管理系统》和区疾控处置疫情的相关资料。2009年6月26日2010年3月10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共报告玄武区甲型H1N1流感病132例,区疾控共处置全区甲型H1N1流感或流感样暴发疫情26起。

1.2 方法

1.2.1 诊断依据按《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中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1.2.2 流行病学调查使用卫生部统一制定的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表,对报告的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居住地、发病和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暴露史、旅行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1.2,3 现场处置按照卫生部《甲型HINl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学校甲型HINl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进行疫情处置。 1,3 统计方法资料经整理校对,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excel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疫情概况2009年6月26日报告首例,2010年3月10日报告末例,期间共报告132例甲型H1N1流感。2009年报告121例,2010年报告11例。死亡病例2例,病死率1.52%。输入性病例7例,本土病例125例;轻症126例,重症4例,危重2例。

2.2 疫情处置概况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共隔离治疗132名患者,其中居家隔离治疗110人、住院隔离治疗22人。医学观察571名密切接触者,其中集中隔离医学观察54名,居家隔离医学观察517名;疫点疫区消毒面积达38000m2;2009年11月3日―2010年1月14日,共应急预防接种甲型HINI流感疫苗24311人,接种率仅为4.72%。发生甲型HINl流感或流感样聚集性病例的单位达26个,停课班级49个,累计停课人数达到1904人,累及24所学校(占全区52.17%学校)和2所幼儿园。

2.3 基本情况玄武区位于南京市东北部,面积80.97平方公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特点。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属于湿润地区,2009年常驻人口515253人。

2.4 流行特点 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甲型H1N1流感在玄武区流行了10个月。以月份为横坐标,以月病例数和累计病例数为纵坐标,用excel画流行曲线(见图1),联系流行病学特点可将流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从流行曲线(图1)可以看出,2009年6、7、8月,这3个月为低流行期,网络报告病例分别为:1例、2例、3例,且均为输入性病例。6月26日,玄武区报告首例输人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6月26日至8月30日,共报告6例病例,均为输入性。患者均由境外疫区(美国、澳大利亚、香港、英国)回国后7d内发病。(2)第二阶段:2009年9、10、11、12月,这4个月为疫情暴发期,在流行曲线中表现为一个高峰(见图1),网络报告病例分别为37例、21例、29例、30例,累计117例,计占总病例数的88.6%。自9月6日始,玄武区报告本土感染病例,且以暴发流行为特点。全区学校发生暴发疫情14起,其中小学8起、中学(包括中专职校)3起、大学3起,累计实验室诊断病例55例。全区小学26家,发生暴发疫情的学校占30.77%;全区中学(包括中专职校)15家,发生暴发疫情的学校占20.00%;全区大学5家,发生暴发疫情的学校占60.00%。(3)第三阶段:进入2010年,疫情发展逐渐缓解,2010年1、2、3月这3个月网络报告病例分别为7例、1例、1例。均为本土感染散发病例。

2.5 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特点 (1)性别、年龄分布:男性75例,女性57例,性别比1:0.76。发病年龄:≤5岁占6.06%,6~10岁占6.06%,11~15岁占15.91%,16~20岁占27.27%,21~25岁占18.94%,26~30岁占11,36%,31~35岁占3.03%,36~40岁占3.79%,41~45岁占1.52%,46~50岁占2.27%,51~55岁占0.76%,56~60岁占3.03%。病例主要集中在11~35岁的人群(占总数的73.5%)(见图2)。(2)职业分布:学生75例,占总数的56.8%;干部职员17例,占总数的12.88%;其他8例,占6.06%;幼托儿童7例,占5.30%;教师5例,占3.79%;商业服务、家务待业各5例,各占3.79%;医务人员、离退人员各3例,各占2.27%;餐饮食品业、工人各2例,各占1.52%。病例职业以学生为主。

2.6 轻症病例分析轻症病例128例,既往无慢性基础性疾病,亦无其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或其他器官疾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占96.20%)、咳嗽(占85.70%)以及咽喉疼痛(占76.70%),5.60%的病人有腹泻症状,1.20%的病人有呕吐症状。

2.7 重症、危重病例分析重症病例4例,男1例、女3例;2例幼托儿童、2例小学生;既往有哮喘史1例、有粒细胞减少症1例、无其他既往病史2例;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均治愈。危重病例

2例,均死亡。患者一,男,23岁,体重指数(BMI)―27.4kq/m2,伴高血压且未正规治疗。直接死因:右侧气胸;间接死因:重症肺炎(细菌性)。死亡时间:2009 12―26。患者二,女,28岁,BMI=25.5kg/m2,孕18周。直接死因:肾功能衰竭。死亡时间:2010―01―05。二位患者均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8 咽拭子检测结果分析 在疫情发展第一阶段(2009年6、7、8月)区疾控共采集咽拭子73份,其中甲型H1N1核酸阳性1份(阳性率1.37%);在2009年9月份采集咽拭子127份,其中甲型HINl核酸阳性49份(阳性率38.58%)。自2009年10月开始,区疾控中心按照上级指示未采集咽拭子,凡流感样病例均按甲型H1N1流感患者处置。

3 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效果

疫情处置充分体现了不同阶段不同对待,在区政府的牵头下,以区各个政府部门分工合作的精神,教育、公安、街道等多部门联防联动的疫情防控现场工作组。在区卫生局统一调度下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调人员,成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症状筛查、医疗救治、消毒、卫生监督、后勤保障等技术小组。设置了区定点医学隔离观察点、轻症患者定点医疗点,各医院设置预检分诊点、专家防治组、医学随访流行病学调查组,各学校医院设置三级防治区,隔离治疗区、隔离医学观察区、医学观察区。充分体现了严密防范、疏而不漏、逐级分工的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特点,也体现了全区医务人员团结一致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决心。

在疫情发展的三个阶段采取措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阶段:因患者较少,因此均隔离至南山医院进行治疗,密切接触者至区定点隔离点集中医学观察7d,2人一间房。第二阶段:患者大大增加,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由社区负责实施医学随访至症状消失后7d,重症患者至南山医院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由社区负责实施医学观察7d;学校一旦确认甲型HINl流感疫情暴发或流感样疫情暴发,立即采取班级停课等措施,患者由社区负责医学随访,密切接触者由学校负责医学观察。第三阶段:与普通流感处置相同。

医务人员和现场处置人员的防护措施得当,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甲型H1N1流感情况。

4 讨论

江苏省南京市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于8月开始,6月开始陆续有输入性散发病例。江苏省2009年流感监测结果显示:从第33周(2009年8月10日始)起超过控制图法预警线。2009年6月16日,南京市报告首例输入性甲型HINl流感。

玄武区的甲型H1N1流感于2009年6月26日开始,至2010年3月结束。玄武区6―8月的甲型HINl流感病例以输入性为主,咽拭子送检结果以甲型H1N1病毒阴性为主,9月初网络报告确诊甲型H1N1病例急剧增加,咽拭子甲型HINl病毒阳性急剧增加(阳性率从1.37%上升到38.58%),各类学校流感样病例急剧增加,这与江苏省的监测结果一致。

通过病例分析,轻症占多数,重症及危重患者较少,以10~30岁青少年学生感染居多。国外资料报道甲型HINl流感以青壮年为主,超过三之一的患者是18至49岁年龄组,只有5%为65岁以上的年人。国内资料报道甲型H1N1流感组的平均年龄(31.11±1.46)岁,35岁以下群占了67.9%,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2.8%,证实甲H1N1流感发病多以青壮年为主。本篇资料报道患者年龄构成和主要职业构成与国内外相接近。

离职分析报告篇6

在辞职报告第一行正中写上报告的名称。一般辞职报告由事由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即以“辞职报告”为标题。标题要醒目,字体稍大。

(二)称呼

要求在标题下一行顶格处写出接受辞职报告的单位组织或领导人的名称或姓名称呼,并在称呼后加冒号。

(三)正文

正文是报告的主要部分,正文内容一般包括三部分。

首先要提出报告请辞的内容,开门见山让人一看便知。

其次申述提出报告的具体理由。该项内容要求将自己有关辞职的详细情况一一列举出来,但要注意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条分缕析使人一看便知。

最后要提出自己提出辞职报告的决心和个人的具体要求,希望领导解决的问题等。

(四)结尾

结尾要求写上表示敬意的话。

(五)落款

辞职报告的落款要求写上辞职人的姓名及提出辞职申请的具体日期。

辞职报告范文(一)

尊敬的领导:

你好!

非常感谢领导给予在××工作的机会以及在这两年里对我的帮助和关怀!**某些原因,今天我在这里提出辞职申请。

在 ××两年的时间里,公司给予我多次参加大小项目的实施机会,使我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的技术技能和工程经验,**也学到了**工作以外的处世为人等做人的道理。**的这些我很珍惜也很感谢公司,**这些都为我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帮助和方便。 另外,在和××部各位同事的朝夕相处的两年时间里,也使我对**部门,对过去的、现在**的同事建立了由浅到深的友谊,我从内心希望这份友谊,这份感情能继续并永久保持下去。×的发展和建设在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中,真心祝愿××在今后的发展旅途中步步为赢、蒸蒸日上!再次感谢!

辞职报告范文(二)

尊敬的领导 : 您好!

在公司工作近一年中,学到了很多知识。非常感激公司给予了我这样的机会在良好的环境工作和学习。

因为某些个人的理由,我选择离职。并且希望能尽快做好交接工作,望领导批准我的申请。

我希望在我提交这份辞程的时候,在未离开岗位之前,请主管尽管分配,我一定会尽自己的职,做好应该做的事。 离开这个公司,离开这些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很舍不得,舍不得领导们的谆谆教诲,舍不得同事之间的那片真诚和友善。

最后,希望公司的业绩一如既往一路飙升!主管及各位同仁工作顺利!

离职分析报告篇7

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2.1不相容职业相互分离控制。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其主要职责,对可能发生风险的岗位要相互分离、互相制约。不相容的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管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职务分离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实施职务分离可以有效防止因职权过度集中产生的违纪、违法行为发生。职务分离可以让不相容岗位相互制约和监督,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管理目标。一般情况下,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五个步骤。如果上述每一步都有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从而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2.2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是指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要有规定的授权批准程序,明确各单位办理各项经济业务的职责、权限和业务流程。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都应规范审核审批程序,确保事事有监管。明确各级人员审批内容和审批责任,确保责任清晰。明确各类经济业务审批程序,严格控制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确保流程化运作,层层把关、落实。企业的授权审批一般分为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在职务分工控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机构明确规定有关业务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与责任,使所有的业务经办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时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并在授权范围内办理有关经济业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对于金额重大、重要性高、技术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经济业务与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2.3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和完整。

会计系统控制是记录、分类、汇总、分析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并合理保证相关资产和负债真实、合法,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合理参考依据的管理手段。会计信息控制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职责控制、会计档案控制、会计科目及报告控制等。会计人员岗位职责控制是指在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并把相关规定具体落实到会计人员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方式。会计人员岗位控制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规范会计人员工作业务流程,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企业应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在会计机构内部确定职责清晰、层次分明的岗位管理体系。会计档案主要包括财务报告、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对账资料、内部票据等,企业应当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保存管理会计档案,并结合单位实际需要,对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销毁和借还利用等内容制定相关制度,要有专人负责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控制制度要求执行。会计科目及会计报告管理。企业要依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设置明细科目、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等,确保统一口径、统一核算,以提高会计报表合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还要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管理体系,包括会计报表、分析报表、成本报表、对账报表、经营信息快报,并制定财务报告编制奖惩管理机制,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完整、及时、统一和安全。

2.4预算控制。预算控制就是要求企业从各个基础单位做起,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定规范的预算编制、审核、下达、执行等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控制和约束企业的行为。预算控制应包括企业全部的经营内容,通过定期的预算检查考核,能够及时发现影响预算完成的因素,并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确保预算的严格执行。企业通过全面预算控制,对各基层单位的经营目标进行细化控制,可以有效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与效率。

离职分析报告篇8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60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财务/审计/税务:会计、代表处会计

工作年限: 8 职 称: 中级

求职类型: 兼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1000以下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工作经历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香港注册港资进出口企业)广州代表处 起止年月:2007-04 ~ 至今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会计主管

工作描述: 1.负责代表处全套帐务及报税。

2.负责香港主体公司帐务处理,证照变更,配合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每年的审计报告并合理控制税负。

3.负责信用证结算过程及风险控制,合理安排结汇时间规避外汇风险。

4.负责销售合同商务条款的审核。

5.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差旅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财务队伍的建立健全。

6.通过资金流分析,及时发现如物流,存货,甚至流程等存在的问题。

7.配合招投标部门做好招投标工作,及时提供合适的财务资料。

离职原因:

某贸易有限公司(香港注册美资进出口企业)广州代表处 起止年月:2006-07 ~ 2007-03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1.负责代表处全套帐务及报税,为香港公司准备报税必要的资料。

2.负责客户资料管理,应收应付款的管理,与国外客户对帐。

3.部分货款的支付,控制及管理。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会计主管

工作描述: 1.负责全盘账务,报税,税收筹划,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做好每年的汇算清缴,处理与税局的关系,任职期间税局仅在刚到职时到公司查过一次账。

2.负责应收预付款的核控,直销店的结算管理,任职期间使应收款的收款速度提高10%,在处理原有坏账呆账、改善资金周转方面提出很多合理化建议。

3.配合市场部、业务部做项目预测及资金预算。

4.负责业务人员财务知识的培训,展会期间负责向客户就合同条款的财务问题做出解答。

5.维持与银行的良好关系。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财务助理

工作描述: 1.主要负责应收预付款控制,编制每月对账单,负责直销店结算管理。

2.存货控制,根据业务部销售计划及上期消耗量向总公司订货,编制存货数据分析日报,监控库存食品的生产日期,并编制货期报告递交公司经理,定期盘点库存,编制并向总公司递交货品及样品库存变动报告,对存货差异及时进行处理。

3.编制并向公司经理报送全国(包括华南华西华中)销售报告。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 暨南大学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04-06

专 业 一: 文秘 专 业 二: 会计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1994-09 1997-07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文秘 中专 -

2002-02 2004-06 暨南大学 会计 大专 -

2005-02 2006-09 广东外贸外贸大学继教学院 商务英语 ---- -

语言能力外语: 英语 优秀 粤语水平: 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会计专业资历及特长:

专业资历:

离职分析报告篇9

Status Analysis on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mong Nursing Staff/CHEN Li, MENG Chang-xiu, XUE Jun,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0):086-088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mong nursing staff,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eff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them and reduce the risk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Method: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which contrapose to the 37 occupational exposure registration of nurses in our hospital. Result: Among total 364 nurses (including student nurses), 37 nurses suffered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37/364,10.16%). The exposure categories include sharp injuries, skin injuries and the others. 89.19% was sharp injuries (needle stick injuries account for 94.12% in sharp injuries) and skin injuries account for 10.81%, 5.58% for the others. 15 cases (14 person-time) were exposed to hepatitis B cases blood (39.47%) ,3 cases were exposed to hepatitis C patient blood (7.89%), 2 cases were exposed to the HIV-positive cases blood (5.26%), 2 cases were exposed to the treponemapallidum (5.26%), 3 cases were not exposed to the pathogens of hematogenous infection (10.53%) and the rest were not sure(31.58%). 27 in the 37 nurses who suffered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haven’t been infected by occupational exposure during more than six months’follow-up. The others haven’t been infected by occupational exposure during more than three months’ follow-up. Conclusion: Nurses are the high-risk group of sharp injuries, especially needle stick injuries. So we must take a further effective measure to prevent occupational exposure.

【Key words】 Nurse; Sharp injuries; Risk factors; Preventive 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Rongchang, Chongqing 40246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0.029

在临床的医疗护理工作中,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针刺伤是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医疗利器造成的意外伤害,导致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近年来国内外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日益受到广泛关注[2],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由于缺乏经验、护理技术不熟练、职业防护意识薄弱、欠缺自我防护知识等[3]。许多研究表明,临床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特别是针刺伤暴露发生的高风险人群 ,也是引起血源性疾病职业感染最主要的原因[4],每年全球约10万名护士被针头刺伤[5]。本文通过对本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以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尽力保障其职业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3年1-12月感染管理科收集到的37例护士职业暴露报告登记表中记录的信息,年龄17~45岁,病区分别有急诊科、妇产科、手术室、ICU、外科、内科、检验科、五官科、血透室、供应室。

1.2 方法 对2013年1-l2月本院医生、检验师、护士、工人共609人进行调查,对发生的职业暴露报告表中的55例数据采用统计描述。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工作表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逻辑检错和严密核查,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构成比和百分比。

2 结果

2013年本院在职护士364人(含实习护士),发生职业暴露37人,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0.16%。暴露种类为锐器伤和血液体液喷溅皮肤黏膜暴露,其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33例占89.19%,锐器伤中针刺伤31例占83.78%,清洗手术器械2例占5.41%;皮肤黏膜暴露4例占10.8%。

护士职业暴露的年龄分布以5年以下最多共28人占75.68%,5年以上9人占24.32%。职业暴露科室分布情况:护士职业暴露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ICU和呼吸内科居前。针刺伤环节及构成比最高为给患者输液、注射或者采血过程中及拔针后到分类处置前被的针头刺伤13例占39.40%,其次为对医疗废物进行二次分拣被针头、玻璃等锐器刺伤9例占27.27%,分离或者更换针头时被针刺伤5例占15.15%,回套针帽时被刺伤4例占12.12%,清洗手术器械被伤2例占6.06%。锐器伤环节及构成比见表2。

主要暴露源为HBV、HCV、HIV、梅毒,居暴露源首位的是HBV共15例次占39.47%。HCV 3例次占7.89%,HIV 2例次占5.26%,梅毒2例次占5.26%,不详12例次占31.58%,未发现4例次占10.53%。

3 讨论

结果显示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种类主要是锐器伤占职业暴露的89.19%,其中针刺伤占83.78%,说明护士职业暴露中锐器伤特别是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严重的职业性危险因素,也是引起血源性疾病职业感染传播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锐器伤特别是针刺伤是今后职业防护管理的重点内容。

统计结果显示护士的年资与暴露发生率相关,5年以下的年轻护士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占到了75.68%,说明年轻护士安全意识相对薄弱,操作不规范,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国内外调查显示,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6];同时由于近年由于患者增加,新增年轻护士多,年轻护士是临床的主力所以接触暴露源的机会多,因此对低年资护士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与宣传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暴露环节中,注射或者采血过程中及拔针后被的针头刺伤是本次调查中最主要的暴露环节之一占39.39%,可能的原因是人力不足加上非必须治疗加剧了操作的慌忙、加床多环境过于拥挤容易导致碰撞、患者不配合、操作粗心、没有使用安全型输液器具、锐器盒放置的位置不合理可视性差不方便操作、锐器盒不规范例如用小镊罐代替锐器盒容量小、入口小等,加大了针刺伤发生的可能性。有调查显示,利器盒开口不够大是针刺伤危险因素之一[7];其次为护士在操作结束后对医疗废物进行二次分拣被锐器刺伤占27.27%,导致二次分拣的原因是由于护士完成操作后没有及时对医疗垃圾进行准确分类,其原因是由于成本因素没有使用锐器盒或者锐器盒不规范,有时由于过于繁忙没有及时分类,有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治疗结束后需要对垃圾进行再次分类,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徒手分离或者更换针头、回套针帽等不规范操作的行为在本次报告中占有一定比例,这跟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未执行规范的操作及未戴手套有关。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8]。

研究结果显示,HBV感染源最高,其中HBV、HCV、HIV、梅毒螺旋体所占比例分别为39.47%、7.89%、5.26%、5.26%,所以职业性感染乙型肝炎概率最大,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9]。本院发生的37例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均及时采取了正确的局部处理方法和相应血源病原体的预防措施,目前尚未发现血源性病原体感染,说明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降低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护士对针刺伤后的处置,包括正确处理伤口、执行报告程序、抽血作相应检查、建档追踪等[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护士2013年职业暴露上报率10.16%,明显低于2010年上海市69所医院锐器伤基线调查数据的每100床年锐器59.60次,高于其3.6%平均上报率[11-12],说明本院由于近几年对职业暴露培训及监管比较重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说明本院职业暴露漏报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上报监测到的数据只是冰山一角,多项研究及通过对本院临床护士的走访也发现在配药过程锐器伤发生率较高,而2013年本院在该环节无一例报告,说明该环节存在漏报现象[13-14]。据了解主要是配药过程中或者受到其他未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而发生锐器伤时,他们认为不存在感染风险,工作忙忘记了,觉得填写报告太麻烦等原因导致未报告。而真实报告不仅关系到暴露后的管理追踪工作,而且对工作场所危险性的鉴定和防护措施的评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说明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转变护士观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进一步加强对不同年资护士有针对性的职业安全和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认识到暴露后上报的重要性,完善职业暴露监测报告处置流程,简化报告流程提高报告率;严格遵守规范操作流程,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分离采血、注射后污染针头,其他情况必须分离时使用辅助工具不得徒手分离,治疗盘内随时放备用针头,穿刺失败时,禁止将污染的针头悬挂于输液器墨菲氏滴管上,拔针后应立即更换针头,防止由于针头而发生刺伤。严格遵循标准预防操作原则,进行注射、输液及采血等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等操作时,必须戴手套;严格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减少锐器使用后环节处理;改善住院条件、减轻环境拥挤;合理配置护士人力、临床护士工作压力;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对于不配合的患者请他人协助;使用规范的锐器盒、锐器盒位置合理放置;提倡、推广使用安全性好的医疗器具;对一些疫苗可预防疾病建议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如预防性接种乙肝疫苗[15]。及时处理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伤后要及时进行现场紧急处理,并对受伤者进行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参考文献

[1]谢世发,郑艳楠.实习护生工作中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1):91-93.

[2]郑步勇,朱国英.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及管理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94-396.

[3]周丽梅,陈蒙,王军青,等.实习护生面临的护理风险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11,1(12):1373-1376.

[4]张凤玲,梁丽敏,张玲.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4):2242-2243.

[5]谭慧茹,吴琼宜.血液性针刺伤处理情况分析及职业防护[J].中国医药导报,2007,28(26):114.

[6]梁晓芬,杨贵勇,陈向坤,等.在临床实习带教中加强职业暴露防护教育[J].中国伤残医学,2010,1(6):183.

[7]宋平,周建芬,王艳娜.临床护士针刺伤事件检测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4):3005-3007.

[8]张善丽,刘萍花.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原因调查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3.

[9]李宝香.门诊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7):2370.

[10]赵丽波.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护理,2014,2(7):224.

[11]高晓东.职业暴露,不容忽视-上海EPINet数据报告[R].中华预防医学会第20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暨第7届SIFIC-2011年联合会议报告.

[12]刘晓彬.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线装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8):615-617.

[13]武迎宏,郭沈,刘坤,等.北京地区医护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0):273-274,475.

离职分析报告篇10

(1)企业各种收入产生的现金流能够流入企业。收入是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如果企业的收入不能及时实现现金的流入,形成应收账款,甚至形成呆坏账,那么企业收入的质量就降低了。

(2)流出企业的现金经过相应授权批准程序。企业的现金流出必须是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必要支出,各项流出均须经过相应授权批准程序,防止企业员工挪用或舞弊。

(3)流出企业的现金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企业现金支出必须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不能违背有关法律法规,更不能从事非法活动。

(4)流入企业的现金确应流入企业。企业对流人的现金应当进行合法性、合规性检查,杜绝出租出借账户等非法行为的发生。

(5)现金的使用符合确定用途。企业应当保证现金使用于经过相应程序批准的项目或用途,以保证有关项目的正常进行。

(6)企业所拥有的现金能够满足经营所需。企业应当对生产经营的现金需求进行分析,如果企业已有现金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就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进行筹资。

(7)企业现金资产的利用经过分析,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现金资产的使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对各项现金资产的使用均须经过可行性分析,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8)企业对现金资产的管理安全有效。现金资产是最易被侵占挪用的资产,因此,企业应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以及其他可以等同于现金的资产必须进行严格管理,以防止被不法侵占和挪用。

(9)现金流量的相关内容揭示符合有关规定,并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企业应当对本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关资料的揭示符合有关规定,从当前来看,就是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并在财务情况说明书和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现金流量表无法揭示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说明,以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二、建立健全现金流的内部财务控制

遵照COSO报告的主要精神,要实现现金流内控目标,主要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营造现金流管理的控制环境。在这里,控制环境不仅包括内部控制框架所包括的环境,而且还包括相对于现金流管理来说属于控制环境的因素。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管理者的经营哲学及经营风格。管理者的经营哲学及经营风格表现为管理者的各种不同偏好,其表现虽然是无形的,但会对一个组织的有效运行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为企业的任何管理制度都是企业管理者群体意志体现,必然因管理者的不同而不同。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以健康积极的理念引导公司的行为。

(2)建立良好高效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为企业管理和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组织保障,组织结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和控制的效果。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的特点及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建立适合本企业实际的组织结构。在现代科技和管理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司应当积极而理性地运用这些成果,改善传统的多层级组织结构,努力使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

(3)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解决公司虚职问题,调动董事积极性,提高董事能力,这是搞好公司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4)提高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其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必然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按照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企业的经理阶层负责执行董事会的有关决定和决策,负责制定企业的具体规章制度,这些执行决定或决策的过程以及制定的具体规章制度无不体现经营者阶层的基本理念和观点。

(5)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处于其中的成员行为、思想、观念具有不同的影响和约束。企业不仅应当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而且应当坚持现金优先的原则,努力使这些观念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从而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建立科学合理的权责分派体系。企业的组织结构为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提供了合理的框架,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硬件系统。科学合理的权责分派体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企业应当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各级部门和机构以及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职责权限,明确企业在内部控制活动中的权利,同时一旦出现控制失误或者失控,能明确具体地找到责任的承担者。

(7)具有激励性的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COSO报告特别强调“人”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则是为企业寻找和保留充足的、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公司目前来看,应当着手审视传统的人事政策,突破人才使用上的和传统的按部就班的人才逐级晋升模式,建立人力发现和人才成长机制,建立人才储备库,制定人才培训计划等,使企业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真正成为能为企业所用的人力资源,并能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为企业创造效益。

(8)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任何控制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对信息利用和处理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更应当重视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以保证组织内的信息能够及时全面地被采集、传输、处理、反馈。如企业可以通过实施ERP系统来完善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整合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同时借助Internet技术实现内部信息的及时传统和处理。

(9)建立企业会计政策的制定与选择机制。会计政策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组成部分,对于现金流的内控来说,企业的政策制定和选择机制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企业对会计政策的制定与选择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不同的企业在选择这些规则和程序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企业制定和完善本企业的现金流内部控制制度同样具有决定作用。

第二,加强对影响企业现金流的各种风险的评估和预测。企业现金流的风险包括影响现金流入的风险、现金流出的风险以及现金流的存量形态即银行存款、现金和其他短期就能变现的现金等价物上存在的风险等。企业对影响现金流的各种风险进行必要的管理、监控和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企业成立的独立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是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也可以是具有相当独立程度的由各部门专业人才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必要时还应当聘请企业外部的有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专家。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是为风险管理提供的组织保障,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各方面风险均应进行管理和监控。从公司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司可以成立由

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程投招标管理部门、工程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其对现金流上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地提出风险分析报告。

(2)建立现金流预警系统。现金流预警系统的作用在于当企业现金流偏离正常状态时,报告企业可能面临的现金流危机,通过分析造成该种状态的原因,提前采取防范措施。该预警系统在依托现有财务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对现金流的监测功能。如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机构内部增设专门或兼职的现金流分析管理人员,在会计信息系统或其他内部报告系统中增加反映现金流方面的信息,加强对现金流的分析,形成专门的现金流分析报告等。预警系统一般包括专门的机构或人员、预警指标体系、相关的现金流信息及传递、指标的分析处理等。

(3)风险的定量分析。公司应当建立对现金流风险的定量分析机制。对现金流风险的定量分析应根据财务报告和内部信息系统提供的其他专门现金流量资料进行。从所使用的指标来看,定量分析分为单变量模式和多变量模型。单变量模式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指标或财务比率来对风险、危机进行评估,分析方法通常采用趋势分析法和横向比较法。多变量模型是通过两个以上的指标组合来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监测和分析的模式;主要包括:利用企业经营安全率和资金安全率两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分析来断定企业所面临的情况;运用爱德华?阿尔曼提出的“z计分模型”判断企业破产的可能性。

(4)风险的定性分析。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应当进行风险的定性分析。有时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为有效。其一,定量分析的部分指标是依据过去的数据得出的,企业过去的繁荣并不一定意味企业在将来也一定繁荣;其二,有些定量分析的指标是根据预测资料得出的,虽然预测往往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的,但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预测者的主观因素可能使预测数据与客观实际相去甚远;其三,定量分析所使用的指标或比率不可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如在描述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本企业区别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特点等方面,定性分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因素往往是企业所面J临的风险的源泉。定性分析的方法包括调查分析法、专家分析法等。

(5)对风险的评估。公司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结合对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提出专业的风险分析报告。对风险做出综合评估,供决策者参考。

第三,规范和完善观察现金流的各种控制活动。

(1)现金预算的编制。企业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能全面反映和揭示企业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多余或现金不足等内容,并对现金不足部分制定筹措方案和对多余部分制定利用方案。现金预算是在其他一系列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对其他预算中有关现金收支部分进行汇总,并对现金收支差额部分制定平衡计划。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公司的各级各部门可以对本单位面临的风险进行一个全面的审视,对本单位的资源利用情况和经营管理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有利用于各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2)现金流入的控制。对现金流人的控制应当在分析现金流入各环节的基础,对有关的关键控制点或关键控制部位进行控制。

首先,现金流人的授权审批。公司应当明确办理结算的不同岗位和部门在该项业务中的职责权限,保证每一员工的行为均得到恰当的授权。同时,对必要时需要进行的对外筹集资金,应当明确规定必须由公司总部统一进行或在公司总部的授权下进行。

其次,现金流人的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货币资金流人的授权批准、实际办理、会计记录、稽核检查及与该项货币资金收取直接有关的业务经办等岗位必须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不能一人多岗,身兼数职,不能由一个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然后,现金流入的文件记录。公司应当以文件或制度的形式明确公司各岗位在办理现金流入各环节的职责、权限等内容,同时对流动于各环节并最终成为会计记录的原始凭证的有关单据和资料进行事先统一编号,要求事项办理人员在相关文件和资料上签字盖章,最后这些资料均以会计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有关现金流入的信息经过会计复式记账方法及有关会计账户进行分类反映,最终列示于公司的财务报告。

最后,现金流人的独立检查。对公司现金流人的全过程必须由独立于现金流入各事项办理部门以外的单位或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现金流入的真实和合法,避免现金流入过程的黑洞。

(3)现金流出的控制。公司在进行现金流入控制的同时,必须加强现金流出的控制,保证现金流出的合理合法。

现金流出的授权审批。公司的现金流出包括对购买所需原料物资的支出、人工费支出、购买设备支出、日常支出等。对于每一项现金支出,公司应当履行必要的审核批准手续,在公司的层级结构中,应当明确每一层级的管理者或员工在现金支出中的权限和责任。对于重大的采购项目、对外投资等重大支出项目,应当经过公司领导层集体决策,必要时还需报请公司上级部门批准。

现金流出的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现金支出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有:对现金支出事项的批准职务与现金支出的执行职务分离、执行事务的职务与审核现金支出的职务相分离、执行现金支出事务的职务与对该支出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职务相分离、对现金支出进行监督的职务与以上各事项的执行职务相分离等。

现金流出的文件记录。对现金流出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记录和反映主要通过会计系统来进行。对现金流出过程中所使用的有关单据、付款所用支票和汇票必须进行连续编号,有关付款的合同必须为公司业已签订且已生效的合同,对付款的有关发票等从外部取得的原始单据必须在审核其合法性的基础上作为付款的原始凭证,所有这些凭证都成为有关会计处理的依据,构成会计档案的一部分加以保存。有关现金流出的会计信息经过会计复式记账等会计专门方法的处理,通过有关会计账户的归集最终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揭示出来。

现金流出的独立检查。事实上,公司传统审计业务的主要工作即为对各项现金支出进行审核、审查,以防止经济上的不合法行为发生。对现金支出进行的独立监督检查是有效防止腐败和舞弊行为的方式之一。

(4)现金资产控制。对现金资产的控制主要有:

接触性控制。只有经过授权的出纳员才有资格接触和管理现金资产。

相关职务的分离。管理库存现金的出纳员不得同时负责有关现金账和往来账的登记工作,负责银行存款管理的人员不得负责登记银行账和往来账,负责支票、汇票保管和填写的人员不得同时负责有关印章的保管和支票、汇票的签发,负责银行存款管理的人员不得负责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

职工素质控制。对担任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等现金性资产管理的人员,应当由作风过硬、诚恳踏实的员工担任。同时公司应当制定员工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定期盘点。对现金资产进行控制的另一有效方式是由独立的

第三人对企业的现金资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盘点,将盘点结果与账面数相比较,以确定是否相符。

(5)资金的集中控制。公司可以通过设立内部银行或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的方式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一方面有利于集中公司内部的资金优势,有利于公司内部各单位之间资金调剂;另一方面,由于公司的所有重大收入和支出均集中于公司的内部银行或资金结算中心,有利于对资金实行统一的监管。

第四,建立和完善现金流方面的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沟通。

(1)信息与沟通的渠道建设。公司应当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特点的变化,改变传统的多层级组织结构,减少信息在组织内部传递所需环节。同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现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整个公司范围内的信息适时传递系统,依托网络技术逐步推进公司内部所有的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的集中管理。

(2)内部报告制度。公司应当要求公司的内部单位或部门定期报送记载有现金流信息的内部报告。这些报告包括:内部资金快报、中期财务报告或年度财务报告中的现金流量表和其他现金流量信息。同时,公司在必要时可以要求有关单位报送I临时的资金信息,以满足公司某一特定决策的需要。公司的所有内部单位在报送本期的现金流量信息时,还应当报送本单位下期现金流量的预计状况,以便公司总部有计划地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报告的时效性都较强,必须及时地通过电子邮件等快速方式发送到公司的有关部门。

第五,强化对现金流的监控。

不管是外部审计机构还是内部审计部门,对现金流的监督都是与其他审计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目前不管是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的日常审计监督都未足够重视现金流。应该说,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现金流的专项监督方面与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建设、业务建设和对审计部门职责的重新定位,对强化现金流的监控具有重要作用。

(1)内部审计部门职责的拓展。按照对现金流的内部控制要求,公司现有审计部门的职能必须进行必要转变,从单纯的事后监督、查错防弊,变为对整个现金流的流入、流出以及现金资产控制的全过程监督,并评价整个现金流控制活动有效性。把可能的不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的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同时,这种对现金流内部控制的监控也包括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监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能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是否有效做出评价,在外部环境和有关条件发生变化后,能够根据客观变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具体意见。

(2)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现金流的控制活动的监控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公司总部及内部各单位现金预算的编制、执行情况;公司收入是否确已按照有关合同约定流入企业,收人业务流程的办理是否按照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进行;公司为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向外筹集的资金是否为公司所必需,并符合公司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额原料采购和大型机械设备采购业务的进行是否由公司集体决策,并按照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公司日常支出是否能够保证公司有关部门的正常运转,并符合公司有关的支出标准;公司的投资支出等重大非经常性支出的决策程序和业务办理是否符合公司业已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及内部各单位对现金资产的管理和保护是否符合有关制度的要求;公司及内部各单位对现金流量有关内容的揭示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有关《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对现金流量信息的揭示要求。

离职分析报告篇11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第404条款规定:在美上市企业必须保证公司管理层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系统及相应控制程序充分有效的责任体系,同时提供管理层最近财务年度对内部控制体系及控制程序有效性的证明及内控机制评价的报告。如此苛刻的条款几乎成了所有在美上市公司的一道“坎”,中国联通作为在美国、上海和香港同时上市的公司也不例外。为满足萨班斯法案的要求,自2005年末开始,中国联通着手进行内控建设,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更是重中之重。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中国联通结合公司特点和控制重点,逐步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体系,并于2007年顺利通过了外部审计师对中国联通的内控审计,从2008年开始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完善内控体系,以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中国联通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一、梳理业务流程,制定《中国联通内控制度规范》

在诸多繁杂的工作中,流程梳理无疑是第一步,联通总部将各项业务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梳理,制定了《中国联通内控制度规范》,内容涵盖公司的经营管理、IT系统控制、投融资管理、财务监控、法律法规监督等,涉及资本性支出、收入、成本费用、资金及资产、财务及信息披露、其他等6个方面共351个业务流程,并用文字、流程图、风险控制文档等多种形式,将各业务和事项的风险类型、控制目标、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控制频率加以规定和说明,形成与经营管理制度有机结合的内部控制。各省及各地市分公司依照总部内控流程进行本地化,既要满足萨班斯法案的要求,更要达到加强管理、降本增效的要求。《中国联通内控制度规范》使企业员工了解和掌握了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情况,同时也促进企业各层级员工明确职责分工,正确行使职权,并加强对权责履行的监督。

二、制定《中国联通财务与信息披露关键控制》,防范与控制财务报告风险

为规范和统一各分、子公司财务及信息披露的流程,满足公司内部管理、会计核算和对外信息披露的需求,防范与控制财务报告风险,中国联通制定了《中国联通财务与信息披露关键控制》,详细列示了财务与信息披露环节必不可少的一些关键控制。对风险的控制频率分为随时、日、周、月度、季度、年度。风险的控制类型分为预防性及发现性。从凭证的录入、往来账的核对、共同费用的分摊、一次性调整和非正常会计事项的调整、业务的计算、财务相关账的控制等环节进行关键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制定《财务报告编制规范实施细则》,强化财务报表分析

(一)按月报送财务分析报告。月度财务分析报告以集团口径合并损益表项目分析为主。为规范月度财务分析,联通总部制定了月度财务分析报告模板,对损益表项目分别设置了重要性水平,对波动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项目,按其程度自动提示为“需重点说明”、“必须说明”和“需要关注”的项目。各级分、子公司完成月报编制后,对上述三类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项目进行合理性分析,并说明变动原因。合理性分析从会计处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生产经营对财务数据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目的在于防范由于会计处理的不正确、不及时而导致的财务报告错报和漏报风险。

(二)报表编制完成后,对报表数据的准确性、数据之间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报表的完整性等内容进行审查

1、利用财务软件、ERP和报表软件的功能,设置了会计报表逻辑性、合理性校验公式。总部根据不同时期需审核的重点,不定期修订会计报表校验公式。各级分、子公司对校验公式审核出现问题的报表项目,记录分析并查找原因,通过更正会计处理错误、查找和解释报表数据异常原因等方式,解决会计报表审核中出现的问题。在季度会计报表审核完成后,上报《会计报表审核说明书》。

2、季度、中期和年度财务报告初稿完成后,组织相关财务人员对财务报告进行会审,并形成相应的会审记录。

3、年度财务报告是公司一年经营活动成果的综合反映,涉及到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级公司在年度财务报告初稿完成后,组织市场、信息化、人力、运行维护、网络建设等部门,对年度决算进行会审,并形成相应的会审记录。

4、上报季度财务报表时,同时报送其他相关说明材料,包括《会计报表审核说明书》、《业绩分析报告》、公司负责人签署的《声明函》、公司财务负责人签署的《声明函》等。

四、强化职责分工,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中国联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参照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制定了适合本企业的《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暂行规定》,涉及的内容有货币资金、营业与收款、成本费用、采购与付款、存货、固定资产、工程项目、筹资、对外投资、担保、信息系统处理等11个方面。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根据《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暂行规定》,一人不得办理某项业务的全过程。办理各项业务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并结合岗位特点和重要程度,明确财会等关键岗位员工轮岗的期限和有关要求,建立规范的岗位轮换制度,防范并及时发现岗位职责履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风险,以强化职责分工控制的有效性。

五、建立反舞弊控制及监督机制,确保财务信息真实

反舞弊工作是公司内控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联通制定了《反舞弊暂行规定》,建立反舞弊举报机制和控制程序。中国联通总部监察室为公司反舞弊举报受理中心,负责受理公司范围内舞弊行为的举报投诉和来访接待,并组织相关的舞弊调查。各级分公司同时要建立反舞弊机制,明确举报渠道和受理程序,并报上级公司监察室备案。

(一)明确舞弊的定义和主要表现形式。舞弊是指采用欺骗、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公司利益,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虚假财务报告,即导致财务报告不实的故意行为;(2)收受贿赂、回扣,挪用、侵占资产等行为;(3)违反规定或未正确履行职责,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且故意隐瞒损失事实的行为。

(二)明确反舞弊的职责。公司各级人员对防范、控制和监督舞弊行为负有责任。各级主要领导是反舞弊工作第一“责任人”,应严格履行职责,以建立有效的反舞弊责任体系。

(三)实行责任追究制。公司对发生舞弊事件的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包括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领导责任是指负有相应领导职权的管理人员在其主管或分管工作范围内因失职、失察导致发生舞弊事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隐瞒损失等应承担的责任。直接责任是指公司管理人员及其相关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因直接操作或参与相关决策,或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他人等舞弊,以及未履行、未正确履行职责等过失行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隐瞒损失等应承担的责任。对发生的舞弊行为,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的处罚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包括行政处分、免职、解聘、解除劳动合同等纪律处理,触犯法律的,将移送司法机关。

六、加强风险评估,预防财务报告失真

中国联通存在大量的风险,为此公司制定了《中国联通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办法规定了评估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风险控制责任。

(一)评估和防范的主要风险

1、经营效益和效率性风险。即由于投资决策或经营决策失误以及运营效率不高可能导致公司运营效益及效率低下的风险。

2、财务报告失真风险。即由于各项经营管理不到位,可能造成经营数据不准确,导致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未完全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符合实际情况而造成财务报告失真的风险。

3、法律法规遵循性风险。即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没有全面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或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改变可能对公司业务发展和经济利益产生较大影响所带来的风险。

(二)定期组织风险评估,落实风险控制责任。通过公司或部门办公例会的形式及组织专项调查和抽查有关合同、控制流程等方式组织风险评估。围绕确定的公司发展目标,揭示风险和控制缺陷,并分析判断其对公司经营发展以及财务报告的影响程度。对存在的主要风险,明确风险控制目标,明确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业务流程控制及有关管理制度规定等,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落实风险控制的责任,提出控制措施实施及整改的责任部门,将风险控制的责任和控制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处室、工作岗位和人员。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经营活动能够严格按照内控措施规范执行。

目前,中国联通从总部到省级、地市、县级公司都按照总部的统一规范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每年覆盖全部单位的内控复核性测试、覆盖全体人员的层层培训、上级公司将内控体系建设纳入对下级单位的考核、每年定期的更新等措施,确保了整个集团公司内控体系执行的有效性,也从规范性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滨州市分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5.

[2]潘秀丽.对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会计研究,2001.6.

[3]冯均科.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1.8.

[4]甫瀚公司.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指南:信息技术风险及控制常见问题解答.

[5]杨有红,胡艳.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对接.会计研究,2004.10.

离职分析报告篇12

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丙肝)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丙肝感染者已超过1.7亿;每年新增感染者约300万,超过30余万人可能死于丙肝所致的肝炎。丙肝以血液和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手段,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我国的丙肝感染率约为3‰,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丙型病毒性肝炎(HCV) 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形成,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给社会和公共卫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解我县丙肝的流行趋势及其特点,对2005~2012年丙型肝炎的疫情进行分析,为今后制定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丙肝疫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局。

1.1一般资料 2005~2012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丙型肝炎的个案资料。

1.2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录入及统计学分析。2005~2012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丙型肝炎的个案信息按发病时间、现住址、年龄、性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1]。

1.3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有关数据录入计算机,用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发病概况 2005~2012年网络报告丙型肝炎病例658例,年均发病率为20.06/10万。2005年发病率为4.53/10万,随后呈上升趋势,2010年的发病率最高,为33.24/10万。发病率呈上下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据网络报告显示,无丙肝死亡病例,见表1。

2.2时间分布 我县丙型肝炎发病无明显季节高峰,全年均有丙肝病例报告,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丙肝发病无季节性,病例呈散发状态,未见明显的聚集性疫情。

2.3地区分布 2005~2012年,全县10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报告的乡镇差异明显,从发病率来看,县城报告发病数最多19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0.69/10万,其它乡镇年平均发病率为14.13/10万。

2.4人群分布

2.4.1性别分布 2005~2012年报告的丙型肝炎病例中,男性499例,女性159例,男女性别比为3.14:1。

2.4.2年龄分布 报告的丙型肝炎病例中,年龄4d~82岁,从发病年龄构成来看,15~50岁年龄段报告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的88.91%。14岁以下年龄段报告发病数最少,占总病例的2.89%。

2.4.3职业分布 丙型肝炎在不同人群中均有发病,主要高发职业是农民425例,其次家务及待业97例、工人39例、干部职员23例、离退人员21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64.59%、14.74%、5.93%、3.50%和3.19%;5种职业人群占报告发病数的91.95%,学生、医务人员、公共场所服务员、散居儿童等职业只占报告发病数的8.05%。就目前发病趋势来看,农民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3讨论

丙型肝炎是一种传播途径明确、起病隐匿疾病。其特点是感染慢性化程度高,容易导致肝脏慢性炎性反应、坏死和纤维化,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形成,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给社会和公共卫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005~2012年全县丙型肝炎发病率呈上下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发患者群集中在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等,占总病例的85.26%。该人群为弱势群体,其文化水平低、低收入、生活水平低,卫生防护知识及卫生习惯较差,造成传播机会增加。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弱势群的丙肝的防控工作。而干部职员、离退休人员等医保条件较好,就医次数多,使用血液制品和接受输血的机会较多,感染丙肝的机会增多,因而及时发现和报告的丙型肝炎病例高于其他人群。因此,应加强弱势群体丙肝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2],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自我防范意识。

丙型肝炎发病年零段以15~5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总病例的88.91%;其它年龄段发病占总病例的11.09%;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同研究结果一致;男女比为3.14:1。丙型肝炎全年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

全县10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乡镇报告发病差异明显,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区及城区周边乡镇,发病率高于远离城区的乡镇[4]。原因:与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周围环境、卫生习惯、人员频繁来往,食品个体经营户增加,消毒等相应卫生设施并未及时配套,造成交叉感染机会大大增加,有利于传染病的传播等因素有关[5]。

目前尚无丙肝疫苗,丙型肝炎治疗药物还未成为国家医保项目,只能通过卫生宣传教育及改善卫生条件,加强防控工作,以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戴志澄,祁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60-71.

[2]王豪,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与预防[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11(6): 366-37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