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技巧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4 14:52:21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篇1

新闻特写通常有以下几种:(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的生动再现。

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心开掘题材。

《特写写作技巧》的作者丹尼尔・威廉斯这样写道:只要你稍稍具有一点想象力,你就会发现,寻找特写题材是易如反掌的事。睁大眼睛,观察你周围的生活,你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题目可写,你一辈子也写不完。

如此说来,能纳入新闻特写写作范畴的题材是十分广阔的。可以说,要写的内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要写好新闻特写,还是要精心开掘和选择的。

我们可以参考朱利安・哈瑞斯在《全能记者必备》中归纳的一些方面的内容:

(1)不平常的情况。奇怪的事、反常现象、巧合、特殊人物。等等。

(2)平常的事情。众人熟悉的人物、场所、事情:里程碑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例如可以写市政厅外面街角那个卖报的残疾青年……

(3)带有戏剧性的情景。突然变富的暴发户、大笔奖金的获得者、被遗弃的婴儿、英勇抢险行为或震撼人心的险情、倒霉的事情、与野兽搏斗的英雄、受迫害的人。等等。

(4)指导性的文章。关于麻烦事、食谱、健康、礼节、集邮;花卉栽培、木工技术以及对其他各种各样事情的建议――以及对公民投票的建议。

(5)信息。统计数字、各种分析、各类纪录、历史综述、同类事物在不同时期情况的类比和对照、人物传记,等等。

这个归纳较细。我们不可照搬照抄,按图索骥。现实是千变万化的,用这个“教条”去索取新闻特写的题材,也有刻舟求剑之嫌。我们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掘那些有闪光点的、有趣味性的、有可读性的、有生动形象感的、有新闻价值的题材作为新闻特写的写作内容。

2 深入提炼主题。

新闻特写虽然是截取现实生活的横断面,抓拍一二个镜头,不像通讯那样“长”和“大”。但不是没有大主题,深主题,而是以小见大,出形见骨。通过特写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小场景,揭示一个深刻的思想内涵或者一个带有全局性的社会问题。

3 恰当地调动角度。

新闻写作技巧篇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闻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如何丰富新闻采访内容,使其内容更加新鲜、形式更加新颖以及语言更加清新是当今新闻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媒体行业要想得到较为稳定的发展,旧应不断的完善新闻表现形式,进而不断的丰富新闻作品的内容,以此来有效的提高新闻的写作质量。因此,我们就应不断的研究预分析新闻的写作技巧,进而不断的体现新闻行业存在的价值。

1 新闻采访写作中,需要作者选择恰当的角度

写作角度是新闻工作者发现问题、挖掘问题以及展现问题的切入点。因此,在新闻采访的写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写作角度,进而不断的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其中,新闻工作者在选择写作角度时,可以从小到大,也可由旧到新,也可全方位的进行新闻采访时的写作。此外,当新闻工作者在选择写作角度时,不仅要全方位、全方面的进行写作角度的选择,而且还要勇于创新,不断的探索新闻的写作形式,进而才能不断的丰富新闻写作的内容,以此来有效的提高新闻写作的质量,从而有效的促进新闻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此外,新闻工作者在选择相应的写作角度时,应必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而才能有效的体现新闻写作的导向性,以此来正确的引导我国社会舆论的方向,从而有效的体现新闻行业存在的价值。

2 新闻结构要不落窠臼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以及背景是构成新闻结构的五大部分。因此,新闻工作者在选择相应的新闻作品的篇章结构时,一定要具备前三大部分,进而才能有效的体现新闻结构的完整性。此外,新闻还具备六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的写作时,写作的内容一定要具备这六大要素,进而才能不断的丰富新闻写作的内容。此外,为了有效的提高新闻的写作质量,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的创作时,还应具备以下的新闻写作技巧:

2.1 标题要吸引读者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主旨,而良好的新闻标题可有效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进而不断的引导读者进行浏览与阅读。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创作新闻作品时,要不断的丰富标题内容,进而不仅能够鲜明的表现新闻的主体,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进而有效的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

2.2 发挥导语的磁铁效应

新闻的导语主要存在新闻篇章的开头,它能鲜明的揭示新闻内容所要表达的主旨和亮点。因此,在进行新闻内容的创作时,记者一定要有效的发挥导语的磁铁效应,进而不断的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在进行导语的写作时,记者应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即导语的句子不能写的太繁杂冗长,要写的言简意明,进而才能直观的表达文章的主旨,以此来有效的将主旨内容直观的呈现给读者,以此来有效的帮助读者的理解与记忆。此外,记者在写导语时,还应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进而有效的促进读者对全篇内容的了解与理解。

2.3 巧用新闻背景材料

巧用背景材料也是记者提高新闻写作作品质量的主要技巧之一。因此,记者在创作相应的新闻作品时,不仅要体现新闻事件的主要本质,而且还应不断的运用一定的背景材料,进而才能不断的促进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在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新闻背景材料,可为新闻事件的发生提供一定的时代背景,进而不断的加深读者对主题的印象,以此来有效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此外,运用一定的新闻背景材料,还可直观的体现新闻作品创作的意义,进而不断的体现新闻作品存在的价值性。

2.4 写好主体细节

新闻细节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因此,记者在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新闻的细节,进而不断的深化主题,以此来有效的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通过对细节的描述,还可有效的为新闻作品提供一定的情感环境,进而有效的体现新闻作品创作时的时代气氛,以此来有效的体现新闻创作的时代性和真实性,从而引导读者能够进行良性的阅读和理解。

3 新闻体裁形式要灵活多样

记者在进行新闻作品的创作时,不仅要关注新闻作品的内容,而且还应注重新闻的体裁形式,进而不断的提高新闻作品的写作质量,以此来有效的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而随着新闻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与进步,新闻的体裁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但是,在运用一定的体裁形式时,我们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即报纸新闻要坚持以消息、现场新闻、通讯为主,进而才能有效的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此外,为了有效的丰富新闻的体裁形式,报纸可将系列报道、深度报道以及组合报道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不断的丰富报道的内容,以此来有效的吸引读者的兴趣,进而不断的体现新闻报道存在的价值。

4 新闻表现手法要喜闻乐见

新闻表现手法是记者对新闻信息直观表达的一种方式。因此,记者在写相应的新闻稿件时,一定要大胆的创新新型的新闻表现写法和表达方法,进而不断的丰富新闻内容,以此来有效的促进新闻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进而有效的吸引读者的注意。此外,记者在对新闻稿件进行描写时,可进行散文式的描写、故事化的描写以及抒情式的描写,进而不断的丰富新闻稿件的写作形式,以此来有效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 总结

随着媒体行业的不断快速发展,不断的研究与分析新闻写作技巧对于提高新闻作品的写作质量以及促进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记者在写作相应的新闻稿件时,应注意:要选择恰当的写作角度,新闻结构要不落窠臼且新闻体裁形式要灵活多样,新闻表现手法要喜闻乐见等问题,进而才能有效的提高新闻的写作质量,以此来有效的促进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新闻写作技巧篇3

1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主要特征

新闻文字稿件是新闻节目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发展时期,经过持续的改革创新,在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信息传播方法等方面均产生了较大的转变,新闻节目的创新性和吸引力增强。这其中就包括对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创新优化,编写文字稿件是为了将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清楚地表达出来,搭配相应的视频和音频资料保证新闻节目的真实性,让受众清晰地了解新闻想要传达的信息。而从新闻文字稿件的写作特征来看,编辑人员需要保证新闻文字语言的逻辑性、合理性、新鲜性、准确性,这对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的写作素养与思维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新闻文字稿件需要从新闻信息传播角度和文学创作两个角度进行写作,通过文字语言表述,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

2新闻文字稿件与传统文字创作之间的异同

新闻文学稿件与传统文字创作之间是存在实质性区别的,新闻文字稿件虽然也涉及对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通过细节的刻画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一些独特的新闻视角对新闻进行报道。但是,新闻稿件的写作不能夸大其词,必须要对所写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以此来为受众传递新闻事实的真相。新闻文字稿件属于通讯消息文学体裁,而传统文字创作大多都是散文、小说、报告等具有艺术性的文学体裁。新闻文字稿件在写作语言方面具有专业、客观、准确、真实等特点,而传统文字创作会采用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进行表述,内容创作的开放性更强。新闻稿件写作必须要保证内容真实性,不能有任何虚假的内容,这为新闻稿件写作设定了界限。但是,新闻文字写作与传统文字写作也有一定的相同点,就是写作人员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创作思维、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等素养,这也是文字写作的基本要求。

3电视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技巧

电视新闻稿件写作对新闻节目质量及信息传播高效性有重要作用,电视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的掌握对其写作质量的提升也有重要助益,下面对其写作技巧进行探究。

3.1必须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新闻信息传播必须要保证内容是真实的,不能掺杂任何的虚假内容,这也是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硬性要求。在新闻选题确定以后,编辑人员应当结合选题内容查找相关新闻信息,并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严禁将一些无法把握真假性的内容写入新闻稿件当中。这是做新闻的基本职业素质。同时,新闻写作时的观点应当保持中立,不能将个人的情绪和观点添加进新闻文字稿件当中。在保证新闻内容真实的基础上,突出新闻事件重点,要将新闻事件的所有内容全部涵盖其中,不能有任何的信息遗漏与遮掩,将新闻事件完完全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电视新闻人的基本素养,也是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基本原则。

3.2要把握文字的准确性

新闻文字稿件写作期间,任何一个词汇、语句,甚至是标点符号都需要保证正确,新闻稿件当中的言论具有社会舆论引导作用,因而强化文字运用的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新闻文字稿件当中经常会涉及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专业文化、科学常识等内容,这些内容包含很多专业的词汇,在写作期间需先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文字运用的精准性。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广播电视台应当定期对新闻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升其写作能力。同时,编辑人员自身也要有自我学习的意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高文字稿件写作的准确性。

3.3文字与图片、影像协调运用

在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编辑人员除了要进行文字稿件的写作,还需要保证文字与新闻图片、影像一一对应,新闻节目通常都是以多个新闻事件串联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如果文字和影像无法对应将会造成严重的“播出事故”。同时,由于新闻照片、影像资料大多都来源于新闻采访记者,因而在应用图片与影像时,写作人员需要与记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全面了解图片、影像的拍摄时间、地点、任务及涉及事件,保证新闻稿件文字与图片、影像正确对应。

3.4保证电视新闻写作工作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传播需要保证工作的时效性,而电视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在开展工作时同样需要保证时效性。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通过网络途径可以使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显著提升,传播的方式也更加多样。电视新闻在传播上有了时效性才能具有生命力,尤其是在发生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时,如果电视台能在第一时间向大众传递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将起到重大作用。为保证电视新闻写作工作的时效性,可以采取新闻采访与新闻文字稿件写作同步开展的策略。利用现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在新闻采访的同时将资料发送给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写作人员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根据新闻事件内容创作编辑适宜的文字,添加到新闻节目当中。此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还可以丰富新闻节目的播出形式,通过后期制作来合理添加一些背景音乐,制作片头片尾,提高新闻节目的播出质量。

3.5运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写作

电视新闻写作要做到口语化、通俗化,才能被多数的观众理解、接受,口语化并不是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也要讲究一些技巧。运用口语化语言进行写作的关键在于要贴近群众的生活,新闻节目面对的受众是全体社会群众,只有让群众能够轻松地理解新闻内容,才能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激发群众观看的兴趣。在新闻文字稿件写作期间,要避开应用深奥难懂的词汇,避免观众理解困难,影响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的感受。

3.6新闻文字稿件写作要突出主题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关注于如何提升节目制作效率的同时,必须要保证节目质量。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人员能够抓住新闻事件的主题,学会在新闻写作中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主题,让观众通过文字能够准确抓住新闻重点,对新闻内容有深入的理解。首先,新闻文字稿件要以受众理解需求为指导,强调新闻事件的重点,并应当保证新闻文字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让观众能够缕清新闻事件的过程,理解新闻表述重点。其次,文字语言的表述要精炼,在短时间内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需要准确把握新闻资料当中有价值的内容,这对写作人员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有较高的要求。

3.7充分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新闻写作技巧篇4

在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三农”题材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如何才能制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三农”题材新闻,做好新闻采访与写作工作至关重要。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抓住亮点、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对“三农”问题的报道,切实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这应当成为开展“三农”题材新闻采访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绝大多数“三农题材”新闻记者在采访与写作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到位的问题,层次不高、水平有限、质量较低以及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三农”题材新闻无法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题材新闻记者一定要高度重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的有效运用,确保采访与写作工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起到吸引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而且还要起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三农”发展的功能。

1“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存在的问题

“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对新闻记者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动农业、农村、农民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很多优秀的“三农”题材,这就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采访和写作,确保取得成效。从当前“三农”题材采访与写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绝大多数记者都能够积极探索有效的采访与写作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三农”题材新闻记者的重视。

1.1选题不接地气

在当前我国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在背景下,在开展“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首先必须高度重视选题的精准性,特别是要把“接地气”作为重中之重,从“三农”的整体发展趋势出发进行选题。但从当前一些“三农”题材新闻记者的选题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不接地气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新闻记者过多地关注“负面”新闻,尽管对“负面”新闻采访无可厚非,但重要的是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选题明显不接地气。还有一些“三农”题材新闻记者不注重对“三农”政策的学习和研究,也没有从三地“三农”问题的基本情况出发进行选题,同样不接地气。

1.2采访不够深入

“三农”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要想使“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更具有成效,必须做更多、更深入的采访工作。但从当前一些新闻记者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明显不足。比如,一些“三农”题材新闻记者由于在确定选题之后,并没有掌握更多的信息量,只是对基本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就开始进行写作,这样的新闻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也不会找出更多的“共性”特点,“三农”题材新闻采访必然缺乏系统性。还有一些新闻记者,尽管能够深入到农村进行采访,但对采访内容缺乏系统性的安排,采访过程也只是蜻蜓点水,根本无法获取质量较高的新闻线索和新闻内容。

1.3写作比较粗糙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记者在对“三农”题材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真实性,因而要更加仔细。但当前有很多新闻记者尽管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比较粗糙,比如,一些新闻记者存在着浅尝辄止的问题,采访工作不能深入到乡镇、村、农户,更多的是索要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编辑,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极大影响。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还有一些新闻记者不注重细节问题,特别是对于“原生态”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编排,新闻稿子看似比较华丽,但没有涉及实质问题。

2“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有关技巧

“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同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都在积极制定推动“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措施。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报道更多更好的“三农”题材新闻,应当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

2.1强化选题的精准性

尽管当前一些“三农”题材新闻记者在采访与写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对于广大“三农”题材新闻记者来说,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三农”题材新闻选题方面要精准,不仅要接地气,还要更加符合“三农”实际。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一定要对国家以及本地“三农”的政策措施、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并从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确定选题。“三农”题材新闻选题不仅要符合新形势和新任务,而且还要符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趋势,并且在选题方面要具备广泛性、借鉴性以及创新性,切实使选题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鲜明特色,进而为更好地开展“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奠定基础。

2.2突出采访的深入性

“三农”工作涉及面广,在确定选题之后,必须进行深入的采访工作,特别是要运用调查研究的理念和思维进行采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写作工作创造条件。“三农”题材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到县、乡、村、农户进行采访,采访工作也要做到科学设计和安排,既要具有深入性,又要具有系统性,只有掌握更多的资料,才能使加工整理拥有更好的基础。比如:笔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每次都深入到第一现场,并且对选题涉及的区域、人物等进行深入的采访,进而才能从若干的整合当中找出与选题相关的“共同点”。突出采访的深入性,还要带着疑问、带着感情进行采访,寻求破解问题的办法,真心实意为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开展工作。

2.3强化写作的细致性

对于“三农”题材新闻,写作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在做好选题、采访等相关基础性工作之后,记者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要运用新闻语言和体裁,坚持做到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还要保证其真实性,并且使写作内容具有“独特视角”,特别重要的是成稿之后要使其具有可推广性、可借鉴性以及有利于形成经验和成果。这就需要记者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要对已经获取的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着眼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党和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为农村组织学习借鉴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强化写作的细致性,还要求记者学会运用“百姓语言”进行写作,新闻稿件既要具有深度,而且也要让农村老百姓看得懂,不能只是成为专家学者的文章。记者还要对新闻稿件的文字、数字进行推敲,确保不出现低级错误。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题材新闻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这就需要“三农”题材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能力水平,从解决当前存在的选题不接地气、采访不够深入、写作比较粗糙等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对“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的研究,重点要在强化选题的精准性、突出采访的深入性、强化写作的细致性“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努力提升自身的采访与写作能力,制作出更符合形势需要、更接地气、更振奋人心、更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新闻。

参考文献:

新闻写作技巧篇5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等,是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的,可以说对我国的新闻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各种媒体形式的出现,逐渐取代了电视媒体的地位,因此,电视媒体也开始进行改革与创新,一些电视评论节目开始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将针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及写作技巧作相关分析。

一、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

1、选题要针对热点问题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来源是多渠道、多领域的,涉及到方方面面,而新闻评论节目区别于普通电视节目的特点是要对社会上产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询其本质,不单单是向观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信息。电视评论节目大都是选取当天或是最近一段时间人们热议的话题进行评论,尤其是关注一些突发性事件、危机事件和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节目,就十分重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所评论的内容都是当天或是近期内的一些热议新闻,同时挖掘其深度,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论点。像主席出访、国庆期间景区票价暴涨等问题,都是民众所关心与关注的话题,容易激起观众的热情,引起共鸣。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般都立足于社会热点问题,它的切入口很小,大都选择一些微观方面的问题来评论,由小及大,由微观到宏观进行挖掘。比如《新闻1+1》中2013年3月30日播发的《这个错判,今天是否还会发生》,4月12日播发的《活禽市场,关?还是管!》等,都是普通民众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也都是切入点很小的话题。

2、新闻评论有声有色

主持人是评论节目的核心人物,是整个节目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整个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评论节目十分重视新闻主持人的选拔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般选择有实际报道经验的优秀记者作为主持人。主持人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而且对节目观点进行宏观把控,对新闻进行有益的平衡和补充,把选题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在每个“关节点”发出疑问,防止受众落入窠臼。②对新闻事件进行合理而全面的解读,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保证舆论的正确走向。以《新闻1+1》为例,该栏目最初的模式是两个主持人白岩松加董倩,现在改为单一评论员,由董倩和白岩松轮流主持。这两名经验丰富的主持人,用深刻、理性、犀利的语言对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积极有效地掌握节目调度,把握节目的整体风格、评论的倾向和节奏,协调可能在评论节目中出现的当事方和第三方评论的关系。

在近些年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出现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画外音评论的使用,现场记者不再出现在镜头当中或者并没有栏目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而是使用了大量的已有的音视频素材。这样的评论形式,既可以弥补现场感的不足,做得声画对位使得画面富有真实感,也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介入过多的嫌疑,给切实的画面添加文本解读和观点评述,在不知不觉中将栏目的意图和观点传递给受众。如《新闻1+1》、《新闻周刊》中的视点栏目、人物栏目都大量的使用了画外音评论。

在以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如《焦点访谈》等节目都极少使用第三方评论,但在这些新式的评论节目中第三方评论被大量使用。第三方评论一般都会请在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专家,他们具有着较高的权威性。第三方事实上与新闻事件相关方没有直接关系,新闻评论栏目可以借用第三方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这样可以避免预设立场之嫌;多种声音的加入,也可以拓展节目的层次和深度以及节目的丰富性,对于整个节目的节奏也有影响,第三方也可以很好地同节目主持人进行互动和交流,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双方合力制造舆论场。

3、事件与评论交织并进

电视画面在展示评论中的事实时,比文字有着更加直观的优势,那些记录新闻现场的图像更是对事实的一种再现。除了镜头语言外,电视媒介重视视觉和听觉的特征,也使其拥有了采用解说、同期声、背景资料、字幕特技、图表、多媒体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对于抽象观点的表达,或是评论中论据的呈现,都增进了说服效果。③在电视新闻评论的节目编排中,我们看到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建构节目:两个场(事件发生地、演播室)以及三方人士(事件当事方、独立第三方、主持人)。这些因素在节目的结构中是交错的,事件信息挖掘展示和多方评论交织并进,不是按照线性的讲故事的模式,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往前推进。

二、在进行新闻评论写作时要注意技巧的运用

1、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相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时效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电视媒体已经不再是信息的第一者,所以目前存在着传统媒体由事实的者逐渐向观点的者转向的趋势。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往往都是摆事实,给出明确的意见和观点,存在着重事实轻评论的现象。当下的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会对新闻事件或者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事件发生的机制,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将事件放入整个社会的全局进行考虑,新闻评论节目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模式。

我们试比较央视的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和《新闻1+1》。两个节目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焦点访谈》更类似于一种新闻监督报道,通过记者深入现场挖掘事实,最后由主持人来评价事件,营造社会热点话题,着重对于事件本身的展现,如在1997年播出的《罚要依法》的节目流程是:问题的举报——新闻记者调查揭示事实——节目主持人评述,这是一种线性的模式。《新闻1+1》是关注当下已经存在的热点问题,不断深挖事件发生的内在逻辑机制和事件的影响,它采用的模式是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追踪调查,配合演播室的评论解析,穿行,是一种非线性的模式。它是一种事实与评论并重或者是评论分析重于事件本身的结构。例如《新闻1+1》在4月17日的《修路不能靠暴力开路!》,它并没有单纯地指责施工单位的野蛮行径,而是针对这种暴力打斗行为延伸到了中国目前存在的征地问题,归纳其中的原因,延展出转型期中国的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交织的现状,再依靠评论员和第三方评论对事件进行梳理和评价,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2、要充分将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

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因此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新闻评论节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形态。如央视的《新闻1+1》、《新闻周刊》等栏目都在新浪微博中设置了自己的公共账号作为与网友和电视观众交流互动的平台,网民各抒己见,留下了许多宝贵而又真实的记录,且在电视节目的播出过程中也会大量使用来自网络的信息包括网友的评论等,百度“新闻1+1”贴吧可以找到上千个帖子,光主题就有几百个,帖子多达几千篇。比如有网友这样说:《新闻1+1》节目办得挺好,为我们说出了一些真实问题。在2010年“中国电视榜”中,《新闻1+1》获得了“最佳时评节目”,白岩松则轻松获得了“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奖。这些奖项不仅是一份荣誉,更重要的是大众对《新闻1+1》的认可和拥护。

三、结语

在中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央视的《新闻1+1》栏目是极具代表性的,体现了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诸多特色和变化。它注重时效性,大胆采用多样的电视语言表现形式,在维护社会利益、引导社会舆论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从它身上也反映出了电视节目的发展变化。

新闻写作技巧篇6

在开始写作之前,弄明白几个最基本问题将让工作事半功倍。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要写,读者是谁,客户希望读者看完后有什么反应,等等。

有时候客户让我们写稿子是为了满足日常发稿需求,有时候是为了配合产品上市或者是营销活动,还有时候只是为了客户的老板高兴。

如果我们能够为稿件找到它真正的读者――有时是客户,有时是客户的消费者,有时是客户的大老板,我们就会对稿件在宏观上把握得当。总之,只要明确了客户希望对读者产生的影响,稿件的方向多半会自动浮现出来。

不要让客户站在岸上

卡耐基说,人最难反对的就是自己的主意。要让客户认可我们的稿件,不妨让他感觉到这是他自己的主意。所以,撰稿时,把客户拖到同一条船上,而不是站在岸边指手画脚,往往能发挥神奇的作用。

在一开始就让客户坐到桌前,和我们共同讨论稿件的读者、目的和风格,效果比我们先提出草案,作为靶子让客户批判要好。原因在于,前者可以在“客户需求”方面达成共识,其意义第一节已作剖析。

在撰稿进度中,我们需要时常提及并感谢客户的宝贵智慧。比如用这句话作为一封邮件的开头:按照昨天下午你的建议,我们对草稿进行了三处修改……

把答案逼到墙角

如何弄清楚客户需求?如何让客户坐到同一条船上?经验丰富的同事常常采用高明的提问技巧。对撰稿而言,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更容易明确稿件的风格、思路、框架乃至具体的表述方式,直接推动稿件的成功。

我们的建议是,提问的时候要勇敢,不怕被看做无知。会上不懂装懂,会后痛苦撰稿,交稿后不被认可。直率、真诚地当面提出问题,事情往往变得容易。

通过提问找出答案就像在河里网鱼,我们从大河中找到一段,大面积撒网,再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鱼拥挤在一块小小的水域,被网拎出水面。为了更快、更准确地网到鱼,我们交替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用开放式问题找到方向,用封闭式问题进行精确定位。

比如说:

――那么我们这次要提交的是什么呢?(开放式)

――传播策划案。

――这个传播策划案是不是这样写,第一屏背景分析,第二屏主要受众,第三……(封闭式)

――大体上是这样,最好还要加一个Roadmap。

提问可以层层筛选,最终将答案逼到墙角,束手擒来。退一步说,就算提问不能直接找到答案,它也可以推动思考,明晰思路,从而更容易找到通往正解的道路。提问的方法并不复杂,重要的是提问的意识、胆量和用提问网住答案的智慧。

另外,当我们入行日久,俨然资深人士时,提问可能不仅要勇敢,还要聪明。比如,客户一口气喷了一卡车专业术语,我们摸不着头脑又不好意思挑明,可以说我知道您在这个领域非常资深,同时咱们的受众可能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假设我是一个对这个行业完全不懂的听众,您会怎样给我介绍呢?

一步到位

一个月以前,我们接到客户撰写营销案例的要求,需要拿出第一稿进行讨论,结果一位同事一口气谱写了2万余字的鸿篇巨制。

第一稿写2万字的风险很大,因为如果稿件被(经常发生),撰稿人和客户都会遭受巨大打击。

这好比50公里定向越野,我们一口气跑完全程,才发现方向错了,感觉多半不太美好。办法是分段来跑,跑5或10公里,就掏出GPS,对着地图核查一下,看有没有偏离,再进行调整。如此反复,就会少绕弯路到达终点。

新闻写作技巧篇7

一、“武装的眼睛”:作者的新闻学立场

新闻报道和写作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或方法问题,首先是新闻观念的问题,人们如何“理解”新闻将直接决定新闻工作者如何“报道”和“写作”新闻。作者的新闻学观建立在对新闻理解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批判了传统新闻定义,但他并没有否定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指出,色彩斑斓的新闻的定义只不过是单纯的技术论思想的反映,这是作者思考新闻传播的逻辑起点。

第一,他将新闻传播纳入社会学知识框架思考,“新闻传播是由‘框架’与‘表述’所决定的。”所谓“框架”,“考验的是传播者的人类认知、生命体验、社会期待”;所谓“表达”,是指“纯熟运用语言组织语境”。由此,他认为用“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来规范、引领新闻传播是片面的,新闻应是“供给一种自由竞争、讨论的机制。它呼告的是理性反馈。”从形式上看来,这并不是一个严肃的新闻定义,然而这是深刻的,呼唤出了新闻学的精神,从更广泛的视野揭示出了新闻传播是一种“文化生产”。这种创见,是源于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即他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他说:“新闻是人性、社会事件、传媒、文体形式的有机相乘。”

第二,书中的历史思维。首先,这是由新闻传播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存在价值体现在它的时间性和真实性。因此,传受双方在理解具体的新闻事件时必须结合社会情景作出适当的调整,且纵向考察事件的形态,谭嗣同有云,“报纸都是当代史”。这就是他所强调的“单元观念史”,这是新闻从业者的记忆官能,一种在历史的纬度里的“新闻眼”。作者的新闻史观,强调了历史的鲜活性,为新闻史学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反对简单地将一切抽象化、数字化、超然化,呼唤的是具体的历史记忆。他把这种新闻传播学的品质称为“感情记忆”。当然,这也是作者对目前新闻传播界的历史性反思,是知识分子良心的呐喊!他提出了新闻传播的两种危险倾向:一是新闻的娱乐化,由信息和娱乐合成的新概念的流行;二是将新闻传播错误地理解为简单搜索事实的观念以及行为。

第三,新闻学的“生态框架”的建构,通过作者的“采访论”、“写作论”、“文体论”而体现出来――努力将新闻传播导入社会学框架。

一是,对新闻传播文化的生产机制的考察。新闻传播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的构成方式,制约着社会语言、思维、公共空间的形成,而新闻是人类追寻精神的文化力量。传者与受者展开了互动的文化生产,新闻成为受众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

二是,新闻学“生态框架”的研究范围限定――“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将“公共空间”列入讨论,是作者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反思与建设。“议程设置”过分夸大了媒体人的客观效能,对受众的主观能动性缺少信心。事实上,人类无论在何种情景下都离不开知识背景、生命背景,换句话说,作者承认每个生命个体的同时在场是以不牺牲个人立场为前提的,因为,无论人们从哪个角度去解读信息,都无异于盲人摸象。

三是,新闻传播是健全社会的利器。作者认为,新闻传播实质上就是搜集情报,将信息制作成信息包,并将它们传布四野。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互动过程,是一种文化生产,而这种文化生产是否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决于一种良性的传播机制。

这种理想将外化为新闻实践,我们知道新闻学是由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与新闻史组成,而作者并不是将三者分割开来,而是将其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文体资源的开发

第一,如何理解新闻文体?作者对新闻文体的理解已超越传统意义,他不仅看到了多元化时代下的新闻文体的变化,并且将新闻文体作为一种社会背景。作者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新闻文体:其一,用历史的视野去诠释新闻文体,这主要体现在文体形态的单元史构成,这是记者的智慧资源。其二,“新新闻主义”的视野。他反对抽象统一的标准,重新诠释了新闻报道的本质特征――“客观主义”,即不仅是客观的事实,而且还有真实的情感,在多种样态的事实中产生它们的符号学意义。

第二,文体的分类。文体的分类是新闻写作研究的重要课题,因划分标准不同,使得研究成果大相径庭。作者认为文体的分类有两个特征:其一,文体分类的相对流变性。每种文体的运用背后总是离不开信息体系、论证、方法、风格的选择,这就使得在应对具体的新闻背景与不同的新闻事件之时,它的规则只能成为一个相对的参考体系。其二,文体之间的互相吸纳性。每一种文体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每种文体都是在努力揭示不同新闻事件中的信息,反映的差别只是微妙的。虽然如此,他也无法避免对文体的分类,把新闻文体分为印刷媒介文体写作和电子媒介写作。因此,这不仅超越了标准之间的差别,也将所有新闻文体纳入了自己的视野。

第三,新闻叙述的“修辞学”。作者将“新闻叙述自来就是一种修辞化叙述”引入了新闻文体理论,这是他新闻价值观的逻辑必然,是系统新闻观下在新闻文体理论方面的反映。他在探讨了各种叙事理论后,提出新闻写作并不只是一种技术性的工具手段,“更应该是战胜人生的号音、交流心灵的使者”,是新闻价值观、结构与容量、文体与因素、气息与文体、修饰与篇幅、语言的运用的综合。

第四,新闻写作的意义。新闻写作是多种特征的综合体。新闻写作是一种传播,而其文本具备信息、符码和载体三元素,记者则是传播中的“守门人”,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学者型记者”,他们风格不同的自由表达构成了新闻写作的主体。因此,新闻写作不是一种对新闻现象的摹写,而是一种创造。在此基础之上,他揭示出新闻写作的规律:一是事实是说话的语言;二是对事实的运作;三是社会人生的探寻。

三、新闻文体的展开:新闻报道形式及其写作

作者紧紧抓住新闻文体的精神,结合具体的形态,展示新闻写作的技巧,凸显新闻文体的品格。他在书的后记中直接述说了自己的“神圣伦理精神――对新闻精神的敬畏而操作的”。他将这种“神圣伦理精神”融进了各种新闻文体之中。

作者进一步解析每种文体的结构形式。结构形式是每种文体区别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它是新闻写作的框架,但结构只能是历史的,新的生产方式总要出现,记者不能总是以形害意,分类的理论总是滞后的。因此,新闻文体的写作必然要求总结一些技巧与原则。事实上,所有的新闻写作专著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写作技巧的研究上,然而,这种技巧与原则是抽象的,他将这些技巧予以展开,在文体的“工作台”、“形态”、“可能选择的空间”、“样态”、“形式”中去书写他们的灵魂。

第一,记者主体精神的确立。其一,需要社会学的眼光,在“社会学想象力”中,“人们会让想象的社会目标与当下的状况产生对比、抗衡,从而认知在一个网络之中的些小事物所深蕴的含义。”其二,记者思想的高度,这取决于记者生命空间的大小,以及他社会学眼光、灵活运思的能力。其三,让记者的认知、审美体验融于叙事中,结合人的命运、性格来书写,然而,记者主体精神的确立,是新闻记者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理想和动力。而记者主体精神反映在新闻写作上就是记者新闻写作的思维和心理。作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表现:首先,尊重现象与反缩减;其次,要有多向思维;最后,要在大的生命空间中纵横。如此,记者需要有深刻的人生体验或对文本存在的人类学感知,需要广阔的生命空间,走进新闻本体,充分地进行交流。这反映出记者的主体精神包括命运观、人性观和文本观,也包括对技巧的具体运用。

第二,紧紧把握文体的特点。在这个层面,他关注的已经是文体的外化――文本。文本已不是如文体那样抽象,但它表现文体。而文本就是写作的结晶,作者用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来展示写作的技巧。文体的特点表现在新闻写作上主要是新闻写作的结构和技巧,其目的也是让叙事清晰、完整、立体和符号化。他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新闻写作的结构:一是由其外部入手来观察新闻结构的外在形体和基本格局;二是讨论新闻写作的内部结构要素――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五个要素;三是对新闻写作结构的本质规定――主体、结尾和背景。技巧则包含新闻语言和新闻写作的笔法,如果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包括新闻写作的结构,如此,也不能穷尽其意义。总之,他的着眼点是交流,便要在展现理论图景这一写作策略外,完成进一步的具体沟通。

第三,突出经典新闻写作的特点。一是他所举范文之多,且尽可能关注统一的现代性原则而不分中外;二是突出时代主旋律,反映出新闻文体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注意历史性,文体的新旧构成了一个广阔的新闻场;三是善于分析技巧、认知和感悟,并互相充实。四是在这个新闻场中,扩大我们的“生命空间”,让所有的因素在具体的新闻样态中激荡。

参考文献

1、王春泉,《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自序》,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2、王春泉,《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页

3、王春泉,《武装的眼睛――现代新闻报道形式及其写作》,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新闻写作技巧篇8

上述形成新闻写作技能的四个条件,大部分都是无法由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转化而提供,因为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不可能为作者弥补生活阅历、思想水平等方面的不足,也不可能为作者解决语言技巧、表现方法方面的难题,仅仅能起到指示方向、标明路程的“路标”作用。因此,记者、通讯员要把新闻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就必须按照新闻写作技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长期的技能训练。

状物训练

借助语言工具,描绘景物形状,这是新闻写作技能的一项基本功。它的原理与绘画相似,眼传心、心传手,所不同的是绘画者状物用的是线条和色彩,而新闻写作状物用的是词汇和句式。状物训练的关键在于“静观默察”。无论写人写景,都要做到绘声绘色,都必须经过认真、反复的观察,一方面捕捉景物的特征,另一方面选择精确的词语,这样既经过了“心”的训练,也进行了“手”的训练,经过长期的描绘练笔,就可以逐步做到眼到手到得心应手了。

状物训练要注意多样化,无论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还是工农商学兵战线上的新成就采写,都可以随见随练,开始阶段不必受主题结构与写作要求的拘束,可以灵活运用。

叙事训练

用语言叙述好新闻事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又一项基本功。叙事训练的关键在于“入情入理”。人必有情,事必有理,无论叙述哪一类事件,都要注意准确地表现人之情、事之理。这就需要在叙事之前,对人对事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比较出事件过程中各个情节孰轻孰重、孰主孰次、孰真孰假,从而使叙事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这也是“心”与“手”的结合训练,即心之所得、手之所用。

叙事训练必然要受篇章结构法则的约束,因为事件本身就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层次结构。所以,它就不像状物训练那样灵活不拘,但是叙事技法变化多端,或顺或倒,或详或略,或断或续,在训练中,也完全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技法练习,一练一得,逐个掌握。

抒情训练

运用语言艺术,抒发各种情趣,这是新闻写作技能的第三项基本功。人的感情和志趣,本来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但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却能变无形为有形,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抒情训练的关键在于“借景托物”。人物的喜怒哀乐、志趣的雅俗高低,无形无状、无声无色,但是一旦与景物相融,就会使人引起丰富的联想,受到深刻的启发。这就是通过借景托物、咏物言志的手法收到的效果。

在新闻抒情写作中,有些作者一味地堆砌华丽的词藻,往往只在过多的形容词和排比句上下功夫,而不注意在情真意深、联想巧妙上花力气,这就是只练“手”而不练“心”,结果必然是情不真意不深,华而不实。由此可见,生动的语言不等于华丽的语言,朴实的语言同样可以生动。

说理训练

讲究语言逻辑,阐明正确的观点是新闻写作技能的第四项基本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正是思维活动逻辑性的反映,因此,论证、反驳等说理写作既是语言的逻辑训练,更是思维的逻辑训练。说理训练关键在于“有理有据”,即既要重视巧妙有力的论证推理,也要重视胜于雄辩的事实根据。没有前者,事实根据只是一堆零乱的缺乏内在联系的材料;没有后者,论证推理只是一套虚伪的苍白无力的诡辩。因此,就说理训练而言,同样需要思维与语言密切结合,要在事实与观点的内在联系上下苦功夫。

上述四种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相结合的“练功”方法,有一条基本规律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手”。没有心之所得,决不会出现手之所用的奇迹。因此,在新闻写作技能训练中,记者或通讯员仅仅强调勤于练笔是不够的,还应该突出强调勤于思考。

新闻写作技巧篇9

实际上,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新闻写作,都具有一定的精神客体属性,但是在写作技巧和社会职能方面则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精神共性,这一点由构成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因此,无论是从新闻文学经典作品来看,还是新闻创作中的审美变化情况来看,两者之间的分野与融合现象都较为明显,而且在融合空间中还有较大的拓展余地。以下将就两者关系进行详细分析。

 

一、保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融合文学的表现技巧

 

在新闻创作当中,必须以真实客观为基础,而真实性更被视为新闻的命脉,同时也是新闻创作的基本原则。该原则主要体现两项内涵:第一,在新闻创作当中,必须以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或者人物作为协作基础,体现其客观真实性。第二,通过新闻报道,能够将生活中的真实进行还原与体现,使公众对其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新闻创作当中,创作者需要最大限度的剔除个人情绪,不能在写作当中融入过多的个人立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事实说话”的特点。但是在文学创作中,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则与此不同,在真实的生活素材之上,作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价值判断等对这些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从而体现出生活特质、情感价值、艺术感受等。与现实生活相较,文学作品对主观因素的反应较为鲜明,从而与客观认识合为一体。这其中既有作者的情感反应,同时也有作者的认知、评价在其中。

 

但是,在新闻文学这一事物面前,当公众利用上述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时,就会看到在新闻创作当中,在保持其真实性的同时,使其专业价值更为突出。新闻文学的创作颠覆了传统新闻写作的束缚,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充沛,而且在新闻创作当中适当的融入自身情感,从而使新闻具备了宝贵的情感价值,在保证其真实性的同时,也引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公众能够在感性的阅读中发掘其中的真相,这一点尤其可贵。

 

二、突出典型,以此探寻生活内涵

 

一般来说,文学创作需要保持对社会的敏感性,而记者则需要在这一方面能力更突出。这是由于文学与新闻都是以生活为创造源泉的,在生活内涵的反映出,两者最终会出现殊途同归的效果。两者在创作当中都需要突出典型性,利用特点的事物或者人物体现生活变革。而新闻创作中的典型主要体现在人物选择的典型性上。一方面是在公众生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人,一方面则是具有典型品质或者特殊经历的人。前者譬如政要、明星,或者如任长霞、孔繁森等。这些人物的品质、事迹等,往往能够体现出社会价值的选择。在事件的选择中则应当突出其重大性,在新闻报道中事件的发生必须具有强大的社会反响,或者会对公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在意义内涵的发掘中,则需要体现其深刻性,新闻谭穗其中更是社会意义的本质探究,只有在深度探索当中才能发掘其更深的社会价值,从中发掘中具有影响力的普遍意义。

 

而文学对于任性、社会、审美的探索更趋于感性,在表达中更生动也更具体。新闻文学则融合了这一优势,在关注事件真实的同时,引发受众对于报道主体的关注,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引起心灵共鸣,进而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和公益心。从这一层面来讲,新闻文学实现了两者的使命融合,利用崭新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实现了社会公正并维护了人性的尊严。

 

三、创新新闻写作结构,引入文学技巧重新布局

 

一直以来,新闻创作普遍采用倒金字塔模式,这一写作构架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其优势在于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简单明了,传播性更明显。但是在这一写作构架内,也存在着形式呆板、叙述机械等问题,造成阅读性下降,容易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而新闻文学形式的出现,则站位较为特殊,是对现有写作模式一种创新,体现出作品结构与风格上的创新变化。在这一创作理念指引下,文学与新闻的界限彻底被模糊,但是其主题却更为鲜明而深刻,在谋篇布局中浑然天成,情节更具吸引力。其中的经典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前者立意深刻,在结构上体现出完整性,而后者则在布局上疏密有度,对比鲜明,这些都体现出新闻借鉴文学技巧的成就,不但阐述了新闻事实,同时也是作品的情感与内涵得到升华。

 

四、实现文学与新闻语言技巧的融合

 

在表达方式上,新闻文学的最大特点在于语言生动、文字鲜活,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在写作中突出文学风格,并以此构成有意境、有艺术气息的新闻创作模式。融合了文学写作技巧的新闻创作,具备了传统新闻中一项缺乏的意境因素,利用构思技巧和叙述技巧,更加逼真、生动的表现出新闻背景和事物环境,进而在主观意识和客观情境上形成高度融合,成为新闻报道当中的一个创新点。此处所指的细节描写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必须根据真实事件或者环境体现创作意图,从而利用优美文字产生做进感染力,使受众对于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完美的文字体验。

 

结语

 

新闻写作技巧篇10

显而易见,网络新闻写作与报纸新闻写作存在明显的不同,所有的新闻记者和网络都应当也能够了解其中的差异。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是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相比,其形式与文风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根据罗伯特・奈尔斯《网络写作教学》(teaching online newswriting)的总结,并结合笔者的观察与实践经验,网络新闻成功写作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步骤,并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个性化写作的创新与超越。

1.发现网络新闻写作独特性的方法

既然网络上的海量新闻要与报纸新闻和期刊新闻有所差异,那么记者就要首先了解网络新闻的独特性在哪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媒体还没有把握网络时代的机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机遇是不存在的。网络出版提供了多种独特的新闻写作模式,而且启发记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里迅速掌握这些方法,这样才可以让网络新闻在激烈竞争的时代里独领。

新闻写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正统的教科书并不是学习的最佳素材,直接阅读网络新闻将是最有效的办法。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可以借助别人的经验而少走弯路,比如网络新闻写作指南一类的读物,这对于改善和提高网络新闻写作技巧是需要的。与传统印刷媒介新闻写作框架不同,网络新闻写作是通过博客、维客和论坛形式出现的文字样式。

2.网络新闻写作充满了神奇与魅力

博客的写作与报纸新闻最为接近,特别是专栏写作更是相似。博客写作并不要求全部用第一人称,实际上最优秀的博客就像最棒的特写专栏,需要的是震撼人心的独创性报道。但是多数博客的做法是发出与众不同的另类声音,以此吸引挑剔的读者的慷慨点击,这不是成功的关键。最关键的是作者必须把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敏锐的洞察力隐含于报道之中,让读者迅速而直观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当然,如果博客能随时随地更新就更好了。

维客是一种提供多人共同创作环境的网站,即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的页面数据。因此,维客的作品最终是由作者集体完成的。它与报纸新闻的不同是维客新闻可以随时复制、修改和更正。当然,维客新闻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作者在加入最新的信息时与旧的文本完全吻合,因此在网络新闻的写作里,维客新闻是难度最大的。尽管如此,维客新闻依然是吸引读者不断更新信息的最好形式,也是激发网站流量飙升的直接动力。

留言板已经被报纸网站使用多年了,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些独立的新闻网站,它们依靠留言板的功能聚合了大量的人气。最优秀的版主利用最高明的采访技巧,即把网站的大量留言集中归类,然后直接链接到网站的社区板块中,巧妙的话语、个人化的叙事和充满智慧的措辞,这一切都充满了神奇的魔力,吸引了一批粘着度很高的网络游客。

种子写作是把报纸标题的写作技巧应用到新媒体的方法,其本意并不是为了信息的传播,而是借助于写作的种子吸引好奇的读者的点击、挖掘和链接。报纸的标题是为了吸引读者阅读标题下的新闻,但种子标题是为了吸引读者通过RSS或e-mail来填补新闻,当然最好可以激发读者把种子播撒到其他的e-mail、即时讯息和Social Bookmarks(一个比较好的增加外链的手段)。那么,网络写作利用这些模式的具体技巧是什么呢?当然,传统写作技巧还是有用的,比如主动语态、结构清晰和措辞准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技巧呢?

3.直达读者眼球――为搜索引擎而写作

关键词是网络写作的关键一环。网络写作与报纸写作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它可以直接进入搜索引擎的页面,因此,网络新闻写作必须准确地选用关键词,即最有可能被读者搜索到的词语。因此,作者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读者的立场写作,这样他就可以决定读者最有可能使用什么词语搜索到此条新闻。

主体提炼至关重要。为了增加被搜索的机会,网络写作者需要尽力把新闻提炼出1-2个主题,这样作者就可以在标题中使用选定的关键词和独特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使行文跌宕起伏当然是更高的境界。如果写作过程中产生新的观点,就可以另起炉灶单独成文,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实现不同新闻之间的共享。

新闻写作技巧篇11

《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中国记者》陈芳、陈国权著;新华出版社出版)做记者也是个技术活,光有热情,缺乏技巧,仍然无法实现记者兼济天下的抱负。新闻采访报道看似简单,“不就是问一问、记一记、写一写嘛。”实则比较复杂,其中包含的复杂因素很多,比如联系采访的方式、选择采访对象的技巧、与采访对象事前沟通的技巧、查阅背景资料的技巧、设计问题的技巧、提问的艺术、写稿的技巧、核对事实的技巧,还包括发稿后与单位领导的沟通方式,事后与采访对象关系的维护,等等。很多刚刚毕业,怀有满腹新闻理想的年轻记者,新闻热情高涨,但是采访不得法,采访对象一拒绝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甚至有记者刚入门时,连地方都找不到。处理这些问题的办法,在这本《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中,能找到。

作记者也是个苦活,光有热情,一段时间的苦受下来,热情就没了。近年所有重大突发事件现场都有记者的身影,在抗洪前线,在地震泥石流灾区,在冰雪灾害一线,记者采访必定受尽艰难困苦。但更为常态的“苦”是平时,写稿是个体力活,每天写额定数量稿件和完不成任务就要“末位淘汰”的压力之“苦”压得记者喘不过气来。怎么应对这种压力,在这本《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里,能看到那些成功的记者把这些压力当成了动力,促进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提高。

作记者还是个“耐力活”,要学会忍耐。有些采访不受人待见,被拒绝还要百折不挠地继续争取,就差跪下来叫爷爷了,只是为了完成采访任务;采访时遭人白眼,被人不理不睬,还要装作皮厚继续发问;在采访时被人拦住百般挑剔百般刁难,就是不让你接近现场,摄像机、照相机经常被搜、被摔,甚至人还被打;从这个角度,记者还应该拥有“抗击打能力”。怎么忍耐,怎么获知真相,这本《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能告诉你。

《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跟踪采访报道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在书中,您可以追寻中国顶级记者的成长轨迹,看到他们未成名前的趣事,了解他们成为记者的种种机缘巧合,深入他们的内心,领略他们对社会与新闻的感悟,感受他们对新闻理想的追求,思考他们做人做事的方法,分析他们在新闻道路上的成功密码,是一本难得的新闻励志读本。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年轻人,可从20位获奖者中挑选一位心仪的前辈作楷模,复制他的成长路径,减少自己的试错成本。

新闻写作技巧篇12

新闻敏感性,意指新闻记者“敏感的捕捉新闻线索和新闻事实,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力”,这是一名优秀记者必须具有的业务素质,其决定了一名新闻记者的新闻发现力,直接影响着一名新闻记者的工作效率和业务质量,决定着新闻报道的含金量,直接关乎新闻影响力。对于一名新闻记者,其新闻敏感性主要依靠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工作的勤奋,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思维的活跃性。在日常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敏感的判断到,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线索,哪些是值得挖掘的新闻。新闻敏感性的培养,这不是一时一刻通过集中培训、强化训练就能够获得的,而是一名记者长期有意培养的过程。首先要具有丰富的新闻学理论知识,比如对于哪些是新闻,哪些不是新闻,有深刻的领悟。同时,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透过时间的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质,透过新闻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而很多时候,平平淡淡的事件本身后面,深埋着巨大的新闻价值。平时要多走访,多调查,多做研究,多提出疑问,多思考。生活之中处处皆新闻,我们记者要常怀“发现”之心,在一般之中寻找特殊,在表象之间寻找规律,在规律之上看到异常。这样我们对新闻的报道,就不会是局限于对事件本身的简单描述,而是在新闻报道中,挖掘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本质新闻。

二、在实践和写作中熟练运用采访技巧、采访艺术

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对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环节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言论。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安岗同志说,到基层看形势,脚底板下出新闻。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

采访作为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采访到最需要的东西?如何与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就需要记者掌握一些必要的采访技巧。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得真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把金钥匙。段存章说,采访学是一门科学,采访学也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才能收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

1、“不打无准备之仗”。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其次,拟订好采访提纲,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制作采访提纲。

2、在采访中抓“活鱼”。“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要坚持“四多”:多跑基层,多到现场,多接触群众,多用眼睛采访。尽一切努力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兴趣,捕捉有特色的新闻。“只要脚上功夫深,不怕笔下没有好新闻。”同志说:“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作比较。”对新闻事件和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再进行报道。

3、应注意运用提问的技巧。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的技巧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采访提问是对新闻记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记者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

4、要善于观察和倾听。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可用温和话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

三、在不断的实践和日积月累中提高写作能力

写什么内容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不停笔地写,以此训练自己的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都是对记者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职业记者来说,最低的要求就是要很容易地将采集到的新闻和对新闻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个记者是做不好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必须不间断地练习才行。即使今天没有采访任务,也没有什么稿件需要交,也不要让自己的笔停下来,可以抄一段书,可以给朋友写一段话,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感受记下来,等等。

著名作家契诃夫死后,他的夫人发现他的一摞笔记本中记了很多一段一段的话,其中不仅有契诃夫平日里看到、听到的事情,还有他所感悟和思考的东西,这些东西准确地说,都是一些片断,都是契诃夫在平日里随手记下的东西,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手记对契诃夫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我国宋代有一位著名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对想要从事文字写作的人来说,这些经验是完全可以借鉴运用的。

四、在实践和长期的写作中不断充实理论知识,提升理论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