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5 14:53:4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篇1

一、与孩子交流的密码:对话要听懂孩子话语中的“暗示”

任何一个孩子,都拥有一颗纤细而敏感的心。他们就像一个小阴谋家,想知道答案,却不肯把问题好好问出来。因为他们害怕被责骂或被嘲笑。这样的心情,并不亚于一个在社会上待了几年的成年人。孩子不肯把担心的问题直接问出来,即使是父母,他仍然对你有一些不相信。这个时候,猜出孩子的暗示并及时给他想要的答案,可以简单有效地安抚他杂乱的情绪,让他对你敞开心扉。或许只是一个高兴的微笑,但那微笑对父母而言,就是一个重要的密码。

比如孩子对你说:“表姐要走了,我又要自己玩了。”你可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和表姐很要好,她走了你很难过。”说出孩子羞于出口的话,令他感受到你明白他的心情。

犹如对待一个大人般同情孩子

孩子这个词汇,意喻的是一种智慧。处理不好与孩子的关系,所产生的后果,比起处理事件要严重一百倍。怎么才能与孩子好好相处?其实有一条捷径,那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大人。

把孩子当成一个大人对待,有些矛盾可能就会避免。不用一直站在一个高度上和孩子交流,那样累的是家长,不理解的是子女。就好像所谓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如果以朋友之道解决就很容易。对子女来说,从自己父母身上得到大人般的对待,也许在30岁之前都是令他们感到骄傲的一件事。

二、语言的力量表扬与批评是双刃剑

在家长群中,有两类人数量众多。一类人擅用批评,常把自己的孩子骂得抬不起头;而另一类人习惯表扬,从不对孩子严厉指责。

表扬与批评,在儿童心理学上,都是一种带有评定性的判断类词汇。如果可以,都不应该常说。批评会令孩子的心情以最快的速度沮丧,然后马上转变为愤怒,接着就跟家长对抗。其实仔细想想,在批评中默默顺从的孩子能有几个?不过吉诺特教授的研究中有个令人惊奇的发现:即使是表扬,不领情的孩子几乎占到了满数。有很多孩子,对于家长的表扬不能安心地接受。他们质疑自己是否有这么好,但绝对不会把这话讲给爸妈听。这样的表扬不能进入他的心里,也就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搞不好下次他就偏不这么做。

所以,不支持家长表扬或批评孩子的吉诺特教授,带来的理论发人深省。对于孩子,家长不必要对他定性。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在以后和孩子的共处中会变成一个潜在的危机。孩子需要被判断的只是他的行为,至于他是不是一个好人,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关注。

如果一定要发怒,让它实现最大功效

不管是中国的父母还是外国的父母,都不得不承认一个道理:想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完全不发火,是不可能的。

发怒,都是有特定的理由和具体的过程。往往是经历孩子忤逆家长家长严加斥责孩子挑战威严家长愤而责骂孩子摔门而去家长继续谩骂最终后悔这样的过程。如果完全按照这个情形,发怒一次就会破坏一次家庭的幸福。如何让发怒实现其最大的功效?最关键是要给孩子启示。在与孩子对骂之前,先告诉他你为什么发怒。我们的父母总是把话题一下子带到深处,而忽略了对事情进行简单阐述的巨大力量。陈述句能够令人平静,即使对孩子也一样。把眼前发生的事以陈述的方式回放一遍,可能双方都会发现自己显而易见的错误,怒火就避免了。

即使不能避免怒火,如果清晰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你会发火,孩子会记住的可能性比去骂他要大N倍。没有孩子愿意记住自己父母横眉冷对的样子,就像所有的争吵与责骂都会在大家心里留下伤痕一样。

三、责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责任这个词是有千斤重的。不要说子女,很多父母也有承担不了的责任。在孩子心智还未成熟时,就要教他什么是责任。他会在随后的人生中不停得到体验,最终在痛苦的时候才不会想逃避责任。

吉诺特教授对于孩子学习责任,总结出一个完整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与家长无法分开,他们融为一体,共同学会承担责任。

父母与子女都要重视真实的感情。比如女儿对爸爸说:“爸,我今天被老师批评了,真倒霉!”比起焦急地追问她为什么,如果爸爸可以先重复一遍女儿的心情,双方都能获得真实的感情。觉得倒霉就是觉得倒霉,不必为了这种情感而羞愧。错误是可以改过的,感情无须抹杀。

获得真实的感情,是为了就感情论感情。因为人都是感情的动物,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共鸣。欢喜也好,悲哀也罢,甚至失望愤怒沮丧,这些感情都可以用最简单的对话得到强调。

“你很哀伤”“你觉得不甘心”“你这么高兴,我的宝贝”这样简单的重复性话语可以令孩子神奇地打开他的心扉。孩子永远都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你理解他支持他,他就会对你坦白,肯把一切交到你的手里。

所以,家长在感情上引发了子女的共鸣,就能顺利地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令他们懂得价值。如果把这个道理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要给孩子起到好的榜样。教育孩子有礼貌,就不要用骂的方式告诉他;让孩子守时自己就不能迟到。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们可能不会相信任何人的说教,却服从于父母的实际行动。

最后,有经验的父母要尽量给孩子自己找到解决方法的机会。适当的“装装笨”或一步步启迪孩子自己去想,就把责任这种讲起来令人感到苦恼的东西完全融入了生活,融入了孩子的成长中。

四、纪律

惩罚不会令人服从,纪律是代替惩罚的有效手段

没有哪个孩子不对惩罚记恨于心。孩子像个善记恨的小动物,他们的爱恨情仇,比父母来得更加浓烈。单纯的纪律,不带有伤害性,不会引发孩子的反感。因为纪律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不会令人觉得是刻意针对他们。想一想,用纪律代替惩罚,并且自身也投入到这种纪律中去,那么孩子也会跟着好好地遵守,就像玩一个肯定自身的游戏,记恨和反叛也就会远离他了。

父母和孩子都不是用来打的

孩子不可以打父母,即使是开玩笑也不可以。这不但是作为人类的基本礼貌,更是父母的威严所在。

父母也不要打孩子,这是一种蠢笨而没有效果的手段。说它蠢笨,是因为它在解决眼前问题时却为以后的危机爆发埋下了伏笔;说它没有效果,是因为孩子不会因为被打而在心里认错。

五、积极的养育

吉诺特教授用自己一生的经验总结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养育之法。在这本书中,他通过简短的小例子生动地描写出来,令人印象深刻,深受启发。

“每天早上都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可行,就不要自己去叫孩子起床,而是给他一个闹钟。”孩子不愿意承认自己很懒,也不愿意被父母看到睡觉的样子。闹钟也许不会令他们早起10分钟,但是不会迟到――并且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

“放学后,给孩子热情的欢迎,别问他们那些老掉牙的问题。”对于“怎么样?”“考试如何?” “和老师相处得好吗?”这样的问话,几乎全部的孩子只会回答“一般”。不要让孩子在回家后仍然感到厌烦,这对家长来说,的确是个永恒的习题。

“电视缺乏心流,能少则少。”对于中国父母来说,这更是个切身的问题。几乎全部的孩子们,都快变成电视儿童了。电视令他们感受到的放松和快乐,缺乏一种叫做“心流”的东西,即心的交流。没有心的交流就不会产生感情的波动。所以那些看过就忘记的画面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的好作用,远远比不上它给孩子视力上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篇2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就是讲与孩子如何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主要是写给父母的,对我们老师也同样适用。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只掌握大量的知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正如我的感慨,不能被接受的爱是没有意义的。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好像一位医生,仅有对患者的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够的,你必须还能做到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但这一步才是治愈病人的关键。作为父母老师我们应该在拥有爱和知识的同时掌握传播基于爱的技巧与方法。不至于胡乱挥舞手中的刀,给孩子造成伤害。

忘记是哪一本书中讲的,“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反过来说,没有好的关系就不会有好的教育。孩子要想真正的成长需要的是他内部的需要的动力。别人加在他身上的是压力,他自己产生的才是动力。有一个比喻非常好。“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从外面打破他,他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有方法让他自己从内部打破,那么他就是一个重生的生命。好的教育是激发他的动力,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而激发动力的前提是我们的家长老师一定要掌握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书的第一章中提到,沟通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文章中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采取了另一种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

而对于父亲的反应孩子通过理性的思考后说: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孩子的怒气消除了,接下来父子之间的对话就变得有意义了。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篇3

“在教了几年书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为与‘现实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句虽是简单的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多少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来的呢?当然,包括我自己,虽经历了十五年的教育生涯,却可以说仍然没有完全做好与孩子打交道的准备,想起来真是让我感到汗颜……

海姆.吉诺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个可拍的结论。我成了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气氛;我每天的情绪,左右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可以治愈他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为什么不断有教师虐童案曝光,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因方法与沟通欠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其实,很多的教师最初都一样,带着最美好的愿望进入了教师这个职业,对未来充满着期待和美好的愿景,各个雄心勃勃,都期待为自己和他人能共同活出自己的价值而努力着,奋进着……而面对现实,为什么会演变的如此可怕,会有部分的老师 “发挥了前者的力量”—— 让一个孩子痛苦、成为了折磨孩子的工具……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篇4

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而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总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发生危机时要需要作出反应,而反应无一例外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对孩子的个性和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响。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他们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对他们说过的,发现他们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他们原本没打算这样的。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父母光是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需要特别的方式跟孩子相处,跟孩子交谈,而且谈时还需要技巧。当父母遇到具体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那些陈词滥调,像“给孩子更多的爱”、“给她更多关注”或者“给他更多时间”是毫无帮助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就能帮助父母明确跟孩子有关的目标,并提出一些能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的建议。如第一章“交流密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中有这么一个例子----十岁的安迪问他的爸爸:“在哈莱姆,有多少孩子被抛弃?”安迪的父亲是一个律师,他很高兴儿子对社会问题感兴趣,于是他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通长长的演说,然后又去查了数据。但是安迪还是不满意,继续问同样的问题:“在纽约被抛弃的孩子有多少?美国呢?全世界呢?”最后,安迪的爸爸终于明白了,他的儿子不是关心社会问题,他关心的是个人问题。安迪问这些问题并不是出于对被遗弃孩子的同情,而是担心自己被遗弃。他并不是想得到被遗弃孩子的数字,而是想得到确认他不会遗弃。于是,爸爸仔细考虑了一下安迪的担心,然后回答道:“你担心你的父母可能会像其他父母那样将你抛弃,我向你保证我们不会抛弃你,如果你再为此感到烦恼,告诉我,这样我才能帮你消除担心。看到这个事例让我感受颇深,有时候我儿子也经常会问一些如此的问题,看起来好像事不关已,可是深究起来,都有孩子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些都需要我们为人父母,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孩子的密码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对放心的渴望。

另外书中还有许多话我觉得非常经典,“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禁止并不能使强烈的情绪平息。”“知道他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要重要。”“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德和人格。”“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如果奖赏没有事先通知,如果是一个惊喜,如果代表承认和感激,这样的奖赏才会非常有益,非常让人开心。”“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难堪的挖苦和严厉的陈词滥调。”“一句幽默常常抵得上千言百语。”、、、、、、这样的教育箴言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年轻的父母们好好反省。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对孩子的教育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毕竟当了这么多年教师,每天跟孩子在一起,看着各种孩子的表现,他们的家长所灌输给他们的教育,家长的表现在孩子身上所留下的烙印。因此也时刻提醒自己,别再犯相同的错误,别让孩子因为自己而在性格上有缺憾。可是接触了这本书后,真的让我汗颜,原来跟孩子的交流重要而又如此的复杂,简直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一门学问,这不单单是说你爱孩子就足够了。幸好有了这本书,他从方方面面来向我们介绍:第一章交流密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第二章、语言的力量:鼓励和指导的更好方法----称赞对孩子不再有用了吗?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当出了问题时:要回应,而不是反应;辱骂会伤害孩子;对生气孩子的回应;方法最重要等。第三章、自取其害:应该避免的错误作法----恐吓:不端行为的邀请函;贿赂:重新思考一下“如果、、、、、、那么”的谬误;许诺:为什么不切实际的期望会给每个人带来焦虑;挖苦:学习的严重障碍;权威需要简短:少说更有效等。第四章、责任:要求服从,不如传输价值观。第五章、纪律:寻找替代惩罚的有效段等10章内容。有些章节的内容是非常具体的,不仅有生动的例子还会指导父母应该对孩子怎么说怎么做,而不应该这样做那么做,否则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后果,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

封面上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本书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高居美国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并被翻译成31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国”、“如是说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什么经典著作的话,那么,首屈一指的就是吉诺特博士的这本著作,它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在这个领域,这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读了这本书后感觉这个评价确实是中肯的,真实的,没有夸大的成份。因此我也觉得有必要向身边年轻的父母推荐这本书。因为同样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明确的方向可以帮助父母达到目标。而且我们还需要运气和技巧。有人可能会问:“有了运气,为什么还需要技巧。”这是为了不要糟蹋了运气。而这本书就是技巧。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篇5

于是,男子告诉我,他刚才在街头的拐角处看见一个小女孩,十二三岁的样子,他看见小女孩站在寒风里瑟瑟发抖,以为小女孩迷路了,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那个小女孩在等人。小女孩说她是个卖花姑娘,有个女人买了她的鲜花,给钱的时候发觉身上没带钱包,女人把花拿走了,要小女孩站在那里等一等,说很快就把钱给她送来,可小女孩等了好几个钟头,那女人也没送钱过来。

男子望望我,接着说:“很显然,那个女人骗了小女孩。”男子说他劝小女孩赶快回去,不要再等了,说那个女人多半是骗她的,可是小女孩不肯,因为她不相信那个女人会骗她。男子说他实在不忍心看着小女孩在寒风里受冻,男子想替那个女人把钱给小女孩,谁知小女孩怎么也不肯要。

我不解地问:“你的意思是……”男子接口说道:“小女孩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欺骗,纯真的心就像金子一样,我不忍心她金子般的心受到伤害,想保持这个世界在她心里的完美,所以,我找你帮忙。”男子微笑着把那张十元钞票递给我。“你拐过这个街角就看见她了,拜托你过去把钱给她,就说是那个阿姨有事来不了,托你转交的呗。”

我很感动,对男子说:“既然这样,就让我来为那个骗人的女人埋单吧!”但是男子坚决不肯,固执地认为这钱应该由他来出,硬把钱塞到我手里,高兴地说:“这下我可以放心地回家了。”

我紧紧握了握男子的手,和他道别后,拿着男子给我的钱,走过拐角,果然看见一个衣着单薄的小女孩,手里拿个空花篮,站在寒风中往我这头张望。我快步走过去,告诉小女孩,说那个阿姨因为有事来不了,特地委托我将钱送来。

“真的吗?”小女孩看着我手里的钱,迟疑着不肯接。

我急忙说:“真的,那个阿姨没有空,让我给你送来的。”

小女孩看着我手里的钱,又看看我,说:“我不相信。”

我坚定地说:“真的,我不骗你!”

“那她应该记得她买了我五十朵花啊!”小女孩嗫嚅道,“每朵两块钱,一共应该是一百块啊……”

原来是这样。我心想,那个好心的男子真是太粗心了,怎么就没问清楚那个女人买了多少花该给多少钱呢,差点就露馅了。

为了不让小女孩起疑心,我故意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拍拍脑袋,嘴里嘀咕着说:“啊呀,我真粗心,怎么把十元钱当作一百元的给你了!”我从包里摸出一张百元钞票递到小女孩手里,小女孩接过钱,迈着欢快的步子走了。看着小女孩的背影,我感到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

半个月后,我在街头意外地看见了那个好心的男子,我刚要过去和他打招呼,却见他突然拦住一个女人,比画着跟人家说些什么,我看见他的手里捏着一张十元的钞票。那个女人和我当初一样,起初还有些戒备,但听男子说完话,很快就变得高兴起来,接着和我当初一样,她先是拒绝接受男子的钞票,而后被那男子的真诚态度所打动,有些难为情地拿着那张钞票,和男子握了握手,愉快地往街头拐角处走去。

果然,那个小女孩正站在那里,翘首张望。和我当初一样,那个女人快步走过去,要给那个小女孩钞票。小女孩先是不肯接,当那女人很快弄明白小女孩不接钞票的缘由后,也和我当初一样,她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从包里摸出一张一百面额的钞票,这下,那个小女孩收下了钱,她向那个女人鞠躬道谢后,迈着欢快的步子离开了。那个女人和我当初一样,舒了口气,一副很开心的样子。

我尾随着那个小女孩,在走过几条大街后,看见她走向那个男子,从身上掏出那张刚刚到手的百元钞递给男子,男子高兴地蹲下身子跟小女孩说着什么。我气坏了,当即掏出笔和纸,写了一行字,然后叫住刚好路过身边的一个小男孩,让他帮忙把字条送给那个男子。

小男孩纳闷地问我:“你是不好意思跟那个叔叔说话吗?”我摇摇头说:“是他不好意思跟我说话。”小男孩很乐意帮我这个忙。他按照我说的,把字条塞给那个男子就走开了。

那个男子打开字条,看了一眼,就警觉地四处张望,他的神情有些慌张,赶紧牵着那个小女孩匆匆离开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篇6

班主任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经过了一个暑假,他又长大了一岁,也长高了,长壮了。可他还是那样淘气,还是那么爱说,爱动,只有睡着的时候才能安静下来。当他熟睡的时候,注视着他粉嘟嘟的小脸,凝望着她安然的神态,我的心情就平静如水。他一天天健壮,离开我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去年下楼玩儿还缠着要我陪,现在自己下楼一玩儿就忘记回家。他毫无声息的拿走了我的青春,偷走了我的时间,我却丝毫不在意,反而感到无比骄傲。现在我越来越满怀感激,感激上天赐给了我最珍贵的礼物—儿子。

班主任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他是那么爱我,远远超过我爱他。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我也越来越多的责怪他。他在外面玩而弄脏了衣服和脸,他把家里弄的到处是玩具,他碰见爸爸妈妈的熟人忘记打招呼,她和小朋友吵架,他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他的作业没有得“优”,他考试没有满分,它没有得到奖状……我越来越急躁,越来越为他的“不完美”而斥责他,甚至在他嫩嫩的大腿上拧出紫痕而全忘了他只有7岁。我忘记了他是我的孩子,我的宝贝。而他即使在我责罚他时,也不忘给我端杯水,两眼泪汪汪地看着我喝下好消气。他是多么善忘,忘记我种种的错,只要看见我就无比喜悦,尽管委屈的泪水还在眼里打转。

班主任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她是那么率真。尽管我常常向他灌输远大理想,可他还是把开公共汽车当作自己的理想,自豪到处宣扬,并且安排爸爸妈妈给他当售票员。他最爱的玩具就是积木。用积木建造了一辆又一辆公共汽车,把自己的卧室都变成了汽车站。

班主任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远远看着他背着大大的书包走进教室,心便走了进去。我的孩子,我的宝宝,班主任老师和同学喜欢你吗?上课听得懂吗?作业会做吗?在学校过的快乐吗……就这样,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每一天。

班主任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当他额角冒汗,衣服凌乱,一只手拿着包子,背着书包气喘吁吁的跑到教室门口,可还是迟到的时候,你会微笑着让他做到自己座位上去吗?你会让他安心的吃完包子同时提醒他慢点吃,别噎着吗?你还是让他站在寒风中站一个早上,让他手中热腾腾的包子变凉,让他的小脑袋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耷拉下来?

班主任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当他头发里夹杂着草叶,脸上汗水和灰尘混杂在一起,小手黑黑的,衣服上都是尘土,口袋里装满小石头和希奇古怪的东西,脏兮兮的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还会喜欢他吗?你会端来清水,给他洗净小脸吗?你会给他捏掉草叶,拍掉身上的尘土,把他揽在自己的怀里吗?

班主任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当他在同学们面前大声说出自己那再平凡不过的的理想时,你还会喜欢他吗?当其他的孩子为他那在平凡不过的理想而发出笑声的时候,你能让他在笑声中抬起头来,依然能够为自己的理想而感到骄傲吗?

班主任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当他拿着边角卷卷的作业本站在你面前的时候,当他拿着连他自己都觉得难为情的时候,你还会对他微笑吗?你会帮助他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安全的跨过这些学习中一个又一个的暗礁吗?你会让他看到自己的力量,对自己有信心和希望吗?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篇7

游戏时遵守规则

棘手的难题:

你和5岁的儿子正在玩那种掷色子看谁最先到达终点的游戏,可是他不按点数走,为了能赢,他把自己的小人一下子就放在了终点上。虽然你的初衷也是让他赢,但你不想对他的作弊行为加以肯定。

简单的教导:

不要用“作弊”、“耍赖”这些词指责孩子,而要告诉孩子玩游戏时应该公平、公正,并且给他指出他应该到达的位置。道理可以这样来讲:“你这样走不合理,对其他人不公平。和我玩的时候,我可以让你这么走,但是当你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如果你这样走,他们会很生气,因为你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或者对他说:“你想想,如果大家都不按规则玩游戏,结果会怎样?”

道理2:感激——

谢谢别人的好意

棘手的难题:

你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朋友给你4岁的儿子带来了一件礼物。他打开看了一眼,然后就把礼物扔在一边,没说“谢谢”就走了。

简单的教导:

期望四五岁的孩子懂得感激还为时过早,你的朋友可能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不必小题大做,简单地给孩子讲明道理就可以了。可以告诉他:“你先到这儿来,我有话和你说。阿姨送给你礼物,你却忘记对她说谢谢了。”

如果你愿意让他先玩一会儿,过后再讲道理也行。可以在睡觉前再提起这个话题:“在我们家里,无论谁收到了礼物都应该说声谢谢。”如果你儿子告诉你,他不喜欢这件礼物,那么你就应该告诉他:“阿姨以为你会喜欢的,所以才送给你这件礼物。而且,即便我们不喜欢别人送的礼物,也应该说声谢谢,因为我们要谢谢别人心里还惦记着我们。”

道理3:助人——

在需要时帮助别人

棘手的难题:

晚饭过后,你让6岁的儿子帮你收拾碗筷。他说他累了,拒绝帮你做家务。

简单的教导:

要求你的孩子先坐在椅子上别动,然后告诉他:“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为这个家出力,使家里更干净、整洁。现在,你已经长大了,能够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了。如果你不想收拾桌子,那么我就列出一个清单,写下你能做的家务,然后由你选择自己愿意做的家务。”或者对他说:“帮助别人能使别人更愉快。你还记得我帮你收拾好玩具时你的感受吗?现在,你能帮帮我吗?”

道理4:谅解——

原谅他人的过失

棘手的难题:

你5岁的女儿辛辛苦苦地用积木搭好了一座大房子,没想到被她2岁的表弟一不小心碰倒了。面对小表弟双眼含泪的道歉,你女儿坚决不原谅,还大声抱怨小表弟:“太晚了!”

简单的教导:

允许你的女儿在原谅别人之前发泄一下心中的怨气,然后再给她讲明道理。“你很气愤,我不会为这责备你。我知道你搭好这个房子不容易。但这是一个意外,你表弟还小,他还不能像你一样小心地做事情。”如果你女儿仍然认为表弟是故意把她的杰作碰倒的,那么你就让她回忆一下,她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也会在无意中把事情给弄糟,比如把牛奶倒在了桌子上。

但是,如果她的表弟确实是故意碰倒她搭的房子的,那该怎么办呢?你最好用自己的经历向孩子说明谅解他人的好处:“我记得,当我接受别人的道歉时,感觉很不错。你愿意尝试一下吗?你可以说服自己原谅小表弟,看看你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

道理5:诚实——

把真话告诉大家

棘手的难题:

你在孩子的兜里发现了一个新玩具,但你知道这不是他的。你6岁的儿子辩解说这是他捡来的。你很怀疑,但没有深究。然后你就接到了一个妈妈的电话,她委婉地询问你的孩子昨天在她家玩的时候是不是误拿了一个玩具。

简单的教导: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清楚地知道拿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所以,你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我刚刚接到某某妈妈的电话,她说家里有一个玩具不见了。听起来,好像是你没说一声就拿走了这个玩具。你是怎么想的?现在是你和我说实话的时候了。”

如果你的孩子仍然矢口否认,那么你就该严厉些:“偷东西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大家都不喜欢这样的人。你可能感觉也不好,因为你知道这个玩具不属于自己。而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还撒谎隐瞒,这就更糟糕了。”然后,要态度坚决地让孩子把玩具尽快还回去。

道理6:尊重——

对别人心存敬意

棘手的难题:

周末,你送5岁的女儿去上语言课,偶然间看到女儿上课的时候手里拿着溜溜球,在不停地玩,全然不理会老师的存在。

简单的教导:

下课后,你应该把她带到一边,告诉她你的决定:以后不允许上课再玩玩具。然后想办法使孩子对“尊重”这一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你这样对她说:“关注别人是表明你尊重他的一种重要方式。”

如果你女儿很快明白错误所在,那么为了加深理解,你可以对她说:“我很高兴你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现在你知道了怎样做才是尊重他人,这太好了!”

道理7:慷慨——

乐于同他人分享

棘手的难题:

你3岁的儿子紧紧地抱着奶奶送给他的糖果罐。当你要求他拿出一块儿你爱吃的巧克力糖的时候,他把糖果罐抱得更紧了,态度坚决地说:“不给!”

简单的教导:

3岁的孩子还不善于与别人分享,尤其是糖果,更不愿意给别人了。所以,你要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说明慷慨的好处:“你知道吗?当我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东西的时候,别人也不愿意和我分享,结果我的感觉很不好。但是在我和别人分享了以后,别人也能主动地和我分享东西,我的感觉就变好了。你愿意尝试一下吗?”或者直接降低标准,索要糖果:“如果你不愿意把巧克力糖给我,那么就给我一块其他的糖,怎么样?”

道理8:友善——

友好地对待周围的人

棘手的难题:

你无意间听到5岁的女儿和她的几个朋友在谈论班里的同学,讲的话不太好听。

简单的教导:

这种行为常常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所以你必须介入,但不要使孩子陷入尴尬的境地。你可以走近这些孩子,告诉她们,你无意中听到了她们的谈话,然后向她们提出问题:“告诉你们一个不变的真理: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你们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吗?”或者直接问她们:“如果有人在背后谈论你们的种种不好,你们会怎样呢?”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道德观念的灌输需要潜移默化。父母每天都要让孩子看到正直和得体的行为举止,才能使自己的说教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篇8

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课堂。这句话的确不错。下面我就分享一则小故事:

有两位母亲从市场上给自己的儿子买回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第一位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用手去摸它哦!它很重,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第二位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他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是的,菠萝很重。”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样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让我试一试……真好吃!”

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有一部分家长肯定用第一位母亲的教育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活宝,家长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去碰菠萝上的刺”,可我要说的是两种教育孩子方式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采用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的家长,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篇9

事例一:

宝宝4个月了,妈妈认为这时候只要让孩子吃饱喝足就没事了,但是宝宝有时刚吃饱不久,又哭了。这时,妈妈应该怎么办呢?

提示:

父母千万别认为这时候只要管好宝宝的吃喝拉撒就没事了,还应关注孩子情绪的发展,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关注。

特别提醒:

当然也没必要宝宝一哭你就紧张,就冲过去抱宝宝。因为,你的这种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宝宝。其实宝宝只是想通过哭这种形式来告诉你他的需求,你只要用恰当的方式来应对即可。

事例二:

宝宝1岁多了,但是还不会爬。原来,大人们怕他到处乱爬难免会有磕着碰着的危险,另一方面衣服也会因此而特别容易脏,因此大部分时间都由大人们轮流抱着。

提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某一个特定时期对于发展孩子特定的品质或技能特别关键。一般来说,5~6个月是宝宝练习“坐”的年龄段,7~8个月是练习“爬”的年龄段。如果大人因为有所顾忌而不让孩子在相应的年龄段得到练习,就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如在宝宝该爬的年龄不让他爬,对宝宝各器官的综合协调能力,甚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影响。因此,父母应该根据孩子发展的特点,创设良好的环境。

特别提醒:

对于宝宝的成长来说,弄脏衣服或手实在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事例三:

宝宝5个月了,特别爱把手指放在嘴里,拿起任何东西都喜欢往嘴里送。妈妈觉得这样不卫生,每次宝宝一把手伸进嘴里,她就会一把把孩子的小手拉出来,然后再教育一番。

提示:

宝宝喜欢把小手或者其他东西放进嘴里,是他自然的生理需求,和大人们用舌头舔舔食品和用鼻子闻闻气味没什么区别。

特别提醒:

1、决不可为此打宝宝的手;

2、不要把可能会产生危险的东西放在宝宝身边。

事例四:

妈妈带着宝宝到同事家做客。主人家喂养的金鱼引起了宝宝的好奇,他禁不住伸手去抓。“不许动!”突然,意识到宝宝正在“闯祸”的妈妈发出了严厉的警告。宝宝“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伸出的手也被吓得缩了回去。“不让你乱动,你就是不听,你看你!”妈妈把宝宝拉起来,同时仍在声色俱厉地“教育”着委屈的宝宝,而主人为了缓和气氛,拿出了会汪汪叫的小狗玩具,递给宝宝,结果宝宝哭得更厉害了,一边哭一边对妈妈说:“回家――回家。”

提示:

在这个年龄阶段,宝宝其实根本不懂成人头脑里既定的很多规矩。在发生一些意外事件时,首先要考虑孩子是不是能懂得你所谓的规矩。如果孩子的年龄决定了根本无法懂得你所谓的规矩,那你就不能把你的观念强加到孩子身上。

特别提醒:

1、不要因此对宝宝加以斥责。因为宝宝并不懂得自己家与别人家的区别,你对他可以和颜悦色,慢慢让宝宝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你因此而斥责他,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影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孩子会变得退缩,不敢主动探索外面的世界。

2、要对他晓之以理,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事例五:

这是一位妈妈的陈述:“一天,朋友带着女儿奕奕上家里来玩,奕奕想玩女儿青青手中的洋娃娃,我顺手就拿了给奕奕。结果,往日很乖的女儿,为此大哭起来。我说,‘青青乖,青青都两岁了,奕奕是妹妹,你应让给妹妹玩……’但是,无论我怎么说,女儿都不买我的账。结果,弄得特别尴尬。”

提示:

这位妈妈在教宝宝要懂礼貌,要懂得礼让比自己小的孩子。确实,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必要让孩子明白。但是这个年龄的宝宝还没有建立分享意识,拥有并掌控属于自己的东西是每个人的天性,宝宝并不会认同妈妈强硬要求的礼让,“这是我的娃娃,不是妈妈的,妈妈凭什么要我让”。妈妈应该给宝宝有学习分享的机会,让宝宝主动发展出这种意识。

特别提醒:

1、不要急于求成,宝宝不愿意和一些对象分享他所喜欢的东西,这也无可厚非,不必强迫宝宝要和每个人分享。

2、当然,你要对他晓之以理,并要鼓励他。因为宝宝不是自然而然就懂得规矩,需要你对他进行必要的引导。

怎样做规矩适合宝宝的身心发展呢,你不妨给自己做个测试――

你对宝宝“做规矩”的“度”合适吗?

1、宝宝3个月了,你发现宝宝喜欢把身边的东西包括自己的手指头都往自己嘴里送。这时,你会:

a.把宝宝的小手以及他旁边的玩具等物洗洗干净;

b.把宝宝伸到嘴里的小手或玩具等拿开;

c.在宝宝把手指等伸进嘴里时,就打他的手。

2、宝宝6个月了,每天吃完晚饭就想出去玩。这时,你会:

a.带宝宝到小区里转转;

b.抱宝宝到窗边让其欣赏一下外面的风景;

c.对于宝宝的需求不予搭理。

3、宝宝8 个月了,喜欢到处乱爬。这时你会:

a.专门为宝宝开辟一个自由练习爬的天地;

b.将宝宝放在床上;

c.因为怕弄脏衣服,大多数时间都抱着宝宝,不让他爬。

4、宝宝1岁了,强烈要求自己吃饭,但往往是饭撒了一桌,汤泼了一地,就是送不到嘴里。这时你会:

a.准备两副碗筷,一副供孩子练习,在孩子自己用勺子往嘴里送饭的同时,你趁势把饭菜喂进他已张开的嘴里;

b.拿一些玩具给他玩;

c.认为宝宝这是无理取闹,对其要求置之不理。

5、宝宝两岁了。有一天,有位同事带了她一岁的女儿佳佳到家里玩,佳佳想要宝宝床上的洋娃娃。这时你会:

a.鼓励宝宝自己把洋娃娃送给佳佳,并因此而表扬他;

b.向宝宝说明情况,然后把洋娃娃拿给佳佳;

c.直接把洋娃娃拿给佳佳。

6、宝宝一周岁多了,会走路了。爸爸妈妈开始训练他自己大小便,但是教了很多次,宝宝依然我行我素。这时你会:

a.继续很有耐心地教宝宝如何大小便;

b.宝宝再随地大小便时,就打一下他的屁股;

c.宝宝再随地大小便时,就会很生气地斥责宝宝。

7、开始吃辅助食品之后,对于宝宝的进餐,你会:

a.给宝宝准备儿童餐椅,在用餐时间,让宝宝和大家一起在餐厅吃饭,中间只给他适量的有营养的零食;

b.在用餐时间,父母在任何地方喂宝宝进食,中间只给他适量的有营养的零食;

c.没有规律的用餐时间,也没有比较固定的用餐地点。

评分准则:选a得0分,选b得1分,选c得2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篇10

成人需要的是外表整洁、讲秩序、懂礼貌、按流程办事。孩子可不在意这些。有多少孩子会自觉自愿地去刷牙洗脸、去说“请”或者“谢谢”、去写作业?于是,家长得花许多精力调教孩子,让他的行为符合规范。可是,我们的态度越强硬,孩子越是反抗。

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

责备和问罪:“你的脏手印又弄门上了!怎么老这样?⋯⋯妈妈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开门要用门把手,你怎么就是不听!?”

谩骂:“你吃饭的样子真恶心!”

威胁:“我数三下,你还不穿好衣服,我就丢下你走了。”

命令:“马上给我把地上的玩具收拾干净,听见没有!”

说教:“你觉得把脏手印弄在门上,做得对吗?雪白的门上弄上黑黑的脏手印,好看吗?如果你到别人家也用脏手去推门,别人会怎么想?你如果希望别人喜欢你,你就要做个懂礼貌、爱整洁的好孩子。⋯⋯”

警告:“别爬,你会摔下来的!”

控诉:“看见妈妈的白头发了吗?都是被你气的。”

比较:“你怎么不能像亮亮那样?他每次见人都主动叫人。”

预言:“小小年纪就撒谎!长大后没人会相信你。”

你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在听父母对你说话。仔细体会这些语言给你带来的感受。

怎么样?绝对不是愉快的、正面的感受吧。

请记住,尊重孩子是合作的开始。

鼓励孩子合作的超级技巧:

下面有5个技巧,能鼓励孩子乐于与我们合作。

1.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床上有一块湿毛巾。”

2.提示。

“毛巾把我的床单弄湿了”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毛巾!”

4.说出你的感受。

“我不喜欢睡在湿床上!”

5.写便条。

(贴在毛巾架上)

“请把我放回原处晾干。谢谢!

毛巾”

1.描述: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反例

你真不负责任,总是把水龙头打开,又忘记关。你想发大水啊?

描述

约翰,浴缸里的水快溢出来了。

当人们不断指出你做错的时候,你往往会有抵触情绪,而不太愿意去做你该做的。

如果只向你描述问题,你就能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面。

2.提示

反例

再让我看到你在墙上画,就揍你!

提示

墙不是用来画的,纸是用来画的。

当我们给孩子提示的时候,他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长篇大论

你答应得好好的,我们有了小狗,你每天喂它。但这星期已经提醒你三次了。我受不了啦,我和妈妈轮流来帮你弄,都成我们的事了!

简单的词语

比利,狗。

孩子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

4.说出你的感受

反例

住手!你真是个讨厌的家伙!

说出你的感受

我不喜欢别人揪我的袖子!

孩子们愿意听到父母的真实想法。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会变得更诚恳,同时也不会伤害别人。

注意:父母只描述自己的感受才会有效。我们可以用“我”或“我觉得⋯⋯”这样的词语。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篇11

说到这里,我觉得很有必要说一下学生带手机这个事情。很多学校都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因为手机对于学生而言,传递出来的负面信息要大于正面。虽然我们的学校关于学生是否带手机没有做硬性的规定,但各班都要求学生不能带手机到学校。这里还有一个令老师们头疼的原因:联通公司搞了一个局域网,只要是联通号码,每月花一块钱就可以申请一个小号,小号之间打接电话均免费,而且没有时间限制,只要你愿意,随你打多久。于是很多孩子申请了小号,只要有空,就不停地打电话。有的孩子一天要打几个小时,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来打电话了,还有一些孩子晚上打电话打得不睡觉。在他们的思想里,反正打接都不要钱,不打白不打。鉴于这种情况,班里只能出台班规,规定上课期间不得带手机到学校。

我把艳红的手机给强行保管了,旧怨加新仇,艳红心里一定很恨我。因为从她冷漠幽怨的表情里我隐隐看出一丝恨意。不过,我一直装傻,当没看见艳红那张略带怨恨的脸。我照旧每天笑容满面地给孩子们上课,与他们开玩笑。

数学老师很为我担心,说:“班规规定,凡是手机带到学校来,只要被发现,手机就要由老师保管,直到期末考试后才能拿回去,你却许诺说让她周五放学就把手机带回去。现在你是两头不讨好,遵照班规,不还她手机,她更恨你,还她手机,你首先带头破坏规矩,学生不服你!”

我对数学老师笑笑,轻松地说:“不要着急,山人自有妙计!”

今天早晨,上完早自习,我柔和地说道:“我想跟你们商量个事,行吗?”“行!”孩子们回答。

“我周一帮艳红保管了手机,承诺她周五下午放学给她,我已经承诺了,要不给她,我就是一个不守信诺的人。可是,数学老师告诉我,班规规定手机带到学校,被老师保管后,要等到期末考试才能带回家。我如果给了艳红,我就违反了班规,我该怎么办?也怪我糊涂,当时制定班规的时候没有亲自参与,之后又没有把班规背下来,所以,我虽然知道带手机到学校违反了班规,但我不知道时间限制,于是就自作主张给艳红定了一个时间,现在难题出来了,我是把手机给艳红,还是不给呢?”我六神无主地说道。

“把手机给她带回家”,“应该做一个守信的人”,“不知者不为罪”,“班规是我们和数学老师制定的,你又不知道”,孩子们纷纷给我出主意以及找理由帮我开脱。

听到这些话,我心里不免有了一丝得意,微笑着说:“那好,下午放学,艳红你来找我,把手机带回家,不过,上学期间,再也不要带来了啊。”艳红听我这样一说,脸上顿时放晴,黑了几天的脸,终于明亮了。

我检讨似的说:“虽然我没有参与制定班规,但作为一个班主任助理,我不熟悉班规,失职,必须接受惩罚,你们说,要怎样惩罚我?我声明,不管你们怎么惩罚,我都认账!”

“不惩罚。”所有孩子都这样说。

我说:“不行,一定要惩罚,不然我心里过不去。现在你们下去吃早餐,顺便思考一下,用什么办法来惩罚我,不管怎么惩罚,我都毫无怨言!”

等孩子们吃完早餐返回教室,我也拿着教本进了教室。我望着孩子们,笑笑,说:“想好没?怎么惩罚?”得到的答案还是“不惩罚”。我知道孩子们不愿意惩罚我,因为我守信用,我够真诚。我也知道,再怎么问,也是这个结果,再说,我觉得时机也到了,于是不再问孩子们,故意撅着嘴说:“你们不惩罚我,但我要自罚,今天下午放学,我走最后,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桌凳摆放得整整齐齐。”

“不用,不用,不用你打扫,我们自己扫。”孩子们显然没料到我会这么说,急得直摆手,仿佛犯错的是他们而非我。

我悄悄斜睨艳红,我看到她的表情充满了诧异,嘴巴吃惊地张了一个“a”形。或许,在她的经历里,从来没有老师为了兑现给她的承诺而甘愿自罚吧。

整整一天,我看到艳红的眼神都非常温柔,面容也很舒展,而且她还破天荒地利用交听写卷的时候微笑着(我要求每个孩子为自己注册一张微笑的商标)叫了我一声。

下午放学,等孩子们一出教室,我拿起扫帚就扫地。很多孩子看我扫地了,也赶紧放下手中的书本来帮忙。一些女生还指着艳红说:“再也不要把手机带来了,你看,你把我们老师都连累了。”艳红满脸惭愧,不好意思地回应道:“我不带来了,行了吧。”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篇12

A:在合适的时间,给孩子听好听音乐,是对孩子音乐天赋最好的滋养。

流畅的童谣,更浸润语言带来的智慧。

此时此刻,也许孩子还并不理解,但他能感受到你颂读童谣时所投入的爱,你的声音会印刻在他的心灵深处。于是他今后的生活中便会出现一次又一次的“恍然大悟”。

动作伴随着韵律,让孩子的节奏感更强。在宝宝活跃的时候,放一段节奏明快的音乐,或者你唱起童谣,和他一起做些动作,比如和着旋律拍拍手,踏踏脚,扭一扭或敲敲积木,都会增强宝宝的节奏感。同时你对旋律的热情也在你们的这种互动中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使孩子把对音乐的兴趣在欢乐的亲情中放大。

倾听,让耳朵对声音更敏感。孩子的耳朵是娇嫩的。因此,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处于过强的声音环境之中。就是给孩子听音乐,也不要把声音开得太响。另外,到野外听听自然的声音,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声音的丰富性,会让耳朵更敏感。

不论中外,经典的童谣会流传百年,它们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好听的韵律,更渗透着由语言凝聚的智慧。

爱啃大拇指

Q.我儿子2 岁10 个月, 每天晚上,他都要把大拇指放在嘴巴里啃着才能入睡,大拇指指甲都被啃破了,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总让人不舒服。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A:不知道孩子小的时候吸吮的感觉是否充分?如果小时候吸吮没有充分地得到满足,他会通过吃手来补足,时间长了形成习惯,会比较难以纠正。

另外, 孩子吃手时,父母总是不停纠正,但看到孩子哭闹得厉害、难以入睡后又妥协。这种做法往往构成一次又一次的强化,使得这个问题显得更加严重。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对吃手的孩子特别重要。对1 ~ 3 岁的孩子来说, 当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存在任何不牢固的因素时, 吃手都有可能加重。因为回归吸吮, 让他感受到的是与母亲的牢固联结,这会给他带来安慰。

如果孩子吃手的时候,也是在他入睡的时候,我们可以和他玩一会儿手指游戏,或者给他一些替代品,比如有个小熊玩具需要他照顾,他要拍着小熊睡觉,这样会使他的手有事可做,也许他会忘记吃手指。给孩子一个任务,比如看住小熊,不许它睡觉时吃手,对有些孩子也会奏效。

总之,不要过度关注孩子自己的吃手问题,而适当的时候可以和他讨论其他孩子吃手的样子,对孩子控制吃手也会有帮助。

总说脏话

Q.我的儿子今年快4岁了, 在幼儿园上小班。在家里经常说“打死你!”“踢死你!”“你这个笨蛋!”等骂人的话。我不知道怎么办好,希望您能给予指点!

A:有时候,孩子会模仿电视节目或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人的表达,而不很清楚别人会怎么看待一个爱说脏话的孩子。看到父母对这些话很在意,在他又想引起别人注意或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时候,他可能就又说开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支配的力量。

在这个问题上,父母的态度应该很坚定,除了明确告诉孩子,这样说话不礼貌,你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以外,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

* 自己离开现场,留孩子独自在那里发泄,并告诉他:等他想好了到底想对你说什么的时候再来找你。这样,孩子就不会感到他的这些话可以引起你的注意,可以支配你。

* 在孩子冷静下来后,帮孩子学会另外一种表达方式:“爸爸把你的纸上的圆圈画成了个苹果,你是不是很不高兴呀?你可以直接告诉爸爸,你本来是想画……”“猫。”“是猫呀。你看,直说多好呀。你嚷了这么半天我也没明白。”

* 多和孩子一起读一些文字优美、传递人间情感互动的童书,感受童书中的智慧,丰富表达的词汇。

* 抓住时机,帮孩子体验不礼貌的语言会带来怎样不好的影响:当电视片中有角色在说脏话时,当现实生活中有人挨骂时,父母都可以从旁给出恰当评价:“洪洪动不动就骂人,难怪小朋友都不爱和他玩。”

* 当孩子说话很有礼貌时,一定要积极回应:“好儿子,都知道说‘请坐’了,真是懂事了。”

* 一起观察生活,逐渐帮孩子认识到,一个人怎么说话,决定了他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段经历,别指望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但只要你内心坚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这个问题,孩子有礼貌的语言就会越来越多。

爱“告状”

Q.4岁的儿子爱“告状”。在幼儿园里如果小朋友没有按大人的要求去做,儿子就会立即告诉老师,并指责小朋友。对于儿子的这种行为, 我应该怎么办?

A:告状有许多可能性:

* 当孩子觉得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利益受到侵害时,告状是他对成人的信任,是他有自我保护能力的表现。对于这类告状,我们应该认真倾听,仔细分辨孩子是否受到安全威胁。如果是小朋友之间的一般冲突,你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那么就给他一些提示,帮他出点主意,甚至可以训练他的躲闪速度或谈判技巧,鼓励他自己解决。

如果确是属于孩子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那么在肯定孩子的同时,要采取措施帮孩子摆脱困境。由于有些孩子难以准确描述事实,因此,父母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准确了解事实经过。

* 当孩子在学习规则的时候,也会看起来爱“告状”。这说明孩子处在对规则非常敏感的状态,但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规则体系,需要得到成人的反复认可,以巩固这个规则。

孩子的心中有一把我们刚刚给他的尺子,我们用这把尺子规范他的行为,他同时也在学习我们,用这把尺子规范周围的人。在孩子的心目中,这尺子是唯一的、刚性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

很快,他发现自己的语言不如成人的管用,求助于成人――告状,说明他是个敢于表达的孩子,他是规则的捍卫者。

现在,我们内心有着这样两个顾虑:如果对孩子说这尺子不是刚性的、人人都必须遵守的,那么我们给孩子订的规矩还能够深深地扎根于孩子的心中吗?如果和孩子一起去捍卫规则,那么会不会把孩子培养成个很刻板的人呢?

由于这种顾虑,成人往往会回避孩子的问题,结果是让孩子用更多的时间来测试规则的刚性与柔性,有的孩子甚至会尝试翻越栅栏的可能性。

其实,只要我们心中锁定目标,走出矛盾心态并不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