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咨询疏导合集12篇

时间:2023-10-18 09:58:42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篇1

根据活动安排,威宁自治县教育局在威宁二小举办了《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培训班》,组织了全县中小学分管或负责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咨询室工作的领导和教师共182人参加。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专家为参训老师作了《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课的设计》等6场报告。这次培训,课程设置科学,理论联系实际,空洞说教少,案例分析多,既为参训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又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期3天的培训,座无虚席,互动热烈。一位参训的老师说:“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太缺乏,这次培训真是及时,为我们打开了心理咨询的一扇窗,短短的3天,我的笔记本都快记完了。”

老师,我也有奖品

根据活动安排,威宁二小组织了50名3至5年级的单亲或留守儿童参加心理测验和团队辅导。第1天,心理专家对50名孩子逐个或分批进行了谈话和心理疏导,并与家长和老师交待沟通情况。在等候咨询的教室里,孩子们在专家的组织下一起做游戏,非常热闹。2位眉头紧锁的孩子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俩既不参加游戏,也不说话,一副心思重重的样子。经过交流,兄弟2人一个读4年级,一个读3年级,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目前由哥哥独自带着弟弟生活。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工作过10年的张老师在上完大课后,单独接待了他们,并与他们交流了近一个小时。在接下来的2天,培训专家根据咨询的结果对心理测验的题目和团体辅导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有针对性地开展记忆培训、团队协助等活动,植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参加培训的孩子都很认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慢慢放松自己,寻找自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放学后,笔者又看到了上次咨询的那位弟弟。他里拿着一个铅笔盒,朝着笔者说:“老师,我也有奖品”。当笔者给他竖起大拇指时,他的脸上顿时洋溢着孩子该有的笑容。虽然心理咨询和疏导不是短时间就能有效的,但笔者相信,这次活动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触动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妈妈,下次考试我要考80分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篇2

我校特设有一间心理咨询室,一间团体辅导室和一间宣泄室。由于学校咨询师数量少专职一人兼职一人,无法开展正规常规教学,因此只能进行个案咨询工作。尽管条件如此不足但学校领导一直非常重视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针对有典型意义的个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疏导工作,并详细的记录在案。对个别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建立长期稳定的咨询关系,每次咨询后都对他们的进步情况进行记录,短的咨询有二至三次,长期乃达一个学期甚至一年。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篇3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民办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肯定。因此,民办高校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而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更加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必须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与成长。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析,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民办高校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1.叛逆情绪

逆反心理较重是民办高校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其集中表现为学生对教师和家长的话非常抵触,不愿意服从学校和教师的监管。

2.自卑情绪

同时,自卑情绪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又在民办高校学生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拥有自卑情绪的民办高校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不愿意与人过多的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往往表现为沉默、孤僻等现象。

3.自恃甚高

与自卑情绪相对的是自恃甚高的心理问题。简单地说,民办高校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素质太过高看,没有真正认清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也没有对市场和社会进行仔细的分析。民办高校学生自恃甚高的心理问题对其就业有着严重的影响,往往导致学生不愿意从事报酬低的工作,从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能力应该胜任更高级的工作。

三、民办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环境的影响

从表面上看,民办高校与公立大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收费。民办高校的收费往往较高,而公立大学生的收费相对较低。一方面,民办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学费,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只能依靠高昂的学费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民办高校往往从硬件设施上着手,即不断升级硬件设施来吸引生源,因此民办高校只能提高学费来进行建设与发展。

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的收费标准更高,也导致学生的家庭条件更加优越。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更容易受到父母的溺爱,并且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中形成负面的心理状态,如叛逆情绪、自恃甚高的情绪等等。

在此基础上,在民办高校大的校园环境中,大部分学生都出自条件优越的家庭中,这就导致条件优越的学生相互攀比,使其获得不正常的自信,并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判断不够准确。因此,民办高校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恃甚高的心理问题。

同时,对于部分条件较差的民办高校学生而言,在大的环境中,其往往受到其他同学的轻视或敌视,也就容易导致其产生自卑的情绪。

2.家长的疏于管教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教育中的重要场所,而家长则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换言之,民办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家长的管教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力。

部分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更容易变得叛逆,一旦家长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大吼大叫,而出于对孩子溺爱的心理,家长也不愿意采取强硬的手段对孩子进行管教。

而部分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制,并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具体地说,部分孩子较为自闭和孤僻,而家长对其不闻不问,使孩子的自卑情绪滋生,成为难以调和的心理问题。

四、解决民办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加强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

目前,随着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重视,众多高校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因此,民办高校应该积极建设心理咨询工作,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能力较强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场所,并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

其次,民办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心理宣传工作。从高校心理疏导工作的实践来看,大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看不起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意识不到位,没有正确认识心理问题,没有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

通过大力的宣传,民办高校才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或他人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质量和有效性。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同时,民办高校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民办高校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进而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更深刻的了解,并制定更有效的疏导计划。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计划也应该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作用下,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疏导,才能够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加强校园活动

最后,丰富学生的校园活动内容,让学生在积极的活动过程中消除负面意识和负面心理是心理治愈的有效手段。换言之,民办高校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交际中感受快乐、克服自卑等情绪。

例如,民办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校园运动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运动会中,在比赛现场感受热闹的气氛,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交流。同时,民办高校也可以开展拓展训练,通过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抵御心理冲击,达到克服心理问题的效果。

随着学生交际面的拓宽,学生也就能够获得友谊和乐趣,能够在积极的人际交往中克服自卑、自闭、孤僻等心理问题,也能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叛逆心理。

结束语

总的来说,民办高校学生具有更加明显的心理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与建设的主要障碍。因此,民办高校应该重点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为前提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众多民办高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切实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成因,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促进自身的发展,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卢琰. 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7(03)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篇4

一、有助于缓解儿童的孤独感

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量的孩子都有孤独感,这种孤独感造成了孩子性格的孤僻、不合群。表现在外在形式上就是不说话,不愿意和人交流,较少有情感表达的欲望。久而久之将会造成人格的萎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而心理咨询就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给留守儿童提供一双能够聆听的耳朵,让他们说出内心的痛苦,不管是什么,在咨询师那里都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人会批评。只要耐心说出来,都会得到非常平静的倾听并予以安慰。这种安慰不是基于同情,而是基于尊重和理解,更是建立在同感基础上的慰藉。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那些自卑闭锁的孩子,大多都有自暴自弃的倾向,容易在做事和学习中丧失信心,不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总是轻言放弃。在朋友交际中往往也具有破坏力。与此同时,在面对期盼已久的父母时,又往往表现出冷漠和拒绝,甚至在内心中产生怨恨,亲子关系日益恶化。针对这样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建立来访者关系之后,孩子会逐渐接受咨询师的耐心、友善的态度,并在这种心理尊重的状态下打开自己的心扉,接受咨询师的交流和沟通并逐步说出自己内心的疑虑和忧愁,借此使得心中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缓解心灵深处的寂寞和无助的情绪,并由此感受到学校教育所给予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并愿意接受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的善意。

二、有助于明确儿童的真实处境

教育者要让儿童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但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多数孩子的自我认知还处在较为模糊的层面。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责任让儿童运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包括灾难和危机,接受自己生命中的痛苦。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带领儿童激发内在的意识,勇敢地面对挑战。这也是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所在。很多留守儿童都较为封闭,重要原因在于对自己缺乏认知,也对自己缺乏信任感。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师就可以采用旁观者的咨询立场,帮助儿童分析和澄清自己,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是个值得尊重的个体,而这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目标所在。

因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心理咨询能够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让儿童看清自己的当前处境,正确认识父母的离开和亲人的暂别,并鼓励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三、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篇5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与成年人的咨询师有所不同,不仅要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超的心理咨询技能,更应具备独特的人格特质。笔者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多年,在学校咨询实践中,逐渐领悟到一些珍贵的道理,写出来供大家研凿。

首先,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应当是高尚无私的。这是心理咨询师人格中首要的品质。自私,心胸狭隘的人是不能充当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老师的。在我们公道中学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时,我们学校领导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三斟酌,从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久经考验,品德高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中选聘具有一定资质的人担任本校的心理咨询师。这一做法,体现出学校领导对心理咨询师人格的重视。因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全,这方面工作是无价的,无法用数字数量来测算、衡量,基本上属于无私奉献,心理疏导的效果也不宜到处张扬,心理咨询师们总是在默默无闻地工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有具备这样的高尚情怀与无私人格的人,才能是学生人格健康发育的楷模,也只有这样高尚的人,才能塑造起未成年人高尚无私的人格。

咨询师高尚无私的人格对顺利展开心理咨询活动具有特殊的魅力。因为在咨询关系形成与建立的过程中,面对来访求助的学生,心理咨询师需要更多耐心倾听、支持求助者,以毫不张扬的方式悄悄给渴望得到温暖和关爱的幼小心灵提供无私的援助。象春风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象阳光,无私地释放光和热,给需要光明和温暖的生机万物提供能量。

第二,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应当具有温暖的母性。母性,意味着什么,母性意味着真诚的爱,意味着不计个人的恩怨得失,意味着无私奉献,也意味着给心理需要救助的孩子提供尽其所能的帮助。母性,女教师担任这一角色,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好的男教师在担任心理咨询师时同样可以具备。在来咨询室的孩子心目中,有意无意地把面前的老师视为“母亲”,在他们精神上、心灵上最无助的时候,他们希望从“母爱”的怀抱里获得温暖。所以,咨询师的母性人格特质是必要的。

我在学校的心理访谈室里接待过几位失去母亲,失去母爱的孩子,这些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和心身疾病。他们或因母亲不幸去世,或因父母离异,他们心灵上有无法弥补的空缺和创伤,他们是真正需要母爱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我作为一名男性心理咨询师,用柔情似水般母性的爱充分地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排查心理困惑的根源,促进他们人格健全发展。我充分体验到母性人格的魅力所在,而且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母性人格与他们高尚无私的人格品质是相一致的。

第三,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还应具备充分的弹性。弹性,意味着刚柔并济,能屈能伸,能够承受各种各样的牵拉和挤压。心理咨询师人格中的弹性使他们能够承受人性中所有破坏性的力量,包括愤怒、歧视、嫉妒、敌意,甚至攻击性。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活动中经常会遭遇这些无端的消极情绪。心理咨询师甚至成为咨询对象发泄宣泄不良情绪的出气筒。有位高考落榜生,本以为自己至少能考个本二,结果落空。他很失望、沮丧。家长要求他复读再考。他很勉强同意,但情绪很差,总是愁眉苦脸,他的班主任把他带到心理访谈室来,想通过我们疏导他的不良心态。他很不以为然,走进访谈室,气乎乎的,也不肯跟咨询老师打招呼,猛地往椅子上一坐,翻翻白眼,以示抗议。咨询师小心翼翼地询问他,他一言不发,然后突然粗声粗气地向咨询师咆哮起来。我们做心理咨询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磨练好自己的耐性和受挫力,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心理偏差甚至心理变态的学生不良情绪,寻找有利时机,理智地化解目前的困难。

我们需要理智,需要沉着冷静。当我们遇到很棘手的问题时,我们是人不是神,我们也会产生一定的焦虑、紧张,内心感到压抑。这时我们需要充分的弹性,我们要做心胸比海洋、天空更广阔的人。我们坚忍的品质会成为未成年人人格完善的推进器。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篇6

一、案例概况

X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校成绩每况愈下,与同学、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冲突,如今已不肯上学读书,有自残行为。在某咨询中心电脑测试:抑郁、焦虑值都超过40。到某大医院看病,诊断为抽动症。其母每月去医院拿两次药。咨询前,患儿经常用针刺自己的手腕,血淋淋地给母亲看。

二、咨询过程

患儿母亲是在听笔者的讲座后主动咨询的,自我感觉对孩子的问题已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听完讲座后有点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下面记录几次主要的咨询过程。

(一)咨询手记一

与母交谈,了解男孩概况,家庭环境出身史,学校情况。该男孩1~3岁参加过市健美儿童比赛,且获奖;读幼儿园起,老师反映男孩注意力不集中,运动不协调渐明显;四岁开始学钢琴,乐感好。上学后,注意力难集中,上课随意走动,发言特积极,作业做得非常快。一年级成绩不错,到二年级成绩下降,常欠作业,与同学冲突事件增多。

其母在男孩7岁时与丈夫离异,现一人带小孩。母亲大学文化,做技术工作。在母亲的言谈中,不时透出对前夫的指责和不满,感觉男孩的好多习惯像其父亲。当孩子做了自认为不好的事情(没达到母亲的愿望,比如成绩不好时),就用针刺自己的手臂,一直到母亲向孩子求饶,原谅孩子时,才停止。

1.初步诊断

小孩聪明、有注意力缺陷,夫妻离异给孩子的教育造成一定影响。母亲对孩子期望很高,是个凡事很认真的人,有一定的焦虑情绪。

2.辅导措施

为缓解患儿的“多动”倾向,建议以运动为主调解减轻,辅以食物。最主要的问题是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让母亲意识到:要想儿子得到改变,首先自己要有所改变。让母亲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抚养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3.辅导作业

(1)要求母亲天天坚持与孩子一起做一项孩子喜欢的运动,一是缓解母亲和儿子的焦虑情绪,二是让孩子在运动中训练自身的平衡能力。

(2)要求母亲写出自身哪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让母亲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二)咨询手记二

这次要求母子一起来。刚接触男孩,他不敢正眼看人,说话低着头。让他做简单测试抽动症的动作:轮番翻动左右手臂,感觉孩子翻手不算笨拙,与之谈话的过程中,无明显的抽动症状,做几个简单的平衡动作,小孩站立很稳,而且动作自如。

为了打开和孩子谈话的僵局,笔者在纸上画了三个气球,在一个气球上写了一个词:“感动”,随即简单讲了一个学生的故事。他对我的故事不感兴趣,听到我说照样子画气球时,却明显来了点精神。他很快画了三个红色的气球,线条很流畅,写了三个字“去死吧”。写完以后就低着头用牙齿咬手,随后看了看母亲的眼色,发觉母亲好像不高兴,就用手打脸。

在随后的交谈中,我发觉他认识上很有问题,如:为什么我就不如别人呢?为什么我就要比别人笨?在任何比赛中,没得名次就很自责。笔者当即与他进行了“辩论”,其实也是在进行初步的认知疏导。他在与我对话时,不时看看母亲的眼神,生怕引起母亲的不满。

在共情作用下,他很信任我,随后的咨询中,他凑在耳旁说出了想看“女人”的想法,想探究人是怎么的。说完这些以后,看着母亲,就连打自己的耳光。母亲在旁补充说:“经常想看我的,我洗澡时,就这样要求。”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当即解释说:他不是坏孩子,说明了他长大了,并讲解了男孩第二特征的生理特点、心理表现。咨询后,他显然很高兴,与笔者一下拉近了距离,临走时还在笔者脸上亲了一下。

为更好地了解男孩,随后的辅导对他进行了“树木人格图”测试。他很乐意,只见画面上出现了:红颜色的树,签了褐色的名,线条流畅,很快画完。辅导室有一架钢琴,他不由自主地为笔者弹奏,乐感很好,对患儿“多动”的判断给予否定。

1.诊断

(1)认知上存在许多问题,追求完美,自我概念不清,全凭大人的评价。由于这样,常自责,行为有些与年龄不符的严谨,抑郁、冲突情绪多,画树和气球都使用红色,与其愤怒情绪有关,情绪化倾向严重。

(2)与母亲关系“纠缠”。代表母爱,潜意识里有种对爱的渴望,存在一定的“恋母情结”(性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心理上非常依赖母亲,与人的距离感还没有分寸,做事要看母亲的眼色行事。

(3)树木人格图上说明:树很大,占据了整张纸,说明他的攻击性、内心压力、外在防御机制、躁动倾向;树冠大,说明他成就动机强;用笔快,说明他思维敏捷;树冠上有断的线条,说明他对母亲的依赖,在母亲面前依赖和情绪化并存;树叶少,说明生命力不足、活力不够;树上的果实代表他已有的成绩和追求;树干在底部生长,有一定的退缩性,情绪低落,对生活失望。

2.辅导措施

这是个问题较多的家庭:夫妻离异给妻子心理造成了伤害或“扭曲”,母亲认知上的完美直接传达给儿子,看到儿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越发焦虑,问题发展又引发抑郁情绪。而儿子为减轻母亲的焦虑,只有用“自残”造成自我的痛苦,来满足母亲。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父母爱孩子从来都不是问题,但易患的问题是跟孩子距离过近,给了孩子过多地关注,尤其是单亲家庭的教养,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成长中孩子的独立性是很强的,关系的纠缠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纠缠的关系”会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对孩子的控制,爱得越深,控制也会越强。这样,孩子的成长就大打折扣了。

3.辅导作业

(1)孩子针刺手时不予过度焦急,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告知母亲的焦虑会不由自主地传输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

(2)要求母亲不能无原则地满足孩子。

(三)咨询手记三

在孩子和母亲的问题上,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母亲。为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对孩子的母亲进一步做了几次咨询。在参加社会活动方面,其母有一定的“退缩化”行为,自述与人交谈很是怯弱,做了交往小测试,得分不高。为深层次探究到“母亲”内心,与母亲做“心房”游戏,母亲有一定的阻抗。让她画自画像,发觉母亲的头发很密,说明心事很多,忧虑很多,有一定的抑郁倾向,而且有性方面的困扰。

1.辅导措施

每次做放松练习,采用认知疗法,与母亲辩谈,纠正认知上的完美倾向。

2.辅导作业

多走进朋友、亲戚家庭,不要把自己与外界封闭起来,除了孩子还要有自己的生活。观察生活中别人家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并写生活日记,反思自己与儿子的关系。

(四)两个月后

母亲述说:孩子在很多方面有了起色,没有了针刺手现象,能上学读书,但和同学时常闹点矛盾。

在述说中,感觉母亲控制孩子的行为还是非常多。小孩情绪化仍很严重,与母亲的关系很糟,满嘴都是对母亲的责怪和抱怨。母亲觉得很委屈,说自己把整个心思都放在儿子身上。尽管母亲在我面前对儿子强装笑脸,两人冲突一直进行着。

为了更准确、形象地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以下的三幅图,让他们选择:

儿子一看马上说是第三种,倒是母亲认为是第一种,认为自己与儿子的关系很正常。

1.诊断

两人的关系“纠缠不清”:儿子显然要控制母亲,母亲随时在监控着儿子,两人时时处在冲突之中,形成“冲突依恋冲突”纠缠不清的关系,遗憾的是母亲仍没意识到。从母亲与儿子的对话中,感觉母子说话的模式、交往的方式都存在缺陷,在交往方面还需进行辅导。

2.辅导措施

该案例中母子的关系是紊乱的。虽说所有孩子的发展与父母的教养态度非常有关,但母亲对儿子的态度过于敏感,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适。

为进一步改善母子之间的关系,减少母子之间互相控制的局面,给母亲做了行为方面的指导,用具体的实例做指正,并进一步澄清母亲的错误认知,告知她:爱依赖的孩子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父母爱孩子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父母怎样爱?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父母亲给孩子适度的个人空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情,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反而会在孩子的身上形成负面效应。做父母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求母亲与孩子一起成长。

3.辅导作业

(1)母子两人在家有事好商量,笑着说话,比一比,看谁笑脸多。

(2)母亲要有自己的生活,试着放手让儿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控制太多。

(3)要求母亲看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思考:儿子的问题哪些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留意别人与孩子的对话方式。

(4)思考:假如离婚后,儿子交给前夫带,儿子会出现这些情况吗?

三、咨询结果

电话回访,男孩能持续上学了,母子能坚持每天的运动项目――打羽毛球。男孩情绪好多了,现在忙着复习迎考。母亲说话感觉情绪很好,说儿子情绪稳定了,自己也好久没去医院给儿子拿药吃。其母亲感想是:只要自己不在乎,儿子反而好多了。

四、案例启示

孩子的问题,经常与家庭关系问题有关。现代心理学认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就是谁为谁承受焦虑。案例中母亲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经常处于自责之中,所以用逃学、自残行为来缓解焦虑。案例中母亲单纯地希望孩子改变,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极其困难的,只有家庭模式的改变,只有关系中的所有人都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才是有效的、持久的。对某些家长来说,溺爱孩子是他(她)们潜意识里希望孩子不要长大的表现。好似孩子需要成人的呵护,其实成人需要的是自己需要的满足,特别在单亲家庭中表现更是如此。

总之,青少年都可能会有成长问题,核心是独立与依赖、控制与反控制以及爱与恨之间的冲突,教养者的觉悟至关重大。

点 评

很多行为问题的诊断往往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该案例辅导能从行为问题的本质上寻找突破口,抓住“改善家庭成员关系”这一关键点,打破母子之间的依赖关系,疏导个案中母亲的“焦虑情绪”,让孩子回到正常成长的轨道。

另外,单亲母亲承担着“父母”双重角色,再加本案例中“母亲”本身的完美品质,无形中更加大了焦虑情绪。还有“母亲”、“妻子”角色潜意识中在“母子关系”中浮现,更增加了本案例的复杂性。辅导者拨开重重迷雾,运用灵活实用的咨询手段(如针对儿童的气球游戏,树木人格图的测试等对诊断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让“母子关系”恢复正常,实属难得。

建议对案例中的母亲继续做个人咨询,配以家庭治疗,解决原生家庭中遗留的一些问题。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篇7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活方式、学习环境及人际关系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社会竞争加大、价值体系多元化、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一些副产品如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失业的威胁、个人保障社会化等各种社会因素,使中学生处于无形的压力中,中职生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多的考验。与此相对应,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社会和老师都片面追求升学率,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学业压力大。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学校仍然在追求升学率而不断增加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受传统思想影响,家长对于子女成才的期望值过高,因此使得中学生在学业上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中学生精神萎靡不振,导致食欲不振、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甚至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厌学情绪、考试焦虑症状越来越突出。

2.人际关系敏感。因为年龄的原因,中学生与老师、家长有代沟,学生有问题不愿意和他们交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很少注意学生的感受;家长有将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权全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造成了没人管的状态。学生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与理解很想从同学们那里得到关心和帮助,但因现在的大多数中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偏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因此容易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症状。

3.青春期心理。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生理快速发育时期,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心理上有小秘密但不知向谁倾诉,于是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同时中学生自身的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

4.自信心不足。由于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普遍有较高的期望值,因此,他们经常表现出对学生消极评价多,积极评价少;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造成的后果是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稍微出现挫折就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二、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因素。教师仍然没有走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过多地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没有适应社会的变化,也不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因此,他们在施教的过程中,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道、授业、解惑,全然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要求,把脱离教师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不尊重学生,甚至讽刺、挖苦、惩罚,使得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长因素。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有句话说,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中学生了解的许多知识最初都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而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许多家长因为各种原因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则使孩子娇生惯养,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有的家长总是把自己的理想、目标、期待强加给子女,希望子女达到自己理想中期待的目标,而对于子女在性格、意志、需要、情感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多种原因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3.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由于社会公德意识的部分失落,人们对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已经司空见惯,导致中学生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缺乏正确的认知;再者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中学生蜕变的场所,如中学生成为电子游戏厅的消费主体,一些公共影视场所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使中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开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知识,加强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一是学生能够积极适应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身体变化,达到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人。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2.发挥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疏导方面的作用。教师在学生个性品质发展、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除了教师本身的人格影响外,还包括教师有意识地利用专业教学和实习活动,大胆尝试用心理学知识改进教学,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树立职教意识、培养敬业精神贯穿其中。特别是中学班主任,他们和学生接触最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最先暴露在他们面前。因此,班主任都应学点心理学,了解心理教育的必要性,有助于及时发现、解决本班学生的心理问题。担当好义务咨询员的角色,成为心理教育网络中的生力军。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篇8

当前中国的教育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处于良性发展的态势,不过,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情况。所以,我们是否也应该像新加坡一样具备教育前瞻性与危机意识呢?

据笔者的调查,由于我国独特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我们的教育正面临新问题――“三独”现象,即父母是独生子女,老师是独生子女,孩子是“独二代”。

一、“三独”现象日趋严峻

我国从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号召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至此,我国已经迎来了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超过1亿,占总人口比例的8%,未来这个比例还将大幅度增长。

学校教育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全新的“三独”时代――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和独生子女家长在中小学校园里“会师”,“三独”碰撞是教育在未来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三独”现象极有可能导致我们教育前进步伐的滞怠,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独一代”父母和老师的特点是自我观念比较强,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却不强,习惯于别人的服从和照顾,却不习惯被服从和照顾别人。而“独一代”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耐挫能力不强,教育无从入手,也缺乏老教师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责任感。

“独二代”孩子生长于“6加1”的家庭环境中,更是在宠爱中长大,以自我为中心更为严重,心理承受能力更差,却又更加早熟。相比较而言,“独二代”比“独一代”更“独”。

可以说“三独”现象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未来这一现象将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主要生态形式。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在“三独”问题上具有前瞻性,充分认识这一现象,解读这一现象,并解决即将面临或正在面临的新问题。

二、“三独”碰撞,高校、社会如何疏导

“独一代”教师教“独二代”学生,面对“独一代”家长,“三独”凑在一块,教育将“危机四伏”。如何化解这种危机?

首先,加强未来“独一代”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三独”心理健康教育中,各师范院校应该是首当其冲的实施者。目前,人际关系敏感、情感问题突出、学习压力过大、就业考试焦虑等是高校学生普遍面临的心理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不容小觑,而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师范院校学生更是担负着培养祖国栋梁之材的艰巨使命。师范院校除了开设心理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培训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历培训和理论培训外,也应该进行一些短期培训,主要侧重于上岗培训和操作培训,让更多的师范生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的师范生既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为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遇到“独一代”家长和“独二代”学生,也就能游刃有余了。

其次,社会要注重“独一代”父母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只能在很有限的程度上改善“三独”心理问题,更多的工作应该由社会来参与。社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应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根据“独一代”父母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消除引起不良心理的因素,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社区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是化解“三独”碰撞危机的源头地,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学校要重视教师心理培训以应对“三独”碰撞

“独一代”父母对于“独二代”子女的教育质量和期待程度,总体上要比他们的父辈高许多。而目前“独二代”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比“独一代”更为严峻,主要表现是过分自我,任性骄横;孤僻,缺乏独立性;厌学,离家出走;忧郁自闭,甚至不惜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所以,“独一代”老师所面对的不仅仅有自己的心理困扰,还得面对同样自我意识严重的“独一代”家长,教育问题多多的“独二代”学生。“独一代”老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见一斑,这就需要基础教育面对“三独”碰撞问题有提前的应对措施,即危机意识和前瞻性。

举措之一:择优聘请持证老师。以株洲市外国语学校为例,学校在招聘教师时,择优聘请获得部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高校毕业生。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单单对他自身有益,也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潜在的心理干预师和咨询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更专业的心理咨询资质。这样既保证了自己的健康心理,又以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做好学生的心理干预,为“独二代”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举措之二:鼓励在校教师拿证上岗。近年来,株洲市外国语学校一直在不断探索,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屋、发泄空间、咖啡心语吧等。通过多年的摸索,我们深深认识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后的咨询和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学校应该打造一支既专业又普及的心理健康咨询师教育团队,致力于变滞后的心理咨询为提前干预,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设计中,引导孩子们朝阳光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真正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视野的现代人!因此,除了高校毕业生必须拿到部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才能上岗外,学校还鼓励在校老师参与部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考级,以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健康发展,在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困扰来临之前做好心理干预,防患于未然。并且,学校规定凡考取部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教师,每人每月工资增加200元。目前,学校已获得部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教师已达17人,在同级学校中应当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但这远远不能真正应对我们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三独”危机。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篇9

心理咨询与疏导的工作方式和服务内涵不同于临床治病,它是妇幼工作的前沿,贯穿于人类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全过程,在多年的妇产科临床护理实践中,作者通过孕妇的心理咨询,尤其产前心理紧张的疏导,健康教育,使众多孕妇提高了对孕期保健的认识,加深了医患间的情感,缩短了护患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孕妇的心理压力,同时提高了孕期保健的质量。

1 讲究沟通技巧,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咨询室摆设要使来询者感到舒适,安宁,有安全感和亲切感,如墙上张贴优生优育宣传画,加上活泼可爱的宝宝像,粉红色或淡蓝色的窗帘,并在显眼位置摆盆花,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犹如在家中与人谈心,使广大孕妇乐意前来咨询.咨询者要始终面带微笑,热情接待每位来询者,说声请进,请坐,拉几句家常,既可缩短咨询者与来询者的距离,又可消除来询者的顾虑和紧张心理。有的人不愿轻易表露自己内心的顾虑或疑惑,他们担心隐私外泄或有其他顾虑,咨询者要体谅与关心他人,善于倾听,适时提问,通过咨询解开来询者心中的"疙瘩"。作者曾接待一位孕妇,咨询内容是"前置胎盘有那些症状,对胎儿、孕妇有哪些危害"整个咨询过程流露出担心、恐惧、害怕的情绪,问完几句话转身就想走,通过作者好言相劝,并问明她紧张情绪的原因,原来她看了自己的超声检查报告,把“前壁胎盘”与“前置胎盘”混淆了,整整有半个月时间,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还影响了正常工作,通过作者用模具的解说,使她彻底解除了思想包袱。

2 针对心理问题,调整咨询方案

孕妇群体中抑郁及焦虑情绪高于正常人群,在咨询中,要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耐心倾听来询者的每句话,抓住重点仔细分析,造成抑郁或焦虑的原因始于对妊娠的认识缺陷,或对分娩过程的恐惧,或是对胎儿安全过分担忧,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进行健康教育,尽量疏导其减轻心理压力。比如孕妇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证实自己是乙肝带毒者,最担心的问题是否会传染给胎儿,最困惑的是孩子出生后可否母乳喂养,遇到这类问题,咨询者应用科学态度,建议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把母乳汁中乙肝病毒的研究结果如实告诉来询者,可否母乳喂养让其知情选择。时下有不少孕妇错误地认为剖宫产既安全又可减轻疼痛,剖腹产儿聪明,以致强烈要求剖宫产,导致“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上升。作者利用产科候诊大厅,以健康教育的形式,把自然分娩的好处,如:能减少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羊水胎粪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减少产妇出血和感染的机会,住院时间短,节约开支等优点和剖宫产的弊端,尤其是讲解胎儿通过正常的分娩机转对大脑发育的好处等,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临床自然分娩的案例,使孕妇及家属对分娩的选择有正确认识,在选择分娩方式时科学、合理、符合个体实际。

3 要精心策划疏导方式

护士要将健康教育知识融于咨询、分诊、陪检、护理操作等护理工作环节中。作者多年的体会,面对面双向交流,互相信任是传授健康知识、进行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心理疏导的深度和形式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例如:俗话讲黄豆粒大的汗珠生不了孩子等,这无形之中加重了孕产妇对产时子宫收缩疼痛的恐惧。对于敏感类型及缺乏看图和理解数据能力的孕妇,影响会更大。因此,护士在健康宣教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强调妊娠、分娩本身就是一个生理过程。一次尽可能小量的信息,并要求她复述谈话的内容,运用模具、图像等直观教具和文字、语言交流结合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对方的兴趣和接受产前保健知识的能力。例如,日常在指导孕妇“产褥期保持个人卫生”时,常常有以下几种说法:传统观念留给她的是不但不能洗头、洗澡,而且还要“捂”;长辈告诉她某某人关节痛就是当年“月子”里着水得的病;她的伙伴可能说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时,我们必须增强自信,开展“做月子”里应该洗头、洗淋浴、梳头、刷牙等健康行为的宣教,让受教者澄清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健康教育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当受教育者处在多种选择的环境条件时,需要精心策划健康教育的形式,不对别人吼叫、急辨,不轻易否定她人,而是从关心她人的角度出发,灵活地给予指导。

4 孕期共性的心理问题

导致孕妇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年龄、文化水平、职业、情绪、孕产次还有社会支持系统等,总之孕妇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畏惧心理 孕妇大都具有不同的畏惧心理,集中表现为六怕,即怕难产、怕畸胎、怕变丑、怕影响夫妻感情、怕胎儿性别不如愿、怕分娩时疼痛难以忍受等。其中以怕畸胎和怕疼痛者两怕最为普遍。

4.2 依赖心理 孕妇很容易表现出依赖亲人和医务人员的保护。几乎百分之百的待产妇希望丈夫或母亲守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壮胆。很多孕妇提出孕期有孤独感,希望身边总有亲人。

4.3 侥幸心理 孕妇有侥幸心理,主要表现在不能按期进行产前检查,在生活和工作中粗心,以及孕期性生活不节制上。产生这些侥幸心理的主要是对怀孕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孕妇自恃年轻力壮;有些孕妇则大大咧咧,平时做事不拘细节。总之,种种异常心理都会降低疼痛阈值。英国产科医生利德于早在1959就提出主张要自然分娩必须先去除紧张与疼痛症候群。妇女因害怕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而紧张会使分娩时紧张的肌肉活动产生拮抗作用,造成肌肉痉挛增加痛感。一旦疼痛就引起更多的害怕,害怕又使得更加的紧张,如此,产生一连串恶性循环。因此在分娩过程中此三项因素的影响很大。让妇女了解分娩过程和松弛的方法,进行预防害怕、紧张与疼痛症候群的教育,使孕妇能心情愉悦并由此减轻因子宫收缩引起的痛感,并能主动参与分娩。这个时候,心理干预和疏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消极的心理护理会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机制,影响宫缩,导致滞产或大出血等。在孕产妇的心理疏导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3.1 帮助孕妇了解产程中几个阶段和异常情况,以及产程中遇到的问题,讲解宫缩与分娩的关系。使产妇知道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宫缩可促进产程顺利进展,消除孕妇对分娩的忧虑、紧张和恐惧,增强自信心。

4.3.2 建立融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仪表要端庄,言语要诚恳,在观察产程中,对孕妇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做好细心的生活照顾,以取得产妇的信赖和合作,增强产妇的信心和安全感。

4.3.3 细心观察产程,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在第一产程中,对孕妇应给予鼓励、安慰,守护在产妇身旁,宫缩时,用手轻轻地按摩腹部,使产妇情绪安定、松弛。宫缩间期,鼓励产妇进食,以增加能量,增强体力。检查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产妇的痛苦,使产妇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产力,以顺利度过宫口扩张期。第二产程中,多数产妇不会用力,过多的消耗体力。此时,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屏气用力。宫缩间期时,要体贴产妇,主动给其擦汗,喂水等。若产程中发生不良情况,先告知家人,暂不要告知产妇,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紧张导致胎盘滞留或宫缩乏力引起大出血。第三产程中,可以告诉产妇胎儿的性别,使产妇感到安慰和喜悦。良好的心情有利于子宫协调收缩,缩短产程。

4.3.4 产褥期是产妇分娩后,生殖器官及整个机体恢复的过程。此期一般在家中度过,但根据分娩是否顺利,分娩婴儿是否符合产妇的心愿,以及家庭对产妇的态度等,都是产褥期产妇的心理因素和心理干预的重点,住院期间这些心理状态,即会表现出来,此时在出院指导的内容中,不要忽视心理支持和疏导。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52-02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升学压力与社会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有关调查表明:初中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区,因此发生了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事情。不仅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所以,对他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在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学习方面。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1.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1.1.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1.2人际关系方面

1.2.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1.2.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1.2.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1.3青春期方面

1.3.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1.3.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1.3.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创设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

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因为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

2.1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2.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现在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因学习压力重造成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3.校医应与教师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及时调整。

4.应与家庭密切沟通,增强教育效果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篇11

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制度体系,实行学校领导、专职教师辅导、班主任协助、班级心理委员协调的管理模式。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预约,得到心理咨询室的帮助,共有五位老师参与心理咨询室的辅导工作。这五位老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的一线教师,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耐心的为学生们解答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缓解他们的压力。

孩子心理咨询疏导篇12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问卷和家庭走访我们发现,他们大多是监护不力有许多孩子根本无人照管,为的是多挣钱,另外他们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观念陈旧,教育的方法也不科学,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对孩子形成放任自流,同时,对孩子的学习业务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一天天下降,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心里会有严重的负担,导致心理不健康。外来务工子女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学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2.教师的爱、教师的责任心犹如温暖的阳光

作为教师必须要有一颗爱心,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犹如阳光雨露时时在滋润着他们的心田。责任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尤其是教师的职业。要想教育好孩子光靠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是基础责,任心是动力。经过我近三年的时间研究,我总结如下解决办法:

2.1倾听心声,互相沟通。由于外来务工子女缺少关爱,缺少和亲人互相沟通的机会,他们的心里具有一下障碍,表现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忧郁焦虑不愿和当地学生接触等。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应当多了解学生,勤与沟通 ,触膝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2.2家校合作,让爱走进课堂。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必将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求。有了家长的支持合作,外来务工子女的问题就会很好的解决了。家长通过开家长会的形式传递了父母的亲情,同时他们也会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3.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外来务工子女尽心心理疏导

外来务工子女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自卑心严重,厌学、不完成作业等,行为习惯较差;(2)逆反心理极强,易冲动,攻击意识很强等;(3)性格孤僻,不愿意与其他同学沟通,形成自我封闭状态;(4)自私自卑,自信心不强,没有进取心。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设立了心里咨询室,进行心理疏导,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这部分儿童进行心理咨询。

4.全面考核,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其成长

对于外来务工子女要进行全面考核,建立考核档案,把学生在家长的表现纳入考核中去,期末考平时,对这部分学生应当分别进行考评,比如:家长给分、同学给分、班主任给分,最后看综合得分,鼓励他们形成竞争机制,家长的每一句表扬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习动力,老师的每一句鼓励都会不断的温暖着学生。

经过三年的苦心研究,摸索出一点教育外来务工子女的新经验,我研究的省级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研究》历经三年已经结题,但是我会不断的继续研究,找出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新办法。让我市的外来务工子女在爱的蓝天下健康的成长。

友情链接